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进整合

2024-10-08

渐进整合(精选3篇)

渐进整合 篇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145万字,并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一个学期只学二三十篇课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不够,课外阅读缺乏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匮乏,“少、慢、差、费”现象比较严重,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单元整合,四课渐进,主题阅读”旨在改变这种现状,打破传统,不孤立每篇课文,把单元课文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整合,补充主题阅读材料,进行阅读指导,构建高效课堂。它一般由四个课时组成。

第一课:预习检测,不让学生“带着一张白纸”进课堂

预习是训练阅读最重要的阶段,语文教学成功与否,要看学生离开教师能否自己去读书,上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听课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终身受益。“单元整合,四课渐进,主题阅读”把预习放在首要环节,预习前,提出六个有梯度的要求:朗读或速读课文,查字典扫除生字词障碍,文章讲了什么,哪里读得懂,哪里读不懂,查阅相关补充资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来确定预习的内容,不要求“齐步走”,而要求“各自为战”,鼓励他们“日有所得,循序渐进”。为了落实预习目标,这一节课夯实基础,对预习进行检测,先随机抽取若干学生朗读,师生共评。接着听写易出错生字词,同桌互改订正。然后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用一两句话简评人物形象、文章中心等,交给老师批改反馈。这样做,让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而不是一张白纸,既夯实了基础,培养了自学能力,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第二课:释疑解惑,大道至简只讲学生不懂的问题

高效阅读教学要从语文课堂过分精雕细琢的藩篱中解放出来,提倡少讲多读,以读代讲,充分读书,精要问答,力求简洁,增加容量。“单元整合,四课渐进,主题阅读”应当从学生的疑问中开始教学,只解决他们在预习时发现的问题、不懂的地方,说说读后的感悟,或就某个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谈谈看法,与大家讨论交流思想碰撞,在课堂上学会“踢球”,学会犯错,学会提出问题,学会解决问题。为启迪学生敢于提问,避免问题的盲目随意,提高问题质量,须教给学生方法。我常用的方法有:抓住“题眼”,找准“词眼”,提关键性的问题;针对含蓄处,深入剖析,提深思性的问题;紧扣思路,理清线索,提牵动性的问题;找准联结,促进导读,提迁移性的问题;抓住矛盾,尊重个性,提渐深性的问题。此外,还可通过语言运用法、前后联系法、思考题法、兴趣点法等来引导学生提问。

第三课:主题阅读,运用多种途径有效衔接课堂内外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是养成阅读习惯,仅靠四十分钟的阅读教学课是不够的,语文教材每个单元只有四篇课文,可读的材料太少,只有将阅读延伸到课外,才能达到量的要求。目前课外阅读尚处于一种盲目、低效的状态,学生缺乏兴趣,方法不当,盲目择书,不重积累是一个普遍现象。“单元整合,四课渐进,主题阅读”注重课内外阅读相结合,首先由老师推荐一组文章或者一本紧扣主题的书在课堂上导读,在课堂上进行海量阅读,同时延伸拓展到课外。只要开动脑筋,把阅读落到实处的办法很多,途径多样,“以课本为桥梁构建大语文阅读体系”。

第四课:读书交流,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成果的平台

读书不交流,则独学无友,孤陋而寡闻,可以说阅读交流关系着阅读成败,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交流·参与”的平台,能充分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为了激发阅读兴趣,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围绕主题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如:常与学生一起去阅读室读书,将自己的读书笔记在学生中传阅,使学生了解老师阅读过程中的“一招一式”,在师生互动中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定期举办好书推荐会、故事会、朗诵会、手抄报、快速阅读、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读书活动中展现自我,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单元整合,四课渐进,主题阅读”既追求速度,更追求质量,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决不只限于课堂,语文教师是学习语文的引路人,应该带领学生去开辟阅读的新天地。

摘要:“单元整合,四课渐进,主题阅读”力求打破以往的教学传统,对单元课文进行整合,补充相关阅读材料,通过预习检测、释疑解惑、主题阅读、读书交流这四个课时进行学习,用最短的时间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上指导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整合,四课渐进,主题阅读

渐进整合 篇2

关键词:仁爱英语,初中总复习,复习策略,渐进整合

仁爱英语教材的设计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 具有一定的条理性, 在总复习阶段, 如何巧妙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与整合, 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的理解运用能力, 是摆在初中英语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针对初中阶段英语知识结构特点及中考英语试题特征, 初三英语总复习可分为渐进的三个阶段:梳理基础知识、专项强化突破和模拟综合考试在基于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 采用渐进式的复习策略, 达到知识整合的目的。

一、梳理基础知识

学生对学习过的基础知识, 一定会有部分遗忘的情况。所以, 总复习的第一步应当是依据中考考纲要求, 由之前零散的知识点学习过渡到系统的知识体系构建。与此同时, 针对薄弱的知识点强化练习, 查漏补缺, 使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而有条理。复习方法多样, 可根据section, unit或跨册分类归纳, 使知识网络相互联系, 易于成形。掌握了知识体系能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那么, 要如何以教材为主线, 对所学知识重新进行梳理和拓展, 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系统性的把握和认知呢? 可由以下几方面着手落实:单词和重点短语句型的梳理;词汇辨析;知识点的整合及功能性项目的运用。

在单词梳理方面, 教师可引导学生按照词汇分类进行复习, 如颜色、职业、时间、蔬菜、水果、球类、乐器、国家、天气、学科、场所、服饰等。当然, 词汇分类复习除了可按照词意进行分类, 也可按照词性 (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词义 (同义词、反义词) 、词形 (原形、过去式、过去分词、现在分词) 等归类。对相互有联系的单词进行有效整合, 集中回顾复习, 有助于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 便于记忆。

在知识点的整合方面, 如复习make的用法:

a. make sb. + n.make him captain

b. make sb. + adj.make me sad

c. make sb. + do sth.make Jim clean the room

d. be made of用……制成 (从成品中能看出原材料 ) The desk is made of stone.

be made from用……制成 (从成品中看不出原材料 ) The paper is made from wood.

be made into + 成品制成…… (成品 ) This piece of wood will be made into a desk.

be made in + 产地在某地制造The watch is made in China.

be made up of由……组成Our class is made up of 58 students.

课上将初中阶段出现的make的用法逐一梳理归纳, 有利于学生对比并记忆。这样的复习课要求教师在授课前备课充分, 对知识点进行再整合。授课时, 可引导学生动脑思考, 在学生回答不完整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并补充。通过这种整合式的复习, 让学生从新的角度回顾所学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 使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深刻, 从而强化复习效果。

二、专项强化突破

第一阶段复习后, 在学生能准确系统地掌握知识的基础上, 开始过渡到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包括语法专项和题型专项训练。首先, 按照语法项目进行分类复习, 包括冠词、介词、数词、形容词、副词、动词、连词、句子种类等, 这项复习工作是基于第一阶段围绕教材知识复习才得以提升的。在原有知识体系上, 对英语语法进行更系统深入的复习。然后进行题型专项训练, 对听力、单选、完形、阅读、词汇与写作等中考题型进行分类的专项强化训练, 了解和掌握各种题型特点, 并重点掌握解题技巧。教师要充分对各个题型进行研究, 从中找出解题的思路和规律, 推测命题动向。同时, 通过讲练结合的方法, 简明扼要地抓住重点知识点, 做到有的放矢, 把握住应考的主动权。第二阶段的复习, 立足于知识和能力的横向联系, 注重学生应用迁移能力和实战应考能力的提升。

三、模拟综合考试

第三阶段的综合模拟通过模拟考试的形式, 提高心理素质和应试能力。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前提, 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是保障, 适量的综合模拟是考前演练的必要手段。在前两个阶段知识系统梳理、专题强化突破的基础上, 以真题为依托进行综合模拟训练。通过科学安排、有目的性的综合训练, 对前两个阶段的复习成果进行实战检验, 再一次对各知识点和考点进行梳理和强化, 进一步查找遗漏, 构建知识体系。同时, 营造真实的考试环境和氛围, 为中考热身。作为中考前的大练兵, 模拟考试能够通过实战模拟的方式, 熟悉中考的考试节奏、考试要求、答题策略, 训练学生的应试技巧和临场发挥能力。模拟训练还有一项作用, 就是在此过程中尽早发现可能出现的考试紧张心理问题, 及时给予积极的调节和疏导, 以健康、乐观的心态迎接中考。

上述三轮复习, 逐步递进而又环环相扣。在逐步递进的教学设计中整合了知识, 在不断整合知识的过程中推进了教学进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进行反复复习和强化训练, 知识趋于系统化, 具有条理性, 英语的理解运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初三学年复习工作的方式多种多样、相信只要我们积极地研究探索出合乎英语学科特性和学生学习实际的复习策略, 就一定能强化教学效果, 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综合能力, 使其充满信心地迎接中考。

参考文献

[1]王科成.初中英语课堂设计与实施[J].新作文 (教育教学研究) , 2011 (21) .

渐进整合 篇3

“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读着《语文课程标准》,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不止一次地陷入沉思:看看我的孩子们, 课业负担本来就不轻, 周末更是奔走于各种兴趣班之间, 让他们拿什么时间来读书呢?过重的课内外负担, 过多的“细读文本”, 剥夺了孩子们阅读的时间, 扼杀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自由, 使我对以上标准的实行不敢乐观。我开始怀疑与审视这套所谓“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材:难道一册区区几万字的小学语文课本, 就要耗去学生半年的学习时间?难道浩如烟海的优秀书籍, 不能在课堂上就让孩子一睹为快?于是, 我开始了尝试———我要和孩子们共同探寻一条学习语文的幸福之路!

二、寻找语文学习幸福之路

(一) 雏形:三节课上完一个单元

当我感到困惑的时候, 教育学院教研部的陆云主任作为桂林市秀峰区“教师培训梯队工程”的导师, 来到学校指导。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陆云主任, 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用三课时让学生自主学完一个单元, 然后把争取出来的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海量课外阅读的方法介绍给了我。我如获至宝, 第二天就在班上进行尝试: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了12个小组。学习一个单元的第一课时, 给学生布置涵盖一个单元所有知识点的学习任务, 让学生借助课本等在小组内进行自学, 并告诉学生这就是第二节课要测试的内容。第二课时, 我们以组为单位, 针对第一节课自学的内容进行测试。第三课时, 针对学生在测试中掌握得不好的知识点进行讲评, 并根据四人小组的共同表现进行评分, 表现好的组可以获得到阅览室看书的奖励。

过去学生不知道教师要考什么, 只是被动学习, 而现在, 教师告诉他们自学的内容就是第二天考试的内容, 学得特别主动, 平时7至8课时才能学完的一个单元的内容, 三个课时就学完了, 而节约出来的时间则可以让学生读课外书, 因此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然而让我困惑的是, 给学生提出的自学任务除了包括本单元里必须掌握的字、词等基础知识外, 对课文的学习, 到底应该要求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我还是拿捏不准。

(二) 一改:“大道至简”的语文课

带着这个疑问摸索了近两个月, 我得到了参加苏教版教材培训的机会。培训中, 一位专家说了这么一句话:语文课———“大道至简”, 只需要让学生明白两个问题: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我想到了什么, 老师就功德圆满了。听到这句话, 我深以为然, 是啊, 就像青年名师薛瑞萍说的那样:语文是一艘船, 应该让他载着我们驶向更为广阔的大海, 而不是领着学生到处摸哪里有几颗螺丝。如果把语文课的时间花在让学生分析词语, 深挖句意、中心思想上, 他们就永远失去了与圣人为伍, 与经典同行的机会。于是, 我回校后立刻删繁就简, 我们班的课文学习, 只要求掌握这两个问题。

(三) 二改:“鲸吞牛食”学教材

在不断查阅资料改进教学方法的过程中, 我幸逢韩兴娥老师。我才发现, 对于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引导学生大量阅读, 不少的先行者已经做了大量研究。韩老师认为语文学习应该“鲸吞牛食”:消化一点再阅读一点, 会严重阻碍孩子的学习进程, 就像让牛和鲸鱼细嚼慢咽, 结果只能让它们饿死。教师要做的是把大量思想、文字俱佳的文章放在学生面前, 为他们吞食提供条件, 文章的“深度理解”要等以后学生在大量阅读中慢慢“反刍”, 随着大量的阅读, 总有豁然开朗的那一天。从韩兴娥老师那里, 我主要借鉴了两个做法:第一、删去对课文条分缕析的做法, 直奔中心提出能涵盖主要知识点的问题。第二, 识字是为大量阅读服务的, 一改过去传统教学中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在课文中慢慢识字的做法, 一年级集中让学生认识2500个汉字, 为大量阅读夯实基础。所以, 我也把一个单元的识字课单列出来, 在课前进行集中识字, 以帮助阅读。

(四) 三改:“生本教育”的小组建设和前置作业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 我又有幸参加了郭思乐教授“生本教育”的学习。“生本”的课堂给了我强烈的冲击。根据“生本”的理念, 我改进了小组的建设: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朋友组成学习小组, 小组内学习好的学生和学习弱的学生结为师徒。整个小组的成绩实行捆绑制, 小组的成绩即个人的成绩, 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加入到学习中来。同时, 我引入了“生本教育”中布置前置作业, 先学后教的做法。

(五) 成形:单元整合、四课渐进、海量阅读

在自己班级这一亩三分地上摸索实验了半年, 然而, 到底怎样通过单元整合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仍是我的疑问。于是, 我常常通过电话、网络向陆云主任请教。陆主任看了我的教案后向我指出:单元整合第一是要突出单元训练重点 (不仅仅是课文内容方面, 更重要的是语文能力方面在大的框架下如何突出年段特点, 落实能力训练) 。其二, 要注意迁移运用。一课学方法, 两课做运用, 以一课带多课。通过这样的训练点和系列训练过程, 学生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什么考试都不怕。听到这些, 我顿觉醍醐灌顶, 豁然开朗———单元整合、四课渐进、海量阅读教学法, 在我的心中初步成形。

三、“单元整合、四课渐进、海量阅读”教学法

“单元整合、四课渐进、海量阅读”这一教学方法是在整合整个单元教材的基础上, 通过四个循序渐进的课型来完成一单元教学。这四课型为:生字过关课、课文诵读课、课文领悟课、因材施教讲评课。用此教学法, 过去一单元要用7耀8课时才能学完的课文用4耀5课时即可完成。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学完教材内容, 单元整合, 四课渐进, 重点突出。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而且节约出大量时间, 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大量阅读, 通过阅读,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一课时:生字过关课。要想大量阅读, 必须先清除生字障碍。学习每个单元的开始, 先利用一节课的时间, 让学生学会本单元的一类字和二类字。生字过关课的模式为:课前预习———互助自学———课堂竞赛———练写纠错———练字互评。

课前预习:我把家庭作业的形式由课后的复习作业改为课前的预习作业, 要求学生们在课前自主完成以下内容:第一项是把要学的课文读通顺;第二项, 找出课文里最易错的字音;第三项, 找出本课出现的多音字;第四项, 要求对照课本正确地抄写生字并组词;第五项, 积累课文里的四字词语。

互助自学:课堂上, 首先让各小组在预习的基础上, 每个组员在小组内说记字方法, 组长负责指导并检查, 过关的小组, 组长到黑板上的汇报表上画勾。

课堂竞赛:教师准备分别写着A、B等表示组号的乒乓球, 摸到哪个球, 就由哪位组员完成以下任务: (1) 读本单元生字词, 说说要注意哪个字的字音。 (2) 教师出示本单元内最易错的几个字, 说说怎样记住这些字。

练写纠错: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完成涵盖本单元所有生字词的“读拼音写词语”, 写完由小组长批改后, 组员改正自己的错误。

练字互评:把练字作为家庭作业, 要求学生在同步字帖上完成本单元的练字, 完成后由小组同学和教师一同评选出优秀作品展示在班上“书法栏”。

第二课时:课文诵读课。利用课文诵读课, 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 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 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具体做法是:由组长组织组员按顺序轮读课文, 每人读一段, 直到读完本单元所有课文。教师用课件出示重点段及难读段 (含有生字词、句子较长等) , 抽组员读, 教师和学生及时点评指导。

第三课时:课文领悟课。课文领悟课, 力求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章进行深入探究, 进一步领会、感悟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每次课文领悟课前, 我都会精心设计前置性作业, 让学生进行预习。前置性作业一般包括以下内容:搜集和课文相关的资料;完成涵盖单元重点及每课重要知识点的课前作业。学生完成以上预习作业后, 我们便在课堂上根据预习进行交流。交流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讨论家庭作业中的问题。 (2) 一个单元一般有三篇精讲课文, 教师直击中心, 提出涵盖单元重点及课文重要知识点的问题, 一课学方法, 两课做运用, 以一课带多课。通过课文领悟课的学习, 学生的读书热情提高了, 阅读能力也增强了。

第四课时:因材施教讲评课。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我设计了因材施教讲评课。在因材施教讲评课课前, 让学生利用家庭作业的时间完成一张由我精心设计的涵盖本单元所有知识点的小卷子。学生完成后, 我会在课前批改好, 然后在课中针对学生在小测试中掌握得不好的知识点进行讲评, 并根据小组的共同表现进行评分, 表现好的组可以获得到阅览室看书的奖励, 掌握得不够好的组则留下来由老师有针对性地补课。

海量阅读:在学生通过上述课型完成整个单元的教材内容之后, 我和学生们便进入了海量课外阅读的自由天地。学完教材后, 学生利用阅读课的时间, 读配套读本, 同时, 按照教师推荐的书目, 选择阅读材料。阅读课上, 学生可以看, 可以摘, 可以写。学生的眼睛浸泡在铅字中, 耳朵浸泡在书声中, 心灵和大脑震荡在感动和思维中, 在课内的时间真正感受白纸黑字带来的乐趣。

上一篇:乳腺护理下一篇:未来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