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控制能力

2024-08-04

市场控制能力(精选8篇)

市场控制能力 篇1

运营商需恰当地平衡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 以形成双赢的局面, 其中最重要的是形成战略资源上的优势互补, 并很好地应对竞争和控制风险。

对话嘉宾:

威普咨询全球副董事..............侯成芬

HCR (慧聪研究) 项目总监.........高春生

近日, 苏宁云商、国美电器、迪信通、乐语、爱施德、天音、阿里巴巴、京东等企业就移动通信转售与中国联通及中国电信签署合作协议, 意味着我国虚拟运营商牌照发放获得了实质性进展, 此次合作企业规模大, 数量多, 优势突出, 其市场效果值得期待。

《通信世界》:您如何评价运营商此次在与虚拟运营商合作方面的表现?

侯成芬:运营商此次合作态度比较积极, 总体表现超过市场预期:第一, 每家运营商都选择了十四、十五家左右的企业合作, 总体数量较多;第二, 这些企业大多规模较大, 实力较强, 其对市场格局的影响值得期待。

在海外, 虚拟运营市场初次开放的时候, 运营商通常是保守的, 甚至是被动的。相对而言, 我国移动通信转售政策一旦放开运营商反应速度很快, 市场响应也颇为积极, 此次共有上百家企业申请。其中, 国美、苏宁和迪信通等是传统的大型零售商, 联通、电信看重其在渠道资源上的战略互补性。国美、苏宁丰富的品类和客户资源亦为在未来转售产品、服务和营销创新等创造了条件, 并与未来智能家居趋势有效融合;京东和阿里则代表未来的分销形势。而运营商的政策也比较开放, 中国联通给予伙伴很大的创新空间, 允许其自建系统, 通过流量、语音、短信批发的模式, 在产品资费设计上给予其很大的自主权。

《通信世界》:从目前公布的消息看, 第一批签署合作协议的以渠道商居多, 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侯成芬:通信行业, 渠道为王。有了便捷通达的渠道, 运营商就可广泛地获取和服务客户。在移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 渠道的概念被延伸到线下、线上和客户端。对于渠道资源相对弱势又急于扩张市场份额的电信和联通而言, 当然希望选择能在渠道方面互补的合作伙伴, 而恰恰此类合作伙伴均具备通信业务代理经验, 能快速切换至转售领域。

渠道商也常常是国外运营商选择虚拟运营商时的优先选择, 截至目前全球1100多家虚拟运营商之中, 除了电信运营商出身的之外 (约占64%) , 占比最多的就是零售商, 约13%, 例如家乐福、TESCO、7-11等在很多国家开展虚拟运营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 此次运营商引入大型电商合作堪称全球首例。国内电商和移动电商市场发展速度惊人, 在规模、增速、创新和领先程度等方面均堪称全球高地, 此次发牌, 阿里、京东等如此大体量的电商企业入围令市场惊喜。阿里、京东等的电商能力、产品组合、品牌优势、用户基础等非常强大, 未来在商业模式、产品服务和客户体验创新方面值得期待。

高春生:渠道商胜出有几个方面:首先他们拥有长期稳定的业务和客户资源, 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其次是具有特色业务运营的基础, 大部分渠道商都有其在行业内具有领先地位的特色业务;再就是这些渠道商因为特色业务而在各自特定的环境或资源下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虽然这些渠道商拥有竞争优势, 但在下一步运营方面都存在着或者或高或低的坎, 迈过这道坎, 前途未必平坦, 但至少比现在更加宽阔。

整体来看, 虚拟运营商的引入未必会在短期内对市场格局产生很大影响, 他们的通信业务运营经验并不十分丰富, 取得虚拟运营牌照之后会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通过特色业务进一步提高用户黏性上。

《通信世界》:您认为第一批签署协议的公司未来可能采取哪些举措, 对市场格局会产生什么影响?

高春生:国美、苏宁原本是电器零售巨头, 但是近年来其销售额和利润持续下滑。他们进入虚拟运营领域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线上线下的整合, 短期内会提供号码资源, 进一步会增加线上线下与客户接触的机会, 同时还会积累客户信息, 从而进行交叉营销。他们还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完成产业链的布局, 为物流商、其他中小厂商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资源。

迪信通、天音等的日子更为难过, 因为运营商才是销售手机终端的主体, 如果迪信通、天音不进一步寻求商业模式, 那么可能会很快走上末路, 他们也许连像国美、苏宁那样开展交叉营销都很困难, 其真正的出路或许就是开展转售业务、提供特色售后服务。

阿里巴巴和京东属于电商类, 其当前的主要意图不是交叉营销, 而是让客户更加轻松和愉快地体验网上购物。从事虚拟运营后, 他们能够将手机号和网络账号统一, 方便用户购物和结算。

《通信世界》:虚拟运营商是否会与运营商形成竞争关系, 运营商应该如何掌控竞合关系?

侯成芬:运营商需恰当地平衡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 以形成双赢或多赢的局面。其在此次转售合作伙伴选择方面主要有三大出发点:战略资源互补、竞争应对和风险控制。从风险控制的角度, 传统零售商和体量较小的CP等相对易于掌控, 有可能形成威胁的是电商和互联网类企业。然而, 对于OTT和电商企业与其对抗, 不如合作。通过好的合作伙伴战略, 结成战略互补, 借力互联网及电商企业在产品服务创新、专业电商、大数据等方面的能力, 强化整体竞争力, 优化用户体验, 提升市场份额。

而事实上, 运营商在此次转售合作中亦对未来的风险控制予以了充分考虑, 比如电信通过系统出租的方式进行掌控, 在产品设计方面亦进行了一定的管制。而联通虽然在系统和资费设计等方面给予了充分自主权, 但其设定了较高的批发价, 以规避潜在的价格竞争。移动的结果虽尚不明朗, 但作为份额最大的运营商, 其态度被普遍认为是最为保守的。

高春生:虚拟运营商暂时不会对传统运营商产生较大冲击, 因为短期内无论运营商还是虚拟运营商都将竞争的重点放在了自身领域, 重视的是同质化的业务模式竞争, 而引入虚拟运营商的本质是强强合作, 为业务锦上添花。此外, MVNO、MVNE等模式的系统建设也不是轻易能够完成的。当然, 虚拟运营商的引入对基础运营商的冲击还是客观存在的。国际经验告诉我们, 最可能受到冲击的是通信业务资费, 不过如果虚拟运营商仅仅使出低价策略, 其结果必然是走向灭亡。

国际工程市场考验融资能力 篇2

对外承包工程增长迅速

2003~2012年,我国对外工程承包投资增长接近10倍。商务部数据显示,2012年完成营业额1166亿美元,同比增长12.7%;新签合同额1565.3亿美元,同比增长10%。2013年1~5月,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437亿美元,同比增长19.2%;新签合同额565.2亿美元,同比增长28.9%。2013年一季度,新签合同额5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达171个,合计金额312亿美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78%。

一直以来,东南亚、中东和非洲是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重点地区。不过,从2012年的情况看,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在亚洲的集中度有所下降,在大洋洲、欧洲和北美洲市场均有不同程度增长。据了解,在所承包行业方面,以前主要集中在房屋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电力工业,现在逐渐向新能源、环保等领域延伸。

通过工程承包带动产品出口,是近些年我国一直力促的事。对外工程承包集中度的市场平衡和所分布行业的新变化,对于相应产品出口和行业发展具有拉动作用。

不过,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承包工程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业务模式、市场、融资、风险及项目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融资和风险问题比较突出。例如,非洲很多国家发展资金不足,难以满足项目发展的需要,中国企业不得不融资才能承接。同时,在国际工程市场,企业面临业主拖欠、汇率、战争、汇兑限制、原材料和价格变动等方面的风险,这些风险带来的打击甚至是致命的。

“这时候需要第三方专业机构来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问题和规避风险。”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资信评估中心处长王福俭在4月份举行的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研讨会上称。

未充分利用金融工具

现在很多中国企业做的是分包和施工业务,处于低端,且风险高,而去做BOT或PPP这样的项目,需要企业有更强的能力。与此同时,一个项目可能会有众多企业去投标,造成企业之间竞相压价,项目利润微薄。

市场方面,大型央企有众多分支机构,市场能力很强,但是更多的企业没有分支机构,它们获得项目的渠道有限,往往依靠代理获得项目,在承接项目过程中未能发挥真正的优势。也即是,具有一定的能力,但没有找准在国际市场上的位置。

除此之外,便是项目融资和规避风险问题。“现在走出去的融资能力,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王福俭认为。

目前中国正在引导企业向高端业务发展,通过投资带动承包,通过承包带动机电设备的出口。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意识到:只有具备很好的融资能力,才能在市场上获得更多的项目。

不少企业在境外都有一线商务人员,但是融资是在企业后方。这就可能造成由于对融资条件不了解,很多项目签了商务合同,资金却迟迟不能落实。

对此,王福俭举例说,中国信保一个客户在非洲有70个项目,其中有50个需要融资,每个项目经理都希望公司支持他的项目。而跟踪项目的成本很高,中国信保为其筛选了有价值的项目,将有限的资金投到可行的项目上,同时节约了大量前期开发成本。

2012年,中国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及对外工程承包额约1900亿美元,其中中国信保承保300多亿美元。而实际上,很多企业认为成本高,并没有充分运用这个政策性的金融工具。

根据中信保的调查,目前企业存在的问题包括:第一,简单地借鉴他国成功的经验,比如把非洲的经验带到欧洲去。第二,决策前风险评估缺乏多角度,往往自己做风险评估,并没有选择专业的第三方机构。第三,重视商务谈判轻风险研判。第四,前期风险投入很少,缺乏相关专业人才。

第三方机构解决融资难题

对于企业在项目融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王福俭提了几点建议。

从融资的角度选择和策划项目 从原来的投标变成议标,从议标变成策划。也就是说,企业要有自己的融资手段和方法,选择项目要挑经济效益好的,符合自己企业利益的。最好选择当地政府支持的项目,这样信贷资金有保障。找到更多的融资和担保方式,降低风险,这也是挑选项目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现在有的项目动辄十几亿美元,这不是一两家金融机构能够解决的。除此之外,选择的项目类型和规模要与企业能力相配备。有些企业遇到的项目很好,但是企业能力差强人意,很难获得大规模的资金支持。

处理好商务和融资的关系 要清楚项目后继的信贷资源有哪些,包括中国的银行和外资银行能为你解决多少资金,能从中国信保获得哪些帮助,投行是否也能提供支持等,然后将这些信贷资源组合起来,放到一个项目中去。考虑这些之后,企业可能感觉问题复杂又棘手。实际上,如果企业能充分利用这些融资条件和方法,就会发现,可能竞争会大大降低,只有你能做这个项目。

做好融资的可行性分析 国家风险是最基本的需要分析的风险。目前中国信保成立了国家风险研究中心,提供两个层面的报告:国家风险分析报告及便利化报告。不管企业是走出去投资,还是承接工程,第一要看国家评级,接下来看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做财务、技术、法律方面的尽职调查。还要看业主的资信状况。项目再好,如果业主资信不够好,这个项目也是有风险的。

王福俭举例说,有一家中国企业在东南亚承接一个垃圾焚烧电站的清洁能源项目,该项目利润可观。不过,对方能提供80%的贷款支持,剩余20%的配套资金,大约2000多万美元,需要到国内寻求帮助。类似的例子有很多,中信保能为他们提供信贷服务,或帮其寻找投资商。

论生产能力与市场能力 篇3

关键词:经济减速,生产能力,市场能力,化解产能过剩

金融危机后, 中国经济增速趋缓使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凸现出来。面对这一局面, 应当加大对外投资, 为中国产能开拓全球市场, 特别是开拓新兴经济和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为此, 政府应简化审批并加强金融支持, 中国也要具有全球视野, 抓住机会走进新兴市场。中国经济升级版离不开有针对性的扩大开放。

一、经济减速及其原因

金融危机后, 中国经济增速明显趋缓。如图1所示, GDP增长率从2007年二季度的15% 降到2013年二季度7.5%, 三季度增速略微回高到7.8%。虽然短期“企稳向好”, 然而自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增速几乎减半。经济减速对结构调整有一定好处, 然而经济增速下行也使企业承担巨大压力。

三方面因素把中国经济增速拉下来。

一是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导致的全球普遍增速下滑和我国外需乏力。全球经济增速2010年5.2%, 2011年降到4%, 2012年降到3.2%, IMF估计今年全球增速只有3%。由G20联手推动的低利率和宽松货币刺激政策虽然暂时稳住了局面, 使全球经济没有像1929年的大危机那样剧烈收缩, 但是仅靠货币刺激难以维持经济增长。2010年以后全球经济增速基本上呈递减态势, 这对外贸依存度高达百分之六七十的中国影响很大。刚刚公布的国家统计局报告提到:前三季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的增长贡献率是-1.7%, 拉低GDP为-0.1个百分点”。

二是新世纪以来国内为调控经济过热不断增加的行政管制。新世纪以来, 尤其是2002、2003年以后, 面对经济持续过热局面, 国内大量采取行政管制方式进行调控。目前经济增速趋缓, 但行政管制却没有去除, 像一道道绳索捆绑着经济, 所以目前国务院开始减少行政审批。

三是真实利率发生变化, 由负转正, 使企业面临困难。经济增速趋缓使企业和地方政府面临“水落石出”的局面。压在他们头上的“石头”有三块: 第一块是随收入增长不断上升的成本, 第二块是债务压力, 第三块就是“产能过剩”。高速增长下行后, 原来支持高速增长的生产能力现在变成大问题。然而真正清理过剩产能并不容易:将工厂关掉, 一些工人会失去工作, 数量过多会对经济、社会造成很大影响。如何看待过剩产能, 实质是如何看待生产能力和市场能力的问题。

二、生产能力过剩与市场能力不足

与中国经济体量相比, 中国制造业产能巨大, 远超中国自身市场吸纳能力。如表1所示, 世行数据显示, 2010年中国的制造业附加值占全球17.7%, 美国占17.1% ;联合国数据显示, 2011年中国制造业附加值占全球20.7%, 美国占16.8%。两组数据都说明中国制造业附加值份额已是第一大。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产能份额还要更大, 比如制鞋业产能占62%。中国制造业产能附加值占全球20%, 出口占全球11.1%, 国内GDP占全球11.5%。从这三个数字可以看出, 中国制造业产能巨大, “卖的能力”和国内“消化能力”严重不匹配。

目前外需乏力, 但也很难指望内需完全替代降低的外需。原因有四点:

第一, 中国很多产能一开始就不是为内需而生, 尤其是多年来扭曲的汇率机制导致国内外相对价格信号出现很大误差, 使国内生产者产生错误价格预期, 布下过多产能, 这些产能很难仅靠内需消化。

第二, 不少地方、企业面临“三块石头”的挤压, 成本压力、债务压力和产能压力需要时间来消化, 不可能迅速恢复高速增长。

第三, 寄予较大希望的城镇化难以马上刺激足够多内需。城镇化首先是体制机制问题, 不把机制调整好, 到处建新城只会使问题更加严重。现在已出现一些地方投资不足与过度拥挤, 另外一些地方出现“空城”、“鬼城”的二者并存情况。

第四, 改革释放红利需要时间, 因为中国的改革是渐进式改革, 越留在后面的, 改革难度越大, 要改出效果需要时间。因此, 尽管中国内需已经保持高速增长, 然而要寄希望于内需达到全球20%, 与制造业生产能力相匹配, 仍然非常困难。在这种局面下看短期经济问题, 中国继续开放非常重要, 尤其要增强对外开放的针对性。

三、有针对性地扩大开放, 以对外投资带动对外贸易

中国过去30多年的高增长是开放的结果, 但过去的开放模式目前已遇到挑战。从建立特区到现在, 中国的开放基本上是针对发达国家市场出口产品。发达国家有如下特点:第一, 购买力现成。只要有货, 他们就有钱买, 而我们无非是把四小龙的生产转移过来。第二, 商业通道现成, 只要我们有能力生产出产品, 香港的订单物流配送渠道、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就可以保证产品很快销售出去。最后尤其重要的是, 发达国家有相当成熟的信用体系。

1980年前后刚开始对外开放时, 中国工人的收入只有发达国家工人的1%, 两个“海平面”差距太大。我们的生产成本摆在这里, 而发达国家有现成的购买力、现成的商业通道、现成的商业服务, 这几方面条件结合就把中国经济拉动起来。中国只需大量造厂, 然后借用发达国家城市提供的贸易服务金融服务和其他有关服务, 借助他们的市场能力出口。这是为什么香港、新加坡以及很多发达国家城市借助中国发展机遇一直繁荣的原因, 这也是我国工业化领先、城市化落后的原因。然而以2007年的危机为拐点, 发达经济体成熟的购买力、成熟的设施、成熟的体系遇到了全球化以来的一次大冲击。 尽管这套体系还很成熟, 但是吸收新增流量的能力下降了。

数据来源 :UN Statistics, World Bank WDI

数据来源 :World Bank WDI1

为什么中国继续开放还有潜力?首先, 进口还有很大潜力。随着汇率扭曲局面的改观, 人民币较快升值, 中国的旅游、境外活动、对外投资迅速升温。 我们在降低关税、扩大进口等方面有很大潜力。另一个潜力是今天要讨论的重点, 就是以中国企业面向新兴市场增加投资带动国内生产能力面临新机遇。

2007年发达国家遇到重大挫折后, 全球经济体量份额发生很大的变化。如表2所示, 新兴市场经济总量占比从2000年的15.4% 上升到2012年的29.7%, G7国家则从65.4% 收缩到47.3%, 非G7国家已经占据半壁江山。

如图2显示, 中国的产能原来主要面向发达国家, 如果发达市场能慢慢恢复, 中国企业应对起来自然是熟门熟路。然而发达国家可能陷入低速增长 “新常态”, 新兴市场国家的全球份额正在快速增大, 如果我们抓住新兴市场会有大机会。

如图3和图4所示,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近年来增长迅速,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增长余地。中国有生产能力, 但相应的市场能力是薄弱环节。不过在全球化方面中国企业已经出现很多成功的案例, 比如华为、联想、海尔等。他们的全球布局非常好, 虽然生产基地在国内, 但订单不是靠发达国家中间商, 而是靠自己一个国家一个国家打下来的, 其销售渠道遍布全球、精兵强将多在国外。 一批诞生于中国的全球公司在未来5 ~ 10年会非常耀眼。

表3数据显示, 中国投资的主要流向目前仍然是发达国家。我们对新兴市场国家了解少、销售能力差。新兴市场国家与发达国家还有一个很大区别是没有现成购买力, 但是有潜在购买力;没有现成成熟的基础设施以及很好的信用与服务体系, 但是有改善的机会。这些都是中国的机遇。

可喜的是, 现在可看到不少中国企业正在走向东盟、中亚、东欧和非洲等地的新兴市场。比如新疆、黑龙江农垦、中粮集团的“域外垦区与农场”, 用友的中小企业财务软件。新疆的一些民企投资中亚, 不仅仅购买资源, 而且介入当地的投资和建设, 出现以对外投资带动对外贸易的新苗头。比如新疆特变电工到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投资就是很好的案例。这些国家与发达国家不同, 虽然发展潜力很好, 但现在缺乏基础设施。特变电工去承包大型工程, 铺设电网、建立电站, 与早年占地、买矿不同, 很受当地欢迎。新疆另一家企业三宝实业, 帮助中亚国家建立工业园, 就像当年新加坡帮助苏州建立工业园一样, 这也是中国的强项。还有中亚食品研究中心, 国内生产成本提高之后, 将生产基地搬到中亚, 把当地人送到中国来培训, 培训完后再回到当地开拓市场, 创立品牌。新疆有一批这样的公司。 中亚国家固然基础设施落后, 但中国可以建设基础设施, 借钱给这些国家买中国的产品。对中国来说, “走出去”不仅是买资源卖产品, 而且可以是投资基础设施, 可以是“做好事”。这个过程又可以带动国内产能, 形成对外投资带动对外贸易新局面。

数据来源 :UNCTAD

数据来源 :《2012 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数据来源 :《2012 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数据来源 :《2012 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有学者提出, “对外投资带动对外贸易”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 笔者认为有一定的区别, 在此作简要的比较。马歇尔计划里有国际政治的问题。当时二战刚结束, 西欧需要重建, 利用这个机会, 美国一些有远见的政治家提出了这个政策。今天我们的形势当然不同, 但对外走时民间的力量、国家的力量要有一个组合。民间走出去的好处是方向可以非常多, 可以做很多尝试, 但是要形成气候并看到效果, 在开头还是很难的。比如现在对西开放当中新疆往中亚的大铁路怎么修, 这民间去谈是够呛的。 国家有地缘政治上的敏感性, 因此应该利用好国际平台, 比如亚洲开发银行, 正在筹建的金砖五国银行, 还有习近平提出的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要消除政治上的敏感性。国家的力量、民间力量具体怎样发挥作用, 笔者认为还是从经验上来探讨。要试各种各样的办法, 哪个办法管用就用哪个办法走出去。

有些学者担心当初发达国家进入市场, 中国非常欢迎, 而现在新兴市场国家对中国进入他们市场的态度可能不一样, 中国走出去是否会面临更复杂的形势?笔者认为, 30年是否所有中国人都欢迎外资来, 恐怕也不是, 30年前中国人对这个问题的态度也是差别很大。高层的争论, 比如特区是不是租界, 也是吵得惊心动魄。但是最后形势比人强。外资进入以后会给一个国家方方面面带来利弊, 最后平衡下来的主流是什么, 看清楚这些问题必要经过认识和实践过程。欢迎中国投资, 也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欢迎。比如中国投资俄罗斯市场, 第一拨是民间企业家去开发, 开始俄罗斯很欢迎, 但当时中国企业家走出去是短期行为, 用鸭毛填充的衣服冒充羽绒服出口, 结果俄罗斯市场垮掉了, 俄罗斯商店最后甚至挂着“本店不卖中国货”的牌子。即使在一个国家内跨地区投资, 比如广东人到北方来, 都会遇到很多挫折, 最后生意把天下打通都有很多磨合过程。所以我们只能说对外投资这个趋势有没有、机会有没有, 剩下就是做的怎么样, 做的当中学习能力怎么样, 能不能不断调整找到办法。当然, 前文只是从经济分析中看有这样一个以对外投资带动对外贸易的途径和机遇值得注意, 并不是说国内产能就不要调整了。要调整, 但是不可能一天降下去那么多产能。有一个方法是试试看, 试试新兴市场。

还有一些学者提出, 我国现有的走出去的模式都是企业营销能力在国外, 生产能力在国内。但从中国企业成本竞争力来说, 在国外生产, 劳动力成本、资源成本更占优势, 而且现在有一些国家保护自己本国就业, 因此对外国投资在政治上有一些限制。另外从中国自己发展经验来说, 国外企业来中国投资也是在当地设厂。认为从这三方面来说, 生产能力留在国内这种模式是否不太适合解决中国自己产能过剩问题?笔者认为, 以中国自己经历为例, 国外在中国设厂大大增加了对发达国家产品的购买, 正因为在此生产, 需要大量进口配套产品, 比如设备, 至于哪些产品在当地产哪些产品运进来这是复杂的商业计算, 但是总的来说, 来回次数多了, 流量就会增大, 但这不是简单替代关系, 而是互相补充的。 其带动的量惊人, 尤其在早期阶段。胡应湘投资修广州高速公路的时候, 连简单的设备都得进口。具体情况取决于前往投资的国家是什么状态, 自身资产能力等。越是在发展早期越依赖远地供应能力。

还有人认为, 目前我们走出去的大多是低端产业, 这是否是结构性产能过剩的调整, 或者只是低端产业的转移。低端高端只是人为的划分。如, 河北一个钢铁公司在缅甸投资非常好, 不是去炼钢, 而是在当地从事基础设施, 建电站、发电设备等方面的投资或贸易。其实中国不仅仅是低端产业产能过剩, 能力强, 中国在有一定技术和资本含量的产品方面进步非常快, 比如机器设备、造船等等。走出去应先不涉及高端与低端的问题, 哪个端都有机会。只要去新兴市场看看, 经济发展起来后联动性是非常强的, 特别是形成新的产业链后, 需求将会超出预计。中国经济自身发展的经验就是如此。

四、全球视野、机会与人才成长

微观上看, 不少企业已经有面向新兴市场的动向, 但仍需要两方面政策支持, 一是简化审批, 二是金融支持。金融支持要与产业结合, 要为中国产能开拓海外市场提供金融支持。这方面可以学习发达国家投资经验, 比如改革初年谷牧副总理访欧时, 德国总理就提出可以向中国提供设备贷款。也可以支持中国在外的BOT项目。如果政策对这两方面进行支持, 中国开放也将出现“升级版”, 并以此支持经济转型和升级。

未来人才趋势也是要往新兴市场走。现在经常听到三种信息:一是大学生就业难, 年轻人购房和生活成本压力巨大;二是出国旅游的国人不断带回国外的商品和物业比国内便宜, 相对价格条件在发生变化的信息;三是中国企业在新兴市场经常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这三方面信息提示年轻人与其在国内“受煎熬”, 不如找机会出去闯一闯。这里为大家介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故事。熊彼特1906年获得博士学位, 然后到伦敦游历, 拜访马歇尔。但无论是在伦敦还是回维也纳, 都难有称心的工作。“在那个时代, 有进取心的年轻人若有豪奢的品位、收入不丰, 又有妻子要养, 通常会到东方去碰碰运气。 也许是葛雷蒂斯向他建议, 对一个受过法律训练但没有经验的人, 在开罗的赚钱机会应该优于伦敦或维也纳”。经过一番考量, 熊彼特婚后很快和妻子“随着避冬的燕子南下埃及”2。目前国内大城市生活成本巨大, 4000元人民币在北京上海生活艰辛, 但在一些暂时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首都可能生活得挺好, 并可能有更好机会来历练提高自身的能力。有胆识的年轻人应该勇于走出去, 并在当地扎根实干。 此处强调人才观念的原因, 是因为学位一高, 人的束缚就多。到俄罗斯考察, 莫斯科郊区蔬菜棚连绵好多平方公里, 是我国吉林省的农民开发的, 其在俄罗斯已经十几年。在莫斯科超市的菜很多都是进口的, 非常贵, 因此利润很大。俄罗斯土地又好又多, 塑料大棚技术都是成熟的, 中国人只要肯干, 都能赚钱。但在一个地方站住了脚, 边防、移民局就会来敲竹杠。所以, 就得不断打游击, 换地方。这样已经在俄罗斯十几年了。这些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 反而敢打出去。而现在的问题是要把这个板块的东西深挖出来, 大规模地以对外投资带动对外贸易, 那么人才就非常重要, 而人才就有一个观念的问题。

五、总结

综上分析, 总结出如下几点。

第一, 中国经济增速高位下行不可避免, 因为过去依靠发达国家繁荣拉动外需的局面发生变化。

第二, 形势变化带来两方面困局:一是“水落石出”后企业和地方政府要应对成本、债务、产能三块“石头”, 二是从整体结构看生产能力与市场能力不匹配问题突出。

第三, 应对这个困局的一个可能方向是面向新兴市场进行对外投资, 为中国产能开拓市场。中国不能完全靠内源式发展, 中国经济的升级版离不开有针对性的扩大开放。化解产能过剩还要防范负面风险。任何事情都有风险, 过剩产能风险就挺大。 处理产能的风险是银行的资金与就业的风险, 处理起来不会很容易。笔者不是反对国内对过剩产能采取动作, 但客观地看这个事情不会像说得那么容易。 它有很强的滞后性, 都是活生生的人, 关一家工厂就有很多人失业, 谈何容易。所以处理产能过剩要两条路并行, 一方面是在国内升级收缩转移;另一方面是向外谋求出路。

有针对性地扩大出口开放的过程需要策略调整, 需要简化审批和金融支持。现在上海自贸区试点负面清单管理, 这个实验还要继续观察, 到底效果怎样, 执行下去才会知道。上海的新尝试不要仅仅着眼于吸引更多的外资过来, 要变成双向的窗口, 也要让中国资本经过这个平台很容易出去, 很容易对周围发生辐射。所以包括人民币制度安排在上海自贸区里都有考虑。但是开这种口子做这种尝试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行政审批在调查当中有很多。虽然国家“走出去”的口号喊得很响亮, 但真正走过的人知道它的艰辛, 其中有一个原因是手续复杂。涉外总要有手续, 国家跟国家之间比, 就知道从我们国家出来到底有多难。如, 冯仑与一家外国企业联合投资世贸中心的手续, 外国合作方在本国办手续快得很, 每次到时间都是我们拿不出手续。这个事情在国内也是很大问题。前文提及, 经济下行有三个因素, 其中一个元素是这些年行政管制的“小铁丝”太多, 左一道右一道地捆着。一件事情审批, 好几个月就过去了, 让投资者非常着急。投资是基于多方预期, 一拖, 当时的情势都发生了变化, 商业计划将无法做、合约也无法履行。所以, 在政府工作的官员跟在市场第一线作战的企业家, 感受上有很大不同。这次“反四风”第一条就是反官僚主义, 这也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很重要的一条。最后, 在相关人才培养方面还需继续跟进。

参考文献

[1]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 (增订本)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周其仁.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版) , 2010 (1) .

[3]林毅夫.新经济结构学与中国发展之路[J].中国市场, 2012 (50) .

[4]罗纳德·科斯, 黄亚生, 茅于轼, 等.真实的中国:中国模式与城市化变革的反思[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3.

转变营销理念提升市场开发能力 篇4

关键词:市场营销,理念,能力,品牌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科技化的迅猛发展, 国内外市场竞争将愈来愈激烈。面对买方市场的形成, 中国加入WTO的国际环境, 知识经济的挑战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诸多因素, 一些企业的营销观念仍然没有转变, 开发市场能力欠佳, 产品创新能力及品牌意识不强, 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更不能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 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一、当前企业营销中的问题

1. 企业的营销理念滞后。

目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国内市场正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加强市场营销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心。但一些企业仍然奉行传统的生产观念、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 即“以产定销”。企业把市场作为生产过程的终点, 营销职能就是把已经生产出的产品在市场上卖出去。但在买方市场条件下, 由于商品供过于求, 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如果不及时转变营销观念, 就会对买方市场束手无策、随大流盲目推销产品, 其结果要么是产品的库存大量积压, 要么是应收账款急剧增加, 资金周转困难, 从而使大多数企业陷入困境。

在企业营销方针上, 以用户为中心还是以产品为中心, 是两种不同的经营选择。如果过分强调以技术为中心, 忽视产品在竞争市场上的适应用户需要的必要性, 那就会使用户来适应产品。产品再好, 但用户不需要, 也会生产积压。这是目前一些企业没有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导致的结果。一些企业的决策者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 总是幻想事物会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敢大胆出击, 总是瞻前顾后, 不敢冒险。当企业市场营销陷入困境时, 不能适时应变, 而是消极等待外部条件的好转, 结果是坐失良机。

2. 企业缺乏开发市场的能力。

随着买方市场的出现, 企业间的竞争也步入营销大战, 部分企业仍然满足现状, 不思进取。可是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购买行为却在发生着变化, 他们对产品的品种、样式、花色等要求越来越高, 并且通过不断的分析比较来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产品。因此企业必须把满足顾客的要求放在第一位, 并不断地对市场进行科学的细分, 然后运用适当的市场战略攻入目标市场。

企业营销活动成败的关键, 在于企业能否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市场营销环境。市场营销环境的因素很多, 诸如供应者、营销中介、顾客、竞争者和公众, 还有人口、经济增长情况、技术设备、自然地理位置、政治环境、文化氛围等等, 所有这些因素对企业营销活动都有制约和影响。现代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细胞, 是个开放的系统, 它在营销活动中必然与社会的其它系统, 与它所处的市场环境发生多种联系。市场营销的实践证明:能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市场环境者就能生存;否则就会被无情的竞争规律所淘汰。

3. 企业开发新产品能力较弱, 品牌营销意识不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市场需求变化日趋迅速, 但是一些企业不注重开发新产品, 而是自我满足, 结果不能适应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 逐渐被市场所淘汰。产品有生命周期, 企业如果在优势产品进入衰退时期之前, 拿不出新的产品投放市场, 那么, 市场主导者的地位就会发生动摇。当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 企业如果不思进取、不推陈出新, 而只是满足现状, 那么, 优势地位必然很快被人取代。同时, 伴随现代经济生活的发展, 消费者观念也不断更新, 以往倍受青睐的产品, 即使今天仍然做工考究, 质量过硬, 但也会因赶不上消费新潮, 而遭到消费者的冷落。可见, 企业要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 必须坚持不懈地开发新产品。目前, 一些企业对实施品牌战略观念淡薄, 缺乏紧迫感, 不知从何着手, 因而很难发展成百年企业。由于产品的同质化日趋严重, 品牌成为消费者选择商品的主要因素。品牌是优质商品的标志, 品牌代表商品的特定属性, 代表一定的文化和个性, 能给消费者提供利益和价值。

品牌是产品品质的标志, 具有促销的功能;品牌是无形资产, 具有产品增值功能, 谁拥有著名品牌, 谁就掌握“点金术”, 品牌不仅是无形资产, 而且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二、搞好企业营销的建议

1. 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营销理念。

现代营销学把市场视为生产过程的起点, 企业在决定生产之前, 就必须了解、分析市场需求, 把满足市场需求作为生产的出发点。这是一种全新的以消费者为中心, 以买方需求为中心的经营思想。以顾客需求为中心, 引导消费, 开发需求, 是它的基本特点。观念创新是企业营销的先导, 现代中国企业应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全新的营销观念。树立知识营销观念、全球营销观念、绿色营销观念。

2. 提高企业开发市场的能力。

市场开发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所以在正确的营销观念的指导下, 企业就应该合理地开发市场。开发市场首先要进行市场细分, 然后锁定目标市场, 运用最优的营销战略攻入目标市场。

3. 增强企业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和树立品牌意识。

“产品常新, 企业长青”, 这是企业界流行的一句格言。它告诉我们只有不断进行产品创新, 企业才能永远充满活力。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产品陈旧、落后的企业已经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就必须不断开发新产品。建立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就是要比竞争对手能够更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所以企业要不断用新的价值增加产品特性和利益, 依靠产品的差异化特征赢得消费者的注意和兴趣, 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从某个角度来说, 企业的竞争就是品牌的竞争, 谁能够恰当地运用品牌战略, 谁就能够赢得市场。谋求可持续发展的企业都必须把品牌经营作为竞争的基本战略。在现代经济中, 品牌是一种战略性资产, 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企业市场营销能力拓展探究 篇5

一、市场营销能力的重要性

企业营销能力就是企业了解市场、掌握市场, 利用各种营销办法, 在市场中获得发展, 增加市场容量的综合能力。任何要想得到健康发展不但与其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有关, 而且与自身的营销能力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渗适能力差, 不能有效影响流通, 只能依附他人身上, 则一定会阻碍自身发展。最近几年, 在营销理论和应用原则方面出现了大量新型观点和认识, 如重视产品质量、价值和顾客的满意度;重视建立各种关系和保持长久客户;重视商业过程和整合商业职能;重视全球性思考和区域性规划;重视战略联合和建立网络;重视直接和在线营销;重视服务营销;重视发展高科技产业;重视应用与伦理相符的营销行为。全面整合上述观点, 就发展成为当前拥有的关系营销、整合营销、网络构建、战略联合、直复营销、在线 (网络) 营销、服务营销和营销伦理等, 这些营销方式共同组成了现在的营销特点。

二、企业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的历史时期, 我国企业要想获得稳定发展, 不断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 则一定要做好当前的市场营销工作。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我国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普遍较低, 企业的市场营销手段过于陈旧, 主要表现在下面这些方面:

1. 缺乏科学战略的指导

企业不具备确定和合理的营销战略, 有的企业虽然制订了发展战略的措施, 但大多还处于初级阶段。有的企业虽然也将制订科学战略放在重要位置, 但还是欠缺丰富的营销经验。

2. 市场营销思想过于保守

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不能顺利发展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企业领导人不重视, 由于企业当中存在一定数量的大龄领导人员, 他们的思想过于保守, 思想中还存在计划经济时期的影子, 以为只要自己的产品质量没问题, 就一定可以实现顺利销售, 但在当前经济大潮中, 这种认识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如果企业在市场营销发展过程中不能实现创新, 不能改变营销策略, 那么企业的市场营销价值就不能得到提高, 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 我国市场营销也不能实现顺利发展。

3. 营销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很多人并不能全面理解市场营销, 有的人还认为营销就是“卖东西”, 在这种认识影响下, 大量没有接受过专业营销训练的工作人员直接走上工作岗位, 一边工作一边学习, 但还是由于缺乏专业的营销知识, 不能正确理解市场经济理论知识和市场经济规律, 不能在工作中实现创新, 也不能有效推动企业营销工作的发展, 因此必须提高这些人员的工作技能。

4. 市场营销跟风现象严重

我国的企业市场营销工作刚刚起步, 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掌握的市场营销理论过于陈旧。合理引进西方发展经验虽然可以促进我国市场营销工作的发展, 但在实际应用中, 很多企业只是照搬西方先进市场营销策略和制度, 不进行实际考察, 导致这些策略不能发挥作用。再有, 消费者对当前市场营销能力的各种创新模式不感兴趣, 我国企业在发展市场营销过程中, 过于依赖市场, 因此不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 不能收到预期效果。

三、市场营销能力拓展措施

要创建团体合作的营销氛围, 尤其对市场营销活动进行规范, 才能有效提高企业市场营销人员的能力。我们需要对市场营销人员能力发展方式进行不断的探索, 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今天, 才能更好的拓展市场营销能力。

1. 构建优秀的营销团队

企业首先要投入充足资金针对营销人员的专业培训, 尤其是保证整个营销团队建设当中的经费充足, 这样能够增加企业对营销人员的凝聚力, 使“每个员工都是重要的”信念变成工作人员及企业的共识。培养和管理营销人员要以市场为依据, 同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 认真落实到工作当中。

2. 不断充实新的知识

虽然在营销过程中设立的聘任制、下岗制、淘汰制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营销人员的责任心及紧张感, 但长时间的压力很容易使工作人员出现厌烦心里, 企业的市场营销人员直接提供给企业市场营销方面的信息,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信息的有效性、及时性和真实性, 而这些也直接影响到了市场营销信息体系以及知识构建体系的发展。所以在对营销人员的管理过程中需要选择能够提高营销人员积极性的做法, 减少营销人员职业倦怠的管理方式, 企业要认真选择营销管理人员, 及时更新市场营销的管理制度, 保证建立起高效率的营销团队使营销效果不断提高。要想提高营销的效率还要根据企业的自身条件对市场营销人员进行鼓励, 使营销人员自觉提高营销水平。

四、总结

总之,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 只有提高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才能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在拓展企业市场营销能力过程中, 企业一定要发挥营销人员的主导作用, 不断提高市场营销能力。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市场营销能力拓展的研究可以得到, 只有大力进行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 才能使企业更好地控制自身市场营销环境, 明确自身市场营销目标, 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要想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机会, 则需紧密依靠强有力的市场营销。在企业发展中, 市场营销人员工作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机会, 对企业的前途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市场营销过程中, 企业要发挥营销资源的作用, 利用多种办法提高营销人员的工作能力, 统一规划营销, 拥有团结奋进的营销队伍, 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企业市场营销能力,存在问题,拓展策略

参考文献

[1]高磊, 张颖.企业市场营销能力拓展研究.时代金融, 2013 (09) .

[2]黄道祥, 段丁强.全球化视域下企业市场营销能力拓展研究.商, 2014 (01) .

市场控制能力 篇6

为增强我国资本市场包容度, 扩大资本市场覆盖面, 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股权转让、股权融资等资本市场服务, 2004年5月, 证监会经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全国场外市场, 即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 (俗称“新三板”市场) 。2013年1月16日, 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至此, 我国已建立由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新三板组成多层级资本市场。新三板挂牌企业多处于起步和成长期, 所需研发投入大, 但市场占有率有限, 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其发展。作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温床, 新三板挂牌条件相对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十分宽松, 同时投资存在高风险, 投资者很难甄别企业是否真正值得投资。尤其自6月19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试点扩大至全国以来, 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新三板, 在这片鱼龙混杂的投资领域里, 企业的融资能力影响因素是否与最为规范的主板市场企业相同?

有鉴于此, 本文在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基础上, 针对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政策及制度对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缺乏分板块实证检验的不足, 利用2012年主板和新三板企业相关数据, 进一步实证研究如下重要问题:主板上市企业和新三板挂牌企业融资能力影响因素存在哪些异同?并提出政策建议。

二、研究假设

企业融资能力是一个抽象概念, 目前尚没有公认的量化方法, 大多采用财务指标近似表示。单娇、郭帅 (2012) 认为, 资产负债率可以近似表示企业融资能力。本文也采用资产负债率近似表示企业外源融资能力。

借鉴国内已有研究成果, 笔者认为公司融资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

盈利能力。盈利能力较强的大企业拥有较多的未分配利润, 内源充足, 相应外源融资的需求就会降低;盈利能力偏弱的中小企业则偏向外源融资。Booth (2001) 使用发展中国家的数据, 证明了企业的负债水平与盈利能力存在负相关关系。

流动性。单娇、郭帅 (2012) 认为, 流动比率可衡量企业利用资金的能力。企业利用资金能力越强, 越会考虑内源融资, 因而流动性对外源融资能力产生负向影响。

企业规模。肖作平等 (2004) 关于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揭示出企业规模与企业的负债比率存在正相关关系。一般而言, 国家在给发展稳定的大公司贷款政策上都给予优惠和便利。同时, 较大的企业规模也向银行等金融机构传递出强烈的正向信号, 较容易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任。对于处在发展较成熟阶段的主板上市公司, 企业规模对融资能力有正向影响, 但是新三板挂牌公司由于大多处于起步阶段, 其规模较小, 即使公司扩张, 也难以达到大企业水平, 获得投资者信任。

运营能力。蒋志川 (2008) 在研究中小企业融资效果评价方法时, 指出资产运营能力是衡量融资效果的一大指标。通常来说, 企业运营越好, 越容易获得投资者的信任, 融资能力越强。

创新能力。朱未萍, 许伟 (2012) 指出, 拥有较高的自主创新能力会使企业能够持续地快速发展;创新能力与企业融资能力是一种正相关关系, 新三板企业多为高新技术企业, 其创新和研发能力对其融资效果影响尤为重要。

资产担保。崔学刚、杨艳艳 (2008) 证实了资产担保价值与企业的债务融资显著正相关, 揭示出有形资产更易提供担保。资产担保价值反映企业的还款能力及可能性, 担保价值越大, 越容易获得投资者信任, 融资能力越强。

成长能力。王新红 (2007) 分析影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能力的因素时指出, 成长性好的企业股权融资能力较强。新三板企业处于起步阶段, 融资能力应该受到成长性影响较大, 而主板企业发展成熟、稳定, 成长性不是投资者考量的最重要指标, 应该不显著影响融资效果。

基于上文的理论分析, 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主板上市企业融资能力主要受到盈利能力、企业规模、资产流动性、运营能力、资产担保等因素影响。其中, 企业规模、资产担保对融资能力有正向影响, 盈利能力、资产流动性对融资能力有负向影响。

假设2:新三板企业融资能力主要受到盈利能力、资产流动性、运营能力、创新能力、资产担保、成长能力等因素影响, 除了盈利能力产生负向影响外, 其他因素对融资能力产生正向影响。

三、研究设计

1. 数据。

选取截至2012年12月31日在新三板挂牌的所有数据完整的公司, 共计179家, 在主板市场中剔除银行、保险公司、房地产公司等金融类上市公司及数据不完整的公司后, 随机选取154家作为比较样本。数据来源于wind 2012年年度财务报表。

2. 变量。

被解释变量:DAR (Debt Asset Ratio, 资产负债率) , 作为企业融资能力的反映。解释变量, 即影响企业融资能力的因素:根据上文的分析, 影响企业融资能力的因素主要有盈利能力、企业规模、流动性、运营能力、无形资产、资产担保价值、成长能力。选取相应指标作为研究变量, 如下表所示:

3. 模型设定。为了检验假设, 建立如下实证模型:

如果系数β2、β4、β6显著为正, 同时β1、β3显著为负, 则验证了关于主板市场的假设1;如果系数β4、β5、β6、β7显著为正, 同时β1、β3显著为负, 则验证了关于新三板的假设2。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用Eviews软件对样本数据处理结果整理如下:

注:双尾显著性水平, *=0.10, **=0.05, ***=0.01

描述盈利能力的净资产收益率 (ROE) 对主板企业融资能力产生了显著负向影响, 与假设1相符, 但对新三板企业融资能力影响为正向且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主板企业经营规范, 盈利能力良好, 更倾向于内源融资;新三板多中小企业, 经营相对不够规范稳健, 盈利水平是重要考量因素, 但只部分体现其投资价值, 其“高风险”的特点需投资者审慎考虑其他因素, 所以影响并不显著。

资产规模 (LA) 和反映运营能力的应收账款周转率 (DSR) 对主板企业融资能力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与假设1相符, 但对新三板企业影响不显著。通常企业资产规模越大、知名度越高, 信息不对称程度就越低, 企业融资也就越容易。新三板企业总体上规模都很小, 即使扩张, 一时半会也难以达到让投资者产生充分信任感的程度, 因此其规模对融资能力的影响也就微乎其微。应收账款周转率作为企业运营能力的象征, 企业融资能力应该有正向影响;但新三板企业运营能力明显弱于主板企业, 而其盈利水平却大大高于主板企业, ROE平均比主板高10.01, 这就容易让人置疑:其高盈利性是否可持续?或者, 对于处于起步成长阶段的新三板企业, 运营能力并非衡量其投资价值的重要指标。

反映资金使用能力的流动比率 (L) 对两个板块企业融资能力产生显著负影响, 资产担保价值 (CVOA) 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验证了假设1和假设2相应部分。新三板企业资产担保价值远低于主板, 比主板少14%。笔者认为其增长所带来投资者信任的提高相对主板更加明显, 因而对融资能力影响更为显著。

代表创新能力的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重 (IAR) 对主板和新三板都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 其中新三板1%的显著性水平1%高于主板10%的显著性水平, 这是由于新三板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比例比主板大得多。这验证了创新能力对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和融资的重要性, 证实了假设2。

总资产增长率 (TGR) 对主板上市企业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但对新三板挂牌企业产生负向影响且不显著, 与两个假设截然相反。笔者认为可行的解释是, 主板企业大多处成熟期, 增长率多维持在稳定的低水平, 一旦某企业增长率提高或者优于同行, 则会引起投资者关注。而新三板企业虽然从数值上来看成长性比主板企业好, 但是财务和运营方面的规范性、成熟性不如主板, 投资者对其成长性和可持续性持怀疑态度, 过高的成长水平反而易让投资者认为投资风险大, 因而对融资能力影响不大。

综上, 假设1成立, 假设2部分成立。

五、小结及建议

本文基于现有研究缺乏分板块实证研究企业融资能力影响因素这一缺陷, 比较分析了主板上市公司与新三板挂牌公司融资能力的影响因素, 得到了以下实证结论:主板企业融资能力受到盈利能力、企业规模、流动性、运营能力、创新能力、资产担保、成长能力影响较显著, 其中盈利能力、流动性为负向影响, 其余为正向影响;而新三板企业融资能力主要受到创新能力、资产担保的正向影响和流动性的负向影响。最后, 笔者针对以上分析对新三板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 相对主板企业来说, 新三板企业ROE等因素影响对融资能力不显著, 而资产担保价值对融资能力的正向影响十分显著, 然而这些企业处于发展初期, 尚无足够资产作为担保, 有些“潜力股”也因此容易被埋没。政府应在政策上采取开放态度, 给予新三板更多政策支持, 适度降低融资标准, 放开投资门槛, 使其能在资本市场融到足够的发展资金。

2. ROE、运营能力、资产规模、总资产增长率很多因素对融资能力影响都不显著, 笔者认为很大程度上因为新三板企业运营不规范、风险大, 对这些因素的考量难以反映企业真正的价值。因此需要加强券商对新三板企业的督导工作, 规范企业经营管理, 防范风险, 增强投资者信心。

参考文献

[1]林志宏.电力企业融资能力熵评价综合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 (河北) , 2005.

[2]郑秀杰, 董丽英.我国国有企业融资能力——演化路径与影响因素[J].工业技术经济, 2006, 01:136-138.

[3]孙林杰, 孙林昭, 李志刚.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 05:146-150.

[4]Laurence Booth, Varouj Aivazian, Asli Demirguc-kunt and Vojislav Maksimvic, Capital structures in_developing countries[J].Journal of Finance, 2001 (56) ;87-130.

[5]单娇, 郭帅.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金融危机前后对比的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 2012, 21:62-64.

[6]肖作平.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和双向效应动态模型——来自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证据[D].会计研究, 2004 (2) ;36-41.

[7]蒋志川.中小企业融资效果的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8.

[8]朱未萍, 许伟.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财会通讯, 2013, 11:11-12

[9]崔学刚, 杨艳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与资本结构选择研究——基于中小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6:58-66.

[10]王新红.影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能力的因素分析[J].特区经济, 2007, 10:270-271.

市场控制能力 篇7

一、建立应收账款的控制制度

企业应根据《会计法》、《公司法》的规定, 建立应收账款内控制度。企业应收账款是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形成的债权, 也就是企业挂在账面上的流动资产, 而且占据的资金数额, 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周转, 所产生的呆坏账损失, 也会给企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建立应收账款内控制度, 可以保护财产安全完整。应收账款是企业运营资金管理的重要环节, 应收账款内控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这样在营运活动中才能对应收账款加以管理和防范。在内控制度中, 要明确各层次的有关领导的审批权限, 明确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 规范赊销合同的签订、管理和存档, 要建立奖惩制度, 严密组织应收账款明细核算, 定期与客户核对账目, 按时计提坏账准备金。

二、制定信用标准

企业决定信用标准要力争在增强市场竞争力, 扩大营销与降低违约风险、收款费用两者之间做出双赢选择。而决定应收账款风险、收益对称性关系, 应考虑三个基本因素:一是同行业竞争对手的情况;二是企业能够承担违约风险的能力;三是客户的资信程度。企业必须对客户信用等级做出判断, 决定是否给与客户优惠。

营销部门负责客户信用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客户资信包括历年与客户的交易量、付款记录、与客户历年对账情况、营销人员对客户定期综合分析评价等, 以年度为周期对客户进行信用标准的评定。如对于诚信度高的客户, 可享受较高的赊销额度;对于赊销时间长的客户, 申请赊销可滚动使用;对于资信程度一般的客户, 申请赊销金额必须提供抵押物;对于个别客户要求提供有法律效力的担保证明;对于资信程度较低的客户或一次性客户, 必须现款现货。对于营销中发生因质量等牵涉到自身因素, 供销双方发生异议而被客户拖欠货款的, 应积极采取措施, 给与折让或其他补偿形式, 尽快收回货款。

三、采取规范化管理

1.营销合同管理。企业营销部门实行合同管理制度, 授权人按照权限同客户签订营销合同, 对客户提供的标的、数量、质量、交货期、交货地点、付款方式及违约责任进行认真审查, 并决定是否接受订单。财务人员在审查合同开具销售发票时, 应按照企业内部规定和出库单对比衔接, 检查合同条款中涉及财务结算的项目, 如单位、数量、付款方式、信用期限等。

2.会计核算管理。应收账款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内容, 在总账应收账款会计科目下按客户单位全称设置明细核算。财会部门应定期结算账户余额, 并统计应收账款账龄及增减变动情况, 及时报送企业主管领导及营销部门, 以便为评估调整客户的信用等级、信用政策提供依据。

3.定期与客户对账。财会部门要定期与客户对账, 在对账单上按合同和发票列示出交易金额及余额, 以便客户对账。对业务往来频繁且金额较大的客户, 可采取不定期对账, 经客户要求上门对账时, 可由财会部门上门对账。遇到寄给客户的对账单无回音或者拖欠货款时, 可由营销部门协同财会部门派人上门协调, 确保对账工作的顺利进行。对账单应由双方营销人员和财会人员确认无误后签章, 作为有效依据。在对账过程中如发现差错, 应认真调整处理, 达到双方余额一致。对逾期拖欠的应收账款, 通过编制账龄表进行分析。一般来说, 应收账款逾期时间越长, 发生呆坏账的风险就越大, 越容易给企业带来经营损失。通过对账龄的分析, 找到应收账款的时间和发生逾期的原因, 分析账款收回的可能性及潜在风险。应督促营销部门随时关注赊销客户的信息, 一旦赊销客户经营状况出现异常, 并有可能危及到企业应收账款的顺利回收时, 相关营销人员就要做好催收货款的准备。

4.明确收款责任。企业应将营销人员作为第一责任人, 按照“谁经办, 谁收款”的原则, 将货款回收分解到每个营销人员身上, 同时还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收款计划, 明确收款金额和期限。年度依据收款计划完成情况对营销人员进行绩效考核, 对超额完成收款任务的, 兑现营销奖金, 因营销人员自身原因货款被拖欠或无法收回的, 要视情节轻重追究其责任。

四、处理坏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只要赊销成为普遍的商业行为, 坏账损失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财会部门定期对企业的应收账款进行清算对账, 凡是财务状况不良, 可能破产或倒闭的客户, 事实上已无法回收的逾期货款, 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遵循谨慎性原则, 建立资产减值制度。

1.应收账款的减值测试。具体内容:

(1) 对于单项金额重大的应收账款, 应当单独进行减值测试, 有客观证据表明其发生了减值的, 应当根据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 确认减值损失, 计提坏账准备。

(2) 对于单项金额非常重大的应收账款以及经单独测试后未减值的单项金额重大的应收账款, 可以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划分为若干组合, 再按这些应收账款组合在资产负债表日余额的一定比例计算确定减值损失, 计提坏账准备。根据此种方式计算确定的坏账准备, 应当反映各项目实际发生的减值损失, 即各项组合的账面价值超过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金额。

企业应当根据以前年度与之相同或相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应收账款组合的实际情况损失率为基础, 结合现实情况确定本期各项组合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 据此计算本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

2.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根据会计制度规定, 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企业应当列出目录, 具体注明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计提方法、账龄的划分和提取比例, 按照管理权限, 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 或类似权利机构批准, 并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报有关各方备案, 并置于公司所在地, 以供投资者查阅。坏账准备计提方法一经确定, 不能随意变更。如需变更, 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3.坏账的确认条件。从本质上讲, 坏账的确认应遵循财务报告的基本目标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尽量做到真实、准确, 切合本单位实际。按照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 一笔应收账款在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 就应当将其确认为坏账:

(1) 债务人死亡, 以其遗产清偿后仍无法收回的账款。

(2) 债务人破产, 以其破产资产清偿后仍无法收回的账款。

(3) 债务人较长时期内未履行其偿债义务, 并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无法收回或收回可能性极小的账款。

在会计实务中, 上述第三个条件有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此外, 现行制度规定, 上市公司坏账损失的决定权在公司董事会或股东大会。

五、研发高科技产品

市场控制能力 篇8

1 电力市场调研的有关概念

1.1 什么是电力市场调研

电力市场调研的定义:电力企业为了实现经营目标, 进行电力市场经营、规划、生产和销售决策, 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采用一定的程序, 有系统、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收集、加工、处理电力市场信息, 并得出结论的一系列调研活动称为电力市场调研。对客户服务需求及满意度调查体系的研究分析具体包括:市场占有率、购买意向与市场需求、潜在消费者群体规模与群体特征、新电价品种市场潜力研究等。

展开来说, 电力市场调研时电力企业进行管理时的有效工具。在电力营销的过程中, 借助电力市场调研可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丰富且真实的电力市场现状的第一手资料, 作为制定电力市场有效营销策略的依据。同时, 电力市场调研所用的调查方法都应该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资料收集力求完整和真实, 在统计整理的过程中要有逻辑性。因此, 可以说电力市场调研时在电力市场营销理念的背景下, 以满足电力消费者的消费愿望为目标, 客观分析电力消费领域的过程, 为电力企业管理层的营销决策服务的。

1.2 电力市场调研在电力市场营销中的作用及其常用形式

电力市场调研的作用可总结如下:

首先, 电力市场调研具有预测作用。例如, 我们通过分析市场调研结果, 初步掌握消费者对于某种新型的电力产品的态度和消费倾向, 从而预测该种产品的潜在市场受欢迎程度;根据电力价格等估测企业在电力市场中的竞争形势等, 对市场的正确预测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好的分配电力销售任务, 优化人员配置。

其次, 电力市场调研结果可对复杂的电力营销提供方法和策略。通过分析调研结果, 可以搜集消费者对电力当今销售策略的意见, 可以使管理层及时作出策略调整, 选定最有效的电力效力销售渠道, 从而拓宽市场。

最后, 市场调研的过程也是积极地、有针对性宣传地过程。例如:根据锅炉现有市场调查结果和潜在市场容量的分析, 利用现行的分时电价政策, 有针对性宣传, 使客户在技术、经济比较后, 优先使用电锅炉;支持、协助电动机、车的研制, 宣传、鼓励、参与使用电动机、车, 形成新的电力销售市场;对新开发的居民住宅, 通过免费、优惠的价格, 安装电力炊具、电热水器等, 采用先入为主的营销策略, 抢占电力市场。

电力市场调研的具体方式有:网络问卷、现场问卷等。设计调研问卷的内容时, 要根据不同的调查群体, 设计有针对性的供电服务调查问卷。如:对有电力相关知识基础的专业客户可设计专业性较强的问卷。对于普通市民的调查问卷则应该尽量避免使用生僻的电力专业术语, 以免影响与客户的交流效果。另外, 问卷的选项应全面、直观并且没有歧义。

2 电力市场调研预测工作中的问题及其相应的营销策略

2.1 居民家庭能源消费状况分析, 寻找电力消费增长点

通过调研分析发现, 目前居民家庭能源消费中, 电能形式的项目主要指照明工具和家用电器, 这些仅仅占到居民家庭能源消费的一小部分。家庭生活的用能形式主要有洗澡、饮用水、取暖、制冷和厨房用电。在厨房用电方面, 天然气的比例较大, 虽然电饭煲、烤箱等电力厨具应用较为方便, 但是天然气火力强, 电力未能达到该方面的要求;饮用水电加热的方式为人们接受;洗澡方面电热水器是电力市场应该关注的方面;取暖方式一般为锅炉集体供暖, 尽管也有电暖气等取暖设备, 其市场条件尚未成熟。通过调研, 我们初步掌握了居民的用能结构, 为了扩大电力的市场占有率, 我们可以根据调研结果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例如:根据居民的用电要求, 对于新建的住房, 要做好用电容量的估算, 做好布线工作, 对于老住房, 则要做好电路改造工作;密切关注饮水机、电热水器、空调的研制和生产动态, 联合生产企业等推出电力促销活动, 鼓励居民用电, 等等。

2.2 加大电力宣传, 提升服务质量

目前, 电力行业的服务观念落后, 电力服务欠缺主动性, 对区域的能源消费发展状况缺乏了解;对用户的用电要求回应不及时, 办事效率低下, 甚至出现故障维修不及时等现象。这种淡薄的服务观念使得电力营销阻碍重重, 限制了电力市场的发展, 甚至有可能影响企业在消费者中的形象。另外, 调研发现很多消费者对电力知识缺乏了解, 例如, 有关电力收费标准的宣传力度不够, 没有及时将电价调整的信息及时传递个用户, 造成收取电费存在障碍;对新型电力产品缺乏宣传, 使得好的产品不能顺利打开市场等, 这些都影响了电力营销。

这要求电力工作者转变服务观念, 加大宣传力度。企业应该制定营销策略, 通过电力促销等形式激发人们的用电积极性, 向用户宣传新型的电力产品信息, 突出电力能源的清洁、方便的特性, 加强与用户的交流与沟通, 大胆运用新的宣传形式, 通过广告等形式为电力打开销路, 满足不同用户的用电需求。同时, 企业要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观念, 全面提升服务质量, 做好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 通过调研了解用户最关心的用电问题, 并及时解决。例如, 用户面临着“买电难”即交电费的难题, 企业可以通过和银行以及通信业联合, 开发自助缴费机, 手机缴费, 网上缴费多种形式, 方便居民购电。再如, 对于电力售后服务, 应该建立专门的电力抢修热线, 解决居民保修难问题, 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

3 总结

电力营销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体系, 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借助市场调研能够让企业及时掌握市场动态, 对电力营销策略进行及时的调整, 最终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文胜, 电力市场调研和预测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大学电力职工大学学报, 2003:83-84.

[2]唐莹莹, 试析新形势下供电企业如何开拓电力市场[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6:238-245.

[3]赖清平, 电力市场营销全面优质服务探讨[J].电力技术经济, 2006:23-25.

上一篇:信息传播质量下一篇:竞技运动教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