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民间舞海阳秧歌

2024-09-09

中华民族民间舞海阳秧歌(精选8篇)

中华民族民间舞海阳秧歌 篇1

中华民族民间舞海阳秧歌 一、基本风格教学组合(2个)

1、气息组合2、滚浪组合

二、中华民族民间舞传统典型组合(2个)

1、快板组合2、步伐组合

三、民间艺人传统短句(13个)凤采牡丹 招扇推山 金鸡报晓 金鸡沐浴 喜鹊衔梅 白鹤踏月 彩蝶纷飞 鱼龙盘柱 风摆杨柳 丑婆拱花 蜻蜓点水 紫凤朝阳 金蝉脱壳

中华民族民间舞胶州秧歌 正丁字步伐训练 倒丁字步伐训练 推扇组合 小曼走场

中华民族民间舞传统典型组合 清蓝蓝的河 *其他的真记得了

中华民族民间舞海阳秧歌 篇2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舞蹈表演,道具,东北秧歌手绢花

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 道具的使用至关重要, 它可以作为一种标志, 形象地说明舞蹈表演的特殊场景。中国民间舞蹈所用的道具基本上都是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 比如手绢、扇子、花棍、华灯等, 通过民间舞演员的巧妙运用, 一方面有助于增加舞蹈表演的艺术表现力, 另一方面有助于丰富和美化演员肢体的形态美。进一步讲, 民族民间舞是一种传统舞蹈形式, 也是当今舞蹈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频繁使用道具是其重要特征。道具能够鲜明地表达出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我国众多的民族民间舞蹈中, 东北秧歌已经成了家喻户晓的民间舞蹈之一, 它具有逗、媚、哏、俏、浪等特点, 而手绢花已成为了东北秧歌的一种象征。熟练掌握手绢花的各种繁杂的技法, 更加能将东北秧歌舞跳得出神入化、活灵活现。因此, 本文拟从民族民间舞表演中演员对道具的使用入手, 以东北秧歌的手绢花为例, 探讨道具独特的艺术价值。

一、道具在民族民间舞表演中的重要性

(一) 丰富舞台表演的动作形式

在民族民间舞表演中, 合理地使用道具, 可以丰富舞台表演的动作形式。对于中国民间舞而言, 往往将道具作为舞蹈艺术表现的媒介和对象, 它总是将道具的运用和人体美的展现进行有机融合, 从而增大物件审美的张力。比如:在《红绸舞》的表演中, 创作者巧妙地将红绸作为艺术表现的对象和媒介, 旨在借助红绸来编创舞蹈动作, 红绸时而扎成火炬状, 时而打开扩大了舞蹈演员的艺术表现空间, 将编导的意图发挥得淋漓尽致。可见, 道具红绸的使用独具匠心, 丰富了舞者表演的动作形式。

(二) 渲染舞蹈作品的创作氛围

在民族民间舞表演中, 合理地使用道具, 可以渲染舞蹈作品的创作氛围。具体地讲,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直接地展示了民族情调, 渲染了作品的欢快、激昂、诙谐等的情绪和氛围, 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舞蹈的震撼力, 很容易给欣赏者带来一种愉悦的审美感觉。比如:在民间舞蹈《有喜》中, 扇子作为道具, 它形象地将情感寄托化为一件衣服, 让观众见扇子如见衣服, 如见小孩子, 甚至产生无限遐想, 犹如身临其境, 这在一定程度上渲染了舞蹈的创作氛围。

(三) 再现舞者所处的社会生活

在民族民间舞表演中, 合理地使用道具, 可以再现舞者所处的社会生活。在舞蹈艺术表演方面, 道具与作品所要表现的故事内容密切相关, 它能充实舞蹈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赋予演员肢体以情节内容, 从而起到再现生活、打动人心的表演效果。由于舞蹈艺术源于劳动, 古代人民为了改善生存条件, 必须利用工具进行各种各样的劳动, 比如:劳动生产、战斗、日常活动等, 尤以劳动生活为主。现阶段, 仍有许多反映民间劳动生活的舞种, 像手持农具的民间舞《东北秧歌》《庄稼忙》《扇碌》等, 不同程度地再现了不同民族在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劳动生活。

二、东北秧歌舞蹈表演中演员对道具“手绢花”的运用

作为东北秧歌舞蹈的重要道具之一, “手绢花”的艺术功能不可小视, 如果演员能够合理地运用“手绢花”这种道具, 其舞蹈表演效果将会大大提升。一般来说, “手绢花”来源于我国东北民间生活, 它与扭秧歌差不多, 二者非常相似, 都在很大程度上吸引着观众的眼球, 它们所发挥出来的艺术魅力都极大地震撼着欣赏者的心灵, 陶冶人们的情操。关于“手绢花”的表演方法, 有单手拿绢和双手拿绢两种形式;在基本动作方面, 可谓是花样众多, 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比如:里绕花、外绕花、里片花、外片花、掸巾、甩巾、单臂花、双臂花、展翅花、十字花、盖分花、大盖花、小臂盖花、小五花、肩前花等。在实际的演出过程中, 演员们手持各种各样的手绢花, 并配以不断变化着的步伐, 从而舞出美、俏、浪、哏等东北秧歌舞蹈的特色, 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可以说, “手绢花”的合理运用, 进一步展示了东北秧歌舞蹈的表演内涵, 同时也增强了秧歌舞蹈的火辣、热情、奔放的艺术表现力。

在东北秧歌舞蹈的表演过程中, “手绢花”亦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表现形式。对于东北秧歌而言, 它对动作的要求很高, 不但要哏又俏、稳又浪, 哏中有俏, 俏中有哏, 而且要稳中有浪、浪中有稳, 刚柔结合等鲜明的风格特色。比如:在东北秧歌组合《饲养员》的舞蹈中, 表现了一个养猪姑娘饲养猪的工作场景, 尤其是看猪、找猪、躲猪、喂猪、喜欢小猪的种种表演组合中, 用“手绢花”做道具, 表达了小姑娘的心情, 同时也表达了舞者对劳动的热爱之情。

随着社会的进步, “手绢花”已不单单是东北秧歌舞蹈表演的道具, 它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东北秧歌的风格, 承载着东北秧歌的文化特色。因此, 在民族民间舞蹈东北秧歌的日常训练中, 演员一定要正确认识、理解、研究“手绢花”的运用策略, 这极大地影响着舞蹈表演的最终效果, 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讨论演员对“手绢花”这种道具的运用。

1. 保持传承, 原汁原味

由于道具产生于民间, 最后才呈现于舞台, 舞蹈演员对道具的使用程度直接影响自己所表演的舞台效果, 只有在东北秧歌舞蹈中轻松自如地运用“手绢花”这一道具, 才能更深层次地把握舞蹈的原有涵义和情感表达。一般来说, 进行舞蹈学习也是传承文化的过程, 这就要求舞蹈演员坚持“保持传承, 原汁原味”的表演原则, 正确运用“手绢花”这一道具, 高度重视道具“手绢花”所承载的代表性、训练性、表演性、典型性等价值。当然, 只要实现了代表性与训练性的统一, 确保东北秧歌手绢花的唯一性, 把它的原有特点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才能真正实现民族民间东北秧歌舞蹈的文化传承, 从而发扬民间秧歌艺术的经验成果, 提升当代东北秧歌舞蹈的艺术表演效果。

2. 发挥手绢花的艺术表现力

演员运用“手绢花”时, 一定要充分发挥手绢花的艺术表现手法, 这就要求演员们平时要细致地观察生活, 深入认识群众秧歌特征, 不断收集民间的东北秧歌艺术及其手绢花使用的真实表现手法, 从而挖掘、整理出民间手绢花的表演技艺。要想把手绢花这种道具使用得出神入化, 一定要使手绢花传达出舞蹈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不断增强东北秧歌舞蹈的表现力度。只有真正做到了借助道具手绢花传情的目标, 演员才能表演出体现民族民间舞蹈东北秧歌的艺术表现力。所谓的寓情于物、缘物寄情, 就是让道具在舞蹈表演中充分展示其艺术功能, 比如东北秧歌舞蹈艺术揭示了人的情感和对事物的感知, 演员能够巧妙地使用“手绢花”这个道具, 一定会充分发挥其寓情于物、借物抒情的艺术效果, 真正发挥“手绢花”在舞蹈运用中的价值。

3. 形成人体线条的延伸

演员们通过使用手绢花, 有助于形成人体线条的延伸, 进一步扩大了舞蹈动作的表现空间, 同时也大大地丰富了舞蹈的表现手法。其一, 演员需要掌握东北秧歌表演的韵律, 尽量把手绢花和呼吸、摆身、动律进行相结合, 并赋予手绢花生命力, 使其在手中舞出灵魂;其二, 演员不能只追求手绢花的表演技巧, 避免失去手绢花的生命活力;其三, 演员要与自己所表演的舞蹈主题、人物身份、音乐相一致, 也就是说, 在整个表演过程中, 手绢花所达的内容不在脱离东北秧歌的主题, 它是对人体线条的延伸, 增强了舞蹈的艺术感染力, 演员必须懂得如何将道具的技术性和身体的韵律性进行相结合。当然, 要达到这样的要求, 需要训练和时间上进行量的积累, 只有这样, “手绢花”作为道具所呈现出来的舞台艺术效果才会有质的飞跃, 但这对演员平时的训练方式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手绢花”使用的训练过程中, 训练方法不可过于单一, 以免使学生产生疲惫之感。东北秧歌舞蹈演员应当在编排上狠下功夫, 努力将纯技术性的课程编排得富有情趣, 突显“手绢花”这种道具在舞蹈上鲜活的生命力, 达到和谐的舞台效果。

三、结语

总之, 通过对东北秧歌的道具“手绢花”使用的研究, 我们可以发现道具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甚至是当代舞蹈作品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具有较强的舞台表演功能。当然, 道具不可能单独地摆在舞台上作为艺术品而存在, 但是道具与演员相结合所产生的表演效果往往超过舞者本身。所以, 作为民族民间舞演员, 在表演东北秧歌的过程中, 一定要巧妙地使用“手绢花”这种道具, 充分发挥道具在舞蹈演出中的价值和艺术效果。不管怎么讲, 科学地使用民族民间舞道具, 对于表达艺术情感具有重要作用, 所以研究道具的运用技巧有助于推动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深入发展, 这也是现代舞蹈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朱博.浅谈如何学好东北秧歌组合[J].戏剧之家, 2015 (04) .

[2]张耀方.浅谈东北秧歌中“手娟花”的运用与教学[J].文艺论坛, 2014 (11) .

[3]胡佳.浅析道具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J].戏剧之家, 2014 (12) .

海阳大秧歌 篇3

海阳秧歌的历史,据现有资料可追溯到明初(公元1425年)。《赵氏谱书》记载:“二世祖赵(通)世袭(大嵩卫)指挥镇舞诰封武略将军。明洪熙一年,欣逢五世同堂,上赐‘七叶行祥’金额,悬匾谷旦,诸位指挥偕缙绅光临赐贺,乐舞生闻韶率其创练之秧歌,舞唱于庭,其乐融融”。以此发展成今天的特色秧歌,在当地流传有:“乡下秧歌进了城,先拜娘娘后耍景;正月十五不进城,过日来了撵出城。”还有“听见锣鼓点儿,搁下筷搁下碗,听见秧歌唱,手中活儿放一放;看见秧歌扭,拼上老命瞅一瞅……”。这两首民谣,说的就是人们对海阳大秧歌的喜爱,也说明秧歌当时已成为庆贺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内容,在民间上至老者下至少儿都爱学会跳。

传统的海阳秧歌是一种在广场上进行的集体性社火节目,主要由“执事、乐队、舞队”三部分组成。出行时排在最前列的是执事(乐大夫)部分,其中有“三眼枪”、“彩旗”、“乐大夫”、“花鼓”、“村叟”、“家妇”、“渔翁”、“樵夫”、“相公”、“闺秀”、“货郎”、“翠花”、“箍漏匠”、“王大娘”、“丑婆”、“俊小儿”、“霸王鞭”等等。其次是乐队,有大鼓、大锣、大钹、小钹、堂锣等。随后是舞队,一般扮有各类角色几十人,其中又分为指挥者——乐大夫,集体表演者——花鼓、小女曼,双人表演者——货郎与翠花,箍漏匠与王大娘,丑婆与傻小子,老头与老婆,相公与媳妇等。秧歌队常用阵式有“二龙吐须”、“八卦斗”、“龙摆尾”、“三鱼争头”、“众星捧月”等。海阳秧歌舞蹈动作的突出特点是跑扭结合,舞者在奔跑中扭动,女性是扭腰挽扇、上步抖肩,活泼大方:男性则是颤步晃头、挥臂换肩,爽朗风趣。并且各有各的演法,各有各的唱词,令人叫绝称快。有些观众受其感染、忍俊不禁,竟加入队伍扭跳起来。扭秧歌不分男女老少,只着上盛装,摆动彩扇,几十人或数百人排成队列,在锣鼓的伴奏下,在大街小巷或广场上可尽情扭跳。秧歌闹起来时遥看恢弘豪放,近看节律紧凑,像行走的乐队,像高歌的方阵,像气派的大戏,把节日的喜庆气氛一下子就提了起来。村邻之间还利用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热闹非凡。每逢海龙王生日时秧歌队还到龙王庙及渔港码头举行祭海活动。

秧歌表演者与其他地区不同,自有一套从挑选、训练演员直到演出完整的办法。据老艺人鞠老师介绍,过去,每年进入腊月二十三以后,村里有影响的人物就出面组织春节的有关活动,为春节的演出而成立秧歌班子,请未有名的老艺人当教师,由他们从村里的一些男孩中选人,春节时开始在本村与附近乡村巡回无偿演出。秧歌萌生于乡土,活跃于民间,在发展中自行流变,是群众自发参与、自由宣泄、自娱自乐的广场民间艺术,展现了胶东农村青年女性特有的健美体态和情性魅力,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在活动表演时,排在秧歌队最前列的是乐大夫,他左手执令旗、右手拿马尾绳甩子是舞队的指挥,其地位极为重要,承担着指挥秧歌、活跃气氛以及点报节目的作用,在喜庆节日里,他即兴作词演唱祝福百姓的吉祥语言。乐大夫扮相威严、举止稳健、其舞蹈动作大都借鉴民间武术,如“八卦掌”、“螳螂拳”、“长拳”、“少林拳”等。花鼓在秧歌队中一般是由青壮年男子组成,是大秧歌中最具有活力和感染力的部分,鼓手们武生扮相,阳刚健美,为秧歌队开路和打场。表演时,双臂挥舞,前后跳跃,左右穿插,右手持鼓槌在身体上下左右击鼓,体现英雄气概,一般由16至24名青年组成。紧随其后的为小女曼彩扇组,作乡间姑娘扮相,手持彩扇翩翩起舞、动作流畅、姿势优美,原与花鼓结对表演,后逐渐脱离花鼓而独立表演。紧随其后的是自由舞部分,往往有双人舞、单人舞或者其它艺术形式。搭档组合有 货郎与翠花、箍漏匠与王大娘、丑婆与傻小子等。多人舞庄严有余而诙谐不足,双人舞诙谐有余而庄严不足,前后一调剂,庄中有谐、谐中有庄、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收到了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效果。在舞蹈中的货郎与翠花,表现的是乡间小商人串乡走村,村姑挑买小百货的生活情节。二人既谈货论价,为已着想,又互相爱慕,彼此关怀,表现了十足的人情味和生活趣味。箍漏匠与王大娘是观众非常喜欢的一对人物角色,民间传说,王大娘是玉皇大帝的女儿旱魃所变,她私自下凡,变成村妇王大娘,箍漏是南天门土地神变化,受玉皇大帝之命,到凡间敦促王大娘归天。艺人选取二人相遇后戏逗打闹、相互周旋的情节,编排成一段表现男女大胆追求爱情的双人舞蹈。丑婆与傻小子,是秧歌中风趣、滑稽、不受局限的人物角色。丑婆是乡间老妇扮相,傻小子则是顽皮孩童扮相。丑婆表演以哗众取宠为要,可随意跑动,逗闹嬉笑,取悦观众,时而疯癫卖傻,时而忸怩装嗔。

海阳秧歌的音乐由锣鼓和歌曲两部分组成,以锣鼓伴奏为主。打击乐由大鼓、大锣、大钹、小钹、堂锣等组成。两种主要的锣鼓曲谱“慢走阵”与“快走阵”,只是速度不则,而节奏型基本相同,都是三鼓一锣。歌曲多为民间小调,演唱时,其代表曲目为《大夫调>、《跑四川》、《货郎调》、《花鼓调》以及各类民间小调等。

从正月初一开始,秧歌队在村内演出后,还串午寸慰问演出,俗称“排门子”,通过这一形式,会大大增进村与村、民与民之间的团结和友谊。以此祝贺新春送福到各家,正月“十五”灯节这天,秧歌队还要手持灯火舞蹈。从每年正月二十三开始,几乎要闹腾一个正月,一直到二月初二才压了锣鼓。靠海边的秧歌队每年还要在海龙王生日这天,秧歌队成员凌晨五点就起来化妆,天不亮就赶往海边的龙王庙进行拜神敬献歌舞,遇大庙进入庙内表演,遇小庙则在庙前表演。如果外村秧歌队前来,本村负责人要立即率队出村到村口进行迎接,开始“见礼”,然后才可开始表演。舞队开始先由乐大夫率队“走阵”后进行达一个小时的三拜九叩大礼,这是表演的高潮。

舞蹈表演(中华民族民间舞) 篇4

考生应具备较高的艺术素质,热爱舞蹈事业,具有舞蹈中专教育基础的中等艺术学校(院)毕业生、文艺团体的演员、港澳台学生、外国留学生均可报考。

初试:

(1)中华民族民间舞蹈剧目片段、中华民族民间舞技术性组合、中华民族民间舞表演性组合测试。(任选一项) 注:自备音乐(时长3分钟之内)、可穿服装、可化妆。

(2)即兴(时长5分钟) 注:穿舞蹈练习服。

终试:

(1)舞蹈基本功及技术技巧测试

(2)中华民族民间舞蹈剧目片段、中华民族民间舞技术性组合、中华民族民间舞表演性组合测试。(任选一项) 注:自备音乐(时长3分钟之内)、可穿服装、可化妆。

中华民族民间音乐 篇5

1.民歌、戏曲、说唱、器乐、歌舞五种音乐形式被合称为什么?

民间音乐

2.在山间旷野之地即兴演唱的民革类别是什么?

山歌

3.下面歌种中哪一个是山西中部的山歌?

开花调

4.在我国山西北部和陕西北部部分地区流行的山歌歌种是什么?

山曲

5.在山曲、信天游、爬山调等山歌中经常演唱哪一种题材内容?

走西口

6.被称为“河州大令”的著名花儿曲目是什么?

《上去高山望平川》

7.在青海、甘肃、宁夏地区流行的山歌歌种是什么?

花儿

8.《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首歌属于什么山歌歌种?

信天游

9.在山西省河曲一带流行的、制作蓝靛时唱的歌曲是什么?

打蓝调

10.《格萨尔王传》是哪一个民族的长篇史诗?

藏族

11.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汉族中流行的山歌各种是什么?

爬山调

12.《小黄马》在蒙古族民歌中属于哪一类歌曲?

奥尔图音道(长调)

13.《玛依拉》是哪个民族的民歌?

哈萨克族

14.四川省南部和重庆地区流行的山歌歌种是什么?

晨歌

15.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普遍流行的民歌种类是什么?

田歌

16.哪两首是安徽地区的山歌歌种?

挣颈红

慢赶牛

17.哪一首是江西南部客家山歌的代表曲目?

《打支山歌过横排》

18.哪一首是云南地区的汉族山歌?

《小河淌水》

19.在粤东北、闽西、赣南三省毗陵地区聚居着汉族的一个支系,他们演唱的山歌是什么?

客家山歌

20.福建锦歌流行在什么地区?

闽南

21.哪个是海南省民歌?

调声

22.《阿诗玛》是哪一个民族的民歌? 彝族

23.飞歌和游方歌是哪个民族的民歌?

苗族

24.壮族在春节等节庆日期举行的群众性歌唱活动是什么?

歌墟

25.“嘎老”是哪个民族的民歌的民歌?

侗族

26.我国有多少个民族的民歌有多声形式?

23个

27.民歌原称中哪个是壮族民歌?

欢 比 诗 论 加

28.在四句体山歌中加上一段快速演唱的叠句,这样的民歌曲式叫做什么?

赶五句

29.在江浙一带用几首民歌连接起来形成套曲形式的民歌叫做什么?

九连环

30.跑旱船属于什么艺术形式?

歌舞

31.在我国北方地区最流行的民间歌舞形式是什么?

秧歌

32.表演者手持折扇和花帕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是什么?

花灯

33.“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这首曲目属于哪种艺术形式?

花鼓

34.“囊玛”和“堆谢”是哪个民族的歌舞?

藏族

35.下列歌舞形式哪一个是傣族的?

象脚鼓舞

36.哪个是高山族的民间歌舞?

欢乐舞

37.变文是什么朝代出现的?

隋唐

38.在民间音乐中,由一个演员使用三种人称、扮演各种人物、采取夹叙夹议手法的艺术形式叫什么? 说唱

39.子弟书是哪个民族创造的说唱艺术品种?

满族

40.木板大鼓在北京与清音子弟书结合,经过发展改变口音后形成什么曲种?

京韵大鼓

41.在汉族说唱中有一类曲目以扬琴作为主要伴奏乐器,这类曲种叫做什么?

琴书类

42.京韵大鼓《大西厢》是哪一个流派的代表曲目?

刘宝全

43.“票友”这个词最早源于哪个曲种的业余演唱?

岔曲 44.在弹词表演中,正书开始以前加唱的一个小唱段叫做什么?

开篇

45.苏州弹词最主要的四种表演艺术手段是什么?

说噱弹唱

46.徐丽仙创腔的“丽调”是属于哪一个说唱曲种?

苏州弹词

47.王敏宝是哪一个说唱曲种的代表人物?

天津时调

48.四川流行的由演唱者左手持板、右手敲竹鼓,由琵琶、胡琴等乐器参与伴奏的说唱曲种叫什么? 四川清音

49.由三弦书、道情书、鸯歌柳树等融合发展而成的河南一带的说唱曲种是什么?

河南坠子

50.“江西道情”属于什么民间音乐形式?

曲艺

51.“零零落”是什么地区的汉族说唱曲种?

广西

52.白族的说唱艺术形式是什么?

大本曲

53.永嘉杂剧是在什么时期出现的?

南宋

54.《牡丹亭》的作者是谁?

汤显祖

55.在戏曲音乐中占据中心地位的是什么?

唱腔

56.哪一个声腔属于明代四大声腔?

海盐腔

57.哪一个声腔不属于清代四大声腔?

四平腔

58.哪一个属于近代四大声腔?

昆腔 梆子腔

59.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戏曲剧种是什么?

昆曲

60.昆曲的音乐组织结构是什么?

曲牌体

61.清代中期以后,“三庆、四喜、和春”四个著名班社陆续进京,他们合称为什么?

四大徽斑

62.在1949年以前,一度被称为“国剧”的戏曲剧种是什么?

京剧

63.哪一个人物是“四大名旦”?

梅兰芳

尚小云

64.被称为京剧老生“前三鼎甲”的演员是谁?

程长庚

张二奎

余三胜

65.京剧演员马连良的代表作是什么? 《借东风》

66.常香玉是什么剧种的代表人物?

河南梆子

67.新凤霞演出的《花为媒》是什么剧种的代表剧目?

评剧

68.严凤英和王少舫是什么剧种的代表人物?

黄梅戏

69.原被称为“的笃班”,以后改称“绍兴女子文戏”,在上海得到极大发展的剧种是什么?

越剧

70.“尺寸”在戏曲术语中指的是什么?

速度和节奏

71.在陕、甘、宁、青、新等西北省去流行的梆子剧种是什么?

秦腔

72.对戏曲伴奏乐队的传统称呼是什么?

场面

73.被雅称为“绿绮”、“丝桐”的乐器是什么?

74.在浙江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骨哨,距今有多少年?

七千年

75.古代被称为“筚篥”的是什么乐器?

管子

76.扬琴属于哪类乐器?

打(击)奏

77.以丝弦乐器和竹管乐器为主要乐器组成的合奏乐形式叫做什么?

丝竹乐

78.乐曲《霸王卸甲》和《月儿高》都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琵琶

79.从振动原理分析,梆子属于哪种乐器?

体鸣

80.《渔歌唱晚》是什么乐器的代表作?

81.《百鸟朝凤》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唢呐

82.用于昆曲和梆子戏伴奏的笛子,它们分别称做什么?

曲笛

梆笛

83.琵琶曲《虞舜熏风曲》原名叫做什么?

《花六》

84.流行于广东潮州和福建漳州地区的一种弦乐器记普法称为什么谱?

二四谱

85.《行街》是什么乐种的代表曲目?

江南丝竹

86.广东音乐的主奏乐器是什么?

高胡

87.“指、谱、曲”的术语属于什么乐种? 福建南音

88.民间器乐乐种“十番鼓”的另一个称谓叫什么?

苏南吹打

89.乐曲《放驴》是什么乐种的代表曲目?

河北吹歌

90.哪种乐器是京剧的乐器? 独弦琴

91.牛腿琴是侗族的拉弦乐器,它在侗语中的原称是什么?

果格以

92.各种鼓中属于朝鲜族的是哪一个?

仗鼓

93.打溜子是哪个民族的器乐合奏形式?

土家族

94.木卡姆是哪个民族的古典大型套曲?

维吾尔族

95.安塞腰鼓有多少年的历史?

2000年以上

96.民族音乐中与波斯-阿拉伯乐系有联系的是哪一个?

乌兹别克族

97.“变宫为角”是什么意思?

以SI做MI形成宫调转移

98.洞经音乐是哪个地区的民间乐种?

民族民间舞四级扭扭教案设计 篇6

培训地点:石家庄 培训时间:2015-12 培训级别: 4-6 答卷人:王艳芳 教案。

民族民间舞《扭扭》(苗族)

教学目标:舞蹈取决于苗族舞蹈中的扭摆动律,以胯部的扭动和上身的摆动为主要特点,为学习苗族舞蹈做了初步的练习。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难点:扭摆、拧转 教学对象:6—8岁儿童 课时计划:两课时

教学准备:四级DVD、CD碟,苗族舞服 教学设计:

一、教学导入:

苗族姑娘喜欢穿短百褶裙,短裙仅长十几厘米,裙子上的褶可多达五百多个,上下重叠三四十层。姑娘们穿的百褶裙从织布、漂染、缝制到绘图绣花,都是自己独立完成,百褶裙是苗族姑娘的骄傲。该舞蹈表现了苗族小姑娘展示裙子时,摆出开心,扭出美丽。

二、欣赏:

1、播放《扭扭》,学生欣赏,初步了解苗族舞蹈的特点。

2、分发苗族舞蹈服,了解苗族舞服,穿着舞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学习关键动作: 扭摆、拧转

①讲解要点并示范:以胯部的扭动扭动和上身的摆动为只要特点。②带领学生练习,反复示范以供学生模范练习,及时纠正学生的动作。

四、教学舞蹈《扭扭》 前

[1] 1—4

体对5点,四人站横排正步位半蹲,双手扶腿。5—6

右起扭摆两次。

7—8

右转身体对一点,双斜下手位。音

[1] 1—2

保持舞姿,正步小跳向前。

3—4

右起扭摆。

5—6

正步小跳向后。7—8

右起扭摆。

[2] 1—2

右脚向前旁点地,出右胯。

3—4

正步位,出右胯。5—8

重复[2] 1—4动作。[3]—[4]

重复[1]—[2] 动作。间奏

[1] 1—2

碎步,右转身体对5点,斜上手位托手。

3—4

正部位半蹲,双手扶腿。5—8 保持舞姿,碎扭摆。

[2]1—8 体对1点,重复[1] 1—8的动作。第二遍音乐

[1] 1—2 体对2点,拧转正步小跳,双手立掌体前横摆,出左跨。3—4 做[1] 1—2的反面动作。

5—8 正步小跳,双手立掌体前横摆,左起拧转三次,一拍一次跳动。

[2] 1—8 做[1] 1—8的反面动作。

[3] 1—2 体对8点,正步小跳向前,双手于胸前绕线。3—4 体对8点正步位小跳向后,双手于胸前绕线。5—8 体对1点,做[3] 1—4的动作。[4] 1—4 体对2点,做[3] 1—4的动作。5—8 体对1点,双斜下手,右起扭摆。第三遍音乐

[1] 1—8 右起扭摆步向1点行进,顺势摆胯,双斜下手位。[2] 1—8 双叉腰,臀后翘,微屈膝,大八字步右起摆胯。[3] 1—8 体对1点,右起摇摆步向5点后退,顺势摆胯,双斜下手位。

[4] 1—6 相互挽臂,臀后翘,大八字步右起摆胯六次。

中华民族民间舞海阳秧歌 篇7

大同市的民间舞蹈明清时达到高潮,出现颇似北京走会形式的“跑场(圈)秧歌"等。它的源流多为传说,目前尚拿不出有说服力的佐证来。大同的民间舞蹈受地理环境、风土人情诸方面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它把北方人民特有的刚柔一体的风格,贯穿在民间舞蹈中,刚中有柔、巧妙诙谐,较好地表现了北方人民质朴、憨厚的性格特点。“载歌载舞,歌舞结合”也是大同民间舞蹈的一大特色。在“跑场秧歌”中,就有边唱边舞的形式,还有武术、杂技性强的动作表演。在这种民间活动中,把武术的亮式、对打和戏曲中的台步、唱做等结合在一起。这种巧妙的运用,也是显著的特点之一。这种特征生动地描绘了汉族民间舞蹈的传统特点,与我国人民的欣赏习惯是相符合的。

大同地区的民间舞蹈伴奏以打击乐器为主。用各种打击乐器的伴奏,变换舞蹈的动作及队形。在使用的乐器上通常有大鼓、小锣、小钹、中钹等,根据舞蹈的特点敲击出不同的节奏。如跑场秧歌、龙灯、旱船、小车灯、挠阁等,其中龙灯、旱船基本属于同一风格,在打击乐伴奏上也基本相同:起舞时用以此反复来进行。过去民间还曾用吹打乐,如唢呐、笙笛等来进行伴奏,但是,随着民间艺术的不断发展,民间舞蹈基本走向由打击乐伴奏为主的趋势。

秧歌,顾名思义是插秧等劳动中唱的歌。它最早是一种歌唱的形式,后才演变为以舞蹈表演为主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秧歌,是我国汉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流传在山西大同地区的《跑场秧歌》,传说是宋代梁山一百单八将乔装营救遇难战友时跳出的舞蹈。

跑场秧歌,流行于大同南郊区和新荣区的不少乡镇。过去,每逢正月,当地群众纷纷组织起秧歌队来“闹秧歌”也称“闹红火”,并且还有秧歌队排门挨户给乡亲拜年的风俗。一个秧歌队少则十六、七人,多则三、四十人不等。领头的称“抖公子”,是秧歌队里的指挥,一般多由闹秧歌有经验的老社火头充任。他手持象征风调雨顺的雕翎扇;其后是一个手举货郎鼓的货郎和丑角装扮的捞毛人;其他人装扮成男女老少和丑角等各种人物。在锣鼓的伴奏下,相互对舞,一般不表演情节,也没有固定的程式。但场记和动作的名堂很多,如“四门斗子”、“五胡噜子”和摆字等等。其中有些动作是从武术的拳术中吸收而来的。舞蹈动作除男女均有“台步”、“扭步”、“十字步”等步伐外,单独女的动作有“卧鱼”,男的有“二起脚”、“劈叉”等。

跑场秧歌的动作特点是,扭动起来步伐稳健,两臂甩动较大,挺胸昂头,给人以健壮朴实之感。

1.音乐

跑场秧歌的伴奏乐器有大鼓、大锣、大钹。舞蹈开始前锣鼓密敲【曲一】

舞蹈演员在紧密的锣鼓声中迅速整队待舞,舞队准备好后,锣鼓进入正规的打击节奏【曲二】,舞蹈者在打击乐【曲二】的伴奏中起舞。

舞队在领舞人的指挥下,摆出“天下太平”的队形,四段舞每舞出其中一个字的队形后,锣鼓在领舞者的指挥下以【曲三】

两小节,舞乐即停,由一起舞者在队列中无伴奏自由加唱【唱词谱】,唱完第一段后,锣鼓敲两遍,此唱词谱为演唱者无伴奏自由唱,无调式,根据演唱者嗓音条件定,速度也由表演者自己掌握。(此谱记录于大同市南郊区西万庄乡榆林村)注:X为乐器单击;∣::∣为无限反复。

2.服饰、道具。

⑴服饰

1打棒的(四人,均为男性)

头戴罗帽,红布大襟褂,白布大裆裤。

2拉花的(四人,均为女性)

绒镶边的粉红色软缎大襟袄,胸前镶亮片;海蓝色彩裤,裤脚镶金布边;着(红或绿色)斗篷;紫色大绒围裙;绣花布鞋,鞋上扎一绒球;头戴一朵红色绢花。

3踢鼓子(四人,均为男性)

头戴高一尺、成筒状、顶如鸡冠形的毡帽,帽沿上系长四尺五寸,宽三寸的“眉勒子”一条,中间插英雄花;黑布剑袖衣,红布大裆裤,蓝布腰带;戴髯口。

4抖公子(一男性)

头戴武生巾,系与踢鼓者相同的眉勒子;手持雕翎扇,身穿黑色道袍,黄绸彩裤。

5大脚婆(一女性)

彩旦,头戴黑色大绒老婆帽;身穿用非常鲜艳的绸缎制作的,形似大襟袄的花袄;穿膝上绣花的绿彩裤。

6捞毛人(一男性)

丑角,头戴凉帽,戴髯口,身背串铃,内穿剑袖衣,外披黄马褂,红彩裤。

7货郎(一男性)

灰色毡帽,戴髯口,黑布长道袍,黄彩裤。

8卖膏药(一男性)

黄道袍,黄彩裤,头戴梳板巾。

⑵道具

1大棒

长一尺三寸,直径约一寸,黄色。

2小铜锣

底部直径五寸,形似深盘(见图一)。

3击锣板

木质,长约八寸,槌首系红绸(见图一)。

4雕翎扇一把。

5短把用黍子头扎成笤帚一把。

6拂尘一把。

7货郎鼓一个。

8药箱一个(见图二)。

9招牌一块,用红布制成,上帖黄纸(见图二)。

3.舞蹈动作

⑴拉花

左手持锣,右手握击锣板;左手从左下方划至左上方,(见图三),右手从右上方划至右下方(见图四),在胸前击之,呈“X”状;步伐为旦角台步;基本动作以一手在上,一手在下的小弓箭步、踏步、卧鱼等的亮相为主。

⑵大脚婆

右手持笤帚,左右自由摆动,做煽风状,亦走老旦台步。

⑶打棒

双手各持一棒,击法同拉花,棒的上端对下端,下端对上端击之;走武生台步;基本动作是合拉花和踢鼓者行进中做“二起脚”、“弓箭步”的托按掌亮相。(见图五、图六)

⑷踢鼓子

动作、步伐同武生,并加进武术等动作,与拉花者为一组对舞,形成对比造型,动作干净利落,英武豪放。其中——踢鼓者,在每摆一字后,便即兴演唱一曲(词、曲见音乐部分)。

⑸抖公子

左手持雕翎扇,在胸前左右手做戏曲双开门动作,走老生台步,并不断变换手势,以指挥整个秧歌队。

⑹捞毛人

右手持拂尘,无固定表演程式,多做起伏较大,技巧较高的动作。如:“劈叉”、“飞脚”等,担任整个秧歌队的联系工作。

⑺货郎

一手持货郎鼓,边走边摇,主要是走场记,无其他动作。

⑻卖膏药

身背药箱,手举招牌。动作同货郎。

中华民族民间舞海阳秧歌 篇8

第一级

1、小熊舞(儿童舞蹈)

教学目的:模仿小熊的动作特征:席地而坐、舔掌心、吃蜂蜜、突出小熊憨态可掬的形象。关键动作:前舔、后含、耸肩。

教学提示:1.以模仿小熊、表演小熊为主,围绕突出小熊的特点而展开的训练。2.盘腿做含展动作时,上身要经过直立状态。

2、西 瓜(儿童舞蹈)

教学目的:以儿歌的唱词引领学生进入模仿状态。关键动作:滚动(躺地滚动、坐地滚动)、舔胯。

儿 歌:西瓜西瓜圆又圆,红瓤黑籽在里边,打来井水镇一镇,吃到嘴里凉又甜。3、球球操(儿童舞蹈)

教学目的:以训练腰为目的,通过模仿小球的形态,训练前、旁、后腰以及背肌的能力。

关键动作:卷腰、胸腰、旁腰。

教学提示:

1、通过坐地及站立两种不同的状态,训练学生胸腰、中腰以及旁腰的柔韧度。

2、坐地向后卷腰时,要将脊柱最大限度拉伸。站立下胸腰时,要感觉上、往远。打花巴掌(汉族风格)

教学目的:在欢快的儿歌声中,训练学生的节奏感、方位感。教学提示:

1、打巴掌时,以手心交叉击打并带有弹性,眼随手动。

2、体前上、中、下的方位要明确;上----头部的斜上方;中----身体的中轴线;下----腹部的斜下方。

儿 歌:

打花巴掌儿呔,正月正,老太太爱逛莲花儿灯,烧着香儿呀捻纸捻儿呀,茉莉茉莉花儿呀,穿纸莲呀,江西腊呀海棠花儿呀;打花巴掌儿呔,二月二,老太大爱吃白糖棍儿,烧着香儿呀捻纸捻儿呀,茉莉茉莉花儿呀,穿纸莲呀,江西腊呀海棠花儿呀;

打花巴掌儿呔,三月三,老太太爱抽关东烟,烧着香儿呀捻纸捻儿呀,茉莉茉莉花儿呀,穿纸莲呀,江西腊呀海棠花儿呀,茉莉茉莉花儿呀,海棠花。

5、蜗牛(儿童舞蹈)

儿歌:蜗牛出洞串门子,背着一间小房子,雷声隆隆下大雨,蜗牛拍拍小肚子,雨点来了我不怕,我会躲进小房子。以儿歌带领学生在没模仿小蜗牛缓慢的爬行中,对学生脊柱进行抻、拉、含、仰的训练,并在手臂交替划圆运动中,进行手机抡、拉、抻的训练。关键动作:软手

提示:

1、团身时,尽量将身体收成球状,再将脊柱最大限度进行抻、拉、含、仰。

2、手臂做抡、拉、抻时,要贴身体走立圆路线,手尖尽量往远够。

6、我的小手手(儿童舞蹈)

主要舞蹈动作取材于东北秧歌的“绕花”组合,它以训练手腕的灵活性为主,为今后学习东北秧歌手绢动作进行初步的训练。组合以手位不同方向的交替变化,配合手腕动作,结尾时要启发孩子自由发挥变换各种造型,训练手腕的灵活性,对于手腕的灵活性,对手腕这一关节的运动规律有初步的认识。关键动作:摊手、轮指

提示:

1、盘腿坐时,要求立腰拔背,双肩放松、下垂。

2、做腕部动作时,手腕放松,手指自然伸直,眼随手动。

3、摆手时,手臂随动,切忌手臂上下摆动。

7、飞吧、小蜜蜂(蒙古族风格)

组合模仿下密封振翅飞翔,训练以胳膊肘带动小臂,做上下张合、手臂提压,为今后手臂“大三节”的训练做初步的练习。关键动作:提压腕(硬腕)、软手

提示:

1、此组合主要是腕部的练习,做飞翔状时,由手腕带动整个手臂上提和下压。

2、软手的训练可借鉴《小蜗牛》在地面手臂的动作,慢慢掌握手关节一节一节的运动。

3、脚下的碎步与上身要协调配合,横向移动向3点时为前行,向7点时为后退。

8、数星星(儿童舞蹈)

儿歌:一颗星星亮晶晶,两个星星眨眼睛,三颗星星笑眯眯,四颗星星乐开心。以儿童数星星为设定的情景,训练学生眼随手动的表演意识,及小臂 肘关节的能动性。

提示:

1、眼睛实现的高、中、低要明确,并注意提示学生在“数星星”时眼睛及情感的传递。

2、小臂动作的节奏和路线要明确、清晰。

9、我是小画家(儿童舞蹈)儿歌:我是一个小画家,手拿画笔来画画,从坐往右划横线,两只小手抻最长,左边小手指天空,右边小手到海洋,你们猜我画什么,顶天立地是竖线。在画一个小斜线,小方块里它最长,这是横,这是竖,斜线穿过正中间,左手拉开一张弓,右手指向红太阳,横线斜线跷跷板,两头相合是圆圈,这是圆,那是圆,日月星辰转圆圈。

一句儿歌的歌词,以肢体的不同运行路线所构成的多种线形、图形,如方形、圆形、弓箭形来启发学生对线条的认知,并以肢体代替画笔进行小画家的“肢体绘画”。提示:

1、从肩胛骨开始手臂、手指尽量伸长,向外延伸。

2、注意手臂与身体整体配合的关系。

3、一定要求边歌边舞。

10、小鸡琢米(汉族风格)

组合以“小鸡琢米”的动作为表现对象,模仿对“小鸡琢米”的形象,训练学生小腿迅速后踢的灵活性。

关键动作:碎步、勾腿鸡走步

提示:

1、舞蹈中的体态,立腰,双手放于斜后。

2、半脚掌的步伐要细碎、平均。

3、小腿后踢时重拍在下,勾脚迅速踢屁股,呈现小腿快出快回的灵敏性。

4、膝部保持松弛,并随动作上下屈伸。

5、每次做琢米的动作,上身要尽量前俯,形象的提现小鸡琢米时的形态。

第二级

一、小红扇(安徽花鼓灯)

安徽花鼓灯流传于怀远、凤台、淮南、凤阳、蚌阜等地农村。花鼓灯兼容南北文化之长,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表演形式与舞蹈风韵。花鼓灯是一种自娱娱人并带有竞技性的广场艺术。表演是即兴的,虽也有一定的形式和程序,但具体表演什么,却因人、因地、因时而异。表演者之间默契配合,各显身手,斗妙争能又和谐统一。群众称这种表演为“玩灯”,称男角为“鼓架子”,女角为“兰花”。兰花:也叫“拉花”“包头的”“花鼓娘子”,一般着花衣裤或花衣、长花鞋,头顶一个带有飘带的彩绸球花,球花的两飘带垂于胸前,持折扇、手帕表演。该组合取材于安徽花鼓灯中兰花的形象,通过训练使学生握扇子的 基本运用方法,并认识花鼓灯常用锣鼓节奏点。关键动作:飘扇、碎晃头、合开扇

提示:

1、执扇法:双手以拇指、食指,分别请捏于扇骨的中间。

2、碎晃头时,立腰、后被上提。以头顶带动,小幅度、快速左右晃动。

3、舞蹈注重突出小兰花俏皮、可爱、活泼的形象。

二、吐泡泡的小鱼(傣族)

傣族舞蹈历史悠久,丰富多彩。鱼舞比其它傣族民间舞蹈更为柔和、细腻,灵巧而活泼。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县。据说在傣族发现了鱼并学会捕鱼的时候起,就跳起模仿鱼儿的舞蹈。该组合取材于傣族鱼舞,傣族称作“嘎巴“,以模仿鱼儿吐泡泡时的神态及动态特征为主,表现鱼儿在风平浪静的水中漫游,通过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傣族舞蹈的手形、臂形、气息对及节奏。鱼舞的鼓点比较缓慢、轻盈,丰富的鼓语不亚于孔雀舞。鱼舞多采用鱼形手式,或以双手向外划圆和双臂在后摆动为典型动作。

关键动作:手形(鱼形手【一手手心盖于另一手的手背纸上,大拇指伸展】、鱼嘴形、掌形)吐泡泡的嘴型

提示:

1、注意舞蹈节奏是重拍在下,并与动作、呼吸协调配合。

2、吐泡泡的动作要与眼神协调配合。

3、做立掌时,虎口张开,手指上翘,除拇指外的四指并拢:注意手臂的“三道弯”;

三、小蝌蚪变青蛙(儿童舞蹈)

儿歌:小蝌蚪,像黑豆,成群结队河中游,慌慌忙忙哪里去,我要和你交朋友,小蝌蚪,摇摇头,转眼就把尾巴丢,我要变成小青蛙,游到田里保丰收。

在儿歌歌唱的带领下,以模仿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初步训练学生膝部大幅度屈伸及重心的转换。让学生了解青蛙是由蛙卵——小蝌蚪——长处后腿——小青蛙,用肢体模仿他们的样子,最后知道学生明白青蛙吃庄稼里的害虫,我们要保护它。

关键动作:蛙跳

提示:

1、动作中保持膝部半蹲的位置。

2、膝部的屈伸与小臂的动作要协调配合。

3、小臂屈肘上抬时,与肩呈90度直角。

四、划船(客家舞蹈)

以客家人的劳动形态为原型,通过划船的身体姿态,前后大幅度的伸展从而训练到腿部的柔韧度。使孩子在基本功联系中增加情趣并提高表演意识。关键动作:划船手、前抱腿

提示:

1、上身前俯压腿时,双腿、后背尽量伸直、往长拉。

2、以身体划圆带动双臂做划船状,切记手臂主动;划船手要向上抛弧线。划圆时,身体要经横拧、上下的路线。

3、注意要求学员对慢节奏动作的控制能力。

五、捉迷藏(儿童舞蹈)

以游戏的方式进入。通过踮脚碎步的训练,增长学生脚下的灵活性及脚腕的能力。关键动作:小踮步

提示:脚下要有节奏,步子要小。每对两名学员之间相互有交流。

六、老鹰捉小鸡(儿童舞蹈)

老鹰捉小鸡是一个传统的游戏,有一个人扮演老鹰,一人扮演母鸡,其余扮演小鸡。小鸡们一个接一个 的一字链接在母鸡后,“老鹰”凶猛地盯着小鸡,东奔西跑一心想抓到“小鸡”。鸡妈妈保护着“小鸡”左躲右闪,想尽办法让”老鹰”抓不到“小鸡”,最后“老鹰”疲惫不堪,只能放弃。通过老鹰与小鸡形象的设定,训练学生脚下碎步及在踏步脚位上的快速深蹲、直立,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建立学生对队形的初步认识。

提示:

1、双脚在半脚掌的基础上快速倒换,无论前进、后退还是横行移动中,步伐要碎,要始终保持双膝相互并拢。

2、踏步蹲,后腿的膝关节要保持双膝互相并拢才能够深蹲。

3、舞蹈中保持队形,加强表演和交流。

七、燕儿飞(蒙古族风格)

蒙古民族的舞蹈文化与他们的狩猎、游牧生活有密切联系。组合取材于蒙古族舞蹈典型的臂部动作,以小燕子飞翔的形象,进行柔臂及软手的训练。蒙古族舞蹈中的“软手”动作,具有“大雁在蓝天上翱翔“的变现性,给人以辽阔壮观的美,动作由大到小,则有一种”远飞“之感和”草原静悄悄“的优美意境。

关键动作:柔臂、软手

提示:

1、建议对柔臂、软手进行讲解及单一训练。

2、做柔臂时,双肩要有意识下沉,切忌端肩。

3、注意队形变化中的相互配合。

八、拔河(游戏性舞蹈)

拔河是我国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一种民间游戏,该舞目通过孩子们熟悉的游戏形式,激发孩子学习舞蹈的兴趣,同时训练了孩子的集体意识,懂得只有齐心协力才可以取得胜利。关键动作:跳踢步

提示:

1、基本步伐为跳踢步,要求脚尖绷起,后踢时脆而快。

2、拔河情景,要求表演真实投入。

九、蹦蹦兔(儿童舞蹈)

跳是小朋友最感觉畅快的运动,同时也是最能锻炼他们心肺功能、肌肉骨骼以及神经系统支配协调功能的运动。以小兔子的形象,训练学生膝关节屈伸的灵活及脚腕的基本能力。关键动作:正步小跳、单脚小跳

提示:

1、在舞蹈中保持膝关节松弛地屈伸。

2、做跳时,要收腹、提跨、推脚腕、崩脚。

3、双脚交替跳时,动力腿要吸起脚紧贴于主力腿脚踝旁。

十、小小运动员

设定运动员的人物形象,始终贯穿碎步小跑的动作,训练孩子的脚腕及腿部的能力,注意上下身的协调配合。

关键动作:碎步跑

提示:

1、碎步跑,两脚踮起,用前脚掌轮流快速地向前走,膝盖稍弯曲。

2、小跑步时,双曲臂体侧前后运动,要求步子轻快,速度均匀。

3、注意队形的变化,做到排面整齐。

三级

一、小小服装设计师(儿童舞蹈)

在这个舞目中,学员要学会变化角色,既是设计师,又是时装模特,尽可能大胆的表演,充分的展现自己。情绪表演富有强烈的直观性,动作本身具有连贯性、顺序性、完整性的 特点,能诱发学生观察的 兴趣和表现的愿望,提高幼儿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

小模特儿们穿上独特的时装,踏着轻快的步伐,在T字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魅力。。。关键动作:模特步

提示:敢于创造,敢于表演

二、小鼠上灯台(藏族风格创作舞蹈)

组合以小鼠偷油的情景设定,以小鼠的动态形象,训练学生膝部灵活、快频率的颤动,使孩子表演能够准确地把握所演出的角色,注意表演中出现的潜台词:东张西望、急的团团转等,只有明白赋予动作的潜台词才能更准确、真实的表演出来。关键动作:碎踏、颤膝、进退步

提示:

1、在舞蹈中保持膝部有节奏、松弛地颤动。

2、动力腿旁点地时,将重心保持在主力腿,同时往下蹲,动力腿迅速出旁,脚掌点地。

3、注意“吃油“时的表演,及发现来人、躲藏时的神态。

4、注意讲动作美化、真实化。

三、跳皮筋(儿童舞蹈)

组合伴随着朗朗上口的儿歌一起舞动,是无实物的表演,让孩子们天真浪漫的在“游戏舞“中去完成皮筋的各种跳法,体会跳皮筋的乐趣。同时也锻炼了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两个人原地站立,将长长的皮筋绷直,另一对的人在皮筋的圈内转身、跳跃、勾腿。。。随着游戏的深入,皮筋一节一节地升高,难度也一点一点的加大。后来,皮筋移至脖颈,甚而用手举过有顶。。。”小皮球,香蕉梨,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这种”马兰花“的跳法流行的范围最广,尤其适合多人同时游戏。关键动作:编花步

提示:

1、边舞边唱儿歌

2、膝关节由始至终都要保持松弛。

四、抓包(云南花灯)

云南花灯是在云南汉族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歌舞。其舞蹈风格纯朴自然,舒展明快,具有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云南花灯有着别致的风格和特有“崴“的动律,故民间有”不崴不成灯“的说法。所谓”崴“,是指表演者不论做什么动作,身体都要保持着S形的左右摆动。这种”崴“是腰部动律伸延向上,使上身随之向反方向摆去,而形成腰、跨与上身相对的、均匀规律的摆动,形成云南花灯的别致的优美体态。这种动律是农民往来于崎岖山路舞蹈的基本动律,也是云南花灯舞蹈的主要特点。该舞蹈组合通过小崴配合沙包这一道具,训练跨、腰、肋三个部位都在松弛的状态下协调的律动。关键动作:小崴、小颠步 提示:

1、小崴动律由膝的屈伸带动跨、腰、肋经下弧线向左右的崴动;

2、强调崴的同时出手给出沙包,整体要求动作轻柔甜美。

3、幅度小的动作应突出灵巧、明快的特点。

4、小崴动律与蹭跳步的基本练习要“崴“在跨上,身体随之配合。

五、企鹅(东北风格)

企鹅是海滩的圆球,身体肥胖,摇摇摆摆。组合取材于中国汉族舞蹈东北秧歌,结合企鹅左摇右晃的动态形象进行上下、前后动律的练习。高兴时,一对企鹅相亲相爱共同欢跳,不高兴时,雌企鹅不予理睬,独走前方,雄企鹅舍命尾随其后,求得谅解和欢心。关键动作:上下动律、前后动律、前踢步、后踢步

提示:

1、上下、前后动律的发力点在腰部。上下动律是经腰划下弧线的上下扭动;前后动律是经腰划 下弧线 的前后扭动。

2、在做动律训练的时候,注意双肩放松,自然下垂。

3、模仿企鹅左摇右晃的动态的形象时,全脚着地,重心略靠脚跟。

六、花手绢 过家家(东北风格)

东北秧歌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泼辣、幽默、文静、稳重的风格特点。舞蹈语汇丰富,表现形式生动活泼,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的一种民间歌舞。东北秧歌的“手中花“和”鼓“的动作是渲染情绪、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花样繁多的”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点。组合使用汉族舞蹈中常用的道具——手绢进行训练,让学生掌握手绢花颤绕、掸的基础动作。

关键动作:缠巾、后踢步、掸巾叫鼓(一鼓、二鼓)提示;

1、做手绢的缠绕、掸时,手腕要放松。

2、启发学生将日常生活中如掸灰尘、洗手绢等情景,应用到舞蹈中。

3、注意动作、眼睛、手绢的配合。

七、下鸭嘎嘎(苗族风格)

苗族主要分布在除贵州、云南、湖南西部,其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苗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主要舞蹈有芦笙舞蹈和各种鼓舞。苗族民间舞蹈满身银饰,摇曳闪烁,合着乐声鼓点踏歌起舞,飘摇不定,具有浓郁高原风格的苗族民间舞蹈。小鸭嘎嘎组合便是取材于苗族舞蹈中的摇摆动律配合步伐、舞姿、高低动作的对比,表现小鸭子憨态可掬的形态。关键动作:反排动律、划水、扭摆

提示:做反排动律第二拍时,小腿自然松弛,从旁向里勾划小半圆。

八、小丫丫(哈尼族风格)

哈尼族绝大部分集中分布于真南红河和澜沧江之间的高山地带。哈尼族舞蹈种类繁多,木屐舞、三弦舞、四方舞、扇子舞、乐作舞、拍手舞等,哈尼族的自娱性舞蹈是其舞蹈艺术中突出部分。这类舞蹈表现的就是欢乐,深刻地提现出哈尼族农业生活的氛围和节奏。该组合便是取材于传统“木屐舞“中的基本动律,动律的产生都来源于脚下的踩踏木屐,组合初步训练学生踏摆动律的协调性和脚下勾、点、开、合的灵活性。

关键动作:勾点开合、踩踏步 提示:

1、做跨部扭摆动律时,膝部要保持松弛,富有弹性,并与上身协调配合。

2、原地做单腿勾点时,重心保持在主力腿。

3、步伐要沉稳,要有把木屐踏响的感觉。

九、小象洗澡(傣族风格)

由于傣族信小乘佛教,所以一般都把古树和“孔雀“视为本民族的吉祥物。也有人认为:白色的大象代表吉祥,奉白象为吉祥物,傣族能歌善舞,给歌舞伴奏的乐器叫”象脚鼓“。象脚鼓不仅是一种民间舞蹈的道具,也是伴奏其他舞蹈的主要乐器。傣族人民娱乐时,有舞必有鼓,有鼓必有舞,只有在象脚鼓的伴奏下,舞蹈才能跳得有声有色、酣畅尽兴。鼓点丰富,已形成了一定的鼓语,能表达傣族人民喜、怒、哀、乐的心情。

舞目以象的基本形态和傣族舞蹈的基本动律相结合,主要训练勾踢步、屈伸及典型体态三道弯,用动物的形态出现,既增加课组合的情趣性,又强化了孩子的模仿能力,舞时步伐缓慢、稳重,膝部起伏有力。关键动作:勾踢步、勾点步 提示:

1、勾踢步,重拍在下,快起慢落。

2、注意膝盖要有韧性。

十、长辫子(维吾尔族风格)

说起维吾尔族姑娘,人们的脑海中迅速浮现出艳丽的民族服饰及黝黑的长辫子。在维吾尔族的风俗中,姑娘的辫子多少表明不同的身份特征。在十四岁之前,辫子总数为偶数;从十四岁直至结婚前,为奇数;结婚后,其发型有较大改变,为脑后只编结两根发辫。

组合以维吾尔族这一风俗特点,变现十四岁之前的维族少女梳理出满头细小发辫都的喜悦与自我陶醉的美感。使学生初步掌握维族舞蹈的舞姿变化,节奏多附点风格特征。

提示:

1、横垫步的重心在两脚之间,行走中保持平稳,胯部上提,切忌上颠与摆跨。

2、训练三步一停是为三步一抬步伐做准备的,三步一停的第二步踩在附点节拍上。

4、舞蹈中要始终保持基本体态,并充分体会维族姑娘长长辫子在背后摇摆的感觉。

四级

一、剪羊毛(蒙古族)

由于蒙古族长期的骑牧生活,形成牧民的肩部松弛,臂部强劲、手腕灵活的特点,该舞蹈组合便是通过模仿牧民剪羊毛的情景训练学生肩部、臂部的灵活。组合以肩的动作为主,在松弛自如的状态中,训练肩部具有力度、韧性、弹性和灵活性的能力,更强调在特定的情景设定下,人与小羊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呈现特殊的舞蹈表现力。关键动作:耸肩、笑肩、剪羊毛

提示:

1、做肩部动作必须要自然、松弛、灵活;硬肩动作有力,要有顿挫感。

2、所有肩部动作都必须沉下肩来,切忌端肩。

3、注意耸肩与笑肩的区别,耸肩重拍在上,笑肩重拍在下。

二、扭扭舞(苗族)

取材于苗族舞蹈中的扭摆动律,为今后学习苗族舞蹈做初步的训练。

提示:

1、做扭摆动律时,腰部及髋关节要放松,上身配合做上下的摆动。

2、做行进的扭摆动律时,要注意膝关节的松弛屈伸及后面的脚要及时跟到主力腿的脚踝旁,切忌重心后靠。

3、做前后跳并步时,后脚要主动并脚,同时注意脚下的节奏。

三、花皮球(东北风格创作舞蹈)

东北秧歌是流传与中国东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该舞蹈组合取材于东北秧歌教材中的律动,结合皮球的拍打、玩耍过程中,训练划圆动律。关键动作:划圆动律、前踢步

提示:

1、划圆动律要注意发力点在腰,划“∞“字弧线扭动。

2、在节奏上要注意强弱的对比带来动作的轻重缓急。

3、在舞蹈中要注重“以情带动“。

四、小木偶(儿童舞蹈)

舞蹈组合通过模仿木偶的形象,动作快速到位的节奏要求,训练学生手臂各关节的灵活性,及把握小木偶灵巧可爱的形象。

提示:

1、注意在变换动作时要迅速到位,动作干净利落。

五、踢毽子(藏族风格创作舞蹈)

藏族是青藏高原上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主要居住在西藏,其他分布在青海、甘肃、四川等地。藏族历史悠久,文化传统深厚,以能歌善舞闻名于世。民间舞蹈十分丰富,并兼有自娱性和表演性的特点,舞 蹈风格也各有特色。该舞蹈组合通过踢毽子游戏的方式,来训练藏族舞蹈的颤膝动律,为今后学习藏族的踢踏舞蹈做基础。

关键动作:碎步、跳吸踏步、端腿踢毽、并步颤膝

提示:

1、着重藏族舞蹈“颤“膝动律的练习,在颤的过程中训练小腿的灵活性以及对节奏的认识。

2、强调膝部有连续不断的或小而快、富有弹性的颤动,“颤动“要贯穿始终,在”颤“中完成踢毽的动作,小腿踢毽时要尽量踢高、开跨。

3、小腿踢毽子时要在开跨的状态下主动抬踢。

六、踩水乐乐(水族)

水族主要居住在滇东仅靠贵州省的曲靖地区,尤以富源县为集中。伴水边而居,以种植水稻为主,舞蹈温柔娴静。舞蹈组合便是模拟运用水族人民田间耕作愉快的劳动场面,既愉悦,又有水间的情调。关键动作:踩水、踢水

提示:

1、上身的八字绕圈,切忌手臂主动,加步伐时,主力腿做小的跳颤。

2、模仿踩水车的动作时,勾脚、双膝屈回;伸直,双腿尽量往远伸。

3、模仿踢水动作时,小腿要放松;同时两人要有相互躲闪的表演提现。

七、故儿咚咚响(汉族风格创作舞蹈)

舞蹈组合进一步运用铃鼓丰富的击打动作、节奏的变化。配合步伐,进行节奏感、灵活性、反应力的舞蹈训练。

关键动作:二鼓、提示:

1、注意道具的运用,节奏快的连续击鼓的动作,可先放慢节奏做单一的训练。

2、注意在舞蹈欢快中的情绪中完成动作。

八、快乐的小鸟(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分布在内蒙古莫力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和新疆塔城等地。鲁日格勒是达斡尔族民间舞蹈的统称,它因地域而异,有“阿罕伯“”郎突达贝“、”哈库麦“和”哈根麦格勒“等几种叫法是达斡尔族特有的一种歌舞合一的形式。2006年被我国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传。“鲁日格勒“含义为”燃烧“或”兴旺”之意,达斡尔语” 鲁日格勒贝“可以引申为”跳起来吧“之意。作为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间舞蹈鲁日格勒舞以群舞为主,上身和手臂的动作丰富,单盖手为典型动作。主要舞步以侧滑步、滑步、跺步、单迈双跺步等,特点是迈步顶跨,收步抠胯,有些专家将其概括为”“左右顶跨轻摆动,脚步拖地滑着行。双手压腕胸前舞,一呼一应声不停”。旁观者可以任意加入队伍随舞。舞蹈气氛逐渐热烈,节奏加快,交叉交换位置,所有舞者奇呼“哲嘿哲“、”德乎达“等简短风趣的呼号,脚上踏出有力气的节奏,舞蹈达到高潮。舞者舞出了一种自然、古朴和永恒的特征。达斡尔族民间舞蹈常用的形式为三段题舞蹈:

1、鲁日格勒以歌为主舞为辅,伴随着悦耳的歌声,走着脚步离地的滑步,双臂同时伸向一旁柔软摆动

2、以舞为主、歌为辅,根据歌词做个种鸟的飞翔、点头动作,也模拟生活中的动作,如洗脸、梳头、照镜子、扎腰带、打水等、3、为郎图达奇只舞无歌,以呼声为伴奏,二人为一组,拳拳向对方脑后打去,然后有一劝架者加入,以同样动作轮番走阿拉伯8字,围着二人劝架助威,直到有一方跟不上变化着的动作或呼号算输至结束。

关键动作::滑步、跺步

提示:做迈吸步伐时,一脚大步往前迈的同时,另一脚要迅速地吸、贴于前脚膝关节的旁边。

2、做跺靠步时,以脚后跟着地做跺靠步,胯部及上身随脚下步伐做自然摆动。

3、双臂迅速从胸前打开至体旁时,要求后背直立、挺拔。

九、会唱歌的盘子(维吾尔族)

盘子舞是表演性道具舞蹈,是维吾尔族古老的民间舞蹈之一,产生于古老的库车流行于新疆库喀什、伊犁、乌鲁木齐、麦盖提等地。属于女性抒情舞蹈,动作恩哦多姿,优美动人。盘子舞的音乐,一般用的是抒情性民族,节奏舒展,曲调悠扬动听,音乐和伴奏乐器与赛乃姆基本相同。

此舞目训练学生掌握维吾尔族舞蹈挺拔而高贵的体态、特有的舞姿和手位及道具应用。舞目采用跪地的方式,使学生的精力更多地集中于上身的训练当中,关键动作:点肩平推、掏手推绕腕 提示:

1、跪地时,要强调下肢随上身的舞姿、动作的呼吸起伏。注意避免因跪地,而使上身动作显得死板。

2、体态用力方法:腰部向上提拔,松弛地打开前胸及肩部,呈现出听而不僵的维吾尔族舞蹈风格的体态。

3、持盘法:五指自然伸直,虎口及小指间夹住盘子,以中指击打节奏。

十、渔家欢歌(客家)

以客家人的形象为原型,用划船的体态动律来进行压腿的训练,使学生在基本功的训练中增加情趣及提高表演意识。

提示:

1、划船手应有经向上抛弧线。

2、交叉横移步强调部的左右拧动。

五级

一、小骑手(蒙古族)

地处中国北方,辽阔无限的蒙古草原,是中国游牧民的发祥地,他们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敷衍,创造了优秀的草原文化和震惊世界的赫赫武功。游牧民喜欢驰骋在草原上的骏马,喜欢翱翔于蓝天的雄鹰,也很喜欢大雁和天鹅。表现马、是游牧民族的典型舞蹈,舞蹈中,舞者把马的特征和牧民爱马的深切之情,将腿脚与上身相结合的模拟性动作,塑造出人马合一矫健的动态形象。

取材于蒙古族舞蹈中的马步训练学生脚下的灵活敏捷,并了解及掌握蒙古族舞蹈的性格特征。关键动作:扬马鞭、马蹄步、立掌步 提示:

1、基本体态:要注意立腰、挺胸、拔背,目视远方。

2、勒马手:握空心拳,拇指按于食指第一骨节处,并压腕,持鞭手:握空心拳,拇指按于中指第一骨节处。

3、立掌步要求双脚在正步位上交替崩脚脚尖点地,身体微向叉腰手一侧靠,似骑在马上。

二、彩绸飞舞(东北风格创作舞蹈)

提示:

1、做跳踢步时,重心略前倾,脚尖踢屁股。

2、以腰上带动红绸划大八字路线。

3、舞蹈中红绸的舞动路线要清晰,情绪要饱满。

三、腊梅花开(河北秧歌)

提示:

1、跪地旁出手时,要求手腕发力向下甩,呈现折腕状。

2、耸肩,根据不同段落的要求,注意节奏和力度的分配。第一段体对5点跪地的耸肩,节奏分配平均为慢起快落,力度要求起时轻柔,落下有力;第二段站立的单耸肩,节奏平均分配,干脆有力。

3、拉花音乐的节奏多为2/4拍,脚下的基本步伐,后踢的动作都是在弱拍完成。

四、亮装之舞(傈僳族)提示:

1、动作以腰部为轴,进行身体的前后转动,带动轻摆肩上的饰品,以示炫耀之意。

2、双手拍胯时,带动胯部做1拍一次得前后转动,以示炫耀腰上的饰品。

3、身体前俯要明确、迅速。

五、弄钱鼓(闽南风格创作舞蹈)

提示:

1、做后踢跳步、碎抖鼓时小腿加速交替后踢,脚尖踢屁股,同时以手腕快速抖动钱鼓。

2、做双手握线鼓顿鼓时,曲臂,快而脆地用力将钱鼓向下顿颤一下,使之动响。

3、做击肘转身时,以上身带动略向左倾倒,顺势转身。

4、打钱鼓与动作要协调配合。

六、打歌(彝族)

关键动作:三跺脚、苍蝇搓脚、攒歌、退歌

提示:

1、做双脚跺步时,要强劲有力,双臂自然抬于斜上方。

2、做踏地、抬脚时,踏地要有力,抬脚时小腿放松,斜前踢出。

3、单跺地时,注意脚下两慢三快的节奏变化。

4、苍蝇搓脚时,要吧腿吸起来,再向下蹬。

5、攒歌、退歌------译为集中之意,所以在做动作时要集中。

七、天山云步(哈萨克族)关键动作:云步、横移垫步、吊兰手

提示:

1、做头部晃动的动作时,颈部放松,以头顶向左右小幅度的晃动,突出每次重拍在左或右,切忌晃头的幅度过大,力量平均。

2、吊兰手的手指伸直,指尖朝下。

3、垫步,在踏步位上,双膝自然屈伸,双脚交替、前后小幅度的倒换重心,每次重拍在前脚,行进时,步伐不宜过大。

4、双脚云步,是为了更好地训练学生脚腕的控制力,因此先从双脚同方向的辗动,进行训练,为将来的云步训练做准备。

5、正脚位,双膝自然放松,双脚同时一次脚掌为重心、一次脚后跟为重心交替进行辗动。

八、小卜少(傣族)

关键动作:掌形、勾踢步、曲掌饭碗、追鱼手

提示:

1、在屈膝半蹲姿态上,重拍向下的匀称、绵延的颤动、屈深

2、要求掌形、臂形准确。

3、勾踢步要做到快踢快落、深屈膝、4、注意三道弯舞姿造型。

九、狩猎娃娃(鄂伦春族)

关键动作:跺颤步、三步一端脚、瞭望手

提示:

1、跺颤步,跺步要全脚落地,膝关节要颤得脆而梗。

2、端脚在双膝保持半蹲的状态下,颤膝,动力腿的小腿要主动向上踢、端。

3、瞭望手,舞姿要迅速到位,眼睛向远方瞭望的状态。

十、尝葡萄(维吾尔族)关键动作:摊绕腕

提示:

1、掌握维吾尔族舞蹈中,立腰拔背的体态特点。

2、摊绕腕动作的手,摊出要慢、绕腕要快。

3、表演要充分、真实。

4、注意音乐与内心节奏的配合。

六级

一 池塘里的小青蛙(儿童舞蹈)

关键动作:用青蛙的形态来训练孩子的想象力以及模仿能力,与之提高他们的观察力,体会表演过程中的愉悦感。

提示:1.、注意上下身的协调配合。

2、要求小跳,蹲时上身不能前倾,臀部不能后撅,背部保持直立,推地时要求绷脚,落地时膝盖要有弹性,缓冲。

二、陕北(欢腾腰鼓)

关键动作:蹲裆、十字步双击鼓、十字步扬鞭手、走路步、扬手单腿跳颤步 训练目的:掌握陕北其独特风格、充分的变现出豪迈粗犷、刚劲奔放性格。

提示

1、通过训练双手击腰鼓与单手交替击腰鼓的基本打法,及对节奏的初步认识。

2、注意击腰鼓与步伐要协调配合。

3、击鼓时情不自禁的微微摇头晃肩,使内在感情与外在的动律有机地结合,达到神形兼备、和谐自如。

4、挥槌击鼓有股子狠劲,无论是上打还是下打,双手都要将鼓槌甩开。狠而不蛮,显得挺拔浑厚。猛劲中仍不失其细腻之感。

5、做踢腿、跳跃动作时,无论是大踢、小踢或蹬腿动作。都要有股子“蛮”劲。节奏欢快,展示出安塞腰鼓粗矿豪爽、刚劲泼辣的风格。

三、朝鲜族(跷跷板)

关键动作:波浪步、踮步、三拍后点步、跷跷板手 训练目的:

1、训练脚下的踮脚走步及屈伸。

2、使学生掌握三拍得节奏型。

提示:

1、波浪步从半蹲到脚掌踮起的过程要连贯,双手动作配合步伐上下连绵起伏。

2、三拍后点步在准备的最后半拍踮脚立起,第一拍向旁迈出半蹲,上身顺势倾斜,两臂在身旁呈斜线,形式跷跷板。

四、黎族(打柴舞)关键动作:跳踏步 训练目的:组合运用黎族的民间舞蹈“竹竿舞”为素材,整个舞蹈过程既能训练孩子的节奏,又能在“打”与“跳”中间训练孩子相互协调配合能力。提示:

1、跳踏步以左右两侧移动时横挪微颤。

2、两种跳法,第一种持杆人的打法为:开-关-开-关-开开-关关,开-关-开-关-开开-关关 第二种持杆人的打法为:关-开-关-开-关关-开开,关-开-关-开-关关-开开

五、新年来到(汉族风格)

关键动作:小五花

六、蒙古族(挤奶员)

关键动作:踮脚碎步、交叉进退步

训练目的:以劳动为主题,加以情节来训练孩子的表演能力,其中运用了硬腕、笑肩、进退步,让孩子更进一步了解蒙古族舞蹈的基本动动律。提示:

1、笑肩的节奏处理是重拍在下。

七、苗族(抛绣球)、关键动作:组合运用苗族的典型性动作及动律,加之苗族的节日习俗,让孩子在学习苗族舞蹈的同时,也能了解到苗族群众的生活习俗,感受其中的乐趣。

八、花伞(云南花灯)

关键动作:正葳、柔踩步、小鱼抢水短句关键动作:揉踩步、正葳

九、傣族(渔趣舞)

关键动作:踮脚碎步、鱼形手、横摆尾手、吐泡 训练目的:

1、横摆手的做法。

2、训练学生对鱼吐泡泡时的模仿及在水边嬉戏打闹时候的场景。

提示:

1、鱼游手式两手交叠,拇指翘起,滑动式有连绵起伏不断之感,似鱼儿在水中嬉戏。

2、做横摆尾手注意挺胸抬头,双肘在身后夹紧,手臂柔软的摆动,模拟鱼尾在水中自由的游摆。

3、吐泡动作充满童趣,每一次吐泡两眼圆睁,嘴巴撅起张大,拇食指打开,要保持表情停一会。

十、吉祥如意(畲族)

关键动作:坐蹲步、勾踹步、悠荡步,手势:吉祥如意、比翼双飞、长寿 提示:

1、勾踹步的重拍在下。

2、“悠荡“舞时在空拍上起法儿,上身俯冲保持一定倾斜度,双手随着荡向前,身体急速跳转身。

七级

一、雅鲁藏布江的浪花(藏族踢踏)

关键动作:悠摆手、退踏步、双撩袖碎踏步

提示:

1、注意顺便退踏步,上下身的协调配合。

二、小雨滴(安徽花鼓灯)

关键动作:登山步、风柳步、上下动律

训练目的:以游戏的形式,溶入花鼓灯的典型性动作,强调道具的准确运用,让孩子在边说边跳的过程中,把花鼓灯的动律及饱满情绪准确掌握。提示:孩子清晰地说出儿歌。

三、小马蹄(蒙古族风格)

关键动作:勒马手、吸腿步、剁掌步、蹭退步

训练目的:模拟性训练,主要训练学生脚下灵活敏捷,为以后学习的跳跃性动作打基础。

提示:

1、俯身吸腿步的吸腿要绷脚,落下以脚掌着地;上身前俯够大腿,有俯在马背上的感觉。

2、双手勒马左手在右手前,拳眼相对,架肘;单手勒马的手位不高于肩,拳眼对两旁,立腕压肘,以手作马头。

3、立掌步要求双脚在正部位上交替绷脚脚尖点地。

四、小格格(满族风格)关键动作:请安

训练目的:培养学生孝敬长辈,注重礼节的品质,掌握满族舞蹈的风格。

提示:学生的表演要求端庄一些,边歌边舞。

五、戏鼓仔(广东地区)

关键动作:碎跑步、登山步、拍钱鼓、转钱鼓

提示:碎跑步时应拔腰提臀,小臂屈于体侧前后快速摆动。

六、鸭子戏水(苗族风格)关键动作:鸭子步、划水

训练目的:舞目以训练苗族舞蹈基本动律为主,表演性强,配合儿歌,解放学生天性,热爱大自然。提示:教师可自编故事情节来启发学生的表演天赋。

七、小放牛(河北井陉拉花)关键动作:勾踢步、压扣腕

八、铃鼓舞(维吾尔族)

关键动作:进退步、蹭点步、抖铃鼓、拍铃鼓

提示:

1、注意动作中保持抬头、收腹、立腰的基本姿态。

2、进退步的重心始终在主力腿上。

3、双脚做蹭点步的节奏要准确、清晰。

九、戏碟(东北秧歌)关键动作:圆场步、碎步、小燕展翅跳踢步

提示:戏碟舞以扑蝴蝶情节为主线,动作应紧紧围绕情节展开,注意启发表演者的想象力。

2、圆场步应脚跟先着地,碎步以前脚掌支撑,两种步伐均双膝靠拢微屈,脚下用力均匀,表现为小步而快速的急行。

十、阿美队舞(高山族)

关键动作:交叉步、三步一踏、摇摆步、平踏步

提示:

1、三步一踏向前走时身要仰,往后退时身要俯。

2、通过队形变化,注意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3、动作要有力度,准确到位。

八级

一、花棍飞舞(汉族风格)关键动作:

1、绕花棍:手腕放松,平转花棍,腕子向内绕,3、4、5、指先握后放,重拍在外。

2、绕棍踢跳:踢出去的脚和绕花在同一拍完成,重拍在外。

3、横打肩转身:持棍手心向上手腕放松横打肩,原地做的时候,头随棍动,1、2、3、4;转身的时候,左脚踏步向后转,头向左倒。

1、2,两拍完成。

4、错步打棍短句:搓步的时候花棍先打手,再打肩。1、2、3、4,原地的时候打手、肩、肩、脚,跟着跳踢步向前行进,最后再回到搓步的动作上。搓步的时候注意不要上下窜,花棍击打的位置和节奏要求准确。

二、团团扇(满族)

关键动作:齐眉礼短句、行礼短句。

三、丢手绢(东北秧歌)关键动作:跳踢步、禅绢

提示:

1、做跳踢步时双膝并拢,小腿交替后踢,动作要干净利落。

2、禅绢、扬绢要求腕部有弹性。

四、大雁(蒙古族)

关键动作:软手、划圆绕肩

五、小小嫚(山东胶州秧歌)关键动作:到丁字碾步、搬扇

六、绕三灵(白族)

关键动作:摆肩、吸跳转身

七、踏踏踏(藏族踢踏)

关键动作:碎踏、退踏步、滴答步

a)漓江小阿妹(壮族)关键动作:悠胯、闪腰、花山岩壁造型、蹬点步

八、采蘑菇的小姑娘(彝族)

关键动作:

1、挑扣手:手心向上准备,随后手肘上提,手腕自然下扣。

2、点跳步:动力腿点地的同时,主力腿向前蹭跳。

3、采蘑菇短句:原地屈伸四次,重拍在上,同时右起挑扣手四下。然后右脚上步呈左踏步,左手采蘑菇,放进右手的框里,最后双手举筐从左向右划一周回到右跨前。

十、皮影娃(河北唐山皮影)

关键动作:蹭点步关键动作、鸭走步、蝴蝶扇

训练目的:在不同节奏下对身体控制力的基础训练,初步了解山西小花戏的风格动律特点,利用颗粒性的动作特征变现皮影玩偶憨态可掬的形象。

提示:主题动作要具有颗粒感,顺手顺脚,且每一次都必须完全收回再伸出,动作夸张、表情丰富,自我发挥的部分可以展开想象,充分显示孩子的个性创造力。

九级

一、拾青稞(藏族踢踏)

关键动作:

1、吸跳步:右腿前吸跳,随后右脚起向前跑三步;双手于右胯旁呈抱框状。

2、退踏步:左脚重心,右脚后撤脚掌点地,左脚抬踏一次后,右脚前踏。

3、扬手吸跳步:右脚斜前上步俯身,左脚后吸,同时双手腹前交叉,然后双手上扬,双脚交替吸跳。

4、拾青稞短句:左手于左胯旁呈扶筐状,脚下连续退踏步三次,第一次俯身拾青稞,第二次右手上扬看手中的青稞,第三次将青稞放入筐中,然后脚下停住,右左摆头两次。(两个八拍)

二、织呀织(景颇族)

关键动作:顿步:双手持织布梭,双脚交替顿跺地,双肩主动向前撞击

三、花儿与少年(回族)

关键动作:

1、横摆搓步:左手后背,左脚向←旁上步,同时右手摆至左肩前,头右倾;第二拍右脚向前交叉上步,右手经下弧线摆至旁开手位,左倾头;第三拍左脚起向旁搓步,右手经下弧线向左划一周,最后落至左脚重心,右手点于左肩前。

2、蹬点步端翻手:第一拍右脚上步,同时双手于跨前端手,第二拍左脚勾脚点于右脚旁,双手转腕翻手至于上托手位,头右倾。

3、凤凰展翅:第一拍左吸腿,右脚立起半脚掌,同时双手五指并拢手心向前提至斜上位,第二拍左脚落下至踏步半蹲,双手落至斜下位,最后两拍双手上提三次至斜上位。

四、摆手摆(土家族)

关键动作:

1、前后围摆:以腰带动,双手至臂于身体前后摆手。(配合两种步伐各做一次。)

2、抬摆:一手胸前折臂,一手肘贴在左手背,小臂向上回摆,左右交替进行。(加前踢步做一次)

3、腹前交叉摆:双手腹前交叉,重拍向外摆手。(加交叉踢腿做一次)

五、金花遍地开(白族)

关键动作:

1、手巾步(原型持巾,本为持鞭):左脚起上两步,上身前俯,右手持鞭后甩,左手在体侧随动律自然摆动,第三拍左脚向后撤塌步位,右手持鞭竖打肩。

2、十字步横打胯短句:脚下做十字步两次,同时双手做两次手背手心打鞭、打肩;然后体对3点,右脚重心,左脚旁点两次,右手持鞭于身体前后横打垮,左手随动律交替做点肩手和背手(两个八拍)

六、茶香飘飘(浙江地区)

关键动作:

1、采茶手:三指指尖对捏,转动手腕采茶。

2、三步提踢:体对7点,左脚起向前三步,第三步上提至半脚掌,同时右脚向前,斜下踢出;左手后 背,右手遮于脸庞,提踢时向身后摆出,同时右拧身,目视1点。

3、横摆采茶步:右脚向旁上步提至半脚掌,同时双手经右上提至头顶;第二拍左脚向前交叉上步,双手经左向下划落,随后双膝微存右、左交替向旁上步,双手于体前采茶右左各一次。注意动作时眼随手动。

七、放风筝(河北沧州落子)关键动作:

1、掰阔步

2、三步点踏开合扇

八、阿细娃娃耍月(撒尼族)关键动作:

1、跳月步(跳踢步):摆臂同时双脚跳踢步,双臂左右摆,脚下要有烫脚的感觉。

2、翻身踏月:右脚上步,右手向右划立圆转身一周,双手于右肩前拍手,同时左脚斜前吸踹。踏月指的就是最后击掌吸踹的动作。

3、跳转踏月:双手于旁按手位跳踢步三次转身一周,接着击掌踏月两次。

九、摘苹果(朝鲜族)

关键动作:

1、弹提步:右脚上步屈膝下沉,重拍在下,同时左脚后提腿,双膝松弛有弹性的一拍,一步前行。

2、扛横手:提气,双臂以肘带动拉起至斜上手,保持手位外绕翻手腕后手心相对;接着沉气,右手收回内扛手,同时左手手心向上慢慢落至横开手,然后提气,右手翻转上推至顶手,左手提腕转成盖手后顺势上提至斜上手后落回右扛横手。

3、拍托手:双手于胸前向上拍手顺势抛至顶手位手心向下,然后沉肘左手落至左斜前,右手落至有斜上方,双手腕做托手状。

十、快乐罗嗦(彝族)

上一篇:高一优秀作文年轮下一篇:买电脑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