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课程论文

2024-05-20

大学计算机课程论文(精选12篇)

大学计算机课程论文 篇1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医药院校根据教育部、云南省计算机教学指导与考试委员会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基本要求而开设的公共基础性课程。

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多种常用软件的使用,具备在网络环境下应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和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学生医学信息素养,使学生初步了解医学信息学、医学图像处理、医学数据管理的相关基础知识,为一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计算机课程,适应数字化医院的需要打下基础。

然而,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上却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如授课对象存在着计算机水平层次不一、专业差异,特别是教学对象是大一新生,习惯了中学教育,对大学的教学方法一时不适应;另外,教育形式在发生变化,如随着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高校新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并非零起点、计算机技术发展更新快、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综合能力要求逐渐增高、计算机的应用技术与专业学习结合更加紧密等等。

针对高校新生的基本情况,我们做了《大学计算机基础》的问卷调查。向昆明医学院海源学院和昆明医科大学两所高校的部分大一新生共发出问卷400份,回收382份,无效问卷8份,有效问卷374份。

基于高校新生计算机知识水平趋于非零起点,调查了中学开设过计算机课程的时长,有31%的学生选择一年以内,28%选择一至两年,18%选择二至三年,20%在三年以上,仅有3%的11名同学选择从来没有开设过,也就是说97%的学生都是有过计算机学习基础的,这提高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开设要求。

在大部分学生中学都开设过计算机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查其对中学时期课程的印象,374名学生中有将近一半(45%)只是一般,正向态度喜欢及其以上的有39%,负向态度表示应付课程及不喜欢的占16%。

进入大学后对计算机课程期待的上课模式上,选择半自主性操作为主的学生占据79%的份额:其中希望在实验室内老师讲解和学生操作同步进行的有55%,学生实验操作为主老师理论讲解为辅的有24%,如图一所示。图一中D、E选项的比例很低,说明学生从高中灌输式教育进入大学的高度自主性学习是无法在短时间内转变和适应的,仍然需要较高程度的教师指导性教学。

大学课程的学习,和中学的最大区别在于课程在一周内的学习时长和频率会大大减少,这就要求学生在课程上要高效率进行学习,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势必要花费更多的精力。然而,学生的选择却并非如此:选择课前从来不预习的学生有48%,选择平时不复习考前统一复习的有55%,高居各选项之首!但是,也有将近一半的学生选择不同时长的预习和复习,这与上课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实际情况比较吻合。

学生对实验课上自控能力的自我评价,在非常好、好、一般、不太好、差五个等级及相关解释的选择中:45%的学生选择了好:即便在联网状态下也能先完成练习再自由上网;35%的学生选择一般:能控制好时间分配,先上网,最后再快速完成习题练习。非常好、不太好和差的比例分别占到了10%、8%和2%。总体呈现比较明显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数据分布趋势。

而在课程的学习中,学生随着所学课程内容的深入,由计算机发展历史到软硬件知识、与医学知识结合的医院信息系统、再到Word和Excel的实践操作、PPT的自学和团队完成作品,呈现出逐渐增加的正向的喜爱趋势。这与课程设置上是先从理论学习为主逐渐过渡到实验操作为主有关,也与之前学生在对大学计算机课程期待的选项中更倾向于实验操作的结果相一致。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材总共有八个章节,难度逐渐增加。比如网页三剑客和数据库基础的内容就较难,且课时较短,所以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吃力,打击了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有37%的学生希望根据学习能力不同,设置好必修和选修的章节,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深入学习;还有另外37%的学生希望不必占用必修课课时,在选修课上再开设难度较高的章节,让对此部分内容感兴趣的少部分学生深入学习。

课程的学习时长上,30%的学生选择低年级时一学期集中学习,13%的选择低年级时一学年内分散学习,2%的选择高年级时再学习,45%的选择不分高低年级,各个学期短时间开设,10%的觉得不必开设成必修课,选修课选修即可。可见,绝大多数学生觉得计算机能力是基础技能,大一就应该进行学习;但同时计算机学科发展更新快,各学期也应该短时间开设,以便及时学习最新技能,培养学生医学信息素养,达到使用计算机技术与医学专业学习紧密结合的目的,为之后适应数字化医院的需要打下基础。

那么大部分学生认为各个学期短时间开设所希望学习到的最新知识更倾向于哪个方面呢?如图二所示,选择软件的更新和使用的同学最多,有178人占48%,其次是计算机的网络发展有92人占25%,第三是计算机领域方面顶尖公司的动态有57人选择,占15%。可见,学生们更偏好于软件和网络方面的发展,而对硬件的市场更新不太感兴趣,这与调查对象80%以上是女生有关,据调查,男生对硬件的关注度高于女生。

在课程结束后希望达到的效果,如图三所示,除了完成学业任务一项仅占5%外,其他各选项都比较平均,说明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更多的是希望能学到实际有用的知识,不局限于书本,也不局限于完成学分,这也是老师们希望看到的效果。

课程结束后的考核是衡量学生对本学科掌握程度的重要指标,目前学校的考核方式以期末卷面考试占70%加平时成绩占30%来进行总成绩的计分,然而大部分学生仍然认为期末的卷面考试比例过重,

希望以开卷考试、操作为主的考核或者团队作品来做课程的考核方式,如图四所示。单纯以理论为主的闭卷考核被选为最不希望的考核方式;其次是论文形式的考核方式,因为被调查对象是大一新生,没有学习过如何写作论文,因此感到无所适从。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的计算机都是非零起点,少部分学习时间还较长,因此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上,教材的选取和教学的方式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医学生医学专业特点,教材经过两次使用和更新,从最早的铁道出版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到现在使用的科学出版社的《医学计算机基础》(修订版),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医学生的专业学习。教学方式上教师要以专业性指导教学为主,同时相信学生的能力,提供给学生必要的学习资源和时间,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发挥空间,真正做到与医学专业知识结合,学有所得,为以后就业和适应数字化医院的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计算机课程论文 篇2

课程总结与分析

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 任课教师:×××

授课时间:2013.9.10-2013.12.29 学时安排:4学时/周 授课班级:××× 学生人数:×人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计算机公共基础类课程,对于在校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

一、教学学时与内容:

本学期共上课15周,计划学时:60学时,实际完成60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第二章 Windows XP 的使用 第三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 第四章 Internet基础及应用 第五章Word 2003文字处理软件 第六章Excel2003电子表格处理软件 第七章PowerPoint2003演示文稿制作软件 第八章常用工具软件

二、教学方法:

理论课: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 实践课:上机操作

三、教学总结: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主要讲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逐步掌握WindowXP、Word2003、Excel2003、PowerPoint和网络的基本操作。《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操作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操作基础又参差不齐,所以在教学中我加强教学管理,注意对学生学习态度的教育;注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注重教学内容的应用性;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在实验课上认真辅导学生上机,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注重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学生对此门课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学生能力水平的层次参差不齐,尤其对于程序设计部分,少数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甚至有的失去了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按照教学进度要求正常授完课后,针对学生的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力求全班都达到教学标准要求。

四、教学效果: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学生基本上学习和掌握了应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教学效果良好,可以说是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五、教学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分成几个大组进行分层次教学,还应适量增加课时,增加实验项目,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愿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加大实践的比例,在讲理论课的时候,应能做到边讲边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院:××

大学计算机课程论文 篇3

关键词: 《大学计算机基础》 课程设计 教学反思

一、课程介绍

《大学计算机》是我校非计算机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之一,大一年级的非计算机专业新生需要花两个学期完成《大学计算机Ⅰ》和《大学计算机Ⅱ》课程的学习。其中《大学计算机Ⅰ》主要内容涉及“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Windows基础知识与操作”、“Office常用三件套的基本使用”三个方面;《大学计算机Ⅱ》则根据学生所在文理科专业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每门课程均占32学时,共计2学分,学习时长为16周,一般而言是周2学时。我校的《大学计算机Ⅰ》课程的期末成绩采用的是“平时作业成绩+考勤+期末题库机测”三种方式按比例给定。

二、教材介绍与计划学时

本学期学校采用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张清立等编著的《大学计算机——基于计算思维》一书作为教材。全书共分为5章,按照教学计划要求:

第1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共5小节,占用4学时);

第2章 Windows7操作系统(共5小节,占用4学时);

第3章 Word2010(共7小节,占用8学时);

第4章 PowerPoint2010(共7小节,占用8学时);

第5章 Excel2010(共6小节,占用8学时)。

就实际教学的操作层面而言,基本上1学时要求教师涵盖1个小节左右的内容。

三、两种授课思路的对比

此处我以教材中第1章第1.4节《计算机病毒与防治》为例,谈谈对这一小节课程的教学设计。就计算机病毒,如果仅为应付考试,则只需学生掌握以下几点即可。

1.定义:计算机病毒(Computer Virus)是编制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数据的代码,能影响计算机使用,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2.特性:传播性、隐蔽性、感染性、潜伏性、可激发性、表现性或破坏性。

3.常见分类:引导区型病毒、文件型病毒、混合型病毒、宏病毒、网络病毒等。

4.计算机病毒的生命周期:开发期→传染期→潜伏期→发作期→发现期→消化期→消亡期。

5.计算机病毒的预防和清除:很多原则、条款,此处略。

这样不到15分钟,这个小节就可以讲完。只要学生考前努努力、背一背,应付机考题库里的两三道题目就足够了。但是,在现实中计算机病毒常给我们带来麻烦。因此,对于这一课程,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活动的:

Step1:提问:计算机病毒听说过的同学请举手?(往往90%以上的同学都听过)

Step2:又问:见过计算机病毒的同学请举手?(几乎为0%)

Step3:再问:告诉大家,其实计算机病毒不是“虚无缥缈”的神秘之物。我今天就带了一个病毒来,你们想见识一下吗?(这时候你可以发现学生的眼神是明显“发亮”的)

Step4:通过自制的一套幻灯片点选其中比较简单、但重要的片子对计算机病毒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进行介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比如:远起世界上第一个想象出病毒的人、第一个编写病毒的人;近至2013年破坏伊朗核计划的“震网”病毒故事,还有我校同学优盘里时常出现的AutoRun病毒、Google Updater病毒。

Step5:讲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定义、特点、分类等)。

Step6:以一个自制的“琅琊榜凯凯王”病毒小程序为例,给学生当堂展示该病毒从激活、潜伏、传染、发作、破坏的整个过程,对Step5中所讲的理论条款做一定的验证。

Step6:打开该病毒示例的源程序代码,向学生进行展示。因为学生都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所以并不要求学生看懂,只是告诉学生病毒的实质而已。

Step7:又提问:假如你手上有一个病毒了,你怎么可能让它尽可能地做到“藏得更深”?“传得更远”?(往往这个阶段,学生的答案是花样百出、很有意思的,鼓励学生多动脑多讨论;反过来再讨论自己如何尽可能发现或避免病毒的危害)

Step8:常用杀毒软件的介绍和使用,以及安装和使用杀毒软件时应该注意的一些小技巧和小常识(以金山杀毒套装或者360杀毒套装为例,时间不充分的情况下,提前制成录像,让学生课后去看)。

Step9:教材上其他一些知识条款的勾画和小结。

Step10:布置一定的课后作业(安装杀毒软件套装并升级到最新版本),并思考:病毒厉害还是反病毒软件厉害?

这样整个一堂课下来,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对于计算机病毒这个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比死记硬背所谓的条款所到达的教学效果无疑是要好得多的。

四、教学体会与小结

每当我讲授《大学计算机》课程时,经常有学生问我类似于以下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多年前有人问,现在同样有人问。比如:(1)我的系统坏了,怎么办?(2)Win7、Win8、Win10安装哪一个好?(3)苹果电脑(笔记本)好不好用?实不实用?(4)我的电脑上有病毒,怎么杀都不行?(5)我的电脑快5分钟了才能开机?(6)为什么我优盘上的文件不见了?等等,不胜枚举。这样的问题,课本上是不会讲的,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这些问题却是学生在生活、学习和以后的工作中常见的。每每遇到这样的问题,我采取的思路就是尽量在讲解课本上那些“干巴巴”的理论时,有意识地穿插讲解一些实用的小技巧、小经验、小常识,尽可能地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丰富课堂教学的节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当然这样的课程设计和实施其优点是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也比较实用,但是缺点也是比较明显的,如果每节课都这样讲的话,32节课时就有可能完成不了既定的教学计划,因此授课教师就需要根据所授课班级学生的实际状况,在保证完成教学计划的“规定动作”的同时,灵活机动地选择合适的“自选动作”,所以说同样的一本《大学计算机Ⅰ》教材,授课老师在讲课时的分寸拿捏个人认为比较考验教师。

参考文献:

[1]魏霖静,陈蕾.《大学计算机基础》与案例教学法[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06:19-20.

[2]张建辉.大学计算机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措施探究[J].科技展望,2016,15:361-36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篇4

一、完善教材内容

在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 要提高教学效率, 必须要加强教材建设, 完善教材内容, 为学生提供适应性和针对性强的计算机教材, 满足教学的需要。教材建设不仅要包括纸质教材, 纸质教材要根据学生的专业需要进行设计, 应包括计算机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同时, 还需要完善电子资料和网络学习资料, 通过完善的教材设置, 为学生提供计算机学习多方面的便利。加强教材建设需要保障教材体系知识结构的系统性, 目前, 我们选用的纸质计算机教材有《大学计算机基础》与《大学计算机基础上机实践指导》这两套教材, 就能体现出高中计算机与大学计算机知识的衔接性, 计算机知识体系较为完整, 是完善教学内容的现实选择。

作为学校要进行计算机教材建设, 还需要能够加强电子资料的建设, 能够把计算机领域的一些新技术引进来, 设置为电子资料, 供学生选择使用, 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传统计算机教学教材形式单一的问题, 同时, 可以为学生提供新的知识、新的技能, 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学习积极性,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方面的需求, 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学校要积极组织教师建立校内计算机网络学习平台, 能够把一些精品课程放在平台上, 供学生教师交流学习, 要选择一些实用性强的计算机课程模块, 制作一些课件, 把一些教学录像, 精彩讲义, 计算机素材资源等内容放在网站上, 不断丰富计算机网络学习资源, 为学生提供丰富而多样的计算机学习途径。

二、加强网络教学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中, 要能够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突破传统的依靠黑板和粉笔进行授课的方式, 积极实现计算机网络教学, 这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现代, 多媒体网络手段已经对当今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就教学领域而言, 也需要实现网络化教学。网络教学具有很多优势, 比如学习资源丰富, 开放性强, 学习过程可以实现双向互动, 学习内容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个性化的选择, 内容形式更为多样, 这些优势更能满足对大学生的心理需要, 更符合大学生的个性追求, 因此, 计算机基础教学要积极实现网络化教学。

通过网络方式, 学生可以学习新知, 可以有效温习所学过的知识, 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学习内容的选择。通过网络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获取相关资源和信息的新途径, 引导学生掌握进行网上合作学习, 交流学习的新手段, 使学生能够在网上写作业, 提交作业, 为学生进行计算机学习提供极大的便利。利用网络手段, 教师可以把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相关信息, 比如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等发布与网上, 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 教师可以在网上授课, 布置作业, 可以和学生就教学难点问题重点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对学生进行网上测试等等。网络教学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效率, 实现计算机教学的有效发展。

三、根据学生需要创新教学模式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 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 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实现计算机教学的不断发展。比如, 针对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 教师要积极采用分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教师要对学生的整体计算机水平有所了解, 对学生进行摸底, 了解学生的计算机层次水平, 能够根据学生的计算机水平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需要设置教学进度, 根据学生需要, 设置不同的问题, 布置不同的作业, 通过分层教学模式, 提升教学效果。另外, 现在很多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不感兴趣, 他们认为相关知识很枯燥, 学习的积极性不强。教师要针对这种问题, 选择案例教学模式, 将枯燥的知识点融入到案例中去, 使学生通过分析案例, 体验领悟相关问题, 解决相关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 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和一些基本操作,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比如, 在Word软件教学中, 教师可用于设置的案例, 要求学生观看一些毕业论文样式, 并设计自己的毕业论文的格式, 教师布置一些任务, 使学生通过学习研究, 共同讨论解决问题。通过案例教学, 通过问题引导,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计算机学习积极性, 学生能够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结语

总之, 在高校教育中,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是很重要的, 学校要重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养, 提升学生利用计算机手段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要积极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完善教材建设, 创新教学模式, 以促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效率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赵艳杰, 张铃丽.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探索与实践[J].现代计算机, 2015 (7) .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总结 篇5

一个学期的信息技术课很快就过去了,在这一学期的课里,和其他班不同,我们班迎来了两位老师,但一样的是,我两位老师的指导下都收获颇丰。一.学到了什么?

课程中,老师主要给我们讲了计算机的购买、电子邮件的收发、如何进行网上购物、word的使用及论文的撰写格式设置、个人简历的制作、excel的使用及其应用、制作生成成绩通知单、幻灯片的制作及其应用······我认为收获最丰富的还是word和excel的使用及应用,尤其是论文的撰写及个人简历的制作,这些都关系到未来我们的毕业与就业,十分重要。

二.你认为本课程的学习难点有哪些?

1.计算机的购买。在计算机的购买这一课中,我们讲到了计算机硬件选择与安装以及软件选择与安装。这里涉及的知识比较复杂,尤其是内存容量单位间的换算、几个进制的转换以及一些基础知识的记忆。常常是老师讲课的时候听懂了,但下节课回来又忘记了,所以我感觉课后的复习十分重要。

2.在word的使用方面,由于我担任团支书及团学干事,对其的使用频率大,所以相对来说使用的比较熟练。但在论文格式的撰写一课中,涉及到目录的生成时我不太理解,使用的也不太好,但最后经过老师牺牲下班时间对我的辅导,我最终掌握了目录的生成。然后,我觉得日常比较少用到的交叉引用及表格的插入也相对来说比较难熟练掌握。

3.在excel的使用方面,由于相对来说用的比较少,所以一些不常用的功能如插入频率分布统计函数、条件格式化、分类汇总及高级筛选使用仍然会比较不熟练。

三.你认为本课程可以省略讲解什么内容?

我认为在本课程当中,没有东西应该省略讲的,因为课程中讲到的都是一些基础且重要的知识,即使我已经掌握,但通过老师的讲解总能得到不一样的收获。但我个人感觉PPT的讲解可以再讲些深入的内容。

四.你希望该课程还能学到什么方面的知识?

我个人一直比较喜欢视频的制作以及photoshop的使用。首先,视频的制作可以方便日后的一些展示需要。其次,虽然现在使用美图秀秀的人群已经相当普及,但我个人认为能使用Photoshop进行相片美化及处理的才是真正的能者。另外,我个人比较喜欢朗诵,然后我发现课本有关于制作配乐诗朗诵的任务,我觉得可以尝试看看。其实我感觉信息技术真的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所以如果有时间我希望多点掌握知识。

五.你对本课程的建议: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篇6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在四川师范大学召开的计算机教学改革会议上,公布了由川师基础教学学院编制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报告》,《报告》目标明确,内容丰富,既体现了教育部关于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精神,又密切结合学校实际,提到计算机文科改革主要由教学内容、考核方式、教材建设、题库建立、开发考试系统等方面组成,并对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初步计划和时间有了清晰而深入的安排。

高校的计算机应用教育一直以来过于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次计算机改革的总体思路正是为了提高四川师范大学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真正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强计算机课程的应用性,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从而提高高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社会竞争力。因此本次改革提出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上增加了Photoshop图形图像软件应用部分内容,并改革考核方式,考核内容为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写的《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开设多门应用广泛的计算机选修课程,如3DsMAX、网页设计等选修模块。

笔者是美术学院计算机课程的专任教师,已从事计算机课程教学六年。期间,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和计算机图形应用等相关课程也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积累了一些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在此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希望对展开计算机课程的改革、提高计算机课程的实用性能有一些帮助。

一、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建议

根据计算机课程改革報告的改革思路以及计算机课程改革面临的现状,应将全校各学院有关专业教师组织起来,群策群力,发挥各自特长,为计算机课程改革这项庞大工程共同努力,用集体的智慧促进计算机课程的改革,为学校本科教学改革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美术学院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优势

美术学院由于专业需要,学院领导历来重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和课程的改革发展,特别是计算机软件应用中图形处理的有关课程,如Photoshop、3DsMAX、Dreamwearver、Flash等。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美术学院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资源,形成了较完善细致的教学体系、成熟有效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中更注重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实用性,把软件应用和设计理念相结合,注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实用性人才,而不仅仅是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者。学院每届毕业学生走上社会后都获得了较好的评价,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同时,学院每年在平面、动画方面都设有学院奖来鼓励学生在计算机设计上的实践和创新,学院的“小咸鱼”DV奖也已经开展了6届,在这期间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学生作品,并在学院网站上“学生作品区”进行了展示,这些都是计算机改革中珍贵的资源,因此希望能把美术学院这些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利用起来,参与到本次计算机改革中的教材建设、题库建立、网络学习平台搭建等方面,充分利用美术学院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应用上的优势。

三、美术学院计算机教学的建议

1.教材建设。有美术学院教师参与教材中图形图像应用相关章节的编写,把计算机软件操作和艺术设计结合起来,更好地把握图形处理软件教学的特点和难点,重点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形成有具体特色的计算机教材,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题库建立。有美术学院教师参与图形图像相关内容的练习题库建设,并参与期末考试系统试题题库的建设,使考核试题和社会实际需求更加紧密,更具实用性,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3.多媒体辅导视频。可由美术学院图形图像教师参与相关单元视频资源的建设,丰富网络学习资源,使学生在网上自主学习时可以有更多选择。

4.网络平台搭建。美术学院每年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学生作品,可经筛选后发布到学习平台上供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共同进步,并有美术学院教师参与网上实时答疑等师生互动中来,让学生更能针对自己的学习兴趣展开学习。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索 篇7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思维,课程改革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信息时代, 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并应用于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信息产业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 社会各个行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有了新的提升, 高校各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并呈多样化特点。“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第一门计算机通识课, 如何提升大一新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计算机基础教学培养什么, 计算机基础课程如何开设, 内容如何设置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面临的新挑战, 其改革方向也备受关注。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2009年10月发布的《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出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 进一步明确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要求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应不断探索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分类分层次教学模式, 加强以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建设, 加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

二、以学情为本引入计算思维的培养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仅是大学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培养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用计算思维方式解决专业问题、成为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基础性教育。基于计算思维开展教学研究与实践是当今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新课题和首要任务, 也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校的普及, 使许多大一新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而大学教育最主要的目标还是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因此不能仅仅注重于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单方面培养。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实现大学教育目标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表现在:计算机不仅为解决专业领域问题提供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而且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计算机及互联网有了极其丰富的信息和知识资源, 为终生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以及良好的学习工具;善于使用互联网和办公软件是培养良好的交流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基础;在信息社会里, 计算机使用者的道德规范与社会责任是培养良好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内容。

三、围绕计算机基础课程制定新策略

首先从教师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手段出发, 我们根据学校的课程设置情况和教学基础, 初步制订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 使学生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学会文字处理软件Word、表格处理软件Excel、文稿演示软件Power Point的使用方法, 具有表达信息的能力,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 掌握电子邮件的收发和浏览器的使用, 为今后的计算机技术基础学习打下基础。对于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和要求, 作为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 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完成。

(一) 进行教材版本的更新。

计算机基础教学作为本科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的内涵和目标需要充分体现时代的特征和需求, 不断与时俱进, 改革创新。课程的目标不仅仅要传授、训练和拓展大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 更要展现计算机学科的思维方式, 培养当代大学生用计算机解决和处理问题的思维和能力, 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强化创新实践能力。于是, 我们选用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教育部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成果, 使用Windows7操作系统+Office2010应用软件进行授课。

(二) 更新硬件设备的基础上进行全学程机房授课。

结合学生专业背景的不同开展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更新硬件设备的基础上进行全学程机房授课。信息学院计算机教学中心更换了用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6个机房的机器, 在基本全部是新机器的情况下, 开展了全学程的机房授课, 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掌握程度, 随时进行上机操作的练习。又吸收由不同专业背景、从事计算机研究与应用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 结合不同院系的专业背景进行计算机教学, 教学中结合实例, 重点介绍计算机在不同学科的应用和解决问题所涉及的方法和思想。达到既阐释计算学科的普适思维, 又给出面向特定学科专业的案例的教学效果, 更有利于学生对本专业计算机应用的认识和理解。

(三)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讲授。

在教学中我们采用布置专题、组织研讨、定期交流的方法, 加强学习, 深入研讨, 提高教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引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认识。对课程中的能够体现计算思维的知识点分专题布置, 然后组织任课教师讨论, 更好地把握知识点的讲授。教学中定期组织教师或通过网络进行交流, 吸取多方经验和做法。通过这些活动使授课教师理清了思路, 明确了任务, 并达成了共识, 逐渐改变了讲授的方法。在教学设计过程中, 教师一是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抽象、分析, 掌握所涉及的计算原理, 通过抽象与自动化, 使学生形成问题求解的思路。特别是要设计好师生互动环节, 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二是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思考、讨论, 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 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探索问题的求解方法。在实验内容设计时, 除要求学生完成一般基本的题目, 还适当给出一些综合性的题目, 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四) 利用多种考核方式进行知识检测。

对于该课程的考核标准, 我们认为应该体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对于技能性要求的内容, 要求学生必须要达到考核标准, 具备在信息化社会中熟练使用和操作计算机的能力, 这些技能型知识的学习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来完成。对于思维性训练的教学内容, 则应该精心设计考核内容, 检验学生通过课程的教学获得了哪些方法, 检验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四、课程改革效果比较理想

2013~2014第一学期144个自然班4, 548人采用了新策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期末总评成绩是由平时成绩 (40%) , 期末机试成绩 (60%) 两部分组成。期末考试延续以往无纸化考试形式, 内容全部更新为Win7+Office2010, 从考试成绩来看, 绝大部分都通过了考试, 总评成绩不及格人数共计39人, 课程通过率为99.1%, 课程改革效果比较理想。

参考文献

[1] .朱鸣华, 赵铭伟, 赵晶, 林鸿飞.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 2012

[2] .龚沛曾, 杨志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思维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 2012

大学计算机课程论文 篇8

2011年, 美国硅谷掀起了一股席卷全球的MOOC在线学习浪潮。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 的简称, 它不同于以往基于互联网的在线学习或网络课程学习, 其因独特的微课程加小测试的授课形式及大规模开放的学习形式备受欢迎, 被称之为一场教育和学习的革命[1]。目前, MOOC的影响不断扩大。

MOOC带来的不仅仅是教育技术的变革, 更重要的是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以课堂为主, 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可以通过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掌控学生的学习进度, 学生在教师的监督下完成学习。而MOOC教学模式以在线学习为主, 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教学模式的改变使得教学设计也相应地发生改变。为了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笔者考察了众多的MOOC课程, 结合教学实践与教学原理, 总结出其中的规律, 以为MOOC课程开发提供思路。本文将从分析MOOC课程的学习过程入手, 总结MOOC课程的特点, 以《大学计算机》课程为例探讨MOOC课程的教学设计原则。

1 MOOC课程学习过程

MOOC课程学习过程如图1所示。教学团队在特定平台上传课程视频、随堂小测验、课后作业;学习者注册登录后可在线学习, 并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交流讨论;教学团队也可指导学习者进行线下学习;学习评估主要以考试为主, 也可以是交论文或答辩等其它方式。课题视频学习、随堂小测验和课后作业是课程学习的3个重要环节。

1.1 课程视频

MOOC是以课程视频为中心, 课程视频时长2小时左右, 一周1~2次视频授课。研究发现, 人的注意力在15分钟之内是比较集中的[2]。MOOC视频讲授与传统课堂连续讲授不同, 根据知识模块将讲授内容分解为若干个时长为8~15分钟的片段, 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 符合学习规律。MOOC课程视频虽然在形式上与以往的视频授课、网络视频教学、网络公开课等类似, 但结构及内容设计却与其完全不同。MOOC课程视频不是简单地将课堂讲授以视频的方式呈现, 对讲授内容、顺序安排及讲授方式都有讲究, 能吸引学生学习, 符合学习规律, 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 MOOC视频讲授的信息量比课堂讲授大。录制视频时, 教师会精心组织内容和语言, 以最精炼的语言讲授, 学生可以反复观看视频;而课堂讲授中, 教师不可能精炼每一句话, 对学生不清楚的内容, 也不可能每次都停下来反复强调。因此, MOOC课程视频比同样时长的传统课堂教学信息量更大。

(2) 表现形式更丰富。MOOC视频讲授中, 只有将深奥的理论通俗化, 才能吸引学生学习。教师可以将内容讲授与各种多媒体素材紧密结合, 同时配以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录像、3D模拟等, 通过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深奥的理论。

(3) 课程不再以教材为中心。传统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教材主要以图表、文字呈现;而MOOC课程视频以多媒体形式呈现, 一般以教师的课件为主, 教材只起提纲作用, 且参考的教材较多, 教师会根据教授内容的需要搜集各种学习素材。

1.2 随堂小测验

随堂小测验是MOOC的特色之一。由于不能面对面授课, 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随堂小测验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随堂小测验通过在线练习进行, 题型可以是选择题、填空题等, 大部分在线练习题都是自动评分, 能给学生及时反馈。学生只有通过测试后, 才能进入下一阶段学习, 类似于游戏程序中的关卡设置, 让学生掌控学习进度, 同时激发学习兴趣。为了能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随堂小测验题目设置非常讲究, 通常具备3个特点: (1) 题量大, 几乎每个微视频讲座后都安排有随堂测验; (2) 题目内容细致, 随堂测验题目通常针对刚刚讲完的知识模块设置, 考查知识点; (3) 题目针对性强, 题目要能很好地反映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掌握的情况。

1.3 交流讨论

MOOC大规模在线讨论功能使得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频繁、更深入。传统课堂中虽然也鼓励加强课堂交流互动, 但由于时间限制,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受到一定局限。MOOC专门设置了在线讨论区, 学生可以很方便地向教师提问, 也可以与同学一起讨论, 通过讨论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也可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目前, MOOC交流讨论的方式呈现多样化, 从讨论区扩展到公共社交平台, 可以在线视频讨论、点对点讨论。此外, 距离较近的教师和学员还可以线上约定时间、地点, 线下讨论, 如最早开设MOOC课程的哈佛、斯坦福大学常举行学习讨论聚会。

2 MOOC课程教学设计

MOOC课程与传统课程教学除形式上的区别外, 更重要的是教授方法和教学设计原理不同。本文以《大学计算机》课程为例进行探讨。《大学计算机》课程是高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覆盖面非常广, 开发《大学计算机》MOOC课程有利于节约教学资源。MOOC课程教学设计一般应遵循3个原则。

2.1 人本主义原则

人本主义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 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追求学习过程的开放性;主张协作学习[4]。

从教学设计原理来看, 人本主义提倡自由学习和以学生为中心, 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 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 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资源, 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氛围, 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3]。《大学计算机》MOOC课程可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关于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学习内容, 如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等。从应用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计算机理论知识。在MOOC课程交流讨论环节, 可以将计算机应用和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设置专题讨论。比如, 经管类的学生可以专题讨论电子商务的应用。图2为以人本主义原则为指导设计的《大学计算机》MOOC课程内容的3个组成部分。其中, 对热门应用的介绍应与时俱进, 理论联系实际, 拓展学生的视野。

2.2 建构主义原则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建构主义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 强调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学习的辅导者、高级伙伴[5]。

在《大学计算机》MOOC课程教学设计中, 可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组织知识点。比如, 在讲授操作系统时, 传统教学设计一般先讲授操作系统理论知识, 再讲Windows操作系统基本知识与操作。根据建构主义原则, MOOC课程教学设计可先从学生熟悉的手机操作系统入手, 讲解操作系统的一般功能, 让学生对操作系统有初步了解, 再讲授Windows操作系统, 并在学习过程提出如:为什么Windows系统可以同时打开几个应用程序?为什么硬件连接以后还必须有驱动程序?通过问题引出进程管理、设备管理等概念,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与发现知识, 促使他们主动建构所学知识, 最后再顺理成章地讲授操作系统理论知识。

2.3 行为主义原则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注重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研究并评估学习者的行为, 以确定什么时候开始教学。在教学中, 教师要设计引起学习者反应的各种提示, 将学习材料分解成能按顺序掌握的“小步子”, 以利于学习者作出恰当的反应并对其进行强化。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重要的理论基础[6]。在《大学计算机》MOOC课程教学设计中, 行为主义理论尤其是其中的程序教学理论, 为课程视频内容组织和随堂小测验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程序教学理论要求教师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 将非常复杂的行为模式转化为较小的单位或者步骤, 确保每个步骤的行为得到及时强化。

本文以微机硬件系统组成知识点为例探讨程序教学理论的应用。在设计MOOC课程视频和随堂小测验时, 应遵循程序教学的两个重要原则[7], 即:

(1) 积极反应原则。强调及时强化巩固学生的学习反应, 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因此, 在设计MOOC课程视频时, 可以从组装一台微机入手, 设计一段装机过程的视频, 通过视频让学生初步认识微机组成部件, 然后深入讲解各部件的组成与作用, 及时强化巩固学生的学习反应。

(2) 小步子原则 (或循序渐进原则) 。将学习内容分解为许多知识片段, 编成一个逐渐增加难度、有次序的序列, 一步一步地呈现给学生, 小步子之间的难度设计适中, 使学生树立起学习信心。如讲解比较复杂的微处理器结构时, 可从最直观的功能入手, 先让学生了解微处理器的基本功能, 可以插入动画或图片来类比, 加深学生对微处理器的印象;然后深入讲解微处理器的内部结构, 以及每部分功能是如何实现的。在设计随堂小测验时同样可以运用“小步子”原则, 一步步引导学生完成学习。

以上3个原则不仅适用于《大学计算机》MOOC课程的设计, 同时也适用于其它课程。

3 结语

MOOC是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理论融合发展的产物, 不是简单地通过技术手段将线下的课堂教学“搬到”线上, 而是教育技术与教学理论的完美结合。MOOC课程的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学设计有很大差异, 需要结合实践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吴剑平.大学的革命——MOOC时代的高等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

[2]M.W.艾森克, M.T.基恩.认知心理学 (第五版) [M].高定国.等,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4]文冬, 杨九民.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原则[J].电化教育研究, 2002, 116 (12) :58-60.

[5]丁远坤.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及其启示[J].高教论坛, 2003, (3) :167.

[6]徐世栋, 曹茜, 等.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教程[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3.

大学计算机课程论文 篇9

( 一) 学生兴趣不高

现阶段绝大多数高校大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兴趣不高, 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很难在课堂上学到有用的知识, 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当中去。 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 高校大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 在他们的意识中计算机理论课的学习其实就是在浪费时间, 很多高校大学生在上课期间玩电脑看小说, 学习兴趣普遍不高, 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

( 二) 课程缺少实用性

计算机课程是一个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那么学生就会在实践过程中出现茫然的状态。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性不强, 这种现状一方面不利于提高高校大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兴趣, 另一方面也不利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水平的提高。

( 三) 教学模式落后

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还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 一支笔, 一本书, 一块黑板走天下”, 这种教学方法枯燥乏味, 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极大地降低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有的时候, 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 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 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长此以往, 势必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

二、对策

( 一) 改变落后观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地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切实改变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偏差。 除此之外, 教师还应当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 在课堂上采取精讲多练、边讲边练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 实现教学一体化, 打破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界限, 切实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动手能力。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 在观念改变的前提下,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生喜欢上计算机基础这门学科了。

( 二)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传统的“ 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不利于高校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树立全新的教学目标, 培养高校大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 并教给高校大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还应该不断地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 引导大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 从而进一步提高高校大学生的自学能力。

( 三) 创建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高校可以与计算机有关的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打造校企合作模式, 为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打下坚实而又牢固的基础。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建立对高校大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学生通过工学结合这种教学模式, 能够切实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 还能够了解社会和企业对自身的要求, 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总而言之,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存在很多问题, 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高校必须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创新教学模式, 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只有这样, 才能够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大学计算机课程论文 篇10

关键词:差异教学,大学教育,计算机基础

1 引言

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其教育质量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但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大学教育仍然实行按统一的教学要求、同样的评价标准、相同的教学模式和步调一致的教学进度来实施班级教学。这种方式很难适应不同性格、不同学习能力、不同认知基础、不同学习兴趣学生对教学的不同需要, 无法实现均衡发展的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大学“差异教学”正是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独特成长需要的重要途径。它将发展放在第一位, 通过个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的发展, 从而实现科学发展。

2 差异教学

关于差异教学, 我国学者华国栋在其《差异教学论》一书中指出:“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差异, 满足学生个别的需要, 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差异教学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 可以不断地吸收新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教学思想, 不断完善和发展。它提供一种多元的外部环境, 由学生根据需要主动选择和适应。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的需要是差异教学的本质。

与我国“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相比, “差异教学”强调的是“教”如何更好地为“学”服务。它不仅要为学生设计多种不同的学习活动, 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 而且要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

差异教学的实现是以多样化的系统教学策略的构建为途径, 从而有效照顾学生的差异, 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同时, 它还要为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提供多元发展机会, 通过多种策略使每个人的潜能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 在差异教学中, 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 又要在班集体活动中发展学生个性潜能, 要将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和班集体学习结合起来, 提高教学效率,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发展, 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3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采用差异教学的必要性

当今信息化的社会, 对人才在信息的获取、处理、加工、传播、利用、保护等方面有很高的要求。而一个缺乏信息技术理论和能力的人, 是不能称之为高素质的人才的。大学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是完成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必不可少的一环。所以, 各高校都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

然而目前在中学阶段, 由于各地教学条件不同, 对信息教育的要求和达到的效果相差悬殊, 因此, 学生信息素养参差不齐, 具备的计算机知识也相差甚远。进入大学后, 如何在统一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前提下为不同程度和素质的学生提供适当的计算机基础教学, 并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的提高, 是一个比其它学科更难解决的课题。而差异教学为此提供了一个重要方向。

4 差异教学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运用研究

由于差异教学以教育测查和诊断为前提, 教育测查的工具、方法和内容纷繁复杂, 而人的认知风格、性格特点等是学生差异的主要方面, 它们又与其人格特点有密切关系, 所以采用人格分类的方式来进行学生特征的分析, 以使差异教学更易于实施。

4.1 学生分类

在进行计算机差异教学前, 首先将学生区分开来, 主要依据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人格特点。认知水平即学生已有的计算机知识水平, 这可以通过初期知识水平测查获得相应的数据。人格特点即:外倾型和内倾型、感觉型和直觉型、思考型和情感型、判断型和感知型。这种分类可以通过进行心理学相关的问卷调查来确定。同类的学生具有大致相同的特点, 以便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在教学中, 由于学生入校时计算机知识水平相差很大, 根据期初的摸底测查使相近水平的学生分为计算机课程同一学习班级, 这样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 也有利于学生相互促进。但即使在同一班级里, 又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人格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小组学习、个别辅导等方式, 使各种特质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比如:对内倾型的学生可以让他担任小组的组织者角色, 使他在组织和帮助同组同学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从而更加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

4.2 授课分层

教学中, 根据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不同, 对其进行不同的教学, 主要有以下做法: (1) 同一内容, 同一要求。主要是针对基础知识的传授, 在这一部分内容中, 要求全体学生都要掌握好。比如一些基本概念、基本操作技能。 (2) 同一内容, 不同要求。有些深入或需要较高基础的知识, 可以按学生不同的水平和兴趣对他们提出要求。比如:计算机数值数据的运算、一个较为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等。

4.3 上机实践分级

进行计算机上机实践时对不同学生要求完成不同级别的任务。对综合应用和某些提高性的操作技能, 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提出不同的目标, 使每个人都能“跳一下就够得着”, 增强自信, 才更有兴趣和动力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4.4 对比教学

在不同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以评估差异教学的实际效果, 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5“整体-局部”相关联

“差异教学模式”既要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每一位学生的变化, 又要注重利用每个学生的特点对班集体其他学生的帮助和对整体进步的贡献。所以, 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多种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使每个学生充分投入学习, 发挥自己所长, 获得更多的认可, 增加知识的同时, 增强自信, 从而人人都得到发展。

5 小结

我国实施的素质教育, 从某种意义上说, 就是关注学生个性差异的教育, 它使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和潜力都得到最大的发展。为了能培养出大批适应多元化时代要求的多样化人才, 差异教学的研究十分重要。大学计算机教学作为培养信息化人才的主要课程, 采用差异教学更是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24

[2][美]Diane Heacox著.杨希洁译.差异教学——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3

[3][美]Carol Ann Tomlinson著。刘颂译.多元能力课堂中的差异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10

[4]许洁英.如何对待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从适应到超越[J].课程?教材?教法, 2006, (7) .

大学计算机课程论文 篇11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思维;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4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面临的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在高校基础教育特别是计算机教育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长久以来,该门课程侧重于教学生怎么去做,而不是教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只会机械地使用计算机,根本谈不上具备应用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由于信息化教育的普及,传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在中小学普及率越来越高,许多高校新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另外,《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涉及的知识内容庞杂,知识更新也很快,产生了“计算机就是一个工具”,”计算机会用就行”等片面认识。导致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得不到学校的重视,学时被压缩,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普遍质疑此课程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在新的发展阶段,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迅速发展,社会对大学生信息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有效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研究思考能力,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2 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

什么是计算思维?2006年3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主任周以真教授在美国计算机权威期刊《CommunicationoftheACM》杂志上给出并定义了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Thinking):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周教授认为:计算思维是人类求解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是人人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其本质是抽象和自动化。研究这些内涵对于教师尽快将计算思维融入到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意识、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提升运用计算机基本思想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计算思维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之间的关系及其重要性,陈国良院士和董荣胜教授在文献[4]中做了明确阐述。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计算机知识与能力培养上要求非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具有判断和选择计算机工具与方法的的能力;能有效地掌握并应用计算机工具、技术和方法,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能够适应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而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恰恰和计算思维的思想不谋而合。

2010年7月,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上,发布了《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旗帜鲜明地提出把“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同时倡导高等学校应加强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研究。一些高校,如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已开始了这方面的教学尝试。

3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随着全国各高校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我校的改革也在大力推进。在2013级的本科培养方案中,首先大基的学时由64变成32,时间压缩了一半。其次,OFFCIE技能训练不再变成大基课程的主要内容,而是学生课下自行学习、练习的内容,以往讲解的内容也压缩了一半。面对这一重大变化,我们也一直在思考教改方案,并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建议。

3.1 教改中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是重点

计算机不仅提供了解决专业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计算思维的养成是以计算能力的培养为基础。现在的大学生入学时计算机的水平不再是零起点,因此,旧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的内容也应该随之调整。但是,教学内容的调整不是颠覆原来的内容,而是将其进行再组织和优化,突出核心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的能力。

以前的大基教学把重点放到了OFFICE软件的使用,致使学生只会模仿,忽视了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今后的教学的核心内容要重新整合,要根据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出:既要提高学生计算机文化素质,又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课程内容教学体系。

3.2 面向问题的教学模式,是计算思维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原有的在教学中,基本是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老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很少,学生听起来乏味,老师讲起来也感觉没有激情,导致教学效果相当不好。所以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而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与学生的互动,重视学生的反馈;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

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采用案例和项目相结合的方法。如在讲解二进制、十进制以及信息编码的基本概念时,使用猜数游戏案例。通过一个很有趣的游戏,在调动学生兴趣的同时,提出相应的问题,把解决问题的方法抛给学生去思考,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游戏中,无形地引入了计算机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把一些难于理解和枯燥的知识,变成了非常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学会了对问题的抽象,这是计算思维培养的第一步。如果在我们今后的教学中,不只是一概地灌输知识,而是针对知识点,设计一些好的案例,让学生主动地去解决这些案例中面向的问题,这样会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探索新方法的动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能力。

3.3 计算思维培养需要分类分层次逐步推进

由于学生的起点不一样,所以教学更要因人施教。计算思维的培养应该分类和分层次,针对不同学生的培养定位来设计培养内容和步骤,不能搞统一模式,这样才能使计算思维的培养深入到我们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中。在教学中可以开展分组研讨,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根据各专业的特点,选取适合的案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势利导的讲解知识,配合进一步的拓展作业。不仅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更要培养计算思维的能力,对学生以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4 结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将“计算思维”引入教学中,是我们面临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挑战,更是新机遇。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只有改变了教师的意识,才能把计算思维的培养贯彻到自己的教学中。如何摆脱计算机工具论,保证计算机基础教育在推动计算机使用的同时,传授向计算机一样思考的计算思维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和实践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周以真.计算思维[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7,3(11):83-85.

[2]战德臣,聂兰顺,徐晓飞.“大学计算机”——所有大学生都应学习的一门计算思维基础教育课程[J].中国大学教学,2011(4):15-20.

[3]何钦铭,陆汉权,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解读[J].中国大学教学,2010(9):22-32.

[4]陈国良,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育,2011(1):7-11.

[5]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6-28.

作者简介:赵丽琴,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教育信息化。

大学计算机课程论文 篇12

所谓分层教学, 就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水平层次的受教育对象, 制定不同的教学体系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指出, 为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保证教学质量, 应当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一、理工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 对于文理科学生的侧重点是不同的。理工科类的学生在知识结构方面, 接受了较多的数理知识, 比如高等数学、模拟电路以及数字电路等。因此,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 可以更多的涉及到计算机原理与器件理论相关的知识。

理工类学生计算机基础后续课程主要是C或VB, 因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可以侧重于计算机软硬件和程序算法方面。在完成办公软件的教学后, 可以增加硬件组装的实验, C/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设计等操作上机环节, 对于理工类的学生, 能够激发他们对计算机系统构造的兴趣。在出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使学生对计算机操作慢慢的得心应手起来, 进而为将来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知识, 将计算机应用到自己所学的专业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经管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

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 既学习与理科类专业相关的知识, 也有与文科类专业相关的知识, 其专业主要是会计学, 经济学, 此类专业的学生属于一种综合性的人才。

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是VB、VFP方面的知识学习, 主要侧重于数据库。他们今后工作的方向将会与财务方面有关, 需要对数据有一个清晰、敏感的认识。因此, 加强对数据库方面知识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此外, 此专业的学生还可以学习Excel等办公自动化方面的知识, 基于关系数据模型的会计账务数据库是以二维表为基本部件构建的, 数据库中的每一个数据文件对应一张二维表, 数据文件之间的关联也可以用二维表之间的关联来表示。同时还应加强相关专业涉及的函数如成本函数的应用、高级筛选、数据透视表等相关知识, 有助于在今后的财务工作中应用。这样既能够提高其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 也有助于提高其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今后在工作中的有效应用。

三、文史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

在高等学校文科专业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 是进一步拓宽文科专业传统的知识口径, 变专才为通才教育的重要举措, 也是培养跨学科、综合型的文科通才的重要环节。

根据文科学生在知识结构方面的限制, 在计算机基础教育方面更应侧重于以计算机应用而非深究计算机组织结构的理论, 在计算机技术基础的教学中, 应加强对多媒体与网络部分的教学, 引导学生使用大量的多媒体共享软件, 较多地讲解如何利用网络更好地为学生、工作以及娱乐服务。因此, 文科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以网页技术的学习为基础, 侧重于办公软件高级应用与网页制作方面。因此, 在教学中, 应注意这些知识的综合性学习, 比如办公自动化的应用, 利用Word处理软件设计简历、报纸以及信函等;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演示文稿等。然后适当的增加Flash动画设计以及网页制作等知识, 使他们充分的感受到计算机应用软件的魅力, 激发起艺术设计的灵感, 进而提高其学习的兴趣。

此外, 针对文科学生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强调文字排版教学、电子政务以及语言文字处理等, 使其在今后学习这些知识时, 能够在原有基础上通过自学来掌握。再者, 还应该注意计算机在社会生活中各方面的应用, 比如电子商务、数字图书馆、数字城市等, 使其对计算机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

四、艺术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

艺术体育类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较差, 他们不同于一般的文科类学生, 更不同于理工类学生, 他们的思维是形象化的, 而且比较活跃, 但是很多时候却很难集中精神。要想教好这些学生, 首先应从他们所喜欢的互联网入手, 教他们如何通过互联网等方法去搜索与学习, 将兴趣与爱好转化成学习的动力。其次, 还应该通过实际的案例, 形象生动的给学生进行讲解, 而且课件也要做的精美, 通过视觉效果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当其对计算机学科产生兴趣后, 可以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教学。对于艺术类专业的学生, 他们没有设置具体的计算机系列课程, 但是基于这类学生主要是投身于设计这一方面, 可以引导他们参加动漫二级考试, 侧重于动漫方面的设计。在完成Office软件教学的基础上, 可以多增加一些艺术设计类软件的教学, 比如, Photoshop、Flash、DreamWeaver等软件的教学, 使他们能够利用这些软件设计一些与专业学习相关的课件或者素材, 充分发挥艺术体育学科的特长, 既能够体现学科的魅力, 又能够将其所学的内容应用到今后的工作岗位中。

总而言之,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不能够以“一刀切”的方式进行, 应该有层次, 按照分专业的形式进行教学, 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 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切实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教师也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并及时的更新教学知识, 从发展、使用的角度选择学生所应该掌握的知识。尤其是计算机科学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 教师应注意积极的探索各种教学的新思路与新方法, 既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 又能够提高其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沈湘芸.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5, (z1) .

[2]徐勇, 高海峰.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计算机 (专业版) , 2007, (4) .

[3]向伟.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0, (2) .

[4]付苏嘉.关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 2010, (18) .

上一篇:培育工程下一篇:酒店企业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