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主干课程

2024-11-30

计算机专业主干课程(精选11篇)

计算机专业主干课程 篇1

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为企业培育能够熟练进行会计业务处理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依赖于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我国高职会计教育的发展历史较短,缺乏可借鉴的经验,课程体系设置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问题分析

1缺少会计职业道德的相关课程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会计从业人员在办理会计业务过程中树立基本道德意识、规范和行为的总和。具体包括会计职业理想、会计工作态度、会计职业责任、会计职业技能、会计工作作风等内容。据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所进行的调查显示,专业课程设置中,开设职业道德课程的院校不多。

2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实践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体现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时比例、各门专业课的课时比例、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等方面存在的课时结构不够合理。在开设的众多课程中,主次不清,内容重叠,如会计电算化课程在专业课所占比例不到15%,由于学时有限,学生不能对课程内容系统的掌握。为此,很多院校专业主干课程“财务会计”只设置了72学时的理论教学课,缺少实践教学环节。

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多数实务性非常强,需要通过大量的会计实战来掌握会计技能,但目前的实践课时在整个总课时中的比例是比较低的,使得学生会计实操技能得不到很好的训练。

3重视职业资格考试,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对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很多院校在实际执行该政策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些高职院校出现了完全以考证为导向,忽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考证通过率,大多数高职院校改革现有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使专业课程内容与考证内容的完全对接。学生们为了考证,忽视其他课程的学习,出现了会考不会用、会做题但不会做业务的现象。导致部分毕业生适应市场的能力减弱。但是会计考试制度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会计从业资格应实行全国统一考试,以提高其含金量;会计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多考些体现职业技能方面的知识,实现真正的“双证融合”。

4专业课程设置缺少特色

国内很多高职院校采用了“工作过程导向、学习领域”等课程模式,改变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取得了丰硕的课程改革成果。但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并未完全突破学科课程模式。高职院校的会计课程设置大同小异,主要由会计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税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专业主干课构成,课程设置与本科院校差别不大,缺少高职特色。

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专业知识适用原则

专业课程设置应该覆盖中级会计水平所应具备的知识。

具备从事会计管理工作相适应的文化基础知识;如,思想品德修养、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择业指导等素质教育课程。

具备从事会计工作的基础知识;如包括出纳实务、财经应用文写作、会计职业道德与财经法规等。

具备从事会计工作必需的职业技能知识;如企业会计核算、会计报表编制与分析、纳税实务等课程。

为适应职业发展需要而储备或选择的相关基础及专业知识。

2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指行业针对性和岗位针对性。高职院校担负着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培养生产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大任务,服务区域定向比较明确。因此,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领域需求要基本一致,通过行业领域人才需求的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应当具备职业能力和基础能力。

3突出实践教学原则

突出实践教学,一要合理安排实践课时比例、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二要建设高质量的校内模拟实训室;三要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四要优化课堂理论教学,增加专业课程的课内实践环节。

4模块教学,对课程进行优化组合原则

教学计划设置中,总的学时资源相对不变的条件下,增加理论教学时数,会影响实践教学,反之亦然。采用模块教学,打破课程之间的学科性界限,将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点和各种单项技能融入各职业能力模块中。从各职业能力模块出发,设置课程体系。

即以职业岗位要求为目标,以从事目标职业岗位所需的核心职业能力出发,将每一岗位的职业能力进行详细分解,提炼出若干知识点和技能单元,按照岗位群要求,以模块化方式重构核心主干课程体系。

三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设想

1课程体系以培养岗位能力、胜任岗位任务为核心

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依据企业中会计岗位的实际和特点,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以会计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按岗位能力需求序化、整合课程内容。我们根据会计工作特点,对会计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见表1。

根据上述职业岗位典型任务分析,可以将课程进行删减与整合,如:“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都涉及到会计学概述部分,这部分内容可合并在“基础会计”中讲解;“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课程内容的大量重复,可以考虑将这两门课程合并,或将“管理会计”作为选修课的内容简单介绍。课程整合后设置“出纳实务”、“会计学基础”、“企业会计核算”、“成本核算实务”、“会计电算化”、“会计报表编制与分析”、“审计实务”、“财务管理”等主干课程,对应上表中的会计岗位工作任务改革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

2以就业为导向,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

会计专业培养的应是能解决职业岗位需要,有一技之长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在课程设置中应强化实践性课程的设置。实践课程应包括会计综合训练实习和综合会计模拟实验、毕业实习与设计、社会调查与实践等。

3以就业为导向,考证与就业相融合

高职会计课程设置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不能仅仅以考证过级率为教学评价指标。重视培养学生会计岗位所要求的职业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素质;使学生在获得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就能获得相应的会计职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因此,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的形成为依据、构建体现会计职业教育本质特征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淑云.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改革之我见[J].时代经贸,2008(6).

[2]李松青.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1).

[3]徐文杰.会计专业能力与会计职业能力辨析[J].财会通讯,2009(10).

计算机专业主干课程 篇2

招生专业的主干课程及介绍

测绘学院

专业名称:工程测量技术

层次及形式:高中起点专科函授

专业介绍:工程测量技术是关于地表位置信息的获取、分析和面向工程建设服务的专业,专业学习涵盖空间定位、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研究利用这些技术测定地形地物的几何特性,使用全站仪、水准仪、卫星定位接收机、激光扫描仪、影像传感器等测量设备获取位置数据,采用坐标、边长、方位、等值线等测量元素进行对象表达和处理,通过测量软件和技术过程形成满足道路、桥梁、土地整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施工、灾害监测等工作所需的测量数据和图纸。培养学生掌握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分析、表达与应用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现代测量技术和实际运用能力。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工程测量理论和技术,从事工程测量方案设计、测量作业、数据处理、测绘管理的专门技术人才。

业务要求: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控制测量学、工程测量学、数字化测图原理与方法、地理信息系统、摄影测量学、GPS原理及应用等专业理论知识,并有较强的解决工程测量中实际问题的能

主干课程:数字化测图原理及应用,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计算机基础与应用,高等数学,英语,线性代数,C语言程序设计,摄影测量学,控制测量学,地理信息系统,地籍测量学,GPS测量原理及应用,工程测量学

专业名称:测绘工程

层次及形式:专科起点本科函授

学位课程:大地测量学基础,数字摄影测量学,GIS设计与实现

专业介绍:测绘工程专业以空间定位、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技术为支撑,研究利用这些技术测定地球与其它星体形状、建筑物(构筑物)的三维特征及其与指定参考系的关系、地球重力场及其内部物理特征、运动物体的特征及其多维参数,研究这些技术在工程、工业和人类生活中应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培养学生掌握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分析、表达与应用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现代空间测量技术、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科学与地图学的基本理论,具有坚实的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良好业务素质的高级测绘科技人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测绘工程理论知识、掌握测绘工程专业技能、具备空间信息综合处理能力、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人才,课程体系强调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学院办学以高品质、国际化、创新型为特点。学生毕业后可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测绘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到政府机关和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空间信息的收集、分析、整合、评价、决策等领域的管理和工程技术工作。

业务要求:掌握宽厚的测绘工程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实际综合运用能力,具备大地测量与空间定位、工程测量学、数字化测图原理与方法、地理信息系统、摄影测量学、GPS原理及应用等专业理论知识,并有较强的解决工程测量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完成各种测绘项目规划、开发专用测绘系统。

计算机专业主干课程 篇3

作为彻底打破了传统学科教学模式下的高职装饰专业《家居空间装饰技术》项目化课程,将多门专业课程进行综合,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过程的相关性实践,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供了有效路径。本文结合多年来主干课程项目化教学实践,对项目化课程教学进行了七方面的梳理:优化项目化课程内容设计、项目化教学团队建设、实施分层次教学、构建学习共同体、教师角色定位、考核评价和面临的挑战。阐述了在实施项目化课程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实践与思考。以促进学生全面、生动、和谐地发展,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以满足行业、企业对装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优化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内容设计,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将我院实施了近十年的《家居空间装饰技术》项目化课程内容的17个工作模块,从原来一个学期完成1个完整的家居空间装饰项目整合与优化为分阶段完成8个分项目(见表一),既不失该装饰项目的完整性,又能解决学生反映强烈的时间跨度太大所导致的不利弊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根据工作过程,把每个分项目分解为若干任务模块,见表二(以方案草图设计构思为例)。

动态构成、弹性合作、资源共享的项目化教学团队建设

为了完成好项目化课程教学,在原有装饰专业教研室的基础上通过校企合作这个平台,整合改造为装饰项目化教学团队,项目化教学团队的成员有专/兼职教师/顶岗实习生或高年级优秀学生构成,其大体保持在1:1:1,兼职人员主要以行业、企业一线的技术专家为主。考虑到学生完成整个家居空间装饰项目的质量要求,项目教学团队采用弹性合作的方式,即《家居空间装饰技术》这一课程不是本校一位教师承担,而是由专/兼职教师(教学主体)/顶岗实习生和高年级优秀学生共同参与项目化教学工作,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学团队成员的资源优势、引领作用:在校教师丰富的教育教学理念及在各个分项目中的专业教学经验;行业、企业一线专家拥有丰富的项目实践资源,便于进行现场教学与直观教学;顶岗实习生能在项目教学过程中起到桥梁纽带作用,分享企业实践成果;高年级优秀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相对较高,给教学班级的学生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

教学团队成员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把各自的项目教学、实践成果进行沟通与交流,不断积累“项目资源与分享学习系统”,将项目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完整工作过程资料,动态和实时地录入系统内,供师生借鉴、学习参考。

明确共同目标,构建学习共同体

项目化教学的学习共同体是为完成家居空间装饰项目,全体学生与授课教师、装饰企业专家及其他的指导者相互依赖、学习、交流和协作的一种学习方式,用来理解和建构知识,而不是记忆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多角度看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的能力并逐步建构家居空间项目装饰所需要的技术理论知识、技术技能。

授课教师要努力成为学习共同体的坚强组织者与助学者,要建章立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并规范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行为,紧紧围绕各个层面的教学目标,统筹兼顾地开展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施,调整对各个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他(她)们善于运用所学资源应用于项目实践中去,整合项目课程的多种学习方法,分享调研、收集来的各种信息资源,授课教师更要引导好各个学习小组(学习团队)乃至全班学生建立良好而平等的师生、生生关系,对各自的学习工作成果进行相互讨论、充分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有针对性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全体学生整体素质与能力的有效提升。

在项目化全过程实施分层教学

这里的分层教学不是把授课班级简单地分为快慢班或者在一个班级依据学生成绩排名分为若干小组这么简单地进行所谓的教学管理。而是由授课教师动态地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生理、心理、能力发展和在教学中学生的努力程度、反应速度、接受能力以及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学内容的理解等诸多方面,结合家居空间装饰技术项目化课程教学的特点,把全班学生区分为若干层次,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教学的全过程动态地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作业布置、成果评价等多方面实施分层次教学。它不是一种教学管理模式,而是一种教学策略。前苏联的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区域之间的“最近发展区”或“最佳教学区”。因此,授课教师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地创造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当然,对学生实施分层次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学生学习的具体表现、能力的提升度在各个教学环节都可以作合理的调整应对,教师应在正确的教育观念指导下结合教学实际,有针对性、有层次地使用这种教学策略,最终达到使每位学生都有发展的可能,为他(她)们的持续学习、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明确教师角色定位

家居空间装饰项目课程教学的学习主体是各个层次的学生,教师的角色是助学者和指导者,这已经被高职教育教学界的广大师生所认同,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由于家居空间装饰项目的复杂性以及项目任务书中业主家庭成员的构成、文化与职业背景、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审美趋向等均制约着各个层次学生能否朝着正常的轨道去思维、学习、工作,教师的助学与指导能否满足业主的各项要求,就需要教师站在业主的立场扮演业主的角色。学生的社会、生活阅历由于他(她)们的身份、年龄与知识结构对业主的各项要求往往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偏差,而教师作为社会人有着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对任务书中特定业主的各项要求理解度较强,完全能够站在业主的立场对学生进行启发、指导。

学生的项目成果能否得到具体实施,要着眼于施工方案是否可行、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绿色施工、装配式施工等方面的各项要求,这时候的教师又要站在施工技术人员的角度去帮助学生、指导学生合理选择施工方案、绘制施工图及细部节点图来满足实施绿色施工的可行性、经济性、环保节性的相关要求,为行业、企业培养真正有用的绿色技术技能型人才。

由于家居空间装饰工程需要受到国家、地区的法律、法规尤其是各项设计、施工规范的制约,它贯穿于装饰项目的全过程,而这部分的工作主要是由监理工程师来把控。因此,授课教师(含企业技术专家)的教学工作又要站在监理工程师的角度去引导学生满足法律法规、各项规范的相关要求。

可见,家居空间装饰项目化课程教学的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教学目标和工作阶段,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助学与指导,统筹好各个方面的关系。项目化课程教学的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的教育教学素养、广泛而丰富的装饰工程实践经验,要努力成为集助学者、指导者、业主、项目施工人员、监理于一身的统筹者。

制订考核细则,实施多元考核评价方式

各分项目、任务模块的考核细则是由项目教学团队负责人或教研室负责人以及企业专家负责人带领相关专业教师、企业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制订完成的。

1.过程性考核评价:以任务模块过程性考核评价实施细则为基础,先由学生依据考核细则进行互评(占比30%),再由授课教师(占比40%)、企业专家(各分项目辅导专家,占比40%)、企业顶岗实习生或高年级优秀学生(各分项目辅导助理,占比20%)实施考核评价(占比70%)。分项目的考核评价成绩由若干任务模块考核评价成绩综合构成。各任务模块的占比依据其在分项目中的重要程度已在分项目考核评价细则备注栏中明确。

2.最终成果考核评价:考核成员由授课教师、企业专家、企业顶岗实习生或高年级优秀学生构成,依据《家居空间装饰技术》项目化课程考核方案有项目教学团队负责人(占比40%)、企业专家负责人(占比40%)、企业顶岗实习生或高年级优秀学生(占比20%)三方共同进行考核评价。

3.项目课程成果展示: 由于该项目课程是集学习与工作为一体的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课程,其成果是以设计图纸、效果图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而具有可视性极强的特点。 把学生制作完成的项目化课程教学成果的展板置于建筑艺术系馆的大厅和展示区进行展示,一是能隐性地让系部师生以“在场观看”的场景对每一位学生的教学成果进行“检阅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学生学习与工作的积极性,学生为了“面子”也会自觉形成一定的自我提高意识。二是能让装饰专业低年级学生提前了解他(她)们后置专业课程学习的内容要求,同时,还能结合《建筑制识图》或《装饰施工图识读》课程的学习提供装饰图纸识读的案例(由教师指定优秀学生的作业成果)素材,可谓一举多得。如果把这一项工作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还能营造系部良好的专业文化氛围。

面临的挑战与思考

随着国家层面转方式、调结构,积极倡导全社会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以及我院校企合作力度的不断深入,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也日趋多元化。但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装饰专业项目化教学团队各项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企业兼职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到课指导的时间往往得不到保障,以专兼职教师为主体的项目化教学团队的作用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因此,依然要把提高我院教师的装饰项目实践能力摆在突出的位置。

学院授课教师除了利用暑假到企业挂职锻炼、轮流定期做访问工作师亲身项目实践、还要与校企合作单位制订装饰项目跟踪制度,让教师不间断地了解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从而切实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项目实践能力。学院、系部还要为教师创造有利条件,鼓励专业教师开设装饰项目工作室。工作室的开设既可以是服务社会的窗口,又可以是项目教学的基地。

只有这样,才能把教师项目实践的成果应用于项目化课程教学,使教学内容有血有肉、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跟企业、市场零距离对接,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

计算机专业主干课程 篇4

教学改革包括从招生到就业的各个环节的改革和完善, 它是一项庞大的教育工程, 而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考试方法的改革。考试作为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的问题是考试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对于高职教育来讲尤其是这样, 其考试方法的重要性表现在:第一, 它一定代表着一个学校对学生能力的考核标准;第二, 它决定了学生如何看待学习的重点和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第三, 它必须符合社会对于广告人才的任用需求。因此高职广告专业考试方法进行改革当然不容忽视。

然而在现行的高职广告专业的考试中, 普遍采用的是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试卷考试的方式, 以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和对教学内容掌握的程度。我们在肯定其积极意义的同时, 更应看到其存在的问题, 如考试观念落后, 与高职人才观和质量观不相适应;考试方法简单, 主要是笔试;考分的利益化过于广泛, 考试的反馈调节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发挥等等。

基于这种现行考试方法的种种弊端, 笔者认为高职广告专业考试方法的改革首先要从主干课程的考试开始。在高职广告教学中, 有几门基础课程是不能小觑的, 包括平面设计课程, 色彩设计课程, 立体设计课程, 因为这三门课程的学习直接影响着广告人才在广告制作方面的功底, 也影响着广告的视觉效果。这三方面的课程是高职广告的主干课程, 针对这三门课程的考试改革直接影响着高职广告教学的成果和高职广告人才的流向。

高职教育由于其“专业化”与“职业化”的倾向导致它区别于本科高等教育, 它必须是能与企业和社会的用人需求紧密相连的教育。因此它的考试改革必须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 以及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灵活运用课堂所学的能力的考查, 这就必须要从几个方面着手。

一、明确改革目的

积极开展考试改革, 是为了丰富考试形式, 将课程考核贯穿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在原有课程考试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基础上, 突出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的考查, 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鼓励创新的、富有活力的考试制度, 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转变考试观念

考试改革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 严格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 坚持知识、素质和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 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 实现从注重知识的考核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观念转变;还原学习设计类课程的本质, 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强化学生综合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促使学生对平时学习、实验和实习重视, 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促进学风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

考试改革必须要结合广告专业课程的自身特点, 积极开展考试方式的改革, 改变过去“一考定成败”的考试观念, 将教学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有机结合, 将考分分解到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 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使考试真正起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 并以考试方式的改革推动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变革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从而促进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制定考评标准

高职考试方法改革要制订科学合理的成绩评价办法, 突出能力标准和职业技术标准。以往的考试大纲参照的主要是知识标准, 而高职教育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职业导向性”, 导向于某个特定的职业岗位 (岗位群) 或技术领域。因此, 高职考评标准必然要整合各种知识技能, 突出学生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培养, 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 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高职考评标准围绕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处理好理论性知识学习和实践性知识学习的关系, 使其具有适应性、实用性以及针对性, 强调考评标准与 (行业) 企业标准的融合。高职教育的成功不仅仅是以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衡量, 更是以学生在劳动中被认可的程度来衡量的。社会标准、行业标准以及企业标准才是检验高职教育质量的首要标准。由此, 考评标准应依据社会、企业的要求, 由社会、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制定, 是教育标准与企业标准的有机融合, 同时也要将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考核纳入考评标准。

四、改变考试方式

传统考试规范化, 标准化, 统一化的答题考核方式会抑制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 无法做到将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并重, 将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有机结合。改革后的考试方式应该是根据课程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丰富多样的考试方式。如: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口试、成果性考试 (综合文献调研报告、设计项目训练、作品展示、课程论文等) 、操作合作考试、计算机及网上考试等。与此相适应的是采取多元化的成绩构成方式, 将多种考试方式结合起来, 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 让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每门课程的成绩可以按照期末考试及平时考核成绩所占的不同比例综合评定。考试改革不是弱化或取消课程考试, 而是将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的考核有机结合起来, 进一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五、优化考试内容

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国家在为下一个世纪制定战略决策时, 无不将发展知识经济与设计教育放在优先位置。国外高职广告教育考核大多强调:创造思考及创造力;造形能力及造形观;设计的表达能力;美学素养。均把创造能力的培养放在考核首要位置, 同时强调教学与企业创新产品开发实际的结合。

改革后的考试内容应更为宽泛, 应强调知识和技能并重, 理论和实践结合, 继承和创新并举, 以促进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于高职广告专业的平面、色彩、立体方面的基础主干课程更应该加大对学生艺术基本功, 职业技能, 审美能力的考查。

对于平面设计类课程要重点考查学生在制作广告的时候能否根据产品或服务的需要真正做到布局有主次、有重点, 巧妙组合各种元素, 版面美观吸引人, 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对于立体造型课程的考查应该侧重于考核学生是否能灵活运用各种展示商品的表现方法和角度选择, 准确再现商品形象, 增强画面感染力。对于色彩课程, 要重点考核学生对于色彩的基本原理, 色彩的调和与对比, 色彩的象征意义是否能准确记忆并灵活运用。所有这些课程的考核内容都必须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来进行。

高职高专的广告专业有它自身的特点——知识性、职业性。对学生来说, 在实践中要不断将所学知识验证、巩固、更新、充分吸收并转化为自身的素质与技能, 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而对于高职学校来说, 则要致力于提升毕业生这一“终极产品”适应社会发展的附加值。因此在考试改革过程中要本着这样的基本原则, 既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又要科学分析、实事求是, 本着一切从课程的自身特点和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 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 有利于学校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原则。

因此, 考试方法改革的施行必须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考试方法方式、考核的评价体系以及考试管理等方方面面着手, 才能真正推动课程考试方法改革向纵深发展, 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摘要:高职广告专业教育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广告行业人才的缺失, 但是其现有的教育模式, 包括考试方法却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所以高职广告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学改革包括从招生到就业的各个环节改革和改善, 它是一项庞大的教育工程, 而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考试方法的改革。

关键词:高职教育,考试改革,广告专业

参考文献

[1]李志峰.高等教育强国发展战略中质量与水平的若干基本问题[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9 (5) .

[2]唐小俊.关于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建设的几点思考[J].江苏高教, 2009 (4) .

[3]陈汗青.知识经济时代设计教学新探[J].艺苑, 1999 (1) .

[4]王天平.广告摄影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5]倪宁.广告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计算机专业主干课程 篇5

1、机械设计基础

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设计原理、方法和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具有选用通用机械传动装置和初步具有设计简单机械的能力,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是机电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本课程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解决机械技术问题打下一定的基础。

课程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掌握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和运动特点,初步具有分析机构和选择传动方案的能力。掌握通用零部件的功能和结构特点,初步具有分析简单机械和设计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2、工程材料及机制基础

课程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掌握机械加工工艺的基础知识,主要加工方法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应用范围。熟悉制订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基本知识。具有确定零件加工方法和制订典型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初步能力。具有综合运用工艺知识,分析零件切削加工与装配结构工艺性的初步能力。熟悉常用的机械工程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加工工艺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规律。掌握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性能与应用,具有选用常用机械工程材料和改变材料性能方法的初步能力。掌握主要热成形方法和板料冲压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应用,熟悉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熟悉毛坏或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并具有设计抟坏或零件结构的初步能力

3、电子技术

掌握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的基本原理及分析方法,熟悉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放大电路、负反馈放大电路、集成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的线性与非线性应用、波形发生电路、功率放大电路、数字逻辑基础、逻辑门电路基本知识及DA与AD转换电路等基本知识。

课程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对于模拟电子和数学电子的一些基本电路和应用电路具有建模能力和一定的分析设计能力,对于典型电路及其基本电路要求会计算重要电子电路参数,实验课应重点偏向于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自己动手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及加深,计算能力,分析设计能力主要从考试及平时提问和作业来进行考核,实验则主要通过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及连线,实验结果的是否实现来考核。

4、可编程控制器

可编程序控制器是以微处理器为基础,综合了计算机控制技术和通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通用的自动控制装置,近来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得到越来越广泛应用。本门课程作为机电工程技术专业的必修课。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PLC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及其简单的系统设计,为学生将来在生产中的具体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 养成对小型控制系统要达到会分析被控对象的运动规律的分析能力。养成对小型控制系统要达到会选择可编程序控制器型号、外围设备及其相应的程序设计方法的设计能力。养成能运用所学的可编程序控制

器软、硬件知识,对类似机床进给、换刀等小型系统进行自动控制系统设计的职业岗位综合能力。

5、单片机与接口技术

了解微机组成与结构,熟悉并掌握微机指令系统和汇编程序编制方法。熟悉扩展存储器、输入输出电路AD和DA等、接口电路的使用方法,具有分析、调试汇编程序和简单系统硬件能力。使学生从应用角度出发,在理论和实践上掌握单片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基本接口及其接口扩展方法。使学生学习后具有单片机应用系统硬、软件的初步开发能力。

课程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熟悉单片机的基本组成、基本特性。掌握单片机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熟悉上机调试过程。掌握单片机中断工作方式及中断处理过程。掌握单片机计数器/定时器各种工作方式及其应用程序设计。掌握单片机内置接口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方法。掌握单片机存储器及I/O接口扩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方法。

6、数控机床及编程

了解数控机床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熟悉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掌握典型的机械传动和控制数控机床运动的插补原理及刀具补偿运算。了解数控编程的一般方法,熟悉数控编程指令,能对需要编程的机械零件进行必要的工艺分析和轨迹计算,能对典型的加工零件进行数控编程。

计算机专业主干课程 篇6

关键词:口试;创新教育;考试改革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基地,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人才,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性思维能力,掌握创新方法,具备创新人格、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是符合知识经济社会的要求的。作为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高等学校,应该树立新的人才质量观。高等院校的课程考试是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着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更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培养目标的实现产生深远影响,是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人才培养具有评定、检测、导向、反馈和激励等功能。目前高校课程传统的、单一的期末总结性、鉴定性考试方式因考查点代表性差,难以反应学生的真实水平和素质,无法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弊端日益凸显。要把考试真正变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自觉探究的途径之一,就必须对现行的考试方法、命题形式、课程成绩评定方法等进行改革。

一、高校课程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考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考试的目的是为了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检验教师教学质量,在考核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同时,着重考核学生综合運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合理的考试不仅能对教学起到反馈、调节、评价、促进作用,而且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考试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学校教育质量、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密切相关。但目前高校课程考试存在严重的问题[1],总体来说主要表现为:①考试目的不明,也就是说考试为了检验学生的什么、检验教师的什么,没有明确的目标;②考试内容局限、片面、传统,常年没有大的变化,致使部分学生不认真复习,只需找两套以往的考卷,课程考试就能应付过关;③考试形式单一,多采用固定的期末笔试考核;④考试题型不合理、试题质量不高;⑤试卷形式统一,评分标准僵化;⑥考试管理与试卷质量评价刚性太强;⑦考风不正,学生考前不认真复习,等待教师复习划定“重点”等。从考试的内容上看,仅局限于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或教材和笔记中的基本知识,甚至是教师在考前给学生复习所划定的“重点”,试题难以涵盖全部教学内容,考查内容缺乏代表性。考记忆性知识的客观题多,而考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性、主观题少。从考试形式来看,存在着闭卷考试多,开卷、半开卷考试少;笔试方式多,口试、答辩考试少;理论知识的考试多,动手能力、实践技能、素质的考核少;一次总结性考试多,多次全程性考核少;统一考试多,因材施考少[1-3]。为此,加强创新教育,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对现行的考试考核方法进行改革。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学校长期沿用闭卷笔试的单一考试形式。尽管笔试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但也存在着许多弊病。一方面笔试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对过于单调的考试方式态度消极、应付考试。可见,单一的笔试考试形式,既不能准确反映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也无法准确测试学生的真实能力和素质,更抹杀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和创造能力。打破传统单一的考试模式,结合不同课程的性质、特点,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从深入、确切地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出发,设立和选择合适的考试形式,有利于正确评价学生的真实水平,并对其以后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在高等学校中根据课程的特点,增加考试考核形式,使考试形式多样化,是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一个方向,势在必行。

二、充分认识口试在医学教育中的作用和必要性

(一)医学教育的基本要求

1996年6月9日,经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China Medical Board of New York,CMB)理事会批准,成立了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IIME)。该委员会制定了本科医学教育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简称“基本要求”,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GMER)。“基本要求”确定了世界各地医学院校培养医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医学知识、临床技能、职业态度、伦理价值、沟通交流技能、行为和职业道德等7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对沟通交流技能(Communication skills)有9个方面的具体要求:①注意倾听以得出和归纳出对所有问题及其内容的理解的有关信息;②应用交流和沟通技巧来增进与病人及其家属的理解,使他们作为平等的参与者作出决定;③与同事、教师、社区、其他部门和媒体有效交流;④通过有效的团队工作与参与病人保健的其他专业人员相互影响和合作;⑤在教学中能显示出基本技能和积极态度;⑥能够显示出对有助于增进与病人和社区沟通的文化因素和个人因素的敏感性;⑦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⑥制作和保持好的医学记录;⑨按照听众的需要综合和提供恰当的信息,讨论对个人和社区优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而采取的可以实现的和可接受的行动计划。可见对医学生来说,沟通交流技能十分重要。我国教育部早些时候也就中国医学生综合素质进行了基本定义,明确指出医学生必须具备“自学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组织、协调、协作能力,适应社会主动参与竞争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社交与表达能力”,对沟通能力也作了具体要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改革中应进一步加强知识构成、思维构成、能力构成和培养过程等方面的改革,以期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能够满足社会的要求。

(二)社会进步对医生的必然要求

当今各种信息增量迅猛、人际交往日益频繁,病人对医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医患关系、医患沟通日显重要,这就要求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更加重视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因此,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显然,口试对培养医学生的综合能力、丰富考试考核形式有其独特的作用,理应引起医学院校的足够重视,但是,目前多数医学院校普遍忽视和缺乏口试能力方面的考试。口试和笔试不仅在考试方式上有区别,而且有着显著的不同。口试重在考查和检验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笔试重在考查和检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是不能相互替代的两个方面。口试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口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灵活应变能力,能更加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整体水平、能力和素质。然而,多数医学院校的教师常常认为只有文科类和师范类专业的学生才需要强化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与提高,非师范类的理、工、农、医类专业的学生则大可不必考虑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只需加强笔头练习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就足够了。其实,这是对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医学教育培养目标在认识上的一个盲点和误区。在医学院校实行口试考试,则可以对学生实现强制性的口头表达能力培训,更加有利于医学生思辨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能够从整体上严格而全面地增强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培养高素质创新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

医学是精英教育,通过口试可以促进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口试考核对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有很多的优势,具体表现在:①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由于口试的命题量较多,命题涉及知识面广,更需要学生全面复习,可以避免笔试命题不全面或学生押题复习的缺点,增加了复习强度,有助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②有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教育的目的在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口试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强化逻辑思维,增强学生应变能力,提升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4];③有利于教师教学综合能力的提高。口试有助于教师考查学生的真实水平,及时准确了解和掌握学生现状,调整教学计划。④有利于端正学校的考风考纪。口试有助于防止和克服学生的侥幸心理,有效地避免了考试的舞弊现象,对端正学生学风、严肃考纪、治理和改善教学环境大有益处。⑤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口试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胆识,增强学生鉴别力,锻炼学生的口才。总之,口试使学生在提问范围和所创设的考试环境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自由抒发见解,可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口试对应试学生学识的广度与深度、口头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反应能力、想象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心理素质、仪表風度和个性特征等均能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的考查和检测,既着重考核了学生的思维方法、思路、见解等,也检验了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又注重考核了学生的应用技能、操作技能和水平,是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

三、实践口试考核要注意的问题

以考试方式的改革推动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变革,促进医学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考试方式改革要坚持一些基本原则[5-6]:①为素质教育服务的原则;②全面性原则;③科学性原则;④多功能原则;⑤灵活性原则,按照课程的不同性质和要求设置考试内容、考试题型,选择考试方式;⑥目的性原则,根据考试的目的和性质设计考试内容,选择考试方式;⑦专业性原则,从专业特点出发,进行考试改革;⑧标准性原则,为不同性质和类型的考试制定相应的操作标准、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形成较为完整的考试模式和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育教学的改革,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口试也不是万能的,也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在实践的过程中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完善。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几个问题[7]:①虽然口试有许多的优点,但口试将提高教育成本,对教师和教学设施的要求也会更高,因此医学院校在口试考试改革时要循序渐进,可以先在一门或几门主干课程的期中、期末考试中试行,综合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②口试比笔试的命题和考试组织的工作量都要大得多,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很好地完成;③对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学生要加强引导,保证考试的公平;④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命题小组,认真研究,保证命题的均衡性,尽量避免出现题量过大或过小的现象;⑤在评定口试成绩时,除了要注重专业知识的评定外,更应该注意对学生素质培养方面的评定;⑥认真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防止由于教学工作量和投入的增加,使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产生各种各样的消极想法,造成口试考核流于形式,收效甚微,达不到改革的原定目标。

总之,新的考核模式是当今高校考试改革的一个趋势,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口试考试改革对医学生来说,能够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对教师来说,能够提高教学的责任心和教学水平;对学校来说,能够促进学校的医学教育质量;对医院来说,能够获得更好的医生,提高单位的工作效率和效益。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口试考试的改革作为新的事物,在推进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校情、院情、课程特点等,要通盘考虑,加强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思考,提高认识,认真分析实施中存在的可能问题,探索科学的改进措施,不断将考试改革工作推向深入。

参考文献:

[1]徐爱萍.大学课程考试改革的趋向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1):67-70.

[2]翟晶.英国高校课程考试模式对我国高校考试改革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9,(2):108-109.

[3]韦巧燕,陶靖.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06,(1):53-55.

[4]李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考试改革[J].经济研究导刊,2009,(2):240-241.

[5]王文素.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4(6):55-56.

[6]薛松梅,李树雯.以能力和素质为导向的考试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9,(1):20-30.

[7]姜真杰,寿韬,程军.从口试看大学生的素质教育[J].教学研究,2005,28(4):327-334.

基金项目:石河子大学263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计算机专业主干课程 篇7

1 教育理念的优化

1.1 需求优化的生本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过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并进行了实践, 其“深其深, 浅其浅, 益其益, 尊其尊”, 即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生本教育主张“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以动作技术练习为主,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根据学生性别、性格、身体素质、特长爱好等综合因素进行分层教学, 从“以学定教、需求为先”切入, 既能使教学氛围更融洽、交流更顺畅、学生思维更活跃, 又能使其主体意识与合作意识得到明显增强, 更能让不同层次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4]。

1.2 动力优化的团体教育

20世纪30年代末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卡特·勒温提出团体动力学, 认为积极的团体行为会对个体产生良性影响。该理论为高职开展分层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对高职学生特征进行细分, 形成不同维度的“群体”作为“分层”的基础, 发挥团体的作用以丰富分层教学实践。关键是团体动力的发挥, 即团体对个体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要发挥促进作用。一是注重群体氛围的营造;二是发挥群体“领导者”的作用;三是形成有效的团体公约。潜移默化地促进每一个学生做出符合学校管理及教学要求的行为, 减少影响分层教学的不利行为和消极因素[5]。

1.3 分层优化的兴趣教育

依据不同的标准分为班内分层和混班分层。班内分层又可以按成绩、能力、兴趣和目标分为4个层次。混班分层则是打破传统的班级编制, 将所有同年级的学生当作分层学习的主体, 统一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划分, 一般按学科与兴趣分为2层。两者兴趣分层的内涵是一致的, 只不过混班分层中将兴趣发挥到了极致, 很多课内选修课便是兴趣分层带来的最大变革, 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内选修课, 扩展了原有课程设置的单一与贫乏, 激发了学生对于各种课程的兴趣,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爱好与特长[6]。

1.4 过程优化的心理教育

教学过程优化是在既定教学条件的基础上设计适合既定教学任务的最佳教学方案, 以期在规定时间内, 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获得不同程度发展的过程[7]。在实际教学中从多角度考虑, 要做到起点尽量低、内容足够简、过程多重复, 尽量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课堂讲解的同时要求学生同步操作, 刺激学生的形象思维, 通过这样的教学机制不但可以巩固学生刚刚学过的知识, 还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潜在问题, 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8]。

1.5 整体优化的社区教育

在院校之外, 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广泛的学习空间, 蕴含着丰富的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实质上是与学校所在的社区联系。社区是学生乃至成人所接触的最为具体的“社会”。要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 通过各种学生感兴趣的社会体验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等活动, 让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区。这不仅是一个培养学生的社会归属感和责任感的过程, 而且是学生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是学生人格完善的过程[9]。

2 主干课程分层优化实践

2.1 园林工程技术

按施工顺序分为: (1) 土方工程是基础工程, 在园林地形竖向设计的基础上, 进行土方平衡与调配, 完成园林地形骨架的构筑。 (2) 给排水工程属于隐蔽工程, 在确定给水管网形式的基础上, 重点进行喷灌系统的设计与施工;园林排水重点在于防止地表径流冲刷地面措施的景观艺术化处理。 (3) 园路与广场工程是引导游人的流线工程, 在保证立面结构合理的前提下, 园路工程重点在于面层的艺术搭配和线性的流畅, 广场工程的重点则是面层的组合及其艺术处理。 (4) 置石假山与水景工程是让游人流连的艺术景观工程, 置石假山在确定石材选用的基础上, 贵在卧置如牛、立置如猴、群置如山落, 并与园林建筑和植物的巧妙结合, 构成自然山石画;水景类型多样, 在明确或单一或综合使用的前提下, 重在池壁、驳岸和护坡的艺术性处理, 而以防水细节处理为最。 (5) 栽植工程是构成软质空间的健康工程, 除了栽植形式的艺术化, 健康的生命力表现是检验其质量的关键。

2.2 园林工程施工技术综合实训

按照园林分部分项工程分解为6类共计18个技能训练项目: (1) 土方工程3个, 即地形模型制作、用方格网法计算土方量、施工放线; (2) 给排水工程3个, 即参观喷灌工程设施, 详细调查、观测、分析、总结当地某一公园排水系统与排水设施, 喷灌工程设计与施工; (3) 水景工程3个, 即砌石类驳岸施工、铺石护坡工程施工、喷泉的设计; (4) 园路与广场工程3个, 即园路设计、卵石园路施工、当地城市文化广场面层图案分析提炼; (5) 假山工程4个, 即假山设计、假山施工、塑石制作、假山模型制作; (6) 栽植工程2个, 即乔灌木栽植工程、草坪铺栽。根据学生实际, 按季节分层选择进行综合代表性训练[10]。

2.3 园林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

(1) 施工组织。正文带附件, 1个表加1个图。正文包括编制说明、总体部署、施工方案、组织措施等15项内容;辅助资料包括施工机械设备表、劳动力计划表、项目管理机构配备情况及其简历表;施工进度计划表科学反映最佳施工方案在时间上的具体安排;施工平面布置图是施工方案及施工进度计划在空间上的全面合理安排, 指导现场文明施工。 (2) 施工管理。四大控制:进度控制是前提, 质量控制是核心, 成本控制是关键, 安全控制是保证。四大管理:现场管理、劳动管理、材料管理、信息管理。 (3) 四大专项, 即组织协调、竣工验收、考核评价与回访维修。学习方法:先在教师指导下浏览全书章节, 初步理清框架;分成16个专项学习模块, 任选2~3个深入学习, 明确学习重点;6~8人为一组相互讲解、交流讨论, 找出关键问题以简洁图示表达;就关键问题先由学生讲解, 再由其他学生归纳综述, 以检验讲解的是否清楚;学习成果对等交换;最后由教师总结点评。

2.4 园林工程资料管理

按开头与结尾、3条主线、七大块进行二级分层教学:甲方管两头, 开头准备较难, 最后严格验收;监理代业主, 主要管过程, 包括施组与放线, 即“三控 (进度、质量与造价控制) 二管 (安全、信息管理) 一验收”;乙方担重责, 加强管理, 落实现场“七大块”, 并完善图表。“七大块”包括管理资料、技术资料、测量记录、物资材料、施工记录、试验记录和验收资料。一级分层教学按资料管理单位分为3条主线:基建文件、施工资料、监理资料。二级分层教学按园林岗位分为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专职资料员和其他 (安全员、质检员、测量员、机械员等) , 将施工现场管理的“七大块”资料和3条主线按各自岗位的需求进行重组, 并增加相应的其他课程 (园林工程技术、园林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等) 知识点, 以实现岗位知识的系统和完备, 防止出现岗位知识盲区。

2.5 园林工程管理综合实训

按6人为一组成立园林公司,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技能训练项目, 进行模拟公司实训: (1) 工程量清单计价, 要求绿化工程、道路与广场、景观小品为必选项目, 每个公司编制完整的商务标, 包括投标总价、单位工程费汇总表、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计价表、措施项目清单计价表、其他项目清单计价表、零星工作项目计价表、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分析表、主要材料价格表。 (2) 按招标文件的规定格式, 每个公司编制标前施工组织设计1套。 (3) 按照园林工程招标与投标程序, 重点进行模拟投标, 包括递交标书、统一开标、电子评标、专家评标、结果公示和签订合同等环节。 (4) 中标单位提交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以及修改后的工程量清单计价。

2.6 园林企业管理

围绕10个问题系统学习:管理的概念、园林企业管理的特点、管理的职能、探析人本原理、如何分析企业经营环境、举例说明制定园林生产计划和降低园林生产成本、劳动管理与定额的关系、生产现场的“6S”活动、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项目管理的组织协调。就管理的职能开展讨论, 梳理决策 (前提) 、计划 (基础) 、组织 (核心) 、领导 (关键) 和控制 (保障) 的关系。结合人本原理的探析, 围绕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开展辩论赛。就分析企业经营环境和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 开展“五分钟演讲赛”, 由学生组成评委会, 选出优胜者。就生产现场的“6S”活动, 选择附近园林施工企业进行实际参观, 比照分析, 完成一份考察报告, 并提出改进建议。

3 教学方法的优化

3.1 现场教学法

现场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 组织学生到经过挑选、有代表性的公园、居住区、城市广场、工矿企业、学校、医院等地, 通过对其地形处理、水系设置、建筑风格和植物配置的观察和研究, 从而获得园林知识的方法。一般在低年级的《园林艺术》《园林设计初步》《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等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一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任务的需要, 制订行走路线和重点参观项目, 做到胸中有数。二是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观察, 并适当结合讲解进行赏析、对比, 把感知与理解结合起来。三是引导学生做好总结工作, 把观察的现象与书本知识联系起来, 使之真正起到获得感性知识, 验证和理解知识的作用。

3.2 三步指导法

三步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首先通过阅读教材中的核心内容第1次获得知识, 然后围绕1~2个问题由学生各抒己见, 通过讨论或辩论第2次获得知识, 最后由教师归纳、汇总学生第3次获得系统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一般在高年级的《园林工程硬质材料》《园林工程基础》《园林工程资料管理》《园林工程施工组织管理》等课程的教学中采用。首先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一番深入浅出的加工, 按生产第一线的程序, 组成新的更为合理的教材结构, 使教学内容富含逻辑意义。其次根据教学的需要和教材内容的特点, 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思考价值的问题, 并依据各班学生知识与能力情况, 使这些问题明确具体、难易适度, 以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要善于把教材上的书面语言转化为适于教学的口头语言, 并能清晰、准确、生动地表达给学生, 还要通过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的语言, 组织和引导学生不断深入领会和掌握教材的内容。为此, 可适当利用一些线条、箭头、图案、表格等, 对文字进行补充说明, 加深学生对教材的印象[11]。

3.3 实际训练法

实际训练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的场地 (或实训基地) , 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或其他实践活动, 以巩固所学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的方法。一般适用于高年级的《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园林工程概预算》《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管理》《园林机械》等课程的教学。教师事先对练习、实训活动的目的、内容、操作要求和程序、规则做出周密的选择和设计, 确定活动的方向, 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在实际训练时, 教师要来回巡视, 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 及时进行指导;对学生实训中存在的问题和出现的困难, 要耐心启发引导, 不可急躁。在学生进行练习实训的过程中, 教师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学会独立完成实践任务的本领, 逐步提高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重视实际训练结果的总结和反馈, 培养学生自我监督、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的良好习惯和能力。

3.4 其他教学方法

一是形象讲授教学法。利用这种方法能让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里获得知识, 同时教师的主导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不足是容易把教学变成满堂灌, 削弱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二是演示操作同步教学法。通过亲自上机实践, 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 通过操作能培养学生观察、构思、创新的能力。三是小组讨论法。比较适合没有固定或唯一答案的知识性论题的教学, 学生的自主性能得到充分发挥, 个性也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协作等能力。但是该方法需要加强讨论过程中的导向作用, 以确保学习按预定方向进行。四是竞赛激趣法: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作欲望, 利用学生的好胜心、自尊感, 组织学生进行创作设计比赛, 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12]。

4 结语

高职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能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生产第一线应用型人才, 衡量的标准就是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分层教学优化的目的在于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 使其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 教师应考虑因人、因材、因时地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13]。关键在于给不同基础的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热情, 满足每一个学生自我提升和发展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立战胜困难的自信心[14]。难度在于不仅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 更应该重视非智力能力以及创业能力的培养, 如沟通能力、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15]。总之, 面对高素质技能型创业人才培养的新形势, 高职院校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各自实际进行优化组合, 积极应对时代教育的新挑战, 为当地园林行业努力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技能型专业人才。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个体素质的差异, 在优化教育理念的大前提下, 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进行教法改革试点, 探索教学方法优化组合的有效途径, 旨在探寻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新途径,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培养创新精神提供参考。

计算机专业主干课程 篇8

目前,全国众多院校已经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多层次的物流人才培养格局已初步形成。但尚未形成合理的现代物流人才的教育培训体系,各层次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核心课程的确定、教材的编写等问题急待研究解决。课程体系的构建是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要求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一个合理的适应社会需求、体现自己特色的课程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针对物流管理以培训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的特点,本文抛弃传统为构建课程体系而构建课程体系的做法,从技工学校的实际出发,对学校物流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体系构建从理论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训建设两方面展开特色研究。

1 理论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改革

按照技工学校“根据职业活动设课”的原则,将专业课程分为行业整体性课程、行业流程性课程和外围课程,培养技能突出,视野开阔的高技能物流人才。围绕岗位需求设置课程。行业流程性课程是行业岗位技能的培养课程,其理论教学内容应该占整个课程的60%以上,课程按照行业分工的运行过程分段展开,以实训或学工交替的形式完成段与段之间的衔接,其教学过程60%以上为实训内容。将本专业涉及的行业流程分为采购、生产、销售、货运代理、报关、国际结算与单证、报检、集装箱储运、港口等。外围课程是经济运行主线以外的课程,如报关、报检等。知识拓展型课程,如数据库应用技术、物流地理、机械类课程。如表1:

在所有的专业课程中,强化实践教学。所有的专业课打破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分离式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理论、实践教学在时间上、场所上、教师上均实现一体化。

抽调专业水平高、技能水平高的人才1~3名专业骨干教师、若干名专业教师和企业的技术人员组成课程建设小组,对国际集装箱仓储与运输、企业物流管理实务、国际货运代理实务、港口物流管理实务等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同时对上述课程编写配套教材和课件。

进一步将职业道德教育落实到课程之中,每一名教师需要承担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工作,专业组织收集职业道德与职业生涯方面的案例,为教师提供职业道德教学方面的指导。

加强专业外语教学,以双语教学的方式将外语教学渗透到专业课程之中。

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与课程教学大纲相衔接,在目前单一证书的基础上,增加报关、报检等证书培训教学,学生可以根据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如劳动局开发的《中级物流管理员证书》,由商业技师协会开发的《物流管理员证书》、由国家货运代理协会开发的《货运代理职格证书》、由海关总署开发的《报关员证》等,同时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正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为了与国际接轨,引进了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引进的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协会的一级、二级ILT资格证书。尽管作为兴趣爱号进行选择,但笔者认为必须要求学生选择其一,并以此作为毕业资格的一个条件。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尽快与社会接轨,与国际接轨。

2 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按照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需要进一步完善现有校内实训中心的设备设施,同时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2.1 校内综合物流实训中心

引进企业的管理制度和企业业务,加强实训中心的生产性建设,充实实训内容。包括下面几个部分的内容:港口物流实训条件建设、企业物流实训条件建设、配送中心实训条件建设、条码技术训练条件建设、运输实训条件建设等。如表2:

2.2 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中心的建设目的是满足顶岗实习的需要,让学生在真实的经营环境下操作,感受工作过程,同时可以争取企业的投资,使企业成为物流人才培训的主体之一。可对有合作意向的企业发出邀请,选择一两家合适的制造企业作为合作单位,校企双方在该企业内部共建实训基地。企业与学校按签订合同要求比例投入,共建学生实训专用生产线,保证每个基地每年可安排400人次以上的实践培训。

2.3 校内外实训体系的建设是阶梯式的承继关系

校内的仿真实训项目能够在校外基地进行顶岗实训,校内实训中心的真实生产项目要融入到校外基地的经营环境之中,使学生在实训中心获得较宽的视野和多种技能,在校外基地获得突出的技能。

2.4 岗位训练

根据具体硬件条件,在校内综合物流实训中心或校外实训基地设置岗位训练,让每一位学生在具体岗位上得到切实有效的锻炼。下面以企业物流方向课程与港口物流方向两个专业为例列出部分岗位训练专栏:

总之,技工学校要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等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侧重于职业能力的“专才”教育。在教学内容上追随科学技术发展步伐,学校和教师要加强与企业的经常性合作与联系,密切关注物流管理发展的最新动向,保证理论知识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同时,加强对学生能力的锻炼和培训,尽量多的赋予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从而使他们达到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目标。

摘要:物流管理在我国的迅猛发展急需大量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而如何培养物流管理适用型人才,其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核心问题。文中从技工学校的视角出发,对学校物流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体系构建从理论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训建设两方面展开特色研究。

关键词:物流管理,课程设置,实训

参考文献

[1]王骏,孙守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及其人才培养[J].物流技术,2003,(9).

[2]王恩涛,邵清东.现代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及能力要求[J].物流技术,2003,(10).

[3]欧阳文霞.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初探[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6).

[4]莫柏预.关于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物流教学,2007,(10).

计算机专业主干课程 篇9

一、主干课程融合的需求与Matlab教学的定位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对电子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要求也越来越高。适应我国IT行业实际需要, 作为从事光电功能材料、光电子元器件、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的创新性人才, 电子专业学生所需掌握的专业主干课程的知识涵盖了电子应用系统的诸多领域。如何将这些内容有效的进行串接和融合, 使学生能牢固掌握专业知识, 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之中, 是电子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面临的实际需求。近年来, Matlab凭借其强大的计算能力和良好的交互环境, 在电子类专业诸多主干课程领域内均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电子材料方向的研究可使用其完成材料特性的计算, 如S.Kim等使用Matlab计算了应变遂穿声子晶体的能带结构;在电子器件方向的研究可使用其完成器件的建模, 如G.V.Angelov等基于Matlab实现了MOSFET器件的EKV模型;在应用系统方向的研究可使用其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如J.J.D’Azzo等对使用Matlab完成线性控制系统的设计给出了详细论述。Matlab对电子类专业学习和科研作用巨大, 但相应的教学工作却显得较为滞后。传统Matlab教学要么是仅对某一具体的课程或知识点做简单应用, 要么是脱离专业背景做纯粹软件工具学习。按照这两种思路组织的教学难以在电子类专业课程体系中拥有独立的地位。考虑到对电子类专业主干课程融合的要求和现有Matlab教学的困难, 我们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专业代码080606, 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典型代表) 开设了《Matlab电路与系统实践》课程。将Matlab定位为融合各专业课程 (不限于电路与系统) 的桥梁。在课程中对Matlab在电子材料、电子器件、电子电路、电子系统等各方向的应用做出探讨, 加深学生对主干课程知识的理解, 并培养其融会贯通、综合应用的能力。

二、融合专业主干课程的Matlab教学探索

在以Matlab为平台融合电子类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和拓展, 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列出如下, 供相应的教学科研参考。

1. 教学内容的安排。一方面, 作为在科学研究及工程应用各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的工具, Matlab涵盖的内容很广;但另一方面, 能安排的教学学时又是有限的。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就十分关键。为此, 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做出安排: (1) 基本方法教学和专业方向应用教学的分配。为融合专业主干课程, Matlab基本方法集中的以“Matlab语言基础”和“Simulink仿真技术”两章的形式出现, 其余章节内容按电子类专业知识脉络体系展开, 如表一所示:

从表一可以看出, 除去基本原理的讲授外, 大部分章节的内容和电子类专业的主干课程相对应, 在授课中结合相应课程的主体知识点设置Matlab实例和分析。这种内容安排方式使学生体会Matlab与该课程知识领域的联系, 解决了传统教学中Matlab工具讲授与专业主干课程脱节的问题, 并为学生今后在该领域开展科研应用打下基础。 (2)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分配。对Matlab基本方法和专业主干课程应用这两个主体内容的讲授, 在以实践为主导的基础上, 适当补充相应理论知识, 保证学生既能将学到的知识投入应用, 又能具有一定的理解深度。如在第四章“Simulink仿真技术”对Simulink这一Matlab基本方法做讲解的过程中, 以Simulink仿真算法选择和仿真参数配置为切入点, 展开介绍Simulink的工作原理, 使学生深入理解其仿真过程, 确保仿真的正确性。 (3) 课堂教学和课外自学的分配。受教学方案总课时数的限制, 本门课程只有36个学时。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Matlab基础知识和其在电子类专业主干课程应用的讲授, 必需向课堂外要时间, 把部分内容安排在课外, 依靠学生自学。考虑到课堂外的自学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求较高, 在内容上做了以下两类知识的安排。一类是提高性知识, 是在课堂讲授内容上的进一步发展。为方便学生自学, 以课件的形式给出这些内容的讲解, 并做到比课堂讲授内容的课件更加详细。如, 第二章“Matlab语言基础”中布置了一个“查阅并总结Matlab与其他电子设计工具结合使用的文献资料”的习题。通过这种方式, 一方面达到了掌握知识的目的, 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文献查阅和分析的能力。

2. 教学手段的探索。

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手段上也做出了相应的探索, 列举如下: (1) 理清知识脉络, 向学生展示并强调本课程与电子类专业主干课程的联系、本课程内各章节之间的联系、以及每章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这些联系作为经纬线, 串接起讲授内容。学生在理解了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后, 纲举目张, 加深了对专业主干课程的理解。 (2) 重视课堂实例的演示, 让学生理解实践训练的重要性。相较于自学等其他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最为深刻。因此, 在课堂上安排了大量的演示实例, 通过现场演示, 加深学生对应实践技巧的感性认识。整个课程的36个课堂教学学时中, 总共提供了基于电子类各主干课程的54个可运行的实例, 所有实例均给出了Matlab代码或Simulink仿真模型, 方便学生在课堂演示外自行验证和体会。 (3) 探索新的习题讲授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统的习题讲授, 往往是教师直接给出标准答案, 学生的参与度较低。为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外的学习质量, 在习题作业方面做出了探索。一方面, 在内容上将一些扩展性的知识以习题的形式安排 (已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中讨论) ;另一方面, 在习题的讲授上,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具体而言, 在习题批阅中, 挑选完成情况优秀和具有普遍代表性的两类样本。讲授习题时, 不是单纯给出标准答案, 而是对这两种样本进行分析。通过这种新方法的实践, 学生的积极性被成功调动, 课程上建立了良性竞争的氛围, 作业质量大为提高。 (4) 拓展教学反馈途径, 激发学生沟通热情。教学反馈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通过它能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 并据此对教学方法做出调整, 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教学反馈又是教学中的难点, 往往难以得到良好的落实。为破解这一难题, 我们从拓展教学反馈途径和激发学生沟通热情这两方面做出了探索。缺乏反馈途径是直接约束教学反馈的瓶颈。为拓展教学反馈途径, 构建了多个与学生交流的平台。首先在课堂上, 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出意见和建议, 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最为直接;其次, 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通讯手段, 和学生进行课下沟通, 对具体学术内容和个体问题进行讨论。学生缺乏沟通热情往往是教学反馈效率不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尝试对教学反馈给出一定的激励。一方面在制度上鼓励交流, 对良好的交流沟通, 给出一定的平时成绩;另一方面, 教师也积极投入, 充分利用反馈渠道。通过一系列步骤, 激发了学生的热情, 提高了反馈的效率。本课程网站也得到了学生和学校的认可, 在首届武汉大学“课程中心”优秀网站评选中获得了二等奖。

三、教学效果

通过上述探索, 《Matlab电路与系统实践》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最近一轮的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等内容的武汉大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 学生对课程给出了较高的评价, 课程综合评分达到了97.39 (100满分) 。除了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外, 更值得关心的是学生在学习了这门课程后能否加深对主干课程知识的理解并将其融合到实践应用之中。通过调查, 我们欣喜的发现, 不少学生已经在电子专业各主干方向的科研工作中将Matlab作为一项重要工具来使用。例如, 2011级硕士生邓雄彰将Matlab选做其对纳米碳基器件进行器件建模的工具;电子科技系EDA实验室将Matlab确定为其FPGA电路设计的算法验证平台;2008级本科生田彩霞在Matlab上展开毕业论文, 设计和分析闪电信号定位系统。从以上举例中可看出, Matlab在电子材料、电子器件、电子电路、电子系统等电子类专业主干课程领域均得到了应用, 践行了设立这一课程的初衷, 达到了课程定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S.Kim and V.Gopalan.Strain-tunable photonic band gap crystals[J].Applied physics letters, 2001, (20) :3015-3017.

[2]G.V.Angelov and K.K.Asparuhova.MOSFET simulation using Matlab implementation of the EKV model[C].ELECTRONICS’2006, 20-22, Sept, Sozopol, BULGARIA, 2006:167-172.

[3]M.Haldar, et al..A system for synthesizing optimized FPGA hard-ware from Matlab (R) [C].Computer aided design, ICCAD2001, 04-08, Nov, San Jose, CA, USA, 2001:314-319.

[4]J.J.D’Azzo, C.H.Houpis and S.N.Sheldon.Linear control 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 with Matlab[M].Abingdon:Dekker, 2003, 5 (2) .

[5]郭建涛.“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Matlab教学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0, (3) :117-119.

计算机专业主干课程 篇10

1 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精选教学内容

我国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行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1]。医学营养专业学生主要的就业岗位是公共营养师, 从事公众膳食营养状况的评价与指导、营养与食品知识传播、促进社会公众健康工作, 要求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分析、归纳和判断的能力[2]。高职学生动手能力较强, 但综合分析能力较弱, 部分学生在校外参加公共营养师培训课程, 如果实验内容与校外培训内容相同, 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的实验教学, 必须注重高职学生的特点, 因材施教,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内容安排上, 既要注重基本技能, 以提高公共营养师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 又要加强理论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使学生终身受益。

目前, 我国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内容主要有三大类:单纯经典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现场实习[3]。对其设立5个模块, 共17个综合性实验项目, 包括营养学基础模块:体力活动水平测评、人体维生素C营养状态评价、人群碘营养学评价;食物营养学模块:食物中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蔬菜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及烹调加工的影响、食物营养标签的设计与评价;人群营养学模块:人体测量及评价、婴儿辅助食品制备、孕妇钙营养状况评价;公共营养学模块:膳食调查、食谱编制、营养咨询和教育演练、营养干预课堂讨论;食品安全学模块:蔬菜水果中化学性毒物的快速测定、灭菌牛乳的食品安全质量检测与评价、食物中毒的调查和处理、HACCP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 管理体系实施设计与应用。各模块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公共营养师需要重点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布于多个项目中, 应循序渐进并反复练习, 使学生在实践中熟练掌握技能与知识。如人体营养水平评价, 其基本内容和对不同人群、不同营养素评价的指标分布于各个模块中, 营养学基础模块中的人体维生素C营养状态评价、人群营养学模块中的孕妇钙营养状况评价、公共营养学模块中的营养干预课堂讨论都包括膳食调查、人体营养水平的生化检查、临床体征和症状检查、人体测量4个方面, 还包括改进措施。针对不同情景反复练习, 每个项目选用一种膳食调查方法, 学生将全面了解各种膳食调查方法的区别、应用注意事项, 并熟练掌握人体营养状况评价。再如:样品采集中的食物中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为固体食物采样、灭菌牛乳的食品安全评价为液体食物采样、人体维生素C营养状况评价为尿样采集、孕妇钙营养状况评价为血液采集, 可以使学生全面掌握样品采集技能。

为开阔学生视野, 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考虑我国目前检测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和社会热点问题。如孕妇钙营养状况评价的血钙测定、蔬菜水果中化学性毒物的快速测定、膳食调查软件等方法均与国内实际检测方法同步;牛奶食品安全和HACCP是目前食品安全的热点问题。

2 多元化组合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质量由教和学两方面决定, 兴趣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之一, 学生只有对某些问题或方法产生兴趣, 才会主动学习和接受知识。目前, 实验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包括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小组讨论、设计性实验、案例教学、互动教学和现场实习等[3,4]。每种方法侧重不同能力的培养, 按教学内容将上述方法相互结合形成多元化组合教学方法, 即设计两种以上的方法, 将基本操作、专业训练、职业素质、综合能力体现在一个实验项目中, 练习时重点明确, 使学生在每个实验项目中均能接受较全面的锻炼。如婴儿辅助食品制备包括开放性设计、现场实习、互动教学, 学生自己设计辅助食品、烹调加工、展示成品、讲解答辩、全班评价;膳食调查项目包括小组讨论、现场实习、课题设计等, 各组讨论设计调查表, 对设定人群进行现场调查, 应用膳食调查软件分析处理评价, 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营养干预方案, 制作PPT进行汇报;食物中毒案例分析包括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 学生分析案例、扮演角色, 再现食物中毒情景, 体验调查处理工作。通过应用多元化组合教学方法,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其团结协作精神和交流沟通能力。

3 编写新颖的实验教材, 保证实验教学有据可依

教材是学生与教师进行课堂活动的蓝本, 也是评价教学活动完成情况的依据。我校目前尚无适宜的实验教材, 通过查阅文献、收集案例并参考公共营养师培训内容, 根据既定实验教学大纲、内容和方法, 结合学生特点, 自编实验教材。教材内容和形式力求新颖、简洁、清晰、实用, 包括:实验目的、课前准备、相关知识、实习内容 (实验方法) 、课后延伸。实验目的明确本实验宗旨及应达到的目标;课前准备指出学生应在课前复习或学习的知识、准备的器材或材料;相关知识提供理论教学中没有讲授且理论教材中又没有的内容, 如营养咨询和教育演练项目中人际沟通的基础知识和方法等;在实习内容中具体说明本实验项目的实施步骤和方法;课后延伸引出与本项目有关的学科最新研究进展及需深入探讨的启发式问题。由此形成一整套内容全面、应用性和针对性强的教材。

4 采用开放式考核方法, 全面评价教学质量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是教学质量的反馈手段, 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考核内容包括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和实验报告。考核方法改变以往由教师对每位学生进行考核的单一方法, 采用自我评价、学生间互评和教师评价等方式。如以小组为单位提交的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内容由教师评价, 过程表现由组长评价组员, 组员无记名评价组长;互动教学中, 由教师制订评分标准, 全班学生按标准自我评分, 同时根据课堂表现互相评分;成果展示环节中, 由各组间答辩点评给分。这些考核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在评价他人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

5 多种途径培养教师, 提高其实验课指导水平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方法的掌握和评价标准的运用, 直接影响着课堂进展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进而决定着教学质量。新的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有更全面的专业知识、更高的沟通引导能力才能胜任工作。因此, 着重在以下几方面培养教师:加强学术交流, 跟踪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新进展、新技术及社会热点问题;组织授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讨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编写教材, 参加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 熟悉教学法, 提高引导和沟通能力;参观兄弟院校, 相互交流信息;学习了解公共营养师培训课程及相关考试;课后及时讨论解决发现的问题。

摘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 对高职医学营养专业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设立5个模块, 共17个综合性实验项目, 采用多元化组合教学方法, 编写新颖的实验教材, 进行开放式考核评价, 建立一套实验教学体系。经过应用, 证实该体系能有效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关键词:职业教育,实验教学,教学改革,营养学

参考文献

[1]眭红卫.高职教育目标下烹饪营养教学内容的重新构建[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 2011, 25 (5) :73-75.

[2]陈姗姗, 冯涛.高职食品营养与配餐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24 (1) :67-69.

[3]赵秀娟, 孙长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3, 27 (3) :351-353.

计算机专业主干课程 篇11

一、高校课程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考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 是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考试的目的是为了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检验教师教学质量, 在考核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同时, 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合理的考试不仅能对教学起到反馈、调节、评价、促进作用, 而且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考试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学校教育质量、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密切相关。但目前高校课程考试存在严重的问题[1], 总体来说主要表现为: (1) 考试目的不明, 也就是说考试为了检验学生的什么、检验教师的什么, 没有明确的目标; (2) 考试内容局限、片面、传统, 常年没有大的变化, 致使部分学生不认真复习, 只需找两套以往的考卷, 课程考试就能应付过关; (3) 考试形式单一, 多采用固定的期末笔试考核; (4) 考试题型不合理、试题质量不高; (5) 试卷形式统一, 评分标准僵化; (6) 考试管理与试卷质量评价刚性太强; (7) 考风不正, 学生考前不认真复习, 等待教师复习划定“重点”等。从考试的内容上看, 仅局限于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或教材和笔记中的基本知识, 甚至是教师在考前给学生复习所划定的“重点”, 试题难以涵盖全部教学内容, 考查内容缺乏代表性。考记忆性知识的客观题多, 而考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性、主观题少。从考试形式来看, 存在着闭卷考试多, 开卷、半开卷考试少;笔试方式多, 口试、答辩考试少;理论知识的考试多, 动手能力、实践技能、素质的考核少;一次总结性考试多, 多次全程性考核少;统一考试多, 因材施考少[1,2,3]。为此, 加强创新教育, 必须顺应时代发展, 对现行的考试考核方法进行改革。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我国高等学校长期沿用闭卷笔试的单一考试形式。尽管笔试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但也存在着许多弊病。一方面笔试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另一方面学生对过于单调的考试方式态度消极、应付考试。可见, 单一的笔试考试形式, 既不能准确反映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也无法准确测试学生的真实能力和素质, 更抹杀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和创造能力。打破传统单一的考试模式, 结合不同课程的性质、特点, 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 从深入、确切地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出发, 设立和选择合适的考试形式, 有利于正确评价学生的真实水平, 并对其以后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在高等学校中根据课程的特点, 增加考试考核形式, 使考试形式多样化, 是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一个方向, 势在必行。

二、充分认识口试在医学教育中的作用和必要性

(一) 医学教育的基本要求

1996年6月9日, 经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 (China Medical Board of New York, CMB) 理事会批准, 成立了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 IIME) 。该委员会制定了本科医学教育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 (简称“基本要求”, 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 GMER) 。“基本要求”确定了世界各地医学院校培养医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包括医学知识、临床技能、职业态度、伦理价值、沟通交流技能、行为和职业道德等7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对沟通交流技能 (Communication skills) 有9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1) 注意倾听以得出和归纳出对所有问题及其内容的理解的有关信息; (2) 应用交流和沟通技巧来增进与病人及其家属的理解, 使他们作为平等的参与者作出决定; (3) 与同事、教师、社区、其他部门和媒体有效交流; (4) 通过有效的团队工作与参与病人保健的其他专业人员相互影响和合作; (5) 在教学中能显示出基本技能和积极态度; (6) 能够显示出对有助于增进与病人和社区沟通的文化因素和个人因素的敏感性; (7) 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 (6) 制作和保持好的医学记录; (9) 按照听众的需要综合和提供恰当的信息, 讨论对个人和社区优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而采取的可以实现的和可接受的行动计划。可见对医学生来说, 沟通交流技能十分重要。我国教育部早些时候也就中国医学生综合素质进行了基本定义, 明确指出医学生必须具备“自学能力, 开拓创新能力, 组织、协调、协作能力, 适应社会主动参与竞争能力, 信息处理能力, 社交与表达能力”, 对沟通能力也作了具体要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在教学改革中应进一步加强知识构成、思维构成、能力构成和培养过程等方面的改革, 以期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 知识面宽, 适应能力强, 能够满足社会的要求。

(二) 社会进步对医生的必然要求

当今各种信息增量迅猛、人际交往日益频繁, 病人对医生的要求越来越高, 医患关系、医患沟通日显重要, 这就要求医学教育的过程中, 必须更加重视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因此, 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显然, 口试对培养医学生的综合能力、丰富考试考核形式有其独特的作用, 理应引起医学院校的足够重视, 但是, 目前多数医学院校普遍忽视和缺乏口试能力方面的考试。口试和笔试不仅在考试方式上有区别, 而且有着显著的不同。口试重在考查和检验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笔试重在考查和检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这是不能相互替代的两个方面。口试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口才,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灵活应变能力, 能更加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整体水平、能力和素质。然而, 多数医学院校的教师常常认为只有文科类和师范类专业的学生才需要强化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与提高, 非师范类的理、工、农、医类专业的学生则大可不必考虑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只需加强笔头练习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就足够了。其实, 这是对高等教育, 尤其是高等医学教育培养目标在认识上的一个盲点和误区。在医学院校实行口试考试, 则可以对学生实现强制性的口头表达能力培训, 更加有利于医学生思辨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能够从整体上严格而全面地增强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 培养高素质创新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

医学是精英教育, 通过口试可以促进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口试考核对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有很多的优势, 具体表现在: (1) 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由于口试的命题量较多, 命题涉及知识面广, 更需要学生全面复习, 可以避免笔试命题不全面或学生押题复习的缺点, 增加了复习强度, 有助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 有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教育的目的在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口试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 强化逻辑思维, 增强学生应变能力, 提升学习兴趣,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4]; (3) 有利于教师教学综合能力的提高。口试有助于教师考查学生的真实水平, 及时准确了解和掌握学生现状, 调整教学计划。 (4) 有利于端正学校的考风考纪。口试有助于防止和克服学生的侥幸心理, 有效地避免了考试的舞弊现象, 对端正学生学风、严肃考纪、治理和改善教学环境大有益处。 (5)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口试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胆识, 增强学生鉴别力, 锻炼学生的口才。总之, 口试使学生在提问范围和所创设的考试环境中, 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自由抒发见解, 可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口试对应试学生学识的广度与深度、口头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反应能力、想象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心理素质、仪表风度和个性特征等均能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的考查和检测, 既着重考核了学生的思维方法、思路、见解等, 也检验了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 又注重考核了学生的应用技能、操作技能和水平, 是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

三、实践口试考核要注意的问题

以考试方式的改革推动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变革, 促进医学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考试方式改革要坚持一些基本原则[5,6]: (1) 为素质教育服务的原则; (2) 全面性原则; (3) 科学性原则; (4) 多功能原则; (5) 灵活性原则, 按照课程的不同性质和要求设置考试内容、考试题型, 选择考试方式; (6) 目的性原则, 根据考试的目的和性质设计考试内容, 选择考试方式; (7) 专业性原则, 从专业特点出发, 进行考试改革; (8) 标准性原则, 为不同性质和类型的考试制定相应的操作标准、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 形成较为完整的考试模式和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育教学的改革, 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口试也不是万能的, 也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在实践的过程中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完善。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几个问题[7]: (1) 虽然口试有许多的优点, 但口试将提高教育成本, 对教师和教学设施的要求也会更高, 因此医学院校在口试考试改革时要循序渐进, 可以先在一门或几门主干课程的期中、期末考试中试行, 综合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口试比笔试的命题和考试组织的工作量都要大得多, 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很好地完成; (3) 对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学生要加强引导, 保证考试的公平; (4) 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命题小组, 认真研究, 保证命题的均衡性, 尽量避免出现题量过大或过小的现象; (5) 在评定口试成绩时, 除了要注重专业知识的评定外, 更应该注意对学生 (素质培养方面的评定; (6) 认真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防止由于教学工作量和投入的增加, 使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产生各种各样的消极想法, 造成口试考核流于形式, 收效甚微, 达不到改革的原定目标。

总之, 新的考核模式是当今高校考试改革的一个趋势, 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口试考试改革对医学生来说, 能够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对教师来说, 能够提高教学的责任心和教学水平;对学校来说, 能够促进学校的医学教育质量;对医院来说, 能够获得更好的医生, 提高单位的工作效率和效益。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口试考试的改革作为新的事物, 在推进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校情、院情、课程特点等, 要通盘考虑, 加强调查研究, 认真总结经验, 积极思考, 提高认识, 认真分析实施中存在的可能问题, 探索科学的改进措施, 不断将考试改革工作推向深入。

摘要:考试改革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课程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从高等医学教育的基本要求、社会对医生的要求、高等医学教育的目的等方面, 论述了临床医学专业增加课程口试考核的必要性。口试考核有助于医学精英教育, 有助于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性思维能力, 掌握创新方法, 具备创新人格的医学人才。

关键词:口试,创新教育,考试改革

参考文献

[1]徐爱萍.大学课程考试改革的趋向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 2009, 28 (1) :67-70.

[2]翟晶.英国高校课程考试模式对我国高校考试改革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 2009, (2) :108-109.

[3]韦巧燕, 陶靖.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 2006, (1) :53-55.

[4]李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考试改革[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2) :240-241.

[5]王文素.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高教版) , 2009, 4 (6) :55-56.

[6]薛松梅, 李树雯.以能力和素质为导向的考试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探索, 2009, (1) :20-30.

上一篇:玉米苗期管理下一篇:中国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