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项目(通用12篇)
竞技项目 篇1
摘要:在竞技网球的比赛中, 运动员在跑动、击球的过程和对战术进行思考和布置的过程中, 都需要消耗运动员大量的体能, 可以说, 体能在网球比赛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本文对网球体能训练的特征和进行体能训练时的注意事项展开讨论, 从而对竞技网球运动的体能训练特征进行研究。
关键词:竞技网球,体能训练,特征
在竞技网球的比赛中, 不仅仅比的是运动员的技术和战术, 还需要运动员拥有良好的体能和心理素质, 网球运动员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体能和心理素质, 才能够在竞技网球的比赛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实力。在一般的网球比赛中, 女子比赛时间大约为1h以上, 男子比赛可以达到3h以上。在比赛中, 不仅仅有运动和击球的体能消耗, 并且在高度精神集中和在思考战术上还会有着体能上的消耗。所以说, 一场比赛下来运动员都会消耗大量的体能, 所以, 越是高水平的网球比赛, 对运动员的体能消耗也就越大, 由此可见, 体能在比赛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1 网球运动项目体能训练特征
1.1 和体能训练的特征
场次多、时间长、地点广, 这三点是网球运动项目比赛的主要特征, 网球的比赛一般都是从年初开始, 持续到12月初期, 并且在全球的各个国家和地区巡回进行, 职业网球运动员要想获得较好的名次就必须要科学的对比赛日程进行安排, 网球运动员每年都会参加很多场的比赛, 越是到比赛的后期, 竞争也就越激烈, 因此对运动员的专项耐力和体能素质恢复的要求也就更高。只有这样, 运动员才能够用最好的状态来应付后续的比赛。
1.2 和赛事进行结合
网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时要根据赛程安排的时间来进行的, 要想运动员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 就要根据每个运动员不同的比赛时间来进行中小周期的训练, 这样能够让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够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 更好的发挥出自身的水平, 从而取得理想的成绩, 在网球的体能训练中, 很多运动员都是采用比赛来代替训练的方法来进行体能训练, 甚至有的选手会用高强度、高密度的比赛来代替训练, 他们通过参加密集的比赛来提高自己的身体机能和反应能力, 从而提高自身的竞技能力。简单的说, 这些运动员就是要通过比赛, 把身体体能来进行从负荷到恢复, 从恢复到再负荷的循环训练, 在频繁的高强度比赛中来达到体能训练和意识训练的目的, 如果运动员想要在比赛中能够获得最好的竞技状态, 那么就需要在比赛之前的一周或两周之内保持一个良好的赛前竞技状态, 要对运动员进行科学合理的比赛日期安排, 要把人体的生理机能变化周期和项目的竞技特征来一起的融入到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中, 把比赛作为契机, 从而才能够让运动员的体能和竞技能力一起提升。
1.3 和恢复训练进行结合
对于恢复训练来说, 如果不能够在训练的过程中产生疲劳, 那训练则一定没有效果。如果在训练之后没有恢复, 那训练一定具有危险性。所以, 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 不能够盲目的加大训练强度, 应该要结合运动员自身的身体素质和运动项目的特点来进行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 并且要对训练效果重视, 在训练之后要能够积极的投入到恢复中, 对于优秀的恢复训练方式来说, 应该要让没有参加到运动中的肌肉群和训练内容进行同步, 并且要对恢复训练的强度进行适宜的调节, 这样才能够让恢复训练有最大化的功效, 拿恢复训练的强度来说, 如果在进行一般强度训练的时候, 那么恢复训练应该在整个运动强度的1/3左右, 并且, 网球运动员的恢复训练要按照网球比赛的特点来进行, 把比赛时间、比赛间歇时间等都要合理的计划在恢复训练之内。
1.4 和技术战术训练进行结合
对于竞技网球的专项体能训练来说, 既包含了对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 还包括了专项身体素质以及对环境适应能力的训练, 对运动员专项的耐力训练、力量训练、灵敏度训练, 在进行专项体能训练的时候, 要结合网球专项的需要, 并且要结合网球的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来进行, 从而让运动员的体能和技术一起增长, 在对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的时候, 应该要结合在比赛中所能够用到的技术, 所容易发生的赛场情况来进行, 让运动员在训练中就能够感觉到赛场的气氛, 在训练中就能够让精神达到高度集中的状态, 这样在真正的比赛中, 运动员才能够更加淋漓尽致的发挥出自身的体能素质和个人技巧, 并且在体能训练中还要结合团队战术的训练, 让个人技术和团队战术自然而然的成为运动员训练或比赛中的一部分, 以便在正式比赛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发挥出来, 达到最理想的状态。
1.5 必须结合网球运动项目特点和能量代谢
由于网球比赛的特殊时间规律, 因此, 安排体能训练要根据其特点来设计, 那种练习时间越长, 打的板数越多就越好的训练的观念, 只会发展运动员与专项不一致的能力, 降低训练效率。在体能训练时, 一定要结合运动员比赛过程中的能量代谢特征和技术动作结构进行训练, 加强对网球运动专项技术动作的解剖分析, 从而选择技术、战术动作结构相似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进行训练, 不断提高运动员体能水平。
网球运动供能属混合供能, 比赛过程中, 主要以磷酸原供能系统为主, 糖酵解供能系统和有氧代谢供能系统也参与其中。因此在训练中要以提高磷酸原供能系统能力为主, 以提高糖酵解供能系统和有氧代谢供能系统训练为辅, 全面提高网球运动员的能量代谢水平。
2 网球体能训练时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网球运动项目的体能训练时, 首先要认识到体能训练的含义, 其次要重视运动员的身体素质, 再次要重视网球运动的特点以及不同运动员的不同身体素质, 因为网球比赛特殊的时间规律。因此, 要按照比赛的周期和比赛的强度来科学合理的进行体能训练: (1) 要合理的分析比赛的时间。 (2) 要分析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训练强度承受能力。 (3) 要分析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能量代谢特征和技术动作结构, 从而选择最科学合理的手法来进行, 这样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水平。
体能训练是整个网球训练中的一部分。体能训练中内容安排应合理:在制定多年或全年计划时, 根据所划分的阶段制定出体能训练任务和目的。在制定大周期、中周期。也要对体能训练做出具体的安排。结合项目特点体能训练也要有针对性, 在进行体能训练时必需考虑到网球项目特点, 对网球动作技术结构以及参与运动的肌肉有清楚的认识, 另外对各肌肉群参与工作性质和比例也应有所了解。结合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在对高水平运动员施训时。其中主要一个原则是因人施教。除了要对运动员进行全面的身体训练, 还要针对他的特点进行训练:做到发挥其优点, 弥补其缺点。
网球在不断的发展中已经不断的更新了不同的技术和战术, 所以, 对网球运动员进行训练时, 要结合最先进的心理需要和战术特点, 要仔细的分析目前最先进的战术, 从而才能够计划出最先进。最科学的训练方式, 要打破传统的训练方法, 对训练方法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在体能训练中, 要结合现代先进的网球战术特点, 技术特点和心理要求来进行同步的训练, 要注重对运动员思想和意志的培养, 要加强核心力量的训练, 全面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
3 结语
针对网球比赛中运动员特能的重要性, 所以网球运动员要不断的加大体能训练的比例, 要结合网球比赛中实际的战术特点和技术特点、要结合比赛、要结合恢复训练等同时进行体能的训练, 要结合现如今比赛的实际情况来不断的对体能训练的方法加以改进, 从而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喜铭, 丁月兰.竞技体育专项训练特征及其运动训练学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 2008 (4) .
[2]陈权, 范旭东.世界优秀男子网球运动员竞技过程技战术空间运用特征的实证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1, 30 (4) .
[3]甄新喜, 李竹青.经济网球运动项目体能训练特征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0 (1) .
竞技项目 篇2
> 【内容提要】正确合理的项目布局是我国竞技体育得以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新形势下必须及时调整竞技运动的项目布局,挖掘新的金矿,寻找奥运金牌新的增长点。文章在分析我国以往奥运项目状况的基础上强调指出:传统优势要扩大,弱项群中寻突出,新增项目要重视,好项目要扩展,方能实现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摘 要 题】体育研究
【.
【关 键 词】新形势/运……
1984年,我国第一次全面参加奥运会,在前苏联、东欧及古巴等国缺赛的情况下,获得了15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第4位的较好赛绩。经历了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波谷时期,在第25、26两届奥运会上皆获得16枚金牌,并连续位居排名榜第4位。在悉尼奥运会上,进至金牌榜和奖牌榜的第三位,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上的地位。世纪之交,中国体育代表团在第27届奥运会上的出色表现,使得国人对中国竞技体育的期望值空前增长。当前,北京申奥成功,中国顺利加入WTO,新的形势促使中国竞技体育不得不重新考虑自身的发展战略问题。中国竞技体育如何应对第28、29届乃至未来奥运会,如何成功地应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世界竞技体育的挑战等问题,将直接关系到中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正确合理的项目布局是我国竞技体育得以快速发展的经验之一
我国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在时间里,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已跻身于世界竞技体育强国之列。究其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正确合理的项目布局,有效地利用了有限的资源,形成了一批稳定的优势项目。1979年,我国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地位之后,我国竞技体育运动的决策组织机构,根据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状况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重点发展优势运动项目”的战略,并组织专家、学者对我国重点竞技项目的设置与布局研究。1980、1984、1989年分别确定了13、16、18个重点项目,并对这些项目在全国各省市的重点布局作出了统一规划。这一战略对我国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成功。我国体操、跳水、举重、射击和乒乓球5个优势项目的运动员在5届奥运会中共获得金牌60块,占80块金牌总数的75%。我国优势项目的发展对我国竞技运动水平总体竞争实力具有决定性作用。1988-20四届奥运会的成绩足以说明这一点(见表1)。
表1 我国参加近四届奥运会获金牌项目情况
年代 届别 获金牌项目 金牌数
1988 24届 体操、跳水、乒乓球 5
1992 25届 体操、跳水、乒乓球、射击、柔道、田径、 16
游泳
26届 体操、举重、跳水、乒乓球、羽毛球、射 16
击、柔道、田径、游泳
27届 体操、举重、跳水、乒乓球、羽毛球、射 28
击、柔道、田径、跆拳道
客观分析我国竞技体育项目布局的特点主要有3个:①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的性质,全国一盘棋,在各省市重点布局、统一规划;②由于经费投入的单一性、有限性,只能用较少的钱办成几件大事,所以只能按照投入产出的原理,把竞技体育项目分成经济类项目、准经济类项目、非经济类项目,对于花钱较少的项目优先发展;③优先发展适合中国人特点的项目,重点发展技能性较强、技巧性较高的竞技体育项目。
二、新形势下必须着手进行新一轮的项目布局
我国竞技体育的项目布局是竞技体育得以快速发展的经验之一,是与我国经济体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在新的形势下,这种布局的指导思想、模式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甚至可以说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竞技体育快速发展的障碍因素之一。新形势下进行新一轮的项目布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从第27届奥运会来看,我国仅参加了24个大项的166个小项的角逐,占全部项目的55.3%;获金牌面为9个项目,占全部参赛大项的37.5%。我国基础大项薄弱,与世界强国有明显差距。优势项目与基础项目一冷一热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美、俄、德金牌项目的分布特征给我们展示了竞技体育大国实力结构的基本模式。那就是应该在各个项群中都拥有一批可参与金牌角逐的选手,同时,在12~15个重点大项中能够夺取金牌。中国要想成为世界竞技体育大国,也必须走这条路。
其次,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来看,过去我国竞技体育项目的布局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一是主要运用行政的手段、统一规划;二是由于竞技体育经费的投入渠道单一化,经费的有限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项目布局,阻碍了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
最后,从现实可能性来看,且不论奥运会项目的设置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是在目前许多落后的`项目上我们也完全有信心,能够在不远的将来把它们搞上去。虽然在身高、体重、体质等许多指标上,中国人的总体水平与欧美人相比有很明显的差距,但13亿人给我们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选材资源。只要我们切实组织好广泛的科学选材,就一定能够从13亿中国人当中选拔出一大批具有出色的先天性竞技能力,适合于参加专门训练的竞技体育人才。从历史上看,即使许多现在落后的项目,历史上也都曾经取得过好成绩:郑凤荣、倪志钦、朱建华的跳高世界纪录,黄志红的多次世界女子铅球冠军,女排五连冠和女足、女篮的奥运会亚军,更不要说游泳项目上的“五朵金花”了。而且,从第27届奥运会来看,我们已经在许多非传统的优势项目上有较大的突破,像击剑、自行车等。
三、新一轮项目布局的基本构想
新一轮的项目布局要在继续发展已有的传统优势项目的基础上,根据世界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立足我国体育人才形态结构特点,审时度势,积极挖掘新的金矿,努力寻找奥运金牌新的增长点。我国多年来形成的竞技优势项目,在悉尼奥运会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乒乓球、羽毛球、跳水、体操、举重、射击和柔道7个项目获得了26枚金牌,总计53枚奖牌,411分。分别占金牌总数的92.9%、占奖牌总数的89.8%以及总分的90.5%。其中,女子举重与乒乓球比赛中,中国运动员全部获得金牌;在羽毛球5项比赛中,获4枚金牌;跳水8项比赛中,获5枚金牌。必须看到,在今后的比赛中,保持同样的获胜概率有很大难度。
首先,要积极寻找已经在大赛中有所突破的项目,如跆拳道、水上项目(赛艇、皮划艇、帆船帆扳)、击剑和自行车等。现在距离第28届奥运会只有3年的时间,要想在第28届奥运会上增加金牌的数量,除了要搞好传统的优势项目之外,对于这些已经在各种大赛中有所突破的潜项目要首先予以关注。
其次,根据项群原理,对于优势项群中的弱势项目要注意积圾开发,培育成新的优势项目。比如射击项群是我国传统的优势项目,但是我们并不是在每一个项目上都有优势,如步枪、男女跳高、男女标枪,而这些暂时还不具有优势的项目,很可能是我们未来的优势项目。
第三,根据国人体能特征选准那些处于弱势项群中的个别项目,力争突破,尤其是那些对体能要求较高的项目。从田径项目看,历届奥运会中,我国选手在中长跑、竞走等7个项目上曾进入前8名,表现出一定的实力,尤其在女子投掷(主要是铅球)、中长跑、竞走三项有过上佳表现。另外,男子跳高、女子3级跳远、女子撑竿跳高均可作为我国重点突破的项目来考虑。
第四,要重视奥运会的新增项目。自1984年奥运会商业化运作以来,连续4届平均每届项目净增17项。目前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已从1984年的223项增至2000年的300项。我国在第27届奥运会上的辉煌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本届奥运会新增项目。对于一些已经进入的新增项目要积极发展,如山地自行车、沙滩排球、铁人三项和蹦床等;对于有可能进入奥运会的准奥运会项目也要提前准备,未雨绸缪。雅典奥运会的比赛项目总数将有所控制,但是在一些小项的设置上还是会有一些调整,尤其是在女子项目上。
第五,大力发展女子项目,我国女子体育为我国的竞技体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我国许多优势项目中,女子项目的优势更明显;在许多弱势项目中,女子项目也有不俗的表现。此外,女子项目还是奥运会增项的主要来源,2000年奥运会增加的有女子举重、跆拳道、撑竿跳高、链球和水球等项目。
最后,对群众喜爱、观赏性强的足球、兰球、排球等集体项目也要考虑加快发展。对于20奥运会,可以考虑以女足、女垒、女排、女篮、女曲、女手6个女子集体项目为重点突破口,力争夺得奖牌,而且个别项目要冲击金牌。对于男子项目则力争打入决赛,争取更好成绩。
新一轮的项目布局要注意发挥市场的机制,既要考虑我国体育人才的地理分布,又要考虑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运用贷款、招标、奖励和股份等多种筹(融)资方式,建立起布局合理,资金投入多元化和现代化的竞技体育训练基地。
【参考文献】
[1] 秋水.第27届奥运会带给我们的启示与思考[J].体育工作情况,,(4):2-7.
[2] 孔庆鹏.构建竞技体育战略同心圆[J].中国体育科技,,(3):1-6.
竞技项目 篇3
关键词:中职教育 竞技项目 现代流行项目 开展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a)-0254-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课程的改革也在逐渐深入。在中职体育教学中,传统的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教育模式需要改革,特别是对体育项目要加大改革力度。要让学生们认识到体育项目不仅仅是单一的,而是丰富多元化,与现在的体育项目设施与流行项目相结合,促进新课程的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的展现体育竞技的魅力。随着中职教育的各专业和项目的技能竞赛开展的越来越丰富多彩,让我们意识到竞技体育项目在教育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位置。技能竞赛可以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检测。也可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竞技体育项目尤其适合技能竞赛,可以是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专业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在中职教育中引进现代流行体育项目,有利于学生回归到正规的体育训练中,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1 中职体育教育中竞技体育项目开展的问题
社会的发展进步带动了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传统单一化的中职体育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竞技体育项目和现代流行项目的开展为新课程的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竞技体育项目和现代流行项目的开展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竞技体育也被称之为竞技运动,体育竞赛是竞技体育的主要特征,体育成绩的优劣与比赛的胜负通常以体育成绩的优劣和比赛的胜负来判定学生们的体能素质。学校在体育课程中安排的竞技体育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足,而项目的设置上也存在着严重的体育发展项目比重失调的问题。中职体育是传播竞技运动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想要实现将体育竞技与教材有效完美的结合,不仅仅要加强学生们的竞技项目中必要的体能训练,还要从根本上让学生了解体育竞技的文化。但是竞技运动与体育教材的融合是十分不易的,有些经济体育的教育教学做不到本土化,找不到协调关系的连接点,这使竞技运动与体育教材的融合变得十分困难,再加上学校的想要实施这一方面还是有许多困难的,比如:学校的实际体育竞技内容和体育教材的连接上并不能做到百分百的融合,因此,实际教学情况与体育竞技的情况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导致中职学校在实现体育竞技项目并不能完好的开展,当然也不能与时俱进的和国际接轨。
2 中职教育中竞技项目和现代流行项目的开展策略
2.1 竞技体育项目的开展
大多数的中职学生毕业之后要面临着步入社会,如此学生们的心理将会有着正常的焦虑不安的情绪。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可以通过利用自己在学校时老师教过的竞技中的体育训练来有效的缓解、释放自己内心中压抑、不安的情绪,降低心理方面给自己带来的压力,对待社会,对待工作,可以用更加积极向上的态度去对待。教师可以在竞技体育的训练过程中,想要让学生步入社会后增强自己的抗击能力,使得学生可以在社会工作中良好的生存,用平常心对待自己的工作,就要针对学生身体素质情况以及体育竞技的情况,寻找一种可以将技能、趣味、思想结合到一起的竞技体育训练方法。针对不同学校具有的不同特点,中职竞技体育教学项目的开展方式也存在差异。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竞技体育已经成为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中职教育中竞技体育项目的开展需要根据各自学校的不同特点,使用不同的开展方式,学校应该加强竞技体育项目方面的科学研究,教师也要对竞技体育知识有着一定深度的了解,并与自身结合,使得自己更加充分的认识到竞技体育给学生们将会带来的好处。学生们每个人的体能,素质都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对不同的学生身体与素质情况制定不同的强化竞技体育训练的计划,更好的让每位学生的技能都有效快速的提高,使得学生可以在参加竞技比赛时取得优异的成绩。另外,因为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不一样,教学应该有针对性,而非盲目的地引进竞技体育项目,利用竞技体育项目的多元化功能,促进竞技体育项目在学生的生活中的开展。在中职教育中开展竞技体育项目不仅要针对不同学校的不同特点实行不同的开展方式,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体育素质,也应使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例如:在中职体育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开展乒乓球、足球、篮球等竞技体育项目。实践证明,中职学生在学校学习了这些体育项目之后,还可以在日后开始工作以后利用业余时间运用这些学过的项目进行健身等活动,实现了人们群众普遍健身的全民健康目标。
2.2 中职教育中现代流行项目的开展
中职教育尤其自身的特点,中职教育的提点是中职教学的体育教育中开展现代流行的项目依据。教师不仅要对适合学校开展的项目进行选择,还要注重流行项目在学生们的生活中带来有益的效益,将学生们的健身方式,趣味等级,考虑进去。中职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至始至终都是十分重要的,心理思想,健身,品质,体育是否具有积极影响是教师选择现代流行项目的几个重要的依据。教师选择的流行项目应该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教学的时候,老师会讲解体育课程的基础特点,并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编写教案来进行教学。对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行分析并且分类,将其与体育教材有效的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课堂的快乐。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现代流行项目的开展需要结合中职教育的特点进行。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现代流行项目的开展需要教师根据实用性原则对学生进行指导。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影响教师选择现代流行项目的关键因素,课堂上需要教师将所选项目和体育教材有效的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同时,现代流行项目的实用性也是教师进行选择是应该重点关注的一个条件,有实用性的项目可以在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仍然能得到传承和发展,从而达到不断增强身体素质的目的。例如,在中职体育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开展篮球、足球、瑜伽、网球等现代流行项目。事实证明,中职学生经过这些体育项目的锻炼之后,还可以在日后开始工作以后利用业余时间运用这些学过的项目进行健身等活动,实现了人们群众普遍健身的全民健康目标。例如,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对其进行健美操项目的教育训练,一般高职院校对健美操项目的开展较多,而中职院校则普遍较少,健美操就是愿意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项目,让学生进行身体方面的联系,将有关联的项目融合在一起,比如:音乐和舞蹈。这样一来,学生在参与这些体育项目的过程中,既可以得到全方位的锻炼,还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以及内在的气质。在中职教育中开展现代流行项目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使学生的个性特点得到充分的发挥,促进学生自主锻炼的积极性,从锻炼延伸到教学,提高学生训练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
3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的教育方面也在日益完善,中职院校的体育教育方式也在不断改进创新。在中职教育中开展竞技项目和现代流行的项目,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训练的兴趣,还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的发展,帮助学生回归到正规的体育训练中。
参考文献
[1]何润培.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J].咸宁学院学报,2011(8):91-92.
[2]方展画.切实推进专业课程改革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内涵[J].职业技术教育,2013(33):46-47.
[3]史文生.略论中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激励功能[J].中等职业教育,2014(22):3-5.
竞技项目 篇4
乒乓球制胜因素的快、准、狠、转、变分别对应5种球的特性,即速度、旋转、落点、力量、适应于多变,制胜因素是在5个物理的竞技要素的经验基础上抽象成的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这五个制胜因素都有着独特的内涵,都充满了技术与智慧。
1 乒乓球制胜因素“快”的特性分析
乒乓球的快最基本的含义是球速,球速可以是对手任何的技术动作遭到快速破坏的杀伤力,乒乓球的击球速度通常用合法还击所耗费的时间来表示,合法还击所耗费的时间越短则表明击球速度越快,反之则慢。运动员可以通过减少合法还击消耗的时间和提高击球速度战胜对手。
1 . 1 减少合法还击所消耗的时间
合法还击所需要的时间是从对方将球击到己方球台的一瞬间算起,到运动员回球时触球的一瞬间为止,运动员击球时间越早,击球所需的时间越短,因此,运动员要减少合法击球所消耗的时间必须提前准确判断出来球速度、旋转和落点并提前做好接球准备,需要运动员训练长时间集中精力。
球体飞行时间的长短也会影响运动员合法击球所耗时间,这段时间是球体离开拍子的一瞬间至球落到对方球台的一瞬间为止,球在空中飞行的时间长短与球的飞行速度和飞行弧度有很大关系,加快球的飞行速度和缩短球的飞行弧线有助于跳击球速度。
1 . 2 提高击球速度的方法
第一,站位靠近球台,在来球上升期击球,这不仅能够缩短击球所需要的时间,而且能够缩短回球的飞行弧线,同时还有助于借用来球的反弹力加快回球的飞行速度。第二,还击球时,充分发挥击球力量,并尽可能使力的作用线接近球心,以加快回球的飞行速度。在许可范围内尽量压低弧线的高度,减小打出的距离,使回球的飞行路线得以缩短。第三,比赛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反应速度和位移速度,使之与击球速度紧密结合。
2 乒乓球制胜因素“转”的特性分析
在现代乒乓球技术和战术中,旋转是竞技制胜的核心因素,在乒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渗透到体育各个方面,高科技材料应用到体育运动器材中,胶皮拍和海绵胶拍的出现,增强了球的速度和旋转,通过推、搓、拉、削球旋转变化,或在制造旋转的同时注重速度的变化,拉真假弧圈球、削转与不转、搓转与不转球等,球速与旋转结合,注重旋转多变,动作外形越相似越容易迷惑对方,最大限度的发挥旋转变化的作用。从事乒乓球的教学与训练工作,必须掌握旋转方面的基本知识。
击球时,如果球拍的作用线不通过球心,通过力的分解可知有一部分力转化为可使球旋转的力,这样球在飞行的同时加旋转,力的作用线不通过球心的乒乓球产生旋转的基本原因,结合乒乓球的特点,作用力的大小和速度与手臂挥拍的加速度有关,在击球力量的基础上,切球的薄厚可以加强球的前进和旋转速度,使球产生多种多样的旋转。
3 乒乓球制胜因素“准”的特性分析
我国乒坛人士很早就认识到准确的重要性,任何技术、战术离开了准确都会变得毫无意义。准,要求运动员击球弧线适中、落球点到位,比赛中或者练习中不难发现,球近乎直线落入对方球台的情况比较少见,大多少情况是以弧线的轨迹落到对方球台,适宜的弧线需要运动员根据来球距离网的远近适当把握。
(1)如何提高和压低弧线的曲度及增长与缩短打出的距离。
制造不同的弧线曲度主要根据3个条件:一是拍型角度;二是击球部位;三是发力方向。球拍角度后仰越大,产生的弧线曲度越大,拍型越前倾,弧线曲度相应减小,击球时以摩擦为主,减小向前打击力量,可以缩短打出的距离,击球时力量通过球心则打出的距离较大。总之,打出的距离长短主要与击球力量成正比。
(2)打出不同距离、不同高度的球对弧线的要求。
(3)不同击球时间对弧线的要求。
4 乒乓球制胜因素“狠”的特性分析
“狠”主要体现在击球力量上,20世纪末期以后乒乓球技术发展趋势越来越凶狠,并想积极主动进攻的方向发展,尤其是欧洲选手在比赛中敢于搏杀、打法凶狠、速战速决,充分体现了“狠”这一制胜因素。
力量的大小取决于击球质量的大小和加速度的快慢,增加物体质量或提高物体速度,都可以使击球的力量得到加强,结合乒乓球运动员的特点,运动员的体重、球和球拍的质量相对是比较固定的。因此,在击球时,主要是由手臂挥拍的击球幅度、身体其他部位的配合和他们的加速度大小来决定的。力量是产生加速度的基础,挥拍时加速度越大,击球时力量也就越大,球速就越快,击球时作用线通过球心则力量更大速度更快。
5 乒乓球制胜因素“变”的特性分析
乒乓球运动中的“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主动变化与随机应变。变,是运动员战术运用的基础,随机应变是运动员熟练运用自身技术应对对手进攻,准确的观察判断是随机应变得基础,这就要求运动员技术更加全面、战术更加丰富,若仅凭单一战术意图很容易被对手察觉,只有复杂多变的战术才能创造有利时机,达到攻其不备、出奇制胜的目地。
6 结语
近年来,由于新的技术和新的工具不断发展和创造,使得乒乓球的内容、类型和打法越来越丰富,战术变化也越来越复杂,这就是适应能力的强弱成为比赛时重要的制胜因素。
乒乓球的“快、转、狠、准、稳”构成了乒乓球的制胜因素的“群”这个群中的各个因素并非是单独存在的,在这个因素群中,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因此运动员要想在比赛中取得优胜,必须处理好制胜因素之间的关系。加强对制胜因素的训练。
摘要:乒乓球运动是我国的传统优势项目,在世界乒坛独领风骚、长盛不衰。我国乒乓球运动的成功与我国对乒乓球运动项目的制胜因素、制胜规律的正确认识过程密切相关,通过对世界乒坛的历史与现状回顾与分析发现,我国基本能够把握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规律,能够对乒坛出现的新动向及时迅速的做出反应,从而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对策。基于我国乒坛人士对的上述认识,我国乒乓球队在制定各种技术打法的指导思想时,明确把速度、准确、凶狠、变化、旋转等因素放在重要位置。
竞技项目 篇5
首先,电子竞技这种需要长时间面对电脑,对身体容易造成较大损害的运动方式,与奥林匹克所倡导的的健康理念有所冲突,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讲述了运动项目进入奥运会的几条主要标准,其中之一就是不能对运动员身体健康带来较大的伤病危害,我方不否认电子竞技是一项考验思维、敏捷与合作的智力对抗运动,但如果运动本身对人真实的身体造成较大不良影响的话,他便不具备能入选奥运会的条件,据调查显示,大多数职业电子竞技选手每天训练的时间超过10个小时,有的甚至可以达到12小时以上,整日长时间坐在电脑前神经高度紧绷,缺乏有效地体育锻炼,对身体的损伤无疑使巨大的,而新闻中时常出现的电竞猝死案例也不禁让我们为之扼腕。
其次,电子竞技本身缺乏一个能够长期稳定的比赛项目,由于其依托高科技软硬件设施存在,设备与游戏的更新换代日益加快,导致可能现在火的一塌糊涂的电竞项目如LOL,Dota2,几年后也可能不再时兴,1996到2000年风靡的红警,现在已经几乎销声匿迹。这种情况发生以后,以前依赖这些项目生存的运动员又将如何自处。况且,如果真的将电竞加入奥运会,项目的选拔也缺乏一个可靠的标准,都是足球,FIFA和实况选谁?都是团体对抗,LOL和Dota又选谁?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竞技项目 篇6
【摘要】通过对传统中学生运动会中重竞技、轻娱乐、重个人、轻集体现象的探析,在项目的设置上应从以竞技项目为主向竞技项目与娱乐、趣味性项目参半,个人项目与集体娱乐项目结合并逐渐加大后者比例的新的发展模式转变。竞技与趣味相结合,使多数学生参与积极性大大提高,也为各类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绝好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关键词】运动会 竞技 趣味性 娱乐性
1前言
多年来高校运动会由于受传统和思维定势的影响,思想上观念陈旧,形式上偏重于“田径运动会”、“学生运动会”,重金牌、重竞技、重个人,高校运动会成了少數人的体育比赛,逐渐失去了全校师生员工对它的关注热情,使运动会难以在更广泛范围内发挥它的社会教育作用。因此,校运会中应适时引进娱乐、趣味性项目,这样既有利于促进学生身体和技能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意识、能力和习惯的养成,体现校运会多功能、多元化的特点。运动会如何吸引人多数学人参与,如何体现“健康第一”这个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改变“少数人干,多数人看”的局面,成为学校运动会改革,突出融竞争性、竞技性、趣味性、健身性、教育性与一体,使体育活动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对高校运动会中竞技项目与趣味项目相结合模式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与本论文相关的书籍和文献资料(包括网上查询等)通过Internet、中国知网和首都体育学院图书馆查询相关书籍与刊物,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为论文提供现实的素材和理论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
本问卷随机发放给秦皇岛市部分高校,问卷共发放2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卷192分,有效率96%。
2.2.3 对比分析法
对所获得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对图表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校运动会比赛项目设置与人数分析
经过对近四届学校运动会参与学生的分析对比,以调查问卷等形式并进行统计,把近四届运动会项目设置和参与人数(次)列表(表1)。学生参与运动会的人数(次)来分析,参加人数(次)明显增加。2012、2013届为田径运动会,项目设置全部为田径运动比赛项目。学校运动会的项目设置是田径项目为主,竞技性强、参与面少,对参与者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要求较高,只有少数学生具有参与比赛的能力,多数学生在参与比赛过程中处于应付状态。而第2014、2015届运动会的项目设置为田径与趣味运动相结合,使多数学生参与积极性大大提高,为各类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绝好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3.2从学生参与运动会的动机分析
经调查显示:见表2学生喜欢参加田径运动会的只占18.4%,而喜欢参加趣味运动会占61.5%。自愿参加田径运动会的占21.8%,现在的学校运动会的项目设置是田径项目为主,竞技性强、参与面少,对参与者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要求较高,只有少数学生具有参与比赛的能力,多数学生在参与比赛过程中处于应付状态。而自愿参加趣味运动会的占59.7%,提高了37.9个百分点。受老师指派参与田径运动会的由40.7%下降到趣味运动会20.2%,下降了20.7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趣味运动会能够吸引很多学生参与,达到了参与、竞争、健身的目的。
3.3运动会的项目设置学生的参与情况
米,占82.4%;依次为1500米,占75.3%;跳高占50.2%。增加了形式多样的趣味性比赛项目,对学生身体素质要求不高,技能要求也不严。能使每个参与的学生都有获得好成绩乃至第一名的可能性。因此,学生参与运动会的积极性提高,平时也能结合体育课、课外活动进行练习,既有趣味,又有健身还有竞争。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要让更多的学生自觉参与学校的体育运动会,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使校运会真正做到以娱乐为手段,以健康为目的,引导学生增强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把素质教育融进学校的体育运动会。
4.1.2采用改革后的体育比赛形式,从各方面都促进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参加体育比赛的兴趣、能力都得到长足的发展。
4.1.3竞技与趣味相结合的运动会,使多数学生参与积极性大大提高,为各类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绝好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4.2 建议
4.2.1校运会要面向全体师生,全员参与、全场互动。具体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革竞赛内容与形式的目标,不断加大改革的力度。
4.2.2校运会可增加集体性、趣味性、健身性、表演性的项目,设置一些简便,可以让大部分学生都参加的项目。
4.2.3体育竞赛的内容与形式的选择应紧密结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
4.2.4耐力项目改变比赛方式,以团队、小组,越野、探路3000米的趣味耐力为主,锻炼学生的团队、配合精神,同时提高耐力素质。
【参考文献】
[1]洪卫星,郑艳芳.学校运动会项目设置的利与弊[J]. 安徽体育科技, 2014,(02)
竞技项目在高中体育教学的运用 篇7
一、竞技项目在高中教学中的现行情况
一直以来, 在高中的体育教学中, 所利用的竞技项目教学是为了让运动技术技能达到目标, 过分重视学生的体制, 而对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和意识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竞技项目在高中的体育教学实践中, 受到高考的影响, 让体育教学无法正常有序的进行, 使体育教学处在边缘地位。就目前的高中体育教学而言, 采用的是单一的教学方法, 不重视不同学生之间的不同兴趣、爱好、特长, 不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从而无法实现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繁重的学习任务与巨大的升学压力和老师、家长的错误引导, 使得高中学生的体育情感在现实中得不到很好的培养, 导致学生忽略了体育课的本来目的, 对于体育运动存在着躲避、消极怠工的心理, 使得体育课在学生心中处于鸡肋的位置。
二、竞技项目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不足
1.忽视了学生自身存在的差异
不同的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领悟和理解掌握能力有所差异, 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传统教学中, 量化评价最为重要, 竞技技术的教学不公平之处在于:全部学生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 这种衡量很难让学生有满意和肯定的成绩, 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了解, 尤其是对体育差生来说很不公平, 这影响了他们对竞技项目的热情和学习, 使竞技运动成为一种负担。
2.在教学中过于强调成绩的好坏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 体育教师过分要求学生的成绩, 一味的追求让学生跑得更快, 跳得更高, 这种只追求成绩的应试教学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和乐趣,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感受到自我超越, 快乐和成就感。
3.竞技项目的教学要求与体育教学目标相偏离
竞技运动项目所追求的是比赛最后的胜利, 它所针对的范围只是少数的运动员, 而体育教学的目标则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竞技技术, 还要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 其结果使体育教学与竞技运动都无法健康的发展, 体育教学让学生全身心地发展的本质功能无法正常发挥。
三、现行的高中学校竞技体育教学的改革意见
1.改革竞技运动项目的内容, 增加健身娱乐性体育的内容
将娱乐体育的概念引入到体育教学之中。缺乏娱乐性, 没有创造力是现在的高中体育不受学生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体育的娱乐性恰恰蕴藏在体育的竞技之中, 高中的体育教学不能像社会上的成人之间的比赛一样, 所以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 使竞技运动的娱乐性更为突出, 更能适应高中生的需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 对竞技项目进行适当的改变, 使原本枯燥单调的竞技项目趣味化, 让学生在活动中能够感受到体育带给他的快乐。长时间的进行同一个动作的反复练习虽然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 但很容易使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越来越低, 产生精神上的疲劳。如果我们能够在掌握一定的技术基础上, 采取竞赛的方式, 让学生分组联系, 各小组之间相互对抗, 同小组之间相互帮助, 互相合作, 这样教学效果就会好很多。
2.提高竞技项目的教育功能
竞技运动既有强身健体的作用, 还能对人们的心理活动产生影响,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与团结协作的精神。充分发挥竞技运动项目的教育功能, 增加同学之间的相互理解, 对现代社会的团结、和谐、进步有利。
3.坚持科学理论指导教学
高中体育竞技项目在教学实践中应提高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 利用专业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改进体育教学理论, 坚持“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的理念。科学的理论指导是竞技运动项目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运用, 能够有效地促进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落实。
4.重视差异性教学
俗话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一些或多或少的差别, 所以每个高中生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能够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体育竞技项目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激发出自己的学习兴趣, 体会到体育竞技的乐趣, 让有不同天赋和运动潜力的学生得到更好地、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机会。
结语
竞技运动是体育文化的一块瑰宝, 竞技运动的规则性、竞争性、娱乐性、不确定性等等都是吸引学生的闪光点。以前传统的竞技项目教学已不适应现在的体育教学。重视竞技项目的教育意义, 增加竞技运动的娱乐性, 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 注重差异性教学才能使竞技项目更加符合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使其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得到更好的运用。
摘要:竞技运动项目是一种具有挑战性, 竞争性, 规则性的身体活动, 它所追求的只是比赛的最后胜利, 是一个具有文化性和社会性的复合体。以终身体育为背景的体育教学改革使得“以人为本,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逐步深入到体育教学之中, 从而使人们对体育教学中竞技项目的态度产生了分歧。本文主要讨论竞技项目在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此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关键词:竞技项目,体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盛伟.谈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学理论, 2010, (10)
[2]张纯甫.浅析竞技项目在高中体育教学的运用[J].当代体育科技, 2013, (02)
竞技项目 篇8
拔河是淮北地区人民群众喜爱的集体角力竞技活动,也是全国各民族人民都喜爱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拔河历史悠久,据《墨子·鲁问》和《荆楚岁时记》杜公瞻注介绍,这种竞技源起春秋后期,当时楚、吴之间进行水上舟战,楚国聘请来楚地游历的鲁国名匠公输般为其设计一种名为“钩强”的器具,在舟战占优势的情况下可以用它勾住敌舟,不让其逃脱;在失利时可以用它抵住敌舟,不让其接近,以免被俘。其后,这种钩拉敌舟的战术操练又从水上移到陆上,基本动作从“退则钩之,进则强(拒)之”,演变为单一的“钩”,即“拖”、“牵”技巧,进而演绎成一种竞技项目,称为“牵钩”或“拖钩”。
拔河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两人对抗,也有多人对抗;有徒手对抗,也有利用器械进行的对抗,等等。但是目前对拔河运动组织形式和拔河形式的拓展研究不够。拔河受时间、场地器材等因素的影响不大,且易于开展。拔河既能锻炼身体,提高力量素质,又能开发智力,锻炼意志力,同时还能给观众以美的享受,所以对拔河的组织形式和拔河的形式进行拓展是非常有研究价值的。
二、研究目的
通过对《角力竞技项目之拔河的拓展实践研究》的研究,进一步拓展拔河运动项目的组织形式和拔河的形式。通过组织形式和拔河形式的拓展,进一步挖掘拔河这一体育课程的情感适应价值、体育文化价值、运动技能价值和生物改造价值,从而形成拔河体育课程完整的单元体育教学计划,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身体,提高学生的力量素质,开发学生的智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力,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价值观,形成积极参与锻炼的生活方式。
三、研究假设
1. 假设学生在思想上对角力竞技项目之拔河产生共鸣和浓厚的兴趣。
对角力竞技项目之拔河的起源作历史的追溯,回顾其发展的过程,了解其运动价值,实现其人文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延续和发展。
2. 假设学生主动积极而且自觉地参与到角力竞技项目之拔河运动中来, 掌握不同组织形式和不同拔河形式下的拔河运动技能。
展示形式多样且多变的角力竞技项目之拔河的拓展组织形式、不同的拔河形式,和随拓展组织形式、不同的拔河形式而出现的相应开发出的拔河器材。在此同时根据拓展出的不同组织形式和不同拔河形式介绍相关的比赛规则等,为角力竞技项目之拔河的拓展打下基础,实现其运动健身价值和生物改造价值。
3. 假设学生积极发挥想象,创编拓展出形式多样的拔河组织形式和拔河形式。
通过展示形式多样且多变的角力竞技项目之拔河的拓展组织形式,不同的拔河形式和随拓展组织形式,不同的拔河形式而相应开发出的拔河器材,引导学生拓展拔河的组织形式和拔河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用自主创新的实践行为培植创新的潜质,从而实现该运动项目的情感价值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 假设学生能够自我分配角色,进行有效的组内、班内、班际等的探究合作,共享探究成果和交流体会。
抛砖引玉,鼓励激发学生在拔河运动技能的理论支撑下,加强交流与合作;教师和学校为学生的交流和合作的相关成果提供展示的校园或社会平台,从而实现学生的社会价值,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四、理论支撑
1. 角力竞技项目之拔河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其锻炼健身价值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见。
2. 角力竞技项目之拔河的动作技能,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
3. 角力竞技项目之拔河的相关力学原理。
4. 对角力竞技项目之拔河的动作技能、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的学练方法。
5. 对角力竞技项目之拔河组织形式和拔河形式的拓展原则、规律与方法。
6. 其它体育运动项目拓展技法的相关案例。
7. 技项目之拔河的课堂学练行为自律标准。
五、拓展与开发的运动知识、技能设计
1. 单个动作技术方法范例(主要动作技术范例图)。
2. 动作技能组合方法范例(技能组合范例图)。
六、拓展与开发的运动知识、技能设计
1. 拓展出的相关游戏、教学比赛、比赛规则、比赛技战术、比赛场地器材与组织方法。
(1)同向拔河(拔河组织形式的拓展案例)
比赛双方队员人数相同,实力相当。听到裁判的比赛开始口令后,双方同时用力,一方队员前面的红标志退过前限制线时为失败,超过后限制线时为胜利。
场地器材、组织方法如下图:
(2)颈部拔河(拔河形式拓展案例1)
参赛的两人相对坐在平地上,把打结的绳环套在颈部,双脚相抵。裁判一下令,双方都以脖颈用力,想方设法把对方拉向自己一侧。一方臀部离地或绳环中心线偏向对方,即视为失败。比赛时不能用手抓赛绳,否则为犯规。
(3)颈部拔河(拔河形式拓展案例2)
双方面对面站立,把打结的绳环套在脖子上,然后用颈部力量往后拖拉。一方先把赛绳中间的标志拉过界即获胜。
(4)腰力拔河(拔河形式拓展案例3)
把绳环或打结的布带套在赛手腰部进行拔河。比赛之前,同样先在平地上划两条线为河界,中央划一条中界,然后双方赛手面对面或背对背站立,把绳环套在双方腰部或腹部拉直,赛绳中间系上颜色区别于赛绳的标记,并垂直于中界。比赛令下,双方用脚部和腰部力量拉扯,将标记拉过河界为胜。面对面比赛时,不能用手抓赛绳;背对背比赛时,不仅可以用手抓绳环,而且可以用手助拉。
(5)手力拔河(拔河形式拓展案例4)
用手抓赛绳的拔河比赛,可分为个人和集体项目。个人比赛时,两人对拉,胜负较易决定。集体比赛有男对男、女对女、男对女和男女混合等多种形式,比赛时不易分胜负,在指挥员和啦啦队的助威声中比赛极为精彩。
(6)爬式拔河(拔河形式拓展案例5)
选一块平地,先在地上划两条平行线作为河界,中间划一条中界,准备一条约四米的绳子并在两端打结。比赛在两人间进行,双方各自把绳子套在脖子上,两人背对,将赛绳经过腹胸部从裆下穿过,然后趴下、双手着地,把赛绳拉直,绳子中间系一红布为标志,垂直于中界。比赛开始后,双方用力互拉前爬,用腿腰肩颈的力量奋力向前拖动布带,以将红布标志拉过河界者为胜。
此外还有沙滩拔河,水中拔河和沼泽地拔河等(略)。
七、单元教学方案设计说明
1. 通过对角力竞技项目之拔河的起源作历史的追溯,回顾其发展的过程,了解其运动价值、人文价值、健身价值和文化价值,激发学生对拔河运动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运用图片、影像资料等播放拔河的热闹壮观场面,刺激学生的视觉,满足学生视觉感受和心理的需求,进一步巩固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2. 系统规范地进行拔河运动的教学,适当渗透对拔河组织形式和拔河形式的拓展,让学生感受和体会拓展的涟漪。
3. 通过进一步展示和学练具有代表性拔河之拓展组织形式和拔河形式,掌握相关的拔河运动技能,了解相关的理论支撑,激发学生创编和拓展的思维火花。
4. 教会学生创编和拓展的方法,掌握创编和拓展的原则与规律,加强人人、组内、组组、班班、班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探究拓展的方向与规律,形成校本文化。
5. 整理各种文字、影像、图片等材料,形成相关报告。
八、单元学练目标
1. 运动参与目标。
学生能在单元学练中表现出积极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愿望。
2. 运动技能目标。
在全面掌握拔河运动技能的基础上,了解其相关的理论支撑,能够对拔河进行主题性、艺术性的拓展研究。
3. 身体健康目标。
全面理解拔河运动对发展学生身体健康和身体发展的意义,形成稳固的对拔河运动的学练学习兴趣和态度。
4. 心理健康目标。
有意义地进行拓展,并乐意在集体环境中进行合作性的探究。
5. 社会适应目标。
学生能够较准确地定位自己,很好地和他人进行交往,加强组内、组组、班班等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享合作与交流的成果。
九、单元学练内容
1. 了解拔河运动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实现其人文价值和文化价值。
2. 了解并掌握拔河运动的比赛技巧和比赛规则、方法和裁判的手势等。
3. 了解并掌握拔河运动的相关专业训练手段和技巧。
4. 了解和掌握对拔河组织形式和拔河形式的拓展原则、规律和方法。
5. 对拔河这一运动项目进行组织形式和拔河形式上的拓展性研究。
6. 对拓展研究的成果进行学练,巩固拓展的成果。
7. 形成校本教材和拔河单元的专项拓展教学计划。
十、运动技能
1. 掌握拔河运动比赛时的基本站位、握绳与用力的方法和技巧。
2. 了解和掌握与拔河运动相关的专业技术与素质训练的手段和方法。
3. 了解和掌握拔河运动比赛时的战术技巧。
4. 了解和初步运用所教的相关运动技术、理论、方法和经验,针对不同的运动组织形式和拔河形式进行运用,并得以发挥和巩固。
十一、相关方法
1.阅读资料法。
2.图片、影像展示法。
3.教学示范法。
4.自身体验法。
5. 引导法。
6. 归类总结法。
竞技项目 篇9
1竞技项目在体育教学中开设的现状
1 . 1开设的指导思想
长期以来在高中的体育教学中,开设竞技项目的指导思想更多考虑是为了体育教学组织的方便,老师和同学特别重视让运动技术技能达成目标,强调教学组织的“教”、“练”,忽视锻炼身体为目的“学”、“练”。把眼前技能重视起来,并把这一教学的短期效益进行掌握,轻视了竞技项目的开设,为学生的终身体育目标达成来长期服务;片面强调增强学生体质,忽视学生体育意识与自我锻炼的能力。学校在开设竞技项目的教育实践中,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让体育教学正常有序的进行不了,让体育教育处在整个学校教学里最薄弱的地方,把竞技项目进行开设,将培养学生体育的素质、兴趣与情感进行忽视。很多体育老师依然守旧,一直无法突破一些传统的竞技体育观念,这很不符合现在素质教育的要求。
1 . 2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手段是实现教育目标和传授教学内容的途径[2]。这些年里比较多的学校在体育教育的教法手段上都有些改变,但问题还是依然存在的。竞技项目在体育教学里用到的方法是特别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自主与独立性特别缺乏,学到的一些知识和技能也都与社会实践所脱离,毕业后学生都形成了很差的适应性。体育教学在面对全体同学时,是客观存在个体差异的,如让所有同学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就应该在教学里面充分考虑因材施教的问题。在目前的体育教学里面,对所有的学生一般都采取“一刀切”的方法,把学生个体的不同兴趣、爱好与特长忽视。对学生实施不了差异性的教学,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的全面发展,让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实现不了。
1 . 3学生情感的培养
现如今的高中竞技体育教学有很多问题存在,比如:重育体、轻育心;要加重强调社会对学生的体育要求,学生自身的心理对体育的需要进行忽视;对体育教学进行强制性实施,而体育教育则认为是一种社会行为,学生无论怎样都要进行学习;重视培养、刻苦锻炼、不惧怕挫折、不惧怕失败、有顽强意志,把那些在体育锻炼里得到的所有愉快和成功的情感都忽视,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与锻炼的自觉性也缺少[3]。这些问题都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主要问题所忽视了。高中生的兴趣爱好很广泛、精力很充沛、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都很积极,能将高中教师竞技体育的教学内容全部捕获,掌握要领。当然学生体育情感在现实中得不到很好的培养,这和繁重的学习任务与巨大的升学压力和教师、家长的错误误导有着关系, 致使高中生忽视了体育学习的必要性,抑制自己强烈的体育学习兴趣,在体育课上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存在消极怠工现象。
1 . 4评价体系的设置
高中竞技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设置现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过于强调定量评价的功能,体育成绩考核以各种达标标准来评分,通过各项体育成绩测试来评价学生体育成绩的优劣,这些体育成绩测试标准其实让大多数同学都难以取得理想的成绩;同时,教师为了考试组织方便,经常都是以所教授的教学内容为评价的主要手段, 造成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练什么,最终考核就是这些内容,评价缺乏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展示空间。另外,评价体系中缺少过程性评价内容,学生的参与、提升、发展都未能列入评价体系之中,评价缺少学生间相互评价的权重。
2竞技项目在高中体育教学开设中的存在问题
2 . 1过于强调技术动作的规范性
体育教学以充分的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实质,主线:运动技术;目的: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最高教育过程:形成兴趣、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实现终身体育与追求“健康第一”[4]。竞技项目的手段与载体是高中体育技术教学所实现的学校体育目标,但这不是最终的结果。尤其高中竞技项目的教学实践里有着老师们不能正确的把运动技术教学的目的性理解,学生技术学习、掌握与纠正错误这些被较多的精力所分散着,技术动作学习的规范性要特别强调,在学生技术学习没有办法达到规范要求的时刻,不能及时给她们肯定和鼓励,这样很伤害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也很影响她们对体育的情感、态度,最终对运动技术学习有一种“难学、难练、难达到”的感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里面感受不到自我超越、快乐体验和成就感。
2 . 2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性
先天遗传和后天努力对学生的个体运动素质起着影响作用, 不同个体有差异的是运动技能的学习悟性与掌握的快慢,此差异都客观的存在,承认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也是对学生的尊重、强调“以人为本”的表现。在传统教学影响的过程里,量化评价法最为重要,在体育教学实践里,技术教学的差异性、要求、评价,很难让学生有满意和肯定的评价。传统运动教学可以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对技术教学研究有着不足。忽略个体差异,都有着缺乏对象和学习要求的现象存在,此现象是体育差生的薄弱带,影响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学习进程,使运动技术学习成为部分学生的一种负担。
2 . 3缺乏创新性
在高中竞技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技术教学法还在模仿着运动训练的方法与手段。技术教学方法和竞技运动训练方法都有着很相似一面是确定的,交错使用一些方法也是不容质疑的[5]。但在当前许多高中体育教师还是照搬运动训练的方法和手段,而在农村大多数高中体育课教学都是再走一种形式,只是起到一个应付《课程纲要》中的课时要求,这样创新就无从谈起。
3竞技运动项目改造的策略
3 . 1提升竞技运动项目的教育功能
竞技体育一方面具有健身功能;另一方面对人们心理的活动影响是不能计算的,不仅能激发出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操,还能把集体主义与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起来。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进行增加,对现代社会的团结、友谊、进步有利。目前竞技体育的状态,不是以牺牲自己的健康来体育训练的,而是为了让自己增强体质,安全与自发的组织的一种运动。并没有脱离竞技体育的本质概念,而现在的竞技体育也没有脱离体育的外延概念。
3 . 2优化竞技运动项目的教法形式
3.2.1建立“教赛”教学形式
目前普通高中竞技运动项目要想真正从竞技层面提高水平, 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建立高中“教赛”教学形式,竞技运动项目重在竞赛,在体育教学中教会学生技术技能的同时,应有效的组织各种教学比赛。学生技术、技能的提高,通过各种阶段性的、分层次的教学比赛,高中学生自己在掌握的各种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教学比赛使运动技能得以有效的巩固和提高,教学是一种形式,比赛也是教法运用的一种手段,竞赛是学生技术技能得以提升的措施。只有有效的把教学和比赛有机结合才能推进竞技运动项目教学方法的改革。
3.2.2强调“体教”结合教法
“体教结合”是我国竞技体育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丰富与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主要手段[6]。也是普通高中竞技运动项目教学的一个重要教法特点,竞技运动项目教学在重视技术技能教学和提高的同时,应该强调高中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做保证运动技能的掌握就成了“无源之水”,竞技运动项目中每一个技术动作的完成离不开良好的运动素质这一基础。竞技运动项目教学中应该在每次课都预留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各项身体素质练习,这种教学形式是竞技运动项目教学的技术掌握有了的物质基础“,体教结合”的教法应该在高中竞技运动项目教学普遍推广。
3. 2. 3注重差异性教学
经国外学者研究表明,进行当一项既不难又不容易的活动的时候,人们能一直体验到快乐。高中学生个体应为遗传、经历、环境等因素,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技能储备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竞技运动项目教学中能很好的把握教学的难度,使绝大部分学生在技能的学习中激发学习热情,战胜自我、体验快乐、提高学习自信心,同时,关注差异性的存在,教师在教学组织、教法运用时,使有学习困难的同学能够得到很多的关照,使有运动天赋和潜力的同学在课堂上也有展示和提升的机会。
3.2.4坚持多学科理论指导教学
高中竞技运动项目教学在实践操作方面应充分利用人文学科优势,提高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关怀与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辅导;利用理工与医科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实效性,丰富并提高体育教学理论,坚持“以人为本”、反对技术至上的理念,竞技体育的高要求不能用来规范课堂的教学,运动训练的方法不能用来要求公共体育课程学生的技术学习[7]。多学科理论指导是竞技运动项目教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运用,是推动高中体育教学改革成功的有效手段。
3 . 3降低竞技运动项目的规格难度
3.3.1简化运动项目比赛规则
竞技运动项目的教学应简化技术结构、比赛规则。使其即能增强体能、增进健康,又能减轻学生运动时的生理和心理负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练习的热情和激情,使学生能“玩”起来的简单规则。比如在篮球场上用篮球进行“橄榄球”比赛,没有带球走、二运、拉人撞人这些规则,抱着球跑、用手拉人等等都不做太多要求, 只要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将球弄进对方球篮即可。
3.3.2修改运动项目教学内容
竞技运动项目的教学把竞技运动的特点进行调整、转换,把运动项目的功能都挖掘出来,把不适应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方面发展的、复杂而陈旧的内容都去掉,修改运动项目教学的内容让竞技成分都弱化掉,把终结性“达标”评价内容全都淡化,竞技运动项目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都不能过分的强调。
3.3.3降低运动和动作难度
竞技运动项目的教学应不要过分强求动作技能的难度,不苛求动作细节的掌握。竞技运动项目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成为该项目的运动员,而是要通过竞技运动项目教学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满足学生的健身要求,所以教师应该降低动作技术教学的难度,让绝大多数的同学通过学习能够掌握技术,使用这些技术来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同时在教学中要控制运动的练习强度和运动量,让负荷处在最佳范围内,比如:排球比赛中通过降低网高来降低整个项目的难度。
3. 3. 4改造场地器材
设置校本竞技体育课程。符合课程标准的新理念,符合本校的教学条件,可以种草改变操场的柔软度,因地制宜设计自然地形跑道;可以按比例缩小场地;可以调整器材的高度、宽度;也可以变废为宝,土法制造、改造器材;还可以稍加装饰和组合做到一物多用, 拓宽器材功能。同时改造中注意安全问题,千万不要虽完成了改造,但却不利于健康和安全,就成了“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3 . 4重视竞技运动项目的社会功能
辽宁省竞技体育项目布局现状分析 篇10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文以辽宁省竞技体育项目布局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和全运会官网检索收集了与论文相关的文献资料和数据, 为论文的撰写提供了理论依据。
1.2.2 专家访谈法
对辽宁省体育局、沈阳市体育局及沈阳体育学院的专家进行访谈。
1.2.3 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学的方法, 对辽宁省近三届全运会的成绩及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研究, 以便了解辽宁省竞技体育项目布局的现状。
2 结果与分析
2.1 布局的定义
《语言大典》对“布局”有两种解释:第一, 排列出的东西;第二, 总的安排分布。该文定义项目布局为辽宁省竞技体育项目总的安排分布, 其主要包括地域布局、竞赛项目数量布局、优势和潜优势项目布局[3]。
2.2 辽宁省竞技体育的发展历程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在党中央的领导和号召下, 辽宁省竞技体育经历了曲折的发展, 不仅取得了快速发展, 而且还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优秀运动员。
2.2.1 平稳发展阶段 (1949—1979年)
新中国成立后, 毛泽东同志关于“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4], 不仅为新中国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而且推动了各个省市体育事业的发展[2]。辽宁省竞技体育迎来了平稳发展时期, 许多项目也脱颖而出。主要表现为足球、田径、射击。其他项目如体操、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等也开始崛起。前四届全运会主要集中在这一时期, 从第一届到第四届全运会, 辽宁省的排名虽然在5名之外, 但辽宁省奖牌总数和金牌总数呈现出递增趋势, 由此可以看出这段时期处于平稳发展时期。
2.2.2 快速发展阶段
辽宁省竞技体育快速发展阶段主要是从第五届全运会排名第三, 第一次排在全国前五的行列, 到第七届排到了全国的第一位置, 这能充分体现出辽宁省竞技体育发展的实力和速度。而且在这一时期辽宁省在奥运会上也取得了很好成绩, 出现了第一个长跑冠军、第一个竞走冠军等。而且如游泳这一项目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辽宁省在这一时期竞技体育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2.2.3 持续下滑和恢复发展阶段
辽宁省竞技体育在第七届到第十届时期, 全运会中的排名由第一排到了第六名, 金牌总数由第七届的44枚下滑到第十届的31枚, 整体的夺金实力减弱。而且在此阶段参加的奥运会中, 辽宁省代表团也表现出了曲折的态势, 辽宁省竞技体育的发展面临着严重挑战。
在经历了急速下滑的阶段, 辽宁省竞技体育恢复发展阶段主要是在第十届到第十二届全运会期间, 辽宁省竞技体育实力涌现出了上升的趋势, 整体排名从第十届的第六名上升到第十二届的第二名, 整体的夺金实力也有所增加, 夺得了56枚金牌。在此期间参加的奥运会中, 表现也有了新的突破, 在这一时期, 辽宁省竞技体育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
2.3 辽宁省近三届全运会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分析
2.3.1 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理论意义
优势竞技项目是指在重大国际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并在未来竞争中具备有利条件的运动项目;潜优势项目是指在国际重大比赛中多次获得奖牌, 并由较好的发展趋势, 可较快进入优势项目群的竞技体育项目 (优势、潜优势运动项目综合竞技能力相关概念和构成要素) 。这是针对国家在国际比赛当中提出的关于优势运动项目的概念[5]。那么对于一个省市而言, 优势项目就可以确定为在国内重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并在未来竞争中具备有利条件的运动项目。
2.3.2 辽宁省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的确定
辽宁省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的确定是根据近三届全运会综合表现来确定。辽宁省在近三届全运会的31个运动项目中都有获得奖牌, 其中有27项运动项目在近三届全运会上获得金牌, 对于省市区来说, 全运会的金牌数量和奖牌数量是衡量竞技实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所以在整体分析比较中把金牌数和奖牌数排前7的运动项目设为优势运动项目 (田径、柔道、游泳、摔跤、曲棍球、赛艇、自行车) , 田径、柔道和曲棍球运动项目在近三届全运会中共获得金牌数分别是10枚, 都是占整体金牌数的9%, 游泳和摔跤获得的金牌数分别是2枚和4枚, 赛艇获得的金牌是8枚, 占金牌总数的7%, 自行车获得的金牌总数为7, 占金牌总数的6%, 皮划艇和艺术体操分别获得6枚金牌, 占金牌总数的5%;于此同时, 将皮划艇、艺术体操、举重、击剑、射击、拳击设为潜优势运动项目。足、排、篮项目在第十二届全运会上也取得不错成绩, 这主要是为了鼓励三大球的发展, 在比赛中增加了青年组赛, 所以三大球可以榜上有名。具体分析可以看出, 辽宁省三大球青年后备人才的发展比较迅速, 其他省市可以作为参考。
在最近几年的全运会上, 辽宁省的竞技水平能够保持在一个相对靠前的排名, 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部分优势运动项目和潜优势运动项目。如果想确保辽宁省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就要以这些优势项目为龙头, 带动潜优势项目向更高、更平稳的水平发展。
3 结论与建议
(1) 竞技运动项目的布局限制着运动项目的发展, 辽宁省近几年的体育竞技实力发展比较曲折, 从第七届全运会达到顶峰, 到第十届全运会跌入谷底, 之后两届有了回升迹象, 主要受项目布局的影响, 如在第十二届全运会增加了足、篮、排三大球类的青年组, 探寻了新的金牌和奖牌增长点。
(2) 从三届全运会成绩来看, 辽宁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发展比较稳定, 但个别项目如田径和自行车项目的发展有下滑迹象。应以优势项目为核心, 继续巩固优势项目的竞技实力, 拓宽优势项目的分布, 大力提高潜优势项目的发展空间, 以确保和探寻全运会的夺金点。
(3) 辽宁省在第十二届全运会跻身二甲, 但从前面几届全运会成绩来看, 它的发展并不是很稳定, 夺金大项不是很多, 如:田径、跳水和体操, 跳水和体操这类项目在第十二届全运会上取得了突破。这也是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项目, 所以, 应该提高这类项目的竞技实力, 拓宽竞技项目渠道从而形成较合理的项目布局。
摘要:竞技体育的发展规划中, 体育项目布局占举足轻重的地位。该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辽宁省近三届全运会体育项目布局情况, 辽宁省竞技体育的发展历程及全运会的金牌、奖牌数进行分析, 确定出辽宁省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 有助于认清辽宁省竞技体育项目布局现状, 为辽宁省合理配置竞技体育资源并推动竞技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以确保辽宁省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辽宁省,竞技体育,项目布局,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1]王明.辽宁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成绩变化特征研究[D].沈阳体育学院, 2011.
[2]曲鲁平, 李宗浩.比较优势理论下天津市竞技体育项目布局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12, 26 (2) :55-59.
[3]龚波, 何志林.我国高校竞技体育项目布局现状及优化策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9, 33 (2) :83-87.
[4]王明.辽宁省竞技体育的发展历程及竞技实力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 2012 (13) :113-115.
竞技项目 篇11
关键词: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可持续发展;非均衡模式;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4)01-00-00
目前,我国竞技体育项目发展的非均衡现象较为严重,竞技体育发展从其内部门类项目来讲,出现了“一边倒”的发展怪相。对于乒乓球、羽毛球、跳水、举重、射击等传统优势项目来说,长期保持强盛状况,在奥运赛场以及其它赛场中保持着一种“霸主”地位[1]。而对于足球、篮球、网球、田径、自行车等观众喜爱的体育项目而言,则长期处于疲软状态,只能充当各类赛场的过客甚至是看客,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作为党的十八大代表,蔡振华针对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指出:“近几届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稳居金牌榜前列,尤其是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了金牌总数第一的历史突破,成为中国体育发展史上光辉的里程碑。但从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看,我们也要冷静地看到不足。我们在发展结构和质量上还存在突出的问题,三大球项目和田径等基础大项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巨大,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不满意。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在弱势项目的发展提高方面下更大的工夫,特别是在包括足球在内的三大球的发展上,要有紧迫感和责任感。这些项目不同于一般项目,国际影响大、教育功能强、经济价值高,老百姓喜欢,这些项目的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体育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表现,发展好这些项目,体育界责无旁贷。”[2]
竞技体育内部各门类是按照门纲目科属种的划分方法,并依据各项目的表现特点,对竞技体育运动各种项目所实施的划分。在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以奥运会比赛所设项目为例,可将其分为球类、田径、射类、操类、格斗、抗阻、水上、骑术和组合9类。就伦敦、悉尼和北京奥运会的统计结果显示,现已形成以“操类、抗阻和球类稳居塔顶,射类、格斗和水上立于塔腰,田径、骑术和组合位于塔底”为特征的三大阶梯状态。9大门类项目中,田径、骑术和组合的奥运成绩贡献率从没超过2.0%,隶属绝对弱势项目;抗阻门类项目主要为举重,其奥运成绩贡献率从没低于40.0%;剩余的球类、射类、格斗、操类和水上5大门类内各个项目间的非均衡现象依然非常突出,难以实现竞技体育内部各门类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有待引起足够重视并予以解决[3]。而这种现状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除与对“缩短战线、保证重点”的发展战略认识不足之外,更与“单兵独进”现象严重有着直接的关联。由此致使我国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短板”,其各类矛盾或冲突正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展现出来并呈现出非均衡的发展态势。从木桶原理来讲,这种“短板”及其效应俨然已经导致了我国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4]。应对这种“短板”效应,最根本的举措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实现我国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1我国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发展的失衡现状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形势的发展,我国竞技体育面临的主要矛盾在不断变化,奥运争光计划也在不断调整。在起初以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作为该计划核心内容的目标指引下,国家加大支持力度地重点强化了一些优势项目的发展,并在射击项目上率先取得了突破而圆满地实现了该计划目标。现如今,我国的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夺金点进入了饱和状态,其夺金实力后劲略显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挖掘潜优势项目与发展落后项目成为了我国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而只有顺利的解决好这项任务,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才能实现实质性的可持续发展。这就促使在处理重点与非重点关系的问题上要坚持辩证思维,既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搞单兵独进。而是在突出重点的同时,实现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30卷第1期2014年2月 孔庆波基于失衡现状的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发展研究No.1 2014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近些年来,我国竞技体育所遇到的内部门类项目发展不平衡以及门类内项目的结构性矛盾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了制约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促使如何平衡、协调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发展成为了我国竞技体育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我国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全面发展与协调发展相统一的原则,使得我国竞技体育事业能够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全面、协调发展的根本目标[5]。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与最根本的办法就是“统筹兼顾”。一方面,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把握好当前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发展的主要矛盾,统筹好主次矛盾关系,减少发展过程中的“短板”效应,实现我国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的均衡发展与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协调的发展观,统筹好门类间与门类内项目间发展,既要突出优势门类与重点项目,也要兼顾劣势门类与非重点项目,从而实现我国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的良性互动与优化发展。
2我国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发展的理念定位——可持续发展
在后奥运时代,我国要想长期保持竞技体育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理念。党和政府反复强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体育领域或体育行业也不例外。在体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理论不仅为其提供了理论支撑,而且为其指明了发展方向。如果脱离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定位,竞技体育将难以实现其健康发展。就这一问题的深刻反思,在世界范围内不乏例证。
日本政府曾在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后对国内体育政策进行了大幅度地调整,而这种调整却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致使日本的竞技体育成就不但没有提升,反而呈现出大幅下滑的趋势,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以此为鉴,要想实现我国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积极地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和创新绩效考核内容与方式,不要单纯地追求项目金牌与奖牌数量,而要真正实现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的全面、协调发展。现如今,我国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出现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且这一问题还显得尤为突出。以伦敦奥运会为例,我国传统竞技体育项目依然保持强势,成为纳金或纳牌大户,但是对于马术、足球、铁人三项等竞技体育项目而言,则依然处于疲软状态。这充分说明,要想实现我国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近些年来,计划经济对竞技体育发展的影响依然可见,使其运作模式与思维方式很难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新的社会环境下,积极全面发展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将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对于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而言,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其始终坚持的发展理念,更是其不断追求的发展目标。促使我国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的发展还须在保持优势门类与重点项目平稳发展的同时,注重发展各类非优势门类与项目,从而实现其内部门类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无论是竞技体育的内部系统,还是竞技体育的外部系统,都将走向一条全面、协调的发展之路。
3我国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选择——非均衡发展
在我国,“模式”作为一个具有学术意义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983年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的“苏南模式”。从此以后,各类“模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如“温州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等等。费先生眼中的“模式”是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某地区所创造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方式。对各个地区、各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而言,选择正确的发展模式是实现其发展目标的前提条件。
3.1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非均衡发展模式选择的必然性
伴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与发展,国家体育总局提出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竞技体育发展指导思想[6]。作为非均衡发展模式构建的客观要求,依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指导思想,可在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中明确区分有所为和无所为的竞技项目,为积极实现优势项目或潜优势项目的“有所为”和暂时保持弱势项目的“有所不为”奠定基础。在这一政策背景下,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的发展必须采取非均衡的发展模式,以实现其全面的可持续发展。后期的发展实践也证明,我国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的发展应当选择非均衡的发展模式。这是对我国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可持续发展思路的高度概括,是市场经济转型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发展必须遵循的模式。
具体来讲,应该“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为指导,在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的基础上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优势项目、发展具有地方特色或高校特色的竞技品牌。以竞技体育内部优势项目为龙头,以竞技体育内部优势门类为主导,以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强省或强校为支撑,形成优势带动弱势、强省强校带动弱省弱校的“彗星”发展模式[7]。即不但要在创新计划机制的举国体制模式下统筹发展夺牌项目或者潜在夺牌项目,更要进行适度改革以加快发展非夺牌项目或难夺牌项目的建设与发展。
对于举国体制下成绩不突出但又深受群众喜爱的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如足球、田径、游泳、网球、自行车等等,可以引入市场运作模式,以协会或者俱乐部的形式参与市场竞争。与此同时,积极扩大训练基地面积,增加比赛的次数,使这些劣势项目形成规模化的发展[8]。即重点项目重点设置,在突出优势项目、发展劣势项目的基础上,调整项目组织结构、项目投资结构和项目资产结构,实现在突破难点、紧抓重点、以点带面的非均衡发展模式下搞活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全局的可持续发展。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奥运优势项目的夺牌或夺金系数,而且可以增加举国体制改革的新经验和新手段。要想实现我国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坚持和发展非均衡发展模式。
3.2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非均衡发展模式选择的可行性
在不同的阶段,我国竞技体育制定了不同的目标与任务[9]。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先后对竞技体育做出了三次重大战略调整。第一次是“优先发展”战略,形成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具体内容为:全国各级体委要审视世界发展,立足地区实际,积极地为奥运作贡献。第二次是“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战略,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具体内容为:要努力实现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战略与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战略的协调发展。第三次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于上世纪90年代,并一直延续至今。具体内容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为基础,实现各类竞技体育项目的协调发展。中国竞技体育的三次重大战略调整,既是适应国际宏观环境的客观要求,也是满足中国竞技体育微观环境与中观环境的必然选择。特别是第三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以立法的形式来促进竞技体育的发展还属首例,掀开了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新篇章。从历史的视角看,三次重大战略调整,充分体现了中国竞技体育由非均衡发展到均衡发展的历程[10]。由此判断当前中国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的非均衡发展模式,完全符合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战略,并成为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的非均衡发展须以我国竞技体育项目的失衡现状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各地区和高校在优先发展其优势门类或项目的基础上带动其他门类项目的发展,并最终实现共同与全面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共同发展与全面发展是我国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始终追寻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经历一段艰辛的历程,而且这段历程应当带有非均衡的特点。在发展实践中,要依据自身的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扬长避短、量力而行、区别对待、灵活发展。对于各省、各地区、各高校而言,也要立足自身实际,积极发展优势项目,在努力打造特色品牌的同时,摸索一套适合自身、公平发展与高校发展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整个过程中,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将经历由单一发展到全面发展、由不公平发展到公平发展、由非均衡发展到均衡发展的非均衡式的过程性演变。基于目前各省、各地区、各高校在发展水平、发展条件、发展前景等方面所存在的巨大差异,须采取有针对性的非均衡发展措施,以实现“优势维持、潜优势开发和劣势扶持”的非均衡发展模式。
对于竞技体育内部优势门类或项目而言,要继续实现其稳定、持续的发展,首当其选的是采取维持型发展模式。该模式突出在优势竞技体育内部门类或项目原有资源投入力度与规模的基础上,不再增加人力、物力和财力。强调在借鉴以往发展思路的基础上,建立优势门类内部各项目之间相互协调、经验借鉴、互为补充的发展机制,形成竞技体育内部门类的优势项目群。对于竞技体育内部潜优势门类或项目而言,要切实加大开发力度,采取开发型发展模式。我国竞技体育内部的潜优势门类或项目大多已经具备了领先世界前列的竞技实力,但由于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某个或某些环节的不完善,还不能实现其作为优势门类或项目的竞技目标。由此,这类竞技体育内部门类或项目还需另辟开发视角,不断完善各种薄弱环节,在国际大赛中形成冲金优势。对于竞技体育内部劣势门类或项目而言,要加大支持力度,采取政府扶持型发展模式。受“缩短战线、保证重点”战略的影响,有些竞技体育内部门类或项目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处在整个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发展的边缘,亟待引起重视并予以资源扶持,以实现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的整体全面发展。
4我国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判定——协调发展
4.1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协调发展思路判定的必然性
在世界范围内,国家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的衡量标准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由单一化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除了奥运金牌数或奖牌数的指标外,国际体坛话语权、运动技术整体实力、体育的科学化程度、体育产业国际化程度、国民的体育意识等等,都是衡量国家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11]。在此背景下,世界竞技体育的发展理念与发展趋势都发生了重大转变,促使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的发展与规划必须改变过去片面地追求“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国争光”的发展思路,而以协调发展理念为基础,在兼顾增长与发展、整体与局部、当代与未来等多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新形势下,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发展应当全面地坚持“进一步提升我国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必须摒弃优势项目的“单打独斗”,抛弃运动技术水平的“片面提升”,在改变以传统优势项目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与发展思路的基础上实现它的整体协调发展。在实现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转变“缩短战线,保证重点”的发展思路与工作方针,并将提升我国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整体实力与核心竞争力作为今后工作的发展重心。为了满足该项要求,必须通过项目布局调整、政策方针扶持、资金资源投入等有效措施,大力发展除优势项目或潜在优势项目以外的重点项目,如球类项目、游泳项目、田径项目等。只有这些项目水平的提高,才能对提升我国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核心竞争力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12]。因此,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的协调发展必须要依据科学理论与体育实践,正确调整项目结构,充分挖掘我国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成绩新的增长点,才能有效弥补我国竞技体育内部项目发展中的各项不足。
4.2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协调发展思路判定的可行性
对于竞技体育内部来说,要想实现自身的协调发展,首先要实现自身运作模式的协调发展。而要想实现运作模式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实现社会总体的改革与调整。从这个逻辑关系不难看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调整与完善,“管办一体”的竞技体育内部运作模式的基础条件逐渐消失。按照社会总体改革现状,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发展必须摒弃“管办一体”的运作模式,而要实施“管办分离”的运作模式[13]。也就是说,在保证国家发展主体角色不变的条件下,正确区分实施主体与发展主体,全面掌握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的内涵与要求。截至目前,各级政府体育职能部门依然垄断着各类体育资源。对此,这些职能部门就必须充当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发展主体的角色,同时承担发展主体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具体而言,这些职能部门须凭借着自身的资源优势,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各种调控手段,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政策制定、措施实施等相关职能,总体把握和实施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的协调发展。当然,政府职能部门承担发展主体的责任,并不意味着其就是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发展具体事务的实际操作者。因为,如果他们成为实际操作者,就会严重地削弱自身的宏观管理职能。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其运作机制与管理体制都带有明显的行政化特点,这与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相悖。对此,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须要全面审视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将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事务操作权归还给市场主体、社会团体以及其它相关部门。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证竞技体育内部运行的顺利实施,才能有效推动我国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的深入改革。
在实践中,要积极调整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布局,努力实现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协调发展,除了发展传统优势项目或潜在优势项目以外,要重点发展各类弱势项目或非传统项目[14]。这样做不仅提升了传统优势项目的影响力,而且增强了弱势项目的竞争力。具体而言,要重新分配人、财、物、信息等各类资源,将资源向弱势项目靠拢,并以此为突破口,拓宽优势项目的范围,缩小弱势项目的范围。对于竞技体育内部来讲,其人才培养模式也要实现协调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采取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稳定现有的专业队基本架构,以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综合运用联合培养、委托培养、授权培养等多种人才培养方式,以拓宽人才培养渠道,进而实现专业队在体制内和体制外双路并举的发展局面;要积极转变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运动员的选拔模式,以实现竞技体育人才的合理、协调流动[15];要在现有运动员选拔模式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和推广如单项体育竞赛、商业性体育竞赛、职业体育竞赛等各类体育竞赛,在竞赛中发现、选拔各类竞技体育人才。除此之外,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的协调发展,需要以完善的保障体系作支撑。而这里所说的保障体系,是运动员的多元保障体系。这一体系建立在社会保障的基础之上,并且以商业保障与自我保障为有效补充。主要包括:建立和完善运动员从业期间的重大赛事的商业保险以及劳动医疗保险;建立和完善以产权关系为基础、覆盖政府、运动员、社会组织、投资者等各方利益的收益分配制度;建立和完善以高校为基地、经费筹资多元化的再就业保障体系。在这种保障体系的带动下,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协调发展的目标才得以顺利实现。
5结语
要想实现我国竞技体育内部门类项目的协调发展,还须在保持优势项目平稳发展的同时,重点发展各类非优势项目,从而真正实现全面、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重点项目重点设置,在突出建设优势项目的同时,重点发展劣势项目,调整竞技体育内部门类及项目的组织结构、投资结构和运作模式,在非均衡发展模式下搞活全局,在协调发展理念下全面发展,真正实现竞技体育内部门类及项目资源配置和管理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实现我国竞技体育门类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范英.我国竞技体育在北京奥运会上竞争力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04):11-14.
[2]十八大代表蔡振华:在更高的起点上推动体育事业科学发展[N].中国体育报,2012-11-12.
[3]孔庆波.我国奥运竞技项目内部门类及其项目间的非均衡现象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13,35(02):6-12.
[4]熊晓正,邹月辉,刘媛媛.以科学发展观审视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经验[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08):5-9.
[5]布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特点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01):12-14.
[6]邹月辉.我国竞技体育非均衡发展态势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
[7]于文谦,王乐.当代中国竞技体育的非均衡发展[J].体育学刊,2008,15(09):15-20.
[8]史立峰,张辉.我国区域竞技体育“马太效应”发展特征及其可持续发展策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24(01):54-58.
[9]李斌.改革开放30年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阶段特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9.
[10]邹月辉.我国竞技体育非均衡发展态势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
[11]春潮,贾爱萍.制约我国成为竞技体育强国的瓶颈问题[J].体育与科学,2011,32(04):95-98.
[12]邓万金,张雪芹.我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02):31-35.
[13]何强,李洪川.用“包容性增长”审视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经验[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26(06):489-491.
[14]金华.我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群竞技实力及其分布格局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0.
竞技项目 篇12
关于核心竞争力的论述可以追溯到1957年的菲利普.萨尔尼科。萨尔尼科认为,能够使一个组织比其他组织做得更好的特殊物质就是企业的竞争力或特殊竞争力(Distinctive Competence)。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英国学者哈默尔1990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首次使用核心竞争力概念。自那以后,核心竞争力(又叫核心能力)问题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重视。
关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阐述,CKPrahalad,GHamel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1]。我国学者陈衍泰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不断创造新产品和提供新服务以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创新管理的能力,不断创新营销手段的能力[2]。还有学者指出核心竞争力( Core Competence )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但总起来讲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应该包括资源、难以复制(模仿)、整合、创新。等关键词。所以笔者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整合各种资源,通过不断创新,创造出使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产品或技术的能力。
2 对我国优势体育项目的研究
2.1 我国优势体育项目的界定标准
谢亚龙等人编写的《中国优势项目的制胜规律》一书中指出我国优势项目的定义是指在重大国际比赛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并在未来竞争中具备有利条件的项目[3]。刘鹏局长在2008年“国家体育总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的讲话指出,我国的优势体育项目需要的界定需要符合三个标准1)具有一批世界顶尖运动员,在历年世界大赛中成绩突出且比较稳定。2)具有充足的后备力量储备,不因某一个运动员的退役而使整个项目的成绩受到大的影响。3)具有能够深刻把握项目规律的教练员,具有科学、领先的训练理念和方法,具有能针对性解决问题的包括高水平科研、医疗等人员在内的优秀保障团队[4]。
2.2 我国的优势体育项目
我国的射击、跳水、乒乓球、羽毛球、举重、体操、女子柔道等运动项目号称是我国的七大传统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在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国际竞技体育比赛中屡建奇功。在2000 年悉尼奥运会上,这七大项共获得中国体育代表团金牌总数28枚中的26枚。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这七大项共获得金牌总数32枚中的23枚。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这七大项获得金牌总数51枚中的38枚。由此可见,这七大项对中国体育代表团实现奥运战略目标贡献率极大。可以预言,在将来的奥运会等国际竞技体育大赛的激烈竞争中,这七大优势项目仍然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奥运会上争金夺牌的主力军和重点项目。
3 关于我国优势体育项目核心竞争力的研究
3.1 优势体育项目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目前,我国研究学者尚未对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做出具体的阐述。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对优势项目的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刘成,司虎克[5],指出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是指在长期的运动训练、竞赛、管理、科研、人才培养、组织结构与文化建设中形成的,建立在竞技体育各单个运动项目竞争力的基础之上,自身独有的超越竞争对手,能支撑运动项目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内在超常整体竞争能力。刘颖认为优势体育项目的核心竞争力是指组织根据自身的特点获取资源和配置资源,形成并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以核心知识、技术等资源为基础确定资源组合的生产力,具有独特性、相融性、动态性的特征[6]。李思民和张加生在《竞技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探究》一文中指出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是竞技体育项目组织长期形成的、比竞争对手强大的、具有持久力的某种优势资源能力,这种资源优势是经过组织整合的、蕴含于组织内部的、组织独具的、能够应对激烈的竞争变化的资源能力[7]。通过以上对文献的总结,认为优势竞技体育项目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体育项目组织整合各种优势资源,形成的比竞争对手强大的、组织独具的、对手难以复制的、能够应对激烈竞争变化的能力。
3.2 我国优势竞技体育项目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通过在中国知网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以发现对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特征得表述不一,理解的角度不一,是个存在争议的话题。对于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梁建平等人认为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特性应包含:独特性、专用性、价值性、延展性。张加生、李思民则总结出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主要有三个特性即:异质性、融合性、动态性。刘颖对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观点包括了独特性、相融性、动态性[7],三方面的特点。
根据以上学者对竞技体育特征的总结,结合相关文献,对我国优势竞技体育项目核心竞争力的特征进行了概括,即
(1)异质性——即本身独有的、不易被竞争对手复制或模仿的特性。
(2)整合性——竞技体育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对某一指标或技术的比较,而是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在整合多种资源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因此竞技体育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的比较。
(3)动态性——竞技体育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动态性,是由项目的博弈特性所决定的,其核心竞争力是相对而言,不存在绝对性。
(4)延展性——项群训练理论认为,同一项群不同项目具有共同的规律[8]。那么,一个竞技团体开展多个运动项目,如果一个项目具有绝对的优势,那么,根据项群训练理论的共性规律我们进行多项目的训练活动,也就促进了一系列运动项目的竞争力发展。
3.3 我国优势竞技体育项目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关于对优势体育项目的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的研究,鲁飞在《试论竞技体育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从层次理论的角度把竞技体育的要素划分为三个层次:内部核心层(人才与竞技体育人口的质量成本、时间)、中间支持层(竞技体育文化、组织制度、创新)、外表表现层(运动员和组织最大价值、推动社会进步价值)。张加生、李思民在《竞技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研究》一文主要从八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包括:战略决策能力、科研能力、核心价值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练员的训练能力、新理论及新经验的学习率和传递率、后备人才资源及竞技体育人力资源、有形资源以及专业知识和技能资源。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要素进行了总结,认为竞技优势体育项目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包括:运动员、教练员、管理者的创新能力(包括技术战术的创新,对项目制胜规律的把握能力等),后备人才资源储备能力(包括运动员的储备,此项运动的普及程度等),管理者的决策能力(包括团队的文化、组织制度、发展等),运动员的价值观取向能力(运动员的爱国主义精神,自我实现的心理等)。
4 对建立我国优势竞技体育项目核心竞争力的建议
1.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造就高水平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2.要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的举国体制。举国体制是一种培养优秀运动员的好体制和高效率的体制,也是提高我国竞技体育实力的重要战略举措。
3.要加大对科技与科研项目的投入与创新,以科技创新带动训练创新。
4.要合理的利用体育资源、优化体育资源。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阐述了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特征和要素。
关键词: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CKPrahalad GHamel.The core competene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
[2]陈衍泰,陈国宏.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评述[J].载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2002,5.
[3]谢亚龙.中国优势项目的制胜规律[M],人民教育出版社,1.
[4]刘鹏.在国家体育总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讲话.
[5]刘成,司虎克.我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与核心竞争力关系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6,33(6):105-107.
[6]刘颖.中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及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5(3):1-2.
[7]张加生,李思民.竞技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探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