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

2024-09-14

斑点叉尾(精选9篇)

斑点叉尾 篇1

斑点叉尾俗称沟鲶、河鲶、美洲鲶,原产于美洲,1984年湖北省率先从美国引种,经20多年的试验、推广、养殖,今已成为我国淡水鱼类引种、养殖和加工出口最成功的品种之一。2007年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将斑点叉尾的人工苗种繁育工作列为2007年度重点项目,由福建省淡水研究所和建瓯市鱼种场共同承担。2007年初在建瓯市鱼种场引进美国斑点叉尾原种亲鱼1 200尾,雌鱼平均体重2.15kg,雄鱼平均体重2.25 kg,年龄4龄。经一年多培育,2008年4月下旬开始产卵,6月下旬产卵结束,人工孵化也于7月初结束。由于斑点叉尾具有特殊的繁殖习性,因此它的繁殖方法与其他鱼类有较大的不同。现结合生产实践将有关技术总结如下。

1 亲鱼培育

1.1 池塘条件

亲鱼培育池每口面积3×667 m2~5×667 m2,水深1.5~1.8 m,池塘形状呈长方形,池底平整,底泥厚5~10 cm,水源为水库水,池塘进水口装置50~60目尼龙过滤袋,防止野杂鱼进池。每口池塘配备1kW增氧机2台。

亲鱼放养前用生石灰清塘, 池底平均留水10cm,每667 m2用生石灰75 kg,加水溶浆后全池泼洒,杀灭各类有害生物及病原体,3~4 d后灌进新水。清塘10~15 d后,待药性消失再放养亲鱼。放鱼前要先试水。

1.2 亲鱼放养

亲鱼应选无病无伤、体格健壮,个体重1.5 kg以上,年龄在4龄以上,这种规格亲鱼一般性腺已成熟,翌年即可产卵。667 m2放养量为100~150 kg,雌雄比1︰1。同时,在亲鱼池中每667 m2套养200尾规格为10 cm左右的花、白鲢鱼种,以调节池塘水质。斑点叉尾亲鱼和套养鱼进池前,用2.5%~3%食盐水浸洗5~7 min。

1.3 投饲

日常投喂蛋白质含量35%以上的斑点叉尾专用颗粒饲料,日投喂2次,9:00、17:00各1次,由于雄鱼抢食能力比雌鱼强,若投喂量少,往往雌鱼吃不到饵料,因此投饵量要充足,但也不能过量,造成浪费。投饵量应根据水温的变化及亲鱼的摄食情况而定,水温在20℃以下,投喂量占鱼体总重的1%左右;水温在20~35℃时为2%左右,投饵一般控制在15 min能摄食完毕为宜。在亲鱼产卵前一个月,还应增加投喂一些新鲜鱼块(鱼块投喂前应消毒灭菌),有利于促进亲鱼的性腺成熟。

1.4 亲鱼池的管理

亲鱼池日常管理主要要做好水质调节工作。斑点叉尾亲鱼对水质的要求比较高,要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在4 mg/L以上,防止亲鱼浮头。亲鱼缺氧浮头会导致亲鱼一年不产卵。平时每隔10~15 d要冲水1次,每20 d可投放15~30 kg生石灰调节池水的pH值,使水体保持弱碱性;夏季高温季节,应增加冲水次数和冲水量,延长增氧机增氧时间。尤其在5-6月产卵季节,每隔3~5 d要冲水1次,加强冲水以刺激亲鱼性腺发育。日常,要注意观察亲鱼摄食状况,及时调整投饵量;及时清除残饵,以免影响水质。鱼病防治应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原则,定期用二氧化氯、百毒威(碘剂)以及生石灰等药物消毒水体,亲鱼患病应及时诊断,对症下药。产卵季节亲鱼若患病,将严重影响亲鱼产卵。

2 人工繁殖

采取自然产卵、人工孵化的方法。

2.1 产卵巢的准备与使用

产卵巢采用塑料桶或木桶等,高60~80 cm,直径40 cm左右,以能容纳一对产卵亲鱼在内正常活动为宜;产卵巢的一端开口,开口直径为20~30 cm,让亲鱼能自由进出,另一端用20~30目尼龙纱布封底,使亲鱼产卵后不漏卵。也可直接将密封的桶底钻5~6个直径为2 cm左右的滤水洞。产卵巢一般平放在池塘四周水中,离岸边3~5 m处,开口端朝向池的中央。用绳子系住开口端,绳子的另一端系上浮标,便于收卵时识别位置。建瓯山区4月中旬水温可达到18~19℃,此时开始放置产卵巢,数量依池中亲鱼的数量而定,一般占亲鱼配对数的30%左右,产卵巢间距5~6 m。

2.2 鱼卵收集

当水温升到20℃以上时,要对产卵巢进行检查。在群体产卵的前期和后期,每3 d检查1次,群体产卵时,每1~2 d检查1次,提高产卵巢利用率,避免雄鱼为了抢占产卵巢而互相争斗,损伤亲鱼。斑点叉尾的进巢时间一般在傍晚或晚上,清晨开始产卵,约在上午9:00左右产卵完毕,因此,鱼卵收集时间应选在10:00以后,以免影响亲鱼产卵。检查时,应轻轻把产卵巢提出水面,看是否有亲鱼在里面,如有则要轻轻赶走亲鱼,再看有无卵块,如有卵块就用手轻轻取出,遮阳、带水(卵块应全部被水浸没)、快捷运回孵化处。运输用水与原池水温不能超过3℃。

3 人工孵化

3.1 孵化设备

水泥孵化槽长200 cm、宽80 cm、高35 cm,孵化时水位保持在25~30 cm,槽的一端设有溢水口。另一端安装两个水龙头供水。供水量20~25 L/min。盛卵用的孵化篓可用10目防锈的金属网做成,长宽各30 cm、高25 cm。也可用塑料菜篮、自行车篮等做孵化篓。孵化篓底外测固定2~3只长条形散气石,用小塑料软管连接充气泵,孵化篓悬挂在孵化槽中,上边沿应高出水面4~5 cm。卵块放入孵化篓后,及时开启充气泵,让气石散气的冲力能使卵块在水中漂浮并缓慢翻动,避免卵块贴底缺氧,冲气量大小应以篓中的卵块能缓慢翻动为准。也可利用家鱼的孵化槽、孵化环道孵苗。具体做法:用30~35目尼龙网布制作网箱,网箱底面积应小于孵化槽或孵化环道,网箱高度35~40 cm,将网箱悬挂在孵化槽或孵化环道中,网箱上边沿应高出水面5~10 cm。将装有散气石的孵化篓悬挂在网箱中,孵出卵黄苗直接落入网箱中,便于收集。供水量和冲气量的控制与孵化槽相同。孵化应在室内进行,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会杀死鱼卵。

3.2 孵化管理

斑点叉尾受精卵的孵化时间较长,在水温18~20℃时需7~9 d;20~30℃时,孵化时间5~8 d不等,因此,要精心管理,认真控制好水流量、冲气量,定期洗刷网箱,确保网箱内外水体能得到充分交换,及时收集卵膜等污物。

3.2.1 卵块防护

孵化用水要经过80目左右的筛绢过滤,防止水源中剑水蚤等敌害生物进入;如果收集的卵块过大,应用手轻轻分离成小块,防止卵块过大,中间卵粒缺氧窒息死亡;并及时剔除发白的未受精卵及染病、坏死的卵块、卵粒,以免影响其他好卵。

3.2.2 卵块消毒

受精卵移入孵化槽前应对孵化设备进行消毒,因卵块易受水霉菌侵害,在孵化过程中从受精卵开始至眼的黑色素出现之前,要对卵块进行药物消毒,每天1次。消毒方法:将孵化篓和鱼卵一起放入20×10-6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洗消毒10~12 min,或放入2.5%~3%的食盐水浸洗消毒5~10 min。眼点出现后停止消毒。

3.2.3 出苗管理斑点叉尾

受精卵孵化时间长,苗孵出的时间也不齐。一旦有苗孵出,要及时清除条、块状卵膜,以免影响其他卵的孵化;孵出的鱼苗喜在水体的底部聚集成团,此时的鱼苗有一个硕大的卵黄囊,游动不便,因此出苗后要注意调节水流速度,防止水流过大,使鱼苗贴网死亡,待全部出膜后,可用虹吸方法吸出,转移到暂养池中暂养。

3.3 鱼苗暂养

刚孵化出膜不久的鱼苗可暂养在网箱中,箱内水位控制在20~25 cm,每m2网箱可放5 000~8 000尾;暂养2~3 d后,当三分之一鱼苗卵黄完全消失并上浮寻食时,可投喂开口料,一般投喂粉碎后的水蚯蚓或者鳗、鳖粉料。每天投喂2~3次。经过3~5 d的暂养,待所有鱼苗卵黄囊完全消失可自由游动摄食时,再进行鱼苗培育。

斑点叉尾 篇2

在一年的不同季节于黄河干流河南段的伊洛河口、花园口、开封和打渔陈四个位置选取采样点,分别进行浮游植物的.定性定量测定,统计与分析,共测得5门35属35种,生物量见表2.

作 者:张芹 宋威 惠筠 陈杰 冯建新 作者单位:张芹,惠筠,陈杰,冯建新(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450044)

宋威(河南工业大学,450001)

提高斑点叉尾苗种成活率培育试验 篇3

一、育苗条件

1. 育苗池。育苗池为表面光滑的水泥池,长4米、宽2米、深0.6米,池上端设进水口,池底埋设口径为75毫米的塑料管做排水口,并设防逃网罩。水源为青狮潭水库水,水质清新无污染,溶氧丰富,24小时保持水流动,pH值为6.8~7.5,水温为24~28℃。育苗池上方1.8~2.0米高覆盖遮阴网,便于工作人员活动和避免阳光直射。

2. 池塘。池塘单张面积为700~1500米2,水深1.2米,池底淤泥厚约15~20厘米,排灌方便,水源为青狮潭水库水。在鱼苗下塘前10天左右,用干法清塘,保留塘水约10厘米深,每亩用75千克生石灰进行彻底消毒,24小时后进行注水,进水口用60目或80目筛绢布过滤,防止野杂鱼等敌害进入池塘,从而影响下塘鱼苗成活率。同时根据池塘条件,每亩施用经发酵的鸡粪肥200~300千克,培育水质,繁殖浮游生物,为鱼苗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以利于提高鱼苗成活率。

二、育苗池培育阶段

1. 鱼苗入池。育苗池在放苗前1天冲洗干净,用60毫克/升石灰水彻底消毒,消毒后再冲洗干净、注水30厘米深。将自繁的叉尾 卵黄苗从孵化槽内利用虹吸法吸出后放入水泥池,放养密度为8000~10000尾/米2。放苗时要注意水温温差,当温差超过2℃时,必须进行缓苗操作。

2. 投喂饵料。刚下池的卵黄苗不能自由游动,集群沉在池底的边角处,靠扇动尾部来交换水流进行呼吸,以吸收自身的卵黄为营养,经过2~3天当卵黄囊被吸收殆尽后,鱼苗开始上浮觅食。这时鱼苗的饵料主要以购买或从池塘中捕捞的浮游生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无节幼体)为主,投喂前用40目的钢丝网过滤,将水蜈蚣、蜻蜓幼虫、蝌蚪等敌害除掉。投喂2~3天后,以喂水蚯蚓为主,每天早、中、晚各投喂1次。2~3天后可以逐渐用粗蛋白含量在39%以上的鱼花开口料进行驯化投喂,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6%(看天气和鱼的摄食情况而定)。投喂饲料4~5天后,鱼苗已经能够集群上浮抢食,体长平均达到1.8厘米左右,这时可以转入池塘中进行培育。

三、池塘培育阶段

1. 鱼苗下塘。在育苗池培育10天左右,苗种体长达1.5~2.0厘米后转入事先准备好的池塘中继续培育,放养密度为10万~12万尾/亩。从育苗池转入池塘的过程中,对鱼苗操作一定要小心轻缓,避免损伤鱼苗。如果池塘中含有丰富的浮游动物,早上气压低时有可能出现缺氧情况,放苗前一定要进行试水或检测塘水的溶氧量,否则鱼苗下塘可能会缺氧死亡,导致放苗失败。若出现缺氧情况,可启动增氧设备或者向鱼塘注水1~2小时后再进行放苗。晴天的中午和下午,塘水温度比较高时,不宜放苗,可在日落后进行缓苗下塘,并尽可能在池塘水体的中下层放苗,让鱼苗顺利地沉入水底。

2. 饲料投喂。鱼苗下塘后3~4天内,主要摄食池塘中的浮游生物、水蚯蚓等天然饵料,之后,将粉料沿塘边均匀撒到水里,引诱鱼苗摄食。投粉料开始在池塘四周抛撒,2~3天后固定在一个位置并设食台慢慢投喂,固定投料场一般位于池塘的上风头。经过几天驯食后,鱼苗开始集中到食场抢食。饲料粗蛋白含量要求为38%~40%。

3. 投喂方法。坚持“四定”原则。驯化好后集中在食台投喂,饲料要求新鲜、无霉变。日投喂为鱼体重的4%~5%,具体应根据天气、水质、鱼活动摄食等情况进行调整。在鱼苗完全适应吃食人工配合饲料后,正常情况下每天9时和18时各投喂1次。

4. 管理。①水质管理。在育苗池培育期间,要保证24小时流水,使溶氧量达到4毫克/升以上。在鱼苗开口吃料后要及时把池中的死苗和残渣用水管吸除。池塘水质要求“肥、活、嫩、爽”,水体透明度为30~40厘米,pH值保持在7~8,水深保持为1~1.2米,高温季节定期换水。②日常管理。每天早、晚各巡塘1次,检查鱼的活动摄食情况,以及水质变化、进水过滤网等情况。做好池塘管理日志,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天气闷热时,注意及时冲水或启动增氧设备。③鱼病防治。在养殖的全过程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鱼苗下塘前用3%食盐溶液浸泡3~5分钟后再下塘。苗种阶段主要寄生虫为车轮虫,防治方法是经常检查,发现有虫体及时泼洒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用量为0.7毫克/升。缩短低水温环境下的培育时间,提高池水的水温和调节池水的酸碱度为弱碱性,也可以有较地预防车轮虫和小瓜虫病的发生。在池塘培育阶段比较容易发生出血败血症和柱状病,防治措施是做好池塘消毒,每隔8~10天用0.3~0.4毫克/升强氯精全池泼洒。

四、试验结果

2008~2010年,本场共繁殖卵黄苗3批,总数量为96万尾,培育规格为5~7厘米的鱼苗89.48万尾,平均成活率93.4%,饲料系数为1.73,产值8.0532万元,支出2.237万元,利润5.8162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讨论与体会

1. 在水泥池中的鱼苗要尽早喂开口食物,如果太晚,鱼苗出现闭口现象,会影响鱼苗的成活率。

2. 池塘中水生浮游动物的数量直接影响到鱼苗的成活率,所以鱼苗开口时应尽量多地捕些浮游动物喂食。鱼苗下塘前必须培肥水质,使得池塘中浮游生物丰富,鱼苗成活率才高。

3. 在高密度培育条件下,要勤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用药处理,最好内服与外用药物结合使用。

4. 鱼苗起捕时易相互刺伤,伤后易受细菌感染而发病,所以捕捞操作后要及时全塘消毒。

5. 池塘培育后期经常注水和调节水质,能有效提高鱼苗的单位产量和减少病害的发生。

斑点叉尾鮰鱼种培育技术 篇4

1 培育池准备

1.1 池塘条件

培育池周遍无污染源,水量充足,水质清新,交通便利,各池进排水分开,排灌方便。夏花培育池的面积2001~3335 m2,水深1.5~2.0 m,池底平坦,淤泥厚度不超过10 cm;鱼种培育池面积2 000~5 000m2,其他条件上同,均按0.5 kW左右/667 m2功率配备增氧设施。

1.2 清塘消毒

鱼苗放养前10 d,每667 m2用生石灰100~150kg化浆后全池泼洒消毒,并曝晒5 d,杀灭乌鳢、泥鳅、鲤鱼、鲫鱼等野杂鱼及其他敌害生物。

1.3 水质培育

池塘消毒曝晒后注入60~70 cm新水(进水用60~80目筛绢布过滤),因斑点叉尾口裂较一般鱼苗大,前期以枝角类浮游动物、小型浮游动物和轮虫为主,故在在放苗前4~7 d按照20~300 kg/667m2施放经发酵的畜禽肥料作基肥,分散在池塘四周水面下,培育浮游生物,使鱼苗下塘后即有较为丰富的天然饵料。鱼苗下塘一周后,每7~10 d加水一次,每次10 cm,等水位达到1.0~1.2 m左右时,每10~15 d采取换水方式加注新水,保持水体透明度在25~30 cm。

2 夏花培育

2.1 苗种选择

从正规水产苗种场选购培育好的具有游动能力的上浮苗。采用尼龙袋加泡沫箱的方法装苗运输,每个尼龙袋中加水5 kg,装2万尾幼苗,若购苗地与放苗地池塘中水温相差过大时(超过5℃),不宜采用加冰等方法降低水温(降至20℃以下)装苗运输。

2.2 试水放苗

放苗前,将装苗的尼龙袋放入池塘内约2 h,待袋内外水温基本一致后,方可正式放养,放养密度为5万~8万尾/667 m2。放苗过程中,应防止阳光直射。

2.3 驯化投喂

放苗5~7 d后,当塘中浮游动物数量明显减少及鱼苗集群上浮活动时,应当补充人工饲料,选择蛋白质含量40%左右的虾蟹或幼鱼粉状开口料,按照“定时、定点、定量、定质”的原则开始驯食投饵,每天投喂2次,分别在7:00、18:00各投喂1次,下午投喂量占每天投喂量的70%左右,以30 min内吃完不剩为宜,培育过程中,投喂次数、投喂量可根据鱼苗生长、水质和天气情况酌情调节。

2.4 拉网分塘

经过25~30 d左右的培育,鱼苗达到5 cm以上,在能够集群上浮摄食后,选择晴好天气,停食1d后,用底层鱼专用捕捞网具进行捕捞,分塘培育,或出售。由于斑点叉尾胸、背鳍都有硬棘,操作时小心谨慎,避免鱼苗受伤。

3 鱼种培育

3.1 放养密度

每667 m2放养0.8万~1.0万尾,规格为5 cm以上,一次性放足。

3.2 架设食台

鱼种培育过程中改喂浮性膨化颗粒饲料,以便饲喂管理和观察,并在池塘边架设“围网”作为食场,“围网”的下缘入水深度约30 cm,但不触地,一是防止浮性饲料漂散,二是鱼苗可以自由进出摄食。当鱼群数量过大,出现集中抢食的现象时,及时拆除“围网”食场,改用投饵机在同一位置投饲,便于鱼群集中摄食。

3.3 饲养投喂

放养人工培育的斑点叉尾夏花鱼种,下塘后不需要专门进行驯化便能够迅速集群摄食。用粗蛋白含量30%以上的斑点叉尾专用颗粒饲料,按“定时、定点、定质、定量”原则每天2次投喂,早晚各喂一次,分别在7:30、17:00,下午的投喂量大一些,约为全天总投喂量的60%~70%。投喂总量,以吃完不剩为宜。或者按最大吃食量的80%~90%投喂,以后每周调整一次投喂量,一般不宜过饱。同时,注意根据水温、天气及摄食情况及时调整投喂量。水温高、水质好,多投喂;闷热、阴雨等异常天气少喂或停止投喂。

3.4 水质调控

大鱼种培育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的同时,保持透明度在30 cm左右,使池水中浮游生物含量丰富,达到“肥、活、嫩、爽”状态,在培育中,随着鱼体的不断长大,池塘中单位鱼体重也在不断增长,根据水质水色的变化情况,一是适时加注新水,保持每10 d一次,每次注水10~15 cm,可增加水含氧量,保持优良水质,加速鱼体生长,使池塘平均水深逐步达到1.5~1.8 m,此后每7 d换水一次,每次5~10 cm,保持溶解氧在4 mg/L以上;二是要合理使用好增氧机,一般晴天中午开机3 h左右,遇阴雨、闷热天气随时增加开机时间。三是定期使用有益微生态制剂如EM菌、光合细菌及芽孢杆菌等改善水质。

3.5 病害防治

斑点叉尾鮰鱼种培育高过程中,遵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重点做好前期池塘消毒、鱼体消毒和车轮虫防治工作。由于斑点叉尾为无鳞鱼,进行病害防治时,不宜选用刺激性较强的消毒剂和杀虫剂,如强氯精、二氧化氯以及敌百虫,以防造成鱼体损伤,影响培育成活率,建议选用药效较为温和的药物进行预防和防治,渔药使用应符合NY507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的要求,严禁使用违禁药物,遵循休药期制度。

4 专用捕捞网具的应用

网箱集约化养殖斑点叉尾试验 篇5

1 试验内容

1.1 网箱设置

1.1.1 试验地点

网箱设置在骆马湖湖区中西部及西北部风浪较小区域,水深保持2.5 m以上,水质清新无污染,溶氧丰富。为了保证网箱安全,网箱设置在网围养殖区。网围养殖区主要养殖河蟹、鳜鱼、鲢鳙等品种,网箱内养殖斑点叉尾,养殖过程中互不影响,有利于充分利用水体,减少防逃设施投入,降低了养殖的风险。

1.1.2 网箱结构设计

网箱规格为6 m×5 m×2 m和20.0 m×20.0 m×2.5 m。6 m×5 m×2 m网箱采用聚乙烯单层封闭式结构,为3×3或4×3乙烯结节网片缝制而成,网目为7#网(网目2㎝),箱架以毛竹组装而成。网箱设置为固定式,采用长竹桩打入池底,每个竹桩高出水面0.5~1.2 m,桩与桩之间用尼龙绳相连,并向网箱外端纤拉,使桩更加稳固。20.0 m×20.0 m×2.5 m网箱为敞口固定式,上口高出水面0.8~1.0 m,箱内水深为1.5~1.8 m,两箱为一组,两箱之间用毛竹搭平台,各设置一台投饵机,以便于操作和投饵机使用。2007年设置网箱11个为700m2,其中6 m×5 m×2 m网箱10个为300 m2, 20.0m×20.0 m×2.5 m网箱1个为400 m2。2008年设置网箱75个为3 360 m2,其中6 m×5 m×2 m网箱72个,为2 160 m2, 20.0 m×20.0 m×2.5 m网箱3个为1 200 m2。

1.2 鱼种放养与消毒

鱼种从宿豫区王官集渔场购进,平均规格77.5g/尾,最大规格达115 g/尾(表1)。

鱼种放入网箱前用3%~5%的食盐水浸洗5~10min,或用20 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洗鱼种20 min,消毒在船仓内进行,主要预防由粘细菌、水霉菌、车轮虫等引起的鱼病。

1.3 饲料选择和苗种驯饲

全期均投喂斑点叉尾颗粒料。为降低成本,选择了沉性饲料,粗蛋白含量≥30%,粒径按鱼生长规格逐渐调整。鱼种入箱3 d后开始投喂驯饲,投喂前人为地发出适度的敲击声,将鱼群诱集到水面食台附近再投喂。经2~3 d后即可养成集群摄食的习惯。每天投饲次数是影响投饲效果的重要因素,一般每天投喂3~4次。由于下午的水温和溶氧量均高于上午,鱼群摄食旺盛,所以下午的投饵量和投饲次数多于上午。斑点叉尾日投饵量一般控制在其饱食量的70%~80%,有利于鱼类正常生长。

1.4 网箱检查

网箱在安置前应经过仔细检查,鱼种放养后勤作检查。每天傍晚和第2天早晨将网箱四周轻轻提起,仔细察看网衣是否有破损。特别是在风浪较大的天气更应该注意巡查。

1.5 病害防治

由于箱体内鱼密度高,一旦发病极易传播蔓延,所以要强化预防工作。平时观察鱼的摄食情况,养殖期内定期用硫酸铜挂袋或漂白粉挂篓进行消毒预防。2008年夏季发生1次大范围烂鳃和肠炎病,采用二氧化氯泼洒、“止血平”及“肠炎灵”内服4~6 d,效果较理想。

2 试验结果

经过210 d养殖,总饵料系数为1.84,平均单产49.7 kg/m3。商品鱼个体均重0.98 kg(表2)。

2.1 鱼产量

两年间共起捕斑点叉尾成鱼306 045 kg。其中2007年700 m2共生产成鱼55 720 kg, 平均规格0.92 kg/尾,成活率达到93.1%,平均产量53 kg/m3。2008年生产成鱼250 325 kg, 平均规格0.98 kg/尾,成活率达到94.7%,平均49.7 kg/m3。

2.2 经济效益

两年累计实现产值316.62万元,创经济效益77.93万元。其中2007年创总产值61.75万元,创总效益14.25万元,平均产值5 881元/m3。2008年创总产值254.87万元,创总效益63.68万元,平均产值5 057元/m3。

3 小结与讨论

网箱以小规格封闭式较好,20.0 m×20.0 m×2.5m规格网箱虽然在成本和操作上有利,但是抗风险差,生产中容易被大风掀起造成损失。

斑点叉尾苗种全长与体重的关系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样本为2009年5-6月繁殖的斑点叉尾苗种,数量为2 700尾,系同期放养于中间培育池,投喂浮性料进行培育,6个月后进行全长的测量与体重的称量,试验在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禄口基地进行。

1.2 试验方法

用纱布或干毛巾吸干苗种体表水分直尺测量全长(精确度0.1 cm),便携式数字电子天平称重(精确度0.1 g),数据记录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1.3 数据处理

利用SPSS 15.0统计分析软件模块,对体重和全长的原始数据采用频数分析方法,体重与全长之间的关系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并进行方差分析和显著性检验。

2 试验结果

2.1 斑点叉尾苗种全长和体重的测量结果与频数分析

对2 700尾斑点叉尾苗种全长和体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和图1。频数列前5位的有效全长从大到小依次为15.5、16.5、15.2、16.2和17.5 cm,频数分别为94、87、83、72和71;频数列前5位的有效体重由大到小依次为30.4、25.0、26.5、26.9和28.5 g,频数分别为21、19、17、17和17。

注:以全长为例,25%表示有50%的斑点叉尾苗种全长小于15.0 cm,50%、75%、90%同理。

由表1可以看出,全长为(16.3±1.96)cm,分布范围为10.5~24.2 cm,其中有50%的苗种全长在16.3 cm以上,90%在18.9 cm以下;体重为(32.7±12.07)g,分布范围为9.7~117.8 g,其中有50%的苗种体重在30.7 g以上,90%在48.8 g以下。通过绘制直方图发现,全长主要集中在15.5~17.5 cm,出现次数超过150次以上,体重则主要集中在20~35 g,出现次数在200次以上(图1)。

2.2 斑点叉尾苗种全长与体重的关系

对2 700尾斑点叉尾苗种全长与体重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全长和体重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52,差异极显著(P<0.01)。因此,可以认为体重与全长之间的相关关系极显著,且呈正相关。以体重为因变量,全长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拟合一个能全面反应斑点叉尾苗种全长与体重关系的数学函数(表2)。

由表2的检验结果来看,4个模型的Sigf值都为0.000,因此方程都是极显著的。4个模型的拟合方程分别为:

线性(Linear):Y=-63.123+5.865 X;

对数(Logarithmic):Y=-225.952+92.834 ln X

幂函数(Power):Y=0.009X2.933;

生长曲线(Growth):Y=e(0.455+0.182X)从拟合情况的优劣来看,拟合幂函数曲线的决定系数R2最大,值为0.941且接近1,其次为生长曲线,R2值为0.939,而线性和对数曲线的R2值都相对较小,不足以反映斑点叉尾苗种全长与体重的关系。2 700尾斑点叉尾苗种全长与体重数据和4个拟合模型在二维空间的分布情况如图2。

由图2可以看出,幂函数曲线拟合效果最好,优度最高,与实际观测点值连线趋势基本一致,能够准确反映斑点叉尾苗种全长与体重的关系。

3 讨论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2 700尾斑点叉尾苗种全长主要集中在15.5~17.5 cm,其中有50%的苗种全长在16.3 cm以上,90%在18.9 cm以下;体重主要集中在20~35 g,其中有50%的苗种体重在30.7g以上,90%在48.8 g以下。由此可以推出,在本试验条件下,1龄斑点叉尾鱼种的全长规格为16.3~17.5 cm,体重规格为30.7~35.0 g,但是否可以作为鱼种质量优劣的判别依据还待于在不同条件下进一步试验。

目前,在水产动物生物学研究中描述体长-体重关系应用最多的是幂函数关系(W=b La)[3,5,6,8,9],这也说明采用幂函数表示鱼类体长与体重的关系是非常有效的。本试验结果得出斑点叉尾苗种体重与全长的关系为Y=0.009X 2.933(幂函数,R2=0.941)或Y=e(0.455+0.182X)(生长曲线,R2=0.939),但幂函数的R2值稍大于生长曲线的R2值,可见用幂函数表示斑点叉尾苗种体重与全长的关系比用生长曲线更有效,这与已有的相关研究论述基本是一致的。在W=b La函数关系式中,指数a主要反映鱼类生长的生理学方面的特殊性,鱼类的生长分为等速生长(a=3)和异速生长(a>3或a<3)[10],本试验斑点叉尾苗种全长与体重的幂函数关系中指数为2.933,接近于3,基本可以判断斑点叉尾苗种是等速生长的。

参考文献

[1]黄灏然,刘文生.鲢鱼苗种体长与体重数学模型的构建[J].河北渔业,2006,10:8-9

[2]林斌,徐青.大亚湾鱼类体重和体长的相关关系[J].热带海洋,1989,8(4):93-99

[3]董婧,王冲,唐明芝,等.黄海区玉筋鱼体长和体重的关系[J].水产科学,2004,23(10):9-11

[4]盛东峰,郭翠红.建鲤苗种体长与体重关系数学模型的构建[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9,26(5):90-92

[5]盛东峰,郭翠红.建鲤苗种体长与体重间相互关系的分析[J].河北渔业,2009,7:6-9

[6]林学群.粤东近海雄性条尾鲱鲤体长与体重关系研究[J].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4(2):64-80

[7]王雪辉,杜飞雁,邱永松.南海北部主要经济鱼类体长与体重关系[J].台湾海峡,2006,25(2):262-266

[8]黄真理,常剑波.鱼类体长与体重关系中的分形特征[J].水生生物学报,1999,23(4):330-336

[9]张灵侠,沈琪,胡超群,等.两个凡纳滨对虾家系体重与体长的关系[J].热带海洋学报,2006,25(1):23-26

斑点叉尾鮰鱼苗运输环节关键技术 篇7

1基本情况

万峰湖是中国第五大淡水湖,储水量102亿m3,湖岸线102 km,常年气温18℃以上,库区湾多,湖面开阔,适宜发展水产养殖。黔西南州辖区水域被列为贵州省主要水产品生产基地,仅兴义市南盘江镇辖区有网箱养殖271户、网箱20 698口,745 110 m2,主要养殖鲢鱼、鲫鱼、草鱼、罗非鱼、斑点叉尾鮰等鱼类。

2关键技术

2.1鱼苗运输季节鱼苗运输主要用于再养殖,要确保放入新养殖水体后再养殖的成活率,选择在冬季和初春气温较低的季节运输较佳。

2.2运输鱼苗水箱规格通过多次测定,制定4.2 m×1.8 m×0.9 m规格的运输鱼苗水箱最佳。

2.3鱼苗的选择选择无病、无伤、体质强壮、未投喂过“孔雀石绿”等违禁药品,并经当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检疫合格的鱼苗。

2.4装水装鱼苗前先在运输鱼苗水箱中装40~50 cm深的地下硬水,不足部分在装好鱼苗后添加原养殖水体的水,使其水箱内水面基本上接近箱顶,避免水箱水体和原养殖水体差异过大,减少运输过程中水体的来回震荡,有效降低鱼苗损伤。

2.5装鱼苗装鱼苗动作不能过大,减少鱼苗受伤。若长途运输,在运输前1~2天停止投饵,使其消化道排空,减少运输过程中水箱水体污染。

2.6供氧装鱼苗过程中,如果水箱中的鱼苗有浮头现象,立即打开充氧开关,可根据装鱼苗多少调整充氧量的大小,以保证水箱底部的塑料软管气孔都能均匀往外散发气泡为宜。

2.7换水鱼苗装车结束后,水箱中的水比较脏,这时要换水,逐渐加入新水和水箱中的旧水相混合,边加边放,以水箱中的水达到清新为止,再将水箱顶盖固定好。

2.8运输途中管理运输途中主要检查充氧设施是否完好,将供氧瓶的压力表装在运输车驾驶室内,随时掌握供氧状况。可以把多个供氧瓶连在一起,避免供氧气管在每个氧气瓶间多次转换。若长途运输,每隔3小时到车顶上检查1次,以免出现其它意外情况。

2.9御鱼苗运输到达目的地后,把鱼苗从水箱转御到养殖水体中时,要进行2次换水,以水箱中的水温接近养殖水体的水温为宜,使鱼苗水体环境变化差异不大。同时,御鱼苗时细心操作,避免鱼苗受伤。

3体会

3.1鱼苗运输时,将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鱼苗混装,会加大鱼苗的死亡率。

3.2将运输鱼苗水箱每隔1.5 m用钢板隔成2~3档,解决一次性运输时将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鱼苗分装,避免运输过程中水体过大震荡,减少鱼苗损伤,提高成活率。

3.3用塑料软管呈“S”形均匀铺在装鱼苗水箱底部,相邻2管距离15 cm,软管上间隔10 cm用“针灸”细银针穿刺数个供氧小孔,使水箱水体充氧均匀,提高氧气的溶解率。

双牌水库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试验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水域选择

永州市双牌水库位于湘水一级支流潇水下游, 该水库总库容6.9亿m3, 正常水位170 m, 相应库容3.74亿m3, 有效库容2.43亿m3。网箱设置在双牌水库上游库汊, 该处水位稳定、水质清新、无污染, 水流缓慢、水面开阔、避风向阳、环境安静。 网箱养殖区水深6 m , 水体平均透明度110 cm, pH 值6.9~7.6, 水体溶氧量5 mg/L。

1.2 网箱规格与设置

试验网箱数量为60只, 均为单层封闭式聚乙烯网箱, 网目3 cm , 规格2.5 m×2.5 m×3 m。网箱框架用毛竹制成, 箱底用长条光滑木棍固定张开, 四角用水泥砣作沉子, 网箱两边通过2 条粗纲绳固定于水体中间, 粗纲绳再固定于岸边树桩上, 形成浮动式网箱。网箱排列呈“非”字型, 箱与箱之间间隔3 m, 网箱在鱼种入箱前10 d下水, 让其附生藻类使网衣光滑, 避免鱼种入箱后擦破皮肤受伤而患病死亡。网箱入水深2.7 m, 露出水面0.3 m, 因斑点叉尾鮰鱼没有跃离水面的能力, 故在网箱上面不加网盖。

1.3 鱼种放养

鱼种来源系益阳大通湖渔场, 于2007年3月19日采用充氧尼龙袋运输运回双牌水库。鱼种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规格整齐的个体进行放养, 共放养6.7万尾, 规格为12 尾/kg。鱼种进箱前用4%食盐溶液浸浴10 min。

1.4 饲料选择与饲料台制作

结合本地饲料供应情况, 试验选用益阳益华水产公司生产的蛋白质含量为35%的鮰鱼浮性颗粒饲料。在箱中央设置0.4 m×0.4 m 的食台, 饲料台用夏花网布制成, 四周边缘用高0.3 m 木条围成固定的“口”形, 这样所投饲料不易流出饲料台外造成浪费。饲料台用绳子系在网箱毛竹框架上吊于网箱中间, 网箱上用白色浮子作浮标, 饲料台距离网箱底部25 cm 左右。

1.5 饲养管理

(1) 饲料投喂:

鱼种入箱第2 d开始投饲驯化, 每天驯食两次, 上午9点一次, 下午5点一次, 投饲前先敲饲料桶或盆弄出响声, 再按“慢-快-慢”的节奏和“少-多-少”的原则掌握投饲的速度和投饲量, 经过10 d驯化后80%的鱼类都能上浮抢食即可进入正常饲喂。正常日投饲量根据天气、水温、鱼体摄食情况等灵活掌握, 在水温15~20 ℃时, 日投饵量占总体重的2%~5%, 水温为21~30 ℃, 为鱼体重的5%~7%;投饲严格按“ 四定”原则投喂饲料, 每次投喂等大多数鱼都上来时再倒入饲料, 估计有80%的鱼吃饱游开则停止倒饲投喂。根据鮰鱼喜欢在阴暗的光线环境中摄食, 并有昼伏夜出的食性, 所以每天投食量上午占40%, 下午60%, 并在夏季晚上于网箱附近挂黑光灯诱食。

(2) 日常管理与病害防治:

网箱养殖由专人管理, 并做好养殖日记, 每天坚持巡箱一次, 观察鱼的摄食活动情况, 同时做好天气、水温、投饵、防病及鱼生长情况的记录工作。每天不定期检查网箱看是否有漏洞或破损, 发现问题及时修补防止破箱逃鱼;每7~10 d刷洗网箱一次并清除周围的附着物, 保持箱体内外水体水流畅通, 箱内溶氧充足, 随着水位的涨落及时调整网箱到适宜的位置, 特别是洪水来临和遭遇大风时一定要固定好网箱。下箱鱼种必须经消毒处理后方可进箱, 并定期的用生石灰100 mg/L和漂白粉3~5 mg/L或强氯精0.3 g/L进行消毒由于预防较好, 整个养殖过程中较少发病, 为养殖高产奠定了基础。

2 试验结果

2.1 收获产量

到2007年3月19到2007年11 月8 日经过8个月的养殖, 收获商品鱼63 102 尾, 总产48 462.34 kg , 单产平均807.71 kg/箱, 平均规格 768 g/尾, 成活率94.18%, 饲料系数2.5。

2.2 效益分析

养殖成本共298 562.6元, 其中苗种费52 497元, 网箱材料折旧费26 310元, 人员工资12 600元, 饲料费198 695.6元, 药费等其它费用共8 460元。成鱼销售收入513 700.8元 (平均销售价格为10.6元/kg) , 利润215 138.2元, 投入产出比1∶1.58。

3 小结与讨论

3.1 水库网箱养鱼的优势

水库网箱养鱼是水库渔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 是开发利用水库生态资源和发挥水库最大功能效益, 促进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水库网箱养殖水面大, 水质清新, 溶氧丰富, 鱼类的活动空间大, 病害少, 成活率高, 生长速度快, 在水库养殖的斑点叉尾鮰与池塘养殖的个体比味鲜且没有泥腥味, 成鱼品质好, 深受消费者欢迎, 同时又有利于加工出口。

3.2 科学放养鱼种

在放养鱼种后造成了死鱼现象, 这可能是运输操作不小心、温度高的原因, 斑点叉尾鮰是无鳞鱼类, 易受机械损伤, 在消毒用药时对药物较敏感的一些因素造成。在鱼种进箱时要早入箱, 最好冬放, 操作要细致, 消毒药物慎重选择并严格控制用量。

3.3 持之以恒驯食

驯食成功与否是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成功的关键。驯食开始时饵料要新鲜适口, 最好一口可以吞下, 若饵料太大, 吞吃不下, 会引起厌食、拒食, 影响驯食效果和生长发育。在驯食期间投饵也要坚持“四定”, 并要持之以恒。如果10 d还没驯食成功, 再继续进行驯化, 直到成功为止。

3.4 注重防病、防逃、防害

斑点叉尾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条件

试验水域是一座以蓄水灌溉为主的中型水库, 正常蓄水面积200 hm2, 最高水位出现在7月份, 水深13 m左右, 经过两个月的农业灌溉后, 在10月份出现最低水位水深约6~7 m, 水库中会投放较多的有机肥, 水质较差。增氧方式选用2种增氧机进行增氧效果对比。

1.2 试验方法

试验时间于2012年4月30日—2012年11月15日期间进行。

试验选用3只20 m2的网箱中进行, 采用功率相同的不同增氧设备进行增氧 (增氧机类别及各项技术参数详见表1) , 其中1号网箱采用微孔管道增氧, 2号网箱采用水喷式增氧机增氧, 3号网箱作为试验对照箱。增氧设施开机时间为凌晨4:00—7:00。

每只网箱于4月30日放养苗种2 500尾, 规格50 g左右。饲料选择斑点叉尾专用膨化料, 做好养殖日志记录, 并且定期做好试验养殖水域水质检测。

在每个月月底, 开机后1 h, 取网箱中1 m深处的水500 m L, 用GDYS-201M多参数水质分析仪现场测定溶解氧 (DO) , 另外再取500 m L样品带回实验室测定氨氮 (NH3-N) 、化学耗氧量 (COD) 。DO:采用靛蓝比色方法现场测定;NH3-N:采用国标纳氏试剂方法测定;COD: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增氧方式对水体溶解氧的影响

溶解氧含量多少是鱼类生长速度的关键因素。水体中溶解氧主要取决于水中藻类放氧量、大气复氧、水体有机污染生化耗氧量、底泥耗氧量等因素。通过人为增氧将有助于水体中的生物区系由厌氧向好氧转化, 好氧微生物区系的建立刺激水体中藻类生长, 并形成水体藻类自然复氧机制。从图1中看出, 微孔管道增氧效果最明显, DO很稳定, 基本稳定在5 mg/L左右, 喷水式增氧机增氧效果其次。

注:1#:微孔增氧;2#:水喷式增氧;3#:对照箱 (不用任何方式增氧) 。

2.2 不同增氧方式对水体NH3-N的影响

水体中的氮循环与其溶解氧密切相关, 增氧机对水体的交换、循环流动作用, 有利于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促进浮游生物生长繁殖, 有利于提高浮游植物吸收氨氮、亚硝酸盐等的能力。在试验过程中, 随着水体溶解氧增加, 氨氮含量呈下降趋势, 其降低氨氮含量能力依次是微孔增氧﹥水喷式增氧机, 见图2。

注:1#:微孔增氧;2#:水喷式增氧;3#:对照箱 (不用任何方式增氧) 。

2.3 不同增氧方式对水体COD的影响

在有充足氧气和丰富好氧微生物作用的条件下, 有机物污染指标COD明显下降, 从表2中可看出, 不同增氧方式对下降COD指标明显不同, 说明不同的增氧方式对水体的COD除去效果不同, 其中微孔管增氧要优于水喷式增氧, 见图3。

注:1#:微孔增氧;2#:水喷式增氧;3#:对照箱 (不用任何方式增氧) 。

3 结果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采用微孔管道可明显提高水体中的DO, 降低NH3-N、COD浓度, 特别是在8—10月份, 当水体中的DO不足, NH3-N、COD浓度偏高, 对鱼的摄食、饲料转化、抗病能力产生不同影响时, 通过微孔管道增氧可使DO仍然保持在5mg/L以上, 将NH3-N、COD浓度控制在0.35 mg/L、27 mg/L以下, 为鱼生长创造适宜的环境。

mg/L

上一篇:政府医疗补贴下一篇:大学计算机语言教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