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心理学(精选12篇)
高校教育心理学 篇1
一、引言
柏林洪堡大学创立于1810年, 有“现代大学之母”的美誉。它是德国首都柏林最古老的大学, 也是世界上第一所现代大学。其创校元勋威廉·冯·洪堡 (1767-1835) 的办学理念可归纳为三点: (1) 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 (2)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3) 培养“完人”的全面人文教育。鉴于教、学、研三者相结合已在当今中国高校得到高度重视, 以上三点中 (1) 和 (3) 对于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尤其具有启示意义。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平原教授倡议开设的“博雅清谈”活动2008年10月30日正式实施, 他主张“不计功利地畅谈学问、探索真理”。受“博雅清谈”的启发, 感于尼采在“德国人缺少什么”一文里的思考———德国“到处盛行着一种无礼的匆忙”, 德国文化衰落的由来是“缺少教育家”。本文从柏林洪堡大学办学理念中得到启示, 以中国当代社会高校教育改革思潮中的英语学习思潮、政治学习思潮及国学思潮为切入点, 试图评议探讨“中国高校教育缺少什么”的问题。
二、问题
(一) 英语教育之得失
要谈人文精神的追寻, 不能不先提英语教育之得失。英语教学是我国大学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其受重视程度可聊举四例证明: (1) 中国硕士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自1977年恢复, 自1980年起外国语开始实行全国统一考试。英语作为非“小语种”, 每年牵动着数万至数十万考生的心。 (2)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二十多年来严密组织, 如期举行, 考试成绩与证书被作为大学生毕业与求职时表明英语水平的有效凭证。 (3) 到2007年, 中国有近3亿人的庞大英语消费群体, 英语培训机构总数量超过5万家, 英语培训市场年产值已达到近200亿元人民币。 (4) 北京大学在新世纪里曾大力主张教师应有广阔的国际视野, 拟在职务晋升标准中规定“除少数特殊学科外, 新聘教授应能用一门外文教学授课”。重视之下, 学生英语水平的日益提高、普遍见长自不必说。
但是, 缺失了什么?中国高校晨读中“朗朗书声多诵英语”之怪现状, 是否真应了鲁迅早年的激愤之辞“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 多看外国书” (《青年必读书》) ?在市场经济中, 商品化的主旋律使很多东西物化, 使人异化。在全球化思潮“高歌猛进”时, 被利益驱动的高校中英语已成为美元的替身、超级大国文化的符号。“旁采泰西”已被“出国”和“西化”取代。在与国际接轨、国际化的呼声中, 中国文学与“本土情怀”被轻视, 甚至被忽略。警醒者一语中的:“今天谈论大学改革者, 缺的不是‘国际视野’, 而是对‘传统中国’以及‘现代中国’的理解和尊重。”今日的中国大学, 能生产出英语完全合格的学士和硕士甚至博士, 但亟须作为“教化之重镇” (梅贻琦) 而融入并影响当代中国人的文化理想和精神生活的能力。
(二) 政治教育之利弊
在从小学到大学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中, 我们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以及中宣部理论局近年连续编写的《理论热点面对面》等等, 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的高水平理论读物。其独到之处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对中国发展中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和重大现实问题, 或广大人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用深入浅出的语言, 作出了深刻阐释和有说服力的回答, 起到了指南针式的引领作用。
社会是在发展变化的, 用普遍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看我们的政治教育, 尤其是高校的政治教育, 优点突出的同时, 其弊彰显。
1. 政治学习成为升学升官的门径。
政治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全国统一考试科目。为应对每年一月份的考试, 各种考研政治班整个秋冬季节都很红火,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概论、邓小平理论等是永恒的主题。很多考生不是为学习而学习政治, 硬着头皮背题, 腻烦与逆反心理很重。部分高校学生甚至只在写党课作业时抄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 不求甚解, 仅要形式 (作业) , 只重结果 (入党) 。尼采戏仿教育中“出自一次博士考试”的几道问答题似乎讽喻了这种使人丧失创造力的教育:“———‘一切高等教育的任务是什么?’———把人变成机器。———‘用什么方法?’———他必须学会厌倦自己。”
2. 哲学学习没有融入生活, 深入人心, 未达“提高心灵的境界”。
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是全民性的, 但是, 这种全民学习从一开始, 就被抽象地架空:一个学生入小学到考博士的近二十年的成长中所看到的永远不变的第一条政治要求是“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 热爱中国共产党”。然而可悲的是, 政府投钱最多的某些著名高校的众多学生毕业后最大的理想是———“移民”。如果比较一下中美小学生守则, 我们能看到美国小学生守则没有一条是笼统的, 我们能发现化抽象为具体的直观性和可行性。哲学史家冯友兰先生认为, 哲学的功能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 超越现实世界, 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烂熟于胸, 可是, 理论知识的积累并不等于心灵的提高。我们需要一种深入心灵的哲学教育。
(三) 管理模式之利弊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现在中国任何一所公立大学, 党委常委会都是学校的最高行政管理委员会, 其中党委书记位列校长之上。其利在于, 党委常委会是绝对管理层, 能很好地执行传达中央精神, 对学校进行最具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的管理。
其弊在于, 学校并无真正学术自由, 没有一个持续稳定的学术机构关注并致力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教育的长远利益。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面向未来是一种高瞻远瞩, 必须有既受国家保护又不受国家过度控制的自由机构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 依法自主办学, 实行民主管理。”然而目前, 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基本上是由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任命, 没有真正体现教授治校的原则, 很难实现教育发展的独立自由和高瞻远瞩。
三、方向
(一) 全面人文教育
从“问题”部分的“英语教育之失”与“政治教育之弊”, 我们很容易从柏林洪堡大学的办学理念中找到中国教育改革前行的方向:哲学与文学 (尤指国学之中国文学部分) 并重的全面人文教育。
1. 哲学之基。
洪堡将哲学看做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基石之一。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我们需要以实践为基础, 批判地吸收中国高校政治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在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注意化空洞为具体, 变理论为实践。在哲学教育主渠道———政治课堂上, 引介多种哲学思想代替一种主义, 用中外哲学经典熏陶学生, 真正“提高心灵的境界”, 培养振兴中华文明的“完人”。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点是指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 人的“一切天赋得到充分发展”。如果大家的思想被束缚在一个主义上, 何谈发展的“全面”与“充分”?江泽民曾经说过:“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要让“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形成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的全面学习是指批判地吸收古今中外哲学精华, 提高心灵的境界, 走向“完人”发展。
2. 文学/文化之石。
当今中国大学生的全面人文教育还应该有文学, 尤其是在全球化浪潮中因为英语冲击等因素而被忽视的国学中的中国文学作为基石。
“国际视野”吞噬“本土情怀”, 以至于“国学根底”几无。国学学人的忧虑是:“今人之不读中国书, 将如何接地气、续血脉, 重建中国文化?”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是党的十七大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可见, 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推进文化建设与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国学名家袁行霈先生说:“如果没有文化自主的意识, 如果没有文化创新的精神, 我们就很难在这个竞争剧烈的世界中立足和生存。科技要自主创新, 文化也要自主创新。一味地照搬古人和照搬外国, 都是不足取的。”因此, 在传承中我们要把国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使其充分实现其价值, 保持其生命力。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第三次国学思潮逐渐出现了市场化趋势。事实上, 文学给人的精神力量与心灵影响是不可用商品社会的金钱来计算的。推广开去, 整个国学也如此。正如袁行霈先生的自问自答:“国学究竟有什么用?……其精华部分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和人的关系, 能促使人把自己掌握技术用到造福于人类的正道上来, 这是也是国学无用之大用, 也是人文无用之大用”。作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深谙中国文学及包括经、史、子、集的整个国学之妙, 心灵中有诗意, 记忆中有历史, 思考中有哲理, 能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定更丰富。
(二) 教授治校, 学术自由
这一点虽然在现阶段只算愿景, 但却是高校发展的未来方向。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在高校教育改革上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求注意教育的长久可持续发展。这与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未来”的观点契合。
在教授治校, 学术自由的国外经验与中国愿景中, 大学之长是校长, 他是平等的教授群体的一份子, 各项事务皆由教授会决定。这样, 一是可以避免管理者位高于教学者, 校园成为官本位官僚机构。二是在国家的保护支持与零干涉下, 高校作为纯学术机构能更注重教育的长远利益, 尽大程度地发挥知识分子的智慧为国家和社会生产、创造最高价值的财富。
比较而言, 我国现阶段的教改给了教师和学生更大的教与学的选择空间。未来, 大学的目标和利益也就是国家的目标和利益, 大学只需要按照科学活动本身的需要, 根据为科学而科学的原则进行其活动。教授委员会管理、指导下的高校师生服膺科学的内在要求, 独立自由且甘于寂寞地进行学术探索。政府在利于高校自由学术的前提下, 为学校服务, 只给学校当“后勤部长”, 无权干涉学校其他事物。
通过对中国高校教育改革思潮中英语学习和政治学习思潮、国学思潮、管理体制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观点进行评析, 我们可知, 教育改革三十余年中国高校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但是问题和缺失仍在。全面人文教育和学术真正自由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方向。
摘要:“现代大学之母”柏林洪堡大学的办学理念能给我们很多启示。本文以中国当代社会高校教育改革思潮中的英语学习思潮、政治学习思潮及国学思潮为切入点, 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观点进行评析, 试图探讨“中国高校教育缺少什么”的问题。
关键词:办学理念,英语教育,政治教育,学术自由
高校教育心理学 篇2
高等教育心
一、名词解释
1、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系统。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
2、学习迁移
概括的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凡是一种学习是一种学习的基础,或者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现象都属于学习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促进作用,称为“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干扰作用,称为“负迁移”。
3、遗忘
记忆保持的最大变化就是遗忘,遗忘和保持是矛盾的两面。记忆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就是遗忘。规律: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4、过度学习
指的是学习达到刚好程度以后的附加学习
5、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是指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即个人对于自己这个主体的认识和理解,是对自己的动作或行为所采取的决定、逻辑推断、生活体验等组织、调节与控制。)它使自己整个心理活动系统作为一个能动的主体与周围现实发生相互作用。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意识的核心部分。自我意识从形式上可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表现为知、情、意的统一。
6、人格
指一个人表现于外的给人以印象性的特点和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角色对应的个人品质、声誉和尊严等。
7、社会助长
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与社会助长相反,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了行为效率的下降,就称为社会惰化或社会干扰。
8、社会惰化
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9、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10、从众
从众是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即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11、模仿
模仿是指个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的影响,而引起一种与他人的行为类似的行为。
12、集体凝聚力
集体凝聚力是集体对成员的一种吸引力,也就是集体成员愿意留在集体中的倾向。集体凝聚力对集体的存在和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简答题
1、学生最终将自己的成败归于什么原因?
(一)他人操作的有关信息,即个体根据别人行为结果的有关信息来解释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原因。
(二)先前的观念或因果图式,即个体以往的经验或行为结果的历史。
(三)自我知觉,即个体对自己能力的看法。
2、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是人体主义心理学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其代表人物马斯洛(A.H.Maslow,1970)。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人的需要层次中,自我实现是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以及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
马斯洛认为,在上述需要的满足过程中,各种需要不仅有层次高低之分,而且还有前后顺序之别,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作为最高级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与前四类缺失性需要不同,它属于成长性需要。其特别在于他的永不满足。也就是说,自我实现需要的强度不仅不随其满足而降低,相反,会因获得满足而增强。因此,个体所追求的成长性目标是无限的,永无止境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习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失性需要没有得到充实满足而引起的。如,家境贫寒使得学生温饱得不到满足;父母离异使得归属和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等。
3、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二、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机动水平
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四、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五、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
一、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
二、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三、认知技能与策略
四、定势的作用
2、认知结构说
奥苏贝尔认为,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内的知识结构。广义地说,它是学生已有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狭义地说,它是学生在某一学科的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
认知结构的第一个重要性是他掌握的知识的概括水平和包容范围。概括程度越高和包容范围越广的知识,越有助于同化新的知识,也就越有助于迁移。第二个变量涉及学生个人的知识的组织特征,指在学习新的任务前,他的原有知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异同是否能清晰分辨。第 三个变量是它的巩固性。原有的认中结构越巩固,越有助于促进新的学习。倘若在利原有知识同化新知识时,原有知识本身不巩固,则不便不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反而可能会出现干扰。
5、知识遗忘的过程与特点(1)遗忘及进程
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们可以看到,遗忘在学习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例如,在学习20分钟之后遗忘就达到了41.8%,1天之后遗忘达到了66.3%,而31天后遗忘仅达到78.9%。这一研究表明,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2)知识遗忘的特点
遗忘是一种普遍的和自然的现象;机械学习的材料,若无及时复习,其遗忘迅速且量大;有意义的学习材料,具体事实比较容易遗忘,但一般概念和原理不易遗忘。
6、如何进行合理复习,防止遗忘?(1)复习时机要得当(2)复习方法要合理(3)复习次数要适宜
7、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的特点(1)自我意识进一步分化;
(2)自我认识内容广泛而深刻,自我评价趋于客观而全面
(3)自我体验更加敏感而细腻
(4)自我控制具有主动性,逐步形成自我教育能力
5、健康人格的具体特征
(1)和谐的人际关系(2)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3)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4)正确的自我意识(5)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
健康人格的几个特征之间是密切相关的。情绪体验丰富并能控制情绪的人,通常是能够满足自身需要的人,是能紧紧把握现实的人,是获得健康自我结构的人,是拥有可靠人际关系的人。总之,人格健康的人其人格的各个方面是统一协调的。
6、影响从众的因素★
(1)群体的一致性。群体的一致性,是构成群体压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2)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一般来说,在群体中地位高的人,不易出现从众行为,而地位低者易出现从众行为。
(3)个性特征。一个人的能力、自信心和自尊水平等个性心理特征与从众行为有密切的关系。自我意识发展水平低、不自信、缺乏自尊的人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此外,群体规模、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文化差异、性别差异等都会成为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7、影响模仿产生的因素
(1)年龄与阅历。年龄小、社会阅历少的人因为好奇心强,所以容易模仿别人。(2)榜样行为的社会称许性。榜样行为的社会称许性高,则人们倾向于愿意模仿;反之,则不愿意模仿。
(3)相似性。特征相似的人之间容易产生互相模仿的行为。
8、班集体凝聚力的培养方法
(1)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3)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
9、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在大学里,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无论在愿意、内容方面,还是在方式上都具有同他们的社会经验相对应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交往愿望的迫切性(2)交往内容的丰富性(3)交往系统的开放性(4)交往观念的自主性
10、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1)交互性原则
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相互支持。
(2)社会交换原则(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4)情境控制原则
11、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有重要作用。人们会在初次交往的短短几分钟内形成对交往对象的一个总体印象,如果这个第一印象是良好的,那么人际吸引的强度就大;如果第一印象不是很好,则人际吸引的强度就小。(2)主动交往
(3)移情。所谓移情,就是指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用别人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用别人的心理来理解这个世界。
12、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
(1)避免争论(2)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报怨别人(3)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4)学会批评
1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能够从心理上正确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2)能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3)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4)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5)具有合理的行为。
(6)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三、论述题
1、论述高等学校教师学习高等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P23)
(1)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心理发展的水平与特点是教育的起点和依据,是教育的前。”教育工作只有符合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学习和掌握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了解,从而又针对定地进行教育教学。
(2)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旨在揭示高等教育过程中学与教的心理规律科学,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把握教学过程规律,提高有效教学能力及其评价/反思能力。
(3)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角色胜任能力。
随着创新教育理念的确立,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价值观、功能观、质量观、人才观和教学观的确立,传统的高校教师角色形象必然不能适应新的教育要求,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有助于高校教师重新把握取角色,增强角色意识,提高角色胜任能力。(4)有助于掌握必要的心理保健知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加剧,当代大学生群体往往面临着更多的压力,也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如何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其心理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通过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已摆在高校教师的眼前。
2、结合实际说明一般教师应具有怎样的一般教学能力。(P79)
一般教学能力,是指在所有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三种: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1)教学监控能力教学监控能力主要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全过程中把教学自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的、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活动方式。
(2)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认知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生特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及教学情景的分析判断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分析掌握教学大纲的能力、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准备性及人格特点的判断能力。
(3)教学操作能力教学操作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教学操作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五种能力:言语表达能力、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课堂组织管理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
以上三种能力虽然各有自身的内容和特点,但他们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教学监控能力以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为基础,只有具备良好的教
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才能促进教学监控能的发展;二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操作能力往往是通过教学监控能力实现的。
3、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P150)
通过学习动机的培养,使大学生产生了学习的需要。但是,要使它真正成为学习中经常起作用的动力,还必须采用相应的措施,把学习动机激发出来。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它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通常采用下列方法和措施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2)向学生提出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许多情况下,大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学什么和如何学。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什么何学到什么程度,使大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是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的学习材料、条件,能够使学生产生兴趣,渴望从事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经过一定的努力能够成功地解决问题。教育实践证明,这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有一种迫切要求了解的心情,大学生也不例外。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就是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让学生知晓自己的学习结果,不仅能够使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而且能够提高其学习热情,激起进一步学习的动力。(4)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常常是在丰富多彩、新颖的教学内容中得到激发的。在保证教学内容新颖性的前提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5)适当地开展竞赛活动
竞赛是按照人们自尊的需要、获得成功的需要而激发人们奋发努力、力求上进的一种手段。它被认为是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强烈诱因。
4、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应该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移?(P167)(次论述)(1)掌握有关的原理和规则
相同要素说认为,两种学习之间的迁移是因为两个学习中存在着共同成分,特别是共同的原理造成的,那么知识之间、技能之间的共同因素和相同原理是产生迁移的重要条件。除此以外,还应该注意学习情境与日后应用情境的相似性,学习情境与日后运用所学知识内容的实际情境越相似,就越有助于学习的迁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设置与实际情况相似的情境。另外,还要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考虑到实际应用情境的种种情况。
(2)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
学习迁移是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利用或改造过程,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化水平的高低对学习迁移的效果有直接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布置适当的学习内容和练习题,使大学生充分掌握基本原哦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
3、教学中鼓励和引导大学生自己总结、概括、归纳学过的内容,进而达到最有效的迁移。
(3)让学生学会学习
有效的学习经验可以使学生学会学习,从而对以后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教学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学习指导对迁移有重要影响,向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可以明显地提高学习迁移的效果。(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定势是人们倾向于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反应,这种倾向性本身就是一种活动经验。这种经验对学习和解决问题既有积极作用(正迁移),又有消极作用(负迁移)。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利用定势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养成对问题认真分析的态度,根据问题的特点采用灵活的解决方法,防止定势的干扰。
(5)保持良好的心态
心理状态对学习迁移有重要影响,既包括积极的促进作用,又有消极的干扰作用。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待学习既有满腔热情和信心,又有适当的焦虑和思维活动的紧张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心理状态,创造良好的环境气氛,增加学校的吸引力,使大学生形成关于学校和学习的积极态度。
5、谈谈在高校教学中应如何加强策略性知识的教学?(P204)
(1)一次只教少量的策略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有效地策略性教学一次最好只教少量的策略性知识,否则就可能出现贪多不消化的现象,容易出现策略掌握的知识化倾向,而不能有效地运用于自己的学习中。(2)教会自我监控当学生执行策略和完成学习任务时,他们应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一旦发现问题,就要教会他们尝试进行补救。
(3)在教授策略性知识的同时教会反思教师既可以通过提供策略可以应用的情景,使学生有充分的应用体验来完成,也可以通过提醒学生注意他们所使用策略的使用场合是否合适等反思途径来完成。(4)激发维持的学生动机如果学生意识到策略的确提高了他们的成绩,就可能得到激励,就可能倾向于继续使用策略。而且也应引导学生懂得,通过采用成 功的学习者使用的策略,他们也能成为成功的学习者。
(5)在具体情境中教授策略知识的应用离不开具体学科内容的支持。
(6)长期教学众多研究表明,复杂的信息加工所涉及的许多策略必须经过充分练习才能掌握。
6、结合实际说明在高等教育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
(1)完善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认知结构 帮助学生获取有关领域的知识。丰富的领域知识被看作是个体进行创造活动俄必要条件,但知识的掌握并非创造性地充分条件。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理解、运用以及对学科知识的探索态度。
有意识传授创造技法。常见的技巧有缺点列举训练、充分利用已有信息进行推理和联想训练、图形想象训练等。
协助发展自我管理的技巧。学生对学习的自我管理主要涉及对认知资源、环境、时间三方面的管理。
(2)激发创造性动机教师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确立目标和意图;(2)激发好奇和探索;(3)鼓励自我竞争。
(3)塑造创造性人格
1、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2、确立创造的信念(4)创设创造性环境
给学生提供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
给学生的学习留有余地。
7、谈一谈大学生如何提高个人的品德修养。(P269)(次论述)
品德修养是一个自我品德培养的过程,常用的品德修养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1)学习
对于一名大学生,他的道德知识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感性知识,其主要来源于社会实践、社会生活等;二是理性知识,其主要来源于课堂教育和伦理书籍等。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道德知识,懂得哪些行为是道德的,哪些行为是不道德的,知道为什么应该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2)立志
立志就是树立愿望,是树立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的愿望的品德修养方法。立志过程就是学生通过道德认识而使道德是道德外在规范(他律)转化为自己内在需要、愿望和理想(自律)的过程。(3)躬行
躬行是按照道德规范做事、从事符合道德规范的实际活动的品德修养方法。躬行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在自己与他人共处、有人监督的情况下,按照道德规范做事;二是在自己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旧按照道德规范做事。(4)自省
自省即反省,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品行是否合乎道德的自我检查的道德修养方法。它包括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动机与行为效果及其所表现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道德价值的自我检查。
8、结合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P312)
(1)学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集中体现在校风、学风和班风上,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宣传活动,树立心理健康的教育理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专题讲座;设置心理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利用各种传播媒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教职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2)大学生要自觉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学习负担要适量;生活节奏要合理;用脑要科学。(3)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
培养个人的幽默感;增强生活适应能力。
9、大学生的思维发展
思维是已有知识为中介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认识的核心因素。大学生的思维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其独立性、合理性和灵活性明显增强。大学生思维结构的变化最能体现他们的思维发展特点,具体如下。(1)在形式逻辑思维发展的同时辩证逻辑思维逐渐趋向成熟和完善。形式逻辑思维是指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事物本质联系的抽象统一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事物的相对静止性和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辩证逻辑思维,则是对客观现实的本质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反映,它不仅反映事物之间的相互区别,而且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不仅反映事物的相对静止,而且反映它们的绝对运动。大学生辩证逻辑思维的迅速发展与高等学校的教学紧密相关。大学生的生活、活动和他们所接触到的人际关系,也需要他们产生新的思维形式和思想方法。同时,大学生自身神经系统功能的完善和知识经验的积累,也为大学生辩证逻辑思维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主观条件。大学生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与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就大学阶段的思维发展任务来说,应着重发展大学生的辩证思维逻辑,同时也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形式逻辑思维。
(2)在常规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迅速发展。常规性思维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认识已经解决、但对解决者来说是新颖的问题。创造性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认识尚未解决并且具有巨大社会价值的问题。首先,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其次,从创造的最佳年龄来看,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最佳年龄在25—45岁之间。此外,高等学校也为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高校摄影教育 篇3
起步晚,发展快,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摄影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受到了社会的关注,而思维活跃的学生也常常以其彰显个性的作品带给摄影界一次次惊喜。专家介绍,目前我国设有摄影院系的院校100多所,有摄影专业的约200多家。他们的现状如何?面临着何种难题?来自部分高校的负责人,为我们做出了展示、回答。
啤酒广告 邸京 摄 北京印刷学院
永远的F50 许宁超 摄 四川美术学院
故宫角楼 辛志秀 摄 北京印刷学院
喻鱼 刘帮国 摄 四川美术学院
巴黎童年 刘永 摄 北京电影学院
Black pool海滩 郭杨 摄 大连医科大学
茶馆 罗小菊 摄 四川美术学院
白球鞋年代 贾雪 摄 鲁迅美术学院
餐桌前的风景 杨威 摄 鲁迅美术学院
私人空间 宋扬 摄 北京电影学院
卧室 李春光 摄 北京电影学院
教堂 赵欣 摄 大连医科大学
第一个摄影系的诞生
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
历史、现状
1984年,辽宁省摄影家协会委托鲁迅美术学院创建摄影系,1985年获准成立。摄影系在鲁迅美术学院是一个年轻的专业,但它却是全国美术院校中成立的第一个摄影系,经过了20多年艰辛努力,形成了自己的专业教学特色和优势,培养了全国第一个艺术摄影硕士研究生。
教学原则
从绘画基础的视觉训练向摄影基础的自然性过渡;
从摄影基本技能向摄影艺术表现的强化性过渡;
从摄影创作的艺术规律向摄影表现风格的升华性过渡。
学生在入学时都具备了一定的传统造型艺术的绘画基础,再加上美院浓郁的艺术氛围,因此除了本专业的相关训练以外,还特别强调关注当代、关注社会,以自我关注为方式,以摄影大师为范本,启迪和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念,强调学生个性化艺术语言的形成。
学生就业方向
由于摄影建系的时间早,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去各大高校任摄影教学工作,全国50多所院校有我们的毕业生在任教;还有大批在媒体工作的毕业生;同时也有很多专心从事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包括现在在当代艺术领域比较活跃的王宁德、阎实等。
(林简娇 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副主任)
影、视不分家
四川美术学院摄影专业
历史、现状
2000年创办摄影专业。2006年9月,已在原摄影专业基础之上成立二级学院,名为“影视艺术学院”。现有包括图片摄影、影视摄影、影视编导、影视动画等在内的7个专业方向。2003年起开始招收摄影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学生需要具有起码的美术基础,在以后的摄影图像创作中,对视觉审美的把握就显出了优势。学院经常聘请顾铮、杨小彦、王南溟等来自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作为外聘客座教师。
教学特色
以图片摄影为主兼以视频摄影;涵盖商业摄影、传媒摄影和艺术摄影等不同应用领域。学生进入三年级后就显示出自己的个性化发展方向,教师会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引导。四年级时,按照不同学生的发展方向进行分组辅导教学。
学生容易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在尚未了解不同摄影类型、表达方式之前,过早地局限在一个很窄的范围内,只做自己熟悉的。对这类学生,鼓励其放开眼界,发展自己的潜能。另一种则相反,一直犹豫不定,认识不到自我价值。对于此类学生,教师需要帮助他们分析其个性特点和知识、能力中的优与劣,扬长避短,找准努力方向。
(吴时敏 四川美术学院影视艺术学院副院长)
开设摄影专业的高校已达数百所,分类涵盖商业、纪实、观念等多个领域,以下几所院校为我们展示了各自的教学特色。
某天 王宁德 摄
历史、现状
北京印刷学院摄影教育开始于1990年,2004年将专业教育定位于“影像”。
摄影术的飞速发展,得益于制版印刷技术带来的图像广泛传播,作为印刷学院的摄影教育一方面秉承这种技术优势,针对数字化教育新格局,先后购进7台1600万像素到3900万像素不同规格的数字后背和数十台各规格数码相机,以及配套的高端图像处理与输出设施。在摄影本体研究的同时,继承印刷载体优势,在专业调图、色彩管理方面与印刷接轨。
教学特色
强化艺术创新与社会商业接轨的原则,一方面沿袭高校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暗房影棚实践体系,建设起以禄莱、仙娜座机、暗房相配套的传统拍摄制作系统;一方面配备从低端到高端的数字单反相机和数字后背组成的拍摄系统,以及完善的后期图像处理、输出和色彩管理设备等。
以商业摄影、艺术创意摄影为核心,并辅之以纪实摄影、短片创作课程,将摄影、影像置于新媒体的框架之下,与现有的艺术设计、多媒体、三维虚拟、数字绘画、印刷色彩管理等专业密切联系,互为支撑,以拓展影像教育的外延。
(史民峰 北京印刷学院副教授)
历史、现状
中英摄影研究生教育硕士点,是由大连医科大学影像艺术学院与英国波顿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共同创建,2005年通过英国教育部门的评估而正式设立的。2006年1月开始招收第一届研究生,每班约20人。学员来自中国、英国、西班牙、葡萄牙、德国等多个国家,其中不乏国内一些重要媒体的在职人员,比如上海《东方早报》图片采集部主任安光系等人。
培养目标
具有良好的摄影理论基础和工作技能的国际新闻、纪实报道摄影师,以及高层次的摄影教育、研究人员。
掌握摄影与传媒行业的国际规则、能够良好地对外交流与沟通,并完成国内外媒体拍摄、采编图像任务。
教学特点
在中国硕士点学习的中国研究生,与其他国家的学生一起学习理论、一起研究课题;他们分头拍摄、独自完成作业,但是一起讨论、析辨,共享不同的文化理念和相同的社会意识资源;利用网络的优势,与在英国校本部的研究生同时开课,研究同样的课题,做同样的作业,并且通过互联网交流互动;上传照片与图片说明,讨论研究专题的主题思想和创作内容,互相评判作业完成的情况等等。
课程三步走
一年的课程分成三个学期:大量阅读、讨论,熟悉和掌握有关专业方向的现代摄影理论,并通过实践来检验和训练适应现代国际摄影环境;
根据自己研究的方向规划选题和制定执行计划,独立完成两组专题摄影(要求在第三国的陌生环境里独立完成);
在选题的基础上整理、完善,通过图片编辑和文字合成的训练,做成一本达到出版质量的书籍。
(杨晓光 大连医科大学影像艺术学院院长)
跨国办学
大连医科大学影像艺术学院
中英摄影研究生教育硕士点
印刷学院里的摄影
北京印刷学院摄影专业
高校教育心理学 篇4
高校学生干部主要包括高校各级党团组织的学生干部、各级学生会的学生干部 (含班级干部) 、各种学生社团的社团干部等。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骨干和佼佼者, 比普通学生多一些实践机会, 其实践工作经验自然比普通学生多些, 综合素质也高于普通同学, 毕业后参加工作, 学生干部中的大部分人能快速地适应新的岗位工作, 并且工作出色, 逐步发展为所在工作领域的中坚分子, 承担管理层的工作。但是, 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使很多高校忽略了学生干部的培养, 使这一群体的整体素质走下坡路, 队伍建设出现了一些问题。学生干部的思想品德、能力素质如何, 不仅影响到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 而且影响到未来社会的管理层。因此, 高校要以精英教育的方式和态度加强学生干部的培养。大众教育型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过程就应该是精英教育的过程。
一、加强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的重要性
(一) 高校学生干部是高校教育管理职能部门工作的延长手臂, 是高校教育、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在学生中的组织者、协调者和执行者。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干部有利于促进高校的各项事业稳步发展。第一, 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骨干和带头人, 兼具管理和被管理的双重身份, 高素质的学生干部在学生中有较高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通过其表率作用, 可以带动和影响更多的学生, 促进学风校风建设。第二, 学生干部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主体之一, 是学校学生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各项学生活动的组织者, 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干部, 有利于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第三, 学生干部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发挥着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重要作用, 负责把学校的有关要求、决策、信息等传递到学生, 同时, 又将学生的意见、建议和问题反映给学校, 积极维护学校的稳定和推动学校的发展。
(二) “今天的学生干部, 明天的社会栋梁”。担任学生干部是培养人、锻炼人的很好机会, 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学生干部要组织校园的各种活动, 协调各种复杂的关系, 遇到各种事情和解决处理各种问题。因此, 他们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强的工作能力, 毕业后, 能较快地适应社会, 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 逐步成长为各种社会精英, 处在社会各个领域的管理阶层, 成为各种组织或企业的中流砥柱。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干部就是为培养未来的社会精英人才打基础。
二、目前高校学生干部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 对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不重视。学生干部是老师开展学生工作的得力助手, 但有些老师不重视选拔、培养, 认为只要听话、自己能干活的学生就行了。有些专业老师甚至反对学生担任学生干部。另外, 还有些高校招聘学生干部有一系列的笔试、面试, 选拔的时间过长, 难度大, 耐心不够就选择退出, 到最后的就是耐性好的人。
(二) 就业压力大, 学生干部不愿花时间在服务同学上, 而更愿意准备各种证书的考试。学生干部的积极性不高, 荣誉感不强, 工作任务繁重, 占据了日常生活的大量时间, 甚至有些学生干部应聘一段时间后就选择了退出。
(三) 有些学生干部未能协调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 忙着工作, 丢了学习, 以致多门功课补考。
(四) 同学对学生干部的认可度不高, 且学生干部中存在腐败现象。有些学生干部的素质不高, 表率作用不强, 更有甚者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 存在官本位思想和腐败现象, 致使同学对学生干部的认可度低。
三、加强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
(一) 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
选拔和培养学生干部不仅关系到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而且关系到学校的改革、发展、稳定, 更影响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选拔出思想品质好、学习成绩优秀、知识结构较全面、身心健康的学生干部, 进行系统的培训, 提高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担任学生干部的荣誉感, 培养优秀的学生干部。
(二) 要建立完善的学生干部选拔和培养制度
制度是实现目标的重要保证。建立完善的选拔制度, 选拔出学生中的优秀分子担任学生干部;充分发挥党校和团校的作用, 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向党组织推荐优秀的学生干部入党, 争取党组织的进一步培养。
(三) 学生干部的培养内容
1.廉政教育。反腐倡廉教育应从大学生抓起, 学生干部是未来的社会管理人才, 是社会精英、国家栋梁, 以后担任社会各个领域的管理工作, 要对学生干部进行定期的廉政教育培训, 树立和培养廉政观念, 提高学生干部的自律能力, 教育引导学生干部分辨是非、美丑、善恶, 从思想上抵制、杜绝腐败的念头;开展廉政文化活动, 在校园里形成良好氛围, 倡导廉洁、诚实、秉公守法才是为人之道。
2.思想政治品德教育。“无才无德是庸人, 有才无德是小人, 有德无才是好人, 德才兼备是贤人”。只要有德, 就能可以通过培训提升而成为有用之人;而德是要经过长期学习养成的, 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高校培养的建设者、接班人, 思想上要与我们党保持高度一致。所以, 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品德培养要贯穿整个大学过程, 深化理想信念教育, 帮助学生干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强化诚信教育, 教育引导学生干部学做人。
3.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培养。第一, 要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干部学会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 树立以学为主的理念, 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学好专业知识, 优化知识结构。第二, 要加强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 学习协调人际关系, 学生干部是老师与同学之间无可替代的桥梁和纽带, 引导学生干部正确处理与老师、同学的关系。第三, 要加强大局观念、团队意识、奉献精神的培养, 引导学生干部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4.实践锻炼培养综合素质。担任学生干部是学生进行自我锻炼, 自我展示的重要途径。组织各种活动为学生干部提供了各种实践锻炼的机会, 其思维方式、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并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摘要:自1998年中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 中国高等教育已逐步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大众化教育时代也需要精英教育, 高校学生干部就是高校学生中的精英, “今天的学生干部, 明天的社会栋梁”, 以精英教育的方式和态度加强学生干部的培养, 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培养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众教育型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过程就应是精英教育的过程。
关键词:高校学生干部,精英教育,培养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 全面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在2003年度教育工作会议的上讲话[J].中国高教研究, 2003, (1) :3-11.
[2]马丁·特罗著.徐丹, 连进军译.谢作栩校.从精英到大众再到普及高等教育的反思:二战后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形态与阶段[J].大学教育科学, 2009, (3) :5-24
[3]刘海峰.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精英性[J].东南学术, 2002, (2) :29-32.
[4]苏君芝, 卞青山.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33) :225-226.
高校教育心理学 篇5
摘要高校教师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献身教育的历史使命感,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和能够创新,创造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高等学校创新教育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按照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要求,着眼提高教育质量,更新教育质量的观念。
关键词高校教师 素质 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A Restricted View on Innovative Quality and University Innovation Education
LI Dan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Law and Business School,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Wuhan, Hubei 430205)
AbstractCollege teachers should have the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world outlook, values and history mission of dedication education, have the courage to innovate, dares to innovate and able to innovation, create new theories, new method, the new method.Higher school education innovation should follow the students-oriented, focus on improving education quality, update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 quality。
Key wordscollege teachers;quality;education innovation
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有力地推动着教育领域的变革和发展。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建设者的历史重任。在“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历史新时期,需要有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求高等学校紧紧围绕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改革。高等学校教师应具备的创新素质
在新的历史时期,高等学校担负着推进信息化建设,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实施创新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新型人才的关键,建设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师资的队伍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保证。从创新教育的角度出发,对高等学校创新型教师具备素质提出以下要求:
首先,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献身教育的历史使命感。教育事业是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事业,创新是教育发展的灵魂。培养具有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离不开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不但要有创新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能力。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忠诚祖国教育事业观念,是高校教师兢业工作,勇于探索,积极进取,自觉培养创新精神的强大动力和力量源泉。
其次,要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和能够创新。高等学校实施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要求。高校教师只有具有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才能在自己所从事教学活动中不墨守成规,不因循守旧,才能求新、求异、求好,才能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同时,高校教师要养成多种思维方法,不使自己的思维定势在演绎与归纳形式逻辑思维的单一模式。如果教师思维模式僵化、单一,缺乏创造性思维,就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只有不断创新,探索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教育的教学质量,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
再次,要创造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高校教师开展教育创造性活动包括开拓新知、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手段。教育随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并具有多学科知识融合特点,教育过程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高等学校教师应在掌握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宽泛的文化知识基础上,结合国家建设发展和教学实践,创造新的理论。在掌握基本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前提下,创造性地运用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教学情景的应变与调控能力等,这样才能推陈出新,有效开展教育创造性活动。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原则
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高我国创新能力为目的,建立与其相适应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育实践活动的创新教育体系,是高等学校教育转型和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高等教育要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最根本的任务,强调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既要学到知识,又学会探索。因此,高等学校在实施和开展创新教育中要准确把握其要意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提倡和激励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及时肯定学生的求异思维,改变习惯于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现存的各种问题的维持性学习模式为创新性学习模式,使学生以主人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二是 “在创新中求统一”。高等学校的教育对象都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应针对不同学生和不同专业,把教和学的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机地统一起来。重点培养他们运用知识科学认识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三是师生平等。高等学校教师要树立与学生平等的观念,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善于在这种氛围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使每个学生都有自由地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并有效促进其创新思维才能的发展。四是在开放的环境中探索。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制定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构建自主、开放、探讨的学习方式,交给他们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给予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不断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使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五是鼓励质疑。高等学校教师应具备与学生探讨和争论问题的勇气,鼓励培养他们质疑、问难的能力,激发其创新思维。生疑,是思维的开端和创新的基础。“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实现路径
首先,要按照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要求,着眼提高教育质量,更新教育质量的观念。只有结合社会需求,科学确定新的教育质量观念,才会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才会真正认识到,没有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就是没有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信息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就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大失误。
其次,注重拓宽知识面和培养创新能力。一是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拓宽知识面之间,注重拓宽知识面。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不仅要求建设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而且应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高等学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大拓宽学生知识层面的力度,使其形成灵活的知识结构,提高知识整合的能力,为提高创新能力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在传授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之间,注重培养创新能力。高等学校应改变人才培养的导向,变革传统的高等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既从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衡量教育质量,也要特别注意从能力和素质的角度衡量教育质量。破除读死书、死读书的教育倾向;培养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敢于提问,能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人才,使教育培训不再是机械训练和应付考试的枯燥过程。
第三,营造平等、民主的良好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一言堂,满堂灌”教学方式,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现成的理论,更要引导其懂得这些结论是如何获得的。要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努力去发现新的理论;在了解现成结论的同时,又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突破现成的结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突破传统的教育方法,营造民主平等的良好教学氛围,开设内容广泛的讲座,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善于与学生展开争论,为学生创造良好地学习研究条件。允许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自由选择课程,引导他们用科学的批判态度参与教学活动。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潜能才能被充分开发出来,高等学校才能培养出适应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分析创新教育理念下高校教育管理 篇6
关键词 创新教育理念;高校教育;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8-0083-02
1 前言
在我国高校事业全面发展的今天,社会各界对于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和实用性也越来越重视,并且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考核也是非常严格的,如果继续按照传统教学理念中的重理论、轻实践意识的指导,则无法满足各行各业的需求,这对于后期的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与高校就业率的提升都是非常不利的,需要及时进行创新教育理念的更新,以便于更好地指导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
2 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现实意义
信息化的推进极大拓宽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接收,在这种环境下如果高校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教学管理上的改进,必然会影响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与此同时,不断加强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改进,这样才是增强本校学生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这种教学理念与技术上的创新所能带来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在教育体制的不断革新下,适当进行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从当前各大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就可以看出,教学管理效果较好的高校其培育出来的学生也是适应能力与专业技能都比较强的,极易受到各大企业的青睐;对于那些就业率一直不太好的高校而言,必定是自身管理或者教学中存在较大的偏差,由此可见全面推进学校的创新教育理念是有其必然性的。并且可以适当拓宽学校自身依靠教师管理的单一局面,不断加强学校的民主管理也是切实可行的。
3 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的不足
管理意识上的不足 这种意识上的缺失是长期遗留下的问题,不仅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对于教研团队来说也是存在一定局限性的。与此同时,束缚性较强的管理制度的执行和改进对于高校管理的发展也存在较大的影响,并且对缓和师生关系与日常管理政策的有效执行也有一定的干扰。
没有全面推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发展背景下,学生与教师都将文化素养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忽视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在实践中无法很快适应角色的调整,无法达到企业用人标准,这从就业角度来说也是高校教育管理缺失的一种表现。
管理停留在表面,其方法也存在些许不足 目前的高校管理主要是通过制度来进行约束的,因而在管理方式上略显不足,并且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教师依然是管理的主体,这对于学生个性的展示和组织管理能力发挥都是有较大限制的。当代大学生需要从全方位得到发展,对于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也是有影响的。
管理团队质量低下 许多高校对于教育管理的作用认识不够,甚至认为教育管理工作只需要做好表面功夫就行。教育管理是一项对专业要求较高的工作,它要求工作人员在业务上和政治上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然而现在高校中的教育管理者大都身兼数职,很少有时间进行管理理论研究,而且缺乏教育管理新理念,这就导致学校的教育管理很难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目标。同时,落后的教育管理也会阻碍教师和学生素质的提升,这种恶性循环不仅会导致学校教学质量下降,还会导致学校的名誉受损,毕业生就业率也会下降[1]。
4 加强高校管理创新教育理念的策略
不断加强创新教育意识的提升 意识对于人们行为活动的指导意义是非常明显的,并且如果应用得当,会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高校教育的管理必须要进行系统性的改进,这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从而实现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教研工作者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为学生自我管理与学习能力的提升提供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对于教学与管理的评价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创新,并且鼓励师生进行参与,可以通过不同角度的意见的提出进行综合改进,这样对于师生的共同进步与管理能力的提升也有较强的作用。
对高校教育管理经营理念进行创新 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并逐渐完善,但同时也加重了高等教育产业经营的负担,虽然国家每年都在增加教育办学资金,但这对于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来说,还是有巨大缺口。因此,创新高等院校教育管理经营理念迫在眉睫,应建立并优化高等教育产业运行机制,使经营管理越来越规范、越来越合理;在办学过程中,应以提高办学效益为主要目的,将重点放在加强成本管理上来;还要加强并扩展社会融资,建立面向全社会的自主办学机制,从而凭借自身良好的储备优化办学条件、扩大学校规模、维护高校可持续发展[2]。
制度的完善也是非常必要的 制度是确保高校管理规范化的重要前提,但是其制定的初衷则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在校期间言行举止的文明化,这对于每个学校来说都是如此。但是在当前信息化的影响下,学生对于各种信息的获取和个性的张扬的需求都是比较高的,因此单一依靠校园制度进行约束是不可行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创新。这种创新可以通过责权的分散来实现,通过院、系、班的管理模式及管理权力的下放,可以帮助管理更加有效进行。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出学生机构的作用,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校园管理中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校园管理的民主化[3]。
高校教育管理内容上的创新 这种内容上的创新可以通过素质教育、文化教育与创性能力培养三个方面来实现。摆脱文化教育为主的单一教学管理方式,重点进行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有其必要性的。社会各界对于人才衡量的标准不仅停留在专业技能上,同时也表现在与人沟通及协作能力的考核上,因此将这种素质教育与高校的文化教育共同发展是很有意义的。具备较好的文化素养及道德素养的人才在后期的社会实践中,会逐渐形成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这对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是非常有利的。通过相关考核形式的转变与成绩考核比例的调整,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并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各种新颖的构思进行实践,这些在实践中是可以实现的,与此同时还能很好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团队的改进 教师作为高校教育一线的工作者,其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并且具有一定职权的优质队伍可以极大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可以在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依据各专业的教学特点进行区别化的教育管理方式的革新,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模式[4]。也可以通过与管理效果较好的高校的交流,不断学习,吸取相应的经验进行自身的改进,这也是非常可行的,但是也需要把握好本校的实情来开展。
5 结语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对于高校教育管理的需求也是时刻在发生变化的,因此需要不断加强学校自身的创新教育意识及措施,从而确保高校教育的有效性和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现阶段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不足必须进行改进,并且适当进行自我改进和学习也是有必要的,对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也需要进行适当的把握,坚持培养全方位发展的优质人才才是各大高校发展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吕刚.高校创新教育机制建构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
2012(15):35-36.
[2]杨英.创新高校教育管理的思考[J].新西部:理论版,
2014(15):98-99.
[3]范全欢.如何解决高校教育管理中出现的矛盾[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3):27-28.
高校后勤为高校教育优质服务探析 篇7
高质量的高校后勤服务是我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坚强的后盾, 高校后勤服务的改革已经在政策指导下开展了很长时间,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由于我国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 旧的高校管理体制基本已经被新的管理体制所取代, 但是旧的管理体制遗留下一些问题是我们现在还没能彻底解决的, 例如学校浪费资源的问题;我国引进的新的理念仍处于发展阶段所以不是很完善, 这其中包括:1.高校后勤服务缺乏必要的经营理念即根据高校的需求来确定自己的经营行为和经营策略;2.我国高校大部分都是公办学校, 存在一定的垄断性, 这就导致高校后勤服务的定位和目的有些偏离轨道, 有的强调自己的管理职能, 有的则强调盈利, 不能充分的做到为学生、为学校的教育考虑。
二、高校后勤应对高校教育提供优质服务
高校后勤的优质服务能够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 为了向高校教育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高校后勤工作应该注意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 优质的生活服务与充足的物质保障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良好的生活服务可以为学校教育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环境。解决了衣食住行的问题才能顺利的开展教育科研工作。这里从几个重要的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 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为了保障学校教学、科研活动的正常进行就必须为学校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 做好后方物资补给工作, 这里包括学生和学校的一些日常用品, 比如在学校内部开设超市、书吧、咖啡吧, 尽量满足学校老师和学生的日常需求。
其次, 落实好卫生安全工作。安全工作是我们首先要把控的环节, 因为安全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师生的生命、身体、财产安全, 这里以食品安全为例, “民以食为天”而学校是人口密集的场所, 老师跟学生都会在学校食堂就餐, 食堂又是后勤部门的组成部分, 后勤部门肩负着保障全体师生食品安全的重任。这就要求后勤部门要严格控制准入环节, 提高食品准入的标准, 树立风险意识, 建立风险预警系统, 严格管理, 严格监督, 监控原辅材料的购入, 防止腐烂变质原料进入, 严防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现象发生。
第三,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建设包括办公、住宿、食堂清洁、通讯、运动等诸多活动进行的场所, 比如建筑设施要定期检修加固, 建筑内部的零件比如门窗桌椅板凳要定期进行报损并即使进行维修或者更换, 要做到“以人为本”, 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尽量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 为学生创造更先进便捷的学习环境, 为学校教育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支持。
(二) 提高后勤工作者的素质
后勤服务质量的好坏除了受硬性条件的约束外, 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人即后勤工作者, 因为后勤工作者是后勤服务的实施者是学生的直接接触者, 他们的服务态度、服务形象和服务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和学生, 提高后勤工作者的素质就等于提升高校后勤的服务质量, 也就更有利于高校教学科研活动取得好成绩。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提高后勤工作着的素质:
首先, 做好招聘工作。招聘工作是吸收人才进行人力资源建设的第一关, 谁把握人才谁就能把握无限的生命力, 我们要制定科学的招聘计划、招聘标准, 因为高校后勤针对的是高素质人群要满足这一群体的需求后勤工作人员的质量就要有一定程度的要求, 把好招聘这一关, 从源头上保证后勤服务人员的素质。
然后, 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学习使人上进, 在正式从事后勤服务工作之后, 我们要通过学习与时俱进。学习内容包括职业道德培训、专业知识培训、法律常识的培训, 定期组织这些培训并确保全员接受培训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 提升职业素养增强维权意识。
最后, 要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增强服务人员之间的协同性有利于更加有效率的进行后勤服务工作。
(三) 参与建设和谐校园
和谐的校园环境是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培养国家栋梁之材的沃土, 包括和谐的物质环境、和谐的制度环境、和谐的精神环境。
1. 后勤部门在物质环境方面肩负着美化校园环境和提倡节能的重大责任。
美化校园环境, 让学生感受优美的人文环境。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总是能让人感到美好、心情愉悦, 后勤部门应该重视绿化校园的工作, 要做好日常的清洁工作, 还要精心设计出符合学校教育环境的装饰, 比如在花园中设置读书亭, 在鱼塘边多设几把椅子, 同时要加强人文环境建设, 如在走廊或学生经常活动的地方打上名人名言或者校规校训, 争取做到“一草一木都能讲话, 一砖一瓦皆可育人”的效果。
节约能源, 培养学生节约的道德观。高校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力量, 同时也肩负这培养学生节约道德观的重要责任。后勤部门是学校的能源管理部门, 要在节约的思想指导下对学校资源的利用进行合理的规划, 不断探索构建节约型学校的新思路, 从源头上形成节约的习惯避免浪费。加强节约理念的宣传, 调动老师跟学生进行节约的积极性。后勤管理部门也要从自身建设入手, 学校在提倡打造数字化校园建设, 高校后勤也应创建数字化管理平台:用电管理系统、用水管理系统、物业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维修管理系统等, 更加合理调配和利用资源。不断引进先进的节能产品, 如地源热泵系统、空气源热泵系统、节能光源改造等。
2. 后勤部门在制度环境上要做到的是要制定一套符合自身情况的行为规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规范学校资源的使用者, 使与后勤服务相关的行为都有章可循。
用制度规范自身的行为。虽然大部分后勤部门不是经注册的法人, 但是在管理模式上却大多实行企业化管理模式。这就要求后勤部门在相关的思想指导下, 综合考虑学校的制度和企业的管理制度, 制定出一套适合自己的, 能够保障后勤工作为学校教育提供优质服务的制度。其中最典型的就是, 近年来许多高校把国际质量认证体系引入, 利用国际质量认证体系的控制管理系统来加强后勤服务质量地提升, 这也起到了规范后勤部门自身管理的作用。
用制度规范资源使用者的行为。这种规范因为涉及到学校的所有单位 (如超市、书吧、咖啡厅、餐厅) 和个人, 因为受约束主体不一样, 所以必须制定出公平的资源使用制度。以水电管理为例, 对单位采取有偿适用的办法 (收费标准参照居民用电收费标准) , 对学生可采取, 以宿舍为单位, 每个月给予合理数量的免费使用额度, 超过就付费。在房屋租赁方面, 学校办公用房和科研用房采用无偿提供的方式, 对经营性和闲置的房屋采用有偿使用的方式, 是学校资源得以公平使用, 提高房屋的使用效率。
用制度约束学生和后勤有关的行为。后勤部门管理这宿舍、食堂、教室等同学生关系密切的活动场所, 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 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服务理念, 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 进行管理活动, 多进行换位思考, 以理服人, 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以宿舍管理为例, 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 (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 适用不同的管理规定, 并尽量是这些规定适合不同的学生群体。
3. 后勤部门在精神建设方面也要做到跟校园同步。
培育自身的企业文化, 鼓励创新, 奖励奉献。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部分, 大力宣扬“以人为本, 诚信为本”的价值观和踏实肯干的办事原则, 会在学校形成很好的文化氛围, 这样不仅利于提高后勤部门的办事质量, 还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无形之中对学生进行了道德教育) 。同时加强民主管理, 发展职代会, 切实保障后勤职工的权利, 关心弱势群体, 建立和谐的用工环境。以此来增加凝聚力, 提高企业形象和办事效率。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以便更加确切的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并满足这些需求, 在整个后勤服务的过程中, 不能忽视与学生的沟通作用, 使之产生对后勤工作不满意, 不配合。后勤部门服务中是与学生的交流, 可以利用校内论坛、座谈会、意见栏, 来加强通学生的沟通, 这样做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的需求来改善服务质量, 同时讲出自己行为的原因, 可以更好的获得学生的理解与支持。加强沟通, 有助于和谐精神文明的建设, 可以保证学生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专心学习, 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为国家发展做贡献。
三、小结
人是环境的产物,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又深刻的, 高校后勤工作的意义就是为高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服务, 尽一切努力为高校的教育创造优良的环境, 物质环境是基础、精神环境是核心, 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保障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完成培育人才的任务。为了可以为高校教育提供更好的优质服务, 就要从参与高校后勤工作的人员素质入手, 还要有充足的物质保障。后勤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部分, 高校后勤优质服务也是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坚实基石。
参考文献
[1]程志勇.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若干问题与对策[J].皖西学院学报, 2005, 6.
[2]都蕴超, 吴汝玮, 周颖.高校后勤社会化运作下德育工作实施途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0, 3.
[3]侯文华, 浅析后勤社会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工作[J].江苏高教, 2004, 6.
高校教育心理学 篇8
一、能力建设解析
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在现实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正确驾驭某种活动的实际本领和能量。由于具有一定素质的“主体”和客观的“主体活动的现实展开”是影响主体能力发挥与实现的两个重要因素,与之相应,能力的主体承担者和主体的活动的现实展开便构成能力建设的两个基本方面或基本维度。换言之,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建设,实质上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培育和对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正确发挥所赖以进行的条件体系的创造。本文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包括成人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学员,笔者认为对于不同的主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建设有不同的侧重点,主要反映在对成人教育管理者师资力量的加强;成人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再认识;成人教育教师如何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内容、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等;同时强调作为另一主体的成人学员自我教育能力的加强;后者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一系列客观支持系统的创建。
二、加强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培育
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包括成人教育管理者、教师与成人学员,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建设。
(一)合理构建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
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应由专职、兼职教师构成,专职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核心和骨干,他们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校应该首先确保安排专职教师担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选拔和配备这部分人员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关键,他们应该懂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兼职人员亦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应该由学校的优秀青年教师担任,要求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正派,如果聘用相关学科专业的教师更好,因为这有利于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具体学科教学中,教育的效果会更显著。
(二)重新认识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从国内成人教育现状看来,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生存的需要,个人选择成人教育或者继续教育的出发点往往是利益驱动,成人教育机构办学的出发点也更多地倾向于利益本位,长此以往,慢慢造成了高校成人教育发展的一种现实性的扭曲,即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中居于首要地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市场经济下,无论是成人教育办学机构还是个人,关注利益本身无可指责,但是并不能为此而忽视了成人教育原初目的,亦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于成人教育办学机构来讲,应该从自身开始提高认识,明确意义,唤起大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沉睡的意识,让它活跃起来,从而化入行动,融入生命。
此外,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成人教育教师对学员往往存在一定的偏见,对此,对成人学员任课教师也应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摆脱这种偏见,用人本教育、教育民主的眼光去审视教育,增加民主教育的情怀,从内心去接受成人学员,从为人师表的角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员。
(三)明确成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方向性
笔者认为成人教育教师应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以保证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1.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应坚持正确的导向性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内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时事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鲜血液。此外,高校成人教育应将法律教育作为必修课程,因为只有具有较高的法律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
2.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内容应彰显成人特色
笔者认为成人学员存在的现实问题应是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通过对学校成人教育现状的调查,笔者认为目前成人学习的一个最主要的目的仍然是获取文凭,笔者认为,我们应在认清事实的前提下,如何让成人学习更加地超乎功利,帮助成人更好地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渴望提高学历是成人自我实现需要的一种表现,但是当“获取文凭”由学习的手段演变成学习的唯一目的时,成人教育者有义务对其进行针对性地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员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正确认识参加学习的意义,让他们知道获得文凭只是利益驱动下汲取知识的一个手段而不是唯一的目的;帮助学员领悟终身学习的要义,以及如何通过自己已经选择的学习方式更好的达到自己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成人学会有效地学习,今后不断地发挥自己的潜能,逐步完善自我。
(四)强化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常规方法与途径
成人教育管理者应该与教师紧密联系,多层面、多途径开展成人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常规方法与途径,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在具体课程的教学以及社会实践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各级学员组织为依托力量,通过教育者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员,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开展。此外,学员的自我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常规方法与途径之一。自我教育的关键环节是思想观念的内化和在行动中的外化。我们要激发成人学员自我教育的需要,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自我教育的习惯。
(五)体现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精神
1.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应不断创新
要求成人教育管理者具备创新意识,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上,除了运用常规方法进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外,还应注意与学员沟通,及时发现成人学员的困难与问题,站在学员的立场,相信成人自身的力量,指导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成人教育管理者应该善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时机,比如学员入学时学习观人生观的教育、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对一些关乎成人利益的时政的讨论,对一些热点话题的思考等等,引发学员不断的自省,更加准确、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为学员的工作、今后的学习奠定思想基础。
2.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成人为本,体现生命关怀
以成人为本,是成人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始终遵循的一种理念。一方面要求成人教育者在实际工作中一切从成人学员的需要出发,关注成人大学生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意义,关怀他们的利益,关注他们的环境,关怀他们的情感,了解学员的需要和困难,为他们提供最大可能的教育支持;另一方面要充分相信成人自己的力量,鼓励并指导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需要强调的是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成人教育者应帮助他们缓解各方面的压力,为他们的心灵找一个家,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
(六)鼓励成人大学生加强自我思想政治教育
对于我们每一个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人来说,从学前到高等教育,接受了太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思想政治教育似乎成了一种惯习,理应已经融入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之中,但是过于单调的、反复的教育又让大家产生一种心理上的逆反。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认为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是不是已然真正的融入了我们的生命?有没有转化为一种思想政治的情感和行动?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太多的应然没有变为实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笔者认为应该鼓励成人学员进行自我教育,形成一种主观上的意识,从思想上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观上努力地去改变这种现状,把对学历的追求转化为对知识、对能力提高的渴求上,真正达到提高自我、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条件体系的创建
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为保证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行所需要的条件体系的创设,笔者认为应该包括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创设等。相比较其他类型的成人高校,普通高校所属成人教育学院在物质和精神环境上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为思想政治教育所用。
(一)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亦需要从制度层面得到具有一定约束性质的力量,学院要制定适当的规章制度告诉学员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学员应该努力地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而教师应以此为依据进行合理地监督与管理;对于教师也应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如目标机制、利益机制、责任机制、竞争机制使他们投入更多的精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将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他们应与成人教育教师、学员一同规划、一同布置、一同检查、一同考核,建立并在工作中不断完善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制度。如果没有合理的、切实可行的制度,没有行为范围的合理界限,思想政治教育就会空乏无力。因此,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由严密规章制度辅助之,做到两者结合。
(二)物质环境的创设
校园的物质环境,是体现一定的价值目标、审美意向、富有思想教育内涵的人文环境,对学员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可起到陶冶情操、激发情感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物质环境包括外观环境和内在环境。校园外观环境指学校的建筑艺术、绿化环境等,良好的外观环境可以给学员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有助于得到学员的认可。校园内在环境包括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笔者认为校园物质环境建设首先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布置宣传栏,营造一种正确的政治氛围和健康的道德氛围,把校园内的学习、生活环境营造成一个具有良好宣传教育意义的氛围,对学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及道德素质、行为规范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作用。其次,要努力构建成人教育网络平台,成人基于网络的学习有利于学习者达到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即对自身知识的意义建构,我们要善于抓住时代赋予我们的每一次机遇,时刻为成人学员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让成人教育永远生机勃勃。最后,学院应立足学员需求,让成人学员充分享受学校的各种设施和优质资源。
(三)精神环境的创设
精神环境是一种环绕于学校的文化氛围与精神氛围,对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和影响。校园文化会持续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着学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政治观等。因为校园文化可以营造一种文明、健康的高品位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氛围,同时通过开展一系列知识性文化活动,可向学员传播广泛的文化信息、知识信息;而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精神氛围的形成有助于培育良好的育人环境,有利于在这种文化品位下形成良好的校风;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和精神氛围的形成亦有利于提高学员的审美情趣及高尚情操,有利于学员科学感受力、人格魅力的形成,以求达到提升学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校园的精神环境很大程度上体现为隐性,但同时也显形于学员的行为,形成巨大的心理场,对学员素质形成和发展产生场效应。因此,精神环境不是继续教育学院口头要求建设就能够达成的,它是在学员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之后形成的,可以说精神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良性循环的。
摘要:一直以来,人们用“生命线”来比喻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在成人教育领域亦是如此,但其现实开展令人堪忧。笔者提出应加强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指出其含义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培育和对其充分正确发挥所赖以进行的条件体系的创造,前者强调对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培育和对成人学员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后者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一系列客观支持系统的创建。
高校声乐教育探究 篇9
一、存在的问题
1. 将声乐等同于歌唱。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学生经常会认为声乐和歌唱是一样的,以至于会增加声乐教学的负担。稍微懂音乐的人都知道,声乐与歌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声乐和歌唱其实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声乐包含着歌唱,自身范围比较广,只要是人声演唱出来的音乐形态都属于声乐,比如戏曲、说唱等;歌唱被声乐包含着,自身范围比较窄,一般通过歌曲的形式来进行分类,比如民歌以及艺术歌曲,等等。声乐以及歌曲都属于声乐教学的基础内容,教师必须要加强引导,来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落后的教学模式。在以往的声乐教学中,教师之所以采取一对一教学模式,其原因一是学习该课程的人数比较少;二是学习难度比较大。现如今为了促进国民素质的提升,许多高校放宽了入学门槛,因而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进入到学校接受教育,以至于学习声乐教学的人数逐渐增多,这种情况下一对一教学模式显然是不适合的,不仅会影响声乐教学进度,而且还会让学生获取知识变得更加困难。同时,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同学生互动的次数比较少,几乎成为了一个传输知识的机器人;此外,大多数教师在声乐教学时主要是讲解一些理论知识,几乎不会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由于教师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导致学生常常会对声乐知识不理解,从而影响学习效率。
3. 很少鼓励学生。在以往的声乐教学中,发现教师很少说一些鼓励学生的话,反而“你这里没有做好”“你怎么又做错了”类似这样的话几乎成了教师的口头禅,看似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对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学生听了否定自己的话后,会觉得学习压力特别大,进而会丧失学习兴趣,甚至会出现逃课的行为。
二、改革对策
1. 教师要提高对声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提高对声乐教育的重视程度,首先要注重基础声乐知识的教育,来为学生的声乐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要明确声乐教学的目标,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学习声乐知识;最后要将情感融入到声乐教学中,来不断加深学生对声乐知识的感受。
2. 要运用多种教学模式。为了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因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比如教学模式可以为合作讨论式,首先由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其次让合作学习小组通过合作讨论得出答案,再次让合作小组依次发言,最后由教师对合作学习情况以及本节课进行总结与评价;同时,还可以采用以优带劣的教学模式,首先由教师挑选出成绩优异的学生,其次为其讲解一些难度较高的声乐知识,帮助此类学生提高声乐水平;再次,让这类学生指导成绩比较普通的学生,从而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3. 要多对学生进行鼓励。由于教师的语言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因而在高校声乐教育中,教师必须多对学生进行鼓励,首先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比如在课下要积极同学生谈心;其次在学生表现突出时要对其进行鼓励,比如说“你真棒”类似的话语,学生听了以后会特别满足,因而学习也会更加努力;最后在学生有所懈怠时,要说一些激励的话语,比如说“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的”,学生听了以后会干劲十足,从而会赶上教师的步伐。
综上所述,声乐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中,首先要提高教师对声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其次要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最后要多鼓励学生,此外教师还要对日常工作作总结,对声乐教育进行更好的改进,从而不断提升高校声乐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唐方方.关于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2] .董卿基.探究普通高校声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J].黄河之声.2013,(03)
高校教育心理学 篇10
1 高等学校教师应具备的创新素质
在新的历史时期,高等学校担负着推进信息化建设,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实施创新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新型人才的关键,建设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师资的队伍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保证。从创新教育的角度出发,对高等学校创新型教师具备素质提出以下要求:
首先,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献身教育的历史使命感。教育事业是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事业,创新是教育发展的灵魂。培养具有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离不开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不但要有创新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能力。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忠诚祖国教育事业观念,是高校教师兢业工作,勇于探索,积极进取,自觉培养创新精神的强大动力和力量源泉。
其次,要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和能够创新。高等学校实施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要求。高校教师只有具有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才能在自己所从事教学活动中不墨守成规,不因循守旧,才能求新、求异、求好,才能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同时,高校教师要养成多种思维方法,不使自己的思维定势在演绎与归纳形式逻辑思维的单一模式。如果教师思维模式僵化、单一,缺乏创造性思维,就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只有不断创新,探索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教育的教学质量,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
再次,要创造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高校教师开展教育创造性活动包括开拓新知、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手段。教育随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并具有多学科知识融合特点,教育过程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高等学校教师应在掌握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宽泛的文化知识基础上,结合国家建设发展和教学实践,创造新的理论。在掌握基本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前提下,创造性地运用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教学情景的应变与调控能力等,这样才能推陈出新,有效开展教育创造性活动。
2 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原则
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高我国创新能力为目的,建立与其相适应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育实践活动的创新教育体系,是高等学校教育转型和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高等教育要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最根本的任务,强调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既要学到知识,又学会探索。因此,高等学校在实施和开展创新教育中要准确把握其要意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提倡和激励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及时肯定学生的求异思维,改变习惯于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现存的各种问题的维持性学习模式为创新性学习模式,使学生以主人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二是“在创新中求统一”。高等学校的教育对象都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应针对不同学生和不同专业,把教和学的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机地统一起来。重点培养他们运用知识科学认识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三是师生平等。高等学校教师要树立与学生平等的观念,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善于在这种氛围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使每个学生都有自由地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并有效促进其创新思维才能的发展。四是在开放的环境中探索。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制定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构建自主、开放、探讨的学习方式,交给他们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给予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不断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使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五是鼓励质疑。高等学校教师应具备与学生探讨和争论问题的勇气,鼓励培养他们质疑、问难的能力,激发其创新思维。生疑,是思维的开端和创新的基础。“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3 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实现路径
首先,要按照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要求,着眼提高教育质量,更新教育质量的观念。只有结合社会需求,科学确定新的教育质量观念,才会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才会真正认识到,没有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就是没有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信息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就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大失误。
其次,注重拓宽知识面和培养创新能力。一是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拓宽知识面之间,注重拓宽知识面。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不仅要求建设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而且应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高等学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大拓宽学生知识层面的力度,使其形成灵活的知识结构,提高知识整合的能力,为提高创新能力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在传授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之间,注重培养创新能力。高等学校应改变人才培养的导向,变革传统的高等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既从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衡量教育质量,也要特别注意从能力和素质的角度衡量教育质量。破除读死书、死读书的教育倾向;培养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敢于提问,能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人才,使教育培训不再是机械训练和应付考试的枯燥过程。
第三,营造平等、民主的良好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一言堂,满堂灌”教学方式,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现成的理论,更要引导其懂得这些结论是如何获得的。要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努力去发现新的理论;在了解现成结论的同时,又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突破现成的结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突破传统的教育方法,营造民主平等的良好教学氛围,开设内容广泛的讲座,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善于与学生展开争论,为学生创造良好地学习研究条件。允许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自由选择课程,引导他们用科学的批判态度参与教学活动。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潜能才能被充分开发出来,高等学校才能培养出适应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春玉.创新教育学.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2.
[2]华长慧.创新教育百例创新教育百忌.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4.
浅析高校教育成本核算 篇11
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问题长期以来未受到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其原因在于高校的社会定位属于非营利组织,高校不以盈利为目的,资财使用者不要求取得经济上的回报,传统上不核算成本,也不计算盈亏,这就使得核算教育成本的必要性大大减少。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院校已成为自主办学的经济实体。我国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经历了一个由政府统分统配全部教育经费到多元化投资的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同时,随着我国教育领域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高校面临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使教育竞争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竞争进入了世界级的竞争行列。所以高等院校投资效益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成败,而且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有关高校教育成本的管理问题也日益成为学校管理者、政府部门、学生和家长以及研究人员普遍关注的问题。
由此,高等教育机构和各类高校就必须加强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乃至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如何加强高校教育成本管理也因此成为近年来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高校教育成本的涵义及构成
(一)高校教育成本的涵义
教育成本是从经济学上移植而来的。最早对成本进行阐述的是马克思,马克思认为成本的本质是生产商品所消耗的生产要素的价值。根据国内的研究,教育成本是指教育过程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总和,从理论上说是指培养每名学生所耗费的全部费用。因此教育成本可以界定为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的教育资源的价值,或者说是以货币形态表现的,为培养学生由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直接或间接支付的全部费用。这一概念规定了只有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的资源才能构成教育成本。因此教育成本的本质是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服务而耗费的教育资源的价值,它既表现为以货币支出形式的教育资源耗费价值,也包括因资源用于教育而造成的价值损失。前者称为教育的直接成本或实际成本,后者可称为教育的间接成本或机会成本。
根据教育成本的本质可以知道,高等学校的教育成本就是指高校在教育活动中为培养专门人才所耗费的物化劳动、活劳动的价值总和。高校教育成本可以定义为高校在教育活动中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总和,核算的仅是高校为培养每个学生所耗费的全部费用,是狭义的教育成本。
(二)高校教育成本的构成
高校教育成本通常由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固定资产成本、无形资产成本和科研支出六部分构成。
1.人员支出,主要指支付给教职工的各类劳动报酬及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等,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职工福利费、奖金、社会保障支出等。
2.公用支出,是指为培养高等教育对象所发生的日常运行及管理方面的支出。包括办公费、印刷费、水电费、邮电费、交通及差旅费、会议及培训费、招待费、福利费、劳务费、维修费和专用材料费等。
3.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是指向个人发放的各项补贴和用于离退休人员的工资性支出,包括离休费、退休费、抚恤金、困难补助、探亲路费、住房补贴及学生奖助学金等。
4.固定资产成本,是指高校的房屋、建筑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图书、公用设备等的折旧费。高等学校的固定资产一般分为六类: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和其他固定资产。各类房屋建筑物应提折旧;对于已投入使用但未办理竣工决算的房屋建筑物,可按暂估价值入账并计提折旧;土地使用费按合同使用年限平均分摊。各类设备按分类折旧率计提折旧,按设备购置年限已经提取完折旧的设备,不再计提。
5.无形资产成本,是指高校为提高学校声誉、扩大学校影响所花费的宣传费用及研究开发、购入无形资产的投入和支出。主要包括知识成本、人力资源无形资产成本、商标权成本、专利权成本、非专利技术成本、著作权成本、商誉成本、土地使用权成本等。
6.科研支出,是指高等学校为完成所承担的科研任务,以及所属科研机构发生在讲学研究过程中的支出。主要包括工资、津贴、课题调研费、会务费、图书资料和设备购置费及成果鉴定费等。由于科研费用很多为教学和科研共用,可按一定比例扣除后把用于教学的部分计入教育成本。
明确了高校教育成本及其构成后,以此为基础,笔者认为高校的生均培养成本即是高校培养一个标准学生的平均教育成本。
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现状
在我国,对高校教育成本管理进行探索始于20世纪90年代。“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给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教育资源缺乏与资源浪费并存的矛盾,使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严重挑战。
(一)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尚缺乏动力
从高校领导进行成本核算的主观意识上来看,目前还较为缺乏成本核算的动力。
1.目前高校的资金来源大部分仍以财政拨款为主,同时由于高校属于非盈利单位,从未进行过成本的核算,在成本核算方面没有强烈的内在需求,长期以来一直缺乏对成本的管理,高等教育成本的内容和范围也一直缺乏公认的标准。因此要进行核算就需要重新整理原有的会计资料,并且需要对固定资产进行重新评估,这无疑会给高校的财务核算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增加其复杂性。因此一些高校领导缺乏主动进行成本核算的主观意识,认为高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学生和提供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学校最关注的两大课题是教学和科研,成本管理类的机构只有服务和辅助功能,财务管理和成本核算并非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成本核算的理念一直没有被学校重视,也就认识不到成本核算对于高校管理的必要性和意义。
2.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缺乏动力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高教管理体制的问题。目前国家尚未要求高校按成本核算进行财务管理,高等教育的行政机构也尚未把教育成本的核算和管理作为评估高校绩效的重要指标,且未成立教育成本管理的有关机构。因此相关的各项财务会计规章制度也就没有明确要求对高校教育成本进行核算, 这对高校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不仅未起到促进作用,且使高校进行成本核算缺乏动力和外界压力。因此制度上缺乏成本核算要求, 导致相应的账务核算体系设置缺乏,进而没有统一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使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难以有效实施。
(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操作较为复杂
尽管理论界目前已经展开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研究,许多研究者对成本的项目设置、核算范围、核算步骤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说明,但从实践来看,要真正进行成本核算,在操作层面上由于其复杂性还存在一定的困难。第一,从目前高校财务会计的制度原则来看,并不适合进行成本核算,举例来说,高校财务会计在会计核算期间上采用的年度与学生的培养周期并不一致,而要进行成本核算需要具有统一的会计期间。第二,要正确地反映当期的实际收入和费用、成本,应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会计核算,但是按照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要求,高校会计核算实行收付实现制,即要求以现金是否收到或支出为标准确认会计主体收入和成本费用,这显然不能满足成本核算和管理的要求。第三,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目前高校财务会计还无法满足成本核算的需要。
三、如何加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
(一)健全高校成本核算体系的管理
健全管理是完善高校成本核算体系、加强高校成本管理的根本。首先,应完善高等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估指标体系,把高校教育成本指标作为评估体系中的重要考核指标,并由国家统一规定教育成本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高等学校可以增设教育成本指标,以满足高等学校的成本管理和财务管理。其次,建立高校成本管理的相应准则、制度和办法。从目前应用于高等学校的许多规章制度来看,已经滞后于高校的发展和管理的需要,不再适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影响了教育成本的正确核算和管理。因此应对高校成本核算做出明确的要求,并从上到下建立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准则以及教育成本核算的实施办法。再次,强化高校成本的预算管理。高校财务预算是高校年度综合的财务收支计划,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其编制依据是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教学目标任务。加强高校的成本预算管理,就是要依据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编制财务预算,合理配比支出预算中的经费和成本支出。
(二)坚定高校成本核算的具体原则
坚定成本核算的原则是加强高校成本核算的关键。从会计核算角度来讲,教育成本核算应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不论费用是否支出,只要是本期的费用和收益,一概作为本期处理。但目前我国高校的会计核算一般都采用收付实现制,以资金是否收付作为确认成本是否发生的基础。而在实践中,高等学校的培养费用中既有与培养学生有关的费用,也有与之无关的费用,这样采用收付实现制就不能正确反映高等学校当期的实际收入和成本。因此,为正确反映各个会计期间所实现的收入和应负担的费用,进而正确反映高校各期的教育成本,应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建议高校可在原有核算原则的基础上考虑采用权责发生制,即考虑综合采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核算原则。例如可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涉及教育成本支出的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不涉及教育成本支出的业务。
展望中国高校教育 篇12
关键词:中国高校教育,可持续发展,高校特色,与政经联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划生育的实施, 学生人数逐年递减, 加之各大高校的扩招, 使得高校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在生存之下取得发展, 这就需要我们坚持自己的特色,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不断开拓创新。
一中国高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 根据定位, 发展核心竞争力
左相国教授曾在《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分析》中指出, 核心竞争力用于高校是指:“能使高校为相关利益主体, 带来特别利益的促进高校走向成功, 在高校竞争中起关键作用的独有的要素和能力。”由于出发角度不同, 对此也有一些其他的观点:“对高等教育来说, 核心竞争力表现为核心学科和专业”、“高校人力资源、办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总之, 其重点都离不开鼓励高校去发现并发展高校的核心竞争力。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定位能使大家记住高校所传达的信息, 有利于高校制定有利于本校发展的战略, 并整合高校资源打造强势核心竞争力。
2. 塑造品牌
品牌是指企业用以识别某个或某些企业的产品或服务, 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区别开来的商业名称及其标志。伯顿·克拉克认为, “分散控制导致高校竞争, 竞争的焦点是获得相对声誉”、“声誉一旦形成就是高校独一无二的最大资源”。各高校要想长远发展, 就必须塑造自己的特色品牌, 发挥自己的优势。
近几年, 各大高校连年扩招,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大学毕业生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压力。许多用人单位开始择校用生, 此时, 高校品牌的塑造无疑成为了本校学生的就业优势, 同时无形之中也为高校提高了声誉, 两全其美。这就是“品牌效应”。
3. 发展高校的个性文化
文化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大学文化就是文化大河之中的一个小支流, 大学文化的多种多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精神文化, 主要体现为办学有鲜明的个性和办学理念, 反映一所大学的追求和信念, 也是大学群体意识、凝聚力的集体体现。 (2) 环境文化, 环境是大学开展任何活动的基础和场所, 它直接影响着师生的生活及日常的情绪。 (3) 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约束一些不正当行为的一种手段。主要表现在一所大学所制定的规章制度以及制度的完备程度和履行者对制度的意识。 (4) 行为文化, 指教职工和学生在生活、学习、娱乐等活动中形成的文化, 也称之为大学校园的文明。
二立足特色专业, 不断创新发展
1. 确定自己的优势
不同地区经济的差异, 影响着高校的社会地位和专业的设置。近几年, 财务管理即会计专业成为了一个热门的专业, 各大高校对此专业的招生是如火如荼。虽然扩招热门专业有利于高校的发展, 但在发展的同时, 也使得许多高校忽略了本校特色专业的发展, 导致高校的特色不鲜明, 走向笼统化, 不利于高校的长期发展。如何在经济的浪潮中乘风破浪, 就需要高校长鸣灯塔指引各大专业破浪前行。
2. 开拓创新
高校特色专业的发展需要社会的认同和支持, 目前许多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使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经济建设的发展, 所以高校应在立足本校特色的基础上, 不断紧跟时代, 适应经济发展扩大规模引进不同的专业人才, 增加高校的就业率, 为社会、国家培养出更多更需要的人才。
三将高校的发展与国家的政策、地区经济的发展结合
1. 加强国家政策对高校专业的指导
加强国家政策对高校专业的指导就是政府干预高校发展的一种行为。在中国高校发展之初, 如农业、林业、师范类的院校一度被考生遗弃, 但在中国政府出台相关 (如减免学费、生活补贴等) 政策后, 此类高校一时间受到了考生的追捧, 因此, 政府的干预不仅挽救了这些专业和院系, 也更加促进了此类专业的发展。
同样的情形又出现在了当今的高校, 有些急需用人的专业在高校已成冷门, 修理技术型人才成为社会的抢手货, 但考生却不愿报考此类专业。
地域经济特色不同, 就需要当地政府出台与之配套的倾斜政策, 政府对高校特色专业予以扶持 (资金、设备等) 。同时也需要整个社会的引导, 政策上也可以参考过去进行指导, 使中国制造业不断发展。
2. 将高校专业与地方经济相结合
为提升高校学生的就业率和知名度, 高校应将相关专业与本地的经济结合起来, 这已成为当前高校发展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能否持续的当务之急。所以高校应积极与相关协会或企业取得联合, 对某些专业进行校企联办;高校研究人员在申报地方政府科研项目时努力将高校和企业进行捆绑, 并与专业建设结合起来;引进社会资金和社会资源创办适合高校发展的专业, 最终达到地方经济建设与高校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左相国.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分析[J].中国冶金教育, 2003 (5)
[2]唐贵伍.构建核心竞争力提升高职高专办学水平[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 (20)
[3][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学新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