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满族自治县

2024-09-29

伊通满族自治县(精选12篇)

伊通满族自治县 篇1

地震工作多年来所实行的是一种以条条为主、条块结合、高度集中的领导管理体制。县一级防震减灾工作机构的人、财、物归当地政府管理, 省、市级地震机构负责指导县防震减灾工作, 这是地震系统有别于其他部门的特殊性。由于这样的体制决定了县级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历程。因此, 在思考如何加强和做好我县防震减灾工作的时候, 必须从我县防震减灾工作的现状出发, 根据《国家防震减灾规划 (2006-2020年) 》新时期防震减灾奋斗目标所赋予政府和地震管理部门的任务, 正确认识县一级防震减灾工作的地位与作用, 深入分析我县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探索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思路与途径, 提出改革、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1 我县防震减灾工作的基本概况

伊通满族自治县位于吉林省中南部, 总面积2523平方千米。总人口483000人;地处长白山脉向松辽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 也是伊——舒断裂带所经之处, 开阔的地堑平原上散布着16座拔地而起的死火山, 是国家和省重点地震监视区之一, 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无感和有感地震, 造成了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2009年3月20日又发生过4、3级地震。

近年来, 由于全球处于地震频发期, 伊通小震不断。伊通满族自治县委、县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 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性和导向性作用, 将防震减灾整体工作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中, 列为县委、县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结合本县实情, 充分拓展工作思路, 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初步建立了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紧急救援三大防震减灾工作体系, 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县防震减灾规划等地方规范性文件, 认真编制防震减灾工作年度计划, 主动推进防震减灾工作。机构改革时保留了地震办公室。成立了全县防震减灾领导小组, 做到机构健全, 人员到位, 经费保障、责任落实, 使全县防震减灾工作有章可循, 顺利推进。

目前, 我县有地震办公室一处, 宏观观测网点16个, 观测仪器2台, 三网一员格局已经形成。我县地震监测台点已经成为市地震监测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提供的数据资料已经成为地震预测预报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来源, 尤其是地震短临预报信息的主要来源。

由于我县经济尚不发达, 防震减灾工作的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很不适应, 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主要反映在:

1.1 基础设施滞后、应急能力薄弱。目前, 我县地震机构还没有独立的办公楼, 缺乏通信工具和信息处理、传输等办公设备, 严重制约着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和各项工作的开展;地震监测网现代化程度低, 地震监测仪器观测老化、难于正常工作;没有应急车辆、地震预警机制和技术系统、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灾情速报系统、应急基础数据库尚未建立;

1.2 我县防震减灾工作的开展面临经费投入不足和专业人才缺乏等诸多困难, “三网一员”建设有待加强和落实;

1.3 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偏低。由于地震部门体制等因素, 执法主体不明确, 难于依法把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 进行认真审查, 严格监督;

1.4 震灾预防的能力还不强。城市建设抗震设防要求的管理没有到位, 尤其是广大农村的震灾预防能力包括民居的抗震设防和地震科学知识的普及水平都比较低;应对地震突发事件的机制尚不健全, 快速反应的能力较低, 社区地震救援志愿者队伍还没有建立起来。

2 新时期我县防震减灾工作的基本发展思路

鉴于我县防震减灾工作现状与问题的分析,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防震减灾工作要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新要求, 就必须认真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积极落实“突出重点, 全面防御;健全体系, 强化管理;社会参与, 共同抵御”的三大战略要求, 结合我县实际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2.1 切实加强地震预测预报设施和能力建设, 建立好应急机制

提高应对各种灾害突发事件的能力,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对政府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 如何加快构建突发性地震事件的预测预警应急机制, 提高政府应对地震灾害危机管理的水平, 进一步强化本行政区域内的地震监测网点建设, 努力推进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和地震信息网络、应急指挥系统的现代化建设, 尤其要重视地震宏观监测点的建设, 发挥县一级地震部门在捕捉地震短临前兆信息方面的长处和优势, 为地震的预测预警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县防震减灾工作的一项重要使命, 也是我县防震减灾工作再上新水平的重要标志。

要加强地震监测网点设施和能力建设, 就要加大地震监测设施和环境的维护、管理及保护力度, 确保已建成的监测仪器正常运转, 充分发挥其作用。不断增加投入, 积极推广地震科学研究的新技术、新成果、新设备, 提高我县地震监控能力。同时, 加强与省、市级专家及其它县市的交流与合作, 充分借鉴有益经验, 逐步提高监测预报整体水平。

要加强会商和区域联防, 实现资源共享。对每一个时期出现的突发地震活动或重大异常现象, 及时组织会商, 研究震情趋势, 提出震情分析研判意见;加强对乡镇地震工作的指导, 充分发挥其在震情跟踪、短临预报中的作用。

要切实推进地震群测群防和宏观观测工作。加强领导, 全面推进地震群测群防工作。乡镇要尽快落实设立防震减灾助理员, 逐步推进在村级设立防震减灾信息员的工作, 并建立稳定的群测群防工作经费保障机制, 制定群测群防人员岗位津贴发放标准, 稳定群测群防工作队伍。要通过几年的努力, 建立起以“县群测群防管理员、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村级防震减灾信息员、地震宏观测报员”为支撑的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网络。要指导和支持好群测群防人员全面履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普及、地震宏观异常收集上报、地震灾情速报、农村民居抗震设防指导等职责, 切实提高地震群测群防整体水平。

要加强和发挥地震部门在构建地震灾害预测预警应急机制中的作用。地震部门在地震灾害事件的预测预警应急中担负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不但要为县政府领导及时提供可靠的信息和决策咨询意见, 而且要协助县政府采取必须的先期处置措施控制灾情事态的发展, 并适时汇报灾情信息, 加强政府与社会广大公众的信息沟通。建立地震灾害的预测预警应急机制, 是新形势下提高政府应对突发性地震灾害事件能力的新要求、新举措, 地震部门应该把它作为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切入点, 加强研究, 加快建设, 不断完善, 使我县防震减灾工作再上一个新水平。

2.2 切实加强抗震设防的依法管理, 建立健全防震减灾的社会服务机制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防震减灾工作, 全面提高公共建筑物的抗震设防能力。切实加强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工作的监管, 是地震部门要切实履行管理职责。

因此, 要加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审核力度。对新建的学校、医院、居民住宅等人员密集场所和重要工程、生命线工程、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 按规定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 严格抗震设防, 采取有效措施, 确保做到大震不倒塌、中震可修复、小震无损坏, 确保新建和加固改造的农村民居基本具备抗御不低于6级地震的能力。确保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质量。

要加强对乡镇民房建设的规划管理。积极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建设, 城建部门要编制好全县中心村、重点基层村的建设与整治规划和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好全县农村住房建设规划, 在新的农村民居建设中, 要坚持符合村镇建设规划、体现民族民居特色, 确保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在我县城市建设中, 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还存在着不规范、不到位的问题, 而广大农村则基本处于不设防的状况。因此, 今后一个时期, 抗震设防的管理是我县防震减灾工作的重中之重, 也是地震部门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的主要领域。必须从法规制度、人员力量、业务技术及配合协调等各个层面加强抗震设防的管理, 加快建立健全防震减灾的社会服务机制, 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提供可靠的保障。

2.3 切实加强全面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工作, 建立社会动员机制

加强地震知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教育, 加强防震避震应急演练, 是政府地震管理部门防震减灾的一项重要工作。广大人民群众既是我们的保护对象, 也是防震减灾的重要力量。因此必须动员各方面的力量, 使之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要利用各种新闻媒体, 设立专栏, 进行多形式、全方位的宣传, 加强地震科普知识普及的力度、广度和深度, 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国务院[2004]25号文件提出了“要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 大中城市要建立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和每个县 (市) 要建立一所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 加强防震避震应急演练。”这无疑对县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地震部门必须把它作为一项主要工作, 持之以恒地抓好。在县委、政府领导下, 我县目前已将实验小学、一小学建设成了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在其他学校也普遍开设地震知识课程, 加强对在校师生的培训教育, 增强广大师生的防震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要深化地震群测群防的内涵, 积极推进“三网一员”建设。地震部门要制定防震避震应急演练方案, 组织机关、大型企业和中小学校定期开展防震避震应急演练, 尤其是要强化在校学生防震避震应急演练。各乡镇要确定一所学校开展防震避险和应急疏散演练, 通过以点带面提高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应急避灾能力。

要建立完善抗震救灾舆论宣传机制。健全完善政府应对重大地震灾害的新闻发布制度,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及时将信息通过正常渠道向社会公开发布, 确保人心安定和社会稳定。新闻机构要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 按照有关规定组织实施好抗震救灾的宣传报道。

要强化防震减灾工作的社会作用, 进一步加强地震群测群防工作, 逐步建立起防震减灾的社会动员机制。处于我县防震减灾工作第一线的地震办公室, 具有贴近基层、联系群众密切的优势, 完全可以在这个领域里发挥主力军作用, 并取得开拓创新的成效。

(1) 要继续大力普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这既是增强群众防震减灾意识、动员群众参与防震减灾的必要前提, 又是提高群众震时自救、互救能力, 减轻灾害损失的重大措施。

(2) 逐步推进社区地震志愿者队伍建设。国内外的经验做法表明, 社区志愿者在地震灾害发生后, 能在第一时间发挥有效的自救互救作用。因此, 地震部门应当研究探索社区减灾建设、社区救援自愿者等新事物, 积极发挥社区和农村预备役民兵等组织的作用, 在地震重点监视区和乡 (镇) 进行地震志愿者队伍建设的试点, 总结经验, 逐步推广。

2.4 切实加强抗震救灾组织指挥体系建设, 提高应急救灾能力

加强抗震救灾组织指挥体系建设, 是政府防震减灾各项工作的行政基础, 县地震部门是承担和完成上述任务的重要组织基础。地震部门肩负着地震群测群防网络建设, 民居抗震设防, 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普及以及地震灾情上报、宏观异常监测等各项艰巨工作任务。没有完善的防震减灾工作体系, 上述任务的完成将成为一句空话。为此, 我们必须落实国务院[2004]25号文件中关于“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地震烈度六度以上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市、县人民政府要加强防震减灾指挥机构建设, 充实工作力量”的要求, 对全县防震减灾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力量,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县地震部门必须在县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认真编制“十二五”和中长期的防震减灾规划, 切实纳入到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中, 在基本建设、事业发展、科技进步、重点项目等专项计划中, 充分体现防震减灾的内容。尤其要建立健全适合我县的地方性防震减灾法规体系, 制订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办法, 依法履行法规所赋予的各项职责, 确保防震减灾的管理责任得到落实。要在政策、经费等方面给予必要和可能的支持。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上, 配备强有力的力量, 切实加强管理, 充分发挥防震减灾这支队伍的作用。

要加强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各部门间的协调联系, 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 健全“三网一员”队伍。县抗震救灾指挥机构成员单位要加强经常性联系, 互通情况, 共享信息。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同时是防震减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每年至少召开一次防震减灾联席会议, 研究防震减灾工作。

要提高地震应急装备水平。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加大投入, 为地震部门配备地震应急车辆、通信、灾情调查、信息传输、现场震情监测等应急工作所必需的地震应急装备, 不断提高地震应急装备水平。

不断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各乡镇、县属各部门要制订、完善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同时, 要加强对地震应急预案的演练, 进一步熟悉掌握启动应急预案的方法、步骤, 明确在应急行动中的职责, 确保预案启动及时、运转顺利。

3 对我县防震减灾工作几点建议

根据上述对我县防震减灾工作发展思路与途径的探讨, 今后一个时期, 我县防震减灾工作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除了从完善防震减灾工作体系、法规体系入手, 加快建立健全地震灾害预测预警应急机制、防震减灾社会服务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之外, 还必须深入研究和改革防震减灾的管理体制、管理方式, 努力解决影响我县防震减灾工作发展的矛盾和问题, 从而保证防震减灾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下面就县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方向提出几点建议。

3.1 在完善现有防震减灾管理体制的基础上, 进一步改革管理的方式

从方针政策、组织机构、经费渠道、宏观调控等各个层面采取新的举措, 充实工作力量, 配备得力干部, 加强县委、政府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指导和管理。使之和整个防震减灾事业取得同步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3.2 把我县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

在制订和实施“十二五”规划时, 应统筹考虑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特别是在近期对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地震信息系统、地震宏观观测系统等项目建设。切实解决好相应的配套经费, 以充分调动地震部门的积极性, 把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建设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3.3 政府应支持和设立地震群测群防的专项经费

用于配套群测群防“三网一员”、地震应急救援机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与示范学校建设以及社区地震志愿者队伍等其它专项任务, 更好地落实国务院所提出的新时期防震减灾的各项任务。为开展防震减灾工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条件, 使我县防震减灾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摘要:防震减灾工作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项政治性、科学性、社会性都很强的工作。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其根本目的在减轻地震灾害损失, 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基本保障。因而离不开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 最终需要落实到县及以下基层和广大群众, 这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和其他相似行业的共性。

关键词:伊通满族自治县,防震,减灾,思考

伊通满族自治县 篇2

一、学校现状

苏子沟中学位于岫岩满族自治县北十五公里处,苏子沟镇政府所在地,在张庄线公路西侧。学校占地面积13800平方米。有一栋教学楼四层,面积为3140平方米。宿舍楼2416平方米,新食堂设计建筑面积445平方米,即将开工。学生共有12个教学班,共有学生689人,教师52人,工友1人,其中本科学历42人,大专学历8人,中专学历2人,其中高级职称15人,中级职称29人,初级职称8人,承担15个学科的教学任务。

训: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办学方针: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教研为先导,以质量为生命,以奋斗求发展,以特色求优势。

培养目标:学会做人,学会求和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

三风建设:

风:博学、民主、严谨、求实 学

风:勤学、善思,进取、创新 校

风:理想、文明、勤奋、求是

学校设总务处、教务处、政教处三个科室。设七年级教研组、八年级教研组、九年级教研组,体音美教研组四个教学组,设校

长一人,支部书记一人,副校长一人,工会主席一人,教导主任一人,总务主任一人。

二、学校历史沿革

苏子沟中学始建于1970年,当时校名为苏子沟中学,校址位于现校址,面积1万多平方米,时有编制45个,教职员工45人,设有四个年级,计12个班,有学生600人,担任数学、语文、物理、化学等9个学科的教学,设校长1人,副校长1人。

[发生变化情况]:

1995年,翻建教师办公室22间,2003年省建行投资赞助30万元,新建12间平房宿舍,维修原校舍;2007年国家投资200万元,大连万宝至马达有限公司赞助20万元,在原校址新建了4层教学楼,2008学校更名,苏子沟镇万宝至中学,2009年国家投资200万元,新建了宿舍楼,2010年7月竣工,并交付使用,2010年,学校又更名为苏子沟九年一贯制中学,2010年,国家投资50万元,修建了新食堂,面积约450平方米,即将动工。

三、学校组织沿革。1、2、3、第一届校委会:校长:王福启

第二届校委会:书记:姜天国;校长:何著恕 第三届校委会:校长:姜天国4、5、6、7、8、第四届校委会:校长:李友义 第五届校委会:校长:卜仁桓 第六届校委会:校长:庞启国

第七届校委会:书记:孙淑明,校长:赵玉清

第八届校委会:校长(兼书记)胡运广。(2003——至今)

四、学校荣誉

建校以来,学校共获得县级以上荣誉15项,其中市以上6项,个人荣誉33项,41人次,学校被评为,鞍山市教育科研基地,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基地,市教育考研工作 优秀考研组,市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先进单位,荣获教育部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有1人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教师,3人被评为鞍山市特色教师,2人被评为鞍山市优秀班主任,2人被评为鞍山市文明教师,1人被评为鞍山市家庭教育先进工作者,有5个班级被评为鞍山市三好班级,1班被评为鞍山市文明班级,有10名学生被评为鞍山市三好学生,有3人被评为鞍山市优秀学生干部。

[知名人士] 赵广生:海岫铁路局局长

75届 卜仁孝:辽宁建行中山支行行长

77届 卜义会:长春设计院院长

79届

刘洪发:地质博士

81届 赤春禄:省委组织部二处处长

83届 董

晶:博士

83届 宋延兵:渤海大学高子院院长

87届 王福双:沈阳军区政治部处长

91届 李文龙:北京中关村,清华毕业生 93届 裴延玲:博士

94届 毛忠福:大连普发银行行长

95届 徐

焕:中共中央档案馆研究员

96届 1、2000年,王永革在园丁创业活动骨干活动中荣获创业称号,2、2004年,于丽获得市优秀学术骨干和兼职科研员称号。3、2005年毛永久同学荣获鞍山市三好学生。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基地

于丽荣获鞍山市“十一五”期间教育科研骨干称号。

于丽参加的鞍山市“十一五”教改规划实验项目通过鉴定验收。逄新宇,关辅鹏、刘硕荣获市三好学生。4、2006年

荣获鞍山市教育科研基地

孟庆艳荣获鞍山市优秀班主任称号 八年四班(于丽)荣获市三好班级 张玲被评为鞍山市特色教师(爱心楷模)

焦珞霞被评为鞍山市特色教师(爱心楷模)王勇被评为鞍山市特色教师(创新模范)于丽被评为鞍山市特色教师(教学能手)于丽被评为鞍山市优秀教育科研工作者 王昭、孟倩被评为鞍山市三好学生 5、2007年

荣获鞍山市校本教研工作优秀教研组 二年三班(李红)荣获鞍山市三好班级。

王永革、于丽等被评为鞍山市“十一五”期间中小学市级骨干教师。

于丽获得鞍山市中小学教师英语学科基本功竞赛一等奖。张永生被评为鞍山市教育系统文明教师。6、2008年

三年三班(李红)荣获鞍山市三好班级 王永革荣获鞍山市家庭教育先进工作者

于丽在鞍山市教师教育技术应用优秀课件比赛中,所作《I’d like some noodes》一课,荣获初中组一等奖。

张永生在首届全国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评审活动中被评为先进个人。7、2009年

荣获教育部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科研先进单位。

荣获鞍山市第一届初中课堂教学大奖赛一等奖 荣获鞍山市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先进单位。张剑荣获辽宁省优秀教师。

一年二班(张玲)被评为市三好班级 九年三班(孟庆艳)被评为市文明班级 李红被评为鞍山市教育系统文明教师。

杨琳琳被评为鞍山市教育系统安全工作优秀信息员

张永生在鞍山市中小学美术学科教学评优活动中,被评为一等优秀课。

张玲被评为辽宁省初中骨干班主任

胡元春被评为全国中语会“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优秀实验教师。

关凤君的《二 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关晓军《学会合理消费》;李红《we’re trying to save the manateas!》;徐允明的《探究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刘玉玺《绿色植物是食物之源》等课分别荣获鞍山市第一届初中课堂教学大奖赛优秀课一等奖。

关凤君、关晓军老师被评为教育部国家教师专项基金会教育科研优秀教师。

关晓军的《一日为师,终生为师》在鞍山市中学班主任教育故事演讲会被评为优秀地、故事一等奖。

王勇被评为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先进个人。

王勇在全国“创新写作”杯作文征文中,荣获一等指导奖

于丽、李红、张玲等参加的《实施情景教学提高英语学科教学质量》教改规划课题,荣获鞍山市“十五”教改优秀成果叁等奖。王勇在全市继续教育工作“心理游戏班会”活动中所上的《自信、创新、团结》一课市观摩。赵新阳同学荣获市优秀学生干部 8、2010年

满族文学与满族文化 篇3

清代满族文学之所以多年来未能独树一帜令研究者另眼相看,原也事出有因。我们既然承认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那么,并非以本民族语言创作、而是借用汉文达意的满人文学作品,便有意无意地淡化了其出生背景,消融在浩翰的汉语文学海洋中。语言中积淀着一个民族的深层文化心理、思维特征,满族作家由于放弃满文写作所造成的损失究竟有多大,我们今日仍无法估量。不过,改操汉文,也无形中获得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补偿,满族文学作品因此拥有了广大的读者群,满族文化也为更多的人所知悉与喜爱。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于满族文学(文化)已有足够的了解。

清代满族文学研究虽不是一片无人开垦的生荒地,但题目的集中与狭小,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在大量原始资料尚被尘封、湮没的状态下,自然谈不上研究的深入。有感于此,作者一反多数研究者抱定一家一书仓促立论成文的作法,耐心地从卷帙浩繁的原本典籍读起,以期获得较为完整、亲切的历史文化氛围感受。并经过比较甄别,将有价值的作家与作品汰选出来。这项工作的成果,便是先已问世的《清代满族作家诗词选》。立足于扎实、雄厚的资料基础之上,《清代满族作家文学概论》的撰写便成为水到渠成之事。

鉴于当代人对于满族文学零散片断的了解,以“展示了清代二百七十六年满族作家文学发生、发展直至衰落的历史轨迹”(《前言》)为目标的《清代满族作家文学概论》,在分章布局上便采用了以点为主、点面结合的写法。尽管建基于作家作品论的文学史体例,因其呆板与缺乏整体观照,已招致不少研究者的批评,然而,对于人们较为陌生的满族文学史,这种方式仍不失为一种有益的评述手段。除冠于卷首的总论二章外,该书处理清代满族作家文学的情况大致有三种:对各种文学史必定论及的纳兰性德、西林春(顾太清)、《红楼梦》、《儿女英雄传》等名家名著,均给予专章详加论述;而一般人少有所知,作者又以为其创作为展现满族文学特色不可或缺之大家,也安排了较多的篇幅,分章缕述,如满族文学遗产自觉的整理者与继承者铁保,文论家裕瑞,散文家麟庆,子弟书作者鹤侣,便经由著者的绍介,从不同方面弥补了我们对满族文学成就认识的阙失;另有数章从主题学的角度,对清代满族作家文学中表述较多的尚武精神、北京民俗、人生取向、边疆风情作了集中阐述,将一些散落的文学珠玉连缀在一起,从总体风貌上显示出满族文学的特色,使前述的作家作品论相得益彰。就知识的满足来说,我应该感谢第二类章节的设立;而就整体的感受来说,我更欣赏第三类章节的专题分析。因为在我看来,研究满族文学史不同于一般文学史之处,即在于发掘其中蕴含的独特的民族文化意味。这一点,由于满族作家所操汉语及所受汉文化濡染之深而更形重要。

作者显然也意识到这一点,在属于第一类的作家作品专论中,便力求与普通文学史有所不同,突出其中的满文化背景。《红楼梦》一章可为范例,标题为《产生<红楼梦>的满族文化氛围》,已显示出著者的追求。她没有照通常的写法,以次罗列作家生平、作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而是另辟蹊径,单从别家文学史所不言的满族文化角度切入,便别开生面。书中相当细致地剖析了满族服饰、语言、习俗在《红楼梦》中的表现,如被程刻本删去的六十三回中关于芳官改妆的一节文字,著者即注意到其中芳官的男性旗人装束与满语区分“我们”与“咱们”在汉语中的移用;而从满人重内亲、重小姑等尊重女性这一与汉人不同的习俗传统中,解读贾宝玉“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其言便不再成为离奇荒诞不可解的天下怪论。自然,服饰、语言、习俗尚属表面层次的文化特征,而由此开掘进去,著者便触及到潜藏其内的气质、意识等民族文化底蕴。如将贾宝玉置于乾隆年间众多满族作家中来讨论,便从这一群体所呈现出的共同心态与生活方式里,发现享有特权的满族文人的多情与脱俗,是贾宝玉形象产生的生活基础,从而断言,“贾宝玉可能是纳兰性德、可能是曹雪芹、也可能是脂砚斋,而绝不可能是汉族文人笔下也具有叛逆思想的汉族公子杜少卿,因为贾宝玉是一代满族文人的典型代表”(102页),这一点在其承受的精神痛苦更复杂深重上可以得到证明。而由芳官的服饰所引发出的一段对话中,著者也窥见曹雪芹的满族优越感与对满族入关一百多年后民族尚武精神丧失的隐忧,并结合与之交往密切的满族文人圈子里的流行意识与小说中的相关描写,透视出《红楼梦》与众不同的主题,即满民族历史悲剧的再现。从四大家族盛衰史、封建社会兴亡史一类小说社会学研究的结论中,推出民族兴衰史的话题,在我看来,它应比失之浮浅的家族史与失之笼统的制度史更切近作品的本真。当然,由于《红楼梦》“满纸荒唐言”的特殊叙述方式,也为作品的阐释提供了歧义并存的可能性,作者的说法因此未必成为定论,但它总不失为一种可取的思路与有根据的一家言。

就书中叙及的情况看,清代满族作家的创作相当活跃。并且,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满人处于养尊处优的特权地位,一些著名的汉族文人也常与之结交,或贪图实利,或虚与周旋。这在纳兰性德与徐乾学、严绳孙、顾贞观、姜宸英、朱彝尊等人的关系中尤为明显。徐氏将自己编纂的解经著作拱手送给纳兰,称为《通志堂经解》,显然是看中其父大学士明珠在朝中的权势;而姜宸英虽为纳兰之逝撰写祭文,感念其能容忍自己的狂态,但据全祖望《翰林院编修湛园姜先生墓表》所述,性德曾教姜氏“少施颜色”于明珠幸仆安三,以得重用,姜氏即投杯而起,曰:“吾以汝为佳儿也,不料其无耻至此!”则见出其人绝无势利考虑的骨之气。也正是借助与汉族文人间通行的诗文应酬,今日已鲜为人知的满族作家,当年却有着相当高的社会知名度。不难想象,其间不乏虚誉的成分。而从满族文学的历史发展着眼,分辨权势与才华、虚荣与实绩便显得格外重要,必须谨慎从事。作者从大批作者中遴选出的铁保、裕瑞、麟庆、鹤侣等人,均以其独特的贡献,丰富了清代满族的文学创作,专章论述便显示出对他们的文学史定位。

还可以进一步探讨的是,清代满族文学与汉族文学的关系。突出民族性固然应该是少数民族研究关注的重心,不过,任何一个民族都并非生活在完全封闭的社会环境中,与异族的接触必不可免会带来文化的交流,对于成为统治民族的满人来说,这一点更是不言而喻。满族文人既然采用汉文写作,便注定与汉族文学有着分割不断的联系。文化交流又绝非单向的输出或输入,满族作家接受汉文学传统与形式之后,也以其独到的运思,反转来予汉族文人创作以影响。这方面的情况常常被研究者所忽视。为此,我们不妨对麟庆的《鸿雪因缘图记》作一点历史的追踪。

该书在体例上别具一格,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述作者的生平。全书三集,以记叙事,以图绘形,两者配合,共有记二百四十篇,图二百四十幅。作者称之为“作者以特殊形式自编的年谱”(179页),确乎不错。道光年间,这种图文互证以志生平所历的著述形式颇得作家青睐。仅举所知,与《鸿雪因缘图记》先后撰成面世的,便有张维屏的《花甲闲谈》、胡斯的《陔余丛录》。二人同居广东,平日诗酒之会,多有酬唱。二书体式亦相近,均分十六卷,凡三十二图,各系以历年相关诗作及师友投赠篇章,“聊志生平阅历而当卧游耳”(胡斯《陔余丛录·小引》)。麟庆的《鸿雪因缘图记》则一反张、胡之作记文少而韵语多的格局,改以散文笔调叙述,并随处录入旧日诗章以为点缀,因而自成一体,现出新意。加之阮元、祁藻、龚自珍等一班汉族文人名士为之作序揄扬,此书遂风行一时。四十余年后,王韬于一八八七年著《漫游随录》,也仿照《鸿雪因缘图记》的写法,兼取张维屏、胡斯之笔意。他更将自己的海外游踪纳入图记,不仅在游记文中别辟天地,而且充分发挥了以图证文的功用,使未出国门的读者也能一睹异国风情,卧游世界各地,所谓“佐谈屑、扩异观”(《漫游随录·自序》),当日之计,实莫善于此。即使今天,此类著作也为历史研究者所重视。北京古籍出版社数年前重版《鸿雪因缘图记》,便是为其形象地保存了许多北京地方史料。而这一段满汉之间的文学因缘,则证实了满族文人并非只是被动的汉文化接受者,有才华的作家总会以其独创性,在文学史上留下印痕。

说到北京地方文化,不可能略去满族不提;尤其经过老舍的《茶馆》、《四世同堂》等作品的渲染,旗人生活已成为北京历史风情不可或缺的一景。而在北京方言、风俗这些最具地方色彩的文化因子中,也积蕴着满人的创造。因此,读张菊玲书中《色彩斑斓的北京民俗图》一章,便很有兴味。久居北京的满族文人,真正把北京琢磨透了。除《鸿雪因缘图记》的散文记述外,形诸诗篇更是文人的拿手好戏,作者举例最多的得硕亭的《草珠一串》一百零八首,文昭的《京师竹枝词》十二首,即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些诗中地道的京味,今日读来,仍不下于老舍作品给人的亲近感。得硕亭的“小帽长衫著体新,纷纷街巷步芳尘。闲来三五茶坊坐,半是曾登仕版人”,写“内城旗员于差使完后,便易便服,约朋友茶馆闲谈”(《草珠一串》)的风气,可为老舍《茶馆》第一幕的社会背景作一注脚。而文昭的“四时景好是八月,单夹绵衣可乱穿。晌午还热早晚冷,俗语唤作戛戛天”(《八月》),北京口语的运用也可与号称“语言大师”的老舍媲美。

印象中,北京旗人最会消闲。泡茶馆、玩鸟,不过是其中最常见的方式。除此之外,几乎世间有一可以把玩、品味的东西,便有精于此道的玩家。古董、京戏,甚至鼻烟壶、鸽哨、蛐蛐罐,都能玩出名堂。旧日北京懒洋洋的生活节奏,私心以为一半由满人造成。古语所说“玩物丧志”,移用过来,正是对玩得花样百出的满人的恰切批评。“丧志”还是儒家功利意味很重的话,若换一副道家的眼光,这样玩法未始不是超脱世俗的表现。与张菊玲书中《满族文人的人生价值观》一章讨论的问题联系起来,所谓“追求闲适恬淡的人生”与“参禅味道之风”,便并非只是诗文中的套话,而是浸润在满人心理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对这一人生取向的形成原因所作的解释是:“满族人折节读书、赋诗著文、参加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等等,原来就不是祖宗传承下来的本务,因此他们不像汉族文人受千百年来‘学而优则仕’的影响一心读书作官积极进取;另一方面,‘国家恩养八旗,至优至渥’,满族的特权使他们生活有保障,而贵族文人更无须为生活奔波,不必那么热衷功名富贵。”(71页)说得很有道理。而指出满族文人的走向闲适与恬淡,“是以丧失生命搏击力为沉重代价的”(同页),也批评得深中肯綮。不过,这种消极的人生态度能够转化为积极的艺术成果,则又是文化史上的幸事。

满清政府为维护统治地位,实行了优待八旗成员的政策,旗人月给钱米,而不得自行置产营业,由此养成了京城满人游手好闲的风习。虽然由于人口繁滋,国家负担日重,旗人生活仍多入不敷出,八旗生计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享乐成性的生活方式既已定型,便一时难改。旗人长期的闲散优游对于国家经济自是重大损失,过剩的精力转向自娱,倒于消磨时光中使艺术感觉变得更敏锐精细。艺术鉴赏是一件不只需要钱、而且需要闲的事项。大批旗人颇为讲究的“玩物”,促成了北京民间工艺的兴盛发展,而今日此类工艺品的失传与粗糙,思想起来,或许和旗人命运的改变不无关系。回到文学,无论是读得硕亭的《草珠一串》、麟庆的《鸿雪因缘图记》,还是曹雪芹的《红楼梦》,其间对北京民俗、各地风光、人情世态的品鉴所透示出的人生趣味,正与上述的“玩物”自遣并无二致。从这个角度领会清代满族文学作品,我们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一九九二年三月九日于蔚秀园

伊通满族自治县 篇4

满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满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使得满族地区的社会环境发生或正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使得产生于渔猎文明之中的满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受大环境影响,目前桓仁县满族传统体育开展现状也并不理想,存在参与人数逐日递减、满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体育中开设的局限性较大、政府资金投入较少及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本文以此为题,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桓仁县满族传统体育的开展情况进行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为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满族传统体育提供一份颇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参考资料,为保护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尽献微薄之力。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本溪市桓仁县满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现状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随机向桓仁县参与满族传统体育运动的人群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5份,有效回收率92.5%。

1.2.2 访谈法

以走访、座谈等形式对桓仁县相关部门及6所中小学就满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访谈,得到了许多宝贵的指导和建议。

2 结果与分析

2.1 桓仁县满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情况

2.1.1 中小学满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情况

从调查和访谈结果来看,本溪市桓仁县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不断巩固“双高普九”成果,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县教育呈现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经过布局调整,全县中小学校已稳定在21所,其中中学5所,小学16所,全县现有在校生23165人。通过实地考查得知,已经开设满足传统体育项目的学校有6所,分别是北关小学、实验小学、五里甸子中学、四平中学、第四高级中学等,项目的选择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桓仁县小学主要以游戏类满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如:冰嬉、背人跑等,而常通过体育课及课余活动的形式开展。而中学选择的项目多是竞技类的,如珍珠球、狩猎,其中,珍珠球项目在中学开展的较好,有三所学校开展此项目,而且都有该项的校队,代表学校参加区、市举办的各类传统体育的比赛。笔者认为,珍珠球之所以开展的较好,这是由于早在1991年,珍珠球项目就被列为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相关部门对该项目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了必要的支持,这使得珍珠球项目有了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这些具有鲜明的满族特色,而且与生产劳动、民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紧密相连的传统体育项目,更适合在满族人口聚集的桓仁县中小学开展。不仅使满族子弟对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更直观、更深入的认识,而且还可充分发挥学校在满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上的重要作用。

2.1.2 群众对满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选择情况

如表2所示,项目的选择情况超过30人次的有竞技比赛类的珍珠球;艺术表演类的冰嬉;游戏娱乐类的赛威呼、双飞舞。究其原因,属于竞技类项目的珍珠球在1991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而且1991年8月和2009年7月分别在丹东和沈阳举办过两次全国珍珠球邀请赛,具有较好的竞技氛围,产生了一批比较优秀的竞技人才。同时,珍珠球这项体育活动来源于满族民间,由于运动器材比较简单,场地的要求也不严格及具有较强的对抗性,深受满族民众的喜爱,所以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冰嬉即冰上运动,它包括踢行头、跑冰鞋、抽冰嘎等,是满族冬季喜爱的体育活动,在满族聚集的桓仁县村屯,仍有开展这项体育活动的习惯。

数据显示,游戏娱乐类项目在桓仁县的开展情况较为理想,其中有两项的参与人次多于30,说明大众在选择满族传统体育项目时,不仅仅单纯的考虑项目的健身性,而且也更加注重项目的娱乐性,体现了参与者对提高身心健康的双重要求。

其次,竞技比赛类的狩猎,艺术表演类的旗人鼓,游戏娱乐类的绫球项目的选择人次也超过了20。

2.2 桓仁县满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情况

桓仁满族自治县隶属于本溪市,是连接黑龙江、吉林两省与辽宁省沿海城市的重要枢纽,也是东北地区唯一的“中国旅游强县”。桓仁县政府将于2011年在东北三省12座城市召开旅游推介答谢会议,旨在打造“生态之都、历史名城、中国桓仁”的旅游品牌。

桓仁县大雅河漂流景区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在明代时,大雅河叫栋鄂河,明正统五年,也就是公元1440年,建州女真族五部中最强盛的栋鄂部,由吉林珲春迁入桓仁境内大雅河上游岱龙江居住。因此,景区依托民族文化优势,开展一些满族传统活动,其中就有像雪地走、赛威呼等游戏娱乐类项目,吸引众多游客驻足及参与,形成了景区的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同时对满族文化特别是由满族文化孕育出的传统体育项目起到了积极的宣传和推广作用。但是,像大雅河漂流这样将满族文化充分的融入景区建设的景点并不多,多数旅游景点注重的是自然景观的开发,没有能有效利用桓仁县的满族文化优势,进行自身的旅游内涵建设,致使桓仁县满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情况不太理想,缺乏政府部门的有效引导及政策支持,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3 桓仁县政府对满族传统体育的关注情况

2.3.1 满族传统体育的资金投入情况

资金问题是关系到满族传统体育能否成功运行的一个关键因素。资金问题还与当地经济状况有关。如果工业发达,当地财政资金就比较充足,就能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给予较大支持。反之,如果工业发展落后,财政积累不足,就无法拿出更多的资金支持该县的民族事业。目前,桓仁县的经济产业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虽然本县的财政收入年年为正增长,但与经济发达的县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桓仁县政府在体育特别是民族体育方面的投入有限,使得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速度缓慢。但该县的相关部门仍做着不懈的努力,不仅积极争取获得更多的国家财政配套补贴,而且还给各乡镇下了强制性指标,要求基层干部千方百计动员集资,以拓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融资渠道,增加资金投入,并对满族传统体育进行科学的引导,使其在未来发展的更好。

2.3.2 法规及制度的制定及执行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四十一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发展体育事业,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增强各族人民的体质。为了让桓仁县的人民了解国家这些利国利民的政策,县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宣传有关满族传统体育的政策、方案及其对广大民众的意义。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12条提出:“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在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建立健全各级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培养少数民族体育人才。”将满族传统体育的“本土性”与群众体育运动的“全民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为全民健身的实施做出贡献,又能为满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桓仁县为了顺利、有效地开展工作,还组织相关的管理人员到已经开展这项工作的地区学习、取经,先后到国家级试点县和本溪市其他两个试点县进行考察学习,并因地制宜地制定桓仁县满族传统体育试点工作方案、细则及配套制度和管理办法。同时对负责这方面工作的相关人员进行了岗前培训。

2.3.3 组织参与满族传统体育赛事及活动的情况

1877-1949年,桓仁县内既无专门体育机构,也无专门体育场所。新中国成立后,县委、县政府重视体育事业,上个世纪50年代初就成立了县体育运动机构,组织开展各项群众性体育活动和专业训练。1981年成立了桓仁县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委员会。早在1953年党和国家就按体育竞赛的模式开始举办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至今已举行过八届。桓仁满族自治县珍珠球代表队曾多次获得全国冠军,同时,在辽宁省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项目运动会上也有不俗的表现,该代表队获得赛威呼第二名及雪地走第四名的佳绩。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使桓仁县的群众体育在毫不张扬中有了它自己的亮点和特点。

2.4 桓仁县群众参与满族传统体育的情况

2.4.1 桓仁县满族传统体育参与者的群体特征

2.4.1. 1 性别结构状况与分析

185份有效问卷中,其中男性126人,女性59人,男女比例有显著性差异。这主要与满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点有关。属于艺术表演类的踩高跷、冰嬉等,竞技比赛类的珍珠球、狩猎等,都是在民间得到广泛开展的优秀满族传统体育项目,其动作有的刚劲有力,有的节奏感强,有些更有一定难度和危险性,因此更适合男性同胞参与。

2.4.1. 2 年龄结构状况与分析

根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提供的数据,青少年与老年人群体依旧是构成中国体育人口的主体,而处于中间位置的青壮年、中年人群体则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段,体育人口的年龄结构特征长期处于“两头热,中间冷”的马鞍型状态,这样的年龄结构特征,并不是一种理想的结构特征。而本次调查显示出令人欣喜的结果,桓仁县满族传统体育参与者年龄结构表现为更加科学合理的“两头不冷,中间更热”的山丘型结构特征。这里所说的“两头不冷”指的是7-17岁、41-65岁这两个年龄段的参与情况较好。“中间更热”是指18-40岁年龄段的参与人数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从该年龄段所占比例43.8%,可以推断桓仁县满族传统体育参与者年龄结构属于接近于成年型的年轻型结构。分析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桓仁县的中小学体育教育中,有意识地培养和激发儿童、青少年长期参与本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2.4.2 桓仁县群众参与满族传统体育价值取向的调查与分析

2.4.2. 1 对开展满族传统体育活动重要性认识的调查与分析

在开展满族传统体育活动重要性认识的调查中,只有4人选择不重要,而认为很重要及重要的占85.2%。这一现象说明参与者普遍认同开展满族传统体育活动的重要性,也表明满族传统体育活动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及良好的群众基础,已成为开展全民健身工程的又一重要阵地。希望桓仁县各级行政部门能够抓住这一契机将该县全民健身推向高潮。

2.4.2. 2 对改革满族传统体育项目所持有态度的调查与分析

对改革满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态度,据统计,持赞同态度的比例高达68.4%;无所谓次之,为27.2%;不赞同不足5%。此较高赞同率表明因民族交流、融合、同化作用和现代生活方式与意识的渗入,以及现代体育广泛传播的影响,少数民族思想和观念更加开放,态度和行为更加主动积极,从而积极改革和扬弃满族传统体育活动中不合理的内容与形式,愿意和渴望振兴满族传统体育。然而近三成的参与者持无所谓的态度,也给相关部门敲响了警钟,面对相当一部分群体对满族传统体育项目改革还不能有较为清晰的认识,相关部门应采取适当措施,增强全社会的民族文化传承意识的教育,以提高此部分人群对满族传统体育项目改革的理解和支持。

2.4.2. 3 对满族传统体育活动管理现状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

对当前满族传统体育活动管理现状的满意度调查发现:认为无人管理的参与者最多,占33.5%;认为管理不及时或是管理的还可以的分别占26.2%和27.7%;而认为管理很好的人数最少,仅占总人数的12.6%。仅有十分之一的认可度,说明目前桓仁县满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管理现状并不乐观,甚至令人担忧。建议桓仁县相关部分给予应有的重视,尽快行动起来,加大政策和资金投入,完善制度和法规建设,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监察工作,在直接推动桓仁县满族传统体育活动健康开展的同时,也间接繁荣了桓仁县文化娱乐领域。

实地调查中还发现,大众对当前满族传统体育的政策和举措不够了解,需要相关部门确实负起落实与宣传的职责。当今满族传统体育政策与政府举措的落实尤为重要将关系到满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传统文化的安全维系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只有充分了解大众的需求欲望,才能更好地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及管理机制。据调查,要求相关部门加大扶持力度及资金的投入(占27.3%);希望能有专人进行技术指导(占25.6%);希望建立配套的活动场地设施(占19.5%),要求进一步宣传与推广(占9.8%);希望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占7.1%),以及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与引导(占6.4%)等等成为当前参与者最主要和最现实的需求欲望。并希望满族传统体育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能够满足全民健身的需要,积极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2.4.3 满族传统体育活动参与者项目收支状况与分析

2.4.3. 1 项目收入情况与分析

调查显示,专业从事满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参与者仅占1.5%,说明多数参与者只是把满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手段,满族传统体育活动并不是其主要经济来源。因此,全县满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收入情况并不理想,无收入者居多,占86.9%。有收入者其收入在300元左右的占20.6%,在400-700元之间的占10.2%,在1000元左右的占34.3%,但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人数极少,仅有4人。调查还发现,项目收入主要源于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资助、演出劳务费用和比赛所获奖金等。不难看出,目前桓仁县满族传统体育活动还未形成稳定的市场化经营,没有成熟的市场,参与人群较少,不被大众认可。从项目本身看,没有固定的联赛,运动队还缺少相对稳定的投资,大多数的运动员都是自发的参与,这也很难形成其他竞技体育的规模,这成为满族传统体育活动发展的障碍。

2.4.3. 2 项目支出情况与分析

如表3,桓仁县57.3%的满族传统体育活动参与者年消费金额不超过100元,而消费金额在900元以上的参与者,也有9.7%。数据显示,桓仁县满族传统体育活动参与者的消费水平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业余参与者较多和优势项目带动为导致两极分化的原因。之前的调查已经表明,绝大多数参与者都是业余从事满族传统体育活动,其主要目的为锻炼身体、休闲娱乐,因此,这部分人群的消费水平较低,而且其消费的途径主要是购买器材、服装及相关音像书籍。另外,某些桓仁县自身的优势满族传统体育项目,其开展情况已经非常稳定、成熟,因此,有大批积极参与其中的骨干分子,而其与专业从事满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人群一样,在满族传统体育项目上的消费意识较强,花费较大,多在900元以上,其消费途径也更加多元,不只是简单的购买器材、服装、相关音像书籍,还有技术指导、交通食宿、比赛表演等费用支出。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桓仁县满族传统体育参与者男女比例有显著性差异。同时,该县小学主要以游戏类满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而中学选择的项目多为竞技类体育项目。

(2)桓仁县满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情况不太理想,缺乏政府部门的有效引导及政策支持。

(3)桓仁县满族传统体育活动还未形成稳定的市场化经营,没有成熟的市场环境。

(4)政府的相关部门在满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与组织中表现出缺乏积极性、消极怠慢等问题。

3.2 建议

(1)面对相当一部分群体对满族传统体育项目改革还不能有较为清晰的认识,相关部门应采取适当措施,建议桓仁县相关部分给予应有的重视,尽快行动起来,加大政策和资金投入,完善制度和法规建设,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监察工作。

(2)积极整理和挖掘满族传统体育项目,并进行大力的宣传和保护。

(3)桓仁县各级体育部门应该积极发挥其在开展与组织满族传统体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并对满族传统体育活动进行市场化经营,提高全县满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收入情况,并扩大竞技体育的规模。

摘要:文章从中小学满族传统体育开展情况、满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情况、桓仁县政府对满族传统体育的关注情况几个方面对桓仁满族自治县满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现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满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及管理现状并不乐观,同时,满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情况也不太理想,缺乏政府部门的有效引导及政策支持;满族传统体育活动还未形成稳定的市场化经营,没有成熟的市场环境;专业从事满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人员较少,消费水平较低,但参与者对开展该项活动的重要性较高。

关键词:桓仁县,满族,传统体育项目

参考文献

[1]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章莺,金一平.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体育科学,2002(4)3:1-33.

[3]王岗.体育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问题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4(1):17-19.

[4]方哲红.对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思考[J].福建体育科技,2004(1):23-25.

[5]张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历史变迁与现实发展[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1):119-121.

[6]胡小明.民族体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伊通满族自治县 篇5

发布时间:2014-3-2

4信息来源:河北省政协门户网站

宽城满族自治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承德市东南部,与秦皇岛市、唐山市、辽宁省朝阳市交界。地处燕山山脉东段,长城北侧的滦河流域,地理位置在北纬40度17分至40度45分和东经118度10分至119度10分之间,东北偏高,西南偏低,平均海拔在300至500米之间,属东部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8.6度,年降水量在550—750毫米之间,森林覆盖率为62%,居河北省第四位。1963年建县,1989年成立满族自治县,总面积1952平方公里,辖7镇11乡和1个城区街道办事处,共有205个行政村和5个居委会,总人口24.68万,有满、汉、蒙古等14个民族,其中满族人口15.7万,占全县总人口的64.5%。

2010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59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6亿元,增长13.2%,第二产业增加值117.3亿元,增加16.8%,第三产业增加值32亿元,增长12.3%,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1:37.8:20.1;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5.5亿元;全部财政收入14.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0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41元;县域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连续八年位居承德市第一名,经济综合实力(全省第19)进入全省20强县区行列。

几年来,城市建设工作本着规划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城市建设项目的思路,紧紧围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让整个城区面貌由点到线再到面发生大的变化”的工作目标,以县城道路和宜居工程建设为重点,大投入,大规模,大手笔,拓展了城市空间,完善了城市功能,塑造了城市形象,切实增强了城市承载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城市建设累计投入资金40.2亿元,实施重点城建项目133项,目前完成89项,完成投资28.2亿元,建设155.61万平方米的商住小区,人均住宅由2005年的21.5平方米增加到33.4平方米;新建改建道路17条、桥梁2 座,人均道路面积由2005年的7.8平方米增加到10.5平方米;建设绿地75万平方米,人均绿地由2005年的3.1平方米增加到16.3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为建设特色中等城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城镇化进程情况

(一)立足长远,科学规划,绘就“一城七镇”的城市发展蓝图

为使城市建设有规可依、有章可循,该县按照科学性、前瞻性的要求以及完善功能、弘扬特色、美化城市、提升品位的思路,2004年重新修编了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12月通过了市政府审批,今年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宽城满族自治县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进行深化和完善,同时对规划区范围内9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编制,目前已完成规划审批,控规覆盖率达到100%。确定了“一城七镇”城市总体布局,构建了以县城为中心、以七个重点建制镇为集聚点,城乡互动、布局合理的城市化发展格局。在中心城市规划上,将县城定位为“区域中心之城、山水园林之城、生态环境之城”,确定了“扩、增、全”、“西移、南扩、北拓、旧改”的发展战略,构建了“一城四区”城市发展框架,规划了“六纵八横、十桥一枢”城市交通网络和“一河一区、一寺五园”城市特色景观;在小城镇规划上,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以峪耳崖、板城等重点建制镇为依托,提出了“打造7个综合型、旅游型、文化型、工贸型特色名镇、经济强镇,吸纳人口5万人以上”的战略构想,为促进农村产业与人口向小城镇聚集、实现“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奠定了基础。

各项专项规划和重点地段修建性规划全面启动,完成了住房建设规划(2008—2012)(2010—2012年)、人防规划(2010—2020年)、消防规划(2007—2020年)、商业网点规划(2008—2020年)、城区地名规划(2008—2018年)、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及重点景区概念性规划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完成了河西行政新区20公顷、北局子400公顷、陈家曼子、上河西至沟门村缸窑沟路以西84.6公顷等重点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外贸至五金路12公顷、城中路至城西路16公顷、黄土梁子区域40公顷修建性规划;委托北京青构华筑建筑设计院完成了民族街职教中心至地税局段、北局子迎宾大道两侧民俗风格一条街规划设计,由国内知名的规划师领衔设计,延续满族文脉,逐步打造城市建设的新亮点,彰显宽城满族独特的文化底蕴和魅力。委托北京九创观筑模型有限公司,完成了县城规划区总体规划沙盘及城区模型演示动画的制作与安装。

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委托北京核四院编制完成了峪耳崖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委托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县域镇村体系规划、龙城新型材料产业聚集区规划、汤道河镇、桲罗台镇等7个乡镇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总体城市设计进行编制。目前,县域镇村体系规划、龙城新型材料产业聚集区规划已完成规划审批,其余乡镇规划正在编制中;完成了2009—2010亮甲台乡杨树沟村、宽城镇上河西村等23个省市级新民居示范村规划编制工作,2011--2012年新民居初步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完成,目前正在征求各乡镇意见;县城周边、城镇周边,人口超过1000人以上的村庄规划正在编制中,目前完成了宽城镇张杖子村,板城镇尖山子、崖门子村,龙须门镇梁前院、骆驼厂村五个村的规划编制工作。

(二)健全规划监管机制,不断规范规划审批管理

一是健全了规划审批机构。2010年初,成立了规划审批领导小组,负责建设项目规划审批的初步审核,形成初审意见报县规划审批委员会审核,切实提高了城乡规划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二是明确了规划审批前置条件。严格规范了建设用地规划设计条件的出具,规定了用地性质、建筑退线、绿地指标、容积率、配套公建、开发强度等内容。在审批过程中,对建设项目的整体效果、四至延伸、高度、基础水平、给排水和供电、供热系统及绿化、通风遮光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认真核准地块总平面图的经济技术指标、审核建筑施工图,使之符合核准总平面图,做到了用科学的数据实施规划管理。三是规范了规划审批程序。制订了《建设局规划领导小组工作职责》、《建设项目规划初审程序》、《规划放验线管理制度》和《建设工程规划竣工验收制度》,规范了办事程序,进一步完善了“一书两证”审批核发制度。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承载能力显著提升

十一五期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大投入、大规模、大手笔的特点,全县共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3项,总投资67500万元。路桥工程,投资14150万元,实施道路、桥梁建设和改造项目17项,完成山后路改造、瀑河桥路拓宽、延伸、宾馆路延伸、安宁路、宽上公路县城段、民族街加宽改造、民族街延伸改造、县城后街路维修、迎宾路西出口拓宽改造、教育园区北路、滨河街整体维修、大小南沟路改造、平铁公路县城段、小巷胡同改造(包括东山胡同、北街胡同、邮局胡同、西街胡同、下花园小区路、中山胡同)、瀑河大桥加宽改造、城西大桥拓宽改造、滨河街人行道铺设,这些项目实施后,使往日坑坑洼洼的街道变得平整如新,尘土飞扬的小巷得到硬化美化,市民出行条件和县城交通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为县城实现“六纵八横”的城市交通系统奠定了坚实基础。景观建设工程,投资16255万元,续建和新建景观、绿化项目28项,增加绿地面积75万平方米。完成了平铁公路、宽上公路、迎宾路东出口、安宁路、下花园小区路、民族街道路、瀑河大桥及瀑河桥路等县城主干道绿化、亮化工作;沿河两岸规划了10公里长的绿色生态景观带,完成了A1、B1、B2段,建成 3.27 公里、完成县城东、西出入口景观建设工程;充分挖掘满族文化内涵,完成了民族文化广场二期建设、民族文化广场壁雕;2009年,结合满族自治县成立二十周年庆典活动,完成了城市总体亮化工程(行政中心、会展中心、世纪大桥、彩虹桥、城西大桥的灯光亮化),督导滨河街临街单位完成了楼体亮化;完成县城内景观花钵、花卉摆设,安装路灯花篮、绿化护栏等设施,使城市品位逐步提升,向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其中,瀑河绿色生态景观带A1段被评为样板式街道,民族文化广场被评为省级星级公园。县城集中供热厂建设项目。2008年,对县城内3 家集中供热企业进行整合重组,2009年投资1.35亿元,启动了县城大型集中供热工程,在东城区和西城区建成两处供热厂,一处是上河西原中信公司锅炉房改建成2*100吨大型供热厂;第二处在张杖子沟门交通局工程队院内,建设2*100吨大型供热厂,建成换热站35个,供热承载能力500万平方米,改造供热管网10800 米,新增集中供热面积69900平方米,完成1407户、11.79万平方米既有楼房管网分户改造工程。污水处理建设项目及配套管网建设工程。2008年10月4日启动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总投资11000万元,厂区占地面积80亩,日处理能力2万吨,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标准。投资3600万元,完善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建设,铺设污水管网33.1千米。2009年11月16日进入试运行阶段,2010年9月底,通过承德市环保局组织的“三同时”和在线监测验收,10月份完成了竣工验收。污水处理厂于5月20日完成了与北京标准水务有限公司签订污水处理厂特许经营协议工作,使污水处理运行做到了市场化运作。处理后的污水回用工程正在建设中,计划2011年底竣工,做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加大房地产建设力度,市民居住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十一五”期间,该县大力实施旧城区、城中村拆迁改造战略,促进了房地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房地产开发工程。投资28亿元,实施房地产开发项目46个,建筑规模155.61万平方米。随着城市环境的改善、活力的激发,特别是鼓励发展高层住宅,促进了城市商贸、楼宇经济发展,天宝酒店、京城名苑等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城市现代气息更加浓厚。出台“城中村”改造扶持政策,带动城市用地结构调整和用地功能置换。截至目前京城花园、金泽花园、祥泰一期、二期、三期、佳利福苑、丰泽园、天宝花园、天宝花园A、B座、育才苑等38个商住小区交付使用,完成投资11亿元。新增住宅面积78.58万平方米,人均住宅面积增长11.9平方米。保障性住房。相继出台了《宽城满族自治县廉租住房申请、审核、公示及退出管理办法》和《宽城满族自治县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及相关配套文件。编制了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发展规划和计划。十一五期间该县已累计实施住房保障1992户,其中实物配租64户,货币补贴1928户,累计发放租赁住房补贴244.75万元。该县已对人均住房面积15平方米以下的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做到了应保尽保。投入资金5749万元,开工建设廉租住房519套,按照省政府要求已启动河北省数字住房保障系统,已将各项廉租住房制度保障户全部录入系统;投入资金5063万元,建设经济适用住房3.645万平方米、502套;累计改造棚户区1.5万平方米,让广大低收入家庭住有所居。危房改造。2010年该县危房改造启动,目标任务为1000户,按照上一统计部门人口统计数字已将1000户指标分配给各乡镇,截止目前1000户危房户信息已全部录入到全国农村危房改造信息系统,录入率达到100%,已全部开工建设,开工率达到100%,竣工入住达到80%。物业管理。十一五期间该县相继成立了物业服务企业8家,使20余个住宅小区纳入物业管理,新增物业服务面积30余万平方米,极大地的改善了市民的居住条件,提升了城市形象。

(五)大规模、集中连片拆迁改造,突破难点改造城中村和旧城区

坚持拆治并举、拆建结合,科学确定工作时序,做到旧城区、城中村拆迁和拆违并举,强力实施大规模、集中连片拆迁改造,并逐步向建制镇纵深推进。三年大变样拆迁工作。一是依法拆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省市出台的各项政策,按照“一村(片)一案”的原则,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县城东西出口、上河西大庄、县社、黄土梁子、陈家墁子和缸窑沟门等区片拆迁补偿安置方案,规范了拆迁行为,保障了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二是阳光拆迁。通过在县电视台开辟专栏、发布公告等形式,及时向全体被拆迁户公示拆迁政策、补偿安置方案、评估结果、安置楼设计方案等内容,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三是有情拆迁。通过减免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基金降低开发成本、由被拆迁户成本价购买回迁安置房等措施,解决了村民“住不进楼”的难题;采取由被拆迁户按成本价购买商业用房,以经营或租赁等方式获取收益等措施,解决了村民“养不起楼”的难题,从而激发了村民“拆房进楼”的积极性,加快了拆迁进程。本着对被拆迁户负责的原则,投资400万元建设了临时安置过渡房400间,可安置被拆迁户180余户,同时及时为拆迁户兑现过渡安置费用,多方协助拆迁户解决临时过渡难题。成功拆除了34.33万平方米,超额完成了市里下达的2008及201032万平方米的拆迁任务。公路沿线等重点项目拆迁。涉及拆迁566户,拆除房屋面积9.07万平方米,完成了会展中心民族广场东侧、龙泽苑、盛丰钢铁公司四期及技改项目、平铁公路6.4公里延长线、兆丰钢铁公司扩建、民族街延伸工程、垃圾填埋场、承秦高速公路宽城段房屋及附属物、金山路拓宽工程、平青乐公路大修改造、杨三线公路拆迁工程。

二、城市建设突出问题

一是镇村规划建设管理薄弱,专项规划之间衔接力度不够。

二是旧城改造尚未真正破题,规划区内的城中村中,还有下河西、北河沿等尚未改造。

三是城市建设资金筹措压力进一步凸显,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的要求依然很高。

四是一些建设项目审批环节多,程序繁琐,影响项目尽快推进。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思路和建议

(一)城市建设的主要原则

一是以人为本、生态为基的原则。从城市的规划、设计、施工到管理,都要体现人文关怀,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城市建设的成果。突出城市“四面环山,一条玉带穿中间”的自然条件,把河道、山体保护好、整治好,使城市融入四季常青、鸟语花香、碧水蓝天、山清水秀的生态氛围中。

二是设施先行、跨越发展的原则。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紧紧抓住事关全局的道路、交通、能源、绿化、供气、供热、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不放,有计划、有步骤、大手笔、适度超前地组织规划和建设,迅速提升城市综合载体功能。

三是科学节约、和谐发展的原则。把城市建设纳入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的良性互动中,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处理好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之间的关系,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品质。按照建设低碳城市的要求,加快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推广,避免“雷同建设”、“重复建设”,实现设施、资源的共享和最优配置。

四是力求精品、体现内涵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高质量地实施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使城市个性鲜明、文脉清晰、底蕴深厚、最适宜人居创业。更多地注入文化元素,在提高城市文化含量上下功夫,不仅要件件是精品,更要处处有文化,营造集自然景观特色、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气息于一体的城市形象。

(二)推进城市建设的主要措施

1、高起点规划,引领城市未来发展。

投资2595万元,启动5类各项规划编制工作。一是加快编制城市控制性详规、城市设计和专业规划,从微观上合理配置城市资源。重点编制宽城县空间战略发展规划,围绕城市景观风貌、绿地系统、道路交通及供电、供热、抗震、防洪、文化娱乐设施、交通安全管理等重点问题开展专项规划。积极组织县域范围内9个乡镇(大石柱子乡、铧尖乡、大字沟乡、塌山乡、大地乡、孟子岭乡、东川乡、独石沟乡)的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组织县城重点地段【即上河西旱河以东至钢厂67公顷、宽和新区400公顷、黄土梁子40公顷、外贸至五金路12公顷、城中路至城西路16公顷、下河西(包括前后杨树湾村85公顷)、世纪桥至彩虹桥(东至新兴街,西至瀑河11.37公顷)、山后梁顶至文卫路(东至山脚,西至民族街53.88公顷)、文卫路至南沟路(东至山脚,西至民族街61.27公顷)】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协调推进村庄建设,完成县政府确定的省市级新民居示范村、县域镇村体系规划确定的25个中心村和57个基层村的规划编制工作,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二是依法加强规划管理,确保各项规划的全面正确实施。要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评审、政府决策“三位一体”的规划审批机制,在全世界范围内邀请知名规划师、建筑师参与我县的规划设计,确保规划设计出精品;建立健全由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城市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提高城市规划决策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公开性;通过规划方案面向市民公示等措施,虚心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让市民在规划的参与中感受主人翁的地位,在对规划的认同中增强归属感,在对规划的了解中监督规划的实施。规划设计方案一旦确定,要形象地展示出来,供市民参观,非经法定程序不得改变,真正做到一张蓝图管百年。对各类违反城市规划的建设行为,依法坚决查处,维护公众利益。

2、高标准建设,打造城市鲜明特色。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围绕“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益、低造价”的目标,全面提高工程的科技、文化、艺术含量,使每一项工程既富有文化底蕴,又具有现代品位,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计划投资53亿元,实施道路、桥梁、景观、房产开发及公共服务设施项目100项。

围绕“六纵八横,内外成环”的交通网络,完善城市道路。投资21亿元,重点实施绕城公路、南环路、建设路、缸窑沟路、教育园区东路、学苑街、教育园区北路及延伸、栗康园路及延伸、东冰窖旧路及延伸、岔沟路、杨树湾路、二小路、盛丰路、大马沟路、上大路、世通路桥、泰丰路桥、山后北路、大前坡峪路、五金路、文卫路及延伸、小东环、城中路、兆丰瑞景花园路、盛丰大桥等24项路桥建设工程;拓宽改造金山街(二期)、新兴街、育才路、城东大桥、教育园区南路延伸、滨河街、民族街路面翻新、安宁路延伸、小巷胡同;坚持“以山为骨,以水为魂,以绿为脉,以文为蕴”的发展理念,做足山水文章。投资4.8亿元,续建泽园、建成西山山体公园、东山山体公园、宽和新区公园、文笔峰山体公园、前杨树湾水上公园、小型休闲广场(在外贸至五金路、城中路至城西路建两处小型休闲广场)、现代广场、前杨树湾广场、宽城之门雕塑;按照县城规划新建或改建停车场、农贸市场;加快瀑河两岸及标志性建筑等夜景照明亮化、县城主次干道的绿化工程;完成瀑河生态景观带A0、A3、B0、B3、B4段;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资6.3亿元,完善博物馆、规划展览馆、电影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居民文体活动中心、社区居民议事中心、居民纠纷调解中心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成19个社区居委会办公服务用房;规划天燃气储备站一座,铺设管道30千米;同时实行分户热计量改造、完成新建楼房热计量表的安装、设计工作,完善管网的续建工程,在实现房屋建筑节能的标准要求下按计量收费。本着“科技化、园林化、智能化、节能化”的原则,打造住宅小区建设亮点。投资27亿元,加快旧城区及县城村庄整体改造步伐,拆迁下河西大庄、下河西前杨树湾、后杨树湾、老人大胡同到宽城土产门市部区片、北河沿区片、外贸至五金路、五金路至城中路区片、城中路至城西路区片、彩虹桥至西安胡同区片、邮局胡同至福满家园区片、东冰窖汽配城区片40.44万平方米。确保改出一片新居、一片景观、一片产业。不论是新区开发,还是旧城改造,同步配套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投资52.36亿元,启动钓鱼台商住小区、滨河园、龙腾苑、京城名苑、天宝下花园、鑫都三期、中街新村、鑫佳园住宅小区、兆丰润景小区、兆丰生活小区二期、瑞丰家园二期、兆丰润景小区二期、天宝花园三期工程、鸿泰家园、鸿翔花园、兆丰酒店等23个房地产开发项目,提供商住用房240余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建设套数根据上级下达的任务配建,逐步改善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统筹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以建制镇为重点,按照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强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发展基础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特色鲜明的重点建制镇,大力发展城镇产业,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优化配置区域生产要素,做好现有产业和谋划产业文章,按规划合理布局,壮大镇域特色产业规模,促进产业发展与城镇发展的良性互动。狠抓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实施建制镇城区供电、供水、供热、排水、防洪系统和路桥建设、住宅开发以及文化、教育、卫生设施配套等重点项目,完善小城镇功能,改变小城镇面貌。充分发挥建制镇对产业和人口的聚集效应,千方百计吸引农民进入小城镇,扩大人口和用地规模,实现农村城镇化。逐步形成以城带镇、以镇带乡、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突出、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体系。

3、严格审批环节,抓好建设行业管理

伊通满族自治县 篇6

满族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民族,他们建立的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在历史发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满族人有传统的独具特色的民族节日,有自己的风俗,在各方面来讲满族都是非常出色的民族。

满族及其先民多以游牧围猎为生而又能歌善舞,长期的野外劳动和简单的生产方式,形成了东北人乐观、开朗、豁达的性格。这种性格的长期沉淀,使满族音乐旋律俭约、朴实,音程跳动棱角分明,节奏短促有力、富有弹性,呈现出热烈欢快、质朴豪爽的风格。

因繁重艰辛的劳动急需松弛休息,故歌舞音乐深受满族人民的喜爱并得以发展。满族歌舞音乐始于民间,用以自娱,始终保持其淳朴之风。在东北广大农村流传着丰富多彩的反映满族人民劳动、祭祀、游戏、出征和日常生活的民歌、儿歌。其中有渔民号子《跑南海》、山歌《开山调》、牧歌《溜响鞭》、《挖人参》、《蚕姑姑》等;反映民间生活的有《巴音波罗》、《轱辘冰》、《喜歌》等;反映爱情的有《伊勒哈穆克》、《红绒线》、《烟荷包》、《十二月》等;游戏歌有《抓嘎拉哈》、《拍手歌》;反映出征内容的有《出征歌》、《八角鼓咚咚》;儿歌有《干草垛金刀》、《风来咯》等[1]。

满族民歌内容丰富,较之汉族民歌多了一些渔、猎、牧劳动和八旗出征及思念前人内容的歌曲。其歌词语言通俗、活泼,其旋律质朴、简明。农村中的满族民歌这一特征更为明显。

满族人民能歌善舞,祭祀、喜庆、节令无处不歌舞。歌与舞紧密相连,故歌舞音乐是其音乐的主体。

在丰富多彩的歌舞音乐中,“满族秧歌”最具有典型。满族秧歌俗称“鞑子秧歌”,不仅由来已久,而且广为普及。在很久以前,满族每逢上元夜或遇有喜庆之日,便官兵一致,军民一体,同行歌舞,“舞毕而歌,歌毕再舞,达旦而已”。此种娱乐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一队秧歌少则几十人,多则超百人,参与者多,观看者众。在农村每年春节都办秧歌。从正月初六一直表演到正月十六,很受百姓欢迎。

一、满族秧歌的起源

满族秧歌最早的影子,可以从唐代渤海国的民间舞蹈“踏缒”说起。渤海国是唐代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藩属政权,在200多年的时间里,渤海国“崇尚华风”、“革命维新”,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文化。可惜的是雄踞北方的渤海国却没有留下一点直接的文史资料[2]。幸运的是从后人的记载中,我们得以考证满人先祖载歌载舞的蛛丝马迹。

满族秧歌,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只是单纯的娱乐活动,还具有明显的内容。初起的秧歌多系表演渔猎、耕织、商、工等生产形象。

过年开始表演的秧歌到正月十五至十六两天达到高潮,这时走村串屯的拜年已经结束,街上的商家店铺也开始了新一年的营业。闹过这两天之后大家就要卸去彩装,回到田地和作坊里成为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了。

二、明朝末年努尔哈赤起兵后满族秧歌的变化与发展

明末,崛起于白山黑水间的努尔哈赤一统女真各部,喜庆之日常举行大宴,席间且歌且舞。明朝万历年间,高丽(朝鲜)使臣申忠一在所著《建州记程图记》中写到:“宴会时,大厅内外,吹洞笙,弹琵琶,爬柳箕,拍手唱歌,以助酒兴。酒行数巡后,努尔哈赤离座,自弹琵琶,耸动其身,舞罢,优人八名,各显其才”。

明朝末年努尔哈赤起兵后,满族秧歌逐渐加入了军事内容,整个秧歌大队摆出练兵习武、驰骋征战的阵势。反映生产和军事的阵式有二十八种,即:“龙门阵”、“长蛇阵”、“六合阵”、“八卦阵”、“葫芦阵”、“五雷阵”、“天门八卦阵”、“地门八卦阵”、“五股穿心阵”、“双龙盘玉柱”、“盘肠阵”、“二龙吐须”、“八卦阵带十字梅”、“长沙阵”等[3]。

三、满族秧歌与汉族秧歌的交融

满族秧歌源于汉民族元宵节庆的是集会表演,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汉族秧歌队参加人数十几人至上千人不等,按一定的程式表演。

汉族秧歌队通常扮作生活中或历史神话的人物或方阵,由领舞者指挥,集体走出各种队形或图案,传统花样的二龙吐须,卷白菜心,基本动作较单纯,仿佛是民间劳作的基本动作的移植,比如挥臂跳跃、扭腰甩肩等。

为增加场面的生动和演出效果,汉族秧歌队一般要配备如扇、帕、伞、棒之类的简单道具[4]。场面不再单调,队伍也不再那么僵硬,即使单个人也不再尴尬,大概中国民间表演者手上都得拿上什么东西,反而才能走得更稳当。汉族秧歌完全可以视为民间自发性的群众娱乐,所以有一些民间粗朴的艺术表演理念,如开场后的演唱有领唱和走戏调,完全就是为招来观众。又比如它的演唱基本就是从流行的民间小调中借鉴,与专业演出团体常为某主题单独创作主题曲就很不一样。现在秧歌不再有以往那种宏大的场面和参与热情,但它为许多其他艺术提供了丰厚营养,有的秧歌本身也发展成了戏曲。

从清朝康熙年间已具雏形的现在满族秧歌,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从最初的宫廷礼仪性舞蹈逐渐向民间表演、娱乐方面转化。后来满族秧歌一般主要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二月初二表演,正月十五灯节前后是表演活动的高潮。重大节日、喜庆日也有表演。

目前满族秧歌所使用的音乐,是在保留原始满族秧歌鼓点音乐基础上,以满族萨满祭祀音乐中的神歌和鼓点为素材发展创造的。

歌舞音乐满族秧歌的艺术特色正是满族传统民间歌舞音乐的继承和发展,满族秧歌可谓源远流长。

四、由满族秧歌的交融看民族音乐的发展

满族作为一个伟大的民族,首先在于它能不断吸收和运用汉族的先进经验,从汉文、汉语到汉族音乐都兼收并蓄,用以丰富自己民族的文化。这是一个人口较少的满族能统治人口众多的中国长达260多年之久的重要原因,而且也是满族音乐能在汪洋大海似的汉音乐文化包围之中得以不断传播和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当然,满族音乐自清代至今的300多年,由于汉族音乐的影响,满族音乐达到了比较高度的融合和同化,而出现了满族音乐自身特点保留较少的情况。从表面上看,似乎满族音乐固有的特制较少被保留下来,更多地被汉族音乐所融合。然而,从满汉音乐达到难于剥离分解的程度中也可看出,一方面汉族音乐对满族音乐产生过影响,另一方面汉族音乐也从满族音乐中吸取过某些积极因素。其实,各民族之间音乐的融合和交融都富有积极意义。满族的歌舞音乐满族秧歌在清代以来几百年间的发展历史就是一个特别好的见证。

对满族这样一个富有悠久历史和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进行全面探讨,不仅有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而且对整个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研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历史上,由两个以上民族融合而形成的新文化区域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我国最早的华夏文化便是由华夏族与羌、戎、狄、蛮、夷、苗等多种族系互相交流、彼此吸收融合,同时又借鉴其他兄弟民族的许多创造和成就而形成的。到了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16世纪至前221年)出现了琴、瑟、钟、磐、鼓、笙、管、萧等音律齐备的乐器及优美动听的歌舞音乐;这一时期还涌现出按制作材料的不同而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等八类乐器。《诗经》等古代经典著作的出现,标志着最初华夏音乐的形成[5]。

到了辽、金及元、清各代少数民族贵族建立政权,使汉族及各兄弟民族音乐的融合出现过多次高峰时期。不过与以前朝代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少数民族在这几个历史时期中为了加强对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汉族的统治,都大量地吸收汉族文化,学习汉语汉文,儒家经典,在宫廷及仪仗音乐中也利用汉族音乐来丰富自己。这种统治的结果,少数民族文化(包括音乐)便迅速地被汉文化所融合。

几千年的漫长历史说明,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在中华民族音乐肌体、血管中也流动着各民族音乐的血液。这种各民族之间音乐的融合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正常现象,直接促进了民族音乐的繁荣。

在这股强大的民族音乐融合潮流中,满族音乐也自然地置身在内。其得失,其经验和教训都是值得认真总结研究和吸取的。

[1]张佳生:满族文化史[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9.

[2]光伟、刘桂腾、凌瑞兰:满族音乐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5.

[3]杨久盛:满汉民歌之融合与剥离[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增刊,1994.

[4]赵志忠:满族传统民歌与满族音乐文化[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增刊,1994.

伊通满族自治县 篇7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量的持续增加和耕地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然而在农村地区, 居民点的空间布局还存在占地面积大、布局分散、“空心村”等问题, 导致大量土地闲置浪费。目前学术界针对农村居民点及其整理进行了大量研究, 主要涉及潜力测算[1,2]、整理驱动力[3,4]、整理模式[5,6]、适宜性评价[7]及效果分析[8]等方面, 而关于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及其整治研究还比较少。在人地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 分析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及其估算整治潜力并提出相应的整治方案, 促使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更加合理, 对于农村土地的集约利用, 增加耕地面积,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为研究对象, 运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及GIS空间分析法, 从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分析了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 并选取相关评价因子, 结合层次分析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等方法, 划分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等级。依据整治潜力等级提出相应的整治方案, 以此作为全区农村居民点整治研究的依据, 也为类似地区开展整治研究提供借鉴。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青龙满族自治县位于秦皇岛市区西北部, 燕山东麓, 古长城北侧, 地处东经118°33′31″~119°36′30″, 北纬40°04′40″~40°36′52″间。北与凌源、建昌交界, 西和宽城、迁西连接, 南与迁安、卢龙相邻, 东与绥中和秦皇岛市区直接相连。地势程马鞍形,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青龙满族自治县为重要林业县和水果生产县, 林地面积1500km2, 水果种植面积270km2, 青龙满族自治县土地总面积3309km2, 下辖6镇19乡, 396个行政村。2011年全县农村居民点占地174.80km2, 占土地总面积的5.28%。按2011年青龙满族自治县统计年鉴人口计, 全县人均占地面积为179.75m2。高于《村镇规划标准》GB 50188-93) [9]中确定的农村居民点人均面积上限值150m2/人, 整理潜力相对较大。从各个乡镇农村居民点的情况来看, 由于受到地形、交通等自然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用地水平差异十分明显。其中西部和东南部地区海拔较高, 地形复杂, 农村居民点分散;五大水系沿岸以及桃林口水库附近农村居民点集中, 规模较大 (图1) 。由于规划和管理的局限性, 全县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粗放式外延扩张现象, 导致农用地被占用、自然村零星分散、居住环境及总体品味较差, 与经济发展水平及新农村建设要求不协调, 土地集约利用有待提高。

2.2 数据来源与研究思路

研究用到的主要数据资料包括1∶100000青龙满族自治县土地利用现状GIS矢量图, 1∶100000青龙满族自治县GIS行政区划矢量图, 青龙满族自治县各农村居民点高程数据集和《2011年青龙满族自治县统计年鉴》等。

论文的研究思路为结合GIS技术, 从自然、经济、社会等角度选取土地宜农性、森林覆盖率、高程、河流、农民人均纯收入、道路面积率、人均居民点面积作为评价指标。其中土地宜农性、森林覆盖率、人均居民点面积和道路面积率等指标利用Mapgis软件对青龙满族自治县土地利用现状上图成果导出各乡镇农用地面积、有林地面积、农村居民点面积和道路面积等, 然后通过相应公式计算得到;河流利用Arcgis进行缓冲区分析, 然后通过操作Excel软件得到各村距离其最近河流的距离;海拔高度通过查阅青龙满族自治县各农村居民点高程数据集得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通过《2011年青龙满族自治县统计年鉴》获取。在收集到相关指标后, 采用因素成对比较法, 对上述评价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然后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 以乡镇为单位, 结合原始数据通过极值标准化消除量纲得到每一个乡镇的初步分值, 分别乘以相应权重并累加求和得到每个乡镇的综合分值。然后依据青龙满族自治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分出整治潜力等级。最后根据每一个潜力等级涉及乡镇的实际情况, 提出合理的整治方案。从而为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村居民点的整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3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与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环境联系紧密, 同时也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变化。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变、家庭经济收入的改变、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人口的增长等都会影响农村居民点重新布局[10~13]。为了了解该地区居民点分布的特征和现状, 本文主要从自然、经济、社会角度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 对于本地区确定合理的评价指标并估算其整治潜力, 进而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整治方案。

3.1 自然因素影响分析

自然因素是影响农村居民点区位的首要因素。自然条件制约了农村居民点的分布密度和规模。青龙满族自治县地处燕山山脉东段, 境内中低山耸立, 沟谷纵横, 丘陵散布,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地势西、北高, 东、南低, 自西北向东南倾斜。通过对青龙满族自治县各农村居民点高程数据集进行观察统计, 结果表明0~300m海拔内农村居民点数量占全部农村居民点的65.78%。同时青龙满族自治县内分布着五大水系, 居民点多沿河流分布。河流的走向不仅影响着人口的分布, 而且影响着居民点的布局。本文在对青龙满族自治县主要河流提取的基础上, 以500m为间隔进行不同程度的缓冲, 然后和居民点现状进行叠加分析, 得到不同河流缓冲带的居民点分布情况, 当缓冲区域为500m时, 居民点面积占总面积的45%, 并随着距离的增加, 居民点的规模不断减小。可见高程和河流对农村居民点分布有较大的影响。

3.2 经济因素影响分析

经济发展状况与农村居民点布局有着直接的关系, 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主要为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纯收入。经济较发达地区由于其生产力先进, 产业结构完善, 易于吸引较多的劳动力和就业人口, 农村居民点人口规模较大, 布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人民生活水平较低, 从事生产劳动的劳动力也逐渐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 农村居民点人口规模小, 基础设施建设较落后, 布局散乱, 并出现大量的空心村。青龙县拥有丰富的铁矿资源, 采矿业发达。众多水泥厂、建筑化工厂、金属表面处理厂、铁选厂分布在各地。同时利用山区地形, 青龙县成为著名的林业县和水果生产县。因此, 可以认为采矿业发达的地区和林果资源丰富的地区, 需要较多的劳动力, 居民点布局的密度和规模较大。例如以采矿业或以林果业为主的经济较为发达的青龙镇、祖山镇、双山子镇、肖营子镇、木头凳镇等的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30%。包含的行政村个数占全县总行政村个数的26%。可见经济条件对一个地区的居民点布局和规模有较大影响。

3.3 社会因素影响分析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基础设施和工商业配套不断积聚到中心城镇或中心村。因此, 越靠近中心城镇或中心村, 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活动越便利。同时, 由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为建设用地的难易程度不同, 农村居民点附近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也影响着将来居民点的空间扩张。此外, 道路对农村居民点的分布和规模大小也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利用Arcgis软件在矢量图上对青龙满族自治县主要道路提取的基础上, 以500m为间隔进行不同程度的缓冲, 然后和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村居民点现状矢量图进行叠加分析, 得到不同道路缓冲带的居民点分布情况, 当缓冲区域为500m时, 居民点面积占总面积的66%, 并随着距离的增加, 居民点的规模不断减小。

4 居民点整治潜力评价

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是指在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对现有农村居民点进行拆村并点、内部挖潜、改造再利用等, 可能增加的有效耕地及其他农用地面积, 或可能提高农村居民点利用率、实现土地增值和改善生态环境等的“富余”土地资源量。本研究中按照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动态性和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针对青龙满族自治县实际情况, 同时考虑到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 本文主要从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等三个方面选取评价指标, 对评价指标通过定量分析数量化, 依据定量结果选取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和因素成对比较法等将青龙满族自治县各乡镇分级, 依据分级结果分别提出相应的整治方案。

4.1 评价指标的确定

4.1.1 自然因素

农村居民点分布受河流和高程等因素影响明显, 0~300m海拔内农村居民点数量占全部农村居民点的65.78%。农村居民点随着海拔的增加分布逐渐分散, 且整治潜力难度加大。农村居民点越靠近河流, 离水源地越近, 易于耕地和农民用水的需要。因此, 距离河流越近, 整治潜力越大。将农村居民点高程和距河流距离作为评价指标。其中, 通过查阅该地区各农村居民点高程数据集获取各居民点高程。以乡镇为单位, 求取各居民点高程的平均数, 作为各乡镇的高程;河流的走向不仅影响着人口的分布, 而且影响着居民点的布局。因而本文在利用Arcgis对青龙满族自治县上图成果主要河流提取的基础上, 以500m为间隔进行不同程度的缓冲, 然后和本地区居民点现状图进行叠加分析, 得到不同河流缓冲带的居民点分布情况, 同时求取各居民点距最近河流的距离, 最后以乡镇为单位, 求取各居民点据河流距离的平均数, 作为各乡镇距离河流的距离。同时由于整治“富裕”用地可复垦为耕地或其他农用地, 也可作为城镇或工业发展用地[14]。本研究从青龙满族自治县实际情况出发, 将土地宜农性和森林覆盖率也作为自然因素的评价指标。其计算方法为:土地宜农性=各乡镇农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森林覆盖率=各乡镇有林地面积/土地总面积。

4.1.2 经济因素

农村经济现状实力是农村居民点整治的经济基础, 能否筹集到足够的资金直接决定了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能否实现, 资金成为制约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瓶颈之一。资金投入的多少与国家、地方和个人的经济实力有密切关系。投资能力越强, 能够投入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资金越多, 越有利于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开发[15]。同时, 人均收入水平高, 人们整治的能力和热情也较高。本研究中, 为全面反映青龙满族自治县各乡镇的经济发展水平, 考虑到指标的可获取性, 选取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作为评价指标。指标数据来自《2011年青龙县统计年鉴》

4.1.3 社会因素

一个地区内的社会条件越优越, 该地区农村居民点整治更易于操作, 更能得到广大农民群体的支持。但社会因素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 很难准确地展现一个区域的全貌[16]。道路作为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因素之一, 它对居民点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通常人们喜欢将居住场所布局在便于出行的地方。基于交通越方便与外界的联系越便利, 以及人均居住面积越高整治潜力越大为依据, 本研究从数据可获性角度出发, 选取道路面积率和人均居住面积作为修正指标。计算道路面积率时, 考虑到需根据现有道路的情况在整理后新增耕地内布设规划田间道和生产路, 所以用农村道路和耕地面积之商反映各乡镇的道路通达状况。人均居住面积通过利用Mapgis提取后, 再除以青龙满族自治县2011年统计人口获得。

由以上从自然, 经济, 社会等角度对农村居民点的分布分析, 选取相关因子为评价指标, 见图2。

选取的各指标和原始数据见表1。

4.2 农村居民点现实潜力估算

农村居民点整治现实潜力是指在目前的自然环境、经济水平、制度供给等约束条件下, 在规划期内可能实现的新增耕地面积。本研究中, 在已得到各相关数据基础上, 采用定量分析, 得到全县各个乡镇农村居民点的现实潜力, 计算步骤如下。

(1) 本研究中从自然、经济, 社会角度选取因素指标来评价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 因此可利用因素成对比较法对潜力评价体系中的7个指标进行权重确定。首先将7个指标两两比较, 若甲较乙重要取值1, 同等重要取值0.5, 不如乙重要取值0;为避免指标权重为0, 与自己比较时取值0.5。需要注意的是该方法的应用有两个重要前提: (1) 因素间的可成对比较性。 (2) 因素比较的可转移性[17]。本研究中通过与同学相互交流探讨, 并在听取老师意见的情况下, 确定的各评价指标见表2。

(2) 利用GIS软件和Excel软件对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进行统计测算, 并结合《2011青龙满族自治县年统计年鉴》, 得到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潜力7个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 (如表1) 。为保证每个评价单元的各项指标都在[0, 1]上取值, 消除因量纲不同造成的误差, 采用公式 (1) 计算[18]。

式中:Yij为评价单元各指标标准化值;a (j) , xj为当第j项因子指标与土地整治潜力正相关时, a (j) =1且xj=xmin;当第j项因子指标与土地整治潜力负相关时, a (j) =-1且xj=xmax;xij为各评价单元各评价指标原始数据;xjmax为所有评价单元第j项指标的最大值;xjmin为所有评价单元第j项指标的最小值。

(3) 将各个指标权重 (表2) 与相应各乡镇评价指标标准化值之和相乘, 累加求和得到各个乡镇的综合分值。具体公式见公式 (2) 所示。

Fi为各乡镇整治潜力的综合分值。i=1, 2, ……, 25;

wj为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j=1, 2, ……, 7;

fij为第i个乡镇第j个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值。

各个乡镇的整治潜力综合分值见表3。

4.3 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分级

本研究中选取的7个指标较好的反映了青龙满族自治县各乡镇的居民点整治潜力。在已得到青龙满族自治县25个乡镇综合分值的基础上, 依据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手册》的通常以乡镇为单位进行土地整治潜力分级, 级别应不少于三级的规定。根据青龙满族自治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结合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村居民点的实际情况, 将青龙满族自治县25个乡镇划分为4个等级。各乡镇等级划分见表4和图3。

5 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村居民点整治对策建议

农村居民点整治是包含着经济、社会、资源、空间等多种配置变化的一个复合过程, 也是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并逐步达到城乡一体化的一个过程。从农村的长远发展来看, 经居民点整治后的行政村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都是可观的。但对居民点的整治从实际发展来看, 在实施中应注意各地的发展现状, 风俗习惯和群众意愿等。本文仅是从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结合相应原则选取整治潜力评价指标, 根据评价指标的综合分值对各乡镇进行潜力分级。在潜力分级的基础上针对各乡镇级别分别给出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对策建议。

Ⅰ级潜力区:该级别中包含的乡镇有青龙镇、肖营子镇、八道河镇等九个乡镇, 涉及151个居民点。之所以以56.50分为一级潜力区的划分下限, 一方面是采用聚类分析法的原理, 各乡镇综合分值在56.50处差异较大, 如双山子镇分值为56.89, 而土门子镇为56.28, 分值差异较大;另一方面青龙镇、祖山镇、肖营子镇、木头凳镇和双山子镇区域内实际情况较相似, 故以56.50分作为级别划分的界线。将上述乡镇划入Ⅰ级区是因为青龙镇、祖山镇、肖营子镇、双山子镇、木头凳镇有较明显的城乡结合部特征和较强的农村城镇化趋势, 整治潜力较大。因此这几个镇应与城镇的发展布局和建设项目的安排紧密衔接, 结合规划布局的要求对村庄建设用地进行统筹规划、统一安置或改造。积极提倡建多层楼房, 集约化生活和生产设施, 从而推进农村居民点向城市社区转化。但需要注意的是青龙镇和祖山镇境内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相关部门应加大管理和执法力度, 制定合理的开发计划, 防止因随意开采造成对地方的生态破坏;肖营子镇域内具有良好的自然风景区和名胜古迹, 整治工作中应注意对其进行看管和保护, 以防整治过程中对其造成破坏。八道河乡、干沟乡、大石岭乡和娄丈子乡划入一级潜力区主要是基于其人均居民点面积过大, 分别达到172m2/人、179m2/人、177m2/人和170m2/人, 可整治潜力巨大。这四个乡镇在整治工作中应注意对农村居民点内部闲置土地的利用, 加大对空心村的开发改造。同时在整治工作中应注意因地制宜的选择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向。

Ⅱ级潜力区:以50分为二级潜力区划分的下限, 一方面是鉴于土门子镇、马圈子镇和朱丈子乡较一级潜力区整治潜力较小, 较其他乡镇整治潜力较大:另一方面考虑到划分级别的方便性。该区域内各镇现状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有一定差异, 如土门子镇、马圈子镇和朱丈子乡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分别为3982元、4400元和5060元。同时该区域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较大, 分别达到184m2/人、170m2/人等。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多闲散地, 土地利用较粗放。同时该级别内道路通达度指数为四个级别内最低, 居民出行较为不便。农民自身有改变居住现状的意愿。区划模式可以较好地解决农村宅院过多过宽、宅基地面积普遍超标造成用地浪费的问题。此外, 也可解决农民的生活问题, 使生活环境与质量得到极大的提高。该区域应结合相应规划, 进行更新改造, 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配套设施, 立足于现有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挖潜, 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鼓励农户循环利用村落中的旧宅基地和闲置宅基地。同时, 要充分考虑到农民的工作性质、收入水平、居住习惯、接受程度等与城市市民的要求不同, 居住社区的户型、居住面积、容积率、基础设施配套要多元化, 切忌“一刀切”。例如朱丈子乡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较高, 而人均居民点面积较低, 可适当提高居住社区的标准, 注重对生态环境的改善, 人均居住面积可暂时维持不变。土门子镇和马圈子镇人均居民点面积过大, 应将重点放在缩减人均居住面积上。其中土门子镇可将整治出的富裕的土地用于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和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马圈子镇因为是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乡镇, 对环境影响较大, 应注意将整治出的土地用于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方向上。

Ⅲ级潜力区:以40分为整治潜力三、四级的划分界限, 是在级别划分方便的基础上, 考虑到安子岭乡 (41.57) 和大巫岚镇 (38.85) 实际情况差异较大。该区域内各乡镇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农民人均年纯收入集中在3000~4000元左右, 整治资金筹集困难, 对农村居民点进行大规模整治的可行性较低;各个居民点规模较小, 居民点海拔较高, 多为400m左右。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条件较差, 农民对土地的依附程度高, 因此整治难度较大。应在前两级潜力区乡镇整治完成阶段启动本潜力区整治工作。总体来说该级别潜力区域内面临的共同问题是耕地资源不足, 乡村建设缺乏规划指导, 遗留问题较多。整治过程中应建立完善的切实可行的整治方案, 积极保护耕地。具体来讲, 平方子乡、凉水河乡和七道河乡应将整治出的土地用于发展养殖, 食用菌等特色农业;隔河头乡应立足本乡实际情况, 合理布局产业园区, 促进产业集聚;茨榆山乡、七道河乡和安子岭乡等林业发展规模大, 但园地利用的经济效益不高, 园地面积小, 品种单一, 可将整治出的土地用于种植多种果树等。

Ⅳ级潜力区:从表1可以看出, 这类区域一般经济落后, 生产条件欠发达。地势较高, 离水源地远、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不配套, 极不利于行政管理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较强, 思想观念较落后, 这些村庄的整治工作难度较大, 应首先考虑对该区域居民点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 加强对农村居民点整治工作的宣传, 暂时保留预整治的居民点用地。可先在前三个潜力区整治工作完成的基础上再进行。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1) 本文通过利用GIS技术, 在大量数据资料的基础上从土地宜农性、森林覆盖率、高程、河流、道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人均居民点面积等方面对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高程的增加, 农村居民点规模逐渐减小, 且数量渐减少;随着河流、道路缓冲半径的增加, 居民点所占比例逐渐减小;土地宜农性, 森林覆盖率越大, 农村居民点面积相对越小;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居民点面积越高, 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相对越大。

(2) 本文针对青龙满族自治县25个乡镇, 利用GIS技术及数理统计方法, 在相关数据的基础上从自然、经济、社会等三个角度选取土地宜农性、森林覆盖率、高程、距河流距离、道路通达度、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人均居民点面积等7个指标科学测算了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 并对各乡镇进行分等定级, 分析了不同潜力等级区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可行性;提出的整治方案及调整方向为本地区开展农村居民点整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和技术支撑, 在保护并补充耕地、实行城乡增减挂钩、解决“三农”问题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研究结果表明, 目前青龙满族自治县整治潜力很大, 但各个乡镇潜力大小有所差异。应参考潜力分级, 根据不同乡镇现状采取最适合的整治模式, 明确整治时序, 合理规划, 先易后难, 系统性地逐渐完成全县农村居民点整治工作。

6.2 讨论

(1) 本文所确定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等级划分依据主要是根据青龙满族自治县实际情况确定。在对其他市 (县) 进行研究时, 要根据其研究对象的规模和发展来进行调整。

(2) 本文在整治研究中所作出的整治方案, 是根据划分的四个潜力区分别提出的。只是对各潜力区涉及到的乡镇的普遍情况给出了对策建议。考虑到各个潜力区内的乡镇实际存在的差异, 整治方案在实际应用时应注意各个乡镇之间的差别, 不能搞一刀切。同时在整治工作的进行中, 应注意充分听取当地百姓的意见, 切实维护好农民的利益。

摘要:分析了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影响因素, 从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分别选取土地宜农性、森林覆盖率、高程、河流、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道路、人均居民点面积等评价指标, 计算了各乡镇整治潜力综合分值。以乡镇为单位, 划分整治潜力等级, 并相应地研究了各潜力等级区的整治方案。结果表明:研究得到的潜力分级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相符, 提出的整治方案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伊通满族自治县 篇8

满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朵灿烂的奇葩。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 满族是一个对中国历史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的民族, 她在自身发展繁荣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充分展示了这个民族所具有的优秀品质。现如今满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 其余散居在河北、内蒙、北京、天津、新疆、甘肃等地, 几乎遍及全国, 总人口至今已愈千万, 是我国第二大少数民族。满族的族源可以上溯到3000多年前先秦时代的肃慎, 以及汉至两晋时的挹娄、北魏时的勿吉、隋唐时的靺鞨、北宋至明时的女真, 其统治时间之久远, 统治范围之广大, 统治程度之稳定, 足矣令历史上其他少数民族望尘莫及。满族长期生活在寒冷的地域, 面对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现实, 满族人民不倦地探索着生存发展的方式和方法, 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满族文化。满族入关前是以渔猎为主的游牧民族, 立马弯弓, 崇尚骑射, 具有草原民族狂野的风貌, 入关以后满族人凭借自身独具的聪明才智很快便适应了农耕文化, 在保持原有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又充分溶入了汉族文化, 因而成为统治中国长久而稳固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岁月的流逝, 我国现阶段能够认识看懂并且会说满语的人真的是寥寥无几, 仅是东北农村个别村庄的少数老人才能做到, 这些老人又多数会说而不会写, 不夸张地说, 这些满族文化可能在一夜之间就会消失得无影无综, 因此说抢救满族文化迫在眉睫。由于满俗满语文化的特殊性, 要想做好满族文化研究, 就要做到多方收集、深入田野调查, 动用一切抢救手段。吉林省是满族人的聚集地, 特别是四平叶赫更是满族发祥地之一。叶赫历史悠久, 是清初开国皇帝皇太极生母孝慈皇后的出生地, 也是清末慈禧太后和隆裕皇后的祖籍地。吉林师范大学就座落于这块充满民族特色与学术氛围的土地上, 在满族文化的研究和抢救上, 吉林师范大学满族文化研究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01年吉林师范大学满族文化研究所被省社科规划办确立为省哲学社会科学满族文化重点研究基地, 以于鹏翔教授为首的一支集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 为满族文化研究开辟了具有划时代的先河创举, 他们提出“以文化抢救为先, 以人才培养为要, 以科学研究为主, 以服务社会为宗”的多维并举的工作方针, 在学科建设上开辟了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的满族文化研究方式, 通过征集、抄录、复印、拍照、摄录等方式把濒临灭绝的满语口语和满族民俗物品保存下来, 形成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其中满族谱牒堪称文化瑰宝。“古礼求诸野”, 了解满族民俗或者会说满族语言的人一般年龄都较大, 且居住于十分偏远的山沟里, 山路崎岖, 交通条件差, 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腐朽有幸化神奇,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忘我的工作精神热情, 研究所共抢救录制影音资料2000多GB, 时长达400多小时;征集、抢救了以满族为主的东北民间谱牒1200余部, 东北皮影2箱, 影辞68部280卷, 民俗文物5800余件, 萨满祭祀神词16部, 东北民间契约文书300余件, 整理孤本书近200本;组织申报旗袍制作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项。抢救萨满文化、满族皇家祭祖习俗、民间巫俗、关东大鼓、柞蚕文化、吉林单鼓、满族民间歌曲等濒危文化遗产。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 这些珍贵的文物经过集中、分类、整理、修复, 建成了“六馆五室”和“六个研究基地”。“六馆”为满族民俗馆、满族佟佳氏博物馆、东北谱牒馆、福文化博物馆、八旗谱牒馆、历史文物馆;“五室”为东北满族文物室、叶赫旅游开发展室、谱牒整理实验室、谱牒电化展室、满族资料室;六个研究分支基地包括伊通、叶赫、乌拉街、九台、宁安 (黑龙江) 、本溪 (辽宁) 。其中, 满族民俗馆收藏满族生产生活用具、服饰、萨满祭祀神器和扈伦四部遗址出土的清代民俗文物5000余件, 展品主要有:关于满族及其先民生产生活的渔猎用具, 如弓、箭、马具等;展现农耕习俗的各种生产工具和手工业工具, 如镰刀、二齿钩、三齿叉、墨斗、破篾刀等;反映满族家居生活的满族四合院、筒子房、万字炕的模型;清代具有“国服”地位的宽腰身直筒式的旗袍和旗头等其他有代表性的服饰;既有装饰性又有实用性的满族佩饰, 像搬指、如意、扁方、银钗等;独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满族刺绣, 以花样繁多的枕头顶、幔帐套、荷包为主;丰富多彩的满族饮食, 如苏子叶粘豆包和各类各样的家居日用器物;具有浓郁东北地方特色的狗拉爬犁模型、东北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和关东四大怪———吊悠车、摇蓝、大烟袋、窗户纸等的展示;神秘的满族祭祀法器———萨满神服、神帽、神鼓和腰铃等, 以及威武雄壮的八旗士兵的复原模型, 充分展现了满族及其先民的生产生活和衣食住行等不同侧面。八旗谱牒馆是国内外惟一一所收藏、展示满族谱牒资料的专馆, 珍藏以《爱新觉罗宗谱》为代表的皇族谱牒, 以佟、关、索、马、齐、富、那、郎满族八大姓氏为代表的民间谱牒1200余份, 现已成为满族谱牒研究和满族民众寻根问祖的重要资料库。满族佟佳氏博物馆是全国第一所满族家族博物馆, 馆内珍藏满族佟氏家族契约文书、家族文献、家居陈设等文物3000余件, 为研究清代满族家族史提供了珍贵资料。东北谱牒馆自建立以来, 先后从满族的主要聚居地东北三省, 以及相邻的北京、河北等地抢救、收集各类谱牒1200余份 (包括谱单和谱书) , 如清皇室《爱新觉罗氏谱书》、满族名人后裔杨家将《杨氏家谱》、常遇春后裔《常氏家谱》、叶赫东城城主《金台石家谱》等;此外, 还收集抢救了大量与旗人生产、生活习俗、家庭祭祀密切相关的重要物件, 并以图片、文字、幻灯等多种形式, 分类、分区陈列、展示, 力图把八旗族人的生活习惯、社会风俗、祭祀观念、祖先观念、伦理观念、生活禁忌等以立体、直观的形式展示出来。满族资料室收藏《乾隆朝宫中档》、《明清档案》、《珲春副都统衙门档案》等珍贵图书资料4万余册。近几年, 研究所于鹏祥教授通过对满族文化的抢救、整理和研究, 编著了《满文形体学原理》一书首次破解满文形体结构密码, 是满文及其所在形族、形系、甚至整个表音文字形体学研究的第一本专著, 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及应用价值, 他主编的《满族石姓萨满祭祀神歌比较研究》一书是此领域的拓荒之作, 开辟了满语口语文化抢救与研究的新领域, 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近5年该团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大清史工程项目1项, 合作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 主持省部级项目48项, 获省部级科研奖励7项, 发表论文270余篇, 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 形成了满语文、满族文化、谱牒文化三大系列丛书, 其中《满语句法学》、《满语语言学》、《满语词法学》、《满文形体学》等著作, 形成了语音、词法、句法、形体学的完备体系, 撰写出版第一套满语语言学系列专著, 于鹏祥教授及其团队还承担了吉林乌拉街、四平叶赫等满族旅游区的规划、设计与开发, 与白山、珲春等地合作进行了满族特色文化产品的研发, 推动了地方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多年来, 吉林师范大学满族文化研究所始终以“文化抢救、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为理念, 形成了以收藏、展示、研究、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机构, 在东北地方文献的抢救、整理、研究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得到了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目前, 吉林师范大学满族民俗馆以成为吉林省地方文化对外展示满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和平台, 东北谱牒馆已经成为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东北谱牒重点研究基地, 以八旗谱牒为主的东北谱牒收藏和整理的中心, 地方家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收藏中心, 地方家族文化和社会生活展示中心, 地方家族历史, 文化研究中心, 地方文化交流、普及、传播基地。相信在“国际有影响、国内有特色、省内属一流”的既定目标指引下, 吉林师范大学满族文化研究定能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促进民族事业发展, 振兴东北经济注入强劲的文化推力。

伊通满族自治县 篇9

1 新媒体使用现状概述

本文将考察人群分为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 青年人与中老年人, 高学历者与低学历者等三类, 考量不同类别的居民对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设备拥有情况、使用频率以及使用目的等。

1.1 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

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对于互联网的使用情况, 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的差异性是最为明显的。这种差异性首先体现在新媒体设备拥有状况上的不同。电脑与智能手机在城镇已经基本普及, 这便为城镇人口接触新媒体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而在乡村, 电脑只存在于部分青壮年家庭, 中老年家庭却很少有电脑。同时, 在乡村家庭还存在有电脑没网络这一现象:即使有电脑也因为网费太贵而没有入网。同时, 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主要终端, 安卓与ios系统的智能手机也早已经进入了这座县城的绝大部分家庭。但是在乡村, 智能手机的普及状况却不那么乐观, 以黄旗村为例, 在所调查的25户中仅有3人拥有智能手机, 而且这三人分别为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干部和在外务工归来的年轻人。再者, 只要一离开县城, 手机的3G网络信号便会消失的现象从另外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乡村新媒体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很大盲区。

在新媒体的使用频率方面, 城镇居民的使用频率是相对较高的, 特别是年轻人, 每天都会使用新媒体, 从使用微信与朋友们语音到通过QQ与远方的亲人视频, 再到每天通过手机看新闻、读小说, 新媒体已经给县城中的绝大部分家庭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而在乡村, 新媒体的使用频率则大大降低, 以调研走访的下坎村20户家庭为例, 有5户的电脑都是只有在孩子假期回家的时候才打开, 如果有家人在国外务工可能每周会有固定的时间使用电脑与其进行视频聊天。

随着即时通讯工具以及社交网站的盛行, 城镇居民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使用通讯工具进行人际交往上。同时, 看电视剧、玩游戏、读小说与购物也成为城镇居民使用新媒体的主要目, 由此可见新宾满族自治县城镇居民的新媒体使用目的是无异于大城市。而在乡村, 对新媒体的使用具有以下两点特殊之处:首先, 农户以及村干部会将互联网当成致富、创收的工具, 许多村干部都会在互联网上查询致富项目。其次, 由于新宾县是对外劳务输出大县, 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亲戚在国外务工, 由于跨洋电话费用昂贵, 通过经济实惠的网络视频和语音与亲人联系、沟通便成为不少农户上网的重要动力。

1.2 青年人与中老年人

虽然新媒体在县城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 但青年人与中老年人在使用时间和使用目的上都存在较大差异。首先, 青年人大多倾向于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收看电视节目和浏览当日新闻, 传统的电视媒体使用得相对较少。然而即使在网络和电脑都较为普及的家庭中, 电视依然是中老年获取信息和休闲娱乐的主要工具。不少城镇老年被访者也提到, 他们都是通过电视新闻获取有关马航事件最新进展的消息。然而, 年龄变量在乡村中的体现则不是很明显, 特别是当地多数青年人都已离开家乡外出打工, 在所选择的98户乡村访问样本中也只有13户是青壮年家庭, 且青年与中老年人有关互联网的使用时长、频率以及使用目的也差异甚微。例如黄旗村一户年轻夫妇家里电脑和无线网络一应俱全, 但却仍然主要通过电视收看电视剧和娱乐节目。

1.3 高学历者与低学历者

无论县城还是乡村, 学历和受教育程度都成为一个重要的考量指标。学历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基本都会拥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购买新媒体终端, 即使是中老年人也是一样:达子营村一个具有高中学历的64岁乡村医生便拥有一部i Phone手机, 他也经常用手机上QQ玩游戏或者与家人聊天。当然, 这类人对信息的需求较低学历者也更大, 这位医生还会经常上网浏览新闻或者搜寻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等。而城镇里的情况也是如此, 许多公务员、事业干部、学校教师等受教育程度较高者虽然年纪已大, 但对新媒体的追求却从未停下, 他们能够娴熟地使用新媒体获取信息并运用于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中, 例如, 新宾镇文化站杨站长便很擅长从网上获取演出信息, 并从中获取灵感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而城镇中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在使用新媒体时则把大量时间用在看电视、玩游戏和闲聊上。

2 差异性因素分析

新宾满族自治县城镇与乡村人口新媒体使用状况的差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 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在享用新媒体基础设施的权利是不同步的, 无论宽带的接入还是手机网络信号的便捷程度, 城镇都优于乡村, 即使能够上网, 乡村也多使用传统的拨号网络而不是宽带网络。同时, 受收入水平的影响, 拥有电脑和智能手机在高收入家庭已经数见不鲜, 然而在低收入家庭或者乡村家庭电脑甚至入网费用都成为其不能接触新媒体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 年龄与受教育程度也成为影响新宾居民新媒体使用状况的重要因素。首先, 与中老年人相比, 青年人具有不受传统束缚、有好奇心、喜欢追求时尚等特点, 这就决定年轻人成为网络世界的主导者。同时, 与新媒体时代伴随而来的是社交时代, 社交时代的主力军便是年轻人, 因此随着周边社交环境逐一被社交网络所填充, 年轻人, 不论是在城镇还是相对不是很闭塞的乡村, 都难以抵挡社交的“天网”的捕获。其次, 受教育程度决定了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对信息的渴望。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人, 例如乡村医生即使社会经济地位不高但也有着极大的信息需求量, 由于传统的信息渠道很难满足他们的需求, 所以网络等新媒体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同时, 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也会导致经济地位的高低, 这便是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不对等而导致的信息不对称, 并且这种不对称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像贫富差距一样越拉越大。

清代青州满族婚俗 篇10

清代, 满族一般不与其他民族通婚, 保持自己独特的民族习惯, 但入关后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逐渐形成了颇具特点的满族婚嫁民俗, 本文主要介绍清代青州满族婚姻风俗。

清代, 满族一般不与其他民族通婚。当时青州北城满族男女嫁娶都在本城, 多数为亲上加亲。“所以就有了‘骨肉不还家’与‘同姓不嫁’的说法。‘骨肉不还家’指嫁出去的女儿生了女儿不再嫁回本家。满族旧俗中一般舅舅家的女儿可以嫁给姑母家的儿子, 姑母

做婆母, 但姑母家的女儿却不准嫁给舅舅家的儿子, 认为这是骨血流。‘同姓不嫁’是指遇到本族同姓的不可婚嫁, 满族民间认为“同姓即同祖”不可联姻, 这种忌讳直到现在相沿成俗, 两族同姓避忌成婚。” (2) 青州满族男女结亲, 要经过媒人的穿线搭桥和相互了解, 媒人上门提亲要交换“龙凤帖”。帖上有议婚者的旗佐、姓氏年龄、生辰八字等, 以此来推断议婚的两人是否“相克”或“犯相”。宜婚者即由媒人带双方家长到对方看视, 叫“相看”, 姑娘如果对男方满意, 就给对方装一袋烟, 俗称“装烟带”, 男方对女方满意的话就携少量替环首饰之类彩礼到女方家称为“放定”。此后, 女方的母亲率领四至八名妇女走遍全村的大街小巷, 让大家知道这事, 叫做“走街筒”。 (3) 男方选吉日向女方家正式下聘, 聘礼根据条件有多有少, 但必定要有对雁, 以求夫妻恩爱, 入关后没有雁, 便以鹅代雁, 后女方送嫁妆去男方, 女方的嫁妆中须有一个便盆和一块八寸见方的白布, 新婚的第二天早上, 新娘要将这块白布亲自送给婆母验证上而的血迹, 以示自己的贞洁。

迎亲仪式大都在凌晨举行, 女方要先拜祖先祭祖坟, 迎亲时为红绿轿各一顶男坐绿轿, 女坐红轿, 男方抬着红轿去娶新娘, 新娘由长辈把妇女抱入轿中, 而新郎在家等候迎亲的。花轿前由乐队仪仗引导, 由其哥哥护送, 嫂嫂挎着“子孙饽饽”食盒随从, 后面跟着送亲太太, 沿途遇见庙或井, 要用红毡遮挡轿门以避煞神。花桥到时男家闭门不开, 女方送亲的人要“叫门”。“这时送亲的人要把轿杆插向门里问话, 门里门外一问一答:门外问‘要什么’, 门里答‘《喜声歌》’, 新娘的乐队仪仗就要马上演奏。门外再问‘要什么’, 门里答‘《得胜令》’” (4) 。乐队仪仗奏乐完毕后, 门外又问“还有什么”, 门里答“小葱拌豆腐”, 这是幽默、诙谐的满族人取“葱”“腐”的谐音, 对新人的调侃和祝福, 希望新人早生贵子, 且聪明多福, 而后大门开新娘子下轿。

为了帮助新娘避煞神, 当新娘进门时, 新郎拿弓箭向轿门方向连射三箭, 门后站着个彪形大汉, 手握钢刀, 钢刀出鞘, 待新娘迈进门槛时, “咔嚓”一声将刀插入鞘内。新娘迈进门槛后, 还要“迈火盆”, “跨马鞍”。新娘在一片鼓乐声中“跳火盆”, ‘过马鞍”, 进入大门。新郎家的庭院中央摆一张八仙桌, 桌子上有一个装满粮食的斗斗上置一装满谷物的升, 升里插三支戟, 取意“陡升三级”, 这点明显体现了青州旗人带有追求立功晋级、加官进爵的祈福心态。新郎新娘在八仙桌前拜天地。新人拜完天地, 新郎在前, 新娘在后, 踩毡而行, 吹起啧呐进洞房有, 同时, 把红席传进洞房, 一半床上, 一半在地下, 这叫搭床席。送亲太太给新娘两把锡壶, 里面盛米及钱, 新娘将其抱在怀里, 坐于炕上俗称“抱宝瓶”。新郎新娘吃红皮鸡蛋, 称“一口咬到鸡蛋黄, 明年生个状元郎”。新娘给新郎“插官花”以求加官进爵, 然后新人喝交杯酒, 吃新娘陪嫁来的“子孙饽饽”, 这时轿夫要取去彩轿上的麒麟送子像进门讨赏, 取意“早生贵子”。在青州满族新娘一天不吃婆家饭, 全由娘家的嫂子带来, 同时还随身带来两个全新大碗表示不依附于婆家以免受婆家欺负。新郎换上女方在娘家做的压床鞋, 换完鞋, 新郎用竹竿或马鞭挑头盖, 挑下蒙头红了丢到覆棚上意为“福字”, 此后男方走出洞房, 喷呐声停止。最后新娘拜神祖, 见公婆、姑舅及夫家族中尊幼, 俗称“认大小”, 新娘开始确立了在家庭中的地位。第二天早饭前, 媳妇给长辈磕头, 一般是先男后女, 老人都给磕头喜钱, 磕完头后, 就表示是一家人了。

新婚三天内亲戚要接新妇吃饭, 称为“认门” (只接新娘, 不接新郎) 。婚后第三天, 新娘由丈夫带领叩拜祖坟。婚后六天小两口子到娘家回门, 找个挑挑的, 一般是自家叔伯兄弟, 女方长辈越多, 礼就越多, 这关新郎官坐上席, 吃油饼喝面条厚实、团圆、扯不断, 不吃饺子, 新娘当天必须回婆家, 不能住, 一月不空新房。“对月”是指结婚一个月这天娘家舅, 叔、伯父和两个推车的去男方家, 叫新娘回娘家, 在男方家吃喝完了, 天黑才回娘家, 说是“看不到屋笆, 两头发”到娘家住三天。三天后, 娘家众人抬盒子、挑礼送闺女到婆家, 人越多越好, 显示娘家威风、兴旺。至此, 婚姻程序全部结束。

摘要:山东青州历史悠久, 清代在雍正帝时设立旗城, 满族在此生活繁衍, 在汉族文化的影响, 逐渐形成了颇具特点的满族婚嫁民俗, 本文主要介绍清代青州的满族婚礼民俗。

关键词:清代,青州,满族,婚俗

参考文献

[1]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八十三卷, 台北:台湾华文书局, 1969年

[2]杨和中《青州的满族风俗和旗城博物馆》民俗研究, 1989年第一期

满族农家菜 篇11

猪血肠

原料:鲜猪血1份(约250 g),净猪肠1份(约200 g),荞面2 000 g,猪板油、鸡汤等各适量。

调料:精盐、味精、蒜仁、五香粉、葱等各适量。

制作:1.猪板油洗净切小丁炼成油备用;大蒜去皮剁成碎末;大葱择洗切葱末。

2.取猪血盆调入精盐、味精、五香粉、蒜末、葱末,再将炼好的猪板油同油渣、荞面、鸡汤再次调入猪血里。

3.将净肠一端用绳系好,另一端插入油漏嘴,再将调好的猪血灌入汤内系好,依次灌完。

4.锅内加净水,待沸时下入血肠,小火煮透捞出;待温热时,取1份顶刀切成金钱片,码于盘内;食时,佐以蒜泥、韭菜花酱、腐乳、酱油、辣椒油等。

制作关键:

1.猪血必须是新鲜的。

2.调制猪血肠的稀稠度,以自然流体状即可,不易过稠或过稀。

3.在灌肠时,要留一段空肠,并边蒸边用牙签放气,以防煮破血肠。

风味特点:风味独特,质地软嫩,蒜香浓郁,具有浓浓的满族风味。

同类菜品:清蒸猪血肠、杀猪菜血肠、煎血肠、砂锅猪血肠。

清蒸猪血肠

原料:熟血肠500 g,净油菜心12棵,精盐、味精、胡椒粉、鲜汤各适量。

制作:1.将血肠切片,码形装在碗内,碗内加调好的鲜汤,上火蒸20分钟取下,滗出汤汁扣在盘内。

2.砂锅上火,渗入鲜汤,投入菜心调制入味勾薄芡,淋明油出锅码在盘边。

3.净锅为火渗入鲜汤,用精盐、味精、胡椒粉调料,勾薄芡,淋香油起锅浇在血肠上即可。

特点:血肠软嫩,原汁原味。

杀猪菜血肠

原料:熟猪肠500 g,干白菜100 g,五花肉100 g,精盐、味精、葱花等各适量。

制作:1.干白菜选绿色的叶心,焯水后切成3.3 cm段;五花肉切薄片;血肠切片;葱择洗切成葱花。

2.炒锅上火,放净油,用葱花炝锅,渗入鲜汤,分别放五花肉片、干白菜、血肠,小火炖10分钟,调精盐、味精,稍炖即可盛入汤盆。

特点:风味独特,香味四溢。

煎血肠

原料:熟猪肠600 g,葱、姜、精盐、味精等各适量。

制作:1.熟血肠切薄片,葱、姜分别择洗后切丝备用。

2.炒锅上火,放净油,待油七成热时投入血肠片,炸至血肠卷起时出勺,锅内留底油,放入炸好的血肠调精盐、味精小火煎透,放入葱、姜丝翻勺,稍煎即可装盘。

特点:干香脆爽,回味悠长。

砂锅酸菜血肠

原料:熟血肠200 g,熟五花肉100 g,酸菜200 g,精盐、味精、胡椒粉、鲜汤等各适量。

制作:1.血肠切斜片;酸菜切丝;熟五花肉切片。

2.炒锅上火,放底油用葱花炝锅,放入酸菜炒透,出勺放入砂锅内,将五花肉片熟血肠片整齐的码在砂锅内,渗入用精盐、味精、胡椒粉调好的鲜汤;砂锅上小火炖15分钟即可。

伊通满族自治县 篇12

宽甸满族自治县是辽宁省最大的边境县, 在6193.7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 共辖宽甸、灌水、长甸、永甸等22个乡镇、179个村和14个社区, 居住着满、汉、朝、蒙、回、壮等十八个民族。良好的生态环境, 是人类生存繁衍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宽甸满族自治县环保局制定出了《宽甸满族自治县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 根据宽甸实际, 将宽甸分为“四区一带”。

Ⅰ区北部森林生态功能区 (森林保护区) 。Ⅱ区中部林地生态地区 (201公路林矿经济区) 。Ⅲ区南部生态农业区 (201公路农业示范区) 。Ⅳ城镇生态环境功能区 (铁路沿线工业经济区) 。沿江生态经济开发带 (鸭绿江经济开发带) 。宽甸旅游资源丰富、品种多样, 景区规划面积3100平方公里, 占县域面积的50%, 现已开发的景区面积为1200多平方公里, 可以说是“村村有景、处处可游”。山水生态游、民族民俗游、中朝边境游、火山地质游、红色旅游五大旅游产品已经成为独具宽甸地域特色的五大生态体育旅游品牌。农村生态体育旅游大大促进了宽甸的新农村建设。

2宽甸满族自治县生态体育资源调查

生态体育是指人-体育-环境的相互协调, 共同发展所构建的关系或联系的体育活动。通过在自然—社会生态环境中开展体育活动, 来展示人类的健康体格和人格, 体现人类在体育运动中对自然—社会这一生态环境的关怀, 倡导健康、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 从而达到人-体育-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生态体育根据其性质, 可分为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两大类。通过调查得知宽甸满族自治县具有丰富的生态体育资源。

1.自然生态体育资源主要包括素有关外“小庐山”之美誉的天桥沟国家级森林公园;由“青山湖”、“飞瀑涧”、“虎塘沟”三大景区组成的青山沟省级风景名胜区;被专家们誉为“旷世佳境, 万景奇山”的天华山风景名胜区;以火山而闻名遐迩的黄椅山火山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辽东第一村的绿江风景名胜区;汇集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遗迹”、“民俗民风”以及“异国风情”的一个超浓缩型的河口自然生态旅游区;具有“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的豪迈诗意的黄椅山峡谷、九水峡、青山沟雅河、安平河漂流;带给您穿林海、跨雪原的万丈豪情的天桥沟滑雪场等等。

2. 人文生态体育资源主要包括军事要塞虎山长城;黄椅山火山森林公园的梨花村和长甸镇河口景区的田园等采摘地的田园风光;具有深刻历史教育意义的“红色景点毛岸英学校”;“红色景点之河口断桥”;“红色景点之抗美援朝纪念馆”和著名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战斗过的天桥沟、青山沟、天华山等地的抗联遗址;再现满族古老的民族风情和民俗文化的展示地的中华满族风情园;独特的民俗风情与优美的自然风光的长河岛朝鲜民俗村;满江红民俗风情村;腰岭子民俗风情村;东尖杠民俗风情村等等。

3 生态体育旅游促进了宽甸新农村的发展 (以宽甸满族自治县河口村为例)

“生态体育”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新兴的体育文化形式逐渐被人民所接受, 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成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热点问题。河口村位于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 河口村的新农村建设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 并结合丹东市政府美丽乡村的计划, 生态体育旅游促进了河口村的新农村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产业布局合理, 特色产业优势明显

近几年, 河口村在延伸产业链条, 优化产业布局上下功夫, 以休闲旅游为主线, 全方位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模式, 先后开发出了几十款特色旅游品牌。如“鸭绿江边桃花节”、“边境游船观光”、“朝鲜民俗村体验”、“长河岛异域风情”、“江心岛异国风光”、“红色景点之河口断桥”等项目。形式多样的旅游品牌进一步提升了河口的知名度, 每年都吸引无数的海内外游客, 给河口村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和创业的机会, 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民增产增收。

3.2 设施完备, 村容整洁

河口村地域面积18平方公里, 总人口2895人。宽敞的马路, 两边绿水环绕, 山上绿树成行, 果树飘香, 置身其中, 疑是误入仙境, 近几年河口村为了适应生态旅游的发展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 新修建环岛路16公里;建设停车场四处, 文化广场一处, 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处。

3.3 民风淳朴, 守法敬业

河口民风淳朴, 当地农民勤劳善良, 由于地处中朝边境, 这里居住着满族、朝鲜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是满族文化和朝鲜族文化互相交融的地方, 每到闲暇时节, 人民都会聚集到广场上载歌载舞, 满族人敲起了太平鼓, 鲜族人跳起了鲜族舞, 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 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4 结论

宽甸满族自治县以生态体育为主题的宽甸新农村旅游区的生态体育, 是以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主体, 以人们的自主性为依托.具有社会公益性, 体现了健身娱乐性和回归自然性。一年四季宽甸满族自治县政府都如期举行宽甸桃花节, 仲夏节, 枫叶节, 和冰雪节根据《宽甸满族自治县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 按照生态功能区域、生态体育资源特点合理开发生态体育旅游项目, 春天赏花踏青、夏天避暑戏水、秋天摘果赏枫、冬天滑雪狩猎。旅游者可以在宽甸尽情地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 欣赏自然美, 探索大自然奥秘。在大自然中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美化心灵、享受清新空气。宽甸属于生态体育旅游资源丰富而社会经济又贫困的地区, 生态体育旅游可作为主要体育产业来发展。通过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业带动了这一地区经济的发展, 并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如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生态体育旅游开发促进宽甸农村经济的发展, 提高了宽甸农村生态体育旅游的知名度, 改善了农村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 促进了宽甸生态体育旅游向开放型经济转化。生态体育旅游给宽甸农民增加了就业机会, 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契机,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它不但使生态体育旅游区农民的素质得到加强, 也更好的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目前宽甸农村的生态体育活动项目主要是以登山、跑步、游泳、漂流、滑雪、健身操、健身气功和太极拳、民族舞、广场舞等为主, 具有非竞技性、保健性、表演性、时间长、场地要求不高等特点。

总之, 生态体育在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农村、生活富裕的新农村、村容整洁的新农村、乡风文明的新农村、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要想使生态体育更好的服务于宽甸新农村建设就必须在政府的统筹规划下利用宽甸满族自治县农村的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 有创意的开发、挖掘、整合、更新传统体育人文资源, 以生态体育模式, 构架新农村民俗性、本土性、技能性生态体育资源, 以求达到增强农村生态体育开发的新局面。并且要充分发挥宽甸农村学校的作用、营造学校体育生态课堂;提高宽甸农村人口生态体育意识、全民健身意识;使生态村与生态体育建设有机结合, 合理有效地开发宽甸农村生态体育人文资源;使开发利用农村体育资源与体育人口生态意识相整合, 不断改变农村人参加体育段练的思维意识, 使广大农村人积极参与到生态体育建设发展中来, 为农村生态体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

摘要:作为全国第四批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的辽宁丹东宽甸满族自治县, 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 丰富的自然资源, 成为辽宁水源涵养地和林业带, 也成为辽东地区的天然屏障。宽甸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生态体育资源, 在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 研究宽甸满族自治县农村生态体育的发展, 可以促进宽甸的新农村建设, 发挥宽甸农村生态体育旅游的龙头作用, 同时也为其它市的乡镇以生态体育促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生态体育,新农村建设,丹东宽甸

参考文献

[1]郑晓祥.生态体育的内涵与特点[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 .

[2]丁海勇.冉强辉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思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8, (1) .

[3]朱忠保.环境生态保护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2.

上一篇:健康咨询下一篇:民族民间文化教育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