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管理体制

2024-11-13

竞技管理体制(精选12篇)

竞技管理体制 篇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该文通过对我国经济体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找到我国竞技体育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进一步完善竞技体育管理的方法,为我国竞技体育管理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意见和建议,是我国竞技体育管理更加科学化、高效化。

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

3 研究对象

我国经济体育管理体制的现实状况。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 . 1 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主要分类

体育管理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对体育运动的管理,包括对体育运动赛事和活动的组织、策划、运动管理的办法,总体目标是为了实现体育运动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发展,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良好高效,能够很好的促进体育运动的发展,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体育秩序,有利于运动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现阶段世界的体育管理体制大致分为三种类型政府主导型、社会团体型、结合型,这三种类型的管理体制各有利弊,对发展体育项目有着不同的作用。

政府主导型管理体制,我国是这种体制的代表,这种体制的管理下能够很好地发挥国家的优势,对于有实力竞争金牌的项目可以提供更多的财政和人力的支持,像是我国的举重、跳水、体操项目,可以通过举国之力将他们打造成世界级的强项,在世界大型的比赛中取得良好的成绩。但是这种体制之下也有一定的弊端,由于国家管的太多,导致很多有市场前景的项目不能很好地发挥,像足球篮球项目在我国有一定的市场潜力,可以很好地发挥市场的优势,但是由于这种举国体制下不利于发挥竞技体育的市场优势,充分动员群众体育的参与,也不利于市场对于运动项目的选择,比如像一些比较热门的项目群众基础好,但是由于这些项目很难在世界赛场上拿到奖牌,于是国家对这些项目的培养力度较小,社会人士也很难有机会在举国体制之下进行体育赛事的运作。

社会团体型是指政府基本上不干预赛事的组织,有社会人士进行组织赛事的开展,这种赛事是在市场的调节下进行,有利于发挥市场的优势,随着赛事的进展对赛事的投入,资金分配进行合理的调度保证赛事的正常合理运转,这种赛事的缺陷是不利于冷门项目的发展,导致很多群众基础参与不高的项目渐渐淡出视线,甚至在某个国家的消失。社会团体型的管理体制在欧美国家较多,这种管理体制之下运动成绩能够得到很好的提高,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体制,像美职篮就是从一个濒临灭绝的项目发展到现在世界影响力很大的篮球赛事,这与组织团体对市场经济的运作是分不开的。

结合型是指国家的赛制的运作介于政府主导型和社会团体型中间,这种类型的管理体制是较为合理的,像是在某些国家比较热门的一些项目国家可以放手让社会自己去组织运作,而对于一些较为冷门的项目国家可以相应的多投入一些资金,有利于项目的进一步发展。

4 . 2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中存在问题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属于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国家对于竞技体育的管理管的太多,导致竞技体育的发展停滞不前,尤其是近几年我国在三大球的比赛中战绩不佳,足球依然是弱项,排球比赛战绩不佳,最具有优势项目的篮球以前在亚洲比赛中篮球一直是名列前茅,但是近年来甚至赢台湾都很困难,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举国体制导致我国在选拔人才方面道路狭窄,在职业比赛中由于球员转会的种种限制导致球员收入不高,真正有能力拿高薪的球员收入一般,很多职业球员训练积极性不高,进一步使得在国家队的选拔中处于被动的局面。

选拔职业球员局限于体校,今年来很多优秀的运动员退役后生活保障都很难保证,使得家长对孩子进行体育训练产生了抵触的心理,越来越少的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体校训练,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青少年的培养基数,体校在很大程度上更加注重学生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运动员成才的几率毕竟很小,使得很多家长不敢以孩子的前途做赌注。

职业队的选拔局限于体校,今年来由于大学生联赛的发展有部分的大学生联赛的球员走入职业队,但是这个数字太少,大多数的职业球员还是通过体校的青年队进入职业队这个途径,各个俱乐部在选拔青年队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公开不透明的现象,尤其像是足篮排这种同场对抗性的项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一些较为有天赋的球员进入职业队。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策略,在一定时期取得过一定的成绩,但是体育运动的发展是与时俱进的,现阶段有些项目符合体育运动的发展而有些项目则需要我们的改进,像是举重、跳水这些项目由于群众基础较差,在电视转播过程中相对于足球、篮球这些项目的收视率较低,运动员很难通过市场化的提高自己的收入,国家如果不通过举国体制的努力可能很快使得这些项目落寞,也难以保证在国际赛场的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这就需要国家的努力扶持,而有些项目像是足球、篮球这些群众基础较好的项目完全可以通过学习欧美先进国家的选拔、训练体制为己所用,这在一方面可以减少国家财政的投入,有更多的资金去扶持相对冷门的项目,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球员的收入,使真正有能力的球员实现高收入,有利于调动球员训练和比赛的积极性。

4 . 3 竞技体育管理中的创新及应对策略

4.3.1 转变政府在竞技体育管理中的职能

竞技体育需要政府的扶持,但是不能过分依赖政府,否则会导致竞技体育缺乏活力,降低竞争性,由于竞技体育的价值中重要的一项是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因此竞技体育管理应在政府的引领下进行发展,对于发展比较好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国家可以学习欧美国家的管理体制,放手让社会团体去组织,政府把重点精力放在一些冷门项目中,无论是财政还是科研都可以增加投入。

4.3.2 建立完善的青少年培养体系

长期的举国体制导致经济人才的选拔局限于体校,近年来体校萎缩,人才不够充分,而我国是人口大国大多数学生集中在普通学校,体教结合是被证明最好的培养体制,在学校中开展体育运动可以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体校阶段的学习训练与文化课的学习是一个普遍矛盾,在我国教练员大多更加重视队员的运动成绩而忽略了学生文化课的学习,这种做法使得队员在运动成绩出现瓶颈之后无所适从,甚至在社会上的生存都出现问题,奥运会冠军去澡堂搓澡,大运会冠军地铁卖艺,这些现象的出现都与我国竞技体育管理的不完善所致。

像是美国没有像我国这样的体校,运动员的培养是通过普通学校进行的,NCAA是大学阶段培养运动员的有效途径,运动员通过小学阶段的训练进入中学参加比赛进而进入高中生联赛,最后优秀的队员进入NCAA,在这个过程中运动员的学习并没有因为训练而耽误,协会规定任何学校都不得把学生当做专门的运动员来使用,队员的第一身份是学生,第二身份才是球员,任何大学运动员的毕业率必须要与普通学生的毕业率否则这个学校将失去参赛资格,这就使得参赛学校更加注重队员文化课的学习,即使队员最后不能够进入职业联赛也能够很轻松的在华尔街找到一份白领工作。

美国的这种体制给我们很大的其实,我国可以借鉴美国这种做法,在原有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创新,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培养方式,体校不允许接收高中以下的队员进入体校,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队员在义务教育阶段接收良好的教育,保证教育的完整性。

4.3.3 建立完善的选拔体制

选拔体制的滞后是导致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运动员的选材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的队员参加运动训练行为,在我国的选拔过程过于单一,大部分局限于青年队,而大学生联赛的 作用发挥 的并不是 很好 , 美职篮的 队员有8 0 % 来自NCAA,而我国的职业联赛仅有很少来自大学生联赛,大学生联赛是活跃大学生校园文化的催化剂,使学生的业余文化更加丰富,职业联赛应该更加注重发挥大学生联赛的作用,使大学生联赛成为职业联赛的人才输出库。

由于大学生联赛队员不能够很好地适应职业联赛的节奏因此很多职业队对大学生联赛出来的队员不够认可,我国可以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规则来鼓励大学生,比如球队在比赛过程中至少有一名来自大学生联赛的队员参与比赛,或者来自大学生联赛的队员在场上参赛时间至少为多少分钟等。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属于政府主导型,这种管理方式与市场脱节,不利于队员的竞争和发展。竞技体育管理中的青少年培养和运动员的选拔管理落后,不能很好地适应现阶段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

5.2 建议

转变竞技体育管理方式,对于有市场潜力的项目可以放开手,对于冷门项目可以增加财政和人力的投入。通过借鉴欧美国家的竞技管理方式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竞技体育管理办法,有利于我国青少年的培养和竞技体育人才的选拔。

竞技管理体制 篇2

暂行办法

为加强我市电子竞技俱乐部管理工作,促进电子竞技运动的规范和健康发展,根据河南省体育局、河南省民政厅联合制定关于印发《河南省电子竞技俱乐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结合我市实际,济源市体育局、济源市民政局制定了《济源市电子竞技俱乐部管理暂行办法》,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条 我市电子竞技俱乐部的设置以总量控制、合理布局为基本原则,设置按省体育局文件要求控制在3家以内。

第二条 我市俱乐部的开设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规模和设备:俱乐部实用面积不低于600平方米,高配置机器设备200套以上,具体设备技术参数参照市场情况另行规定。

(二)申请俱乐部成立应具有2名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并持有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或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等相关技能资格证书。成立后1年内,俱乐部50%的从业人员应当获得体育行政部门颁发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相应的资格证书,否则年检时不予通过。

(三)俱乐部内部区域划分按照要求划分为训练区、竞赛区、观摩区、休闲区和办公区等。

(四)俱乐部所开设的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体育总局、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以及体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竞技类和休闲类电子竞技项目。

第四条 训练条件、办法:

(一)参加训练人员的年龄应达到18周岁以上。年龄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进入俱乐部训练,须由该未成年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与俱乐部签定“委托培训”或“训练协议”,未成年人每天参加俱乐部或在俱乐部进行训练的时间不得超过4个小时。不符合条件的未成年人严禁入内。

(二)各俱乐部签约选手须年满18岁,须有俱乐部与该名选手签定的代表协议,并根据国家体育总局下发的《全国电子竞技运动员注册与交流管理办法》,在省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注册,未注册的选手不得参加省级选拔赛或代表河南参加全国比赛。

(三)俱乐部开放时间应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条 处罚

电子竞技俱乐部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体育行政主管部门有权撤消其已出具的登记审查批准文件,并以书面形式通知该电子竞技俱乐部和相应的登记管理机关。登记管理机关视情节予以警告,责令改正,可以限期停止活动;情节严重的,予以撤消登记;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涂改、出租、出借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或者出租、出借民办非企业单位印章的;

(二)超出俱乐部章程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进行活动的;

(三)拒不接受或者不按照规定接受监督和检查的;

(四)不按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的;

(五)设立分支机构的;

(六)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的;

(七)侵占、私分、挪用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资产或者所接受的捐赠、资助的;

(八)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筹集资金或者接受使用捐赠、资助的;

第六条 检查

(一)体育、民政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电子竞技俱乐部的管理监督工作。除市体育行政部门每月对电子竞技俱乐部进行检查外,市体育、民政部门可根据举报等情况,联合或单独对俱乐部进行不定期的抽查。

(二)检查要注重实效,主要是听取俱乐部负责人的汇报,检查相关档案和俱乐部培训、训练记录等内容。

第七条 本办法由济源市体育局、济源市民政局负责解释。

第八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开始生效。

竞技管理体制 篇3

【关键词】河南省;乒乓球;竞技后备人才;管理制度

Henan competitive table tennis talent management system of reserve

YANG Yan-rong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nxiang 453003 henan)

【Abstract】 By apply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interview, questionnaire ,statistic and logic,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basic situation, Talents of Henan Province Table Tennis Athletic coaches, athletes introduction, training, awards, etc, for analysis. Recommende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aches on the team retired to consider both a professional sports academies has been the staff; Reward staff to achiev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rewards; From many angles, athletes and reward system.

【Keywords】 Henan Province,Table Tennis,Sports Talents,Management

1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体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竞技体育水平显著上升,总体实力不断增强;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改革中渐显活力〔1〕。目前,河南省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正在由政府管理型向社会管理型转变,处于政府管理体制向政府与社会结合型管理。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河南省竞技乒乓球后备人才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进行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竞技乒乓球运动员概念界定

竞技乒乓球运动员是指为今后参加竞技体育比赛,创造优异运动成绩而事先进行训练的有竞技体育特长的人。本论文所研究的主要是指为今后创造优异运动成绩而事先从事训练的运动员。

3.2 河南省乒乓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管理现状与分析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体育运行的管理体制是“举国体制”〔2〕。即采用政府行政干预模式予以调控,社会不参与。目前,河南省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正在由政府管理型向社会管理型转变,处于政府管理体制向政府与社会结合型管理。在访问得知,河南省乒乓球后备人才管理现状也处在政府管理体制向社会管理相结合阶段,在被调查的4个训练场所得知,河南省体工队是原1953年成立的河南省省队一直发展到现在,由政府及体育局直接管理;河南省乒乓球培训中心是2001年河南省乒网中心成立的青少年训练基地;郑州市队是由2007年3月15日经河南省体育局批准,在郑州市乒乓球队建立河南省乒乓球运动的一个训练基地。濮阳市乒乓球实验学校名义上是民办学校,实际也是政府统一管理,是1995年由原国家体委党组研究批准建立的学习和训练结合的实验学校。是中国乒协(濮阳)乒乓球实验学校。

图1 河南省乒乓球培养体系

从(图1)可以看出河南省乒乓球竞技后备人才的管理体制依然是政府采取垄断的方式实行管理。一方面体现国家意志,有利于整合一切社会力量,服从和服务于政府总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政府易于陷入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削弱宏观管理职能。

3.3 教练员管理现状

3.3.1 教练员的选拔范围

教练员是运动训练的直接组织者和管理者。他们承担着培训运动员的主要任务,对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提高运动员技术水平起着主导作用。教练员队伍的建设水平高低直接决定运动员训练管理的质量。加强教练员的管理,必须明确教练员的责任和权力,教练员应具备的素质以及教练员的选拔、考核、奖励制度等〔3〕。

调查得知,河南省乒乓球教练员的选拔范围集中在专业队中,有90%的教练员来源于专业队退役运动员,只有10%的教练员属于特聘教练员,该教练员属于专业队退役运动员,只是经过了体育院校的学校以及多年积累具有丰富的训练经验。

3.3.2 教练员奖励

目前河南省对乒乓球教练员的奖励制度多集中在运动员取得比赛成绩。运动员取得比赛成绩和教练员有直接关系,但是也不能排除运动员临场的发挥和赛场上的心理素质。有些运动员属于比赛型,有些运动员属于训练型;而且每名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以及技术水平有所不同,所以建议以后对教练员奖励方面要层次分明,既要注重运动成绩,也不要忽略教练员对运动队平时所做出的无私奉献。

3.4 运动员管理现状

3.4.1 运动员输送现状

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性质的运动队有着不同的培养目标,但是最终的目的都是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乒乓球后备人才,把培养世界冠军和输送到国家队训练作为主要的奋斗目标,可以看出主管领导对河南省的乒乓球竞技后备人才抱有很大希望,目前各训练队也在采取措施,引进资历丰富的教练员,加强教练员理论学习,对运动员的要求也更加严格。通过努力相信河南省乒乓球再次辉煌并不遥远。

3.4.2 运动员奖励方法

河南省乒乓球运动员的奖励过于单一。竞技体育训练的目标是取得比赛成绩,所以运动员奖励方法是依据比赛成绩来定夺的。目前河南省对乒乓球运动员的奖励是取得省级专业比赛前三名给与一定的物质奖励。国家级专业比赛取得前八名的给与一定的物质奖励。由于乒乓球赛制的原因,仅仅依据比赛名次过于单一。

4 结论与建议

我省乒乓球竞技后备人才管理体制依然是政府采取垄断的方式实行管理,“举国体制”仍然存在较多。管理权限集中,行政机构包办现象突出,社会化管理模式发展较慢。教练员的选拔范围过于狭窄,大多数集中在专业队退役运动员,这些教练员虽然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但是缺乏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训练能力,建议有关部分在教练员的选拔上能考虑既是专业队退役又经过体育院校学习的人员。在人员奖励方面考虑的因素过多一些:(1)取得比赛名次的给与物质奖励。(2)通过比赛取得运动等级的运动员可以给与不同的奖励,如保送上大学,培养单位可以联系学校帮助学生考大学等等。(3)进步奖,通过本次比赛成绩进步的运动员也可以给与奖励或鼓励等。在后备人才培养方面要做到奖励多元化,从多方面考虑运动员的奖励制度。如平时表现、进步程度、或者是文化课学习等。有些成绩哪怕只是给与口头表扬,这样都有助于激发运动员斗志。奖励多元化的实行可以促进运动员训练与学习兴趣,有助于后备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建议有关部门制定一个合理的奖罚制度来促进运动员平时表现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栾开建.关于中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7(6):13-15.

〔2〕虞重干.“体教结合”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J〕.体育科学,2006,26(6):79-84.

竞技管理体制 篇4

1 我国高水平竞技训练管理体制的历史发展

我国从古代至近代,制度化的身体训练被用来维护封建王权的统治,具有军事目的。最早的身体训练制度形成于西周,官学中的“御、射”用于培养贵族子弟的军事才能。唐创立的武举制、宋建立的武学制,皆用于选拔和培养军事将领。清末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在官学中以兵操为内容开设军事训练课,禁止私学利用。

新中国成立,为了展现新生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形象,从战争中走过来的共产党人沿用军队的组织和管理方式来组建高水平运动队。1952年中央组织部和团中央联合发出通知:“中共中央已批准在首都创办体育学院,集中全国各项体育活动最优秀的选手加以培养”。 到1965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建立国家和省两级优秀运动队,我国逐步建立起了具有专业训练特征的高水平竞技训练管理体制。

改革开放后,在经济体制改革的促动下,我国高水平竞技训练管理体制进行了两次主要的改革尝试。第一次开始于1986年,提出引入社会单位设立高水平运动队,建立以专业训练为主的“新三级”训练体制。第二次开始于1993年,提出要改变单一的训练体制现状,向多元体制转化。通过改革,我国高水平竞技训练管理体制开始逐步向社会化和市场化转变。然而,为了保持高水平竞技队伍的稳定,以便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2002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意见》,明确指出:“坚持和完善举国体制”。

2 我国高水平竞技训练管理体制的发展现状

概而言之,我国高水平竞技训练管理体制的基本现状是:单一管理主体、两种管理机制、三级管理结构和四种管理模式。

单一管理主体,是指我国高水平竞技训练管理机构只有政府主体,没有社会主体。虽然在名义上成立多个运动协会,但各运动协会与政府机构是“一个实体、二块牌子”。从社会组织非政府性和相对独立性的基本特征来说,我国高水平竞技训练管理体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管理主体。两种管理机制,是指我国高水平竞技训练管理机制同时存在着计划和市场两种运行机制。在政府以及下属事业单位内通过行政命令来调拨资源,在体育市场中则以合同契约来交换资源。由于我国职业体育市场处于起步阶段,政府行政命令在资源配置管理中依然起着主导性作用。三级管理结构,是指根据管理权限划分而形成的高水平竞技训练三级政府管理网络。国家体育总局为最高层次,主要负责指导全国高水平训练体系的发展,包括制定政策和监督执行等。第二级为运动管理中心和省级体育局。其中,各运动管理中心负责指导本项目优秀运动队训练以及管理本项目国家队,省级体育局负责指导本省优秀运动队训练管理。第三级为省级运动项目中心、高校和职业俱乐部等,具体负责各运动队训练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四种管理模式,包括专业训练模式、职业训练模式、体教结合训练模式和社会自主训练模式。其中,专业训练模式是指将专业运动队训练按照项目布点的形式,放入运动技术学院和训练基地进行管理;职业训练模式是指职业体育俱乐部以产业经营的方式对职业运动队训练进行管理;体教结合训练模式是指体育与教育部门合作或教育部门单独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进行管理;社会自主训练模式是指社会团体或个人通过自筹经费进行训练,并自我管理,如李娜、丁俊晖的训练模式。

3 我国高水平竞技训练管理体制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不符合体育发展规律

体育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是关于参与和提升参与的机会与利益。一个国家选择以什么方式和途径发展体育尽管有着自身特别的考量,但同时也不能脱离体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体育发展的基本顺序是:从个人参与到社会参与再到国家参与,从个人利益到社会利益再到国家利益,最终实现个人、社会和国家利益的协调统一。通过政府强力手段来推动竞技体育发展,以体现其制度优越性,是冷战时期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普遍做法,然而这种做法是以牺牲国民体育参与机会与利益为代价。中国体育发展也遵循着这种本末倒置的逻辑,以举国体制为依托,通过政府集中优势资源来实现高水平竞技的跨越式发展。尽管不能否认这种发展方式对于整合民众意识、树立国家形象,乃至推动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这也只是仅限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继续沿用政府强力推动的做法,是否符合历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潮流,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3.1 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市场经济下的政府是有限政府,全能政府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高水平竞技训练管理体制以公共财政作为保障,以行政命令作为手段,政府扮演了生产者、监督者、控制者的全能角色。进入市场经济后,尽管若干运动项目的训练管理已经走上了职业化的道路,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和政企不分的管理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这主要表现在:其一,政府依然直接参与训练管理具体事务的运作,这导致整个训练体制的运行效率低下:“它集中体现在不讲成本核算,不讲效益和效率。”其二,社会管理部门依然是政府的“挂牌”机构,这导致社会组织不能有效地承接起政府管理职能转移,难以形成政府和社会的共同管理。其三,政府官员依然运用行政手段来干预市场组织的运作,这极易导致市场组织偏离营利的轨道,从而打消市场组织的积极性。

3.3 不符合人才培养规律

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这个环境由家庭、学校和社区等要素组成。同时,竞技体育并非是封闭的和纯生物性的活动,而是自然与社会环境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以上两点说明,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从事竞技运动训练是不相冲突的。因此,当一个优秀运动员不再适宜进行运动训练时,他能顺利无碍地融入社会,在社会中寻求新的发展,这是一个健全的高水平竞技训练管理体制应该具备“释放和回归”功能。在目前的专业训练模式中,运动员被集中于一个相对封闭的训练环境,运动员在训练期间只能接触到与他们从事运动项目相关的知识信息。当运动员退役之后,无论是选择入学或就业,则明显缺乏相应的社会适应能力。尽管近年来随着对运动员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升,体育和教育系统采取“体教结合”的方式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但运动员文化功底差,学习时间过少,学训矛盾至今无法解决。究其问题的根源,还在于目前的训练模式使运动员过早地脱离了社会,失去了受教育的最佳时间和机会。

4 我国高水平竞技训练管理体制发展策略

4.1 转变发展观念

转变发展观念,既是实施制度改革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高水平竞技训练管理体制至少应在三个方面来转变发展观念:一是将金牌观转变为幸福观。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民众对高水平竞技产品的需求必然会从获得金牌的渴望转移到更为实际的健康休闲娱乐上来。因此,高水平竞技训练管理体制发展也必然要以提高民众生活幸福感为主要目的。二是将独占观转变为分享观。政府的职责是提供公共服务,但这并不是政府对高水平竞技公共产品进行垄断供给的理由。相反,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应改变以往包办一切的做法,将主要精力集中到为民众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与民众分享体育发展成果。三是将工具观转变为人文观。在政府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下,高水平竞技训练实际是政府通过权威力量对运动员身体进行的征用,运动员被当成了工具而非鲜活的社会个体。因此,只有倡导人文精神,中国体育发展才能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和谐统一。

4.2 政府职能改革

政府职能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对其职责、功能和作用的范围、内容、方式的调整和改变,来塑造一个“有限、有效”的政府。作为一种过渡性的制度安排,设立运动管理中心的主要意图是承接政府工作职能,使各运动项目训练管理逐渐实现协会管理。但随着改革的持续深入,这种“既不是政府,又有一定的行政管理权”的管理机构已经成为阻碍改革的一道制度障碍。如何深化改革,政事分离、政社分离和政企分离是关键。主要措施是:第一,政府的政策决策和政策执行相分离,将运动管理中心这样的政策执行机构从政府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公共管理机构。政府在给予其予充分人事权和财务权的同时,对其实施目标管理、合同管理和政务公开。第二,政府管理机构和社会管理机构相分离,将中国奥委会、中华体育总会、各单项运动协会从政府机构中脱离出来。政府不再控制社会组织的日常运作,并通过立法授权的形式授予社会组织管理高水平竞技相关事务的权利。第三,政府部门脱离与市场组织的直接联系,不再干预市场组织的经营运作,通过委托代理的形式来管理职业体育俱乐部中的国有资产。

4.3 社会多元治理

治理和善治的本质特征是公民社会组织对公共事务的独立管理或与政府的合作管理。环顾世界其他市场经济国家,虽然政府在高水平竞技(精英体育)的介入程度有所不同,但都遵守一个基本原则,即高水平竞技的具体运作管理由体育社团来实施。在我国上世纪90年代体育体制改革总目标中提出的实现政府与社会共同管理的格局,其实质就是社会多元治理,形成政府与社会共同管理的多种合作模式。实现社会多元治理的前提之一是社团自主化。除了机构分离,这还取决于政府在立法层面上对社会组织的诸多限制,改变目前民政和体育部门对社团双重控制的管理体制,改由民政部门一家管理。实现社会多元治理的前提之二是社团实体化。除了政府部门下放权力,还要求政府部门在法律、政策和资金层面支持社团发展,使社团成为功能强大、积极活动的社会组织。在社会多元治理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应遵循渐进式改革的原则,以保持整个高水平竞技训练体系的相当稳定。在已经职业化的运动项目上,尽早由协会单独管理;在具有市场化潜力的运动项目上,由政府和协会平等合作管理;在不具备市场化基础的运动项目上,协会积极参与并协助政府管理。通过创新社会多元治理的模式,来实现分期分批进行单项协会管理改革的目标要求。

4.4 市场契约购买

市场契约购买的前提是消除政府对高水平竞技训练管理的行政垄断,将优质体育资源推向市场,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源进入。具体步骤是:首先,政府设立相对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把各省、市专业运动队改为俱乐部,国有资产折算为国有股权;把有条件的高校高水平队发展为高校体育俱乐部;运动职业技术学院继续与体校结合,探索新的生存发展方式。通过实行股份制改造,政府以股权形式来行使出资人权利和管理国有资产。其次,在明确国有产权的基础上,下放国有资产的使用权,按照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通过委托、承包、租赁、转让等多种形式,将目前政府直接管理的体育资产授权给体育经营单位法人代表管理;单位法人确定后,就成为受法律保护的经营实体,拥有相应的经营管理权、人事自主权和收益分配权,政府不再直接下达指令性竞技产品生产计划,不再无偿使用体育企业的生产要素和产品,以形成“委托—代理”法人治理的现代企业制度。再次,通过债务重组、股权重组、股权转让、公开拍卖等各种资本运作手段和方式,吸引社会资金的进入,将蛋糕做大,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形成多元所有制并存的发展格局。最后,在政府购买过程中,委托中国奥委会具体对政府购买负责。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通过组建实体化的常设机构,接手 “奥运争光”工作,负责执行向单项运动协会、职业俱乐部等采购“奥运争光” 的政府计划,继承和发展原有选拔和集训的优势,形成奥运会“一条龙”新训练模式。政府则通过建立项目评估系统来完成政府购买竞技产品的认证和验收,确保政府购买资金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通过国有体育资产的市场化改造,最终形成所有权归国家、管理权归协会、经营权归企业三权分离的高水平竞技训练管理体制。

摘要:我国高水平竞技训练管理体制经历了军事化、专业化的发展历程,在改革开放后向多元化转变。目前其管理主体单一、计划与市场机制并存、政府多级管理以及以专业训练为主要管理模式的现状,不符合体育发展、市场经济和人才培养的发展规律。对此,应以转变发展观念为先导,积极推进政府职能改革、社会多元治理、市场契约购买等发展策略。

竞技管理体制 篇5

人事管理员岗位职责描述

1、直接上级:行政助理

2、直接下级:无

3、工作概述:负责管理处基层员工的人事管理工作。

4、岗位职责:

〈1〉 负责管理处基层员工的招聘和入职、离职手续的办理;

〈2〉 负责管理处基层员工试用期管理;〈3〉 负责管理处基层员工考勤管理和申报;

〈4〉 负责管理处员工生日礼品、节日礼品、劳保、医疗补助等福利的统计、发放;

〈5〉 负责管理处基层员工工装领用、发放、保管; 〈6〉 负责管理处各类人事报表的填制、报送;

〈7〉 及时了解管理处内部基层员工思想动态,配合各主管做好员工队伍建设。〈8〉 负责企业文化在管理处内部的宣传贯彻和推进; 〈9〉 负责完成公司行政人事部相关工作安排和做好配合; 〈10〉完成上级委派的其他工作。

5、管理范围:管理处所辖主办以下人员的所有人事方面的工作

6、岗位权利:

〈1〉 向上级工作建议权;

〈2〉 对所分管工作的检查权、报告权;

〈3〉 对管理处基层对行政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建议权。

7、任职要求:

〈1〉 具备人力资源管理或行政管理专业,国民教育大专以上学历; 〈2〉 具备劳动法律法规的相关知识; 〈3〉 熟悉计算机常用软件应用与操作; 〈4〉 有二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

〈5〉 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熟悉人事各项相关手续的办理流程;

〈6〉 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年龄在25岁――35岁,一般无性别要求。

8、绩效标准:

〈1〉 及时办理人员人事相关手续,完善员工档案; 〈2〉 及时办理员工各项福利,确保福利制度的健全;

〈3〉 严格按照公司相关制度审核考勤、加班等,确保工资准确无误; 〈4〉 按照公司相关规定检查各项行政制度,并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 〈5〉 按时报送各类报表,积极争取公司相关荣誉。

竞技管理体制 篇6

1.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外延和内涵。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是一种体育体制,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从属于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为满足竞技体育发展的内在需求而确立起来的。因此,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本质是国家为发展竞技体育所采用的组织管理体制,即在特定时期和资源约束双重背景下,政府出于某种政治、经济或文化的优先需要,以国家利益的名义,运用各种手段,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集中调配资源用于发展竞技体育的组织方式和运行体系。

2.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是在特定社会时期形成,并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建国初期,中国体育深受苏联等东欧国家的影响,于1952年成立体育运动委员会,将体育总会和国防体育俱乐部一同纳入管理之中。1956年开始在全国建立青少年体校,形成了竞技体育专业化的萌芽,此时“举国体制”开始孕育。

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以业余体校、运动技术学校、优秀运动队为基础的三级训练网建立,运动员、教练员等级制度的完善,“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确立,以及运动队“三不怕、五过硬”作风的形成,构建了“举国体制”的基本框架。

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随着国家一系列的倾向竞技体育的政策出台,“举国体制”走向成熟,从80年代开始发挥威力。在82年第九届亚运会上击败日本、韩国等当时亚洲竞技体育强国。

1998年,国家体委改名为国家体育总局,与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一个机构两块牌子。这就基本确立了当今乃至以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模型,也即新举国体制。它既希望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不排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并通过政府的主导作用来鼓励引导和调控社会和市场的自主和自治,并最终形成政府主导、社会自治、市场自主三者之间的协调运转和有机融合协调。

二、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历史地位

1.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历史功绩和作用。纵观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历史进程,在特定时期,尤其是我国处于计划经济时期,“举国体制”对于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功不可没。首先,它使我国竞技体育在国力尚不强大的情况下,迅速确立了在亚洲和世界的领先地位。这对于一个基础薄弱、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是没有先例的。据统计。1959~1977年之间,我国运动员获世界冠军26个;1956~1977年之间,创世界记录174次。体育设施有了一定规模,人才形成了梯队。在不少项目上我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比较优势,如乒乓球;第二,加强了国际间的交流,提高了我国的威望;第三,我国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跻身世界竞技体育前列,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这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了现代民族精神的形成。

“举国体制”对中国竞技体育取得巨大进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第一,保证《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的制定与实施。

第二,有利于优化整合全国的体育资源,集中全国体育界的聪明才智,合理进行运动项目布局,保证竞技体育目标的实现。

第三,利于统一奥运战略目标,理顺中央与地方、国家与社会的各种关系,理顺训练与竞赛的各种关系,理顺训练体系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第四,易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全国最优秀的运动员、教练员、科研人员参加奥运会等世界大型比赛。

第五,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条件下,可以集中优势,保证重点,取得突破。

2.目前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开发的市场手段对“举国体制”的原有实现手段形成了冲击,“举国体制”作为计划经济下的产物,其封闭、单一和僵化的运行手段与其外部环境间产生了严重的摩擦,甚至影响了“举国体制”目标的实现。目前,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体育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低下。“举国体制”在计划经济时代之所以有效就是在于这个系统是闭合的系统,体育部门管理协调的难度不大,系统运行的效率高。但是这个优势在新的形势下其效益呈现递减的趋势。主要因为在实践中“举国体制”实质上表现为体育系统制、体育总局制、项目中心制。中央和地方,体育行政部门和体育事业部门及体育社团之间思想不统一,目标不尽相同,价值取向各异,利益矛盾突出,造成整个系统向心力、凝聚力下降,缺乏在国家这个大系统层面上整合资源的做法和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制运行的效率和效益。

第二,职能转变不到位。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体制创新目标不明确,各权利部门责权不清。以项目管理中心为例,体育行政部门对项目管理权恋恋不舍,从而使项目管理中心应有的管理权不能完全到位,出现了项目管理中心“两张面孔”、“两种行为”的现象,其实质是原有的管理模式和行为方式的部分“复辟”,阻滞了体育社会化的进程。

第三,项目结构性矛盾突出。相对均衡的金牌项目布局是竞技体育大国实力结构的重要特征。世界竞技体育大国的金牌广泛分布于12—15个运动大项上,几乎涉及所有的项群,而我国在奥运会上获得的金牌相对集中在较少的运动项目上,而且优势项目潜力几乎挖尽,弱势项目越来越弱,社会关注的集体项目整体滑坡,暴露出明显的结构性矛盾。

第四,大众体育、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发展失调。计划经济时代形成“举国体制”主要是通过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竞技体育项目上,争取在国际赛场上多拿奖牌,提高国际地位。目前,由于受原有思想的影响,过多的强调它的政治功能,偏重于竞技体育,结果造成大众体育、学校体育资金短缺,疏于指导和管理,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社会化程度低,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由于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学校体育发展失调,竞技体育的发展失去了基石,阻碍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五,阻碍了体育产业化的发展。“举国体制”从一个方面来讲,是我国体育领域政府作用强大的表现。随着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体育产业的发展,在举国体制的作用下,一些不可回避的产权矛盾产生。一方面,诸如姚明肖像权官司、田亮事件的出现。追其原因,是由于运动员的培养机制造成产权不明晰,在收益分配上增添政府这一分配主体,导致矛盾的产生;另一方面,一些赛事的产权也不明晰,中超联赛等国内联赛的产权所属不清,对商业化运作产生严重的影响。

三、遵循体育发展规律,改革和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

1.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发展趋势。世界各国体育管理体制的性质、内容与结构不尽相同,但归结起来,主要类型有三种:政府管理型或国家管理型、社会管理型、政府与社会结合管理型。三种类型的体育管理体制有各自的特点、区别和存在的缺陷。一个国家的体育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是经济体制的反映,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体育实行政府与社会结合管理型的国家越来越多,即“结合型”是一种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国竞技体育运行模式一共有三种,即以社会指导和市场调节为主的运行模式、以政府行政干预为主的运行模式和以政府行政干预与社会组织干预相结合的运行模式。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分别从深层、中层和浅层三个层面共同影响竞技体育运行模式的选择。从社会的发展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竞技体育的运行模式应该是社会指导和市场调节为主的模式。

2.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建议。第一,现行的“举国体制”应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举国体制”不仅要考虑内存量的调整和优化,而且要考虑系统外增量的引入和匹配,把资源配置的范围拓展到全社会。根据发展目标,利用多种手段尤其是市场手段,坚持体育产业化和社会化的发展方向,努力扩大竞技体育的社会基础,调动其他行业的积极性,走职业运动项目企业化和公益运动项目院校化的路子。为此,现行的“举国体制”必须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对系统外办体育的单位和个人要考虑给予系统内的待遇,甚至更优惠的待遇;清除壁垒,拓展资源整合的空间,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使体育真正成为全民族、全社会的公共事业;利用一切手段,鼓励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办体育,尤其是高水平的竞技体育,最大限度地扩大事业规模,改善体育事业结构,举全国之力来完成国家任务。

第二,理顺各方关系,明确政府职责。政府要根据目前社会发展的阶段和体育社会化、产业化的程度,发挥主导作用,理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体育系统和非体育系统的关系、体育行政部门和体育事业单位及体育社团的关系,倡导大局意识,兼顾各方利益,努力形成“统而不死,活而不乱,规范有序,各得其所”的良好局面,积极引导社会成为办体育的主体。政府的职责主要转到以下几方面:

(1)持续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

(2)体育政策的制订;

(3)体育政策情况进行监督,对违反体育政策、造成体育资源低效或无效使用的社会团体及违背公平竞争、侵害他人权益的体育市场主体进行处罚。

第三,对奥运项目合理布局,确保优势,加强重点。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我们取得了32枚金牌、17枚银牌、14枚铜牌,金牌总数世界第二,奖牌总数世界第三的历史最好成绩。这也是“举国体制”成效的表现。但从中也看到了我们的优势项目如体操、跳水、乒乓球等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在重点工程“119”项目上取得了4枚奖牌,虽然有重大突破,但比起第一集团,仍然有较大差距。2008年奥运会我们要想取得更好成绩,除了确保优势项目外,要继续发展潜优势项目使其成为优势项目,还要进一步加强“119”工程,争取多点开花,多拿奖牌。这样,我国才能成为真正的体育强国,真正地跨入第一集团。

第四,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促进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的协调发展。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发展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两个方面,我们在发展竞技体育的同时,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促进以全民健身为主的大众体育和以奥运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大众体育的发展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没有大众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将失去根基,如无源之水;竞技体育的发展为大众体育提供示范,增加吸引力,给予技术性指导和服务,没有竞技体育的发展,现代体育将不复存在。它们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一种普及和提高的关系,一种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关系,只有两者协调发展,才能使我国的体育事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中外竞技体育管理模式比较 篇7

1、中国竞技体育管理模式

自建国以来, 我国竞技体育获得较大发展, 已经一度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过渡, 这为申办2008年奥运会奠定了基础。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性, 竞技体育也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推行奥运战略计划, 国家体委在10世纪90年代初就制定了一系列举国体制的改革措施。1995年, 国家出台了《奥运争光计划》, 将竞技体育推到一定的历史高度。举国体制与《奥运争光计划》为中国运动员在国际赛事上取得骄人成绩奠定了基础, 也展现了竞技体育的巨大吸引力。尔后, 中国政府为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 制订了新时期的体育工作计划, 要求最大限度地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另外, 中国政府还将体育资源整合起来, 充分调动中央与地方的积极性, 推动构建竞技体育的竞争机制, 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竞技体育体制。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使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势如破竹, 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也进一步带动了新时期下体育事业的发展。

2、发达国家竞技体育管理模式

2.1、美国竞技体育管理模式

美国的竞技体育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其管理模式对德国、英国、意大利、韩国等发达国家的影响极为深远, 具有较强的代表意义。美国政府没有设立专门的竞技体育管理机构, 且一直对竞技体育的监管力度较小, 主要通过高校、体育联盟、奥委会等各种社会组织对竞技体育进行管理。这些组织在各自范围内组织竞赛, 极大地推动了美国职业篮球、橄榄球、棒球、冰球等项目的发展。这种典型的社会管理型竞技体育管理模式虽然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但在慕尼黑奥运会上却落后于前苏联, 在蒙特利尔奥运会上落后于民主德国, 这一度引起了美国联邦政府的重视, 并要求加大对竞技体育的财政拨款。随后, 美国积极颁布新体育法, 加强对运动员的培养, 形成政府与非政府社团共同筹集竞技体育款项, 且这种筹款的力度有逐渐加大的趋势。

2.2、俄罗斯竞技体育管理模式

总体而言, 俄罗斯的竞技体育管理模式是举国体制、市场化运作机制与现代化管理高度融合的结果。自苏联解体以来, 体育管理机构一直不稳定, 处于不断变化中, 从体育运动委员会到体育青年旅游委员会到俄罗斯体育运动协会代理部, 不一而足。目前, 俄罗斯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可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以总统体育问题协会协调委员会为代表的政府职能机构;一条是以俄罗斯国家奥委会为代表的社会团体机构。政府职能机构主要负责统筹制定体育发展规划, 制定和监督执行国家体育政策、法律法规, 协调处理政府与各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 筹集款项, 培养高素质运动员队伍。俄罗斯国家奥委会主要负责对运动员展开训练, 并与国际奥委会进行接洽、交流。经过较长的发展, 俄罗斯体育俱乐部商业化倾向明显, 已经走出了一条集产、经、销为一体的高水平运动员培养路子, 以市场化为基础的竞技体育管理模式逐渐形成。直到1991年, 俄罗斯的体育管理机制随着社会主义的终结, 其体育管理体制也土崩瓦解, 体育发展一度陷入僵局。联邦制的国家体制已经引入市场经济,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 举国制为基础的竞技体育开始融入市场, 以《俄罗斯体育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15) 》为代表的一系列规章制度逐渐被建立起来, 并成为俄罗斯政府支持竞技体育的重要依据。例如, 2007年体育预算达到70亿卢布, 2006-2015年间的预算总额将高达1050亿卢布。俄罗斯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同时, 充分吸收了前苏联在体育管理方面的重要经验, 对体育管理模式进行了修订与改革, 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元化竞技体育管理模式。

2.3、日本竞技体育管理模式

与美国、俄罗斯的竞技体育管理模式不同, 日本竞技体育管理模式更偏向于政府主导。日本政府通过各种手段沟通各体育组织, 实行宏观管理———制定法律法规———监管体育发展的一体化管理模式。文部省是统筹制定体育发展计划与规划的最高权力机构, 其下属单位体育局按照大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三类负责实施体育发展计划, 体育局还具有为国家体育发展提供有效决策的职能。日本政府认为, 竞技体育对提升国家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相比之下, 日本政府在调动社会体育团体积极性上表现不明显, 体育发展的自主权相对较少。竞技体育的发展主要依靠日本体育局及政府的支持, 其经费来源主要为政府拨款。1990年, 日本政府设立体育振兴基金, 并通过不同渠道提高体育投入, 且发动企业积极赞助体育事业的发展。在足够多的经费支持情况下, 日本曾在28届奥运会上取得了总奖牌数排名第五的优异成绩, 其竞技体育的发展速度及成果值得各国借鉴与反思。取得这种成绩主要得益于日本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体育制度改革。1991年, 日本将奥林匹克委员会从日本体育协会中独立出来, 并赋予其发展竞技体育的重任。尔后, 日本启动“日本国立体育中心”, 将竞技体育融入到医学、科学等众多学科中, 以便于对竞技体育展开深入研究。经过一系列改革, 日本竞技体育获得了较好的发展。

3、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对策

3.1、转变观念, 积极发挥竞技体育的多元功能

竞技体育具有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教育功能, 然而日益发展的竞技体育仍具有较强的政治化倾向, 俄罗斯、日本等国正是通过加强竞技体育的政治化来提升竞技体育的竞争力。只有以美国为代表的少数发达国家才能不依赖政府的支持且能提高竞技体育的整体竞争力。中国应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将竞技体育纳入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中, 发挥竞技体育的激烈性、不可预测性与欣赏性特点, 加快开发竞技体育的多种功能, 最大限度地发挥竞技体育的多元功能。

3.2、变革体育管理体制, 推动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美国、俄罗斯、日本的国情各不相同, 其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也应有所区别, 才能有效利用本有优势, 推动竞技体育的发展。所以, 中国的竞技体育不可一味模仿、照搬国外的管理模式, 而应突出自身特点与特色, 构建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在新形势下, 我国要加快建设竞技体育重点项目, 增加夺牌项目的比例, 有效发挥竞技体育的总体战略;加大竞技体育的科研投入, 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竞技体育的发展协同进步。

3.3、完善运动员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竞技体育的国际竞争力

一方面, 设置专门的职能机构, 完善运动员人才培养模式, 将教育系统、俱乐部系统及国家体育系统结合起来, 为大型的国内外赛事提供高素质运动员人才, 从而从整体上提升运动员的水平与竞赛技巧。另一方面, 坚持竞技体育全面发展的原则, 集中力量办大事, 有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从而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的整体竞争力, 使之与国际竞技体育有效接轨。

西方发达国家的竞技体育发展历史较早, 其管理模式相对较完善, 对我国竞技体育管理模式的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 我们有必要对比不同国家的竞技体育管理模式, 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进而推动我国竞技体育管理模式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孙科, 杜成革.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及其变革走向[J].体育学刊, 2012, 01.

[2]畅皓.中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转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 2010.

[3]王金花.江苏省残疾人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研究[D].苏州大学, 2011.

我国竞技网球组织管理模式研究 篇8

关键词:竞技网球,组织管理,发展模式,研究

1 目前我国竞技网球管理现状

管理模式是指从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原则、组织结构(包括职能结构、部门结构、责权结构)、运行机制及运行方式,到管理技法、管理工具的整个管理体系的总称。[1]从我国竞技网球发展历程来看,在60年的发展中,我国竞技网球组织管理模式主要分为政府型组织管理和社会型组织管理,政府型组织管理主要是指在政府主管部门的行政领导下,自上而下垂直建立起的各级地方专业网球队,由各级部门对专业队进行统一安排训练。随着我国竞技网球职业化、商业化的不断发展,网球运动的发展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主体单一、激励手段和目标单一的行政管理手段的弊端不断出现。

1.1 我国竞技网球管理体系改革的动因

1994年8月,为了适应网球国际化的发展,国家体委撤销网球办公室,成立了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使半实体的网球办公室走向实体化的网球运动管理中心,标志着我国竞技网球的管理由行政型转向事业型。协会的实体化是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根本所在,是国家体育总局根本转变政府职能,进入服务型政府的关键。

我国竞技体育所取得的优异成绩是离不开我国“举国体制”下的举国保障。“举国体制”下的竞技网球管理开始出现弊端,随后我国网球管理中心开始对个别优秀运动员实施“单飞”,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单飞”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竞技网球发展中出现的弊端。从国外网球发达国家经验分析,职业化将是我国竞技网球未来发展的动力。

1.2 管理体制下存在的问题

虽然现在我国已经步入市场经济阶段,我国竞技网球已经开始进入职业化发展阶段,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运动员的培养、训练、竞赛等都是以一种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以行政管理和指令高度集中的管理方式。导致实体化的中国网球运动管理中心同时拥有类似民间协会、企业、政府派出机构等功能的特殊机构,在面对竞技网球职业化、国际化、商业化不断发展的轨道上。

2 国外竞技网球管理借鉴

从管理权力的归属来看,中外竞技体育管理有三种主要的管理模式,即政府管理型、社会管理型以及在这两种类型之间的中间形态结合型(中间型)。[2]三种主要管理模式都具有明显的特点,但都存在着优点与不足。相对于网球运动的发展,各个国家的管理模式基本上是与整个竞技体育管理相一致。

美国网球的管理基本上是由民间组织进行管理,美国单项体育联合会下属的美国网球协会是网球项目的最高权力机构,也属于社会性的竞技体育组织,对全国网球运动进行管理以确保网球运动的普及和开展,并向奥委会输送优秀运动员;其中美国职业网球协会是规模最大的网球职业教练员培训机构。

3 竞技网球发展管理模式的

3.1 我国竞技网球管理主体分析

3.1.1 监督指导层

一个国家网球项目的开展是离不开政府的。对于急切需要提高网球竞技水平现状的国家来说,必须依靠国家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对网球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才能在有效的资源中,发挥最大的作用。随着网球运动的发展,网球多元化特点逐渐凸显,各种矛盾就开始浮现,这就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约束,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涉及经济利益、产权纠纷等问题,更需要通过法律的手段实施有效管理。

3.1.2 核心管理层

全国性单项协会要健全工作机制、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逐渐改变依赖政府、依靠行政手段办体育的形式,依靠社会网络,促进协会良性发展,正确行使职能,承担应负的责任。[3]随着我国竞技网球的发展,以及管理体制的不断优化,网球协会将成为我国竞技网球的直接管理部门,全权管理我国竞技网球运动。

3.1.3 实施管理层

未来我国竞技网球运动员的培养模式将会逐渐的脱离政府的培养,而是由企业、俱乐部,经纪人和家庭来进行竞技网球运动员的培养。这些企业单位或家庭将与运动员建立直接的联系,并进行直接的管理,管理运动员训练和竞赛的实施,管理俱乐部、团队的运营、宣传以及后勤保障。这些团体将会是网球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管理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竞技网球竞技水平的提高。

3.2 我国竞技网球管理模式分析

未来我国竞技网球发展过程中,组织管理模式应是在国家体育总局党组的直接领导下,通过市场进行调节,由政府主导,国家网球协会管理,各个网球俱乐部、企业、团体等具体实施的“三元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竞技网球的改革还处于初期阶段,因此目前我国竞技网球的管理还需要政府对网球各项工作进行直接管理,以政府办专业网球队为主体,并需要投入精力对网球后备人才和网球大众的发展进行培养和管理,以促进我国竞技网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适度增加优秀网球运动员“单飞”的数量,增加中国网球协会的管理范围,工作职能和方法要逐渐的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化,使更多的社会元素和企业参与到竞技网球中。

改革中期,随着我国竞技网球的发展,后备人才和各项资源的逐渐增加,同时社会经济水平与民众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家、协会、企业三者对竞技网球的管理趋于均衡,加快网球协会实体化进程,竞技网球运动员由国家和企业均衡办队。应积极借鉴体育发达国家(尤其是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规避或减少发展中、转型中的问题,按照“要明确政府和社会的事权划分实行管、办分离,把不应由政府行使的职能转移给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的要求。[4]

改革后期,逐步形成以网球协会为主的管理体制,使网球协会成为责权利相统一、全面负责竞技网球管理的实体,实现网球协会的真正实体化。政府进行宏观决策、调控和监督,制定相关法律保障。各个企业、俱乐部等要在国家宏观政策下,根据网球协会的管理对自己所管理的运动员实施全方面的管理,为其提供训练、竞赛、保障等一系列支持。实现在市场经济调节下,政府宏观调控,协会核心管理,各企业、俱乐部等具体实施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网球“三元管理模式”。如表1所示。

4 结论

竞技管理体制 篇9

一、公司竞技能力“Corporate Athlete”关于效能心理学 (Performance psychology)

效能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时关注的因素, 让个人、团队和群体的蓬勃发展和实现他们的目标最大化。从事如何成功开发心灵的力量和实践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技能训练表演。这鼓励体育, 商业, 娱乐和职业生活的所有执行中的巅峰效能, 无论是精英, 专业或业余身份。

在过去已经看到了效能心理学领域的爆炸性, 这种增长一直在运动性能卓越的研究之中, 以及主要适用于商业领域和世界级锦标赛个人和团队的运动性能和经营成果之间的重要环节。同样, 可增加教练表现最佳的利益, 解决他们的需求, 而不仅仅是为后进生提供补救教练。在此期间, 更多的研究一直致力于理解成绩高的特点, 在体育、商业、教育、高风险的职业, 以及演艺界等。

效能的心理已经有几十年研究历史, 科学证明和培训业务的其他演员的完美接地, 如舞蹈, 音乐, 娱乐希望提供优异的性能和舞台表演艺术的人当它真正的问题和其他专业人士, 如企业家, 医疗和法律界人士, 小企业主管等。

工人要在一个组织中取得成功的效能心理学研究。很明显, 运动队和个别球员将获得薪酬奖励来肯定他们的成绩, 当他们成功时, 它是不太明显, 普通工人为什么要执行在工作中他们最好的。虽然企业往往依赖的入门级和一线工人建立了他们公司的基础, 这些工人的动机往往被忽视。效能心理学家认为, 入门级和一线工人往往面对顾客是不同, 如果是无心向学的和未受过训练的, 该公司将蒙受损失。

效能心理学家认为, 动机必须进入职场各级综合。为雇主提供的工具, 以改善工人的效能。其中两位效能心理学家Jim Loehr和Tony Schwartz, (2001) 在哈佛期刊上提出了公司竞技能力 (“Corporate Athlete”) 的概念, 包括:

1. 身体能力 (Physical Capacity)

2. 情感能力 (Emotional Capacity)

3. 心智能力 (Mental Capacity)

4. 灵性精神能力 (Spiritual Capacity)

二、人格

“人格”一词是由拉丁文persona衍生而来, 意指戏剧演员所使用的一种面具, 其意涵包括他人眼中所看见自己的一面, 以及个人各种超乎表面印象的特征的综合体, 包含了许多主观的社会或情绪特质, 一些我们无法直接看见, 或是人们刻意对彼此隐藏的个性。换言之, 人格 (Personality) 是个人特征、属性以及特性的总合, 使个人与他人有种不同的、持续且特殊的特质 (Guildford, 1959) , 而心理学上所谓的特质, 便是从行为推论得到人格结构, 它表现出特征化的或相当持久的行为属性。

三、人格特质的分类 (廖瑞凤, 2005)

在许多人格特质的分类中指出有几项人格属性, 在研究个体在组织的行为上, 可以做有效的预测, 包括内外控取向、成就动机、权威主义、权术主义、自我实现、自我警觉、风险偏好等。其中, 内外控取向、成就动机在组织行为的研究中, 对工作行为的影响上较为明确。对人格特质的分类, 许多心理学家提出各种不同的分类方式, Costa&McCrea (1987) 的五大人格特质构面分类法如下:

四、人格特质与教练

经理和当教练的起点甚至专业教练是经常被混淆。然而, 由于知识, 我们有关于如何个性可能会影响人们的行为, 影响竞争力的作用 (Boyatzis, 1982;Burch&Anderson, 2008;Robertson&Callinan, 1998) , , 我们建议, 有个性的教练方法可以在评估和促进行为改变方面有重要的贡献。这是因为个性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指标内为一定行为的倾向特定情况下 (Burch&Anderson, 2008) .。个性为重点的教练建立人格评估的前提下, 可以是一个很好的教练。

五、教练领导行为 (Coach Leadership Behavior)

近年来, 教练相关概念逐渐运用在组织与企业界的实务工作中Goleman (2001) 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有效领导力》的文章中提及:当今全球企业普遍存在的六种领导方式中, 其中教练型 (coaching) , 则为主要的类型之一, 企业教练兴起并发展迅速, 已形成一种全球性的企业教练发展趋势。

教练一词原出自运动体育的概念 (coach) , 以正向激励、开放性互动、实时的回馈与持续学习的方式指导运动员;而教导制度在企业管理上亦广泛被采用 (Blanchard&Shula, 1995) , 经由有效教导可加速个人学习与发展, 并使工作执行更有效率, 同时展现个人工作自信, 主管藉由教导的方式直接或间接的培养组织成员的技能, Tichy&Cohen (1997) 称此种组织为“教练型组织”;Palmer (2003) 也曾提出透过有效的教练模式的工作成效, 明显优于个人摸索的自我学习方式。近年来, 教练相关概念逐渐运用在组织与企业界的实务工作中Goleman (2001) 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有效领导力》的文章中提及:当今全球企业普遍存在的六种领导方式中, 其中教练型 (coaching) , 则为主要的类型之一, 企业教练兴起并发展迅速, 已形成一种全球性的企业教练发展趋势。

随着国际化经济市场竞争, 组织发展向来以人才为重, 愈来愈多企业重视并导入有关教练指导的概念与相关技能 (Ellinger, Ellinger, &Keller, 2003) ;并期望管理者能具备管理教练指导技能 (Managerial coaching skill) (Grant, 2007) , 在组织中能致力于改变员工, 提升员工个人工作表现 (Meyer&Smith, 2004) 。然而, 组织透过提升管理教练指导技能 (Managerial Coaching skill) , 除改善员工表现以外, 更积极有效地增强领导模式, 进而增强组织领导效能 (Mclean, Yang, Kuo, Tolbert, &Larkin, 2005) 。

六、教练结合许多技术内涵

有效地促进学习的 (Jarvis et al., 2006;Latham, 2007) :

目标设定 (Locke&Latham, 1990;2002)

传达业绩预期 (Buckingham&Clifton, 2001;Buckingham& Coffman, 1999)

回馈 (Kluger&DeNisi, 1996;London, 1997)

增强自我效能 (Bandura, 1997)

行为实践 (Druckman&Bjork, 1991)

反映 (Seibert&Daudelin, 1999)

问责制 (Holton&Baldwin, 2003)

一个信任, 支持的关系 (Lambert&Barley, 2002;Mahoney, 1991)

七、管理教练技能 (Managerial Coaching skill)

愈来愈多企业重视并导入有关教练指导的概念与相关技能 (Ellinger, Ellinger, &Keller, 2003) ;并期望管理者能具备管理教练指导技能 (Managerial coaching skill) (Grant, 2007) , 在组织中能致力于改变员工, 提升员工个人工作表现 (Meyer&Smith, 2004) 。然而, 组织透过提升管理教练指导技能 (Managerial Coaching skill) , 除改善员工表现以外, 更积极有效地增强领导模式, 进而增强组织领导效能 (Mclean, Yang, Kuo, Tolbert, &Larkin, 2005) 。

视教练为组织策略发展中扩及更大的构面 (McLean et al., 2005) , 如员工之间的日常互动与员工的工作环境等;McLean et al., (2005) 基于相关文献之内容分析, 许多经验数据分析所得结果, 而发展出教练技巧相关工具, 并将“管理教练技能” (Managerial Coaching Skill) 定义为:一套有效的管理技巧, 其在于显示有效教练之特性并同时也将“管理教练技能”确定了四个方面的管理行为, 其中学者Park (2007) 确立了有效的“管理教练技能”除先前四个构面外, 新增“促进发展”构面;其五个主要探讨构面, 其分别是:

1. 开放式沟通 (Open communication)

2. 团队取向 (Team approach)

3. 重视人性 (Valuing people over task)

4. 工作环境中不确定之接受性 (Ambiguous nature of working environment)

5. 促进发展 (Facilitate Development) 。

八、职业承诺 (occupational commitment)

管理教练技能与职业承诺之情感性职业承诺 (affective occupational commitment) 、道德性职业承诺 (normative occupational commitment) 具完全中介效果;知觉组织支持对管理教练技能与职业承诺之持续性承诺 (accumulated costs occupational commitment) 、有限选择职业承诺 (limited alternatives occupational commitment) 无中介效果。张琬絜 (2011) 研究在过去的承诺发展已经认识到这一承诺, 可以采取不同形式 (Jaros, Jermier, Koehler, &Sincich, 1993;Meyer&Allen, 1991) , 是朝着不同的目标或定向 (Becker&Gerhart, 1996;Reicher, 1985) .。以前的文献回顾职业承诺定义为“心理之间的联系个人和他/她的职业, 这是基于占领的情感反应” (Lee et al., 2000, p.800) 。职业承诺是公认的个人职业生涯方面 (Morrow, 1993) .的工作承诺的一种形式。此外, Wijting (1982) 定义的职业生涯的承诺, 把重点放在一个“一般承诺在所有阶段工作”。Both Aranya et al., (1981) and Baugh&Roberts (1994) 表示, 较高的专业承诺, 将具有较高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这一趋势还将加强与Baugh&Roberts (1994) 还发现, 工程师们提出了更高的专业承诺, 更可能留在目前的专业, 并投入更多的贡献。此外, 研究表明, 职业承诺是有关组织, 意向成交 (Blau, 1985;Meyer et al., 1993) 。另外London (1983) 指出, 有两个因素, 预测职业承诺, 包括:一个是组织的模糊性是指清晰, 结构, 稳定的工作目标和方法, 另一种是监督者的程度发展的友谊以及与下属作为设定目标和监测工作。

职业承诺可以有专业和非专业的承诺 (Arnaya et al., 1981;Meyer et al., 1993) ;职业生涯的概念一般是作为一个规划生活有关的工作经验 (Gutteridge, 1986) 。因此, 高等职业承诺的人有更高的积极的情感 (Blau, 2003) 。

竞技管理体制 篇10

科学发展的关键在于解放思想, 而解放思想的核心在于改革创新, 只有创新发展理念, 才能破解发展难题, 科学地发展竞技体育。我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敢于破除陈旧观念, 转变思想, 锐意改革, 大胆提出了“走精品发展之路, 塑竞技体育名校”的创新发展思路, 创造性地提出了“体育竞技人才=60%的选材+20%的训练+10%的自身努力+10%的成才机遇”的新的体育人才观, 从而确定了以科学选材、科学训练、科学管理为核心的优秀运动人才培养战略, 快出人才, 出好人才, 出精品人才, 全面推进我校竞技体育工作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科学选材, 选精品苗子

欧美学者强调“高水平的科学训练, 优化的训练环境和运动员个人优越的天赋是成为世界冠军必须具备的条件。”因此, 科学选材是运动训练取得成绩的首要条件之一, 是训练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同时也是我国体育运动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并实现体育强国所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当今世界各国, 尤其是竞技运动比较发达, 训练水平和运动成绩比较高的国家, 都把科学选材作为体育竞技人才培养的首要工作。我校按照“走精品发展之路, 塑竞技体育名校”的创新发展思路, 制定了以科学选材为重点的的选材工作方案, 并且对所选对象的身体形态、专项素质、生理机能、专项意识等方面都作出了具体的科学选材标准, 制定了选拔具有潜质运动员的科学评价方法。

招生选材工作首先是调整了招生规模。按照学校“走精品之路、出精品人才”的发展思路, 确定每年的招生选材计划, 根据各项目的师资配备、场馆条件和竞技优势进行了合理配置, 选材布局上突出田径、射击、举重、羽毛球和跆拳道等重点项目及小学四、五、六年级和初中七年级这四个重点年龄段的学生。并改变了往年全员招生“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模式, 由科学选材领导小组按专业要求选拔具有天赋的儿童和少年, 按照分片、分组、分人、分项目、分时间的操作程序面向县、市、区业余体校和中小学校进行“地毯式”的选材, 深入学校实地选拔具有潜质的运动苗子, 为培养精品运动员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 为了确保招生选材工作的顺利进行, 学校举行了少儿业余体校校长联谊会, 研究了我市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和模式, 共同探讨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科学培养方法和输送机制。会议气氛热烈, 和谐有序, 最后达成共识, 肯定了我校走精品之路的发展思路和科学选材的新标准, 肯定了输送培养的新模式。

二、科学训练, 育精品人才

科学训练是竞技体育的基础。没有科学训练工作的蓬勃开展, 就没有竞技体育的辉煌, 更没有各项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竞技水平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 科学训练的地位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我校紧跟世界先进训练理论的发展步伐, 把科学训练作为学校现阶段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贯穿学校整个训练工作之中。因为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狠抓科技兴训, 才会做到让精品更精、重点更重。目前, 我市各项目的训练已呈现出良性循环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是大力实施精品工程战略, 加速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 以建设“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契机, 强化科学训练的创新意识。严格按照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评估和考核细则, 逐条学习和自查, 及时反省和整改, 按照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规范日常训练实践中的每一个环节, 确保训练实效性。

二是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 提高工作积极性。采取全员聘任, 论功取酬的分配制度。极大地提高了教练员的主观能动性。在日常训练管理中, 采取教案不定期检查。我们坚持每周一、四的业务学习制度, 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 促进和更新了教练员的训练理念和业务理论知识, 提高了教练员的职业素养, 促进了教练员的专业成长, 切实增强了教练员的执教能力。运动员身体素质三个月一周期定期检测, 训练效果定期汇总小结等方法, 加强了训练的针对性, 实行了对训练效果的跟踪管理。

三是坚持以赛促训、赛训结合培养运动员竞争意识。对于体校学生来说竞争意识教育尤显重要, 体育本身具有挑战性、竞争性, 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 竞技体育更是如此。通过学校组织运动员参加各级比赛所表现出拼搏精神及取得骄人业绩实例, 鼓舞运动员的士气, 高水平运动员的成才之路激励着在训运动员的斗志, 运动员对体育项目训练充满热情, 踊跃地刻苦地投入运动训练中来。这就需要我们把竞争意识教育贯穿到学生学习、训练、生活的各个环节, 培养学生在竞争中求胜利, 在竞争中求生存的欲望。使学生懂得竞争是无情的, 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那种甘居中游, 不思进取的思想观念, 只能导致竞争失败。提倡敢于冒尖, 敢为人先的精神, 同时还要教育学生要有不怕挫折的心理准备。另处, 我校还将充分发挥我校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积极向上争取建立有序畅通的渠道、打造全市优秀运动员培养输送链的人才输送政策, 以促进全市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

三、科学创建, 建精品校园

科学创建精品校园, 必须实行规范管理。在学校教育观念上认真做到“三明确”:一是明确办学目标。以“以人为本, 全面育人”为宗旨, 以“科研兴校, 特色立校, 质量强校”为目标, 以“实施素质教育, 打造品牌学校, 创造优质教育”为先导, 全校师生积极努力为成功而奋斗。二是明确指导思想。以建设高起点、管理高要求、质量高标准和学校办学有特色、教师教学有特点、学生发展有特长的指导思想。三是明确创新意识。牢固树立创新意识, 做到期期工作有新思路、有新举措、有新成绩、有新局面。

科学管理出效益, 科学管理出人才, 这是我们一贯坚持的学校管理指导思想, 学校将09-10年确定为“管理年”, 构建精品管理体系, 铸就和谐教育环境。在管理年, 学校加强管理建设不仅仅局限在过去的条条框框, 而是以尊重人、信任人、激励人、发展人、成全人为出发点, 在积极探索制度管理和人性管理的有机结合上下工夫, 在人本管理的基础上力求管理的和谐。在科学管理体系的建设中, 基本思路:一是以人为本, 增强服务意识。从学校领导到中层干部、到教职工、到学生一层一层延伸下去, 确立领导为群众服务, 教师为学生服务的观念, 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二是在管理中充分体现“整体观念”。树立全局意识, 将部门工作放在学校整体工作范围内考虑, 正确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树立空间整体性观念, 先整体再部分, 先全局再局部, 在学校的总体指挥棒下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学校各部门、各层次之间构成一个生动活泼、奋发向上的有机整体, 使得学校的目标成为众心所向。三是集合众志, 充分发扬团队精神。建立了“互助、协作、配合、竞争”的团队精神, 发挥集体主义的作战精神, 相互协作, 共同奋斗, 共同进步。

学校以“四优化”为突破口, 致力于良好育人环境的营造。一是优化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学校克服各种困难加快教学及训练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大力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二是优化校园生态环境建设。学校实施绿化工程, 成为富有特色的绿色校园, 给师生以大自然的薰陶和美的享受。三是优化校园人际环境建设。在校园人际环境建设中做到领导班子团结到位、学校关心教师到位、教师和睦对待学生和家长到位, 整个学校充满和谐氛围, 洋溢着一股正气。四是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校园布置有浓厚的文化氛围, 宣传橱窗, 学校网站建设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发展, 学校校园文化已成为一种校园精神。

如果要把每个体校学生都能培养成对社会发展的有用之人材, 作为管理者还任重道远, 还要积极不懈地努力工作, 但我们相信, 只要献出爱心, 坚持以人为本, 发扬大爱无私的精神, 甘于奉献, 与时俱进, 就能帮助学生成长, 促进学生成才, 帮助学生实现梦想。

四、科学施教, 教精品文化

要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质, 核心是培养运动员的创新能力, 因为运动员创新能力的培养能有效促进他们的智商的提高。创新能力强的运动员, 他们的适应能力强、应变能力强、情绪调控能力也强。在培养运动员的创新能力的过程中, 我们教练员要善于灌输创新思想, 激发运动员的创新热情,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为他们提供创新的空间和条件, 随着他们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 运动员的智商就会得到很好的培养和提高。

作为教练员对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要从思想上重视, 从当今世界体坛的形势可以看到, 欧美田径选手, 运动水平高, 运动寿命长, 其原因之一就是欧美运动员大部分都是真正的在校大学生, 他们文化素养高, 知识水平高, 理解力和接受能力以及训练的自觉性, 悟性较强。而我国的大部分运动员从进入业校开始到专业队, 几乎就把学习文化知识放在一边。不少教练员只抓训练, 不重视文化课学习。因此, 运动员的文化素养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相对的理解力, 接受能力和自觉性也要差一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上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迅速提高和达到高水平后的保持。记得有一位伟人曾经说过:一个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注定要打败仗的军队。那么, 一个不重视文化课学习, 没有文化的运动队也是很难培养出高水平运动人才的。即使能培养出, 也是不会维持多久。过去一些运动队员在这方面的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前车之鉴, 不能再重蹈复辙。因此, 教练员必须重视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

做好运动员的思想教育工作, 使他们认识到学好文化课的重要性。教练员从思想上重视队员的文化课学习是一方面, 是外因, 更主要的是要给运动员们讲清楚学习文化课的重要性, 把学好文化课变为自觉行动, 让内因发挥作用。教练员要常常提醒运动员, 爱训练, 不爱学习不是一名合格的运动员, 只抓学习不认真训练不会成为一名优秀运动员, 只有学习训练两不误, 才是一名出色的优秀队员。

学校在教学上积极探索构建了“四个突出”的格局。一是突出教学目标的综合性。我们从素质教育的整体性和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出发, 变单一的智力目标为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 明确总体教学目标, 明确单元教学目标, 不断改进课堂教学, 完成教学目标。二是突出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我们以“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为指导思想, 大力提倡“百花齐放”,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提高了教学效益。三是突出教学手段的先进性。我校特别注重教育设施现代化建设, 多种渠道筹措资金, 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进课堂, 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状态, 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先进科学的时代气息。四是突出各科教学的协同性。我们统一教师们的认识, 把各科教学作为有机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 做到了教学计划认真落实、各种课程开足上好、学生素质协同发展, 实现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做到了“四注重”, 收到显著成效。一是注重教育科研网络建设。为了加强教育科研工作, 形成了校长亲自抓、分管校长主要抓、教育科具体抓的教育科研格局, 确保了教育科研领导重视、组织有力。二是注重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在教育科研管理中做到制度、课题、奖励三落实, 制定了学校教育科研制度, 把教育科研列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 使教育科研步入正常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 努力提高教育科研的数量和质量。三是注重课程改革扎实开展。与省市级名校建立学术交流, 聘请外地专家学者到校作学术报告和上观摩课, 坚持开展务实的校本教研, 坚持不断改进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方法, 促进新课程的实施。四是注重教育科研收到实效。近几年来学校有多人的论文、教案刊物发表, 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大幅度提高。

五、科学管理, 建精品师资

一是建立激励教师终身学习的机制。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意识, 已经深入人心, 它是被世界各国政府当作一个政策目标而加以肯定和实施的教育方针, 是强制性和自觉性统一的一种教育制度。而终身学习是以学习者的自主性学习为主, 它是社会发展和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教师以教书育人为职责, 应成为终身学习的先导。因此, 关注教师“实践性智慧的发展”不仅是对教师提高个人素质的要求, 也是对学校提出了浓厚教师学习氛围、提高教师素质要求。我校创造条件, 建立激励机制, 努力触动教师敏感和求新、求异、求进取的精神世界, 不断强化教师的培训和进修, 以提高运动专项训练水平和教学工作水平, 鼓励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和参加提高学历层次的学习。

二是建设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教师队伍。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力求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我们教师之间, 也应倡导这一理念。我校以建立学习共同体的方式, 在专家或名师的引领下, 把教师凝聚在一起, 唤醒教师的合作意识, 让教师在学习交流中。合作精神能让教师间有更多的合作与关怀, 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 达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目的。构建学习共同体, 走上专业成长的快车道。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我们平时每周都要进行的教研活动, 经常开展的集体备课、岗位练兵课、相互听课和看训等等, 都能为教师合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教师们可以围绕教材的二次开发、教学内容的有效重组、课堂中有效合作、课中生成资源的有效利用等问题, 相互学习, 相互借鉴, 观摩取善, 资源共享, 共同提高。

建构教师团队的合作精神需要学校管理机制的适时导向, 以明确而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教师构建团队合作意识。我校除了要积极实施和开展有利于促进团队合作的具体活动之外, 还建立了鼓励团队合作的激励机制, 让教师切实享受到参与团队合作的好处和利益, 坚定教师参与团队合作的信心, 使团队合作精神深入人心。一是要求教师从过去依靠单兵作战向团队协同转变, 鼓励教师在教学、训练、比赛工作中一同协作。二是每学年进行的先进科组的评比、各学科质量评价奖励、各运动队参加比赛取得优异成绩等的奖励, 提倡团队之间的竞争。这样使教师真正感受到个人进步与团队进步以及学校利益休戚相关。

增强服务意识, 建设为学生、家长提供优质服务的教师队伍。生存和发展是体校的最大利益。体校生存的前提是有生源, 怎样让有体育发展潜力的学生来, 靠优质教育服务。有人对为什么企业会失去顾客作了一个调查分析, 调查显示, 68%的顾客是因为服务者和企业对他们的需要漠不关心, 这个调查告诉我们, 要留住学生吸引学生, 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感觉到教师和学校对他们的需求非常关心, 真正为他们的将来打好文化学习基础, 在学生的黄金学习阶段, 家长最希望既能保证文化学习, 又能发展体育特长, 学训兼并。事实已经证明, 我们要学会服务, 为学生的学习、训练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我校着重探讨教学方法的改进、开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 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各年龄阶段的训练特点, 注重教师人格魅力的提升, 以便更好地输送优质服务, 不断鞭策和激励每一位, 使我们的教育真正走向成功。

总之, 在新的形势下, 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有新的内容和方法, 作为体校校长, 要高瞻远瞩、积极探索。通过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勤奋务实、乐于奉献的新型教师队伍, 来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并促使教育、体育在新时期又好又快地发展。

科学选材、科学训练、科学创建、科学施教、科学管理构成了我校竞技体育科学发展的五个重要因素, 也是我校竞技体育科学发展的五个难点因素, 我校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 立足于发展理念的创新, 力求破解发展中的难点问题, 促进我校竞技体育的科学健康发展。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 将在最短的时间里, 通过我们作出不懈的努力, 带来最大的变化。宜昌市体育运动学校将快速健康地发展成为竞技体育一流的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摘要:竞技体育的发展必须坚持育人至上, 把培育人放在首位。体校要培养优秀运动员, 就必须确立精品理念, 科学培养优秀运动人才, 努力提高竞技运动水平。本文就我校近几年在青少年运动员科学选材, 科学训练, 科学管理等方面制约着竞技体育发展水平所作的一切工作进行了认真地思考, 探索出了适合我市青少年竞技体育发展的思路, 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就我市如何走竞技体育的精品发展之路作了阐述。

竞技管理体制 篇11

关键词:市场经济;举国体制;关天朗现象

中图分类号:G8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2-0012-05

Abstract:Along with the gradual increase of Chinese national strength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elihood, social forces have gradually spread into the field of athletic sports, which has caused the concern among foreign and domestic media.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reasoning,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at it has distinct features of the times and is necessary to appear the above phenomenon 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strength and market economy, and it will be an effective supplement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government-oriented sports syste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arket economy requires reasonable localization, the emancipation of minds and system innovation, and active introduction of social and market resources.

Key words:market economy; national system; Guan Tianlang phenomenon

2013年4月,我国14岁小将关天朗在美国奥古斯塔国家高尔夫俱乐部表现优异,成为历史上美国大师赛最年轻的参赛者。由此引发了国内外的热评,成为继丁俊晖、李娜之后我国职业体育成功的又一案例。4月13日的英国《金融时报》甚至在头版最显著的位置刊登了关天朗在大师赛上挥杆击球的照片,照片标题为“中国体育变革的推动者”[1]。那么,未来我国的体育改革到底要走向何方呢?是不是意味着举国体制在市场经济下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逐步被若干个关天朗、丁俊晖等所替代,市场完全可以代替政府,成为未来竞技体育发展的必选项?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以及未来竞技体育发展的基本方向。

1 关天朗现象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产物

今天,世界竞技体育是一种组织严密、运作规范、参与人数众多、耗时耗力的一项社会活动,长期的投入意味着背后必须依靠强有力的经济后盾。事实也证明,奥运奖牌榜上的排名与国家的实力(包括硬实力与软实力)有着高度相关性,即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一个国家体育的崛起往往也意味着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通常而言,国民财富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用于体育的消费会出现一个跨越式发展的阶段。由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示:当经济水平人均GDP达到1 000美元时,就意味着该社会逐步进入休闲时代。用于休闲的支出会急剧增长,特别是一些消费较高的项目如高尔夫、保龄球等会在短期内得以快速发展,以美国为例,由人均GDP决定的居民消费能力是影响高尔夫球俱乐部发展的重要经济指标。“若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在同一水平人均GDP下,高尔夫球俱乐部的发展程度应是相同的”[2](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在1970年,美国的人均收入近5 000美元时,系数下降至0.63,随经济的增长,系数不断升高,说明在1970年人均收入接近5 000美元时,是高尔夫球俱乐部发展最快的时期,俱乐部增长比例高于经济增长比例,其他时期略低于经济增长比例。“总体上,这一系数保持在0.5~2.0之间”[2]。这一现象在八十年代的日本和九十年代的韩国都得以印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见表2),人均收入和国民财富都得以快速发展,人均收入正处于5 000美元这一拐点,尤其是高收入人群数量的快速增长,为高尔夫运动的普及与发展奠定了人力、物力基础。休闲需求得以快速释放,以高尔夫为代表的休闲运动必然成为人们的新宠,目前,中国高尔夫消费人群已达100万人,且这一数量还在以每年30%的速度快速增长,由此新生代高尔夫球员在国内逐步成长成为必然。

2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产生到变异的必然性分析

不难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会有更多的关天朗、丁俊晖、李娜等明星破茧而出。“关天朗推动中国体育变革”无疑是指举国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突破与创新问题。那么,这种现象是对举国体制的否定与消解,还是体制之内新生力量的萌生,会继续推动原有体制的不断完善和自我更新呢?

2.1 举国体制产生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首先应回顾一下举国体制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优缺点。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政治孤立,因此竞技体育担负起强盛民族、民族自立的沉重使命。1952年6月成立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由于西方欧美国家在政治上对中国实行封锁政策,中国积极向苏联学习:成立体育学院、集中训练优秀运动员、举办全国运动会等等,在人才培养上动用国家行政力量,对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集中管理即后来所称的“举国体制”初步形成。其后这一模式不断充实、壮大、成熟。

举国体制的形成有其历史必然性。首先,薄弱的经济实力是举国体制的现实选择。经过近百年的外强侵袭,国家一穷二白,发展体育事业所需的场馆、设备乃至人才都极为匮乏,要实现迅速提高必须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予以发展。其次,我国国家机构实行的是民主集中制,这种体制在建国之初发挥了极为巨大的作用,是前期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的直接制度动力。第三,举国体制下的三级训练网的形成符合当时社会心理。百年屈辱之后的独立解放,由此而来的巨大自豪感产生出惊人的爆发力。在此背景下不难理解“三年赶英,五年超美”的宏伟甚至不切实际目标提出的社会心态了。在这种极度爱国情绪左右下,急于展示民族崛起的姿态,在政治孤立的局面下体育承担了这一历史责任,由此举国之力,成国之事成了当时唯一的、必然的选择。第四,当时的政治形势也决定了举国体制的形成。当时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中国采取经济上压制,政治上独立的政策,而作为近邻的苏联既有地缘优势(中苏直接接壤)又有着制度上的相似性,当时从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都以“老大哥”为模板,举国体制下的苏联迅速成长为世界体育强国,与美国共同称霸世界体坛,在这种政治环境下,我国选择以苏联为榜样的举国体制成为必然。第五,传统文化对举国体制的形成也有着或多或少的推动作用。流传两千余年的儒家文化熏陶下的国民以国家荣誉为荣,因此视举国体制为自然,由此举国体制得以确立。后有学者将之定义为“以奥运会等重大国际赛事取得优异成绩为目标,以政府为主导,以体育系统为主体,以整合、优化体育资源配置为手段,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在国家层面上形成目标一致、结构合理、管理有序、效率优先、利益兼顾的竞技体育组织管理体制”[3]。事实也证明,这一体制在集中资源、有限发展重点项目上具有极大优势,我国在奥运会、亚运会上的表现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2.2 市场经济中举国体制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尽管市场在竞技体育事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部分项目已经走向职业化道路,完全由市场承担。但是并不意味着举国体制作用的消失,即使在欧洲职业化程度极高的足球中也是如此。以德国为例,自1998年开始,德国足协一方面要求职业足球俱乐部在其青年梯队培养方面加大投入。另一方面通过地区范围内的天才球员发展计划,筛选并培养11岁至16岁的天才球员。其目标是将足球俱乐部中190万青少年培养到18岁,使其将来具备成为德甲或者德乙职业球员的潜能,并取得好成绩。足协专门成立专门机构对在训青少年进行评估和排名,对极具天赋的少年实施“天才球员发展计划”,1.4万11岁至14岁最具天赋的球员在全德国366个培训网点接受天才球员发展计划的培训。然后,通过职业俱乐部的竞训中心和精英足球学校进行继续培训[4]。这种管理机制无疑是利用足球的影响力与足协的管理方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足球行业实施了真正的“举国体制”。这一计划的实施对德国足球运动的普及与提高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2012-2013欧洲冠军联赛中,德国的拜仁与多特蒙德力克其余四大联赛,甚至连号称宇宙队的巴塞罗那也甩在身后,提前将冠军杯的决赛留在德国,无疑是对德国足球水平最好的诠释。

不难理解,竞技体育的发展需要坚实的人力资源,而广大的爱好者与参与者是构成竞技体育金字塔塔尖的底座。如何协调塔底与塔尖的关系,疏通由下向上的通道,使得优秀人才得以迅速成长、发展,最终达到塔尖,为国、为俱乐部、为个人争取效益与价值的最大化是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协调广大的群众基础必然需要高效有力的管理机构,无疑举国体制可以实现这一目的,甚至在市场经济中,这一体制更具优势。市场本身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追求利润,缺乏宏观和长远的规划是资本市场固有的弊病。而举国体制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弊端,从行业本身出发,制定出良好的发展规划,为行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另外,市场经济中举国体制的实施优势与劣势并存。劣势在于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流动完全按照市场需求流动,不接受行政计划的直接调节,任何方案的实施需要整合的因素众多,各利益主体之间达成协议必然涉及相互之间的利益冲突,这为构建良好的上行机制造成阻力。优势在于市场经济更容易吸纳社会资本的介入。通常而言,计划经济的存在是基于物质基础比较贫乏,要满足不同主体存在、发展需要宏观计划调整,而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也就是社会资本较为充裕。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举国体制需动员国家人力、物力发展某项事业必然会汲取社会资源,占用其他事业发展所必须的资源,因此往往会引起部分群体的不满。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为人诟病的主要原因就是金牌数量增长与青少年体质下降之间的矛盾。而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流动是市场的自然选择,不会引起该方面的顾虑。我们可以简单地将举国体制理解为一台水泵,在计划经济中这台水泵要将资源汲入到竞技体育中来,由于总体经济水平与竞技体育所需要的经济条件之间差距极大,因此这一水泵需要更大动力才能将资源源源不断地输送上来。而在市场经济中,社会总体经济水平较高,几乎与竞技体育所需经济条件相持平,因此,水泵无需动力(或极少动力)就可将资源纳入到竞技体育中来。

2.3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变异势在必行

举国体制在集中资源、有限发展重点项目上具有极大优势,这一点无论是国外先进经验还是我国在奥运会、亚运会上的表现都充分证实了这一点。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举国体制自身弊端越来越明显。

首先,举国体制强调资源的集中,过多占用社会资源,这样必然会挤占其他行业(甚至行业内部)有限的生存空间,由此造成造成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发展不畅,导致国民体质下降,我国数十年来青少年体质数据连续下降就是明证。而举国体制中的运动员也被当作夺金工具,缺乏人文关怀,运动员伤病多、退役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整个体育行业,尤其是垫脚运动员情况更为突出,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其次,举国体制有碍竞技体育职业化发展进程。作为不同利益主体,举国体制的以国家利益为主,而职业化则强调企业、运动员为主体。同一赛场上上,由于不同主体利益的冲突必然会引起冲突。以我国网球为例,李娜等“金花”在体制内参赛、训练积极性都不高。而一旦走向职业化道路,其自身潜力得到极大释放,并充分展示了我国女网实力,为个人、国家争得荣誉,实现了共赢。在此意义上,举国体制的变异反而更好地促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特别是在职业化、市场化成为竞技体育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原有体制进行改革成为必然。

最后,政府为了提高办事效率,倡导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购买公共服务[7]。以前依靠海量的人才储备来支撑竞技体育发展的时代一去不返,很多俱乐部、训练队,依靠培养队员参赛获得比赛奖金、转会费等维持队伍运行。例如广州恒大就为我国职业足球树立了一个正面典型。从队员引进、队伍管理、教练聘用以及薪酬制定等各个方面,整个俱乐部严格按照市场规律运作。在健全的制度基础之上才在中超乃至亚洲得以迅速崛起,最终问鼎亚俱杯。除了俱乐部名利双收之外,恒大还为国足提供了大量的优秀运动员,兼顾了国家与俱乐部双方面的利益,这种职业化做法已经远远超出原有举国体制的范畴,一味依赖计划调控已经无法满足竞技人才的正常流动和职业赛事的举办。由上,传统的举国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3 社会力量的介入是举国体制创新的基本方向和优化的助动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过程之中。如何借助体制优势,振兴我国体育事业才应该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对此,体育局局长刘鹏同志在2008年指出:“对举国体制的完善,我们要从更加宽广的视角来观察、思考、设计和统筹。[5]”关天朗、丁俊晖、李娜以及广州恒大的成功无疑为体制的改善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发展的样本和方向。

随着国力的增强,民间资本日益活跃,并逐步涉足于各个行业,甚至石油、铁路、通信等领域都出现了民资的身影。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政府要自我革命,主动放权,“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6]。社会力量介入竞技体育无疑是当前政府积极倡导的行为,且是解决举国体制本身痼疾最好的良方:首先,社会力量(家庭资助)的介入拓宽了竞技体育资金来源,摆脱了举国体制挤占社会资源的痼疾;其次,李娜、丁俊晖、关天朗等人的成功仅仅是其成长、成才的一种选择,是将体育运动作为人格完善、素质提高的一种方法(途径)。这些人未来可以选择的道路极为多样,自然不必沦落为从事某项运动的工具。另外,对于一些像高尔夫、台球等在国内尚不普及的项目,知名运动员的成功无疑是对举国体制的一种完善与补充。这意味着一些国际上职业化程度高,推广力度大的个体项目,完全可以依靠市场运作代替计划培养。当然在此意义上,市场与计划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在不同领域各自起到应有的作用。

4 市场经济条件下举国体制的优化路径

4.1 市场经济条件下举国体制观念的解放

首先,体育“强国梦”的实现需要举国体制纳入市场元素。传统观念中,举国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一个范本,举国体制要在市场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应该首先解放旧有观念。特别是当前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过程中,需要举国体制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其次,举国体制中应确立“体育为人”的本质属性。原有的举国体制无疑是为了夺金目标的达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全球化在竞技体育中的深刻影响,竞争和共享已经不是最好地概括体育精神的词汇,体育和国民身体素质成为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坐标[8]。随着社会发展,政府角色逐渐由“行为者”变为“管理者”,尤其是发达国家对待体育的方式越来越向我们证明,只有做到体育为人才能真正实现体育强国的目标,也只有体育为人,才能真正调动社会上的有利资源,真正实现举国体制。

4.2 准确定位,明晰政府与市场责任

按公共经济学理论,体育具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两种属性。提高国家声誉与国民体质的是公共产品;满足私人交往、精神愉悦等为目的是私人产品。这就要对不同体育项目进行准确分类。另外,任何项目发展都应考虑其投入与产出的性价比问题,对于国家而言,追求项目的效用最大化,而市场追求项目的价值最大化。站在投入—产出的角度,可将当前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情况可分为以下八种(见表3)。

对于投入较高而价值也较高的项目,如高尔夫则应侧重于市场化运作,充分吸引社会资金的介入,对于投入高效用高的项目则主要由国家承担。对于投入较高,而效用与价值都较低的项目就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予重点发展。通过对项目的合理定位,准确掌握不同项目发展的不同规律,将其分为市场化运作与国家负担相结合。

4.3 原有举国体制的优化与创新

首先要拓展选材范围,以全体青少年为发展对象,让他们充分享受体育权利。其次是改变参赛体制。让传统三级训练体制外的、具有天赋的青少年充分享有参赛资格,提高体制内外竞争力度。最后,体育主管部门应将所有体育事业作为公共事业予以发展。从德、法等国的经验来看,在青少年阶段其主管部门也给予充分关注。以法国为例,其基础阶段的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以俱乐部、体育协会为核心,各单项联合会依托各级俱乐部和体育协会,负责各项目青少年运动员的选材和训练工作。法国共有18万个俱乐部、体育协会,总计1 600万会员,占法国总人口的27%。各级俱乐部、体育协会以培养青少年的运动兴趣、发现体育人才为宗旨,构成了遍布全国、布局合理的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材选材体系。这为法国的竞技体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见图1 )。

5 结束语

诚然,我们在面对关天朗、李娜、丁俊晖等体制外明星的出现应抱有欣喜之情,并将之作为未来中国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型注入新型燃料。当然,任何一种体制都是特定历史的选择,举国体制亦是如此,我们只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发展现有理论,使之不断地发挥应有作用,泥古守旧只能被历史淘汰。

参考文献:

[1]英国媒体高度关注关天朗[N].新华社,2013-04-13.

[2]郁小平,夏洪胜.中外高尔夫球俱乐部发展条件比较及中国高尔夫球俱乐部发展预测[J].体育学刊,2004(7).

[3]苗治文, 李勇勤, 张大庆.论举国体制的改革与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6):741-743.

[4]李岩.德国足球协会天才球员发展计划效果评估[J].体育与科学,2012(8).

[5]刘鹏.在2008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的讲话[EB/OL]. http: //www. sport. gov. cn/show_info. php? n_id=30224. 2008-01-08.

[6]李克强: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EB/OL].http://lianghui.people.com.cn/2013npc/n/2013/0317/c359033-20816427.html.

[7]萨马兰奇.体育是青少年成长的助推器[EB/OL].新华网,2008-08-21.

竞技管理体制 篇12

一、竞技体育高校的角色定位

《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业余训练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 必须高度重视业余训练工作, 改善业余训练条件, 坚持走“体教结合”的道路。[2]高等学校是依据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重要组织机构, 是国家实现培养人才的基本保证。我国高校竞技体育是利用高校的教育功能和资源优势, 加强运动员文化知识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为国家培养优秀的高水平运动员。体育作为一种良好的教育形式,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重要阶段, 也是竞技体育与教育最好的“结合点”。[3]

二、内蒙古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发展现状

(一) 高校体育管理组织机构形式

内蒙古省高校竞技体育竞赛开展的政府组织机构主要是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体育局、自治区团委。自治区教育厅体卫艺处是高校具体竞赛组织的主体, 自治区大学生体育协会及其单项分会隶属于自治区教育厅体卫艺处。从竞赛规模划分自治区大学生运动会是由教育厅主办, 年度单项体育竞赛是由自治区教育厅体卫艺处、大体协举办来完成, 多数单项分会没有建立和赋予相关职权。

(二) 我区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 组织管理不足。

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体卫艺处—自治区大学生体育协会—会员学校, 是初级权力集中式组织结构形式, 通过上下级隶属行政手段和信息指令运行高校体育运动竞赛。这种模式具有管理统一性和管理效率性。由于竞技管理模式的权力过于集中, 严重阻碍了高校竞赛多元化发展。促使竞技开展完整性和赛事安排的合理性缺乏, 竞技项目没有形成学校间的合理布局, 没有形成多向一体的竞赛体制。

2. 竞赛层次分类缺乏。

在我区除了少数院校和运动员参加全国大学生体育运动会及单项比赛以外, 主要是参加自治区大学生运动会、自治区大学生体育协会单项竞赛和各市赛事的三种比较大型的竞技体育竞赛, 几乎没有其他类型的比赛。高校自身校内竞赛体制的建设不够完整, 缺乏校内组织机构和竞赛的体系。

3. 经费与场地器材等条件的不足。

经费和场地器材是竞技体育开展的重要保障。内蒙古高校竞技体育经费主要是依赖于学校的拨款, 只有少数学校通过与市场协作来增加经费的来源, 限制了高校竞技体育竞赛与训练的开展规模和数量。高校体育竞赛训练经费投入和场地器材建设缺乏借助市场经济的运作和调控, 市场化操作相对滞后。

4. 学训矛盾的突显。

“学训矛盾”是“体教结合”的培养模式中, 由于受招生和高校教育体制的影响所体现的文化学习与训练比赛之间的矛盾。高校教育是一种多元化人才培养体制, 针对运动员的专业训练和文化学习必须都达到要求, 在时间和精力分配上存在着一定的平衡状态。虽然高校给予运动员一定的文化学习政策, 但缺乏对于运动员的双重身份特征的认识和针对运动员学习训练相应专门性的规章制度。

三、内蒙古高校竞技体育竞赛管理体系

市场化发展的环境下, 高校竞技体育发展也随步向着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大的方向发展。现行高校组织管理模式, 纵向管理过于单一和权力集中, 横向发展缺乏, 影响了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规模和分布的空间。完善内蒙古高校竞技体育管理结构, 确立各组织层面的角色定位, 依据各管理层面的划分, 形成职权的划分和自主决策权。

单项分会组织形式的微观管理职能:单项分会是大学生体育协会的分支管理机构。在内蒙古大学生体育协会的监督和管理下, 赋予单项分会行使组织管理本项目竞赛的权力。代表各单项分会和全区的会员高校应逐步变成独立的组织管理形式, 利用单项分会人才资源优势, 推进会员学校多层面的人员有机会参与组织决策;建立与专业体育项目协会的协作平台;单项分会在大体协的协助下, 建立市场合作机制和品牌战略意识, 依托项目优势挖掘市场潜力, 与市场建立合作机制, 根据项目发展特点和水平, 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来推动单项体育的发展进程, 逐渐形成品牌赛事。单项分会成为多层次人才参与和单项体育集中发展的微观管理组织。

四、内蒙古高校竞技体育训练模式的构建

构建学训一体化系统包括管理教育系统、训练实施系统和训练科教系统三部分。

体系的建立由学校主管院长负责整体的管理, 下设专门的教学训练管理部门, 形成教学与训练由专门的部门统一管理和安排, 达到教育学习和训练的科学化管理。

五、小结

多层次、多元化高校竞赛训练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国家、社会、学校的资源利用, 以适应高校竞赛市场的需求和利于服务高校竞技体育高水平训练的需求。统筹安排, 整合竞赛是市场完善训练体系, 转变高校体育竞赛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权利集中式的组织管理模式, 形成教育主管部门主导, 大学生体育协会、单项分会以及会员学校多方参与, 多元化市场化运作的组织管理体制, 建立和完事训练体制的管理、交流、协作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许玲, 于兆杰.高校竞技体育竞赛的研究[J].体育世界, 2007 (11) :8-9.

[2]刘海元.构建我国大学竞技体育发展目标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4 (03) :95-98.

【竞技管理体制】推荐阅读:

竞技能力10-15

竞技教学05-10

竞技田径06-08

竞技化06-21

竞技理念07-27

体育竞技08-02

游戏竞技08-25

竞技人才09-05

竞技成绩10-28

现代竞技10-30

上一篇: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下一篇:藏族教学多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