信息交换平台

2024-09-06

信息交换平台(共12篇)

信息交换平台 篇1

摘要:近几年来, 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和政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多个省市都建设可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平台, 支撑各部门间信息资源的共享交换以及跨部门主题应用的建设。随着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不断深入, 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进行政务信息服务的建设模式, 可以解决政府部门对政务信息资源有效共享、合理利用的问题, 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一种快速、有效获取政务信息资源的服务方式, 实现政务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利用的突破。

关键词: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平台,电子政务,SOA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作为电子政务的基础设施, 为政府部门提供了统一的数据交换共享服务, 实现了跨部门的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和整合, 有效支撑了应急指挥、城市管理等重大主题应用和基础库的建设。

目前各地信息资源交换共享的建设, 大多为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提供了一个平台, 但在数据共享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一是数据处理与挖掘的能力不足, 一些共享的重要数据因格式、标准不一致, 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数据易用性不足, 共享的数据大多是从各部门业务系统直接抽取的原始业务数据, 需经过使用者加工后才能够使用, 加大了信息使用的成本和使用难度;三是信息共享保密机制不健全, 不能很好地保证数据提供方部门业务数据的私密性和安全性, 降低部门共享信息的积极性。

针对政务信息共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新的需求, 本文认为依托政务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 进行政务信息服务中心建设, 以全新的不改服务方式提供信息共享, 确保信息服务的权威性、保密性, 可以满足各部门对信息资源共享的新需求, 不断提升政务信息资源对政府决策和执行过程的支撑能力。

一、政务信息服务中心建设的总体规划

系统设计采用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 围绕跨部门业务应用, 以信息资源的共享应用为核心, 通过整合共享信息资源, 满足相关部门进行业务办理和为民服务的需要。系统设计选用组件化、通用化技术, 充分考虑扩展性, 保证在部门增加、业务范围拓展时, 能通过配置和小范围的调整适应就可以满足应用扩展的需要。总体框架图如下: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平台:通过对各政务部门信息资源的采集、适配、转换和传输, 实现部门间信息的交换和共享。

政务信息服务中心:对各政务部门共享的信息进行资源整合、加工、分析, 并向各部门提供个性化的信息资源服务。

二、政务信息服务中心的应用设计

政务信息服务中心定位于提供统一的政务信息服务平台, 它具有跨操作系统平台、数据库平台的特性。其功能设计如下:

(一) 数据处理

各政务部门的业务系统和数据库建设依托的软件不同, 数据格式各异, 标准也不统一, 必须采取与部门要求相适应的数据处理模式, 对各部门的信息进行数据格式转换、数据清洗、数据整理规范、核查, 并按照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的思路, 对数据进行整合, 确保信息共享目标的实现。数据整合服务系统采用组件化技术, 提供可视化的数据校验、比对、清洗和转换工具, 支持手工整合、自动整合和半自动整合三种方式, 支持海量数据处理。

数据整合支持对普通sql、ftp类型、映射、shell命令、文本、excel、web service、同步数据、清洗数据等内容的整合;支持从数据库到文件, 从文件到数据库、删除文件、删除数据项、拆分与合并数据等, 满足部门间信息交换共享涉及多部门、多字段对完整信息的需要。

建立数据核查机制, 对各部门初始异常数据进行跟踪核准, 根据“一数一源”原则, 协调确认异常数据责任部门, 督导责任部门和相关部门对异常数据进行核准和修改有关数据。

(二) 信息服务

基于统一SOA标准技术的服务封装是政务信息服务中心平台的重要集成步骤, 也是政务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必须要完善的内容, 通过服务封装将对外提供标准服务接口, 确保信息服务的可用性和灵活性。

1. 基础服务

根据谁的数据谁授权的原则, 充分利用政务信息交换共享平台的数据交换功能, 为各政务部门提供最基本的数据交换与共享服务。

2. 核实服务

通过与政务信息服务中心共享数据的比较, 验证所提供的数据的真实性。可以根据输入内容在系统数据库中核对信息, 并返回结果。信息核验只对部门用户提供的信息的真伪做出判断, 而不提供任何多余的信息, 以保证系统的信息安全。

3. 统计服务

以各种模型和方法为技术手段, 找出部门间各类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 按照养老、医保、住房保障、新农保、人口协同管理等各类社会热点和人民关心主题进行分类, 按需为政务部门提供查询服务, 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

(三) 运行管理

1. 运行管理

通过可视化方式对政务信息服务中心和交换平台的整个运行过程进行管理, 包括交换流程、端到端数据流等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及管理, 提供系统运行指标, 统计分析业务处理状况, 对部门政务资源的交换和共享情况进行统计, 对共享资源被使用状况的统计分析, 并对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给予报警提示。

2. 安全审计

负责建立安全日志, 记录用户操作, 帮助完成系统安全审核。

三、政务信息服务中心建设保障体系

为了确保政务信息资源服务中心建设的顺利进行, 统一的标准规范及相应的组织保障体系的建设必不可少。

1.标准规范体系结构

政务信息服务中心系统相关的标准规范体系包括数据标准、技术标准、管理规范三个方面, 这三部分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补充。

标准的制定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如果数据项有国家标准则采用国家标准;二是如果数据项有省内地方标准则采用地方标准;三是如果数据项来自单一的部门, 则采用该部门所属的行业标准;四是如果数据项无标准可循, 则经相关部门共同讨论商定后, 制定本系统的数据标准。

2.组织保障体系建设

政务信息服务涉及部门较多, 政务信息具有很强的敏感性, 因此, 服务组织保障体系建设至关重要。政务信息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涉及人员、资金、工作流程等多个方面, 主要包括组织保障、管理机制保障等方面, 做到管理机构、工作方案和组织实施三落实。

四、结语

通过政务信息服务中心建设, 以全新的面向服务方式提供信息资源共享服务, 满足各政府部门对信息资源的依法按需共享, 促进信息资源建设迈向新台阶, 满足政府科学决策、部门高效协同的需求, 进一步提升政府服务和管理的效能。

参考文献

[1]苏新宁, 吴鹏.电子政务案例分析[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7.

[2]刘正.电子政务统一应用平台探索与实现[J].计算机与现代化, 2009, (7) .

[3]林子禹, 等.基于WEB与组件技术的企业应用系统设计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0 (, 6) .

[4]楼伟进, 应飚.COM/DCOM/COM+组件技术[J].计算机应用, 2000 (, 4) .

[5]刘邦凡.电子政务建设应遵循的法律制度[J].电子政务, 2005 (, 24) .

信息交换平台 篇2

一般的认识中,传统固网运营商把NGN带来的VoIP服务视为洪水猛兽,因为VoIP模糊了本地与国际长途语音的资费标准,而长途话费是传统运营商最主要的利润来源。因特网的天性使在因特网上传输数据或话音无须付费。而事实上因特网仍是一个物理网,其建设以及在其上面传输信息

当然还是有成本的,只是这个成本比传统电路交换技术的传输成本要低许多,同时这一传输成本已经由接入收费、广告收费及一些内容收费所吸收,所以似乎可以忽略不计。然而一旦电信网络全面进入NGN时代,VoIP的长途传输很可能将不会免费提供,这将是运营商以及监管单位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软交换平台的生产厂家比较多,导致了宽带电话必须有很好的兼容性。因此,运营商在开疆拓土之时不仅要考虑降低宽带电话的运营成本,还得依靠终端设备提供商的紧密配合。

VoIP的契机

在不久前落幕的北京通信展上,基于软交换的VoIP出现了多种形式上的升华,他作为一项技术给运营商很大展示空间:新业务层出不穷,增值业务可以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被谈论了很久的增值业务包括:统一消息、号码可携带、One Number、PC to Phone、Inte.netCall Waiting、Voice Portal等等。

VoIP向多网合一的远景迈出了一大步,真正把语音和数据集成在一张网里,这意味着只需要建设和维护一个网络就可以提供以前多个网络支持的业务,建设和运维的成本都降低了。VoIP具备语音压缩、带宽统计复用的能力,相对于传统PSTN网络带宽利用率更高,节约了传输成本。运营商期待VoIP能大幅降低长途语音成本。

实际上,VoIP网络运营跟最初的设想差距很大。国内大部分运营商的VoIP网络承载在专网上,即专门为VoIP建设的IP基础网络,

原因很简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服务质量和系统安全。现在IP承载网络的质量尚有很多没有解决,VoIP的质量也无法保证。安全问题同样不可忽视,与QoS类似,专网是最彻底的解决办法。所以大部分运营商还是选择了为VoIP建专网。对于运营商来说,网络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过去的语音、数据两张网变成了传统语音、语音IP、数据IP三张网。另外,主流VoIP厂家的设备通常不能互通,原因涉及技术和厂家利益问题,结果就是不少运营商有多个独立的VoIP网,这些VoIP网的互通只能由电路交换机来完成。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作为一项新技术,VoIP对运维人员的要求远比传统交换机高。这实际都增加了VoIP的运维成本。因此,VoIP需要一个统一的平台来健全和发展。

NGN显露机遇

随着下一代网络(NGN)概念的逐渐升温,被视为NGN核心的软交换也成为最热门的技术之一。软交换在概念上与VoIP有根本不同,VoIP只能算软交换提供的业务之一。软交换应该是综合的业务平台,除了语音外,还支持视频、即时消息、游戏和各种数据业务。

本地软交换电话业务的提供需要一整套的技术规范支持,除了H.248/MGCP/SIP等基本呼叫控制协议外,大量接口和流程还没有国际规范,也没有哪个厂家能有事实标准。运营商在VoIP上已经有很多教训,不能容忍私有的互通接口。在急于实施的情况下,运营商需要协调相关设备商制定企业规范,以实现不同厂家设备间的互通。

目前软交换只能靠低廉的价格抢夺市场,但高昂的接入成本、互联互通成本,加上设备成本使软交换成本压力很大。希望宽带上承载话音可以分担宽带接入成本,而很多运营商对本地软交换的赢利期望则是假设宽带接入已分担了所有接入成本。而且普遍的情况是竞争运营商的本地宽带接入规模很小,在这种情况下本地软交换电话无法达到规模效应,每线成本远高于本地PSTN。如果运营商和设备商不能有效规避风险,长途VoIP的情况会重现,本地软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又会回到PSTN上。

应该认识到,在下一代电信网络中,语音将只是其中的业务之一。网络业务中数据特色将更加凸显。运营商和设备商都不应把软交换只视为一个电话平台。只提供电话业务的软交换不可能撼动PSTN根深蒂固的根基。

软交换采用SIP作为核心协议,SIP的业务无关性可以使软交换成为综合业务平台。软交换的核心部分也应该是与业务无关的,那种把传统交换机的业务处理模块搬过来作为软交换核心部分的做法,明显限制了软交换的业务能力,违背了软交换的思想。

信息交换平台 篇3

【摘 要】在调研分析志愿服务信息交换平台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大学生志愿服务信息交换平台建设思路,包括平台的功能、受众、组织架构、内容版块设置等方面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 志愿者 服务信息 交换平台 建设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087-02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各高校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热情越来越高,志愿服务活动开始走向系统化、规范化。但是,综观当前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仍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在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在多种可能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笔者认为,从加强志愿服务信息交换这一关键问题入手,构建志愿服务信息网络交换平台,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方、参与方和需求方提供一个信息交换空间,将对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开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志愿服务信息交换平台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当前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通过网络搜索可知,除西藏和山西外,我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均可以查找到建有名称不一的志愿活动管理平台。这说明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志愿活动组织方已经充分意识到信息化建设是当前推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二)各地对志愿信息交换平台建设重视程度不一,水平参差不齐。调研结果表明,各地志愿信息交换平台的建设水平差距较大,有的网站设计合理清晰,更新速度快,访问量高,对加强志愿信息交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的网站设计比较粗糙,内容陈旧单一;有些地区的志愿管理网站甚至无法打开。这主要是因为各地对志愿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不够重视,投入不足,仅靠某个机构或者某些志愿者牵头组织建设,力量过于单薄,无法实现信息平台的可持续建设和发展。

(三)志愿信息交换平台功能作用单一,无法满足现实需求。目前,大部分志愿者活动管理网站的功能作用比较单一,一般仅局限于发布各种各样的志愿服务信息,无法满足现实需求。事实上,信息交换平台起到的作用不应仅是发布志愿服务活动信息,而且还应该是一个对志愿者实施有效管理和开展必要培训、对志愿活动进行有效宣传、对志愿者权益进行保障以及可供志愿者相互分享和交流的平台。但到目前为止,许多志愿者活动管理网站还远远没有实现这一效果。

(四)普遍缺少专门针对大学生设立的志愿服务信息交换平台。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各地虽然纷纷建立了志愿服务信息交换平台,但尚无针对大学生志愿者设立的信息交换平台。有些高校虽然也有相应的网络平台可供大学生志愿者交流分享信息,但大多处于“各自为战”的局面,影响力不大,覆盖面不广,更无法有效整合整个地区的大学生志愿者资源。应该看到,大学生志愿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更加高涨的服务热情,且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易于管理和组织。与此同时,他们也具有个性鲜明、流动性强、社会阅历不深、自身权益容易受侵害等难以组织和管理的特点。因此,根据大学生志愿者的特点,由地方政府牵头建设,下拨一定的经费支持,由地方具有影响力的高校负责主导,结合地区实际,建设专门针对大学生志愿者的信息交换平台是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实现大学生志愿者“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必然要求。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信息交换平台的建设思路

(一)平台的功能。一方面,通过网络的助力,拓展志愿服务信息交换的渠道,使志愿者、志愿者组织及志愿者服务受众均能高效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进而促成有意义的志愿者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平台建设与社会各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组织大学生为服务机构和服务对象提供更为持续、更有深度的服务,以更好地帮助需求方,进而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开展。

(二)平台的受众。志愿服务信息交换平台向社会公众开放,大学生志愿者、志愿者组织以及志愿服务受众群体均可以通过注册加入。平台则在审核后,将各种信息汇总录入数据库,定期进行匹配,促成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同时,注册用户也可在平台中通过关键字进行检索,选择自己有兴趣的活动,并根据平台提供的联系方式与对方直接取得联系。此外,大学生志愿者还可以利用平台进行志愿服务知识的学习以及和其他志愿者进行交流。

(三)平台建设的组织架构。大学生志愿服务信息交换平台建设工作应由地方政府牵头建设,下拨一定的经费支持,由地方具有影响力的高校负责主导构建。只有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权责明确的工作局面,才能促进该平台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平台建设设置以下岗位和部门,见图1。

其中,主任由主持建设的高校派专职干部负责,负责大学生志愿者全面管理工作;执行主任由地区各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组织派员轮流担任,或民主竞争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为一年,负责各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工作的联络、协调及工作安排;秘书处负责整理、保存会议记录以及各部门例会记录,通知、公告文件的起草以及发布工作,汇报及请示工作,以及负责会场的联系工作、活动策划书的组织工作;策划部负责具体策划志愿服务活动;外联部负责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对外联系和沟通协调,以及活动赞助的建立和联系工作;宣传部负责网站形象设计以及所有活动对外宣传策划的具体操作;人事部负责注册会员的审核、管理等工作;技术部负责服务站网站建设,及Internet信息维护、咨询及培训等工作;培训部负责注册会员的培训等工作。

(四)平台的内容版块设置。按注册、使用和反馈三个阶段设立相应内容版块,见图2。

1.注册阶段。就个人及团队来说,愿意提供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个人及团队可登陆平台,提供姓名、联系电话、特殊技能、参与时间、感兴趣的活动内容等基本信息进行注册。就组织来说,志愿者组织可登陆平台,提供组织名称、联系人、联系方式、活动类型、活动时长、活动地点、是否提供活动补贴及志愿者服务证明等基本信息进行注册。平台将对志愿者组织进行初步的筛选,尽可能保护大学生志愿者的利益。就受众来说,需要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社会各机构(如社区服务站、养老院、孤儿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学校附近小区等)可登陆平台,提供机构名称、联系方式、机构所在地、所需志愿者服务类型等基本信息进行注册。平台与这些机构取得联系并进行实地调研,对活动可行性进行评估,确保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2. 使用阶段。新闻版块提供环境保护、人文关怀等方面的最新评论,使志愿活动主办方的活动更有目的性,也帮助大学生志愿者扩大视野、参加更有意义的活动。培训版块联系专业志愿者组织,向广大志愿者提供各类培训信息,接受平台内部注册成员的报名。志愿者组织版块介绍在本平台注册的志愿者组织的基本情况,定期发布最新活动及志愿者招募信息。公告版块采用线上公告形式进行,公告系统分为活动公告、招募公告、新闻公告、审核公告和其他公告。讨论版块鼓励大学生志愿者将身边的活动记录下来,交换信息,结成友谊。

3.反馈阶段。首先,平台设专门版块收集反馈信息。志愿者参加服务之后可再次登陆平台对活动情况及具体志愿者服务内容进行评论,监督志愿者组织提供周到的安排,防止将志愿者作为廉价劳动力的情况产生。现实中,有些别有用心的组织者利用大学生志愿者的无私奉献精神,安排他们从事一些非公益性的活动,或者工作量过于繁重的活动,极大地打击了一部分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志愿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当然需要组织者的自觉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但是,平台运行过程中会员的注册及审核、信息的证实及发布、人员的培训及管理等方面也很重要。因此,平台的建设不仅应该考到社会的需求,而且也应当最大程度地考虑到广大大学生志愿者的共性需求。其次,志愿者组织及受众群体可将当次活动的后续情况上传到平台上,让大学生志愿者们感受到自身的意义,同时吸引更多志愿者加入进来。信息交换平台应当鼓励大学生志愿者多发一些有关自己作为志愿者的体会的帖子,无论是骄傲还是烦恼。如果整个平台充斥的内容除了救助就是求援,那么给人的感觉将会很压抑。平台建设应当提倡快乐慈善的理念,即快乐公益,做志愿者本身就是快乐的。

现阶段,我国的志愿者服务事业尚未成熟,大学生志愿服务也正处在兴起阶段,但是展望未来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必定会克服困难,并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全面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谭秋云.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2(5)

[2]顾志勇.高校志愿服务:构建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体系[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3)

[3]许人冰.论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3)

【作者简介】韦 波(1983- ),男,广西柳江人,壮族,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务科研处科研科科长,讲师,工程师;黄振宣(1979- ),男,广西钦州人,壮族,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副主任,副教授。

信息交换平台 篇4

随着Internet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基于WWW的应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旅游信息化在旅游业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信息的发展必然促进行业内大量信息和数据的交换。而现实中,旅游行业计算机应用平台复杂多样:各单位按各自的模式组织数据,造成系统数据关联性和共享性差,形成数据共享困难;上级主管部门需要进行报表汇总时,由于下级企业众多的应用环境无法进行汇总分析。不同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已经成为旅游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瓶颈。

国外针对该问题已经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应用,其中旅游联盟OTA(OpenTravel Alliance)建立了旅游企业数据交换信息的草案。该草案采用XML作为企业间数据交换标准,并且规定了交换数据的交换数据模式(XML Schema)。在政府机构方面,发达国家或地区已开始陆续推出政府内部的数据交换标准,并进行交换平台的建设。

上海市旅游委制定了相应的基于XML的旅游信息交换规范。依照规范草案,本文针对不同应用系统的信息交换和数据共享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Web服务的旅游信息交换平台。该平台立足于对现有各种信息系统进行调研和分析,是一个适用性强的、架构简捷、投入成本低、易可扩展性的交换平台。

1 基于Web服务的旅游信息交换平台模型

1.1 平台总体框架

图1描述了整个上海旅游信息化平台的整体架构。上海旅游信息化平台以上海旅游电子政务平台、上海旅游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上海市中小旅游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长江三角洲旅游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实现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人力资源和便民服务等。对旅游信息交换平台的研究,将为上海旅游信息化平台整体架构的实现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在整个信息交换平台架构中,旅游信息公共平台是核心。

1.2 系统结构

如图2所示,旅游信息公共平台是由数据交换中心、消息总线、标准接口和业务系统等组成的。系统结构可分成三层:集成层、传输层、数据层。数据层由待交换的异构数据源组成,其数据类型涵盖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等。传输层的标准接口实现标准化数据与特定系统数据间的转换,不仅使业务系统数据按标准规定的XML格式传送给数据交换中心,而且将数据交换中心传回的数据转换成业务系统需要的数据格式。系统的核心是集成层的数据交换中心,这是因为它需要根据来自不同业务系统的请求对数据进行集中控制和管理,实现数据的映射、校验、存储、分析和数据交换。

由于采用了XML和Web服务作为构建系统的关键技术,该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1) 减少开发的工作量:利用Web服务的松耦合性,可以使各业务系统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配置和适当的更新,而不是大量的重复开发来达到支持信息交换标准的目的,大大降低了投入的成本。

(2) 对于现有系统透明:由于交换中心使用XML数据表示作为模式的标准,很好地屏蔽了异构数据源之间的差异,不影响到现有系统。如果加入新的数据源,只需将数据源包装成XML模式就可以接入到交换平台中。

(3) 易扩展性:采用组件化的适配器完成对异构数据源的封装,规范了组件接口,新的类型组件很容易加入到系统中与组件库中组件配合实现新的功能。

1.3 安全考虑

由于XML的传递都是明文,因此存在被截获、篡改等可能性。基于这个原因,Web Service本身有一套安全性标准,可以对其数据进行加密。各个Web Server本身也提供了带有数字签名的安全通道。因此安全方面的保障可以考虑:1) 确保 Web Service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连接安全。根据网络的范围和交互操作的活动配置文件,可以采用基于防火墙的规则、安全套接字层 (SSL) 和虚拟专用网络 (VPN)等多种技术手段。2) 身份验证和授权。可以利用信息交换所使用的协议的身份验证功能。例如:利用 HTTP 的身份验证功能。3) 对信息的加密。可以参照xml-加密和xml-数字签名。

2 模型实现与验证

2.1 模型实现环境

百兆以太网中,以一台电脑作为数据交换中心,其他多台电脑分别模拟数据源提供者和数据请求者。在整个开放环境中,分散有多个服务注册处。支持数据交换标准的系统要发布服务的时候,可以根据功能、地域等选择服务注册处。而服务请求者需要找到其它系统提供的服务时,首先向公共平台提交查询请求。由公共平台按照标准来查找合适的Web服务。为了提高查找的速度,可以在公共平台上建立索引。

2.2 数据交换中心的实现

本文使用ASP.NET的Web Service来实现数据交换中心的功能。整个处理过程主要由四个模块来完成。它们分别是WebRequestHandler,DataExchangeProcessor,DataMapper,InternalProcedure。其中,WebRequestHandler处理来自Web Service消息总线的外部调用。DataMapper起着数据映射的功能,它能将传入的XML转换成函数所需要的参数。Data Exchange Processor模块查找信息处理器表,这个表实际上是一个由request类型(其XML文档根元素的名字)来确定一个具体的处理函数的。然后,它会将请求转发给这个处理函数,由它最终完成这个处理。InternalProcedure是数据交换中心内部的处理模块。

如图3所示,首先,Web Service将来自网络的调用转发给一个内部类,也是数据交换中心对外的唯一接口:WebRequestHandler, 它提供一个通用接口来处理所有外部调用,其输入为发送端地址、接收端地址、发送的Request XML内容。在通过安全验证后,WebRequestHandler将请求转发给DataExchangeProcessor模块,而它则首先调用DataMapper模块来对传入数据进行转换,获得转换的数据后,再调用InternalProcedure模块来完成这个请求,并且取得相应的返回值。在取得返回值后,数据交换处理器再次将数据进行转换,返回给调用方,从而完成了整个处理过程。

2.3 安 全

在考虑模型实现的安全措施时,本文是在微软公司的平台上进行研究的。考虑平台传输级点对点的安全性、应用程序级安全性和消息级端对端的安全性。借助Web服务器如:IIS, 它提供基本、摘要式、集成和证书身份验证。此外,ASP.NET Web服务继承了某些 ASP.NET身份验证和授权功能。这些都为点到点的安全性提供了保障。应用程序级上可以考虑在应用程序中使用自定义的 SOAP 标头传递用户凭据,以便根据每个Web服务请求对用户进行身份验证。考虑到消息级端到端的安全性,模型在.Net平台以C#实现了XML加密的过程,可以对xml消息中的任何一个元素进行加密,并采用数字签名解决否认问题,即解决发送方否认是数据源,还有数据完整性等问题。对XML加密过程采用DOM,可以对于XML进行相应的解析。

2.4 模型评价

在模型中,旅游信息公共平台是核心,需要处理大量的外部调用,因此,它的稳定性与可靠性至关重要。模型在.NET平台上以C#和ASP.NET实现了一个原型系统,并对该系统进行了测试。Application Center Test(ACT)是Visual Studio.NET带的一套进行程序测试的工具,可以用来测试ASP.NET程序。Microsoft WAS可以在Web服务器上产生流量负载,模拟数百个或数千个用户同时对某一站点进行的访问。在CPU P4 2.4,内存768MB,操作系统Windows XP(sp2),开发环境Visual Studio.Net2005下,使用ACT和WAS分别进行测试试验。如表1所示。

根据对公共平台的访问不同可将用户分为两类:信息请求者,例如:市民;信息提供者,例如:旅行社或宾馆饭店的系统。信息请求者只是获取相关信息,但这类用户的数量极大。而信息提供者需要与公共平台交换信息,需要更多的系统资源,但这类用户的数量有限。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区别对待,如:采用特定的系统专门处理信息请求者的调用,以避免瓶颈的出现。

3 总 结

本文分析了我国旅游信息化建设现状,针对当前旅游信息化建设瓶颈,非常重要、急需解决和实现的是更大范围内信息的互连互通和共享,提出了基于XML的旅游业信息化数据交换规范。并在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后,本文提出基于Web服务的旅游信息交换解决方案。基于Web服务的信息交换平台模型,其优势在于利用XML和Web服务技术能够有效地实现数据共享,并且投入成本低、对现有系统透明和易可扩展性。探讨模型的系统结构,并根据模型实现了一个原型系统。在具体应用时,数据交换中心可以根据访问者的不同需要区别对待,避免成为瓶颈。由于该模型与所在行业没有紧密关系,更具一般性,因此还可以推广到其它的行业。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旅游委.上海市旅游信息化2006-2010年实施纲要,2005,12.

[2]OpenTravel Alliance Message Specifications-Publication2005B.http://www.opentravel.org/.

[3]http://www.w3.org/TR/2004/NOTE-ws-arch-20040211/.

[4]William A Ruh,Francis X Maginnis,William J Brown.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北京教育信息化-交换试题 篇5

**

1、)以下关于交换式以太网的描述正确的有(AB)

A、平时网络中所有的主机都不连通,当主机需要通信时,通过交换设备连接对端主机,完成后断开。

B、交换设备包括:交换式集线器和交换机。

C、使用交换设备组网,物理上为星型结构,但逻辑上是总线型结构。D、以上说法都不对。

**

2、)CSMA/CD-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是一种在共享条件下多点通讯的有效手段。按照CSMA/CD规则的规定,对于一个要发送数据的主机,可能会执行如下操作:

1-传输 2-监听信道 3-发出一个短小的人为干扰信号 4-等待一段随机的时间 一次成功的发送过程,可能包含的有序执行步骤有(b)A、1、2 B、2、1、2 C、1、2、3、4、1、2 D、1

3、)以太网交换机端口A配置成10/100M自协商工作状态,与10/100M自协商网卡连接,自协商过程结束后端口A的工作状态:(D)

A、10M半双工 B、10M全双工 C、100M半双工 D、100M全双工

4、)默认情况下,IGMP查询报文中的最大响应时间是多少?(c)A、1秒 B、5秒 C、10秒 D、100秒

5、)在优先级相同的情况下,多路访问网络上PIM-DM路由器的DR选择是根据:(c)

A、选择ROUTER ID大的为DR B、选择ROUTER ID小的为DR C、选择IP地址大的为DR D、选择IP地址小的为DR

6、)对边缘端口描述错误的为:(b)

A、如果端口直接与终端相连,则该端口可以认为是边缘端口

B、如果将与交换机相连的端口配置为边缘端口,则RSTP协议会工作不正常

C、对于边缘端口,只要收到一个BPDU报文,则该端口就会迁移为非边缘端口

D、边缘端口在向转发状态迁移时,迁移时间只需要几毫秒 7、)对应调试命令,生成树协议没有哪个调试信息:(d)A、事件调试信息 B、报文调试信息 C、错误调试信息 D、统计数据调试信息

8、)下面有关生成树协议的互通性描述,错误的为(bd)A、RSTP可以和STP完全互通

B、运行RSTP的交换机,如果和运行STP的交换机互联,则运行RSTP的交换机会将该端口迁移到STP模式下

C、与STP桥相连的端口发送的是STP报文

D、RSTP报文和STP报文完全相同,所以能够完全互通 9、)下面配置中:设交换机1的MAC地址为00-e0-fc-00-00-10,其优先级配置为缺省值32768,交换机2的MAC地址为00-e0-fc-00-10-00,优先级配置为4096。所有端口的优先级采用缺省值,端口号如图,两条链路的路径费用值均为200。则被阻塞的端口为()

A、交换机1的端口1 B、交换机1的端口2 C、交换机2的端口1 C、交换机2的端口2

10、)一个三层交换机收到数据包后首先进行的操作是(b)A、发送ARP请求

B、上送CPU查找路由表获得下一跳地址

C、根据数据报文中的目的MAC地址查找MAC地址表 D、用自己的MAC地址替换数据报文的目的MAC地址 11、)设置接口最多学习到的地址的命令为(b)A、mac-address max_mac_count

B、mac-address max-mac-count max_mac_count C、max-mac-count max_mac_count

**12、)设某端口相应的链路为接入链路,则在此端口的以太网接口模式下,下列配置命令中,正确的为(acd)A、trunk 5 6 7 8 9 10 B、trunk 1 to 10 C、trunk 10 to 20 25

D、trunk 5 10 to 15 20 to 25 **

13、)如下图所示配置port1至port4端口对应的链路为允许所有VLAN通过干道链路,且都启动了GVRP协议。其中,交换机3的port4端口GVRP注册类型为Forbidden,其他交换机的端口GVRP注册类型配置为Normal。在交换机1上配置有VLAN5、VLAN6、,在交换机3上配置有VLAN6、VLAN7、。下列是关于各交换机端口除缺省VLAN外的VLAN配置情况描述,其中正确的选项为()A、port1配置有VLAN5和VLAN6 B、port2配置有VLAN5和VLAN6 C、port3配置有VLAN6和VLAN7 D、port4配置有VLAN6和VLAN7 13**、)

如图所示配置,port1至port4端口对应的链路为允许所有VLAN通过的干道链路,且都启动了GVRP协议,端口GVRP注册类型都为Normal。在交换机1上配置有VLAN5至VLAN10,下列是关于各交换机端口除缺省VLAN外的VLAN配置情况的描述,其中正确的选项为()A、port 1至port 4 都配置有VLAN5至VLAN10

B、仅port

1、port

2、port 4上配置有VLAN5至VLAN 10 C、仅port

1、port 3上配置有VLAN5至port 10 D、仅port1、port4上配置有VLAN5至VLAN 10

**14、)在交换机中,有关动态和静态VLAN描述正确的是()A、用户手工配置的VLAN,成为静态VLAN

B、通过运行动态VLAN协议,学习到的VLAN,称为动态VLAN C、通过命令show vlan vlan_id可以查看VLAN的动态属性 D、用户不可以配置动态VLAN的属性 A B C D Switch3 Vlan5-vlan7 Switch4

Vlan11-vlan12 Switch5

Vlan6-vlan10 Switch6

Vlan13-vlan15

**15、)

如上图所示配置,port1至port4,端口对应的链路为允许所有VLAN通过的干道链路且都启动了GVRP注册类型都为Normal。在交换机1上配置有VLAN5、VLAN6,在交换机3上配置有VLAN6、VLAN7,则下列关于各交换机端口VLAN配置情况的描述中正确的选项为(bc)A、port1配置有VLAN5至VLAN7 B、por2配置有VLAN5至VLAN7 C、port3配置有VLAN5至VLAN7 D、port4配置有VLAN5至VLAN7

16、)S3526以太网交换机的每个以太网端口都有指示灯用来指示端口的工作状态,如果绿灯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

A、表示链路状态UP B、表示网络有环路产生 C、表示端口速率工作在100Mbit/sD、表示链路状态Down E、表示端口速率工作在10Mbit/s 分析指导:

S3026/S3526有三种指示灯:一个是POWER指示灯,同时在网口的水晶鼻侧有一黄一绿两个灯,它们的含义如下:

POWER:亮表示已经通电;灭表示没有通电。

黄灯:即为Link/Act灯,其中亮表示连接正常,灭表示没有连接,而闪烁表示有数据收发。

绿灯:即为Speed灯,亮表示100Base-TX工作模式,灭表示10Base-T工作模式。**17、)以下关于单模光接口叙述正确的是()A、使用光束波长较短 B、成本较多模高 C、传输距离远 D、多使用半导体激光器件

**

18、)以下哪些IP命令可以用来测试网络的连通性(ad)A、ping B、show C、telnet D、tracert

19、)以太网接口的网线有直连网线和交叉网线,在缺省状态下,S3526的一个以太网端口和路由器的以太网端口相连,需要选择(b)网线 A、直连网线 B、交叉网线 C、两者都可以 D、以上都不对 **20、)对有人使用不同源地址的桢攻击交换机而导致交换机地址表资源耗尽的攻击,我们可以采用下面那种安全措施()

A、配置用户的优先级 B、设置接口最多学习到的地址

C、设置交换机端口是否学习新的MAC地址 D、设置EXEC用户超时断连功能 **

21、)要想实现“禁止从129.9.0.0网段内的主机建立与202.38.160.0网段内的主机的WWW段口(80)的连接”的功能,必须包括以下配置步骤(bd)A、定义标准访问控制列表 B、定义扩展访问列表 C、删除访问列表 D、在接口上应用访问列表

23、)下面哪一条命令可用来查看ACL的配置内容(c)

A、show acl B、show access-list C、show ip accesss-list D、show access-list link

24、)基于接口的访问控制列表可以从以下哪些方面进行包过滤()A、源IP地址及其子网掩码 B、目的IP地址及其子网掩码 C、指定接口名称 D、数据包的以太网封装类型

25、)Quidway S系列交换机上启用组播应用的命令是甚麽?b

A、Quidway(config)#multicast routing B、Quidwau(config)#ip multicast-routing C、Quidway(config-vlan-interface2)#multicast routing E、Quidway(config-vlan-interface2)#ip multicast-routing

26、)下面哪个有关生成树协议的参数是不可配置的(b)

A、Hello Time时间 B、MessAge时间 C、MaxAge时间 D、ForwardDelay时间

27、)下面所描述的哪条链路肯定不是点对点链路(c)

A、两个交换机的两个端口直接相连,并且工作在双工模式下 B、两条链路汇聚,该汇聚端口的主端口 C、通过共享网端相连的两个端口之间的链路 D、工作在全双工模式下的链路

28、)关于交换机的地址学习与生成树协议的描述,不正确的为(c)A、由于与交换机端口相连的站点可以移动,所以交换机所学到的MAC地址应该老化 B、由于移动一个站点一般需要几分钟的时间,所以MAC地址老化时间可以配置为分钟级,如5分钟

C、只要网络的物理结构确定了,站点的位置就是固定的 D、生成树协议可以改变站点的相对位置,而且用户是觉察不到的

29、)下面配置中:设交换机1的MAC地址为00-e0-fc-00-00-10,其优先级配置为缺陷32768,交换机2的MAC地址为00-e0-fc-00-10-00,优先级配置为4096。所有端口的优先级配置为缺省值,如图所示,则被阻塞的端口为()A、交换机1的端口1 B、交换机2的端口1 C、交换机2的端口2 D、没有

30、)下面配置中:设所有交换机所配置的优先级相同,交换机1的MAC地址为00-e0-fc-00-00-00,交换机2的MAC地址为00-e0-fc-00-00-20,交换机3的MAC地址为00-e0-fc-00-00-40,交换机4的MAC地址为00-e0-fc-00-00-60。四条;链路的路径费用均为200。则被阻塞的端口为()A、交换机2的端口2 B、交换机4的端口3 C、交换机3的端口2 D、交换机3的端口3

31、)下面配置中:设交换机1的MAC地址为00-e0-fc-00-00-10,其优先级配置为缺省值32768,交换机2的MAC地址为00-e0-fc-00-10-00,优先级配置为4096。所有端口的优先级采用缺省值,端口号如图,端口1相连的路径费用值为200,端口2相连的链路费用值为20。则被阻塞的端口为()

A、交换机1的端口1 B、交换机1的端口2 C、交换机2的端口1 D、交换机2的端口2

32、)按照OSI模型,透明网桥工作在第几层(b)A、物理层 B、数据链路层 C、IP层 D、应用层

33、)判断题:交换机启动后,立刻进入Listening状态,等待别的交换机给自己发送配置消息,从而来判断是否向网上发送配置消息并以此确定发送甚麽样的配置消息(f)

T、)True F、)False

34、)判断题:如果关闭端口上的生成树协议,则由可能会产生广播风暴(t)T、)True F、)False

35、)判断题:快速生成树协议改进的只是生成树的收敛时间(f)T、)True F、)False

**36、)下列关于动态VLAN的叙述中错误的选项为(ab)

A、存在一个交换机上的动态VLAN一定是通过GVRP协议学习到的 B、在GVRP协议中,动态学习到的VLAN也可以被动态的删除 C、在GVRP协议中,动态学习到的VLAN必须手动才能删除

D、除了GVRP协议外,还有其他协议可以动态学习VLAN的配置,但是协议的机制、原理与运行结果都是完全相同的

37)在一个交换机环境中启动了GVRP协议,但发现动态VLAN的学习情况长期不稳定,则可能是以下哪些原因引起的()

A、各交换机之间定时期的值设置不一致 B、各交换机上配置的静态VLAN数目过少 C、启动了GVRP协议的端口的Leave定时期值被配置为大于缺省值 D、这是GVRP正常的运行情况,不必作任何修改

38、)下列关于VLAN的描述中,错误选项为(c)A、一个VLAN形成一个小的广播域,同一个VLAN成员都在由所属VLAN确定的广播域内 B、VLAN技术被引入到网络解决方案中来,用于解决大型的二层网络面临的问题

C、VLAN的划分必须基于用户的地理位置,受物理设备的限制 D、VLAN在网络中的应用增强了通讯的安全性

39、)一台启动了GVRP协议的交换机,如果一个干道链路端口的注册属性设置为Forbidden,则其它的干道链路端口不能再设置为Forbidden。(f)T、)True F、)False

40、)GVRP协议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减少手工配置干道链路的负担(t)T、)True F、)False

*41、)GVRP协议的注册类型可以分为(abc)

A、NORMAL B、FIXED C、FORBIDDEN D、LIMITED

*

42、)下列VLAN增加端口的命令中,正确的是(bcd)A、Quidway(config-vlan5)#port 0/10

B、Quidway(config-vlan5)#port Ethernet 10 C、Quidway(config-vlan5)#port Ethernet 0/10

D、Quidway(config-vlan5)#port Ethernet 0/5 Ethernet0/6 to Ethernet 0/9 Ethernet0/10

*

43、)通常局域网的网络管理系统由一些网络监测和控制工具组成,并且具备以下的功能(bc)

A、流量控制功能 B、配置功能 C、监测功能 D、故障隔离 *

44、)以下关于网桥设备描述正确的是(bc)

A、传统以太网试图通过网桥设备来分隔主机,从而减少碰撞的发生

B、由于传统的网桥设备的局限,在网络规模较大的情况下,网桥设备通常成为网络传输的瓶颈

C、网桥不能解决网络广播报文的泛滥问题 D、网桥可以解决网络广播报文的泛滥问题

*

45、)和用路由器来实现三层包转发相比,三层交换具有以下优点(abc)A、功能更灵活 B、低时延 C、低花费 D、可以应用于复杂网络环境

46、)当三层交换机收到的数据包的源地址与目的地址不在一网段时,第一步该如何处理?(c)

A、取目的IP地址,以目的IP地址为索引到路由表中查找出端口 B、取目的IP地址,以目的IP地址为索引到硬件转发表中查找出端口 C、取目的IP地址,以目的IP地址为索引到路由表中查找出端口

D、取目的IP地址,以目的IP地址为索引到硬件转发表中查找出端口

47、)关于二层交换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A、不同VLAN之间不能通信

B、传统的二层交换机网络是一个广播域,支持VLAN的二层交换机也是如此 C、不同VLAN之间的通信必须要通过路由器

D、在二层交换机中,交换机仅根据MAC地址进行桢的选路和转发

48、)如果ARP表没有目的地址的MAC地址表项,源站如何找到目的MAC地址(c)

A、查找路由表 B、向全网发送一个广播请求

C、向整个子网发送一个广播请求 D、以上说法都不对

49、)当三层交换机收到一个数据包,从该数据包中取出目的IP地址,利用该IP地址到自己的硬件转发表中去查找下一跳的MAC地址而没有找到时,该如何处理(a)

A、送到CPU,由CPU根据三层路由表查找下一跳 B、丢弃该报文 C、根据取得的IP地址,向此网段发送ARP请求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0、)当源站点与目的站点通过一个三层交换机连接,下面说法正确的是(c)A、三层交换机解决了不同VLAN之间通信,但同一VLAN李的主机不能通信 B、源站点的ARP表中一定要有目的站点的IP地址与MAC地址的影射表,否则源站点不知道目的站点的MAC地址,无法封装数据,也无法通信

C、源站点与目的站点不在一个VLAN时,源站点的ARP表中是没有目的站点的IP地址与MAC地址的影射表,而有网关IP地址与网关的MAC地址影射表项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

1、)以下关于交换式以太网的描述正确的有(ab)

A、平时网络中所有的主机都不连通,当主机需要通信时,通过交换设备连接对端主机,完成后断开

B、交换设备包括交换式集线器和交换机

C、使用交换设备组网,物理上为星型结构,但逻辑上是总线结构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

2、)CSMA/CD-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是一种在共享介质条件下多点通讯的有效手段。按照CSMA/CD规则的规定,对于一个要发送数据的主机,可能会执行如下操作:

1—传输 2—监听信道 3—发出一个短小的人为干扰信号 4—等待一段随即的时间

一次成功的发送过程,可能包含的有序执行步骤有(b)

A、1、2 B、2、1、2 C、1、2、3、4、1、2 D、1

53、)以太网交换机端口A配置成10/100M自协商工作状态,与10/100M自协商网卡连接,自协商过程结束后端口A的工作状态()A、10M半双工 B、10M全双工 C、100M半双工 D、100M全双工

54、)默认情况下,IGMP查询报文中的最大响应时间是多少?(c)A、1秒 B、5秒 C、10秒 D、100秒

55、)在优先级相同的情况下,多路访问网络上PIM-DM路由器的DR选择是依据(c)

A、选择RouterID大的为DR B、选择RouterID小的为DR C、选择IP地址大的为DR D、选择RouterID小的为DR 56、)对边缘端口描述错误的为(b)

A、如果端口直接与终端相连,则该端口可以认为是边缘端口 B、如果将与交换机相连的端口配置为边缘端口,则RSTP协议会工作不正常 C、对于边缘端口,只要收到一个BPDU报文,则该端口就会迁移为非边缘端口

D、边缘端口在向转发状态迁移时,迁移时间只需要几毫秒 57、)对应调试命令,生成树协议没有哪个调试命令(d)A、事件调试信息 B、报文调试信息 C、错误调试信息 D、统计数据调试信息

58、)下面关于生成树协议的互通性描述,错误的为(d)A、RSTP可以和STP完全互通

B、运行RSTP的交换机,如果和运行RSTP的交换机互连,则运行RSTP的交换机会将该端口迁移到STP模式下 C、与STP桥相连的端口发送的是STP报文

统一数据交换平台的设计和实现 篇6

摘要:目前,数据共享困难已成为银行系统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指出统一数据交换平台能解决在分布式与多应用系统环境下的数据交换问题。文中根据组件化设计原则,以完成系统的总体设计、数据存储和加工设计。并应用NAS存储、使用NFS共享等技术部署对ETL技术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统一数据交换 存储 ETL

中图分类号:TP31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03-0064-02

在核心业务系统与外围系统之间批量交互数据是银行应用系统中最常见的任务之一,由于通常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这是一个十分复杂而且耗费精力的工作。尽管目前银行正在进行综合业务系统大集中的改造,但并非所有银行的应用都会集中到唯一的核心业务系统上,而银行内还存在许多面向管理类的应用系统,这些围绕在核心业务系统的应用系统,我们称之为“外围系统”。

核心系统与外围系统的数据交换可以分为批量数据交换和实时数据交换两类。实时数据交换是双向的,一般由专门的中间件完成。批量数据交换也可能是双向的,但总体上是从核心系统流向外围系统的批量数据交换方式为主。从这一点来看核心系统是数据生产者,外围系统是数据消费者。外围系统之间也可以有批量数据交换和实时数据交换,因而互相扮演数据生产者和数据消费者的角色。

本文研究的是如何在中国建设银行总行实现统一的批量数据交换,从而建立统一数据交换平台(Unified Data Interchange Platform,以下简称UDI)。

1应用技术现状与研究

本文研究的重点之一是如何实现海量数据的加工,而且要在规定的时间窗口内完成指定的数据加工处理任务,否则,从业务角度看就是失败的。这一点的提出要求我们研究和应用先进的存储和计算技术,以及使用ETL技术对业务数据进行提取。

1.1网络存储的研究

早期的存储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一部分,大多以存储设备形式出现。随着网络的发展,数据的存储也逐渐由单机向多机方式和专用机发展,数据的共享与传递也逐渐从依赖主机系统向依赖网络系统发展。在大型企业应用和Internet发布系统中,安装数十台服务器已经很常见。但过于分散的数据资源,会给访问和管理带来困难。因此,数据存储问题备受关注。存储系统大致可以分成三种类型:

直接依附存储系统(Direct Attached Storage,DAS)又称为以服务器为中心的存储体系。其特征为存储设备是通用服务器的一部分。数据的输入/输出由服务器负责,数据访问与操作系统、文件系统和服务程序紧密相关。当用户数量增加或服务器正在提供服务时,响应会变慢。在网络带宽足够的情况下,服务器本身成为数据输入/输出的瓶颈。

网络依附存储系统(Network Attached Storage,NAS)这种存储方式多采用专用数据服务器。该服务器不再承担应用服务,称之为“瘦服务器”(Thin Server)。数据服务器通过局域网的接口与应用服务器连接。由于采用局域网上通用数据传输协议,如NFS,CIFS等,所以能够在异构的服务器间共享数据。NAS也是一种集中化数据存储形式,便于维护和管理。

存储区域网络(Storage Area Network)采用高速数据连接通道—光纤通道(Fiber Channel,FC)连接服务器和存储系统。从结构上看,服务器和数据存储系统相互独立。将设备连接到FC集线器或交换机上,便于扩展系统规模。FC的传输速率和可靠性极高,能够满足当前视/音频业务的需求。在SAN中,所有的存储设备和存储数据均可采用中心化管理,使得整个存储系统具有可伸缩性。并且,可以通过存储设备的集群方式而达到高可用度。

从软件角度看,NAS是应用与存储分离的系统,应用服务器通过局域网(LAN)访问文件存储系统,通常NAS以标准化访问协议(如NFS)提供服务;在SAN中,文件系统与存储系统完全分离,存储系统实际上成为运行应用程序服务器的设备,二者以高速FC连接。

1.2ETL技术的研究

企业的信息系统往往是一个由传统系统、不兼容数据源、数据库与应用所共同构成的复杂数据集合,各个部分之间不能彼此交流,这些数据的来源、格式不一样,导致了数据整合的难度,企业非常希望有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来解脱自己的困境,解决数据一致性与集成化问题,从而能够从所有传统环境与平台中采集数据,并利用一个单一解决方案对其进行高效的转换,这种解决方案就是ETL(Extraction,Transformation and Loading)。

从实际角度,ETL的使用包括数据抽取、数据传输、数据转换与清洗、数据加载、调度监控以及元数据管理等。

2 平台的总体设计

组件由一段执行码组成,通过对相应的控件资源的调用完成设定功能的执行模块。组件通过有序的组合,构成组件执行序列即流程,完成所要实现的功能。本节对UDI平台建设需要实现的功能进行分析,包括技术合规性检查、元数据管理、数据接入服务、数据组织和管理服务、数据提交服务、安全控管、系统监控管理等组件,并在此基础上依据组件设计的思想进行组合,提出统一数据交换平台的总体架构。

2.1 UDI的功能分析

2.1.1 技术合规性检查

按照UDI数据标准和目标系统的要求,针对数据格式所进行的检查,包括数据属性与值域检查、代码表引用检查、中文乱码和半个汉字等检查。

2.1.2 元数据管理

简单地说,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包括业务性元数据,主要指数据的业务定义、计算公式、修改规则等;技术性元数据,主要指数据结构(数据表和字段)的定义和转换规则等;操作性元数据,主要指作业运行日志、数据保留期间、加载频率等。UDI系统重点是实现基于技术性元数据的元数据驱动服务以及对元数据的管理服务。

2.1.3 数据接入服务

负责源系统数据向UDI的接入,包括与源系统的连接、源系统数据的获取以及源系统数据向UDI标准数据的转换,特别要考虑系统面对大数据量和有限处理时间条件下的处理能力。UDI平台支持的转换规则如:格式与类型、数据翻译、数据连接、数据合并、数据排序、数据计算、码制转换等。

2.2 数据组织和管理服务

数据组织和管理是实现“目标系统通过UDI屏蔽对源系统的数据要求”的关键,UDI对进入其标准数据的源系统数据不做结构上的改变,对这些数据可以重新进行组织,这样可以满足目标系统对数据的多样性需求,并逐步形成UDI的数据标准和接口标准,统一UDI的数据管理流程和作业流程。

2.3 数据提交服务

负责由UDI标准数据向目标系统的数据转换和分发管理,包括按目标系统要求所进行的技术性转换以及对待提交数据的管理。

UDI作为批量数据交换平台基础设施,所以与源系统必须制定规范的数据交换协议标准,综合考虑源系统安全性,性能问题,传输效率等等原因,UDI系统与源系统之间不采用数据库直连标准,如ODBC等连接方式。

采用FTP协议作为源系统与UDI之间的数据交换协议,那么就得约定与源系统之间的数据准备就绪标准与检查方式,要求UDI平台支持数据就绪标记文件和时间约定方式。

2.4 安全控管

UDI总体安全控制分成:系统层安全性(如操作系统)、应用层安全性(如针对数据存储的安全加密措施,针对应用数据在网络传输过程中,采取的应用层加密控制等等)、网络层安全性(如采用防火墙,VPN等网络安全技术)。

2.5 监控管理

与管理流程相对应的对整个系统运行环境的管理,包括系统接入管理、转换配置管理、运行配置管理、日常作业管理和系统恢复管理等。

2.6 数据存储设计

2.6.1 存储方案的选择

基于NAS、SAN的存储系统都是完全独立的,不存在与服务器之间紧密的、依赖性的物理硬连接,都可以构造中心化的数据存储系统。二者都可通过冗余的硬件配置和软件支持做到安全可靠的保护数据,都具有良好的扩充能力和数据共享能力,都能实现中心化的数据管理。

在扩展能力方面,SAN通过多个FC交换机的级联,理论上可连接几十万个设备,要优于NAS。另外,NAS的系统访问能力受限于LAN的速率和服务质量,而SAN采用光纤技术,能提供高达1Gb/s的速率,数据访问速度优于NAS。

NAS的设计使得网络中的通用服务器可以从繁重的文件存储功能上解放出来。从具体的系统实施来讲,NAS有自己非常明显的优势。

首先,NAS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只需将NAS文件服务器连接到LAN,进行简单的配置即可实现数据共享。而SAN至少要在每台服务器上安装一块HBA及其驱动程序,当服务器数量较多时,还要添加FC交换机,网络布线和系统配置都较复杂。术语“即插即用”对于SAN来说并不适用,至少还需要一段时间来达到。

其次,NAS易于实现多个局域网子网段的存储共享。

综上所述,结合银行实际情况,UDI的数据存储最终选择NAS存储方式。

2.6.2 存储方案的设计

UDI系统的数据共享主要分为UDI应用处理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ETL主辅节点之间的数据交换两种情形。其中ETL主辅节点的数据交换由ETL工具自身来实现。

服务所用的数据存储在集群文件系统中的磁盘设备组上。这种设置首先数据是高可用的,也就是说,因为磁盘是多主机的,如果当前主节点的路径出现问题,访问能换到可直接访问这些磁盘的另一节点。其次,因为数据在集群文件系统上,所以可以从任何集群节点上直接查看它,而不必过问此节点与存储设备是否有物理连接。可以像常规设备那样使用全局设备。UDI共享设计方案如图所示。

2.7 数据加工设计

应对数据源的数据提取可以有两种方案,一种是设定一种类型,比如关系数据库,作为统一的源类型,其他类型首先转换到关系数据库表中,然后再实施提取;另一种方案是直接选用数据提取的中间件产品,比如Ascential Datastage等。

如将数据装入数据库,再进行提取,文件在服务器上有转换、装载、抽取的环节。来自源系统的数据使用文件形式,数据量很大, UDI初始全量数据约820G,把文件Load到数据库中是需要时间的,同时,数据库通常会用到索引,Enable索引比较慢,因而效率要差一些。而采用中间件产品,如ETL工具,可以直接将接收到源文件进行提取,根据节点个数设置并行处理进程,提取后结果文件直接发送到目标系统,这样不用经过“数据落地”的中间环节,处理效率比较高。

UDI平台的数据逻辑加工处理最终采用Ascential公司的DataStage ETL工具进行规划设计,UDI平台一部分组件是基于ETL工具的进行开发(ETL工具开发语言 SCRIPT),另外一部分组件需要采用开发语言进行开发,统一规划成AIX下C/C++。管理数据库采用Informix数据库,任务调度和监控通过ODBC与数据库连接。

统一数据交换平台项目作为建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已成功投入运营。当前接入源系统有五个(DCCN、DCCS、CMIS、国际卡、证券等),接入目标系统有四个(BDB、ECIF、OCRM、IPSS等)。平台在功能上满足了建行核心系统与外围系统之间的批量数据交换需要。

参考文献:

[1] 周敬利,余胜生.网络存储原理与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信息交换平台 篇7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的交通问题日益严重,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在保障道路畅通、安全和有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尽管各地的交通信号控制已经投入使用,但是仍然存在数据共享程度较低、通信过程缺乏统一标准、与交通系统外的其他系统进行信息交互的接口较少等问题。

针对目前部分地区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落后的现状,提出了基于XML和消息中间件的信息交互平台,可有效提取出各信号机提供的数据,并实现系统控制区域的动态划分和合并,以及各区域间数据的共享与交互。

1关键技术

1.1XML技术

XML( e 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扩展标记语言) 是SGML( Standard Generalized Markup Language,标准通用标记语言) 的一个简化子集,将SGML的功能和HTML的易用性结合在了Web应用中,扩展性和可验证性较好,而且易于使用和易于移植。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均可通过XML创建满足自己需求的标记集合,而且XML的数据存储格式不受限于显示格式,因此,XML在一些中间件、电子商务等领域大受欢迎[1]。

目前,支持XML格式的消息传输技术有很多。例如,基于XML的远程过程调用( XML Remote Procedure Calls) 、简单对象访问协 议 ( Simple Access Protocol) 以及消息 中间件 ( Message - Oriented Middleware) 等。

1.2消息中间件技术

中间件位于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之间的一类软件,封装了一类应用程序的共性,并且提供相应的API进行二次开发,最终完成一个应用程序。消息中间件实现的信息交互的主要特点是: 消息传递机制既高效可靠,同时又与平台无关。 基于消息排队以及传递模型,消息中间件可以支持多通信协议,实现了分布式系统的集成。MOM的基本组成包括消息和MOM提供者、客户端,前者主要指的是管理工具和相关API。由于MOM中提供的路由体系结构不同,就使得MOM不仅可以应用于集中式消息服务器上,还可以由各客户端实现路由功能,Active MQ就是其中的一种。

1.3信息交换

信息交换是指不同计算机应用程序之间互相交流有用的信息,主要应用于电子商务、远程服务、数据集成等领域。 XML定义的数据结构不是基于二进制的,而是简单的纯文本,允许程序开发制定满足自身需求具有特定领域特点的底层数据交换规范。把XML作为信息交互的中介,实现不同服务器或者应用程序之间的无缝信息交互。XML作为一种元数据语言,提供统一的格式对信息进行描述,使得即便信息来源于不同系统也能按照统一的格式实现信息交互。 XML有利于协调处理数据,而且也不依赖于编程语言或者操作系统,所以,XML即为应用系统内部或者互联网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提供了一种简单、快速的解决方案。

信息交互平台内部直接封装信息,旨在使得被动提供信息的应用程序能与其他应用程序实现信息交流。

2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中信息交换的设计

2.1交通信号控制系统

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是协调管控一个城市的某个区域或者整个城市内部的各路口信号的系统。目标是使得城市受控区域内道路系统的交通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在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整体控制下,针对各路口、路段所允许的最大交通流量在承载运送上的不同,最大限度地发挥路口间的优势互补和良好协作,均衡各路段的交通量,使得车辆停车次数、延误时间和环境污染等减至最小。

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共分为三层: 上层PC应用层,中间业务服务层和底层资源接入层[2]。其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在此给出系统架构图中三层各自的实现原理及对应功能概述如下。

上层PC应用层是面向用户的,主要包括集中协调各信号机的交通控制中心和各交警大队的子控制中心。系统的设计采用的是B/S架构,用户只需要打开浏览器登录进入系统,就可以管理和控制各信号机。

底层资源接入层是指管理城市道路各交叉路口的车辆通行状况的信号机,信号机在保障车辆顺利通行、道路畅通的同时也在监测着其路口的交通流量。

中间业务服务层的主要作用是连接上层PC应用层和底层资源接入层。中间业务服务层包括三类服务器,分别是Apache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和Active MQ服务器。其中,Apache应用服务器主要负责为上层PC应用层的交通控制中心和各交警大队的子控制中心提供Web服务; 数据库服务器的作用是保存所有数据; Active MQ服务器作为消息中间件的一种,负责转发上层PC应用层和底层资源接入层之间的信息。

2.2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中信息交换标准

国际上各个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通信协议虽有不同,但国外使用的NTCIP协议已经有效解决了协议不一致的问题,只是我国仍未出台统一的通信标准和规范。目前我国使用的通信协议以数据帧的格式为主,协议的通用性、扩展性和标准化均较低,协议使用的局限性较大[3]。因此,本论文提出了基于XML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通信协议Teleseme ML( Teleseme Markup Language) ,XML类型的文档数据是源自数据内在层次结构进行组织并设计的,利于描述存在包含关系的概念模型。

2.2.1基于XML/消息中间件的TelsemeML的设计需求

Teleseme ML是中国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后台中心和各路口信号机间进行信息交换的格式标准,系统的后台管理中心通过基于Teleseme ML的通信协议与不同商家的信号机进行通信,为系统的集成和扩展提供可能。Teleseme ML的设计需求如下:

( 1) 信息交换的规范和标准是在对中国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后台管理中心与各路口信号机进行信息交换的信息归纳和抽象的基础上综合设定并统一制定的,期望能对后台管理中心与信号机之间信息交换包含的数据与控制指令实行合理有效地表示与存储;

( 2) 信息交换的每一条命令的数据格式都应该符合统一的、特定的格式。方便系统后台管理软件与路口信号机系统进行有效的信息通信和数据处理[4];

( 3) 制定的信息交换标准不应该局限于某一种特定的传输协议,而是能够支持多种机制,诸如HTTP或者其他一些特定的传输协议;

( 4) Teleseme ML的可扩展性较好,方便系统日后的功能扩展;

( 5) Teleseme ML设计时应该尽量地简单易懂。

XML相关技术能够确保基于XML的Teleseme ML通信协议符合以上要求,Schema确保信息交换符合规定格式, XSLT能够方便实现文档之间的转换,XML可以跨平台且不用基于某一特定传输协议进行通信。

2.2.2基于XML/消息中间件的TelsemeML的设计实现

Teleseme ML从实用性、开放性、可扩展性、前瞻性和先进性等角度出发,不仅分别考虑了中国目前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特点,而且结合系统的功能需求和发展趋势,采用XML描述语言设计实现了中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信息交换标准。

在设计和制定信息交换标准的过程中,Teleseme ML作为描述控制信号灯的通信标准,根据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信息交换的传输要求采用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自顶向下建立信息交换的对象数据模型。主要包括对象所属类型、对象内部属性等。Teleseme ML代表整个信息交换的数据内容,包括信号机参数管理层、信号机方案配置层、信号机交通控制层、信号机系统干预层、信号机交通优化层和信号机交通数据管理层六大结构层。采用XML格式描述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中的交换信息,方便系统的后台管理中心和各路口信号机应用程序进行交通信息的交互和控制命令的下发与上传。具体的数据层次结构框架图如图2所示。

2.3基于信息交换模型的信息交换设计

2.3.1参数管理模块

在系统的参数管理模块中进行信息交换时,主要涉及到的类包括用于接收系统从前端页面获取的数据的值对象类、 用于保存到数据库的实体、对数据库进行相关操作的类、通信协议类、信息交换的发送端类和信息交换的接收端类等[5],对应类图如图3所示,各个类的说明则如表1所示。

2.3.2相位方案配置

相位方案主要涉及的类有接收系统前端页面数据的值对象类、用于保存到数据库的实体类、程序业务逻辑层类、程序数据访问层类、通信协议类、信息交换的发送端类和接收端类等,其类图如图4所示,各个类的说明如表2所示,其中通信协议类、信息交换的发送端类和接收端类的说明同表1。

例如,当系统后台管理员添加信号机相位方案时,首先通过对象类获取要添加的相位方案相关信息,读取事先设置好的绿冲突信息,进行绿冲突检测,然后参考实体类属性进行数据处理,再引用通信协议类进行协议的封装,最后由信息交换的发送类将协议发送出去,而当信息交换的接收类接收到路口信号机的反馈信息后,即需要参考通信协议进行协议的解析,并根据实体类属性进行数据的存储。

3结束语

通过对XML技术、消息中间件技术以及信息交换模型的分析研究,结合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中信息交换的需求,将信息交换模型应用到了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中。随着信息技术的继续发展,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对信息交换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本文虽实现了信息交换在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应用,但是仍需对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信息传输的安全性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继续完善,同时这也是本研究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信息交换平台 篇8

目前,许多煤矿企业在不同层次上已经建立了一些面向不同业务或者管理需求的信息管理系统。例如,在生产过程控制层上建设了工作面生产监测、瓦斯监测、矿压监测、视频监控等自动化系统,在经营管理层建立了许多面向不同业务的应用软件系统,如设备管理系统、物资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运销管理系统等。这些系统对于企业的安全生产与经营管理的正常运营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但是,由于系统建设相对分散,系统之间存在数据信息无法共享、业务流程与管理流程不连续等问题。如果这些信息系统与业务流程以及管理流程达不到完整统一、系统之间数据传递不一致,这样就会形成众多的“信息孤岛”[1],从而使信息系统无法实现一个真正全面共享的有机体,这势必会阻碍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无法很好地与煤矿企业这样一个连续运转的整体协调一致地发展。进一步,分散的信息资源势必影响煤矿管理者决策的效率与准确性[2],不利于煤矿企业对于安全生产中的存在的问题以及随时可能出现的紧急事件进行及时、有效地处理。那么,建立煤矿企业自己的统一数据交换平台势在必行。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微电子技术及传感技术等相关技术的发展,使得煤矿信息的高度集成与整合成为可能,为建立煤矿企业自己的统一数据交换平台提供了现实的基础。

2“信息孤岛”问题的解决思路与统一数据交换平台

2.1 煤矿企业“信息孤岛”现状

煤矿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普遍不高,尽管在财务管理、销售管理等局部环节采用信息化技术带来了一定效益,但从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效益提升来讲,信息化的作用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相反,由于缺乏整体规划,而且还会导致另外一些“信息孤岛”出现,致使无法通过信息化的集成作用支撑企业的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导致煤矿企业的管理决策水平低下。与此同时,煤矿行业专用软件研发也相对滞后,从现有市场情况分析,适合煤矿行业特点和需求的专用软件比较缺乏。而信息化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因工作环境恶劣导致的IT技术人员奇缺、信息机构不稳定或职能不明确等,也严重制约着煤矿信息化的发展,这也是煤矿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容易出现“信息孤岛”的一个客观原因。

2.2 煤矿“信息孤岛”问题的解决方案及其局限性

现有的“信息孤岛”问题的解决方案主要有如下三种[3]:

(1)基于平台独立的SOA服务设计原则

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是一个组件模型,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相互联系起来。SOA可以充分利用企业中已经存在的服务,通过对现有资源进行构建,可以简化业务流程,在整个企业内确保一致性并缩短开发时间。所有这些将能帮助您节约大量的时间和资金。

(2)EAI企业应用集成方案

EAI(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是企业应用集成,它是一种涉及广泛主题的企业应用集成方案。EAI通过将一系列的方法、技术和工具组织在一起,实现对不同应用、不同平台或不同方案的合并与协调,从而实现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从技术角度来说,EAI可以看成许多不同集成方法的集合,例如消息代理、数据适配器和其它类型的中间件等等。EAI的最终目的是为已存在的应用提供统一的数据交换中心,并为新的开发提供基础。由于对集成的各种方法不做限制,所以EAI所支持的集成范围相当广泛,既可以是数据层的集成也可以是应用层、用户层或接口层等层次的集成。但是EAI也存在着开发费用高、实施难度大、不利于系统升级和维护等缺点。

(3)通过升级替换消除现有的“信息孤岛”

对旧有的失去继续维护能力或意义的系统进行升级替换,将旧系统中的数据导入到新系统中,从而消除现有的“信息孤岛”。这种整合是建立在数据整合的基础上的系统运行环境和数据库系统等的统一。

上述三种解决方案虽然暂时消除了煤矿信息化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孤岛”,但是这种推翻原有系统的方式也会让煤矿企业付出高额的代价。而煤矿企业复杂的现实情况使得再大的平台也很难覆盖所有的业务部门,这就有可能使这个新的平台又会成为另一个大的“信息孤岛”。那么,结合上述三种解决方案,我们提出“统一数据交换平台”方案。

2.3 统一数据交换平台总体框架

统一数据交换平台是为了将各种分布在不同应用系统的各种同构或异构的数据通过预先定义的规则集中到中央数据库,采用统一的数据管理与交换规则,这种隔离了数据存储层和应用层的方式,不仅实现了原有数据清洗的所有功能,而且使得对现有数据的管理变得简单、方便。统一数据交换平台的这种应用层与底层的数据存储结构和方式无关的优势,使我们可以不需要对原有应用系统进行重新开发和改造,这就保证了各个系统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和低耦合性,最大限度的提高了系统运行的经济效益和可靠性[4]。其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服务层:是以WEB服务等形式对功能层各项功能进行组合,封闭后提供的服务接口。

功能层:是统一数据交换平台的核心功能,主要包括核心元数据管理,交换元数据管理,节点管理,日志管理,资源目录管理,交换策略管理等

组件层:是支撑统一数据交换平台核心功能实现的各类可重用基础组件,包括文件适配器,数据库适配器,数据传输组件,数据转换组件等

传输层:保证数据交换的准确和安全,采用成熟商业消息中间件。

数据层:是统一数据交换平台要交换共享的数据,也可是文件和数据库。

2.3.1 建立统一数据交换平台的步骤

统一数据交换是以原来数据清洗、数据挖掘为基础的,只不过统一数据交换更加专业、更加有效。其主要实现步骤如下:

Step1:对源数据(也可以是旧数据)和目标数据进行分析和定义。

Step2:在Step1中对源数据和目标数据进行分析和定义的基础上,规定源数据到目标数据的交换规则(也可以说是映射规则)。

Step3:根据Step2中规定的数据交换规则,编写数据交换步骤。

2.3.2 统一数据交换平台的主要功能

(1)数据转换、清洗、整合功能。当源数据和目标系统的数据库结构存在差异时,系统提供的格式转换功能会对表字段和内容进行转换、清洗、整合。具体步骤如图2所示。

(2)可靠的信息传输功能。通过数据集中式管理,将中央数据库与外界相对隔离开来,可以有效的保护中央数据库不受外界的威胁,同时支持安全的数据传输。

(3)尽最大限度减少编程的功能。虽然各个业务系统有不同的数据字典、数据结构,但是通过统一数据交换平台的数据转换规则,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数据转换需要的编程工作量。

(4)日志管理和数据转换监控功能。

2 统一数据交换平台模式在煤矿信息化中的应用。

从上述对统一数据交换平台及相关问题的分析比较,我们不难看出,通过数据转换、清洗、整合等统一数据交换技术,构建底层统一的中央数据库这一框架,从而实现数据的共享,进而支撑其他应用系统的数据需求,比较适合目前煤矿企业业务系统对数据共享的需求这一现状。

3.1 煤矿企业在统一数据交换平台上的任务和需求

以煤矿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为出发点,统一数据交换平台中的中央数据库的数据是各个业务系统的共享数据,例如全矿所有职工的基本信息。共享数据的具体定义在前期数据的分析过程中将被归类、说明。对于输入到中央数据库中的数据来说,某一类共享数据必须具有绝对的权威和可信度,比如上面所提到的所有职工的基本信息,那么可以从人事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中抽取,也就是说其他业务系统中的相应数据必须和中央数据库中的该类权威数据一致。以兖矿集团为例,人事管理系统有所有职工的基本信息,信息中心也有部分职工的基本信息,那么只有人事管理系统中的信息是权威信息,而信息中心的职工信息必须与人事管理系统保持一致。各应用系统之间数据交换关系结构如图3所示。

3.2 煤矿企业中统一数据交换平台的设计

3.2.1 煤矿企业中统一数据交换平台的设计步骤

(1)以煤矿企业中某一业务系统数据库为基础(如人事管理系统数据库),结合其他业务部门的需求,统一本平台的数据交换规则和编程规则,并制定适合煤矿行业的数据字典。

(2)确保被抽取或被转换数据的绝对权威和可靠性。

(3)根据权威数据和其他业务部门所需要的共享数据,建立本平台的中央数据库,如依据都柏林核心元数据标准建立煤矿行业的核心元数据。

(4)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合煤矿行业的数据字典,制定本平台统一的数据交换规则,即从源数据到目标数据之间的交换规则。

3.2.2 建立煤矿行业核心元数据

元数据(MetaData)是关于数据仓储的数据,目的是对在数据仓储的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有关数据源定义、目标定义、转换规则等相关的关键数据,为数据仓储的发展和使用提供方便。说简单一点,元数据就是关于数据的数据。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针对矿业信息的统一数据标准,为了建立煤矿企业自己的统一数据交换平台,那么完全有必要建立煤矿信息行业自己的元数据标准。

以都柏林核心(Dublin Core)[5]标准核心元数据集的元素作为参考,对常用的元数据标准进行分析和比较,统计出公共元素,统计出在都柏林核心中没有而在其他行业标准有的核心元数据,结合煤矿行业的实际情况组建煤矿信息的基本元数据集。本文首先以Dublin Core元素为参照,对美国联邦政府信息定位服务(the Government Information Locator Service,GILS)、美国联邦地理数据委员会(Federal Geographic Data Committee,FGDC)等元数据元素进行分析比较,发现主题、名称、作者、语言、摘要、时空覆盖范围、数据源、出版者、其他生产者、日期、格式、标识等12个元素在这些元素据标准中多处出现。同时,本文对上述标准中含有的较通用的,而Dublin Core没有的元素进行统计,得到获取和使用限制、联系信息、数据集状态、数据集用途和费用等5个元素为较常用的元素。

本文将前12个元素与较通用的5个元素合并为煤矿信息元数据基本元素集。但是,Dublin Core元素对著录对象的描述深度不够,考虑到煤矿信息数据与地理信息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实时性和对数据质量要求较高的特点,本文把空间数据表示信息、空间参照系信息、数据质量信息、实体和属性信息扩充到基本元素集,并称扩充后的基本元素集为首次扩充元素集[6]。在参照FGDC元素据标准框架的基础上确定元数据核心元素之间的层次关系,即核心集的元素据框架,如图4。

(1)标识信息:包括数据名称、数据集摘要、数据集主题、数据集大小、语言、数据集用途和数据源。

(2)数据质量信息:包括属性精度、位置精度、完整性、一致性。

(3)空间数据表示信息:包括空间表示类型、矢量空间表示信息、栅格空间表示信息。

(4)空间参考系信息:包括平面坐标系定义、垂直坐标系定义。

(5)实体和属性信息:包括实体类型、它们的属性及属性的值域。

(6)发行信息:包括数据集生产者、数据集出版者、数据集使用者、联系信息、数据集的格式、数据集的获取限制、数据集的使用限制和费用。

(7)时间信息:包括数据集的日期和数据集的状态。

2.3 煤矿企业中统一数据交换平台的实现

统一数据交换平台是目前解决因前些年煤矿信息化跨越式的发展所产生的一系列“信息孤岛”问题的主要手段,是整个煤矿企业数据交换与传输的平台。通过建立的数据字典和数据交换规则,对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并输入到中央数据库中。同时将各业务系统所需要的共享数据分发给发送请求的业务系统,从而保证数据的权威性和一致性。它不仅为其它业务数据提供数据共享,而且提供日志管理及数据转换监控。既保留了各业务系统原有的数据库,又保证了各业务系统的完整性和数据一致性。具体实现过程如图5所示。

3 结论和展望

本文简要的论述了统一数据交换平台在煤矿企业中的应用,分析了煤矿企业“信息孤岛”的现状及某些解决思路,提出了统一数据交换平台的解决方案;分析了煤矿企业在统一数据交换平台上的任务和需求,并简要的介绍了煤矿企业中统一数据交换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过程,最后借鉴都柏林核心及其他元数据建立了煤矿信息核心与数据集,为煤矿企业统一信息交换平台的发展研究提供了支持。

虽然近些年来,随着煤炭行业的复苏,各主要大型国有煤炭企业加大了对煤矿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可是煤矿企业特殊且复杂的工作环境,使得与煤矿相关的IT技术人才依然严重缺乏,国内与煤矿信息化相关的软硬件供应商寥寥无几,而采用国外的技术、设备却成本太高。在针对煤矿企业的统一数据交换平台的研究方面,国内还起步较晚,值得一提的是徐州“感知矿山”物联网中心的成立,将为我国煤炭行业的信息资源集成与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詹必胜,王宏宾,韩冰.统一数据库与管理信息标准[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48)(增刊).

[2]王国庆,郭锐.旗山煤矿信息化建设的实践[J].煤炭科技,2005,2.

[3]张亚娟,李一鸣.统一数据交换在数字校园中的研究与实现[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48)(增刊).

[4]魏威,陈金富,段献忠等.基于统一数据平台的电网规划软件[J].继电器,2003,(31).

[5]http://dc.library.sh.cn/1-1.htm[EB/OL]

信息交换平台 篇9

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自2000年12月通航以来, 航班量和旅客人数逐年增加, 目前已成为年吞吐量千万人次的全国十大机场之一。同时, 机场的信息化建设也取得长足的进步, 建立了一大批支撑机场运营的信息系统。随着机场的不断壮大, 信息化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机场内部各系统之间, 机场与政府职能部门、联检单位之间, 机场与各驻场单位之间的数据交换、共享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因此, 迫切需要构建一个强大的集成多源分布异构系统的交换平台, 以满足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信息整合的要求, 实现数字空港的宏伟目标。

1现状及问题

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的业务信息系统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包括航班指挥调度部分、旅客离港部分、货运仓储部分, 分别实现飞机的调度、指挥, 旅客的值机、安检、登机, 货物的进仓、配载、转场等功能。每部份又各自包含许多独立建设运行的系统, 例如航班指挥调度部分包括了航班集成系统、指挥调度系统、广播系统、航显系统等多个系统。同一部分的系统之间虽然存在数据交换, 但交换的方式大都采用点对点的接口方式, 系统扩展性较差, 维护工作量大, 难以满足不断改造升级的要求。而各部分之间的系统, 则处于相对隔离的状态, “孤岛效应”明显, 各系统之间数据交换的要求, 往往只能通过手工的方式或者同时使用多套系统终端的方式实现, 不仅工作量大, 方式繁杂, 而且效果不好[1]。

同时, 海关、电子口岸、航空公司、华数电视等联检单位、驻场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要求与机场互换数据, 使得接口开发的任务越来越多, 对原有系统的保障任务带来了不少的压力。

2交换平台的实现

目前, 关于多源异构数据集成方式, 主要有基于联邦数据库的集成方式、基于数据仓库的集成方式和基于中间件的集成方式[2]。

2.1基于联邦数据库系统的集成

基于联邦数据系统的集成方式是较早的集成方式。在联邦模式下, 各数据源之间相互提供访问接口, 分享数据。数据库提供本地使用的同时也参与联邦系统的运作。但是, 该方式扩展性差, 当集成系统的数量和规模很大时, 则面临着工作量极大的困境。

2.2基于数据仓库的集成

基于数据仓库的集成方式是将异构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复制并提取出来, 将数据转换成集成的、同构的数据, 建立一个消除了差异性的数据仓储集合。尽管该方式查询效率较高, 但是通过集中复制数据实现数据集成会消耗大量的存储空间, 而且只能定期更新数据, 无法实时反映数据的变化, 实时性差。同时, 如果数据源发生较大变化, 还可能会损害到数据仓库本身的质量。

2.3基于中间件的集成

中间件是一种独立的系统软件或服务程序, 分布式应用软件借助这种软件在不同的技术之间共享资源, 管理计算资源和网络通信[3]。

基于中间件结构的集成方式是通过中间件屏蔽分布式系统的异构性实现数据集成。中间件层并不存储具体的数据, 只存储所有数据的逻辑集成模式, 不改变数据源的存储和管理方式, 是一种集中式管理、分布式存储的数据集成方式, 具有时效性、可扩展性和安全性, 适宜于数据源数量较大、数据变化频繁的集成环境。

3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数据交换平台

3.1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数据交换平台的整体架构

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数据交换平台以面向服务体系结构 (SOA) 为框架, 以服务总线技术 (ESB) 为基础, 采用松散耦合方式架构。数据交换平台能够提供跨平台数据交换服务, 能够对数据交换和传输过程实现集中统一控制、规范管理、实时监控, 同时还能保持各业务系统的独立性[4]。

目前, 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数据交换平台所联系统包括:航班指挥调度系统、离港系统、安检系统、货运信息系统、现场车辆调度系统、财务系统等内部业务系统和航空油料调度系统、华数航班信息系统、海关电子口岸、SITA报文系统等外单位业务系统以及建设中的数据中心系统, 如图1所示。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了包括航班信息、旅客信息、SITA报文信息以及货运信息在内的多信息在多系统、多单位、不同协议下的交换和格式转化, 实现了信息主动发送、订阅等多形式的信息交换, 实现了与短信平台互连的监控中心, 特别是实现了基于实时消息同步的中心数据库系统。

3.2 交换平台逻辑结构

数据交换平台以IBM WebSphere Message Broker V6.0作为消息中间件, 逻辑架构由连接层、传输层、转换层、监控管理层组成[5], 如图2所示。每层实现的功能如下:

连接层:为异构系统提供丰富的连接器、适配器, 在不改动其应用系统的前提下, 按照一定的策略进行数据抽取并发布到信息总线。目前机场数据交换平台已支持包括IBM MQ series, FTP文本格式, SITA 报文格式, WEB服务等。

传输层:负责所在所有系统之间传输路由数据和消息, 实现数据、服务命令的上传和下达。主要通过IBM MQ series实现。

转换层:负责将信息总线中获取的数据进行统一的数据处理, 包括对异构数据进行转换、对数据有效性进行检验和分析等。

监控管理层:提供管理监控工具, 实现对交换和整合流程的调度管理, 对各系统接口模块集中、远程、统一的监控管理。

3.3 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数据交换平台消息交换机制

下面以航班信息交换为例, 简单介绍在数据交换平台中, 数据交换的机制。

航班信息交换, 大致可分为两种模式, 一种是主动传输模式, 另一种是被动申请模式。

主动传输模式, 即航班指挥调度系统中发生的任何航班的信息变动, 包括航班时刻变动、航班状态变动、航班增补、机位分配等, 都主动地将变化消息按协议格式内容传输至交换平台, 并按各自系统不同要求分发到各系统, 如图3所示, 航班调度消息将原始的航班动态消息通过MQ适配器传输至MQ队列, 再经过消息路由转发模块读取消息头中的路由字段, 并生成相应的消息, 传输到格式转换模块, 根据传输目的地的不同, 进行格式字段的数据转换, 并最终传输到各个系统或者丢弃。

被动申请模式, 在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航班数据不同步, 需要重新同步航班数据内容时使用。如图4所示, 当货运系统需要申请航班动态同步时, 首先通过MQ适配器, 将申请消息发送至MQ队列, 再由格式转换模块将申请消息转换成航班调度协议中约定的格式, 通过消息路由模块传递至航班调度系统, 航班调度系统收到消息后, 将航班数据打包整理成返回消息, 通过消息路由模块读取消息格式中的路由字段, 将消息转发到申请消息的货运系统, 实现航班动态的被动申请。

下面给出的就是航班信息申请消息的XML文件:

SEDNER、RECEIVER标签标识了本条消息的消息源头和消息目的地, 路由转发模块通过对比路由表达到转发、分发的目的。

MSGTYPE标签表示消息类型, 格式转换模块对比该标签和RECEIVER, 决定格式转换的内容。

DISPATCHPROCESS标签表示路由标识, 航班指挥调度系统通过辨认该消息生成返回消息。

3.4 优点

异步、松耦合的数据交换平台上线后, 对机场的数据整合和原有系统的保障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经过半年的使用总结如下优点。

1) 各系统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统一接口的方式, 减少了各系统的故障点, 使得各个系统变的更可靠。

2) 交换平台的设计使得各个系统之间不直接相连, 有了一定的缓冲空间, 有利于部分系统的升级改造。

3) 交换平台的设计具有高可扩展性、易可扩展性, 一次设计, 可重复使用的优点。

4) 统一监控中心的设计, 使得各系统的接口程序有了统一的管理, 对于故障情况有了短信提醒的功能。

5) 实时消息同步的数据中心设计, 使得数据中心的数据更实时、可靠, 而且与各系统并不直接相连, 对各系统没有压力。

结束语

机场信息整合是个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 自2007年数据交换平台构思设计以来, 抓住集成改造、离港系统改造、安检系统新建、海关大通关项目实施等几大改造、新建项目的机遇, 按统一规划, 分步实施的原则, 逐步改进完善了机场数据交换平台, 目前已得到了广泛应用,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中心数据库的建立, 为机场决策分析、数据挖掘分析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1] Krafzig D, Enterprise SOA中文版:面向服务架构的最佳实践.韩宏志,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126—127

[2]张小星, 唐朝辉.企业多源异构数据库数据集成的研究.计算机控制、监理与管理, 2007; (3) :66—68

[3]李华飚.Java中间件技术及其应用开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77—79

[4]章威, 徐建闽.广州市I TS共用信息平台软件体系结构研究.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06;6 (8) :119—124

信息交换平台 篇10

目前政府各部门特别是省、市级以上政府部门的业务处理已经实现了信息化, 建立了各自的业务处理系统, 为了解决信息共享, 有的政府部门也整合了本系统内的各个业务系统, 实现部门内各个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问题。但只是从一个个小的“信息孤岛”变成了一个大的“信息孤岛”, 部门与部门系统间的业务系统各自独立, 还是难于实现信息共享等诸多问题。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政府部门间存在的“信息孤岛”的局面, 需要建立统一的具有支持多种交换方式、跨多种业务平台、扩展性强、操作方便的数据交换平台, 为共享交换部门内部局域网和政务外网公共业务数据交换和共享提供服务。

2、平台主要技术路线

●采用成熟的中间件技术●面向服务的架构 (SOA) ●服务总线 (ESB) 技术●Web服务 (Web Services)

3、系统的设计

系统采用成熟的数据交换中间件, 基于ESB总线进行应用集成, 采用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 这样可以降低应用系统、各个组件及相关技术的耦合度, 消除应用系统点对点集成瓶颈, 降低集成开发难度, 提高复用, 增进系统开发和运行效率, 便于业务系统灵活重构, 快速适应业务及流程变化需要。

3.1 整体逻辑结构

整体系统框架由六块组成:数据交换、资源服务、统一管理、共享库、资源门户、规范及制度模块。见图2。

1) 门户管理模块:门户管理模块为对信息资源和应用的访问提供入口, 并提供信息资源门户展示服务。

2) 规范及制度模块:本模块主要是工作推进管理模式的建设, 包括管理办法、技术规范、运维制度等建设。

3) 资源服务模块:按照信息资源服务业务应用进行加工组织, 建立对外服务统一机制, 实现信息资源统一管理和服务访问控制。

4) 基础 (共享) 库管理模块:对使用基础 (共享) 库的资源 (数据库和文件) 的管理。

5) 交换平台模块:对业务用户使用数据交换系统进行资源 (数据库和文件) 进行交换。

6) 统一管理模块:对交换平台底层的监控, 对资源被访问的日志、交换平台进行交换、基础 (共享) 库的日志的采集, 并对这些日志记录的次数和信息量进行统计和分析。

3.2 整体应用框架

数据交换平台将为各类政府业务应用服务, 采用中心——前置机模式实现。逻辑上包括数据交换部门前置、数据交换中心、信息服务中心、中心共享库、中心服务库、中心应用库、数据交换产品、应用服务器产品等。应用结构如图3。

1) 业务应用:数据交换平台所服务的业务应用系统。

2) 数据交换部门前置:数据交换部门设立前置机, 完成部门应用系统的数据桥接, 为数据交换平台共享数据。

3) 数据交换中心:采用中心监控管理模式, 数据交换中心负责各部门业务数据的接收和管理, 以及集成数据为业务应用系统服务。包括建立中心共享库、中心应用库等。

4) 中心共享库:采用统一共享下发模式, 为各部门共享需要的数据。对业务系统需要的数据进行数据加工、清洗处理, 并按照业务需求进行管理。

5) 中心应用库:包括业务系统数据、中心管理说需要基础数据等。

6) 信息服务中心:按照业务需求, 建立中心服务库服务中心, 采用服务形式形式进行管理, 供其他应用系统调用。

7) 数据交换产品:建立数据交换平台的基础软件, 包括应用集成中间件和消息中间件。

8) 应用服务器产品:为基于J2EE应用系统提供基础架构支撑。

9) 统一管理和维护:构建平台管理系统, 通过平台各子系统的接口和资源属性配置, 实现对配置、运行状态监控、存储、备份和恢复等方面的统一管理工作。

10) 标准规范:建立数据交换平台的数据规范、接口规范、数据更新机制、交换结构等基础规范, 方便系统扩展及实施维护。

1 1) 管理制度:建立对接指南、对接协议、更新考核制度、维护制度、管理制度等。

3.3 整体技术框架

以基于SOA (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 面向服务架构) 和总线ESB (Enterprise service Bus, 企业服务总线) 的体系架构建设门户服务集成系统, 将充分利用服务松耦合的软件模式以及各种主流的开放标准。可以用一个服务替换另一个服务而无须关心其底层的实现技术和服务的位置, 唯一要考虑的就是服务接口, 而它采用了通用的Web服务和XML标准。

对已有的应用系统的已有资源进行服务封装, 统一发布为WebService服务。按照门户集成的需要, 通过ESB服务总线对服务进行编排, 生成包括基础数据查询、数据分析、流程整合、信息浏览、业务应用等服务, 统一对服务进行注册管理, 按照门户服务集成要求, 进行查找调用。

3.3.1 基于SOA架构的信息服务中心架构, 见图4。

信息服务中心系统包括以下主要部分:

数据服务封装:按照业务系统数据格式要求进行数据格式清洗、数据加工。

信息服务封装:按照业务系统的似乎精确、数据业务逻辑进行信息核实、信息统计等加工。

服务编排功能:对数据服务和信息服务按照业务的服务要求进行流程编排。

服务管理功能:对服务进行注册、浏览、调用等管理。

服务安全审计:对访问权限、服务调用权限做统一管理控制。

服务门户运行:建立数据资源的服务浏览、授权、审计的运行支撑。

3.3.2 基于ESB服务总线的数据交换平台应用架构

数据交换平台采用应用集成中间件和消息中间件构成, 满足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需要。应用集成中间件适配器完成不同部门不同系统数据资源的数据采集及写入, ESB服务总线提供数据交换机制、交换流程、交换规则的设定及管理;消息中间件建立不同部门不同数据源之间的安全可靠的传输通道。

3.4 架构设计优势

使用基于SOA架构和ESB总线技术搭建的数据交换平台将提供以下优势:

1) 采用SOA松耦合的协作方式, 定好各个部分的技术、业务及组织上的接口及边界, 便于分布实施, 实现协同建设;

2) 使用基于SOA的服务平台, 可方便快速将业务逻辑或现有应用系统的功能封装发布为服务, 能够充分利用传统的技术和现有的IT资源;

3) 基于SOA的基于门户的服务集成系统支持多种服务集成方式, 比如, JCA、Web Service、Messaging、Adaptors等。适配器既屏蔽了不同应用系统的技术接口复杂性, 又能够满足不用修改原有应用, 对现有业务系统的运行影响较小的要求;

4) 提供了功能全面的开发工具能够快速开发和部署SOA相关的应用, 并提供可视化拖拽图形映射工具, 能够加快系统集成的速度, 并能够保证开发的质量;

5) 基于SOA架构的门户服务集成系统提供了灵活、可扩展的企业服务总线ESB, 便于集成不同技术实现和通讯协议的服务和应用系统, 在其上开发的集成应用, 具有良好的扩展性;

6) 基于SOA架构的门户服务集成系统可以采用目前先进、开放式标准和开放的技术体系, 比如, XML、Web Service、SOAP、JMS, JCA等。

4、结束语

信息交换技术的发展趋势 篇11

关键词:电信行业 交换 数据领域

在新世纪到来的时候,其实人们早已将交换概念的内涵扩展了,其外延一直延伸至广义的信息交换。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丰富了交换的概念,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一些困惑。所以我们说人类技术的进步已经进入了一个交换新世纪。这里交换的概念不仅涉及对延时敏感的话音,而且包含数据交换和视频交换。也就是说现在的交换概念不再是电路交换,也不完全是分组交换,而是信息交换。

由于分层概念是新通信基础设施的关键之一,所以信息传递也是分层的,这才有了分层交换的概念,才有了我们经常听到的各种交换的新名词,如第二层(L2)交换、第三层(L3)交换、第四层(L4)交换。其实最基本的交换还是第一层,即物理层的交换,传统电话交换系统就是采用的这种交换。在其它层的交换实际上是一种软交换(Soft Switching)或虚拟交换(Virtual Switching)。

最初交换的概念是由硬件派生出来的,但是现在已经可以由软件和固件实现,如采用ASIC实现的第二层(L2)、第三层交换(L3),甚至是第四层交换(L4)。正是这种概念的革新,才常使一些墨守经典交换概念的人感到费解和困惑。

过去,交换的概念几乎是面向连接的服务的专利,但是现在交换的概念已将会晤(Session)过程分解为更多的子过程,只要其中一部分采用了交换,就对此技术冠以时髦的交换概念/名称。过去的交换概念主要在物理层,所以具有确定性和稳定性,譬如PSTN交换机、DDN和交叉连接设备,但是现在交换的概念已经扩展至协议推的各层,而且是从统计的角度来定义的。这里连接的概念已经让位给流(Flow/Stream)的概念,当然流是需要识别的,因此才有了标签(Tag/Label)技术。当然,不同的应用协议会带来不同的流特征和标签体系。

具体而言,新交换的概念可以应用在局域网和/或广域网。最早在局域网中的交换概念是第二层交换,它是为了解决以太网共享带宽瓶颈问题而提出的,采用了MAC地址作为识别交换端口的标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广域网中早就采用了第二层交换,如帧中继和ATM交换。

在现代数据网中,路由器是网络的核心构件。但是由于它对每个分组都要进行第三层处理,所以速度受到限制。因此,路由器设备厂商便千方百计提高节点机的速率,当然采用硬件实现原来由软件实现的第二层,甚至第三层功能是一种方案,再者简化第二层和第三层的处理功能也是一种方案。显然,将两者同时实现更是一种理想。交换技术相对于路由技术的好处就是快,当网络规模很大时,高速,大容量路由器是十分必要的。另一方面,由于现代通信网络大都采用光纤技术,所以现在数据网络的主要瓶颈是节点/路由器。现在的L3交换、路由交换或其它名词都是这种思路的结果。虽然L3交换最初也是为LAN设计的,它采用目的IP地址进行交换,但是现在这种技术也已经开始在WAN中使用。

在网络边缘,由于服务器应用越来越多,出现了新的网络边缘瓶颈,因此第四层交换的概念开始在用户侧或局域网测产生。L4层能够基于端口地址实现交换,通常听到的基于策略的路由选择就是在L4层完成的、L4交换多用于分布式系统,以提高访问速度。显然,目前在广域网中还无法应用L4交换,但是未来的网络智能节点有可能在第四层实现某种形式的交换。

交换的概念固然很好,但是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如果我们能够利用硬件实现路由器的各层功能,就可以实现端口线速处理能力,消除路由器的处理瓶颈。挑战10Gb/S、100Gb/S、甚至1000Gb/S的交换式路由器将是新世纪初的艰卜仟务。但是这里的挑战实往太多,怎样才能在既提高速度,又不失灵活性的条件下实现高速路由器呢?未来的趋势将是软件硬件化(Hard Software),即用智能硬件实现传统的软件功能,以及硬件软件化(Soft Hardware),即可编程硬件。人们希望演过电路(Evolutionary Circuit)将在下一世纪为高速信息交换敞开大门。另外,协议的并行处理技术也将个新世纪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信息交换平台 篇12

随着现代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 不间断地信息化投入拥有了各种信息管理系统。由于这些信息管理系统在建设初期只是根据各业务部门的实际需求而设计开发, 没有统一的规划设计, 各信息系统采用的环境变量以及数据库也不都一样, 在企业内部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异构环境。如何将这些异构系统实现信息的交换、统一管理是现在企业信息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借助Oracle公司的ODI数据集成工具, 作为数据交换中间件技术的中间融合件工具, 实现异构数据的交换。

1 数据集成在企业中的现状

数据集成在现在企业信息管理中还处于初级阶段, 企业信息管理发展往往是根据用户的需求而增加的。因此企业在增加信息管理系统的时候没有按照一定的规则建立统一的标准, 而导致各系统在执行业务需求的时候只能单独的在各自系统中运行, 跨系统执行只能通过人工通知, 使得企业的工作效率降低。

所以, 实现企业内众多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 这是实现信息化企业的一个关键问题。数据中间件交换平台的建设是整个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 不仅在功能上实现了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 在管理更加满足了减少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提高了企业的整体运转效率, 因此数据中间件交换平台在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中闲的尤为重要。

2 Oracle数据集成器介绍

2.1 ODI

ODI是Oracle公司在2006 年10 月收购Sunopsis公司后, 整合Sunopsis Active Integration Platform而推出的一款数据集成工具, 是基于E-LT的理念设计出来的数据抽取/ 数据转换工具。它与传统的ETI工具不同之处在于:ODI支持异构数据源之间的数据交换集成, 不仅仅局限于ORACLE数据库之间的交换集成, 在实施数据交换时提供了设计方法, 支持复杂和实时的数据集成, 实现系统间的无缝集成[1]。

2.2 ODI工作原理

ODI属于Oracle融合中间件产品系列, 它解决了异构环境中的数据集成需求。它是一个基于Java的应用程序, 可以使用数据库来执行基于集合的数据集成任务, 也可以将该功能扩展到多种数据库平台以及Oracle数据库。

ODI能适应不同的、多种多样的数据源, 灵活有效的完成数据抽取/ 转换/ 载入的过程, 均是基于其知识模型体系。 ODI中有100 多个知识模块 (Knowledge Modules) 类似于程序中的插件, 支持热插拔, 增加了ODI的灵活性和可拓展性。ODI将数据整合的任务抽象出六个组成部分, 本项目主要应用的是LKM和IKM两个知识模块。加载LKM用于从数据源抽取数据, 集成IKM用于将Staging Area中的数据转换至目标表, 基于目标数据库产生对应的转换SQL。

3 数据中间件交换平台方案设计

实现ORACLE EBS系统和条码管理ASRS系统等其它系统的接口问题, 最大的难处在于数据交换内容的定义和接口点的确定。Oracle EBS系统是一个无缝集成的管理套件, 所有的业务需求都是经过Oracle EBS系统管理, 后由其产生与其他系统间的连接或者指导其他信息管理系统间的连接。

中间件技术主要适用于实时数据交换, 请求次数非常多的情况下。该公司系统间的数据交换要求较高且数据量较大, 通过中间件接口方案, 用ODI服务器作为系统间数据交换平台的集成工具, 实现多个信息系统的独立、稳定运行的同时保证多个信息系统之间的无缝对接。系统需要满足必要的功能性需求, 具体如下:

(1) 可扩展性。 (2) 可靠性。 (3) 稳定性。

3.1基于ODI的数据交换平台的实现

本方案中我们利用ORACLE的产品ODI建立一个数据中间件平台, 其物理结构如图1 所示。

我们采用了两台Oracle数据库服务器, Oracle数据实例1 和Oracle数据实例2 之间通过Oracle Rac做数据库的集群和存储的集群, 两个数据库分别连接共享存储, 其中Oracle的系统文件和访问控制在两台Oracle数据服务器上, 数据文件和日志文件保存在共享存储内[2], 具体关系如上图所示。

3.2 基于ODI的集成方式和集成模型

基于Oracle EBS系统与其它系统间的数据交换量大且频率高所以我们采用增量集成和实时集成结合使用方式, 过轮询数据源一旦发生变化即把改变的数据进行同步。实现两个系统或者多个系统之间数据交换在技术上的主要实现方式我们采用触发器方式。

使用ODI对企业中所有业务系统进行数据集成、清洗、交换和同步时采用中间件模式。它的优点是屏蔽了底层数据的复杂性, 使开发员面对一个简单而统一的开发环境来集成数据源, 大大减少了技术上的负担[3]。

4 结语

利用ODI实现企业信息管理数据交换平台, 各系统间的事务处理成功完成的条件下保证了各系统之间的数据高效、准确地交换。另外一个很大的应用在于它的可扩展性, 即它不仅满足现有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 也满足与将来新建应用系统数据交换的需求。

参考文献

[1]Oracle.Oracle Enterprise Edition[EB/OL].[2011-4-28].http://www.oracle.com/us/products/middleware/dataintegration/enterprise-edition/index.html

[2]王祥.Oracle Rac数据库系统备份对信息安全的价值初探[J].中国信界, 2010 (9) .

上一篇:人文关怀管理下一篇:赛场上的血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