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

2024-07-10

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精选7篇)

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 篇1

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新疆是中国面积最大的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境民族自治区,地处西部边陲,欧亚大陆的地理中心,边境线长,周边与8个国家接壤,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发展历史,使得这里成为世界上典型的多民族、多文化、多元文明的融合之地。但也正是由于这样的自然和社会因素,使得新疆周边环境复杂,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民族宗教与社会矛盾交错,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自古以来在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中,有着特殊的战略地位,并在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作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基地和门户,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和通道,新疆已经成为中国西部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

新疆分裂和反分裂斗争由来已久,基于新疆重要的战略地位,国际上各种势力图谋分裂新疆的行动就从来未停止过。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多种宗教和平融处的祖国大家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族团结始终都是我们的生命线。

我身边很多少数民族,我也与这些少数民族邻居、同学和同事和谐相处,共同见证了我们城市的发展变迁,我为能生活在这座美丽、富足的城市而骄傲和自豪。从前的生活经历和工作经历中,亲身经历和见证了我们的城市从“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到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园林城市和最安全城市等荣誉的奋斗历程,这一切都是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克服艰难险阻,团结拼搏所取得的翻天覆地的成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新疆工作摆在了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给予特殊重视、特殊关怀,放眼今日的天山南北,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族团结日益巩固,群众生活和谐稳定,各族人民安居乐业,这一切来之不易。

然而,境内外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中国的繁荣昌盛,不愿意看到一个伟大富强统一的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三股势力”一方面加紧与境外敌对势力沆瀣一气,企图将新疆问题国际化;另一方面他们打着“人权”“民族”“宗教”的旗号,疯狂地向意识形态领域渗透,挑拨新疆各民族亲如兄弟般情谊,千方百计破坏我们安定和谐幸福,新疆各 族人民坚决不答应,更是我们政法干部决不能容忍的!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都要做个知行合一的中国人,做一个表里如一-的新疆人。我们要紧紧围绕总目标,争做社会和谐稳定的坚决维护者、守护者,始终把维护稳定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重于泰山的政治责任,坚定坚决地和“三股势力”作斗争。坚决拥护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切实落实好维稳“组合拳”,为打好“三场硬仗”打贏“一场人民战争”竭尽全力。

我郑重承诺: 一是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

近代以来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选择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焕发出的强大生机并不断开辟发展出了我们的新境界。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带领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路径,为世界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我们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增强“四 个意识”,团结一致、同心同德战胜各种挑战与困难,带领各族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是高举民族团结的伟大旗帜。

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做好新疆工作的重要保证。回顾新疆的发展历程,什么时候民族团结搞好了、社会稳定了,经济就健康发展,各族人民生活就能得到改善。反之,就会出现社会混乱,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就会遭受挫折。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国家最高利益所在,是新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要以密不可透的团结织密我们的防线、以坚强有力的发声震慑敌人心魄、以直击心脏的靶向狙击敌人的要害,严守底线、痛击罪恶,坚决肃清“两面人”,绝不给一切敌对势力以丝毫可乘之机。

三是要坚定不移的严厉打击“三股势力”。

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分化、西化从未停止过。长期以来,境内外敌对势力攻击、诋毁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在民族之间挑拨离间,制造民族仇恨,宣扬宗教极端思想,制造暴力恐怖事件。暴力恐怖活动严重危害了国家安全,践踏了法律的尊严,扰乱了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三股势力”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强大和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发展稳定的大好局面,就是想搞乱新疆,把新疆从祖国的怀抱中分裂出去。我们要始终把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作为第一责任,充分认识新疆反分裂、反恐怖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要在“三仗一战”中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当尖兵打头阵,决不能有丝毫的懈怠。任何人胆敢挑战法律底线、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就要毫不犹豫地出重拳、下狠手,坚决坚定地依法打击。

四自觉维护民族团结,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必须牢固确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祖国、保卫祖国是56个民族的共同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在推进“民族团结一家亲”民族团结联谊活动中,既要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各项活动,促进多层次多形式交流互动建设祖国,又要做到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关爱、相互帮助,坚决反对思想上不重视、行动上不积极、浮在面上的形式主义,坚决反对搞以民族划线判断是非的你你我我、团团伙伙,切实发挥好我院“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坚强后盾作用,通过零距离、心贴心、精细化的审判司法服务,切实把群众凝聚在党组织周围,形成上下一心、同频共振的良好局面。

林万里

2018年7月25日

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 篇2

1 新媒体的概念及内涵

人类从口头传播到电子传播时代, 共经历了四个阶段, 这些传播阶段伴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和更新而不断更替。新媒体是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能够传载各种信息的传播媒介。新媒体就其构成结构而言, 据不完全统计, 至少包含有博客 (blog) 、微博、播客、维客、搜索引擎、简易聚合 (RSS) 、电子邮箱、网站、网络杂志、网络报纸、移动多媒体、网上即时通讯群组等等[1]。鉴于新媒体的新形式不断涌现, 笔者主要将新媒体限定为以互联网、手机等介质为基础的传播手段。

2 新兴媒体的传播特性

新媒体具有超强互动性、即时性、信息海量性等。所谓的超强互动性就是指以新媒体为载体不仅能够实现受众和传者之间实时互动, 也能使受众与受众之间实现交流与沟通。这样能使一个新闻事件的价值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即时性就是强调了新媒体可以使信息的发布随时随地的进行, 尤其是借助微博这一方式使“人人都是传播者”的传媒现象更加显著。信息的海量性则是指新媒体完全超越了传统媒体在版面、波段、时段等方面的限制, 可以在一方小小的屏幕内以超文本的形式发布海量的信息, 并通过实时的更新使页面的首页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展架。新媒体可以全时段、无缝隙的参与人们的生活, 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也借助新媒体的兴起而增强。在新疆地区如何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去增强各民族成员的公民意识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3 公民意识的内涵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在国家层面上对“公民意识”的重视空前提高, 培养和提高国民的公民意识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围绕公民意识在当代中国的内涵, 学者专家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探讨, 质而言之,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自己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自我认识, 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依据, 发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 将作为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整体认识[2]。”而在多民族聚居地对公民意识的教育应该着重强调两大内容:一是以国家认同意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国家意识教育;二是以公民权利义务意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意识教育[3]。具体的说公民意识应包括: (1) 国家意识, 即公民把自己作为某国的一员, 把国家的利益看作最高的利益; (2) 法律意识, 即对法律的使用和对其权威性的维护; (3) 民主意识, 即主动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充分的履行义务和享受权利。笔者将重点论述依靠新媒体的传播特性通过“增量传播”和“韧性传播”是在新疆地区增强各民族成员的公民意识的最佳路径选择。

4 运用新媒体实现对“公民意识”的增量传播

所谓的增量传播是指对信息的传播要多采用有价值的报道框架, 要采用能够引导受众运用客观、理性的视角去审视信息的框架。本文认为应该对公民意识所包含的国家意识、法律意识、民主意识进行增量传播, 并以此来统摄民族意识、道德意识、强权意识, 从而促使新疆各族人民朝着现代化公民蜕变。

传播是文化的语境, 文化是传播的结果。公民意识作为一种文化形态, 它只有在传播的语境中才能存在、增强、蜕变, 而其作为传播的结果又将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产生建设性影响。针对具体的新闻而言, 对新闻事实的描述具有唯一性, 但是对于新闻的报道框架则具有选择性。例如, 对一些不文明的现象我们可以从道德的层面上进行无情的批评, 这些正确的可怕地抨击其实对人们更理性的思考问题、处理事务并没有什么好处。因此, 我们要运用新媒体对公民意识的核心内容国家意识、法律意识、民主意识进行增量传播, 选择这些更高层面的框架进行传播将有助于促使公民更加理性的思考、更加文明的行事。

新媒体具有超强的互动性、即时性、信息的海量性, 要通过新媒体大量的发布能够促使公民意识苏醒和强化的新闻。运用好网络的头条新闻、图片新闻等显要位置对公民意识进行增量传播。例如对国家起草和新颁布的法律法规等信息进行传播, 对国家和新疆地区重大的政治、文化、经济等新闻进行传播, 以此来引导受众对国家和本地区重大事务的关注, 并主动的参与到事件的进展中去, 而新媒体的超强互动性也为受众积极参与其中提供了支持。此外, 也可以利用新媒体开设相关专栏节目, 并通过专业的记者编辑团队致力于将其打造成品牌栏目, 通过品牌栏目的影响也会对公民意识的增量传播有重大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进而对文化娱乐节目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 现在的媒体节目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如何能够制作出来一台令观众满意的综艺节目, 已经成为相关的工作人员思考的重点问题。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为媒体行业带来了改革的契机, 利用最新的高科技手段, 可以呈现出更为完美的视觉效果, 进而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欣赏水平。嵌入音频对于数字高清演播室来讲, 应该是一个关键性的设备, 其能够帮助工作人员更加完美的完成工作。本文主要从其在数字高清演播室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1新媒体环境下数字高清演播室嵌

入音频的应用

自从二零一零年以来, 安徽广播电视台已经先后建立了高清演播室和高清播出频道, 开展大型的新闻直播和访谈类型的节目, 这些演播室都是按照数字高清的制作或要求来设计建造的, 其可以向下兼容数字标清节目的制作和播放。而且, 这些演播室不仅承接了很多卫视频道、还在2010年新闻中心《超级新闻场》栏目举办的“晨女郎”大赛期间成功地完成了连续两个月的比赛任务, 并且, 每天都是使用三到四个小时, 还有一些公益性的节目和特殊的重大任务。通过对众多的实际应用进行分析, 笔者对新媒体环境下数字高清演播室嵌入音频技术应用方面进行总结。

1.1嵌入音频在数字演播室应用优势

通过对嵌入音频技术的了解我们可以了解到, 其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将数字视、音频信号融合在一起, 并且能够高效的处理声画不同步的问题;采用这种技术, 可以有效的协调数字演播室和播出控制中心以及各个演播室之间的信号传输问题;并且, 应用过程简单易懂, 可靠性高。对于大型的直播多路径信号进入到数字演播厅的通道问题, 传统的技术是很难做到让人满意的, 但是, 对于嵌入音频技术来讲已经不再是

试析新媒体环境下数字高清演播室嵌入音频的应用

文丨夏守玉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 尤其是在一些高新的网络技术参与之后, 数字高清演播室已经成为展现美好生活的重要舞台, 笔者重点分析在新媒体环境下数字高清演播室嵌入音频的具体应用, 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高清演播室;嵌入音频

5 运用新媒体实现对“公民意识”的韧性传播

所谓韧性传播是指长期的常态化的传播, 把公民意识融入每一位新媒体从业人员的血液之中, 在报道中将这一意识贯穿始终。

根据议程设置理论的观点, 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 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我们认为实现对公民意识的韧性传播首要的就是要在新疆培养出一支具有强烈的公民意识的新媒体从业人员队伍, 以他们那种锲而不舍和万分专注的工作态度把“公民意识”的核心内涵播种到新疆各民族成员的心中, 并通过持续有效的韧性传播为这颗种子在人们心里生根发芽而施肥浇水。新媒体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微博、移动手机等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沟通和交往媒介, 这为对公民意识的韧性传播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新媒体在时空上可以完全和受众共存, 它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去观看、收听, 甚至发表自己的观点, 参与到事件中去。它为人们参与到事件中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途径。

对公民意识的韧性传播也包括另外一个方面的认识, 正如受众对电视节目中普遍的弘扬主旋律而没有对社会中一些负面的新闻给予关注感到不满一样, 受众也已经对新媒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开始全面反思。我们一方面要在新媒体的公信力受到负面影响的条件下实现对公民意识的有效传播, 同时又需要通过对公民意识的传播提升新媒体的公信力。毫无疑问, 在这一过程中更需要新媒体从业人员以极大的热情和韧性投入到新闻传播工作当中, 面对众多的质疑和拍砖要保持专业、权威的职业形象, 锲而不舍地把对公民意识的传播落到实处。韧性传播要求新媒体从业人员在面对批评甚至是误解时仍能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6 总结

我们认为在新疆增强各民族成员的公民意识能够使人们在对外方面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己任, 增强的是爱国主义意识;在对内方面则是以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履行义务为旨归, 增强的是法律意识。而公民的国家意识与法律意识的增强就直接促使着公民的民主意识的觉醒, 这样就会使民族意识降为次要的一种意识, 至少他不会成为公民首选的价值判断标准。在新疆地区运用新媒体通过增量传播和韧性传播增强新疆各民族成员的公民意识将是最佳的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吕品.新媒体与党群沟通渠道的拓展.中国行政管理, 2011 (12) .

[2]刘逸帆, 宁黎黎.传媒在培养公民意识中的功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1 (11) .

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 篇3

【关键词】预科 中华文化教学 基本要求 教学形式

一、中华文化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坚持民族平等、文化多样性

教师在教育学生之前,必须端正自己的态度。文化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涉及民族感情。因此在文化教学中,一定要采取客观中立的态度,尽量避免感情上的倾向性。在介绍中华文化时,民族自豪感是在所难免的,但是要照顾到各民族学生的情绪,决不能表现出卖弄炫耀、唯我独尊的态度。有时教师在讲授时可能会遇到其他国家或民族的对比,在肯定别的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成就的基础上,介绍讲解中华文化的特点,以特点来定位优点,而不是着力夸耀优点。在与其他文明作对比时,仅在异同的层次上作比较,突出其共同点和不同点,而不是比较孰优孰劣,更不应有高低之分。在涉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文明时,尽量以赞扬欣赏的态度去讲解评价,即使需要指出其不足之处,也要在充分肯定其优点之后再委婉地提出。

(二)充分尊重学生的宗教和民族习惯,避免出现一些敏感问题

预科学生民族成分并非单一,但多以信奉伊斯兰教为主,这些民族与汉族等其他民族有很多信仰与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要求教师要认真对待。例如中华文化的课程中有关于中华饮食文化的章节,在给学生展示川菜图片时就可以尽量避开一些用猪肉做的菜;在农业畜牧业章节中关于饲养家猪等内容也可酌情处理。有些民族在历史上甚至现时代争执矛盾激烈,彼此存在一些敏感问题,一旦触及就有可能引起争执和不愉快。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学习语言,必须在宽松、和平、融洽的环境气氛中进行,训练语言技能。这就要求教师要特别注意避开政治敏感性问题,避开一切可能导致课堂不愉快、不和谐的问题。

(三)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观点

由于各个民族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民族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不同,会导致他们对同一文化现象产生不同的理解,特别是成年的汉语学习者,他们对本民族的文化观念已经根深蒂固。我们不能将自己的思想观念强加于学生,不能仅用自己的价值标准来衡量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们的观点和判断,要避免他们对中华文化产生抵触情绪。教师可以明确表示自己的观点,但不可强行改变别人的观点,应鼓励学生用汉语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最后深入地分析中华历史文化的渊源和国人的思维习惯,加深汉语学习者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更好地用汉语进行交际。这样既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又给予学生锻炼的机会,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中华文化的教学形式

(一)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汉语文化补充

文化补充又叫文化旁白,是指教师在授课中发现学生生疏的文化现象时进行必要的介绍,在学生交际中发现有误解和表达偏差时给予及时的指导。这是一项大量的随时随地的工作,它灵活多变,见缝插针,有针对性。

文化补充建立在文化对比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汉语教师要有汉语文化和学生母语文化对比的基本功,备课时要较准确地预测学生的文化空缺,不失时机地给予补充,要做文化教学的有心人。

在预科汉语教材中,应该对汉语文化点合理地进行布局,系统而又分散地进行教学,特别是一些直接影响得体交际的文化内容应该作为教学的重点加以安排。

(二) 帮助学生进行文化欣赏,创造文化氛围

文化欣赏可以利用课堂时间进行,也可以在课后进行,采取哪种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教具和电教等手段,创造与词语涵义相应的文化氛围,创造恰当相衬的语境,使学生置身于学习汉语必要的文化氛围中,使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课后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文化欣赏,欣赏的内容可以是一场电影、一出戏曲表演或是一场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等,在美的享受中拉近学生与汉语文化的心理距离。

(三) 课外活动可开办文化讲座

文化讲座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方式上基本呈单向。初级阶段的文化是以“文化因素”的形式分散在语言教学中的,相对来说比较零散。通过文化讲座的方式可以将支离破碎的文化信息重新整合,进行系统地讲解。而且教师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概括并综合大量的文化信息和文化知识,这也意味着在讲座中教师对学生提供的知识是群体相同的,具有相对的平等性,学生在讲座中原则上将受到教师一视同仁的对待。所以对于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而言,文化讲座是最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方晓华.新课程汉语教学论[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语文出版社,1996.

[3]周健.试论文化混融语境中的交际与汉语教学[J].汉语学习,2000 (4).

[4]吴可勤.民族班汉语教学中汉文化的导入问题[J].语言与翻译,1997(2).

[5]刁小卫.汉语教学中汉文化导入原则探析[J].语言与翻译,2006(4).

[6]彭君. 汉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 语言与翻译,2007(2).

中华各民族简介——毛南族 篇4

中华各民族简介——毛南族

毛南族概况

历史:毛南族自称“阿南”,意为“当地人”,说明他们是该地区的土著居民。198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为今称。人口:毛南族现有人口约10.72万人。

分布: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县上、中、下南山区,其余分布在广西河池、南丹、宜山、都安等地。是岭西的土著民族。

经济:毛南族以农业为主,以饲养业和副业为辅,主要种植杂粮、少数地区种植水稻。毛南族还经营农业、雕刻、编织竹器、牧养菜牛。木工、铁工等手工业、副业也占一定比重。特产是毛南菜牛。

毛南族风俗 图腾:

信仰:毛南族信仰多神多教。明末之前,以信奉原始宗教为主。清初,正一派道教传入毛南族聚居区,开始几种宗教同时流行。以后,道教在同毛南族文化,尤其是原始宗教、文化及其他民间信仰的合流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形成以敬神跳神(还愿)为主的所谓“武教”,以打斋送终为主的所谓“文教”,以及由两班人马合作的水陆道场。

礼仪:在节日里,毛南族喜欢用开水涮牛肉待客,即按本地的习惯,在火塘上摆置一口铁锅,进餐时大家围拢在铁锅的周围,将生肉、生菜倒入沸水中涮熟,然后蘸配料下酒,这是毛南族民间最常见的宴请形式。

习俗:添粮及延寿:毛南人年过六旬,如果身体虚弱多病,民间称为“倒马”,“倒马”就要找算命先生选择吉日“扶马”,俗称“添粮补寿”。添粮补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办不起添粮补寿仪式,就由老人自己起行赶圩讨粮补寿;另一种是家庭经济较宽裕的,由子女筹办几桌酒菜,请亲戚朋友到家里来,给老人“送粮补寿”,并请一位师公来举行仪式。“添粮补寿”一世只搞一次,多在满60周岁那一年,但高寿的人隔三、五年又搞一次。

禁忌:毛南族的禁忌有:正月初一这天不能骂人或说粗话;家有病人时用两根棍子叉在门口,外人不得进入;不能用脚踏灶,烧柴时必须把粗的那头先送进灶内。

婚俗:毛南族有“抢帽”的婚俗,在民间集会活动时,当小伙子看中了哪一个姑娘,便千方百计寻找机会抢走对方的花竹帽(也有的抢走对方的手帕)。姑娘如果觉得对方不中意,便表露出不满,立即把帽子抢回来。或以后托人把原物索回来。遇到这种情况,小伙子知道和对方交不成朋友了。反之,要是女方觉得小伙子人材中意,她便默默地应许,乐意让小伙子把花竹帽拿走,当即或往后一些日子,自己也向对方索取一件礼物,作为纪念。“抢帽”中意了,两者算是交上朋友。但是,“抢帽”仅仅是朋友之交,仅仅是恋爱的前奏曲。食俗:毛南族日食三餐,均以大米和玉米做成的各种饭为主食。毛南族还长于用大米或玉米制作“米蜂仔”作为辅助主食,是消夏解暑佳品。家家喜欢食甜红薯,并作为入秋以后的辅助主食之一。毛南族地区蔬菜较多,四时不断,有豌豆、白菜苦麻菜、南瓜、红薯叶、豆荚、芭蕉芋、青菜和萝卜,其中南瓜是秋冬常食的蔬菜,既可切片煮粥,也可单独蒸食。肉类来源主要是家禽、家畜,有猪、牛、鸡、鸭等。喜食狗肉,有些地方中元节有杀狗食肉之习。毛南族成年男子都好喝酒,并有非酒不足以敬客之说。有的人家还自己用高梁、玉米酿制。但近年来,以市场出售的瓶装白酒居多。毛南族大都喜欢饮茶,暑天常以浓茶解暑。走远路时经常随身带“野石榴”或青辣椒,用以解渴。典型食品:明伦白切香猪是毛南族的名菜,用当地产香猪加佐料蒸制而成。此外还有:甜红薯;螺蛳酸,蒜头酸水,鸭血酱,豆腐肴。

丧俗:毛南人的丧葬,既受祖先崇拜观念支配,又被封建礼教及儒、释、道教信条驱使,错综复杂。一般迷信阴阳理论,崇尚舅权,流行原始社会的随葬品少、夫妻合葬、设氏族公共墓地和食俗等遗风。得一提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毛南族丧葬中一些封建迷信的落后观念、丧事日趋简化、科学,符合时代的要求。

毛南族文化

语言:毛南族有自己的民族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没有民族文字,曾用汉字音义拼记过毛南语的民歌等,称“土俗字”。毛南人多通壮语及汉语,现通用汉文。文学:毛南族聪明、勤劳,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光辉的文化艺术。毛南族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相当丰富,真实地反映了毛南族人民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象《盘古的传说》、《三九的传说》、《太师六官》、《顶卡花》、《七女峰》、《恩爱石》等为毛南族人民世代传颂。诗歌和对联是毛南族流传长久的一种文学形式,有相当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水平。清代以来,毛南族出的秀才文人不少,他们的诗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名人:谭克绳(1933—)广西环江人。历史学教授。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为历史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系主任。著有《鄂豫皖苏区历史简编》、《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斗争史》、《中国现代史普及读本》等。

居住:毛南族的住宅,多数是石基、泥墙、瓦顶,少数为砖墙、瓦顶的房子。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和堆放农具、柴草以及其他杂物,和壮族的“干栏”建筑相似。但毛南放居住大石山区,到处有石头,因此房基或山墙多用精制的料石砌成,还用长条石制成登门的石阶,毛南话叫“突结”(意即石梯)。这些住房称为“干栏石楼”。

舞蹈:毛南族的民间舞蹈,主要是师公(神职人员)要进行宗教活动时表演的,如在“分龙节”的祭庙,向神灵祈求人畜兴旺的“还愿”活动等,均有师公所扮演的各种神的形象舞蹈,既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又有神秘的宗教色彩。“还愿舞”,毛南语称“肥套”,共有十几个舞蹈场面。民歌:唱歌是毛南族人最喜爱的文娱活动,民歌形式随编随唱,有昼夜连唱不停的才能。情歌叫“比”,祝贺歌谓“欢”,歌手称为“近比”、“近欢”。此外,还流行“毛南戏”。民乐:毛南族的音乐使用的乐器有唢呐、月琴、二弦胡、铜鼓、皮鼓、花灯锣鼓。

毛南族服装

男装称为五扣衣,特点是有五颗晶亮的铜扣,所以毛南语称“骨娥妮”,意即五颗扣的衣服。领扣一颗,右襟三颗,和领扣垂直相对,安在肚脐位置,下面开襟。盛装时腰缠八尺长的黑色腰带。下面穿宽筒裤子,脚穿白底黑面的布鞋。显得英俊,虎虎生气。

女装,最大的特点是镶有三道黑色花边的左开襟上衣和裤子。衣服大多数是青色成蓝色的布料,配上银饰和顶卡花,个个婀娜多姿。姑娘们还系上一小块长方形的围腰,上边绣着美丽的花纹图案。

毛南族娱乐

节庆:毛南族的节日是农历五月的庙节,清明节“赶祖先圩”和元宵节“放飞鸟”也是他们独有的纪念活动。毛南族的节日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开展唱歌对歌活动。毛南族民间最大的节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龙节。过分龙节时,家家户户都要蒸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有的还要烤香猪。折回柳枝插在中堂,把五色糯米饭捏成小团团,密密麻麻地粘在柳枝上,以表示果实累累,祈望五谷丰登。毛南族也过端午节,但节日的意义与汉族不同,民间称为“药节”。过药节时,习惯采艾叶、菖蒲、黄姜、狗屁藤等草药熬水饮浊,或用这些草药剁碎作馅包粽粑可以解毒去病。体育:逢年过节、农闲或在喜庆的日子里,毛南族青年习惯举行竞技活动。据传,自清代以后,毛南族地区除流行武术、打陀螺、爬杆等传统活动外,还有一些其他活动。同填:进行这种比赛时,在地上画出一个直径3米左右的圆圈,中间画一直线,比赛前,甲乙双方各自站好位置,双手屈在胸前,双腿叉开,上身下躬;比赛开始,双方便用全身力量拱对方,被拱出圈外者为输。这种比赛随时可以进行,是毛南族人民喜欢的传统体育活动。

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 篇5

2011年03月21日 16:27

来源:光明网

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但正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11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文化对民族和国家的影响更深刻、更久远。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为世界所仰慕。然而100多年前,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和鸦片,众多仁人志士在寻求强国梦之时,却放弃了中华传统文化;从20世纪初开始,国人又执迷于“科学”和“民主”,而一再掀起了否定中华传统文化的狂潮。几十年前,由于某些原因,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又一次遭到浩劫。也就说,百年来中华传统文化饱受风霜。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步步提升,国家和全球华人越来越觉得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之复兴意义重大。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华易道文化研究会会长耿奎,在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日本和新加坡等世界各地讲学时就曾经多次提到“中华民族复兴首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

笔者认为,耿奎先生讲出了一个符合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真知灼见,讲出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所在,讲出了全球华人的心声。

为何有此说呢?

首先,复兴中华传统文化,能赢得世界的至高赞誉和尊重,进而不断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和综合实力。中华文明、中华传统文化,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中惟一绵延至今的。

众所周知,国外最推崇、最敬佩的是中华传统文化。譬如《道德经》等等早已在日本、韩国、东南亚和欧洲等地流行。又如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军排以上军官人手一册《孙子兵法》。

其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任何一个民族都得有属于自己的民族魂。即民族复兴首先从文化复兴做起,其实就是从提升民族魂做起。

2007年10月18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文化铸就国魂民韵》的文章。该文指出,时任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认为:“文化太重要了,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名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事实上,与孙家正持有相同看法的全球华人越来越多。

然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丧失了很多中华传统文化,即抛弃了不少民族魂,而缺乏民族自信心。譬如,一些国内的“时代精英”至今尚伏在西方人的脚下不肯站起来正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但越来越多的全球华人已经认识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主动地加入到弘扬、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队伍中了。

如今中国经济总量已居于世界第二位,此为我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十分坚实的基础。即此时倡导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更有物质保障。

再者,复兴中华文化,其实是与国家所倡导的“以德治国”一脉相承,因为“德”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一些学人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往往对立起来,看成是水火不容的,这其实是一种缺乏辩证思维、缺乏阴阳思维的体现。譬如举个简单的例子,子女赡养父母,这本是天经地义的,然有人就是不愿意赡养。此时法律真的能起多大作用呢?你法院判了,我子女不执行,谁能拿我怎么样?这事实上涉及到了一个道德问题,如果子女的道德好,就根本不需要什么法律去解决,因为根本就不可能出现不赡养父母的不道德问题。

换而言之,复兴中华文化,其实就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落实“以德治国”。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复兴中华文化,有利于全球华人共结一心,共创中华民族之新的辉煌。海外华人有几千万人,而共同的中华文化信仰和道德理念,是海内外华人交融的最好法宝,即全球10多亿炎黄子孙九九归一之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中华传统文化来实现。

还有,国家对文化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

事实国家已经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了前述原因,所以非常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问题。譬如,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就指出,新的一年,我们要更加重视和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明确讲道: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强对外文化体育交流与合 1

作,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再展辉煌。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第一次提出。这事实上说明国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

总而言之,“中华民族复兴首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复兴中华传统文化迫在眉睫

文化中国-中国网 cul.china.com.cn时间: 2011-08-03 11:14责任编辑: 苏向东

我们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近百年来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已经日渐势微,这是学界乃至天下华人都无法回避的事实。不可否认,当前的中国,民主化进程越来越高,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在物质文明方面确实给予人们许多生活上的便利。但是,在精神文明方面却带来更多的痛苦与迷惘,并没能给予人类精神上的安慰以及真实的幸福。

传统文化衰落后果严重

快速的社会变革,加剧了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并导致了传统价值观的衰落。同时引发了诸如金钱崇拜、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价值观。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文化,由于其贪婪的本性,破坏着中国人的良知与人性,许多人已经丧失了对是非美丑以及善恶的判断能力,败坏了社会风气,破坏了社会稳定。而失去“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中国人的伦理道德规范,留下的是一片可怕的意识形态真空!

我们看一看近一百年来世界是怎么评价中国人的,借用鲁迅先生的名言:“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猜度中国人的。”台湾学者李敖来访之后说:“我到大陆的第一感觉就是人比以前坏了。”北京大学一位著名教授更是感叹:“现在人们的行为连道德底线都没有了。”而美国学者亚瑟•史密斯曾经写过《中国人的素质》一书,虽然其中多有偏颇之处,但仍不失为映照中国人的一面镜子。台湾作家柏杨也写过《丑陋的中国人》,世界各国思想家和国外媒体,对中国人的性格有诸多言辞犀利的批评。这,就是我们抛弃传统文化的恶果。

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极大的打击。从家庭到教育,从自然到经济,无不因传统文化的丧失而造成了生态、社会、道德以及价值上的危机甚至是灾难。

学生应该多吃“国学”母乳

首先,传统文化的衰落已经引发教育系统的堕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教育体系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了一种失败甚至是耻辱,被“国学”遗弃的孩子,事实上等于被他们的文化之母所遗弃。许多大学生能够操一口流利的英语,却写不成一篇像样的文章。不仅如此,许多学生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受教育不是为了寻求真理、回报社会,而是为了追求显赫的地位和丰足的财富,许多知识分子已经沦为一群“仅通晓考试而从不关心真理和道德的食客”。

有学者呼吁现代青年特别是在校学生多吃国学这口母乳。梁实秋先生说得好,一个完整的中国人应该是释道儒的结合体。但是某网站的调查显示,近70%的网友是通过自学来了解民族文化。这是一种让人凄惶的回答。从表面上看,传统教育的衰落使中国教育走向歧途,反过来,中国的教育系统也要对传统文化的衰落负上重要的责任。

只信奉金钱的民族很可悲

其次,传统文化的衰落也引发了严重的家庭危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如今的家庭结构正变得越来越不稳定,一向注重家庭的中国社会每况愈下,包二奶、养情人、嫖娼等行为泛滥,离婚率呈几何数字上升。许多社会学家只是草率地总结为“离婚率升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却没有从文化层面进行更深刻的反思。相反,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日本,其离婚率在亚洲各国中却是很低的。盖洛普公布的2010年全球幸福调查显示71%的中国人认为自己“生活艰难” 有17%的人说他们“生活困苦”,仅10%认为自己家庭美满。这不能不说是现代社会的悲哀。

同时,传统文化的湮灭也使国人失去了信仰,包括人文信仰与宗教信仰。同样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佛教,曾经对整个中国文化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但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物质欲望极度膨胀,一个腐化的社会已经开始反过来影响佛教。只不过这种影响是反向的,是消极的。不仅佛教的传播与实践遭遇严重障碍,部分佛教团体也开始追名逐利。释一尘大师曾总结出了正法扭曲、修行虚伪、道场污秽、成就希有等十大现状。

事实上,何止是佛教,很多信仰都随着传统文化的衰落而消弥殆尽。很难想像,一个除了金钱崇拜之外别无信仰的民族,该是多么可悲、可怜而又可怕。

再看我们的生产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无视人民健康,有毒食品、掺假轮胎、劣质工程、假冒商品,一个又一个缺少社会责任感与社会良知的企业,把公众对企业的信心推到了冰点。企业的社会责任遭到质疑,社会的诚信面临严峻的考验。专家们一直强调建立强硬的监管制度,以重典治市场,但治标不治本,各种安全事件仍然此起彼伏。现在日本、韩国的许多企业都在学习儒家经典,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抛弃传统文化的精髓呢?

目前,许多社会问题尤为突出,有识之士都在努力寻求救世的良方。保持稳定大局、建设和谐社会、弘扬优良传统是回避不了的问题。而那些打着变革旗号、推崇西方文化的部分学者,应该从丧失了传统文化支撑的社会现状进行深刻的反思。

中国传统文化凝聚力强

从国家层面上来讲,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主要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人的精神根源,而且也是东亚大部分国家文化的归依。长久以来,千百万华侨都在关心中国的振兴,正是这种文化凝聚力在起作用。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人民、团结人民,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唤起海外广大同胞的爱国心,争取他们从道义上、物质上支持国内的现代化建设,促进祖国早日统一,也是我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目的。

有学者无不担忧地说:如果不大力维护自己的传统文化,未来甚至可能发生学汉语要到国外、传统农历节日消失、圣诞节成为中国最盛大节日等可怕的后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国家之间的竞争,除了经济,军事竞争以外,而其根本和最高目的是文化的竞争。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国家任务。

“仁义礼智信”是普世价值

英国哲学家汤恩比博士曾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传统文化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是永远没有错的,是颠扑不破的普世价值。我们在割断抛弃民族文化的传承时,一些外国却保留了200多年研究中国孔子儒学的学院,即便是诸如美国、日本这样的国家也不例外。每年有大批韩国人,日本人来山东曲阜祭孔,他们仍然在学习并受惠于儒家思想。美国的许多著名大学纷纷开办汉学系,政府还设立专门的基金,组织学者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在那些华人华侨较多的国家,一直都没有放弃对中华国学的教育。这种全球掀起的汉文化学习浪潮,既让我们感到骄傲,同时也让我们感到惭愧。

我们也看到,复兴传统文化的浪潮在中国知识界正一浪高过一浪,许多著名的专家学者也纷纷为国学的复兴摇旗呐喊。在孔子的故乡,已经开始设立“国学”启蒙课程;在成都青羊区,教育局更是投入巨资打造“国学讲堂”,进而增设“国学”课程;全国各地还出现了很多现代私塾、读经课堂等。这种仿古的教学模式,给国学热加了一把火。

复兴不是复古,而是再创造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国家领导人提出要建立和谐社会,就是用文化的力量来解决社会问题。我们也看到,基于传统文化的精神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只有复兴中华传统文化,才是中国真正崛起之路。传统文化的复兴,不是文化的复古,不是简单的传统重启、照搬教条,而是在尊重国学的前提下,融入民主、法治、人权、科学、等现代文明的精髓。但这些,绝不是仅靠知识分子的力量就能做成的。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篇6

沧州市继红小学 田银霞

【摘要】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写字和写字能力的培养,是第一学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本文就小学低年级有效落实写字教学策略提出个人浅见:一是示范引导,规范书写;二要因势利导,激发兴趣;三要严格要求,培养习惯;四是弹性练习,关注差异。关键词:低年级、写字教学、策略 【正文】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象征着中国文化。生动形象的造字特点,几千年不间断使用保存下来的文化信息,展示着它的博大、厚重与缜密,决定了中国必然是一个在基础教育中注重识字教学的国家。从课程标准中,我们了解到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与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写字和写字能力的培养,是第一学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作为学生写字的启蒙老师,我们有责任及义务指导学生写好字,在写字教学中我们

要多一些尝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优化写字教学。下面结合自己的具体做法,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

一、示范引导,规范书写。

小学低年级学生,注重形象思维。教师具有示范性的特点,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有着特殊的影响。教师以身作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无声的引导。平时的课堂板书,批改作业,我都注意书写的姿势、握笔姿势。安排好字的结构,注意字的笔顺,展示给学生的是一个个端端正正的汉字。范字对学生刚学写字的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在教学中坚持多读少写的原则,首先采用多种形式充分让学生认读生字,观察字形,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当小老师等;接着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字,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的,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记住字形,把字写正确;然后就开始在带田字格的小黑板上规范指导书写,向学生示范书写每个字的全过程。在范写过程中结合生字教基本笔画名称,每个笔画我都认真示范起笔、运笔和落笔;在示范中教给学生笔顺规则、间架结构以及写在田字格中的正确位置。有时一个字我还写了好几遍,一边写一边说:“这个字老师没写好,我再写一遍。”目的是让学生像我一样认真地写好每一个字。老师严谨的态度成了学生的表率,他们就会认真地去写。有时我还根据学生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让教师及时的示范对学生写好每一个字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在一次写字课上我在黑板

上示范书写后,学生自己练写时,我走到学生中去巡视,发现张雅琪的“来”字写得不规范,撇捺不到位,我边解说边让她看着我在她的田字格本上示范。之后让他重写,可她写得仍不是很漂亮,于是我握着她的手认认真真一笔一划的重写了两遍,终于她写出了漂亮规范的“来”字。此后,我发现她写每一个字都非常认真而且写得规范又漂亮。

二、因势利导,激发兴趣。

写字并非一朝一夕所能练成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要让生性好动的孩子喜欢写字,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必须重视学生写字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凡是他们喜爱的,学习持续时间相对较长,效果也较好。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兴趣培养。

(一)故事激趣。

小学生对老师有着很强的信任感和依赖性,听老师讲故事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事。因此,在写字教学中,我用讲故事的形式,把学生引入到教学的内容中去,一般将故事排在课的导入部分,而且注意语言生动、形象,故事情节要与教材内容相符合,这样,“讲故事”的形式就能起到更好的激趣效果。我给学生讲“米芾学书”的故事,启发学生写字时仔细读帖,既要动手,又要动心;用“十八缸水”的故事,教

育学生学习王献之持之以恒的精神。这种故事激趣,为上好写字课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引发学生认字、爱字的兴趣,在分析字形结构的时候,我还根据字的各部分编写小故事讲给学生听。特别是一些象形、会意的汉字,让学生能够在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对汉字产生好奇的探究之情。

(二)儿歌激趣。儿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文字简练,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易读好记。因此,我常把教材中的执笔方法,书写规律等编成儿歌,让学生乐学,培养兴趣。强调写字姿势时,我编了儿歌,“我是一名小学生,写字姿势要记牢:笔尖离手整一寸,眼睛距桌一尺高,课桌身体隔一拳,腰杆挺直别紧靠。”在教带有“撇”的生字时我编了儿歌,“撇向左下行,行笔重到轻,弯度要准确,长短要适中。”

(三)演示激趣。我采用示范或利用投影、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演示汉字的笔画,使抽象的起笔、收笔等过程直观化,使学生看得更为清晰,感受更为完整,易于理解字的形态、结构、比例,便于记忆,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方法。

在书写过程中,使学生知道怎样做才是对的,对怎样起笔、收笔,哪里轻、那里重等都一目了然,不仅使学生对写字感兴趣,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找准笔画和部件所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把字写匀称。

(四)活动激趣。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儿童好胜心强、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有意引进竞赛意识,在每一次批改作业后,我都在班里大张旗鼓的进行点名表扬。如:某某同学,一直很努力,得了几颗星;某某同学有很大的进步,得了几颗星;并以小组为单位,周末评出优胜组。这样他们在完成作业时就更加自觉认真了。

如果只要求学生写字而不给他们展示的机会,他们写字的兴趣就会下降。因此,我为孩子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孩子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成功。如写字好的同学,除了在课堂上给予表扬,我还及时展示佳作,号召同学们向他学习,并让同学传阅优秀作业本。利用班级的板报、墙报,定期更换学生的书法作品或写字作业。为了让全班学生都能写好字,我组成了“一帮一互助组”,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帮助。请优秀学生谈写字方法,请进步快的学生谈心得体会。为了增强学生写字的信心,我还在班里举行写字比赛,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风气。教学中我组织一切新颖的教学活动,以便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提高学生的写字质量。

三、严格要求,培养习惯。

《课程标准》指出: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但是写好字的前提,也是提高身体素质的关键。由于很多孩子刚上小学时,书写姿势很不正确,主

要表现在握笔离笔尖太近,胸部紧贴桌面,头偏向左侧,眼睛离本子太近等。所以在指导学生写字的过程中我一直坚持指导到位,不厌其烦,课堂上巡视,时时提醒,当场纠正,及时表扬。在我的严格要求和反复指导下,学生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写字习惯。

四、弹性练习,关注差异。

针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识字教学中我特别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在练习上体现弹性,对每个学生没有提出同样的要求和相等的量,不求多,但求好。因为过多的书写不仅对孩子的身体发育有害,还会影响他们写字的兴趣。有的学生书写速度慢,可逐步提高要求;自己觉得写得好的,可以少写,觉得没写好的可多写几个;课堂练习完成了,回家还想练习,也可再写几遍。这样的要求让学生不会觉得写字是一件苦事,而是在创造美。

另外,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我也以学生各自的起点为参照。比如:一个平时写字基础较差的同学,最近他认真写了,尽管还不如一般同学写得好,但我仍选取他进步较大的作业给他加个红五星,在我日常写字评价中,得星并不是优等生的特权,只要写字态度端正,字迹工整,就可以得到红五星。

国家教育部总督柳斌也认为:不要小看了写字这一基本训练,它关系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认真写字中养成的一丝不苟的习惯,将使“终身学习”获益

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 篇7

Phinney (1997) [1]提出的青少年民族认同的发展理论认为, 中学生是民族认同发展的关键时期, 关系着他们今后的民族认同的发展方向和结果, 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据此, 本文研究了新疆维吾尔族中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中华民族认同的含义

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认为, “中华民族”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中华民族是“用来指现在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11亿人民”, 二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 是近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2]用学者谷苞的观点就是指56个民族的“共同的族名”[3]。这共同的族名是我国56个民族通过长期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形成和创造的具有共同的文化、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的民族称呼。本文认为中华民族认同是指中华民族内部的各个民族成员对自己的中华民族身份认定的发展过程。这里的认定包含民族个体成员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的认知, 情感上的归属和依附, 行为上参与各种活动的实践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二、新疆维吾尔族中学生中华民族认同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一) 研究对象

维吾尔族中学生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中学生的一部分, 他们身处的环境具有特殊性。首先, 他们生活在一个比较封闭的自然环境中。新疆位于我国西北边陲, 面积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1/6。维吾尔族是新疆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 2004年人口882.35万人, 占新疆总人口的45.62%, 主要聚居在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等绿洲地带。“塔克拉玛干沙漠周围可以耕作的绿洲群处于戈壁与崇山峻岭的近乎封闭的状态中, 而绿洲群又被沙漠分隔成一块块村舍, 从而形成了链环状的、封闭的地理空间结构。所以说, 维吾尔人世世代代生活在一个相当狭小而孤立的环境之中, 并以家庭和村落为中心。村落与村落之间除了姻亲与集市交易之外, 很少有其他的联系。”[4]其次, 他们从小生活的社会, 具有共同的经济生活方式、伦理道德规范、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行为模式等, 文化同质性很高。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民族禁忌、饮食习惯和节日庆典等, 有自己悠久的文化。维吾尔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 他们的日常生活、习俗、伦理道德、文化等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第三,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 境内外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三股势力”相互勾联, 以民族、宗教为幌子, 加紧在新疆进行分裂破坏活动, 向教育领域进行渗透, 与我争夺青年一代。

此次调查的对象是新疆喀什地区实行双语教学 (汉语和维语) 的维吾尔族中学和喀什师范学院附中, 维吾尔族学生占多数, 兼有乌孜别克、塔吉克等族学生。共发放问卷280份, 收回261份, 删除11份其他民族学生的问卷和无效问卷, 有效问卷共250份。被试具体人数分配见表1。

(%)

(二) 研究工具

问卷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调查学生的基本信息, 包括民族、性别、年龄、年级、父母教育水平、汉族朋友数量、认识中华民族的途径等七个项目。第二部分是对中华民族认同进行测量, 参照秦向荣 (2005) [5]编制的中华民族认同问卷 (EIS) 编制, 共有18个项目。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 (Cronbachs Alpha) 作为信度指标, 对中华民族认同量表的信度进行分析。

从初一、初二、初三、高一和高二五个年级中各抽出一个班进行研究, 问卷由各个班的班主任在班会课上发放并收回, 采取不记名的形式。

(三) 结果分析

1. 中华民族认同的整体状况

调查问卷共18个项目, 按照“非常不同意、不同意、同意、非常同意、无所谓”五种状态划分为1~5个等级, 分为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被试根据每道题所阐述的情况与自身的真实情况的符合程度选择相应的等级。采用Karagezov等 (2001) [6]研究儿童对本国、外国人评价时曾使用的方法, 将平均数与得分的中点进行单样本T检验 (one-sample T test) 。 (由于选择“无所谓”项的人数很少, 故在分析时省略此选项) 问卷四点计分, 共有三个维度, 因此维吾尔族中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最高可能是12分, 最低可能是3分, 中点分为7.5分, 具体数据见表2。

从该表可以看出, 新疆维吾尔族中学生中华民族认同的得分高于中点7.5分 (P=.000) , 平均得分在9.06~9.77之间, 整体上是积极正向的, 此结果与国内其他少数民族青少年的中华民族认同情况是相同的。由此表明, 新疆维吾尔族中学生虽然身处的环境特殊, 但他们与国内其他民族的青少年一样, 对自己的中华民族身份持肯定的态度。

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上, 新疆维吾尔族中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的情感和认知维度较强烈, 但行为维度较低。

新疆维吾尔族中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的总体趋势是:从初一到初二先下降, 到初三上升到最高点, 然后在高一、高二呈下降趋势。Cross提出的黑人民族认同理论模型和Phinney的青少年三阶段认同发展理论模型认为, 青少年早期主要是从家庭、社会的教育中被动地接受自己的民族身份, 因而民族认同比较强。到青少年中期, 随着年龄的增加, 认知能力不断提高, 社会接触增多及与其他民族成员接触增多, 青少年开始自主地探索自己的民族认同, 民族认同可能出现分化, 有些个体并不认同自己的民族, 民族认同呈下降的趋势[7]。新疆维吾尔族中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民族的认识主要来源于学校教育, 而到了高中阶段开始自己探索对民族的认识, 因此, 初三达到最高点, 在高一高二开始缓慢下降。

2. 影响因素与中华民族认同关系的状况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性别、年龄、父母教育水平、汉族朋友数量等人口变量因素及学校德育等是影响青少年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也从这两个方面来调查影响新疆维吾尔族中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的因素。

(1) 人口变量与中华民族认同的关系结果分析

首先, 性别不同, 中华民族认同也有显著的差异, 男生的民族认同感要略微强于女生 (女生的均值为3.1711, 男生的均值为3.1760) 。本结果与Fathi[8]提出的在较强调男性统治的文化中, 男性的民族认同会高于女性的观点相似, 同时也与国内姚静芬 (2007) [9]对蒙古族中学生的民族认同研究结果一致。研究者认为这与蒙古族文化中强调男性主导地位的传统有关。维吾尔族在文化、经济生活、信仰中体现出相同的现象。

其次, 父亲受教育水平的不同也对中华民族认同有显著的影响, 父亲受教育水平越高, 中华民族认同感越强烈。究其原因, 除了维吾尔族强调男性的主导地位之外, 受教育水平越高, 接触的中华民族文化越多, 越能理性地对待本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差异也是主要原因。同时, 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 受教育水平越高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也越高, 能较多地体会到国家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种优惠政策。因此, 他们对子女的中华民族认同的正面影响越大。

第三, 汉族朋友数量也与中华民族认同有正相关的关系。汉族朋友数量越多, 维吾尔族中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越强烈, 因为与汉族朋友交流和沟通, 能使他们更全面、感性地认识中华民族, 从而认同自己的中华民族的身份。

(2) 学校德育与中华民族认同关系的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亦发现学校德育对新疆维吾尔族中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有着紧密的正面的关系。

(1) 认识中华民族的途径:认识来源主要是学校开设的语文、历史、地理等文科课程, 有78.4%的学生选择;其次是影视、书刊, 有53.4%的学生选择;再次是思想品德课程, 有43%的学生选择。上述选择情况说明学校德育是新疆维吾尔族中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最主要的途径和来源。

(2) 是否选择德育为认识中华民族主要途径的学生之间的比较分析。思想品德课程是学校德育实施的主要途径, 所以, 本文把是否选择思想品德课作为认识中华民族途径的学生做一比较, 借此分析学校德育对中华民族认同的作用。我们把选择德育作为认识中华民族主要途径的学生设为A, 没有选择的学生设为B进行描述。总体上, A的中华民族认同得分明显高于B。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上, 结果也相同, 具体见表4。

学校德育与中华民族认同呈正相关的关系, 是因为:首先, 学校德育可以促进中华民族认同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 学校德育的目标和教材中包含着民族认同的内容, 一般与爱国主义、民族团结、集体主义等内容交互出现。新疆双语学校开设的思想品德课程所使用的教材, 其内容有20%的知识是系统正面描述中华民族的。二方面, 学校德育通过课堂、教师和同伴的强化影响, 使学生系统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各个方面。第三方面, 中华民族认同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形成也有促进作用。国内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国内青少年的中华民族认同越高, 国家自豪感便越强烈, 并能促进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的形成。Phinney等进行的“民族认同能大幅度的减轻青少年问题行为发生”的研究发现, 本少数民族认同程度与青少年问题行为 (无论是外显还是内隐的问题行为) 之间有显著相关。因此, 对少数民族青少年来说, 对自己所属民族的认同度越高, 表现的问题行为就越少。

三、启示

启示一各级各类中等教育阶段应加强学校德育的建设

从研究中可知, 学校德育是从正面引导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的主渠道。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对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虽也有促进作用, 但缺乏系统、正规的教育。由此说明, 提高新疆维吾尔族中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应主要从加强学校德育着手。

启示二学校德育的形式应多样化

学校德育形式单一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以课堂上的灌输、训导为主要方式, 使学生缺乏直观上的切身的体验。所以学校德育工作应从单一的课堂转为课堂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形式, 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中华民族文化、伦理道德、民族精神等方面的建设。

启示三推行维汉合校

从研究中可知汉族朋友的数量与维吾尔族中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也是正相关的, 但在维吾尔族、双语等形式的中学中, 汉族学生的数量非常少甚至没有, 这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 依旧处于维吾尔族的氛围中, 缺乏与汉族同伴的沟通, 无法感性地体会中华民族文化、伦理道德等。实行维汉合校, 可以促进维吾尔族中学生与汉族学生之间的交流, 促进双方对各自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最终实现民族团结。

参考文献

[1]Phinney.J.S.Cantu, C&Kurtz, D.Ethnic and American identity as predictors of sele-esteem among African American, Latino, and White adolescents[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997, (2) .

[2]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 北京大学学报, 1989, (4) .

[3]谷苞.论中华民族的共同性[A]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C], 中华民族学院出版社, 1989, (37) .

[4]阿合买提江·艾海提.维吾尔族传统伦理的特征及其现代意义[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2001年10月第22卷 (4) .

[5][7]秦向荣.中国11至20岁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及其发展[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5.

[6]Karagezov, R.&Kadirova, R. (2001) Socil-cul-tural and cognitive factors in Azeri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identity foumation.In:M.Barrett et al. (Eds) .Op.cit.pp.59-83.

[8]Fathi, A. (1972) .Some aspects of changing ethnic identity of Canadian Jewish youth.Jewish youth.Jewish Social Studies, 34:23-30.

上一篇:课堂结束语下一篇:年终总结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