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语言教学(通用12篇)
大学计算机语言教学 篇1
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使得高科技电子技术和英语教学有机结合,给外语教学改革带来了契机。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形式丰富多样,增强了交互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其学习外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伴随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展,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顺应了信息时代下语言教学的新要求,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概念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即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CALL),产生于20世纪中期,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也称作结构主义,从90年代以来开始流行。该理论主张:知识是学习者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主要不是通过教师课堂传授获得的,而是在一定条件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的指导,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教师作为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推进者,应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充分挖掘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促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无可拟的优势
2.1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对传统的英语教学是一个很大的冲击,摒弃了传统教学信奉的“教师就是主导”。以往教师的角色是课堂授课者和课下辅导者,如今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重在组织和引导学生方面,这些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教师的职责需要制订教学计划,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并在充分了解学生们的需求和心理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课堂活动慢慢摆脱“我教你学的模式”,把学生摆在中心位置上,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发展空间,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
2.2 形式的多样化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在形式上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文字信息以外,学生们可以通过声音、图像、动画来了解新知识,语言学习和教学过程不再枯燥乏味,而是更加形象化、立体化、生动化。学生的视觉和感官受到一定的刺激,大大激发了语言学习的浓厚兴趣。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有选择性地学习,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灵活性。
2.3 有利于加强学生自主学习
在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环境下,教师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多媒体课件材料,有的用于个人学习,有的用于以小组形式的学习,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教师还为学生们提供各种层次的水平测试,通过这些针对性很强的题目学生可以检测自己的真实水平,以此明确学习计划,采用正确的学习策略和方法。采取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的评估方式,学生不仅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还可以了解到同学的学习进展,促进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4 符合学生追求大信息量的要求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是“黑板+书本+口语+文字”,形式单一,强调学习进程的统一性,缺乏生动性。运用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可以很好地利用互联网中丰富的信息作为教学材料,这些素材实时性很强,贴近现实生活,追踪热点问题。英语学习中需要大量了解外国的文化、宗教信仰和时事变化,由于地域的限制学生很难亲身感受,网络中有大量的素材,让学生者的视野不断开阔,跟上全球化的进程。
2.5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强调互动性,及时提供反馈信息
传统的教学模式反馈周期长,通过学期考试来评价学生,既单一又笼统,而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具有一定的人工智能水平,可以适当、及时地反馈并解决问题。现在各个学校都在建设自己的网络学习考试系统,教师可以将考查题目随时添加到服务器上,学生通过网络考试可以在语法、翻译、词汇、阅读、写作、听力等方面接受专门的训练。教师具有管理权限,可以“授权”给自己班级上的学生,学生获得“权限”后才可以完成某个题库。网上任何一位学生的答题进程和正确率在网上都会实时记载,教师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可以监视到每一位学生。全体学生完成试题后,系统会自动形成检测报告,教师可以看到每道题和每个人的答题正确率,掌握全班的整体水平,随时调整教学安排。传统考试模式中,教师在批改试卷上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计算机将教师从繁重的简单重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多的时间可以用来从事更有创造性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3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是大势所趋,但是仍存在很多的问题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利弊两方面,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以空前的优越性进入到英语教学这一领域,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和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作为英语教师,要不断摸索去面对和解决这些新问题,现把问题总结如下:
3.1 传统教学是根本,计算机不可能完全代替教师的作用
传统教学是根本,它遵从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规律,在某种程度上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有着无法替代的意义作用。所以CALL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将语言课堂教学引入一个全新的境界。教师应当懂得如何掌握自己的主导地位,而计算机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始终只能立足于“辅助”这一基本点和出发点。因此,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他是强有力的指导者与组织者,帮助学生少走弯路,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3.2 加强对大学英语教师的培训,特别是对于教学软件的选择和使用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运用,教师的工具已不简单是书本和粉笔,更多的是现代化的科技工具,所以大学英语教师需要掌握这些新型的工具。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熟练使用常用的各种软件,例如Word,Powerpoint,Excel和Photoshop等课件制作软件。中国目前大多数英语教学软件,仍然是教材的翻版,没有根据不同学习群体的认知特点,设计出个性化的交互式软件。所以需要英语教师能够鉴别真正科学实用的教学软件,用于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课件也要经过精心设计,不仅要突出重点,还要简单明了。现在日益得到广泛使用的学习和考试平台功能非常强大,虽然软件的管理和升级有专门的教师负责,但英语教师仍需能够熟练地使用,这对于出身文科的教师来说无遗是个很大的挑战。
3.3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旨在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得以充分发挥,是否围绕着学生这个中心。教师在授课中,由于使用了大量的多媒体课件,传统的板书越来越少。教师必须掌握好课件的播放速度,一旦太快,学生们就很难真正吸收;而且在播放过程中,一定要留有足够的互动时间,否则学生很容易开小差,教师要时刻注意到学生们的表情,随时调整自己的讲课速度。传统教学中学生会用笔记录大量的课堂笔记,这一习惯应该保留,既有助于学生专心听讲,又可以加深记忆,对于课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来说也是重要的素材。
3.4 加强管理,避免计算机对学生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负面影响
在使用计算机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长时间地使用计算机对尚处于身体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在生理上有一定程度的损害,教师和学生都应充分意识到这个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注意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避免学生长期保持一种姿势。毕竟计算机仅是一台设备,无法与人进行情感和语言上的交流,学生长期面对有可能造成心理上的不安、烦躁、易怒和孤僻等问题,所以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沟通非常重要,无可替代。网络上的资源应有尽有,面对种种诱惑,少数自制力差的学生会将计算机和网络等用于学习的工具浪费在在线聊天、打游戏、甚至浏览黄色网页上。教师的监控力度必须进一步加大,平时多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让这些辅助语言学习工具能够真正物尽其用。
4 结束语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具有强大的优势,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适应新时期的教学改革目标,但它并非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教育工具,发挥它们的优势,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和真实的英语交流环境,学生应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自己的潜能,共同努力为英语教学开创一个全新的局面。
摘要: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材料,创造生动的语言学习环境。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模式改革了教学结构,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有助于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大学英语教学,优势,弊端
参考文献
[1]杨敏,朱春玲.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
[3]何克抗.多媒体教育应用的现实意义发展趋势[J].计算机世界,2006
大学计算机语言教学 篇2
摘要】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已成为当今外语教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他们多层次,全方位的展现了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师的授课讲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习兴趣,也使的外语教学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整个教学过程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对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大为褒奖之余,我们更应冷静思考,面对出现的新问题,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那么如何上好多媒体教学课时和精心的课堂活动设计等几个因素是分不开的,只有实现从“填鸭式”向“创新式”的转变才能使多媒体英语教学成为新世纪课堂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 优点 新问题 重要因素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简称 CALL)已成为当今外语教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其中主要以多媒体与网络更为普遍。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本质的不同。传统教学方式侧重教师的教,强调通过教师的最佳教学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而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强调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手段来学习语言,通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计算机辅助的有机整合,求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在过去的几年中,运用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教师在大量的增加,而且他们对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尽管人们还没有完全探究到因特网(Internet)在教育中的潜在作用,而且普通院校对计算机的运用也非常有限,但显而易见,我们已进入新的信息时代,已经建立科学技术与作为外语教学(TEFL)之间的联系。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由于文字处理计算机的引入,学校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开始受到影响。文字处理计算机主要用于书面作业。而因特网的发展带来了一场教师观念上的革命,通过因特网获得的教学资料越来越可靠。当今,越来越多的师生欣然接受并使用计算机,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计算机已被用于语言教学。根据Warschauer和 Healey(1998)的理论,这四十余年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三个主要阶段:行为主义的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交际的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和整体的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每一个阶段都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一定的教学理论相适应。如今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它们多层次,全方位的展现了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师的授课讲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习
兴趣,也使得外语教学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整个教学过程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使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能力培养型教学模式。只有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思想为指导,大力推进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方式和手段的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多媒体外语教学的优点
多媒体外语教学的最大优点在于它有利于真正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学生在教师精辟简练的讲解指引下,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内容所需要的,特定的语言情景。通过人机交流和师生或学生之间的交互协作,进行主题学习或专题讨论、会话或自主学习等。其优点如下:
1.1 图文声像并茂,激发学生兴趣 束定芳(1996)认为:外语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主要在课堂,课堂又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主要场所。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使用投影、录音、录像等多媒体手段,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直观,形象和快捷,有效地促进教学的整体优化,可以实现文字、图像和声音等多种信息的同步输出,具有较强的动态模拟功能和人机对话双向交互的优势,使教学内容结合成一个完美的整体,达到传统教学媒体无法实现的效果。
1.2 教学节奏明快,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可储存大量的信息,会带来高密度和快节奏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的英语实践量大面宽,教学节奏明快,练习转换,环节交替紧凑,这种课堂会营造一种轻松愉快,适度紧张的气氛。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充分发挥多媒体和网络所提供的图像、影片和背景音乐以及文化背景知识的作用。
1.3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英语课程本身就是知识与技能的结合。教师在授课中,更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在英语交际中表现出熟练性和应用的灵活性。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或作者观点设计成各种形式的问题或情景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问题和情境的创设。还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符合“最临近发展区”的要求,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刺激性,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并不断升级发展,从而形成稳定持久的学习动力和热情,由“苦学”变为“乐学”和“善学”。
1.4 授人以渔,激发学生能动性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最具活力的内容。它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的知识不仅来源于教师和教材,还通过自主学习从其他途径,如电子阅览室、图书馆及互联网上获得。在教学中不仅要“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更重要的是“make him drink”。所以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变注重教法为注重学法。授人以渔,更为重要。词汇是学习英语的基础,学生为了扩大词汇量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前人和现代学者总结了许多记忆单词的方法,在互联网上和各种教学光盘中一般都可以找到介绍,有的还附练习,通过操练,使多种方法融会贯通,在日常学习不断强化,是之成为习惯,可把单调被动的“死记硬背”变成思维活跃,联想丰富的主动学习,还要教会学生利用电子阅览室的索引和互联网上的搜索引擎,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信息,扩充学习内容,增长知识,课上课下结合,以课上代课下,以课下促课上,是学生真正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激发其求知欲,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教学的不足之处
在对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大为褒奖之余,面对出现的新问题,我们更应冷静思考,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2.1 完全依赖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 实践证明,恰当合理地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确实能给英语课堂带来质的飞跃。然而,在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中,教师仍应起主导作用。教师在英语课堂上的作用是计算机的一些功能不可也不能取代的。为了一味地追求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上的展示,把由教师讲述的一部分内容,转变为多媒体演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的问答,变为通过网络的信息交互,学生和教师的口头交流变成了人机对话;甚至优质课件评比也把是否有用上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个必备条件。但是他们必须明确地认识到,英语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语言学科,必须通过课堂上大量的师生之间的英语语言交流,学生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而计算机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一个工具,因为即使是最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工具,也只能起到为教师的教学服务的作用,它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其实,多媒体只是教师教学活动的辅助设施,它应该处在被支配的地位,而不能喧宾夺主;是否使用计算机多媒体,应取决于英语课堂教学的需要。所以,教师应该先明确这样一点: 我们之所以要使用多媒体,是为了“活化教材”,创造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用英语思考,促进学生动脑、动口积极参与,切不可为了追求在课堂上多一点现代化教学气息,而过多地使用多媒体。
2.2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方式 鉴于多媒体教学的诸多缺点,有些英语教师认为粉笔、黑板等传统的教学工具可以从教室中消失了。他们把投影屏幕当作黑板,用鼠标代替粉笔。备课是将全部的教学材料问题和答案及图片都输入计算机,课堂上点击鼠标,通过大屏幕一一展示。我们知道,在多媒体课件中的制作过程中,教师通常会参照教材设定的疑点、难点和重点内容,并根据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主管预测来决定课件的内容。而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随时根据教学进展而设立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操练,同时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对具体问题的反映进行教学调整,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运用语言的目的。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调整、修改板书的过程中达到和学生交流互动的目的。如果完全用投影屏幕代替黑板,就会影响学生对某些具体问题的理解,并减弱教、学之间的互动性。这样看来,完全用多媒体代替传统教学工具,就会影响计算机多媒体在帮助我们解决教学疑难问题方面优势的发挥。教室应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工具相结合,使之更好地为英语教学服务。
2.3 课件过于花哨 有些教师制作的课件过于花哨,分散学生的认识和注意力。虽然课件内容展示时轰轰烈烈,有图、有声音。但有时有些课件的内容选择并不是很恰当,打乱了学生正常接受知识的顺序与习惯,违背了学生在认识事物时一定时间内只能接受其主要信息的认知规律,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最终影响教学的实践效果。
2.4 新型的填鸭式教学 由于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实现大容量、高密度的信息交换,教师容易过分地加大课堂练习量,从而使计算机机械地代替教师,向学扩招条件下护理专业学生生按部就班地灌输知识,变成了换个式样的“现代化”的注入式教学。虽然教学课件的使用,省去了教师在课堂上板书的大量时间,但容易使教师忽视学生的思维强度与节奏,知识信息输入过量,训练不到位,这样又变“人灌”为“机灌”,甚至是人机共灌的“填鸭式”教学,这样危害更大。因此,要注意内容适量,即使听取反馈意见,重视学生的思考过程。
如何上好一堂优秀的多媒体英语课
当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多媒体教学具有其突出的优点,也有其不容回避的不足和弊端。那么如何上好多媒体教学课与以下几个因素是分不开的。
3.1 精心的课堂活动设计 在没有利用多媒体手段之前,教师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考虑如何使课文内容讲解的引人入胜,也设计了许多很好的课堂活动,如分组讨论,个人演讲等等。但是由于缺少更丰富的手段,课堂缺少活跃气氛的动力,使这种传统的模式难以为继。而多媒体手段的引进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教师可以设计观看不同题材的影片片断,并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形式要求不能像以往那样仅仅设计几个讨论题目而已。
3.2 丰富的课堂活动资料 由于我们身处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学生们在教学中希望得到更丰富,更系统的信息资料,并一次激发学习的动机和热情。在语言教学中表现为:想直观的得到表达思想的文化资料,如背景知识,获得与思想愿望表达密切的语言信息,如词汇、句型以及它们被应用的实际场景等等,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寻找相关的资料,并要进行整理加以系统化,而且要合理安排,然后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满足他们的要求。
3.3 学生积极的反馈 在教与学中,学生还是主体。他们是矛盾变化的内因。只有学生对教师所提供的资料在课堂活动中加以正确的充分的利用,才能使多媒体教学最终取得所期待的效果;否则课堂就成为学生看热闹的娱乐课了。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把他们带入正确的轨道。
3.4 课外作业要及时布置 学生除了要做好课堂活动外,还要完成与课堂有关的一系列课外作业,这样才能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课外作业可以布置的灵活多样,如观看全部录像并写出观后感,再拿到课堂上展示和交流,也可以收集和记录所得到的相关有用的语言知识。面对新时代,教师仅仅停留在“授业”、“解惑”方面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致力于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思维与能力,从而实现从“填鸭式”向“创新式”的转变,使教学活动从传统课堂的教师一言堂里真正解放出来。当然,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并不是否定教师应有的指导作用,关键在于教师要改变观念,鼓励学生参与,并能充分有效的发挥多媒体英语教学优化学习环境的作用,这样才能使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成为新世纪课堂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参考文献】
[1] 余胜泉,张建伟.教育技术理论导读:信息时代的教学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2
大学计算机语言教学 篇3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认知主义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156-01
一、导论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不断反展,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网络资源的丰富快捷使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和教师的关注。但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毕竟只是一种语言教学的方法,它必须建立在语言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和科学的运用。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入手,回顾了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经历的历史过程和发展现状,并提出在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设计实践中,应注重语言学理论的应用。
二、认知主义理论在语言习得中的应用
认知主义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该理论认为语言行为的模仿和语言习惯的形成并非获得语言能力的基础, 因为语言系统并非自发形成的, 而是人运用认知能力、在脑海中积极构建而成的。其代表人物有皮亚杰(Piajet),乔姆斯基(Noam Chomsky) , 克拉申(Stephen Krashen)等。皮亚杰提出“认识发生论”,认为掌握新知识是一种智慧活动,而所有的智慧活动都含有一定的认知结构。他认为语言学习者积极的建构语言输入,思维发展与语言和经验关系密切,主要依赖记忆的语言学习不可能产生深刻的思维,因此语言学习任务的设置要切合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另外,他还提出学习者使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调整原有的语言知识和当前经验,以便接受新信息。乔姆斯基认为人类学习语言绝不是单纯模仿、記忆的过程,而是创造性活用过程,人类可以掌握语言规则(主要是语法规则),并可以利用规则推导、转换、生成句子,人类可以借助这种规律听懂、读懂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句子。Krashen认为习得是学习者参与社交活动的结果,是在交流信息中无意识地吸收语言,又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流利、正确地使用语言。习得是一种交际运用,是以信息为焦点(message focused)而非以语码为焦点(code focused)。他提出监控理论(Monitor Theory),认为流利的第二语言是运用习得的语言系统的结果,而语言学习起到运用语言规则进行“监控”的作用。监控可用于语言输出之前或之后,以检查语言的正确性。)并提出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即习得语言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能理解的语言材料应该是i+1,即稍稍超出学习者现有水平;二是障碍应小,以便学习者的输入吸收(intake) 。
三、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发展
受认知主义理论的影响,多媒体在辅助语言教学中的角色有所改变。这时的教学软件将设计重点转移到学习者的自学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开发上。学习内容和工具仍由计算机提供,但学习者可任意控制各程序的操作,根据个人的具体需求选择学习内容、方式与进度。不再是计算机控制学习者,而是由学习者来指挥和控制它。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为学习者提供学习工具和学习资料,它开始涉及语言环境,并为学习者提供模拟现实的语境,要求学习者在虚拟的语境中完成一些学习任务。例如在八十年代盛行的各种多媒体学习光盘,巧妙地融合了声音、文字、图形和动画并使用了超文本链接技术, 能将学习者带进一个仿真的微观语言环境, 自由出入各空间, 甚至与虚拟人物交谈。多媒体带来的影视教学为学习者提供更为逼真的语言环境,为学习者的语言认知和知识构建创造良好条件。这些游戏、光盘和影视创造了比较真实的语言气氛,为学习者提供多种选择的机会,提高学习者的兴趣。在认知主义理论的影响下,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主要作用是为学习者提供语言输入及可分析、可执行的任务。教学不仅注重数量(即大量的语言刺激),同时注重教学的内容和质量。
在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课件设计中, 人们开始注意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开始研究并强调学习者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不再把学习看作是,对外部刺激被动地作出的适应性反应;而是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爱好,利用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对当前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主动作出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与结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相比,认知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有了发展和进步,多媒体技术的开发利用比以前的“句型—操练 ”学习软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技术原因,计算机还不能与人实现完全意义上的互动交流。在微观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者并不能真正运用和掌握语言。其他批评家们也指出多媒体计算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仍处于一种特殊的、与计算机的真正用途相分裂的状况,因此多媒体计算机在英语教学中仅发挥一些边缘的而不是主要的作用,多媒体计算机程序远没有达到足以使语言教学与多媒体产生完全互动的境界,学习者也不满足于计算机在教学中所提供的这种相对封闭的模式。
四、结语
作为语言教学的辅助工具,计算机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在应用计算机的过程中更离不开语言学相关理论的指导,它的应用和发展不仅反映了不同的理论,也促进了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随着相关技术和理论的发展,人们将会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用不同理论来更全面、更深入地研究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实践活动及其发展过程,使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邓嵘. 语言习得与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 外语电化教学,2002.10.
[2]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8.
[3]Marion Williams and Robert L Burden,2000语言教师心理学初探.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0.
[4]欧阳巧琳. 试析影响多媒体辅助语言教学的三种理论.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3. 7.
[5]袁嵘.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大学计算机语言教学 篇4
在理科背景的大学生中开展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 在这20年中, 人们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使用等诸多方面, 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取得了显著效果, 促进了大学生计算机水平的长足提高。但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大学生学科背景的不同, 使得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动力、兴趣等都有所不同, 如果对所有学科的学生都采取统一的模式来教学, 效果显然是欠佳的, 如何根据不同学科背景来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广大计算机公共教学工作者面临的紧迫问题。
笔者从事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教学工作已有10多年, 对于如何讲授这门课程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索, 在内容的构建、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机制的建立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现总结如下。
1教学内容体现学科差异性
不同于中学, 进入大学后, 学生的学习是按照不同的学科、专业来进行的, 这些学科、专业之间差别很大,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科的差异性问题。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等大学生公共课程的教学中体现学科差异性, 它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而是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 是一个关乎学科发展、学生成才的大问题。
我们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中, 注重在重点内容选择和案例选择等方面体现学科差异性。以C语言程序设计为例, 在教学实践中, 由于我教的是生物学专业的学生, 这个专业可能面临着大量字符的处理和大量文件的读写, 所以把重点放在字符数组和文件系统上, 而不是像一般教学那样把重点放在指针的教学上。对案例的选择上则与生物统计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进行了结合。如下面的一个例子, 从文件“dna.txt”中读取一段DNA序列, 并计算它的GC含量。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void main ()
{
int base;
int all_num=0, GC_num=0;
FILE * fp;
if ( (fp=fopen ("dna.txt", "r") ) == NULL)
{
printf ("The file can't open") ;
exit (1) ;
}
while ( (base=fgetc (fp) ) != EOF)
{
all_num++;
if (base=='G' || base =='C')
GC_num++;
}
fclose (fp) ;
printf ("The percent of G|C is %.2f", (float) GC_num/all_num) ;
}
2建构主义模式下的支架式教学方法
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语言, 与其它课程相比, 离学生的感性生活、日常生活更远, 所以教学时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基本的理解模式、理解图景, 因此, 建构主义模式下的支架式教学方法就是很好的选择。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 以学生固有知识为基础构建一个理解的框架, 即与学生的汉语学习相联系, 把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也归结为语法结构和语意规定的学习, 对于语法的学习, 就归结为字、词、句、章的学习, 而“字、词、句、章”这样的逻辑结构就成为教学内容的构成骨架。对应到程序设计中, “字”对应的就是基本数据类型, 具体到C语言程序设计就是字符型、整型、浮点型等数据类型;“词”对应于构造型数据类型, 具体到C语言程序设计就是数组、结构体、联合体等数据类型;“句”对应的就是控制语句, 具体到C语言程序设计就是选择语句、循环语句等;“章”就是整个程序, 为了更好地组织“章”, 把模块化程序设计引入教学内容中, 具体到C语言就是函数, 最后再介绍与其它程序的接口, 具体到C语言程序设计, 就是文件操作。这样一种“字、词、句、章”式的分解方法是我们多年教学实践的心得, 由于与已有知识建立起联系, 使得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容易, 学习起来自然也就轻松了许多, 从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来看, 效果非常好。
3任务驱动协作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
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非常强, 所以我们在教学组织形式上, 有意识地选择有利于自主学习展开的方式。而在教学实践的探索中, 我们逐渐认识到, 任务驱动下的协作学习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最好组织形式。这种方式是指将协作学习同任务驱动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由教师或学生设计任务, 学生在完成设定的共同任务的动机驱使下, 结成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既定的任务而协作学习的方式, 是教师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方法二者的有机统一。这种方法的特点是目标明确、彼此协作, 重点是任务的设定与小组成员的确定。
由于笔者所教的学生是生命科学学院的, 所以在任务设置上与他们所在学科紧密结合, 这样通过设置与专业相关的任务, 不但可以提高学习的热情, 同样给学生一个解决自己学科问题的实践机会, 对于他们以后在学科研究中有意识地使用计算机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 笔者设计的一个任务就是给定一段DNA序列, 如何得到它对应的氨基酸序列, 也就是生物学中的翻译, 由于编程实现这个过程远没有生物实际翻译过程的复杂性, 因此在这里定义为假想翻译。
协作学习重在协作, 协作者之间需要有良好的默契, 所以如何划分学习小组是很重要的事情。小组的划分不是随机的, 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划分, 尽量把不同特点的同学组合在一起, 在相互协作中各尽所能, 尽量发挥自己的特色, 这样其自主探索的动力也将大大增强。
4突出协作与个体关系的评价机制
由于任务的设置是协作完成的, 所以在评价机制上要充分考虑协作与独立的关系, 对学生的评价既要考虑小组的整体完成情况, 又要考虑每一位成员在组内所承担的任务不同、所贡献的力量不同。为了把这两个指标都能反映到学生最后的得分上, 采用了这样的一个评分规则:每个同学所得成绩=他所处组得分×他在组内的贡献, 组内的贡献=个体在组内得分/组内所有成员的平均分, 小组每个成员的得分是由组内成员共同评价得到的, 而小组的得分是在其汇报时, 取教师和其他组打分的平均值。通过这个评价机制, 使得学生体会到协作中整体与个体的关系, 进而促进他们更好地完成任务。
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实践中, 教学内容上体现学科差异性、教学方法使用构建主义模式下的支架式教学、教学组织形式为任务驱动下的协作学习、评价机制体现协作与个体的关系,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理论上也积累了一些体会, 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 进一步探索、深化这种教学模式, 促进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 (5) .
[2]庞尔丽.C语言程序设计中任务驱动下的协作学习[J].计算机教育, 2006 (8) .
[3]陈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二) ———关于建构主义理论[J].中国远程教育, 1999 (6) .
[4]袁维新.影响知识建构的环境因素探析[J].教育科学, 2003 (6) .
浅议计算机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篇5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语言就是教育的存在,是师生灵魂碰撞的媒介。语言对于教育的进行,对于师生的交往具有本源上的意义,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进行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计算机是一门新型的学科。在计算机课的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教学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几句精彩的导入语,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学生对各种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许多学生学计算机都是由于对计算机的新鲜、好奇,作为计算机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认真地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兴趣的导入语,来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一个好的导入语是一堂课成功的前提。
学生对于新事物较容易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被另一新生的事物所替代。学生的兴趣特征表现为持续时间不长,且不稳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根据教材的内容,优化导语的设计,做到“新、奇、变”,力求在课的伊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在教师形式多变的提问上,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如发问式的导语:“计算机是一般的家用电器吗?你能说说理由吗?有什么不同呢?假如你来用计算机你能用它来做哪些事情呢?”这一系列的问题,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能总是带着兴趣投入到继续学习中去。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被激发起来了,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二、富有哲理的幽默语言,可让学生轻松愉快掌握知识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记忆较困难。在讲授时,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就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轻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例如,在机房上课时,经常有个别学生在偷偷地玩游戏,教师走到他跟前时,他便把窗口最小化,当然教师还是很容易从任务栏中发现。但在学习了任务栏的隐藏操作后学生再如法炮制,教师就不那么容易发现了。针对这一情况,我用了一句调侃性的话教育学生:“咱们班有个别同学真的变成了知识越多越反动了!希望同学们千万不要违背了科学的真谛呀!” 这样一句幽默又语重心长的话,不仅能够使那些玩游戏的学生在微笑中诚恳地接受批评教育,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态度。
三、含蓄的批评,更能提高教育的实效
教学批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但许多学生由于定势往往对此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使得教学批评收效甚微。其实,学生在学习中发生差错是难免的,此时,教师若厉声厉语地指责和批评,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者是口服心不服。如果教师采用温和含蓄的语言能使学生消除窘态,缓和气氛,跳出困境,才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一次,我在讲解完FLASH动画制作后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旋转的风车,然而在我验收时发现有几个学生做的一模一样,我知道他们都是复制别人的,怎么处理呢?在课上我讲了这样一段话:大家也知道克隆是怎么一回事吧,我们也知道克隆技术目前只有很少几个国家掌握,但是在咱们
这节课上好几个同学的作品都一模一样,难道克隆技术已经普及到我们班了吗?请你们帮助我解答这个问题。这时那几个复制的学生表情就显得紧张起来了,当大多数学生笑着说“复制”字时,他们的表情就更不自然了。至此,一个“复制”正是我批评的主题,借学生之口点了出来,基本目的已达到。自此以后,学生们上课再也不复制别人的了,都是自己完成自己的作业。
四、无声语的应用,可以转变学生的思维
无声语包括教师的表情语、目光语等,这些无声语言可辅助有声语言来实现教学目的。作为一名教师,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运用表情的人就不能做一个好教师,一名教师只有在他学会在面部、姿势和声音各方面做出不同的表情时,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
有一首歌中这样唱到:“老师的眼睛会说话”。是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常常靠眼睛来联系。教师们用和蔼亲切的目光去捕捉学生的视线,让眼光洒遍教室的每个角落,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注意自己。对于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目光:如对思维活跃的学生投去赞许的目光;对回答问题胆怯的学生投以鼓励的目光;对在课堂中个别调皮的学生违反了纪律,目光无形中就起到了控制课堂的作用。我们可以用严肃和警告的目光去批评课堂中的违纪同学,这同大声训斥相比,无声的批评学生更容易接受,且不影响大部分同学的注意力,此时无声胜有声。
大学计算机语言教学 篇6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语言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C语言和VB是近些年来发展、推广速度最为迅速的程序设计语言,中职技校类学校中最常用的也是C语言和VB程序设计。笔者经过在实际教学中的不断摸索和学习总结出一些经验,本文即以C语言为例来探讨计算机语言教学的教学方法。
一、计算机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C语言本身功能强大,学生学习兴趣低
C语言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语言,它处理功能强、目标代码质量高,既有高级语言的一般特点,又具有汇编语言硬件和二进制位操作的特殊功能。也因为如此,造成了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编写C语言程序的要领,从而对C语言的学习失去信心。
2.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
中职技校类学校生源的地域性差异使得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授课的过程中,常出现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消化不掉的问题,产生两极分化现象。
3.程序设计能力差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穷举、递推、迭代、递归、方程求解、字符串操作等几种常见算法知识掌握不牢,编写的程序结构不清晰、可读性差、执行效率较低。
4.程序调试能力差
笔者认为在语言类知识的学习中,英语水平很重要,但中职技校类学生往往英语基础都较差。从而出现不熟悉DOS操作环境和DOS命令的使用,不熟悉TC(TurboC)各菜单功能,不熟悉编译过程中出错的英文信息,甚至连syntax(语法)、mistake(错误)、overflow(溢出)等单词都不认识,造成学生录入程序速度太慢、录入正确率低等问题。
二、C语言教学目标的确定
对中职技校类学生的培养,侧重于编程能力的提高和应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的提高。让计算机语言成为学生手中的一门工具,使学生不但掌握工具的用法,更要懂得在哪种情况下运用何种工具,要学会用它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的应用
1.从整体讲述到具体分析层层细化
学生最初接触C语言时会感觉陌生又新奇,教师不能一开始就灌输数据类型、运算符、语句的用法等基础知识,应该先让学生接触几个有代表性的程序,从程序的构成、基本特点上讲解,使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一个总体的认识,然后再分别讲解分析各个章节的知识点。 C语言的语法规则非常多,知识点琐碎且枯燥,学生往往还没有深入到编程中,学习热情就已消磨殆尽。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可采用从整体把握到具体讲解层层细化的教学方法。先引入具体实例,让学生对本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性认识,然后再详细讲解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及相关语句、语法规则。
2.采用实例教学,逐步解决问题
在每节课的开始,教师不妨以实例为知识的载体,设置一两个问题,在讲课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去主动发现、分析和解决。例如:在讲for或while循环语句时,可以事先准备“求从1到100的数之和”这类简单的编程题;讲基本语法时,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再通过讲解类似的语句清晰思路;最后再让学生编写出完整的程序。通过这种实例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从而使课堂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3.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实现学习资源整合
针对C语言学习的特点,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固定知识和实例,而应该本着以教材为本、扩充教学资源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 建立以C语言程序为专题的学习网站。这样的专题学习网站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专题学习资源和交流工具,让学习者自己选择信息资料,收集、分析并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将教材上和课外的知识整合为自己的实例数据库并加以利用。
四、反思
笔者通过几年的C语言教学探索和学习,获得了教训也取得了一些经验。比如对教学选例的控制还不够理想,容易偏高或偏低,不利于切中学生的学习兴奋点。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学质量和效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只要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征,再辅以有效的教学方法,就能够取得明显的成效。总之,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抓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教学"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谈计算机语言教学方法 篇7
一、计算机语言教学
计算机语言发展速度非常快, 种类繁多, 并且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 而课堂教学却不可能面面俱到, 教学内容也远远滞后于快速的计算机发展速度, 只能将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语言引入到计算机教学课堂了。实际中的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又存在三大棘手问题:第一、众多的语言规则让初学者望而生畏;第二, 灵活多变的使用方法又令人捉摸不透;第三, 课堂讲授时间非常短暂。那么, 怎样上好这门课程, 使大家在短暂的一个学期内学好掌握好是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计算机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专科计算机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如下:
1、学生兴趣低、无法调动其学习兴趣
在计算机语言教学中, 一般来说, 学生兴趣比较低。学生往往认为要学习语言应该自己去专心地学, 那样听老师讲课是无法很好地学习语言的, 所以自学能力强的学生便自己去学习, 而自学能力不强或者自觉性比较差的学生就可能会上课不听讲、下课不看书。
2、学生程度参差不齐
在计算机语言课的教学过程中, 发现学生计算机知识程度参差不齐, 比如在授课的过程中, 一些基础好的学生觉得早已听懂, 而基础差的学生会觉得进度较快.这样使得基础好的学生不能深人学习, 基础差的学生学习基础不扎实。
3、程度设计能力差
从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可看出: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不强, 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较弱, 缺乏创新思维。编程时设计的程序结构不清晰、臃肿, 可读性差, 程序的效率较低。
三、计算机语言教学措施探讨
1、启发式教学激发学习主动性
计算机语言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编程思维, 我们可以大胆采用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尽快明确编程思路, 掌握基本编程方法。在课堂上, 讲授重点内容时, 应放慢速度、加重语气, 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遇到难点时, 善于化解, 把问题逐渐细化, 所有小问题解决了, 难点自然就解决了。并坚持让学生自己去编程实现, 教师只扮演“打字员”的角色, 直接把内容输入到语言环境中, 一边输入一边和大家交流, 如果实在有困难, 教师停下来再加以详细分析, 直到程序编译、运行和显示出正确结果。启发式教学很容易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完整过程, 也大大地提高了我们授课的效率。
2、重点是通过实例介绍语法规则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应通过完整的程序实例来介绍重点语句的使用规则, 无论大小, 只要学生能亲眼所见, 心中就有“底”, 就不会产生畏惧。比如, 教材中的一道典型例题:输入一行字符, 分别统计空格、大小字母和数字的个数。教师首先带领大家分析题意, 引导大家积极去思考, 这时部分同学已经知道将要使用循环结构、条件判断和输入输出语句, 却不清楚如何使用, 老师应趁热打铁重点介绍语句的使用规则, 再总结归纳一下, 整个知识点也就清晰明了了。
3、强化实践
计算机语言的实践就是上机编程, 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也是我们了解教学反馈信息的直接渠道。只有亲自动手、亲自实践, 才能真正体会到语言编程的乐趣, 才能发现自己的智慧闪光点。通过上机练习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也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实际编程的能力。
4、注重计算机思维培养
在讲课中, 应集中精力对章节的知识结构进行详细阐述、对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分析是解决的第一步。把典型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 再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 取得最佳方法, 这个过程强化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不应花太多的时间放在对语句语法的过多讲解。当遇到实际编程时, 需积极引导学生把“要想干什么”的问题, 直接转化为“要解决什么”的问题。当问题确定以后, 必须选择正确的算法。比如求所有四位数质数, 从两种角度来分析可写出两种循环方式, 一种是多重循环, 一种是单循环, 当然, 后一种方法时间复杂度较小。当然, 计算机编程中的算法和数学中的算法存在很大区别, 需要教师对学生们的计算机思维进行长期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培养。
计算机语言教学方法初探 篇8
从人的认知角度来说, 感受最深而且不易遗忘的是亲身经历的过程, 和教师的描述相比, 亲身经历的认知范围要宽, 其知识的获得不仅仅是教师讲述的内容。这也正是我们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例如, 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在计算机语言教学中, 如果对计算机语言层出不穷的变化视而不见, 一味地灌输所教语言的语法格式、规则等, 就不能体现计算机语言的全部内涵。
另外, 计算机语言的应用, 并不像运用物理定律那样经典、刻板, 也不像人类的自然语言较多随意性而较少规律性。计算机语言的这些特性为我们实施新的教学方法———探索式教学方法提供了条件。
探索式教学方法的主导思想是:在教学中的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 在学习中探索。这里所说的探索并不是让学生像盲人摸象一样漫无目的的摸索, 而是让学生学会摸着石头过河的本领和技能;这里的学习也不仅是单纯学懂书本和课堂上已有的知识, 而是尽量在现有的条件下, 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进一步让学生学到计算机语言在发展和使用中带有规律性的具有前瞻意义的知识, 能举一反三, 为未来通过自学掌握新的计算机语言打好基础。探索式教学方法在计算机语言教学中的实施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计算机语言教学中算法概念、数据结构概念、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等基本概念应讲深讲透。例如一些命令语句的语法, 对其中各种符号的含义和使用规则必须作重点介绍, 以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熟练运用;对于具体的命令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 则只须点到为止, 让学生在上机和自学的时候有继续探索的余地, 随着学生的探索和尝试, 各种使用方法就会随着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出来, 教师再加以总结, 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在探索尝试的过程中也学到了新的东西。通过亲身经历, 动手操作, 开动脑筋后得到收获。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 而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 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探索精神更强了, 探索式教学方法的初步目的就达到了。
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教师可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对所学课程进行预习, 对预习中出现的疑问和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预测。学生一旦对某个问题作出了自己的猜测, 就会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就会为解决这个问题积极思考, 从而唤起学习的兴趣。将预习和猜测在计算机上机试验后, 就可验证其是否正确, 对预习中的疑点也会得到相应的解答,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对某些难点和重点做进一步的讲解, 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提高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第三阶段:是探索式教学法的进一步深化。教师不仅要布置预习的内容, 还要求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解决预习中出现的疑难, 一时解决不了, 同学之间可进行探讨, 在计算机实验课上验证讨论的结果和各种可能性, 找出正确答案, 并由学生总结出学习的感受。教师在学生的学习和讨论过程中只是一个参与者和顾问的角色, 主要掌握讨论的方向和节奏。
探索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比较:
探索式教学方法改变了知识的获取方法, 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变成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会产生更大的主动性, 教师也从传统的“讲解员”角色中解脱出来, 成为教学指导者。
探索式教学法改变了高分低能的现象。这是因为在探索式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探求获得知识的方法, 需要自己创造性地学习, 并要在计算机上进行实践, 总结规律, 对自己的心得进行总结,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慎密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和探索方法更切合实际工作的需要。这也正是职业教育系统的主要任务。
计算机语言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篇9
目前普通高校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计算机语言课程主要有C语言、Visual Basic语言、Visual FoxPro语言、Java语言等。下面简单总结一下计算机语言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在计算机语言教学过程中, 发现学生学习的兴趣都比较低。对于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 他们认为听老师讲课还不如自己好好看书认真学习, 而自学能力较差或者学习自觉性较差的学生就可能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不看书。而且学生对于计算机语言的学习不够重视, 有的同学只是为了考计算机等级考试和程序员而学习, 其中有些学生也是抱着碰运气的态度去考, 并没有目的性。
(二) 学生知识基础参差不齐。
在教学过程中, 发现学生计算机知识程度参差不齐, 比如, 在授课的过程中, 一些基础好的学生觉得早已听懂, 而基础差的学生会觉得进度较快。这样使得基础好的学生不能深人学习, 基础差的学生基础不扎实。通过考试结果分析来看, 发现对于理论性强的知识、知识点的简单应用学生掌握很好, 而对于知识点的综合应用, 学生往往无从下手。
(三) 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
由于计算机语言教学的总学时很短, 如笔者学校开设的Visual Basic课程总学时不超过50学时, 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接受有关知识, 因此大多数讲授的只是语言最基本的语法、语句和一些简单的设计应用, 对于知识点的实际应用却没有时间讲授。由于教学内容与实际软件应用开发思路的脱节, 语言课程的各个实验教学内容离散而缺乏相关性, 实验内容过于重视知识点的验证, 而忽略各个实验之间知识点的运用衔接, 学生面对难记的语法和复杂的算法常提出学习这些计算机语言有何用的困惑, 比如Visual Basic语言的教学, 如果能以开发一个完整的数据管理软件为主线作为教学指导, 学生通过对这门课程掌握如何运用计算机语言作为开发工具实现实际需求软件的开发, 从而了解软件开发的完整思路及开发流程, 而且这种教学内容与方式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学生程序调试能力差。
在计算机语言课的实验教学过程中, 往往一位教师需要指导六、七十位学生上机, 指导教师常常被几个爱提问的学生围着, 对于实验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的学生, 往往是出现问题立即找老师, 从不主动分析出错信息, 有些学生实验遇到问题也不找老师, 任由问题出现, 甚至干脆睡觉或者什么都不做等着下机, 这样一来渐渐失去学习兴趣, 如果要上交上机作业也常常出现互相拷贝的现象。另外, 有些学生程序输入较慢, 实验课结束了程序才输完, 根本没有调试的时间。
(五) 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非计算机专业语言课的考核方式仍处于侧重卷面的语法考核而忽略编程综合能力的测试, 因此需要开发出合理的语言课实验考核系统, 体现淡化语法, 重视编程能力训练的计算机语言课教学观念。
二、计算机语言教学方法的思考
计算机语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非常强的课程, 而且是一个创新性比较强的课程, 学生自己可以设计个性化程序, 学生自己也可以制定开发设计目标并去实现。所以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好计算机语言,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有很多学生对于计算机语言的学习缺乏信心, 认为它很深奥、很难学。因此, 任课教师应采取适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为了消除学生对程序语言的神秘性, 教师可开课之初以“顺序、分支、循环”三类有代表性的程序, 在课堂上当场编写一些小游戏程序并演示;或者可以利用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游戏软件, 如在语言教学中, 为了提高学生的字符录入速度, 可利用中文打字游戏, 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并掌握知识。而且大量使用实践应用, 通过亲自动手、亲自实践,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言应用的乐趣。教师也可讲解目前计算机程序人才的重要性和他们的待遇, 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 强化课程理论教学环节。
计算机语言课程亦即程序设计课程, 该类课程的核心任务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程序设计的方法和理念, 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某一种语言。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 经常是教师讲的非常清楚, 学生也听的很明白, 但是一到做题的时候学生就不知道如何应用了。所以首先从理论教学环节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把过去要精讲细讲的语法规则取消不讲, 只讲程序结构和如何设计分析;把过去的满堂灌改为分组讨论加启发;对讨论结果再进行点评指导。教学时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 使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动脑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进而编写出程序, 锻炼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注重培养学生思维。
在讲课中, 教师可集中精力对章节的知识结构进行详细阐述、对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不应花太多的时间放在对语句语法的过多讲解。当遇到实际编程时, 需积极引导学生把“要想干什么”的问题, 直接转化为“要解决什么”的问题。当问题确定以后, 编写程序正确地解决问题。如果程序正确, 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该程序好不好, 有没有改进的地方, 如程序的可读性、程序的结构是否合理、符合逻辑、程序的执行效率以及程序所占用的存储空间等。 通常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所以应鼓励每位同学将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考虑讲出来, 不要局限于某种标准答案。应将不同的想法列出来一一进行对比, 找出不同的优、缺点,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有帮助, 可以让学生看到相同的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式, 并且能够理解不同解决方式的优点、缺点。
(四) 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及实验训练。
计算机语言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一定要动手多写程序, 通过写、通过思考才能有所进步。教师给学生提供各种不同的问题, 让学生编写能与计算机交互的程序, 让计算机帮助用户解决问题。通过对各种不同问题的尝试解决, 不但有利于对计算机语言的熟练掌握, 而且对计算机的工作流程以及特点也会有更深的体会。另外, 教师在上机时不再给学生布置验证性的实验, 可以布置大作业。在大作业中设计好分段实施目标, 学生在进行实验时, 可以个人进行设计, 也可以分组进行, 充分展现学生自己的能力, 提高学生上机积极性。
(五) 构建实验、课程考核系统。
应用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 而且目前高校更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所以应设计以实际需要为目的、验证型实验为辅、设计型实验为主的计算机语言实验教学内容, 配合理论教学内容让学生以团队形式有效地按时按质量完成设计型实验内容。对于课程的考核, 教师可设计出相应的课程教学考核系统, 应淡化传统卷面语法的考核, 而重点突出编程能力的考核。
三、结语
在飞速发展的电脑时代, 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 需要研究和实践的问题有很多, 而教学方法的研究对于任课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必要的。教师应及时发现计算机语言教学中的问题, 不断探讨、改进教学方法, 从各个角度开发学生的思维, 促进其创造力, 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艳伟.计算机语言教学方法探索[J].科技信息, 2009
[2].周忆陶.计算机语言教学方法探析[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大学计算机语言教学 篇10
一、培养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习的热情
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 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在学习的对象上, 使感知觉活跃, 注意力集中, 观察敏锐, 记忆持久而明确, 思维敏锐而丰富, 激发和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 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我认为上好第一堂《C语言程序设计》课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学生都是初次接触C语言, C语言对他们来说是神秘的, 第一堂课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对这门课产生兴趣, 所以我觉得第一堂课应为C语言趣味导学课。
1. 演示程序结果, 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让学生知道C语言的强大功能, 利用它我们能编写各种软件……相信这时有些学生已经有些“蠢蠢欲动”了, 恨不得立刻学好C语言。
2. 强调C语言的重要性
C语言是学生今后学好其他各类语言的基础, 比如数据结构、C++、JAVA等。虽然程序设计语言更新很快, 但如果真正掌握了程序设计思想, 具备了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语言再更新, 程序设计的本质也不会变。
3. 介绍C语言的学习方法
C语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教师只需花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语言本身的讲解上, 而剩余三分之二的时间应当放到学生对程序内容的考虑以及上机的调试上。同时要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 并通过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初步了解C语言的环境
在Turob C 3.0环境下, 举出几个简单的小程序演示给学生看, 使学生熟悉C语言的编辑界面, 了解从源程序到可执行文件的整个操作流程。
二、C语言教学过程中具体的实施方法
学生刚开始学习时还有兴趣, 但慢慢热情就会下降, 甚至不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1. 问题启发式教学,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C语言概念多、语法繁, 问题启发式教学可以将难理解、难记忆的概念和规则变成一系列时而醒目、时而深奥的问题呈现在课堂教学中, 这样在实现师生互动的同时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学习积极性也随之调动起来。这种启发式、讨论式、交流式的教法, 不仅改变了原来的灌输式, 而且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到形象思维的转化
C语言本身是一门极其抽象难懂的学科, 如何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使本来枯燥无味的C语言变得魅力无限, 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所在, 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3. 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精神就是指灵活地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去发现和创造一种新观念与新方法的能力。在教学中, 教师对于每一概念、每一问题的提出都应精心设计与安排, 注意创造问题情境。而提出的问题要尽量从实际应用出发, 贴近日常生活, 使学生对问题感到有解决的需要, 激发学习兴趣, 并鼓励和帮助学生建立创新意识, 形成创造性心理品质。比如在讲到C语言中几种典型的排序算法时, 可以先设计这样的一些问题:如果要对全班同学的考试成绩进行一次排名, 你会用什么办法?你又能想出几种排序的方法?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接着引出要讲的课题。
对于同一个问题来讲, 如果程序能够正确地解决问题, 那么这个程序就是正确的, 但是这个程序好不好, 又有其他的因素制约。因此, 一个程序的好坏, 衡量的标准有很多, 并不是绝对的, 可能不同的程序, 优、缺点不同, 适应的场合、对象也就不同。通常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及视角, 所以应鼓励每一个学生将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考虑讲出来, 不要局限于某种标准答案之中。应将不同的想法列出来, 一一进行对比, 找出不同的优、缺点,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有帮助, 可以让学生看到相同的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式, 并且能够理解不同解决方式的优、缺点。
4. 灌输“框架”学习法
“框架”学习法可培养学生的全局思维和算法的整体设计能力。它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学生有了一点编程基础后, 要利用伪代码或流程图, 从算法设计的角度讲解编程思路, 而不应拘泥于语法细节, 不分主次、逐条语句地讲解代码, 这样能使初学者对函数设计的关键问题有清晰的认识, 有利于从统筹全局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体现了程序设计逐步求精的思路。二是在学习函数时, 由于新的算法已很少, 主要是学习用函数调用的方法来重新编制以前所熟悉的程序, 因此我们可以把着眼点放在函数的设计框架上, 体现参数设计、返回值设计等关键问题, 无需细讲函数体的实现细节。
综上所述, 在C语言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还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使学生真正掌握语言的基本规则, 切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
摘要:在中职学校, 计算机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 而《C语言程序设计》则是计算机学科中一门基础专业课程, 如何在职校让基础比本科生差很多的学生去学好这门课, 是许多职校计算机专业课教师的困扰。本文是笔者在C语言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看法, 希望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一些促进作用。
关键词:C语言,教学方法,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王明福.C语言程序设计[J].高职高专教育, 2007 (7) .
大学计算机语言教学 篇11
关键词:计算机C语言实验教学教学方法
0引言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所深刻地认识,它已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且在各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情况必然对高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已经不再是理论型的人才了,更注重的是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这必然给高校的计算机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如何进行实验教学改革,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这也是每一所高校办学的最终目标。
C语言作为目前每一所高校的一门必修课,在进行C语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只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实验教学才能真正的让学生将理论课所学的内容应用到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C语言的实验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的能力,采用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引导、启发学生,即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起主体引导的作用,让学生上机演练,在学生动手的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根据提出的问题教师进行答疑,最后根据实验的全过程进行总结。这种方法应用到了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对C语言实验教学的真实情况,现将实验教学方法做以下总结:
1要想上好一节实验课,实验教师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
首先就是必须了解教学大纲的内容,可以说教学大纲是计算机教学的指导棒,它不仅仅对理论教学起到指导和约束的作用,对于C语言实验教学同样也是很重要的。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过程,还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都必须围绕教学大纲进行,才能使教学工作顺利的开展。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熟练掌握大纲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并将其完美的融入到实验教学当中。设计出的实验题目不仅要新颖,还要引起学生们的兴趣,还不能够背离教学大纲的内容。充分的将大纲中的重点、难点内容编入实验教学中,使学生在实验的动手过程中能够充分理解。语言编程是一项很枯燥乏味的工作,所以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说:C语言的实验教学可以根据理论课的内容划分为几个部分,例如C语言的三种基本结构,按照每一部分的内容编写出实验内容,这三部分之间又有相互的联系,应该举出比较典型的例题来进行实验教学。
其次就是教师必须在实验教学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确定实验内容。教学目的要明确、便于理解,利用明白的讲解让学生清楚的知道每次实验课都要做什么、学什么:实验内容的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不但不能脱离大纲,还要每节课都突出重点,使学生了解自己应该掌握哪些内容。教师还要在每一节上实验课之前将每次的实验题目都做一遍,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免在课堂演示的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再来解决,这样会浪费课堂时间。教师还要对实验机房的机器进行调试与维护,对有故障的机器要及时进行维修,以减少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浪费时间。最后就是要了解学生的状态,这是上好计算机C语言实验教学课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每一个学生的基础不同,有的对计算机编程了解得多一些,有的根本没有基础,完全不理解,如果教师只是教,而不顾及学生的感受,会的同学知道怎样学,而不会的同学不知道怎样学、学什么,这样肯定不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不能再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给学生灌输实验内容,而是要对学生的个体差别进行引导、启发,教给学生如何学习C语言和在学习C语言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该如何解决。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有基础的学生可以增加难度,没有基础的学生可以耐心讲解,细心指导。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每次C语言实验课前,要求学生先复习理论课所学的知识,然后对实验题目进行预习,完成对实验课的预习工作,并列出疑难问题。有了课前预习,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就会比较容易,学生也能更快的掌握应该掌握的内容。
2教师的实验教学方法
对于初识编程语言的学生来说,C语言是一门相当难理解的课程。他们没有语言编程的理论和模式,一切都是新的。所以,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编程理念和编程模型,要比让他们机械的把程序敲入计算机,简单的查看运行结果更重要。那么如何通过实验课使学生们对C语言变成感兴趣,如何建立编程思想才是实验老师应该考虑的重要内容。具体的讲课过程如下:
首先要把理论课上所学的与实验课相关的内容做一下简要的复习,加深学生们对C语言重点难点的理解,因为理论知识是进行实验操作的前提基础,只有充分掌握了理论知识才能上号实验课;然后针对学生们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难以解决、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要进行详细的讲解,再按照实验教学计划进行实验课内容的教学。在C语言实验课上,一般教师都是先把教学步骤从头到尾的演示一遍,或者是让学生跟随老师的操作,在正确操作的基础上查看程序运行的结果。实际上,这种教学方法使得讲解和实际操作分离,不符合计算机实验教学的学习规律,学生往往在课堂上是听懂了,但是一到实际操作,还是做不出来,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教师应该把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和演示,每次讲解的时间不要太长,要把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实践,着重强调操作要点,让学生自己完成实验题目。现在的C语言实验教学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利用大屏幕和投影仪向学生展示操作步骤及效果,使得学生加深了印象,在税后的动手操作中增强了信心,教学效果较好。实验教学中实验内容的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实验课的内容不结合实际,很乏味,没有任何现实意义,那么就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也不会给学生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对于C语言中循环这一问题的编程实例,如果用简单的方法和程序来讲解不会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象,但相反,我可以这样给学生上课,我要求和学生做一笔生意,把循环当中“富翁和陌生人”的典型例题带入到实验课堂上。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自然会想办法把程序编写出来,他们也想知道这样的问题到底是怎样的答案。学生只要认真考虑这个问题了,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建立起一套正确的编程思想,这就达到了我们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
3让学生自行动手操作
中职计算机语言课教学改革探讨 篇12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者学习对象的一种认识, 或趋近的意识倾向, 它是一种学习动机, 是学习积极性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心理成分。下面就以《Visual Basic》为例, 讲讲我在讲课过程中,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三步骤。
第一步:教学前期通过简单有趣的例子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想学生能够学好《Visual Basic》, 培养学生的兴趣就是关键。
学生在拿到《Visual Basic》新书, 大概的浏览了内容、并且向高年级的同学了解后, 他们脑子中就有一种这样的感觉:《Visual Basic》是一门很难学懂课程, 于是就有了害怕心理。为了消除同学们的这种害怕心理, 我就用比较简单有趣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子是这样的:制作一个简单的动画, 让图片在窗体上下左右来回移动。通过这个例题:让同学们感性认识到用VB也可实现动态效果, 并且让同学们觉得:其实用VB来编写程序也并不象想象中的那么难, 用很少的代码或几乎不用代码就可编出有趣的、能解决问题的程序来, 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VB的兴趣。
第二步:教学中期巧用教学方法持续学习兴趣。
1.1 用简单易懂、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解释VB中的专业术语
VB有很多专业术语:如对象、属性、方法、事件等。例如:在解释“对象”的时候, 先说明这不是我们生活中说的“找对象”的“对象” (广东人说“拍拖”, 同学们笑) , 而是现实中实际存在的东西 (实体) , 如:你手中的笔是一个对象, 接着转入正题:在VB中, 应用程序的每个窗体和窗体上的种种控件都是VB的对象。再如:在解释“属性”是这样说明的:“属性”就是特征 (特点) 的描述。比如, 一个人有: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等, 而描述某个人: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子就是一个具体的人的特点、即属性。从而接着说:窗体是VB的对象, 而窗体的标题、颜色就是窗体的属性。
1.2 用引导法帮助同学们记忆控件、属性、方法、事件等有关专业术语的单词, 消除同学们觉得英语基础不好, 就学不懂、学不好的心理
在VB中, 编写代码要用到大量的英文单词, 而中职学校的大部分学生都是英语基础比较差的, 鉴于这种情况, 我分两种情况处理:
第一种:同学们已学过的单词, 先解释在英语学科中的词义, 再解释在VB中的意义。例如:
文本框控件:TextBox。
其由两个单词Text和Box组成, 在英语学科中Text解释为“课文”, 在VB中解释为“文本”, 在英语学科中Box解释为“箱子”, 在VB中解释为“框”。
这样使同学们觉得这些单词原本是熟悉的, 只是词义有了变化而已, 在不同程度上消除了英语基础不好就学不懂、学不好的心理障碍。
第二种:同学们未学过的单词, 让学生记住该单词在VB中的意义:不要求整个单词会拼写、会读, 但必须要记住首字母, 因为在VB中很多代码在输入第一二个字母后, 就有整个单词的提示, 无需一个一个字母输入。
1.3 抽象问题生活化
抽象的问题比较理性化, 学生对的事物的认识思考开始是直觉性思维在起主导作用, 教师可以将抽象问题感性化, 生活化。例如:在学习用分支结构的if语句编程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时, 我采取以下方式来讲解:
1.4 设置“陷阱”,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
在讲到两个变量值互相交换的问题时, 我就采用设置“陷阱”的教学方法。首先将题目写出, 然后让学生自己先编程序, 找一个学生错误的程序行A=B:B=A写在黑板上, 多数学生采用此方法, 然后引导学生一起分析程序。我向学生展现实验, 拿两只杯子, 一只装满茶 (名为A杯) , 另一只装满咖啡 (名为A杯) 。要求交换杯里面的液体, 学生会马上说“再拿一个空的杯子来”。借助于第三变量 (中间变量) C, 程序行应改为C=A:A=B:B=C, 这样程序也解决了。教师通过一个错误的语句一步步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通过设置“陷阱”, 使学生印象更深刻,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 教学效果更明显。
1.5 复杂问题简单化
学生不愿思考的原因之一是可能老师所讲的问题较为复杂, 学生往往知难而退。这时教师不妨采取将问题分解, 或者用类似此问题的另外一个简单问题来替代的方法将该问题简单化。例如:我在讲授用VB编写一个毕业生管理系统的下拉菜单时, 学生开始对下拉菜单无感性认识, 这时我就用小食店的菜单来作例子进行讲解, 图解如下所示:
通过上图的比较, 学生不但兴趣浓厚, 而且也比较容易掌握下拉菜单的制作。
第三步:教学后期用大实例高涨学习兴趣。
在VB的教学中, 采用大实例作为教学内容, 能够高涨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大实例都是具有一定的实用性的, 功能都比较全面和实际, 学生在做的时候就有了目标, 而且大实例一般都分为几大模块, 每一个模块都是各自独立的功能, 学生通过一个一个模块的制作编写来完成一个大实例, 使学生有较大的成就感, 学习的兴趣也随之高涨起来。在VB的教学中使用大实例作为教学内容, 在上课时可以比较明显的感受到学生的注意力较为集中, 而且动手实际操作的时间比平常延长较多, 这对于课堂的教学活动开展是十分有利的。从我自己在大实例的教学过程中, 我感到用大实例进行教学在高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有如下几点很重要的作用: (1) 可以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 可以让学生了解各种知识和思想的实际运用; (3) 可以让学生了解程序软件的开发的全过程; (4) 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进行计算机语言课的实践教学环节
针对计算机语言教学的特殊性, 以及中职生的思维特点和学习特点, 我在进行计算机语言实践教学环节中运用项目导向模式进行教学, 发现项目导向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
2.1 认识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是指用实践项目进行新知识的传授, 让学生从事某一实践项目的训练, 从而获得与之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这种模式以“项目驱动”为主要形式, 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和深化与之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 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目的。
2.2 项目设计的步骤
项目设计一般包括如下六个步骤:
(1) 项目的选题:学生根据老师发的项目设计任务书、指导书思考项目的选题, 思考项目的定位及完成所需资料的搜集工作。
(2) 顶层设计 (算法、界面) :思考程序中使用的主要语句及所用的控件方法, 并针对程序的面向对象在草稿纸上进行界面的设计。
(3) 上机实践:利用课堂时间上机进行程序的编写、调试、修改等工作, 教师给予指导及技术支持。
(4) 编写简单软件文档:利用课后时间编写程序使用说明书或简单的说明文档等。
(5) 作品评价:利用课堂时间自我评价和对他人作品进行评价, 教师给予适当引导和鼓励。
(6) 提交实践报告:完成项目后提交实践报告。
2.3 项目设计的选题关系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在整个实践教学中, 项目的选题十分重要, 它关系到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一般来说, 应选择那些便于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技能, 又能在今后实际工作常见的问题, 难度和工作量大小也要合适, 能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也就是常说的让学生“跳一跳就够得着”的项目。这些小项目可以是模拟的, 也可以是真实的。为保证项目设计的顺利进行, 指导老师应在下发项目的同时, 发放设计实践任务书, 并根据每个学生的水平适当分配设计任务。通常, 每个班可以有若干个题。设计任务书应提前发给每个学生, 以便他们搜集材料, 早做准备。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 教师主要发挥主导作用, 在实践教学的开始阶段, 注重启发、引导、鼓励和支持学生发现问题, 在设计进行阶段, 以纠错性指导为主, 切忌越俎代庖, 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创造积极性。设计进入后期, 应对学生的设计进行全面审查, 并指导学生进行作品的评价。
2.4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经过实践教学环节, 发现在项目教学模式下, 教师由传统的管理者和解释者的地位转变为技术助理、合作者和帮助者;学生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和积极的合作者;这种教学模式顺应了计算机语言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 使学生真正地掌握了操作技术;项目教学模式使得学有余力的同学, 在完成任务后, 可深入学习其它知识, 而后进的同学, 也可以循序渐进地学习, 教师也可花较多的时间用以辅导后进同学, 既保证了课的容量, 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学生往往下课了还不愿意离开机房。
学生也养成了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习惯, 养成了编程前先设计算法的良好习惯, 这对于中职生是十分难得的。通过这样的实践, 学生不仅仅是在知识和技能上有了提高, 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主动思维能力、项目团队中的协作能力、口头能力、交流能力等。例如:07电脑 (1) 班的李燕婷和曾翠娟两位同学合作的用VB开发的“惠城职校毕业生管理系统”, 获得了惠州市电脑作品评比“一等奖”, 作为指导老师的我也获得了“优秀指导教师奖”。
苏霍姆斯基的教育学说中有这样一句话, 即“教学应使学生从中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满足、求知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各种情感体验, 从而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活动的情感进行学习和思考, 使教学成为一种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这应是我们每位教师努力追求的境界。
摘要:针对计算机语言课学生厌学、教师难教的教学困境, 以及中职生的思维特点和学习特点, 作者谈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三步法, 和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运用项目导向模式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 发现项目导向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
【大学计算机语言教学】推荐阅读: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05-20
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06-26
大学计算机教学反思09-08
课课家教育-2018年12月大学生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C语言视频教程09-09
大学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研究07-10
大学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论文07-01
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应用与研究09-01
济南大学大学计算机06-13
计算机语言教学01-10
吉林大学大学计算机基础题库介绍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