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竞技运动心理学论文

2024-07-05

残疾人竞技运动心理学论文(共9篇)

残疾人竞技运动心理学论文 篇1

残疾人竞技运动心理学论文

1残疾人运动

有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利于残疾人增强身体和提高其大脑活动反应能力,防止或降低抑郁,提高自身生存能力,活跃其身心健康,增加自身参与社会活动的自信心,减少隐居式生活和融合社会等.本文对重庆市100名残疾竞技运动员的抽样问卷调查中发现,重庆市有89%的残疾人竞技运动员认为适度的体育运动对他们的大脑思维能力、感知能力、身体综合协调能力和社会活动参与度均有较大的提高;90%的残疾人竞技运动员认为体育运动使他们的潜意识心理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正能量变化.可见,体育运动不论作为一种业余的锻炼方式,还是一种专门的竞技运动,对残疾人的身心健康、社会活动参与度及自信心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2运动心理学的应用

2.1心理技能训练

心理技能训练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和掌握心理、行为调控方法的步骤和要领,建立和巩固身心联系,提高运用效果的教育过程.在对残疾人运动员进行心理技能训练过程中,对参与训练的运动员利用反射鉴定和归因理论进行心理干预,提高运动员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使其保持最佳心理状态,可以提高残疾人运动员竞技运动成绩.心理技能训练具有所有技能训练具有的一切特征,只有经过有目的、长期系统的学习、练习和应用实践,运动员个体才能获得心理技能.心理技能训练要经过泛化、分化和自动化的过程,经常进行练习,心理技能才能巩固,否则,心理技能也可能消退.不同心理技能训练可能发生归因影响,已经获得的心理技能在不同情景中加以应用能够产生归因迁移.心理技能必须经过长期、系统、专门的训练才能获得.本文认为心理技能训练主要从唤醒控制对象行为、目标设置、注意力集中训练、身体敏捷感知、兴趣训练、自信心、赛前准备等方面进行.结合运动心理学研究,把有助于提高残疾人竞技成绩的心理技能训练分为:提升自我身体觉知、自信心和自我决定的基础心理技能;应对独特目标设置、表象、相互交流及制定比赛计划的心理技能和方法;伤痛和疾病、有效率的训练和比赛后的情况.

2.2心理认知规律训练

认知心理主要关心的是人员行为的心理,其核心功能是感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了解内部心理过程规律,可以有针对性地调节干预人类行为,从而达到最佳的竞技运动状态,有效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运动成绩.本文和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合作,通过MBR实验.发现通过一段时间竞技训练后,运动员大脑网络全局和局部处理效率对同一运动员均得到一定的提高,而且,训练前后两组大脑网络效率曲线均介于随机和规则网络图之间,这暗示脑功能网络认知规律的小世界特性结构有所增强,大脑功能网络处理过程的经济特性得到优化;同时,揭示了残疾人运动员大脑行为效率低于正常人,但是经过一定心理训练后,处于同一水平的残疾人运动员的脑认知效率有相当程度的提高,大脑认知效率的提高,一定程度有利于其成绩的提高.解释认知活动规律,不仅仅是推测其活动过程,重要的`是对残疾人运动员成绩改善提供科学依据,并进一步研究残疾人运动员的认知和正常人的区别.

2.3焦虑压力释放训练

焦虑压力是竞技运动中最常见的一种情绪感受,心理素质不稳定,可能带来竞技成绩的下降.一定的心理压力可以产生积极的作用,也可能产生消极作用.如果心理压力过大产生不适当的焦虑水平,没有进行科学的心理辅导和疏通,必定会影响运动员的训练和竞技成绩.应用运动心理学理论来指导不同类型的运动和具体的竞技运动参训和比赛成员,能够有效释放并保持一个合适的压力水平,最大限度的提高残疾人运动员活动参与度,并提高其竞技运动成绩.有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具有减轻焦虑的效果.此外,本文对重庆市区各代表队领队、教练员的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中获知,大部分残疾人运动员是赛前临时招募,集中培训2~6个月参赛,平时残疾人运动员主要是根据自身情况和个性特征进行非集中训练.这些负面刺激因素不断重复、积累,会导致焦虑的升高,运动心理学在残疾人体育领域中的应用时间越长,特质焦虑就会保持在合适水平,利于提高竞技运动成绩竞技焦虑是源于个体对较高环境要求和他们较低的应对能力间不一致的认知.因此随着训练比赛时间的增多,残疾人运动员对客观环境及自身的认识趋于客观合理,对自己应对外界要求的能力认知评价逐渐降低,乃至面对多次的失败打击又重新产生“无用感”.残疾人运动员的特质焦虑具有性别差异,但不存在残疾类别差异和残疾类别与性别的交互作用.

3训练测试评价

为了进一步说明运动心理学有利于提高残疾人竞技运动成绩,本文对残疾人射击运动员甲不经过系统运动心理训练,对残疾人射击运动员乙在心理技能、心境状态、焦虑释放等方面经过一定时间系统的专业训练,然后对甲、乙两个残疾人射击运动员进行射击比对测试,残疾人运动员甲前六个月射击成绩都高于运动员乙,残疾人射击运动员乙在系统训练第七个月后,甲、乙运动员射击成绩开始发生逆转,运动员乙开始大幅反超运动员甲的射击成绩,甲、乙运动员射击成绩变化.本文运用运动心理学系统理论对残疾人步枪射击竞技运动员进行心理技能、心境状态、焦虑释放等方面专业训练,实践过程成绩变化曲线本研究发现,可以应用运动心理学指导残疾运动员心理意象的训练,且该残疾运动员可以将这种心理学干预手段扩展到其它感觉模式.可见,运用运动心理学相关理论对残疾人步枪射击运动员进行心理认知规律、心理技能、心境状态、焦虑释放等方面的专业训练,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有效提高残疾人步枪射击运动员的竞技成绩和残疾人步枪射击运动员的参与度.值得讨论的是,上述实验只是一种度量运动心理学与残疾人竞技成绩相关性的方法,为了更准确地度量运动心理学与残疾人竞技成绩的相关性,研发适合中国残疾人竞技成绩测试评价的工具,以及编制具有较高效价的心理量表,更有利于帮助残疾人运动员提高参与度和自信心.

4结论

残疾人竞技比赛中,运动双方在身体能力、训练水平和技战术水平差距不大的情况下,心理因素对竞技成绩影响的重要性就显得更加突出.对实力相当的两队来说,心理技能训练、大脑认知规律解读、归因认同、心理压力释放和心理正能量的发挥,往往在竞赛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综上所述,运动心理学和残疾人竞技运动成绩有较强的正相关.

残疾人竞技运动心理学论文 篇2

我国的竞技体育是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才开始发展起来的, 逐渐和世界残疾人竞技体育接轨。从第七届美国洛杉矶残疾人奥运会实现金牌零的突破开始, 到第14届伦敦残疾人奥运会夺得金牌总数第一, 经过了30多年的顽强拼搏和不懈努力, 我国的残疾人竞技体育在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都得到了质的飞跃, 实现了双丰收, 赢得了全世界人们的尊重和好评, 一跃成为世界残疾人竞技体育的强国。下面我从两个方面来谈残疾人竞技体育的利与弊。

一、残疾人竞技体育的利

首先,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残疾人士也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残疾人竞技体育才得以开展得如此迅猛, 成绩才能如此辉煌, 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使广大残疾人在社会生活中能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 实现了自身价值。

其次, 众多优秀的残疾人运动员通过科学、系统、艰苦的训练, 在国内外残疾人竞技体育的比赛中获得了无数的荣誉, 升国旗、奏国歌为祖国争了光。他们通过残疾人竞技体育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实现了自身价值。有的进了高等学府进修, 提高自身素质, 有的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有的用奖金改善了生活条件, 成了家、立了业, 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再次, 残疾人竞技体育除了有很强的政治性外, 还具有代表性和广泛的宣传性。

例如天津F44级残疾人运动员孙长亭在巴塞罗那残疾人奥运会上勇夺标枪金牌, 回国后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还进行了全方位的宣传报道, 从机关到学校再到企业, 事迹传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鼓舞了许多有志的残疾青年, 投身到残疾人竞技体育中去。

开展残疾人竞技体育需要大量的经费, 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 经济还不算特别发达。尽管残疾人竞技体育在许多方面有利于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但同样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责任编辑:陈贵娟

二、残疾人竞技体育的弊

1. 残疾人竞技体育从选拔到训练再到参赛需要大量的

经费, 然而中国第二次人口普查表明我国残疾人口有八千多万, 参加竞技体育的残疾人运动员又有几个呢?而无数的残疾人得不到最基础的健身运动和康复运动, 资金使用上不尽合理。

2. 残疾人竞技体育有它的残酷性。

每个残疾人个体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身体残疾, 在竞技体育的强化训练中除了训练的艰苦之外, 还要承受自身伤痛所带来的痛苦和折磨, 有的甚至在比赛中突然发病导致残疾加重, 还有的危及生命。还有一点不能忽视的是, 经过长时间的训练, 关节和韧带肌肉都会出现劳损, 导致残疾加重, 影响行动。而且有不少的残疾人运动员在退役后, 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安置, 带着一生的伤病为生存而四处奔波, 你能说这不是一种悲哀吗?

3. 残疾人竞技体育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当残疾人运动员在赛场上裸露着残缺而又变形的肢体, 做出各种不同寻常的竞技动作, 从他们的脸上和眼里难道只有钢铁般的意志, 就没有一点自尊和自卑吗?我想不是的。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当他们得到了鲜花和掌声的同时, 你又能说这其中包含的都是尊敬和崇拜, 没有一丝怜悯和歧视吗?

从另一个角度看, 它体现了对人权的不尊重。古罗马有专门供贵族观赏和娱乐用的角斗场, 让奴隶之间、奴隶和野兽之间以死相拼, 把奴隶的生命当儿戏。残疾人竞技体育的残酷性, 难道没有一点对残疾人的不尊重、对人权的轻视吗?这是一个需要全世界都来思考的问题。

精英运动体验,高尚竞技品位 篇3

11月20日,2011“非凡人生、尊享平安”VIP会员私享体验系列活动之一李旭明高、尚果岭争锋英雄会盛大开杆。来自平安集团VIP俱乐部百名顶级钻石会员,汇聚在亚洲最大高尔夫球场一深圳观澜湖高尔夫球俱乐部东莞会所,绿茵场上大显身手,同场挥杆飙球技。高雅、健康、时尚的高尔夫运动,不仅符合VIP会员行业领袖和社会精英的身份,同时也契合平安集团充满激情、锐意进取、追求卓越的一贯形象,彰显了平安与客户相伴成长的智尊气度。平安举办此次盛会,邀请到各级领导、各界精英欢聚一堂,更展示了平安的独特风采。

深圳观澜湖高尔夫球俱乐部拥有世界5位最伟大的高尔夫巨星设计的球场,是世界惟一汇聚了五大洲风格的高尔夫球会所。平安VIP的百名各界财智精英,置身在碧波蓝天、鸟语花香之中,品味青山、绿水、碧草的芬芳,回归自然、远离喧嚣,开展优雅健康的高尔夫球竞技赛。

12:45由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六一先生在赛事广场主持开球礼,彩色烟球完美抛出弧线,现场喝彩声不断。团体合影后,球员们有序向安妮卡球场出发,18洞同时开球。

比赛正式开始,在和风煦日下众人举手挥杆,展现潇洒身姿,举手投足间尽显精英风范。整个下午比赛在安静、友好而紧张的气氛中进行。

颁奖晚宴在观澜东莞会所明阳厅举行高朋满座,在一片掌声和音乐声中,主办方颁发了总杆冠亚季军、最远距离奖、最近洞奖和最佳拼搏奖等,得奖者自然是众望所归,活动奖品也非常丰厚,奖品得到天颂红花籽油、古谷水业、云南德膏、三才茶韵和红音堂唱片公司的赞助,活动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落下帷幕,大家都期待着明年的私享体验系列活动更加成功、精彩。

通过这种尊贵高尚的有氧运动,大家放松身心、增进友谊、互通合作,取得了良好效果。比赛活动过程中,会员们切磋球技,共同行走在绿树碧草间,与大自然亲近,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会员们感受到天地之浩大,谈笑中,回归自我,洗涤生命。晚宴时光,会员们觥筹交错,举杯欢畅,尽享顶级会所带来的高品质盛宴。通过引领会员亲身体验现代贵族生活,置身优雅的尊贵会所,成功传达了健康与财富的双重理念,倡导高品质的生活方式。

活动结束后,会员们意犹未尽,纷纷表示活动极具个性和品位。通过亲身体验,不仅舒缓平日的心理压力,还使疲劳的身体得到恢复。会员们深刻感受到俱乐部所倡导和引领的高品质生活方式,期待更多的尊享体验。

深圳观澜湖之行是平安VIP俱乐部2011年“非凡人生、尊享平安”系列私享体验活动的收官之作,延续了前五站所阐释的精神。回顾这一年的活动,从珠江黑胶歌声里的乐、尚、福州禅意茶香里的意、尚、苏州河畔儒道诗韵里的品、尚、川蜀纵横山间的绿、尚到燕京名驹舞步中的马、尚,平安VIP俱乐部与全国各地的会员朋友们共同成长,一直秉承“健康财富,尊崇礼遇”的宗旨,精耕细作,竭诚服务,力求开辟一种独特的、全新的、符合中国现代财智精英阶层的顶级生活体验。这种理想,在今日原始生态景区里的绿茵场上再次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实现财富与精神的双丰收。平安VIP俱乐部自2008年2月成立以来,始终以“健康财富,尊崇礼遇”为主旨,致力于打造国内综合金融VIP俱乐部的第一品牌。充分发挥中国平安的综合金融优势,竭诚为平安VIP俱乐部会员提供平安集团旗下产险、寿险、养老险、证券、信托、银氖期货等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在为VIP会员们带来财富盛宴的同时也打造丰富的精神盛宴。春华秋实,3年间会员不断增长,服务不断改进,终于交出了一份让众会员满意的成绩单。

对高校电子竞技运动发展的思考 篇4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6-000-01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对电子竞技运动的概念和我国高校电子竞技运动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高校电子竞技思考

一、电子竞技运动的概念分析

电子竞技运动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伴随着计算机软硬环境的发展而不断地壮大发展的,在国外较早,大约要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始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当时有几个学生利用晶体管电脑TXO编程出第一款电子游戏――太空大战。我国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较晚,改革开放后,国人才开始慢慢的接触到电子设备,90年代逐步发展普及,电子竞技游戏开始为人们所熟悉,一直到2003年11月18日,国家体育总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宣布:“电子竞技运动为中国第99个体育运动项目。”电子竞技运动的地位才被正式确立。由此,迎来了我国电子竞技运动的高速发展。电子竞技运动作为一个体育运动项目,既具有体育运动的特性,也具有其自身独特的特性。主要表现在竞技性:可以锻炼参与者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协调能力等;文化性:可以引导时尚健康的电子娱乐文化潮流,帮助竞技游戏从边缘跻身主流,确定其主流文化产业地位;普及性:电子竞技由于其独特的趣味性、竞争性,不受外界环境等因素影响,很容易地在普通人群尤其是青少年之间开展。

对于电子竞技运动的定义,也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大家一致认可的是:电子竞技运动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软硬件设备器械作为平台进行的,在体育规则下、在信息技术营造的环境中,实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对抗性益智电子游戏运动。通过这项运动可以锻炼和提高参与者的思维能力、心眼四肢的反应协调能力、意志力以及对现代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促进其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高校电子竞技运动发展的现状

近些年,国内有影响力的电子竞技大赛层出不穷,参赛选手越来越多,呈现出专业化与职业化特点。截止到2010年,中国的电子竞技玩家已经达到了4000多万,并继续延续着井喷式增长的态势。高校是我国先进文化、科学接收和反应最快的场所。高校学生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8-24岁之间,此年龄段的青年大学生热爱、喜欢网络,而且大学生比青少年学生心智成熟,具有一定的判断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正确引导一般不会出现沉溺于网络的现象。

电子竞技运动类似于棋类体育运动,主要讲究智力方面的对抗,比如:计算能力、意识谋略、手脑合一、团队协作、反应能力等。所以大家把他们归为智力体育运动。再加上电子竞技自身特有的娱乐性、趣味性和竞技性,使得电子竞技运动目前在我国各高校飞速流行。有的高校还成立了自己的电子竞技运动学生社团或协会,积极地在世界范围内参与高端电子竞技比赛。目前我国也成立了全国高校电子竞技联赛,(英文简写“NUGL”),是由国家体育总局发起主办,并由团中央协助指导,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组织委员会等社会大型组织连同承办。随着电子竞技运动在我国的崛起,各高校的电子竞技运动也开展的如火如荼,但是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高校领导对发展电子竞技运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引导和资金支持;高校对本校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缺少监督和管理;高校电子竞技运动区域内的频繁交流太少;政府及社会对高校电子运动的支持力度偏低,严重不足等等这些现象,都严重阻碍了高校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

三、发展高校电子竞技运动的对策

(一)提高高校师生电子竞技运动的认识

目前,在高校认为电子竞技就是网络游戏的领导和老师大有人在,对此项活动的开展并不支持,认为这是阻碍学生学习的活动。所以我们必须要对这部分人进行相关的讲解和介绍,介绍此项活动对我们的学生都有哪些好处,比如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团队和协作能力等。

(二)选择适合大学生的电子竞技项目

高校在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点,在充分发掘竞技育人的优势和优点的基础上,开展一些好的项目,而尽可能去减少选择如反恐精英、星级争霸之类的项目,以促进大学的健康发展。

(三)组建相关专业的师资队伍团队

高校教师不乏有学习过软件开发、软硬件维护和网络维护人员,他们都有过硬的电脑硬件和软件的基础,所以进行电子竞技培训,会使得他们更加容易胜任教学工作。开设电子竞技运动选修课,由专业教师队伍团队授课,如此一来,不但能让学生更了解电子竞技运动,也能为沉迷网络的大学生指清方向。

(四)充分利用校园场馆资源优势,加强电竞赛事的组织与管理

高校的场馆资源是组织管理高校电子竞技运动的基础,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对高校电子竞技运动的参与情况和规模加以控制,同时还可以提高场馆的使用率。是符合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科学发展观。

四、结论

高校在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同时需要正确引导和宣传电子竞技运动的价值和功能,使学生区分电子竞技运动与电子网络游戏的不同。通过掌握学生的参与电子竞技运动的动机,对其加以控制和引导。高校开展电子竞技运动,需要有专门的人或组织负责对其行进统一的指导、教育、训练、组织和监督。在充分利用校园场馆资源优势有基础上,加强校园电子竞技赛事的组织与管理。

参考文献:

残疾人竞技运动心理学论文 篇5

一、竞技体育训练理论思考

竞技体育训练理论才能面上的发展主要包括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层面:对体育锻炼项目进行重新分类、分配;对现有的竞技体育训练理论进行创新。

首先,对竞技体育项目进行重新的划分和分配以确保竞技体育训练划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在竞技体育过去的发展历程中,根据竞技体育自身所展现出来的特点和特征,一般会将竞技体育训练还分为以下几个门类:体能类;速度力量类;对抗类以及准确类等项目。但是,随着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竞技体育认识的不断提升,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对竞技体育的划分方法并没有准确的反映出竞技体育发展的科学规律。因此,需要在对竞技体育进行重新划分的基础上,加强对竞技体育训练的创新性研究。从整体上来看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了以下几个方面:在划分为不同类别的竞技体育之间的具有差异十分大的新陈代谢,在竞技体育进行锻炼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新陈代谢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竞技体育训练计划可以达到跟好的训练效果,能够提高竞技体育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不同种类的竞技体育项目在进行实际训练的过程中运动强度与消耗的能量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经过系统的分析和研究,能够在确保运动员能够正常功能的情况下,保证最大的竞技体育训练强度,从而使训练效果能够达到最佳水平;不同的竞技体育取胜的规律也有着明显的差别,因此在进行竞技体育训练时,必须要有针对性,要能够针对不同的竞技体育门类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训练策略。

其次,对现代竞技体育运动训练理论进行发展和创新。第一,在进行竞技体育训练的过程中,由于多面对的每一个运动员的身体素质都具有特殊性,因此需要在进行竞技体育运动时,加强训练的针对性。要能够根据不同的运动员在进行训练中所展现出来的特质,使竞技体育训练充满人性化和个性化。这就要求在对运动员进行训练的过程中,摆脱传统的单一的、一般的训练模式。第二,随着现代竞技体育机制的不断发展完善,比赛种类越来越多,这也导致了重大国际竞技体育赛事的时间间隔不断缩小。

二、竞技体育运动能力思考

不同的专项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要求有所不同。但决定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基本要素是相同的,即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会产生与竞技能力相对应的功能。其中运动员的体能主要通过力量、速度、耐力这三项基本运动素质以及这三者之间的各种组合性展现出来。技术能力是指运动员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衡量一个运动员技术水平的高低主要是看其运动技术是否有着合理性和稳定性,如果某一运动员技术水平越高,则其运动技术越发的协调,完成动作的成功率越高,反之若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有限,则其完成的体育动作会与标准动作有着一定差距。运动员的体能和技能按照竞技能力产生的途径可以划分到先天性竞技能力中,这两项是决定运动员运动素质水平的基础条件。

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可以归为后天性竞技能力当中,其中战术能力是竞赛中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运动员对战术的应用就是在比赛中将自己平时训练的成果完美的展现出来并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干扰对手进而形成有利于自己的局势。比赛场上瞬息万变,运动员彼此之间在体能、技能、运动智能及心理素质相近的情况下,恰当的战术运用对于良好运动成绩的取得有着重要作用。运动员的战术能力的完成需要运动员具备扎实的技术技能、良好的战术意识以及较高的智力状况。

运动智能属于智能的一种,运动智能的高低对于运动员掌握运动技巧有着重要的意义,具有较高运动智能的运动员能够在短时间内学会运动技能,具有较多的心理学知识,在比赛的过程中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时刻保持冷静稳定的情绪,能够机动灵活的运用战术,从而使自己取得理想的运动成绩。

根据体能训练的“运动适应”原理可知,训练手段与训练负荷是影响运动员最终训练情况的主要因素。其中,前者的主要作用是对机体接受刺激的部位进行明确,而后者则对某部位的刺激程度起到决定性作用,二者相互配合与协调才可以使机体能力达到预期效果。但是,从目前我国竞技体育训练情况来看,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过度的.重视训练的“量”,而忽视了训练的“质”.教练员通常选择的都是与专项训练方式相近的训练手段,而具体的训练次数与时间等则没有科学理论为依据,这样必然不能使专项训练发挥最佳效果,特别是缺少对训练符合的科学设计,最终不能有效刺激那些主要由负荷强度确定的机体能力,也无法更好的适应专项训练。我国体能训练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竞技体育训练存在着明显的“质”与“量”的不协调问题,并主要表现在我国竞技体育训练过程中专项化程度的把握。相关调查显示,在传统的周期训练理论影响下,我国竞技体育专项训练中主要注重的是对运动员“量”上的训练。这种竞技体育训练方式明显不合理,这种过分注重“量”,而轻视“质”的方式既不符合运动员专项训练所要求的生理负荷,也不能挖掘运动员内在潜能。

所以,这种竞技体育训练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专项训练,并不能发挥提升运动员专项能力的作用,它只是形式上的专项,严重情况下,甚至还会造成运动员在某些竞技体育项目训练中受到伤害。对此,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竞技体育专项化训练手段需进一步改进,加大对专项训练强度的重视,改变训练方式。竞技体育训练的教练员要清楚的认识到单纯靠量的积累是不能达到预期训练目标的,单纯以“量”为主的竞技体育训练方法,应更加全面、完整、准确的理解竞技体育训练的“量”与“质”关系。

心理素质对于取得理想运动成绩有着重大影响,根据调查显示,在高水平的比赛中,心理因素对于成绩的影响占到了80%以上,特别是到了后期,运动员之间水平差距不大,这时运动员是否有着过硬的心理素质,有着顽强的意志,能否在关键时刻保持冷静,发挥正常的水平,对于打好比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实力强劲的运动员在比赛前被寄予厚望,但是在比赛中发挥失常的现象数见不鲜,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是心理素质差,心理压力大,如果在第一轮并未发挥出平时训练的水平,心理就就会出现起伏,就会紧张、焦虑,从而导致后面的比赛中出现失误,导致自己没能正常发挥应用的水平,直接影响成绩。赛场不仅仅是竞技水平的较量,同时也是心理素质的较量。因此要想提高运动成绩,就需要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有效缓解运动员的心理压力,提升自我调控能力,通过开展有效的心理辅导,采取谈话、谈心等方式,引导他们倾诉,让他们心理压力有地方宣泄,提升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让运动员保持良好的状态,顺利实现自我挑战和突破。

在这种国际环境中竞技体育的大周期训练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当前竞技体育训练模式,故此必须将大周期的竞技体育训练转化为小周期的有针对性的竞技体育锻炼,这样才能够充分适应当前国际竞技体育发展的趋势。第三,在进行竞技体育训练的过程中应该根据竞技体育比赛的具体要求,不断只能强在竞技体育训练过程中的针对性。要针对竞技体育中的各个环节以及各种技术要求,在竞技体育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除此之外,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是进行竞技体育比赛的基础,在进行竞技体育训练的过程中,要增强训练的全方位性,以综合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参考文献:

[1]夏崇德。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竞技体育的相关分析[J].体育科学。02期。

[2]田麦久。竞技体育的现代社会功能与竞技选手的社会职责[J].体育文化导刊。01期。

残疾人竞技运动心理学论文 篇6

——结合跆拳道运动特点、对运动训练理论概念的思考

概念在运动训练理论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概念可以清晰地呈现出问题所在,能够反映客观事物一般的、本质的特征,因此在诠释概念的过程中表述要准确、清晰。金成平通过文献计量方法对运动训练理论的界定进行阐述:对各种运动训练实践具有阐述、预测和指引的作用,其理论的外延包含竞技体育与一般运动训练实践领域。

运动训练与竞技体育的关系密不可分,但在运动训练理论中概念的构成要有所区分。“学科”和“理论”等基本概念在进行知识探讨过程中就要有清晰的划分,正如郭可雷对“运动训练科学”“运动训练学”和“运动训练理论”概念的划分,这三者都有不同的界限。运动训练科学所呈现的是一个学科群,能够在相关学科中反映运动训练过程的客观规律;运动训练学代表的是一门学科,主要集中反映运动训练规律中所展现的相关知识;而运动训练理论是具体的知识体系的构建。

2、运动训练理论主要内容的构建

我国的运动训练理论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通过田麦久、过家兴等学者的研究,在不断创新中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运动训练学、运动训练原则、运动训练方法等词条,在中国百科大词典体育分部的遴选中逐渐涵盖得更全面、更具有代表性。运动训练概念问题的研究,随着人们对其实践和理论的认识展现出运动训练理论中主要内容的大体概括,而逐步形成完整的体系。田麦久认为,运动训练学源于各个专项训练实践和专项训练理论。“一般训练学理论”和“项群训练理论”均来自专项训练理论,但又高于专项训练理论。张岩认为,运动训练学理论包括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三方面。王锦、解晓政等学者认为,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构成可依据坐标轴的维度来开展,横向坐标轴中包含了训练原则、训练内容、方式方法、训练安排、训练负荷等方面,纵向坐标轴中所包含的层次主要分为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专项训练理论。

该研究认为,专项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和一般训练理论3个方面可以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其中一般训练学理论是核心,也代表了最高层次。一般训练学理论能够在项目中找到一般规律的理论概况和实践过程中带有共性、普遍性问题的理论体系,而项群训练理论能够发现具有相似竞技特点与实践要求,并且在一组运动项目中能找到共性的点。、运动训练理论的方法论

目前,整体论与还原论两种简单性的方法论模式是运动训练科学研究领域所使用的,这两种方法论模式有力地促进了运动训练科学的研究发展。运动训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两种方法模式在实践中解决复杂的问题时,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整体论和还原论两种简单方法论的使用,能将部分从整体中抽离出来,将方法论运用到研究中,探索各部分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科学训练中,复杂性方法论的使用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通过方法论对训练、比赛中的问题进行重新的解读和思考,并再次运用到实践中。整体论和还原论两种简单方法论的使用,加之复杂性的方法论为研究的新方法论展现了新的可能性,同时也为运动训练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发展开拓出一个路径。在研究运动训练科学的历史进展中,还原论和整体论模式,都是运动训练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模式,在运动训练科学研究进展过程中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和不可或缺的存在意义,但也存在着各自的局限性。、当前我国运动训练理论内容体系研究的主流

目前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主要方向是“运动训练、行为导向、竞技能力、竞技状态、运动负荷、运动适应、运动表现、项群训练理论、基于学科研究范式、训练方法、训练分期理论、训练过程控制、体能训练”等问题。其正好对应“为什么练、怎么练、练什么、练多少、怎么实施”中运动训练的重点问题。运动训练理论主要针对“练什么、练多少、怎样练、怎么实施”,即训练内容、训练负荷、训练方法及训练安排问题而进行相关研究。

跆拳道在向外推广时,大多是以这种击破的方式向人们展示其威猛无比的功夫,这种方法是用拳、掌或脚分别击碎木板、砖瓦,以此检验和测试练习者的功力程度。这种独特的方法现以成为跆拳道训练、晋级升段、表演比赛的一个主要内容。

跆拳道的特点二:内外兼修,方法独特

跆拳道理论认为,经过专门练习,人的关节部位能产生不可思议的威力,非凡是拳、肘、膝和脚四个部位,尤以脚和手为甚。长期专门练习跆拳道,可以使人达到内外合一的程度,即内功和外力达到统一的颠峰。

跆拳道的特点三:以腿法为主,拳脚并用

由于竞赛的需要、规则的限制和跆拳道攻击方法的特点,使的跆拳道主要是以脚法攻击对方为主。进攻时注意送髋,力求出腿的力度和击打的效果。在比赛中虽然可以使用拳的得分技术,但往往只起到防守、格挡的作用。进攻时则主要是运用腿法攻击对方头部(以面不为主,.不允许攻击后脑)和被护具所保护的胸腹部。

跆拳道的特点四:强调气势,发声扬威

无论品势还是竞赛跆拳道,都要求在气势上给人以威严,多以发出洪亮并带有有威慑力的声音来显示自己的威力。尤其是在竞赛跆拳道比赛中,双方运动员都是以规则允许的发声来提高自己的斗志,借以再气势上压倒对手,甚至在出击时配合击打效果使裁判得以认可,争取现在心理上战胜对手,所以跆拳道练习者要进行专门的发声练习。

跆拳道的特点五:以刚制刚,直来直往

残疾人竞技运动心理学论文 篇7

中国运动心理学工作者自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在运动员的心理选材、 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等领域展开较为系统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主要就是以竞技运动心理学研究为重点。1986 年, 中国运动心理学会作为团体会员加入国际运动心理学会。2013 年第13 届国际运动心理学大会在北京举行。2014 年11 月, 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在深圳举办。虽然体育心理学以及锻炼心理学发展迅速, 但竞技运动心理学的研究仍是主流。

1、心理训练与中国文化

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始自前苏联的运动心理学家在20 世纪50年代的工作, 代表性人物是Avksenty Puni。他在1963 年发表的论文“运动员大赛的心理准备”提出了最早的心理训练模式, 内容包括唤醒水平的自我控制、自信、注意集中控制、注意分心控制及目标设置。自80 年代起, 中国运动心理学工作者开始帮助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 并在多届奥运会较为系统地帮助运动员进行备战参赛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

刘淑慧紧密结合射击运动训练和国际重大比赛的实际, 率先提出并逐步形成了以心技结合训练为基础, 以积极思维控制训练为中介, 以积极比赛自我意象训练为整合的前后有序、上下联结的心理建设综合模式。 该模式的实施帮助射击运动员在多次国际比赛中取得了骄人战绩。心理建设综合模式体现了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咨询在实施上的系统性和个体心理建设的综合性。

张凯和张力为分析了中国文化与运动员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在人生境界、知行合一、自然之道、身心控制以及术以载道5 个方面相互契合的可能性,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包括技能定向、知识定向和境界定向的运动员心理建设系统。他们认为, 心理训练不能单纯强调调节技术和控制能力的训练, 关键是要帮助运动员通过思想境界的提升和理想人格的塑造, 充分发挥个人潜能, 争取最佳运动成绩, 完成终生发展的人生任务。

姒刚彦系统总结并详细阐述了传统心理训练范式在运动实践应用中遇到的困难及其原因。在运动心理学领域, 传统的心理训练范式强调的是最优化原则, 尝试做的是对这种状态的追求, 认为在“最佳”心理状态下运动员才会出现理想竞技表现, 或者运动员的理想竞技表现本身就是这些最佳心理状态的体现。“最佳”或“最理想”心理状态可能是一种最佳的心境“冰峰”现象, 也可能是单一维度或多重维度 (唤醒, 焦虑, 自信心) 的最佳水平、区域、组合, 或者是一种理想的“流畅” (flow) 境界。而姒刚彦在过去20 年的应研究与实践工作经验基础上, 从应用运动心理学的角度提出理想竞技表现 (peak performance) 的新定义, 即在竞赛中对各种逆境的成功应对。逆境应对训练模式直接植根于竞技运动实践, 以众多实例为依据, 提示了高水平运动员系统心理训练的一个新导向。

60 年来, 心理训练经历从重“术”走向重“道”的过程。无论是西方学者还是东方学者, 均意识到心理训练至少有两大目标, 一是帮助运动员充分发挥潜能, 取得优异成绩;二是帮助运动员不断完成人生发展的任务, 使他们实现更加积极的自我成长和更加持久的自我发展。

2、运动知觉、认知与决策

高水平运动员的认知特征是运动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运动知觉的研究重点之一是视觉线索问题。例如, 运动员追接空中飞球的过程实际上是在视觉引导下、视觉和动觉的协调整合过程。这一过程涉及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3 个方面, 是运动员专门化知觉综合性的典型体现。1965 年, Haskins利用影片定格和时间屏蔽技术训练知觉技能, 将认知心理学方法引入运动心理研究。1978 年, Jones和Miles为了研究优秀网球运动员和网球初学者预测发球落点的能力, 给两组研究参与者播放网球发球的影片, 然后在球触拍前的1/24s、球触拍后的1/8s和1/3s将影片定格。结果发现, 两组研究参与者在球触拍后1/3s定格的条件下预测成绩没有差异;但在球触拍后1/8s定格的条件下, 优秀运动员的预测成绩优于初学者。之后, 此类研究在曲棍球、羽毛球、足球等其他运动项目继续展开, 并尝试将时间屏蔽、空间屏蔽、眼动扫描、口头报告等技术结合使用。 这类专家- 新手比较研究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并使人们逐渐认识到, 专家- 新手的重要差异在于信息加工的“软件”特点而不是视力这样的 “硬件”特点。

运动员在面临高难度的运动任务时, 往往表现出四肢发达、头脑聪慧的特征。这种聪慧, 主要表现在运动思维和运动决策上。而在运动心理学的传统研究中, 许多研究者将“三筹码”实验作为运动员特殊思维的操作性界定之一。对此, 梁承谋[9]有不同看法。他认为, “三筹码”实验不控制运作时间, 被试首先是充分思考, 反复运用逻辑推理, 有一定想法后再动手进行活动操作。梁承谋认为, 运动员的思维发展及养成必定有一种独特的、 不同于一般思维的运动思维形式。面对这些问题解决的条件, 运动员思维的间接、概括的反映必然是快速的、接连不断的、而且是在操作中进行的。

沿此思路, 梁承谋等人在手球、羽毛球、乒乓球、击剑等对抗性运动项目中开展了运动思维和运动决策的系列实验, 提出了运动思维的4 个特征, 即加工智源狭窄、不可能逻辑推理、不可能表象加工和必须快速决策。例如, 梁承谋、韩晨采用图像·情境分析法, 选择棒球世界级比赛图像, 自编软件《BTL-H- 棒球击打测试系统》, 用投手球出手前后-40、+40、12, ms3 种不同定格时间, 在3 种性质不同的赛场情境中, 对棒球投球- 击打环节进行好、 坏球区域判断。结果表明, 存在运动直觉这样一种思维方式;运动直觉水平与运动训练有显著相关, 但与文化水平、智力等因素无显著相关。再如, 梁承谋等运用图像分析法及反应时法, 对手球运动员进行实验, 再次确认了手球运动中运动直觉的存在。

3、机能优化与机能简化

优秀运动员的特征集中表现在机能优化和机能简化两个方面。在生理方面, 优秀运动员的肌肉收缩和代谢过程有明显的机能节省化现象, 即功效/ 努力比值很高, 表现之一是, 该放松的肌肉放松, 该发力的肌肉发力, 拮抗肌群表现出良好的协同性。而在心理方面, 优秀运动员表现出完全相同的特点。

有研究者在优秀运动员 (组间比较) 和好的操作成绩 (组内比较) 的脑波中记录到左颞叶区与额叶区高alpha频段 (10-13Hz) 和低beta频段 (13-22Hz) 的频率降低;左右两半球皮层电活动表现出较低的呼应而呈不对称性。 优秀运动员的注意策略体现在外部注意时脑电alpha功率谱低于内部注意, 同时心率下降。这些研究结果提示了运动实践中经常提到和渴望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呈现的流畅状态的生理基础。

心理学感兴趣的事件相关电位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 的成分包括MMN、P3a、P3b、CNV、N1、N2 等。以运动活动和运动员为对象的ERP研究不多, 但极具潜力。一项以乒乓球运动员为对象所进行的选择性注意研究发现, 与非运动员相比, 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在面对不确定性刺激时注意的资源要求较低, 而且会将注意资源分配至刺激出现几率较低的区域, 但是会将反应动作准备在刺激出现几率较高的区域。 这一研究为选才与训练的介入方向提供了启示。

电生理的研究则表明, 完成专长领域的任务时, 射击专家的额叶与颞叶脑电活动比射击新手更少; 这一差异在左半球表现得更加明显。电生理的研究还表明, 完成运动任务时, 与新手相比, 优秀运动员中央运动计划区与左半球各脑区之间的沟通较少, 关联较小。 这种中枢神经系统网络关联性的降低可能意味着对边缘系统 ( 杏仁核) 情绪性反应的控制或屏蔽, 意味着运动控制中枢得以在更为安静的状态下专心地、 稳定地工作。 这一猜测得到了焦虑对EEG关联性影响的研究的支持。

此类专家- 新手研究范式的研究结果提示, 完成特定任务时, 专家动员的能量更少, 存留的余量更多; 相关系统的参与高度集中, 无关系统的参与相对较少;但知觉速度和决策速度更快更准, 运动操作更有效, 表现出机能优化和机能简化的典型专家特征。

4、情绪与运动的最佳状态

运动心理学将大赛高压下发挥失常失准的现象称作Choking, 是运动心理学研究关注的重点。 鉴于先前研究多从个体角度寻求Choking发生的前因, Wolf等参照集体努力模型, 从个人与集体关系角度对Choking发生的前因进行了探讨。 研究参与者为213名运动员, 他们在一场比赛前71 min填写了用于调查工具性信念与情境重要性知觉的两份问卷。 调查结果与集体努力模型的预期相一致, 即集体信念可以正向预测工具性信念;工具性信念可以正向预测情境重要性知觉。 这一结果可用来解释为什么当个体将集体任务知觉为与个体相关时其更容易发生Choking, 抑或那些将自己或个人表现视为集体成功不可或缺或与集体存在强烈认同的个体更容易出现Choking。

运动心理学十分重视从自我控制的角度解释choking现象。自动执行假说认为, 意识控制会破坏成熟技术的自动化执行过程。高水平运动员大赛中的过度意识控制, 会引起关注过度和努力过度, 进而使自动化动作执行过程受阻, 最终导致发挥失准。王进的系列研究清楚地说明了其中的机制, 在比赛的关键时刻, 运动员在压力下做出的刻意关注和过度努力, 常会产生过犹不及的后果。而流畅状态理论则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 立足于诠释运动员大赛中最佳竞技状态的原因。流畅状态 (flow) 是一种自然发生的、完全投入的、自我享受的特殊状态。人们在各类活动中, 如旅游、艺术创作、工作、运动活动等等, 都可能产生这种愉快体验或高峰体验。流畅状态包括以下9 个特征:

(1) 要求在挑战与技能之间取得平衡;

(2) 行为与意识的融合 (自主感与自发感) ;

(3) 明确的目标;

(4) 清晰的反馈;

(5) 对所用技能的完全关注;

(6) 不需努力处于控制中的控制感 (控制的矛盾) ;

(7) 自我意识消失 (与活动成为一体) ;

(8) 时间意识消失;

(9) 自含目的体验 (即专注在活动本身而不考虑活动的社会意义的体验, 是以上8 个方面的最终结果) 。

显而易见, 流畅是一种最佳体验或高峰体验。在人们从事的所有活动中, 体育运动活动最容易产生流畅体验。研究表明, 流畅与最佳运动表现密切相关。例如, 胡咏梅等对棒、垒球运动员的研究发现, 当年棒球联赛中成绩最差的两个队在流畅状态主要特征指标上得分最低;相比而言, 成绩排名在前3 位的天津、北京和广东队的得分均较高。这提示, 运动员流畅状态的主要特征与比赛成绩高度相关。流畅状态研究对教练员、运动员最重要的应用提示是:比赛中必须降低自我意识, 关注操作过程, 自然而然发挥。

5、心理疲劳与运动训练

竞技体育以目标简单而明确、竞争直接且激烈为特点, 运动员训练过程的单调和艰苦, 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 疲劳及恢复问题由此而生。张力为将疲劳做2 (心理、生理) ×2 (短期、长期) 的区分, 即短期心理疲劳、短期生理疲劳、长期心理疲劳、长期生理疲劳。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是长期心理疲劳问题, 其主要表现是: (1) 训练兴趣、动机下降, 情绪低沉甚至感到抑郁; (2) 过早退役。影响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类, 外部因素如训练计划、运动队管理方式、 社会支持、 退役困扰等是运动员心理疲劳的重要原因。

西方学界对工业、医护、教育等行业的心理疲劳早有研究, 称作心理耗竭 (burnout) 、职业倦怠或工作倦怠 (job burnout) , 用于描述长期处于高压力工作环境下所造成的心理资源耗竭现象。Mas-lash和Jackson将心理耗竭分解为3 个维度: 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丧失个人成就感。在此基础上, Raedeke和Smith将运动性心理疲劳分解为相似但有所不同的3 个维度:情绪体力耗竭、成就感降低和对运动的消极评价。

林岭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 心理疲劳最明显的症状为厌倦训练, 运动员有时、经常或总是出现此症状的百分比为84%。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成因可以概括为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两大方面。林岭的调查研究还发现, 外源性的训练因素和管理因素是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最重要原因。张力为、赵茜对208 名执教时间自5 年到35 年不等的教练员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结果发现, 在构成教练员心理疲劳的三因素中, 情绪体力耗竭得分高于成就感降低得分, 成就感降低得分高于对运动的消极评价得分。这提示, 教练员的心理疲劳更多地表现在情绪和体力耗竭的主观感受上。相对而言, 教练员对运动的消极评价不甚明显。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常用测量方法是自陈报告, 如《运动员心理疲劳问卷》。 脑波超慢涨落技术也被用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诊断, 研究者也尝试用ERP检测和评价心理疲劳。林岭的研究发现, 中枢疲劳指数ET达25 以上的4 名运动员, 其ERP的P300 波幅均有较为明显的下降, 而且在3 个测量部位都有程度不同的下降。 孙锦绣、张力为的研究发现, 完成情绪刺激分类任务 (而不是认知刺激分类任务) 过程中判断消极和中性图片时, 运动员心理疲劳组和运动员对照组的LPC (400-600ms) 平均幅值在不同脑区具有可靠差异。这提示, 运动性心理疲劳更多地是情绪指向反应而不是认知指向反应。

关于心理疲劳的恢复, Jouper等对1 名高水平射击运动员进行了个案干预, 研究中采用气功练习及正念练习作为心理疲劳的恢复手段。该运动员共进行了为期20 周的正念训练及两种气功训练, 期间每周对运动员进行锻炼行为、应激水平、力量以及注意集中能力的测试, 1 a后进行心理疲劳问卷测试。6 周训练后该运动员在精力、力量及注意集中能力上均恢复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心理疲劳问卷的测试结果显示, 情绪/ 体力耗竭感以及成就感方面均已得到恢复, 但低自我评价未完全恢复。

6、小结

总的来说, 在竞技运动领域, 运动心理学家最关注的问题有三个: 运动员的认知特征和人格特征; 运动员心理状态的监测和评价;运动员心理调节能力的提高。在第一个问题上, 运动心理学在运动员认知特征方面的研究进展明显, 发现了运动员注意、决策等高级认知活动的一些特殊性, 但在运动员人格特征研究方面的进展不大。在第二个问题上, 采用生理指标监测运动员中枢神经机能的研究有所增加, 受到重视。魏高峡等人认为21 世纪中国运动心理学的新方向为运动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在第三个问题上, 运动心理学研究成果较多, 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明显进展。

摘要:运动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应用性分支, 是阐明体育运动的心理学基础、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活动特点及规律的学科。运动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是竞技心理和锻炼心理。竞技心理的核心问题是追求卓越, 即如何帮助运动员在高水平竞赛中通过心理调节获得优异运动成绩, 并谋求长期的更好的自我发展。

关键词:运动心理学,竞技运动心理,心理训练

参考文献

[1]林炜鹏, 洪晓彬.1998-2007年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工作状况分析[J].体育学刊, 2009, 16 (4) .

[2]张力为.中国运动心理学的现实与梦境——2010年第九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华人运动心理学研讨会的学术总结[J].体育科研, 2010, 31 (6) .

[3]张力为.运动心理学:追求卓越与保持健康[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2, 27.

[4]刘淑慧.射手在奥运大赛中成功发挥的心理学研究[A].中国心理学会.当代中国心理会[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5]张凯, 张力为.道与术:中国文化对运动员心理咨询与心理训练的启示.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1, 26 (3) .

[6]姒刚彦.运动员心理训练研究进展[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科学学科发展报告[C].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7]姒刚彦, 刘皓.高水平运动中的逆境应对[A].体育科学学会.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 (二) [C].北京:2004.

[8]张力为, 毛志雄.运动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9]梁承谋.普通心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 1996.

篮球运动竞技能力及训练路径 篇8

【摘 要】对篮球运动竞技能力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析篮球运动竞技能力的规律,并提出训练篮球运动竞技能力的路径。

【关键词】篮球运动 竞技能力 训练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C-0167-02

自1895年篮球运动传入我国以来,我国篮球运动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并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而随着NBA在全球的影响越来越大,现代篮球运动呈多元化发展趋势,欧洲篮球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美国篮球的霸主地位。中国篮球一度曾傲视亚洲,跻身世界前列,但伴随着姚明、苗立杰等超级明星的退役,中国篮球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如今我国篮球在亚洲舞台上,已经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努力提高自身竞技能力乃当务之急。因此,本研究试对篮球运动竞技能力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析篮球运动竞技能力的规律,并提出训练篮球运动竞技能力的路径。

一、篮球运动竞技能力的本质属性

竞技能力概念在运动训练学领域有着广泛深入的讨论,虽未达成共识,但对准确地把握竞技能力的概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笔者查阅了相关的文献资料,对于竞技能力概念的把握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胡亦海、武传钟在《对抗项目竞技能力层次要素特征的比较研究》中认为,竞技能力的内涵和释义包含三个方面:其一,竞技能力是训练和比赛所具备的能力;其二,竞技能力是由若干能力要素构件组成的结构体系;其三,竞技能力的反映应当具有鲜明的专项运动特征。其主要是依据竞技能力的要素特征来揭示竞技能力的层次要素对竞技能力的影响程度。2000年版《体育科学词典》对“竞技能力”的定义: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训练学专家徐本力教授认为竞技能力是:运动员为在比赛中取得优异运动成绩所必须具备的运动能力,是运动员体能、技能、战术能力、智能、心理能力和思想作风能力的综合体。

从上述对竞技能力的定义来看,参赛是竞技能力的邻近属概念。百科对于竞技的定义为:比赛技艺,多指体育、网络游戏比赛等。事实上,不管是什么技艺的比赛,参赛始终作为竞技的前提,没有参赛,一切竞技都无从谈起。因此,将参赛作为竞技能力的属概念是大家所认可的,关键的分歧在于对竞技能力概念的划分。逻辑学上对概念的划分必须遵循:(1)子项和母项必须相称;(2)各个子项必须相互排斥;(3)每次划分只能根据一个标准。百科对于技术的解释为:指人们利用现有事物形成新事物,或是改变现有事物功能、性能的方法。而战术则解释为:指导和进行战斗的方法。显然,技术和战术的概念还是有明显的区别,因此不可混为一谈。徐本力教授将竞技能力划分为体能、技能、战术能力、智能、心理能力和思想作风能力的综合体。按照逻辑学对概念的划分,心理能力和思想作风能力并未相互排斥,而且心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涵盖了思想作风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可将竞技能力定义为:运动员参赛的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二、篮球运动的规律

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因此,篮球运动的规律可认为是篮球运动发展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在对其表现形式的阐述中,孙民治认为,其包含集体性规律,对抗性规律,转换性规律,动态性规律及统一性规律。李明达认为,将篮球运动规律分为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并揭示了篮球运动的特殊规律:进攻与防守对立统一规律、高度与速度均衡规律、准确与失误转化规律、规则与技战术相互促进规律、技术与战术协调关系。

篮球运动作为一项竞技运动,它既包含了一般的运动规律也包含了专项运动规律。综上所述,笔者将篮球运动专项的运动规律概括为:攻守平衡,准误转化,高速均衡、规则、技术、战术互进,技战术协调。

三、篮球运动竞技能力训练路径

篮球运动理论与篮球运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篮球运动本身具有很强的实战性和操作性,因此可以认为,篮球理论是在伴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随着篮球技战术的不断更新和突破,篮球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明显滞后于篮球运动本身,丧失了其对篮球运动的指导性。上文已将竞技能力的子项划分为: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在对篮球本质、特征、规律的再认识的基础上,笔者尝试对篮球竞技能力的子项进行剖析,以期揭示篮球运动的致胜因素。

(一)篮球运动体能训练

运动员体能指运动员基本的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由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运动素质的发展状况决定的。篮球运动是一项对抗性非常突出的同场竞技运动,强烈的对抗性贯穿于篮球运动竞赛的始终。因此,在发展篮球运动员的体能时,应从篮球专项运动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篮球的技术、战术、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进行系统的训练,着重发展篮球专项运动所需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素质。

(二)篮球运动技能训练

篮球技术是篮球比赛中运动员为了进攻与防守所采用的专门动作方法的总称,体现了运动员在比赛攻守对抗情况下合理运用专门动作的能力。篮球是一项人球融合的竞技体育运动,在发展篮球运动的技术时,必须将身体动作和控制支配球结合起来,注重攻守对抗的转换。因此,在对抗的情况下发展篮球技术是篮球运动的必然要求,篮球运动员出色的技术通常表现为在强烈的攻守对抗中选择篮球技术动作的组合,从而完成攻守。

(三)篮球运动战术能力训练

篮球战术是篮球比赛中队员和队员之间有策略、有组织、有意识地协同运用技术进行攻守对抗的布阵行动,是以篮球技术为基础,在一定的战术指导思想和战术意识支配下的集体攻守方法。在发展篮球战术能力时,应立足于球队的自身状况和专项比赛的要求,充分调动运动员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其身体和技术特长,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创新,逐步形成具有球队特色的,相对完整的篮球战术体系。

(四)篮球运动心理能力训练

心理训练是指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篮球心理训练是适应现代化运动竞赛的需要而运用发展起来的。现代篮球运动对抗越来越激烈,在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胜负往往取决于心理能力的高低。心理能力的训练应重视运动员的个体差异,与体能、技术、战术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适当的配合情景模仿从而适应篮球运动竞赛的变化,激烈的比赛中使运动员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五)篮球运动智能训练

运动智能是指运动员以一般智能为基础,运用包括体育运动理论在内的多学科知识,参加运动训练和运动比赛的能力。篮球运动智能的开发离不开篮球相关学科知识的武装,通过技能训练与篮球相关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在训练和比赛中积极的引导运动员理解、巩固和运用知识,使知识和技能“智能化”,从而达到提高篮球运动智能的目的。

总之,篮球竞技能力的提升是篮球训练追求的目标。影响篮球竞技能力的因素是多样化的,应在把握竞技能力本质属性的基础上,遵循篮球运动的规律,从而提升广大篮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参考文献】

[1]胡亦海,武传钟.对抗项目竞技能力层次要素特征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2)

[2]袁伟民.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徐本力.运动训练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4]杨文轩,杨霞.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残疾人竞技运动心理学论文 篇9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学校财务工作,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家有关财经法规,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章 收入管理

第二条 所有收费必须按照物价部门核准的收费项目及标准收取,不准私自收费。

第三条 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所有收费必须使用财政局统一发放的票据,并将收取的资金及时送存银行,不准坐收坐支,严禁设立账外账和小金库。

第四条 收费票据由财务统一管理,并指定专人负责,严禁借用、转让、转售和代开发票,要妥善保管,以防丢失。

第三章 支出管理

第五条 财务支出审批权限及程序

(一)财务开支实行预算管理和审批制度。重大项目安排必须经校委会研究提出方案提报体育发展中心主任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并纳入预算管理。属政府统一采购、招标项目,要积极协调区财政等部门统一组织实施,除此之外的重大项目支出须按计划经主任办公会议研究批准后方可实施。一般财务支出实行先请示汇报,批准后再实施的办法。

(二)学校日常办公用品、低值易耗品的采购由总务处负责。总务处要坚持购进有计划、保管有专人、领用须登记的原则,根据一定时期办公易耗品的用量提报计划,经主要领导批准后方可实施,物品买回后要及时登记入库。

(三)公务接待要符合中央八项规定要求,要坚持勤俭节约的原则。因上级部门检查、指导工作确须招待的,须经体育发展中心分管领导批准,因工作需要确须安排工作餐的,由学校主要负责人批准;招待费支出情况要每月一次向中心分管领导汇报。

(四)每次(项)开支额度在2000元以下的支出由校长审批并按程序组织实施;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支出,须经体育中心分管领导批准后实施; 5000元以上的支出必须提前提报书面计划,经中心主任办公会研究批准后方可实施。

(五)因公借款要从严掌握,原则上小额借款由个人垫付,因公出差等特殊情况确需借款的,由借款人提出申请,填写《借款单》,经主要领导签字后方能办理,数额较大的借款需提前2天向财务提报计划。公务结束或出差归来后一周内,由本人持正式发票和相关手续资料,按规定程序到财务及时办理还款、报销手续。因私借款一律不办理。

第六条 开支标准

(一)差旅费:差旅费是指单位工作人员临时到黄岛区以外地区办理公务所需的费用,其开支范围包括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和目的地市内交通费。工作人员因公出差,要严格控制出差人数和天数,差旅费报销标准按照青黄财字﹝2016﹞206号文件执行。

1、城市间交通费。城市间交通费是指工作人员因公出差乘坐火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所发生的费用。出差人员要按照规定等级乘坐交通工具,未按规定等级乘坐交通工具的,超支部分由个人自理。

2、住宿费。出差人员住宿费标准为双人每天每间(标准间)不超过300元(每人不超过150元),原则上单人不安排单间,如果单人出差或男、女出差人数为单数,可住单人间,并报销单人间标准的住宿费(不超过300元)。到青岛市内及平度周边地区出差原则上不住宿,因工作确需住宿的,须经单位主要领导批准。

3、伙食费。伙食补助费按出差自然(日历)天数计算,出差当天返回的每人每天40元,出差住宿的每人每天100元(以住宿发票为准)。

4、市内交通费。按出差自然(日历)天数计算,实行定额包干的办法,每人每天补助标准为40元。

出差人员出差前应根据出差地点填制《出差审批表》(详见附件),详细填写出差事由、人数、出差时间、选择何种交通工具出行等事项,一般工作人员出差需报单位分管业务领导签字批准,中层以上干部出差需报单位主要领导签字批准。出差人员出差期间应严格按照规定开支差旅费,未按规定开支差旅费的,超支部分由个人自理。带车出差的,不报销市内交通费。出差期间燃油费计入各单位包干经费。所有差旅费应在出差后一周内按规定报销,各种罚款票据、游览门票和普通收据不予报销。

考虑体校教练经常不定期下乡选材的实际,教练员下乡选材交通和伙食补助参考上述规定执行,到原胶南市市直学校和办事处选材,交通费和伙食费减半。

(二)通讯费:办公电话费的实行定额管理,要节约开支,控制在当年预算或定额之内。

(三)水电费:水电费要有专人管理,经常检查电的线路、水电表的安装是否正确,杜绝出现偷水、偷电现象。

(四)租车费:切实压缩租车费用支出,控制在预算之内。如需租车,提前办理审批手续,签订租车协议,确保安全。

第七条 报销手续

(一)各项支出单据必须先由经办人员、科室负责人、分管领导签字后报校长批准签字,再报中心分管领导签字后方可报销、入账。

(二)所有支出须凭正规发票或合法单据报销,严禁使用收款收据或白条入账。报销单据的时间、单位、数量、金额必须填写正确、完整,印章齐全,符合规定,字迹清楚,不得涂改,否则财务不得支付。

(三)办公费、通讯费、差旅费、业务招待费、租车费等日常零星支出必须在一个月内结算,超出时间的原则上不予报销;建设、维修、大型采购等项目支出,待工程结束并经验收合格后按程序报销。其中报销购入的办公用品、车辆维修费时必须附明细单并加盖销货单位的公章,建设、维修等工程支出必须附工程预算、合同和验收单,否则不予报销。

(四)财务人员要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和财务管理制度,对各项支出进行严格把关、认真审核,有权拒绝支付不合理支出,杜绝浪费,确保收支平衡。

第四章 固定资产的管理

第八条 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未经主要领导批准,任何人不得随意出租、出借、处置固定资产。对现有资产要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明细账册,做到账实相符。

第九条 购入设备价值在5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资产,要按要求及时入固定资产账;对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资产,如办公桌椅、茶几、电风扇、文件柜等资产均按固定资产管理。

第十条 对需报废的固定资产,各单位不得随意处置,须由中心分管领导批准,按规定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后报财务进行账务处理。

第十一条 学校的固定资产由总务处负责登记、管理和维修。所有资产的使用必须由使用人填写物资使用登记卡存总务处,工作人员调离,需据卡交回本人使用的物资。

第十二条 学校每年进行一次固定资产清查盘点,确保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对盘盈的固定资产要及时登记入账;对盘亏的固定资产,查明原因,由相关责任人赔偿。盘点情况要及时报中心备案。

第五章 审计监督

第十三条 实行定期审计制度。配合区体育发展中心财务人员对体校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财务审计。

第十四条 财务实行监督管理。积极配合区体育发展中心对体校各项支出的审核。

第六章 附则

第十六条 本财务管理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上一篇:柳侯公园的美景作文550字下一篇:2023年钢铁市场发展形势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