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运动教材化

2024-08-04

竞技运动教材化(共4篇)

竞技运动教材化 篇1

1 前言

2001年国家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后,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从理念的宣传,到观点的讨论,算起来时间也不短了。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基层学校里真正的教学改革一直在徘徊和摇摆当中。每个从事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都明白一个道理:不管什么理念,不管什么改革,落实到最后的教学执行总少不了“教什么”,有了“教什么”才能考虑“怎么教?”。

目前,关于如何改革高校体育课教材问题,观点众多,有提倡“淡化竞技”、“强化竞技”、“改造竞技”等观点,有提倡“快乐体育”的口号下引进游戏和轻体育项目的,至于各级各类初等学校来说,教材观点就更加多种了。

体育课的定义也开始表述为“体育健康课”,宣传“健康第一”的理念和排斥“竞技运动”的呼声也是非常高涨。一派认为,学校体育属于教育范畴,体育教育即身体教育、体质教育,而竞技体育是以追求取得优异成绩为目标的,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体育,因此竞技体育不得进入学校。而另一派的观点则认为竞技教育是我国体育运动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础是学校体育,竞技体育要理直气壮地进入学校[1]。

思想上的混乱必然带来实际工作的偏差。由于大学和其他初等学校存在有很多不同,其培养一定知识和能力的专门人才这个方向自然也需要在体育教学上体现出来。

2 关于竞技运动的认识

“竞技运动(sport)”一词来源于拉丁语的deportare,而后传入法国,在古代法语中被标记为desporter,意为“情绪转移”“使高兴”“使愉快”“玩”“忍耐”等等。15世纪又由法国传入英国,并经过disport以及sporte的演变,17世纪以sport固定下来,15世纪英语中竞技运动概念的主要含义是从劳动、义务和拘束中脱离出去,转移自己的情绪,游玩开心,并不伴有激烈的身体活动的胜负因素。19世纪后,20世纪初以奥运会为代表的竞技运动提出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2]。

任何事物都有长短,竞技运动也不例外。目前在锦标主义、金牌战略、拜金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下,药物泛滥、假球黑哨、弄虚作假、收买运动员教练员等等违背体育道德和人类公平,与发展身体健康,促进体育竞技技术发展的方向完全背道而驰,这些“竞技运动异化”的现象正在污染神圣高尚的体育运动,学校也不得不正视这个实事。

竞技运动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而这种发展变化为竞技运动概念不断地增添了新的内涵,使之成为今天这样一个多义性的概念。竞技运动概念的多义性造成了学术观点的多样化。一般的定义如下:竞技运动是一种个有规则性、竞争性和挑战性、娱乐性和不确定的身体(身体性)活动。在上述的定义中,不难看出竞技运动有两大特点:(1)它是一种与其它活动有区别的身体活动。(2)它从整体上反映出竞技运动区别于其它身体活动的本质属性。

“规则性”是指竞技运动中双方必须遵守的各种规定;“竞争性”是指鼓动他人与自己比赛以及向自己、运动器械和自然等做某种新的尝试;“娱乐性”是指人们在竞技运动中可以体验快乐感;“不确定性”是指竞技者要根据运动中各种变化随时采取相应的技术战术,不可能事先知道对方的意图以及运动结果。

3 竞技运动在大学体育中的现状

大学阶段的体育课程具有较高的目标要求。大学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是:积极参与各种体育运动并形成自觉锻炼习惯的运动参与目标;掌握一、两项健身运动基本方法和技能运动技能目标;测试测评体质健康状况和掌握提高身体素质体能的方法的身体健康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自己心理状态,在运动中体验运动乐趣和成功的心理健康目标,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的社会适应目标[3];这些教育目标比较全方位的提出了对大学生运动技能的要求。

相比中学而言,多数大学内的体育设施都较为齐全和完善,这就使得大学体育教学在中学基础上进行较高级的竞技运动技能教学变得可能和有条件。无论是人均拥有的活动场地面积,上课的器材配套,运动场的良好程度,还有较好的体育电子设备等等,这些都为大学体育课程开展良好的竞技运动项目教学提供了基础。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倾向于追求技术技能的专门化,不再单纯满足于体育课的“运动”。大学体育课程和中小学是完全不同的,正常而言,随中小学的基础体育能力学习和完善,大学是在原有基础上追求技术技能提高的高级阶段,而不是还处在初放式的低级阶段里,只有通过较完整的掌握运动技能,才可能使专门技能向较高级的方向发展。因此,目前大学体育课程基本上本着这样的思想建立。

为促进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引导学生能够学会某种体育特长,为其以后的生活,工作服务,大学开设多种“专项选修课”促使他们掌握一项或几项体育技能技术,帮助他学会热爱运动,学习运动,为今后工作掌握一项体育技能做好准备。

由于几十年来我们的教学体制沿袭前苏联的教学模式,没有进行主动的调整和改进,使得体育课程在竞技运动的教学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常见表现如下:运动技术的高难度与学生学习掌握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竞技规则的复杂性应用在教学中影响学生队运动技能的掌握;场地和器材的标准化限制学生学习;竞技规则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造成学校体育于体育时尚脱节。

4 竞技运动在大学体育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发展趋势

大学体育课程作为学生体育课程的高级阶段。竞技运动内容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课外体育活动,学生体育俱乐部,学校体育运动会,所有这些都是大学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上都是竞技运动在学校的再现。

竞技运动的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了解从奥林匹克开始的人类体育文明;有利于通过学习和观看、理解竞技运动培养大学生战胜自我,客服困难,团结协作的精神;有利于大学生认识竞技运动对人体能力的挖掘和利用,创造各种各样的奇迹;有利于大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需要创造和奋斗;有利于宣传学校的精神文化等等。所以,尽管大学体育活动也开展过其他的亚竞技运动,竞技拓展运动,游戏娱乐活动等等,但是始终无法和竞技运动吸引力相比。如果我们的学校体育摒弃竞技运动项目内容,会使学校体育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好似逆水行舟,那是行不通的。因此竞技运动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是毋庸置疑的[1]。

从我国大学的体育教学现状来看,竞技运动仍然是主要教学内容,从国外的现状来看,外国大学体育多以俱乐部的竞技运动项目修学为主要方式,随经济的发展,未来我国大学的体育教学条件将会更加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体育人口的增加,使得人们对体育运动的需求将更加进一步的上升,那么以某种专长作为体育爱好的准备条件是必须的。大学也将为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提供这样的技能准备。

竞技运动教材化是大学体育课程的必然组成部分。竞技运动项目是人类体育文化进步的必然选择。早期的体育多以游戏,娱乐,随着人们不断的修改竞技运动的规则,技术和方法也不断的改进,成为现在的样子也是一种合理的进化。排球的早期是16人打,后来改进为12人、9人、6人,到现在的5+1人的方法,技术越来越进步,竞争越来越激烈,但是观众则越来越多,影响力和普及面也越来越大。并且由排球运动衍生而来一项新兴群众性的气排球运动,气排球由塑制成,球体大而轻,球质柔软,每方5人,其打法和计分方法与竞技排球基本相似,是集趣味性、娱乐性、休闲性、健身性、观赏性和竞技性一体的我国创新的时尚群众性体育运动项目。不但适合中、老年人健身运动,也因为气排球运动的多样化、球路的怪异吸引年轻人的参与[4]。许多普通高校都引入气排球运动设置了气排球课程。

当然,学校体育需要吸收新形式,新内容的,尤其是青少年喜欢的运动项目,比如:滑板、小轮车、街舞、斯诺克球等等,不但可以丰富体育课程内容教材,还可以创新学习结构,吸引学生的兴趣。

大学体育教学究竟是如何使用“竞技运动”?全盘照抄照搬是一种方法,部分利用是一种方法,不可能全盘抛弃的。

5 竞技运动教材化的设想

5.1 改革大学体育教材的问题需要结合现实的条件,未来的目标,传统的经验等多方面的因素考虑。

现实的条件是:(1)基本教学硬件有一定程度的保证,但是各类学校也有一定的差别,总体上还是不足。(2)由于中小学长期的不重视学生体育锻炼,高考的导向因素使得学校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不能得到保证,更加谈不上每天锻炼一小时,导致近20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近年来,升入大学的学生基本体力运动技能明显降低,没有一定的运动技能基础,有些甚至于完全没有上过体育课。大学体育教学补初中级阶段体育课是必不可少的了。(3)独身子女所构成的大学生的基本成分,使得很多大学生存在着怕苦怕累的思想,体育课累了就想休息了。(4)新新人类的潮流精神。新新人类的词语来自于台湾,主要是表述喜欢追赶时髦,另类,个性生活方式的年轻人。目前部分大学生也是喜欢时尚运动项目:滑板、街式篮球、小轮自行车、街舞等等,传统的竞技项目也许不能满足这部分学生的学习需要了。考虑新的运动项目也是需要的。

5.2 实施竞技运动教材化需要贴紧大学体育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标是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内容,方法,手段来实现的。竞技运动项目的教学也是需要围绕大学体育教育目标。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各种体育运动并形成自觉锻炼习惯的运动参与目标;掌握一、两项健身运动基本方法和技能运动技能目标;”因此利用、改造、简化竞技运动项目,如何使竞技运动符合大学体育课程教学需要,如何减少竞技运动的负面影响,如何促进竞技运动项目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全面开展,一直是讨论最多的事情。

5.3 建议

(1)降低难度或运动强度的方法

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现实的学习条件和阶段要求,适当减低竞技运动的难度,比如学习排球垫球,不一定非得追求什么垫球得持球,连击等,也可以落地后再垫起来,这样大家往返次数增多了,运动快乐体验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就大大提高。等技术技能掌握有一定水准后,再提高技能要求,这样是一个好办法。

(2)简化动作技术结构,淡化技术的精细追求的方向

体育课程学习和运动员培养有本质的不同。课程学习要求掌握基本方法和改进技能。运动员则需要提高技能的精细能力,使自己的身体和技术结合的更加好,一边完成高质量的技巧。两者要求完全不一样,不可以在教学计划设置,教学组织安排上不考虑这个问题。

(3)增加娱乐成分的方法

体育课程是学习课程,为了保证学生始终有较高的学习注意力和学习兴趣,除正面的学习动机教育外,增加学习娱乐成分也是需要认真考虑对待的。只要有趣、愉快就会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改变比赛规则的方法

竞技运动的规则本着比赛公平对待,促进本项运动进步和发展的前提而制定,其指向是以比赛获得胜负为主要的竞争队对手。体育课程属于教学范围,学习和理解规则是一个重要的要求,但不是唯一的要求。适当修改规则,使规则更好的为教学服务,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不但是一件必须采用的方法,还是一个很有效的教学手段。

6 结语

竞技运动作为人类几百年来体育成果,大学体育教学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和发扬,应该是在合理吸收,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发扬,而不是抛弃。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不能倒掉洗澡水同时也倒掉了婴儿。学校体育课程竞技运动不是“淡化”问题,而是合理使用。

为适应时代条件,现实学生的要求,可以对竞技运动教材化的改进,通过降低难度,修改规则,简化方法等手段,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

竞技运动教材化不是照搬竞技技术技能的训练方法,而是充分结合学生实际,学校实际,教育目标实际,对项目采用一定改进方法,对于较高难度的技巧可以放弃,使得没有很高技能基础的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掌握。

参考文献

[1]陈灵芝,叶敬春.关于竞技运动内容教材化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3):131-132

[2]周爱光.试论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国学校体育,1999(4):61-631

[3]王浩.高校体育教程[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7:3

[4]胡小明,虞重干.体育休闲娱乐理论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

竞技运动教材化 篇2

摘要:本文在分析当前高职体育教学中田径运动项目滑坡原因的基础上,从田径运动项目教材化的可能性以及教材化的过程与方法两方面,阐述了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田径运动体育教材。

关键词:高职体育;教材化;田径运动教材化

田径项目是我国高职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在传统体育教学大纲中所占的比例很大,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被认为是所有体育运动的基础。田径项目以它特有的发展各种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优势,确定了它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地位。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职体育受大学体育思想和管理模式的影响,田径运动教材化已悄然兴起。

当前,许多高职对原来的教学内容要进行修改,在一年级、二年级建立了各个运动项目队,这样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选择专项志愿加入运动队。而许多学校在报名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不喜欢参加田径运动队。而要从其他运动队硬性调配一部分学生,以保证田径运动队的人数,有的学校将田径内容融入到其他专项练习中,田径运动项目相当薄弱。

一、造成田径项目薄弱问题的原因分析

1、传统观念导致对田径项目的价值认识不足。田径运动是竞技运动的组成部分,以竞技为表现形式的田径运动在学校体育中的普及率相当高,大多数人一提到田径就很自然将其与竞技联系到一起,忽视了二者的区别。虽然对田径运动的健身价值有一定认识,但想到田径练习的辛苦与枯燥,许多学生对田径项目望而却步。另外,在一些体育教师的认识中存在这样的观念,认为田径项目的练习,可以以素质练习代替。这些观念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误导影响,使学生对田径项目失去兴趣。

2、田径项目教学内容趣味性差。当前高职田径的教学项目主要沿用竞技运动的田径项目,练习内容单调,运动强度较大。与其他体育项目相比,田径项目的竞技是一种单纯的竞技,缺乏健身性的趣味竞技,田径项目的练习也大多是一些单个动作的重复练习,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久而久之,使学生对参加田径项目失去兴趣。

3、考核方法过于单一。现行的考核方法将学生掌握技术的情况及运动成绩作为主要的考核内容,带有浓厚的竞技色彩,定量化指标过多,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身能力提高状况的考察,致使许多学生由于自身身体素质较差,很难通过考试,而不得不放弃田径锻炼。

4、教学模式过于陈旧。当前高职田径教学仍延续着传统的竞技项目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教”的主导作用。这种被动的学习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追求竞技运动项目的完整性、系统性以及规范性,只重视跳、跑、投等技术动作的教学,而忽视了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教学。由于教学过程中的运动负荷较大,田径教学过程变成了运动竞技项目的训练课,给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一定的负担,使学生很难对其产生兴趣。

学校体育具有传递竞技体育文化的功能和任务。体育教材不应该排斥竞技体育,但必须有选择,而且不能把竞技体育项目原封不动地搬到教材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革。

二、田径运动项目教材化融入体育教材的可能性

1、加强田径专项理论和健身理论的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田径运动的价值。

可适当增加理论课的授课时数,使学生掌握田径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要在田径理论课中增加健身知识,使学生正确认识田径运动的健身价值,对学生进行“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教育。

2、突破传统教学方法,将竞技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改变以竞技为主的传统技术教学为以健身为主的娱乐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方法、形式作适当改进,增加田径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强调趣味性并不是要否定竞技性,而是将竞技性和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改革田径项目的考核方法。现阶段田径项目的考核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自身提高幅度和努力程度。现代学校体育既要注重学生增进健康的近期效益,又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健康意识的远期效益。改革后的田径项目考核办法,不仅要评价学生对运动技术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还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等方面做出正确的评价。特别应该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身提高幅度作为一项重要评价指标,以减轻身体素质较差学生的学习压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高质轻负”的学习环境。例如,长跑项目的考核。只要学生跑完全程就可以得到及格分,然后再根据运动成绩划分等级。

三、田径运动项目教材化的过程与方法分析

对田径项目教材化可以从以下方面审视。一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作社会现象并进行教材的挖掘;二是教育学的视角,把它当作教育现象并进行教材的挖掘;三是从心理学的视角,把它看作心理现象并进行教材的挖掘,还有创造学、力学、史学、美学、生理学等。

1、竞技运动教材化的程序。竞技运动教材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教学目标的确认过程、对素材的加工过程、形成教材的过程。

2、田径项目教材化的方法与实践。我们要打破的是把高水平田径运动竞技的训练和比赛的方法照搬到学校里来的想法和做法,把竞技中那些富有教育意义的,而且是适应学校和课堂的那些运动技术和手段用到课堂中来。

改造方法可以是变形、简化、趣味化、生活化(一些技能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理性化、游戏化、文化、运动处方化等。也可以是综合化,不同的练习方法经过不同的形式的综合而实现新的创造,出现新的体育教学项目内容。还可以是分解化,把复杂的正规项目的动作进行分解,包括分解其动作、技术、战术和规则,要用其中适合部分内容作为教学内容。

从另一方面讲,具体到为高职阶段年龄的学生教学服务时,还要考虑到竞技田径运动与体育教学中的田径运动二者在教育目的、对象、实施者、时间、技术水平要求、场地器材、对规则的理解、师生关系、运动负荷、手段与方法等方面的区别,在进行教材化时应从几方面不同点来加以认识并展开探讨。例如,在标枪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标枪准比赛。不要过分强调投远,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兴趣,又保留一定的竞技性,同时可使一些力量较小、身体较弱的同学也有机会参与。可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与要求,将一些项目改编成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对这些项目的技术作简单的讲解示范,提出规则与要求,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游戏教学。如在较为枯燥的中长跑教学中,练习的中间可增加一些游戏活动,提高练习的趣味性。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增加一些球类项目的练习,来调节课堂气氛,克服田径项目练习的枯燥与单调。

竞技运动教材的创新教法 篇3

一、从一个动作到多个动作

新的教学理念使教学过程和目标有了发展和变化:过去技术动作的学习, 一节课多限于一个运动项目, 如今一节课可以进行多项内容组合;过去教学的唯一目的是教会学生动作, 如今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体育”;过去即将学习的“目标动作”是“终结者”, 如今从整体和发展着眼, 它有可能扮演着“中转者”的角色。

1. 纵向比较

在同一运动项目中, 要重视“核心技术动作”和“主要环节动作”的学习。如将篮球的“跳投”练成“绝招”后, 把从各种姿势的得球, 包括急停、后仰、转身和“干拔”、“飘移”等, 皆能向“跳投”所需的、准确的预备姿势进行过渡, 形成“必杀技”。这样, 就可以在前者“绝招”的带动下, 使“多样性”的衔接动作, 顺理成章地得到训练, 从而有效掌握以“跳投”为“公因式”的一类动作。

2. 横向比较

在不同运动项目中, 要发挥“经典动作”的超值作用。孩童时期, 用鞭子打陀螺的精华部分是“鞭打动作”。这一动作可以有效辅助从小学开始的技术教学, 如投掷轻物、投掷垒球, 一直到高中、大学阶段的练习也能利用这一“公因式”, 练习羽毛球的扣杀、网球发球和高压球、排球上手发球和扣球、篮球的单手肩上长传球、手球的射门以及肩上挥臂的投掷动作等, 只需将动作的时机、节奏, 用力的大小、顺序稍做调整即可, 实现“求同存异”。

二、从一例战术到多例战术

战术最重要的是以己之长攻彼之短, 攻守间相互制约。教学中要让学生看到战术配合的效果, 并应用到练习中。

1. 个人战术

学校体育课一般均包括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 但课时有限, 使得学生只能知道和了解其中某一专项相关的技战术, 一般多为乒乓球。乒乓球的个人战术中, 包含发球抢攻、长短结合、左右结合等战术, 这些战术可看作是“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的战术“公因式”。抛开技术差别因素, 已具备乒乓球战术经验的学生, 再学习羽毛球和网球等相关战术时, 马上即可“求同存异”, 灵活运用。

2. 集体战术

集体项目战术讲究相互配合, 以形成局部以多打少的局面。教学中应重视两人之间的配合, 如足球“二过一”、篮球“挡拆”、排球“传扣”。这些战术是多人配合的基础, 甚至在最高水平的顶级联赛中亦频繁可见。例如足球“二过一”战术, 可根据不同的场景, 演绎成斜传直插、直传斜插、撞墙式、回传反切、交叉掩护等。通过不断变化、反复操练, 使学生始终保持练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果。一例战术演变成一套战术, 就是技能的质变, 战术的升华。

三、从一个规则到多个规则

为了使竞赛平等、公正地进行, 竞技比赛都按照一定规则进行。为了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竞技运动的规则可以适当修改。学生是自己学习内容的决定者与建构者, 可以冲破“标准化”的樊篱, 制订符合学生年龄和学校实际的“新”规则, 如近年来, 中小学校园内软式网球、软式排球、低篮筐、小足球等应运而生。

这些对场地器材的“改造”, 是“硬件”的“求同存异”。同时, 可将项目特点作为“公因式”, 对规则“软件”进行修改。以篮球比赛为例, 结合师生课内外锻炼的经历, 当A队实力弱, 或A队胜少负多时, 可实行B队“让球”的规则, 如让分数、让人数、让篮板等。这种不拘形式, 轻结果重过程的“让分”比赛, 虽然是游戏性质, 但有效地提高了比赛的对抗性、观赏性和趣味性。

四、从一门学科到多门学科

以推铅球为例, 从学校的高度来俯视体育, 从体育的高度来审视田径, 从田径的高度来关注铅球这一“公因式”时发现, 它几乎涵盖学校所有学科知识, 如推铅球技术动作的“蹬、转、送、挺、推、拨”六字口诀, 言简意赅, 缓冲动作用语“失去重心”, 至今还是语文界津津乐道的语料;推铅球成绩的测量采用半径丈量法, 比赛名次的排定涉及数学筛选和排列知识;铅球由铅和铁混合制成, 密度与铅和铁都不同, 体积比铁球小, 便于抓握;通过滑步或旋转动作可以增加出手初速度, 提高投掷成绩, 其最佳出手角度是40°~42°, 而不是45°, 与物理学中抛物线的最佳角度稍有偏差;推铅球成绩受天气影响较小, 即便顺风情况下, 人们并没有观察到顺风对投掷成绩非常有利的一面, 只有正面空气阻力对铅球的飞行稍有影响, 而其他田径项目, 则受风速、风向、地理纬度及海拔高度等影响较大。

竞技运动教材化 篇4

竞技运动从来就具备竞技和健身双重属性,有着娱乐和文化的成份,是体育课教材的必选内容。在其作为体育教材的使用过程中,不再是单纯的强身健体,更为强调竞技运动对学生心理品质的锻炼价值,更为体现学生在锻炼过程中的文化、娱乐生活和社交追求的需要,充分具备时代气息。体育课教材用于体育教学时,应作量化处理,向弱式发展,以温和的、循序渐进的体育锻炼取代其不科学的、大运动量训练形式,逐渐减少整齐划一的统一规格的成份,因目的、对象的不同,它能够给予机体以特定的运动方式、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提高锻炼的科学性,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教会学生科学的健身方法为己所用。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项目为研究对象(回收了520份问卷)。

2.2 研究方法

2.2.1 专家访谈法

通过对各高校体育部的专家、老师进行访谈。主要目的是了解我国高校体育教学项目的具体变化以及竞技项目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教材化的程度和范围。

2.2.2 问卷调查法

为保证本次调查的准确性,此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以问卷调查的方法采集数据。

2.2.3 数理统计法

调查结果主要用SPSS统计软件和Excel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高校体育教学实行竞技运动项目教材化的迫切性

3.1.1 竞技运动项目本身存在的问题

现行体育教材中有很多竞技体育项目内容太多,技术复杂,而实际情况是体育教学的课时有限,完成那么多技术教学几乎没有可能,但目前一直坚持这种教学方式,从小学到大学,一个学生上了一千多个学时的体育课却几乎什么也没学会。竞技体育的教学要求过高,偏离体育教学的目标,竞技项目内容基木上枯燥单调,毫无趣味可言,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这些运动样式在行为上很难有延续效果。

3.1.2 运动技术的高难度与学习掌握之间的矛盾

由于竞技运动的迅速发展,高、新、难的技术的运用越来越成为新的标准,体育教学中常常认为竞技运动项目中的高难技术是最先进的技术,必须传授给学生,而那种高技术恰恰是少数人的“专利”,大多数人无论从主观上还是从能力上都不可能、也不需要掌握和学习这种技术。如:本院在跳高教学中采用背越式技术,经过10学时的教学,真正学会该技术的男生只占15%,女生占6%,在进行达标考核时学生仍然采用中小学学过的跨越式技术。而在课前课后的跳高架前,学生们(尤其男生)在横杆上争先恐后的抢着过杆,各种过杆姿势眼花缭乱,练习的气氛十分活跃,反差之大,说明他们并不是不愿意学习该技术,而是该技术难以掌握。

3.1.3 竞技运动场地和器材的标准化与普通学生体能的差距

大多数有条件的单位在规划运动场地时基本以竞技运动项目的标准进行建设,尤其在项目器材的配置上均采用“标准化”。那么“标准化”场地和器材的使用对体育教学产生的影响却没有引起高度重视。这一现象往往给学生开展该项运动设置了障碍,学生虽对某项目有兴趣,但因无法活动而远离该项活动。有关体育教学中运动场及环境对学生心理、生理及运动技术形成的影响的研究已十分普遍,国内外的教科书及教学观摩片也有明确的理论指导,遗憾的是在实际运用中思维方式仍然离不开竞技体育的框框。事实上,体育教学中的场地和器材与竞技体育的场地器材是有区别的。

3.2 高校体育教学实行竞技项目教材化应遵循的原则

3.2.1 把握娱乐性

教育部在2002年8月发出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娱乐性带有竞技运动早期发展的原始特征,也是游戏的主要特征,娱乐性能使人们身心放松、减少压力、消除沉闷,形成开朗性格。不确定具体的身体活动,旨在强调身体的全面发展,克服局部的活动方式,使身体正常生长发育,提高身体器官的各种生理机能,培养全面发展的身体素质竞技运动教材化就是要增强教材的“娱乐性”,使“不确定的身体活动”,贯穿于教材之中,使学生在活动中愉快地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享受快乐与成功感,引发兴趣,促成习惯。

3.2.2 确定方向性

无论什么样的教材体系都是不可能完全照搬竞技运动作为教材的,都是将竞技运动作了不同程度的加工和改造,但是有些只是作了简单的删减,而有的则是本着某种明确的教学要求和目的进行的带有根本性的改造,因此就出现各种教材化的“方向”,而这不同方向的改造又产生了不同类型的教材理论和教材体系。

趣味性教材化的竞技运动项目,要力求突出健身性、趣味性和科学性于一体的特点,以保证学生能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得到体能的增强、健康的增进。

安全性是健康的前提,在竞技运动进行教材化处理时,必须取消那些危险性人、易发生伤害事故的内容和因素做到防患于未然。

3.3 高校体育教学实行竞技运动项目教材化的对策

竞技运动教材化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进行思考和挖掘,如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以及美学和创造学角度等竞技运动教材化向诸多方向发展:健身运动处方化、动作教育化、游戏化、生活与实用化、理性化、文化化、简约化与分解化、变形化与综合化等。竞技运动教材化,为大、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引进和运用竞技运动,为体育课程中彻底、有效地把竞技运动文化的传承和学生身心健康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提供了理论依抓和操作方法竞技运动教材化,在某种程度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体育教材内容,它能够更加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体育基础水平,能够更加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不同需求,能够面对更多的学生:能够使学生得到更多的体育实践和运动参与机会,能够使部分身体条件较差、运动能力较低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相应的水平标准而成为个体意义上的最优秀学生并获得良好的、愉快的成功心理体验,能够有效地发展与培养学生自我体育能力、自我体育意识以及终身锻炼身体的兴趣、爱好、习惯和自信心,能够使部分身体条件较差、运动能力较低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相应的水平标准而成为个体意义上的最优秀学生并获得良好的、愉快的成功心理体验,能够有效地发展与培养学生自我体育能力、自我体育意识以及终身锻炼身体的兴趣、爱好、习惯和自信心,从而使《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意义真正超出学生时代而具有终身意义。

3.3.1 体育教师应该确定高校体育课的教学目标

从现代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看,高校学生是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需要有风险承担意识,公平竞争意识,要有坚定的自信心以及在新环境下的团结合作精神。在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大学生体育教学就是通过对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教育,使他们明确高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及要求;掌握体育实践中的健身、健心、身体养护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及身体素质,培养正确的身体姿态,提高学生运动能力与运动兴趣、爱好,改善身体形态、提高心肺功能,增进健康;初步掌握体育游戏的组织方法、编排原则、规则与裁判法等,形成良好的情感、意志、个性品质,提高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从而构成高校的增强体质教学目标、增进健康教学目标、发展个性教学目标和培养体育能力教学目标,形成一个以健康第一为核心的自上而下的体育教学目标体系。

3.3.2 增加新型运动项目

对于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来说,现代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学生参与某项或几项运动的健身活动,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体育欣赏水平,培养其终身体育习惯,运动技术水平的高低还是其次。因此,增加新型运动项目、开设体育专项选修课,将有利于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增加运动项目的实用性,促使学生积极自愿地参加体育锻炼,并掌握对自己有用且为自己所喜爱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实现自我体育观念的形成。

4 结论

竞技运动教材化问题,是我国体育教学改革逐步深入中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实际问题,应该是课程和教材建设的一个进步和理论上的成熟。深化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明确运动技术项目教材化需要符合我国高校当前的培养目标,使学校体育教育真正走向增强体质、身体教育以及培养运动健身能力、提高健身意识和养成终身健身的习惯。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从健康第一的角度来审视我国高校竞技项目教材化改革与发展。立足于高校教学实际,论述了竞技项目教材化改革的迫切性、应遵循的原则和相应的对策,从而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竞技项目,教材化,改革与发展,健康第一

参考文献

[1]董翠香,体育校本课程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34-151.

[2]王林“三联互动”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探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1):87-89.

[3]杨汉,董范,等,高校体育课程——户外运动教学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6):790-791.

[4]顾渊彦.高校公共体育实践类课模式分论[J].体育与科学2001,22(2):71-74.

[5]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67-183.

[6]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9-126.

上一篇:市场控制能力下一篇:桥梁路面施工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