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高职学生

2024-07-24

少数民族高职学生(共12篇)

少数民族高职学生 篇1

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工作, 不但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的扶持力度, 而且加大了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各类人才的工作力度。少数民族学生在高职院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在心理、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各有特点,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工作, 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气氛, 是每一个学生管理者的职责所在。如何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下面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基本特点, 谈谈对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措施。

1 少数民族学生特点简析

1.1 民族习惯差异, 民族信仰不同

少数民族学生从小多以本民族聚居的方式生活, 长期受到本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家庭教育的熏陶, 积淀的民族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强烈的民族情感。他们来到高职院校学习, 生活环境变化大, 饮食习惯、行为方式与身边同学存在差异, 少数民族学生如内心深处感到不适, 很难与其他同学融为一体。他们希望其他同学认可和尊重自己的民族习惯, 讨厌他人带着偏见的眼光看待他们, 严禁违背他们的民族意识。由于少数民族学生与同学、老师缺乏有效沟通和必要的理解与信任, 使得他们在一些琐事上的不满情绪得不到及时的疏导, 容易产生一些过激的情绪或行为。宗教信仰的差异也是导致民族意识不同的直接原因。少数民族学生都有自己独有的民族宗教信仰, 如藏族学生信仰佛教, 新疆学生信仰伊斯兰教等, 他们希望学校能理解并支持他们的信仰, 同时能支持他们参加相应活动。

1.2 地区文化教育差异, 学习课程滞后

少数民族地区受到历史、地域、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影响, 经济和教育水平相对落后, 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庭环境、个人经历、社会阅历、接受的基础教育等方面与其他大学生存在明显差异。少数民族地区受教育条件的限制, 基础教育相对薄弱, 导致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偏低, 学生入校后明显感到学习上的不适应, 学习压力大, 课程多、难度大、强度高, 知识点与高中知识衔接有脱节现象, 他们感觉极不适应, 感到学习恐慌。他们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因为大部分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英语学习, 并且很多学生从高中才开始接触英语, 计算机基础相差甚远。进入大学之后, 一些课程的难度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范围, 从而厌学情绪严重, 学业前途迷茫, 成绩不太理想, 自卑心理滋生。

1.3 地区经济条件差异, 消费心理波动

多数少数民族地区因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经济状况不够景气, 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家庭收入偏低, 来到内地读大学, 衣食住行的消费水平均较以往有所增长, 生活标准相比身边同学有一定差距。这份经济压力带给少数民族学生消费心理波动的同时, 也挫伤了他们自尊心, 带来了心理上的失衡现象。

2 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

2.1 学习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知识是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基础

近年来, 高职学院发展迅猛, 在校学生剧增, 少数民族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多, 民族种类不断增多, 学生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多样。各民族之间, 由于彼此的习俗、文化、语言了解不够, 在学习生活中, 易发生少数民族学生间的冲突。所以, 加强民族知识普及, 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 对于学校开展少数民族工作来说, 势在必行。同时, 针对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老师, 更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 了解各民族不同的习俗、文化, 才能和学生打成一片, 遇见问题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才能将矛盾化解于无形。

学校德育管理者应该了解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 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的教育, 通过组织观看教育片、介绍少数民族英雄、观看少数民族电影、演唱少数民族歌曲等方式,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在学校学生中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树立“汉族和少数民族同生存, 共发展”的正确思想。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各民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和睦相处, 互相尊重, 避免民族纠纷的发生。

2.2 走进少数民族学生生活是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关键

对于少数民族工作, 部分辅导员和学生管理者存在侥幸心理, 对学生采用群体式管理, 与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缺少单独的沟通交流, 忽视了个体差异问题的存在, 对学生实际情况只知其表, 不知其里, 从而失去控制。

辅导员是受学校委派负责学生学习、生活、政治思想的指导老师, 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作在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 所以, 应与学生加强交流, 特别是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交流。首先可通过找一些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交朋友, 定期召开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向少数民族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及时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 做到有的放矢, 对问题能及时地从心理上解决, 从而杜绝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其次要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心理方面的需求, 为他们办实事, 办好事。学校教务、后勤、学生工作部等部门, 应定期深入少数民族学生中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 向他们了解自己平时工作情况, 征求他们的意见, 及时采取措施, 解决他们反映的问题。

学校领导也应该与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 利用少数民族学生节日等特殊日子, 与少数民族学生谈心交心, 减少距离感。

当然, 这说的是狭义上的交流, 从广义方面来说, 学校德育管理者与其它高校德育管理者或民族工作者之间, 高校德育管理者与地方少数民族联谊会等上级部门之间, 也要多沟通, 打开一条民族工作的畅通渠道, 由点带面, 形成统一的联动工作机制。

2.3 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科学导向是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重点

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 来自不同的地域, 属于不同的民族, 有着各自的生活习惯。有的性格孤僻、有的性情粗犷豪爽、有的小气、有的大度……, 总之, 千姿百态。因此, 我们应该以包容的心态, 正确引导, 科学管理, 树立“没有不可造之才, 只有不会造之才”的育人思想。

对于学校德育管理者来说, 要做到不放大学生的缺点和不足, 不埋没学生的优点和成绩。不能揪着学生的缺点不放, 而要采取单独谈话、公开表扬等方式, 对其优点加以肯定, 对其缺点加以适当、无形的抑制, 变被动为主动, 让少数民族学生在无形中去掉身上的缺点, 树立自信心, 充分发挥自身的优点, 在与同学打成一片的同时, 也能为课余活动增添别样的色彩。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 如何科学地组织教育教学, 成为学校工作的一个重点, 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 也多了一份忧虑, 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生活在边远山区, 教育质量普遍不高, 而且采用本民族语言教学, 少数课程开设滞后, 出现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掉队的现象。对此, 从辅导员到德育管理者, 都需要通过各种渠道, 及时地引导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 及时转变学习方法, 采用集体讲解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原则, 打开问题的症结, 做到对症下药, 才能保证少数民族学生在校健康地学习和生活。

因此, 学校民族工作在常规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决不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作为一个学生管理工作者, 要找准工作的正确方向, 明确管理的思路, 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 培养和提高自身创新教育方法。以对民族工作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对待高校民族工作。

结束语:高职院校面对少数民族学生, 要倾注更多的关心和耐心, 让他们能真正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全身心地融入到校园学习生活中来, 鼓励他们充满信心, 帮助他们进行职业规划, 不断提高自我, 早日成才。按照党的民族政策、以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 努力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工作, 为社会培养一大批合格的少数民族人才是我们学校民族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刘丽丽.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黑龙江史志, 2007, (12) .

[2]孙彬.浅谈中等职业学校民族学生的计算机教学.教改探索, 2007, (6) .

[3]魏秀兰.少数民族学生关于自学能力的培养.教育教学研究, 2008, (1) .

少数民族高职学生 篇2

少数民族地区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和方法

高职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文化差异是影响用目的语言进行有效交流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从当前少数民族地区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与高职英语教学目的的冲突着手,阐述了少数民族地区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和方法.

作 者:黄华湘 邹媛 作者单位:湖南省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吉首,416000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5)分类号:G420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高职英语教学 文化导入 必要性 方法

少数民族高职学生 篇3

[关键词]少数民族高职教师学生心理需求心理变化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70127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为了促进少数民族的发展,政府颁布了不少促进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政策。近年来,职业学校的扩张使得高素质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忽略掉高职学校教师的心理需求和学生的心理变化。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职学生从小生活在自由浪漫的教育氛围中,并由于长期居住在自己本民族的地区,对于外来文化存在着陌生感。尤其是在高职教育阶段,学生要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就会遇到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各种难题,如果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来面对这些难题,就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在高职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职学生的健康发展。反过来,少数民族高职地区的教师也会由于特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自卑、缺乏认可,以及缺乏成就感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就会影响教师的教学,因此就需要及时发现这些问题,满足教师的心理需求,从而保证教师的正常教学。

一、满足少数民族地区高职教师心理需求的策略

1.教师自身要不断加强学习。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要想获得认同感,就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因此就需要鼓励教师到重点大学去攻读硕士或者博士学位,这就需要国家对于这些教师有倾向性的保护政策。学校也要提供教师到重点大学或者国外访问的机会,使得教师能够了解本学科最为前沿的东西,不断丰富知识储备,提高学术素养,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能够满怀自信。这样就能使学生逐渐改变对教师的印象,教师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2.学校提升对职业教师的待遇。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面对高负荷的工作内容,长期下去就容易积劳成疾,身心都会出现问题。近年来一些中年高职教师因病身亡的消息层出不穷,这就需要学校能够降低教师的教学负担,给予教师生活上的保障,提升教师的待遇。另外,还需要提供专门的资金来保障年轻教师的发展,从而使年轻教师能够获得工作上的成就感,对于未来的发展也会保持信心。

3.社会要加强对职业教师的舆论宣传。高职在我们国家目前的认可度较低,因此就需要不断提升这些院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学校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在电视、广播以及网络等媒体上加强对学校的宣传,让公众了解职业院校对于社会的发展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让公众对于职业院校的印象改观,让社会了解职业院校的办学模式和培养理念。在学生毕业后还需要加强对毕业生和企业的回訪,不断改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认可度就能够增强,教师在教学中也会获得成就感。

二、少数民族地区高职学生的心理变化

1.强烈的群体意识。少数民族的学生长期以来都是和自己本民族的人生活在一起的,因此进去到高职学习的时候,还是会保存着这样一种群体性生活的意识,因此在学习和生活的时候更愿意和自己本民族的学生在一起,这是根深蒂固的民族特征,他们认为只有和来自同一地区、拥有共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才会更加和谐,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就会看到相同民族的学生更加的团结,单个的学生是不能够脱离群体生活的。

2.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汉族学生相比,少数民族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有比较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但是在对待这种民族自尊心的时候需要把握一个度,一旦超过了这个度,这种民族自尊心就会表现得很偏激,一方面他们渴望融入群体,但另一方面强烈的自尊心又往往会产生心理上的矛盾,这样就会使他们显得与群体格格不入。

3.闭塞的心理状态。少数民族的学生往往比较热情,尤其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就更加豪放开朗,待人接物也比较真诚,但是由于从小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往往只愿意跟自己本民族的人来分享经验,而不愿意和别的学生一起来分享。因此进入到高职学习以后,就表现得很闭塞,不愿意接受新事物,不愿意和别的同学交流生活经验,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都是很不利的。尤其是进入高职以后,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的消费观念和别的同学的消费观念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因此就更不愿意和别的学生进行交流。

4.学习动机不强。少数民族的学生进入到高职学习以后,往往怀着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心理,受到自己本民族的宗教信仰的影响,对于新的科学知识的兴趣不浓厚,学习安于现状,因此学习成绩提高得较为缓慢。少数民族往往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尤其是在一些有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地区,家长推崇宗教教育,因此学生进入高职以后对于现代化的知识的学习动机就不强,容易产生逃避学习的心理。

5.自卑的学习心理。少数民族的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的知识有一定的民族特色,但是进入到高职学习以后,学生就需要和普通学生一样接受相同的知识,但是少数民族的学生在面对数学、英语这些学科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得手足无措,进步也比较慢,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自卑的心理。少数民族的发展基本上相对比较落后,尽管目前国家注重少数民族的教育建设,但是和普通学生相比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世界观、人身观也不尽相同,这都容易使得少数民族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三、少数民族地区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在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高职领导往往将其看做是少数心理教师的责任,辅导的对象也仅仅是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而没有深入到学生中来进行教育,对于整体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重视起来。

2.心理教师的辅导能力不足。目前在高职院校中的心理辅导教师往往不是专业的心理学专业出身,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缺乏,使他们在对学生进行辅导的时候,往往就没有针对性。而且心理辅导教师往往是汉族的老师,因此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特征并没有深入了解,不能够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状况感同身受,因此辅导效果并不好。比如藏族的学生性格相比于汉族学生来说更加开朗,情绪更加稳定,合作性也较强,但是进取心不强;而黔南的民族学生往往将勇敢放在第一位,将能力提升放在第二位;而汉族的学生往往是将能力放在第一位。因此可以看出不同民族的心理特征是不相同的,因此教师就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征来进行辅导。但是目前少数民族地区高职教师的辅导能力明显不足。

3.心理辅导过程形式化。在少数民族地区高职辅导过程中,人们往往认为只要开办几次心理讲座,讲几个心理概念,进行一些心理知识宣传就是进行心理辅导了,这样的辅导往往过于形式化,而没有具体的辅导内容,这就不能够改善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状况。

四、加強少数民族地区高职学生心理辅导的措施

1.进行物质和心理双重资助

目前我国除了汉族以外,大概有1亿左右的少数民族人口,而这些少数民族大部分分布在西北、西南、东北等不发达的地区,因此经济上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而我国在进行高教体制改革以后开始对学生进行收费,这就会给学生造成很重的经济负担,会让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学校针对这种状况在进行辅导的时候,首先就是要对学生进行物质上的资助,学校定期发放补助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学校要在“缓、补、减、免”的基础之上实行“贷、奖、勤”制度,这样既能够改善少数民族学生的经济状况,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又能激发少数民族的学生自强自立以及回报社会的品质,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2.提升心理辅导教师的能力

心理教师的素质是提升学生的心理状况的关键,而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都相对不足,许多教师是兼职心理辅导教师,教师的整体观念落后。有的少数民族地区高职学校的经济有限,在硬件和软件上的配备不足,这样就造成许多教师获得最新的心理辅导知识的途径有限。图书不能够及时更新、网络不发达,有限的教学刊物还在领导手里,这样就使得心理教师的辅导过程举步维艰。因此就需要加强资金投入,完善硬件和软件设施的建设,让教师外出进行培训,拨出专项的培训资金,让心理教师的素质能够不断得到提升。同时,还需要加大心理辅导教师的薪酬,从而吸引高学历的年轻教师进入到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进行心理辅导,使得学生的心理状况能够得到好转。

3.开展民族性的心理辅导活动

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思维,因此在进行健康教育的时候,教师就需要根据不同文化的民族来开展。虽然,心理健康辅导作为一门科学的学科,在进行测量和评估的时候,对所有人都应该采用统一的标准,不应该考虑文化和价值的因素,但是由于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才刚刚起步,而我国又是少数民族众多的国家,如果不考虑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以及语言,就很容易使得学生感觉心理辅导用处不大。因此在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的时候,就需要以班级为单位来开展活动,根据不同民族特色来设置心理活动主题,这样就能够吸引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在活动中改善自己的心理状况,使得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来面对以后的生活和学习。

4.完善心理咨询途径

目前许多学生对于心理辅导并没有正确的认识,认为去做心理辅导的学生就是心理不正常的,因此总是不愿意参加心理辅导。为了保护学生的隐私,学校就需要对心理辅导的途径进行完善。首先就是要建立独立咨询室,让学生可以单独去咨询心理辅导教师,通过一对一的方式来对学生提供心理辅导。高职院校中还可以开通信函咨询、电话咨询的方式,使得学生愿意参与到这种形式中来。高职院校还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在隐蔽的网络中学生更愿意去倾诉自己的心理问题。对于一些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学校要进行跟踪辅导,最终使得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都能够好转。

综上所述,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心理辅导教育状况不容乐观,无论是教师的心理需求还是学生的心理状况都存在着问题,因此就需要学校、社会以及教师和学生个人共同来进行努力,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使得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健康发展。

少数民族高职学生 篇4

一、高职学院少数民族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一般而言, 高职学院少数民族大学生容易出现以下几类常见心理问题:

1. 人际交往障碍。

在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学校后, 大部分学生会选择同自己同一民族的同学在一起学习和生活。这固然有生活习惯、民族文化、语言等因素, 但也反应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他们认为自己与这些同学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 有相同的民族信仰, 所以应当结成团体, 并且不能随意脱离。一方面, 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经济、家庭等原因, 不愿意甚至不会与他人交往, 另一方面, 少数民族大学生性格一般比较豪爽和开朗, 但却局限于小圈子的交往, 他们又迫切的想改变这种情况, 突显自己的力量。在这种冲突下, 有的学生就可能出现人际交往障碍。

2. 自尊与自卑的矛盾心理。

少数民族大学生比起汉族学生来讲, 具有更强烈的民族意识, 而这种意识有时候就会转变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有时表现为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偏激的民族心理。觉得自己与其他同学有很大的区别, 但这种区别又不能被其他同学所接受。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比较偏远的山区, 生产水平和经济水平都不能与城市相比, 这部分学生又容易产生自卑感, 害怕自己被排斥, 不被接受。

3. 环境不适应, 产生适应障碍。

少数民族大学生远离自己熟悉的环境, 到高校求学, 往往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再加之有的学生语言不通, 难以与老师、同学沟通交流, 更加重了适应问题, 容易产生压抑、焦虑、抑郁等情绪, 有的甚至出现神经症。

4. 学习心理。

教育质量相对较低一直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突出问题。家长文化程度低, 无法给孩子科学合理的教养;学校教育质量差, 不少学校还推崇宗教教育, 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后无法适应学校的学习安排。在学习中, 有的学生难以遵守学校学习规定, 有的学生由于前期基础较差, 跟不上学习进度, 由此产生厌学、弃学、自卑心理。

二、高职学院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探讨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多途径、多元化的, 只有及时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变化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方法, 才能推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 树立科学健康观。

1. 有针对性的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课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要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课堂上系统学习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 增强自我认识, 悦纳自我, 让学生学会用合理的方式调节情绪, 正确应对生活中的矛盾, 尽快度过适应期。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2. 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间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活动。

通过这些辅导和咨询, 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比如, 在入学后, 首先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 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学校生活, 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寻找自己的角色定位, 树立生活学习目标, 摆脱入学前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 使自己能被大环境所认可和接纳。

3. 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促使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能促进教学及科研活动, 而且可以使每个校园人的精神得到提高和升华。良好的校园文化能调节学生的思想行为, 激发他们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 帮助他们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同时, 在这些文化活动中, 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走进大集体, 克服自卑心理, 积极与他人交往, 形成良好和谐的人关系。

4. 增强广大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

教师, 特别是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群, 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潜在力量。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依赖于心理健康专业教师, 还应对广大教师进行培训进而宣传, 让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深入教师队伍, 让每位教师都能使用正确的方式处理学生问题。

5. 利用网络推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网络已经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网络环境下, 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容易抛开自己的身份, 解开约束, 自由的进行咨询和探讨。高职学院应开辟专业的留言版、网站、QQ等途径, 引导学生以更加轻松自在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学生参与热情。

参考文献

[1]朱丽芬, 李辉, 孙文兴.我国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分析与研究.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2005 (02)

少数民族高职学生 篇5

滇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语言态度初探-来自保山学院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就读保山学院的来自滇西各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了有关语言态度的`调查研究.研究表明,滇西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态度积极,他们在情感上对本民族语言有着天然深厚的感情,同时也高度认同普通话和英语的有用性和社会地位,认识到学好普通话和英语的重要性.

作 者:王丽 Wang Li  作者单位:保山学院,云南,保山,678000 刊 名:保山师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AOSHAN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8(6) 分类号:H1 关键词:滇西   少数民族大学生   语言态度  

少数民族高职学生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汉语言教学班;少数民族学生;管理

高职院校对汉语言教学班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言教学必须具有针对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汉语言教学目标之前,必须充分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并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合理的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言能力。

1 高职院校汉语言教学班中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现状

1.1 汉语应用能力差异大 少数民族学生进入汉语言教学班级学习的途径各不相同,“民考汉”和“双语班”学生是参加汉语文高考并享受国家照顾政策以后直接由高等院校汉语言授课专业录取而进入汉语言教学班级的,这部分学生由于在基础教育阶段比较系统地接受了汉语教育,并且部分学生能够通过民族汉考等级考试,直接进入专业班学习。所以在进入高等院校以后基本可以接受民汉一体化的教学进度和课程安排 ,但个别课程学习起来仍然有很大的难度,如新疆师范大学各专业学生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语文等课程很难与汉族学生在同一层次上学习。“民考汉”和“蒙授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基本是以接受民语言教学为主,汉语应用能力大多都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与汉族同学交流自学等方法习得的,在高职院校纯汉语授课的氛围中这类型学生的学习压力要远远大于“民考汉”和“双语班”学生。

1.2 思维与认知方式传统 少数民族学生虽然通过自身努力通过了学校要求的汉语水平资格考试,但当少数民族学生身处陌生的语言环境时,他们还总是按照习惯的思维方式思考事物并用母语的语言模式反映事物,导致他们的应变能力较差,其进取心、创造性也同时受到了极大程度上的限制。在传统观念、风俗习惯的影响与制约下,当进取心、创造性思维受限后,上述各类型少数民族学生往往在面对新事物时表现出犹豫与迟疑。同时,封闭性心理易使其固步自封,缺乏面对新事物的心理准备,缺乏不断开拓的心理追求。由于从学校及其他各种媒体所获得的各类信息也少于汉族学生,因而汉语言教学班级中少数民族学生的目标不是很明确,直接导致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且不易形成迫切的学习需求。

1.3 学习汉语言的主动性不强 虽然少数民族学生希望自己能在汉语言教学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学生适应能力不强,无法更好的适应汉语言教学形式,导致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言学习成绩一直不是很理想。汉语言教师如果不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制定教学计划,这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就会受到很大的打击,学生就会失去汉语言学习的兴趣。很多少数民族学生都是被动的学习,这样根本无法实现提高学生汉语言能力的教学目标。

2 高校汉语言教学班中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方式

2.1 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如今,少数学生很难真正融入到集体中,原因是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言基础比较薄弱,汉语言的成绩也不是很理想,这类学生会存在一定的自卑感,而且这类学生和汉族学生之间也会存在沟通障碍,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很难表达出来。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学生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上课玩手机、睡觉,严重影响了课堂秩序。针对以上问题,高校必须结合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采取解决对策。高校可以任命少数民族学生为班级干部,增强这部分学生的责任感和凝聚力,提高自我约束能力。管理班级事务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之间的交流, 在学习中,可以采取民汉一帮一,学生结对子,互助学习。在宿舍管理中也可采取民汉合宿,在生活中学习汉语。

2.2 加强教师和少数民族学生的沟通 在高校汉语言教学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言的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因此,高校必须加强汉语言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汉语言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进而提高汉语言教学质量。要想提高汉语言教学效率,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教师还要多和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交流,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多关心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汉语言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如,在汉语言教学中,教师和大家一起听读汉语小说、一起看汉语新闻 、电影,电视剧等,并让大家做出观后总结,提高学生的汉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还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自然景物,比如蓝天、瀑布 、花草树木等等,让学生猜想这幅画想要表达什么。有的少数民族 学生说,“天很蓝, 像蓝色的海洋。”“这是瀑布,是大自然 像巨大的水帘。”“可以出去游玩。”很多学生都对此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提高了学生参与到汉语言教学中的积极性和热情。

2.3 制定分层小班教学模式 在汉语言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分层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教师在布置汉语言作业时也要采用分层布置的方式,现在各高职院校的预科汉语班级人数较多,大多在50-60人。教師在汉语教学中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学习汉语。除分层教学模式外,可以展开小班教学,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汉语言学习中。

3 小结

少数民族的汉语言教学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从高校汉语言教学班中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状况来看,汉语言教学还有多方面的不足,如,少数民族汉语言基础薄弱、思维与认知方式传统、学习汉语言的主动性不强等,所以想要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汉语水平需要提升少数民族自我管理能力, 需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计划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 少数民族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博潘·呼马尔别克.探究高校汉语言教学班中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策略[J].赤子,2015(10):155-155.

少数民族高职学生 篇7

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 由于受到地域的影响, 且消息闭塞, 语言混杂, 汉语水平较低, 这更加大了学习英语的难度。高职学生生源一部分来自普通高中, 大部分来自职业高中, 学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 与本科生相比, 总体上英语基础较差。英语写作方面的主要问题如下:

1.词汇方面的问题。高职高专学生普遍存在词汇积累较少, 在写作中不能辨别同义词、近义词, 对一词多意及语义轻重不太了解, 对词性的把握不准确, 常常在写作过程中把英文单词按汉语的语序逐一堆砌起来, 导致词语误用, 词性滥用, 搭配不当。

2.语法方面的问题。与汉语对比, 英语的语法要求更严格更系统, 有严格的性、数、格的变化要求, 严格的时态要求等等。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 经常会在英语名词的数的变化、动词的时态和语态变化、形容词和副词的等级变化、以及主谓是否保持一致, 这些基本的语法知识上出现问题。

3.句法方面的问题。英语的句子结构与汉语的句子结构有很大的差异, 要受到语法规则的约束。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学生由于语法掌握的不好, 对英语五大基本句型的基本构成也不熟悉, 在写作过程中, 句子构成更符合汉语的习惯。从英语角度看, 句子的逻辑关系混乱, 结构不符合英语句法规范。

4.篇章方面的问题。由于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基础较差, 英语阅读量少, 阅读面窄, 因此在写作的过程中表现出缺乏素材、内容空泛。写出来的文章段与段之间没有任何的衔接过渡, 重点不突出。

针对在研究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在教学中采取相应的对策, 以提升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的成绩。方法如下:

1.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发挥出他们内在的潜力。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英语基础偏差, 学习英语自信心不足, 没有学习兴趣, 对于英语写作的态度也是非常消极的, 如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一门课程首先学生要意识到学好这门知识对于自己未来工作的重要性, 才能产生学习的欲望。因此, 我们可以从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定向性方面分析, 让他们了解英语写作能力在他们日后工作中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 尽量保持课堂活跃, 从基础讲起,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学生词汇和语法的基本功的训练。词汇和语法构成课英语学习的基础。如果学生对词汇和语法掌握不好直接影响其写作能力。语言学家Sindair (1991) 认为:语言是一个以语法为基础的公式化 (即短语化) 的系统, 近年来我国外语教学研究影响很大的《现代外语教学》 (束定芳, 庄智象1996) 也提到Windowson (1992) 的观点:“语言由两部分内容组成, 一部分是综合的记忆中的词块 (lexical chunks) , 另一部分是分析性的语法规则”。可见, 要提高英语写作词汇和语法是重要的基础。 (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教会学生词汇学习的策略。遇到一词多义或是同义词时, 要注意其用法的异同。给学生介绍一些固定搭配, 帮助学生扩充词汇量。还有通过root (词根) 、prefix (前缀) 、suffix (后缀) 猜测词义, 来扩充词汇量。 (2) 在语法教学方面, 要有计划的安排专项练习, 特别是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如:主谓一致、非谓语动词、虚拟语气;句子之间的并列、从属的关系;连续事件中时态的呼应, 及关联词的应用。使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语法知识。并通过句子改写、合并、转换等形式加强句型训练, 了解常见句式, 进而能够有语篇意识, 学生经过训练大多数能达到组词成句、组句成段、组段成篇的设定目标。

3.鼓励学生多阅读、多背诵。 (1) 阅读与写作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大量阅读可以扩充学生的词汇量、积累英语写作素材和增强语感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分析文章结构及写作技巧, 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拓宽知识面。大量的阅读, 可以避免写作中的知识匮乏和语言贫乏, 培养语感, 减少中式英语出现的几率。 (2) 背诵输入能够加强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积累和巩固, 又能将显性的语言转换成隐形的语言知识。在实验班通常都是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材料, 然后让学生写出文章结构, 展示背诵成果, 这样增强了学生语言表达时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减少母语在进行英文写作时的负面影响, 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度。

在本课题研究的初始阶段我们找到了问题所在,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信会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吕斌, 雷慧.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J].科技信息, 2006, 9.

[2]魏凤芝.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现状的思考[J].职业教育, 2008, 8.

少数民族高职学生 篇8

一、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针对高职院校中的大学生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它是学校通过一定的教育实践活动, 使大学生形成符合特定社会、时代和人类自身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格的教育活动。它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政治保证。

1.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由于长时间生活在本部落中, 在本民族文化和心理上深受感染, 造成他们民族意识强, 民族认同感强烈, 同时也造就了少数民族学生淳朴、直爽、热情的特点。他们平时喜欢运动、能歌善舞、情感外漏的性格特点, 在校园内文艺和体育活动中表现突出。另外, 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边远相对封闭地区, 思想比较闭塞视野不开阔, 容易产生固执、主观、片面等问题, 表现出自我约束能力差、做事不计后果、行为冲动等副作用。当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职院校校园时, 由于周边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加之与汉族学生在语言、信仰、生活习惯、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他们将自己封闭在本民族的小圈子中, 与其他民族学生不能很好的沟通交流。因此, 新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很大的难度, 需要高职院校能站在民族团结的基础上构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观”, 重新审视原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教育方法, 建立适应于新疆高职院校学生发展的新型教育方法。

2.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特点。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升学政策向少数民族倾斜, 通过加分政策可以以很低的分数进入高职院校, 由于语言障碍和接受教育水平的差异, 造成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 课堂上的讲解不能完全理解教师的意思, 造成听不懂、不愿意学的思想, 有的甚至想放弃学业。因此, 新疆高职培养人才与其他省份高职教育目的不同, 需要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来制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点, 降分层次的压力使他们内心自卑, 情绪低落, 入校后的思想波动较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激励他们忘掉层次差别, 正视自我, 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较好地完成学业。

二、新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一, 缺少针对性。目前,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均采用国家统一的教材, 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采用“一刀切”的模式, 而忽略了少数民族的多文化性、多民族性和多信仰性等特点, 不能很好的贴近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 导致一些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

2.重技能忽视思想教育, 缺少长效管理机制。由于高职院校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 由于学校片面理解技能型人才的定义, 造成高职院校只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 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培养, 在学生管理工作上, 也缺乏合力的管理长效机制。由于是在少数民族学生中间在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上, 都要根据少数民族自身特点, 采取合理科学、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

3.受社会风气影响, 价值观发生偏差。在面对复杂的社会变革和市场经济体制下, 新疆高职院校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认知上发生偏差, 在新旧价值观念和道德价值的冲击下, 他们一方面深受本民族传统观念的熏陶, 另一方面接受高等教育后, 对自我价值观有了新的评判标准, 这两种价值观在不断竞争和冲突中, 在他们心理上就存在双重标准问题, 这使他们处于两难的抉择困境。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 出现拜金主义倾向, 这对其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三、加强新疆高职院校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对策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需要在不断的总结和摸索的基础上, 结合新疆目前所处环境来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 在人文关怀、教学方法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都需要改革和创新, 理论结合实际寻求符合新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

1. 结合新疆实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目前新疆处于面对复杂的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 随之高职院校大学生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如何能使发展经济与精神文明相互协调呢?这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面临的新挑战。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 高职院校需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 着力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另外,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自制力较差、自卑心理严重的思想特点来说, 落实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 尊重、理解、关心、激励少数民族大学生, 用人文关怀的情感教育法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贯穿于高职院校的教育中。

2.结合新疆环境因材施教, 主客体参与的实践教育方法。实践教育法是指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受教育者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使他们在实践中接受锻炼和考验的教育方法, 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针对目前新疆现状,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光体现在课堂教育中, 还体现在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中, 可以通过校园网络、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和专业课程学习等不同方式, 让少数民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充分调动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另外,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不高的特点, 可以在校园内开展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网站和报刊等方式, 增加少数民族思想政治学习的自觉性和亲和性, 搭建丰富多彩的教育平台, 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果, 同时因材施教, 避免单一“灌输式”教学方法带来的负面影响。

3.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全程教育体系。由于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性决定了他们在日常行为管理和教学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难度, 为了能更好的将思想政治教育传递到少数民族学生中, 在专业技能课程学习的同时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渗透,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全程教育体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转变教育观念, 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教学工作相联系, 将专业课程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 充分挖掘能与少数民族学生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同时, 要求高职院校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对每名学生的日常行为、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多个方面进行约束和要求, 使理论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与学生教育管理实现了有效的兼容和互补。

4.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建设“双语型”师资队伍。新疆高职院校要针对本学校少数民族数量设置一定比例的少数民族教师岗位, 在加强少数民族教师自身素质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少数民族教师容易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化, 有助于学生形成民族情感和凝聚力, 传承和发展他们的民族文化。另外, 高职院校要重视少数民族教师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培养, 辨别少数民族学生不同文化的思想行为模式, 使用少数民族大学生熟悉的教学方式, 更有效地实现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阂维方.做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 2005, (3) .

[2]苏浩.对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原则及途径的思考[J].教育科研, 2014, (7) .

[3]彭剑勇, 杨护明.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的现实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 2013, (12) .

[4]刘静.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究[J].科教导刊, 2014, (5) .

[5]陈万柏,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6]罗国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7]唐羽.“90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探索[J].科教导刊, 2014, (2) .

[8]肖体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 2009.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分析 篇9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对民族精神认识的现状

当前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 信仰共产主义,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对我国保持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充满信心, 对党中央领导集体非常信任。但是, 也有一小部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出现了迷茫, 有消极、颓废等不良倾向。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 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 多元文化中包含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 公然挑衅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否定社会主义、诽谤人民民主专政, 贬损中华民族文明史。面对这些文化意识的传播与渗透的误导, 一些大学生动摇了他们的理性和信念, 对国家、民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信心不足, 甚至产生怀疑。极具政治隐蔽性和欺骗性的西方价值观, 利用经济优势、传媒优势和教育、交流文化优势不断侵蚀着我国民族文化。一些大学生缺乏系统、完善的人文知识, 传统文化意识淡薄, 民族自信心不足, 对外来文化盲目崇拜, 对本民族文化表现出明显的疏离, 民族文化认同感出现危机。另外, 西方社会价值观中的享乐主义和极端功利主义使一些大学生极其崇尚金钱主义, 集体主义观念淡薄, 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艰苦朴素意识淡漠, 精神世界匮乏, 思想荒芜。

二、产生不同认识的原因分析

1. 传统教育不够系统。

从小我们接触的就是谦虚恭让、尊老爱幼等基本原则。随着年龄的增长, 我们开始进入教育系统精心设计的“应考尖塔”, 学习历史, 学习政治思想, 这其中宣扬最多的就是民族主义, 独立、富强、进步, 我们能记住, 但是只是为了考试, 并没有细细考究这类思想文化的基础和来源, 放眼望去, 满是充斥着“高尚”的塔尖, 我们只是背知识点, 并未领会其深刻意义, 导致对中华传统民族精神的认识缺乏全面性。

2. 高职院校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误区。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各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任务。然而, 一些高职院校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工作的重心往往放在增加招生人数、开设热门专业、规模扩大方面, 对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有所忽视;一些高职院校则片面注重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训练, 对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的紧迫性认识不到位, 对民族精神培育重视程度不够。有的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途径较为单一, 没有充分调动各种教育资源, 缺乏多样性, 表现在:把民族精神的培育仅放在课堂教育中, 或片面注重理论讲授, 实践环节较为薄弱;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实践环节片面理解为各种文体活动, 缺少深入社会的实践环节, 从而使培育效果大打折扣。

3. 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一部分人完全不知道什么是民族精神或对于民族精神的发展、完善完全不在乎, 这部分人主要以青年学生为主。这部分人大多在为学习生活奔波, 基本的物质生活得不到满足, 何谈精神认识?所以, 要使优秀的民族精神得到全社会的认可, 必须要保证这个社会能站在物质的层面上仰望精神。

三、在高职院校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措施

1. 创新教育载体, 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 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

广泛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需要有效载体, 要用好的教育载体营造好的教育氛围, 用好的教育氛围陶冶大学生的高尚情操。当代大学生在社会的改革浪潮中, 受到纷至沓来的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 他们的价值取向自我化、功利化、多元化趋势加强, 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无私奉献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日趋淡漠;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生硬呆板的说教方式普遍存在厌烦和抵触的心理。因此亟须创新民族精神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2. 丰富教育内容, 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认识。

我们要从教育思想上把过去单纯以培养学生“做事”为主的教育模式, 转变成既培养学生“做事”又培养学生“做人”的教育模式。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统一起来;把民族精神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统一起来;把成才教育与振兴中华教育统一起来;把爱家乡、爱学校、爱国家统一起来, 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理论和实践教育活动, 既促进大学生的理论思考, 又丰富大学生的实践感受。 (1) 立足家乡。利用本土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教育, 增强民族认同感。通过“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到乡村及自己的家乡, 感悟社会的巨变, 感受家乡、家庭生活的变化, 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刻苦学习、对工作不断创新的精神, 培养他们全心全意为同学和他人服务的意识, 努力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2) 立足校情。加强大学生感恩情怀的教育;培养大学生尊师、爱校的传统美德。设立校情校史展览馆, 展示学校艰苦创业的历史, 引导大学生深刻感受学校的发展变化, 使学生珍惜学校的学习生活。 (3) 立足国情,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巨大精神财富。

3. 优化教育过程, 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

提升大学生的理想追求要借鉴国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先进经验, 首先, 必须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 尤其要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的民族精神培养方式方法。其次, 在民族精神的培养中, 要引导大学生把内在的思想认识外化为志向行动, 自觉把个人的人生价值追求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 努力成为信念坚定、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知识丰富、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 为促进社会和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建功立业。

摘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结晶, 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出现, 高职院校在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任重而道远。文章结合工作实际, 围绕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对民族精神认识的现状与原因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措施等三方面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民族精神,弘扬

参考文献

[1]荆惠民.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 2006.

[2]王孟举.警惕美国霸权文化入侵[J].时代报告 (学术版) , 2011, (10) .

[3]孟静雅.网络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审视[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7, (5) .

少数民族高职学生 篇10

1 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意识内涵

跨文化交际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在语言和文化差异背景下进行思想、感情等信息交流与互动。如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桂林五星级酒店工作时常与外国人用英语接待国外客人, 涉外文秘专业的学生在公司里用英语与国外客户进行交流、商谈和书写相关信函等都属于跨文化交际。要培养学生在将来的职场中能够恰当得体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 就要增强和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所谓“跨文化意识”, 则是指对所学语言国家历史地理、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理念、文学艺术的洞察和理解, 通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对比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来的自觉性。跨文化意识包括文化平等意识、文化理解意识、文化传播意识和文化融合意识, 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中西文化在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历史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及这些差异对人际交往模式的影响可以帮助高职生理解真实语境中交际对象的行为取向, 在不同场合, 根据不同对象按照不同需求, 用恰当的英语进行口头或书面交际。

2 少数民族地区高职学生文化意识及交际能力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各地区, 各省市的经济发展也面向了国际化, 少数民族地区也不例外。高职英语教育更是承担着培养一大批知识面广, 能够在职场中运用英语的跨文化交际型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增强少数民族地区高职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让他们明白和理解在学习、生活、工作实际中存在着文化背景的差异, 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然而在少数民族地区, 英语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意识严重欠缺, 如他们不知道“How do you do”是用于与对方第一次见面, 而“Nice meeting you”用于谈话结束时或与对方分手之前的问候语。他们甚至不知道Pizza Hut或Mc Donald’s是什么。笔者做过调查, 在广西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少数民族, 均来自于经济相对落后, 信息闭塞的边远山寨和乡村。他们的生活环境导致了他们与外界接触不多, 了解异国文化甚少。在高中阶段, 更是忽略文化的导入,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教学的重点就是语言知识的讲授, 学生熟背英语词汇和语法规则, 然后操练、做题、考试, 偶然涉及文化教学内容时, 也只是肤浅介绍, 一笔带过, 这就忽视文化和交际能力的培养, 切断了语言和文化的天然联系。到了高职院校, 同样对文化的导入没有给予重视, 这是由于大多数学生都来自少数民族边远山区, 他们的英语基础知识薄弱, 语用意识薄弱, 教师受高职学生要通过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这一压力影响, 也把重点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 采用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 很难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在教材中涉及到文化内容时也是零星、肤浅的介绍, 缺乏系统性。基于以上原因, 导致了少数民族地区高职学生文化意识严重缺失以及交际能力不容乐观。因此, 传统的机械式的教学方法及忽视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势必会给高职学生正确地学习和恰当地使用英语带来一定的困难。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知之甚少, 就不能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

3 注重学生文化意识培养, 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 教师有意识地加强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对异国文化的敏感性, 有助于学生在职场和生活跨文化交际中能够正确地使用英语, 做出符合语境的得体反应。为此,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 提出几点可行的途径。

3.1 在课堂教学中, 注意挖掘教材, 适时导入文化, 提高学生文化意识

现在的高职英语教材都注意结合高职学生的兴趣与日常需要, 选材广泛, 既包括学生喜欢的大学学习生活主题, 体育、影视、音乐、中外名人或作品等主题, 也包含社会万象如饮食, 生活习俗、环境保护, 动物, 职业规划等等。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和教学环境等具体情况, 结合授课内容, 认真挖掘教材, 特别是要将教材中那些有关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风俗的典型实例挖掘出来, 适时介绍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宗教、社会制度、饮食习惯、社会风俗等文化背景知识, 让学生了解有关政治、经济、教育、宗教、艺术、道德规范、生活习俗等中西文化现象差异, 为深入了解所学内容做好铺垫, 培养学生养成尊重、宽容、平等、开放的跨文化意识, 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结合少数民族地区高职学生英语实际水平, 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讨论文化背景知识、文化差异对比等方法导入文化教学, 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过程中了解母语与英语语言结构与文化的异同, 从而真正体会英语的文化内涵, 运用恰当的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例如《前景实用英语》第一册第一单元Unit1College的Part C Functions and notions的听说部分的主题是“Greetings and Introductions”, 就是训练学生学会在不同的场合用英语打招呼和做介绍。教师在训练学生口语交际之前, 可叫学生对中西方如何打招呼如称呼、开始话题, 礼节等方面做一番对比, 叫学生比较一下:早上, 中国学生向老师打招呼时常说:“老师, 早上好!”。在西方国家, 是不是也这样说“Good morning, teacher!”呢?还有, 中国人见面常打招呼说“你好!吃过饭没有?”、“你去哪里?”或“你在干什么?”等之类话题。在西方国家, 能不能这样打招呼呢?通过这样的文化对比, 让学生明白, 在西方文化中, 人们见面打招呼的习惯有很大不同, 在英语当中, “teacher” (教师) 代表的是一种职业, 一般不作称呼用。称呼男教师用“Sir”或“Mr.+姓氏”, 称呼女教师可用“Madam”、“Miss+姓氏” (未婚教师) 或“Mrs.+姓氏” (已婚教师) 。西方人寒暄的话题多是天气、交通、运动、时事等, 而绝不要问“Have you eaten your meal?”、“Where are you going?”、“What are you doing here?”等之类的话题, 这不符合西方人的习惯。告知学生, 英美人很注意尊重别人的隐私, 因此在谈话中不用涉及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收入等, 以免对方尴尬。在《前景实用英语》第一册第二单元Unit2 Food的Part A介绍了西方大学生的饮食文化及所引起的一些健康问题。教师可通过中西方大学生吃什么, 怎么吃等方面进行比较对比, 适时导入中西方饮食文化背景, 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有利于课文的理解。

3.2 创设或模拟真实情境, 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

Jeremy Harmer (1998) 在《How to Teach English》中指出, 课堂语言教学应该包含三个基本环节, 其中之一就是“运用” (activate) 。他认为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机会稳妥地运用知识, 那么要使语言习得和学习转换成真实世界的语言运用就会碰上麻烦。课堂上语言运用就是语言在真实世界的排演。因此, 教师应该利用各种直观手段, 如网络、多媒体等, 尽量创设或模拟真实交际情境, 营造一个真实的文化氛围。如《前景实用英语》第一册第一单元Unit1的“Greetings and Introductions”听说部分, 在通过一定的句型操练和文化意识输入后, 教师可以叫学生各自拟一个英文名, 模拟学校、办公室、餐馆、或运动场等第一次见面或相互见面打招呼与介绍的场景, 这些场景都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或将来职场环境, 学生们投入到这种创设好的语言环境中, 选择适合的表达方式来练习。在情境演绎过程中, 鼓励学生表达自然, 注意体态语言和眼神交流, 真正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3.3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积极引导

增强少数民族地区高职生的跨文化意识, 仅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适当、合理、有序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补充, 是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意识, 培养交际能力的辅助手段。因此, 教师应该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余阅读一些适合他们英语水平的英美文学作品和英语报刊, 如《英语沙龙》、《疯狂英语》、《英语文摘》等, 促使他们了解和积累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可以布置课外作业, 叫学生们从画报、杂志、网上收集一些中西方文化资料, 做成PPT, 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了解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背景知识。此外,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英文原版电影和录像, 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现象, 艺术, 生活习俗, 风土人情等。如笔者在教授《前景实用英语》第一册第二单元Unit2 Food中关于大学食堂一文时, 布置学生课后欣赏了一部充满美国校园生活文化气息的影片《Alvin And The Chipmunks:Chip-Wrecked》 (艾尔文与花栗鼠) , 本影片的很多场景和对话都发生在学校食堂, 学生们感受到了外国文化的氛围, 切身体会到了外国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和行为。通过以上这些课外教学活动, 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又帮助学生逐步提高结合社会文化背景来参与人际交往的意识与能力。

4 结束语

总之, 增强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职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口语和书面跨文化交际能力, 而高职的英语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得体、准确地运用语言。由于受地域、经济, 教育水平的影响, 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职学生的跨文化知识不多, 跨文化意识不够, 高职英语教师不能忽略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英语教学中, 应将语言材料置于文化背景中, 做到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结合, 让学生在发现、了解、对比、领悟、使用中学习外语,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Harmer J.How to Teach Englis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65-74.

[2]Hymes D.Competence and Performance in Linguistic Theory[M].IncR.Huxley and English Ingram, eds.2008.

[3]Lado R.Language Teaching, a Scientific Approach[M].New York:McGraw-Hill, Inc12, 2002.

[4]梁肖丹.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培养初探[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 (22) :3702-3704.

[5]唐小涛.培养高职专科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08.

[6]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 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36-42.

少数民族高职学生 篇11

【关键词】西南多民族地区 高职学生 心理困惑

近来,某网站有帖子称:“我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每天空余时间很多,每天除了上网不知道怎么过活。现在可谓无聊至极,但又不知所谓,希望大家给予帮助,出谋划策,让我的大学生活更充实一点,更丰富多彩一点!”看完帖子后的第一感觉,觉得非常可笑,然而深入思考,该帖所反映的根本不是个别学生的情绪,而是目前高等教育主体的通病,特别是在高职院校,这种情况是非常普遍的。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活动经验,利用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等手段,对西南多民族地区在校高职学生心理困惑的主要几个方面做一个初步探析。

一、西南多民族地区高职学生心理困惑的主要表现

1.所学专业问题

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就读的专业并非是自己喜欢的专业,或在填报专业时过于理想化,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碰撞时,巨大的落差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或因未能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而导致考试不及格,从而带来系列问题。有的学生自信心下降,有的学生得了考试恐惧症,每逢考试时就生病或者不敢考试。面对学习,采取逃避的方式。

2.人际交往问题

目前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从小缺乏交流对象,进入大学后,交往的范围突然扩大,人际关系也相应复杂起来,有的同学想和别人去交往,却不知该如何开始,怎么交往。此外,高职院校的学生中,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较多,学生长期不和父亲或母亲生活在一起,导致学生觉得生活缺乏乐趣,觉得世界很可怕,不敢轻易与人交往,因此与人交往时表现出敌意。有的学生在遭受挫折后,其价值观或对别人的看法产生一定的偏差,久而久之,便导致了性格孤僻或少言寡语。

3.现实就业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劳动力增长和供给的高峰期,大学生就业高峰与全社会就业高峰重叠,加之扩招造成大学生人数增多,大学生对工资期望值太高,工资低的不愿干。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面对沉重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在其脆弱的心理作用下,感到心情沉重、焦虑不安,继而选择用逃课、上网、谈恋爱等方式,企图掩盖就业问题所带来的心理负荷。

4.感情及性心理问题

根据某省对部分在校大学生所做的调查显示:目前有91.5%的在校大学生希望得到异性关爱,已谈过和正谈恋爱的大学生占41.9%;高校心理咨询中,大学生反映情感问题遇到的困惑最多,迫切需要正确的指导。

大学生正处在性生理已经成熟,但性心理尚未成熟的时期,恋爱和性的问题是几乎每个大学生都要面临和思考的问题,也是高职院校所要迫切重视的一个问题。他们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产生爱的需要并尝试与异性建立恋爱关系原本是正常的,但目前学院对恋爱和性的教育非常匮乏;有些学生在怎样看待感情、怎样看待性的认识方面有较大偏差,由此导致的学院管理问题和学生的心理障碍显得越来越突出。

二、如何解决高职学生的心理困惑

面对大学生产生的困惑,我觉得应从以下几点入手解决: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中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要认真学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相关基本理论,从思想上提高觉悟;其次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加强锻炼。

2.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

学校应帮助毕业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新理念。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不仅指在学生毕业前提供一些求职技巧之类的快餐式服务,还应包括求职前的心理适应培训,并让学生树立除了就业外还可以选择自主创业的观念。创业不仅可以解决大学生自身的就业问题,还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3.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学生感情及性心理的正确引导

对于学生的感情及性心理问题,应该根据目前性教育的现状,从普及性健康意识和知识入手,充分利用教学主渠道,开设专门课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及时为一些遇到困惑和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援助。同时也可以将性教育与生命教育相结合,帮助他们了解成熟性生理、性心理、性行为道德价值方面的知识,减少非理性行为。

少数民族高职学生 篇12

一、样本与数据

(一) 调查样本

本研究于2008年4月18日~25日进行测查, 被试对象为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和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生。共发放问卷1000份, 回收问卷982份, 无效问卷21份、最终有效问卷961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1%。样本分布情况如下:

1. 院校分布。

贵州省有三个民族自治州, 被试单位分别为两个自治州的两所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生, 占贵州省三所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66.67%。

2. 专业及年级分布。

被试学生分布在市场营销、会计电算化、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商务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畜牧兽医、药学等21个专业, 年级主要分布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

3. 性别分布。

被试男性419人, 占43.60%;女性542人, 占56.40%。

(二) 测量工具

量表选用国内外常用的心理健康测查工具-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试。该量表有90个评定项目, 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种角度, 较为准确地评定被试者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量表由10个因子组成, 各项因子分值越高, 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一般因子分≥3的认为个体该因子的症状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SCL-90的评分标准是每一个项目均采取五级评分制 (1-5分) , 反映出不同程度的症状, 即没有、很轻、中等、偏重、严重。

(三) 数据统计

学生独立填写SCL-90问卷后当场收回, 所有数据均在计算机上处理。为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对学生总症状指数及各因子等作了筛查。筛查结果如以下表1、表2和表3所示:

二、心理健康状态分析

(一) 心理健康水平总体状态

从表1可知:具有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有182人, 占总人数的18.94%;有中等程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28人, 占总人数的2.91%。其中:心理健康呈轻度症状的有154人, 占总人数的16.02%;心理健康呈中度症状的有25人, 占总人数的2.60%;心理健康呈重度症状的有3人, 占总人数的0.31%。

从表2可知, 被试者在各因子中的心理问题总检出率如下:

(1) 有37.15%的学生有强迫症状, 是9个因子分中检出率最高的一项;

(2) 有27.26%的学生有抑郁症状, 是9个因子分中检出率位居第二的一项;

(3) 有26.33%的学生有人际关系敏感症状, 是9个因子分中检出率位居第三的一项;

(4) 有22.27%的学生有敌对症状, 是9个因子分中检出率位居第四的一项;

(5) 其它因子检出率顺序为:偏执占20.92%, 焦虑占19.56%, 精神病性占17.69%, 恐怖占16.13%, 躯体化占11.65%。

为进一步分析被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将被试学生各因子均分及标准差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 并对其显著性进行检验, 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表4可知:被试者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上, 均值都高于常模, 差异极为显著, 表明高职生在这些因子上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人际关系敏感均值低于常模, 差异极其显著。

(二) 男女生心理健康状态

从表1可知:具有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的男生78人, 占总人数的8.12%, 女生104人, 占总人数的10.82%;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男生11人, 占总人数的1.14%, 女生17人, 占总人数的1.77%。其中:心理健康呈轻度症状的男生67人, 占总人数的6.97%, 女生87人, 占总人数的9.05%;心理健康呈中度症状的男生10人, 占总人数的1.04%, 女生15人, 占总人数的1.56%;心理健康呈重度症状的男生1人, 占总人数的0.10%, 女生2人, 占总人数的0.21%。

从表3可知, 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上有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女生均高于男生, 依高低排列顺序是:强迫症状, 恐怖, 人际关系敏感, 抑郁, 敌对, 焦虑, 偏执, 躯体化, 精神病性。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因子上有中重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女生均高于男生, 依高低排列顺序是:恐怖, 人际关系敏感, 抑郁, 强迫症状, 焦虑, 敌对, 偏执。精神病性、躯体化因子上有中重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男生均高于女生, 依高低排列顺序是:精神病性, 躯体化。

为进一步分析男女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性, 对被试男女生的各因子均分和标准差作了统计, 并进行显著性检验, 其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表5可知:女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8个因子上, 均值都高于男生, 且在恐怖、抑郁、焦虑因子上达到显著差异水平, 特别在恐怖因子上差异极为显著。男生在精神病性因子上, 均值高于女生, 但无显著性差异。

三、结论讨论

(一) 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

在被试学生中18.94%具有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 其中:16.02%呈轻度症状;2.91%呈中重度症状。各因子总检出率分别是:强迫症状37.15%;抑郁27.26%;人际关系敏感26.33%;敌对22.27%;偏执20.92%;焦虑19.56%;精神病性17.69%;恐怖16.13%;躯体化11.65%。与全国常模比较, 除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均值低于常模外, 其他因子均值都高于常模, 且差异极为显著。由此可知, 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低, 不容乐观。

(二) 学生主要心理问题

被试学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上, 均值都高于常模, 差异极为显著, 而且强迫症状总检出率高达37.15%, 抑郁、敌对、偏执和焦虑检出率均在20%以上, 恐怖、精神病性检出率16%以上, 驱体化11.65。由此可知, 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表现在强迫症状、抑郁、敌对、偏执、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及驱体化方面。

(三) 女生与男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比较

在被试学生中8.12%的男生、10.82%的女生具有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 其中:6.97%的男生、9.05%的女生呈轻度症状;1.14%的男生、1.77%的女生呈中重度症状。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上总检出率女生明显高于男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因子上, 女生均值都高于男生。由此可知, 女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比男生低。

(四) 男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在被试学生中, 男生在各因子上总检出率分别是:强迫症状15.5%;抑郁10.93%;人际关系敏感10.41%;偏执9.26%;敌对9.16%;精神病性8.53%;焦虑7.91%;恐怖5.10%;驱体化4.89%。男生恐怖和驱体化因子均值较低, 仅为1.4。被试学生总体上人际关系敏感均值低于常模, 且差异极其显著。由此可知, 男生的主要心理问题表现在强迫症状、抑郁、偏执、敌对、精神病性、焦虑方面。

(五) 女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在被试学生中, 女生在各因子上总检出率分别是:强迫症状21.64%;抑郁16.34%;人际关系敏感15.92%;敌对13.11%;偏执11.65%;焦虑11.65%;恐怖11.03%;精神病性9.16%;驱体化6.76%。驱体化因子均值较低, 仅为1.4。被试学生总体上人际关系敏感均值低于常模, 且差异极其显著。由此可知, 女生的主要心理问题表现在强迫症状、抑郁、敌对、偏执、焦虑、恐怖、精神病性方面。

(六) 女生与男生心理问题比较

女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8个因子上, 均值都高于男生, 恐怖、抑郁、焦虑因子达到显著差异水平, 特别恐怖因子差异极为显著, 其他因子差异不显著。男生在精神病性因子上, 均值高于女生, 但无显著性差异。由此可知, 女生在恐怖、抑郁、焦虑方面心理问题比男生严重, 尤其恐怖方面更为突出。

参考文献

[1]宋专茂编著.心理健康测量 (第二版) [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启蒙阶段的识字教学下一篇:不可不知的养生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