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竞技能力

2024-10-08

公司竞技能力(通用7篇)

公司竞技能力 篇1

公司竞技能力有发挥全人的能力, 包括:身体、心灵、情绪, 行为是如何影响管理人的领导行为, 使企业面对不断的竞争。过去研究发现集中在企业管理人, 运用各种领导方式使企业团队产生绩效和职业承诺, 近年来, 教练式领导 (Coach Leadership) 和管理教练技巧 (Managerial Coaching skill) , 扩展至企业管理人, 高层, 中层小组领导者及一些高营销效益行业的星级营业员, 探讨企业员工职业承诺 (Occupation Commitment) 是如何透过管理教练技巧而达成, 并接获领导者的公司竞技能力 (Corporate Athlete) 原素。

一、公司竞技能力“Corporate Athlete”关于效能心理学 (Performance psychology)

效能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时关注的因素, 让个人、团队和群体的蓬勃发展和实现他们的目标最大化。从事如何成功开发心灵的力量和实践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技能训练表演。这鼓励体育, 商业, 娱乐和职业生活的所有执行中的巅峰效能, 无论是精英, 专业或业余身份。

在过去已经看到了效能心理学领域的爆炸性, 这种增长一直在运动性能卓越的研究之中, 以及主要适用于商业领域和世界级锦标赛个人和团队的运动性能和经营成果之间的重要环节。同样, 可增加教练表现最佳的利益, 解决他们的需求, 而不仅仅是为后进生提供补救教练。在此期间, 更多的研究一直致力于理解成绩高的特点, 在体育、商业、教育、高风险的职业, 以及演艺界等。

效能的心理已经有几十年研究历史, 科学证明和培训业务的其他演员的完美接地, 如舞蹈, 音乐, 娱乐希望提供优异的性能和舞台表演艺术的人当它真正的问题和其他专业人士, 如企业家, 医疗和法律界人士, 小企业主管等。

工人要在一个组织中取得成功的效能心理学研究。很明显, 运动队和个别球员将获得薪酬奖励来肯定他们的成绩, 当他们成功时, 它是不太明显, 普通工人为什么要执行在工作中他们最好的。虽然企业往往依赖的入门级和一线工人建立了他们公司的基础, 这些工人的动机往往被忽视。效能心理学家认为, 入门级和一线工人往往面对顾客是不同, 如果是无心向学的和未受过训练的, 该公司将蒙受损失。

效能心理学家认为, 动机必须进入职场各级综合。为雇主提供的工具, 以改善工人的效能。其中两位效能心理学家Jim Loehr和Tony Schwartz, (2001) 在哈佛期刊上提出了公司竞技能力 (“Corporate Athlete”) 的概念, 包括:

1. 身体能力 (Physical Capacity)

2. 情感能力 (Emotional Capacity)

3. 心智能力 (Mental Capacity)

4. 灵性精神能力 (Spiritual Capacity)

二、人格

“人格”一词是由拉丁文persona衍生而来, 意指戏剧演员所使用的一种面具, 其意涵包括他人眼中所看见自己的一面, 以及个人各种超乎表面印象的特征的综合体, 包含了许多主观的社会或情绪特质, 一些我们无法直接看见, 或是人们刻意对彼此隐藏的个性。换言之, 人格 (Personality) 是个人特征、属性以及特性的总合, 使个人与他人有种不同的、持续且特殊的特质 (Guildford, 1959) , 而心理学上所谓的特质, 便是从行为推论得到人格结构, 它表现出特征化的或相当持久的行为属性。

三、人格特质的分类 (廖瑞凤, 2005)

在许多人格特质的分类中指出有几项人格属性, 在研究个体在组织的行为上, 可以做有效的预测, 包括内外控取向、成就动机、权威主义、权术主义、自我实现、自我警觉、风险偏好等。其中, 内外控取向、成就动机在组织行为的研究中, 对工作行为的影响上较为明确。对人格特质的分类, 许多心理学家提出各种不同的分类方式, Costa&McCrea (1987) 的五大人格特质构面分类法如下:

四、人格特质与教练

经理和当教练的起点甚至专业教练是经常被混淆。然而, 由于知识, 我们有关于如何个性可能会影响人们的行为, 影响竞争力的作用 (Boyatzis, 1982;Burch&Anderson, 2008;Robertson&Callinan, 1998) , , 我们建议, 有个性的教练方法可以在评估和促进行为改变方面有重要的贡献。这是因为个性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指标内为一定行为的倾向特定情况下 (Burch&Anderson, 2008) .。个性为重点的教练建立人格评估的前提下, 可以是一个很好的教练。

五、教练领导行为 (Coach Leadership Behavior)

近年来, 教练相关概念逐渐运用在组织与企业界的实务工作中Goleman (2001) 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有效领导力》的文章中提及:当今全球企业普遍存在的六种领导方式中, 其中教练型 (coaching) , 则为主要的类型之一, 企业教练兴起并发展迅速, 已形成一种全球性的企业教练发展趋势。

教练一词原出自运动体育的概念 (coach) , 以正向激励、开放性互动、实时的回馈与持续学习的方式指导运动员;而教导制度在企业管理上亦广泛被采用 (Blanchard&Shula, 1995) , 经由有效教导可加速个人学习与发展, 并使工作执行更有效率, 同时展现个人工作自信, 主管藉由教导的方式直接或间接的培养组织成员的技能, Tichy&Cohen (1997) 称此种组织为“教练型组织”;Palmer (2003) 也曾提出透过有效的教练模式的工作成效, 明显优于个人摸索的自我学习方式。近年来, 教练相关概念逐渐运用在组织与企业界的实务工作中Goleman (2001) 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有效领导力》的文章中提及:当今全球企业普遍存在的六种领导方式中, 其中教练型 (coaching) , 则为主要的类型之一, 企业教练兴起并发展迅速, 已形成一种全球性的企业教练发展趋势。

随着国际化经济市场竞争, 组织发展向来以人才为重, 愈来愈多企业重视并导入有关教练指导的概念与相关技能 (Ellinger, Ellinger, &Keller, 2003) ;并期望管理者能具备管理教练指导技能 (Managerial coaching skill) (Grant, 2007) , 在组织中能致力于改变员工, 提升员工个人工作表现 (Meyer&Smith, 2004) 。然而, 组织透过提升管理教练指导技能 (Managerial Coaching skill) , 除改善员工表现以外, 更积极有效地增强领导模式, 进而增强组织领导效能 (Mclean, Yang, Kuo, Tolbert, &Larkin, 2005) 。

六、教练结合许多技术内涵

有效地促进学习的 (Jarvis et al., 2006;Latham, 2007) :

目标设定 (Locke&Latham, 1990;2002)

传达业绩预期 (Buckingham&Clifton, 2001;Buckingham& Coffman, 1999)

回馈 (Kluger&DeNisi, 1996;London, 1997)

增强自我效能 (Bandura, 1997)

行为实践 (Druckman&Bjork, 1991)

反映 (Seibert&Daudelin, 1999)

问责制 (Holton&Baldwin, 2003)

一个信任, 支持的关系 (Lambert&Barley, 2002;Mahoney, 1991)

七、管理教练技能 (Managerial Coaching skill)

愈来愈多企业重视并导入有关教练指导的概念与相关技能 (Ellinger, Ellinger, &Keller, 2003) ;并期望管理者能具备管理教练指导技能 (Managerial coaching skill) (Grant, 2007) , 在组织中能致力于改变员工, 提升员工个人工作表现 (Meyer&Smith, 2004) 。然而, 组织透过提升管理教练指导技能 (Managerial Coaching skill) , 除改善员工表现以外, 更积极有效地增强领导模式, 进而增强组织领导效能 (Mclean, Yang, Kuo, Tolbert, &Larkin, 2005) 。

视教练为组织策略发展中扩及更大的构面 (McLean et al., 2005) , 如员工之间的日常互动与员工的工作环境等;McLean et al., (2005) 基于相关文献之内容分析, 许多经验数据分析所得结果, 而发展出教练技巧相关工具, 并将“管理教练技能” (Managerial Coaching Skill) 定义为:一套有效的管理技巧, 其在于显示有效教练之特性并同时也将“管理教练技能”确定了四个方面的管理行为, 其中学者Park (2007) 确立了有效的“管理教练技能”除先前四个构面外, 新增“促进发展”构面;其五个主要探讨构面, 其分别是:

1. 开放式沟通 (Open communication)

2. 团队取向 (Team approach)

3. 重视人性 (Valuing people over task)

4. 工作环境中不确定之接受性 (Ambiguous nature of working environment)

5. 促进发展 (Facilitate Development) 。

八、职业承诺 (occupational commitment)

管理教练技能与职业承诺之情感性职业承诺 (affective occupational commitment) 、道德性职业承诺 (normative occupational commitment) 具完全中介效果;知觉组织支持对管理教练技能与职业承诺之持续性承诺 (accumulated costs occupational commitment) 、有限选择职业承诺 (limited alternatives occupational commitment) 无中介效果。张琬絜 (2011) 研究在过去的承诺发展已经认识到这一承诺, 可以采取不同形式 (Jaros, Jermier, Koehler, &Sincich, 1993;Meyer&Allen, 1991) , 是朝着不同的目标或定向 (Becker&Gerhart, 1996;Reicher, 1985) .。以前的文献回顾职业承诺定义为“心理之间的联系个人和他/她的职业, 这是基于占领的情感反应” (Lee et al., 2000, p.800) 。职业承诺是公认的个人职业生涯方面 (Morrow, 1993) .的工作承诺的一种形式。此外, Wijting (1982) 定义的职业生涯的承诺, 把重点放在一个“一般承诺在所有阶段工作”。Both Aranya et al., (1981) and Baugh&Roberts (1994) 表示, 较高的专业承诺, 将具有较高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这一趋势还将加强与Baugh&Roberts (1994) 还发现, 工程师们提出了更高的专业承诺, 更可能留在目前的专业, 并投入更多的贡献。此外, 研究表明, 职业承诺是有关组织, 意向成交 (Blau, 1985;Meyer et al., 1993) 。另外London (1983) 指出, 有两个因素, 预测职业承诺, 包括:一个是组织的模糊性是指清晰, 结构, 稳定的工作目标和方法, 另一种是监督者的程度发展的友谊以及与下属作为设定目标和监测工作。

职业承诺可以有专业和非专业的承诺 (Arnaya et al., 1981;Meyer et al., 1993) ;职业生涯的概念一般是作为一个规划生活有关的工作经验 (Gutteridge, 1986) 。因此, 高等职业承诺的人有更高的积极的情感 (Blau, 2003) 。

因此, Blau (2003) 发现四因素模型的拟合统计:情感, 规范, 累计成本, 有限的替代品的职业承诺。Blau (2001) 在较早前建议研究职业承诺继续分开:累计成本和有限的职业承诺的替代品。Carson, Carson, &Bedeian’s (1995) 的概念, 职业壕沟:投资成本和情感。因为这两个维度的判别有效性弱, 从而结合Blau (2003) “投资”和“情感成本”的两个方面, 并更名为“累计成本职业承诺”。

公司竞技能力 篇2

竞技健美操作为竞技运动的一大分支, 在我国发展已很成熟, 甚至到了瓶颈时期。因此如何抓住今后训练和竞赛中的重点要素, 已成为突破现有模式的关键所在。

根据田麦久《运动训练学》中的项群训练理论, 竞技健美操归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从项目自身规律分析, 竞技操的训练必须加强运动员的身体, 技术、心理和艺术表现力训练。此外, 竞技操既然是竞技项目, 那么运动员势必要有良好的体能和心理素质;是评分类项目, 运动员势必要表现出超越其他个人或团体的技术技能;是难美性项目, 要求运动员具备充分的艺术创造力及美的表现力。

以系统沦为基础, 将影响健美操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作为整体研究, 可以做到不偏废任何一个影响运动员成绩的因素;在训练时突出重点, 弥补薄弱, 促使竞技操运动员的整体竞技能力全面而均衡发展。

一、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

1、概念界定

查阅田麦久《运动训练学》, 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运动智能及心理能力所构成, 并综合表现于专项竞技过程。

2、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构成要素

通过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理论构成的分析发现, 健美操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是一个多因素的复杂系统。构成要素有主有次, 主次要素相互影响。

(1) 体能

这由竞技操自身特点决定:竞技操以无氧代谢为主, 要求运动员在1分45秒加减5秒内连续完成一整套动作, 音乐节奏快, 运动量大, 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较大。具体从三方面分析:一身体形态:隶属评分类项目, 要求运动员身体比例协调﹑体型匀称优美;二身体机能:

运动量大, 要求各机能良好。如心肺功能﹑神经调节功能等;三身体素质:操化与难度、过渡与衔接动作, 需具备良好的力量, 灵敏, 柔韧和协调能力。

由此归纳, 体能是组成健美操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对身体形态的要求, 同时是健美操运动员的选材依据之一。

(2) 技能

竞技健美操是表现难美类项目, 其中“难”指竞技操的技术难度动作多, 虽然竞技比赛规则中明确指出了难度动作的个数要求, 但现在许多正规大型比赛中的冠军都以难度动作多且完成质量好而取胜。

通过以上几点, 得出竞技操要求运动员专项技术技能全面, 特别是运动员对高难, 难新动作的技能掌握尤为重要。

(3) 心理

主要由以下四个因素得出心理要素对竞技操运动员的重要性。

竞技健美操属竞技性项目, 存在一定的竞争残酷性, 极大考验运动员心理。比赛经验丰富, 心理素质过硬的运动员会占优势。

竞技操是同场不同时进行的比赛项目, 由于受到比赛次序的影响, 对手的表现情况及得分高低会影响到运动员自身的发挥。此时就需要运动员及时做自我调节, 充分展示自我心理素质, 有良好自信心发挥最好水平。

再次, 竞技操被划分为评分类项目, 正规比赛时主裁判总共八个, 严格且人数众多的裁判对运动员自身心理素质就是种考验。

此外, 竞技操比赛环境激烈, 又伴随着不同的音乐节奏, 观众的呐喊。此时运动员在赛场上过于兴奋会导致动作变形, 情绪过低则会影响正常发挥。所以不管外在条件如何, 运动员均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 调整最佳状态, 争取比赛胜利。

(4) 艺术表现力

从比赛来说, 竞技操属评分类项目, 主观因素占一部分, 因而运动员在场上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精神面貌及丰富多彩的感情变化无疑会给比赛成绩增姿添色。

竞技操的艺术表现力分为三类:动作表现力, 即动作幅度, 动作风格, 肢体配合等;面部表现力, 即表情, 眼神等;音乐表现力, 即音乐类型, 起伏变化, 节奏快慢, 特效加入等。

(5) 智能

运动智能是运动员运用包括体育运动理论在内的多学科, 参加运动训练和运动比赛的能力, 是运动员总体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竞技操有关的运动智能主要表现为运动员对动作的理解能力﹑对音乐的感受能力﹑自信心﹑思维想象力及赛场上的应变能力。

(6) 战术

竞技操这一项目是在特定时间, 特定场地对特定动作的自我展现, 临场改变战术及动作的随机性不大, 所以战术在健美操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构成中只起基础作用。

竞技能力来源途径探析 篇3

有竞赛的地方就有竞技能力的比拼。 竞技能力一直都是运动训练领域的研究热点, 其大致是从两个角度来探讨的:一是从运动训练学理论角度出发, 研究竞技能力的概念内涵、 系统结构与模型、特征功能等;二是结合具体的运动项目, 来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发展。可是对于竞技能力从何而来?如何获得竞技能力?却一直难以有明确的答案。本文试图全面解析竞技能力的来源途径, 旨为获得竞技能力拓宽思路。

2、竞技能力的概念

田麦久认为“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能、运动智能及心理能力所构成, 并综合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张洪潭认为“竞技能力是运动员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及后天因素作用下通过专门训练而具备的参赛夺标的主观条件。”其实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竞技能力, 只是能力有强弱, 水平有高低。人类在竞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其本源还是能力, 在心理学上, 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 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 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但问题是, 一个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不可能仅仅通过训练活动即可全获, 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生活效应也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因此, 这里定义竞技能力为运动员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及后天因素作用下而具备的参赛夺标的主观条件, 由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能、心理能力及运动智能所构成。

3、竞技能力的来源途径

由竞技能力的定义可以分析竞技能力的来源结构途径, 有先天遗传的因素及后天获得的能力, 本文主要阐述后天性获得的竞技能力途径, 如下图:

3.1、先天遗传是获得竞技能力的基础条件

先天遗传是竞技能力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决定着竞技能力发展的潜力、发展进程、发展水平及结果。这种潜力越深厚, 竞技能力达到高峰的可能性就越强大。 具有适合从事某专项竞技运动所需要的先天遗传性状, 可为竞技能力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前提条件。 德国学者格拉姆在研究运动能力遗传问题时指出:“在运动能力的遗传中, 具有卓越运动才能的亲代, 只要不是极端的个体, 其子代中有50%的人会具有优秀的运动才能, 而且还有可能超越亲代个体”。

3.2、后天社会化

(1) 科学训练是获得竞技能力的核心环节。

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是随着人体的生长发育表现出不同的水平, 后天获得性竞技能力则是随训练过程的推进而变化。要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就是要在运动员处于最佳的专项竞技阶段时, 在该专项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运动智能等各方面接受了足够的专门训练, 使其获得充分的发展。当运动员处于这两类竞技能力最佳组合状态时, 就具备了在专项比赛中表现出高度竞技水平的最佳主观条件。

训练活动始终是围绕着专项的竞技能力特征需要而进行的, 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体能、技能、战能、心理能力、运动智能等要求不一, 需要不同能力的最佳组合才能有最好的竞技能力表现, 这就需要我们深刻的认识专项运动的特征, 把握其核心竞技能力以及各个子能力在专项竞技能力系统中的权重系数, 再施以高质量科学的训练活动, 以不断强化系统内的能力组合。而这种活动的掌控更多的是依靠教练员对自己所从事运动项目的深刻认识, 所以说训练不仅是科学, 更是一门艺术。

(2) 竞赛是促进竞技能力发展的有效手段。

不同类型的竞赛活动有不同的竞技能力发展目的, 训练中的比赛活动是为了培养运动员专项所需的综合能力或提高训练强度, 适应性的热身赛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正式参赛的各方面适应能力, 真正的竞技性比赛则为了将运动员平时积累的竞技能力发挥至最佳的竞技状态, 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竞赛与训练的任务各不相同, 但都具有一致性, 最终的目的是争胜。训练中获得的竞技能力尚不完全是能完成竞赛的竞技能力, 训练是竞赛的前提和基础, 竞赛是训练的检验和继续, 这样一个训练与竞赛的组合是竞技能力发展提高的过程。

(3) 生活效应。

①经济基础为竞技能力的获得保驾护航。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体育从属于上层建筑, 而一切上层建筑的活动都是以经济为基础的, 也必然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和制约。从逻辑结构上来说, 就是“经济基础→体育→人→竞技能力”这样一个关系相互作用的。在参加奥运会的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中, 排名世界前10 位的国家均可算得上体育大国, 而称得上或者说被公认为体育强国的国家则数量很少。 但目前世界各国都公认美国是一个体育强国, 其经济的发展水平可以说遥遥领先于世界, 足以说明雄厚的经济基础是高水平竞技实力最有力的后备保障。

②科技是竞技能力发展的实力支撑

体育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人的科研能力, 高素质的体育科研团队必定可以带动个人或团队竞技能力的发展, 这就要求所有的教练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等能够最广泛地吸取一切有用的知识, 提高体育人文素养, 并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并非单纯取决于文凭的高低, 而是取决于各类有关知识的占有程度、独立思考和对事物进行理性判断的能力。

随着各学科领域的不断发展, “科技兴体”已成为我国体育行政的基本方针, 体育与科学技术的融合越来越紧密。要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必须要摒弃体育的“门户之见”, 吸收当代世界的高科技技术, 包括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人体科学技术等等。

③文化是竞技能力的灵魂力量

国内很多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中庸和平”不利于体育文化的发展, 因为体育需要一种接近于人自然本能的冲动、竞争意识和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的社会文化, 而中国人和平、温顺、宽柔的性格一直都是重文轻武,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竞技体育的发展。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看,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有多少流传千古的经典兵家学说,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孙子兵法》和《韩非子》,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等等, 这些兵家著作都是前人千锤百炼的文化精华。 竞技体育就是文明时代的战争, 难道我们要说中国没有竞技文化的传统吗?美国NBA前湖人主教练菲尔·杰克逊带领球队夺得11 次总冠军, 这种思想的力量离不开他对东方哲学文化的深入研究。 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灵魂, 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之路是时代的呼唤。

我国三大球、田径、游泳等项目在国际上竞技水平的薄弱, 国人总把原因归于种族、体能、技能等物化层面, 而未看到背后的思想理念、人才培养等文化软实力的差距。在竞技体育实践中可以看到, 美籍华人林书豪为什么有能力在NBA立足?为什么同是黑肤色人种的运动员, 在非洲就产生不了乔丹和科比等运动明星?正如李力研所说:“文化重于种族……种族说尽管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却有着严重的缺点, 只要认真思考, 就会暴露。比如, 世界上最著名的几位球星, 未必都是什么身高马大之辈, 贝利不高, 倒像亚洲人一样;马拉多纳更矮, 也就一米六八……组织学能力在赛场上有用, 但未必来自赛场的训练。它与民族的社会心理直接相关, 它的实质就是民族文化。”

④社会心理环境是竞技能力立足生长的土壤

现代人的进化绝非是生物进化, 而是人的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种属性整体性的文化进化。 开发人的竞技能力当然也不能局限在生物性的体能、技能等物化层面。宋继新的“三力合一”的理论中认为外力实质是一种环境力, 他通过自身良好的心态和言行等与外在环境 (教练、领导、观众、裁判甚至对手等) 的沟通交流, 获得他们在目光、表情、语言及行动上的支持, 从而感受到一种“强力信息”, 进而作用到神经和肌肉而产生的一种力量, 这种力量在竞技运动中能使个体生命在某个阶段产生超强爆发性的能量。

运动队的集体态度和行为方式也是不可忽视的心理环境, 影响和制约着个人与团队的竞技能力。 周围运动员和教练员所形成的竞技环境会对每一个运动员产生重要影响, 所谓“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就形象地说明了环境对有机体的影响。尤其在技战能主导的集体项目, 运动队整体的竞技能力风格及运动员个人在团队的角色扮演势必会对个体的竞技能力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4、结语

竞技能力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系统, 各项子能力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非简单的能力叠加。认识到竞技能力的系统性与非线性很关键, 我们通常只是在竞技体育活动中研究竞技能力, 但是说到底竞技能力本质上还是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展现出来的一种能力, 只是在竞技体育中, 体能和技能起到了最基础的能力保障, 而我们往往只能够看到体育表面的身体运动素质和专项运动技能, 而忽视了竞技能力的提升本质上是人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仇乃民指出非线性是世界的本质属性, 是一切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作为人体系统的一部分, 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同样是复杂的非线性动态系统, 非线性是竞技能力系统的本质属性。杜长亮等以复杂性科学为研究的方法论, 构建了竞技能力网络结构的理论模型, 并推演了竞技能力网络结构的部分统计学特征。袁晓毅等评价其以“点”、“边”、“网”描述和思考竞技能力系统结构是研究竞技能力复杂性的新路径, 研究价值不局限于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升, 也有利于人类探索自身生命的奥秘。

今天我们还是更多的从运动训练角度对人生物性竞技潜能的探索, 未来对竞技能力的研究必须走入社会大系统, 从人的社会化角度开发人的竞技潜能将成为新一代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张洪潭.重建运动训练理论初探[J].体育与科学, 1999, 20 (116) .

[3]杨桦.运动训练学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7.

[4]宋继新.竞技教育学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5]仇乃民.竞技能力非线性系统理论与方法[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2012.

[6]杜长亮等.竞技能力网络结构特征[J].体育科学, 2012, 32 (10) .

竞技能力结构模型——地球模型 篇4

1 竞技能力理论模型的梳理

目前许多国内外运动训练学学者提出的结构模型,如“木桶理论模型”“积木理论模型”“双子理论模型”“皮球理论模型”等等,其中“木桶理论模型”明晰了竞技能力的各要素,突出短板对系统的影响,忽视了“长板”的积极作用。“积木理论模型”提出了“长板”对“短板”的补偿作用,说明了竞技能力非均衡结构的补偿效应,但没有从本质上解释竞技能力发展变化趋势。“双子理论模型”[2]是田麦久博士融合了“木桶理论模型”和“积木理论模型”提出来的新理论模型,体现出了竞技能力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及非均衡结构的补偿效应,但该模型是封闭的,因此在训练实践中不易操作。“皮球理论理论”[3]不仅清晰地勾勒了竞技能力的构成因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体现了竞技能力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但没有明晰心理在竞技能力各要素中的作用。总之,现有的理论模型把竞技能力看成是“物体”,没有从模型中说明竞技能力的作用主体“人”的作用即心理的作用,只是在理论的阐述的过程中说明心理的重要性。

2 地球模型理论提出与建立

2 . 1 地球模型理论建立的理论依据

2.1.1 系统理论

系统是具有相互作用关系的要素的复合体。具有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系统是一个整体;其次,系统的各要素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关系,缺一不可;最后,系统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作用,并与外界环境共存。从现实来看,任何系统都必须具备这三点,缺一不可,否则,系统不具有稳定性,遭到破坏就不能构成系统。同样竞技能力作为一个系统也必须满足这三点。首先,构成竞技能力各部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其次,各要素共同构成竞技能力即各要素与竞技能力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关系;最后,竞技能力系统与外界系统通过信息的传递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建立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时,应该充分考虑到系统性特征。

2.1.2 运动心理学

在运动训练中由于运动训练内容的重复性、训练过程的程序性、训练环境的封闭性容易造成运动员精神疲劳促使运动员消极训练,因此需要加强运动员意志品质等心理方面的训练。例如,运动员的“高原现象”,尤其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表现出的运动动机、社会认知的归因、唤醒、焦虑以及运动中认知问题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在构建竞技能力模型应充分体现这一点。

2 . 2 地球模型的建立及意义

“地球理论模型”结合人体运动心理学特点,以竞技能力的组成部分为构造,从运动心理学角度出发,并结合系统理论,具有运动心理学、整体性、直观性和动态性等特征,并遵循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的客观规律。地球模型,球体是具有一定形变并且由竞技能力各要素形成经纬线交织形成的,地球纬线是由竞技能力的四个要素组成,分别代表: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和运动智能,地球经线主要是由心理组成,并通过地球的南、北极点与外界进行信息的交流。同时球体以南北两极为定点通过外界环境与自身调节双重作用形成的压力差推动球体旋转,规定地球自转逆时针方向为正(见图1)。

地球模型的特点是球体的形变可以表示竞技能力各要素的变化,运动员整体的竞技能力是通过外部环境和自身的双重影响形成的。并且在球体表面直观形象地表现出心理训练贯穿于体能训练、技能训练、战术训练和运动智能的运用之中。该模型是开放的,地球通过两个南北极点与外界进行信息的交流,因此,该模型具备了系统的基本特征。地球模型的构建,首先全面表述了竞技能力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发展趋势,有利于正确地认识和理解竞技能力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发展趋势。其次,地球模型的构造,直观形象地展示了竞技能力结构,更有利于在运动训练过程指导运动训练实践,在训练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内外因素,并解决问题,通过合理的预判可以减少阻力,能更好地提高运动员的整体竞技能力。最后,该模型最鲜明的特点是突出强调心理在运动训练中的作用,进而从另一方面说明竞技能力的主体是“人”而不是简单的“物”。

2.3 地球模型的特征

新构建的地球模型,从运动心理学角度出发,并结合系统理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3.1 运动心理学特征

运动员心理能力即指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依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竞技能力可分为两部分,稳定的和不稳定的。稳定的因素主要包括体、技、战和智;不稳定的因素主要包括心理。例如,体能训练和技术训练中意志品质的培养、战术训练中的观察力以及记忆力的培养,在运动智能中技术和战术的选择时机及把握,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心理训练一直伴随着体、技、战、智的训练。运动员整体的竞技能力不断发生变化,通过与教练员以及外界训练环境的信息交流,在人的大脑进行信息的处理并通过运动员的自我调节来实现信息反馈,表现在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等方面。

2.3.2 整体性

地球理论模型的球体是由竞技能力各要素构成的并且具有一定形变,通过南北极点与外部环境进行能量、信息的交换。竞技能力各要素共同组成竞技能力,它们相互依存、不可分割。通过运动训练,使竞技能力不断发生变化,竞技能力的发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地球理论模型从运动心理学角度出发,并结合系统理论,着重部分与部分之间、整体与部分的之间、整体的自我内部调整以及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中研究竞技能力,从而可以充分发掘运动员潜能,保持最佳的竞技能力状态。

2.3.3 直观性特征

地球理论模型能够清晰反映出影响竞技能力的内外因素。地球模型通过具有空间立体形态的球体来表述竞技能力;心理训练贯穿运动训练的整个过程,同时心理也是影响最佳竞技状态的重要原因之一。地球模型可以充分利用地球的经线和纬线精确的定位竞技能力,找出影响竞技能力的内外因素,并解决问题。在运动训练中通过这种定位我们可以及时了解运动员训练状态以及原因,通过科学的推理,找出问题的原因,对下一步的运动训练方案和计划作出调整,使运动员尽快地调整过来,并积极投入到运动训练中,提高整体的竞技能力。

2.3.4 动态性特征

地球理论模型的动态性主要通过地球的旋转和内外压力所引起地球模型的形变来表现出来。用地球的旋转变化来动态地表现和判断运动员在训练或者比赛中总的竞技能力以及所达到的竞技水平。如果某一阶段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水平提高,则地球模型逆时针方向旋转,反之,地球模型顺时针方向旋转。同时,这种动态性还表现在竞技能力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上。所谓的外界环境(包括竞技环境、教练指导等因素)和自身调节的双重作用来影响竞技能力水平发挥,在一定范围内即自身承受范围,外界压力越大,竞技能力的地球模型形变量越大,即竞赛时可能出现最佳竞技状态超水平发挥。但外界压力超出自身所承受的范围即超过模型的形变极限则模型遭到不可逆的损坏,具体表现是运动员竞赛时的发挥失常(见图2)。

3 结语

对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思考 篇5

关键词:竞技能力,构成要素,思考

运动训练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它的创立、发展和深化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竞技运动水平的不断突进和提高。一门成熟的学科, 必有一套规范的学科名词和成熟理论作支撑。以过家兴教授为主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工作, 终于完成了我国第一本《运动训练学》专著, 该专著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到现在只有25年的历史, 而世界上第一本内容体系较为完整的运动训练学专著《训练学》诞生于1969年, 可见运动训练学还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 其中的许多问题尚待人们进一步探索, 但在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上仍存在一些分歧, 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竞技体育理论的深入研究。因此, 我们在此就对竞技能力的定义、同一性、差异性及构成要素等问题进行探讨和论述, 以期为完善竞技体育理论体系及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竞技能力构成要素基本理论问题为研究对象,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系统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对竞技能力构成要素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探讨与论述。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竞技能力的演变。

在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发展的早期阶段, 曾经使用“训练水平”替代“竞技能力”来描述运动员参加训练和比赛的本领, 但在训练实践中, 训练水平这一概念有时也用它来指代“运动员所达到的竞技水平”、“教练员组织训练工作水平”、“运动员所具有的运动能力”等, 存在着一定用词混乱的现象, 可以说, 训练水平是一个多义词。而训练水平是指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 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竞技能力的含义则专一而明确。当训练水平被用于表达运动员的训练状态时, 则比竞技能力这一概念更为具体地表述所达到的程度。1984年田麦久教授首次对“竞技能力”这一概念的科学涵义及其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进行了探讨。随后, 体育界广大理论工作者和教练员开始逐步使用。1986年我国第一部全国体育院系统编教材《运动训练学》中, 使用了“竞技能力”这一概念, 标志着竞技能力概念在我国的使用走向了深入和普及。

(二) 竞技能力的定义。

竞技能力的定义长久以来一直存在分歧和不同的见解, 目前广泛使用的定义多集中于“参加比赛”而剔除“参加训练”的表述。“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有效地参加训练和比赛所具备的本领, 是运动员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的综合。1994年版的《运动员竞技能力模型与选材标准》、1998年版的《项群训练理论》均引用了此种概念。下定义的规则中“定义项不能包括含糊不清的概念和隐喻的词语”, “有效地”这种含糊不清的词是欠妥当的。在1988年版的《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1994年版的《运动员竞技能力模型与选材标准》和1998年版的《项群训练理论》中均把“有效地”去掉了, 将“竞技能力”定义为运动员参加训练和比赛所具备的能力。

而“竞技能力”中“竞”是“竞争、竞赛”之意, “竞技”是指“体育竞赛”, “能力”是指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所以, 竞技能力是表现在“体育竞赛”中的能力。训练学家徐本力教授认为“竞技能力”是运动员为在比赛中取得优异运动成绩所必须具备的运动能力, 是运动员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心理能力和思想作风能力的综合体;张洪潭教授对“竞技能力”的定义是运动员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及后天因素作用下通过专门训练而积聚的参赛夺标的主观条件。2000年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对“竞技能力”定义为: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 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郑念军按照系统论的观点, 将竞技能力系统定义为:相互区别、相互作用的身体形态、技能、素质、技战术等组成要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为实现竞技能力状态转移而表现出一定训练和参赛能力的有机体。田麦久教授在《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新发展》中指出, 对概念下定义时, 应遵循“中性定义”的原则, 不能对所定义的概念持有“理想的期望”。显然, 徐本力和张洪潭所下的定义中“取得优异成绩”、“参赛夺标”是不适合的。

(三) 竞技能力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运动训练方法是为提高竞技能力而采用的途径和办法, 要提高什么样的竞技能力, 就应有什么样的运动训练方法。1986年过家兴教授等人提出竞技能力构成要素是“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 到1990年徐本力又提出了“体能、技能、战术能力、智能、心理能力和思想作风能力”的观点, 2000年田麦久主编的《运动训练学》中提到竞技能力构成要素为“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但这些运动训练方法中, 除比赛训练法这种综合提高各种能力的方法外, 没有专门提高运动智能的方法。循环训练法还能提高对抗能力, 而对抗能力不在五种竞技能力中。所以, 有必要对竞技能力构成要素进行梳理, 这样在运动训练中要提高某种竞技能力才能采用相应的运动训练方法。

1、竞技能力的同一性。

竞技能力是运动员个体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的赛场上所展示的综合素养, 身体练习是竞技能力的基本特征。因此, 从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的运动员个体必须具备身体能力, 没有身体能力, 竞技能力将无从谈起。以前常听说搞体育的是“头脑简单, 四肢发达”, 从侧面也反映了要想从事体育活动, 四肢一定要发达, 要具备一定的身体能力。身体能力是其他竞技能力的基础, 在很多项目中还起到了主导作用。

完成体育动作需要有方法, 这种方法即是技术。技术是体育的核心, 不学技术可能会取得一定的成绩, 比如跑步, 但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 必须要经过多年系统科学的训练, 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早期运动训练的主要内容是“力量+技术”, 可见技术早已被人们所重视。运用技术的能力即技能。在田麦久的项群理论中, 把技能主导类作为一大类提出, 也充分显示了技能的重要性。没有技能, 就无所谓体育竞赛。竞技能力发展到高级阶段, 技能的一点点提高, 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运动成绩。

运用技能将身体能力充分发挥, 必须有心理能力的参与和配合才能得以实现。心理能力是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 以及依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奥运会赛场上从没有出现过弱智的运动员。一个心理能力不强的运动员, 很难在大赛中取得好成绩, 要不就不会有“克拉克现象”一说。比赛法的目的就是训练心理能力, 确保在实战中技战术的稳定发挥。如果说身体能力是竞技能力的“硬件”, 那么心理能力相当于竞技能力的“软件”。

战术能力只有在球类等项目中才有作用, 对于跑类就没多大意义了。运动智能属于心理学范畴, 综合体现在其他各种竞技能力中。思想作风不属于竞技能力构成要素。所以, 竞技能力的同一性是指身体能力、技术能力和心理能力。体育竞赛能最大限度发挥人的身体能力;技术能力则能节约身体能力, 更合理地利用身体能力, 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果;心理能力是身体能力和技术能力正常发挥的精神保证。

2、竞技能力的差异性。

不同体育项目的竞技能力构成要素是不同的。比如, 100米跑与健美操、足球来比较。从竞技能力的同一性可知, 这三项运动的竞技能力构成要素都包括身体能力、技术能力和心理能力。100米跑除了这三种能力外战术能力可以忽略不计。

健美操是一项以有氧运动为基础, 以健、力、美为特征, 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的身体练习。在竞赛中运动员要表现出健、力、美, 要抬头挺胸、面带微笑。对于100米跑的竞赛, 观众不会去看运动员跑姿好不好看、有没有面带微笑。崔云霞、杨里平在提到“健美操专项竞技能力的构成因素及培养”时提出“表演能力的提高与选材”, 2001~2004年国际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与1997~2000年国际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之一是“不断提高创新和艺术表演能力”。由此看出, 表演能力是健美操不同于100米跑的一种竞技能力。

足球运动是以脚为主支配球, 两个队相互攻守、互为对抗, 力争将球射入对方球门的集体运动项目, 足球运动是集体运动项目。100米跑是个人项目, 不存在与其他队员的配合, 只管自己往前跑。一个有凝聚力、团结的集体中各成员必须相互配合、相互帮助, 才能实现1+1>2的效应。一个足球队中的队员不光要有身体能力、精湛的球技, 还要顾及与其他队员的合作。北京足球现代队外援恩里克评价中国足球队时说:“中国不是弱队, 队员之间配合有问题”;孙雷鸣提出:“足球球星所具有的特质主要表现为敏锐的感知能力、协同能力、捕捉战机的能力、个人绝招等”。这种配合、互助的协同能力在集体项目中是不可缺少的。足球的特点之一是对抗性。100米跑在自己道次上运动, 跑到其他的道次属犯规行为, 所以不存在对抗。但在足球场上, 队员之间会有合理的身体冲撞。“现代足球运动的主要发展趋势是在越来越快速的激烈对抗条件下, 熟练而准确的运用技战术进行比赛, 随着足球运动水平的提高, 对于球员的训练质量和比赛中对抗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邹秋华、王君指出中国青年女子足球队存在的问题是:“其防守的主要问题是后场队员的个人对抗能力不强”。众多资料中显示, 对抗能力作为一种竞技能力在对抗性的运动项目中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100米跑是个体两腿快速的交替重复运动, 足球则显得复杂得多。足球场上情况复杂多变, 竞赛结果更具有不可预测性, 所以足球运动员要采取计谋和策略, 即战术。荷兰队教练米赫尔斯说:“全面化的队员必须具备敏锐的机智, 根据场上攻守情况, 需要他到哪里起什么作用他都能承担, 这样把所有的力量加起来才是总体战术”。合理的足球战术是取得比赛胜利的关键, 运动员个体掌握和运用战术的能力即战术能力。运动员要在全面扎实的技术基础上, 熟练应用战术, 不断提高战术能力。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个体在先天因素基础及后天因素作用下, 通过专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训练形式, 在体育竞赛赛场上所展示的综合素质的集合体。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 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竞技能力的同一性表现在身体能力、技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方面;竞技能力的差异性表现在表演能力、协同能力、对抗能力和战术能力等方面。竞技能力构成要素为基础竞技能力、核心竞技能力和辅助竞技能力, 三者在竞技能力构成要素中都不可缺少, 只是所处的位置不同而已。

参考文献

[1]徐刚.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持续发展观[J].沈阳体育学院报, 2005.24.1.

[2]熊焰, 孔祥宁, 李景丽.竞技能力结构理论评价[J].天津体育学院报, 2004.19.1.

公司竞技能力 篇6

本系统软件可用于专业运动员的运动训练,以及体育科研单位和体育院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其主要功能如下:

气质-神经类型测验

测试运动员神经系统活动的强度、爆发力、恢复速度、稳定性、对新作业的适应能力、耐受力和坚持性等,从而进一步评价运动员进入竞技状态的速度、心理状态的稳定性、对于比赛的适应能力,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心理耐受力和坚持能力。

效能感(自信心)测验

通过对个人自我效能感的测试,评价和监测运动员个人应对不同比赛挑战、以及陌生比赛环境的总体自信心。

通过针对团队成员的集体效能感的测试,评价和监测运动员对于本人所属运动团队的总体能力和即将参加的比赛能力的判断。

POMS心境状态量表

测试和评价运动员一段时间的情绪状态,包括紧张、愤怒、疲劳、抑郁、精力、慌乱和自尊。可以用于指导运动员及时调整心理状态,更好地投入训练和比赛。

大五人格测验

测试运动员的: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随和性、负责性。从而评价运动员的:个体情绪的稳定性和调节情况;性格的内外向;对于新思想、新事物的态度;合作意识、竞争观念、乐于助人的倾向性;对待训练、比赛是否具有条理性和计划性,能否持之以恒。

八项测试指标

1.个性特征测试:包括性格倾向性、精神质(适应力)和情绪稳定性;

2.竞赛情绪:包括赛前情绪和竞赛状态焦虑水平;

3.注意特征:包括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和注意的转移;

4.感知觉能力:包括速度知觉和反应能力;

5.比赛动机水平:包括赛前动机水平和动机变化趋势;

6.意志品质:包括主动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和自觉性;

7.自信心水平:包括一般自信、特质自信和状态自信;

公司竞技能力 篇7

1. 优秀击剑运动员。

定义优秀击剑运动员的方法有很多, 比如根据运动员的竞技水平而定, 根据比赛的名词而定, 本文以击剑项目运动员的运动等级达到健将称号的统称为优秀击剑运动员。

2. 竞技能力。

《运动训练学》将竞技能力定义为: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构成, 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二、竞技能力特征分析

击剑属于是一对一的对抗格斗类项目, 以防止对手击中而得分的项目。在完成各种攻防的动作中, 主要是以手上用剑的技术, 脚步移动的技术与身体姿势的互相配合来实现的。击剑比赛的形式就是一对一的个人对抗。在交锋过程中运动员所实施的战术就是为战胜对手而采用的各种计谋和行动, 这种计谋和行动具有独立性、针对性和自主性。击剑运动的攻守转换也是非常迅速, 这需要运动员必须具备聪颖的智慧和强烈的战术意识, 并积极将其与自己的战术、技术、身体、心理能力相结合, 以期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那么在体、技、战、心、智这些竞技能力中, 技能是运动员能否取得比赛胜利的关键因素。

1. 优秀击剑运动员的体能特征分析。

运动员的体能是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 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运动员体能发展水平是由其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运动素质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身体形态是指机体内外部的形状。身体机能是指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运动素质是指机体在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基本运动能力, 通常包括力量、耐力、速度、柔韧和灵敏等。

构成体能的身体形态、技能、素质三个因素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作用, 有着密切联系, 彼此制约, 相互影响。其中每一个因素的水平, 都会影响体能整体的水平。比如, 击剑运动员身高臂长, 那么, 在身体的灵敏素质上就不如体操项目运动员的灵敏性好。三个构成因素之中, 运动素质是体能的外在表现, 因此, 在运动训练中多以发展各种运动素质为身体训练的基本内容。

击剑运动员在形态上要求身体修长、上下肢长, 体重适中, 而且这些条件是成为优秀击剑运动员重要的指标。

任何运动项目都有一般竞技能力和专项竞技能力。击剑运动员除了必须具备一般性的基本运动能力外, 对于专项性的体能要求也相当高。因为专项性体能是保证专项性运动技术发挥的主要因素。击剑运动的专项性体能为力量、爆发力、耐力、速度、柔韧性、协同性、敏捷性等。

在花剑中, 爆发力、速度、协调性、敏捷性均属于非常重要的指标, 力量、肌耐力、柔韧性均则属次要指标, 心肺耐力较不重要。重剑的力量、爆发力、肌耐力、速度、属于极重要的指标, 柔韧性、协调性则属于次要指标, 心肺耐力较不重要。在佩剑方面, 爆发力、速度、协调性、敏捷性均属于极重要的指标, 力量、肌耐力、柔韧性均属次要的指标, 心肺耐力则较不重要。

2. 优秀击剑运动员的技能特征分析。

运动技术即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 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技能则是运动技术的能力。击剑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运动项目, 因此, 运用技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比赛的成败。

优秀击剑运动员的技能特征通常为左利手现象突出, 利手亦称惯用手。在竞技体育的比赛中, 常可以看到某些项目左手运动员比较多, 比赛成绩也好, 此现象被称为左利手运动优势现象。左利手的现象在很多运动项目中都可以看到, 例如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有研究人员发现击剑运动中左利手运动员的优势显得更加突出, 而且在比赛的成绩排名中, 名次越高, 左利手运动员占有的数量就越多。

总之, 技术是格斗项目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 是制胜的武器, 对提高运动成绩起着确定性作用。

3. 优秀击剑运动员的战术特征分析。

竞技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战术能力也是格斗项目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 击剑运动的战术属于个人战术, 无论哪个剑种都包括进攻、防守和反攻三部分, 另外还有特定情况下的特殊战术, 如决一剑战术、端线战术等。这些战术都具有主动性、全面性、重点性、连续性和实用性等多方面特点。

优秀的击剑运动员在战术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多为先发制人、真假结合、引诱、消耗战等战术行动, 他们在由守转攻和由攻转守中, 能够快速的应变, 少给对手可趁之机。

4. 优秀击剑运动员的心理和智能特征分析。

运动员心理能力即指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 以及依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运动智能是智能中的一种, 是指运动员以一般智能为基础, 运用包括体育运动理论在内的多学科知识, 参加运动训练和运动比赛的能力。

优秀的击剑运动员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赛前、赛中、赛后都能自主的调节心态, 以适应不同比赛。

击剑运动中的技术动作、战术意识作为一门知识, 不仅需要运动员依靠先天的智力, 更需要运动员能够理解这些并且掌握, 实践中加以灵活地运用。优秀的击剑运动员在文化学习方面通常接受过高等教育或者研究生教育, 也可以说, 较高的文化水平是运动员能够不断提高的有力保证。

三、结论

优秀的击剑运动员具备了击剑项目所要求的运动特征, 在身高、体重、臂长等身体形态特征上, 与一般运动员有显著差异;左利手优势现象的突出适合击剑项目;优秀的个人战术素养和较高的文化水平是优秀运动员区别于一般运动员的明显特征。

参考文献

[1]赵传杰.我国优秀击剑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 31

[2]谢红光, 等.左利手运动优势现象探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0.

[3]张辉, 戴金彪, 史芙英等.隔网对抗持拍类项目技战术特征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 31

[4]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2008.6重印)

上一篇:纠错能力下一篇:人机界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