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共12篇)
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 篇1
教育作为培养下一代人才的重要手段, 有提升民族素质, 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这一切的基础就是人得有健康的体魄。特别是占人口2/3的农村义务教育, 在国家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作为农村义务教育中重要组成的体育教学, 在增强小学生自身体质, 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起到重要基础作用, 也为国家体育事业输送后备体育苗子奠定了基础。
一体育教育观念滞后
教育局和乡镇中心校重视学校升学率和文化成绩, 年底考评小学学校主要就看文化课排名, 小学体育成绩不作为考核;县里组织的运动会各小学只象征性的组成代表队参加, 但实际参加比赛的初中生, 能出成绩的就那么几所体育传统学校;体育课作为副科, 在期中和期末文化课考试前一个月, 将大多数学校体育课改为文化复习课, 严重影响体育教学, 这在大家眼里是很正常的事;很多家长认为小学生上体育课就是玩, 没有必要上, 还不如增加学习时间, 在课余时间家长都不支持孩子参加体育锻炼, 认为会影响学习, 从小就灌输孩子只要把学习搞好, 将来就会有份好工作。我国已认识到这方面的问题, 就是初中参加中考把体育成绩和个人素质作为一部分参加考评, 但在小学未引起校方和家长的足够重视, 我们缺乏清醒的认识, 没有认识到没有好的基础再到初中练为时已晚。个别家长认为:农村的孩子们经常参加体力劳动, 劳动就是体育锻炼, 这只对了一部分, 应按照国家体育大纲要求做好广播体操和体育课各种项目, 这对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大有帮助。
二体育设备简陋, 投入少
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 使财政对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的投入远远不足。很多学校没有正规的操场和训练场, 没有完备的体育训练器材, 大多数学校不符合国家要求, 限制了一些体育锻炼项目, 在教学和锻炼中使用的实心球, 有些学校根本没有配备, 有的学校损坏和丢失不能及时补上, 其他器材也是坏的坏、丢的丢, 得不到及时更新与补充。调查发现, 半数以上的学校在操场空地上用白灰划跑道, 一圈总长200米, 平时就在这里上体育课, 大家跑跑步、做做操和游戏, 被调查的20%的学校连跳高和跳远场地都没有, 学校不能给同学们创造良好的锻炼场地, 遇到刮风下雨等恶劣天气大家都在教室上室内课。个别班级和人员较少的学校干脆放弃体育锻炼, 上体育课就是自由活动, 受不到正规的锻炼。
三体育教师队伍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受经济条件和学校老师编制不足的影响, 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大多是兼职老师, 或者这个学校就一个体育老师, 一个人带10多个班。一些正规体育学校毕业的老师大多选择在中学就业, 在中学搞体育可以出成绩, 可以施展自己学到的知识, 较少有人愿意到小学, 特别是偏远、不重视体育锻炼的农村小学。这导致农村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素质低, 学生得不到好的教学体验。一些没有取得体育教师资格的老师教体育, 只能带孩子们玩。体育老师执教资格的考核及认定的缺失, 也反射出当地教育主管机关的监管不力。
四学校在体育教学的安全保障上管理不足
事件1:某校一学生在上体育课时跑步摔倒, 造成胳膊骨折, 学生家长认为在学校出的事就应该由学校负责治疗。学校认为老师在上课时没有保证学生的安全, 老师应该承担一半责任, 医疗费花了2万元, 体育老师自己掏了1万多元, 由于农村教师工资相对低, 这得需要攒2~3年, 无形中也给老师增加了生活和心理负担, 造成了上体育课小心翼翼, 不安排剧烈的运动, 保证学生安全就尽到了老师的职责。
事件2:一位同学在上体育课跑步的过程中突发心脏病身亡, 体育老师没让他跑, 他自己非得跑, 家长不依不饶。这些事不仅仅仅对一个人, 而是影响了整个体育教师队伍, 老师们思前想后、缩手缩脚, 最终造成整个体育成绩下降, 降低了学生身体素质。一些学校的负责人要求上体育课, 必须以学生安全为主, 不配备危险器材, 要求老师不带学生做危险的动作和项目, 学生别出事就行了。笔者认为, 出于安全的考虑无可厚非, 但消极的考虑安全限制参加体育锻炼应进行的常规项目则不可取, 应在安全防护措施、风险规避管理方面下工夫, 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学校、教师、家长三者应统一思想, 加强沟通, 建立加深理解的渠道, 总之, 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五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家里的“小皇帝”, 孩子挑食, 家长就怕孩子吃得少长得瘦, 爱吃什么买什么, 可现在的孩子大多喜欢“垃圾食品”, 造成现在的小学生体重偏重, 给他们的体育锻炼带来了不便, 时间久了就懒得锻炼身体。现在的小学生们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即便是扫扫地, 家长还得给点“小费”作为报酬, 只要有一点小毛病就不上体育课了。
六地方上各级政府和小学学校对体育教学贯彻落实机制乏力
从党中央到教育部, 都非常重视小学体育教育, 并且明确了发展方向和具体要求。政府和学校虽然制定了体育教学和锻炼实施方案, 却普遍存在没有明确规定学校和体育老师完成具体的目标, 缺乏对体育教学的经济投入和足够重视, 这一现状与中央体育发展纲要相违背。
综上所述, 农村体育教学存在着这六个方面的问题, 值得社会各界深入反思, 如何真正按照强国教育方针去贯彻体育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既要政府切实加大经济投入, 学校加强体育教学管理, 教师提升教育水平, 也要家长提升相关意识, 学生培养体育习惯, 唯有各方付出努力并积极参与, 才能真正夯实教育的基础:健康的体魄!
[责任编辑:李继孔]
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 篇2
作为一名正在从事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师,面对学生的音乐教学我感触颇多。记得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可见,音乐教育对提高学生素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对节奏的认知和培养方法上确存在着一些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我们农村的小学生们的音乐素养差的令人惊愕。二年级的学生连简谱都不知道,学生看着教材的音符,就像看天书,相关的音乐节奏知识和常识,在同学们的脑海中是一片空白,更别说低年级的学生了。再加上受传统观念影响颇深,学生思想上逐渐形成一种不良的思想观念,认为音乐课是副科,不必认真听。因次,音乐教师在教他们识谱时或介绍一些音乐常识时,学生们根本不用心,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众所周知,节奏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的源泉。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而旋律则不可能脱离节奏而存在,一切音乐活动都离不开节奏。因此,音乐教学中的节奏教学是整个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协作意识和技能,在组织活动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去引导小学生感知音乐节奏,并运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良好的音乐节奏感培养与训练,使学生对节奏活动产生兴趣,以达到培养目标。但在我们农村,音乐教育的现状离现代教育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根本不能达到音乐教学的目标。对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现状———尤其是低年级节奏感的教学现状作出分析,有利于更准确、更好地了解到当代小学生有关音乐方面的学习情况,以便作出更合理的培养措施和方法。现对农村小学音乐节奏教学的现状略作一些我个人浅显的分析:
一、农村小学音乐教学观念落后
在农村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对音乐教育教学知之甚少,认为音乐课只是一门辅修课,与升学无直接联系,在教育中无关紧要。所以,轻忽音乐教学,用数学、语文等“主科”抢占或者代替音乐课。此外,一些教师觉得音乐课不考试,音乐教师也就没有什么成就,因此,冲击了音乐教师的授课积极性,上课很随意性,无备课、无教案上课,没有清晰的思路,课堂上根本达不到音乐教学的目标,更别说注重节奏感的教学了,遏制了音乐教学水平成长。
二、教育主管部门重视不够
农村小学大都实行包班制,至今仍把守着应试教育这根“紧箍咒”,以提高升学率为唯一追求。音乐、美术、体育仍不列为考试科目,不少教师为了晋职评优,争夺名次,一心扑在“正课”上,甚至霸占音乐课,改上所谓的正课,音、体、美成为可有可无的“小三门”,成为被歧视的对象,音乐教师成为不受重视的对象。加之农村学生从小就受一种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脱离农村的“传统”教育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遇上一位思想活跃,又有音乐爱好和音乐素质的包班教师还可能灵活地给小学生们安排几节音乐课;反之小学生在整个小学阶段也就几乎与音乐断绝了缘分,这对于无数渴望美,向往美的小学生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三、农村小学音乐教学师资严重缺失
在我们农村的小学里,全镇基本没有专职音乐老师,兼职教师是音乐教学一线的主体。有关部门为了解决音乐师资缺乏的问题,也为了敷衍了事,他们所用音乐教师很多都是“半路出家”的,记得当我第一次走进一个班级给学生上课时,问同学们上个学期都学会了哪些歌,同学们异口同声:“不会!”我很惊讶,继续问到:“为什么?”同学们回答:“我们没有上过音乐课,语文老师说她不会唱。”听完他们的话让我心中很不是滋味,默默地对自己说:“同学们,你们放心,这一年里我一定要让你们感受到音乐课中的快乐!”其实在很多的学校,这种现象都会存在,“半路出家”的老师理论水平低,综合技能差。把音乐课当成唱歌课,对于音乐节奏等知识根本不作要求,严重制约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而有一部分专业音乐院校毕业的学生虽然分配到了农村,但大多留在条件较好的县城或城镇中心学校,而不愿前往农村任教。由此可见,师资少、质量差、分配不均,成为“发展音乐教育”的瓶颈。音乐课都无法保证,又如何去谈低年级孩子节奏感的培养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四、音乐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教学设施是音乐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物质基础。有的地区由于对音乐教学的不重视,即使有音乐教学设备也并未真正用于日常教学中,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评比;有的学校没有独立的音乐教室,教学条件得不到保障;有的学校缺少音乐教学所必需的多种教学设备和相应的音响、音像资料,甚至连音乐教材的配套磁带都没有。这样对于音乐教学的开展是很不利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专业音乐教师使尽浑身解数,也难以收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还有的学校即便有一些音乐教学设备,也不真正用于日常教学,而只是在少有的公开课比赛课时偶尔亮相一下,其余时间则束之高阁,置于柜子里,如同文物展览。
由于这些原因,对农村小学开展音乐教学确实带来了很大的难题,但音乐对人类来说有着重大的意义是无可厚非的。学音乐就要先学节奏,因为音乐中最强有力的要素、与人的生命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节奏。节奏是构成音乐的三大要素(节奏、旋律、和声)之一,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德国音乐家奥尔夫说过:“节奏是音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的生命力之源泉。”音乐节奏感是在音乐活动中能够体验、感受节奏在音乐艺术中的情绪表现并能准确再现音乐的一种能力。可见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质和能力,进行音乐节奏感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过:“音乐教学的超级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那么如何激发小学生对音乐节奏活动的兴趣呢?我个人认为:
一、要重视听力节奏训练
音乐是听觉艺术,各种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因此,音乐听觉能力是形成各种音乐能力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许多音乐能力都是来自听觉的,如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领悟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唱歌能力、欣赏能力、音乐表达能力以及节奏感等都与听觉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要学会用听的方法探索节奏的能力,小学生有了这种能力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到处都充满各种奇妙的声音:清脆的鸟叫声;此起彼伏的汽车喇叭声;悠扬的钟声等。让小学生仔细聆听这些声音不仅能给小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更重要的是小学生学会了倾听,然后将这些声音用音乐来代替,让小学生听着音乐自由做各种动作,亲自感受各种各样的节奏,慢慢地小学生就会发现这些声音在不停的变化,又有一定的规律性,不仅从中体验了快乐,而且对节奏有了更细致、全面、深刻的理解。
二、语言练习节奏化
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当教师课上到一半,或发现学生有“失神”现象时,可以给他们做一个游戏,但游戏项目选择要恰当,不然学生会随着游戏的进行,心神跑到更远的地方去。所谓的“游戏课堂化”就是伴着节奏说话。比如: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可以说成x xx xx ︱x xx x ‖;又如,在教学生拼音或汉字时,时常会说“雨,下雨的雨。”,那就让他们这样打节奏:x x xx x ‖。开始,让他们打一些简单的节奏,说一些简单的短语,然后慢慢提高难度。练习节奏还能让他们提高对文字阅读的兴趣,深化对文字的理解,学生乐感强了,把文字音乐化了,对文字理解也更深化了,那么语感也就增强了。
三、重视动作节奏训练
由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在此阶段,教师如果能在教音乐的同时,并让他们用形体动作表现节奏,这将对培养他们的节奏感非常有帮助。如在《小黑猫》律动游戏的教学中,通过模仿小猫走路,表现出小猫调皮、机灵的性格,用形象化的手段,带动积极地投入到表演中。
培养音乐节奏感要通过形体的动作来感受音乐的节奏。动作在小学生感受音乐节奏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音乐主要靠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等表现手段来表达。但要让小学生感受这些表现手段所表达的内容,单靠听觉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在培养小学生节奏感时,需要有动作的参与。让小学生观察人体本身的许多动作中包含着强烈的节奏,感受形体动作能表现节奏;可以选择切合小学生日常生活的内容,配上简单优美的音乐表现节奏;也可以让小学生听音乐模仿喜爱动物的动作表现节奏;还可以选择生动有趣、强弱节奏变化比较明显的乐曲,让小学生随着音乐用形体动作来表现节奏等。只要表现节奏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表现美,感受美的能力也就加强了,而且还更有助于促使小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四、要加强节拍感的训练
培养小学生的节奏感应该从等速感着手加强节拍感的训练。良好的节拍感是小学生学习音乐应具备的音乐基本技能,也是视唱、合唱等基本能力赖以形成的基础,培养小学生的节拍感能够帮助小学生有意识地去体验不同节拍的不同律动,是帮助小学生理解节奏,组织节奏和表现节奏的重要手段。让小学生充分利用电子琴的自动节奏反复打拍子,从中用心领略各种节奏的律动;教师在弹奏乐曲时,也应选用与乐曲相符的节奏来练习,使学生听到音乐就有节奏的反应,通过节奏又能感受到音乐内在的情感;在学习一首乐曲时应先做出节拍分析,增强小学生对节拍律动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小学生的节拍感,还能养成完整的听辨乐曲的好习惯,这样节奏感就会随着音乐在小学生的心里产生共鸣。
五、要把节奏融于歌曲中
节奏是为了学习音乐服务的,光靠节奏是无法将音乐的美升华的,所以培养小学生音乐节奏感时让节奏和歌曲结合在一起,既能提高小学生对歌曲速度的理解,同时也能加强小学生对乐感的理解及体验。那么怎样把节奏融入歌曲中呢?比如:在学习《火车开了》歌曲时,教师可以要求小学生按照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念歌词,以便让他们更好的掌握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同时让他们在教室里排成长队,模仿火车开动时轰隆轰隆的声音并引导他们亲身感受那种有规律、有节奏的转动的音响效果,学生理解后开始唱,并在唱的过程中去想象歌曲的意境。在乐曲伴奏下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感受的各种各样的节奏,对发展他们的智力、个性及能力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六、要将节奏教学与其它学科相结合
各科教学是紧密联系、互相渗透的。节奏与其它学科的结合能帮助小学生更好的理解、表现、记忆节奏。小学阶段的课文很多是儿歌式的短文,这样的课文往往很押韵,节奏感也很强,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教师在教歌时可以先有节奏地朗诵歌词让小学生感兴趣,然后再让小学生有节奏地去朗诵,有了节奏的加入,小学生念时会朗朗上口,既加强了内容记忆,又能使学习得心应手。所以把枯燥乏味的节奏练习辐射到其它学科中,才能获得广泛的节奏感。
七、要用打击乐器训练节奏
打击乐器因为外形美观、样式各异,音色丰富、操作简单、击打方法不同而深受小学生喜爱。打击乐器演奏活动是激发小学生对音乐兴趣,训练与发展小学生节奏感,培养小学生对声音的敏感力及各种音乐能力、感受美的一种有效途径。小学生操作打击乐器时,因演奏技巧简单,故基本上不考虑音准,这样一来有助于小学生生动活泼、健康快乐情绪的形成,使小学生参与活动显得更为积极。在看指挥进行打击乐演奏过程中,对培养小学生热爱集体、遵守纪律听指挥、协调一致、团结合作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乐曲演奏、制作活动中,还可以发展小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此外,打击乐多声部组合的丰富音响,能够让小学生欣赏和体验到更多的音乐美感,这是其他教育内容无法替代的。让小学生在敲打的过程中不断探索节奏的快慢、强弱、长短、体现节奏的特点,从而进一步感受音乐的节奏。利用乐器对小学生进行节奏训练,乐器直观性能激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小学生准备一些打击乐器,在听完乐曲后,让小学生边听边敲打,边敲打边唱歌,为自己伴奏,同时还要引导小学生感受节奏的美,以致获得审美的体验,并通过对小乐器的操作应用,了解各乐器不同敲法所产生的音响效果,从而既培养了节奏感也提高了小学生的音乐素质和能力。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的反思 篇3
【关键词】农村学校体育改革哲学反思
农村学校主要是指县以下的由镇乡一级政府直接管理的乡村中小学校,其担负的主要职能是开展农村的义务教育。目前,我国现有普通中小学86.6万多所,农村约占89%,在校中小学生1亿6900多万,农村约占74%。学校体育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国民体育的基础;农村学生体质和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国民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也关系着我国新一代农民的整体素质。
一、目前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中面临的窘境
1.学校领导对体育重视不够
(1)名义上虽有校长分管体育,但实际上许多分管校长分而不管,对随意占用体育课尤其是毕业班的体育课听之任之,有些地区毕业班根本没有开设体育课。
(2)校领导对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漠不关心,只抓升学率,无视学生体育活动和身体健康状况。
(3)体育课质量基本无人关心,校领导只对文化课感兴趣,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
(4)分管领导对体育课多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数年不听、不看体育课是常事。
(5)有的学校领导甚至把抓体育工作与教育质量对立起来,使学校体育工作变成了“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工作”。
2.师资不足
(1)具有专科或专科以上学历的体育专业教师不足,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2)体育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男、女体育教师比例严重失调,女教师寥寥无几。
(3)师资培训力度不够。在农村学校,体育课一般被认为是副科,体育教师很难被列入师资培训的范围内。
(4)对体育教师的评价比较片面,体育教师付出的劳动得不到认可,不能同工同酬。
3.教学问题突出
(1)课程设置缺乏连续性、科学性、灵活性;体育考试项目的确定不够科学、灵活、全面。
(2)体育课开课率低,随意性大。大多数农村学校把体育课纳入了教学计划,列入了课程表,但名副其实的体育课开课率相当低,往往把体育课当成室外活动课,让学生自由活动,或者把体育课当成自习课,玩一玩,放松一下,有一名老师监护就行。尤其是村级学校,开课随意性更大,有的班主任对上体育课是随心所欲,想上就上,想不上就不上,体育课名不副实。
二、现状思考
笔者认为,在认识上,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依然存在;在社会评价与管理上,对农村中小学的体育工作还缺乏一套科学规范、严格公正的评价标准和管理机制;在经济上,资金投入不足是目前农村体育教学落后的重要原因。此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领导的态度和爱好
“小城镇体育,大社会问题——来自我国小城镇学校体育的调查报告”中向我们揭示这样一个现象:校领导对体育的态度,对某个体育项目的特别爱好,也能使小城镇学校体育硬件有所变化。
2.农村学校体育改革缺乏整体性和配套性
目前我国农村学校教育的改革却偏重于智育和德育,漠视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显然有悖于教育的整体性规律。
3.教育政策“城市取向”,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由于教育的話语权、决策权集中在城市阶层,使得我们的教育政策和主流话语更多地带有“城市取向”。今天我们的农村学校体育课堂的情形是:标准的课程规范的教学,有力的控制等等;学生的自由、天性、创造力就在这样的教学中逐渐丧失殆尽。在这个问题上,教育本身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三、农村学校体育改革的理性回归
农村学校体育对中国农村和农民现代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这主要体现在:农村学校体育是不可替代的教育生态环境要素;是不可替代的生活方式教育;是最具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教育方式;是最具现代性的先进文化传播器;是联结学生与自然、学校与社会的文化纽带;是促进体育文化传承,推动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后盾;是教育国际化的推进器。
1.构建主体性意识,依法教改,依法治体
学校体育工作和改革,尤其在农村,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人治。要改变学校体育改革尤其是农村学校体育改革因领导的好恶而变化的局面,必须构建农村学校体育各主体的主体意识,依法治教,依法治体。
2.整体推进,倡导终身体育,促进农村人口的全面发展
农村学校体育改革必须整体推进,倡导终身体育,促进农村人口的全面发展。为此,第一,农村学校教育各主体要充分认识到“五育”是一个整体,偏废任何一方都不利于农村社会进步和农村人口的全面发展。第二,树立体育课与其他课程一样重要的观念,体育教师与其他教师一样是现代教育的主体。第三,教学内容需贯彻终身体育的理念。第四,以农村学校体育为依托,推动农村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3.勤于学习,勇于探索,因地制宜,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拓展新的空间
对于一个以城市化率刚刚达到50%的国家来说,没有富于特色的合宜的农村学校体育模式及相关的政策倾斜,应该只是一种遗憾,而对于在理论和实践上本已存在巨大差异的农村学校体育来说,“城市取向”的学校体育政策,使得本是乡村传统体育文化最为丰富的农村,遗弃和背离了他们原本有价值的体育文化资源,这不仅仅是体育工作者们的遗憾,更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悲哀。农村学校体育教师要勇于探索,因地制宜,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拓展新的教学空间。如农村有山、有水、有着城市所不具备的大自然,让学生去爬山不会比枯燥的“跑圈”运动量小;让学生在田野里抓蝴蝶,听到的笑声或许是最开朗的。农村学校应尽可能地根据广大农村的实际情况开展能够让学生真正喜欢的体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让这种“兴趣”能够陪伴他们一生。
【参考文献】
[1] 刘志民、丁燕华. 小城镇体育,大社会问题——来自我国小城镇学校体育的调查报告[R].体育科研,2004(1):62-75.
[2] 孙庆祝 等. 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农村体育的必由之路[J]. 体育文化导刊,2004(8):53-55.
[3] 余梦兴. 城乡大学生体育能力的差异及对策[J]. 体育函授通讯,2002(18):28.
[4] 李莉. 农村学校体育应具有独特性[J]. 体育科技,2002(3):82-88.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孙町中学)
小学舞蹈教育的现状分析 篇4
舞蹈是人类八大艺术之一, 是于三度空间中, 以身体为语言作“心智交流”现象之人体的运动表达艺术, 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舞蹈是一门集音乐、美术、雕塑、戏剧等因素于一体的综合因素, 是艺术再现生活的艺术形态的反应。它不仅是用艺术来反映和表现生活, 还是一种能将教育、精神、情感、身心等融合发展的载体。所以, 舞蹈教育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 已经占据了较为突出的位置。
舞蹈教育的目的与一般素质教育的目的是相一致的。素质教育在今天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讨论。而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舞蹈教育又是艺术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项。但是, 我国的小学舞蹈教育比其他学科教育相对落后, 舞蹈教育只是作为音乐课的一个单元, 变为音乐教学的课堂点缀, 极大地影响着舞蹈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在小学开设舞蹈课是非常有必要的。小学生舞蹈的动率非常欢快明朗, 它包括青少儿的“童心”与“童趣”, 蕴含着孩子们对于“真善美”的感受与亲和力。小学舞蹈教育对小学生的成长尤其对小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养成、意志品质的 培养、身体素质的提高、审美能力的培养等, 都具有其他课程所无法代替的积极作用。
在此观点的基础上, 我以问卷调查的方式, 将研究调查的目标, 设定为石河子市总场第四中学的小学生, 调查他们所在学校以及本人对舞蹈的认识, 从中掌握了目前小学舞蹈教育的问题所在, 并探索有效的改善方法。
二、调查研究结果与论证
1.研究对象本人对舞蹈的认识。
根据调查表统计, 在298名调查对象中有51%的学生喜欢舞蹈, 不喜欢舞蹈的占49%。在舞蹈类型选择方面有69% 的学生喜欢街舞, 而喜欢民族民间舞的学生就只占31%。由此可以看出, 小学生已经对舞蹈种类的认识产生了很大的误区。根据统计, 在298名学生中有76%的家庭有经济条件支持孩子在外学习舞蹈, 但只有18%的学生在校外上舞蹈辅导班, 没有上辅导班的学生占82%, 这个比例相差是很大的。可见家长对学生的舞蹈教育是不够重视的。在问到学校如果开设舞蹈课时, 有58%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 也就是说有58%的学生希望学校开设舞蹈课。并且有87%的学生认为学习舞蹈不会对学习带来影响。根据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喜欢程度统计, 有92%的学生表示很喜欢上音乐课, 有63%的学生表示其所喜欢的音乐课不仅仅只是唱歌, 而是载歌载舞的活动课。由此在学生学会唱歌的同时还可以开动学生的想象力。有76%的学生认为学习舞蹈可以给自身带来好处。
2.研究对象所在学校对舞蹈的认识。
通过调查问卷反映该学校对舞蹈教育的认识, 分析调查结果为:在298份调查问卷中, 有94%的学生反映学校没有开设舞蹈这门课, 可以看出有6%的学生把音乐课与舞蹈课化为等号了。因为在小学音乐课上, 老师为了不让学生对音乐课感到乏味, 就加进了对歌曲的舞蹈创编, 让学生边唱边跳。从学校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来看, 有53%学生认为学校是重视这门课的, 而47%的学生认为学校不重视这门课。
根据本人两个学期的观察发现, 小学一年级、六年级的音乐课经常会被主课老师占用, 还有在上音乐课时经常会发现班里有些学生偷写作业的情况。今天, 我国小学教育中推广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不可轻视的, 因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小学开设舞蹈课是很有必要的。
三、针对上述教育现状结合自身实践 经验所得对策
目前小学还处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 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 使得学校不得不放弃或减少舞蹈素质教育, 校方总是认为应试教育重于素质教育, 这是亟待需要转变的观念。
在小学开展舞蹈教育,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很明显的。可以使孩子变得可爱、活泼、自信, 从而增强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发展了智力;陶冶学生情操,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纪律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使之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和与时俱进的高文化修养人才。
首先, 学校要了解舞蹈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视舞蹈教育, 有专业的舞蹈老师带课, 加强教师对舞蹈教育的认识度, 这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舞蹈的认识。让学生不要把音乐课与舞蹈课划等号, 使之不再成为音乐教学的课堂点缀。
其次, 课堂的设置。教师要考虑到学生们的兴趣所在, 巧妙地将舞蹈引进课堂, 将一贯以唱为主的教学模式, 改变成为有歌有舞的情景课。将舞蹈引入了课堂, 让学生将歌与舞融合在一起。把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 大大提高了音乐课的效率, 让学生从音乐课中感受到舞蹈的魅力所在。
通过本人在学校担任音乐教师的工作体验, 并利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分析, 了解到从研究对象对舞蹈的认识度及所在学校对舞蹈教育的认识度。根据上述调查研究, 综合以上的结果, 就石河子总场第四中学舞蹈教学现状来看, 各级部门对舞蹈教育重视程度及硬件投入都略显不足。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篇5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小学教育突出问题;解决问题策略
【引言】: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方略的实施,我国农村小学教育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全面推行以及各级政府努力完善教育体制的作用下,农村小学教育更进一步发展。但同时由于地域及环境的影响,与城市相比,教育仍存在着资源分配不均、教师文化素质低下等诸多需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当今社会如此大的生活压力,农民迫切希望子女能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未来,因此他们对教育问题的关心程度特别高。针对目前农村小学教育的一系列问题,辽科大与沈阳两所高校的下乡联队对海城市高坨镇小马村进行了一周的调研活动,首先通过领导、老师了解了该地小学的基本情况,又通过对小学生的支教与家长进行反馈、访谈,全面了解和探讨了当地小学教育的现状及突出问题。下面我再结合我国农村教育情况与大家进行深入的分析,给出个人的几点建议。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分析】: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农村的发展对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农村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村的教育决定了中国的未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头和难点也都在农村。
从国家近十年来出台的针对农村教育的政策中可知,国家非常重视农村小学教育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在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2006年,国家开始在西部农村实行小学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免除学杂费,对贫困生还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等;后来中部和东部地区农村也全部实行免费。中央和各地大力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有力地推进了“两基”攻坚。2006年,全国小学寄宿生人数达704万人,占小学在校生总数的6.6%,西部地区小学寄宿生比例明显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国家在全国农村全面推行免费义务教育等新举措将有效地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我国全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教育资源。据了解,在全面推行“新农村建设”以来,各地均把发展教育列为重要内容。各级政府纷纷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并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对原有教育资源进行整改,努力改善教学设施和教学质量,调整师资队伍,提高办学水平。教育资源整改措施极大地推动了各地农村教育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体现在两个方面:
1.学校基础设备差。与城市相比,农村学校教学设施陈旧,教学设备缺乏,严重地限制了教师教学及信息交流,从而影响教学质量,阻碍学生拓展知识面。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农村学生英语听力和口语远远不及城市学生,这将直接影响今后升学。另外,乡镇级以下中小学教师严重缺乏,教师队伍老化程度严重。有的教师一人教授几门课程,且绝大多数教师工资待遇
极低,基本没有其他福利保障。有些农村教师甚至因不能按时领到工资,不得不维持半耕半教状态。更有甚者利用课余时间强制小学生补课从而肆意谋取金钱,久而久之造成教育质量下降和师资严重流失。国家近年来一直在加大教育投入,教育投入占GDP比重比历年平均水平高出近2%,但这一比例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统计,世界上120个国家平均为5.2%)。我国西部地区工农业相对萧条,生活环境艰苦,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做后盾,因此无法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吸引优秀人才。
2.教育资源严重浪费。虽然国家已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但据媒体了解,在山东、安徽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父母大多放弃免费的公立学校,而选择年费用二千左右的私立学校,私立学校数量飞速增长,这使得公立学校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教育资源浪费。据部分家长反映,很多公立学校教师存在教学水平低,缺乏责任心和竞争意识,不关心学生等问题,公立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理念也不如私立学校。很多私立学校在提高学生文化水平的同时注重素质教育,根据学生喜好和特长开设钢琴班、书法班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竞争力。这对公立学校是很大的冲击。
3.教师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由于农村环境及生活条件较差,不能吸引优秀人才,农村教师自身文化素养不高,大多是大中专及以下文化水平,没有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缺乏教学技巧和对学生心理的把握,因此不能有效扩展学生思维方式,教学质量普遍较差。
(二)教育观念。在竞争激烈的当今世界,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要想提高综合国力,必须首先提高全民素质。加大教育投入、义务教育免费等政策的相继出台,正是国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实行的新举措,而多数家长不惜花费大笔资金,投入子女教育的事实也证明“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日趋深入人心。然而在部分贫困落后的农村地区,“重男轻女”、“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许多父母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利益,使得许多女孩初中毕业就失去了继续学习的机会而外出打工。在某些农村,女孩初中毕业后大多被送去打工,供家里的男孩上学,而男孩看到早早赚钱的同龄人,失去了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蠢蠢欲动。“女孩没学上,男孩不愿上”,使得农村学校的生源越来越少。更有的地方赌博之风盛行,父母的赌博行为影响到孩子,甚至出现了一家人靠赌博营生的情形。
【小马村小学教育情况分析】:
1.小马村基本信息:小马村座落于海城市高坨镇西北部,地处浑、太两河之间,东临鞍山,北接辽阳市,西连台安县。全村面积7400亩,村庄占地面积800余亩,耕地面积占6340亩(其中4000亩水田,2340亩旱地)人均耕地2.2亩。全村共分为15个村民小组,720户共2870人,男女比例2:1。儿童、青年、壮年1300余人,中年1000多人,60岁以上400人。村中有贫困户17户,农村医疗保障已覆盖80%。村民文化程度基本为初中文化。村民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种地,村中有外出务工人员600~700人,多数为短工,占人口40%。当地共有10个鱼塘,总面积45亩。鱼产品以食用销售为主,剩余的部分鱼用来供人们垂钓,30元/小时。小马村耕地较多,而且土质肥沃,气候适宜;加之又有浑河、太子河两大河流流经境内,水源丰富。有了这样优越的条件,小马村的种植、养殖业发展迅速。种植业有主要水稻、玉米和温室大棚蔬菜种植产业;养殖
业主要有黄牛、蛋鸡、生猪、淡水鱼等。全村共有温室大棚200多个,占地240亩,第一个温室大棚在1996年建成,2006年初具规模,近几年以50个/年的速率增长,并且温室大棚主要分布在公路两旁,交通方便,销售便利。温室大棚主要生产各种常规蔬菜和新品种蔬菜,例如茄子、豆角、西红柿、黄瓜等作物等。小马村养鸡业起步于2000年,规模多在1000-3000只,最多达10000只。村中现有鸡舍120座,以养殖蛋鸡为主(占95%以上),肉食鸡为辅。除2005年受禽流感影响外,鸡舍数量每年都有增长。村中有一宇神饲料厂,产品畅销当地及周边城市。村中小学小马小学建于1950年,学校现有7个年级,124名学生。教师12名,平均年龄46岁。村中现有秧歌队、舞蹈队作为业余文化队伍,村委建有文艺广场,村级文化站,图书室。
2.小马小学教学条件:小马小学建于1950年,现已走过了61个春秋。学校刚建立初期由村委会负责管理,后划分到海城市教委管理。全校占地22000平方米,共有教室12间,实验室1间,图书室1间,音乐室1间,建筑总面积1400平方米。现学校有7个班级,学生共计111人。实验室建于1992年9月,占地45平方米,实验仪器价值4600元。图书室占地60平方米,音乐室占地60平方米,学校还有电脑,投影仪、收音机、DVD、电视等多媒体电子教学设备,另还拥有农村远程教育设备。小马小学为高陀镇第二大小学,在2001年被海城市教育局授予“办学特色教育学校”称号。在进三年中,小马小学一直坚持“以体强身,提高健康水平,以体辅德,提高道德素养,以体增智,提高文化素养,以体益美,提高审美能力,以体传教,提高教学品味”为特色的办学宗旨,以一育促诸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同时,学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方针,从学校实际出发,认真贯彻落实海城市教育局关于特色学校教育建设的文件精神,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努力奋斗。小马小学师资力量介绍
小马小学共有教师12名,其中9名为外地教师,7名党员,教师平均年龄为46岁,多数为中专以上文凭。
小马小学教师信息一览表
姓名 吕晓红 范崇宝 张文东 张丽凤 经茹栋 高殿武 吴荣贵 顾玉兴 性别 女 男 男 女 男 男 男 男 出生年月 1964.4.20 1967.1.15 1977.10.26 1970.12.19 1953.7.21 1962.8.6 1967.9.9 1957.1.1
参加工作时间 1984.7.1 1984.3.1 1998.7.1 1986.3.1 1976.3.1 1976.3.1 1984.8.7 1980.12.1
毕业院校 鞍山师院 鞍山师院 鞍山师院 鞍山师院 海城进修 海城进修 海城进修 海城进修
学历 大专 大专 大专 大专 中专 中专 中专 中专
所任学科 语数 自然 语数 语数 自然 体育 自然 自然
政治面貌 群众 党员 党员 群众 群众 党员 党员 党员
陈来芳 张金玲 李长松 戴思萍 女 女 男 女 1955.4.25 1951.11.27 1980.11.22 1970.9.4
1976.9.1 1971.9.1 2000.9.1 1982.3.1
海城进修 海城进修 鞍山师院 鞍山师院
中专 中专 大专 大专
语数 自然 语数 语数
党员 党员 群众 群众
数据来源:小马小学档案室
小马小学学生情况
如今小马小学有7个班级,共计124个人,平均每班17人,达到了历史最低值。近年来小马小学随着学生人数的减少,学校班级个数也在不断减少。从建校之初到今天,小马班级个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1950-2010年各时间段内小马小学班级个数图
< xmlnamespace prefix =“v”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 < 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数据来源:小马小学
通过小马村的基本信息我们可以得知,高坨镇小马村应该是辽宁省有名的富裕村,那么为什么该地小学的教育条件还没有完全改善,学生人数不如从前呢?对此,我们对部分学生的家长进行了访谈,下面是这个访谈的一个总结:
第一,当地的儿童的数量增多的趋势并不是特别明显。主要是因为村民反映,在现有的社会形势下,养一个孩子的负担太重,光教育方面的支出就要花去很多,甚至不抱有太大的希望,今后的出入更不敢去想。
第二,小马小学的教风特别不端正。教师的文凭普遍不高再加上平时上课期间不十分负责,讲课质量根本得不到保障,学生课后的学习更是不管不问,据村民反映,学生的课后作业只是语文作业,并且都是机械式的重复书写,没有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马晓宇同学是个懂事的孩子,曾对我们说,他对老师十分不满意,上课讲课的速度太快,后来向老师提出了建议,但老师只是口头答应并没有付诸行动。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还理直气壮的占用学生应有的中午休息时间在学校强制性的补课,每个月达100元,效果如何很难说,校长也不管,补了两个月,家长把老师告上教育局之后才停止这种无效的补课。最令人气愤的是,该小学的作弊现象特别严重,老师对这种可耻的行为并没有正确说服教育,真正端正孩子的学习态度,反而使得学生以作弊为荣。由于学校从来没有家长会,老师也从不与家长沟通,致使许多原本就很关心子女的教育的家长更加担忧,他们不想再让下一代去经历自己的那份劳累与辛酸。因此,有能力的一开始就让孩子接受良好的初等教育,纷纷把自己的子女送到镇一级的小学,条件特别好的送到市里的小学,基础特别差的孩子家长还会找比较好的补课老师在周末进行详细的辅导。
第三,教师的师德存在问题。有个张丽教师对不听话的孩子的管理方式违反了正常的教师师德,虽然打孩子对淘气的孩子有效果,但她打的孩子受了轻伤还不让告诉父母,父母发现后非常心疼,曾去找过她,她也表示歉意,但还是时有发生,后来因怕家长告教育部门才收敛。第四,教学资源仍严重不足。虽然从教学条件资料中我们能够看出现代一些先进教学设备正在投入使用,但利用率不高,基本成为摆设,很多都是别的学校捐助的,最为典型的是海城市西官学校最近几年举办的“手拉手送教下乡”活动,在支援教学设备的同时,为学习优异和家庭贫困的学生送去最实在的礼物和课外书。然而,有些孩子的父母错误的认为只要把作业做好就能取得好成绩,当问及课外书时都说没有,较好的学生也就仅仅几本,每个学生都在学校订了报刊,也只是走马观花的看看,殊不知他们已经落后了许多。
第五,辍学的学生人数继续增加。小马村的小学生辍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个别学生的家境不是特别好。2.受电视、网络游戏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小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不听父母管教,整天无所事事。3.现在社会就业压力的剧增,使得对孩子未来的出入感到迷茫。
虽然小马村的小学教育发展比较缓慢,但据了解,过去的几十年里也走出不少的优秀学子,有清华等重点大学毕业的学子服务祖国各行各业,相信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正确引导下,小马村的初等教育一定会进一步发展,为小马村的新农村建设培养优秀的人才和骨干力量。下面针对小马村小学教育的现状提出几点解决我国农村小学教育突出问题的对策:
(一)落实依法治教是根本。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投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不低于改革前总体水平,并逐步有所增长。全面推行高校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鼓励高校师范毕业生去农村支教,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
(二)建立稳定的教师供给渠道。一是每年聘用一批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补充“新鲜血液”,弥补年龄结构不均衡的弊端;二是从城镇学校过剩人员中选派部分教师下到边远穷乡支教;三是成立教育人才交流中心,统一管理,随时向各农村小学提供推介服务,使教师队伍建设有“源头”。
(三)加强教师专业和师德教育。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以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等现代先进手段为主要内容,开展好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使教师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同时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做到文明育人,淡泊名利,默默无闻,使教师成为全社会的表率。
(四)端正学校办学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农村小学教育要健康发展,从地方行政领导到学校校长、教师、家长,都要先从思想上认识到小学教育对孩子一生的重要性,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对孩子发展的必要性,认识到为高等教育输送新生不应成为基础教育的惟一目标,而是要以学生能真正学以所用为目的,让孩子有一技之长,终生受益。要通过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将先进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多给校长、教师提供一些外出学习的机会开阔视野。
(五)建立城乡之间合作机制。由于农村的特殊地理环境,信息的交流比较迟缓,因此城乡之间的教育交流应该达到双向主动。市里的专家、名师可组团到农村学校讲学、指导,或提供一些必备的基本教学设备,农村学校的骨干教师也可以到城里学校学习工作,形成城乡之间资源共享和交流的长效机制。
(六)加强对家长的教育与沟通。素质教育应该是父母与学校有效结合的,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广泛涉猎各种知识的思想是十分有必要的。学校应该定期开家长会或进行家访,让家长明确孩子的学习状况和日常表现。政府还可通过开办家长学校的方式,教父母如何了解、关心和教育子女,主动为家长的家庭教育出主意想办法,要适时矫正家长教育的偏差,督促家长以身作则,不给孩子带来不良社会风气,同时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间的沟通,合理促进素质教育。
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与反思 篇6
关键词:教育现状 情感认知 教育方法
一、小学语文教育现状
语文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小学阶段,良好的小学语文教育可以使学生受用一生。然而,在应试教育的要求下,学校以教试科目,考试内容为基准,过分地强调这些应试内容与技巧,忽略了小学生的天性,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与灵活性。学生在其学习生涯之中,成绩几乎成为了检验他们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这无疑使一些具有其他方面的天赋的学生失去了发展的机会。在小学当前最普遍的教育方式即填鸭式教学。教师只重视课本内容与考试内容的学习,课堂沉闷、单调、缺乏多样性,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盲目地拜崇教师,把教师的解答奉为唯一的标准,教师则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是不可辩驳的对象,这就压抑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僵化。
教育的另一个问题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疏离。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家长过分地依赖学校教育,忽视了家庭教育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这就造成了家庭教育的有效补充,使得小学教育的结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小学语文教育还存在着品德教育的不到位。因为品德不是考核的内容,所以,人们对于语文教学中的品德即情感认知,价值观的教育不那么关注了。这也造成了学生品德的参差不齐。另外填鸭式教学也造成了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单一、沉闷。单一的课堂氛围令学生的积极性低,这也是传统教学的一种缺陷。面对小学教育的现状,教育界掀起了课堂改革与创新的浪潮,全面发展成为培养人才的目标,在实践的第一线任课教师也在探索各种适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与技巧。
二、小学阶段语文课堂的情感认知培养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情感认知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这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往往它又是最容易忽视的一部分内容,加强情感的价值观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加强课内的引导,教师应该从心理认同树立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性,这样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才不会忽视这一方面的讲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边讲解课文边引导学生对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和价值观的感悟,给学生树立一个正确且可以学习的榜样。例如,在一些写人记事的课文,教师可以通过对人物语言、行为、内心等方面的讲解来为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对,什么为错,什么是令人敬仰,什么又是为人所厌弃。并且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巩固这种认知。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与被模仿者,这就要求每一位人民教师要做以身作则,以自身的言行举止来带动学生的行为,为学生树立榜样。
课堂中所得到的情认知,需要一个巩固加强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则可以通过作文写作与口语交际训练来完成。通过课堂学习,学生得到了一定的情感认知,在这些认知的基础之上,教师可以规定一个合适的题目,既要学生们有所接触,又要能体现这一情感认知。例如,《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中主要的情感认知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热爱地球并且保护我们的地球。以这个认知为基础,教师可以规定一个题目要求,让学生来写写。题目可以是:“我们的校园”“美丽的地球”等。通过写作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地球—我们的校园”的认知,了解到地球的美丽与热爱不可缺少,这就更加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又如,《落花生》一文,这篇课文虽然短小却意味深长。作者通过一家人对花生的议论,赞美了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告诫我们要对社会做有用的人。学完了本篇课文之后,学生对“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有了一定的认知,那么课下教师就可以布置一个描写人物的文章主题来写作。描写一个具有此类精神的人物,如清洁工人、教师等……另外主题班会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利用班会的形式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无疑是对学生情感认知的又一次巩固。
加强学生情感的认知,阅读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课外阅读的作用。教材中所涉及内容十分有限,这就需要课外阅读的补充。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情感价值观的书籍,小学阶段是学生阶段的初始阶段,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
三、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习语文的渠道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方式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心理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呼吸芬芳的空气,感受景色的怡人,激起情感的涟漪。让学生走进社区,感受社区的变化,体验社区人民的生活;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朗诵会、故事会、辩论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都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课堂上教师的传授,也离不开课外的实践与探索。
总之,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使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方式受到了挑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在适应新时代下的课堂。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成为了教学的一种新的方向。而多方面全方位发展的人才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在应试教育的条件下,如何做到使学生全方面发展已成为了教育领域所面临的一个巨大的问题,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则引起了无数教育工作者的思考,相信在往后的时间中随着研究探索的深入,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蒋萍;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傅梅芳.教育反思能力——新时代教师应具备的能力[J];继续教育研究,2002(2).
[3]张建伟.反思——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新思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
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与反思 篇7
关键词:教育现状,情感认知,教育方法
一、小学语文教育现状
语文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小学阶段, 良好的小学语文教育可以使学生受用一生。然而, 在应试教育的要求下, 学校以教试科目, 考试内容为基准, 过分地强调这些应试内容与技巧, 忽略了小学生的天性, 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与灵活性。学生在其学习生涯之中, 成绩几乎成为了检验他们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 这无疑使一些具有其他方面的天赋的学生失去了发展的机会。在小学当前最普遍的教育方式即填鸭式教学。教师只重视课本内容与考试内容的学习, 课堂沉闷、单调、缺乏多样性, 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盲目地拜崇教师, 把教师的解答奉为唯一的标准, 教师则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权威, 是不可辩驳的对象, 这就压抑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僵化。
教育的另一个问题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疏离。在传统教育模式中, 学生家长过分地依赖学校教育, 忽视了家庭教育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 这就造成了家庭教育的有效补充, 使得小学教育的结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小学语文教育还存在着品德教育的不到位。因为品德不是考核的内容, 所以, 人们对于语文教学中的品德即情感认知, 价值观的教育不那么关注了。这也造成了学生品德的参差不齐。另外填鸭式教学也造成了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单一、沉闷。单一的课堂氛围令学生的积极性低, 这也是传统教学的一种缺陷。面对小学教育的现状, 教育界掀起了课堂改革与创新的浪潮, 全面发展成为培养人才的目标, 在实践的第一线任课教师也在探索各种适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与技巧。
二、小学阶段语文课堂的情感认知培养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 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情感认知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 这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往往它又是最容易忽视的一部分内容, 加强情感的价值观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 要加强课内的引导, 教师应该从心理认同树立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性, 这样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才不会忽视这一方面的讲解。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边讲解课文边引导学生对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和价值观的感悟, 给学生树立一个正确且可以学习的榜样。例如, 在一些写人记事的课文, 教师可以通过对人物语言、行为、内心等方面的讲解来为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对, 什么为错, 什么是令人敬仰, 什么又是为人所厌弃。并且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巩固这种认知。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与被模仿者, 这就要求每一位人民教师要做以身作则, 以自身的言行举止来带动学生的行为, 为学生树立榜样。
课堂中所得到的情认知, 需要一个巩固加强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则可以通过作文写作与口语交际训练来完成。通过课堂学习, 学生得到了一定的情感认知, 在这些认知的基础之上, 教师可以规定一个合适的题目, 既要学生们有所接触, 又要能体现这一情感认知。例如, 《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中主要的情感认知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我们要热爱地球并且保护我们的地球。以这个认知为基础, 教师可以规定一个题目要求, 让学生来写写。题目可以是:“我们的校园”“美丽的地球”等。通过写作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地球—我们的校园”的认知, 了解到地球的美丽与热爱不可缺少, 这就更加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又如, 《落花生》一文, 这篇课文虽然短小却意味深长。作者通过一家人对花生的议论, 赞美了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同时告诫我们要对社会做有用的人。学完了本篇课文之后, 学生对“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有了一定的认知, 那么课下教师就可以布置一个描写人物的文章主题来写作。描写一个具有此类精神的人物, 如清洁工人、教师等……另外主题班会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利用班会的形式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无疑是对学生情感认知的又一次巩固。
加强学生情感的认知, 阅读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课外阅读的作用。教材中所涉及内容十分有限, 这就需要课外阅读的补充。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情感价值观的书籍, 小学阶段是学生阶段的初始阶段, 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
三、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 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学习语文的渠道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方式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心理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让学生走进大自然, 呼吸芬芳的空气, 感受景色的怡人, 激起情感的涟漪。让学生走进社区, 感受社区的变化, 体验社区人民的生活;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如朗诵会、故事会、辩论会等, 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 陶冶情操。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 都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 离不开课堂上教师的传授, 也离不开课外的实践与探索。
总之,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 使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方式受到了挑战,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在适应新时代下的课堂。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成为了教学的一种新的方向。而多方面全方位发展的人才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 在应试教育的条件下, 如何做到使学生全方面发展已成为了教育领域所面临的一个巨大的问题, 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则引起了无数教育工作者的思考, 相信在往后的时间中随着研究探索的深入, 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蒋萍;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8.
[2]傅梅芳.教育反思能力——新时代教师应具备的能力[J];继续教育研究, 2002 (2) .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分析及思考 篇8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绩, 这是不容置疑的。但当我们把目光从城市转移到乡村, 尤其是边远山区农村教育的时候, 就会感到一种强烈的反差。中国农村因为受其经济发展情况及对受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原因的制约, 教育状况一直比较落后。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 尤其是边远山区农村小学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亟待改变。
1. 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办学条件艰苦落后。
很多农村小学, 政府投资规模不够,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致使农村学校基础建设不配套、办学条件艰苦落后、教师待遇比较差、教学效率低效果差。过去地方政府征收的教育费附加大多数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师待遇, 为推动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从2005年开始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体制改革, 对农村基础教育的促进很大, 但是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各级政府之间的经费分担体制还不完善, 中央财政用于补助地方基础教育的经费主要是用于满足农村孩子读得起书的愿望。由于取消了教育费附加的征收, 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又不能及时到位, 这对于农村小学无异于雪上加霜, 有的学校连最基本的活动经费都没有办法解决, 就更谈不上改善落后的办学条件、更新简陋的教学设施、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了。这种局面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解决的话, 在农村小学工作的教师们, 无疑成为了政策调整的牺牲品, 工作积极性受到沉重打击, 工作热情遭到严重挫伤。农村教师们过去那种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全心全意抓教学工作的局面不多见了, 教育教学质量呈现急剧下滑趋势。
2. 师资队伍建设不配套, 教师业务素质待提高。
由于广大农村小学所处的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经济水平及社会生活环境相对较差, 地方财政用于补充基础教育的经济实力有限, 乡村教师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福利待遇相对较差, 农村小学缺乏吸引和挽留优秀教师安心开展农村教育工作的实力和条件, 导致教师数量不够、整体实力不强、教学水平偏低、教学效率不高的被动局面长期难以缓解, 给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严重障碍;农村小学教师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长期保持在极低水平, 直接导致教师职业倦怠情绪日趋严重, 部分家庭负担较重的乡村教师, 不得不依靠种土地或者下苦力以补贴家庭开支, 他们很多时间和精力都用于考虑生存问题, 直接导致用于自身知识更新和能力提高的积极性和可能性大大降低, 这严重制约着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加强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3.教学方法陈旧, 教学手段落后, 教学效率不高。学校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依赖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设施简陋、手段落后、方法陈旧是难以提高教学水平的。在城市学校和重点中学, 教学设施现代化程度很高, 他们有校园网站、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图书馆、体育馆、科技大楼等完备的教育教学设施, 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率非常高, 因此城市学校师资力量强、教学效率高、教学效果好是不言而喻的。农村小学不仅仅是教学设施落后造成教学手段落后, 很多农村教师自身学历水平不高或是一些原来的民办教师, 接受新教学方法培训的机会少, 也是农村小学教育水平不高、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
农村小学教育走出困境的策略
2004年9月, 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 明确了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义、目的和任务, 同时也为农村义务教育走出困境指明了方向。农村小学教育要想走出现在被动的局面, 必须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1.完善政府拨款体制, 保证教育经费的落实。中央政府应该及时研究和落实相关政策, 出台规范性文件, 将农村教师工资发放做出统一规定, 尽量缩小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的差距, 保证农村小学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地发放到教师手中, 建立贫困地区教师待遇的公正保障体系, 监督各级地方财政及时兑现广大农村教师的津补贴和提高福利待遇水平。建议国家出台标准, 由政府财政下拨学校公用经费, 保证专款专用, 服务教学, 从而进一步规范学校收费行为, 从根本上杜绝农村小学校乱收费的不良现象。同时, 大力提高农村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形成良好的教育风气, 努力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2. 改革人事制度,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要认真贯彻人事部、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深化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要加强编制管理, 调整和优化农村小学教职工队伍结构, 解决好城镇学校超编、农村小学缺编问题, 注意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倾斜, 保证这些学校教学编制的基本要求。要积极引导、鼓励教师和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农村小学任教。各地要制定优惠政策, 适当提高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的津贴、补贴。在职务评聘上应适当提高农村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岗位的比例, 在制度上保证农村小学校“政策留人”、“待遇留人”。要完善校长负责制, 实行教职工聘用制, 评聘分开, 最大限度地提高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把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成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强队。
3. 合理调整学校布局,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农村小学点多面广, 地域分散, 应根据各地实际, 合理调整学校布局, 整合教育资源, 优化办学条件。根据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和生源摸底调查, 我国大部分省份人口高峰期即将过去, 生源即将减少, 因此, 各地政府应集中财力、物力、人力, 建好标准的示范学校, 撤掉办学条件差、效益差的学校。对于边远的贫困山区, 建议国家采取扶贫倾斜政策, 帮助这些地区建好寄宿制学校, 合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
各级政府要统一规划、全面部署、结合实际, 尽一切努力增加投入、完善设施, 提高农村小学办学条件的现代化程度和水平, 构建和完善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体系。农村小学一方面应该积极创造条件, 采取各种措施, 狠抓中青年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培养, 在加强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提高的同时, 努力提高他们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水平, 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教育资源的积极作用,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学校也应该充分发挥教科室、教研组的集体智慧, 针对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现状, 开展深入广泛的教学研究, 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 狠抓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构建并形成具有农村教育特色的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体系, 为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的目标。
新时期对农村小学教师的要求
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社会思想、道德风尚的传递者, 教师工作关系着国家的未来, 而我国农村人口众多, 所以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工作可谓重于泰山。新时期给了农村小学教师新的机遇, 同时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 教师人格力量对学生的影响已经远超过他们专业知识对学生的影响。一个拥有高尚人格的教师, 往往是学生们最喜欢的教师;对小学生而言, 一个拥有高尚人格素质的教师, 往往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并使学生终身受益。其次, 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 通晓所教授的学科和专业, 而且必须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规律。正确、合理地利用规律, 运用科学的方法实施教学, 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懂得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个性和品德形成的一般规律, 以及如何根据这些特点和规律实施有效的教育。最后, 新时期的优秀小学教师自身也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社会的急剧变化,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将使教师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教师难做、学生难教、难以保持良好心态已成为如今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 教师的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教学效果的好坏。
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篇9
一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1. 科学课程师资力量薄弱
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要想上好这门课, 必须具有专业的科学知识和良好的专业技能。然而在农村, 就任课教师而言, 多为兼职教师, 没有专业的科学知识背景。在部分学校, 科学课程甚至由语文、数学老师兼任, 并未经任何岗前培训。就教师任职意愿来说, 多数教师是由学校指派, 这种被动教学直接影响了教师对课程的积极性, 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 农村小学科学教育受重视程度堪忧
科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然而在很多农村小学, 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而且地位低下。就课程开设情况来看, 尽管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科学课, 但却存在被挤占的现象, 尤其是考试前一段期间, 科学课程经常被语文、数学取而代之。就授课时间而言, 很多学校不愿意把每天学习的“黄金时间”安排给科学课程, 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收获颇小。
3. 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经费不足
科学课的教学以探究和实验为中心, 以学生的动手实践为中心。显然科学课程不仅要在教室开展, 而且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创造性地利用实验室动手操作, 开发学生的智力。农村小学有限的经费导致科学教学设施缺乏, 很多学校没有实验室。即使一些学校有实验室, 也因缺乏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仪器, 导致科学教学活动无法正常展开。因此形成了教师在教室里“讲科学”, 学生“背科学”的现象。
4. 科学课程教学评价的缺失
评价是课程改革的指挥棒, 对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观念和行为具有直接的导向、激励和控制作用。目前, 在升学和学校排名压力之下, 家长、学生和老师对科学课程漠不关心, 把追求语文、数学等主科成绩作为关注重点, 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核心指标, 也正是因为教育综合评价的缺失, 目前农村小学科学教育仍处于“低谷”状态。
二改善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的几点建议
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科学课程教师的综合素质
高素质的教师是顺利开展小学科学教育的基础, 针对目前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的现状, 师资队伍建设的加强迫在眉睫。一是要加强科学教师的岗前培训, 全面提高任课老师的备课能力、上课能力、动手能力和评价能力, 使之真正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二是要转变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理念, 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 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与科学知识的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使学生在教师浓厚的兴趣感染下学习;三是逐步建立一支专职的科学教师队伍, 培养一批具有合格科学素养、科学探究理念和学科教学知识的专业型小学科学教师。
2. 转变思想认识, 提升科学课程的地位
小学科学课作为科学课程的启蒙课, 在培养国民科学素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把应付考试放在首位, 而忽视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任课教师和家长都应充分认识到加强小学科学教育的紧迫性。要提升农村小学科学课程的地位, 应具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必须转变科学课程是副科的观念。二是必须选派具有一定科学专业素养的老师, 而不是强迫班主任兼任, 或指定教不好主科的老师去担任。
3. 加大农村科学教育投入, 改善教学条件
要使农村小学科学教育走出“低谷”, 必须保证一定的教学经费。首先, 各相关教育部门应加大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经费的投入, 并进行有效的监督, 为其配备完整科学教育实验室和实验仪器。其次学校应重视科学教育的质量问题, 配备专门的实验室管理员对实验仪器和设备进行管理, 以保证科学教学的顺利进行。另外, 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科学知识也在日新月异地不断变化, 因此要保证科学教师充足的培训和学习费用。
4. 完善相关评价制度, 把科学教育落到实处
农村小学科学课程一直处于“靠边站”的尴尬境地, 关键在于缺乏与科学教育配套的评价制度。因此应把科学课程的成绩纳入学生的综合考核中, 把其作为升入初中的一门重要考试课程, 并作为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考核凭证。这样, 科学课程将会从“副科”转变为“主科”, 学校、家长、教师和学生都会更加重视科学课程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顾志跃.科学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 1999[1]顾志跃.科学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 1999
[2]杨晓鹏、梁芳、余翔.小学科学教育“低谷”现象探析—以南昌部分小学为例[J].教育导刊, 2010 (6) :319~324[2]杨晓鹏、梁芳、余翔.小学科学教育“低谷”现象探析—以南昌部分小学为例[J].教育导刊, 2010 (6) :319~324
[3]徐红.新课标下科学课程教师应备素质结构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 2009 (3) [3]徐红.新课标下科学课程教师应备素质结构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 2009 (3)
[4]基础教育司.九年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 (3~6年级)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4]基础教育司.九年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 (3~6年级)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 篇10
一、我市农村小学开展“阳光体育”的现状
1.我市农村小学学校教师编制配置不均衡,体育兼职教师比 例很大
以我校为例,我校有教学班级十二个,而专职的体育教师只有1人,并且只负责其中3个班级的体育教学工作。其余班级由其他科任教师兼职,这些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的体育教学培训,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地组织学生进行“阳光体育”锻炼。在我市的其他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兼职比例也很大,有的农村小学甚至没有专职的体育教师,由于缺乏专业的体育教师指导,直接影响了我市农村小学“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
2.体育经费投入不足,场地、器材严重短缺
近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在逐渐增大,农村小学教学硬件设施在不断地完善,但对体育场地和器材的经费投入依然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
二、促进“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建议
1.加大对农村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力度
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倡导“健康第一”的思想和健康的教育理念,使“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深入人心,唤起广大学生对自己健康的关注,引导学生真正、自觉地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进一步营造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良好氛围。
2.加大对兼职体育教师的体育技能培训,使兼职体育教师也 能组织好“阳光体育”活动
农村小学兼职体育教师的比例较大,这部分教师也是“阳光体育”的组织者,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可以加大对这部分教师的培训,使他们具有优秀的体育组织能力,组织好本班的“阳光体育”活动,从而提升全校的“阳光体育”活动能力,促进“阳光体育”活动质量的提高。
3.开发校本课程,挖掘乡土教材,凸显地方特色
农村小学虽然偏僻落后,缺乏场地、器材,但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它有着与其他地区不一样的体育课程资源特色,学校在加大对体育器材和场地建设的同时,还应开展符合学校周边环境特点的“阳光体育”活动。每年的春季,我校都会组织学生进行春游,而春游的地点就在学校不远处的河滩上,学生在河滩上进行着游戏,不仅锻炼了身体,还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小学科学素养教育的现状和发展 篇11
关键词:科学素养;现状;态度;调查
小学科学以前的学名叫自然,这个新名字如果说起来很多人都不知道,即使知道的人也会把它忽略,认为它并不重要,在他们的心目中,语文、数学、外语才是正规的课程。由此可见,小学科学教育的地位很薄弱。
一、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
相对于语文、数学、外语来说,小学科学可能根本没有什么可比性,对于其他学科,如:美术、音乐、体育来说,它可能还要薄弱些,科学只是科学家的事情,与他们的生活关系不大,所以,学生的兴趣就不大,我们教会学生的可能就是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比
如,锅里的米饭烧开的时候冒白烟,在他们的记忆里那就是水蒸气,通过上科学课让学生知道,它是空气里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而不是我们说的水蒸气,虽然一堂课下来,学生的知识结构有所改变,但是过不了多久,他们又会恢复原有的记忆。认为冒的白气就是水蒸气,可见我们的科学教育任重而道远。
二、各国对科学素养的态度
发达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启动国家级的科学教育推进计划,把科学课程设置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定期进行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美国认为:“美国的未来越来越取决于能否向全体美国儿童提供有质量并具有本国特色的科学教育。”并对小学科学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制定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韩国把培养儿童的科学研究能力作为基本措施来抓,制定了有关科技教育法规;英国在教育改革中采取了鲜明的科技取向策略,要求通过学校课程来强化小学科学教育;日本小学恢复了中断多年的小学低年级科学课程,使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得以有效地衔接和延续,建议“发展教育体系,在提倡创新精神和探究精神过程中确保对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促使有才能的年轻人从事工程技术职业……”可见,科学教育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小学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反观我们国家,虽然提倡了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仍然是主流,在学生和家长的心里,分数还是最主要的,毕竟现在的教育语文,数学,外语占了主流,素质教育只是浮于表面,如果让你随机地抽取学生,就能发现他们的科学素养有多差,有些学生连一些基本的科学常识都不清楚,让人实在无话可说。
三、教师与学生的科学素养调查
1.教师的科学素养
我们对教师的科学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城乡教师科学素养水平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市区学校整个教师队伍中科学教师基本上是专职的,科学素养状况良好,科学课的资源投入力度较大,同时课堂教学形式也活泼多样。乡村学校相对不太重视,学校往往重视语文、数学、外语等所谓的主课,轻视或忽视科学等“副科”,导致乡村学校教师兼职者明显偏多,专职教师稀少,从而导致教师的科学素养不过关,再加上课程资源短缺和授课时间不足,其学生科学素养势必难以得到应有的发展。
2.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兴趣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科学活动则是带有实践性质的科学行为。调查发现小学生的科学兴趣是非常浓厚的;虽然他们的科学活动频率大大超过了大人。但是,他们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活动频率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们必须对学生目前所能参与的科学实践进行反思。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小学生在科学学习方面的巨大潜力,他们拥有兴趣这位最好的老师;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帮助学生把科学兴趣转化为科学活动,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科学所能赋予他们的力量以及科学所能带给他们的欢乐。要不断强化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行动。农村学校在一些硬件设施方面比不上城市学校,但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科学活动,例如,可以带领学生去田野里进行种植,这个对于城市里孩子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现在很多学生连西瓜长哪都不知道,这是件令人多么悲哀的事情!
学校教育要提高科学教育的地位,让科学教育成为学校主流的教学学科,提高学校里科学教师的地位,让教师对科学教育产生兴趣,愿意去教授科学教育,这样学校里就会有更多的专职科学教师,专业的科学教师团队,这样我们的科学教师队伍就能长足地发展。有了专业素养比较高的科学教师团队,对学生的科学教育就能更加专业化,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有了强有力的
保证。
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 篇12
其中, 182位教师所在的学校有96.7%是来自县城所在地以下的学校 (其中有61%来自村一级小学) , 所以这个调查结果基本能反映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
一、农村小学科学教育具有的优势
1. 农村小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有助于小学科学教育
96.7%的农村小学多分布在镇村一级地区, 学生天天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中, 与鸟兽虫鱼为伍, 与山川草木相伴。他们了解许多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 较熟悉大自然中的山川地貌。因此农村小学生头脑中初步拥有关于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板块的社会生活经验, 进一步调查教师, “您认为日常生活经验对于《科学》学习有帮助吗?”, 有82.9%的教师认为“帮助很大”或“有点帮助”。
2. 农村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较高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 农村小学生天真淳朴, 调查学生“你对科学课:A、兴趣很高B、有兴趣C、没有兴趣D、不清楚”有将近85.8%的学生选A和B, 说明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较高, 如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时, 学生感兴趣者高达97.2%。进一步调查显示, 学生对小学科学中最感兴趣的内容是科普知识。
二、农村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村小学科学教育受重视程度令人担忧
小学《科学》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然而调查表明:农村小学对科学课“重视、不太重视、根本不重视”的比例分别是7.8%、53.7%、38.5%。具体体现在: (1) 课时得不到保证。农村小学科学课课时一般每周一节, 但这一节课根本无法得到保证, 科学课堂往往只上十来分钟或干脆被语文或数学课瓜分。 (2) 课堂教学形式单一, 以讲授法为主, 基本不开实验。 (3) 教师不愿意教, 学生不愿意学, 家长不愿意配合。受师资力量的制约, 农村小学科学教师基本上是指派的, 这些教师受自身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困扰, 心底里并不愿意教科学, 这也是造成科学课程实施质量低下的重要因素。学生普遍反映, 本来大家对科学中的科普知识是很感兴趣的, 但受课堂上“照本宣科”等因素的影响, 慢慢地大家不愿意学科学了。家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往往只关心孩子的语文、数学成绩, 而对于能够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像游戏似的科学课则不愿意在材料等方面给予积极配合。
2. 农村小学科学课程师资力量甚为薄弱
农村小学科学课程师资力量的薄弱主要体现在: (1) 教师的专业素养欠缺。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 要上好科学课, 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 良好的学科技能。调查显示, 首先, 就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师专业背景而言, 几乎没有“专业”出身的, 因此, 科学教师自身科学知识匮乏、动手能力较差, 也就无法在教学中真正落实科学课的“三维目标”。其次, 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师学历普遍较低, 多为中师甚至中师以下, 专科及专科以上学历甚少, 本科学历寥寥无几。 (2) 农村小学专职科学教师极其稀少。调查发现, 农村小学科学专职教师比例仅5%左右, 95%左右都是兼职教师, 偏远农村甚至全部是兼职 (一般是由班主任兼任) 。
3. 农村小学科学教育开展的条件保障十分欠缺
科学 (3~6年级) 课标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 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 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调查表明, 最能够提供探究机会的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教学活动方式“动手做” (占总体比例的65.97%) 和“观察” (占总体比例的26.23%) 。因此, 小学科学教育需要提供特定的教学环境, 如建设科学实验室、配制教学仪器等, 但调查显示, 农村小学有科学实验室的仅占9.9%, 配有少量教学挂图等的仅占34.1%, 而56%的农村小学什么也没有。科学实验是科学教学的主要环节, 现状却是90%左右的学校没有实验室, 即使有实验室的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参观。因此, 农村小学科学教育开设条件十分欠缺, 直接制约着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三、改善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现状的几点建议
1. 提高思想认识, 切实提升小学科学课程的地位
英国早在20年前就将科学课定为小学3门核心课程之一。上世纪80年代以来, 美国等数十个国家也强化了这门课的主干地位。因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校长和科任教师, 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要提升农村小学科学课程的地位, 具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必须转变“科学课程是副课”的观念。只有这样, 学校才会“正视”科学, 教师才会用心“教”科学, 学生才会用心“学”科学, 最终家长才会“支持”科学。二是保质保量地开展好科学教学。学校管理层应加强监管力度, 确实把好科学课开展的课时关和质量关。三是必须选派有一定科学素养, 热爱科学教育事业的专职教师担任科学课程的教学工作, 切实改变以往强制班主任兼任或什么课也教不好的教师担任科学课教师的现象。
2. 确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高素质的科学教师是顺利开展科学教育的关键, 针对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的现状, 迫切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一, 加强科学教师的专业培训。专业的科学教师一要明确“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三大科学领域;二要明确科学素养的“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四个方面。结合科学教师的特点, 培训内容要以更新教师的观念与知识结构、培养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手段为主。因受地区和经费的制约, 培训方式以集中培训为主, 省、市、县级教育部门均可以利用假期对小学科学教师进行集中培训, 这些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再“以点带面”促使其他科学教师成长。第二, 逐步建设一支专职科学教师队伍。调查显示, 有93%的教师认为需要专门从事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师, 只有专职了, 教师才有时间和精力去从事科学教学研究, 才能顾及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3. 充分利用或开发课程资源, 改善办学条件
一般说来, 凡是在科学课程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都可以称为科学课程资源, 从空间上可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农村小学的校内科学课程资源多限于教科书, 将近90%的学校没有科学实验室。但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农村小学要千方百计改善条件保证科学课的顺利开展:第一, 争取地方财政支持, 加强实验室、实验仪器等硬件资源建设;第二, 多渠道利用或开发课程资源。这里包括: (1) 注重校内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充分利用校内的土地, 开辟种植园地、饲养园地等。 (2) 有意识地利用与开发校外课程资源。例如组织学生去田地边、池塘旁、农村种植和养殖专业户中参加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等方式, 了解当地常见农作物的科学种养技术和收益, 懂得科学技术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领先作用, 从而唤起学生学科学, 用科学的热情。 (3) 合理利用或开发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农村在自然资源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利用好这些资源, 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制作动植物标本等探究活动。 (4) 师生一起利用身边的废弃物品, 开发一些“演绎”深奥科学原理的教具、学具, 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 (3~6年级) 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肖广军.农村小学科学教育亟待加强.中国农村教育, 2008 (3) .
【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推荐阅读:
小学生体育观念的现状08-04
垫江县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现状调查09-10
我国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现状研究综述09-28
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10-08
小学体育教育的弊端08-16
小学体育的快乐教学07-22
小学体育的兴趣教学06-05
小学体育的兴趣培养09-11
小学体育的有效教学09-26
小学体育的实习总结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