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共12篇)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 篇1
一、引言
文化适应指从熟悉的母体文化进入新的异质文化时,个体基于对两种文化的认知和感情依附做出的一种有意识、有倾向的行为调整。民族学生教育问题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注,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大学不断扩招,国家对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非民族院校深造采取了许多照顾措施, 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近年来随着新疆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进入内地高校学习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逐渐增多。作为内地高校中的特殊群体,这些学生在生理特征、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当他们离开家乡置身于以汉文化为主流文化的高校环境中时, 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难免会出现文化不适应。
二、开展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
文化适应属于人类学、心理学与教育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范畴。国外较早地开展了这方面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文化适应的理论、模型、量表及文化适应与心理和行为的关系等,如Park、Berry等西方学者较早地开展了文化适应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随着国内外人员流动不断增加,我国关于文化适应的研究逐渐增多, 但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外国来华留学生和城市外来务工人员这两个群体上。总体来看,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研究还较匮乏, 而专门针对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相关研究更为少见。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状况不但影响自身成长成才, 而且直接影响对国家和主流文化的认同。因此,研究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这一群体的文化适应状况, 有利于高校采取相应的教育疏导措施, 帮助疏导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面临的文化适应问题,对推动和谐校园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新疆、建设祖国的民族人才、促进新疆地区跨越式发展、维护和巩固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研究的内容
1.新 疆籍 少 数 民族 学生文 化 适 应 策略 研 究
文化适应包含两个基本维度: 一是保持民族文化和身份的倾向性;二是和其他文化群体交流的倾向性。根据适应者的态度,文化适应策略可分为融合策略、分离策略、同化策略和边缘化策略。融合策略指个体很好地协调和平衡主流文化和自己的民族文化,在接受异质文化时保留并揉入自身文化。分离策略指个体拒绝主流文化,把自己完全封闭在民族文化中。同化策略指个体放弃自己的文化,完全融入主流文化。边缘化策略指个体既不认同主流文化又不完全认同本民族文化,处于两种文化的边缘地带,远离两种文化。融合策略带来的文化适应压力最小,是比较理想的文化适应策略。
2.新 疆 籍 少 数 民族 学生文 化 适 应 维 度研 究
德国学者Dieter Danchwortt将文化适 应领域分 为五大范畴,即生物—地理范畴(居民外貌、气候、居住地等),科技—经济范畴(工作、学习环境等)、社会范畴(交流媒介、大学生活等)、政治范畴(意识形态等)、伦理—宗教范畴(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基于这一理论,研究者可根据实际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研究维度归类为主流文化适应、学校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人际交往适应、宗教适应等。
3.新 疆籍 少 数 民族 学生文 化 适 应 影响因素研 究
文化适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一是客观存在的适应强迫, 即客观环境对学生提出的适应要求;二是学生主观上对文化适应的需求,如适应的个人动机、兴趣、参与适应的积极性程度;三是学生个人的适应能力和素质;四是外界对学生文化适应给予的帮助。高校教育者和管理人员要针对新疆籍学生来内地后客观环境给他们带来的文化适应难点采取相应教育疏导措施;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他们主观上对文化适应的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文化适应训练,帮助学生提高适应能力和承受压力的能力; 加强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人文关怀,搭建制度平台,给他们的文化适应提供辅助。
四、结语
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是新疆未来政治、经济及文化建设的骨干人才,将担负着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促进交流与合作、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将在构建和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者和管理者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引导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采取融合文化适应策略, 使他们在国家和主流文化认同与自己民族文化认同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 篇2
一、新疆少数民族高校汉语教学的现状
就现阶段的我国国情看来,新疆少数民族的高校中虽然都开设有汉语类的专门课程与选修课程,但是仍旧存在着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汉语认知不足,对汉语文化了解不够的情况。这些问题都极大地影响着我国新疆地区的汉语教学效果与整体教学效率,需要得到高校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新疆少数民族各大高校汉语教学面临的第一要务就是培养高校学生汉语言文学的文化底蕴,即通过对其整体文化感知的培养提高其语言理解与应用能力。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发展、地区文化的大事,就提高新疆少数民族的整体汉语素质,改善高校汉语教学的工作来看,这项教育任务不仅需要广大少数民族学子自身的努力,还需要一系列客观条件的支持。首先,新疆位于我国西北部,经济相比于我国东南部较为落后,地形地势带来一系列交通上的不便,使得新疆地区相对闭塞,与外界交流的不频繁,更加不利于汉语的传播,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汉语学习环境。而语言教学十分需要环境的熏陶,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对汉语的具体感知十分微弱,对汉语学习也提不起兴趣。其次,汉语作为我国的母语是在我国通用的语言工具,高校大学生学好汉语对以后的求职以及工作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这也是高校大学生毕业后必备的素质,近几年来由于国家的重视,新疆高校在汉语教学中投入的师资力量比较雄厚,都是具备专业素质的高学历教师,因此,在现阶段的汉语教学中更大程度上是对汉语学习者也就是高校学生的更高要求。针对少数民族学生会设有预科课程以便学生此后更好地学习,作为高校的学生在汉语的语言表达以及读写方面已经可以正常运用,但是缺少对于汉语的更深层次认识,只是了解了汉语的表面,作为中国人更应该深刻了解到汉语的博大精深,因此高校应该完善汉语教学体系,重视对汉语言文化的剖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皮毛。汉语教学要从初级的中小学就开始抓起,为以后更深程度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形成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完整体系。现如今高速发展的社会,汉语能力是必须具备的,汉语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少数民族也不例外。根据这种社会需求,不仅公资本在学校中开设少数民族课程,社会上的一些民间资本也都开始在汉语教学方面进行投资,在教学质量达标的情况下,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一方面满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大规模的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汉语教学,使得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越来越繁荣。让学生了解汉语言的内在精神,灵活地在生活中运用汉语,达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理想教学效果。
二、新疆少数民族高校汉语教学的发展对策
(一)确立培养目标,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的汉语教学体系
新疆高校的汉语教学主要包含预科汉语专业和汉语本科专业两个方面,同样都属于汉语教学,但两者相对应的培养对象是完全不同的。所以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要采取不同的课程方案。从这两者出发,高校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脚踏实地为中心态度,以实践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型的汉语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汉语语言能力,培养文化文学知识,达到民汉双翻译自如的境界。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课程要注重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在这基础上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注重实践,密切社会需求,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少数民族汉语人才。
(二)明确教学目标,培养优秀人才
高校汉语教学的目标不同于中小学,重点不再是汉语的读写能力或者是汉语的交际能力。作为高校的学生一定具备这些汉语初级能力,因此,高校汉语教育应该把重点放在汉语言的深层培养上,培养高素质的民汉双语人才。具体说来,实现这一目的可以运用先进化的教学手段,形成汉语言教学的兴趣化模式,让学生了解汉语的历史发展,从汉语的深层内涵中对汉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文化层面提升到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层面,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另外,还可以重点进行学生汉语学科的理论建设,使学生自觉地进行汉语深层次学习,不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感,从而提高汉语学习效率。在这种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下,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不仅树立了民族意识,更可以运用汉语言文化将本民族的文化传播出去。在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更好的、更深层次的汉语学习效果。
(三)完善师资力量,推动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 篇3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实践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及其实践教学是我国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笔者作为一名在校的硕士研究生,跟随自己的导师对新疆部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做了跟踪调查。一段时间以来,“三股势力”一直把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其思想渗透的重要对象,这就决定了承担着重大思想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实践教学课程必须尽快进行改革,提高实效性。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实际状况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对策。
一、新疆高校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践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新疆高校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践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尽管目前新疆高校高度重视新疆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也对实践教学形式做了很多探讨和改革,但现实中实践教学的形式仍然比较单一,很早就已实施的如参观博物馆、工厂而后写观后感等活动被视为效果欠佳,而让学生考察社会写调查报告的方式实施难度较大,成本较高,其他形式又很难被认可,部分高校甚至把阅读马列主义原著作为实践教学的形式。
2.实践教学效果不好。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新疆高校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圆圆不能令人满意。例如,参观能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发展成就的感性认识,但读后感大多写得比较差,这与他们的整体汉语水平和文化水平都关系,也与老师的辅导有关。再者,搞社会调查,这些学生对调查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有限,实施效果自然会打折扣。汉语水平不搞也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对教材(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理解及对马列原著的阅读。理论理解不深入,必然严重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3.实践教学改革难度较大。目前我国非常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践教学,尤其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践教学,也积极支持和鼓励改进实践教学形式,提高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但在现实中,要改进实践教学形式何其困难,目前实践教学形式的单一恰恰说明了这一问题。问题的难点在于:一,不论是一线从事教学的老师,还是相关管理部门,对实践教学的理解都存在偏差;二,实施实践教学的经费有限,实践教学的改革受到很大限制。
二、新疆高校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践教学面临严重问题理论原因探讨
新疆高校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践教学面临严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在此拟重点探讨理论上的原因。笔者认为,理论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参与高校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的各部门普遍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解存在较大偏差。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过是我们正确理解实践教学的前提。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家中,首次对实践范畴做出科学论述的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马克思认为实践必须被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而这中感性活动是具有批判性和革命性的活动。费尔巴哈的错误就在于“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1]16-19马克思还说,“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庭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且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1]18-19等等 。因此,在马克思看来,革命性和批判性是马克思实践观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首要的观点。只有富于批判性和革命性的实践活动,才真正具有改造客观世界的意义。但是,马克思的这一重要观点长期以来收到忽视,人们在片面强调实践的物质性、客观性的同时却剥离了其革命性和批判性,因而把马克思的实践观理解为空洞的、僵死的、远离真正的实践的客观活动,从而使实践范畴丧失其对现实应有的解释力和批判力,使实践活动丧失了正确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而这正是目前我国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主流态度。受这种态度的影响,人们简单化地理解实践范畴,丧失了对实践活动的基本的判断力改造客观世界。
2.对实践教学范畴的理解太过于狭隘。众所周知,我国高校開设思想政治课程的目的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有四个方面,分别是:一,帮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简称信仰;二,向大学生们灌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简称知识;三,提高大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称能力;四,提到大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简称道德。思想政治课程要达到信仰、知识、能力、道德这四个方面的目的,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对实践教学的理解与马克思的实践观有较大的差异。首先,马克思的实践观重视批判性和革命性,特别强调实践的主体——人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发挥批判性,而我们所理解的实践教学却主要是让学生参观,这一过程大大偏离的实践的本意。其次,马克思的实践观强调要改造世界,但我们所理解的实践教学,却只是简单的观察社会,学生实际是旁观者。
三、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1.以马克思的实践观为指导,正确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在上述对实践的重新解读的基础上,我们应当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也进行科学的诠释,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在教学实践这一范畴中,实践是修饰词,重点是教学。即是教学活动,老师就自然是实践教学的主导者。因此,所谓实践教学,笔者认为,就是要把实践因素引入教学,使教学活动与社会现实密切结合,从而充分地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把实践因素引入教学并不是说一定要求学生本人到工厂的车间参加劳动,或到农村的田间地头和农民一起干活,或者是到政府机关和公务员们一起处理政事,而是要求他们必须做到一下几点:
首先,必须要能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能真正地接触真实的现实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第一要求。因为马克思强调实践是一个感性的活动,也即人的感官必须与现实世界相接处,动用感官去感知真实的世界,使人的认识建立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
其次,必须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能深入到社会现实中,对社会现实社会深刻的分析和批判,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之批判性的逻辑要求。这一点当然是应当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
再次,应当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得出的结论能对社会的发展起到实质的影响,即起到改造社会的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之革命性的内在要求。笔者认为,这一点事实上并非不可能。
笔者认为,只有从上述几个方面理解实践教学,才能正确理解实践教学的功能和价值,开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的新形式,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实现实践教学的目的。
2.开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的新形式。如何在正确理解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范畴的基础上开创其实践教学的新形式呢?笔者认为,老师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问题、分析现实问题,鼓励他们去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是最好的、最有效的实践教学形式。
第一,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在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中接触到现实社会。要使他们真正地接觸现实社会,并不一定非要到城市和农村的特定现实氛围中,事实上,科学利用当前的技术手段就可以做到,只要是真是可靠的,就完全可以触动他么的感官,起到让学生真实地接触社会现实的作用,事实上,这些途径本身就是学生们了解社会现实的有效途径。
第二,老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们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去分析各种资料。不要怕学生分析现实问题,关键是如何引导。现实中总是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不要只给学生们讲正面的而回避负面的。不要怕学生们关注社会的阴暗面,任何社会都有阴暗面,关键是如何引导看待这些阴暗面。一个健康的社会不是没有阴暗面的社会,而是能够通过对阴暗面的解释和批判,不断消除和克服阴暗的东西,使自身不断进步的社会。少数民族大学生们并非完全没有分辨能力,而是分辨能力有待于提高。
第三,老师应当鼓励和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们去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正确方法和途径。在这一问提上,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广泛搜集古今中外的相关资料,看看前人和他人是如何理解和解决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的,分析一下这些方法是否适用当前的我国社会,学生们能否根据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都是其民族中文化素质较高,思想认识水平较高的人,他们关心现实社会、关心本民族的发展,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只要老师能做到这一点,完全可以调动的积极性。事实上,这种方法已经接近让他们参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进程,为国家的发展献计献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笔者认为,这种新的形式首先与参观等传统的实践教学形式不矛盾,甚至还可以充分的吸收和包容传统的实践教学形式,同时还可以充分调动少数民族大学生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认识能力,只要他们能够在实践教学中感受到自己在思想上和认识上有所进步,感觉到自己对社会问题的分析比以前有所深刻,就必然会认可这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此外,这种实践教学形式还可以把当前高校的各种现代教学设施有效地利用起来,如图书馆的各种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同时还有助于教师全面地掌控和支配教学过程。因此,各相关部门应对这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给予高度的重视。
参考文献: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 篇4
一、少数民族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现状
少数民族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学习群体, 他们从小生活在以本民族语言为主的语言环境, 从而使他们更愿意用本民族语言交流, 因此文化氛围比较特殊. 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少数民族聚集和教育欠发达地区, 在进入大学之前, 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有限, 生活和思维方式的差异造成了他们学习高等数学更加困难, 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在中学阶段基本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学习和交流, 进入大学以后在高等数学学习方面普遍感到非常困难, 学习积极性不高. 加上授课教师多为年轻教师, 缺乏教学经验, 教学方法单一, 又存在与学生语言沟通问题, 导致民族学生对高等数学学习情绪失落, 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少数民族学生在高等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 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对高等数学学习的影响
目前就读于石河子大学的少数民族学生主要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俄罗斯族等自幼生活在本民族的语言环境中, 主要使用本民族语言, 而我校少数民族高等数学是以纯汉语授课, 而少数民族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一般模式为母语—汉语—数学语言的对译. 因为少数民族学生从小所受的教育环境、接触的语言环境不同, 造成了汉语水平的极大差异, 进而在语言对译中造成语序不通顺, 对理解数学语言造成极大的偏差. 而教师在教学过程没有注意到少数民族学生理解汉语的水平, 很自然地按照正常的思维逻辑进行授课, 也就是说对待少数民族学生授课和对汉族学生授课采取基本相同的方式, 这是不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
2. 少数民族学生心理特征对高等数学的影响
在教学中发现, 刚开始学习高等数学时, 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热情非常高, 班级学习氛围浓, 但是随着高等数学难度的不断增大, 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差异等原因造成高等数学学习障碍日渐显现, 慢慢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部分学生认为高等数学不重要, 在实际生活中没有什么用处, 学习高等数学的主观意愿不强, 认为只要应付考试就行, 没有更高的目标, 慢慢失去了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 二是初等数学知识薄弱, 学习高等数学的自信心不足, 有畏难和焦虑情绪.
3. 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影响
现在高校虽然针对民族学生都制定了专门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但是在授课方面主要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主, 无法摆脱“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模式, 对学生来说只是“接受者”而不是“参与者”; 再者, 有的教师虽然也采取多媒体授课, 但是多媒体课件多是书本知识的“再现”, 没有融入高等数学的灵魂, 只是干巴巴地罗列条条框框, 在有限的时间里讲解的内容多, 信息量大, 不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消化. 这些在无形之中都影响或者阻碍民族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
三、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几点对策
1. 大力推进双语教学进程, 从学前教育或者小学开始抓起, 编写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材和教辅材料, 以丰富学生课余时间的阅读, 逐步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用汉语理解数学的能力, 为后续学习高等数学打下坚实基础.
2. 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的生长环境和心理特征等因素与汉族学生有很大的区别, 这就要求我们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 根据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学生的不同性质 ( 民考民、民考汉) 学习高等数学的情况进行研究, 对于不同性质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时、深度、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及考核评价体系要有所区别; 针对不同的少数民族学生要因材施教, 选择教学经验丰富、善于与少数民族学生沟通、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民族学生的教学任务, 教师要及时把握少数民族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心理变化和情绪波动, 及时引导学生消除学习的畏难和焦虑情绪. 对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帮助和辅导, 不要打击他们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 要多给予鼓励和肯定, 使他们逐步建立学习高等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3. 课堂上要多与学生互动,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数学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 教师在黑板上推理、演绎的过程本身就是与学生互动的过程, 给民族学生授课更是如此.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上课课堂比较活跃、踊跃发言的特点, 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情境, 让学生分组讨论, 提高课堂效率,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四、结束语
新疆的少数民族学生担负着民族地区摆脱贫困落后, 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教育、文化的重任, 高校学习对少数民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以及参与社会竞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 要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学生高等数学的教学水平, 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进而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汉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
[2]周保平, 胡鹏.关于我校少数民族高等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塔里木大学学报, 2005 (1) :75-77.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 篇5
新疆是个多名族聚居地区,新疆高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直接影响着新疆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进程,也直接关系着新疆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前景,对当代大学生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防止敌对势力的高校渗透,与我争夺当代青年一代的需要;亦是使大学生了解中国多民族国情,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保障的重要举措,更是使大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和谐社会建设中去的重要。
关键词:高校,民族团结,教育,重要性
高校作为统战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长期以来,备受西方敌对势力的关注,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利用民族地区高校信息相对闭塞,少数民族师生比例相对较大等特点,在文化,宗教和民族问题上大做文章,广泛利用国际教育,文化等交流合作机会,大肆散布反动观点,诋毁党与国家的形象,以此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秘密。
一: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害------新疆“三股势力”
(一)“新疆三股势力”的由来及危害
在新疆,民族分裂势力形成于20世纪初。新疆境内出现一些极端民族主义 分子,否认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大肆进行分裂活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宗教极端势力主义的泛滥,新疆的宗教极端势力死灰复燃。疯狂的进行暴力恐怖活动。20世纪90年代,新疆的暴力恐怖势力逐渐形成。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均打着“东突斯坦独立”的反动旗号,因而“三股势力”也被称作“ 东突势力”。他们恶毒的攻击我们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疯狂的破坏民族团结,严重危害祖国统一,是国外敌对势力的内应力量,是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险。
(二)认清“三股势力”的本质和危害
“三股势力”的反动本质就是反动和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破坏各族人民团结,安和幸福的生活,破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名族的共同发展与繁荣。最为新疆高校的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充分认识“三股势力”是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险。这是因为:第一,“三股势力”对新安全疆的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把新疆从祖国大家庭中分裂出去,公然提出以武装斗争加速所谓“新疆独立”的进程,并在新疆周边国家建立分裂活动的据点,培训暴力恐怖分子,为国际敌对势力干涉中国内政张目。第二,“三股势力”对新疆的社会政治稳定造成了严重危害。“三股势力”为达到分裂祖国统一的目的,制造谣言,恶毒攻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挑拨人民与党,与国家,与政府及与各族人民的关系,煽动不明真相的人对党和政府机关进行围攻,大搞打砸抢。严重影响了新疆政治社会稳定。第三,在人们的思想上造成了严重混乱。一些不明真相的人意识受到严重侵蚀,模糊敌我界限,为他们出钱出力,或包庇他们的罪行。影响了民族团结的稳定。第四,给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造成了严重威胁。“三股势力”的破坏不仅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和工作秩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外投资者对新疆投资的积极性,影响了人才的引进,也影响了改革的深入发展,从而给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当前名族地区高校院系面临的新形势
(一),“三股势力”加强 利用互联网和境外电台进行渗透活动。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广泛传播和应用,成为境外“疆独”势力对中国新疆进行渗透与分裂活动的重要手段。境外“疆独”势力,如“世维会”等通过开设网站、注册博客等的方式大肆宣传“疆独”主张,挑动新疆民族矛盾,诋毁中国形象及新疆的发展成就,并发展组织力量,甚至在新疆直接策划和指挥各种刑事与恐怖事件,以放大其渗透与破坏活动的力度与效应,对中国统一和稳定以及对新疆的稳定与发展造成重大危害。目前,几乎所有境外主要“疆独”组织都已建立自己的网站和网页。这些境外“疆独”势力通过其设立的网站,在互联网上散布各种论调,攻击、诋毁中国的民族和宗教政策,企图丑化和歪曲中国政府形象,以此煽动民族仇恨,扩大其在中国境内、尤其是在新疆境内的社会基础,争取民众对所谓“东突解放事业”的支持,以期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综上所述,互联网已经成为“疆独”势力对中国进行渗透的重要工具和场所,其影响面和危害性日益凸显,不仅表现于其直接导演的刑事与暴力案件,而且在国家安全层面影响中国社会稳定与国家的统一。首先,直接导演一系列恶性群体性突发事件与恐怖事件。其次,混淆视听,歪曲事实,不仅对中国政府形象造成破坏,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少数民族地区意识形态的混乱。另一方面,“疆独”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不仅扰乱视听,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一些少数民族网民意识形态出现偏差,从而种下社会不稳定因素。最后是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把青少年特别是大中专学校的学生作为他们渗透的重点。
他们通过宗教极端组织,利用青少年涉世不深,世界观没有完全形成,秘密在青少年间灌输宗教极端思想,发展成员,培植“三股势力”,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认清宗教极端思想对青少年的危害: 第一严重干扰了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第二破坏了名族青少年之间的和睦团结。第三干扰了学校的正常秩序和正常生活。第四影响了青少年健康向上的人生观的形成
三:当前名族地区高校应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一):开发校园精神形态的隐性民族团结教育课程
大学精神文化集中地体现在大学精神之中,是大学文化的灵魂,是人们对办什么样的大学的理想目标的一种价值追求。科学的大学精神是建立在对文化传统、教育本质、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对学生成长产生深远影响。因而,我们更要注重对这类课程的开发和设计。例如,通过在广西各高校校园摆放反映地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展,支持学生成立有利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学生社团,引导学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等方式,并将其与活动性民族团结课程开发相结合,以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
(二)深入开展“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教育
一是组织学习民族团结教育,可以以学校领导组织集中学生和干部自主学习为主。要求全员认真学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和新疆“三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增强民族团结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正确认识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二是开展民族团结知识考试,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对学习内容进行闭卷考试,掀起民族团结教育知识学习热潮;三是组织观看民族团结教育电教片。
四:当代大学生应如何维护民族团结
首先当代大学生应要旗帜鲜明的反对“三股势力”
第一,正确认识反对“三股势力”斗争的性质。要清楚地知道这是敌我矛盾性质的斗争,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场特殊形式的政治斗争。第二,必须旗帜鲜明的反对”三股势力”只有如此,才能确保社会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稳固基础,为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创造条件。第三,充分认识反对“三股势力”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其次,要做到1,具有爱国意识、民族意识,热爱我们的祖国,以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为骄傲。2,努力学习,将来更好地报答祖国。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在校期间,一定要务实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为祖国的强大尽自己最大的努力!3,关心国家大事,爱护国家的公共设施。具有社会公德,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民族的团结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强大,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关系着这个国家的发展。在校期间,我们不仅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也要关注国家大事,从西藏打砸事件,四川大地震,7.15事件到国庆庆典以阅兵仪式等等,增强爱国之心。一个国民的生活细节可以反映这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爱护各种公共设施,成为具有良好社会公德的公民。4,关心和了解各民族相关政策,搞好民族团结。5,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维护民族团结。了解并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各民族团结的前提,相互尊重,才能相互相处,进而一起共同努力共进。因此,我们大学生,应该多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兄弟姐妹,促进民族的团结。6,同破坏国家统一、威胁国家公共安全的行为做坚决斗争,配合政府等国家机关的工作。从西藏的打砸烧伤事件到新疆7.15事件,我们知道有极少数的极端分子在安稳发展的时代,故意制造绝大多数人愤慨的破坏事件,因此,我们关注这些事件,并用自己的方式同这些行为作斗争,维护民族的团结。7,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我们一定要自信面对未来。在这迅速变迁的世纪,一定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地完善自己,跟上时代的脚步。为民族的大团结作出自己的努力。
大学生应该都是有素质有文化的,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存有误会和矛盾,那是因为名族之间没有好好的去了解和沟通,在大学,少数民族同学和汉族同学接触的应该会很多,大家多接触,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多,汉族同学就多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并且尊重少数民族同学的风俗习惯,有些汉族人的确是很歧视少数民族,这样,久而久之,少数民族的人总觉得汉族人歧视自己,所以名族之间矛盾就更深了,但如果在大学,汉族同学多关心关心少数民族同学,相信少数民族的同胞的心也不是铁做的,他们也会感受到汉族同学的关心和温暖,时间久了,大家一定会和睦相处的,少数民族的同学回到家乡,肯定会告诉家乡的人,汉族人其实也很友善,这样一来,不是起到了维护名族团结、社会稳定的作用吗?相信每个人都是热爱和平的,只希望每个民族的同胞都能够相亲相爱!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 篇6
关键词:物理双语教学;问题;能力;研究。
新疆高校目前推行的双语教学是指非语言类课程用汉语进行教学,通过非语言类学科知识的学习,提高汉语应用能力,最终目标是使教师能够以汉语作为教学语言传授专业知识,学习者通过汉语学习专业知识,达到熟练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际、工作和学习的目的。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入学时,数理化成绩偏低,物理基础较差,难以适应大学物理的教学要求。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在民族班学生经过一年预科学习汉语之后特开设了“基础物理”双语教学课程。一方面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物理基础差的问题,为切实提高民族班理科教学质量奠定扎实的物理基础;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专语汉语水平,使少数民族学生的专业水平达到汉族学生的中等水平。
物理学是基础科学,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物理学的作用十分重要,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大学基础物理双语教学以来学生学习状况如何?近5年以来学生的实际学习成绩有多大变化?双语教学的效果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什么样的实际问题?本文选取新疆师范大学理科专业学生,对2000年级到2004年级学生的期末试卷进行分析,同时采用访谈,观察等研究方法实质性问题,对现阶段大学基础物理学习状况进行探讨。
一、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1.物理双语教学实践的意义。物理学是研究最基本的物质结构和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实际应用的科学,它有自己的完整规律,与使用的语言无关。然而学习、研究和应用物理的人却是要用语言来表达对物理学的认识,为正确描述物理现象和教育年轻一代,语言也就渗透到了物理学中。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语言仅仅是学习物理和描述自然的工具,它不能代替科学思维,也不能代替数学在物理学中的作用。
我们必须承认由于历史的原因,内地大城市的科技发展水平,特别是在物理基础研究和物理双语教学改革方面远远超过新疆少数民族地区。要学习和掌握高科技知识,要在物理学研究中有所成就,就必须开展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如今已进入了网络信息时代,首先我们能在网络与国内外任何一个角落的同行做基本无障碍的沟通,语言就成为唯一可能阻碍交流的因素,我们发表的学术论文,研究的课题等需要汉文写作,也有国内外专家到我区来演讲、合作。语言的沟通就成了能否进一步提高我们教育水平的关键。
2.任务。学生在学习一年基础汉语(第二学期加上理科专业汉语)后,到大学二年级开始学习基础汉语课中学到的只是一些日常用语,而对科学方面的词汇,每个专业只学与本专业有关的专业汉语。例如,只有物理专业学生学物理专业汉语,其他专业学生直接看物理书还很吃力,这大大影响了阅读速度和对物理学内容的理解。对大学高考数学成绩只有20分的理科学生来说,他们的物理基础、成绩与进行双语教学的《基础物理》最终的教学要求相差甚远,而试卷的命题却不可能迁就学生如此之差的基础,试卷的难度远远低于高中阶段和高考命题的难度。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使少数民族学生基础物理成绩达到乌鲁木齐市(新疆的首府)汉族学生的高中毕业会考成绩。很明显,由此可以看出,二者差距很大。对于入学大学物理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来说,同时完成汉语课程和提高物理专业成绩两方面任务是不容易的。在学生来源分级化的情况下,无法将一种模式用于不同的学生身上。
二、物理双语教学的效果评价
1.研究试卷分析结果。从试卷统计的平均分数可以得到下面的结论。
(1)2000年级汉语授课率达到100%的是包括物理、电子信息、计算机、数学专业授课的教师是都采用全汉文讲课的汉族老师,他们都讲普通话(备注:汉语授课率达到100%的教师都是采用全汉文讲课的汉族老师,汉语授课率达到50%-80%的教师都是采用汉维文混合的双语教学形式)。2000年级汉语授课率达到50%的是包括非物理类专业的学生,授课的教师是民族老师,都采用全民文讲课。共同点是使用的教材、板书、作业、考试都是汉文的,单班上课。本年两种形式之间有最大的差异是讲解语言的差异。
(2)2001和2002年级汉语授课率达到100%的班级包括物理、电子信息、数学、计算机等专业。本专业学生的高考物理成绩和中学物理基础要比其他专业学生高一些,但是他们的平均分比其他专业学生比起来无显著差异。这年汉语授课率达到50%~60%的班级包括化学、电教、生物、地理、环境科学等专业,全年都上合堂课。本专业大多数学生的物理基础不扎实,并且学习兴趣不高,因此汉语授课率达到100%时,不及格率达到80%。
(3)在2003年级汉语授课率达到100%的学生和汉语授课率达到60%的学生都是指物理、电子信息、数学、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本年其他理科班级学生没上基础物理,还是在合堂上课。不但成绩不理想,而且呈下降趋势。
(4)从2005年(2004年级学生)开始,学校和有关部门对少数民族学生数理化教学质量问题非常重视,进行了如下改革:a.单班上课,加大学风建设力度;b.重新编写教材;c.大大提高了教师汉语水平和汉语授课比率要求;d.对学生的汉语水平考试成绩和汉语水平成绩的要求提高了,虽然学生学习物理积极性比以前明显地提高,但不及格率一年比一年增加。
统计表明:对2004年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80%学生的平均分在51分以上。
总体成绩的下降是:①汉语授课率:100%的班级数逐渐(一年比一年)增加即从两个班扩展到12班。②汉语授课率年年大幅度地提高了,例如20%→50%→60%80%→100%。
不同汉语授课率差异减小的原因的是:①学生的汉语水平和专业知识同时得到提高,因为在新疆内外中学里不断开办双语实验班,本班毕业的学生数量增大,各地特别关心加强汉语教学,因此学生对参加物理双语学习的兴趣并民族教师汉语授课水平和经验明显地提高。②初次汉语授课率达到100%的班级是包括物理基础较好的学生(因为入学物理考试成绩较好),汉语授课率达到50%-~60%的班级包括物理基础较差的学生(例如环境科学、地理、电教等),后来逐渐包括和并不同水平学生组成的班级。(3)学校对少数民族教师汉语授课要求大幅度提高了。
从试卷调查分析可以看出,最高分越来越低,学生的汉语水平一年比一年高,汉语授课率达到100%的班级数一年比一年多,但是最高分一年比一年低,不及格
率年年增多。其主要原因一是考试题量和难度增加,实际上这种变化接近学校规定的教学计划;二是对成绩差的学生忽视指导;三是期末复习没有抓好,学生没有做充分的考试准备;四是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三个重要对象之间的配合不到位;五是民族教师和学生在物理专业方面的听、说能力还是跟不上要求。
2.问卷、访谈结果。调查发现,在双语课堂上,约40%的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汉语语言上,约30%的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学科知识点上,约30%学生的关注点是在其他方面,如考试成绩、教师水平、教师的素质等问题。学生课堂注意力出现不同侧重点,与授课教师的教授方式密切相关:如果授课教师采用全汉文方式教学,学生在语言方面的压力要大一些,因此可能会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语言方面。而如果教师采用汉维混合授课,学生更多关注学科知识方面。学生的反映,为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形式提供了参考。希望有关部门和双语任课教师认真关注这些问题。
85%左右的学生要求在教学实习完成后,为物理专业的学生开一个选修课“基础物理双语强化课”,上课学时可以按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这有利于巩固物理基础知识,提高物理双语教学效果。
在双语教学实践中,对理科班的87位学生作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对双语教学还要有一个接受、认同的过程。只有学生接受、认同了物理双语教学,双语教学的实施才能成功,才谈得上“以学生发展为本”。如果双语教学不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实际情况,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反而会产生副作用。另一方面对执行物理双语教学的理解,首先是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物理学知识和学生提高考试成绩的需要;其次是现代教学和课程改革的需要:最后是当地的经济发展需要和提高科学素养。学生对进行物理双语教学的看法跟他们物理教育理念、教学观的关系不大。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情况存在很大差异,增加了双语教学改革的难度。为了培养适应时代高速发展的人才,造就对国家,对社会,以及对个人有用的科学家,我们需要进一步努力。
三、讨论和原因分析
1.物理专业学生在汉语听力和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的学生在普通的基础汉语授课中学到的只是一些日常用语、文学和政治方面的词汇,而对专业方面的词汇,对描述方法和习惯用法却很陌生。他们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每周上2学时的理科专业汉语与大二第二学期的专业汉语,但是这门专业汉语只有物理专业类学生上,非物理类专业不上,各系都上与本专业有关的专业汉语。因此,对非物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直接看物理专业书籍还很吃力,大大影响了阅读和理解速度。有些汉语水平比较低和以前学习物理主动性差的学生成绩不太理想。另外,听和说的能力是比阅读更难逾越的障碍,为完成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汉语口头表达能力全面被忽视,所以,提高汉语表达能力的环境较少。
2.转变思维模式的问题。我们少数民族学生(包括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的语法结构、发音特点都与汉语有很大差别。特别是从边远地区来的学生,几乎没有接受过物理专业方面的听力和口语训练,一下接触汉语教学,其难程度是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他们在理解问题的物理意义上有一定的困难,对有些学生来说非常简单的一个问题,但在第二种语言环境中,理解就会产生错误。这是我们长期以来经常遇到的问题。任何人的大脑都有一种习惯的思维方式,非常自然的选择比较容易的一种思维方式。在两种语言同时存在时,人的大脑就本能的优先选择自己熟悉的母语,而跳过汉语或外语部分。这就导致使用双语授课效果不太理想,使学生大脑中产生迷惑的感觉,在中学时对物理学兴趣不高的学生,把双语教学当作一种负担。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只有逐步培养用汉语思考物理学问题的习惯,要让学生在思想上提高汉语授课的重要性的认识。
3.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改进。大学二年级的少数民族学生在本民族语言授课中已基本熟悉了一些物理内容并掌握了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和内地院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这方面的研究,加强互相交流意见的机会,互相关心,互相提出改正意见,互相鼓励,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比如,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性格、成长环境、学习习惯、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与汉族同学有很大不同。我们使用汉族学生的教学方式、方法,可能不适合于少数民族学生。同样,外汉语双语教学也不例外。
4.教学认识上的误区。学校在入学前,汉语水平、专业水平分布上问题比较复杂。因此在对物理双语教学的认识上存在一些错误看法。据教师和学生反映,不同汉语水平的学生对双语课的态度不一样。汉语基础较差但是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高的学生在听课、交流、作业、考试等环节上都存在困难,因此对参加双语学习的兴趣较小。
大学基础物理教学的一个要求是:巩固和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物理知识,为专业课打好扎实的基础。另外一个重要的要求是为今后的双语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因此不能把物理双语课上成翻译课,对物理专业知识的讲解传授始终是双语教学的重点,而不能本末倒置。首先教师要改变对双语教学的认识,让学生准确的理解和接触到物理专业的核心和前沿。同时,教师要努力钻研双语教学方法,借鉴各种课堂师生互动活跃的做法。例如、HSK中越来越多地会出现一些有关科学方面的阅读理解,会涉及到不少物理专业词汇。
5.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中的问题。(1)师资薄弱和缺乏研究双语教育模式的教师队伍和管理系统是制约高校开展物理双语教学的“瓶颈”。专业素质与外语(汉语)素质的“双高”是高校双语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要求。对汉族教师或者是少数民族教师来说,大学基础物理专业方面几乎没有大问题,问题在于了解和连接大学和中学知识层次。但是,少数民族教师中还存在着汉语授课问题,专门的双语教学培训的机会几乎没有,这是目前高校在开展双语教学过程中受到制约的因素之一。(2)教材建设也是双语教学中的一大问题。从2002年开始使用学校自编教材,教材的质量达不到学科的要求。虽然教材的结构、内容、体积上没有太大问题,但是编排和打字错误很多,任何人一看就会感到失望。部分习题内容不合理,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004年级学生使用的2005年自编教材虽然是比较正规的,质量上也比以前的教材好得多,但是学生从中学不到实际需要的知识,不符合物理双语教学和提高专业知识的要求。整个教材的结构、编写形式与中学物理教材一模一样。学生一拿到教材后,学习热情受到影响。该教材原本传授给学生的应该是中学物理的核心知识和核心理论,更重要的是为大学物理知识打好基础的过渡性教材,目的是让学生在双语教学的环境内,理解物理专业的本质和关键内容。
四、教学对策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 篇7
1 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1 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起点低
各地州各学段英语课程开设较晚。笔者通过对新疆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各阶段100名少数民族大学生 (其中男生43名, 女生57名) 抽样问卷调查得知:100位学生当中, 大学阶段才接触英语的学生占67%, 从小学阶段开始学习英语的学生只占5%, 其他28%的学生分别从初中和高中阶段才开始接触英语, 这与大部分沿海地区、发达城市从幼儿园或者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相比, 新疆各地州学校开设英语课程较晚。另外, 接受问卷调查的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学习英语困难太多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接触英语太晚。
1.2 学习态度消极
大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就是自主性较强, 除了在课堂上参与学习以外, 另外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自学, 但是由于学生因为学习积极性差、方式单一、没有语言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 学习英语的情况不尽如人意。该文问卷调查对100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英语的情况调查发现, 28%的学生每天学习英语的时间不足半小时, 29%的学生每天学习英语的时间多余半小时少于一小时, 24%的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为两小时左右, 只有19%的学生每天学习英语的时间超过两个小时。
1.3 文化差异大
新疆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形态, 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虽有交流, 但大部分少数民族都沿袭其独有的生活、风俗习惯, 使用的本民族语言, 而非国家通用语言。同时, 大部分少数民族对“他文化”的认识都有所不同, 接受程度也有差异。对于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是“民考民” (指少数民族学生上少数民族语言学校) 的学生来说, 无论汉语还是英语对他们来说是外来文化和外来语言, 其接受的程度和速度对包括英语在内的语言学习影响甚大。
1.4 观念影响
由于地处偏远地区, 发展滞后, 周边环境复杂, 并收国内外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 一部分少数民族成员对国家正规学校教育在认识上存在偏差、误解, 主要表现为:盲目排斥“他文化”主要是包括语言在内的汉文化, 认为学校教育就是要“同化”或者“汉化”少数民族的心态, 部分地区的部分家长排斥正规学校教育, 他们宁愿不让孩子上学;另外, 值得关注的是, 由于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加, 面对竞争, 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自身在国语的使用上存在劣势, 使得很多少数民族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致使“上学无用论”思想泛滥。这些都是造成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消极学习的重要原因。
2 对策
2.1提高英语学习的起点
建议地州教育主管部门尽早在有条件的基层学校开设英语课程, 从小学或初中开始开设英语课程, 学习英语, 并把英语课程作为一门主课, 学好汉语的同时加强英语的学习, 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较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为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打好基础。
2.2 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
首先, 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环境、心理素质、性格特征等因素与汉族学生有很大的差异, 新疆高校要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分析, 应该根据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起点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进行研究, 需要“量体裁衣”, 对不同起点的学生, 设定不同的合理设置课程、教学方案、考核评价体系;因材施教, 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 选择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基础课教学工作, 并且教师要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情绪、态度, 及时引导学生消除学习上的消极情绪。对起点低的学生给予个多的帮助和辅导, 客观评价学生, 对学生的成绩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 使学生学习上充满成就感。其次, 组织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助于英语学习的活动, 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学以致用的英语学习环境。
2.3 引导学生转变观念, 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对国语及国家教育的认同。
首先, 可以利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民间文学、校园广播、订阅民族文字报刊等具体形式创造一个民族文化氛围, 使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产生亲近感, 归属感, 认同感, 减少陌生感和孤独感, 逐步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并从日常的关心和观察中, 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和情绪。其次, 坚决抵御境内外“三股势力”的极端思想对高校的渗透,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家学校教育的目的, 正确认识全国的就业形势, 接受先进文化。
3 结束语
新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担负着民族地区摆脱贫困落后的历史重任, 是民族地区的希望, 学习对民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参与社会竞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英语和汉语都是非常重要的国际交流用语, 是当前国外和国内先进思想文化、学术理论、前沿科技得以传播的重要载体, 拒绝这样的“他文化”, 拒绝英语和汉语的学习, 就是拒绝进步。因此, 要尽快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大学学习环境的适应性, 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英语学习的水平, 以适应社会新形势的发展需要, 为更好地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欧飞兵.试析文化认同对体验式英语教学的意义[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4) .
[2]杨淑侠.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干扰问题[J].安康师专学报, 2002 (2) .
[3]王媛.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移情[J].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 (7) .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 篇8
胡锦涛曾指出:要将大力保持党员干部思想纯洁作为保持党的纯洁性的首要任务。思想纯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纯洁性的根本, 只有保持思想纯洁, 才能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才能在大是大非问题上, 不为干扰所动摇, 不为任何思潮所迷惑, 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一、加强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队伍思想纯洁性建设的原因分析
1. 新疆高校是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主战场, 这就决定了思想纯洁性建设在新疆高校党建中的紧迫性
大学生党员是高校党员队伍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群体, 在新疆高校, 发展和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的意义重大, 这些党员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的精英, 他们日后将成为解决民族问题、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促进新疆跨越式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 由于新疆地域偏远、民族众多、稳定性较薄弱, 成为“西化”、“分化”的主要目标和突破口, 西方敌对势力支持新疆境内外“三股势力”从各个方面加紧进行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 随着新疆分裂与反分裂斗争日渐尖锐, “三股势力”活动日益猖獗, 他们公然宣称:“必须争夺有知识的人, 必须在高校中发展力量”, 高校青年学生是其争夺的首要目标。因而, 新疆高校成为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的主战场, 成为“三股势力”渗透和争夺的重点。
2. 新疆高校的显著特点就是多种思想文化交融, 多民族多风俗习惯并存, 这对少数民族党员思想纯洁性建设是一种考验
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大都来自民族聚居区, 少数民族地区多层次、多元化的民族社会文化环境使他们常年受到本民族风俗习惯、宗教礼仪、思想观念的熏陶。另外, 在全球化背景下, 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国际敌对势力以互联网作为渗透活动的重要阵地, 把高校作为重点目标, 在互联网上推行“西化”、“分化”的和平演变战略, 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思想文化渗透, 推销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造成校园思想舆论错综复杂的局面。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加紧勾结, 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对教育领域大举渗透, 向学生传播非法宗教思想是民族分裂分子向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渗透的主要形式。这就使新疆高校党员队伍思想纯洁性建设面临着严峻挑战。
目前,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队伍的主流是好的, 但是, 不容忽视的是, 在某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的思想上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 行动上出现了一些偏差。比较突出的就是一些党员在对待宗教信仰问题上存在着“两重性”, 一方面参加党组织的活动, 一方面又信宗教。个别党员思想混乱、理想滑坡、信念动摇, 在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等大事大非面前态度含糊。因而,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队伍纯洁性建设成为新疆高校基层党建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加强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队伍思想纯洁性建设的有效途径
1. 加强入党动机教育, 确保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真正做到“从思想上入党”
无产阶级政党历来重视思想建设, 着重从思想上建党, 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毛泽东曾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1942年,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指出:“有许多党员, 在组织上入了党, 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 甚至完全没有入党。” (2) 对于共产党人来说, 思想入党和思想改造是无止境的, 正如周恩来所说:“每个共产党员从加入共产党起, 就应该有这么一个认识:准备改造思想, 一直改造到老。” (3)
通过在新疆高校的问卷调查, 95%以上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入党动机是端正的, 但也有极少数党员入党动机带有功利性, 入党是为了对自己的就业、从政、升迁等有好处。思想纯洁首先要从思想入党来解决, 不解决党员的思想入党问题, 保持党的纯洁性就无从谈起。
因而, 要加强入党教育环节工作, 使他们真正能做到从思想上入党, 从源头上保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在新形势下, “思想入党原则”是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队伍纯洁性建设的关键。党员是党的活动主体, 党的纯洁性要靠千千万万高素质的党员来体现和保证。提高党员质量, 确保每个党员合格, 对于保持党的纯洁性, 意义重大。所以, 要严把党员入口关, 把真正愿为党的理想奋斗的人吸收进来, 把投机取巧的人挡在门外。要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端正入党动机, 积极认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引导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把自身的发展和社会责任、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
2.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 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思潮多元、利益格局多变的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 一些党员在思想上对共产主义信念开始动摇, 出现“信仰危机”。时代可以变、观念可以变, 但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不能变。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国际背景下, 高等学校是国内外敌对势力同我们争夺青年、争夺接班人的前沿阵地, 是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激烈交锋的阵地。没有正确的信仰, 就不能把握正确前行的方向, 因此, 我们要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 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调查显示,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状况的主流是好的,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坚定的, 但也有个别党员存在着信仰迷茫、模糊的问题。因此, 要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引导他们提高认识, 规范行动, 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新疆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 从小生活在浓郁宗教文化氛围中, 宗教信念、宗教思想和宗教情感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 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教育, 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他们的头脑, 要加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思想教育, 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主义。
3. 加强党性修养教育, 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队伍的自我净化能力
1939年7月, 刘少奇在延安马列学院第一次提出党性修养的概念, 指出:“共产党员党性锻炼和修养, 是党员本质的改造”。“为了保持我们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纯洁, 提高我们的革命品质和工作能力, 每个党员都必须从各个方面加强自己的锻炼和修养。” (4) 江泽民指出“没有先进理论武装的共产党员, 不可能发挥先进战士的作用。” (5) 胡锦涛指出:“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 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由此可见, 我们党一贯重视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 加强党性修养是保持党员队伍思想纯洁的一条重要途径。
通过对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的调查发现, 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由于政治理论学习不够, 党性修养欠缺, 缺乏政治敏锐性, 在大是大非面前态度模糊。因此需要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 教育他们牢记党的宗旨, 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通过理论学习, 不断加强党性修养与党性锻炼, 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4. 健全完善教育培训机制, 确保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教育培训是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理论武装的有效途径。通过经常的、有效的、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的教育培训, 保持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队伍的思想纯洁。一是要完善教育培训内容, 将纯洁性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纳入党员日常教育培训范畴;二是创新教育培训方式, 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的学习热情。采取专题辅导、案例教学、研讨式学习、在线理论自学等方式, 建立符合时代要求、适应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需要的教育培训方式。教育形式要丰富多彩, 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从而确保教育工作起到应有的效果和作用。三是要加强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 主动占领网上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 要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 掌握网上舆论的主导权。 (6) 在信息化条件下, 网络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 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要掌握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 并把它运用到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培训中去。
5. 加强相关制度的制定与执行, 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队伍纯洁性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制度建设, 带有根本性。没有制度, 保持党的思想纯洁性就没有有力的支撑, 没有执行的抓手, 就只能流于空谈。始终保持思想纯洁, 离不开培训教育, 更离不开制度的约束和监督。探索实行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 及时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队伍中存在的思想问题, 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提醒、督促整改, 对那些背弃理想信念、背离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不合格党员, 严格按照党章和其他有关制度规定及时严肃处理, 坚决维护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建立党性定期分析制度, 认真开展党员党性定期分析;规范民主评议制度, 加强群众评议党员的权限运用, 将党员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置于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下;规范党员公开承诺制度, 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总之, 在新形势下,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队伍思想纯洁性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党员队伍纯洁性建设, 为新疆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打好组织基础。
注释
1胡锦涛.切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N].人民日报, 2012-01-10.
2毛泽东选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875.
3周恩来选集 (下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61.
4刘少奇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1:99-252.
5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2001.10-11.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 篇9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由于各个民族之间文化的不同,信仰的不同,从而养成了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思维方式,使得师生间的沟通较为困难。一个教师担任了该民族班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那至少是一个学期的相处。如果前一两次的授课,相互间就有些不适应,那以后的教学工作就难以顺利进行,这时候我们首先要处理的就是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点出发:
1.1 对学生要体谅
计算机授课大多数是在机房,机房里为了保证计算机的清洁,窗户全都是关闭的,刚进去的时候会感觉有些闷。这时候你就可以让学生打开窗户,透透新鲜空气。这样不仅不会让民族学生感觉到老师的不适,反而觉得老师对学生很是体谅。
1.2 对学生要亲切
各个高校的民族学生虽然在进校后都要专门学习一年的汉语,但是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汉语水平参差不齐。如果从小就在汉族学校上学,或者生活在汉族相对集中的地区,汉语水平要好一些;如果生活在民族相对集中的地区,汉语水平基础就较薄。在第一次课结束后,你需要问问学生,这样的讲课他们能否听懂,语速是否合适,这样学生会感觉老师很亲切。
1.3 对学生要有耐心
在授课的过程中,对于民族学生有些问题即使很简单,你也得重复讲好几遍,这可是考验你耐性的时候。也许个别学生问你一遍还行,如果有好几个同学问你同样的问题,你也许就会不自觉的烦躁起来。因为一次不经意的不耐烦,会让学生感觉他自己是不是很笨,这样会伤了他们的自尊,学生对老师的印象也会大打折扣。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不厌其烦,在课后进行耐心的个别辅导,这样,一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来可以让学生更多更深刻的认识你。常说教书育人,作为老师不仅仅是教书,更重是育人,教学生如何做人。
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尤其是现在的民族学生,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是难以集中精力的,为此,我们应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1 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调动学习积极性[2]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就要求我们在计算机引言课中,从计算机的产生、发展、最新动态和Internet网络的有关常识介绍,以及国内外计算机技术的比较。说到玩游戏、动画,上网聊天,学生是最感兴趣的,这样就可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由此在教学中让学生知道通过上网可以和同学进行联系,有不会做的题目也可以在网上讨论,放假在家不用出门就能和同学们一起玩游戏、下棋等等。同时让学生明白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个人成才的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 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以收获来激发学习热情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践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学生刚开始学习时还有兴趣,但慢慢地对计算机的热情就会下降,不感兴趣。为此应尽量在上课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设下疑难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上机实践、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给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大力推行“发现式”教学,同时要保证学生充裕的上机时间,着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当学生通过自己的上机操作来解答问题,以成功的喜悦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不断努力下去!
2.3 通过比赛激励学习
教学中的比赛活动能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多开展几次计算机操作比赛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很能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比如:你可以在上课的时候随意的抽上两三位同学,让他们做同样的操作题,看谁做得好做得快。最终取胜的同学平时成绩加上2分,这样他们在相互竞争的过程中,提高了技能,更增强了学习兴趣。
3 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与钻研。同时民族学生在预科学习了一年的汉语,这时候汉语大部分都认识,只是在听力上有时反应不过来,此时更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操作为核心,创造性的设计教学结构,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3.1 分层教学
学生水平不可能完全一致,有的学生反应较快,有的学生反应稍慢,这一现象在上机操作时明显突出,教师应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为此,教学中可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即向学生布置上机任务时,先给出基本的要求,对于那些水平较高的学生,在完成基本要求后,另给他们提出能否进行小的改进,用另外的方法来解决或增加操作任务的要求。这样不但避免了在教学过程中因为一些同学的沾沾自喜,影响其它同学的学习,还能在潜意识里培养学生不断攀登学习高峰的习惯。
3.2 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思路,慢慢地引导他们多方面的思考与验证,逐步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3 协作式教学
一个班的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学习效果就有了明显的分层。有的同学在这方面的操作较熟练,有的同学在那方面解决问题的思路较活跃。这样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形成相互协作的精神,互相弥补对方的不足。这样全班就有了很好的学习氛围,最后的学习效果会越来越好。
4 改革教学的考核手段[3]
为了保证计算机教学的质量、促进计算机教学的改革,改变计算机教学的考核手段也非常重要。当代社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的人才,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来说更是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我们着手改革学生成绩的评定,将学生的期末成绩转换为上机成绩,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的有机结合,笔试成绩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上机成绩是操作技能的表现,平时成绩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追求高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计算机,激励学生创新追求全面的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建议每个计算机课程后都有一个综合设计的课程设计,这样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可以大大加强,同时学生会有很强的成就感。
5 结束语
计算机发展的迅速、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计算机基础教学知识面的扩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民族特色,对于新疆高校民族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我们要不断的研究与探索。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深入探索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探索各种教学模式混合的新式教学手段[3],为西部的发展与壮大培育出更多的有用人才!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和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教育已成为高校实行素质教育的实质性举措,如何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1]。作为多个民族共同生活的新疆自治区,各族语言的不同,给新疆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增加了难度。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通过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习兴趣、更新教学手段、改革教学考核几个方面的阐述,对新疆高校民族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提出了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考核
参考文献
[1]谭浩强.迎接21世纪把计算机基础教育推向一个新高度[J].计算机世界.1998,(12).
[2]谢柏青,张铭.计算机基础教学方式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5年第11期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 篇10
身在荒凉沙漠边缘的高校也深刻感受到这一任务的重要性,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号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重大课题学校开展了大学生创新项目、学术技能竞赛等活动吸引、影响更多学生加入其中,培养其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校从2012年开展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仅我所在的动物科学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数就有70多项,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各专业里学生创新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我院民族同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为更好地开展此项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1.少数民族同学基础理论知识薄弱
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既是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又是高等教育阶段培养未来创新型人才之使命[1]。我校尤其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同学做一些事情,由于受文化背景、地域经济条件、基础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部分少数民族同学理论基础知识较差,参与项目活动的人数较少。新疆地区居住的大多是维吾尔族人民,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虽然有些地区采取双语教学,又有大学第一年的预科学习, 但绝大多数的民族同学平时还是习惯用本民族的语言与人交流,汉语用得相对较少,对汉语的理解能力自然不高,更不用说英语了。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同学,学校的师资队伍薄弱、教学质量偏低, 来自家庭的教育基本可以忽略,导致他们的文化薄弱,这是挡在少数民族同学面前的一座大山。因此,让这部分同学查资料、写项目书是很不容易的,即使试验成功了,整理数据、发表成果也是难上加难,参与项目的同学较少也可以理解。
2.少数民族同学对项目缺乏创新性和自主性
为数不多的、有想法的少数民族同学主动找专业老师为自己和自己的团队做指导,也有的确实想锻炼自己的能力,有不知道想做什么的同学主动找专业教师商讨, 最终确定选题的。但大部分是老师倒过来找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绝大部分指导教师都承担着一项甚至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这些课题都是当今学科发展的趋势和国家的需要,并体现我院的研究基础及特色。因此,指导教师将自己研究课题中的子课题抽取出来,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和技能,与学生讨论后,共同确定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选题。这部分学生不熟悉选题,又没有较深的专业基础知识,缺少与指导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3.少数民族同学的知识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较弱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做不少试验, 有的试验需要交叉运用多种知识,少数民族同学缺少对知识的融合能力,经常在实验实施过程中遇到挫折,更挫伤了原本不高的积极性。指导教师要起到兴趣催化剂的作用,耐心鼓励甚至手把手地教授。试验完成之后整理实验成果又是对他们的考验, 写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相对老师来说差的不是一两点, 最后又是由指导教师代之完成,这也助长了学生依赖教师的不正之风。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 篇11
少数民族学生德育民族观宗教观心理教育随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新疆中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数量也与日俱增,少数民族学生肩负着建设民族地区,发展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促进祖国边疆的巩固和民族团结的特殊重任。所以,民族教育关系少数民族群众素质,关系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在新的历史阶段,加强我区中职少数民族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民族地区高中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加强民族观教育
通过这种民族观的教育,使少数民族学生更充分地了解中国民族情况和民族问题,我校针对刚入校的民族学生特点,在第一学期开设《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课程,使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以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同时,新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与所在地区的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充分了解当地的贫困落后,激发他们毕业后报效家乡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无神论教育
少数民族学生从小就生活在多元文化的氛围之中,迷信思想和宗教意识在这些地区相对而言具有更深厚、更牢固的群众基础。由于没有形成正确的马列主义宗教观和民族观,学生在面对一些稀奇新鲜的事物时,尚不能以科学的思维对待和分析,也难以正确地面对境内外日益严峻的宗教极端势力的渗透。因此,学校在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旗帜鲜明地向他们进行宗教观、无神论的教育(可以讲座、参观、电教等形式开展),使他们树立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
三、加强实践能力教育
社会实践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使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德育的重要一环。毛泽东认为,没有实践经验的人是最无知的,只有经过革命实践的磨练,才能培养出革命事业的栋梁之材。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学生虽能积极参与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却由于受到语言、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局限,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还有一定的差距,与汉族学生比较社会实践能力差,社会认可度不高。因此,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实践能力教育,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要求,它有利于推动中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转变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的观念。學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他们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有利于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四、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 篇12
一、新疆、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民族意识的特点
民族意识不仅可以保存、弘扬各民族群体久远而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而且可以增强民族自强意识和民族发展意识。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 民族意识可以为他们最大限度地融入现代化发展进程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 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利用现代社会提供的教育、技术、学识和大众传媒实现自我发展的追求。目前, 随着我校对新疆、西藏籍少数民族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生源的民族构成日趋多元化, 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也更加频繁。为能够更好地针对新疆、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 探索一条有效提高高校集聚区民族学生统战工作的新途径, 我对我校新疆、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民族意识进行了调查。
此次调查共发放300份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298份, 回收率为99.3%。男生占35%, 女生占65%;理工科生占65%, 文科生占35%;维吾尔族占70%, 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塔吉克族、锡伯族、满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塔塔尔族、侗族共占30%, 虽然民族成分复杂, 但以维吾尔族为多。
1. 有较强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问卷调查表明:对本民族文化比较了解的占80.5%;了解本民族文化的途径是受家庭影响的占60.6%, 从周围环境了解的占50.5%;对本民族产生某种文化或习俗的原因很了解的占23.7%, 比较了解的占52.6%;对本民族的文字能读能写的占75.8%;表示会主动向周围汉族同学传播本民族文化习俗的占59.1%;对新闻媒体报道中关于本民族的表述感觉恰当的占70.3%, 维吾尔族学生认为与汉族区别较大的占66.2%, 其他少数民族学生觉得自己与汉族在有些方面区分很大的占19.7%, 没什么区分的占14.1%。这说明大多数学生有自觉的民族归属感。
2. 权益意识比较敏感。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各民族的民族意识呈上升趋势, 对本民族的权益能否得到维护极为关注, 对民族身份背后维系的利益因素日益为他们所重视。问卷调查显示:认为地方政府对国家少数民族政策执行状况好的占94.5%;认为国家对少数民族实行的政策性照顾有利于少数民族自身发展的占51.5%;大学毕业后想回新疆、西藏工作的占52%。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平衡性, 他们潜意识中都存在寻求小集体认同以求保护的问题, 并且通过越来越强的民族认同表现出来。
3. 民族忠诚感和归属感比较强。
忠诚是一种执著的归属感, 既是一种境界, 又是一种行动。尤其是维吾尔族学生, 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从自己民族宗教的角度观察问题、体验人生, 甚至形成自己的人生价值观。问卷调查显示:维吾尔族学生中保留有本民族特殊风俗习惯的占96%;参加民族风俗活动是遵从民族风俗习惯的占75.3%, 遵从宗教信仰的占11.6%, 跟随长辈的占13.1%;非常了解本民族宗教信仰的占60.6%, 了解的占35.9%;对本民族宗教特别信仰的占62.1%, 信仰的占32.9%;同意“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和精神慰藉”观点的占84.5%。此外, 对汉族同学的失言、口误, 维吾尔族学生也特别敏感, 说明他们民族意识很强, 表现为对家庭的依恋和归属感扩展到了对本民族的依恋和归属感。
二、对当前贫困新疆、西藏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容易使人们简单地把主要原因归结于经济上的困难。然而通过分析我们发现, 这实际是与社会贫困阶层的生活状况相伴随的“贫困文化”现象遗传到青少年身上的综合性反映。弱势群体由于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 形成了与他们的“社会存在”相适应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体系和心理定势等, 这些方面组成的贫困文化会影响到下一代。正如英格尔斯所说:“落后和小发达不仅仅是一堆能勾勒出社会经济图画的统计指数, 也是一种心理状态。”当我们说贫困文化现象伴生的心理状态具有落后性和遗传性时, 显然是相对于中国正在迈向现代化, 从而要求通过教育形成的国民心理素质也具有现代化特征而言的。
高等学校目前培养的大学生将成为中国未来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而我国社会在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由于收入差距拉大所形成的在校贫困大学生现象在较长时间内将必然存在, 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逐步实现, 在校贫困大学生的绝对数量还会继续扩大。因此, 高校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教育方式就不仅仅是担心学生在校期间出什么事的问题, 而是具有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目标和我国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意义。既然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那么与之适应的教育也不应该采取单一性的方式。只就问题呈现的表象讨论问题或解决问题, 不会有很好的效果。高校首先应充分认识贫困大学生的社会人格和心理发展是具有可塑性的, 其次应认识到学校对学生开展的一切工作都具有教育意义, 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绝不应仅仅限于心理咨询, 而应该形成一个包括校园文化建设、思想道德教育和经济帮助体系在内的综合性的教育环境。高校应充分利用政府当前重视和推进大学生助学贷款的有关政策, 帮助贫困学生建立完成学业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经济保障线, 从而使贫困大学生从根本上消除单纯因经济原因而导致的绝望性心理焦虑。与此同时, 高校应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如果一所大学倡导和营造一种求真求善、平等和谐的文化氛围, 特别是能有效地抵御当前社会上“一切向金钱看”的负面影响的话, 那么对贫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将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对贫困大学生来说, 高校文化环境建设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班级和寝室这一类小群体的组织人际关系的改善问题, 对贫困生来说, 正是这种小群体内密切的人际互动关系对他们的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 高校的学生干部应重视在班级和寝室的同学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沟通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对于调适贫困大学生的自卑情绪, 降低抑郁性和增强外向型交往能力是十分有益的。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还应当使他们自己充分意识到, 虽然经济上的困难是客观存在的, 但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态度和选择。因此, 关键是使贫困大学生树立起自尊自强的意识。贫困大学生应当在自己的实践中增强自尊和自信。不仅在学习方面努力, 而且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勤工助学的意义不止于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经济条件, 更重要的是使贫困大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克服困难, 从而树立自己的尊严和信心。因此高校不仅应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广泛的勤工助学的渠道, 而且应对此予以精神上的激励。在这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益的格言, 如“贫贱不能移”、“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等, 都是很好的心理动力资源。
三、实施民族预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 加强民族预科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把握其规律。
目前, 就民族预科学生心理健康理论研究而言, 应首先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通过心理测验、问卷调查、文献分析和个案剖析准确把握研究生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现状; (2) 讨论其原因及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包括内容、途径) ;开展分层研究, 可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分层研究, 在此基础上, 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 切实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系列教育和活动。
(1) 开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选 (必) 修课。每学期开设与学生的生活、学习、恋爱 (婚姻) 、心理适应与情绪调节等密切相关的心理卫生问题的课程。
(2) 建立民族预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建立专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不仅能有力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拓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而且有助于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3) 对民族预科学生进行心理测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开展多种形式咨询与活动。“多种形式”是指除了常见个体面谈式咨询外, 应着力开展电话咨询、网上咨询和团体咨询。
(4)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 是一种可贵的心理状态, 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 让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并达到最佳状态。但学生的自信心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差异, 主要表现在学习和其他各种活动中。如:分层设计练习, 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在练习设计中, 根据每个学生思维的不同水平和跳跃能力, 可设计不同程度的作业要求, 尽量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解答某些问题。
四、利用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任, 深入钻研教材教法, 讲课的时候全身心地投入, 就会获取全体学生在心理上的认可和配合, 促使学生心无旁骛地投入学习。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动作、一句赞扬的话, 都会使学生情绪振奋, 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教师上课时精神抖擞、声音洪亮, 带着极大的教学热情感染学生, 将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优化他们的学习心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言,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使其学会悦纳自我, 从而增强自信。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教师要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感染和打动他们, 选择难度适当的问题让他们解决, 要善于挖掘他们的优点, 适时加以表扬, 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消除他们的不良情绪, 让他们伴随着快乐的情感体验参与学习过程, 提高学习效率。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大学生, 包括贫困大学生来进行, 以促进健康人格发展为主线, 使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信心得到增强, 使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得到改善, 能及时排除成长中的一些心理障碍;帮助学生学会合作, 发展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从而达到使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都获得相对于自身而言进一步提高的目的。总之, 只有通过综合性的多种教育方式, 才能有效地改善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龙晓东, 廖湘蓉, 邓治文.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 2003, (4) :120-122.
[2]任斌, 李焰.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C].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第六届年会论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251-253.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推荐阅读:
新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进程与基本经验研究07-25
新疆高校体育09-11
新疆南疆高校09-11
新疆高校图书馆06-16
新疆地方性高校11-02
新疆高校财务管理11-16
绿篱在新疆高校的应用07-03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08-08
新疆民族学生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