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理念

2024-07-27

竞技理念(通用4篇)

竞技理念 篇1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竞技体育最受学生欢迎。它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坚毅品格以及团队精神等优秀品质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所以,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参与竞技体育,成为优化体育课堂教学的关键。

一、用竞技意识组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品格

竞技体育是指为了战胜对手,取得优异运动成绩,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个人、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及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所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竞技体育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1、引领竞争,勇敢拼搏。

“竞技”二字是竞技体育的核心,具有无疑的激烈对抗性和竞赛性。高中时期正是学生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他们拥有惊人的毅力和坚定的自信心,教师只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舞台,并适时加以引导,便能激发出其内心潜在的竞争意识。由于学生在体育天赋、学习兴趣上都千差万别,体育水平和身体素质也参差不齐,单一的体育活动不可能全面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因此教师要着眼于学生间的差异,设计出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的体育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其个性。例如,我常以小型运动会的形式来开展课堂教学。我采取积分制计算学生成绩,不同的活动根据难度、参加人数有不同的积分,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选一项或多项运动项目,以总积分计算成绩。如此,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项目中发挥出特长,大大提高了参与积极性。而且由于积分计算成绩的方法给不同学生提供了一个比较公平的平台,学生都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及同学的体育成绩,增强了拼搏、竞争意识。

2、坚毅品格,不断超越。

体育能够磨练人的意志,竞技体育在这方面的作用尤为明显。因此,教师合理利用竞技体育的这一特性,能不断激励学生勇于进取,不断超越,在提升身体素质的同时练就坚毅品格。长跑在高中体育中最为普遍,这项运动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强大的耐力,更是对他们品格的考验。但如果让一个学生单独跑完3000m,大多数学生都是坚持不下来的;但当存在竞争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自觉坚持到最后。竞争激发了学生的潜质,让他们在跑步过程中不断实现超越。因此,教师可以利用长跑的这种积极作用,让求胜心引领学生在一次次磨练中培养体质的同时不断坚毅品质。

3 找准定位,团结协作。

合作是竞技体育的另一个重要的特点。诸多竞技体育项目是团体项目,只有团队成员间相互协调、合作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高中体育教学中占重要地位的篮球、足球、排球等运动均具有很强的团体性,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供了绝佳的教学素材。最受高中生欢迎的团体运动,无疑非篮球莫属。我在组织了几次比赛后,学生便自觉养成团队合作的意识。而团队意识只是团队精神开始,更加重要的是团结协作的技巧和细节的把握。在每一个团队中,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而找准自己的定位是良好团结协作的基础。因此,团队合作就是要通过优化队内资源,让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特长,最终达到效率最大化。

二、用健康知识引导学生,巧妙化解不良影响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而且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急切的求胜心理很可能导致学生过分看重胜利,无法接受失败的结果,甚至因此受到打击;还有的学生为了取得胜利不择手段,违背了体育精神。这都是与高中竞技体育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的。竞技体育的性质决定了必然有胜利一方和失败的一方,这个矛盾有可能会引发冲突,让学生形成乖戾的性格。因此,尽管竞技体育在培养学生品性方面具有不容替代的作用,但其强烈的竞争性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效应。教师在利用竞技体育发展学生的品性和能力的同时,也要力避不良影响的产生。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首先,教师在强调竞技性体育教学的作用同时,还要强调快乐体育的理念。让学生明确竞技体育是一个循序渐进提升自我,同时又充满快乐的过程,学生要一步步提升能力,切不可急功近利,享受运动的乐趣才更重要;其次,要以健康的心理知识做为教育支撑。组织心理健康知识小讲座是一项有效手段,能够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的联系,掌握在锻炼中调整心态的方法;最后,防微杜渐是关键。教师一旦发现学生的不良情绪就要及时制止并加以教育引导,消除心中的隔阂,降低竞技体育带来的负面效应。

总之,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竞技体育既在学生品性的塑造中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带来一定不良影响。教师要正确运用竞技体育组织课堂教学,发挥其积极作用,并巧妙化解不良负面影响,全面促进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地发展。

竞技理念 篇2

一、节目选题的新突破

在电视节目同质化的今天,确定一个好的选题是新的节目形态成功的一半。2008年恰逢我国首次举办奥运会,但是,只有中央电视台是我国境内惟一得到国际奥委会授权转播2008北京奥运会的电视和新媒体转播机构。中央电视台所获得的合法权益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关于奥运电视报道的权益。作为第29届奥运会中国大陆地区独家播出机构,中央电视台所获得的独家权益包括电视报道北京奥运会赛事、奥运会前一年内的各项测试赛,北京奥运会前后60天之间举行的相关文化活动,如赛事文化活动、火炬传递活动等等。二是关于奥林匹克专有标志的权益,中央电视台是中国大陆地区惟一可以使用奥运五环标志的播出机构。三是关于奥运电视节目的广告招商权利等。大陆地区除央视以外的其他电视台,要想在电视节目中既要打好奥运牌,又要防范侵权行为的出现,还要受到观众的欢迎,只有在选题方面创新而另辟蹊径了。

2008年5月1日,湖南经视和湖南卫视联合打造的《奥运向前冲》开始亮相,节目深受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由于涉嫌侵权,《奥运向前冲》在8月4日正式更名为《快乐向前冲》。经过前期的跌跌碰碰,同时通过主创人员的精心策划设计,湖南卫视在2008年9月1日新推出的《智勇大冲关》体现了集体育与娱乐为一体的竞技性,为奥运加油也成了《智勇大冲关》的核心理念之一。区别于常规的竞技节目,《智勇大冲关》在“智”、“勇”两方面策划得非常精准到位,将参与者的潜能进行无限地发掘。节目组发掘丰富的内涵将“智”、“勇”进行了全新的诠释。

首先体现在“智”的运用:1.项目本身就包括智力关卡,如“急智算术”;2.部分项目涉及考察躲闪、判断的能力,如“疯狂螺旋桨”;3.在冲关的过程中,有些项目的过关方法也存在多样化,如“双桥决断”到底选粗木还是细木,选手对过关方法的选择、判断也同时体现着“智”;此外,在决赛阶段,选手对整个冲关时间的掌控和分配,也离不开“智”。其次,整个项目贯穿始终的就是“勇敢”、“勇气”和“勇往直前”的精神。选手能否超越自我、能否契而不舍到达最终目标、成为真正的“勇士”,无处不体现着“勇”。

选题的创新,使《智勇大冲关》在取材视点、制作流程和审美效果上,都有着区别于其它节目形态的独特魅力。

二、制作理念的新元素

(一)国内外成功真人秀节目的制作理念分析

真人秀节目真正盛行是在本世纪初,尽管在1950年就出现了真人秀节目的雏形,但直到2000年荷兰的《老大哥》的热播,真人秀节目才开始真正的世界流行。 在欧美,真人秀游戏类节目理念以激化“冲突”为主,总是伴随着游戏竞争的残酷性、诱惑性,在假定的情境下,对原始的人性和个人隐私予以公开展示,从而极大地满足观众的窥视欲望, 以获得较高的市场份额和收视率,从而获得电视节目收益的最大化。例如,国外的以《生存者》为代表的野外生存类真人秀,往往会展现选手为求自保而显示出的尔虞我诈、自私、残酷的黑暗面,然而以《老大哥》为代表的室内生活类真人秀,则往往又充斥着隐私、暴力和性的卖点。国内的真人秀节目在国情和政策的影响下,固然会注重在荧幕展现尺度上的自我约束,但不少真人秀节目结构单一,情节重复,并且其中大部分的真人秀节目以选秀为主,充斥着一夜成名的可能、金钱名车豪宅的诱惑。

(二)《智勇大冲关》,将一切冲突柔化

冲突,是真人秀节目的一个最大的亮点,一方面,冲突是维持节目有吸引力的关键和推动节目叙事过程的动力,另一方面,不管是人与环境的冲突、人际间的冲突还是人的内心冲突,在真人秀节目中是客观存在的。 选拔、竞争、选择、淘汰、复活、PK等这些“真人秀元素”以及在这样的过程中参加者的真情实感的流露和表现,都是真人秀节目的闪光点。但是《智勇大冲关》的冲突设置,却与主流真人秀节目产生了背离,在其中,我们没有看到选拔、没有看到晋级,那些所谓的“真人秀元素”在这个节目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柔化”,对于参加者而言,最大的对手可能就是自己。

三、节目包装的新策略

一档节目的成功不仅要胜在理念、结构的“新”字上,更应该有一个优良的播出平台和一系列不错的推广战略,也就是所谓的“包装”。“‘真人秀游戏’发展到今天,它已经不完全是低成本小制作,很多已经成为高投入、产业化、大制作的运作方式,跨地区跨国规模化的营销。”[1]当然,湖南卫视这样一个播出平台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而他们的包装营销策略也是出类拔萃、可圈可点的。

(一)现场体验策略的实施

在《营销学》中,“体验策略是最基本的策略,是为顾客体验而思考设计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对体验者的感觉、感受、思维、行动等形成刺激并带来快乐的感受。”[2]而对于体验者本人来说,体验就是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接受外界所带来的感官、身体、心理上的刺激以满足自我需求的一种心理过程和经历。

为了更好的宣传《智勇大冲关》,2009年5月,湖南卫视发起了“欢乐向前冲”的全国大型巡演的活动,活动的范围包括武汉、西安、天津等八大城市,通过“零门槛”参与的方式在各地火热举办,并在每个城市成功闯关的参与者中抽取一定的数量的幸运者赴湖南参加节目的录制,此举让平时收看《智勇大冲关》的观众不仅在家门口亲身参与体验,还有机会去湖南参加自己喜爱的节目录制,这样一来,就为湖南卫视做了免费的跨区域的宣传,收到了强烈的反响。仅在天津站的活动中,报名体验者就将近千人,产生了轰动的效应。在整场活动中,处处可见对观众和参与者的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和情绪、思维等造成新奇刺激并带来快乐体验的设计。

(二)观众是一种别样的节目资源

在国内大部分真人秀节目中,主持人总会作为节目的主角出现,在节目的制播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智勇大冲关》中,主持人却不再是主角,这档节目采取了一种比较经济的制作方式,让节目的参加者、体验者才是节目的真正的主角。他们在冲关的过程中必须精力高度集中、全身心投入,他们的表现也会通过荧幕展现出来,因为他们是不同的个体,因此所表现出的不同表情、不同的表演就会带给观众欣赏的愉悦感和运动、娱乐的体验感。因此,他们才是这档节目中真正的主角。正因为该节目发现了观众是一种特别的节目资源,所以,在带来了不错的节目效果的同时,电视台也省去了聘请明星阵容进行宣传参与的高额开支。再加上节目所创出的惊人的收视率,使得高额广告收入来得非常容易。

(三)印象管理策略的运用

在《营销学》中,“销售人员印象管理策略就是销售人员为了给顾客创造一种积极的印象而采取的一些言语或非言语的行为和方法。”[3]当前,对于电视产业而言,观众就是顾客。《智勇大冲关》作为一档“与众不同”的真人秀游戏节目,在拍摄的过程中,就是巧妙的运用了慢动作拍摄、瞬间镜头回放、快进以及定格等多种不同的表现方法,使观众更多的关注参与者本身,让参与者的动作、表情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当然还包括一些不经意的瞬间,比如摔倒、滑稽的表情、奇怪的动作、怪异的服饰等,引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并深入到观众的印象之中,再配合观众的人际口口相传,使得节目的品牌得到了最简单但又是最大化的推广,达到了节目宣传的目的。

创意的推陈出新,使得《智勇大冲关》顺利走出了真人秀节目“选秀”的怪圈,它将运动的朝气和活力与电视竞技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让所有的无名百姓都有机会在节目中展示自己,不仅缔造了该节目独有的观众缘,同时也传播了一种独特的平民化的快乐。

如果说2008年《智勇大冲关》的推出是在借北京奥运的东风以一种更加大众的、平民的方式,为国人实现奥运梦想提供了一个途径,从而完美地诠释了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完美结合。那么在后奥运时代,2009年《智勇大冲关》第三季,2010年《智勇大冲关》第四季和正在热播的《智勇大冲关》第五季更是让“中国的体育运动不仅是属于竞技的,更是属于大众的”这样一个理念深入人心。因此,作为一档户外体育竞技类真人秀节目,《智勇大冲关》仍需要进一步地创新,以适应这一理念的推广和市场的需求。

注释

[1]徐舫州,徐帆.电视节目类型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32.

[2]马连福.体验营销——触摸人性的需要[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1-10.

竞技理念 篇3

科学发展的关键在于解放思想, 而解放思想的核心在于改革创新, 只有创新发展理念, 才能破解发展难题, 科学地发展竞技体育。我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敢于破除陈旧观念, 转变思想, 锐意改革, 大胆提出了“走精品发展之路, 塑竞技体育名校”的创新发展思路, 创造性地提出了“体育竞技人才=60%的选材+20%的训练+10%的自身努力+10%的成才机遇”的新的体育人才观, 从而确定了以科学选材、科学训练、科学管理为核心的优秀运动人才培养战略, 快出人才, 出好人才, 出精品人才, 全面推进我校竞技体育工作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科学选材, 选精品苗子

欧美学者强调“高水平的科学训练, 优化的训练环境和运动员个人优越的天赋是成为世界冠军必须具备的条件。”因此, 科学选材是运动训练取得成绩的首要条件之一, 是训练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同时也是我国体育运动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并实现体育强国所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当今世界各国, 尤其是竞技运动比较发达, 训练水平和运动成绩比较高的国家, 都把科学选材作为体育竞技人才培养的首要工作。我校按照“走精品发展之路, 塑竞技体育名校”的创新发展思路, 制定了以科学选材为重点的的选材工作方案, 并且对所选对象的身体形态、专项素质、生理机能、专项意识等方面都作出了具体的科学选材标准, 制定了选拔具有潜质运动员的科学评价方法。

招生选材工作首先是调整了招生规模。按照学校“走精品之路、出精品人才”的发展思路, 确定每年的招生选材计划, 根据各项目的师资配备、场馆条件和竞技优势进行了合理配置, 选材布局上突出田径、射击、举重、羽毛球和跆拳道等重点项目及小学四、五、六年级和初中七年级这四个重点年龄段的学生。并改变了往年全员招生“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模式, 由科学选材领导小组按专业要求选拔具有天赋的儿童和少年, 按照分片、分组、分人、分项目、分时间的操作程序面向县、市、区业余体校和中小学校进行“地毯式”的选材, 深入学校实地选拔具有潜质的运动苗子, 为培养精品运动员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 为了确保招生选材工作的顺利进行, 学校举行了少儿业余体校校长联谊会, 研究了我市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和模式, 共同探讨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科学培养方法和输送机制。会议气氛热烈, 和谐有序, 最后达成共识, 肯定了我校走精品之路的发展思路和科学选材的新标准, 肯定了输送培养的新模式。

二、科学训练, 育精品人才

科学训练是竞技体育的基础。没有科学训练工作的蓬勃开展, 就没有竞技体育的辉煌, 更没有各项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竞技水平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 科学训练的地位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我校紧跟世界先进训练理论的发展步伐, 把科学训练作为学校现阶段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贯穿学校整个训练工作之中。因为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狠抓科技兴训, 才会做到让精品更精、重点更重。目前, 我市各项目的训练已呈现出良性循环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是大力实施精品工程战略, 加速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 以建设“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契机, 强化科学训练的创新意识。严格按照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评估和考核细则, 逐条学习和自查, 及时反省和整改, 按照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规范日常训练实践中的每一个环节, 确保训练实效性。

二是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 提高工作积极性。采取全员聘任, 论功取酬的分配制度。极大地提高了教练员的主观能动性。在日常训练管理中, 采取教案不定期检查。我们坚持每周一、四的业务学习制度, 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 促进和更新了教练员的训练理念和业务理论知识, 提高了教练员的职业素养, 促进了教练员的专业成长, 切实增强了教练员的执教能力。运动员身体素质三个月一周期定期检测, 训练效果定期汇总小结等方法, 加强了训练的针对性, 实行了对训练效果的跟踪管理。

三是坚持以赛促训、赛训结合培养运动员竞争意识。对于体校学生来说竞争意识教育尤显重要, 体育本身具有挑战性、竞争性, 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 竞技体育更是如此。通过学校组织运动员参加各级比赛所表现出拼搏精神及取得骄人业绩实例, 鼓舞运动员的士气, 高水平运动员的成才之路激励着在训运动员的斗志, 运动员对体育项目训练充满热情, 踊跃地刻苦地投入运动训练中来。这就需要我们把竞争意识教育贯穿到学生学习、训练、生活的各个环节, 培养学生在竞争中求胜利, 在竞争中求生存的欲望。使学生懂得竞争是无情的, 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那种甘居中游, 不思进取的思想观念, 只能导致竞争失败。提倡敢于冒尖, 敢为人先的精神, 同时还要教育学生要有不怕挫折的心理准备。另处, 我校还将充分发挥我校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积极向上争取建立有序畅通的渠道、打造全市优秀运动员培养输送链的人才输送政策, 以促进全市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

三、科学创建, 建精品校园

科学创建精品校园, 必须实行规范管理。在学校教育观念上认真做到“三明确”:一是明确办学目标。以“以人为本, 全面育人”为宗旨, 以“科研兴校, 特色立校, 质量强校”为目标, 以“实施素质教育, 打造品牌学校, 创造优质教育”为先导, 全校师生积极努力为成功而奋斗。二是明确指导思想。以建设高起点、管理高要求、质量高标准和学校办学有特色、教师教学有特点、学生发展有特长的指导思想。三是明确创新意识。牢固树立创新意识, 做到期期工作有新思路、有新举措、有新成绩、有新局面。

科学管理出效益, 科学管理出人才, 这是我们一贯坚持的学校管理指导思想, 学校将09-10年确定为“管理年”, 构建精品管理体系, 铸就和谐教育环境。在管理年, 学校加强管理建设不仅仅局限在过去的条条框框, 而是以尊重人、信任人、激励人、发展人、成全人为出发点, 在积极探索制度管理和人性管理的有机结合上下工夫, 在人本管理的基础上力求管理的和谐。在科学管理体系的建设中, 基本思路:一是以人为本, 增强服务意识。从学校领导到中层干部、到教职工、到学生一层一层延伸下去, 确立领导为群众服务, 教师为学生服务的观念, 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二是在管理中充分体现“整体观念”。树立全局意识, 将部门工作放在学校整体工作范围内考虑, 正确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树立空间整体性观念, 先整体再部分, 先全局再局部, 在学校的总体指挥棒下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学校各部门、各层次之间构成一个生动活泼、奋发向上的有机整体, 使得学校的目标成为众心所向。三是集合众志, 充分发扬团队精神。建立了“互助、协作、配合、竞争”的团队精神, 发挥集体主义的作战精神, 相互协作, 共同奋斗, 共同进步。

学校以“四优化”为突破口, 致力于良好育人环境的营造。一是优化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学校克服各种困难加快教学及训练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大力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二是优化校园生态环境建设。学校实施绿化工程, 成为富有特色的绿色校园, 给师生以大自然的薰陶和美的享受。三是优化校园人际环境建设。在校园人际环境建设中做到领导班子团结到位、学校关心教师到位、教师和睦对待学生和家长到位, 整个学校充满和谐氛围, 洋溢着一股正气。四是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校园布置有浓厚的文化氛围, 宣传橱窗, 学校网站建设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发展, 学校校园文化已成为一种校园精神。

如果要把每个体校学生都能培养成对社会发展的有用之人材, 作为管理者还任重道远, 还要积极不懈地努力工作, 但我们相信, 只要献出爱心, 坚持以人为本, 发扬大爱无私的精神, 甘于奉献, 与时俱进, 就能帮助学生成长, 促进学生成才, 帮助学生实现梦想。

四、科学施教, 教精品文化

要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质, 核心是培养运动员的创新能力, 因为运动员创新能力的培养能有效促进他们的智商的提高。创新能力强的运动员, 他们的适应能力强、应变能力强、情绪调控能力也强。在培养运动员的创新能力的过程中, 我们教练员要善于灌输创新思想, 激发运动员的创新热情,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为他们提供创新的空间和条件, 随着他们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 运动员的智商就会得到很好的培养和提高。

作为教练员对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要从思想上重视, 从当今世界体坛的形势可以看到, 欧美田径选手, 运动水平高, 运动寿命长, 其原因之一就是欧美运动员大部分都是真正的在校大学生, 他们文化素养高, 知识水平高, 理解力和接受能力以及训练的自觉性, 悟性较强。而我国的大部分运动员从进入业校开始到专业队, 几乎就把学习文化知识放在一边。不少教练员只抓训练, 不重视文化课学习。因此, 运动员的文化素养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相对的理解力, 接受能力和自觉性也要差一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上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迅速提高和达到高水平后的保持。记得有一位伟人曾经说过:一个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注定要打败仗的军队。那么, 一个不重视文化课学习, 没有文化的运动队也是很难培养出高水平运动人才的。即使能培养出, 也是不会维持多久。过去一些运动队员在这方面的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前车之鉴, 不能再重蹈复辙。因此, 教练员必须重视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

做好运动员的思想教育工作, 使他们认识到学好文化课的重要性。教练员从思想上重视队员的文化课学习是一方面, 是外因, 更主要的是要给运动员们讲清楚学习文化课的重要性, 把学好文化课变为自觉行动, 让内因发挥作用。教练员要常常提醒运动员, 爱训练, 不爱学习不是一名合格的运动员, 只抓学习不认真训练不会成为一名优秀运动员, 只有学习训练两不误, 才是一名出色的优秀队员。

学校在教学上积极探索构建了“四个突出”的格局。一是突出教学目标的综合性。我们从素质教育的整体性和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出发, 变单一的智力目标为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 明确总体教学目标, 明确单元教学目标, 不断改进课堂教学, 完成教学目标。二是突出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我们以“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为指导思想, 大力提倡“百花齐放”,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提高了教学效益。三是突出教学手段的先进性。我校特别注重教育设施现代化建设, 多种渠道筹措资金, 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进课堂, 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状态, 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先进科学的时代气息。四是突出各科教学的协同性。我们统一教师们的认识, 把各科教学作为有机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 做到了教学计划认真落实、各种课程开足上好、学生素质协同发展, 实现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做到了“四注重”, 收到显著成效。一是注重教育科研网络建设。为了加强教育科研工作, 形成了校长亲自抓、分管校长主要抓、教育科具体抓的教育科研格局, 确保了教育科研领导重视、组织有力。二是注重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在教育科研管理中做到制度、课题、奖励三落实, 制定了学校教育科研制度, 把教育科研列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 使教育科研步入正常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 努力提高教育科研的数量和质量。三是注重课程改革扎实开展。与省市级名校建立学术交流, 聘请外地专家学者到校作学术报告和上观摩课, 坚持开展务实的校本教研, 坚持不断改进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方法, 促进新课程的实施。四是注重教育科研收到实效。近几年来学校有多人的论文、教案刊物发表, 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大幅度提高。

五、科学管理, 建精品师资

一是建立激励教师终身学习的机制。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意识, 已经深入人心, 它是被世界各国政府当作一个政策目标而加以肯定和实施的教育方针, 是强制性和自觉性统一的一种教育制度。而终身学习是以学习者的自主性学习为主, 它是社会发展和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教师以教书育人为职责, 应成为终身学习的先导。因此, 关注教师“实践性智慧的发展”不仅是对教师提高个人素质的要求, 也是对学校提出了浓厚教师学习氛围、提高教师素质要求。我校创造条件, 建立激励机制, 努力触动教师敏感和求新、求异、求进取的精神世界, 不断强化教师的培训和进修, 以提高运动专项训练水平和教学工作水平, 鼓励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和参加提高学历层次的学习。

二是建设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教师队伍。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力求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我们教师之间, 也应倡导这一理念。我校以建立学习共同体的方式, 在专家或名师的引领下, 把教师凝聚在一起, 唤醒教师的合作意识, 让教师在学习交流中。合作精神能让教师间有更多的合作与关怀, 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 达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目的。构建学习共同体, 走上专业成长的快车道。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我们平时每周都要进行的教研活动, 经常开展的集体备课、岗位练兵课、相互听课和看训等等, 都能为教师合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教师们可以围绕教材的二次开发、教学内容的有效重组、课堂中有效合作、课中生成资源的有效利用等问题, 相互学习, 相互借鉴, 观摩取善, 资源共享, 共同提高。

建构教师团队的合作精神需要学校管理机制的适时导向, 以明确而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教师构建团队合作意识。我校除了要积极实施和开展有利于促进团队合作的具体活动之外, 还建立了鼓励团队合作的激励机制, 让教师切实享受到参与团队合作的好处和利益, 坚定教师参与团队合作的信心, 使团队合作精神深入人心。一是要求教师从过去依靠单兵作战向团队协同转变, 鼓励教师在教学、训练、比赛工作中一同协作。二是每学年进行的先进科组的评比、各学科质量评价奖励、各运动队参加比赛取得优异成绩等的奖励, 提倡团队之间的竞争。这样使教师真正感受到个人进步与团队进步以及学校利益休戚相关。

增强服务意识, 建设为学生、家长提供优质服务的教师队伍。生存和发展是体校的最大利益。体校生存的前提是有生源, 怎样让有体育发展潜力的学生来, 靠优质教育服务。有人对为什么企业会失去顾客作了一个调查分析, 调查显示, 68%的顾客是因为服务者和企业对他们的需要漠不关心, 这个调查告诉我们, 要留住学生吸引学生, 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感觉到教师和学校对他们的需求非常关心, 真正为他们的将来打好文化学习基础, 在学生的黄金学习阶段, 家长最希望既能保证文化学习, 又能发展体育特长, 学训兼并。事实已经证明, 我们要学会服务, 为学生的学习、训练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我校着重探讨教学方法的改进、开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 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各年龄阶段的训练特点, 注重教师人格魅力的提升, 以便更好地输送优质服务, 不断鞭策和激励每一位, 使我们的教育真正走向成功。

总之, 在新的形势下, 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有新的内容和方法, 作为体校校长, 要高瞻远瞩、积极探索。通过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勤奋务实、乐于奉献的新型教师队伍, 来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并促使教育、体育在新时期又好又快地发展。

科学选材、科学训练、科学创建、科学施教、科学管理构成了我校竞技体育科学发展的五个重要因素, 也是我校竞技体育科学发展的五个难点因素, 我校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 立足于发展理念的创新, 力求破解发展中的难点问题, 促进我校竞技体育的科学健康发展。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 将在最短的时间里, 通过我们作出不懈的努力, 带来最大的变化。宜昌市体育运动学校将快速健康地发展成为竞技体育一流的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摘要:竞技体育的发展必须坚持育人至上, 把培育人放在首位。体校要培养优秀运动员, 就必须确立精品理念, 科学培养优秀运动人才, 努力提高竞技运动水平。本文就我校近几年在青少年运动员科学选材, 科学训练, 科学管理等方面制约着竞技体育发展水平所作的一切工作进行了认真地思考, 探索出了适合我市青少年竞技体育发展的思路, 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就我市如何走竞技体育的精品发展之路作了阐述。

竞技理念 篇4

大教育是指大家常说的教育, 所有人均有在家庭、社会或学校接受教育的经历, 在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党和国家对人才质量的总体要求, 是衡量各类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 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我国教育的出发点[1]。所谓全面发展, 是指个体身心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 是长期以来人们的追求, 也是我们国家对所有学生普遍的、共同的要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体现了人类社会共同追求和对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 同时也是人自身的需要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必须实施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在内的综合全面发展的教育, 这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保证[1]。

由此可见, 体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竞技体育又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说体育和教育本身就是一体的。当前, 体育与教育出现了明显的脱节现象, 实际上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家行政体制所致, 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各自行使其行政职能, 这是无法改变的政治现实。因此, “体教结合”问题应运而生, 但仅从体育与教育的逻辑关系看“体教结合”本身不符合逻辑。如何在大教育内涵下有效地整合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资源成了当前的热点问题, “体教融合”应该是一条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有效途径。

2“体教结合”发展背景分析

上世纪80年代, 国家体委正式提出“体教结合”运动员培养模式试点, 并选择了部分有条件的高校组建高水平运动队培养运动员。在遵循运动训练规律和文化教育规律的同时, 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有效协调、互相沟通、紧密合作, 以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为目标, 使体育和教育双方的优质资源充分结合方面取得了初步效果。主要措施一是体工队学院化;二是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三是加强体校与普通中学的合作和在普通中学试办二线运动队;四是加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五是“学校、科研所、优秀运动队三位一体”的南体模式, 即将高水平运动队及体育科研所都办在体育学校内[2]。

体育与教育相结合是双赢的事业。体育与教育相结合是当前我国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 也是一项重要的体育政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对促进我国的教育和体育事业的发展, 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 在进一步深化体育改革的背景下, 回顾、反思我国30余年的“体教结合”运动培养模式的历史进程, 在推动运动技术水平的大幅提高、整合体育与教育两方面资源以及缓解运动员退役安置矛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了成绩。

伴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三级训练网”竞技人才培养体系暴露出受时代变革背景制约的局限性, 尤其是学训矛盾、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等诸多问题依然存在。优秀运动员在役期间的文化教育不足、学训矛盾激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阶段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资源整合不充分、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对各级各类体育运动学校的经费投入不足, 运动员文化教育不受重视, 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依然存在, 从而导致了运动员片面发展、学历层次低、成材率低、出路不畅、后备人才后继乏人等问题的出现[3]。

如何更好地深化体教结合, 促进体教融合, 构建“体教融合”下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成了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坚持和完善举国体制的需要, 是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011年9月召开了江苏省“体教结合”工作座谈会, 12月又召开了“体教结合”工作联席会议, 曹卫星副省长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其中他提出抓好“体教融合”工作。2012年2月29日在南京西康宾馆召开的江苏省高校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 省教育厅与省体育局的有关领导齐聚一堂“体教结合”的重要性, 并提出“体教融合”的指示精神, 再一次将为进一步推动竞技体育健康发展以及深化竞技体育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3 从大教育视角探析“体教融合”理念

3.1“体教融合”理念的理论基础

3.1.1“体教融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具有国际视野,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4]。而体育作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体教融合将丰富学校体育的内容, 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使学校形成生机勃勃的体育氛围, 对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1.2“体教融合”是高素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储备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竞技体育要保持强有力的发展后劲, 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一定要彻底改变现在的旧体制, 努力探索体育后备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的新途径。广大中小学校为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 体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这个大的基础。加强“体教融合”, 既有利于发现和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又能使体育后备人才得到全面发展, 真正造就出高素质的竞技体育人才。

3.1.3“体教融合”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科学发展的需要

尊重、保护和发展人的个性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 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终极价值取向[6]。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促进入的全面发展方面起着独特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加强体教融合, 使体育和教育部门的有限资源得到有效融合, 优势互补, 资源互通, 可以使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得到更好的体育教育, 使他们的体育专长有较快的发展, 同时又不失德、智、美、劳的共同发展, 使其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3.2“体教融合”理念应用性分析

3.2.1 政治体制的渗透性融合

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各自行使其行政职能, 这是国家行政体制所致, 是无法改变的政治现实, 但是两个部门在“体育”这个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又体现国民体质的学科上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 如何更好地发挥两个部门的合力优势, 成了值得探讨的问题。当前教育部门设立了专门的学校体育主管部门, 开展体育教育工作, 并且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 体育的参考价值越来越得到了人们的重视;而体育部门当前过多的精力投在了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领域, 尤其是竞技体育领域, 这是举国体制影响所致, 能否考虑在体育部门专门设立学校体育部门, 该部门和教育部门里的学校体育部门在开展工作上密切配合, 相互渗透, 或者两个部门共同设立学校体育管理部门来齐抓共管学校体育工作, 应该可以取得体育教育的互利双赢。

3.2.2 资源利用的有效性融合

2012年7月9日, 曹卫星副省长在全国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作交流发言中指出“整合体教资源, 建立健全体育和教育行政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积极探索、创新措施, 不断推进体教结合向体教融合转变”[6]。教育部门具有文化教育、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 体育部门具有专业教练和训练经验的优势, 两者融合, 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 既能推动学校体育的普及, 又有利于竞技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体教融合是充分发挥体育和教育两个体系优势的科学方法, 弄清体育和教育两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塑造的关系, 实现体育和教育的有效融合, 无疑是我国实施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个有效措施。

在改变过去业余体校教学、训练、住宿“三集中”的办学体制, 逐步将运动员文化教育交由教育部门负责, 体育教练员进课堂, 从学校选择优秀运动员苗子, 体育、教育部门联合举办重要赛事, 共同备战参赛, 合作开展万名中小学校体育教师培训工程的实施以及在学校运动队联办方面形成“名校办名队”、“一校一品”的办队特色等方面江苏省已经走在了前列[6]。这一切资源共享的现象均体现了体教融合的良好局面的开端。

3.2.3 激励机制的多元化融合

激励措施是提高积极性的必要措施之一。我们要在落实好国家有关激励政策的同时, 从实际出发, 研究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形成多元化融合的激励机制。针对学生, 不仅要有物质奖励, 还要在求学、升学等方面给予优惠, 切实消除学生和家长的后顾之忧。针对文化老师和体育教练, 在保证国家有关激励政策的同时可以进行“换位体验”, 其实就是“老师进赛场, 教练进课堂”———负责文化学习的老师, 定期要进训练场观摩一下自己学生的训练, 而负责训练的教练, 也要走进课堂, 看看自己的弟子是如何学习。文化老师和体育教练的奖金因“换位体验”而捆绑———比赛得名次, 考试也通过, 会有专门的“体教融合”津贴, 其中有任何一项拖后腿, 都拿不到奖金。只有这样具有针对性的政策不断完善和落实, 体教融合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才会越办越好, 共同努力的目标才会达到, 才能激励更多的人为竞技体育做出重要贡献。

3.2.4 普及与提高的理念融合

我国自1986年开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港台地区从上世纪60年初便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 教育的普及是摆脱愚昧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教育的普及涵盖了体育的普及成分, 体育成了学校教育的必修课,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尽其然,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体育被弱化成了边缘学科, 导致了学生体质的普遍下降, 成了不争的事实。据有关研究显示, 我国学生体质状况已出现持续下降趋势, 某些指标已低于日本[7]。这是大教育理念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脱节和误区, 因此, 在大教育观的指导下, 转变教育理念, 提高体育价值地位将势在必行。此现象表现在竞技体育领域与之相反, 轻文化重竞技现象仍在持续。为此, 当前“体教结合”观念在普及化发展的情况下更需要尽快提高与升华, 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体教融合”教育理念的逐步形成与全面实施落实, 将会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竞技体育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论

体育、教育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快推进体育、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 充分开发体育、教育的多元功能, 是当前体育、教育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新时期继续深化“体教融合”理念是改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之举, 对促进体育和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将为实施国家“奥运战略”发挥重要作用。让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把握机遇, 狠抓落实, 大力推进“体教融合”工作, 开创江苏体育、教育事业新局面,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摘要: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为此必须实施包括德、智、体、美、劳在内的综合全面发展的教育, 这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保证。由此可见, 体育和教育本身就是一体的。当前, 体育与教育出现了明显的脱节现象, “体教结合”问题应运而生, 但仅从体育与教育的逻辑关系看“体教结合”本身是不符合逻辑的。如何在大教育内涵下有效整合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资源成了当前的热点问题, “体教融合”应该是一条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有效途径。“体教融合”理念的逐步形成与实施, 将会为江苏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竞技体育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江苏,大教育,竞技体育,体教融合,理念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现代教育学基础[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11, 120.

[2]佟立生.关于“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模式的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汉文版) , 2010, (3) :214-215.

[3]刘纯献.体教结合论[J].体育文化导刊, 2010, (3) :74.

[4]第二战略专题调研组 (组长:顾明远、张民生) .推进素质教育[J].教育研究, 2010, (7) :9.

[5]邓晓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J].理论导刊, 2010, (11) :89.

[6]江苏体育网·新闻中心.江苏省曹卫星副省长在全国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交流发言摘录[R].2012-7-9.

【竞技理念】推荐阅读:

竞技能力10-15

竞技教学05-10

竞技田径06-08

竞技化06-21

体育竞技08-02

游戏竞技08-25

竞技人才09-05

竞技成绩10-28

现代竞技10-30

竞技训练11-18

上一篇:施工前准备阶段下一篇: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