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习惯

2024-10-24

语文学习习惯(精选12篇)

语文学习习惯 篇1

教育大师魏书生说过:“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而举目农村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不难发现学生摆放的学习用具是横七竖八;做作业时,写字的姿势是东倒西歪;发言时,举手时是左右随来;朗读时,拿书的方法是无奇不有……作为担负“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铺路人,我们应该怎样把握好这一关键时期?下面我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谈谈对此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时刻渗透遵守纪律的观念

众所周知,农村低年级学生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自我控制能力相当差,上课时随意说话,玩铅笔、玩橡皮等,就是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遵守纪律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只有让学生遵守课堂纪律,才能有好的学习氛围。我根据学生特点,课堂上精心备课,通过讲故事、分析案例等方式进行正确引导教育,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二、强化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加强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低段学生的习惯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就要求老师每一件事、每一节课、每一项活动对学生都有具体要求。特别是开学初要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和训练,并充分利用晨会、班会引导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他们知道,作为一个小学生应该从哪些方面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一般的学习习惯要做到:

1.读书写字姿势要正确。每天提醒他们要注意做到“一拳”“一尺”“一寸”。字要写得工整,笔画要清楚。

2.学生在摆放和整理学具时,要求学生记住“书包抽屉放,书本放左上,今天用的文具、书,昨晚就放书包里”。

3.课堂上坐姿的训练。如在恰当时机喊口令提示:师:一二三,生:快坐好;师:小眼睛,生:看黑板;师:谁坐好?生:我坐好;还可以问:谁最棒?生:我最棒!这样学生能快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4.学生上课发言举手时,告诉学生为什么上课发言要举手,再进行示范练习,要求人人掌握规范的举手姿势,发言的体态及声音的高低,并告诉学生“当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我们要坐直身子,眼睛望着回答问题的同学”。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思考一致,则以微笑,微微点头表示认可或赞同;如果不一致,能发言的要积极发言,讲不出所以然的,可以摇摇头示意,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听完别人的发言,再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要插嘴。还告诉他们,倾听别人的回答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这样慢慢地培养,一个目标培养一个习惯,一个月培养一个新习惯。为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班级要有班干轮流值日制。让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管理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适当给予学生指导,让学生做生活的小主人,学习的小主人,班级的小主人,培养一批优秀的小干部,学生的学习习惯自然会逐渐养成。

三、树立榜样,教师率先示范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潜移默化接受好习惯。低年级学生最愿以他所尊敬、佩服的人的一言一行为模仿榜样,因而榜样对学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老师可以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家、艺术家和伟人是怎样学习的,以及他们有什么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凡是学生行为习惯好的,有进步的,改正缺点快的都给戴上小红花,上光荣榜,促进其互相模仿学习。更重要的是,老师必须事事处处以身作则,率先示范,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要求学生做作业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老师自己的板书就应该工工整整,否则学生就不听你的。

四、从“小”做起,贵在坚持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持之以恒,以逐步帮助低段小学生全面地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一个行为习惯的形成一定要训练20天以上,当然,不同行为的习惯形成时间也不同。据科学研究,一般需要30天至40天。持久就是不断强化,持久才能使小学生逐步适应,最终才能养成习惯。

孔子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就是说小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像人的天性一样自然、坚固。很多人能取得成功,创造奇迹,都得益于小时候形成的良好习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习惯的重要性,要从低年级抓起。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个性格;播下一个性格,收获一个命运。”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习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为了学生健康成长,为了学生有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让我们用一颗爱心去为他们学习习惯的培养尽心尽责吧!

语文学习习惯 篇2

好的生活习惯是高效率学习的前提

影响儿童大脑工作能力的因素较多,包括:个体的身体条件、学习和生活条件,个体的心理状态,个体大脑优势半球是否建立等多方面。我个人认为,学习效率对小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时间管理。实际上每个人在管理自己时间的时候都有一种独特的方式方法,这是一种习惯,或者称动力定型。根据这一规律,儿童从一入学开始就必须加强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儿童一旦形成了不好的学习习惯,许多学习障碍就会随之而来,而要改变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即重新建立新的动力定型,将给大脑神经细胞增加巨大的工作负担,反之,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享用终生。

对于孩子来说,要想实现学习有效,首先要作息有规律。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前提就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因为生活习惯的点点滴滴,都会向学习习惯上迁移。家长要想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首先要看他的生活效率如何。生活习惯好了,学习效率才有可能提高。通常学校里,生活习惯一塌糊涂的孩子,学习习惯也好不到哪去;生活习惯好的孩子,学习习惯差不到哪里,就是迁移的原因!

关注孩子生活习惯,第一条就是规律生活。规律生活并非生而知之,不经过专门的训练,孩子是没有这种自觉性的,毕竟人性中有许多“劣根性”。家长一定要提醒和督促,而不是商量“宝贝,我们不看电视了,我们睡觉好吗”,没有什么可商量的,这就是一种管理。很多家长很忽视规律生活的培养,这样孩子很难养成好习惯。

早上起床和放学回家的八步曲

首先是一天当中的时间管理。对于小学生而言,家长所能管理的是,从早上起床到上学和放学回家到睡觉这两个阶段。一个孩子从早上睁眼睛到晚上闭眼都应该有规律。有规律的生活,大脑就形成一种定向,一种动力定型,一种条件反射的链索系统,形成了一种自动化,用不着再耗费自己的能量,去想要下一步该干什么,而是到时候就知道该干什么。这本身就是一种效率管理。

我把孩子上学前和放学后的生活归纳为两个八步曲。先说起床八步曲:

一是慢慢坐起脚先垂。晚上睡觉时,人体会有一些静电,光脚着地能先释放一些静电。慢慢坐起,而不要突然坐起,避免脑部缺血。坐一两分钟醒醒盹。

二是喝杯白水醒醒胃。人是醒了,人的肠胃还在休息之中。先喝点水,让肠胃工作起来,促进胃液分泌,便于一会儿吃东西有食欲。三是拉屎撒尿先吐陈。科学地讲,孩子一天应该大便两次。粪便在大肠里停留的时间越长,人体吸收的毒素就越多。况且,孩子的肝脏的解毒能力比较弱。吐陈纳新,“陈”没出去,哪有空间“纳新”?

四是便后洗手再漱口。

五是吃饱早饭不吃亏。废物排除了,肠胃也醒了,再吃早饭就能吃得进去。有的家长不懂时间管理,孩子刚醒,就催着吃东西,孩子迷迷糊糊,根本吃不进东西。

六是刷牙洗脸擦净嘴。有的家长让孩子吃饭前先刷牙,吃饭后却不刷牙,这样食物残渣留在牙缝当中,容易毁牙。

第七步,抹些香香皮肤美。北方的冬天很寒冷,我在学校工作时,经常看到小学生的手都裂开了。这就是孩子还没有养成皮肤保护的习惯或是抹得不对,孩子要抹油性的,不要粉性的,无论男孩女孩,两块一袋的宝贝霜,孩子抹上就非常好。

八是,书包最好双肩背。

放学的八步曲,也是一种效率管理。一是放好书包换鞋衣,不能随便乱扔书包;把公共场合的衣服也换下来,穿上家庭装可以更为自由。

二是讲究卫生把手洗。在外东摸西碰,一定回家用肥皂洗手。

三是一定喝水吃东西。强调喝水吃东西,是因为孩子在学校喝水很少,尤其是低年级孩子很少主动喝水。为什么吃东西呢?因为中午12点吃的东西,到下午三四点时胃已经处在排空状态,孩子体内的血糖开始下降。这时补充食物,可以使血糖恢复,孩子写作业才有精力。吃一点就够,不要太多。

四是赶紧坐定先复习。复习当天老师讲的内容,像过电影一样过一遍,目的是用新学的知识解决一会儿作业的问题。

五是再做作业心有底。听了老师讲授,刚刚又复习了,再做作业一定会应用、巩固。

六是检查对错需仔细。孩子自己检查,但是父母要告诉他怎么检查,要先检查方法,然后再检查细节。

七是明天学啥先预习,这样第二天听讲才能有针对性。八是收拾准备好欢喜。学习之后,准备好第二天的学习用具。这样一步步做下来,孩子会很有成就感的。

我把深奥的原理化解成可操作的步骤,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孩子的学习效率自然会逐步提高。每一个步骤到每一步骤都是有科学依据的,但是很多家长不知道这样做的好处,也不认为这些和学习效率有密切联系。事实上,这些看似平常的时间安排,就能帮助孩子实现更高的学习目标。

充足的睡眠和营养的早餐

在我把起床程式化后,可能有的孩子还是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完成一步后,坐在那里发呆或东张西望,这说明的大脑还没有达到一种完全的兴奋。大脑只有兴奋到一定程度,才能自动知道该干什么。大脑得到足够的兴奋的前提是足够的抑制,就是要休息够了,休息足了。

睡眠的作用是恢复体力、恢复智力、消除疲劳。大脑的工作能力包括三个方面:工作的速度、正确性和可持续工作的能力。睡眠对这三方面影响都很大。

我一直都强调,幼儿园的孩子每天应该睡够11个小时,小学生必须睡够10个小时,初中生每天应该睡够9个小时。低年级小学生

就是在幼儿园与小学这两个阶段的过渡,所以低年级学生要睡10个多小时;相应高年级小学生就可以比10个小时略少一些。

大脑有效工作一方面是充分休息,另一方面就是营养。我强烈主张必须给孩子吃早饭,而且是结构合理的热乎的早饭。一定要热的,我们祖先是农耕族群,与游牧族群不同,生冷食物容易把我们孩子的胃吃坏了。早饭一定要有淀粉类的东西,稀饭、馒头、烤红薯等,血糖的原材料是淀粉。这样才能转化为大脑工作的原材料。如果不吃饭,孩子从第二节课开始就低血糖了,孩子大脑疲劳,怎么能学好呢?

学校一般把主课安排在上午,因为上午孩子大脑工作能力最强,这符合大脑工作规律,所以一定要吃好早饭。对于小学生来说,我个人建议,给孩子带块儿巧克力或糖,在第二节课后,做操之前悄悄放到嘴里吃掉。类似一种加餐。这种加餐以前在很多地区都有,但是由于几次豆奶事故,好多被取消了。其实加餐对于一个民族智力的发展不亚于牛奶对于民族体力的贡献。如果从城市到农村,都能上午一次加餐,下午一次加餐,哪怕就是半个馒头,对小孩大脑的发育意义太大了。

也许有的家长会困惑,起床、睡觉这些生活的习惯和学习效率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这一切全部都会迁移到学习当中。人们看很多优秀学生讲自己的学习方法,那是多年生活习惯的积累迁移到学习上,体现出的一种综合能力。很多家长只看见别人孩子呈现出的好方法和好习惯,感叹自己孩子为什么没有做到。这些家长没有意识到,人家之前是有长期铺垫的。就好像说,人家吃第十个饼就饱了,他不知道,人家前面吃了9个饼呢。他以为把那第十个饼拿来,他家孩子就能吃饱,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成绩好的因素是:聪明、勤奋和好习惯。有些很聪明的孩子本应发展很好,但是被习惯拖了后腿。我们发现好多孩子生活中混乱,书包也一塌糊涂。举个例子,老师上课时说:把数学收起来,拿出练习册,打开到26页看第二题。效率高的孩子首先注意听、听到且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很快就能从书包里找出练习册,他知道练习册是什么样的。有的孩子找了半天也翻不出来。这难道不是学习效率吗?

这里有个具体的提示,有的家长和老师不主张包书皮,我的意见是:不包书皮也要做记号,至少利用率最高的三科要做好记号,比如所有语文课本用红色,数学课本用白色,英语课本用蓝色。相关的练习册和作业本都用一种颜色做标识。这样打开书包时,一眼就能看到相关的书和本。这就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好方法。

总之,小学阶段的孩子一定要在生活上有规律,这样才能在学习上慢慢体现出效率。这是他终身的财富。

一周学习和活动安排有讲究

大脑的活动在一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如何安排和辅导孩子学习才是有效的呢?

周一,家长要看孩子作业。在学校里,一般周一的作业量是次大的,就是说一周当中,周五的作业最多,其次就是周一。其目的是让孩子尽快进入学习的状态中来。周五作业量虽然大,但它是三天的作业,可以分解。周一就晚上必须全部完成。因此,周一应该是家长对孩子学业督促最紧的一天。即使别的时候可以不管,这一天一定要管。

一般周二作业也比较多,所以从伙食上讲,周一和周二要好一点。除主食之外,要有块茎类的食品如红薯、土豆、胡萝卜、山药等。有的家长周一到周五对付,周末吃好的。这是错误的,周末的伙食和平时不要差别太大。

周三或周四让孩子参加文艺或体育类的活动。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大脑管学习的左半球也能有空休息一下,让管运动的右半球兴奋一下。有的懂用脑卫生的学校在课外活动安排上就有所考虑。如果学校没有,家长要有意识让孩子放松。孩子写完作业,父母带孩子出去转一转,有一节课的时间就够了。

周五,家长不要给孩子安排过于兴奋的活动,绝不能放学后就不学习了。可以说,周五一早,孩子就开始有些分心了,所以回家后,最好按部就班地写会儿作业。晚饭可以在外面吃,但是不要一晚上都耗在外面,使孩子一天的心思都不在学习上。或者是,孩子回家后,打破一点常规,先不急于写作业,多和同学玩一会儿。但是晚饭后就要写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作业。总之不能周五回家后把学习的内容都扔掉。

周六和周日的安排是特别需要父母注意的。如果想带孩子出去郊游,要安排在周六,而不是周日。周日下午要进入准学习状态。因为,周日尽情放松,周一就更难收心。尤其是周日的晚上,睡觉是必须是回归到平时的上床时间,防止孩子周一早上起不来,起来了大脑达不到兴奋,上学后,大脑进入不了学习状态——“星期一综合征”。

对于学习的安排,一般有两方面的事情。首先是,学校的作业。有些家长有误区,让孩子周六完成所有学校作业。这是不科学的。从作业量来说,如果把作业量分成三份,周六应该是完成三分之一,周日是三分之二。也就是说,周日的作业比周六的多一倍。这样孩子在一周内的学习状态就不会大起大落。

其次是,安排课外班的问题。我提倡的原则一是学有余力和二是有兴趣。离开这两个原则,家长不要强迫孩子上课外班。假定是三节课的量,那么周六两节,周日一节。因为周日要有更多时间来总结上一周,准备下一周的活动。这样安排周六周日,孩子会有一半时间学习,一半时间休息。

总的来讲,科学安排孩子的生活会让孩子一直保持比较平稳的学习状态,能够让孩子更有效地学习。

学期开学前一周停止一切家庭外出活动

从学期来看,开学前的一周孩子开始要进入准学习状态,晚上吃饭和上床睡觉的时间都和开学后接轨。这样开学后,孩子会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有的家长带孩子外出游玩,开学前一天刚从外地飞回来。要我看,这孩子三个星期都进入不了学习状态。所以,开学前一周要停止一切家庭外出的活动,让孩子静心。

学校在开学时也组织班会、小竞赛等活动,目的是为了减轻开学时“假期综合症”的状况。我觉得比较麻烦的是十一长假,孩子刚进入学习状态,又要休息了。十一长假是很多小学老师头疼的事,再把小孩子的心思集中到学习上有些难。因此,十一休假期间,我不主张家长带孩子到外地旅游,只在周边地区转转即可,而且每天都沾点学习的边。

接着的问题在11月初,秋末冬初是孩子容易生病的高峰期,尤其在北方,一定提醒孩子多喝水。到年底,班里开新年晚会,父母一定防止孩子把过多心思花在这些活动上。

现在有些小学取消了期中考试,我个人主张还是应该有的,其实,期中考试是帮助孩子科学使用大脑的一种策略,让孩子的学习放松和紧张相交替,正所谓一张一弛,才是文武之道。那种认为少考试就是素质教育的认识是很片面的。到学期末时,学校老师往往给孩子加压,家长则要给孩子减压。

给孩子固定的学习地点

前面讲了很多孩子的时间管理,现在讲地点定向,就是给孩子固定的学习地点,让孩子走到这个地方就知道该学习了,好比科学家走进实验室、医生走进病房一样,到什么地方干什么事情。

古人读书都会有书房,现在住房紧张,给孩子找个学习的角落安放桌椅学习是父母的义务。

首先,课桌和椅子的高度很重要,孩子坐下来后,要腿平,脚着地。如果脚够不着地,一定要给他垫起来,所谓脚要踏实就是这个意思。桌子的高度一定是到心窝,高了矮了都不好。

书桌面前一定是白墙,如果有很多明星招贴画,孩子容易分心。书桌左边一定是窗户,最好在玻璃窗上个贴上一层膜,透光但不透明,光线能进来,外面什么景色看不到,确保孩子注意力集中。

台灯要用暖光灯(磨砂灯泡),与脸等高,放在左侧。现在很多节能灯或护眼灯都是冷光灯,如果要用冷光灯,就要选择无频闪的。照度是很重要的,也就是瓦数。15瓦就够了,25瓦都有点亮了。灯光太亮,人的瞳孔要收缩,眼睛疲劳,注意的时间会缩短,注意力降低,学习效率降低。柔和一点的暖光灯,眼睛的瞳孔在自然状态,比较好。台灯的灯罩必须完全遮光,不透光地直射桌面,而不是象床头灯那样散射;灯罩必须完全遮住灯泡;台灯高度要可调整;开关要方便、安全。桌面颜色要深色。浅色的有眩光,瞳孔收缩,最终也会注意力时间缩短下降。这就是家庭中对学习效率的关注。

另外,小学的孩子写作业不许关门,家长要随时都能看得见。门一关,大人怎么知道他在干什么?而且要让孩子明白,父母要求不关门,来检测孩子的学习是正当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孩子到了小学高年级,可以关门,以示父母对孩子的尊重,但是父母也有权随时可以检查孩子的学习状态。

总之,家长充分关注以上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习惯,孩子就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要知道,一个人的所有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都是从生活习惯中而来的。

语文学习习惯 篇3

结合自己陪伴教育孩子的成长的历程,浅谈一下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一、父母是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榜样

古人云: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这句话充分证明了家长对孩子的榜样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生连任的教师,对孩子教育的好坏,孩子是否成才,与父母有直接关系。孩子每天都在用最精细的眼神观察着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他们模仿着、学习着,往往在你还没有觉察的时候,你的言行举止已经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间长了,家长的一些习惯孩子也都养成了,好的习惯孩子继承家长高兴,不好的习惯养成了,家长生气,让孩子改正,孩子那愿意改啊,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你都没做好呢,还管我呢?从心理上孩子不服气。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降低了,类似这样的事多了,孩子就不把家长的话当回事了,你的教育等于零。家长无声的榜样作用,胜过所有的教育方式。

有句俗话:“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想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那么“上梁必须正”,必须以身作则,无论处理什么事情,都要认真、圆满地完成,做孩子的表率。为了让孩子养成睡前读半个小时书的好习惯,家长应该首先要做到睡前半个小时拿起书认真读一读,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学着你的样子拿着书认真的读起来。经过这样的重复,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了睡前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可见家长的榜样作用对孩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让孩子在挫折中,改变不良习惯

俗话说的好:小树不修不直溜,人不修理艮啾啾。这句话就告诉我们,对孩子进行适度的挫折教育,对于改掉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至关重要。所谓的挫折教育并不是对于孩子进行打骂。而是在对孩子屡次进行说服教育后,孩子还是一意孤行,屡教不改。这时顺着孩子的意愿做,将错就错,等待孩子受挫后,再对其进行教育,效果最佳。

有一段时间,孩子有一个坏习惯,写完作业后,将作业本和学习用品乱放,怎么说也不收拾。记得一次她写完作业后,没及时把作业本收起来,她爸爸故意把水弄洒,把她的作业弄湿,害得她没交了作业,被老师批评。看到这样的情况,孩子急哭了以后她再也不敢把自己的东西乱放,把自己的物品收拾的井井有条。这样的挫折教育,使孩子养成了又一个良好习惯,同时也增加了孩子抗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至于在没有大人的陪伴和帮助下束手无策。就像一棵茁壮成长的小树,在修理他的枝杈的时候它很疼,但他却很直溜。这需要家长咬紧牙关,痛下狠心,亲眼目睹孩子受挫,然后教育。让孩子在挫折教育中痛下决心,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让良好的习惯更加持久,使孩子茁壮成长。

三、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坚持鼓励为主

如果孩子做事中途退缩,不想完成,成人切忌唠叨个没完,或者张口就骂,动手就打,更不要讽刺、挖苦,这样做很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以致伤害其自尊心。而应细心观察,对于他们产生的困难及时予以帮助,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及时予以鼓励、表扬,使他们产生愉悦感和自信心,从而使孩子树立坚持完成任务的决心,增强孩子的抗压能力,锻炼孩子的意志,让孩子孩子养成遇到困难,动脑筋,想办法解决,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有成就感。

四、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应重视对孩子自制能力的培养

自制力就是能够控制自己、支配自己的行动的能力。例如,想让她形成认真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在一定的的时间内完成较少的作业,但要求质量过关,让孩子欣赏自己的成功作品,家长提出肯定和表扬,让孩子自己对作业提出点意见,提醒了她在写作业时要注意,下次不要再犯这样的毛病。让孩子休息一会儿,再完成下一个时间段的作业,并在孩子动笔前提醒她自己给自己指出的缺点,并表示相信她能够比上一次时间段的作业写得棒。长此以往孩子的制止力就越来越强了,写起作业来就越来越认真。切忌让孩子讲作业一气呵成,那样做会导致孩子累了,边写作业边玩,形成不良的写作业的习惯,再改就难改了。家长切忌三天打鱼两地天晒网,对孩子的表现患得患失,没有长久性,那样会导致孩子懒散,只听好的,不能吸取经验和教训,以自我为中心,不把家长的话当回事儿,培养不起来孩子的自控能力和注意力,在学习和生活上怎么能自立呢?

五、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应让孩子有责任心

孩子做事往往是凭兴趣,不爱干的事情常常半途而废。比如,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增加了克服各种困难的勇气,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事情做好,也就逐渐养成了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从中也教育孩子,她虽然小,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大人应该为她做的,不让她去做事,倾注的是父母对她的爱,她应心存感恩。用自己的行动来回报父母。每个孩子长大都会离开父母,有自己的家庭和事业自己奋斗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父母有自己的事要做,一天天变老没有能力去帮助她,一切都要靠自己。让孩子慢慢的明白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只有付出才会有所收获。

如何培养语文学习习惯 篇4

1 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

现在学生的课外阅读让人担忧。看电视, 上网, 占据了他们的大量的时间, 有不少学生的家庭作业都很难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迫在眉睫。语文水平的高低直接与学生是否重视课外阅读有关。事实证明, 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与他们阅读的量成正比。现在, 我让学生每周做一篇500字左右的读书摘录或者采蜜集。要求他们每人至少捐献一本课外读物, 教室开设读书角, 从做读书摘要开始, 到写自己见解的读书笔记。只要是日积月累, 一篇篇、一本本地读, 学生的头脑就会丰盈充实起来。还让他们每周背一首课外古诗词。“厚积言有物”, 积累对于知识面本不宽的学生来说就是夯实基础,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作好准备。到了高一点年级, 阅读已成了学生们课余的重要活动, 许多名著中的典型形象已不再陌生。经常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为他们今后习作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课内阅读除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更侧重的就是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方法的指导是必须的, 但要掌握这种阅读方法, 还要通过大量的阅读, 并形成一种习惯。学生在运用多种阅读的同时自身要理解, 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 知识是必要的, 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 出发点在“知”, 而终极点在“行”, 能够达到“行”的地步, 才算具有了这种生活的能力。因此, 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更多地需要在课外阅读实践中逐步养成。

2 养成倾听的习惯

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会听、听懂、能听出问题, 才能更好地互动应对, 达到教学目的。同时, “倾听”也是一个人文明交际的综合素养的体现。一个不能等对方把话说完就急于表达的人, 经常打断别人讲话听不得反面意见的人, 是缺乏修养, 很难与人成功沟通的。“倾听”, 现代汉语词典上定义为“用心细听”, 即指细心听、专心听。倾听能力主要包括主动、耐心地听别人讲话的能力和理解他人口语表达的信息, 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的能力两部分。倾听是人们接受知识、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首先我们要细化听的要求, 明确提出“学会倾听要五心”, 即做到:一要专心, 无论是听老师讲课, 还是听同学发言, 脑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 不随便插嘴, 要听完别人的话, 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三要细心, 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 要求学生学会评价, 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 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更新颖的想法。四要虚心, 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 要能虚心接受, 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五要用心, 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 要有选择地接受, 做到“说”、“听”、“思”并重, 相互促进。并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方法如: (1) 猜想发言的同学会说什么; (2) 对同学的观点进行归纳; (3) 想想同学说的有没有道理。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倾听方法, 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 学生就能学会先听后说, 想好再说, 真正养成倾听的习惯。在“听”的培养中, 千万不要吝啬赞扬, 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如我经常会说:“你听得最认真, 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呀! ”“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 你可真了不起! ”“你听出了他的不足, 可真帮了他的大忙。”“大家看, 这位同学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 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 多棒呀! ”……一个眼神, 一句赞扬, 一个微笑, 不花时间, 不费力气, 却能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 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 课堂上学生怎么会不认真听讲呢?

3 养成写作的习惯

孩子有了阅读的兴趣, 也有了一定的词汇量和表达能力, 也不表明孩子一定就喜欢写作, 还需要家长及时的引导和督促, 多带孩子感受生活, 及时提醒孩子记下生活中的感悟。比如在周末或是节假日带孩子到公园或动物园去看看, 让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记下对一些事物的想法或看法, 篇幅可长可短, 不要给孩子限制字数, 避免使孩子为了凑字数而去胡编乱造, 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不是孩子自己真实的想法, 久而久之, 会使孩子产生厌倦的心理。另外, 生活中遇到了什么事情, 孩子会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 这时, 家长也可以鼓励孩子写出他的想法, 通过这种方式写出来的东西, 是孩子自己的真实想法, 是很自然的东西, 孩子写起来也不会有什么困难, 如果再得到家长的表扬, 以后再有这样的想法, 他也会很乐意的去写。

语文学习习惯调查问卷 篇5

亲爱的同学:

你好!为了更好地了解我校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特别是课堂学习习惯的基本情况,我们特意开展此次调查活动。本问卷将采取不记名方式填答,不会给你带来任何不利影响。真诚地希望得到你真实的回答,谢谢参与!

实验中学语文组

1、你喜欢语文吗?()

A、喜欢B、不喜欢C、无所谓

2、你学习语文制定有计划吗?

A、有,我是按计划学习的B、有,但没有按计划实行C、没有

3、学习一篇课文之前你会去预习吗?()

A、会B、不会C、有时会,有时不会

4、预习课文时,碰到不懂的问题,你会()

A、做个记号,上课时问老师B、跳过C、自己思考一下,能想到最好,想不到再请教别人。

5、上课前你是否作好充分准备?()

A、早早在座位上准备好学习用品B、有时会忘了C、老师来了我才坐好

6、上课时,你会()

A、整节课大部分时间都认真听B、有时忍不住说话或做小动作C、很难集中注意力,坚持不了几分钟

7、你为什么有时不能认真听课?()

A、别人影响我B、我自己走神C、不想听了

8、你听课时会圈圈画画作记号吗?()

A、经常会B、有时会C、从来不作

9、你听老师讲课时,()

A、边听边记住要点B、本想记,跟不上就不记了C、不记

10、对老师讲授的东西,如果你认为不对,你会向老师提出异议吗?

A、会B、不会

11、你上课的姿态()

A、坐得很端正、标准B、有时会翘着脚或歪着坐C、不在意

12、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你会()

A、马上认真思考B、想了一下,想不出来就算了C、不想,等别人说

13、老师布置的作业,你()

A、总是按时完成B、有时会慢一点C、总是拖拖拉拉

14、你平时读书一般()

A、很有感情地朗读B、读得很快C、不爱读

15、上课前你是否作好充分准备?()

A、早早在座位上准备好学习用品B、有时会忘了C、老师来了我才坐好

16、上语文课时,你总是()

A、积极发言B、有时发言C、从来不发言或很少

17、你上课时爱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吗?()

A、爱B、有时爱C、不爱

18、上课时,你会提出疑问吗?()

A、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从来不问B、我会提出疑问C、有疑问也不敢提

19、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总是()

A、分工合作,效果很好B、分工不好,学习效果也不好C、我很少和同学合作学习

20、碰到难题,你想()

A、反正想不出来,不做了B、慢慢想,一定能做出来C、去问别人

21、在课余时间里,当老师没有布置有语文学习任务时,你会主动学习语文吗?

A、会B、有时会C、从来不学

22、假日里,你会安排一个学习时间表吗?()

A、会B、有时会C、很少D、从来不排

23、你平时读课外书吗?()

A、常读B、读得不多C、从来不读

24、你读了课外书会作读书笔记吗?()

A、常常做B、很少做C、不做

25、你在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后,会主动对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吗?()

A、会B、有时会C、很少D、从来不

小议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6

一、注重小事,注重细节

1.良好的书写习惯。字如其人,要养成工工整整写字的好习惯。有些学生或家长没有认识到书写的重要性,认为只要题做正确了,字写得好不好没关系,反正现在电脑已进入家庭,写个什么,在电脑上一打印,要什么字体,要多大多小,要多么工整,电脑都能满足你的要求。有些初中生对于写字不以为然,思想上不加重视,写的字难以辨认,久而久之,养成了乱涂乱画,潦潦草草书写的坏习惯。这是不利于学好语文的,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语文老师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习惯有责无旁贷的责任。

2.清楚,正确的说话习惯。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它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明明白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说普通话,注意说话的语态自然,语速合适,这都有利于学好语文。也能为学生今后走入社会,能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搞好人际关系,从而为自己的个性发展打下基础。现在有些学生动辄离家出走,以死相逼,大多由于他们不善于与人交流,性格孤僻,怪异,遇到事情走极端,没有得到正确的开导,没有健康的心理,不能正确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难事而造成的。

二、多动脑,勤动手

语文是文字学科,就是要记下来,写出来,让别人看的。看到别人的文章,听到别人说的话,自己有什么感想,多动脑筋,多想一想,然后把这些东西记下来,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遇到问题就会有自己的与众不同的看法,这对于初中学生是非常可贵的。只有这样,学生写作文才不会只去想哪本作文书上有,或者网上可不可以抄到,而是去写一些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因为平时看到的,听到的,通过自己的大脑记下来了,学生会在自己的大脑中整理出与之相关的内容,再加上是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所以作文的真情实感也就会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了。

又如何去培养学生的这些好习惯呢?

一、课前热身

我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本正楷字的字帖、一本语文练字本,语文课前的五分钟照着字帖上的字练字,不求数量,只求质量,一笔一画都要工工整整地写,时间到了就不写了,做个记号放在那里,每写完一篇就交给老师,每月评一次,写的特别好的贴在评比栏中供大家欣赏,有进步的给予表扬,号召书写潦草的同学向写的好的同学学习,从思想上重视书写。

二、课堂充电

课堂的质量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语文课上,学生应多积累,多充电,在语文学习的路上才能飞得更高,走得更远。对于一个学生来讲,上课铃响后,应立刻停止课间活动,迅速到自己的座位上坐好,使自己内心平静下来,然后再认真回忆一下语文预习的思路和没有解决的问题,老师开始讲课,学生尽快接上思路,迅速进入课堂的学习状态,即跟着老师思路走。另外还应多用大脑,听明白老师讲的内容,既不误解,也不遗漏,尽量达到全面、正确;把握好重点,听课要抓住中心,听得出老师讲的重点是什么或在哪里。听得出老师有否讲错和同学有否答错,要有自我判断力。

语文学习习惯 篇7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人们的行动,多半取决于习惯。一切天性和诺言,都不如习惯有力。”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说:“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可见,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想学好语文,就必须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而教师教学的关键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二、初中生要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初中阶段是一个承前继后的学习阶段———前有小学六年打下的语言积累、阅读能力和写作听说的基础,后有高中阶进行更深更难的语文学习的需要。根据青少年发育和成长的特点,这三年也是学生身体发育最快、智能发展最快、模仿力最强、习惯养成最快的三年。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初中生应培养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

我认为要培养下列十一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1.培养集中注意力、积极参与课内外活动的好习惯。

2.培养认真写好每一个字的好习惯。

3.培养有感情朗读并多读背诵诗文的好习惯。

4.培养勤查工具书、勤积累的好习惯。

5.培养认真做好每一份试卷的好习惯。

6.培养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好习惯。

7.培养乐于思考、善于质疑探究的好习惯。

8.培养坚持写好日记和随笔的好习惯。

9.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10.培养广泛进行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11.培养错题整理,亡羊补牢的好习惯。

以上十一种中,前五种小学老师大多比较重视培养,初中阶段除了督促其延续这些习惯外,还应重点培养后六种好习惯。

三、如何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一)培养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好习惯。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说做任何事都要有预先的打算和行动,事情才容易做成功。学习语文也是如此,养成一个课前预习的好习惯,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如何培养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的好习惯呢?

要掌握新课预习的一般规律。这个一般规律是:一篇新课文要读三遍,第一遍要疏通字句,看到生字词查词典解决;然后读第二遍,这一遍要带着问题去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在此基础上读第三遍,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写?文中哪个地方写得精彩,作圈点批注。

有的学生在小学时养成了预习习惯,但一到中学科目一多就顾不上了,此时如果不继续严格督促就会前功尽弃。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见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对于新学习的知识有一个遗忘规律,一般在三至七天内遗忘殆尽。那就是说,新学过的课文,如能在三天至七天内就作一次复习,就能及时巩固。因此,我也着重培养学生按时复习和经常复习的良好习惯。

(二)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善于质疑探究的好习惯。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强调了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北宋哲学家张载说过: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一个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要善于怀疑,要有一种勇于质疑探究的精神。

如何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善于质疑探究的好习惯呢?

首先,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乐于思考、善于质疑。

比如在鲁迅先生的《风筝》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很多老师不容易注意到,一个学生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学生的意见是,本文写了鲁迅先生对小兄弟的悔恨之情和勇于自责的精神,这没有错。但这一句却表现了鲁迅对小兄弟的不理解和未得宽恕的怨愤之情。

这是教学用书上未提到的。我鼓励了这个学生的善于思考,然后鼓励其他同学结合前后文理解这一句中所包含的作者思想感情,结果师生都同意了这一见解。

其次,教师有时可在黑板上或教学口语中故意出错,给学生留下质疑的机会。

如在导入《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时,我在黑板上板书课题时故意漏写了一个“家”字,结果学生发现了,有几个大叫着:“写错了,写错了!”我故意若无其事地说:“不是一样的吗?”立刻有学生说:“那不一样。”我又故意说:“有什么不一样的,你说说吧!”他说:“没有‘家’的题目只表现福楼拜一个人的星期天,而带有家的就表明是在福楼拜家里度过的星期天,而且不止福楼拜一个人,也明确了活动地点,所以这个‘家’不能漏掉。”

我假装恍然大悟地说:“我真的太大意了,还是同学们说得有道理,那就把这个‘家’字补上吧!”于是我在“的”字前面补写了一个较小的“家”字。有学生立即说:“家那么小!”我说:“十八世纪的法国作家们生活很简朴,一个大作家只住了一个单身宿舍里,既要住宿又要写作,不过他们不以为苦,因为他们谈笑有鸿儒,往来———(学生齐说‘无白丁’)。再说了,房子小,挤一挤暖和嘛!”

(三)培养写好日记和随笔的好习惯。

叶圣陶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反复阐述过,他分析说,单靠教师出题每周一作,未免回数太少,不能收到充分的效果。因此,“要练习的回数多,不用说,还需课外作文”。他认为:“自己有了意思、情感,便能自己动手写出来,这是学习上必要的习惯。”他要求中学生“应该随时动笔,写日记,写信,写笔记,写自己的种种想要写的”。

我让学生们将自己的所见、所历、所思中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都写到日记里,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表达的习惯,通过写日记,积累写作的素材,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锻炼书面表达的能力。

(四)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什么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就是指学生在课内外阅读时主动自觉地对文中生字词、记叙的主要要素、关键词、中心句、点题段等词句做圈点勾画式的标记,同时对文中精彩语句或段落作批注,从手法、语言、形象等不同角度进行赏析。

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这一良好的读书习惯?我以为主要在于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前三遍的预习时就逐渐培养学生由浅入深、由疏通字词到挖掘思想内容,作者思想感情,再到探究写法特点,进而赏析语言的习惯。

还可以在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联系作家的身世经历,知人论世地探讨文章的写作背景,进而作精彩语言积累,抒写自己读后的感受和联想。

(五)培养广泛进行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七至九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这260万字主要在七至八年级的四个学期里完成,每学期得在70万字。这个阅读量很多学生不难达到,但因为教师指导不力、督促不当,往往收效甚微,不能达到辅助课内阅读的实际效果。

如何指导和督促学生进行成效显著的课外阅读,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呢?

我主要采用了三种指导方式。

一是结合课内阅读进行拓展延伸阅读。

如学习七年级上册的理想信念单元,我为学生抄录了汪国真的关于理想的诗文,流沙河哲理诗等。学习七年级下册的杰出人物单元,我为学生搜集了毛泽东、刘翔、爱因斯坦、海伦·凯勒等有成就名人的传记文章让学生阅读,然后在课堂上进行阅读交流。

二是由教师选取或学生从语文报刊上自由选取美文,两个星期抽出一节语文课进行美文阅读交流。

三是把阅读文学名著和精美诗文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常规任务,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并做阅读笔记,以课外阅读笔记的整理作为阅读的根据。每个月定量为十页、正反二十面。每个月检查一次,每次检查都要作记录和讲评,讲评不合要求的要退回重写。

(六)培养错题整理,亡羊补牢的好习惯。

考试是检查学生前阶段的学习情况,发现不足,及时弥补。那么考完试如果不积极总结反思,就会遗落很多知识。但如果能认真把错题弄懂并复习相关章节的知识点达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程度,然后把错题整理在自备的《错题集》里,以后常翻常看,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了。所以养成错题整理,能起到亡羊补牢的效果。老师定时检查《错题集》发现有漏记错记,或考试中第二次犯错及时提醒学生用心理解整理。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生以之。”

语文学习良好习惯的养成 篇8

看看班级同学的学习情况就更清楚了, 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就用“嗯嗯”两声含糊带过, 全班找不到一本现代汉语词典:查阅工具书的习惯没养成。作业写一半漏一半, 很多同学一个答案:自主、独立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没养成。听老师讲课和同学发言, 书本上干干净净, 不留一点痕迹:随手做笔记的习惯没养成。一篇课文读一两遍就算学过, 浮光掠影:熟读成诵的习惯没养成。书写随意, 字迹潦草, 笔画模糊, 难以辨认:规范书写、文面整洁美观的习惯没养成……

其实一个人自觉养成某种好习惯并非易事, 有时不“强迫”一下, 恐怕难以形成“条件反射”。我在具体实践中就采取了另类措施———“强迫”, 我发现原来“强扭的瓜”也甜。

一.培养学生经常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语文学习离不开字典, 它是一个无声的小老师。但我发现班里大多数学生认为整天带着它是个很大的负担, 每每碰到一些“拦路虎”, 他们只好干瞪眼、瞎着急、胡乱读。

有一次, 我真的动怒了, 采取了“杀鸡儆猴、痛打落水狗”的狠招, 即不带字典者一律罚抄课文。此招果然灵验, 学生们一时被我吓住了。第二天检查时, 结果令我感到十分满意。但好景不长, 总有个别学生不长记性, 我于是严格按规矩办事, 学生不敢再偷懒耍滑了。为了让学生们把这种好习惯长期坚持下去, 预习课文时, 我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字音, 读通课文;讲读课文时, 遇到重点词、多义词、不理解的词, 我也有意识地让学生翻阅字典、词典来解决;作业练习中也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通过查工具书来完成。这样, 学生在学习的实践中, 就经常得到了字典这位不会说的“老师”的帮助, 尝到了使用工具书的甜头, 自然地养成了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有的学生作业习惯很差, 每次检查作业时, 总有不完成作业的“老大难”。为了纠正这种恶习, 我采取了“一网打尽、各个击破”的策略, 专门把班里那几个有名的“大懒虫”“请”进了我的办公室, 责令其现场保质保量地完成。在这种“严盯死守”下, 这帮小家伙个个吓得都把作业写完了。后来, 再有随便不完成作业的, 一律请进“班房”, 享受我的“特殊优待”。久而久之, 到我那儿写作业的人不再成群结队, 反而越来越少了。班级有个学生叫孙晓风, 经过我仔细观察发现她写作业时喜欢玩笔, 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我就陪她写作业, 一看到她有小动作就及时提醒。我又发现她的字写得很工整, 就在班级公开表扬她, 很少被表扬的她又害羞又激动。尝到了被表扬的甜头, 从那以后她都能积极主动完成作业。

三.培养学生勤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勤读课文是语文学习的一大好习惯, 但个别后进生总是不用心背, 有时短短的一篇课文都读得不成样子。有一次, 我布置了读课文的任务, 而且明确要求家长配合、监督签字。结果第二天早上检查时, 发现几个学生读不好课文, 更没有家长签字。看来不给他们一点颜色瞧瞧, 根本压不住这股歪风邪气。你不是不读嘛, 我就采取“故意找茬、相互竞争”的策略, 即要求那些不认真读书的学生, 只要一下课, 就必须拿着课本迅速来办公室报到, 轮番读背后再进行一对一的“PK”, 每组的优胜者再进行“PK”, 直到我满意才可“PASS”。否则, 你就得跑来跑去的, 整天不得安宁。“PK”胜利的同学沾沾自喜, “PK”输了的同学暗中卯足了劲。自从用了这一招, 班级一些落后生也能说出一些自己在书中看来的妙词佳句。看到了没, 这就是被强迫出来的“良好效果”。

四.培养学生规范书写、文面整洁美观的习惯

练好钢笔字是学生应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有的学生能自觉临摹字帖, 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有的学生以“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的姿态应付差使。后来, 班里明显出现了“书写两极分化”的现象。为了弥补这一差距, 让落后生生也能写出一手漂亮的钢笔字, 我采取了“魔鬼训练、日积月累”的策略, 即专门为他们成立了“书法小组”, 要求每天放学后, 必须认真临摹一张字帖再回家。我会亲自坐阵监督指导。此举一出, 的确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从前那种乱涂乱画的现象没有了, 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的书面, 规范的字形。我班的学生书法有了整体性的提高, 在学校举行的钢笔字书法比赛中, 我班获奖者最多。看着自己的学生登上领奖台, 我的心里也是甜滋滋的。

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良好习惯 篇9

一、用好工具书的习惯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抓好字词的音、形、义的学习不可忽视, 这是学习课文的基础, 常言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为此, 搞好基础知识的学习势在必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培养学生勤翻工具书的良好习惯势在必行。学生应该具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这几本工具书, 有了这些工具书, 就会不再因无米之炊而苦恼, 不懂就查的良好习惯就有了物质基础, 通过借助工具书, 那些生字的音、形、义还包括重点词语的含义, 就能得到很好的把握, 既能提高学生读书的准确性, 也能培养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可谓一举多得。在具体学习时, 一旦遇到生字和生词, 立即翻工具书进行解决, 最好再整理到自己的专用的本子上面, 同时再配合教师的定期检查和督促, 久而久之, 时间一长, 学生再遇到问题就会主动地自觉地动手翻阅工具书, 读书质量得到了提高, 且养成了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好习惯。教师还要对学生因势利导, 加以解释, 让学生认识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养成良好习惯以后, 对工具书的认识不会再是枯燥乏味, 不翻工具书的局面就会得到改善和扭转, 长此以往, 学习效果无疑就会明显好转起来。这种成果的喜悦会让学生从心理上乐意接受工具书, 对工具书“无言老师”肃然起敬, 其效果不言而喻。

二、借助社会渠道学习的习惯

学习不能独尊书本, 倘若死啃书本, 定然是枯燥乏味, 若对生活多加留心, 详细观察, 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现在提倡学生取材于各行各业, 热心参与、迁移发散、海纳百川就能取长补短。比如, 有的学生在收看《生活》栏目时, 不经意间听到主持人提起“强人所难”这个词语, 主持人将强字读成了二声, 后来回到学校请教教师, 教师一再强调这个时候应该读成三声, 于是这个同学按照电视下面的电话号码致电栏目组, 受到栏目组的一再感谢。这件事情传言开来, 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此以后, 学生们不但向教师和同学请教, 也十分关注电视中主持人的发音, 如果遇到有出入的字词发音, 就自查阅字典, 如果是自己错了, 就及时纠正, 于是很多错误的发音也就因此而纠正了过来。

三、自主学习的习惯

课文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这是必不可少的方面, 然而我们教是为了不教, 是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 形成学生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学生们在读书的时候, 部分问题可以自行解决, 但是不能处理的问题还比比皆是, 这时就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予以解决。比如, 在学习《我的母亲》一文的时候, 许多学生都感到很难学, 篇幅太长, 事件繁多, 脉络难以把握, 为了克服这个困难, 让大家群策群智,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用小标题的形式, 将文章化长为短, 这样一来, 整个班级积极响应, 此时柳暗花明, 整篇文章一目了然, 化繁为简, 同学们各抒己见, 积极思考问题, 通过反复酝酿, 同学们献言献策, 最终得出四个标题:母亲———最初母爱的感觉;母亲———循循善诱的良师;母亲———催儿上进的阶梯;母亲———深夜劳碌的身影。标题醒目工整, 字数相当, 颇有韵味, 同学们不再为本文的繁琐而尴尬, 代之而来的是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喜悦。

每篇文章都有核心灵魂所在, 这也是训练的重点, 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 要鼓励学生善于围绕文章的重点部分质疑问难。比如, 在学习《白杨礼赞》一文时, 训练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文章的学习, 学好象征的手法。围绕这个重点, 不妨令同学们做如下提问:文章主要针对白杨树的哪些方面进行写作?与人物的写作联系何在?你能不能利用这种手法也来仿写一篇?这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令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此时要防止学生提出“怪问题”, 就要循循善诱, 稳妥处理, 力戒怒气冲冲, 打击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熄灭其“灵感”的火花, 只有这样, 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四、多积累的习惯

谈起作文, 虽无定法, 但是积累的确是作文的基石, 积累也好, 模仿也罢, 探索创新也行,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作文要从积累开始, 这是不争事实。写作文首先要有素材, 做到言之有物, 切忌夸夸其谈。

素材的积累可以取材于生活, 鸟虫鱼兽、山水风光、花竹林木、社会风俗或者自己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慨都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欲流之长必浚其源, 自己在平时要能多观察、多发现, 提炼生活, 就不愁写作时无话可写。还可以通过阅读来积累素材, 若能养成阅读好习惯, 不仅能开阔眼界, 充实思想, 还能丰富自己的阅历, 但是阅读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 要“于切要处下心力”深入思考, 潜心理解, 找出好词佳句, 积累下来, 取人之长, 为我所用。再就是要注意语言的积累, 这样做可使自己的文章言之有味。

谈到积累最好的方法就是写日记, 养成这个良好习惯, 天天写、日日写, 凭借日记这个很好的阵地, 自己的遣词造句、行文谋篇的能力就会越来越高。人物有老师、同学、各路朋友, 事件有吃饭、做操、拜师访友, 加上热点评论和自己的经历与实践, 学生们都会豁然开朗, 写起文章文思泉涌, 一篇篇佳作便会跃然纸上, 最好再办个风采展示栏目, 同学们争相表现, 情动辞发, 效果事半功倍。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多数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冥思苦想, 总是词语匮乏, 心里的话有的是不能说, 有的是说不清, 有的是说不到位, 不生动、不形象。为了改善这种局面, 最好的办法就是积累语言, 只要自己的语言积累多起来, 一定会文思泉涌, 乐此不疲, 收获成功的喜悦。文章要追求精益求精, 不仅要做到言之有物还要注意言之有味, 关键之处还要妙笔生花, 画龙点睛, 这就要求在平时多积累一些妙语佳句和精彩片段, 并且达到耳熟能详的地步, 看书时候不要走马观花, 要找出文眼, 写作时候就会在自己的笔下流淌和升华。最后提到的是要在阅读中借鉴构思的技巧, 使文章言之有序, 就局部而言, 像如何开头、如何收尾、如何过渡、如何点题等等, 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10

一、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预习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让学生有所准备包括内心和具体课堂内容,培养预习的习惯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完整的阅读教材、将重难点归纳出来、遇到的问题重点标注做好上课听讲的准备,老师上课的时候做到引导学生提问解决学生疑难,有计划有目的地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提高学生的新知识的接受能力。预习可分为以每个学期、每个月、每一周、每一日进行预习的安排。学期预习,是指新书发下来之后,引导学生自己对下学期的新书进行预览,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调动起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月预习,教师将本学期的课程讲授做好规划,以月为一个节点将本学期学习内容进行分块。月预习主要是起到给学生一个梳理学习结构知识框架的目的。周预习与日预习可以结合起来,预习的仔细程度决定周或日的预习需要更加侧重哪个,目的就是为了为每一节即将上的课做到心中有数,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和效率。

二、细心观察的习惯

观察习惯的培养,首先生活中处处留心,处处留心皆学问。遇到新奇的事物,最初就是靠我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感觉引起我们的兴趣。比如去主题公园,去旅游景点游玩看到的新奇事物都是先刺激我们的外部感觉。所以观察不光是要整体地观察,同时也要做到细致入微。观察能力的培养首先应是学会看,全面的完整的看其表象。学会想,想想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及区别。学会比,包括广度与深度间的比较。学会总结,只有通过不断总结,才可能得出一定的经验与教训,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的效果。

三、及时记录的习惯

观察之后有了自身的认识后要把它记录下来。不管是学生上课还是自学都要培养勤记录的好习惯,记录老师或其他的总结的重点或是观点,还有自己的一些理解心得。学生自己平日里自己看书学习时,就要自己拿上笔去写写画画,记录方式可以选择将重点词句标注出来,可以由摘抄做起,但是不要大段整段的去摘抄这样很容易打消学生的兴趣,阻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批注也是一个阶段,需要阶段性的去批注可以先从文章的一些词或者短句子开始,表达出自身对文章的见解理解。等到学生自己形成了总结记录的习惯一定时间后可以对长段和长句进行批注。不管是做什么都要及时地把自己所见所闻的事情整理记录,起初可以是短句而后可以是小段的感触,最后将这些感触逐步的总结成感想文章。

四、提问质疑的习惯

合理的质疑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思考的表现,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调动起学生渴望知识渴望结果的动力,所以要培养学生去质疑。有经过自身分析思考后得出的结果和疑问,需要就要及时开口交流,表明自己的态度,提出自己的问题,向谁提出问题如何提出这又是新的问题,不管是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等等方法去解决这些疑问。将质疑与提问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五、复习整理的习惯

学生在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质疑后。需要对自己的认识有个定期的反思反观,也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复习。掌握知识后如果长久的不去运用,那么就会逐渐遗忘,而且定期的复习也会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有些知识是需要联系起来运用才能真正的理解体会,而非死记硬背。

六、涉猎广泛的习惯

知识都是相通的。那么广泛的涉猎各类知识充实我们的认知广度和深度才能使我们更加聪明。通过学习不同种类的知识学生自然会发现更多的问题,结合我们前面提到的学习习惯逐步让学生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和习惯。在不断地学习中充实其自身完善其自身。可以经常开一些主题班会和读书互动等等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好习惯。

语文学习良好习惯的养成 篇11

习惯养成教育,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平常和习惯相关的话总是挂在嘴边,说什么“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培养良好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终生受用”……可是,平常教学中,习惯养成却如空中游丝,看不见,抓不着,难落实。

看看班级同学的学习情况就更清楚了,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就用“嗯嗯”两声含糊带过,全班找不到一本现代汉语词典:查阅工具书的习惯没养成。作业写一半漏一半,很多同学一个答案:自主、独立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没养成。听老师讲课和同学发言,书本上干干净净,不留一点痕迹:随手做笔记的习惯没养成。一篇课文读一两遍就算学过,浮光掠影:熟读成诵的习惯没养成。书写随意,字迹潦草,笔画模糊,难以辨认:规范书写、文面整洁美观的习惯没养成……

其实一个人自觉养成某种好习惯并非易事,有时不“强迫”一下,恐怕难以形成“条件反射”。我在具体实践中就采取了另类措施——“强迫”,我发现原来“强扭的瓜”也甜。

一.培养学生经常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语文学习离不开字典,它是一个无声的小老师。但我发现班里大多数学生认为整天带着它是个很大的负担,每每碰到一些“拦路虎”,他们只好干瞪眼、瞎着急、胡乱读。

有一次,我真的动怒了,采取了“杀鸡儆猴、痛打落水狗”的狠招,即不带字典者一律罚抄课文。此招果然灵验,学生们一时被我吓住了。第二天检查时,结果令我感到十分满意。但好景不长,总有个别学生不长记性,我于是严格按规矩办事,学生不敢再偷懒耍滑了。为了让学生们把这种好习惯长期坚持下去,预习课文时,我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字音,读通课文;讲读课文时,遇到重点词、多义词、不理解的词,我也有意识地让学生翻阅字典、词典来解决;作业练习中也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通过查工具书来完成。这样,学生在学习的实践中,就经常得到了字典这位不会说的“老师”的帮助,尝到了使用工具书的甜头,自然地养成了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有的学生作业习惯很差,每次检查作业时,总有不完成作业的“老大难”。为了纠正这种恶习,我采取了“一网打尽、各个击破”的策略,专门把班里那几个有名的“大懒虫”“请”进了我的办公室,责令其现场保质保量地完成。在这种“严盯死守”下,这帮小家伙个个吓得都把作业写完了。后来,再有随便不完成作业的,一律请进“班房”,享受我的“特殊优待”。久而久之,到我那儿写作业的人不再成群结队,反而越来越少了。班级有个学生叫孙晓风,经过我仔细观察发现她写作业时喜欢玩笔,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我就陪她写作业,一看到她有小动作就及时提醒。我又发现她的字写得很工整,就在班级公开表扬她,很少被表扬的她又害羞又激动。尝到了被表扬的甜头,从那以后她都能积极主动完成作业。

三.培养学生勤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勤读课文是语文学习的一大好习惯,但个别后进生总是不用心背,有时短短的一篇课文都读得不成样子。有一次,我布置了读课文的任务,而且明确要求家长配合、监督签字。结果第二天早上检查时,发现几个学生读不好课文,更没有家长签字。看来不给他们一点颜色瞧瞧,根本压不住这股歪风邪气。你不是不读嘛,我就采取“故意找茬、相互竞争”的策略,即要求那些不认真读书的学生,只要一下课,就必须拿着课本迅速来办公室报到,轮番读背后再进行一对一的“PK”,每组的优胜者再进行“PK”,直到我满意才可“PASS”。否则,你就得跑来跑去的,整天不得安宁。“PK”胜利的同学沾沾自喜,“PK”输了的同学暗中卯足了劲。自从用了这一招,班级一些落后生也能说出一些自己在书中看来的妙词佳句。看到了没,这就是被强迫出来的“良好效果”。

四.培养学生规范书写、文面整洁美观的习惯

练好钢笔字是学生应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有的学生能自觉临摹字帖,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有的学生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姿态应付差使。后来,班里明显出现了“书写两极分化”的现象。为了弥补这一差距,让落后生生也能写出一手漂亮的钢笔字,我采取了“魔鬼训练、日积月累”的策略,即专门为他们成立了“书法小组”,要求每天放学后,必须认真临摹一张字帖再回家。我会亲自坐阵监督指导。此举一出,的确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从前那种乱涂乱画的现象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的书面,规范的字形。我班的学生书法有了整体性的提高,在学校举行的钢笔字书法比赛中,我班获奖者最多。看着自己的学生登上领奖台,我的心里也是甜滋滋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班级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生学习效率得到提高,语文学习水平得以提升,很多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的成就感,信心倍增。你瞧,原来“强扭的瓜”真的很甜。

培养学习语文良好习惯刍议 篇12

一、教给学习方法, 培养自学能力

1. 教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 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项重要基本功。

首先, 要求学生熟练地使用字典。查字典是自学必不可少的方法。不仅低年级要求学生学会按部首、音序法查字, 具备使用字典的最基本能力。到了中、高年级还应进一步要求学生熟练地查阅字典。每讲授新的一课之前, 教师都要求学生将课文中一二类字在字典中查出, 了解每个字有几种意思。然后, 根据课文内容, 确定所查字在本课中的含义。在平常的阅读写作中, 学生如遇到疑难的字词,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词典自行解决。这样, 学生不仅养成查字典的习惯, 而且也掌握了学习生字、生词的方法。

其次, 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 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教师要教给学生查阅资料的方法。如教《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 笔者鼓励学生到学校图书馆查找“爬山虎”的有关资料, 为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使学生对课文中所描述的“爬山虎”有所认识, 为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2. 再教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以《桂林山水》第二课教学为例:

教学时, 笔者首先要求学生读一读第二段, 思考“桂林的山水是什么样子, 作者抓住它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并划出关键词。第二步围绕上述的问题展开讨论, 凭借对关键词的理解、品味, 从而达到理解本段的目的。最后通过朗读,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语文课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一些语文知识, 更重要的是在培养良好习惯的同时, 相机诱导学生自己去感受语言现象, 通过动手、动口、动脑达到发展智力, 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祖国语言的综合能力。动手动口是做, 想和做结合起来, 即要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培养学生质疑, 先教学生学习课前提示, 课后练习是如何提问的, 带着这个问题去谈课文, 看看哪些能解决, 哪些问题不能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就成了自己要问的问题。问谁?先问问自己, 上课时, 提出来问同学, 先在同学间自由讨论。一般来说, 同学们是能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解决问题的。我们的感觉是借助学生的思维, 可以弥补老师思维的局限和欠缺, 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教, 不在全盘授与, 而是在相机诱导。”在“相机诱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有时会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探究场面, 师生之间雅俗共赏, 教学相长, 有些问题, 各自有理, 老师肯定要赞赏学生积极思维的成果。同时, 允许同学们各自保留自己的意见。

三、以趣促学

我们知道, 教为学而设计, 学靠教来引导, 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 教法改革和学法指导亟待相提并论, 以达到优化结合的最佳状态而和谐向前发展。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主要是老师讲, 学生听。这是导致语文教学少、慢、差的原因之一, 必须走出这封闭的圆圈, 寓教于乐, 迎合学生心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古人曰: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就应指导学生自学, 我们应善于组织与学生一起开展丰富多彩的训练活动。如朗读、背诵、默写、论讨、辩论、书法比赛、演讲、作文竞赛等, 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心多种感官的积极投入, 把语文课上得轻松活泼, 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训练活动中逐步成长、稳定, 成为一个“会学”的人。在教学中, 还应该把教法改革和学法指导有机结合在一起, 以“教”导“学”, 以“趣”促“学”。

四、养成工整、规范书写的习惯

上一篇:花鸟画的构图下一篇:我院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