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训练

2024-11-18

竞技训练(共11篇)

竞技训练 篇1

竞技健美操是指在音乐的伴奏下, 能够表现连续、复杂、高强度成套动作的运动项目, 竞技健美操对运动员的要求是综合的、全方位的, 所以全面的竞技能力是健美操运动员必须具备的实力。竞技能力训练主要包括专项技术训练、身体素质训练、心理训练、艺术表现力训练。

一、专项技术训练的主要内容

1. 形体训练

形体训练是健美操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训练环节, 通常采用芭蕾的训练方法来培养运动员的躯干与四肢的正确姿态与控制能力, 还可以采用代表性强的舞蹈来培养动作的节奏感及表现力, 提高运动员的艺术素养和健美操意识。

2. 操化动作

操化动作是竞技健美操成套动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套动作的近50%由操化动作组成, 操化动作确定了成套健美操的风格。

3. 过渡与连接

过渡动作是指空中、地面动作间的灵活和流畅的转换。连接动作是指健美操基本步伐、动作组合、难度和托举之间的流畅连接。在训练过程中根据成套动作要求和运动员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 难度动作

竞技健美操是以动作的质量和难度来评价运动成绩的, 难度动作是竞技健美操评分的一个主要环节, 是运动员水平的重要标志, 也是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决定因素之一。

5. 节奏性变换

节奏性变换是通过定量控制负荷强度、负荷速度, 发展运动员的肢体姿态控制能力, 提高专项技能。

6. 集体项目的配合

在集体项目中, 成套动作必须体现出动力性的身体配合和托举等配合动作。一致性强调成套动作在完成过程中, 同伴间能够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以统一的节奏、运动范围、动作幅度、腾空高度和动作的准确性以及均衡的运动强度来完成一致的动作, 并能在时间的技巧上充分利用集体优势完成配合动作。

二、身体素质训练

身体素质是体能的外在表现, 因此在竞技健美操训练中多以发展各种身体素质为体能训练的基本内容。通过身体素质训练来提高运动员的机能水平, 发展竞技健美操专项所需的基本能力和各项运动素质。

身体训练包括以下内容:

1. 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是竞技健美操比赛取得好成绩的关键所在, 一切高难度动作的完成都必须由各部分的力量素质作保障, 没有力量就没有难度动作, 更没有难度动作的创新。

2. 柔韧素质

柔韧是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最重要的身体素质之一, 直接影响着运动员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和动作的完成质量。

3. 耐力素质

当今竞技健美操将向更高更难的方向发展, 难度动作分值的提高、操化动作的复杂化以及过渡连接的创新, 加上快节奏的音乐伴奏, 要想完成成套动作, 就必须要有良好的耐力素质作基础。

4. 协调素质

协调能力是指运动员机体不同系统、不同部位、不同器官协调配合完成联系动作和战术活动的能力。

5. 速度训练

竞技健美操比赛要求运动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最大的力量并按正确的技术要领, 动作过程要快, 定位和控制要明显。速度是由动作的频率、动作的力量和身体的协调能力来决定的, 训练中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三、心理训练

竞技健美操是一项表演性很强的项目, 运动员心理上要有表现的意识, 自信心也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这种自信心是运动员从事专项运动以来建立的一种自我信任, 敢于挑战的竞技状态。只有在这种状态下, 运动员才能有高昂的激情和出色的表现。运动员发自内心的激情才能使整套操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引起观众和裁判的共鸣。

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的构成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重点提高运动员的技术和体能水平, 同时也要顾及运动员心理、形体、智能、表现力等因素的发展, 不断培养运动员的艺术修养和创新能力, 注意运动员各种能力的全面发展。

少儿竞技体操启蒙训练初探 篇2

良好的启蒙训练是优秀体操运动员从发现到成长的前题和重要环节,少年儿童竞技体操的启蒙训练,一般是指四到六岁开始参加体操训练后1~3年内的这个时间阶段的初级训练,这个阶段是培养优秀体操运动员的重要时间节点,良好的启蒙训练,能激发儿童兴趣,发现其优秀潜质,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和训练习惯重要时期,对每一名参训儿童和家长的认识、成长和未来发展都至关重要,因此,认真细致、科学合理结合体操专业特点基础上的、兼顾孩子个体特点的启蒙训练显得尤为关键。

启蒙训练有四个必经过程:选材、培养兴趣爱好、加强体操意识引导、进行基础技术训练等。通过以上四个的过程,从而改变运动员自身形态,适应教学内容及为今后从事体操专项技术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对于体操的启蒙训练,要注重科学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运动员身上完成力与美的完美结合。

一、启蒙阶段的选材

体操是克服自身重量展现完成动作美的一种运动,选材的外部身体条件为,身体匀称、躯干较短、四肢较长、关节宜小、手脚长大、身体素质和协调性较好等。经过多年训练和实践,我发现心理方面的选材更为重要。有些运动员外在条件非常好,训练作风也顽强、训练中完成动作的难度也很大,可就是到了赛场就一点也发挥不出来,在赛场上完成动作频频失误甚至导致受伤,这样的例子层出不穷,如前国家体操队主力卢裕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孩子们外在的条件很直观很容易被发现,但心理选材方面难度就大一些,通过多年训练、比赛,我发现在心理选材方面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观察:1,性格活泼但还要有一定的稳定性,就是说“疯”能“疯”的起来,“静”能“静”的下来,2,性格要有一定的倔强,3,勇敢果断、刻苦顽强,自控力要好,4,智商包括情商一定要高,要能沟通会沟通等。

决定一个运动员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但重要的因素就是天赋,所谓天赋就是在启蒙的初期,是否真正适合从事这项运动的潜质,因此选材至关重要。

二、培养兴趣和加强体操意识

体操是艰辛细致铸造美的过程,启蒙阶段的兴趣培养和体操意识的内化尤为重要。没有积极的理念和良好意识是走不远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入体操队的小队员还处于幼儿期,由于年龄小,性格不稳定,独生子女家庭中的孩子又非常娇惯,因此我在兴趣培养的原则和方法就是“玩”;采取“夸”和强化规范等手段来培养体操意识。体操运动的项目较多,危险性较大,启蒙训练在保证安全前提下让孩子们在器械上“玩”,比如在蹦床上跳着玩,用一些简单且安全的动作,把原本要教会的动作让孩子们自己“玩”会,通过自己努力“玩”会的动作就显得特别的协调合理,孩子们也特别有成就感,这样持之以恒、潜移默化的无形中就增强了孩子们的自信和热爱;同时 “玩”动作到一定的程度再规范,逐渐加一些动作姿态方面的要求,孩子们做到了就及时“夸”,这样体操意识也就不断得到强化,轻松预约的氛围下,孩子们的兴趣和意识得到了提升。

三、启蒙阶段的技术训练

幼儿期的孩子,发育不完善,骨胳小,硬度差,肌肉体积较小,心脏腔室小,心肌收缩力小,心率快,肺活量也小,神经系统易兴奋,注意力易分散。因此,训练不适宜大负荷。一定要打好基础,抓好基本功、基本的体操意识、姿态和基本技术的训练。基本功重点抓身体各关节灵活性和协调性的训练,侧重腿和肩带的灵活性。训练中采用多跑、多跳、多踢腿,少压、少扳、少憋气(无氧力量练习少练)。

在基本技术上,首先进行抓手倒立训练,因为手倒立是体操训练的灵魂。倒立时间由短到长、循序渐进,这其间身体要求不变形一根棍,只要坚持不了马上结束倒立。由于儿童骨骼肌肉发育不完善,倒立停留时间过长会出现两肋内屈成x型,同时还伴有腕骨疼痛,因此对四到六岁的小队员多采取两人互推“小车”的形式进行爬倒立、肋木斜靠反倒立,逐渐过度到顶杠倒立,在顶杠倒立的训练上要求缩颈看手肩顶开、身体直、腰背紧、腿部姿态好,时间不宜过长,两分钟以内为宜,防止肩、肘关节过度疲劳。倒立是体操的重要基本功,要不厌其烦的抓细、抓严、抓紧。

侧手翻,把它作为学好腱子、练好跟头打好基础的。侧手翻完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腱子的“开法儿”,对今后学习跟头有着重要作用。要求做到快、直、挺。达到上述三点要求后做出的侧手翻,可以说行看一个面,竖看一条线。这是学好腱子的一个重要环节。

蹦床的训练是一项很好的辅助练习。对学好跟头和培养勇敢果断及空间定向能力,是一个极好的途径。同时又是培养协调能力、发展腿部力量的较好手段,在蹦床的基础训练中,以玩的形式,激发孩子做动作的能力。

绷压脚尖、膝盖教好头部正确姿势,是体操训练另一个重要环节,因为脚尖膝盖的绷压将主导体操动作的美感,又因为正确的运用头部姿势,对学习体操动作起到重要作用。对初学的哪怕是最简单的动作,必须强调“开法儿”基本功、基本姿势、基本技术三者相结合,不可忽略某一部分。

在姿态的训练中,除了上述的基本环节,还要注重孩子们的舞蹈训练,尤其是男孩子们,以前我们在只注重对女孩子,而忽视了对男孩子们,造成男孩子在动作的表现力欠缺,通过舞蹈训练,可以培养孩子们的乐感、节奏感和协调性,同时更能增强动作过程的美感。

“三基”训练是启蒙阶段的基础,不能操之过急,要求过快,要持久地、系统地进行。在此基础上一般的素质训练也是不可或缺的。

探讨中外竞技游泳训练比较 篇3

由于竞技游泳在我国开展的时间比较短, 所以在训练方面还有着许多的不足, 缺乏体制化和系统化的训练管理, 这就导致了国内竞技游泳训练的成效比国外逊色很多, 训练运动员的方法也存在众多问题, 若想要快速的完善竞技游泳训练体制, 只能从国外一些相对优秀的训练方法中寻找训练体制的突破。

1、竞技游泳简介

竞技游泳是游泳运动中的一个类别, 对比赛技术有特定的要求, 拥有竞赛特点的一项游泳比赛, 竞技游泳比赛的项目中, 包括:自由泳、蛙泳、蝶泳、仰泳等游泳技术的比赛。

比赛项目具体分类如下:

蛙泳:50米、100米、200米。

仰泳:50米、100米、200米。

蝶泳:50米、100米、200米。

爬泳:50米、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500米。

混合泳:200米、400米。

4×100米混合泳接力。

4×100米自由泳接力。

4×200米自由泳接力。

2、中外竞技游泳技术训练的差异

美国的体育专项科研人员曾经对奥运会中进入竞技游泳决赛和非决赛的选手进行了长期的研究, 经过研究表明, 进入游泳决赛与未进入决赛的选手在力量方面几乎相同, 没有太大的差异, 继续调查后发现, 其差异是在运动员在水中的阻力和游泳时所发挥出的技术效率, 由此看出, 竞技游泳运动主要是以技术作为主要的比赛支持手段, 所以对于游泳技术的专业训练也应该作为训练的主体, 至少在训练时间与训练强度上, 要与体能与爆发力训练的时间相同。

随着近年来国内竞技游泳教练对技术重要性的逐步认识, 大多数教练员都将技术训练的时间和强度渐渐的进行了提高, 其效果也非常显著, 运动员的游泳技术与比赛成绩也随之提高, 由此可见游泳技术对于经济游泳比赛的重要性。

目前在国内, 竞技游泳技术训练的时间约占有总训练时间的20%, 而国外普遍的游泳技术训练时间占总训练时间约37%, 其中的差异和对于游泳技术的重视程度显而易见。

3、中外竞技游泳力量训练的差异

力量的大小和对于力量的运用是是影响游泳比赛的关键, 力量控制影响在水中整体的动作幅度和动作速度, 力量的准确应用才能在水中做最有效的动力推进, 能做到最小的力气取得最大的推力, 所以在游泳比赛项目中, 力量转换成为了必修的训练课程。

我国竞技游泳力量训练存在的最大问题与技术训练问题相同, 同样是缺少训练时间与训练方法, 竞技游泳比赛的力量运用和力量技巧几乎都是在水中进行, 但国内大部分教练在进行训练时, 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陆地训练, 水上训练的比重约为训练总量的25%, 而陆地训练的总量占有43%。虽然在陆地上训练对于力量的增加非常有效, 但是游泳比赛并不需要绝对的力量来支撑, 最主要的还是力量发挥的技巧, 所以在水中的力量训练更为重要。

4、训练项目的平衡调节

竞技游泳各方面训练时的比重需要随着运动员的年龄、成绩、体能和个人水准进行相应的变动平衡, 这点需要教练对于运动员的绝对了解, 更需要教练能够根据不同的运动员做出训练的不同调节的节奏的安排, 训练的比重直接影响到运动员比赛的成绩。

5、中外竞技游泳训练中对运动员身体指标监控的差异

国内竞技游泳训练对运动员的身体监控, 还停留在基础身体机能监控的初级监控手段, 主要监控的是运动员身体中的心率、CK、睾酮、血乳酸、尿蛋白和HB等运动员身体内部状态, 而国外的监控手段相对国内要先进的多, 国外大多使用专业的探测仪器与评测专家, 对运动员的心理、技术、免疫和机能科学的全面监控, 根据监控的结果对运动员的训练、生活和饮食做出合理的针对性安排。

6、国内外竞技游泳训练分期的差异

国内目前的游泳训练分期是以比赛分期为根据形成的全年分期训练模式, 多数将训练周期安排在比赛前期, 越重要的比赛, 训练安排越紧, 不能将周期进行平均化, 合理化安排。

国外的游泳训练周期是以小周期训练为主, 将所有训练分散到各个比赛的赛前, 大赛期间减少训练强度和训练时间, 将小赛作为训练手段和训练补充。这种训练模式能让运动员的技能更加的平衡, 让运动员的身体状态更好的保持在比赛阶段。

7、总结

现如今, 我国的竞技游泳比赛的技术相对外国还是略显落后, 技术训练和力量训练还处于最薄弱环节, 要想让中国运动员在经济游泳比赛中取得优良的成绩, 对训练方法的突破与创新必不可少。随着游泳训练形成了完善的训练体制, 相信我国在国际竞技游泳比赛中的成绩也会稳固提升。

参考文献

[1]谭政.竞技游泳特征变化与规则演变的关系探讨.[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1 (4) .[1]谭政.竞技游泳特征变化与规则演变的关系探讨.[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1 (4) .

[2]俞菁, 张立军.从十一运会剖析我国竞技游泳现状.[J].少年体育训练.2011 (6) .[2]俞菁, 张立军.从十一运会剖析我国竞技游泳现状.[J].少年体育训练.2011 (6) .

竞技训练 篇4

攀枝花市第四小学 张富城

摘要:本篇文章阐述了基层学校如何抓好田径业余训练,提高学生的田径竞技水平,为地区少体校或者上一级输送体育人才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选苗 教练员 兴趣 感情因素 训练方法

前言:田径运动是竞技体育领域里的一个大项,项目多,观赏性极强,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它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运动发展、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是其他竞技体育项目的基础。本人是一名刚刚大学毕业到小学学校工作的体育教师,从事专业田径训练已有7年。虽然在这7年多年里我参加学校的田径队的训练,但是对于小学的田径训练的理论和实际经验很欠缺。经过在校工作一年不断的学习,研究,创新,总结出了一些带队的经验。与广大从事小学业余田径训练的体育教师共同交流。

一、要力争取得各方面的支持

1、要取得学校领导的支持

学校领导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决策者,组织者,协调者和指导者。学校的田径训练必须取得领导强有力的支持才能顺利开展。我校领导充分认识到体育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业余田径训练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纳入计划。学校建立了由校长亲自挂帅的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保证一个学期召开两次体育训练会议,布置体育工作。为了保证学校体育工作顺利开展和运动队的训练比赛,近两年来用于添置体育器材,场地设施建设以及运动队训练,比赛经费每年都有一定的投入。校领导要求全体教师要大力支持田径业余训练,认真做好学生因训练、比赛而耽误的文化课程的补习工作,为学生学习、训练、竞赛创造有利条件,做到运动训练学习文化两不误。走体教结合的新路子。

2、要取得家长的支持

带好学校的田径队,最重要的是取得家长们的支持。好的伯乐要好的马匹才能驰骋疆场。由于受传统重智轻体育的思想影响,广大家长认为体育成绩的好坏无所谓,文化成绩好就可以了,参加体育训练会占用很多时间,势必对学习有所影响。并且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呵护备至,不愿让他们受一点点苦,一点点累,所以都不大支持子女参加田径训练。我们也经常碰到这个问题。前些年,有个队员身体素质比较全面,学习成绩在年段也名列前茅,本人也很喜欢,但家长怕练坏身体,影响学习,坚决不让参加训练。我多次找到家长,向家长讲清道理,讲明训练目的,时间,方法等具体问题,消除家长顾虑。另一方面通过班主任一起做家长工作,使家长理解同意学生参加训练。

领导的关心重视极大地调动了体育教师的积极性,我们除了认真完成教学任务和组织课外活动外,还坚持抓好田径队的训练工作。由于学校领导的重视,广大家长和老师的支持,我相信学校田径一定会取得可喜的成绩。

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田径训练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教练员和运动员。教练员在运动训练中起着主导作用,是运动训练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是运动员的教育者和指导者。

体育教师业余田径训练整个环节中最关键的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敬业,爱生,才能完成好训练任务。学校的业余田径训练是培养体育人才的基地。必须明确本质工作,树立责任感和事业心,这样才能脚踏实地得进行工作。其次体育教师要有敬业精神。体育教师工作辛苦,社会上对体育训练仍有偏见。特别与某些主科比较起来,社会,家长,学生仍存在重视文化知识学习轻视体育的思想,这对我们开展业余训练带来许多困难。怎么办?我觉得,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对体育和业余训练工作的重要性要有足够的认识,而不能自轻自贱,用我们自身的言语和行为改变社会的偏见。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增强学生体质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样才无愧于我们的事业和责任。体育教师还要有吃苦奉献精神。体育训练工作既是脑力劳动,又是体力劳动,工作时间长,体力消耗大,工作辛苦,没有顽强的吃苦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是不行的。我们工作环境,在目前实际情况来看,绝大部分是“露天工作”,“夏天太阳晒,冬天西北风”,而且工作量大,除了每天上了3—4节课外,还要课间操,带运动队,此外还有各项体育竞赛和训练,组织和实施等;我们还要不断充实自己,要善于积累经验,总结失败得失,勇于思考敢于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素质。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加强与他们的思想交流,感情沟通,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总之教师要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教育学和方法学技能、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政治觉悟。

三、选好运动苗子,建立梯队模式

我校田径队之所以能连续几年在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是与我们认真选苗,建立梯队训练分不开的。我觉得,不论是专业队还是业余队,选苗工作一样不容忽视。俗语说:选材的成功就等于训练成功的一半。因此我把选苗工作看做是训练的前提,有了好苗,就有了成功的希望,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就会事倍功半。为了训练系统性与科学性,以保证后备力量源源不断,我们几位体育老师不辞辛苦地深入各自班级,一年四季,无论在操场上课,课外活动等运动场所,处处留意,发现好苗去问,并做好记录。做好选苗工作的同时,我们通过学校田径运动会进行再次选苗。根据田径运动各个项目的不同要求,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心理及遗传因素方面考虑,进行测试,选拔适合于某种体育类型和项目的小学中年级学生参加田径训练。在训练中,一定要严格要求,防止形成错误动作定型。同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技术长处。不同的竞技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有着不同的特点,田径运动是体能类项目,要充分发挥利用运动员的先天性竞技能力,来保证多年的系统训练。成功的早期选材是培养优秀选手、攀登运动技术高峰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始终坚持上好课,做好两操;同时积极开展各种田径,球类等项目的课外活动,做到全校100%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同时教师从课外活动中选拔身体形态和身体身体素质适合参加田径运动,并对田径运动有兴趣的学生参加田径队训练。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普及为运动队的选拔创造良好的条件,也为田径运动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制定训练计划,从严进行训练

训练计划是对未来训练过程预先做出的理论设计。田径运动的训练工作是一项巨大的人才培养系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有长远的训练计划,不急于求成,要有多年计划也要有近期目标。计划内容的安排应重视基础训练和基本运动能力培养。先发展学生协调能力和基本运动能力,后根据专项的需要及运动员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训练,进而把专项技术训练结合起来,在训练方法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多次训练法。周计划是根据年计划的任务要求以及比赛任务而制定。严格训练目的,并按基础和水平,因材施教,更要使学生懂得完成任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课后多与学生谈心,听取学生反馈的意见。学生在接受老师训练时,总是要注意老师的。因此,体育教师必须从自己的言论,行为,训练表现给学生一个好榜样。严格的说,要建立严格的训练常规。要求学生做到,来势必须首先做到,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五、田径运动训练,兴趣培养是关键

要带好学校田径运动队,首先要加强对运动员的思想教育。运动训练的主要目的虽然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但归根结蒂它是一个培养人、塑造人的教育过程。其最终是要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例如经常讲一些我国优秀运动员是怎样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创造好成绩为国争光的事例。再结合我校的典型的例子,同时在教学课堂上给他们尽情表现的机会,比如在班级里比一比他的优势项目,让同学们为他骄傲自豪等。激励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从小树立起认真训练,为校争光的信念。

六、合理安排训练方法

运动员训练水平的提高,各阶段训练任务的完成,以及达到创造专项运动最高成绩的目的,无不依赖于训练方法的正确运用和创新。我认为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有长远的训练计划.不急于求成,特别是田赛项目,要有多年计划也要有近期训练目标。计划内容的安排应重视基础训练和基本运动能力培养。先发展学生协调能力和基本运动能力,后根据专项的需要及运动员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全面体质训练,进而把专项技术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在训练内容上更重点加强基础素质训练和一些基本的运动技能,使学生从小养成正确的跑、跳、投的姿势,培养节奏感,速度等良好感觉。田径训练比较单调,如果单纯地重复跑,跳,投练习,久而久之运动员们就会感觉厌烦,并产生疲劳枯燥,导致消极情绪。因此,教练员要多动脑筋,安排训练多样化,科学化。不同的训练方法,可有相同的训练效果,达到同一个目的。让运动员感到训练安排有特色,有新鲜感,更容易接受训练安排,这才是最成功的训练计划与实践。比如,中长跑训练不要总是在场地跑道上跑,可安排听音乐跑,变速跑,追逐跑,野外跑,上坡跑等方法,都能提高奔跑能力,发展耐久跑和提高专项成绩的作用,采用不断变化训练环境的方法还能克服单调,枯燥的情绪。在大自然中训练,开阔视野,心情舒畅愉快,运动员就能投入更大精力去完成任务。又如,在短跑的起跑疾跑练习时,可采用起跑上台阶,利用自制训练器材和阻抗训练法,起跑上坡跑等方法,既能较快地纠正起跑上体抬起过早的错误动作,还能发展两

腿起跑蹬地力量。训练时还可以穿插游戏活动,游戏训练法是小学生业余训练中重要的训练方法,训练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游戏、活动,时间当然是在十分钟之内。在这里,我提倡让学生自己找游戏,我也提供了一本《体育游戏》这本书给他们,在一定的情境氛围中演好角色,尽情的玩,在玩中学、玩中乐、玩中育,这样,不仅增添了学生对体育的理解,了解体育的魅力。而且,还能使学生自身的潜力得到发展。有时要创设情境,首先要求学生进入情境。总之,多样化,科学合理的训练,运动员才能愉快去接受,快乐去完成,从而达到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

总之,要使运动队有特色,队员成绩有较快的提高,除了注重以上几点外,还要制定针对运动员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按客观规律,抓好队员梯队衔接,坚持持之以恒地训练,这样才能带出一支高水平的运动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想只要我们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努力工作,我们的业余训练水平将达到一个新的高潮。参考文献:

抓学校课余训练促竞技体育发展 篇5

运动队业余训练训练制度一、选材是抓好训练队的前提

俗语说,成功的选材就是训练成功了一半。不论是专业队还是业余队,选材工作一样不可忽视。有了好苗子,就有成功的希望。因此,初一新生进校,我们就把选苗的工作重点抓。对于身体形态正处于发育高峰时期的初一新生的选苗工作尤其要做细致和认真。学校体育训练队要形成梯队,需要处理好比赛衔接问题。全体体育教师都要深入到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等场所,处处留意,观察学生苗子的反应、模仿、步型、灵敏、耐力、弹跳等能力表现。“蚕食性质”的选苗比较准确,初一就组建稳定的体育训练梯队,带队体育教师训练的劲头就更足。

二、制定训练计划,严格训练制度

高水平运动队的培养,必须有3年计划、学年训练计划、近期训练目标和周期训练内容,不可急于求成。学年计划根据学校训练的特点分为两个阶段即上学期和下学期,按东莞的季节气温都较高全年都可以确定为主训练期。在训练时间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每周训练十次,其中包括大课间5次,每次40分钟,大课间时间短在训练内容上重点加强基础素质训练。使队员一开始养成正确的跑、跳、投的姿势,培养动作的节奏感,促进神经肌肉的协调性,如快速的小步跑、高抬腿跑、后蹬跑、车轮跑、短距离加速跑等专门性辅助练习,让队员找到良好的自我感觉。下午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训练1小时,多些专项素质和专项技术技能因素训练。此外,把柔韧性练习穿插到每次准备运动,同时带有技术性放松练习放在课的结束前进行,这样可提高训练的练习密度,也有利于初中学生身体形态的发育。全学期除期中、期末文化课考试停训外,不管天气如何都要坚持训练。

严训练,严要求。制定严格的训练制度是提高运动技、战术水平的好办法。要让带队老师和队员要明确严格训练的目的,使学生懂得完成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按水平层次因材施教。如果带队教师要求不严,队员思想上就不够重视,训练随意性比较大,队员的流失就很严重。我们带队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必须首先以身作则,树立好榜样,这样才能保证训练队的稳定和高效。

三、做德、智、体三育工作,争取家长、班主任的支持

如果把学校比做人才加工厂,那么,德育搞不好要出危险品。智育搞不好要出次品,体育搞不好要出废品。德、智、体全面发展并不意味是简单的组合,而是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地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体育是基础,是搞好德育和智育的保证。

在东莞经济条件良好、学生普遍怕吃苦的地方,带好学校课余训练队,意味着“三分训练七分工作”。

首先,带队教师需要放我国优秀运动员刻苦训练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的课件给学生看,使学生从进队开始养成认真训练,树立为校争光的信念。再结合本队的典型例子,如106班张伟聪同学在一次训练中扭伤了脚,康复后马上主动提出要回队参加训练,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带队最擅长抓学生思想教育,做到细致入微才能为学生刻苦训练打好思想基础。2008届中长组的黄伟杰同学腿长体型匀称,肺活量比较大,我确信是中长跑的好苗子。他初一第一学期选入田径队参加长跑项目。学生有热情和比较喜欢团队活动,但有的父母反对,父母可能是心疼孩子和希望一门心思地学习文化课,坚决不准其参加训练,造成有的学生在学校偷偷摸摸参加训练影响训练效果。初一时代表班级参加学校长跑比赛又没有拿到名次。当时,该队员思想上已不想继续训练。经过老师跟他交流和谈心,以及开导,帮他重新树立信心,还多次电访家访,向家长讲清道理,讲明课余训练目的、时间、方法以及文化課学习之间的纠结具体问题,消除家长的顾虑,通过多次和他父母沟通,取得父母的支持,经过一年的系统训练后,他初二参加市比赛就获得800亚军好成绩。后来一直坚持训练和文化课学习两不误,高三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体育大学。

其次,班主任要明确自己对学校体育教育应负的责任,指导学生对全面身心健康成长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能走进重智轻体的“误区”,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体质下降,反而影响文化成绩。课余训练的主体是学生运动员,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在于调动队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设立奖惩制度。对积极参与、进步快、出勤率高的学生给予个人德育加分,在评奖学金、三好学生等方面要作加分因素。对班主任支持并且参加人数多的班级加分,作为评文明班级优先考虑。改变过去认为学生的体育活动只是体育教师的事,与班主任无关的错误看法。班主任参与协助抓体育活动和训练,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提高学生文化课学习的效率。

四、完善课余训练的管理

得力的课余训练管理制度是使训练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十年的摸索,如今我们东华学校体育训练工作有了自己的一套常规和制度。全面提高基层学校领导对课余训练的认识。每学期开学初就把各级各类赛事的时间计划拟定出来,对每届运动员选拔、带队教练队伍的组建等,都要有学校领导直接计划和指导,有体育科组长牵头,确定学校训练队的师资、场地器材设备等,形成一个与学校教育相适应、协调的业余训练管理制度。

学校课余训练的质量和水平主要靠教练,学校应选派技术技能过硬、专业理论知识丰富、乐于奉献的体育教师专任教练。减轻训练队的专任教练课时量,以保证教练从事课余训练的精力和体力。学校定期对带训练的教师的业务水平、出勤、训练业绩进行抽查,辅以奖优罚劣,监督和鼓励他们,并为其创造学习条件,不断提高业余训练队教师队伍水平。体育科组定期对带队教练和训练效果进行检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调节和整改训练节奏,实现预期训练目标,以保证训练质量以达到参赛预期比赛效果。现在我们学校训练队已经形成了上规模的训练体系,所以每年已经是出赛必赢,参赛必胜的赛场王者。

五、结语

总之,学校体育训练是体育教师充分发挥自己专长和能力的体现;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亮点。在口号和行动之间,体育教师应创造各种条件更深入细致地分析和改进技术上的某些细节问题,以便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创造优异成绩。课余训练和体育教学不分家,学校体育教学是“基础”,课余体育训练是“提高”,必须在全面开展的基础上建立起“课余体育训练”的塔尖。

参考文献:

[1]王元丰,唐建倦,李晓明.新形势下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趋势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9,(04).

[2]李朝品.对普通高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探讨[J].安徽体育科技, 2006,(S1).

竞技训练 篇6

原则是人们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原则是由人们根据其对客观事物运动内在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科学的原则即是人们对客观规律正确认识的反映。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1]。

本文从训练原则、训练规律的定义入手,分析训练原则与训练规律的本质,从而进一步探讨了训练原则与训练规律的基本关系。

1 训练原则是反映训练规律、指导运动训练实践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世界上的一切客观事物在运动过程中都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运动训练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其本身是客观的,其内部有本质的联系,所以运动训练有其自身的规律。训练规律就是运动训练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运动训练诸要素与运动训练进程和运动训练结局之间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它反映了运动训练中各种矛盾运动的必然性,规定和支配着运动训练的进程和结局,决定着运动训练行动的方式和方法。训练规律,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和普遍性等基本特征。而训练原则,则是人们主观对客观的认识和反映,是通过对无数次的运动训练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和高度概括而提炼出来的,它必须以对训练规律的深刻认识为基础和前提。简而言之,训练规律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而训练原则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在两者的相互关系上,训练规律对整套训练原则进行逻辑定向,并对各条训练原则的逻辑一致性进行说明;而训练原则直接反映训练规律在特定时代、特定条件下对运动训练实践方面的基本要求和行动准则等。因此,训练原则是认识训练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于运动训练实践的基本原则,运动训练指导者要想正确地指导运动训练实践,也就离不开对训练规律的深刻认识。

运动训练原则是以运动训练规律为依据对运动训练提出的基本要求。它是运动训练必须遵循的准则,对一切训练过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如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指导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是我国竞技体育多年训练探索的经验概括和理论升华,是运动训练基本规律的反映并在训练实践中不断深化、完善和发展。对运动项目制胜规律认识的深化,反映出对“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内涵的不同理解[2]。

训练原则不仅是运动训练中必须遵循的准则,也是现代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结合点。加强训练原则的人文特性,对培养具有全面高素质的运动员,提高我国竞技运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训练原则的人文特性具有通过各原则综合运用而起作用的特点。其在观念、层次和理论上都具有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进行有机结合的发展趋势[3]。

还要看到目前“训练原则”这种训练指南问题显得理论基础不实,特别是缺乏对运动训练自身规律系统研究作基础,这才出现了不同版本的运动训练原则表述差异不小,实践指导作用多不强[4]。有的学者对现代训练学理论提出质疑,认为运动训练学概念原理、原则与规律混乱,现有的训练学概念离开了原理的中介作用,大谈原则与规律的关系;指出训练学理论领域中原理体系构建的缺欠使训练原则的立论无根,同时指出训练学理论与训练实践的严重脱节[5]。

2 训练原则是运动训练指导规律的集中反映和具体体现

“指导规律”这一概念是毛泽东同志30年代提出来的[6]。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提出了“战争指导规律”这个概念,并指出: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研究带局部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役学和战术学的任务。”可见,“运动训练指导规律”是“战争指导规律”这一概念派生而来。战争指导规律就是指导战争的规律,就是战争指导活动的规律。毛泽东称它为“指导规律”,讲得是“怎么做”和“不怎样做”的问题。这里的关键是主观与客观一致,只有在主客观一致的基础上才能引伸出正确的原理、原则,即指导规律来。按照毛泽东的见解,战争指导规律和指导战争的规律是一个意思。认识战争规律和应用战争规律于战争行动,反映了指导战争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熟知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找出其行动规律”。这就是从客观到主观,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亦即认识战争规律的阶段;第二阶段是“应用这些规律于自己的行动”,亦即从主观再回到客观,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阶段,就是应用战争指导规律指导战争行动的阶段。这两个阶段不断反复,就使人们对于战争规律的认识和利用不断地深化,不断地向前发展。运动训练指导规律揭示的运动训练指导活动与夺取运动训练胜利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训练原则,以正确地指导运动训练。运动训练指导规律“集中反映和具体体现在训练原则之中”。在实践运用中,运动训练指导者除了在总体上正确把握运动训练指导规律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制定一套符合当时、当地实际情况的训练原则,并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训练原则。

指导规律是实践活动的规律,有别于人们通常所说的客观规律。人们对客观事物规律的存在通常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懂得不能违背实践对象(客体)的规律去蛮干;而对实践规律的存在则常常缺乏明确的理解。实践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主要的区别在于[7]:(1)实践规律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因而也是主体活动的规律,而自然规律只是客体运动的规律。(2)实践规律的构成包含了主体意识因素、社会历史性因素,而自然规律不包括这些因素。

运动训练实践与其它社会实践活动相比,有其自身的指导规律与属性,比较集中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8]:一是尖端性突出,竞技体育是一项“杰出”事业,金牌运动员的夺冠过程是“尖端行为”;二是重点性突出,运动员的成材之路是“优中选优”的过程,是不断地“突出重点”发展起来的,没有重点就没有发展;三是针对性突出,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比赛需要什么、训练就发展什么。训练的一切活动,要求从训练规律、项目特征、规则要求、比赛场景、发展趋势、个人特点、对手情况等需要与情况出发;四是时限性突出,一个项目,一支队伍,一名队员的实力形成与发展速度的时限性要求很高,其主要矛盾是快与慢的问题,始终是以实力形成与发展速度快的淘汰慢的,走慢了就要出局,而队伍发展的先与后、大与小、多与少、长与短等方面的问题是次要问题;五是个体性突出,无论集体项目还是个人项目,都要求训练要针对训练对象,运动员个体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训练,才能造就出一流的优秀运动员,只有充分地张扬运动员的优势与个性也才能培养出顶尖选手;六是兼顾性突出,即运动员主客体统一和不统一兼而有之;七是自主性突出,运动员个人对训练、比赛的感受,别人只能靠观察、了解,运动员个体的体会、感受、反应情况,不一定能表达出来、测试出来,教练员教学也是一样,有些内容要靠运动员、教练员自己的悟性。

3 训练原则并不直接等同于训练规律

3.1 训练原则与训练规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一方面,在广度上它只是人们对训练规律一部分的认识。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规律太多了,人们不可能全部认识,自然规律如此,训练规律也一样。另一方面,在深度上也只是人们对这一部分规律在一定层次上的认识,不可能认识得那么深、那么透,只有人们不断研究,不断总结归纳,经过一系列的否定之否定,才能不断向深度发展。因此,无论人们如何努力使之准确和全面,它都不可能穷尽训练规律的全部内容。正如列宁所说[9]:“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没有止境的接近”。而这个“接近”,是个主客体矛盾的不断展开和解决的过程,是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进行的。毛泽东也说过:“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10]。因此,训练原则只能是“接近”而不是“穷尽”训练规律,也不可能穷尽训练规律。但运动训练的胜负则完全受训练规律的支配,必然穷尽其固有的规律才能分高低。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反映训练规律的训练原则,总是与规律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3.2 训练原则滞后于训练规律

反映规律的原则不仅与被反映的规律之间存在有“差距”,而且训练原则在反映训练规律时总带有滞后性的色彩。因为训练原则都是从已经发生的运动训练中总结归纳出来的,是过去的战争经验的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器材装备在发展,项目规则的改变,比赛赛制的变化,训练规律和指导规律也必然时时刻刻在发展变化,而作为指导运动训练的原则却具有相对稳定性,当它以“训练原则”在训练教材、规定上表达出来后,就要稳定一段时期,更不可能朝令夕改。虽然人们可以通过超前研究和预测,完善运动训练理论,减少同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而带来的运用原则的偏差,但要达到真理性认识,必须经过实践、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因而,这种相对稳定性与发展的必然性之间,必然存在着相对的滞后性。

4 训练原则与专项训练原则和训练规律与专项训练规律,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矛盾关系

运动训练同其它任何事物一样,其普遍存在的矛盾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指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种含义:其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指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简言之,指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这是一个普遍的哲学原理,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例外的事物存在,就这一点来说是绝对性。矛盾的特殊性指每一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各有其特殊性,所以又具有个性,这种个性不同于一般,是有条件的,是随着一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是相对的,暂时的。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11]:“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究其原因,这是因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际上就是分析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的灵活运用,把握这一辩证关系不仅是理解和解决具体问题的出发点,而且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基础。共性和个性也就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就人的认识过程来说,是由个别到一般,然后又用这一般的、共性的东西去研究新的个别的、特殊的事物,从而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

训练原则与专项训练原则和训练规律与专项训练规律,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矛盾关系即具有运动训练一般的、共性的普遍性与专项的、个性的特殊性。实践都是具体的、特殊的、个别的。具体实践必须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结合,才能不违背实践活动的规律[12]。如任何项目的训练都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拳击本身也不例外,也有它自身的训练原则[13]。足球专项训练原则可在一般训练学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专项化、系统化和概念明确化的整理和提炼,足球训练原则的重新构建为我国足球训练思维的系统化提供了科学保障[14]。

5 实践训练原则与认识训练规律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又是能动的、具体的

从对训练规律和训练原则的定义,深刻揭示了训练原则的本质,我们从中可以基本看出训练原则的主要含义:(1)训练原则是以运动训练活动规律为反映的内容;(2)训练原则是以法规的形式规范运动训练行动;(3)训练原则以一切运动训练行动为指导对象。

人们一般都是根据训练规律来阐述训练原则。遵循一定的训练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能指导教练员的教,也指导运动员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但训练原则与训练规律的关系很复杂,根据一条规律可以提出好几个训练原则。有的训练原则也能反映好多规律。原则与规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毛泽东指出[15]:“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原则是人们制定的,在制定和贯彻执行中总有主观意识的参与,这是二者的区别。而训练规律是制定训练原则的依据,而训练原则是训练规律的体现,两者不可分,这是二者的联系。随着运动训练的发展,人们对训练规律的认识也在深化,因而对训练原则的研究也将进一步深入发展,不断改进、充实和完善。

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们是在能动的认识训练规律与能动的执行训练原则及其互动中进行实践活动的。运动训练是内因与外因的辩证统一,从狭义上讲是教练员和运动员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从广义上讲是教练员和运动员与环境、条件与保障等方面的辩证统一。因此,在运动训练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分调动教练员与运动员两者的积极性,突出教练员的主导教学作用与运动员主体能动作用。运动训练是挖掘人体最大潜力的事业,其发展是使运动员有机体功能呈螺旋形上升提高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运动负荷适宜刺激的过程。而运动负荷由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组成,训练中,通过增加运动负荷量和负荷强度,打破原来有机体的机能平衡,并使之达到新的平衡,以此周而复始地进行,逐步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水平。无论是训练还是比赛都需要朝气蓬勃的热情、坚持不懈的斗志和决战决胜的信心。而人是一个有情感的高级动物,有着丰富的思想、活力和主观能动性,情感是事业成功的动力基础与先决条件,有了情感作基础,才能千方百计迎着困难、问题、矛盾上。

竞技训练 篇7

那么在一个学校中, 体育的训练被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进行了相关的关注, 传统的学校教育只是对学生的德、智、美、劳进行培养, 或者更多是只是去对智力和知识的一个培养, 这是有悖于我国的教育精神的, 体育的培养和训练也应该是同等重要的一个话题, 因为只有将体育也重视了起来, 才能去不足每一个学生上的短板木桶, 才能说是能够让一个学生可以做到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以往的传统体育教育的观点认为体育训练只是单纯的为了去提供学生的身体素质, 但是这种观点是远远错误的, 现今的体育训练已经不仅仅是去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了, 学生通过体育锻炼一方面是取得了提高了身体素质的效果, 更多的还是提高了自己的身心的一个健康的发展, 长期锻炼的人在生理和心理都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去健康的发展, 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在其他课程领悟上的一个学习程度和学习深度, 成功的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能够更加踏上一个全新的台阶, 这是一个特色, 还有一个特色就是, 体育训练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去提高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和修养的, 体育训练同样是有着它的道德培养包含在里面的, 也就是说也存在一种体育道德的理论贯穿于针对学生的学校体育训练当中的, 学生在学校的体育训练与学习学会了如何如何去尊重人, 如何去面对困难, 如何去提高自己勇敢坚强的性格, 那么也就是说这个学校的体育训练的活动是能够在各方面全角度的提高了学生的内心的一个身心的发展的, 能够培养一个学生在体育训练中的审美性与艺术思维逻辑性, 那么在初中和高中的学校中, 学校的体育训练更加可以说是一个对学生的身心放松的机会, 毕竟初中和高中的学习任务紧, 升学压力大, 所以说每周为数不多的几次体育训练课就成了学生们非常好的一个放松课程, 学生既能通过这些体育训练课程达到对自己全身心的一个良好的放松, 又能适当的去缓解一下学习的压力, 最后在结束体育训练之后还是能够更好以一个良好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之中去的, 所以说学校体育训练的好处和有点都有对学生有很多, 它既能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的发展, 又是可以为以后的竞技训练打下一个良好的兴趣爱好和铺垫的, 而且这也正是满足当初学校体育训练制定的一个目标和计划, 那就是能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正常的身心的健康成长, 能够让他们养成热爱锻炼身体的一个良好的习惯, 再就是能够皆由学校的体育锻炼让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体育训练的原则和理论问题, 所以在看到一个学校的体育训练的同时, 还要随时注重在校学生的一些个基本数据的检测问题, 一个学校的体育训练在编排时其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应该是符合学生的身心和符合每一个学生的实际上的一个需要的。

那么与学校的体育训练相比, 竞技体育无疑是个派生物, 那么竞技体育, 从字面上来看必然就是强调了其竞技性, 那么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使学生在以后的各种比赛获得各种奖项, 为国家争光, 为自己争光, 为家人争光, 毕竟在各种大赛上取得了成绩以后, 就能够为自己谋个好出路, 既是对自己未来的一个保证, 也是为了自己作为自我存在的一个价值证明, 所以随着竞技事业的不断的升起, 体育竞技作为一个主力军而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起来, 那么竞技体育训练之间的竞争也是越发的激烈, 导致后来出现了一些专门的体育竞技学校, 这些体育竞技学校使得学生朝着体育职业化的方向发展, 但是目前国内的专业的体育竞技学校所存在的一个同一性的弊端那就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转成了专业的体育竞技运动员之后, 其个人自身的成长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受到了一些限制, 而且随着常年的参加各大比赛使得竞技员的身上累计的伤病不断, 这是一个可以说是其他国家也没有办法去回避的问题, 但是这些奖项的取得又是非常的重要的, 它能够是在一定程度上去反应一个国家的全民健身素质的一个重要的指标, 我国历来作为一个体育强国, 更是十分的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一直把体育竞技和体育训练作为一个重中之重进行培育, 我国一直致力于培养优秀的体育竞技人才, 为国家以后的各项国际化的比赛和赛事去增添光彩。

2、学校体育训练与竞技体育训练的互补

互补很明显的意思就是说在双方在都各自有缺点的情况下, 根据自身的一个有点去帮助对方, 补足对方所欠缺的某些事物或者因素, 那么这就是一个传统的二元的阴阳思想, 是符合大自然的一个结合的规律的, 很明显的是学校的体育训练只是为了去满足大多数在校学生的一个需求, 一个最基本的身体的提高和自身智力道德的培养, 体育训练可以理解为是一个普通的训练, 旨在提高全民素质, 是一个照顾到大范围的训练模式, 但是是没有办法去培养去精英运动者的, 而竞技体育就很明显的针对性更强的, 就是针对于那些想要在竞技运动行业上有所建树的人们而开设的专业的训练模式, 这种训练模式的特点就是针对性特别强, 能够通过专业的技术指导和理论支撑让体育运动者获得一种质性上的飞跃, 学校体育训练和竞技训练的互相的结合和交流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开辟一个特殊的视野, 这个视野可以帮我去更好的认识学校的体育训练和竞技训练, 可以起到一个互相补足、互相增长的目的, 在开展竞技训练的同时, 还要注重运用科学合理的办法全面去发展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素质, 去让一些实际的理论和效果直接的能够体现到每一个学生之上, 不管是在进行学校体育训练还是竞技体育训练, 都应该注意在授课时要结合实际, 要能够让每一个理论都可以使得学生都能够得到一个透彻的领悟, 深入浅出的让学生学会体育理论中的精髓部分,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按照适合学生年龄段的培养模式去把学校体育训练和竞技体育训练有机的整合到一起来,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能够将需学校体育训练和竞技体育训练有机的结合到一起的话, 关键还是在与体育教师的作用, 教师应该能够充分的将整个体育课堂给活跃起来, 上的课程应该是能够让学生们所能够接受和喜爱的, 并且在学校体育训练中可以说是去适当的强调一些竞技性的成分在里面, 鼓励部分有能力的学生去转而对竞技体育进行一个更加深入的研究, 通过生动有趣的体育竞技故事或者趣闻来激发学生内心的对体育竞技的兴趣, 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不仅仅是在上一趟普通的体育课, 而是应该是在进行着一种对体育人文精神的感悟, 从而达到更加热上去上体育课的运动。

所以,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校体育训练和竞技体育训练, 立足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有关于体育相关理论的经验, 并且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加以改造和提炼, 最后作为针对于学校内部学生的一个教学内容和理论指导方向, 使其更好的为今后的体育事业服务, 更好的为国家的今后的体育赛事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个任务是繁琐也是漫长的, 我们要坚持在未来的体育训练道路上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汪晓赞.体育与健康教育新方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 (2) .[1]汪晓赞.体育与健康教育新方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 (2) .

中国竞技剑术训练的策略方向探析 篇8

从1957年武术正式纳入竞技化发展轨道以来, 到1959年第一部竞技武术规则的诞生, 直至今日中国竞技武术的高速发展, 中国竞技武术取得的长足的进步。其中剑术的发展也独树一帜, 备受关注。进入21世纪, 中国竞技剑术的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 那么在新的时期新的背景下, 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发展策略, 这是我们所关注的问题。本文在整合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相关研究基础上, 针对中国竞技剑术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谋求为中国竞技剑术的长久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2 剑术技术发展的制约因素

随着我国竞技武术的飞速发展, 中国剑术的竞技化步伐也风靡全球, 在中国竞技剑术发展过程中, 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制约性因素。对这些制约性因素进行总结和分析, 并以此为出发点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对于我国竞技剑术的发展乃至中国武术的全球推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研究表明, 当前我国竞技剑术的发展主要受到了剑术运动员自身的身体素质、中国剑术本身的技术结构特点、剑术的竞赛技术规则以及剑术演练风格的变幻等因素的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大大促进中国竞技剑术的发展步伐。

3 竞技剑术训练的策略之道

3.1 注重剑术套路的难度技术训练

中国武术套路的剑术竞赛成绩的提高,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剑术的难度技术动作的编排与运用。剑术的难度技术动作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直接制约和影响着剑术运动员的动作质量水平和运动成绩。而且, 剑术技术的难度动作与运动员完成比赛的动作质量有着直接的关联。在剑术竞技套路比赛中, 剑术运动员的腾空等高难度动作完成的旋转角度不足或者许多的连接性高难度动作落地不稳定 (表现为额外支撑、挪动脚步、跳动或身体摇晃等等) , 将直接失去相应的难度分值。更有甚者, 将直接导致剑术比赛的技术质量规格的下降。因此, 某一次的剑术技术难度动作的失误或完成不到位, 将直接影响到动作质量规格的评价, 致使剑术运动员的动作质量分偏低。所以说, 中国剑术技术的高难度动作技术的完成如何, 已经成为在竞技武术套路比赛中取得胜利的决定性主导因素。

近年来, 中国竞技剑术套路的难度动作发展趋势有所变化, 在整合了解了大量的相关资料情况下, 通过对2005年全运会武术比赛、2006年全国武术锦标赛、2008年全国武术锦标赛、2009全运会剑术套路编排的影像资料观摩, 对竞技剑术套路的难度技术进行概括和分析梳理。

由表1统计情况可以看出, 近年来腾空转体方面的难度技术动作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所以平时的高难度针对性训练, 要充分考虑到剑术技术本身的结构特点和规则理论要求, 在训练过程中安排适量的高难度动作训练量, 保证剑术运动员完成高难度技术动作的成功率, 从而培养他们勇敢坚强奋发向上的宝贵意志品质和强大的分析判断能力, 形成良好的空间感知能力, 进而获得比赛胜利的信心。此外, 在编排剑术竞赛套路的时候, 还要力求能够达到速度和力量等各方面的协调统一, 同时把握好高难度技术动作的稳定性和成功率, 力求高难度技术能很好的为剑术竞技套路比赛取得高分, 进而推进中国竞技剑术的发展进程。

3.2 合理安排剑术运动员的体能训练

剑术运动员的体能决定了剑术运动员在竞技剑术套路比赛中的基本运动能力, 是剑术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竞技运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表现于剑术运动员在竞技套路的剑术比赛中的技术水平、战术水平乃至最终优异运动成绩的创造上, 是一种剑术技术的运动能力的综合。保证了良好的体能训练, 就能使剑术运动员在身体形态、结构机制、剑术技术运用以及比赛中的动作协调性等方面达到完美的统一。所以对于剑术运动员施加必要的体能训练, 采用各种有效地训练手段和方法对剑术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施加一定的影响, 从而使剑术运动员能够在训练中获得健康优美的身体形态, 同时, 自身的身体技能能力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进一步发展了剑术运动员各方面的比赛和训练素质。

在对剑术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的过程中, 教练员要充分理解体能训练对于剑术运动员的技战术训练和提高武术套路竞赛成绩的基础性作用。训练的过程中要注重剑术运动员的有机体各个部分的器官和系统功能得以全面协调发展, 并更好的适应剑术运动的专项竞技过程。与此同时, 教练员在对剑术运动员施加体能训练影响的同时, 要考虑到剑术运动员的剑术技术动作的完善和剑术技术发挥能力培养, 适时的经过一些必要的针对性训练拟补剑术高难度技术的某些不足, 从而把握好剑术运动技术规律, 掌握必要的技术节奏感和空间感知能力, 确保为竞技套路比赛服务。

3.3 采取多种训练形式和手段进行训练

一个运动项目的运动训练形式和手段往往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制约着运动训练的效果的优劣。丰富多彩的运动训练形式往往能够激发运动员强烈的运动训练兴趣, 让他们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参与到运动训练当中去, 在享受运动训练的过程中, 使自身的技术技能得到提高, 从而高校的实现运动训练效果。在剑术运动训练的过程中, 教练员同样也要注重运动训练形式和手段的丰富多彩, 激发剑术运动员对于剑术训练的热情, 通过不同形式和手段训练方法的引导, 提高剑术运动员对于剑术技术的各个动作技术结构和理论体系的深刻理解, 在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手段进行技术训练的过程中, 适当的借鉴和融合其他竞技运动项目甚至民间运动项目的训练体系, 开拓剑术运动员的视野, 从而获得全新的剑术技术训练体验, 从另一个视角来审视中国剑术技术的结构和技术理论体系, 在训练中不断完善和丰富中国竞技剑术套路的技术体系, 加强了中国剑术套路的基本技术和高难度技术体系创新, 进一步了解和完善中国竞技武术套路的竞赛规则和训练规律, 从而更好的促进中国武术竞技剑术套路的蓬勃创新发展。

3.4 建立合理的训练效果评价体系

随着世界竞技体育项目的飞速发展, 各类体育项目的运动训练科学体系也纷纷建立, 对于运动训练的指导、安排、执行和训练效果评价, 都成为当代竞技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对于中国武术套路的剑术训练, 也应当建立相关的训练效果评价机制, 对剑术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对剑术的基本剑术和高难度技术的掌握程度以及完成状态给予科学的描述和合理的评定, 从而更好的指导剑术的运动训练实践。

4 结语

中国竞技剑术发展体系的完善其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这也是由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的特点所决定的。同时, 中国竞技剑术又处于不断地发展过程之中, 所以不可能运用一成不变的体制机制和手段来维持其发展, 必须不断地进行总结和完善。值得注意的是, 中国竞技剑术的未来发展必须时刻把握时代脉搏, 既要传达出中华民族的特色历史内涵、传承中国几千年的民族文化, 又要结合时代的发展需要, 坚持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才能保证在世界竞技体育舞台上永葆青春。

参考文献

[1]李清晨.初探剑、剑术及其发展[J].中华武术, 2005 (6) .

[2]赵国庆.中华剑术文化与当今剑术套路演练之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3 (2) .

[3]王志远.剑术之寻真 (上) [J].武当, 2005 (11) .

[4]蔡志霞.初级剑术的技术特点以及在公体教学中的教法探讨[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7 (35) .

[5]倪金福, 王建华, 刘文武.现代女子剑术的技术风格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 2006 (2) .

浅谈竞技陀螺运动的技术训练 篇9

1、陀螺运动的定义

陀螺运动主要分为放陀技术和攻陀技术。陀螺运动是一项两队在比赛场地上, 从守方旋放陀螺开始, 由攻方将自己的陀螺抛掷, 击打守方陀螺, 将守方陀螺击出比赛场区或比守方陀螺在比赛场区内旋转的时间更长的比赛项目。比赛只计攻方得分, 以当场比赛的累计得分决定该场胜负, 得分多的队为获胜队。

2、放陀技术

放陀技术主要是由缠陀、握陀、持陀、持鞭、预备姿势、掷陀、拉陀构成。在比赛中主要是防守, 在比赛中应做到陀螺落点准、旋转平稳、旋转强度大。落点准确是放陀的重中之重, 如若放到旋放区外, 则被判定为死陀, 旋转强度再大的陀螺也是无效的, 旋转不稳和旋转强度小就很容易被对方陀螺击死或击出场外, 以致对方得高分。放陀的技术动作:以左手放陀为例, 右脚在前, 左脚稍后, 略与肩宽, 两膝微屈, 左手五指自然分开, 持陀在腰部, 右手持鞭杆, 将陀螺引致左体侧位置, 目视旋放区, 大臂低于肩, 大小臂约成90度, 肘关节外翻, 旋放时, 后脚蹬地重心前移, 同时转体两臂前伸, 用手腕和手指将陀抛出, 然后迅速有力地抽线。

2.1、放陀准确性分析

规则规定, 放陀落在旋放区外或落地后旋出旋放区外为死陀。 由此可见, 放陀落点准确的重要性, 落点不准, 是比赛中的大忌, 以致给对方送分, 导致比赛旋负。落点准确与否, 主要取决于掷陀挥臂的方向、用力的大小、以及拉陀的时机、拉力大小和方向等因素。

2.2、放陀旋转强度分析

旋转强度大, 能够有效的抵挡对方陀螺的进攻, 致使对方得分降低或者不得分。根据力学原理, 旋转力矩 (M) = 作用力 (F) x力臂 (L) , 即M=FL, 陀螺的旋转强度主要是取决于力矩的大小, 旋转强弱取决于鞭绳回拉力的大小, 鞭绳拉力越大, 则陀螺旋转力也越强, 反之则弱。

3、攻陀技术

攻陀是在比赛中得分的唯一的手段。攻陀技术对队员的要求较高, 不但身体素质要好, 而且心理素质也要非常稳定。攻陀技术主要强调三个字:快、准、狠。

“快”, 是强调队员在攻陀时出手速度要快;“准”, 是队员攻陀时要打得准, “狠”, 是要求队员攻陀力量要大。队员在攻陀时只要一气呵成的做到这三点, 就能取得比赛的胜利。

3.1、攻陀的技术动作

缠陀顺逆都一样;侧面高姿准备放;掷陀技术是关键;拉陀旋转加力量。由此可以看出, 攻陀技术主要有准备姿势、掷陀和拉陀三部分组成。在陀螺运动发展的过程中, 各个地区的准备姿势可谓五花八门, 且不同的运动员也各具特色, 主要是:正面姿势、侧面姿势、侧面高姿、侧面低姿、原地准备姿势、上步准备姿势等, 常用的正面姿势和侧面高姿;掷陀是攻陀技术的关键环节, 技术动作完成的好坏直接影响攻陀的准确性、速度和旋转力量;拉陀是陀螺获取旋转力量的来源, 调节陀螺飞行弧线, 控制陀螺落点的技术环节。

3.2、攻陀技术练习方法

(1) 多媒体学习法:使队员对攻陀技术有一个完整的概念, 对攻陀技术动作有一定的了解, 便于在以后的训练中改进自己的技术动作。

(2) 徒手练习法:不持陀螺的练习方法, 有助于消除队员攻陀不中的心理, 消除心理障碍, 便于动作的定型, 有助于后期的训练。

(3) 掷石子练习法:这种方法是要求队员准备足够多的石子, 与固定陀螺间隔一定的距离, 连续击打陀螺的练习方法, 队员在练习中能够找到攻陀的感觉, 同时也为队员在训练中连续的捡陀螺节省了时间。

(4) 掷持陀训练方法: 距离分为2m、3m、5m、6m进行训练; 鞭绳分为2m、4m、6m进行训练。

(5) 无鞭绳训练。

(6) 实心球代替训练。这些都是攻陀技术的辅助性练习方法, 对于提高攻陀的准确性以及攻陀技术的定型有很大的帮助。

竞技陀螺技术的发展, 不但提高陀螺比赛的观赏性, 更有利于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各个地区的放陀技术和攻陀技术也不近相同, 而且每名运动员的技术也各具特色。 要想取得比赛的胜利, 就必须研究每名队员的特点和对手的攻陀和放陀技术特点, 做到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参考文献

[1]余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 陀螺技术及特点分析[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9.

[2]马汉文.陀螺[M].宁夏人民出版社, 2011.

[3]刘德琼, 胡英清, 刘靖南, 陈志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4]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赛和表演规则及裁判法[S].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7.

竞技性健美操的特点及其训练方法 篇10

【关键词】健美操;训练;竞技

现代健美操以融体操之健、舞路之美与音乐之韵于一体而令人耳目一新,它以动作创编科学,姿态优美以及对人体的健身、健体、健美和健心有益而吸引着人们。当今健美操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显示出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竞技健美操随着健美操运动的蓬勃开展而迅速发展起来,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健美操运动,竞技健美操是在音乐伴奏下,通过难度动作的完美完成,展示运动员连续表演复杂和高强度动作的能力。成套动作必须通过所有动作、音乐和表现的完美融合体现其创造性。它比健身健美操更加激烈,更能体现出健力、美的特色。竞技俊美操使健美操运动纳入体育竞争机制。

竞技健美操是一个不同于自由体操、艺术体操和技巧运动的独立的体育项目,根据它具有动作类型多,复合性动作多,动作重复次数少,全套练习时间短和动作速度快的特点,在动作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操为主,操舞结合式动作设计

竞技健美操的动作必须设计成操的动作结构,有明显影响身体某一部位的目的性。强身健体是竞技健美操的主要功效性之一,在设计动作时应遵守符合强身健体和人体艺术造型的规律。在编排动作时,不仅要考虑到对身体各个部位的影响与发展力量、柔韧、协调、灵敏以及持久力等各种素质的练习,而且还应在运动形态上有舞蹈造型美、外形美的特点。

二、精心构思,力求新颖

竞技健美操全套动作没有节的划分,动作重复次数少,复合性动作多,变化多,连续性强,对称性动作相应减少,行云流水,一气叼成。设计动作时要有新意,精心构思。可多设计粗犷、奔放、力度强、造型美、有弹性的动作。

三、把握动作风格特点

一套竞技健美操必须要有高潮,才能使整套操有起伏对比的效果。高潮就是动作激烈,动作速度快,幅度大,节奏强,力度强劲,使人目不暇接的联合动作。这串动作最能激发情线,运动负荷也是全套动作的最高水平。一套竞技健美操可以有一或两个高潮。特定动作一般放在主体部分,如连续四次俯卧撑,收腹举腿,一般采用二拍一动或四拍一动,充分显示力量,或安排在激烈运动中间,作为调节运动活动节奏的手段,使身体某些部位的强力活动稍加缓和,这种在快节奏中渗有缓慢动作节奏的编排,加强了动作起伏的效果。有的成套动作在高潮中戛然而止,形成静止造型状态,可收到较好的表演效果。

四、运动员体型特点

健美操是健与美的结合,竞技健美操更是健、力、美的体现,因此,运动员的体型有其项目本身特殊的要求。男子应显示肌肉,身高适中,身材匀称。女子应显示有力度的丰满健壮,具有时代美,如结实、粗壮、有女性特有的线条美。那种体操型、艺术体操型、舞路型身材都符合此项目特点。一名优秀的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只练操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加强力量性练习,使体型有力度且具有线条美。而在混双、混六项目中,还要考虑到男、女运动员身材比例是否协调,如果男女运动员身材差别太大,则会影响整体效果,也会影响一些配合动作的完成。

人体美是自然界中生命形态自然美的最高级形式。生物圈中,人体美是一种永远新鲜、永远充满生命力的最动人的美。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在《艺术论》中写道:“在任何民族中,没有比人体美更能激起富有感觉器官的柔情了。”人的形体有高、矮、胖、瘦等自然差别,这些差别虽与遗传基因有着重要的关系,但环境(营养、劳动、生活条件、体育锻炼)也可以大大修饰和改变体型,弥补缺陷,发挥优势。形体健美是人类的共性追求,也是个体的个性追求。它的含义不仅包括外在的曲线美、肤色美和内在的肌肉美、骨骼美,而且在深层次上应体现为高雅的气质、优雅的风度、丰富的个性内涵和自信的性格。

五、竞技健美操的训练

随着健美操运动的开展和普及,健美操运动的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近几年,国际上健美操运动技术发展很快,我国也正在逐渐与国际接轨,健美操的训练已不再是一个短期的、简单的过程,它必须形成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训练体系。健美操的训练是通过各种训练手段对运动员进行身体训练、技术训练,意识训练和心理训练,目的在于改善与提高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能力和充分发挥所获得的技能并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1. 基本体操。基本体操训练以徒手体操为主。徒手体操内容丰富,动作简单,其特点是动作规范,横平竖直,可以培养运动员身体各部位正确的姿态,规范的动作,它所特有的动作对称性,可以使肌肉得到全面的发展。徒手体操按人体解剖和人体运动部位可分为头颈、上肢、下肢、軀干运动。这些运动可根据需要进行某个部位的专门练习,也可进行全身性的综合性练习。

2. 体操。随着健美操难度动作的提高和发展,出现了许多复合型的跳步、转体,这些动作对运动员的能力,空中肌肉运动感觉要求很高,体操中技巧及一些器械等项目中的某些动作训练,能收到较好的训练效果。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美操所特有的保健、医疗、健身、健美、娱乐的实用价值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吸引了不同年龄的爱好者参与,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消费群体。各级电视台纷纷制作以健美操竞赛、普及为内容的专题节目,其收视频率远远超过其他。

【参考文献】

[1]殷红.论健美操的锻炼价值及教学原则[J].安徽体育科技,2001(1).

[2]高雪琴.影响健身性健美操效果的因素[J].中国学校体育,2002(5).

论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科学化训练 篇11

众所周知,奥运会的竞技宗旨是“更高、更快、更强”,为不断提高竞技水平,必然要求广大武术教练员和运动员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如何实现现代训练理论与具有东方浓郁文化底蕴的武术运动的完美结合,以及如何实现武术传统训练理论的科学化改造,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从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科学化训练现状的角度提出一点思考,并希望能对武术的科学化训练发展有所启示。

1 竞技武术训练现状

武术是中国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在其演进的历史长河中,不乏前人从实践中得来的真知灼见,然而总体来说,传统武术的训练理论是经验式的,缺乏系统的概括和科学的理论依据,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在现代科学训练的大家庭里,试图以传统武术的训练方法跻身于竞技运动的舞台,显然已不再具有可行性。

武术具有自身运动规律和特点,现代武术运动训练既要遵循体育运动训练的一般原理和科学方法,又应符合武术的自身技术特点和运动规律。然而遗憾的是,由于中国武术的发掘整理起步较晚,且一段时间步履较慢,对传统武术中某些技术特点和运动规律,至今缺乏科学的论据。正是由于对武术运动规律的认识存在模糊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武术训练理论和现代科学训练的接轨。

1.1 竞技武术科学化训练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要指导实践。从实践中发现运动的规律并把它们升华到理论的高度固然重要,但其根本目的还在于返回来更好的指导运动实践,使运动水平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现代武术训练已经开始迈出与科学化训练接轨的步伐,这可以从武术的科学化选材、武术训练计划的制定、武术现代训练方法等诸多方面得以明证,然而,一方面由于竞技武术起步较晚,另一方面又由于武术套路运动的特殊性使然,竞技武术科学化训练理论整体水平还不是很高。科学化训练的一般理论虽然已被引入武术训练中来,武术专项理论却还存在着较多的空白,对武术训练特殊规律的研究总结还太少太少,这势必影响到理论指导整体运动实践的效果。竞技武术发展四十多年来,人们亲眼目睹随着科学训练手段的不断运用,武术的竞技水平已经越来越高,“高、难、新、美”的水平是传统武术训练所无法比拟的,可以说,竞技武术由于走上了科学化训练之路,训练水平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但在这进步中我们仍须看到不足。武术的专项理论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科学理性的成分,只有武术训练理论真正科学化、系统化,竞技武术的训练水平才可望有第二次质的飞跃。

1.2 重术轻学的现象依然存在

科学理性的研究,是推动中国武术良性有序发展的内驱力,传统武术如此,竞技武术也应如此,反映在武术训练中尤应如此。武术在发展过程中,由于长期偏重实践感悟体验,结果导致众多习武者意识深处有一扇未向科学理性敞开的大门。醉心于实践是可贵的,但只有学与术有机结合,才能迸发出武术的现代文明之光。现代武术训练应逐步摆脱经验式的训练方法,挖掘“经验”里的科学理性成分,并努力使之升华到指导性的理论的高度。在这一过程中,重术轻学的态度尤不可取,更有甚者把自己成功的经验视为“秘籍”的态度更不足取。要知道,在科学时代的今天,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技术,迟早会面临持续发展的危机,一时成功之经验也许能适应一时一事,却未必适宜事事。历史已经明证,保守封闭只会导致落后,反映在武术上面,保守封闭只会招来武术发展的停滞不前,只会招致武术命运的可怕明天。

1.3 武术训练尚处于科学化发展的转型期

现代竞技武术正逐步靠近西方现代科学之路。武术是一项具有浓郁特色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是一宗宝贵的文化遗产。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内在差异,以体现体育功能属性的竞技武术要完成与现代竞技体育体系的完全接轨,确实需要一个过程。当今武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是要完成从民间文化向现代科学的高层次发展的接轨,完成民间体育向现代规范化体育的转轨,而在转轨期间,由于国外和其它学科先进的训练理论的引入验证需要一个过程,同时,武术自身现代训练理论体系的构建也需要相当的时间和实践保证,这些决定了现代竞技武术科学化训练理论水平有待于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进一步提高。

1.4 武术文化中一些糟粕的东西依然在传承,严重阻碍了武术的发展

数千年发展的武术一路走来,不可避免的要携带某些糟粕的东西,这些糟粕的东西依然在武术界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站在发扬光大整个中华武术的高度来看今天存在的这些现象,可以说对武术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当今武术的发展,不应是在那里互争短长,而是要各方联手,术学并进,尽可能的提高中国武术的科学化水平,在国际体坛竞争中确立武术的位置。

2 对竞技武术科学化训练的几点思考

2.1 转变训练思维

东方哲学的思维模式有一大特色,即模糊性。这种直观的、朦胧的、观悟式的、非逻辑性的思维模式及行为准则跟强调逻辑和严密分析论证的数据性的西方实验科学和科学理性严格区分开来。反映在传统武术训练思维中,情况也大致如此,然而,现代竞技体育的训练思维已与传统的训练思维发生了极大的变异。竞技武术既然要完成与现代竞技体育的接轨,其训练思维首先必须发生转变,以科学的训练思维方式指导武术训练实践,竞技武术的训练水平才可望进一步提高。

2.2 积极引进现代运动训练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加强武术专项训练理论学习和建设

运动训练学是一门研究和反映运动训练一般规律的新型的体育交叉学科。近四十年来,随着训练实践的飞速发展,现代训练理论有了许多重大的突破,许多新的训练理论和方法已被充实到运动训练学的理论和内容体系之中。由于运动训练学研究反映的是运动训练过程的一般规律,阐明的是训练过程中具有共性的,普遍性的问题,因而它对各专项运动的训练具有普遍的指导性意义。作为武术训练工作者,应密切关注现代训练理论的发展动向,并将其及时引入到武术训练中,运用它去指导武术训练实践,提高武术训练的科学化成分。

现代竞技武术起步较晚,训练理论主要借鉴国外及其它项目的训练方法,虽然技术发展较快,但专项训练理论建设却相对落后。当今竞技武术训练领域亟待解决的一个任务,是加强武术训练理论建设。在武术训练实践的基础上,以武术训练“特殊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总结武术专项训练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手段,首先构建出武术专项训练理论的基本框架,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充实完善,从而形成系统的训练体系。

2.3 加强武术训练与科研的合作,提高相关学科理论在武术训练体系中的运用能力

现代武术训练理论的完善,武术科研工作者责无旁贷,而广大武术训练工作者更要置身其中,加强武术训练实践与科研的合作,积极借鉴其它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多角度的揭示武术训练的客观规律,为武术训练监控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

3 结语

竞技武术训练水平的提高有待逐步深化。在逐步深化改革中,训练理论建设不容忽视。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甚至可说是残酷的竞技运动领域,竞技武术不可能置身事外,伴随着中国武术成功进军国际竞技体坛的步伐,“内要自强,外塑形象”,应是自始至终坚持的一条准则。

参考文献

[1]编写组.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2]编写组.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编写组.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1991.

[4]张选惠,等.我国竞技武术运动发展特征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2).

[5]刘同为,等.论21世纪武术发展的战略构想[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3).

[6]洪浩.论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现状与发展走向[J].湖北体育科技,2000(1).

[7]李杰.竞技武术与奥运项目改革[J].体育文化导刊,2002(4).

[8]刘海润.武术套路运动员赛前的科学训练[J].山西体育科技,2007(5).

[9]宋相川,林孝平.1996-2005年运动人体科学研究方法在武术训练科研中的应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搏击.武术科学,2008(2).

【竞技训练】推荐阅读:

竞技体育训练01-02

竞技能力10-15

竞技教学05-10

竞技田径06-08

竞技化06-21

竞技理念07-27

体育竞技08-02

游戏竞技08-25

竞技人才09-05

竞技成绩10-28

上一篇:小学数学命题改革下一篇:肝癌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