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写作四部曲

2024-08-30

初中语文写作四部曲(共7篇)

初中语文写作四部曲 篇1

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题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下写作教学的心得。

一、惹目招眼靓标题,画龙点睛很重要

元代文人陶宗仪《辍耕录》载,乔吉“尝云,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其中“凤头”即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古人把拟题比作画龙点睛,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写作的时候,给文章写一个亮眼的题目。好的题目能够让教师眼前一亮,精神振奋,回味无穷。学生在拟作文题目时,如果能别具一格,也必然会吸引教师的眼球,取得良好的印象分。在拟题时可以采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可引用古诗词中的名句;可引用优美的歌词;可展开想象力给文章拟题等。如拟“环保”话题作文题目时,有些学生反向拟题: 《肥草也会出瘦马》《冬天可以不盖被》反讽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有些学生以影视剧名或歌词来命名:《其实你不懂我的心》;还有部分学生采用拟人等修辞手法拟题: 《哭泣的百合花》。

二、构思有序巧布局,思路畅通自然美

构思是在动笔之前,对文章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总体设计文章的内容,包括组织材料、安排结构以及确定写作的角度和表现形式。中学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经验基本相似,因此很多人的文章立意差不太多,在这样的情况下,构思就十分重要了。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思路畅通、脉络清晰,让人一读就能够知道作者在写些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主旨和思想。2012年大连市中考作文《我的心灵憩所》一满分作文从读书的角度来谈“心灵的憩所”,小作者以“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为自己的爱好,然后从流水的美景,到在书籍中与古人神交的愉悦,再到旅途中多姿多彩的风景,都表现了其读书这一爱好的美好之处,这样的结构一目了然,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且详略得当,浓淡相宜。想让文章结构严谨,在写作前要谋划好,从大局着眼,从细致处考虑,只有把每一个细节都斟酌好之后,才能把文章打造成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的有机整体。

三、情到深处感动人,淋漓尽致抒情怀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要想写出感人的文章一定要有真情的投入。表达情感的文字并不一定是多么慷慨激昂的词句,也不一定是连连惊呼感叹,有时只是细腻的描写,需要学生把真情倾注在并不太起眼的文字上,同样可以收获意想不到的触动。正如马克·吐温说的:“真实的事情比虚构的故事更希奇;但这是因为虚构的故事必须符合可能性,而真实的事情却不必顾及这一点。”在真实材料的基础上,可以采用排比、比喻、反问句等方法使感情具有“三波二折”,这样更有感染力。例如七年级课文《三颗枸杞豆》,文中描写自然景物:春天的小树林、太阳西沉是“红色的车轮”,捉到手的太阳是“圆圆的金盘子”,这些比喻有哪些用意?描写三叔时,先后写了他被疾病缠身、珍惜时光学知识、对植物的喜爱,还有三叔说的话:“这也是太阳?这也是太阳!”等等,文章还用了大量的拟人、比喻等修辞,这些只读一点点的时候往往只觉得作者写的很有趣,但是全文读下来就给人一种对虚度光阴的深深的遗憾,久久触动人心。同时学生也要注意平时对于饱含真情字句的积累,这样学生在想要表达的时候才会喷涌而出,下笔如有神。

四、回眸一笑百媚生,结尾点题意无穷

文章结尾的好坏对主题的表现、情感的表达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文章结尾写得软弱无力,就会使整篇文章看起来黯然失色。因此,学生要用心去画好这个“豹尾”,给读者“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效果,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天成。首尾呼应并不是说文章的结尾要简单地重复篇首的语言,而是一种变化,唤起读者心理上的认同感,给人以浑然一体的感觉。例如学生在作文《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的开头部分写道:“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向远方……文化的旅途上,我需要这双翅膀,陪伴我博览古今。”文章首先引出了“文化”这一“翅膀”,比喻贴切。中间部分作者从甲骨文写起,以今天的文化现象作结,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下来。在文章结尾处,学生又写道:“隐形的翅膀,带我飞向远方,带我纵观古今,文化之旅上我汲取了力量,文化的力量使我的羽翼更加丰满。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结尾的呼应,将“文化”的作用具体化,从而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也使得文章的结构严谨。

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关注标题、构思、情感和结尾这几个部分,让学生从多方面掌握写作的技巧和奥秘。

初中语文写作四部曲 篇2

这些都是素材,写作时要发挥自己的文采,加以修饰哦!

1.苗族踩花山

苗族踩花山,是他们在正月里过的一个传统民族节日。这一天,在踩花山的山坡场上,汇集了附近苗寨的人们,可以说是人山人海。他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地从四面八方赶来,在花山场寻找自己的亲戚朋友。踩花山场上最惹人注目的是穿着华丽的姑娘们。她们十几个人围在一起,有说有笑,互相赞美那些精工细作的银首饰和刺绣作品,这是她们互相媲美和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的最好的机会。她们给踩花山场染上了鲜艳的色彩。

踩花山的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有组织的斗牛、斗画眉、吹芦笙、爬花杆等吸引着人们。爬花杆是苗族人特有的娱乐活动,在花山场上高高地竖立着一根10多米长的花杆,花杆上装饰绿叶,又称花树。花杆原是苗族人祈祷生儿育女的供物,后来渐渐地成为踩花山活动中最吸引人的中心活动。花杆下聚集着许多青年男女,他们有说有笑地观看爬花杆表演。爬花杆的小伙子,腰扎彩带、头束布帕,面向花杆,手脚并用地向上攀,不一会儿便登上杆顶。一松手,刷地就滑回地面,赢来了阵阵喝彩声。

最精彩的是倒爬杆,只见爬杆者背贴花杆,双手向上反扳,于是头朝下脚在上,一纵一纵地向上跃,一眨眼的工夫就到了杆顶。有的表演者还在爬杆时吹芦笙,他们在各种姿势下都能吹芦笙,看上去十分精彩有趣。

随着表演活动高潮过去,人群的活动也有转移。各自围在一起的小伙子和姑娘们慢慢聚拢,因为踩花山活动中谈情说爱是一项重要内容,小伙子和姑娘们不会放弃这一求爱的好机会。爱情从唱歌开始,一群小伙子和一群姑娘对歌,一唱一和用歌声互相提问、互相了解,逐渐地变成了一个个小伙子与一个个姑娘的对唱,他们开始互相倾诉爱之情,就在这个节日里又有有情人终成眷属.

2.藏族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其余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藏族人多信喇嘛教。

敬献“哈达”是藏族对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礼节,献的哈达越长越宽,表示的礼节也越隆重。对尊者、长辈,献哈达的时候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把哈达捧到座前。对平辈,只要把哈达送到对方手里或手腕上就行;对晚辈或下属,就系在他们脖子上。如果不鞠躬或用单手送,都是不礼貌的。接受哈达的人最好做和献哈达的人一样的姿势,并表示谢意。

藏民在见面打招呼时,点头吐舌表示亲切问候,受礼者应微笑点头为礼。有客人来拜访,藏民们等候在帐外目迎贵客光临。藏民们见到长者或尊敬的客人,要脱帽躬身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地面;见到平辈,头稍低就行,帽子拿在胸前,以示礼貌。男女分坐,并习惯男坐左女坐右。

藏民对客人有敬献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礼俗。客人到藏族家里作客,主人要敬三杯青稞酒,不管客人会不会喝酒,都要用无名指蘸酒弹一下。如果客人不喝、不弹,主人会立即端起酒边唱边跳,前来劝酒。如果客人酒量小,可以喝一口,就让添酒。连喝两口酒后,由主人添满杯,客人一饮而尽。这样,客人喝得不多,主人也很满意。按照藏族习俗,主人敬献酥油茶,客人不能拒绝,至少要喝3碗,喝得越多越受欢迎。

敬酥油茶的礼仪是:客人坐在藏式方桌边,女主人拿一只镶着银边的小木碗放在客人面前,接着提壶或热水瓶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主客开始聊天;等女主人再提壶,客人就可以端起碗来,轻轻地往碗里吹一圈,然后呷上一口,并说些称赞茶打得好的话;等女主人第三次提壶时,客人呷上第二口酒;客人准备告辞,可以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底一定要留点漂着油酥花的茶底。

藏胞最忌讳别人用手抚摸佛像、经书、佛珠和护身符等圣物,认为是触犯禁规,对人畜不利。

3.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人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信奉伊斯兰教。维吾尔人非常重视礼貌,接待见面,习惯把手按在胸部中央,把身体前倾30度或握手,并连声说:“您好”。客人席地而坐,不要双腿直伸,脚底朝人;院落的大门禁忌朝西开,忌讳睡觉时头朝东脚朝西,所以在给他们分配房间、安放卧具和枕头时,特别要注意。忌随便走近灶台、水缸等。

讲究卫生,经常在自来水龙头下直接冲洗手、脸。到维尔吾族家里做客,进门前和用餐前女主人要用水壶给客人冲洗双手,一般洗3次。习惯一人专用茶杯,住宿期间也不换。当第一次给茶杯的时候,要当着本人的面,把茶杯消毒后再用。

在屋里就坐的.时候,要跪坐,忌双腿直伸、脚朝人。

吃完饭有长者领着做“都瓦”的时候,忌东张西望或站起。

在饮食方面,喜欢喝奶茶、吃馕,喜欢吃拉面和包子以及“炖整羊”、“涮羊肉”、“烤羊肉串”、“羊、牛肉的锅贴”。烤羊肉串是这个民族最出名的风味小吃。每餐必喝葡萄酒,酒量大。忌讳吃猪肉、狗肉、骡肉、鸽子。

衣忌短小,上衣一般过膝,裤脚到脚面,最忌户外穿着短裤。

肉孜节、古尔帮节是传统的盛大节日,不管男女老幼都喜欢戴着四楞小花帽。他们最喜欢的体育技艺是高空走大绳。

3.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信仰喇嘛教,牧民爱穿滚边长袍,头上戴帽或缠布,腰带上挂着鼻烟壶,脚穿皮靴,多住蒙古包。

蒙古族传统礼节,主要有献哈达、递鼻烟壶、装烟和请安等,当然现在还有鞠躬礼和握手礼。献哈达的礼节和藏族一样。蒙古族牧民十分热情好客、讲究礼仪。请客人进入蒙古包时,总是立在门外西侧,右手放在胸部微微躬身,左手指门,请客人先走。客人跪坐后,主人按浅茶满酒的礼俗热情敬献上奶茶和美酒,并把哈达托着献给客人。

当接过主人的奶酒,最得体的是按照蒙古人敬酒的方式,左手捧杯,用右手的无名指蘸一滴酒弹向头上方,表示先祭天,第二滴弹向地,表示祭地,第三滴酒弹向前方,表示祭祖先,随后把酒一饮而尽。如果客人不会喝酒,只要把酒杯恭敬的放在桌上就可以了。

招待来客的佳宴有手抓羊肉和全羊席。如果你是贵客,主人会设全羊席来款待你,表示主人对你的尊敬。蒙古人忌讳吃狗肉,不吃鱼虾等海味以及鸡鸭的内脏和肥肉。送客的时候,主人送客人到蒙包外面或本地边界。

路过蒙古包的时候,要轻骑慢行,以免惊动畜群。进蒙古包前,要把马鞭子放在门外,否则,会被视为对主人的不敬。进门要从左边进,入包后在主人陪同下坐在右边;离包的时候要走原来的路线。

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即上马上车,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后,再上马上车。

如果蒙古包前左侧缚着一条绳子,绳子的一头埋在地下,说明蒙古包里有病人,主人不能待客。

探初中语文课堂诵读三部曲 篇3

一、摆正诵读态度,奏起激情诵读之曲

态度是一切活动展开的基础,它也是对活动之意义认识深浅的刻度尺。拥有好的态度,如木匠拥有好的锯齿,活动很容易见成效。对于诵读活动也是如此,拥有好的态度,如同拥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推着你向作者文字的最深处靠拢。所以,不要将诵读当成玩笑或者一个形式,要摆正诵读态度,有目的的,感性的去读。尤其是篇幅较小,感情较集中的诗歌、散文,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以诚挚的态度去感受其中的节奏感、韵律美、词句美、结构美。不应付、始终保有激情。将诵读当做一个神圣的仪式。当然,对于大多数初中生来说,还没有这样的自觉诵读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影响,使之摆正诵读态度。在这里,教师可利用比赛或学生示范的方式提高诵读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增加诵读在学生心中的分量,使之萌发重视诵读的意识,进而摆正态度,奏起诵读激情之曲。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它是一首著名的散曲,词人以唯美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秋郊夕照图”,漂泊的游子牵一匹瘦马伫立在凄秋的风景中,孤寂之情又增了一分,让人如何不断肠。这首曲子以凝练的语言、深远的意蕴、精巧的结构冠冕“秋思之祖”,名副其实。在这里,为了让学生摆正诵读态度,通过有效诵读来感受从曲中流溢的美,获得对该诗主题、思想的体悟,教师可制造一种氛围,让学生感觉到对这首曲的诵读是神圣的。教师不需要危言正色,要引导学生进行诵读比赛,在诵读较量中,学生都会发挥最佳状态,摆正对诵读的态度。另外,教师还可让学生示范诵读,其他学生也会效仿示范诵读学生的认真劲,让一个学生的态度带动一群人。

二、掌握诵读之法,奏起有效诵读之曲

诵读之有法,如同画圆之有规,教师的教得心应手,学生的学省力有效。对于诵读教学来说,教师可应用诸多方法。从传统课堂上来看,教师几乎一致采取范读的方式进行。但无论是教师范读,还是录音范读,如果不延续进行学生个体的诵读,就可能成为无效诵读教学。简而言之,当学生被堵住嘴,耳朵所听来的声音只会止于头脑瞬间的反应,而不会促使学生形成永久的能力。所以,时过境迁,教师应该摒弃这些陈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个体站出来“发声”。在这里,教师可采取对比诵读、情境诵读的方式进行。对比诵读是学生与名家经典诵读的对比,在两者诵读的感觉差异中找改善的突破点,学生诵读能力因此有所增强。情境诵读主要针对学生的感性诵读。情境是文字营造出的立体世界,学生流连其中,感情得到积淀,会更深刻的感知文字的感情气质,并用声音、声调、语速把握感情的发展。

以卞之琳的《断章》为例,这首简短的小诗原是长诗的一节,不过它自成独立的画面,虽然简短,却展现一幅具有深远象征意味的图画。楼上看风景的人和桥上看风景的人在不同空间里产生联系,明月、窗子、你、别人的梦又形成了巨大的关系网。小诗在错杂的关系中显得绮丽和丰富。这首诗的场景司空见惯,语言也朴素,但诗人能在平凡中见不平凡,这种不平凡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诵读方法来展现。在这里,教师可让学生以对该诗主题的理解为基础进行有感情的诵读,然后再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名家的朗读,让学生说差距和差异,并在反复的改正过程中增强诵读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播放诗中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感情得到蓄积,诵读之声萦绕耳畔。

三、加固诵读训练,奏起诵读能力形成之曲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的形成需要很漫长的训练过程。于诵读来说也是如此,不是说将一篇文章诵读得惟妙惟肖,诵读能力就形成了。能力的形成需要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简而言之,学生要在许多篇文章的诵读中使自己变强,变得能够驾驭更多篇文章的诵读。在这里,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遇文则读”,并写一写诵读笔记,如怎样的感情要配合怎样的语调、语速、声音等等。长此以往,学生必然能形成诵读能力。

初中语文写作四部曲 篇4

关键词:对话,四部曲,创造,跌宕

对话,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屡见不鲜, 但由于篇幅和倾向的原因, 选入课文的经典作品总要做大量的删减, 删去的往往正是需要学习的丰富而让人感慨的对话场景, 这就让作文教学无法立足教材, 在关键的文字表现力上产生范围教育的缺失、不得不说, 轻作文而重阅读, 知其意而不得其法, 这是一种文字教育的遗憾和无奈。

但这种模式也有可以转化的一面, 可以通过学生的补充性描写加以完善。可通过使用三种对话方式, 运用各种词汇语言, 创造氛围情境来布局文字。

比如, 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课文《灰雀》为例, 当列宁发现一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的时候, 当男孩忐忑不安担心自己私自捉走灰雀会被发现的时候, 一段对话产生了。

课文原文:

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 就问“:孩子, 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 它怕冷。

这种模式明显是问答模式, 但由于原文是第三人称, 删节变化过大, 所以变成了平铺直叙讲故事, 无起伏不跌宕, 很难吸引读者注意。我的建议是, 不要迷信权威, 不要因为人教版教材是正统教材而不敢质疑和修改, 教材只是工具, 善于运用它, 适当改变它, 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要知道, 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事物, 任何完美只是人为公认的尺度罢了。我认为, 修改课文对话可以像交响乐一般, 用四部曲来形容。

曲一:首改, 对话交替

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 就问“:孩子, 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没……我没看见。”男孩说。

“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列宁说, “天气严寒, 它怕冷!”

这是我教学本课请学生做的第一次改动, 大家改动几乎一样, 但改动之后文字明显有了变化, 因为三种对话方式的交替应用, 文字生动起来了, 有了停顿和呼应, 但调换文字顺序不能丰富文章内容, 不能感觉说话人的表情和正在做的事, 读者“只闻其声, 不见其人”, 印象仍然不深。

曲二:再改, 增加动形

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 就微笑着问“:孩子, 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没……我没看见。”男孩搓了搓衣角, 颤声说。

“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列宁又看了男孩一眼, 意味深长地说, “天气严寒, 它怕冷!”

第二次改动在一名女同学笔下更进一步, 适时在说话人说话前加上动作词和形容词, “微笑”代表列宁的礼貌, “搓衣角”和“颤声”代表男孩的紧张, “看”和“意味深长”则写出了列宁的态度, 这些词让静态的画面动起来, 让读者感受到人物的内心和正在发生的行为, 已经初具小说般场景对话的雏形。

曲三:续改, 创造环境

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 就微笑着问“:孩子, 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高大的白桦树上, 两只粉红胸脯的灰雀直愣愣地站着。

“没……我没看见。”男孩搓了搓衣角, 颤声说。

风好像又大了一点, 树枝上仅有的一片叶子慢吞吞地飘落下来。

“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列宁又看了男孩一眼, 意味深长地说, “天气严寒, 它怕冷!”

第三次改动是创造, 但创造也需要基础, 也就是对话的人物。我截取的这一段正是另外一名同学创造的, 他用“直愣愣”的灰雀给全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创造了一种茫然无措、直指内心的氛围, 用“风”的转变和叶子的缓慢再现了对男孩没说真话的不满, 也照应了列宁说到的严寒。

曲四:终改, 尽力拓展

列宁四处张望, 看见一个小男孩站在树下, 就微笑着问:“孩子, 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高大的白桦树上, 两只粉红胸脯的灰雀直愣愣地站着。

“没……我没看见。”男孩有点脸红, 他低下头, 搓了搓衣角, 颤声说。

风好像又大了一点, 树枝上仅有的一片枯黄的叶子慢吞吞地飘落下来, 晃过两只灰雀, 盘旋过列宁的头顶, 落在了男孩脚下的泥泞里。

“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列宁又看了男孩一眼, 意味深长地说, “天气严寒, 它怕冷!”

第四次修改是最后的修正, 要多在词句上下工夫, 把能够增加的、能让文章更生动的字句都用上, 班上的同学在我的启发下多多少少都添加了一些内容, 这位同学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的“四处张望”“脸红”“枯黄”和“晃过两只灰雀, 盘旋过列宁的头顶, 落在了男孩脚下的泥泞里”这些词句, 都可以说是个人阅读后积累和素养的体现。这最终的修改, 会让作文更趋于完美, 跃然纸上。

在四次修改过程中, 我对教学班的全体情况作了记录。我观察到, 第一次修改只需要稍加点拨, 全班都可以做到;第二次则基本能做到但程度参差不齐, 有的加了形容词但没有动词, 让文字有味道但动态不足, 有的添了动词却丢了形容词, 让画面动作流畅却少了深意;第三次做到的同学则只是一小部分, 因为创造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作为基础。第四次的添加环节却基本完成了, 只是多少好次的程度差别而已, 可以说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 在日常的单元写作和小练笔中, 如果没有特别要求, 学生并不情愿将三种对话方式都用上, 或是抱着偷懒的心理, 在文字上缺斤短两;或是只改动一次, 三种对话都出现就草草收场。学生在对话描写上的这些问题, 十分令人深思, 其根本原因要归结为课文没有做出更好的示范, 节选和删改后, 再精彩的篇目也不能作为写作的标杆。当然, 作文不只是由对话构成, 各种技巧技法, 议论描写都是深层次的理论, 但我相信, 只要严格按照四部曲的模式来指导和要求学生, 他们就会逐渐在描写人物 (或其他) 对话中形成这种追求极致的文字风格, 不会再镜中取月, 空有言谈, 真正树立起有血有肉、生动有性格的人物形象, 引发读者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 达到我们修改课文对话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案例 篇5

写作能力是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任何时候都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写作教学改革,曾经走过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先驱者们描绘的理想境界令我们神往;改革家们创造的经验让我们赞叹。但是,在陈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下,在“应试教育”的皮鞭的驱赶中,写作教学改革举步维艰,踯躅而行。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写作教学的局面沉闷到令人窒息;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严重违背学习规律和写作规律,逐步演变为纯章法、纯技巧的授受与操练。题材相似,语言雷同,限制太多,评价苛刻,这样一些痼疾的普遍存在,使学生写作的主动性、积极性、真实性和独创性受到压抑和摧残。写作教学脱离于社会,滞后于时代,真的应该脱胎换骨地改一改了。

在新世纪之初,随着国家课程教材改革的启动,语文教材的改革为写作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新编初中语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写作”自成体系,体现了“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的精神,其内容和编排虽说还不能尽如人意,但已经向前迈出了一大步。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教学中,更新观念,锐意创新,注重创设情境,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思考、表现和评价的能力,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帮助学生涵养健康向上的感情、态度和价值观。

改革的平台有了,写作教学到底应该怎么办?这既要解决观念问题,也要解决操作问题。为了帮助大家领会新教材的编辑思想,扎实细致地搞好写作教学改革,我们特意组织编写了这本《新编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案例精选》,以供老师们参考。这些案例,有的是教学方案,有的是教学实录。它们凝聚着数十位辛勤耕耘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和教研人员的丰富经验和独到见解,相信会给读者以有益的启迪和实际的帮助。

“作文贵在独创”,写作教学也贵在独创。别人的经验只能借鉴而不能借用,任何生搬硬套都不会有好的效果,也不是本书编者所愿意看到的。书中案例,虽说是精选,却不能说是最好。因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由于本书是按初中语文写作教材的体系编写的,所以有关作文评改的案例尚未编入,而作文评价机制的创新又是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这个遗憾只能等待下次修订时补救了。写作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解放写作生产力——既解放学生,也解放教师。让我们为此而努力!

创设情境 及时点评

——指导学生写真情实感作文的教学案例

作文课是教师和学生都头疼的课,因为学生的生活大多三点一线,每天重复做同样的事,对身边的事已然熟视无睹,写起作文来往往是内容贫乏,有的纯粹是草草应付,让人看了味同嚼蜡。如何让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呢,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以那些感动生动、形象鲜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让他们觉得有话可说,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上周我就利用创设情境法进行一次作文训练。

最近,经常要参加县里的语文教改教研活动,所以经常要调课,不是上午的课调到下午,就是两天的课一起上,这样教师疲惫,学生兴致不高,学习的效果也不佳。10月12日又要去六中听课,而且是一整天。因为这次语文老师是“倾巢而出”,所以只能是改为自习课。想想不久要月考了,该上的内容还没有上完,如果是两天的课一天上完,内容学生是消化不了的。怎么办?

按照教学进度,那天上的内容是“《诵读欣赏 词二首》”,学习李煜的《相见欢》和晏殊的《浣溪纱》,课已提前备下了,课件也做好了,想想 “诵读欣赏”的课,只要指导学生如何有感情诵读、如何欣赏就大致完成教学任务了。而这些内容在课件上都能得到体现,教学者只要照本宣科也能掌握一点,何不让学生来上上,借机锻炼一下学生,或许效果也会不错呢,而且连下周周记、作文的内容也解决了,诚如是,岂不一举三得?

于是到班上做了课前安排,先在两个班各选一位上课的小老师,同时对同学提出要求:要认真上好这节课,当天要把上课的情形写到周记本上,老师晚自习要来检查。对两位上课的学生,交代这节课上课的内容,培训学生如何使用课件,还做了一番两位同学的思想工作,让他们大胆去尝试。布置完这一些(为了避免发生意外,教务处还是安排一位代课老师,不过这次老师的任务不是看课,而是听课),周一我轻松地和同事们去参加教研了。

当天晚上第一节课,我先到两个班上了解上课情况,学生反应不一,有的喜形于色,连声叫好,有的却感到失望、无聊。我要求当天晚上每个人必须把上课的情形和自己上课的感受如实写出来。

第二天上课之前,我翻看同学们刚交上来的周记,了解了课堂上课的情形,由于是写周记的时间比较仓促,同学们虽然都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但都写得比较简单,详略处理不够恰当,大多数同学把上课之前的内容写得很详,而上课的情节一笔带过,结尾也草草了结,下课了,文章也结束了,中心不明确。

于是在当天的课是,我对周记上的优点和不足作了一番点评,每个班选两篇作文范文进行交流、点评。点评主要是两方面,一是从写作技巧方面指导如何作文安排结构、详略以及设计开头与结尾,二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进行作文主题思想的深化提高,结合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的创作背景等进行阐述,让学生提高思想境界,用宽容的心态对待生活,比如,如何对待小老师的不足之处。对所讲的内容扼要的板书,让学生明确本次写作的重点。

趁着同学对上节课还记忆犹新,热情还未褪去,我布置同学在当天完成半命题作文“ 的一节课”。对本次作文的评价提出三个标准:一是开头是否能吸引读者,二是主体部分是否能打动读者,三是结尾部分是否能感染读者。放开让学生去写。

第二天,绝大多数的同学都能作文交上来,内容、形式要比周记进步了许多,从整体看,也比以往的作文进步了不少。其中不乏有一些精彩片断: “卖报啦,卖报啦,本周柯坑头版头条,九(1)班的学习委员柯春梅、柯同学当老师了!”(陈开镇)

同学们听到这个百年难得一遇的“喜讯”激动万分,兴奋不已。

对于这节课,所有的同学都做好了百分之百的准备,包括俺们的“斩砖老师”在内。(余梦楠)

开始上课了,柯老师满面春风地走到讲台桌前。(吴静萍)

林老师好像在想,哈哈!我也有当老师的一天啊!所以愣立在那只顾左右摇摆,并不叫我们坐下。炮哥便说:“阿?还不让我们坐下。”就这样开始了一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曾生泷)

“我的瞌睡虫一下子飞走了!”(叶聿勃)

此时,我看到了他习惯性的紧张动作——双手撑着桌子,身体有些摇晃,双肩收紧。„„

课后,大家还沉浸在刚才的欢乐之中不愿下课,这节课,同学们都有了不同的收获,一些较为胆小的同学也敢在课堂上发言了。大部分的人都对语文有了新的认识——语文课也可以生动有趣。(陈建炮)

就这样,我们的一节课结束了,回想上课的情景,真的很难忘,难以忘记同学们一个个期待的眼神,难以忘记同学们爽朗的笑声,更难以忘记我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柯碧函)

这些片断描写有的形象生动,有的语言风趣幽默,有的在开头部分设计悬念,有的在结尾部分点明主题,生动地写出了学生的真情实感。

回顾本次作文训练,成功之处有两点:一是能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有话可写,有情可抒。二是能及时点评,进行二次作文,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当然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在学生上课前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不够明确,学生应当观察什么,记下什么,没有着重指出。结果在作文中,在进行人物语言描写时就不准确,就忘记了所写的人物上课时说的具体内容(比如说有的同学觉得某个同学的发言很有趣,却想不起其原话来),便作文的生动性打了折扣。今后在观察能力方面还要多加指导。

学生作文选摘 我当小老师 九(1)柯春梅

“丁铃铃„„”下课铃响了。同学们陆陆续续地离开教室。看着同学们或开心,或失望的面孔,我有些茫然——究竟这节课本上得怎样呢?就让时光沙漏回流到40分钟前吧!“上课!”随着我的一声令下,本节语文课拉开了序幕。“同学们请翻开课本207页,今天我们要上的是《词二首》,大家先自己翻译一下,待会我会叫几个人来翻译。”

“唰唰唰„„”安静的教室里传来一阵忙乱却悦耳的翻书声。我暗暗自喜道:“没想到同学们都这么配合,看来这节课会很顺利了。”但是,就在同学们专心致志地看书我暗自窃喜时,吴欣浩和蔡越不知怎么了,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然后笑得前仰后合。此时,我才体会到了平日里上课同学在底下讲话时老师的无奈、失落了。为了给他们点教训,让他们认真听课,我决定刁难他们一下。

“吴欣浩,起来翻译一下《相见欢》。”

他扭扭捏捏地站了起来,“嗯„„没有语言独自上西楼,嗯„„”果然,他真的不懂翻译。还引起了全班的哄堂大笑,为了给他一个教训,我让他站了一会儿。

“《相见欢》的作者是南唐后主李煜,他„„”当我在介绍这首词的作者和写作背景时,一件屡见不鲜的事发生了——叶聿勃同志又呼呼大睡了。要不是因为我们学校实行人性化管理,不准体罚,我早就用书的力量把他“叫”醒了。我盯他,盯他,再盯他,可他已灵魂出窍,神游太空,哪有闲情顾及我?我真是一个气愤哪,竟敢在我眼皮下睡觉,我的心头呐,一团怒火正在熊熊燃烧。

“叶聿勃!”我怒视着他。可他竟毫无反应。“叶聿勃!”全场鸦雀无声,几乎连棉花落地的声音都听得见,可他还是毫无反应。不知是谁推了他一下,他才回到现实世界里,揉了揉惺松的睡眼。“背一下《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他用懒洋洋的、毫无感情的腔调背了起来,没想到居然顺利地背完了!唉,谁叫人家是“天才”,睡觉背书两不误!我也拿他没辙!

也许是因为第一次上课没经验吧,我时间没控制好,还剩下十几分钟时,幻灯片里的内容已经全部上完,这下我可慌了,该怎么办呢?突然,我灵机一动:咦,我不是有本辅导书嘛,问大家几个问题吧!

“这两首词我们已经学完了,接下来,我问大家一些问题。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呃,表达了„„!”吴瀚煜同学已经蠢蠢欲动了,在座位上又是比手又是划脚的。

“好!吴瀚煜来回答一下吧!”

“因为李煜亡国,所以心烦意乱,又被囚禁,所以乱上加乱„„”(其大意如此,具体内容已记不清)。听完他的回答,我真是哭笑不得。为了配合他的“乱”,我便回了一句:“我看你是在捣乱吧!”又是一阵笑声以排山倒海之势袭来!

就这样,在我的随机应变之下,终于顺利地上完了整节课。

现在细想来,这节课上得还算成功的了:两首词的诵读和欣赏的内容都做了讲解,也提问了一些同学,而且同学们也是相当的配合(个别例外)。但是,毕竟这是本人的处女秀嘛,所以缺点还是有不少的,例如讲解方式单一,让同学提不起兴趣,感到无聊。我相信,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的话,我一定会上得更好的。

通过我这次短短四十分钟当老师的经历,我深深地感慨道:“当老师真的不容易!”在这里,我对所有的老师道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点评:能够具体地写出自己上课的情景,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形象。真实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结尾两段语言不够精彩,没有给人回味无穷之感!

一节特别的语文课 九(1)班吴欣浩

今天上午有节语文课,而董老师正好没空,可又不想浪费这节课,便让学习委员柯春梅同学当一回老师,代她上一节语文课。

早读课一下课,我们班大队人员便来到多媒体教室,身为老师的柯春梅早己等候在那里,我看第二组第一桌没人,就和蔡越坐在了那儿,柯春梅看到郑杳意和郑婧上来就过去和她们聊天以缓紧张的心情。

上课了,只见柯老师走到讲台前说:“上课!”全班的人都站起来吼出了:“老师好!”就连平时说这三个字有气无力的我也是用吼的,就这音量,董老师在的话可能也会妒忌的,大家坐下后,柯老师马上说:“大家先自己试着翻译一下,待会儿请个同学翻译一下。”她说后半句的时候是对着我冷笑,这使我有了不祥的预感。

果然,柯春梅明知我不会翻译却第一个叫我起来回答,我只好急中生智,硬着头皮站起来小声地答道:“没有语言独自上西楼,嗯„„”我这一回答使全班都笑了起来,柯老师大为不满,便叫我站着,让班长郑婧起来回答,郑婧回答得又对又快,柯老师便让她坐下。而我是站了一会儿她才让我坐下。

然后柯老师又点一下课件,让我们把重要的句子抄下来。我正准备抄呢,顺势向蔡越那看去,不看不要紧,一看就使我乐了,蔡越正摆弄着他那“高级伸缩笔”,我的笑声让蔡越也笑起来,这又引起柯老师的注意,我抬头看了一下,她正面无表情地注视着我们,严肃地说:“要笑出去笑。”我马上强收住笑容,用心做笔记。

过了一会儿,两首词上完了,柯老师开始提问了,刚说第一个问题,她的眼睛便看到了正嘀嘀咕咕的吴瀚煜那儿,便叫他起来回答,吴瀚煜的回答又使全班一阵哄笑。

这节课便在笑声中结束了,对于柯老师的表现,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不过柯老师第一次就能有这样的效果也很不错了,真希望这样的课多来几节。

点评:能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语言口语化,有些语句很生动,“比如就连平时说这三个字有气无力的我也是用吼的,就这音量,董老师在的话可能也会妒忌的,”“她说后半句的时候是对着我冷笑,这使我有了不祥的预感。”不足之处,重点部分描写不够具体,中心不够明确。结尾过于简单。

令人失望的一节课 九(1)郑杳意

星期一早晨第一节课,伴随着悦耳的上课铃声,我怀着兴奋与怀疑交织的心情步入六楼多媒体教室。这节课可是由我们的学习委员柯春梅首次以老师的身份占领讲台,精彩不容错过哦!

本课内容不多,诵读欣赏《相见欢》和《浣溪沙》这两首词。我十分喜爱两首词中优美的语句和悲凉的意境,于是,非常期待柯春梅能有良好表现!

还未上讲台,柯老师就为了要不要喊“上课”这一问题纠结了半天。看来这“实习老师”还是缺乏经验。征求了听课老师的意见后,一声“上课”后,同学们哄笑着起立。“老师好——”“柯老师好——”各种声音夹杂着各种笑声,看来大家真没有把这位“实习老师”放在眼里了。我不禁有点担心这节课的进展会受到影响。

毕竟备了那么久的课,总的来说柯老师上得还算顺利,但我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黄色的字要抄下来。”“全班齐读。”没有语气、语速、语调变化的话语显得毫无生气,我对这节课的热情也在渐渐减退。不时地有嘲笑加嬉笑声传来,分散了大家的注意力。

“吴瀚煜,‘剪不断,理还乱’表现了什么?”她点到了吴瀚煜。而吴瀚煜一上来就什么这“乱”那“乱”乱七八糟乱扯一通。“我看你想捣乱吧!”柯春梅还真不愧为典型“吐槽女”,上课都不放过机会。

一堂课下来,我觉得没有我当初想象的那样精彩。尽管其间有几个小插曲活跃了课堂气氛,但总觉得在这堂课上没有学到太多东西,真是令人失望。(当然我知道如果站在讲台上的是我,一定也不会比她好多少。)

总结了一下这堂课令我失望的原因:首先,主要是因为没有经验,柯春梅第一次给自己的同学上课,难免会出现紧张、准备不足等状况;其次,就是同学们都不大配合,嬉笑打闹,并没把她上的课当回事。希望下一次有这样的机会时大家能表现得更好一些。点评:能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语言流畅。不足之处,文中大多是概括叙述,缺乏生动形象的描写,人物形象不够鲜明,重点不够突出。结尾较为平淡,感染力不够。

十分有趣的一节课 九(2)叶慧芳

“快到多媒体教室去,麦迪要给我们上课了!”同学们兴奋的叫喊着。麦迪?上课?他不是应该在球场上打球吗?听了这话你可不要觉得惊讶,我们口中的“麦迪”是我们班上最可爱、最幽默的“弟弟”——林长荘。

“同学们,上课!”听起来小林老师说的话似乎并不是很有底气,可班上的同学却比平日的语文课更积极,你听,那句“老师好!”叫得是那么的洪亮。我们在等着那句熟悉的“坐下”,可是小林老师却没有了下文。“让我们坐下啊,老师!”不知道哪里传来的声音,这时我们的小林老师才反应过来。“同学们坐下。”话音刚落,全班同学都笑了起来。

“今天我们上《相见欢》这首词。”说的时候,麦迪——小林老师做出了他的习惯性动作——身体随着脚步左右晃动着,且将手不停地往脸上“蹭”。可以看得出来,小林老师很紧张。“你们谁有预习啊?”小林老师问道。“班长!”不知谁叫喊了一声。“没有,没有,写作背景忘记看了。”班长似乎有点紧张地回答着。“那还有谁有预习啊?”老师的话音刚落,我们的黄城第一炮——陈建炮,站起了身,“我来说说。”接着陈建炮流利地向我们初步介绍了写作的背景,同学们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我们的小老师打开课件给我们做了详细的介绍。

开始朗读课文了。可小林老师的一句话,逗得全班哄堂大笑——“同学们把《相见欢》这首词有朗读地朗读一遍。”当时,班级的气氛达到了本节课的高潮。“是‘有感情地’朗读啦,老师!”“哦,不好意思,大家把这首词一起有感情的朗读一遍。”说着,老师的脸也跟着红了起来。(不过,我们的小林老师平时也很容易脸红的。)

“有哪位同学愿意起来有感情的朗读一遍?”小林老师问。又是我们的炮哥首先毛遂自荐。他站了起来,跟平时一样,双手习惯性扯了扯衣角,“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炮哥的朗读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说真的,炮哥朗读很有感情,真的读得特棒。可是就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汗毛全竖了起来。

“大家花10分钟把这首词背下来。”小林老师话音刚落,“早会背了!”我们几个同学一听这话就叫喊着。“老师你会背吗?” “不会。”小林老师摇了摇头说。“那还教我们呐!”有同学开玩笑地说。可我们的小林老师不理会她,低着头背着。

“嘀、嘀、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着。很快,五分钟过去了。“大家会背了吗?”小林老师询问道。“会!”大家异口同声地大声应道。小林老师似乎不信:“那一起有——感——情的背诵一遍。”

“无言独上西楼„„”哇,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几乎全班同学都会背了,真是不可思议。或许是因为大家都是同学的缘故吧!接下去个别背诵时,平时比较含蓄的同学今天也放得开,主动站起来背书。

“同学们下课!”“谢谢老师!”全班异口同声地回应着老师。可也许是小林老师自己的同学,说“谢谢老师”时每个同学都是带着笑脸的,不像平时那么严肃。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发现,今天班上欢笑声是有史以来最多的一次,也许是因为没有平时那种与老师有距离的感觉吧,好多同学都放开了很多。其实,很多时候,老师只要稍稍的了解一点学生的心理,那么,我相信课堂的气氛一定会更加活跃,课也会上得生动、有趣

初中语文阅读学习四部法 篇6

◆阅读认知, 提高语言自学认读能力

首先要掌握常用的字、词、句、段、篇的基本知识, 要会用工具书, 扫除认知上的障碍。 具有准确地将书面文字符号转化为主体语言 (意义) 信息的能力。 这是阅读中最基本最起码的一种能力。 有的同学之所以阅读能力差, 就是因为没有掌握足够数量的字词。 词主要是实词和词组表达概念, 而概念是思维的“细胞”。 句子是用词按一定的语法规律联结而成的语言单位, 一般用来表达判断, 表达相对完整的思想。 对句子的理解不单要求掌握训义, 也要求掌握语法。 没有语言, 思维就不存在了。 由此可见, 阅读的重要困难, 往往是不识字词, 看不懂句子的意思带来的。因此认真学好语文, 在阅读中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培养认读能力, 目的在于积累语言文字的感性材料和各种知识。 要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是认字、识词、析句, 通过大量阅读多掌握一些词汇, 而勤翻字典、词典, 则是主要的途径。

其次, 要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 不掌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 就会给阅读带来很多不便, 甚至困难重重。 现在报纸上经常出现“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遗传工程”、“基因”等专用名词, 不少人似懂非懂, 就是因为缺乏高中生物的基础知识。 可见, 要想在现代社会里提高阅读能力, 必须尽快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行。

◆阅读理解, 提高语文理解能力

阅读时要抓住书中的精髓, 实现由浅入深的转化。 爱因斯坦说:“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处的东西, 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 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求的一切。 ”华罗庚说:“高中程度的同志可以回想一下过去学过的小学算术、初中的代数, 在脑子里还有那么多吗?没有那么多了。 因为我们理解了, 会运用了。 这就是说书变薄了。 ”这就是说, 阅读时要实现由多而杂到少而精的转化。

◆阅读鉴赏, 提高鉴别与欣赏的能力

鉴别, 也就是判断、辨析;欣赏, 也就是感受、体验。 阅读鉴赏的内容, 包括文章或作品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两个方而。 前者指把握其题旨, 了解作者的意图, 进而评定文章内容的优劣高低;后者指考察其体裁、结构、语言、表现手法, 对前人的继承和创新关系及风格等。 阅读鉴赏应遵循“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的原则, 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定的文化艺术修养。 阅读鉴赏能力, 在阅读能力中占重要地位, 只有善于鉴赏, 才能善于吸收, 领悟精妙, 获得美的亨受。

◆阅读表达, 提高语言吸收能力

阅读后, 要通过回忆再检查下阅读的效果。 对已经理解的内容要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 写在读书笔记上, 以备日后使用。 钱伟长说过:“读一本书, 就要清楚它的梗概, 了解它的主要精神和主要问题, 先把最重要的东西学到手, 然后回忆一下, 看自己解决一些什么问题, 还有哪些没有解决。 对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 最好用本子记录下来, 以便以后解决。 ”

阅读后, 用自己的语言将文章或作品的内容表现或传达出来的能力, 即用独特的方式加工语言信息和语言形式进行记忆和存储编码转换的能力, 是阅读要实现的重要目标。 阅读表达可分为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 口头表达指对文章或作品的内容进行口头复述、 解释或表达。 书面表达指对文章或作品的内容用文字复述解释或评述。 广义的书面阅读表达还包括编写提纲、表解、图示、读书笔记等。 阅读表达与写作能力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它有助于直接提高写作的表达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三部曲 篇7

然而, 在小学阶段备受推崇的语文课到了初中阶段优势地位似乎大大降低, 有些学生甚至干脆把语文课称为“放松课”、“休息课”、“睡觉课”……课堂上打盹、说话、做理科题的大有人在。怎样才能重新激起孩子们学习语文的热情呢?笔者认为, 这需要经过一个过程, 首先, 激发兴趣, 让他们从被迫无奈的“要我学”变为积极主动的“我要学”;其次, 授之以渔, 让他们从浑浑噩噩的死记硬背到快乐得法的“我会学”;最后,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他们从被动接受的“学”到大胆创新的“我要说”。

一、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 都要依赖于兴趣。”初中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的独立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日益增强, 思想活跃而敏感, 富于想象力。因此, 初中阶段是进行文学能力培养的绝佳时机。语文教学要获得成功, “第一部”就必须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即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具体策略如下。

1.利用媒体, 激发动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要活跃学生情绪, 创设愉悦氛围, 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语文学习中。教师首先应该抓住导入环节, 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导入方法多种多样, 如故事导入、诗词导入、情境导入等。教师应选准导入语的突破口, 充分使用多媒体材料, 增加教学趣味, 加深学生对具体知识的记忆, 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和积极参与的热情。只有学生倾心于此, 才会主动地投入学习, 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如, 在名著推介与阅读《水浒》专题中, 先播放一首《好汉歌》, 欢快激情的节奏很快引起同学们讨论的热情, 然后立即抛出问题:你觉得怎样的人算好汉? 你最喜欢《水浒》里面的哪位好汉? 从而“自然”地进入新课教学。

2.创设情境, 提升乐趣。

古语有云“志不强者智不达”。志者, 感情也, 作为学生, 没有感情或求知欲不强烈, 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是很难的, 对于教师来说, 只有热爱学生, 感情真挚, 才能运用情境教学, 而由各类文章构成的语文教材本就是一个储满情感的仓库, 因此语文课必须采用互动的情景式教学, 以“文章情”为基调, 以“教师情”诱发“学生情”, 让学生积极参与, 主动发现, 主动发展。如教《变色龙》、《威尼斯商人》、《皇帝的新装》、《月迹》等课文时, 我让学生把课文改编为课本剧, 分角色表演,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教《变色龙》一文时, 我和同学们一起分角色演绎了这篇文章。小谦扮演的“奥楚蔑洛夫”穿着一件崭新的军大衣, 趾高气扬大摇大摆地走在前面, 后面跟着阿太扮演的捧着筛子的跟班“巡警”, 人群中忽然爆发了一个人的惨叫声, 之后大家便看到举着“鲜血淋淋”的手指的“赫留金”。“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啊? ”———装腔作势的“奥楚蔑洛夫”惟妙惟肖的表演引得同学们捧腹大笑, 也引来同学们的热烈掌声。课本剧的表演在整节课中只占了15分钟, 就是这15分钟给全班同学留下了深刻印象, 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趣味盎然的精神状态, 整个教学过程真正成了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尤其是变色龙“奥楚蔑洛夫”的表演, 让学生受到形象化的感染, 既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又在人物形象的评论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了兴趣, 形成了良好认知。“文章不是无情物, 字字句句吐衷肠”, 文章的内容提供了情景教学的有利条件, 教师应有情景意识, 变课文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 激发兴趣。学生置身其间, 感知课文内容, 品味学习成功的愉悦, 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从“我要学”到“我会学”

学生“要学”了, 那就要变“我要学”为“我会学”。“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因此, 在这个环节中, 语文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学作品。

1.铺设桥梁, 掌握方法。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 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 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 收获一种命运。”这就是说习惯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我国著名教育家叶 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 一句话, 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语文学习中, 预习习惯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新生入学的第一堂语文课, 我不再枯燥地讲学习语文的目的、意义, 不再生硬地提规定、要求, 而是从听、说、读、写等方面, 寻找正反典型事例开展师生自由漫谈。我们一起谈论了标点出错造成的后果, 写错别字闹出的笑话, 书写潦草造成的误会。同时, 也介绍了基本的圈画勾点的方法, 如何拿到一篇陌生课文的时候, 通过自读给这篇文章做简单的注解。我展示了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字帖, 讲述了这位“书圣”苦练的经历, 还讲述了“字如其人”、“文如其人”的观点, 讲了“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根须”的佳话。我对学生说, 古今中外, 产生了许许多多的诗人、文学家、外交家、思想家, 他们大多出生于穷乡僻壤, 现在只要我们打好基础, 勤学苦练, 那么若干年后, 我们中一定会出现作家、诗人、新闻记者……我知道在学生的内心一定是涌起了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传统学好语文的情思。 当一颗种子植入学生的心田, 只要适时耕耘, 它就一定会发芽、长叶、开花、结果。之后的课上, 每次遇到一种全新文体, 比如说明文、议论文、小说等专题时, 我都会先简单讲述此类文章阅读的基本方法, 然后让学生尝试用这些技巧在课文中进行分析理解。同学们掌握了一定的方法, 有的放矢, 在学习文本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能力大大提高。

2.接通比较, 学会迁移。

接通比较艺术是我在一堂公开课上得到的启示。学生阶段学到的文章毕竟是有限的, 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 但是有时候可以从一篇学习作品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 让它们作为一个接通比较艺术的资源, 从而让学生学会迁移拓展, 提高语文水平。例如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时,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出师表》的价值及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可以将《出师表》与部分诗词接通。如接通陆游的《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可见《出师表》不但有政治价值, 还有文学价值。同时, 还可以接通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蜀相》:“三顾频频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由诗圣怀念崇敬诸葛孔明, 可见英雄壮志未酬的遗恨, 从而更深刻地领略其辅佐两朝的赤诚。再者, 还可以把《出师表》与明代罗贯中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接通, 让学生深深感到诸葛孔明在人们心目中已成为智慧的化身。经过这样的拓展迁移, 学生在学习《出师表》这篇文章的时候, 记忆力增强, 不再仅仅拘泥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而是更深刻地体会诸葛亮的拳拳之心。

三、从“我会听”到“我要说”

真正的语文阅读和欣赏是见仁见智、极富个性的心理过程,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给了语文老师一个全新的定位, 那是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让他们把真实的阅读感受和体验表达出来, 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引导学生把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表达出来, 即语文学习“第三部”———“我要说”。

1.评价激励, 让生敢说。

课堂评价是课堂语文欣赏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应予以充分关注。教师在课上对于学生“我要说”的表扬或批评、肯定或否定, 具有强大的导向和激励功能。感受和理解能力的差异, 使学生对所文学作品的感悟也有所不同, 因此, 对文学作品的感受理解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鼓励性评价为主。正如马克·吐温所说:“只凭一句赞美的话, 我就可以快乐两个月。”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所学文章展开“自由”的联想, 自信地表述自己对文中人物乃至观点的“独立感受”与“独到见解”。鼓励性评价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动机, 获得进取的力量, 即“我要说”的勇气。如在学习《与朱元思书》时, 一个学生说:“我认为‘游鱼细石’一句中的‘细’写错了, 应该是这个‘戏’字。”应该说这个学生的阅读已达到探究性阅读的阶段, 他发现了问题, 我不失时机地加以启发诱导, 要求同学们把“游鱼细石”与“游鱼戏石”放在一起阅读比较, 再集体讨论, 最终形成两种意见: 一部分学生认为这里侧重写水清, 为突出清的特点, 应该用“细”字, 另一部分学生则赞同用“戏”, 认为这样更显得生动形象, 情趣盎然。对于这两种观点, 我都予以赞同, 特别是对提出疑问的学生给予表扬, 从此课堂上的一些“不同”的声音更多了, 讨论的氛围更浓烈了。

2.巧设话题, 让生爱说。

“话不投机半句多”。一个好的话题 , 正“投”学生说话之“机 ”, 也就开启了学生的话匣子 , 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选择恰当的话题, 是激发学生说的关键。如果精选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 并且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爱好, 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 就能让学生在灵活多样的活动中发挥特长。教师首先要熟悉学生, 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选好材料和话题, 做到难易适度, 使学生觉得有话可说, 情不自禁地侃侃而说。例如在一次话题作文的训练中, 我提出“追求”为话题的作文训练, 希望同学们能够将它具体化。有学生提出将追求具体化为流水, 因其一生都奔流不息, 始终追求自己的梦想。很多学生都对这一提法表示赞同, 但是立即学生提出不同看法:流水尽管永不停息地追求着, 然而它每况愈下, 失去自我, 所以它谈不上有高远的目标与理想, 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的臣服。于是, 课堂内外充满了思辨的气息, 活跃了课堂气氛, 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结语

美好的语文课, 像一轮冉冉的旭日, 散发着温暖而永恒的光芒。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我愿意付出全部的身心, 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的欣赏体验, 引导学生们走进文学的殿堂, 在感受文学魅力的过程中净化心灵, 启迪智慧, 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情操的时代新人。

摘要:本文总结了初中语文的教学策略“三部曲”, 并辅以一系列教学案例, 详细阐述了每一部所对应的几条策略。“第一部”——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动力激发、乐趣提升;“第二部”——从“我要学”到“我会学”:桥梁铺设、拓展迁移;“第三部”——从“我会学”到“我要说”:评价激励、巧设话题。

上一篇:现代咨询企业下一篇:关于供应链管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