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

2024-12-11

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共10篇)

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 篇1

1 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特征分析

1.1 社会发展变迁对少数民族学生思想特征的影响

首先, 面对国内外不良社会思潮,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呈现出多元化态势,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并存, 集体意识、奉献精神、团队协作意识较差, 道德滑坡现象呈上升趋势。不良社会思潮容易导致不同民族学生之间、同一民族不同学生个体之间的价值观分野和交往隔阂。其次, 在激烈的人才竞争境遇下, 社会对人才素质与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不断增长的大学生数量与相对有限的就业岗位之间产生的矛盾日益凸显。很多少数民族学生时常担忧个人的前途, 时刻对能否在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成功就业产生焦虑与不安。再次, 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老、少、边、穷等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较多, 社会化程度不高, 人际交往能力较弱, 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贫富差距使少数民族学生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

1.2 内地高校人才培养方式对少数民族学生思想特征的影响

首先, 内地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滞后于社会发展。当前, 内地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存在重管理轻服务、重灌输轻引导、重经验轻创新等问题, 并存在与汉族学生教育管理的趋同化现象, 缺乏感染力与吸引力, 忽视了少数民族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展需要。其次, 内地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单一。当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管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教育实践上都基本沿袭了以往的病理心理学或消极心理学模式, [1]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样如此。很多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过多强调理性和整体一致性, 重危机后干预, 轻危机前引导, 忽视了少数民族学生潜在的积极特质。

1.3 少数民族学生的群体特性对少数民族学生思想特征的影响

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 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教育基础、民族文化的影响, 他们在利益需要上比普通学生有着更多的群体特性。首先, 学习压力大, 综合素质发展不均衡。少数民族学生自我期望值高, 成就动机强, 但他们因为小学、中学教育基础薄弱, 知识结构单一, 因此在大学期间普遍存在较大的学业压力, 难以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和学习节奏, 较少有时间参与各级各类校园文化活动, 无暇提升综合素质。时刻伴随的学习压力使少数民族学生极易产生焦虑与紧张状态。其次, 文化适应障碍多, 集体融入性差。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环境培养了少数民族学生强烈的民族情感和特殊的人文素养, 对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问题比较敏感, 在语言、饮食、宗教信仰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这也一定程度导致他们不愿意与其他民族的学生交流。

2 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激励机制的构建

2.1 提升心理素质, 培育少数民族学生积极的人格特质

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指出, “只有生命是神圣的, 对生命的爱是第一美德。”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以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爱、对生活的爱为内驱力, 重视其情感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2.1.1 首先, 构建全员参与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制

内地高校要从系统论角度, 全面认识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防止将其绝对化、孤立化、扩大化。高校学生处、教务处、团委、后勤集团等部处要建立联动机制, 多管齐下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要深化少数民族学生培养机制改革, 调整课程结构, 改革教学方法, 完善激励措施;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创造条件引进和配备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教师与辅导员。

2.1.2 其次, 丰富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体系

内地高校要因材施教, 充分关注不同少数民族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 多开展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团队拓展等体验式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兴趣。分层分类举办少数民族学生心理讲座、心理沙龙、校园情景剧、心理健康宣传月等活动, 以菜单式自主选择方式积极开展人际关系、感恩教育、珍惜生命、压力疏解、情绪调整等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积极发挥新媒体、自媒体对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开展网络在线心理咨询。

2.1.3 再次, 构建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

内地高校要建立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建立全程化、多路径的少数民族学生心理辅导体系。构建校级、院级、班级三级心理健康防控体系, 创建校级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 协会可挂靠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立院级兼职心理辅导员队伍, 加强业务培训, 提高心理学理论与实践水平;建立班级心理健康联络员, 形成“助人自助、共同成长”的班级心理健康防控机制。以便对心理压力较大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动态跟踪, 早发现、早干预, 帮助其化解心理困惑。

2.2 加强人文关怀, 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满足自身发展需要是增强少数民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体现。辅导员在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处于核心位置。内地高校辅导员在少数民族学生工作中要热心关心学生, 积极鼓励学生, 更多地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积极力量, 主动帮助学生解决存在问题, 使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冷静地面对挫折, 将压力转化为拼搏争先的动力, 从而增强其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2.2.1 首先, 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帮扶与激励

学业帮扶与激励要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内地高校辅导员要坚持教育管理目标与学生发展需求的相容与互动, 用一种更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能力, 引导少数民族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拼搏精神和竞争意识, 建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心理契约。同时, 对学习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 要通过“结对帮扶”、设立“学业进步奖”等形式, 最大限度地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潜能。

2.2.2 其次, 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帮扶与激励

内地高校辅导员要坚持“物质扶贫”与“精神扶志”相结合, 扎实做好经济困难少数民族学生的资助帮扶工作。要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情况, 急他们之所急, 想他们之所想, 通过各种途径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 要尽可能将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转换成对学生进行激励的过程, 充分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困难程度、在校学习表现进行资助, 体现激励的差异化与公平性。

2.2.3 再次, 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帮扶与激励

内地高校辅导员要以少数民族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职场胜任力提升和职业道德塑造”为主线, 建立少数民族学生能力素质发展项目, 帮助少数民族学生丰富和完善知识结构与求职技能。在此过程中要能够以诚恳、公平、谦虚、宽容的态度与少数民族学生交流, 从整体、动态、多维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特别是要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将自我发展与民族地区需求有机结合, 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调整就业观念, 降低就业期望, 缓解就业压力, 拥有良好的择业心理, 增强求职能力, 提高就业成功率。

2.3 优化校内外环境, 营造少数民族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氛围

文化建立起社会规范, 规定人们应该有哪些特定的情绪反应, 以及特定人群成员的哪些情绪表达是具有社会适应性的。[2]内地高校要进一步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 淡化民族意识, 强化公民意识, 凝聚正能量, 展示新风貌, 充分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创新欲望。

2.3.1 首先, 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学生在参与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内地高校要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校园政治参与的意识, 使他们习得校园政治参与的技能, 增强校园主人翁精神。通过校长接待日、院长接待日等方式, 征集少数民族学生对学校发展的意见建议, 使他们自觉维护学校利益, 合理表达自身发展诉求;吸纳少数民族学生担任各级学生组织的骨干, 切实赋予他们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积极促进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

2.3.2 其次, 构建“多元开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内地高校要在尊重少数民族学生民族情感的基础上, 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载体, 适时举办民族文化月、民族风情展、民族节庆文艺晚会等活动, 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展示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让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在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尽情地施展天赋与才华, 增强竞争意识, 奋发进取;在结伴交际与合作中, 建立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 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全的心理, 从而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素质”。[3]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能让不同民族的学生充分了解彼此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 有利于增进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之间、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紧密的合作性关系和友谊。辅导员要以班级凝聚力建设为契机, 积极挖掘每位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优点、闪光点, 使他们始终保持自信乐观、谦虚谨慎等优秀品质。

2.3.3 积极探索全时空、全覆盖的实践育人机制

内地高校要健全和完善少数民族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体系和保障机制。拓宽实践载体, 积极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参观访谈、岗位体验、爱心支教、帮困扶贫等实践活动, 使广大少数民族学生在与社会的广泛接触过程中,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宗教观, 坚决反对非法宗教活动和民族分裂主义, 辨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本质, 坚决抵制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袭。

2.3.4 建立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

高校要建立并妥善运用社会舆论支持。应积极创造条件, 通过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宣传少数民族学生, 引导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 为其就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高校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和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 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顺应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 促进用人单位完善招聘机制。

参考文献

[1]周炎根.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民办高等教育究, 2010 (7) :50.

[2][美]理查德·格里格, 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M].王磊, 王甦, 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354.

[3]张东秀.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与体质健康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 2010 (3) :169.

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 篇2

东方早报3月2日报道 金融危机下,欧美等高等学府纷纷削减奖学金,香港高校热度上升。昨天,香港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在沪召开“内地招生说明会”,标志着香港高校上海的招生工作正式启动。

港大扩招内地生

香港大学采用“共叙一堂”的讲座方式,在复旦附中开启了上海招生大幕,“共叙一堂”的讲座邀请的`是香港大学陈龙生教授和庞庭副教授,分别讲述冰天极地的科考经验,希望考生可以从中汲取知识、受到启发。

港大内地招生负责人赵翠珊透露,该校的非本地生录取名额由10%增加到13%,总计划录取约350名非本地生。港大今年还新增了三个专业的招生计划。这对内地学生报考香港大学是一大利好,另根据香港大学的统计,今年的内地毕业生有半数计划留港工作。

香港科技大学今年计划在内地25个省市招生130人,招生计划数与去年持平。报名截止日期为6月1日。

此外,香港浸会大学将于3月8日上午在上海建国宾馆举行说明会。

多所高校提高奖学金

据悉,香港高校都通过增加招生计划或是提高奖学金的方式吸引更多的内地学生,香港大学解决了住宿问题,招生人数增加了50人,学费方面,仅香港理工大学确定将上涨外,其余均保持不变;而在奖学金方面,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在金额和人数上均有所增加。

有专家指出,从去年开始,内地生报考港校的热度有所降低。对此,香港大学有关负责人分析指出,这是因为内地优秀生赴港上学的竞争很激烈,录取率低,加上奖学金不好申请等因素,使得考生选择就读港校的盲目性降低。

基本不影响高考录取

有考生担心,报考港校会影响高考录取,上海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报港校基本不影响正常的高考录取。今年香港在内地招生的高校仍是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12所院校。

而根据报考学校的要求不同,报考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报考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这两所高校的考生,正常参加高考,在提前录取志愿里进行填报即可,无需提前申请和面试。若考生未被两校录取,则只会对提前录取批次志愿造成影响,不影响本一批的录取。

二是报考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10所高校,必须先登录这些高校的网站,提交申请,并参加面试。面试通过后,学校会参照高考成绩择优录取,对考生填报志愿和普通高考录取没有任何影响。现在,部分学校已开始接受报名申请,而网上报名申请一般于五六月份截止。

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 篇3

摘 要:通过分析新时期内地援疆的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整体特点,从民族政策宣传、民族团结教育与民族融合、提升综合能力、关怀学习生活状况、解决实际困难、尊重民族习惯、一视同仁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新时期内地援疆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方面的有效建议,为内地援疆高校做好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和经验。

关键词:内地援疆高校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 教育管理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7

第一作者简介:薛建航(1982-),男,甘肃古浪人,工程师,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本文为2015-2016年西安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项目课题“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研究”(项目编号15SZ302)研究阶段成果。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本民族的代表,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肩负着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多重历史使命。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下,国内部分高校作为援疆高校招收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攻读相关学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成为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的重要内容。本文将紧密结合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背景下,研究如何更好地推进内地援疆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

一、内地援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基本情况

整体而言,内地援疆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显现以维吾尔族居多,南疆学生居多的特点,攻读学位以本科为主,兼有少量研究生,在校学习生活状况良好,与其他民族学生关系融洽。主要有如下特点:

1.生活习惯同汉族学生差异较大。由于成长环境不同,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汉族学生存在明显差别。在饮食、服饰、行为等方面。

2.学习成绩普遍不高。近年来,根据对相关成绩的分析判断,我们发现,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民族没有必然相关性,而是和生源地密切相关。也就是说,来自同一地区的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基础基本一样。在大学期间有些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特别刻苦,成绩上升很快。但由于成长的语言环境,在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等公共必修课上学习较为吃力,成绩不理想。

3.喜欢以本民族为团体聚集。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喜欢与本民族学生在一起聚集,即他们大部分时间只跟自己同一民族的同学在一起。同民族的同学聚集在一起交流时用本民族语言,与其他同学交流相对较少。

二、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建议

1.高度重视,认真宣传和落实国家少数民族政策。在教育管理服务方面,要高度重视,充分認识民族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认真执行国家民族政策,切实保障学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权益,一方面做好全体师生员工的民族团结教育,使得全体师生员工增强民族团结观念,站在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高度,切实将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放在心上、拿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全体学生学习民族政策、观看民族团结纪录片、民族团结主题活动、鼓励向党组织靠拢和加强网络思想宣传等方式,将宣传教育贯穿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使全体师生了解和掌握民族政策,使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我国民族政策和民族制度的自信,切实感受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怀和支持,提升他们的是非甄别能力,增强他们民族团结的责任感和信心。

2.强化认同,扎实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和民族融合。在中华民族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史上,各民族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中,要培养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意识、中华民族意识,牢固树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理念和“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强化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宣传教育,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民族融合,如开展“我爱我的祖国”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召开民族团结主题班会、召开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少数民族学生骨干培养、多民族混合居住、多民族就餐、多民族学生搭配演出文艺节目、阅读各民族交流的书籍、多民族学生共同学习讨论及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等,做到“歌舞同台、就寝同舍、进餐同桌、娱乐同享、语言同学、学习同步、节日同庆、校园同护、困难同度”,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加强指导,全面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校要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自身能力锻炼和自我素质提高,积极鼓励和引导他们参与班级管理及学生社团,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科技创新。通过担任学生干部和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等,提升他们组织、协调和实践等综合竞争力。

4. 加强关怀,经常了解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生活状况。学校学院领导、教师、辅导员要经常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谈心谈话,了解他们学习生活情况。在维稳特殊时期还可以通过召开多种方式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政治问题。

5.认真落实,切实解决各民族学生的生活实际困难。学校要通过倾听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解决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难题,从体制机制和工作实际出发,在学业、就业创业、经济资助、心理帮扶等方面加强鼓励引导,以解决他们的生活实际困难。

6.尊重习惯,把关爱和温暖体现到生活的细节中。按照国家民族政策要求,全体师生员工要尊重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生活习惯,设立清真餐厅,同时做好餐厅在外形、装修、功能区划分、餐饮人员选配等各方面工作。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时向少数民族学生表示节日的祝福。

7.一视同仁,坚持普遍教育与特殊教育相结合进行。采取与汉族学生相同的教育管理模式。对个别不认真学习,没有正确对待课堂纪律及日常行为不符合国家民族政策的学生,在学生管理上同样执行校纪校规,对违纪行为同样予以教育和处理,帮助他们及时改正错误,促进健康成长成才。同时,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基本特点,在宗教信仰、民族团结教育、突发事件处置等方面,采取实效性较强的措施,保障他们的人身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马立新,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教育对策[M].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科版),2012.5.

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 篇4

1. 知识水平不高, 学习能力较弱

由于文化差异、整体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历史等原因, 新疆的整体教育水平不高, 师资力量薄弱。新疆籍学生的基础知识较薄弱, 学习能力也明显低于内地学生, 这直接影响了新疆籍学生大学数理类科目和英语类科目的学习。比如, 很多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英语词汇量虽然比较大, 但对英语语法的知识却知之甚少, 有的学生甚至不清楚is和are用法的区别。

2. 高考受诸多照顾, 自我定位偏低

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在高校学习享有“50”分的优惠政策, 即高考400多分就可以被内地“211”高校录取, 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必须先上一年预科班。民族预科班, 其学制一般为一年, 学生汉语文基础较差的, 学习时间为二年。笔者的调研表明, 民族预科班虽然是一个很好的进入内地高校的途径, 但在提高学习能力及其适应性方面预科班远未达到目标。这与学生的如下态度不无关系:反正可以考上一所不错的大学, 就不需要好好学习了。作为辅助手段的“预科班”不但未能起到一个良好的过渡作用, 反而消解了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 养成了散漫和怠惰的习惯。

3. 组织意识和纪律意识薄弱

在进入大学之前, 新疆籍尤其是新疆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在高中受到的教育与内地教育有很大差异, 学生平时在学校遵守纪律的状况也各有不同。预科班学习压力小、学习目标低, 也使得这些少数民族学生纪律意识和组织意识薄弱。商学院“新疆班”出勤统计的情况表明, 学生上课的出勤率和遵守纪律情况都差于内地学生。

二、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后的表现

1. 学习专业知识相对比较吃力, 各类考试继续“照顾”

新疆籍学生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 在学习数理和英语等科目时显得较为吃力。内地学生用一个小时就可以弄懂的高数中的某些内容, 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可能需要两个小时甚至更多才能弄懂。长期以往, 学习质量难以追上内地学生。考虑到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状况, 各类考试都有形式不一的“照顾”, 如降低及格标准等。这种做法导致大部分民族学生产生“我会被照顾”的消极心理, 这种心理副作用贯穿了他们整个大学的学习过程。“会被照顾”的心理和“应照顾”的做法, 以及二者的互动, 可以解释新疆籍民族学生学业质量长时间以来与期望相差甚远的事实。[1]

2. 组织性和纪律性依旧不强

初中、高中的学习态度也会影响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行为。优秀是一种习惯, 不优秀同样是一种习惯。在进入大学之前, 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都是比较轻松的, 各种“照顾”也导致他们对自己要求不高, 进而导致他们在接受大学教育时组织性和纪律性观念薄弱。

3. 单独设置新疆班对学生的影响

单独设置新疆班便于学院对少数民族学生的集中管理, 各类评奖评优活动相对公平;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宗教信仰差异性小, 彼此之间更容易相处, 不易发生冲突;专业课程授课的教学节奏的控制及其教学方式更具有个性化, 学生更容易接受。其弊端是: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由于不适应生活环境的新变化, 在人际交往中容易把自己与小团体紧密结合起来, 交际范围变得狭小, [2]不利于他们与汉族学生交流学习。而对于汉族学生而言, 他们是一个特别的小团体, 很难融入。取消新疆班是学院对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的新的探索。

三、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不适应的表现及成因

1. 文化差异和宗教信仰的差异等导致的小团体意识比较强, 跨文化适应难度大

由于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与内地有显著差异, 因此他们与汉族学生的融合总是差强人意。所谓“文化适应”, 即“由个体所组成, 且具有不同文化的群体之间, 发生持续的、直接的文化接触, 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发生变化的现象”。[3]新疆籍学生背井离乡, 分赴内地高校深造, 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原有文化 (即新疆民族文化) “中断”, 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文化冲突, 从而引发跨文化适应问题。[4]

2. 组织性和纪律性较差

由于高中教育“营养不良”和文化环境不适应, 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在高校学习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普遍比较差。他们上课出勤率低, 课堂纪律较差, 参与学习活动少, 这直接导致学习成绩普遍不理想, 并增加教师授课的难度。

3. 社团活动参与状况不佳

内地高校社团众多且很活跃, 但少数民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 即便参与也不能持久。这直接减少了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与内地学生进一步交流的机会, 不利于其融入高校文化。高考方面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一再照顾, 使得他们比内地学生进入同等高校的机会更大, 承受的学习压力更小。但进入高校后, 他们反而无法适应繁重的学业压力与挑战。

四、改变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状态“慵懒依赖”的对策

中国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高考政策。享受不到加分照顾的考生会觉得不公平, 而过分享受到这一加分照顾的考生也难逃其潜在的副作用。教育水平差异、民族文化差异、学习能力差异, 都直接影响大学生在大学的行为表现和学习生活态度, 间接影响高等教育对其培养的结果。汉族学生的抱怨和少数民族学生的不适应表明, 教育公平真的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1. 重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 提高整体教育水平

必须充分重视新疆地区的小学、初中、高中教育, 鼓励内地人才到新疆从事教育工作, 同时强化品德教育, 对学生的纪律性、组织性、学习态度等方面加强管理, 以缓解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长期营养不良”的状况。

2. 改革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考选拔人才方式

高考政策照顾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 这个标准可以体现在平时成绩和平时在校表现两方面。这样, 学生就会重视高三的每一场考试以及平时在校的表现, 尽量避免达到分数线后出现学习懈怠;在保证完成计划和质量的前提下, 侧重考生的数理和英语成绩, 可以制定高于新疆标准的录取标准, 深化民族预科教学模式改革, 合理优化课程, 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 并将成绩作为它们预科结业的必要条件, [5]以增强他们未来考上内地学校后的适应性。

3. 加强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培养

实行小班教学, 并从大一入校开始就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小班教学旨在避免大班教学时与汉族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 同时任课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对授课内容进行微调。导师制是优秀教师与民族学生结对的过程。无论在专业上还是在生活上, 学生都可以求助于导师。导师对民族学生尊重但不放纵, 关心但不溺爱。导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态。[6]

五、结语

近年来, 教育部及相关国家部委出台各类政策和援疆计划, 鼓励内地高校招收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但是, 由于种种原因, 这些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在内地高校的学习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形成了“照顾”和“应照顾”双方面的恶性循环, 民族教育陷入民族学生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困境中, 影响了教育公平的真正实现。通过内地高校中培养方式的不断调整, 以及更深层次的新疆地区教育改革的协同发展, 笔者相信,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会有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玉山·吾斯曼.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教育管理现状浅析[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学版, 2010 (11) .

[2]魏铭静.浅析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适应性问题[J].民族论坛, 2012 (2) .

[3]余伟, 郑钢.跨文化心理学中的文化适应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 2005, 13 (6) .

[4]唐建兵.内地高校“新疆班”混合编班的教育教学实践研究[J].荆楚理工学院报, 2013 (10) .

[5]阿西木·阿布都热西提.对深圳大学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探索[J].出国与就业, 2011 (10) .

中国内地大学哪些最“酷”等 篇5

据“2000年中国(内地)大学排行榜”网上调查获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继1999年后再次名列全国大学前3名。

此外,北京大学荣登“综合重点大学”榜首,南京大学位居第二,复旦大学紧随其后。清华大学名列“理工科重点大学”第一,中国科技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分列第二、第三名。从13个分科排行榜的情况看,首都高等教育优势十分突出:不仅综合重点大学、理工科重点大学的榜首均落在北京,农、林、医药、师范、语言、政法、体育、艺术、民族9个学科的重点大学的第一名,也都落在首都,它们为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体育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央民族大学,只有财经类的“状元”由上海财经大学摘得。民办四川天一学院由于师资力量较为突出,在101所短期职业大学中脱颖而出居第一位。

从学术声誉、学术地位、学术成果、学术情况、教师资源、物质资源等主要评价指标的情况来看,在全国117所重点大学中,除“教师资源”一项桂冠由北京大学摘取外,另5项桂冠全部由清华大学收入囊中。

(曹广彬摘自《河北广播电视报》)

慈善机构仅一人通讯总部是的士

奥地利有一间仅一人的国际救援机构,创办人是的士司机乌尔班。

乌尔班一年中有一半时间在首都维也纳开出租车,他在载客当中,常游说乘客支持自己的慈善计划,并由此获得不少支持。另一半时间他则踏上救援的征途,送食物到肯尼亚或将医疗用品送至苏丹。

这一切皆因乌尔班1998年去南非探访一名笔友而起。在偶然机会下,乌尔班与南非街头一名女乞丐聊起天来,她的穷困深深打动了他。回国后,乌尔班跟很多朋友谈起,大家都不约而同表示愿捐出一些衣服,乌氏说:“我没有做过什么事就已得到了130公斤重的捐赠衣服。”

三个月后,乌氏到南非将这些衣服捐赠,期间又得悉一偏远村庄的幼儿园缺乏基本上学设施,他主动向幼儿园表示愿捐钱协助。“我的救援生涯就这样开始了。”乌尔班曾考虑全职投入慈善工作,但担心这样会失去与普通大众接触的机会。他说:“的士永远是我的通讯联络总部。”

(王玉保摘自《海外星云》)

争奇斗妍中国城特色

吃在广州——广州的“吃”,有风俗,有情趣,有文化,有品位,是美食世界的精华所聚。

玩在杭州——一个不同阶层、不同处境、不同文化的人都能体会到突出美感的地方。

买在上海——从最贵族化的,到最大众化的,从最国际化的,到最地方化的,上海是一个真正的百货世界。

住在苏州——四季分明,山温水软,一个最典型的既传统又现代的家居环境。

拼在北京——“到了北京才知道官小”。一个机会最多、空间最大的城市当然也是一个最值得拼搏的城市。

爱在海121——碧海白沙,蕉雨椰风,迥异于内陆的独特浪漫氛围,踏入海口,便占尽了天时地利。

乐在昆明——四季如春,花繁叶茂;人如潮,花如海,一派莺歌燕舞,这是一个天、地、人自然和谐的欢乐天地。

火在重庆——三峡热、直辖市热、移民热、火锅热,一浪浪的热,一波波的火,火的传统与现代相接,火的民俗与时尚兼容。

悟在西安——“江南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13个王朝的兴衰更替,折射出这座千年古都的历史辉煌。

奇在拉萨——天地山川之奇,气候季节之奇,民俗风情之奇,还有那改革之奇,发展之奇。

(安长军摘自《老年报》)

著名雕像患有“乳腺癌”

一位美国医生诊断出,500年前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艺术家米开朗基罗的一座雕像患有乳腺癌。这座大理石作品名为“夜”,被放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圣劳伦佐大教堂内。此前,艺术家们多年来一直不明白这座雕像的左乳为什么有些畸形。

这座塑像隆起的乳头一旁有一个较大的凸起,使得另一侧的肌肤收缩。在此之前,一些学者一直认为这种现象是由于米开朗基罗对女性的体态不感兴趣或不熟悉所致。

现在,美国弗吉尼亚的癌症专家詹姆斯·斯塔克(James Stark)医生和纽约艺术历史学家乔纳森·尼尔森(Jonathan Nelson)认为米开朗基罗仔细检视了一位患有晚期乳癌的女性,并精确地用石雕再现了这一表面现象。

(王炜摘自《学生广角》)

午餐太丰影响工作

澳大利亚科学家研究后发现,上班如果只在办公室吃简单的午餐,其下午的工作效率要比在餐厅大吃一顿的人高出许多。研究人员认为,人在午餐时如果放开肚皮大吃,将会在下午工作时出现“饭气攻心”的情况,身体中的血液和氧气将被从脑部调至身体其他部位,来协调消化糖分、脂肪和食物带来的养分。这一过程可持续两个小时。由于体内的能量有很大部分被用来消化食物,脑部还未进入正常状态,因此,午餐后的一至两小时是最不适宜决定问题的时间。

(刘谊人摘自《现代保健报》)

电脑打字也有“笔迹”

众所周知,人们书写的笔迹因人而异,美国新墨西哥州州立大学电脑专家兰因费尔斯教授发现:电脑打字,也留有操作者的“手迹”——这儿说的“手迹”指的是操作者接触计算机键盘的“方式”,包括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击键轻重、节奏等等。兰因费尔斯教授还进一步发现,就像人们书写的“笔迹”一样,电脑打字的“手迹”也颇具“个性特点”,而且这种“个性特点”也会保持相当长的时间相对不变。

据此发现,兰因费尔斯教授已研制出一种能分辨不同击键方式的安全装置。一旦发现击键方式与原有击键方式不同,电脑就会发出警告,即阻止进一步输入,最后成功地防止了对电脑的非法入侵。

(陈思之摘自《文学故事报》)

长生火烧焦屁股

为了纪念在一次世界大战中死去的法国士兵,法国政府特意在凯旋门下的无名英雄墓上点燃长生之火,以象征烈士的精神不死。长生之火自1921年点燃之后,一直保持着燃烧状态。然而,近日一位法国无聊男子竟然对长生之火搞恶作剧。他以身试火,一屁股坐在长生之火上,企图将火弄灭,结果反被长生火烧焦屁股,后送到医院救治。

除这次事件外,凯旋门下长生火还曾两次被人开玩笑。1998年世界杯足球赛期间,一名喝醉的墨西哥球迷用一瓶来历不明的液体淋熄了火;另一次发生在1997年,一名澳大利亚的旅游者竟然用凯旋门下寓意严肃的长生火煎鸡蛋,结果被警方拘捕。

(刘利国摘自《今晚报》)

五彩斑斓的男人节

世界各地有不少独特有趣的男人节,有些比妇女节的历史还悠久。

父亲节 目前,世界上已有数十个国家确定了父亲节,只不过是日期不同而已。最早出现父亲节的国家是美国,始于1924年,日期是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在节日里,孩子们都把玫瑰花献给父亲,以表尊敬和庆贺。

女婿节保加利亚西部农村的“女婿节”,历史悠久。当地人把每年四月的第一个星期日定为“上门女婿节”。可见保加利亚对招女婿的重视。

男孩节每年5月5日是男孩节。节日这天,凡有男孩的家庭都要在屋顶悬挂画有鲤鱼图形的旗帜,有多少男孩就要挂多少面旗,故此也叫“鲤鱼日”。有的家长还给男孩买武士模样的小偶人,希望孩子长大后,像武士那样强壮和勇敢。

(韩玉乐摘自《科技消息报》)

铁树并非千年才开花

人们常用“千年的铁树开了花”来比喻事情非常罕见或极难实现。其实,铁树开花并不罕见,更非千年才开一次。

为什么人们都公认或默认铁树一千年才开花一次呢?“少见多怪”恐怕是主要原因。我国的铁树栽种少,一般只在园林和个别庭院中,再加之气候不适宜,故难以开花。有人便以铁树开花为奇,说成是千载难逢之机,因亲见者甚少,无法验证,人们也就对此深信不疑。

为何在我国栽种的铁树一般难以开花呢?这是因为,铁树原产于热带和亚热带,是一种喜生长在空气湿度为90%的较高气温环境里的常绿乔木。而我国的气温,春、夏、秋、冬变化很大,除了夏秋两季和海南岛等地有这种气温外,冬春气温都较低,这就对铁树的生长很不利,要达到开花的条件就较难了。但实践证明,只要在冬春季节不让铁树的根冻坏,夏季切实保证所需要的温度、湿度、光照,注意水肥的管理,铁树开花也并不是十分稀罕的。全国各地铁树开花不胜枚举,特别在广州,铁树开花是常有之事,其花呈圆柱形,雄花状如宝塔,雌花像个大球。

只要掌握了铁树的生长习性,就能亲眼见到亲手栽种的铁树开花。

(诸葛洪田摘自《古今故事报》)

便宜客店如何见

对许多国人而言,旅游支出的多少是影响出游的关键点。在出游中,除了交通、门票费之外,最大一笔开支是住宿费。住宿点选择得当,可省下一大笔费用。

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下车并且出站后,最好不要跟那些为旅店拉客的人走,因为十有八九要上当。下车出站后应立即把多余的东西寄存在车站,只随身携带有效证件、相机、胶卷、洗漱用品和一身换洗衣服——这点东西绝不沉重,充其量只装满一个小包。然后或步行或乘车去观赏市容,浏览当地的风土人情,途中见到外观合乎自己选择标准的旅馆就进去问问价钱,看看条件,满意就不妨住下。等洗完澡甚至睡足了觉之后再抽空去车站取自己的东西,这样就从容、舒服多了。

住宿先还价,再登记。城市住宿价格有一定弹性,大多可还价,一般为标价的70—80%。

出行前在网上预订客房,可以多看几家报价。加入网上订房系统的饭店一般都安全可靠,且网上预订能拿到很低的价格,因为客房空着是没有收入的。而到目的地再找客房,价格一般砍不到网上订房价。既累又费时。一般网上订房后,会有确认,这时就说明你订房成功。

若目的地有亲戚朋友,可以事先联系,说不定能省下住宿费用。不过给其带些土特产、小礼品是不可免的。

(曹广彬摘自《燕赵都市报》)

人死后细胞还能存活?

死亡不会一下子来临!人虽然死了,但是他的躯体在一定时间内还处于生与死的中间状态。不同的躯体细胞和器官的死亡时间有先后,需要氧气越多的细胞或器官彻底死亡的速度就越快。

人死后细胞或器官能活多长时间?经翻阅专业书籍并询问科学家,得出的结果是:3分钟后脑部细胞死亡;15分钟后心脏细胞死亡;35分钟后肝脏细胞死亡;60分钟后肺部细胞死亡;90到120分钟后肾细胞死亡;2至8小时后肌肉细胞死亡,手指甲要经过20小时才会死亡。精子、软骨和牙细胞生存时间最长,最多达到4天之久。

如果尸体被冷冻,某些细胞(如精子、软骨)还能活得更长。此外,有时男性在死后几天还能长胡茬子。但这与活细胞无关,而是皮肤下陷导致胡茬子冒了出来。

(张献明摘自《大河报》)

垃圾袋可做时装

垃圾袋有何用途?家庭主妇说,装垃圾;减肥者说,绑在身上帮助燃烧脂肪;行为艺术家说,拿它来做装置;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二年级学生宋道坪说:还可以用来做时装嘛。

宋道坪曾看见一幅漫画:一只大雁和漫天飞舞的白色塑料袋排成一字形飞翔。从此她对垃圾袋有了深深的忧患意识。在学校举办服饰大赛时,她便将这种意识投到服装设计上。为提醒大家重视垃圾袋的综合利用,宋道坪把垃圾袋材质的时装做得美仑美奂,她的晚装分别用黑、白、蓝三种最常见的垃圾袋制成,平均造价才六元钱。据说可以申请吉尼斯最低价的晚礼服了。

时装表演拍过照后,刚才还艳光四射的晚礼服又可重新折叠,恢复其原来身份,以等待主人将它们循环再利用。

(周维迈摘自《特区时报》)

婴儿也有酒店

世界上第一间婴儿酒店在奥地利,名为特里贝辛格霍夫酒店,老板是29岁的西格。他是在母亲逝世后继承这间酒店的,但当时只是一间普通酒店。

西格经营酒店不久,有位刚做爸爸的朋友来酒店看望他。见面时西格突然灵机一动,接着颇认真地对朋友说:“我想把这间酒店改成一间婴儿酒店。两星期之内请阁下光临,跟我享受一下欢快的假期。”西格言出必行,对酒店进行大装修,添置许多婴儿床、高脚椅和玩具等,一切准备就绪,就等哭哭啼啼的小客人光临。

西格说:“最初大家都认为我疯了。那时我一步也不出酒店,因为我受不了人们的议论。”可是在酒店再次开门营业后短短几个月内,酒店经常客满,许多父母吵嚷着要订房间。

对孩子们来说,酒店是一个乐园。客房里摆着各种各样的玩具,还有游乐室、酒吧等设施。当然,酒吧供应给婴儿的酒,只是小瓶的“鸡尾酒”。

酒店有三名经过特训的护士,照顾各客房的小客人。同时每间客房都有一个与接待处连接的警钟。

西格说:“父母们可以坐在一起享受一下,他们的孩子则在楼上客房睡觉。如果孩子醒了,马上可以通知他们的父母。”

如今这间酒店生意越发兴隆,欧洲各地的人都纷纷来此游玩。

(吴冰摘自《世界真奇妙》)

人尿可作宇宙飞船燃料

俄罗斯科学家曾经设想利用细菌分解太空人使用过的内衣裤来产生甲烷,以作为宇宙飞船的燃料。美国太空总署从中得到启发,与美国“先进燃料研究公司”联合进行研究和试验,以高温将人类的排泄物及其垃圾转化为能量。这项研究耗资60亿美元。

一般来说,焚烧有机分子会使其与空气中的氧气合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科学方法家试验在缺氧条件下对人类尿液及血液进行加热,促其分解成水和一些易燃气体,用作太空航行的燃料,或将它们转化成塑料或其他物质。除此之外,他们还打算用这种方法生产宇宙飞船内必须使用的化学物质。

一位“先进燃料研究公司”的科学家称,当温度达到350°C时,这些人体废物会变成液体;当温度升至6000℃时,它们便会转化为气体,而这两种形态均能成为宇宙飞船的动力来源。

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员说,这种名为“热解”的方法,既可以利用人的排泄物,也可以利用破碎的胶袋等废物,虽然每个人的排泄物有不同的特点,但新仪器都能将其一一化解。

(张金海摘自《浙江工人日报》)

获一次奥斯卡奖能增寿4年

研究表明,一生获得过一次奥斯卡奖的演员,要比没获此奖的演员多活4年,而获得过多次奥斯卡奖的演员,则比从未得过奥斯卡奖的演员多活6年以上。

负责这项研究的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教授罗纳德·雷德梅尔说:“作为演员,当你获得过一次奥斯卡奖后,心里会有一种成就感,就更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这样将改变你的身体在压力下的反应。”

雷德梅尔教授及其同事将获奥斯卡最佳主角或配角的762名男女演员,与那些曾和他们出演同一部获奖影片、但没有获得任何奖项的相同年龄、相同性别的演员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那些没有获得过奥斯卡奖的演员平均寿命为75.8岁,而获奖演员的平均寿命为79.7岁。

为证明该项研究成果,研究人员举例称,一位长寿的奥斯卡获奖演员约翰·吉尔加德,去年去世时享年96岁;另一位一生中曾4次获得奥斯卡奖的女演员凯瑟琳·赫本,5月12日刚刚庆祝完自己94岁生日。

(刘宜学摘自《青年参考》)

乒乓球的由来

在19世纪中叶,乒乓球是橡皮做的,外面包一层毛线,用起来很不方便。美国制造商费伦和卡兰德希望生产出一种更加理想的乒乓球。1863年,他们在各大报纸上刊登广告,悬赏1万美金征集方案。消息轰动了整个美国,许多人跃跃欲试。

一个叫海维特的印刷工人,从一本化学期刊上了解到,有人研制出一种特殊的棉花——将普通棉花浸在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混合液中,棉花就出现了新的特征。于是他如法炮制,将樟脑放进这种溶液中,想看看有什么变化。奇迹出现了,在不断搅拌摇晃的情况下,溶液渐渐变得粘稠,最后变成一团白色柔软的物质。他将这种物质搓成一个圆球,待圆球冷却变硬后往地下一丢,“乒”的一声竟然弹得老高。海维特心里一阵惊喜,这不就是“乒乓球”吗?后来,他又按照这个方法做了几个,结果一个比一个好。

费伦和卡兰德亲眼看到雪白的小球扔到地上就弹起,十分喜爱,欣然拿出1万美金买下这项发明。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乒乓球。

(廖汉宗摘自《河南青年报》)

一座“嘲笑无知的建筑”

前往英国温泽市参观市政府大厅的游客越来越多,因为人们发现这座大厅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嘲笑无知的建筑”。

早在300多年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克里斯托·莱伊恩受命设计市政府大厅。他应用工程力学的知识和多年的工作实践,巧妙地设计了只用一根柱子支撑的大厅天花板。一年多的施工结束,市政府权威人士进行工程验收时却说只用一根柱子支撑天花板保障不了大厅的安全,责令莱伊恩再多加几根柱子。莱伊恩为应付这些愚昧无知的“权威人士”,只好煞有介事地在大厅内增加了4根柱子。不过,这4根柱子实际上并未与天花板接触,只不过是装装样子糊弄市政官员而已。

300多年过去了,市政府官员换了一任又一任,却一直未发现莱伊恩作假的秘密,大厅的天花板也至今未出现任何险情。直到前两年,市政府准备修缮大厅的天花板时,才发现莱伊恩原来是一个“弄虚作假”的高手。当地政府随即特意将大厅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对外开放,旨在引导人们崇尚科学,相信科学。

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 篇6

关键词:民族学生,问题行为,影响因素

近年来,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加大民族地区教育投入的背景下, 职业教育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的发展机会, 内地职业院校招生人数也在随之增加, 大批民族学生涌入内地各类职业院校, 随之而来的民族学生问题行为的教育、管理是摆在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难题。查阅相关文献发现, 学生问题行为在青少年中较为普遍, 当下就各级各类学校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研究已经很多, 但专门对内地职业院校中来自民族地区学生的问题行为所进行的探究还未得到充分关注。四川省委、省政府2009年6 月在四川省推出“藏区9 + 3 免费职业教育计划”, 给予四川藏区学生免除学费、杂费、补贴生活费和来回差旅费, 鼓励当地初中毕业生来内地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三年免费职业教育。七年实践, “9 + 3”计划探索出一条“藏区打基础, 内地学技能”“一人成才、全家脱贫”的藏区人才培养和教育扶贫新路, 收到了学生满意、家长拥护、社会赞誉、中央肯定的良好效果, 已成为教育扶贫的典范。四川“9 + 3”免费教育计划正在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推进[1]。2014 年,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 比照藏区“9 + 3 ”教育模式和政策措施, 四川省正式启动了大小凉山彝区“9+ 3”免费教育计划, 2016 年, 还将进一步扩展到全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这是“9 + 3”计划作为教育扶贫民生工程的进一步深化。从2014 年秋季起, 比照四川省藏区“9 + 3”免费教育政策, 四川省实行大小凉山彝区免费职业教育。此举措是为了贯彻落实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重视大小凉山扶贫工作, 打一场彝区扶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 认真实施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中的职业技术培训工程, 组织更多彝区学生免费获得职业教育, 对巩固义务教育成果, 提高彝区人口素质,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

随着国家政策不断推进和时间推移, 内地职业院校中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将大幅增加, 难免又有一大部分民族学生问题行为的出现。若对此不加以重视, 势必影响到这部分学生的整体素质, 进而与国家和地方的政策初衷背道而驰。因此, 民族学生问题行为是一个不容忽视、不可小视的现象。同时, 从笔者统计的各类数据来看, 近几年对民族学生的问题行为除学校口头批评、教育之外, 由于严重违反校纪校规而受到纪律处分的学生也是十分普遍, 他们都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行为, 常见如: 打架、酗酒滋事、不假离校、考试作弊等。这其中的部分民族学生不乏入学前就存在一些问题行为, 特别是部分问题行为较严重的学生在校期间也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 如果没有经过学校老师的不断总结、探索并结合这部分民族学生问题行为的成因、影响因素, 寻求根源、对症下药, 他们就很难顺利完成学业、成功就业。

一、问题行为概念界定

本研究主要对内地职业院校中民族学生问题行为影响因素进行探究。首先针对“问题行为”、“不良行为”和“越轨行为”开展文献的检索与综述。以“问题行为”为关键词在万方数据库共检索到2 267条记录, 其中期刊论文1 636篇, 学位论文507 篇 ( 硕士465 篇、博士41 篇、博士后1 篇) , 会议论文118 篇, 外文期刊5 篇, OA论文1 篇; 以“不良行为”、“越轨行为”为关键词, 在万方数据库共计检索到6 479条记录。因检索结果的种类比较多, 涉及面比较广, 与本研究相关性不高, 所以改成以“学生问题行为”为关键词, 共检索到1 392条记录, 通过对检索出的1 392篇文献进行归类分析, 对文献中关于“问题行为”的界定进行梳理, 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将问题行为界定为“青少年由于个人行为表现无法顺利适应这种多变的环境, 在家庭、学校及社会等各个方面发生的生理或精神上的困扰”。这是邓世英, 刘视湘, 郑日昌 ( 2001) 在《西方有关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问题行为关系的理论及其研究综述》中所提出的概念[3]。

二是万礼修 ( 2002) 认为问题行为“是行为主体在社会化过程中, 由于复杂的内、外因所导致的顺应不良行为”[4]。

三是张珊明 ( 2006) 将问题行为界定为“个体在成长过程中, 由心因性和外因性而非内因性 ( 神经生理性) 原因引起的适应不良行为, 分为内倾问题和外倾问题。其中内倾问题主要是退缩、神经质、考试焦虑等情绪问题; 外化问题主要是学习适应不良、攻击、违纪等行为问题”[5]。

经过对以往研究的归纳和分析, 结合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张珊明对问题行为的定义, 笔者将问题行为界定为: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 由于内部影响因素 ( 如: 人格特质、个性发展、神经质等) 和外部影响因素 ( 如: 出生环境和家庭、学校和社会引导等) 共同影响而引起的适应不良行为。

再结合笔者所从事的学生德育管理工作, 将当前职业院校民族学生问题行为大致归纳为五种类型。第一种类型, 学业问题, 其主要表现在: 学习专业知识困难、学习成绩不好、专业技能掌握不好、考试作弊, 极个别最后劝其退学; 第二种类型, 品德行为问题, 其主要表现在: 偷窃、经常打架、攻击行为、破坏行为, 经常违反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 第三种类型, 酗酒成瘾的问题, 其主要表现在: 醉酒、酒后闹事、酒后打架、酒后与老师顶撞等; 第四种类型, 心理健康问题, 其主要表现在: 自闭、退缩、躁动、多疑、人际交往困难等; 第五种类型, 抱团结伙、拉帮结派的问题。以上五种类型即被认为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成绩差、品德与行为偏常态, 经常违反校规校纪的反常行为, 如旷课逃学、说谎、打架、酗酒、吸烟、拉帮结派、自律性差等[6]。

二、影响因素

1. 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若放任孩子不管, 孩子恶习一旦养成, 学校不知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对他进行‘再教育’, 这对孩子、家庭和学校都是巨大的损失。”这句话应该是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但是, 由于民族学生出生地的原因, 在起跑线上就出现一些不该有的问题行为, 并且没有及时得到合理地引导、教育。

2. 学校因素

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虽然在近年来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师资力量都有所提高, 但教师资源还是不能满足当地的教育发展, 绝大多数核心课程还要靠支教和义教来完成, 再加之由于教师任务繁重和教师的积极性不高使学生普遍存在厌学的情绪。随着学生厌学情绪的增加, 家长对学校逐渐失去原有的信心, 不支持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 从而导致学生的问题行为与日俱增。

3. 地区环境因素

民族聚集区的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语言, 这一地区的教学大多实行多语教学, 即少数民族语言、汉语、英语等。教师上课的时候一般要求用汉语实施教学, 而学生回答问题时可以使用自己本民族的语言。这样一来更加剧了本不该有的“教育鸿沟”, 加深了学生之间的矛盾。另外, 学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几天才来上一次学, 更有甚者, 一两个月才来一次, 这无疑对当地正常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民族学生在得不到教育的同时, 反而助长问题行为的蔓延。

4. 社会因素

网络对于学生来说早就是一把双刃剑, 无论是哪个民族的学生在网络里都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对于学习、生活有很大帮助。但也有很多学生沉迷在不健康的东西里面, 特别是民族学生由于接触网络不多, 当他们步入新鲜的网络社会时, 发现自己与网络之间存在众多的契合点, 正是这些契合点使他们对互联网“一网情深”; 再加之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出现, 使得本就迷茫的民族学生在内地学校里更加迷茫, 难免会出现自暴自弃的现象。

对上述内容的研究, 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领域都有重要意义。第一, 在理论上的价值。国内对学生问题行为虽然做过大量研究, 但是对于职业院校民族学生问题行为的关注并不多, 尤其像笔者这样专门从事德育管理的研究更少。希望能发现民族学生问题行为其特殊影响因素, 扩展对民族学生的研究, 为学生问题行为的研究做一点补充。第二, 在实践中的意义。本研究是内地职业院校民族学生问题行为, 也是大多数职业教育工作者根据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及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提出来的, 因此, 该研究对民族学生自己的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的管理工作都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官网 (http://www.moe.gov.cn/) .2015-10-16.

[2]四川省凉山州民委 (http://mzw.lsz.gov.cn/) .2014-06-09.

[3]邓世英, 刘视湘, 郑日昌.西方有关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问题行为关系的理论及其研究综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1, 17 (2) :50—54.

[4]万礼修.中学生问题行为与人格特征、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 2002.

[5]张珊明.中学生问题行为及其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关系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06.

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 篇7

香港的心理学发展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心理学行业具有完备的体系和专业的职业学会,同时细分为多个方向领域,心理咨询师也是港人眼中的高薪职业。相比之下,内地心理学专业的实际应用正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成熟的心态,是现代人必须面对的人生及社会问题,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寻求心理辅导与帮助的人逐渐增多。香港教育学院今年首次开设心理学学士本科课程,不同于内地院校以心理学理论研究为主的专业特点,香港教育学院主要有三个专科, 包括健康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人际关系和沟通心理学等以应用为导向的领域,并配备了国内外知名学者进行全英文授课。相关课程不但得到了香港心理学会及认可,学生毕业后有机会可以成为该学会会员,这在香港是成为心理学家的必要条件,也是成为职业心理咨询师的第一步,而且此资格也得到国际认可,对将来以专业人士身份出国深造及就业必有帮助。由于是第一年开设心理学专业,且心理学行业要求的专业素质较高,此次香港教育学院心理学专业只在内地招收少数学生,录取条件相对较严格。

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 篇8

关键词:医学院校,少数民族,幸福教育

根据国家教育部文件精神,认真做好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工作, 对促进民族地区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普通高等学校举办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招收非西藏生源定向培养和内地西藏班、新疆高中班学生, 是党和国家加快培养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特殊政策措施, 是内地高等学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从生源来看,重点包括边远农村、高寒地区、山区、牧区的考生,并适量招收散杂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他们怀揣着家乡人民的厚望来到大学,毕业后需要用所学为家乡人民谋幸福,其自身幸福感知能力与幸福创造力至关重要。因此,对于他们的幸福教育需要在熟悉情况的基础上精心探索, 在高校幸福教育中处于特殊位置。

一、何谓“幸福教育”

幸福是一种积极心理体验, 是个人理想与现实结果吻合时的心灵愉悦,随着对个体影响大小改变着愉悦度。幸福教育则是在对教育对象客观条件和主观愿望了解的基础上通过物质、精神层面的指导或帮助受教育者实现主观与客观相对协调统一,使教育对象产生幸福感。“我们的一切教育、思考和知识, 都不过以怎样能获得我们的本性不断努力追求的幸福为对象”[1]。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角度讲,幸福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核心地位。以幸福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但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而且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规律的必然选择。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以学生为本,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需要,解决他们面临的困难与问题。诺丁斯在“Happines and Edueation”中认为:“幸福与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幸福应当成为教育目的,而好的教育增进个人与公共幸福。”

二、少数民族学生在内地医学院校中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1.少数民族学生文化背景 、宗教信仰 、风俗习惯与汉族学生的差异导致生活上不便。

由于文化背景与风俗习惯等原因, 在饮食种类、作息习惯、节日聚会等方面与汉族学生存在巨大差异,加上藏族学生信仰藏传佛教,维吾尔族学生信仰伊斯兰教等宗教信仰问题,少数民族学生入校后大多有种无所适从之感, 一方面他们在陌生环境下迫切需要民族认同感,希望其文化、习俗与信仰得到汉族学生的尊重。另一方面他们想与汉族学生融洽相处、建立友谊,双方接触中难免会因为以上差异发生摩擦。

2.少数民族学生在大学基础课学习上相对困难 , 学业成绩跟预期差别较大。

由于语言、文化背景、受教育经历差异,少数民族学生在大学初期,对于高等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计算机等学科学习上存在较大困难,即便双倍于汉族学生努力,最后的结果也不尽如人意。少数民族新生入学基础课受挫,对于接下来的专业课学习自信心与积极性影响较大。

3.少数民族学生在内地高校饮食品种可选择性小 , 口味难以适应。

如维吾尔族学生对清真餐厅的要求, 内地部分高校由于规模原因, 设立清真餐厅涉及原材料采购与厨师成本较高等问题,品种单一、口味不正、价格偏高等问题也成为少数民族学生的基本困扰之一。

4.就读于内地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地区 ,家庭经济情况不容乐观。

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农民、牧民或偏远山区,家庭经济收入微薄。与之形成对比,内地大学生消费水平较高,容易出现心理失衡、自卑心理。工作中发现个别少数民族学生出于攀比购买奢侈品,与学生身份不符,不利于健康心理养成。

三、对少数民族学生实施幸福教育的基本原则

1.以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为主线贯穿始终 。

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在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抵御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要积极带动少数民族大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各民族团结。各民族齐心协力共建美好家园。这不但是国家对人民的要求,还是人民对国家的应有之义。进行幸福教育时注意将这一原则贯穿所有教育活动始终,并着力提高时效。

2.政策倾斜和管理严格相结合 。

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经济资助、住宿条件、饮食问题、学分管理、学习辅导等政策上要适当倾斜,给予他们最大可能的帮助,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与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求学。同时, 在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上必须与汉族学生一视同仁,主要是在学校相关纪律与规定遵守上,教育管理者需要正确划分教育与宗教界限,民族文化与宗教信仰的区别,严格执行教育部对高校大学生行为管理的要求,但教育者应及时发现,预防为主,注重技巧,避免扩大事态、激化矛盾,民族、宗教无小事[2]。

3.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

在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理论灌输、生活设施改善、各种文体活动交流等幸福教育的同时,注重发现少数民族学生中具有影响力的学生并重点培养,增强其自我教育效能。少数民族学生中往往会出现个别类似于宗教领袖的学生,他们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具有威信, 少数民族学生对他们的信任度高,充分发挥他们的同伴教育职能,其角色专职教育者无法替代。教育与自我教育齐头并进、优势互补,令教育效果相得益彰。

四、增强医学院少数民族学生幸福教育效果的主要途径

1.助学金发放与勤工助学 、 志愿活动 、 社会实践搭配 , 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的经济困难问题。

通常来说, 医科院校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能充分满足在校贫困生的基本生活需要, 少数民族学生获助金额相比汉族学生更高。在学杂费减免、社会与国家助学金等政策的大力资助下,能够保障基本生活费的同时富余一些用作其他支出。但一味的资助容易使人养成好逸恶劳的习惯和形成不经努力便能成功的假象。因此,在给予他们最大力度的经济支持的同时要积极鼓励他们参与各种勤工助学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劳动中体会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精神,懂得感恩惜福、服务社会的志愿精神。而这些既是其立身之本,又是医学生的必备品质。

2.组织多渠道学习帮扶和单独设立少数民族奖学金制度相结合,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

从汉族学生或者前几届少数民族学生中选拔学业优良、表达流畅的同学与少数民族新生结为学习小组,对少数民族学生比较薄弱的科目给予辅导。也可以通过教务部门选拔专业老师,给这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进行额外补习。在少数民族学生中设立专项奖学金进行评优, 对学习优良和进步较快学生进行物质鼓励与精神激励,发挥他们的中间榜样力量。

3. 利 用 少 数 民 族 学 生 文 艺 特 长 开 展 形 式 多 样 的 文 体 活动,增进各民族交流与情感。

校园文化活动作为“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必须善加使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充分利用重要节庆日、纪念日,在各民族学生中开展喜闻乐见、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使他们的思想水平、艺术修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各民族以轻松愉悦的形式沟通情感、增进友谊。

4.建立一支由专职民族学生工作者和少数民族学生骨干构成的队伍,实现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幸福教育的总体把握。

高校应该培养专职少数民族学生工作者, 可在少数民族优 秀毕业生 中选拔政 治过硬、作 风优良、业 务精通、品 德高尚的人才,培训相关民族事务,专职管理各项民族学生事务。在少数民族学生中挖掘骨干力量,开拓与少数民族学生沟通的途径,组成少数民族学生幸福教育的车之双轮、鸟之双翼。

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 篇9

从2009年始, 我院已连续五年组织近百名教师进藏进行考察, 并派一名老师到山南一中进行为期半年的支教, 老师们的足迹终于踏上了这片渴望已久的神奇的土地。五年的考察中, 他们先后到达山南、日喀则、拉萨、林芝等地, 感受当地的人文环境, 参观当地的基础教育, 深入在校生家庭进行家访, 与毕业生进行座谈, 与当地同行进行交流。每一位回来的教师都由衷的感叹:百闻不如一见。当我们真正地走进西藏, 才真正地认识它, 才能从内心深处去深深地理解和热爱长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也才会对自己所从事的民族教育工作有了更深切的认识和体会。

一、深刻体会西藏学生到内地求学的艰辛

西藏自治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 有着“世界屋脊”之称。这里空气的平均含氧量仅相当于内地的65%左右, 初到西藏都会感觉胸闷气短, 不敢做剧烈运动。在考察过程中, 每到一处都要坐车几百公里, 在备受颠簸之苦的同时, 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了藏族学生求学的不易。坐车参观尚且如此困难, 而学生求学更多时候要靠自己!这中间还要来回倒车, 甚至是步行, 可能要翻山越岭, 真的是非常不容易!路途的遥远, 又在异地他乡, 加上非母语的学习环境, 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学习压力有多大。所以我们对于藏族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除了必要的纪律约束外, 更重要的是要多给学生一些情感方面的关怀和照顾, 让他们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 这样可以使学生心理压力得到释放, 学习动力得到提高。

二、了解西藏的基础教育对人才的需求

在党中央及全国各兄弟省市的支持下, 西藏的基础教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学校的硬件设施都比较完善, 但是与此同时, 能够很好运用这些设施和设备的人才却非常少, 不少小学都表现出了对这方面人才的渴望, 因而, 高素质、高水平、高质量、能够适应现代教学要求的教师的缺乏对于西藏基础教育来说仍然是一个瓶颈。同时, 教师的板书书写 (字的笔顺) 、普通话 (字词的发音方面) 也存在一定差距。因而, 对内地西藏学生, 要加强从教基本技能的培训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适当增加艺术、体育、科学等选修课程, 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 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让他们有解决困难的勇气和能力。

三、深刻理解“把西藏的优秀学生培养成优秀人才”

在考察时, 我们对西藏考取内地西藏班的统考也有了了解。这个考试录取率全区平均是10%, 教育落后的地方还不到10%, 家长非常重视, 竞争非常激烈, 所以最后被录取的学生都是西藏的尖子生, 好中选优的学生。从那一刻起, 老师们的意识有了一个剧烈的转变, 也许以前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西藏教育与内地教育的差距, 但对这些经过层层选拔来内地求学的优秀的孩子们, 他们承载着改变家庭命运的梦想, 满怀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作为老师, 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把自己全部的爱倾注在他们身上呢?这个认识将对老师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一个很大的促进和鞭策作用, 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己肩上责任之重大。

四、深入了解西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氛围

“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是民族工作的主题。西藏目前的大好局面, 得益于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纵观世界舞台, 局部战争、暴力恐怖事件的背后, 多与民族纠纷、宗教冲突相联系。作为一名民族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刻了解民族宗教政策, 在实际工作中绷紧这根弦。在西藏, 随处可见朝拜的人群, 宗教观念已经渗入到西藏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 在教学及管理中我们应该以更加宽容和接受的心态来看待藏族学生的言行和习惯, 从尊重民族传统、正视民族差异的角度来理解和包容藏族学生的一些表现:如由于生活节奏较慢而造成的时间观念比较淡薄;由于环境和宗教原因藏族学生多戴帽子、配首饰等等。在实际管理中, 对于这些常规问题应循序渐进, 把握有度。

五、感受桃李满西藏的那份特殊的幸福

在西藏所到之处, 都有内地毕业生的身影。通过近距离的接触, 我们了解到, 他们的政治坚定, 吃苦耐劳, 能力出众, 工作优秀, 得到了学生、同事和单位领导的认可和好评。而且他们当中很多人业已成为了单位的骨干, 在各自岗位上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当地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带头作用。面对着他们的成长、成才, 作为老师, 倍感欣慰。而回想当年的学校生活, 学生对内地严格的教育教学管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谆谆教导记忆犹新, 言谈之中充满感激之情。通过走访部分学生家庭, 我们感触很深。尽管有语言上的不通, 但家长对老师的尊敬之情溢于言表, 他们真心的希望学院能继续严格管理, 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有用之才。对于未来的民族教育管理, 我们的信心更足了, 责任更重了。我们要继续发挥老西藏的精神, 坚持对藏族学生实行“爱、严、细”的培养, 拓展他们多方面的能力, 把他们培养成政治立场坚定, 业务精良的合格人才。

走进西藏, 我们了解到了西藏的方方面面, 这对了解藏族学生, 做好内地的民族教育工作提供了素材。西藏之行, 开阔了视野, 活跃了思路, 增长了见识, 加深了感悟, 也坚定了内地民族教育工作者为西藏的教育事业努力奋斗的决心。

摘要:内地西藏班 (校) 教师走进西藏, 对培养教师的民族教育情感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教师在西藏感受当地的人文环境, 参观当地基础教育, 深入在校生家庭进行家访, 与毕业生进行交流等途径的所见所感, 加深了内地西藏班 (校) 教师从事民族教育工作的诸多感悟, 从而用以指导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

内地藏族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按年级以班为单位,随机抽取西藏民族学院(以下简称西藏民院)学生486名、西南民族大学(以下简称西南民大)大学生409名进行测查,剔除无效问卷、非西藏藏族学生问卷和中学就读于内地西藏班的藏族学生问卷,获得有效被试723名。366名为藏族大学生,平均年龄20.5岁。其中西藏民院247名,西南民大119名;男生122名,女生244名;理工类学生115名,文史类学生251名;一至四年级大学生分别为94,100,82,90名;来自城市103名,农牧区263名。357名为异地求学的汉族大学生,平均年龄20.7岁。其中西藏民院212名,西南民大145名;男生158名,女生199名;理工类学生170名,文史类学生187名;一至四年级大学生分别是107,84,66,100名;来自城市116名,乡镇农村241名。

1.2 方法

采用美国R.Cattell教授编制的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测验(Cattell' s 16 Personality Factor,16PF)量表,本研究采用戴忠恒等的1988 年修订版[5],共187项,测查16种根源人格特质: 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采用0~2级计分。依据16项人格特质的评分和标定公式,分别计算4项次元因素“适应与焦虑、内向与外向、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怯懦与果断”与4项预测因素“心理健康、专业成就、创造能力、新环境成长能力”得分,对这4项次元因素和4项预测因素进行评估。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施测主试为作者及其他心理学专业教师,统一指导语,在少数民族班级尤其是藏族班级施测前对个别难懂的问题进行解释。

1.3 统计分析

使用SPSS 13.0录入、整理和分析数据。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t检验、多元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藏族大学生人格结构的总体特征

藏族大学生人格16个因子的标准平均分介于3.92~7.31之间,普遍处于中等水平(因子标准分在8分以上为高分,3分以下为低分[5])。其中稳定性、有恒性、独立性、自律性4个因子得分偏低(低于5分),乐群性、兴奋性得分相对较高。

次元人格因素统计发现藏族大学生适应与焦虑型和内向与外向型得分相对较高(高于5分),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型和怯懦与果断型2个次元人格因素得分相对偏低。预测因素中心理健康因素平均分接近常模(常模均值22分[5]),专业成就因素、创造能力因素、环境适应因素平均分均低于常模(常模均值分别为55,88,22分[5])。

2.2 藏族大学生人格的学校、性别、年级特征 见表1。

对藏族大学生人格进行2(学校)×2(性别)×4(年级)×2(专业)×2(城乡)多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藏族大学生人格的学校(λ=0.835,P=0.008)、性别(λ=0.822,P=0.003)、年级(λ=0.630,P=0.001)主效应均显著,专业、城乡主效应均不显著,未见任何交互作用差异(P>0.05)。西藏民院藏族学生聪慧性、恃强性、实验性得分均低于西南民大藏族学生(P<0.01或P<0.05)。藏族女生乐群性、敏感性高于藏族男生(P<0.01),恃强性、稳定性低于藏族男生(P<0.01或P<0.05)。藏族大学生兴奋性、幻想性存在年级差异,多重比较(LSD法)发现,大一藏族学生兴奋性得分高于大四藏族学生(M大一、大四=2.27,P=0.007),大一、大二、大三藏族学生幻想性得分高于大四藏族学生(M大一,大四=1.74,P=0.003;M大二,大四=1.54,P=0.008;M大三,大四=1.45,P=0.017)。

2.3 藏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16PF得分比较

由表2可知,在16PF各因子得分上,藏族大学生乐群性、怀疑性、忧虑性、敏感性、紧张性高于汉族大学生(P<0.01或P<0.05),聪慧性、恃强性、敢为性、世故性、独立性、自律性、实验性低于汉族大学生(P<0.01或P<0.05)。

3 讨论

研究显示,藏族大学生人格16个因子的标准平均分普遍处于中等水平,其中稳定性、有恒性、独立性、自律性4个因子得分均偏低。可见在内地就读的藏族大学生一定程度上缺乏远大的目标、理想,缺乏主见,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喜欢随群附和。藏族大学生乐群性、兴奋性得分相对较高,反映了他们趋于外向活泼、轻松兴奋、随遇而安,对人、对事热心而富有感情,但有时也可能会有冲动的心理和人格特征。

次元人格因素统计显示,藏族大学生适应与焦虑型和内向与外向型得分相对较高、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型和怯懦与果断型得分相对偏低,反映了藏族大学生性格外向、开朗,喜欢交际、不受拘束、情感丰富,但由于不适应等问题,对环境可能不满意,容易激动、焦虑,形成较被动、依赖心理较强的个性特征。预测因素中心理健康因素平均分接近常模均值,专业成就因素、创造能力因素和环境适应因素平均分均低于常模均值,反映了藏族大学生人格特征对其专业成就水平、创造力及新环境中的成长能力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西藏民院藏族学生相比西南民大藏族学生表现出较低的聪慧性、恃强性和实验性,其原因可能是生源差异。西藏民院目前属于国家民委与西藏自治区共建的省属民族院校,在西藏按第三批本科招生,而西南民大是国家民委直属重点大学,从2007年开始在西藏按第一批本科招生。西藏民院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知识面窄,面对新环境时的应激方式和心理适应水平与西南民大学生可能不同,他们更容易顺从他人,表现出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的特点。研究显示,藏族女大学生相比藏族男大学生表现出较高的乐群性、敏感性和较低的恃强性、稳定性,与潘柳燕等[6]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可能与性别生理心理特征差异有关。女性心理上相比男性更敏感,情绪情感更细腻、深刻。女性普遍语言能力较强,在人际交往中更外向、热情。其原因也与社会性别角色期望不同有关,男性往往被认为是独立和富有责任心的,女性则被认为是依赖、顺从的,因此现实中藏族女生也表现出较明显的依赖、顺从的人格特征,对学业和未来的忧虑较少,更热衷于展示给外界外向、热情、乐群的性格特征。大一藏族学生兴奋性高于大四藏族学生,大一至大三藏族学生幻想性高于大四藏族学生,可能是由于大一学生刚由西藏来到内地,对内地大学生活充满了强烈的新鲜感,大四学生面临毕业,更现实,希望能够妥善解决毕业、就业等一系列问题,而大一至大三学习生活较稳定,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憧憬。本研究显示,藏族大学生人格不存在城乡、专业差异,与相关研究结果不一致[6,7]。原因可能与研究对象不同有关。

藏族大学生相比汉族大学生表现出了较高的乐群性、怀疑性、忧虑性、敏感性、紧张性和较低的聪慧性、恃强性、敢为性、世故性、独立性、自律性和实验性。反映了藏族大学生相比汉族大学生,整体上具有外向、热情、开朗且天真、直率的个性特征。由于气候条件、经济水平、语言文化、生活习俗较为特殊,藏族学生来到内地会有很多不适应,这些不适不但体现在躯体上,而且体现在心理上[8]。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可能遇到压力和挫折,并表现出焦虑、紧张、沮丧甚至悲观、抑郁的心理特征,在人际交往中可能表现得固执、不信任他人,但由于强烈的自卑感却表现出退缩、顺从、依赖等人格特征,内心会有矛盾和冲突,较羞怯,缺乏独立性,不愿尝试探新,通常无条件地接受许多相沿已久的、权威性的观点,反对新思想、新变革,喜欢墨守成规。西藏基础教育相对落后,藏族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相比汉族大学生,可能表现出思想迟钝、学识浅薄等低聪慧性特征;与其他少数民族相似,擅长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能力较差[9]。

摘要:目的 探讨藏族大学生人格特征,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适应与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以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测验(16PF)量表为工具,测查内地366名藏族大学生和357名汉族大学生的人格特征。结果 藏族大学生人格16个因子的标准平均分介于3.92~7.31之间,普遍处于中等水平。其中稳定性、有恒性、独立性、自律性4个因子得分低于5分,乐群性、兴奋性得分相对较高。藏族女大学生乐群性、敏感性得分显著高于藏族男大学生,恃强性、稳定性显著低于藏族男大学生;藏族大学生兴奋性、幻想性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P值均<0.05)。藏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人格存在差异。结论 应关注内地藏族大学生人格特征,根据其人格特征开展有效的心理教育。

关键词:人格,精神卫生,对比研究,学生,少数民族,藏族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26.

[2]姚红.当代大学生人格调查和分析[J].浙江学刊,2001,39(3):177-180.

[3]JERRY MB,编.人格心理学[M].陈会昌,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26.

[4]张丽华,卜畏.论人格研究中的文化因素[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7(2):45-47.

[5]戴忠恒,祝蓓里.卡氏16种人格因素量表修订本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5-35.

[6]潘柳燕,唐文清.地方综合大学学生卡特尔16PF人格特征调查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4):106-111.

[7]郭洪芹,罗德明.浙江某高校城乡大学新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1):1027-1028.

[8]康育文,康湘文.内地某高校藏族大学生心理适应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8):750-751.

上一篇:爱心、赏识、宽容下一篇:回归企业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