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论文

2024-07-20

民间文化论文(精选8篇)

民间文化论文 篇1

海尔企业文化

海尔的物质文化是高酬,包括基本工资与股权 薪酬激励: 海尔提供具有外部竞争力和内部公平性的薪酬激励,以短期、中期和长期激励组合实现个人价值和企业价值的统一,并通过人单合一机制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基础福利: 海尔提供社会统筹的五项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构成的法定福利,同时为员工提供企业年金,除此之外,海尔还为员工提供丰富的企业福利和弹性福利。乐活计划: 为保证员工在海尔快乐工作、幸福生活,除竞争力的薪酬之外,海尔还为员工提供由丰富的特色项目组成的“乐活计划”,如:员工健康管理、子女教育讲座、个人成长讲座、流行时尚讲座、图书阅览室等。

员工关怀: 包括新员工关怀和在职员工关怀。

生活平衡计划: 为平衡员工工作和生活的关系,集团除为员工提供带薪休假外,还为员工提供与职业生涯相关的各种培训、以及丰富生活沙龙项目。

海尔的制度文化是创新

创新

为什么要创新

没有创新只靠速度赢得的市场难以为继。在创新的过程中,创新还要和速度结合起来。另外,组织结构不好也会窒息速度。过去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使市场上用户有什么需求、员工有什么反映,很难传递到决策层来,决策过程非常慢,因而不能把所有创新的想法都变成现实。现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等于是把企业与市场合在一起,流程全部围绕着用户来转,这样就可以实现创新的需求。

如何靠创新创造用户价值

如果说速度争取到了用户资源,创新就是要留住这个资源,给用户创造新的价值。在网络时代,用户的价值体现在“两个化”:一个是个性化,一个是全球化。为什么突出体现这“两个化”呢?因为现在市场供大于求,顾客选择的余地很大,谁能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顾客就选择谁。

创新的目标

创新的目标,就是创造有价值的定单。要实现这个创新的目标就必须要做到两点:第一就是创新的本质——创造性地破坏;第二就是创新的途径——创造性地模仿和借鉴,即借力。全球化是因为在全球网络上,用户的选择余地很大,而且用户需求的是全球质量最好的、价格最便宜的产品,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本土化满足个性化,以竞合实现全球化。

SBU定义:SBU即Strategical Business Unit的缩写Strategical 战略的Business 事业的Unit 单位(单元)

SBU即战略事业单位,如果不仅每个事业部而且每个人都是一个SBU,那么集团总的战略就会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而每一个员工的战略创新又会保证集团战略的实现。为什么要成为SBU

如果员工不能成为SBU,我们就不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也可以说SBU具体的体现就是速度和创新,或者说把海尔集团速度和创新的目标量化到每个人身上,每个人都去创新,都以速度去争取用户,那么他就应该成为一个SBU。对外“一站到位”的服务和对内“一票到底”的流程,就是为了最快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如何成为SBU

如何成为SBU?成为SBU的四个要素是:市场目标、市场定单、市场效果、市场报酬,这实际是企业的四个目标,现在要转化到每个人身上去。

市场目标:以速度体现的市场竞争力,创造用户资源

市场定单:以创新创造有价值的定单,实现市场目标

市场效果:以定单执行到位创造出用户满意度的量化数据,并由企业信息化系统显示市场报酬:自己创造的市场增值部分在收入中的体现,并能对市场目标的再提高产生作用力

SBU的目标

SBU的目标对企业对员工、对用户意味着什么?对员工意味着要成为创新的主体,在为用户创造价值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实际上就是经营自我;对企业来说,如果每个人都成为SBU,形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才是竞争对手不能模仿和复制的;对用户来说,意味着在网络时代,对企业和品牌的忠诚度。如果每个员工都在创新,用户的需求无论怎么变化,我们都能抓得住。

海尔的行为文化是创造感动,创造感动就是用心做事,增强凝聚

海尔人就是要创造感动

就这样被你感动

2002年6月22日,国际培训中心在接待山东明德学习型组织研究所副所长金锋给青岛市学习型组织研习班学员讲课的工作中,服务员刘瑞标在帮助客人上网时,发现金先生的电脑屏幕上有很多污渍。小刘找来酒精和软棉,给客人送到房间,但客人刚好出去了。因服务员未经客人允许是不可以随便动客人东西的,小刘便把酒精和软棉放到电脑旁边并留言:“先生您好!刚才帮您调电脑的时候发现屏幕上有点污渍,想到您可能是外出没带擦拭的用具,这是我特意为您准备的酒精和软棉,您先用软棉醮酒精擦一遍,然后用干软棉擦干……”

整个过程非常详细。客人回到房间看到留言,既惊喜又感动,忙打开随身携带的录像机把这一切记录了下来。客人次日找到经理说:“我到过全国各地讲学,第一次遇到像海尔这样的超值服务。我会把这件事列入我的教材。”

用户永远是对的三次上门心不烦 海尔社区服务美名传

家住重庆市竞地城市花园的祖文霞女士最近听说海尔社区服务站在小区落户

了,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给小区物业打了个电话,要对家中1999年买的两套空调进行维护保养。哪知刚放下电话不到十分钟,服务人员就上门了,令祖女士惊讶不已。然而就在工作人员刚把空调部件打开时,祖女士家的门铃就响了。原来是祖女士的一位好友带着一家人来做客。看着满满一屋子人,祖女士面露难色,犹豫再三小心翼翼地对工作人员说:“能不能暂且停止下次再来?”服务人员二话没说,带着微笑收拾工具退了出来。

第二天,当祖女士再次打电话时,和上次一样,服务人员又在十分钟内就登门了,然而这次正当保养工作接近尾声时,祖女士家的电话突响,接起一听,是公司电话,上司要求祖女士立即回公司处理事情。怎么办?当祖女士再次为难地表达歉意时,服务人员像上次一样,依然面带微笑悄然退出。

一周后,当祖女士第三次打电话时,服务人员再次登门,这一次进行得顺顺当当,而且服务人员的热情不减,工作仔细周到。当祖女士送走服务人员,回头看着焕然一新的空调时,禁不住感慨万千。而海尔服务人员保养空调三次登门的事迹也在竞地城市花园以及周边居民小区流传开来。

您的满意就是我们的工作标准

“孙悟空”的一碗长寿面

2001年,一位加拿大设计师为海尔山庄二期的别墅设计造型,因此住在了山庄内。每天他都会到餐厅来用餐,时间久了,我们都知道他有一个有趣的中国名字“孙悟空”(他非常喜欢中国文学《西游记》并崇拜孙悟空)。

“孙悟空”每天都来用餐,他总是彬彬有礼,并用并不流利的汉语向我们致谢。这天,他和往常一样,与妻子以及朋友来餐厅用餐,无意中,他的妻子说出今天是他四十五岁生日,服务员立即把这一信息反馈给了主管,并通知后灶为他煮了一碗长寿面。当服务员把这碗面端到“孙悟空”面前时,他惊讶地看着服务员,满脸的茫然。服务员看出了他的心思,忙解释道:“在中国有一个传统的说法,过生日要吃一碗长寿面,因为这面是长长的,祝您长寿;同时这面是热气腾腾的,祝您事业蒸蒸日上;里面的荷包蛋是圆圆的,祝您全家和和美美、团团圆圆,最后祝您一生平安,生日快乐!”服务员一口气说了一堆祝福的话,这时他的翻译解释了中国这一传统面的含义,“孙悟空”这才明白了,他看着服务员,眼神中有惊、有喜,笑中含着泪,他操着不太流利的中国话深深地说了一句“谢谢”!作为主人,我们从他那满含热泪的双眼中,读到了一位在异乡的朋友在中国感到的温暖与关爱!

民间文化论文 篇2

民间文化是“主要依靠口头传承在民间乡土社会世代相传、与民众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息息相关”的文化形态, 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以口头传播作为主要传播和传承手段, 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和草根性特点。在大众传媒时代, 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之下, 传统文化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民间文化因其流传方式的独特性与地域性等特点, 在延续与发展等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的挑战。如何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民间文化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是值得每一位艺术工作者深思的问题。民间文化是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载体, 是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和社会根基, 近年来, 国家也在不断加大优秀民间文化保护的力度。与民间文化自身传播的局限性相比, 电视媒体作为传播力度大、影响范围广的媒介, 在保护和传播民间文化的进程中, 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应发挥重要的作用。

目前民间文化的电视传播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第一, 以纪录片、专题片和电视报道等形式, 真实地记录民间文化的表演形式等, 通过电视的视听语言来呈现其自然的状态。第二, 以舞台形式的方法重现, 即通过舞台表演的艺术加工, 利用电视手段进行播出, 在重现过程中注重其艺术美感的提炼与升华。而针对电视传播对民间文化的影响方面, 在业内也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电视传播这种视觉媒介给民间文化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电视媒介可以拓展民间文化的生存空间, 扩大民间文化的受众对象和范围, 并改变受众对民间文化的感知方式等。因此, 民间文化在电视传播中是有积极意义的。[1]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电视文化挤压了民间文化, 地方民间文化的衰落, 媒体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电视所代表的文化压抑、排挤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的生存空间被挤压, 在电视文化的霸权下只能艰难地生存。原汁原味的民间文化因其地域差异、节奏较慢等问题, 不得不退出“黄金档”的节目与频道。因此, 地方民间文化的原生态市场即刻被媒体化的传播市场所掠夺, 只能以“猎奇”的元素成为传播对象。[2]

笔者认为, 电视传播对传统民间文化在传承和传播方面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电视加深了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 在引进与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 我们也可以传播与输出的自己文化。充分利用电视传播渠道, 将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及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 以专题片、纪录片、电视文艺片、电视剧等方式参与文化信息交流, 扩大和宣传民间文化的知名度和覆盖面。这些都为民间文化的传播构建了一个非常好的宣传与发展的平台, 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打造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对我国的传统民间文化而言, 利用好电视媒体的传播渠道, 可以达到传承和传播自身的良好效果。电视媒体这个平台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 将继续发挥其先天的传播优势, 也将会成为媒介整合新趋势中的主力军。因此, 应把握媒介融合的机遇, 借助电视媒体的平台, 与时俱进地传播民间文化。

二、民间文化的电视传播案例研究

以山东潍坊民间文化为例, 从1984年开始, 潍坊首先举办了国际性的“中国潍坊风筝节”。30年以来, 经过与各级媒体在一系列文化艺术活动合作, 特别是与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 (CCTV-4) 的长期合作, 使潍坊民间文化走向了世界, 在国内外具有了更高的知名度和广泛的影响力。因此, 在2006年,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 (CCTV-4) 又制作播出了《走遍中国——走进潍坊》专题片。其中《走遍中国》之《风筝传奇》通过媒体的视角, 把传统风筝和当代风筝及相关的民间艺术 (杨家埠木版年画、剪纸等) 进行了充分的展示, 真正书写了潍坊作为世界风筝都的风筝传奇。节目播出后引起了国内外各界及媒体的广泛关注, 经济效益和文化影响力逐步显现, 对于推介中国传统民间文化和宣传潍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媒体的一系列宣传活动, 让我们再次认识了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化自信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潍坊风筝节已走过30年了,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一步步地发展起来, 从30年前第1届国际风筝节不足百人参加, 到现在的100多个国家及国内31个省市的近万人的参与, 并衍生出了“中国潍坊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这一新的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性蔬菜产业品牌展会, 观众和旅游人数超过了100万人次, 电视传播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电视媒体节目创造性地宣传了民间文化, 利用电视传播突破了地域限制, 集中展示了优秀的民间文化, 使潍坊当地在经济、文化、旅游、城市建设等方面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真正做到了“风筝牵线、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显著成果。“风筝牵线”, 是通过与中央电视台和地方台的一系列合作, 使潍坊风筝打响了国际知名度, 中国风筝开始走出国门, 广泛参与民间文化交流活动。长期以来, 潍坊风筝受到了许多国家的邀请, 不断在国外举办民间艺术巡回展, 如在2012年赴韩国釜山举办了潍坊风筝及民间艺术巡回展等。如此频繁的文化交流活动, 达到了“银线连四海、风筝传友谊”的目的, 极大地带动了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搭台”, 即电视媒体通过对风筝会及一系列民间文化活动的电视传播, 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优秀文化带出了国门, 成为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并使潍坊风筝和木版年画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唱戏”是通过电视媒体传播的影响力, 带动了招商引资和国内外投资的热潮。从最初几百万元的投资, 到现在每年几百亿元的签约项目, 彰显了民间文化与电视媒体相结合的优势。

三、媒介融合趋势下民间文化电视传播策略探究

电视纪录片、电视剧和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是民间文化传播的主要题材和方式, 在媒介融合趋势下, 通过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电商平台的联动合作, 开发民间文化类主题APP等, 可使民间文化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一) 电视媒体与新媒体合作, 扩大民间文化传播影响力

电视媒体可与新媒体平台合作, 在播放民间文化为主题的电视节目时, 通过推送一系列话题进行热点打造、设置焦点视频多平台联动推广等方式, 持续增强节目的热度, 最终形成跨媒体立体互动的整合传播效果, 扩大民间文化的传播力度和影响程度。例如, 可以根据节目的看点、引爆点等, 通过剪辑整合其中的精彩片段, 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碎片化传播, 满足受众个性化的节目取向和多样化的点播习惯。此外, 要积极利用各种社交媒体进行广泛的传播与覆盖, 让节目扩大二次传播能力, 达到扩散节目影响力、提升民间文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 电视媒体与电商平台合作, 衍生民间文化产业链效应

电视媒体可以与网络电商合作, 以T2O (TV to Online) 的模式, 在民间文化节目播出的同时, 使观众通过扫描屏幕二维码或直接登录网站, 了解节目中出现的民间文化历史或购买民间文化艺术产品等。同时, 观众可以通过与节目的互动, 获得民间文化实地体验机会或民间文化产品购买优惠。以山东潍坊的民间文化为例, 可以在播放介绍风筝、年画、布艺、剪纸等具有潍坊特色的民俗文化节目时, 通过二维码及客户端, 直接进入网站了解潍坊历史文化的详细信息, 并可进行相关艺术产品的推荐。电视媒体可以通过此类方式, 使民间文化的电视节目同时介入电视、电商、文化产品三个行业领域的经营, 获得衍生产业链的效益。

(三) 电视媒体开发民间文化类主题APP, 形成新型特色产业

民间文化类电视节目可通过开发相关APP, 拓展推动新兴媒体业务的发展。例如, 可以开发“民间文化体验”类APP, 使观众可以随时随地与电视节目和文化体验网站互动交流。也可开发以民间文化为主题的移动客户端游戏APP, 观众下载后可以在游戏中参与闯关, 进行线上抽奖, 最终赢得现场参与电视节目的机会或是获得民间文化艺术产品奖励等。例如, 可以开发游戏“风筝高飞”, 即玩家通过触屏操作将风筝飞上天空, 利用各种技巧将风筝飞到指定高度即可闯关成功, 最终的优胜者即可获得风筝实物奖励并获得实地放飞体验机会。通过APP的开发, 可以在拓宽电视媒体的经营模式和利润点的基础上, 以趣味性的方式调动受众参与性, 从而推动民间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形成新型的特色产业。

四、结语

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 电视媒体与时俱进地传播民间文化, 就要在继续保持节目内容精品化与艺术化的基础上, 与新媒体、电商等多种新兴媒体平台合作, 寻求传播平台和传播方式的创新与突破, 从而进一步传承和传播优秀的民间文化与民间艺术, 推动我国更多优秀的民间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陈再红.试论电视媒介与民间文化的相融与共生[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9, 18 (4) :45-49.

民间文化奇葩 篇3

一、起源、历史

海门山歌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优美的音乐旋律和生动的唱词语言,源于劳动,它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随口、即兴哼唱出来的声音。有什么样的劳动形式,就会有什么样的劳动节奏和音乐旋律,而且随着各地方言的不同而不同。海门人民是勤劳的,更是一群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群,其祖先主要来自江南一带,随着长江下游、黄海之滨的不断溢涨,而不断聚集,尤其是在清末民初大实业家张謇先生的带领下,海门人沿着它不断向北开拓开发,海门的山歌也随着流传到了如东、大丰、射阳、滨海等地。海门作为海门山歌的发祥地,有着全国唯一的海门山歌剧团,它的音乐母体就来源于海门山歌的各种音调,很有特色,正因为海门山歌源远流长的历史、独具风格的音乐旋律、形象生动的山歌语言及流传广泛的地域范围,所以海门山歌已经深入人心。

海门山歌源远流长,其形式繁多,不拘一格,浑然天成。其中有短曲,也有长歌;有对唱,也有盘唱;有劳动号子,也有生活小调。其山歌内容也十分丰富,亦庄亦谐,雅俗共赏。其中有直抒胸臆的情绪宣泄,也有触景生情的即兴表白;有对真善美的褒扬和追求;也有对假恶丑的鞭挞和唾弃。千百年来,海门人在劳动生活中随口即兴编创了无数的山歌号子,口授相传,长盛不衰。在海门,无论是年逾九旬的老者,还是牙牙学语的稚童,人人都喜欢哼唱家乡的山歌,海门山歌成了海门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倘若劳动之时,喊喊号子,顿觉疲惫全消,劲添百倍;闲暇之余,哼哼小调,倍感心情怡悦,神清气爽。

二、艺术特点

山歌剧的表演艺术基本上是写实的,强调塑造人物的鲜明性格和特征,着力表演内心世界活动,同时也借鉴京剧等传统戏曲和歌剧的表演手法,融为一体。逐渐讲究唱、做、念、打、手眼身法步这种四功五法的表现程式,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了一套比较自成体系的表演手法。初步具有生、旦、净、丑行当之分。依据不同角色,形成了各种行当的表演风格。

近几年来吸收歌剧的板式结构和歌曲的旋律行腔方法,使原来的曲调更优美动听,舒展流畅,形成了新的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新的板式结构。

三、唱词特色

本色语言,俗中见雅;乡土色彩,本地风光;比喻夸张,诙谐隽永;句式多样,平仄协调;插入对歌,更为增色。

海门山歌的唱词内容最为丰富生动,最为精彩感人。特别是那些来自生活的形象生动的唱词,真是叫人感叹称奇。短的山歌只有四句,长的山歌长达数百句,大多描写男女青年在劳动中的爱情故事,有的长山歌甚至多到上千句。有首长山歌叫做《撑船歌》(又叫《摇船郎》),后来改编成了山歌小戏《淘米记》。五十年代,一直唱到了北京中南海,演唱者受到了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四、音乐特点

海门山歌分两类,一类是即兴山歌,大多在田间劳动之时,随口编成。歌词有四句、六句、八句等。另一类是叙事山歌,歌词有十几句、几十句乃至几百句不等,叙事山歌中的系列山歌,在人物、情节上既互相连贯,又可独立成篇。海门山歌以反映男女爱情生活的题材为最多,如《小阿姐看中摇船郎》等。也有的山歌反映农民生活的艰辛,有些插科逗趣或打情骂俏,纯属消遣而唱。

解放后,以叙事山歌《摇船郎》为基础,整理、创作了第一个海门山歌剧《淘米记》。1958年8月,在此基础上正式成立了专业的海门山歌剧团。从此,海门山歌剧作为一个崭新的剧种出现于舞台,活跃于江海之滨。剧团曾去上海、浙江、南京等地演出,深受当地观众的欢迎。1993年晋京演出,获得成功;年底参加江苏省第一届戏剧节,演出《青龙角》,获多个奖项。

海门山歌曲调优美朴实、清新流畅,乡土气息浓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常用曲调60余首,其中以“山歌调”、“对花调”为基本调,以羽、微调式两种声腔形成对比;由板腔、联曲两种板式结构组织而成。已有板式:“山歌调”慢板、中板、清板、流水板、联板、紧板、叠字板、快拉慢唱等九种板式;“对花调”慢板、中板、清板、宽板、云水板、简板等六种板式。并吸收许多小调和说唱音乐。有的用于抒情,有的用于叙事。如“月月节”这首曲调,感情充沛,意境深远,用于载歌载舞最为适宜;《小郎依儿来》活跃有弹性;“香袋调”旋律优美,容易上口;“佛祈调”十分灵活,不受唱词字数限制,可长可短,可紧可松,善于表达愉快的心情;“打樱桃调”、“五更鼓儿调”、擅长男女对歌、抒发情爱;另有“牌经调”、“采仙桃调”等油腔滑调,适于反面人物的表现。

山歌剧的声腔,均是五声音阶,有时加进“清角”、“变微”、“变宫”音;旋法特点除级进外,最有特色四度、五度、小六度、小七度的跳进,如25、36、63、31、65等,由于羽音在调式中十分突出,使海门山歌剧音乐唱腔形成独特风格;其润腔方法紧密结合村词的运用,如:“嗨、唷、喷、呀、啊、咯、依呀呀得喂”等,使其富有色彩。

曲牌中,海门锣鼓很有特色,但只能与曲牌或曲子中同时运用。至于常用锣鼓经,根据京剧锣鼓稍加改动因地而用。

乐队编制是主奏乐器、基本乐器、色彩乐器。如主胡、笛子、琵琶为主奏组;以扬琴、大提琴、三弦、笙、中胡等为基本乐器;其余是唢呐、小提琴、西洋木管、电子琴为色彩乐器。主奏二胡音量与音比较高亢清脆。从以上诸方面形成了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并富有江海平原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从《淘米记》的演出到《青龙角》音乐唱腔的创作,并获得成功,历经了三十六年之久。《淘米记》作为开创了一个新剧种的小戏,它的唱腔主要是以“山歌调”、“对花调”为基础的。《山歌调》的原始曲调,名为四名头、六句头、八句头乃至几十句不等,但说到底只有上下两句旋律,中间有些说唱,近乎念白,且都是自由节奏,无板无眼,只能表演一些生活小戏或小演唱。在创作中,借鉴、学习其他剧种的成功经验,逐步地、有目的地以“山歌调”、“对花调”作为基础,通过节拍、节奏、速度、旋法、腔幅、调性调式及伴奏形式等变化,衍展出快、慢、整、散多种形式。因此,试演样板戏中的京剧音乐改革对海门山歌剧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八十年代,对海门山歌剧音乐发展进行了广泛探索。如《小阿姐看中摇船郎》、《两媳妇》等节目,都丰富了山歌剧音乐唱腔;许多板式如“山歌调”慢板、快板、叠字板以及反宫山歌调。反宫山歌调它运用游移调式,本调和旋宫调式交替进行,使得曲调抒情婉转,清新流畅,容易传唱。

1993年,现代山歌剧《青龙角》的创作演出,使山歌剧音乐又有了一个更新的发展。音乐创作得到了著名作曲家龙飞老师的亲自指导。这样,整场戏的音乐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性和完整性,使得人物内心活动得到充分的揭示,音乐给人以强有力的感受。这样使得整个音乐唱腔既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又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极具艺术感染力。

五、主要代表曲目

1959年9月,赴南通文化宫为刘少奇专场演出《淘米记》、《夫妻双回门》等。

1964年7月,《银花姑娘》参加江苏省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

1978年10月,《看桃人》参加省会演,编剧陆行白,作曲汤炳书。

1980年1月,《两媳妇》赴上海电视台录像,编剧梁学平,音乐整理陈卫平。

1980年12月,《余丽娜之死》参加江苏现代戏观摩演出,获演出三等奖。编剧俞适,导演吴祥,作曲汤炳书。

1984年11月,大型历史故事剧《唐伯虎与沈九娘》参加南通市专业剧团新剧目调演。南通电台制作成广播剧播放。编剧俞适、陆行白,导演吴祥,作曲汤炳书。

1986年7月,《小阿姐看中摇船郎》随南通市民间艺术团赴北京中南海演出。

1993年,《青龙角》晋京演出,同年参加省戏剧节。编剧陆行白,导演杨观复,作曲汤炳书、陈卫平。

1994年8月,获中国戏曲音乐学会颁发的“新剧种音乐建设孔三传金牌奖”。

1998年,《情系法网》参加南通市专业剧团会演,获多项奖。剧本改编陈伟功,导演李青云,作曲汤炳书。

2001年,《花香风雨》编剧张东平,导演杨观复,作曲汤炳书、陈卫平。

2001年,《声声山歌颂家乡》获江苏省民歌民舞民乐大赛银奖。

2002年,《江风海韵东洲美》获江苏省五星工程银奖。

2003年,《献给妈妈的歌》晋京演出,并参加南通市专业剧团会演,获多项奖。编剧张东平,导演李青云,作曲汤炳书。

2005年,《采桃》参加由中国剧协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演出国际小戏艺术节》获银奖。编剧陆行白,导演李青云,作曲汤炳书,演员宋卫香、陆新娟、朱新华。

2007年,《采桃》选段获江苏省第三届戏剧“红梅奖”银奖。

2008年,《江波海浪歌连歌》参加全国农民会演,获丰收奖。作词李翔,作曲汤炳书,编排李青云,演员宋卫香等。

2009年,《小夫妻一配做人家》获江苏省第四届戏剧“红梅奖”铜奖。

海门山歌是楚文化与吴文化交界点上非常鲜活的山野小花,它具有吴侬软语这种阴柔之美,同时它又具备了大江大海奔涌向前的那股阳刚之气,集阳刚与阴柔于一体,这是它的艺术风格。如果说,把我们整个江海大地比作一个大的自然博物馆,它就是一个非常鲜活的非常珍贵的艺术珍品,它的存在为中国戏曲历史长廊,为世界戏曲历史长廊增加了非常亮丽的色彩,它属于历史,它属于现在,它也必将属于人类的未来,它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录自南通教育博客,作者青竹)

企业文化,品牌文化,服务文化 篇4

在企业工作的20年里,笔者深深地感悟到企业文化建设对一个企业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如果套用一句话,那就是:一个没有优秀民族文化的民族,不能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样,一个没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也不能自强于市场竞争之中。道理好懂,实践难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企业文化蓬勃发展起来,这

表明企业文化的作用力与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是真正搞起企业文化建设来却又不知从何下手、由哪个部门管理,困惑、误区、模仿、失败,都是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常常碰到的问题。厦门卷烟厂也不例外,在企业文化建设的道路上从未停止过思考:厦门卷烟厂的企业文化是什么?厦门卷烟厂的企业文化将如何建设?厦门卷烟厂的企业文化将会是什么样的?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企业文化建设既具有丰富的内涵,又呈现出多姿多彩的个性。在这里,笔者仅就厦门卷烟厂的企业文化建设谈一些个人的体会与思考。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使企业健康发展

笔者认为,谈企业文化首先要谈对企业文化概念的认识。什么是企业?企业是以市场为向导,以赢利为主要目的,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因此,企业文化就是一个团队在完成一项事业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由于企业文化具有灵魂、凝聚、约束、向导、激励等几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也就决定了企业文化其实就是一种以做大做强企业为基本内容的企业发展观点和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建设只能紧紧围绕这一中心,搞好生产经营和服务,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健康、稳步地持续发展。这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根本所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惟一使命。

在实践中,每干一件事,每搞一次文化理念的宣传,我们都要思考这样做是否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否有利于员工的精神和物质需要,是否在搞形式主义,是否在实事求是地塑造具有厦门卷烟厂特色的企业文化。对此,不敢有丝毫麻痹。笔者感觉这其中的每一个过程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都是一个如履薄冰、负重前行的过程。近几年,厦门卷烟厂的经济效益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其原因就在于这一指导思想的正确性。同时,我们注意到,一些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高喊科技兴国、为社会服务、为消费者服务等口号,这种做法显然偏离了企业发展的实际,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事实证明,好高骛远是会耽搁企业发展前程的。企业文化建设,很实际的目的就是要让企业健康地活下去,并且要越活越好、越活越强大。俗话说,有用就是真理。离开生存和发展,离开经济效益,企业文化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能落地,不能扎根,徒剩一堆美丽的辞藻。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心——经营理念

品牌形象既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企业的品牌之中。曾经

有人说,中国的品牌是一流的产品、二流的包装、三流的营销、四流的服务。无论这句话有多少水分,但作为一名企业领导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品牌革命时代已经到来,品牌就是企业的生命。对于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企业领导者必须高瞻远瞩,具备与时俱进的战略眼光,对塑造品牌文化的利弊,要及时果断地扬弃,把职工的整体素质提升上去。并且要不断地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创造出企业优秀的品牌,使企业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稳步地发展壮大。由此可见,搞企业文化建设不能离开品牌谈文化,而要以品牌为载体彰显企业文化,这也是厦烟人的经营理念。

产品是品牌的实物载体,质量是品牌发展的基础。厦门卷烟厂视质量为生命,高度重视产品的内在品质与外观质量,一直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先”,塑企业优秀的品牌。近年来,厦门卷烟厂不断加大质量管理力度,不仅要求结果出精品,更追求过程出精品。1998年导入iso9002—94版质量认证体系,提高产品的质量控制管理水平;1998年第四车间被评为“全国样板车间”;1999年第一、三车间被评为“福建省样板车间”,设备管理达到国家二级管理标准;2001年进行了质量管理体系换版——iso9001-2000版,进一步规范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在行业内首创产品开发过程质量控制的“五书”制度,即:产品设计和开发建议书、任务书、策划书、鉴定书、批量投产准许书,以此提高产品的质量控制水平。2000年以来,厦门卷烟厂大力实施品牌、营销、管理和服务“四大工程”,夯实产品、市场、管理和服务“四大基础”,不断提高企业产品核心竞争力。目前,厦门卷烟厂正在进行新厂建设,投资8亿元,力创七个一流:管理一流,工艺一流,产品一流,效益一流,人才一流,设备一流,环境一流;力戒两个一流:花费一流,享受一流。要求每个员工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形成“现场就是市场,做过程精品,每一道工序质量零缺陷”的认识,从单一追求结果到追求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厦门卷烟厂还特别注重综合技术水平的提高,积极与国内外知名烟草研究机构和烟草公司开展技术合作,1986年率先与美国雷诺士烟草企业(现为日本烟草)开展合作,以此提高企业管理、工艺、技术水平。“十五”期间,厦门卷烟厂制定了企业新的发展目

标,即向烟草行业同等规模中最具竞争潜力、最有活力的企业行列迈进。

总结厦门卷烟厂的经营理念,笔者认为厦门卷烟厂是在实践中塑造一种适合行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它必定会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企业文化建设——人本素质管理

企业只有具备一流的素质,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产品。近几年来,一些颇具远见卓识的企业领导者都尝试着从资本管理向“二本论”管理转变,“二本论”管理即资本管理加人本管理。凡是人本企业都有它明显的管理特征:一是在信任员工的基础上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二是倡导员工进行有效学习,推动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三是培养有利于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价值观。为此,厦门卷烟厂以品牌文化建设为契机,带动企业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企业每创造、培育一个更高档次的品牌,就标志着其综合素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厦烟人很清楚,企业综合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创造出新品牌来,即使创造出来了也不可能培育起来。企业界有人形象地把靠吹捧走红的企

业品牌比作“螃蟹”,意思是经不起市场和时间的考验,一红就死。所以企业品牌的培育过程必须是一个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的过程。

厦门卷烟厂决不做一红就死的“螃蟹”。厦门卷烟厂创建于1954年,有近50年的发展历史,如果从其前身华康烟厂(解放前的一个私营企业)算起,历史就更长了。经过近50年的发展,特别是在厦门成为经济特区以后,厦门卷烟厂借改革开放的东风,充分发挥特区的两大优势——区域和政策优势,抓住机遇,不断发展壮大。今天,厦门卷烟厂的发展水平已处于全国烟草企业先进行列,主要经济指标跃居前15位左右,是烟草行业“36家重点发展企业”之一。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企业素质、员工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抓员工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中,厦门卷烟厂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狠抓解放思想,更新陈旧观念。“变”是惟一不变的真理。企业要发展,靠老思路、老办法是不行的,要学习,要变革。“变则通,通则久”。把“变”的思想、“变”的观念植入员工的头脑之中,让他们想别人所不敢想,做别人所不能做,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

(二)狠抓敬业精神,培养认真习惯。厦门卷烟厂要求企业员工牢记这样一个理念:不认真工作者就是“小偷”,在“偷”企业的钱(工资)。员工所做的工作要对得起自己的工资,这是最起码的信用关系。企业要培养员工良好的敬业习惯:操作认真的习惯、负责任的习惯、使命感和事业心的习惯。

(三)狠抓团队建设,营造真诚氛围。一个优秀的企业领导者,是不会把眼光只盯在报表利润的增减上的,而是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厦门卷烟厂倡导团队精神,倡导团队英雄,就是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是团队中的一员,发展个人才能发展团队,进而发展企业。这是必然的因果关系。团队成员之间要坦诚、真诚、零距离,营造团队真诚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员工的思维,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

(四)狠抓机制搞活,注重制度创新。我们认为,厦门卷烟厂的企业文化,从宏观层面讲,具有厦门卷烟厂的国情特色,但从微观上讲,并没有中外企业之别。企业机制搞活无非就是解决“原动力”的问题,而“原动力”的主要内容就是“人+机制”。基于这种考虑,从2000年开始,厦门卷烟厂加大、加快改革步伐,大力改革用人、用工、分配机制和考核制度,导入市场经济手段,全面形成“岗位靠竞争、收入靠贡献”的竞争激励机制和考核约束机制,建立“岗位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员工能进能出”的动态运行机制,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具活力、更灵活、适应性更强。为保证企业管理水平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2003年新厂搬迁后,聘请了一家国内外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结合管理流程再造,要求他们设计出既符合国情、厂情,又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要求,还符合员工利益的崭新的运行机制。全方位、脱胎换骨地搭建企业内部公平竞争的舞台,提升厦门卷烟厂的整体综合素质。

四、企业文化的内核——价值观

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说白了,价值观就是人的追求。要什么不要什么,追求什么反对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都属于是价值观的范畴。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是员工心中的灯塔,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依靠。任何文化建设都是以某种价值观的倾向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也不例外。经营思想的革新、企业综合素质的提高都要以某种价值观为指导,中外企业概莫能外。

(一)企业领导的价值观。企业领导的价值观是整个企业文化价值观的“航标”。有人说,先改变张瑞敏,再改变海尔,张瑞敏改变了,海尔也就改变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企业文化不是开几次会就能产生的,也不是员工自觉产生的,它来源于企业领导者或企业领导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企业领导是榜样,是企业文化的影子,企业领导的所作所为传播出去,被员工所接受,就会影响员工的行为、习惯,也就形成了企业文化。厦门卷烟厂在企业中经

常传播6种文化,责权文化、亲和文化、制度文化、乐观进取文化、廉洁自律文化和艰苦奋斗文化。

(二)员工主体的价值观。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如何定位,是企业的主人还是雇员?传统的说法是,国企员工具有二重性,既是主人也是雇员。无论是主人还是雇员,企业文化总是建立在以员工利益为主体的基础之上的。企业所有的赢利,所创造的价值,无一不是员工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企业要对他们负责任,不能对不起他们。员工的福利、员工的发展、员工的自豪感都是企业的财富,同时也是以员工为主体的价值观的必然体现。

(三)团队的价值观。团队员工的共同愿望和价值系统对企业有很重要的影响。当好的价值理念、好的愿望在员工心目中不断强化,形成该群体的一致行为后,团队的生产力才能发挥出来。实际工作中,我们把个人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融为一体,把“厂兴我有利,厂衰我有失”、“爱企业,爱产品,爱岗位”、“视厂如家”的理念变成员工个人的自觉行动,做到“人人心中有企业,上下左右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增强团队合力与竞争力。

(四)管理的价值观。笔者认为,从管理的文化梯次看,有科学管理、人本管理与文化管理三个层次。做企业,科学管理是前提、是基础;人本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方向,没有科学管理就勿谈人本管理;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声的监督,是无为而治。在实践中,厦门卷烟厂对这三个层次的管理价值观是这样理解的:第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管理也是生产力,员工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这是企业科学管理价值观的基本体现。要使企业兴旺发达,就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依靠人才兴业,依靠科技兴企。第二,抓好企业科学管理的过程,同时是改造人的过程,是改造人的习惯系统的过程,也是人本管理不断提升的过程。人本管理就是要关心人、体贴人,一切为了尊重人的责任感服务,一切为了人的发展服务。第三,文化管理最终表现在制度、机制上,制度、机制是文化管理价值观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长江、黄河没有人管却能东流到海,其原因就在于它有一种机制保障,是中国地形加河流的机制。厦门卷烟厂怎样才能像长江、黄河那样,不需要管理就能自然成功?同样需要一种机制。厦门卷烟厂目前正在和一家管理公司合作,寻求适合企业发展的文化管理机制。

(五)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观。世界上没有单纯的经济工作,也没有单纯的政治工作。深化企业改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调动员工积极性,进行生产经营都离不开宣传政治工作。经济发展为社会现代化服务,而思想政治工作则为经济发展开辟道路。这是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的统一性表现,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价值所在。尤其是在变革的时代,更需要用新的理论武装头脑,与时俱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任何轻视或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行为都将付出代价。

把正确舆论导向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有为”而且要“有位”。厦门卷烟厂的宣传思想政治工作走出了一条新路子:一是服务“一个中心”,一切为企业搞好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二是坚持“两个面向”,面向员工、面向市场;三是实现“三个结合”,结合生产、经营、管理、改革的全过程,结合员工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思想动态,结合产品的促销宣传;四是塑造“四个形象”,即企业形象、品牌形象、法人代表形象、员工形象;五是要讲奉献,人生最大的价值在于奉献,市场竞争的最大价值和最终目的也在于奉献,只有为国家、社会、企业多奉献,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文化强国和文化文化软实力 篇5

一、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民族凝聚力是一个民族发展壮大都需要的重要因素。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密切相关。民族凝聚力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价值观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在当前我国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增长没有达到同步增长。外来文化的冲击一些人缺乏民族自信力对民族优秀文化认识不够崇洋媚外。创造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最显著的特征。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创造力的推动。文化的发展使人类的认知能力提高增强了人类创造新事物和提高新生活的能力。因此文化是前人智慧的载体为人类的学习和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如此文化能够使民族的文明素质和智力水平从根本上得到提高。我们想让国家不断进步就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文明素质和创造力。而保证中华民族升级和活力就是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二有利于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的迫切需要

在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产品和服务现在成为了独立的贸易形态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目前西方国家借着经济科技等优势不断向其他国家进行思想文化的扩张和渗透。因此想要更好的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那么就要努力占据文化的制高点。

三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之所以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历史性的重要决定。那是因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需要富足的物质生活还需要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不仅要提高经济、科技等“硬实力”我们还要不断提高文化、道德、意识形态等软实力

二、我们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现在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充分利用文化资源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也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但是由于人们对文化资源重视不够。国家优先发展经济的时候人们对文化发展的关注比较少。许多文化产品在运行的过程中被注入其他因素比如过于商业化从而使得自身的质量降低不利于市场的销售。同时文化市场的不规范化使得文化盗版产品较多低俗产品也层出不穷。因此规范文化市场很有必要。一些西方国家利用了中国文化元素拍成的电影如《功夫熊猫》在中国大受欢迎。中国本土很受欢迎的电影在国外不是好评如潮。中国的深厚文化存在着很多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由于不同的传统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民族文化让我们对外文化的交流和竞争中造成了巨大的问题我们的文化没有占据有利条件。二文化人才缺失比较严重竞争力不强 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专业文化人才的缺失是我国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我们缺少一批了解中华文化了解国外观众的需求和国际文化需求善于利用国际经验和国际文化的文化经纪人。我国形成文化软实力的文化资源丰富但是没有很好的文化经纪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也将受到严重制约。因此大力培养专业性文化人才是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三、如何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一大力加强先进价值观和制度文明建设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把握方向提供坚实的基础 先进的价值观是领导一个国家、民族和组织与发展的精神旗帜和精神力量。建构先进的价值观我们要有深邃的历史视野善于从我国的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本国民族拥有民族认同。同时也要开拓视野懂得从国外的优秀文化和制度中学习。制度是依靠深厚的文化基础作为支撑的。制度也是文化的重

要载体。如果制度能够有效实施那么将会促进文化的传播。大力加强先进价值观和制度文明建设能够统一人民的思想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因此我们可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文化建设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荣誉文化建设各方面并引领社会思潮。发展文化软实力大力加强不同的主体层面的先进价值观和制度文明建设才可以让文化软实力具有深层的价值基础才能够让其具有突出的外部反应。二推进文化创新提高文化创造力 我们要推进文化创新就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能墨守成规。在文化观念上我们要正确认识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雅俗文化的关系以创新的观念去看问题解决问题。在文化内容上我们要大胆创新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多层次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创造出更多优秀的文化作品为社会提供更好的精神基础。同时我们要不断完善和创新文化市场体系建立一个统一开发竞争有序的仙督文化市场体系。运用新科学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加快构建文化传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的文化传播体制。三大力发展人才教育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发展基础教育事业提高国民文化水平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为了得到更多在文化软实力中发挥作用的人才需要加强在文化艺术方面的教育。目前我国从初级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开设了关于文化艺术领域的相关课程还成立了专门的学校培养专业文艺人才。在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的生活内容也多了文化艺术。这些都为我们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四开展文化外交 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可不能固步自封闭门造车。适当的文化外交很重要。历史以来中国的文化外交也很多有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等。现在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建立了交流合作平台。比如东盟博览会世博会。中国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保持着不同形式的文化交往。在文化交往的时候我们的优秀文化可以传播出去同时也可以吸收外来的文化的优秀的地方从而促进我们文化的发展。

五弘扬我们优秀文化打造民族品牌 目前国外文化具有强大的攻势。因此我们打造自己的民族品牌、国家品牌很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大力挖掘文化里面的优秀成分利用自身的丰富的资源优势利用成熟的产业发展模式推出成功的民族品牌。这样才可以扭转文化逆差现在真正实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不利局面的改变。

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篇6

——贵州省文化厅黎盛翔副厅长一行到梭戛乡进行调研

2014年9月2日,以贵州省文化厅黎盛翔副厅长为组长,由省文化厅、省民委、省教育科学院、省委政研室有关领导组成的调研组,到六枝特区梭戛苗族彝族回族乡对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创新及民族教育进行调研,黎盛翔副厅长一行先参观了梭戛生态博省文化厅黎盛翔副厅长一行在博物馆参观

物馆,紧接着在乡政府召开了研讨大会,出席本次大会的有:省调研组、六盘水市委宣传部杨宏远部长、市教育局、市文体广电局、市民委、市委政研室、六枝特区文体广电局、特区教育局、特区民宗局、梭戛乡政府、梭戛生态博物馆等

六盘水市委宣传部杨宏远部长主持大会

单位。六盘水市委宣传部杨宏远部长主持了本次大会。

研讨会上,各单位发言积极,争论激烈,对如何传承、发扬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发表各自见解,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首先,黎厅长在大会上提出了本次调研的目的,贵州省民

族民间文化特色鲜明,我们要摸清底数,加大力度进行保护和继承,要进一步创新和发扬;六盘水市文体广电局汇报了我市民族文化传研讨大会现场

承创新及民族教育的基本现状,提出了其发展的主要目标、思路理念及措施和做好我省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及民族教育的意见和建议;梭戛生态博物馆汇报了博物馆的建设发展情况,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困难;特区教育局长邓仁委局长就我区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有关工作进行了汇报,且分析了我区开展民族文化教育面临的困难;为了有利于这方面工作的开展,六盘水市教育局建议应在各地州市县教育局设立相关民族教育的科室,以更好地推动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发扬发展;由于受经济

省教育厅黎盛翔副厅长讲话话

发展的影响,面对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消亡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习俗,六枝特区文体广电局伍德斌副局长感到痛心和可惜……

对于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问题,很多单位感到质疑,认为困难太大,许多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心理影响的民间习俗,不是一首歌、一个舞蹈进校园就能实现的,且目前虽有少数一些学校开展了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活动,但少数民族教师较少,很多地方也逐渐在汉化,要说传承与发展,实在难成气候。对民族民间文化的发扬发展倍感堪忧。

民间文化论文 篇7

坐落在长江之滨的浮桥中学, 是一所有着74年历史的老校。学校建校之初名为“乃德私塾”, 乃德创始人写下了高亢激昂的校歌, 校歌的最后一句为“乃德崛起, 在吾仔肩”。70多年来, 学校始终坚持“文化引脉, 德润校园”的办学理念。下面结合校歌, 谈谈浮桥中学乃德文化建设的三路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

一、乃德崛起, 在吾仔肩———唤醒文化的自觉

文化的力量是潜移默化的, 虽然无处不在, 但见之无形, 身处其中的人们最容易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觉而不察。如何让校园文化从概念走向现实, 首要的是通过各种方式与途径来唤醒校园中每个人的文化自觉。

我校校歌的最后一句话是:“乃德崛起, 复兴中华, 在吾仔肩”, 一种办好学校、振兴中华的强烈责任意识跃然纸上。要把口号化为行动, 不仅需要校长有文化自觉, 也需要全校师生的文化自觉。

学校文化建设不是割断历史式的从天而降, 空穴来风, 必须与传承携手而行。学校文化传承的有形载体很多, 在唤醒全员校园文化的自觉过程中, 必须要有的放矢, 全面渗透, 重点突破。

我校以校歌为抓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初一新生刚跨入校门, 在入学军训时, 一堂必修课就是学唱校歌;每一位新教师加入我校时, 必须要学会唱校歌;每年的校红五月歌会, 常规节目是各班大合唱校歌;中午学校的校园广播, 每天必放的歌曲是校歌。一听到这熟悉的旋律, 每个人都不由自主哼地唱起来。这是一种校园文化自觉的表象, 因为师生, 尤其是学生很难理解校歌的创作背景和真正内涵。对此, 必须要对校歌进行深度解读。我们通过全校教师会、班级主题班会、校园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 变着法让师生更好地理解体会“乃德崛起, 在吾仔肩”的使命与责任。

文化无处不在, 有效载体固然重要, 但唤醒师生文化自觉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巧设计、精安排。为了让师生对校园文化有深入直观的理解, 学校召开各层面的会议, 集思广益, 几经三番, 设计了一个校园文化标志 (LOGO) , 通过图片对校园文化进行浓缩性的解读, 更直观;学校推行课堂教学改革, 评出每月乃德之星;学校展板、画栏等外显宣传资料, 都紧扣校园文化, 学校大墙上张贴“前程万里, 谁著先鞭”八个大字;每月小组合作展板边上横批都是“乃德崛起, 在吾仔肩”等。时时处处都能找寻到校园文化的印迹, 人人皆知, 这是提升校园文化自觉的必备条件。

二、敦品励学, 愈困弥坚———增长文化的自信

宏大的文化口号固然有一定的作用, 但校园文化口号只有化作行为, 才具有生命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 始终坚持以传承与践行校园文化为主旋律, 通过教育教学实践, 增长师生文化的自信。

我校前辈就以“乃德”为校名, 提出了“敦品励学”的校训, 学校办学坚持德字为先, 立德树人, 几十年来, 一脉相承。学校的德育工作扎扎实实, 从不虚浮。每天清晨值日班级的学生, 提前15分钟到校, 一班6人, 身披红色值日横幅站在校门口, 笑迎每一位师生;护绿队的学生检查卫生;监察队的学生到班内检查是否有抄作业和违规现象;中午值日学生带着纸与笔, 记录各班浪费食物的学生姓名。每天值日学生会把检查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各班主任, 大家各司其责, 工作有条不紊, 虽然事小, 但几十年坚持如一, 是多么的不容易。风正好扬帆, 良好的自我管理文化有利于铸就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敦品励学的校训, 也深深烙印在每一位浮桥中学教师身上。服饰打扮必须要规范, 不着奇装异服进教室, 不能大声呵斥学生, 同事之间不允许有打骂, 否则会引起公愤, 教学质量相对差一些的教师倍感压力……这些大多不是学校规定的, 而是学校文化传承的惯性使然。

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形势下, 学校如何不断提升办学品质、正视学生日益突出的心理问题、提高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等, 这些都要求浮桥中学的管理者和教师要有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心力, 不断思考进取的发展力, 虽愈困弥坚, 但持续努力。

三、前程万里, 谁著先鞭———走向文化的自强

“前程万里, 谁著先鞭”喊出了浮中人办学的气魄和胆识。办好学校, 要有责任的担当, 要有超越自我、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魄力。每任浮中校长都深知使命, 勇于担当。

校园文化传承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面对生源结构的不断变化, 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日渐显现, 学校提出了“拿着别人的地图, 找自己的路”, 量校而行, 量法而行, 量生而行, 智慧型地吸收, 创生性地实践, 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学校以“学习用表”为载体, 以“小组合作学习”为突破口, 深入学习, 勇于实践, 有成功的喜悦, 有失败的苦楚, 有理论与实践偏离的困惑, 有家长的质疑和实践的艰辛矛盾交织的忧虑等。但凡是革新者, 困难从来不是止步的理由, 思考和实践才是最好的武器。团结协作, 勇著先鞭, 是学校文化积淀在每个教师身上的显性产物, 也是学校不断发展的精神源动力。

民间文化的守望者 篇8

像医生一样抢救民间文化

2003年,由冯骥才倡议推动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令这位作家再一次引起社会的关注。尽管1000多项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已经完成,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名录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还是忧心忡忡:在他看来,抢救的速度还是远远赶不上消失的速度。“如果文化消失了,民族也就没了”。

两年多来,冯骥才跑遍了全国26个省、自治区、市,边指导志愿者进行田野普查,边进行民间文化抢救。在他眼里,民间文化有着无尽的魅力甚至充满着灵气。南乡三十六村、内丘神马、拜灯山、打树花、仁慈堂、屋顶秘藏古画版等等,这些散落民间的文化艺术携带着历史的、文化的气息,凝聚着先人的智慧。

河北的武强、天津的杨柳青、河南的朱仙镇等都是年画产地。“以前一张年画卖一两块、两三块钱,现在一些艺人的画已卖到几百元钱一张了。还建起了博物馆,出版了整套的书”,冯骥才欣慰地说。

“古村落是中华文化的箱底儿。”冯骥才说,中国目前有2800多个县,1.9万多个镇,有几十万个村庄。相对地说,特色比较鲜明、保留比较完好、历史的记忆比较深厚、民俗和民间文化遗产比较丰富的村落至少有几千个。由于年轻人到城里打工,很多古村落人去楼空。加之开发商对古镇、乡村的不合理开发,“古村落内在的、沉甸甸的历史文化积淀在被抽空。”

为了摸清古村落的“家底”。冯骥才跑遍了山东、山西、江西、安徽等7省的几十个村庄。他直接和镇长、村长“谈判”,在一系列的乡村文化论坛和研讨会上发表看法。“我准备写一篇关于古村落的现状和出路的文章。明年5月份,在江南的嘉兴召开全国古村落高峰论坛,请全国古村落负责人到那里去研讨。”

“我们就像医生一样,在抢救一个个生命。”冯骥才说。

写小说,还是到民间

冯骥才是作家,也是位画家。在他事业辉煌的时候,即上世纪90年代,他开始把目光转向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拿他的话说,现在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三方面,即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普查和认定、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古村落的调查与保护。如今,诸如中国木版年画、民间剪纸、唐卡等等,以及中国民俗志、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撰都已展开。

“我的这种转换是非常自然的。”他毫不迟疑地说。

冯骥才讲了一个故事。10年前,一位法国女子在贵阳市租了一套商品房,花钱雇人到各村寨专门收集古老的服装与饰物,每过一阵子,就打包装箱运回法国,一干就是6年。“别人视为宝贝和值钱货,我们自己竟轻易地放弃。这是轻贱了我们自己的文化。”

对于老城,冯骥才有着特别的感情:1994年,他拿着稿费赶在天津老城拆迁之前记录下完整的老街;在他的奔走下,估衣街得以保留;天津总商会遗址被拆时,刚从法国回来的冯骥才站在废墟上落泪了,他哭“原汁原味的‘五四运动’的遗址”没有了……

“我们是讲责任的一代。当看到我们的社会和社会文化出现不和谐时,看到我们的精神领域有这么多的困惑时,就会毫无疑问地守望我们的文化。”说到这里,冯骥才有些激动:“我现在是急于写我的散文,急于写我的小说,急于画我的画呢?还是急于到文化的第一线去,到田野里去,到民间去?毫无疑问,我会选择后者。”他提高了嗓音:“这个选择是完全凭自己的心,而不是太费劲的选择。”

传承文化是大家的事

冯骥才两次通过卖画筹集资金,成立基金会支持云南甲马、贵州民间美术遗产等调查。基金会还与中国民协合作,评选中国首届“民间守望者”奖。

“经费非常少,普查抢救民间文化非常艰苦,需要很强的奉献精神。许多文化工作者在第一线默默地工作着,一些很有名的老专家住着最普通的旅店,甚至住在老百姓家里,调查、研究、抢救,非常令人感动。”

60多岁的冯骥才有时候也会觉得很疲倦。但是,一旦有个电话打过来,说到一个好的街区或村落要被拆掉的时候,他再累也会跑去。

“因为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爱。它们就像是一个无形的十字。我曾经说过这句话:民间文化要拨打120急救电话。”

“坦率地说,我有时候也非常悲观。比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天津的很多老街区还是拆掉了。但是你还是要拼力去做。为了一种精神吧。”谈到这里,冯骥才深情地说:“我跟爱人都是画画、搞艺术的,她对我的想法很了解。她支持我,因为我是个理想主义者。”

上一篇:科学技术的运用下一篇:梁衡《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