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游戏手段促进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2024-10-18

利用游戏手段促进小学体育教学论文(精选13篇)

利用游戏手段促进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篇1

利用游戏手段促进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关键词:游戏手段;小学体育;重要性;策略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游戏手段,对学生的身心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加强对体育游戏的重视,使体育训练与游戏活动有效结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游戏,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养。

一、运用游戏手段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应用游戏,可以将各种趣味性的游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进行趣味性的`体育训练,实现寓教于乐的目标。

(一)运用游戏可以开发和提高学生的体能和智力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游戏手段,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各种趣味性的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思维活动。学生可以在体育游戏中积极的互动竞争,想方设法取得胜利,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能,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自身体力和智力发展的有效结合,实现对学生的全面教育。

(二)运用游戏可以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小学教育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又处于爱动、好奇心强的年纪,而且学生的兴趣也是体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促进因素,因此通过在体育课堂上有效运用游戏手段可以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体育训练的积极性,改革传统体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形成趣味性的教学模式,开展各种体育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体育教学的有效进行。

二、游戏手段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是进行体育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领导者,对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进行体能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发挥出体育游戏的作用,加强教师的重视,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明确体育教学的目标,让教师认识到游戏手段对学生的重要性,不断对体育课堂进行改革创新,融入各种游戏手段,对学生进行体育引导,促进体育教学的有效发展,实现对学生身心素养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要有效发挥体育游戏的作用,我们要加强对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积极对各种体育项目进行分析研究,积极对教学策略进行创新,以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为目标,开展各种游戏手段,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促进游戏手段与体育活动的有效联系。如鼓励学生参与体育项目的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体育训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结合教学任务,创设教学情境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效利用游戏手段,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体育教学的有效进行。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对体育课程中各种训练项目进行分析,从学生的体能情况和学习兴趣出发,对教学游戏进行选择,在教学备课过程中要参考各种教学文献,根据教材对体育游戏进行设计,形成趣味性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综合素质。例如,体育课程要锻炼学生的足球运球技巧,教师可以根据运球技巧的具体情况,创设体育游戏,以学生为主体,形成教学情境。如让两个学生为一组,彼此互发,相互之间进行传球,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激发学生对足球的热情,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实现学生体能的有效培养。

(三)组织游戏活动,吸引学生兴趣

在体育教学中要运用游戏手段,教师需要积极组织游戏活动,以各种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训练中,锻炼学生的身体和意志,从而促进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发展。小学生由于年龄问题,进行各种教学活动都更喜欢直观形象的事物,对于抽象的事情就不是很在意。因此,教师要运用游戏手段,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活动,以提高教学的效率。例如,在体育教学中对篮球项目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篮球比赛和训练技巧的各种方式,进行详细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课堂分组,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比赛,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内心的竞争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让学生在比赛活动中掌握篮球技巧,提高篮球水平,从而实现对学生的高效培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效运用游戏手段,需要积极转变教师的体育教学观念,对体育课程进行有效研究,创设适当的游戏活动,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方方.浅谈如何运用游戏手段促进小学体育教学[J].田径,.

[2]朱正龙.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和应注意的问题[J].教育现代化,2018.

[3]寻明海,寻明江.小学体育教学中游戏教学的运用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

 

利用游戏手段促进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篇2

一、利用体育游戏培养小学生的价值目标

价值目标就是个体对某人、某事、某物的意义、重要性、值得获得性或者实用性的总评价和总体看法[2]。小学阶段是人生价值目标形成的重要时期,而人的价值目标一旦形成就会很难改变,有什么样的价值目标,就会形成什么样的行为规范,因此,价值目标是影响小学生日后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对于小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价值目标就是为人目标。一般来说,小学生心目中的“英雄”或“超人”就是他们追求的人物目标,这些目标一般来自于神话故事、电视、电影,但真正对他们有影响力的人物主要是来自现实生活的“英雄”或“超人”,尤其是在体育游戏活动中,那些表现出体能强、技术高超、意志品质顽强、经常在游戏中表现出色的同伴。小学生经常把体育游戏或体育比赛中的偶像所具有的顽强拼搏、积极进取、不怕苦、不怕累等优秀品质,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二、利用体育游戏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角色意识

角色意识是指个体或团队根据自己的身份所折射出来的能够感知的特征总和以及相关的感知处理活动[3]。角色意识对角色行为具有较强的影响作用,强化角色意识有利于规范角色行为,进而有助于角色任务的达成。体育游戏中包含很多角色,每个游戏者要想参与游戏,必须选择一定的游戏角色。体育游戏开始前,参与者必须详细了解不同游戏角色所拥有的权利与义务,弄清每个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才能保证游戏井然有序地进行。如果游戏者角色意识强,那么就更容易完成自己的任务,游戏者多次顺利地完成游戏角色任务,又会进一步增强游戏者的角色意识。如果由于游戏参与者角色意识淡薄而出现行为失误时,其内心就会受到强大的外部压力,迫使自己重新理解不同角色权利与义务,迅速调整自己的行为规范,以保障下一次游戏时能够出色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小学生在进行体育游戏时,经常变换角色,角色变换可以为游戏参与者提供从不同角色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机会,从而发展游戏参与者多维度观察问题的能力。小学生思考问题常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具有自我为中心的特点[4]。而体育游戏经常要求参与者从不同角色的角度观察与分析问题,可改变其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特点,从而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发展其合理处理人际关系能力,为适应社会生活打好基础。

三、利用体育游戏规范小学生的社会行为

规则是游戏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是维系游戏进行的重要保证,主要起约束游戏参与者游戏行为的作用。体育游戏好比社会生活的缩影,通过体育游戏,可使学生正确认识规则对于游戏本身以及每个参与者的意义,培养学生遵守游戏规则的习惯。经常参与体育游戏,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各种社会行为规范,建立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意识,养成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习惯,最终达到规范学生社会行为的目的。例如,在进行“老鹰捉小鸡”游戏时,每个游戏参与者的行为都必须符合游戏规则的要求,否则游戏就不能顺利进行。假如有一只“小鸡”出现了被“老鹰”捉到,而不愿意退出“小鸡队伍”的现象,游戏就会因此而中断,不遵守规则而使游戏中断的人就会遭到所有游戏参与者的谴责。众人谴责是每个游戏参与者都不愿意接受的“惩罚”,因此,每个希望参与游戏获得快乐的人都会严格遵守游戏规则,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游戏规则的要求。体育游戏中的小学生经常处于一种情绪高涨的状态,游戏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就是因为每个游戏参与者都学会了控制自己情绪与行为的缘故,因此,与其他活动相比,体育游戏对规范小学生社会行为的教育效果更明显、更持久。

四、利用体育游戏促进小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

许多研究成果表明,小学生还处于意志品质形成与发展初期,其自控能力较弱,抗拒诱惑与控制情绪冲动的能力还较差,尤其是在神经系统高度兴奋的时候,就更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5]体育游戏作为学生了解社会的重要媒介,不仅可以满足他们的生理需要,还可以满足其探索未知世界的心理需要。在参与体育游戏时,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能否得到满足,主要取决于体育游戏能否顺利完成。体育游戏的难度越大,学生们在游戏中获得生理、心理满足时遇到的阻力就会越大,而克服困难的过程正是其意志力增强的过程。另外,小学生在体育游戏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时,还会受游戏组织者及同伴的肯定与表扬,这种肯定与表扬作为行为刺激,还具有一定的行为强化作用,使小学生在以后的各种游戏活动乃至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更强的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五、利用体育游戏促进小学生个性的发展

体育游戏之所以成为世界各国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主要原因是它不仅对小学生的身体发育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小学生个性形成也具有积极的意义。体育游戏活动中,游戏者有许多认识自己的生理特征、运动技能水平、意志品质、情感弱点等的机会,同时还有发现自我个性优秀部分的机会。体育游戏是充分促进小学生个性形成的理想形式,因为体育游戏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个性方面的优势(例如他们可以发现由于自己具有乐于助人、善于交往的品质,他就会成为许多游戏者争抢合作的伙伴,使自己在游戏中更容易获得成功)与劣势(例如他们可以发现许多时候由于自身缺乏耐心的弱点,导致游戏以失败告终),还有助于小学生学习与模仿他人经验,从而采取适当的策略,达到以彼之长克己之短的目的。

摘要:小学阶段是人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期和关键期,可塑性较大。体育游戏作为人类文化的结晶与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与手段,对小学生的身体发育与社会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本文从社会学、发展心理学等有关人的社会性理论出发,阐述体育游戏对小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作用(促进小学生个性和意志品质的发展,规范小学生的社会行为,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角色意识和价值目标)。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数学教学 篇3

一、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拓展学生的学习方式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形象生动的图像是获取知识的跳板。在北师大版的教材中,以活动为主线,插入大量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图片,但这些插图都是静止的。我们借助了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把活动过程全面展现出来,让静止的图片变成会说话动态的图像,这样就更易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比如,教学北师大六年级上册“图形的变换”这部分知识时,单靠我们嘴巴讲解、黑板板书,学生很难理解,如果借助多媒体,学生就能直观地感受图形的变换过程,将教学中学生难以想象的事物形象地展现出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获取新知识。

二、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小学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他们面对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时往往难以理解。然而,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以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的方式,却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能够突出本质,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心理,具有简捷明确、突出教学重点的作用,使学生易学易懂,印象深刻。所以,在教学中运用好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协同作用,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认识角”一课的教学中,比较角的大小是其中的一个难点。如果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则可以化难为易。在教学时,我先利用计算机出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角让学生进行目测,比较它们的大小,这样不仅充分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望。由于两个角大小差不多,所以出现了不同的答案,究竟怎样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呢?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利用动画平移其中的一个角,使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让学生再一次进行目测,并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演示,不仅使学生一下子比较出了这两个角的大小,而且让学生充分理解了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接着,我再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自己动手比较角的大小,进一步掌握、巩固比较角的大小方法。

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什么都能代替,唯有思维不能代替”。数学教学是思维的体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勇于猜想,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在教学“长方体认识”一课时,我充分利用计算机课件的点、线的闪烁,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来促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各个部分的名称;接着又把长方体的实物图抽象出长方体的平面图,较好地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再通过面和棱的移动、拼合等一系列过程的演示,同时利用色彩的动态演示,比较得出“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棱长相等”这一结论。利用信息技术,既促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四、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分别是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境就是合作的学习情境。著名合作学习理论家约翰逊指出:“合作学习是这三种学习情境中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情境。课堂活动的主流应是学生的合作活动。”而现代教育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在教学“数学统筹”一课的过程中,我通过信息技术制作了教学流程的课件。在上课伊始,我让学生四人一组,然后通过教学平台进入课件自主学习,并通过教学平台互相讲授各组的学习心得。在游戏过关环节中,我适时地利用奖励机制,引导各组开动脑筋,以最快,最好的方式闯关成功,从而获得奖励。合作学习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交往机会,他们在合作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合作成功的快乐,自然而然地融入到集体中,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学习的自主性。而教师也改变了以往死教书本知识的方法,从单向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生获取新知过程中的引导者和指导者,真正体现了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精神。

利用游戏手段促进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篇4

如何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最大限度的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越来越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重视。但就我个人认为,对新接手一年级新生的语文教学,能够适时的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进行有效教学,对小学生的认识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学习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众所周知,识字教学是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年级儿童的注意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传统的识字教学方法枯燥乏味,效果不佳,多媒体技术为识字教学提供了一把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多媒体课件以其图、文、声、色、光并茂的优势,创设了对多种感官形成刺激的有趣环境,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

现在使用的语文九年义务教育试验教材对识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年级识字1300个,且汉字本身较为形象,其中又有很多形近字、多音字,真是纷繁复杂。而由于年龄的关系,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比较差,对事物关注的时间更为短暂,一时无法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整节课教学生字,往往是教师教起来感到枯燥,学生学起来觉得无味。所以如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巩固识字教学的效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运用媒体,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直观演示指导学生看画面,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把无意识记变为有意识记,把枯燥无味的识记变为形象的识记,收到记得快,记得牢的效果。

二、看动画,教笔画,正确识字书写

一般生字学生都能自己“析形索义”,遇到难写、不易理解的字,则可以充分发挥电教优势,化难为易,使学生正确识字书写。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中“鸟”字的笔顺和第四笔“ ”不易掌握,就制作一个写“鸟”字的动画,一笔笔写出来,配之笔划声的音乐,让学生认识笔顺,“鸟”这个笔划学生难写到位,显示这一笔时,动画速度较慢,学生看了动画,留在记忆里的痕迹就深。又如“鹰、辩、摔”等字多笔画的难写字,可让学生跟着动画,完成书写一个个部首,再整合在一起。又如一些易写错字,闪动笔画或偏旁,加强刺激。

二、多形式,巧练习,巩固识字教学

一个汉字在学生的脑中扎下根,还必须通过反复练习,及时反馈,来强化记忆。多媒体技术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交互性。设计了程序,计算机可以成为能反馈练习的老师。以下是我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几个例子。

(1)出示声旁,繁衍新字。

针对一年级学生识字记忆较快、回生也快的特点,教师可采用举一反三的练习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如出示“巴”、“青”等字,分别让学生以这些字为母体,繁衍出另一字。屏幕显示两个文字框,上面是母体字,下面是新产生的字。设计动画,等学生说出新的字,移去形旁,电脑给予鼓励:“太棒了, 还有吗?”学生热情高涨,思绪活跃。“巴”繁衍出“爸、爬、把、吧”等字,“青”繁衍

出“请、清、睛、晴、”等字。这样的巩固练习,扩大了识字量,又促进了自学能力的形成。

(2)相近字比较。

汉字中许多相近字,小学生用字不分语言环境,不管字义,随便就用,所以必须通过练习,强化记忆,形成正确的用字习惯。如“渴、喝”两字,极易混淆。教学中可这样设计,先随图出示“喝”字,让学生明白喝水要用口来喝,闪动偏旁“口”,加深刺激,再让学生组词。接着随图出示“渴”字,让学生明白是缺水了,是“ ”旁,闪动“ ”,让学生组词。最后出示几句话,让学生结合语言环境,说说要用“喝”字还是“渴”字。这种由图到字,再应用的学习过程,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并能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学习习惯。

(3)寻找错别字。

小学生写别字,多用音近字或声旁相同的字来代替。针对小学生犯错的原因,设计改错题,让学生做寻找错别字的“啄木鸟”的过程中,正确书写、合理用字,如出示几句话或引导学生,找出后放大错字或将别字移至别处,闪动错的笔划或用错的形旁。换之正确的字,返回原处。

三、做游戏 增兴趣 玩中长知识

识字的“机械化”,枯燥无味,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从而影响学习效果。一年级孩子好玩,百玩不厌,故利用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有选择地设计各种与生字联系起来的游戏,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例如:(1)小猫钓鱼。画面上一只小猫在钓鱼,水中小鱼在游来游去,每条鱼身上有一个生字。钓上一条鱼,指定一个学生读字。读对了,鱼会安然地进水桶。反之,鱼就溜回水中。(2)打气球。气球飞起来了,每个气球上有一个生字。请一个学生起来读,读对了,气球就会爆炸,生字掉下来,掉一个生字得10分,十个读对就100分。它也可以作为全班的练习,游戏开始,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操作,结束后,教师用大屏幕展示同学的学习情况。(3)贴苹果游戏。A:电脑上出现一棵苹果树,下方有本课的生字。指定一个学生报字,其他学生就将报到的生字贴到树上。B:苹果树上有很多带有字的苹果,让学生摘下苹果,组成词语放在下方的篮子中。(4)找朋友。画面上左方有带有汉字的食物画,如:小虫、竹叶、青草、萝卜,右边有几种带有汉字的动物画,让学生分别读出各种动物和各种食物的名称,然后帮助动物找出它们各自喜欢的食物,相对应地连在一起。

在这类游戏过程中,学生通过连一连,贴一贴,猜一猜等活动,不时产生一种新鲜感,增强了识字欲望,充分激发了他们的识字兴趣。

总之,运用多媒体进行识字教学,丰富了学生识字的学习形式,培养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生字。有利于把汉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有利于把识字和听说读写结合起来;有利于加强汉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加强识字和学习语言的联系。在兴趣盎然的识字过程中教给了识字方法,培养了识字能力。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过程使新的课堂结构轻松、愉悦,使学生爱学、乐学,学得轻松,学得愉快,真正实现了使学生在快乐的课堂里快乐地识字的目标。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篇5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作文教学带来了生机。作文教学不再是坐在教室里想象大海的宽广,群山的巍峨;也不再是单单去讨论一个人的事迹是否值得一写。我们可以借助视频素材去了解学生视线以外的世界,可以通过精美的图片展现如画的美景,还可以借助范文去引导学生去写作。比如:我前几天讲了《列夫.托尔斯泰》课文描写一位伟人独特的外貌,来表现其丰富的内心世界。随后,我就上了一堂《怎样进行外貌描写》的作文课,课件中,一张张制作精美的图片,给学生的视觉带来了冲击,每一张图片还设计了优差两方面的对比描写,尤其是课件中那一篇篇文笔独特的优秀作文,给学生以全新的精神享受。如果我们自己去找这些范文,也许找不到,也许要花大量的时间。所以,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方便的优质资源,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教学要合理利用电教手段 篇6

课堂教学要合理利用电教手段

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 杜小利 在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逐步深入的今天,电化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已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尤其是科技的发展,电脑、网络走入课堂,更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如果使用不当,就会使电化教学走入误区,导致先进的教学手段成了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障碍。 笔者曾听过《观潮》一课的教学。教师首先以钱塘江大潮的录像导入文章。那雄伟壮观的大潮一览无余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头脑中充满对那种雄伟景象的赞叹,赞叹这人间的奇迹――天下奇观!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深入文章,展开对文章的理解和对语言文字的体味。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而这位老师的做法是让雄伟的钱塘江大潮先入为主,把学生的大脑填得满满的。此时文章对于学生来说已经不再重要,也不是学生需要的了!就像猜谜语,谜底已经揭晓,谜面还有什么价值呢?这样一来,还何谈“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多角度的、创造性地阅读”呢?所以当教师提出:“你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大潮的壮观呢?”这一问题进行讨论时,学生们面面相觑,不是从何谈起。因为他们的头脑中的大潮不是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而是录像中的景象。 这位教师失误就失在没有正确的理解录像(即电化教学手段)的作用。电化教学不是单纯的帮助理解某一课的语言文字。语文教学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文章,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想象力,进而达到提高语言感受力的目的。电化教学就是为了这一目的服务的。而这一节课下来,学生只接受了课文传授的指示,没有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借助课文,通过语言文字,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的目的,没有给与学生想象的空间,失去了训练想象力的大好机会。也就更谈不上“学以致用”、“雪以致知”了。 语言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如果单纯地以理解某一篇课文为目的,这就是应试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做法了。语言教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在教给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感受语言文字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 还拿《观潮》一文来说,作者按照抄来的顺序,用娴熟的笔调,饱满的情感,丰富的`表达方式,向人们展示了这一“天下奇观”。教学时就应该紧扣作者思路,把握语言文字,让学生反复读。然后,闭上眼睛想像,通过感受语言文字进行语言文字再现。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自己头脑中向想到的景象。即:通过读、想、说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从潮来到潮退,从形状到声音。享受这一幅幅只有自己才能看到的图像,品味读书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充分体验后,再适时地播放录像。此时,一部分学生通过感受语言文字,头脑中想象出的大潮与录像中的大潮相一致,甚至超出现实中的大潮的,他们会惊喜于自己的想象力。成功地体验是他们品尝到了阅读语言文字的乐趣,从而激发了他们读书的积极性;另一部分学生通过感受语言文字,寻找头脑中想象的大潮与录像中的大潮有一定差距,从真实体验中获得

[1][2]

利用游戏手段促进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篇7

近几年国家经济高速发展, 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出现多元化、多层次化, 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需要适应这种需求。在培养具有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技术型、应用型、实践型专业人才为最终目标的当代高职院校, 应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学分制为主导, 加强选课的管理。

学分制是一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的手段, 相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约束力较小, 从学生开始选课到课程结束、学生查询成绩, 都是学生为行动主体, 因此使得教学计划的强制能力减弱, 容易使学生学习组织松弛。学习过程除了靠学生自觉、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 还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现代化的学分制管理体系。

2. 外国院校实施学分制的选课管理情况

学分制首先推广的国家是美国, 美国人的教育思想相对比较自由, 强调发扬个性。这与美国的市场经济、多元政治、教育地方自治等相关体制有关。美国高等学校实施的是完全学分制, 不硬性规定学生的修学年限, 要求学生达到毕业所需的最低分数便能毕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行安排个人的教学计划, 还可以随时改变专业, 选课完全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未来就业的方向来决定。经过100多年的积淀, 美国高校在实行学分已经形成自己一套程序化、系统化、科学化和成熟化的运行机制。

一些国家根据自身的国情, 对学分制又进行一些改进和完善, 例如日本的高校也是实行学分制, 但本质上却是学年学分制。二次世界大战后, 日本在美国教育使节团的帮助下, 曾经全盘学习美国的做法, 采用全面开放的完全学分制。但不久后发现, 全套搬用美国的做法并不适合日本的国情, 尤其是与日本传统思想和高度的集权政治不适应。所以最终实行了兼收并蓄的学年学分制模式。

3. 目前高职院校中选课管理普遍存在的现象

3.1 学生选课缺少正确指导

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和基础, 也是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进程、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管理的基础。根据学分制实施的要求, 学院应科学地提供专业大类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专业任选课程、公共任选课程等供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选择。学生选课的结果决定学生是否有兴趣学习该专业, 发展自己特长。

在学分制的框架下, 学生拥有了更自由的选择, 在一定范围内可自主选择教师、选择专业方向、选择课程, 并且在一定年限内可以自主安排学习进程, 主要包括重修、自修、免修等内容。学生选课问题主要发生在第一学年, 往往会因学生的选课经验不足, 导致一定程度上的迷茫, 如果学生盲目选课, 其导致的结果往往是由于兴趣不大, 因而提不起学习的热情, 马虎了事。

3.2 教学资源缺乏, 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目前普遍高校都在扩招, 学生数量急剧增加, 造成学校的多媒体课室、机房、实训室、教学设备等严重不足, 大部分教学设备超负荷运作。教师短缺, 部分教师身兼多门课, 致使教师负担过重, 教师教学困难, 一百人左右的大班额教学普遍存在, 导致教师课堂辅导不过来, 知识难以落实, 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造成了课后补课的恶性循环。

部分公选课、选修课程的开设缺少合理的规划, 课程开设比较随意, 满足不了学生选课的需求, 优秀教师开设的课程较少, 教学质量不高。

3.3 教务管理工作繁琐复杂, 工作强度大

普遍高职院校从事教务管理人员的现象是人员流动性频繁, 多半是半路出家, 都是非教育学、管理学专业出身和自己所管的专业也不对口, 因此对自己所管的专业也不熟悉。实行学分制教务管理工作与学年制比较有很大的差异性和随机性, 在选课、编班、排课、成绩记载、学籍处理等环节工作量明显增加。这些大量繁琐复杂的工作都必须使用计算机通过网络完成, 这要求教务管理人员要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一些年纪比较大的教务员, 由于对计算机操作不熟练, 会直接影响教务工作的效率。

3.4 教务管理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不足

教务管理系统是整条教学管理工作的中枢, 是保证学校正常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工具。教务管理系统安全稳定地运行, 就显得极其重要。教务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数据安全、系统安全和网络安全。目前普遍高校服务器端采用的系统是微软的Windows2003, 客户端采用Windows XP, 而且为了节约成本, 采用盗版系统的现象也存在。微软的操作系统存在比较大的漏洞, 容易受到恶意攻击, 导致系统崩溃, 数据掉失。还有一些人为的破坏, 运用一些恶意程序来攻击网络, 造成网络不通, 严重的可能会造成整个网络的瘫痪。

4. 针对选课的问题所采取的一些相应措施

4.1 加强学生的选课指导, 强化选课原则

学生入学后以班为单位, 所在系或学院为其配备一个导师, 导师的工作职责包括有: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兴趣特长, 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 指导学生选择专业, 选择课程, 安排学习进程, 和学生交流思想, 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指导学生掌握正常的学习方法等。学校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导师聘任与管理的规章制度, 包括导师的职责、选用及激励制度。除了有专门的导师外, 学校在学生选课前可以开设一些关于课程的讲座, 针对课程的简介, 师资队伍建设, 校内校外实训条件, 就业前景作一个全面的讲解。或印发一些类似《选课指导》的相关刊物, 提供给学生参考, 利用网络手段在校院网、教务处网页、校园BBS等信息渠道发布课程信息, 使学生可以更好更方便地了解到课程内容。学生选课都需要计算机和网络的支持, 针对部分没计算机的学生, 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环境, 在合理的时间, 调用图书馆和学校的机房, 让学生可以及时地选上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学院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学生选课的指导性文件。学生以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 在老师的指导下, 合理安排学习进程, 选择每学期准备修读的课程。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关于课程学习顺序的指导性意见, 在确保修读必修课的前提下, 遵循先易后难, 先基础后提高;按先行课程, 再后续课程的原则进行课程选修与注册。提前修读可能给学习带来困难, 滞后修读则有可能影响按时毕业。学生必须修读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内规定的相关课程及教学、实践环节, 并取得规定学分后方能顺利毕业。学生每学期准备修读的课程量应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决定, 学院合理地设定学生每学期可以修得的最高和最低学分。

4.2 开发出一套科学、先进、高效的教务管理系统

从学生的选课到课程结束这一过程, 中间有一堆复杂繁琐的工作, 如这些工作采用手工操作完成, 显然是不符合社会的信息化发展需求的, 在实施学分制的高职院校拥有一套科学、先进、促进学分制健康发展的选课系统显得非常必要。

为适应当代网络体系的发展, C/S (客户机/服务器) 架构的选课系统应陆续取代B/S (浏览器/服务器) 架构的选课系统成为主流。随着3G等手机网络的流行, 在不久的将来, 学生使用各种各样的移动终端, 何时何地轻松地获取课程信息, 选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也将成为可能。

针对教务管理系统潜在的问题, 所采取的措施如下:

(1) 为保证操作系统的正常运行, 减少受到外部的攻击。应采用正版的操作系统, 及时更新系统补丁, 安装正版杀毒软件。

(2) 定期对数据库进行备份, 在数据丢失或系统故障时可以快速地进行数据恢复。

(3) 选课系统正常运行使用, 必需依赖稳定的校园网络和服务器, 因此校园网络和服务器都需要有专业的人员定期来维护。

(4) 与开发人员适时沟通, 如在使用过程出现问题, 及时修正, 且不断提高人机交互的舒适性。

4.3 提高教务管理人员工作素质和管理水平

实行学分制需要一支高素质、工作能力强、有责任心、协调能力好的教学管理队伍。首先, 要求教务管理人员对自己所管的专业要有一定的认识, 对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要有一定了解。

其次教学管理人员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 能有效地利用Internet或Intranet资源。教学管理人员、学生、教师要借助网络和B/S (浏览器/服务器) 、C/S (客户机/服务器) 结构的软件形式进行教务管理、资源查询、任务提交等, 因此要求教学管理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过硬。

再次, 每年定期组织教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除了注重工作业务能力外, 还要加强人文精神建设, 培养教务管理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4.4 加强课程开设的管理, 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学分制体制打破了传统学年度体制下固定的、统一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 对老师开设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教师的自身专业出发, 以适应社会发展为前提, 以学生为本, 制定科学且富有弹性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因此, 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学分制的框架下, 教师开课拥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教师可根据自己善长的专业学科, 开出最具特色的课程。同时在教师内部形成竞争环境, 择优上岗, 让好教师走上讲台。实现课程开设的公开化、透明化, 学生除了可以在教务管理查询课程的介绍、相关展示、网络资源等内容外, 还可以查询到课程所对应教师的学历、职称、工作经历等相关信息。

在专业带头人和主讲教师的带动下, 积极规划、引进、培养师资力量, 形成一支知识面宽、熟悉本专业行业动态、清楚本专业课程体系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现代教师应不断自我进步, 拓宽知识面, 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4.5 制定规范的学分制管理条例

为使学分制顺利普及, 必须出台一系列的学分制管理制度, 这些制度须基本具备以下特征: (1) 符合国家法律规定, 上级文件的基本要求。 (2) 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3) 可操作性强。由教育部牵头, 由有条件的示范院校制定相应的细则, 对学分制下的课程设置、选课、学分计算、考试、重修、免修、毕业学籍管理等各个环节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广泛听取全体师生的意见, 提出修改意见, 修改完善后试运行。收集在运行过程出现的问题, 然后再修改。通过相关制度的贯彻实施, 必将提高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水平。

5.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 目前我国普遍高职院校都在扩招, 学校的教学资源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现代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 相信高职院校的选课管理将会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 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 在强化高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人才培养、促进学分化制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别文群.共建网络学习共同体促进校企合作培训工作[J].电脑与电信, 2012, 03.

利用网络手段促进大学生诚信还贷 篇8

一、大学生助学贷款还贷诚信缺失的原因

目前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仍存在着还贷诚信缺失、违约率高、还款率低等问题。由于这些问题没能很好地解决,一方面,大大制约着助学贷款工作的开展,导致大学普遍存在贷款难的现象;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银行在助学贷款工作开展过程中的消极和懈怠现象。以下分析大学生还贷诚信缺失的原因。

(一)缺乏诚信教育

综观中国的教育模式,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忽略了学生的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现代的大学教育则有了功利主义色彩,大学工厂化趋势明显,一切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中心。作为家庭,把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学校,没有承担起对子女教育尤其是诚信教育的基本义务;作为学校,由于教育体制的限制,没有把诚信教育作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加之目前高校对诚信教育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大学生普遍缺乏诚信意识,因此,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刻不容缓。

(二)毕业后短期还贷能力欠缺

随着近年来就业压力的增加,大学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并不能立即找到工作,但是又要马上开始偿还助学贷款,这就迫使连生活都没有保障的大学毕业生们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违约拖欠银行的助学贷款。大学生刚毕业,既要为就业、再就业投资,又要为结婚、买房子做准备,还要孝敬父母、承担家庭责任,他们在恪守个人信用和维持生存中抉择,然而很多人选择了后者。

(三)缺乏必要的约束手段

大学生助学贷款既无抵押,又无担保,是一种特殊贷款,完全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一方面,我国目前的助学贷款政策还很不完善,对欠贷学生的追究更多的只是停留在行政層面上,缺少法律上的规定性和约束力。另一方面,大多数毕业生贷款数量比较少,且比较分散,贷款银行即便是要对违约学生进行法律上的诉讼,也往往由于诉讼成本过高而放弃对违约生的追诉。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还贷不诚信的心理。

二、促进大学生诚信还贷的网络手段

(一)运用网络平台大力开展诚信教育

随着高校校园信息化的发展及普及,网络已成为校园信息传播的平台以及校园与社会沟通的重要媒介,网络越来越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获得教育的重要渠道。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等手段开展诚信还款教育,以及召开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通过实例讲解、观看影片、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二)建立个人信用评价体系

针对目前我国个人和大学生信用机制缺失的现象,学校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生电子信用档案,从制度上约束大学生的信用行为。另外,为了能够对借款人的信用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需要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助学贷款个人信用评价体系。通过电子档案的形式详细记录学生贷款及在校期间的各种表现,作为大学生考核、毕业评定、就业的终身档案;建立学生贷款信息联动机制,努力做到在政府、金融机构、学校和大学生就业单位之间传达信息的畅通,避免因信息不畅通而导致催缴贷款难的问题;逐步建立诚信监督机制,尤其在人事方面,把诚信纳入道德考核的重要内容,增强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力和威慑力。

(三)建立健全诚信还贷的制度

建立健全助学贷款政策法规,规定有关各方的权利与义务,有利于扩大贷款规模和防范风险,使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走上正常化、规范化轨道。总的来讲,可通过立法对助学贷款的资金来源、发放机构、贷款种类、申请程序、偿还方式、减免条件及管理机构等做出明确规定,促使贷款的管理与操作做到有法可依。同时,也要对贷款违约者做出相应规定,提高其违约成本,便于依法治贷,从而降低、化解违约风险。例如,对于消极或者恶意拖欠贷款的学生,政府可以把他们列入不诚信学生名单,把他们欠贷的信息录入电子个人信用系统,让他们承受巨大的社会压力。

利用游戏手段促进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篇9

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促进初中语文课堂改革

四川安县沙汀实验中学 苟晓利

电化教学是一种为了改革传统教学,适应当代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次重大突破,是现代教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在教学中的运用给我们的教学,尤其是给初中语文带来了许多的变化,促进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

第一、增大了语文课堂的容量,拓宽了学生学习的途径

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的信息量大大增加。以前需要我们费尽唇舌地讲解和描述,现在运用了电化教学,不但可以缩短教学时间,而且可以变得更加生动、具体,真实可感。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无形中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学生对文中提到的赵州桥、卢沟桥都很陌生,有的即使听过也没有见过。如果单纯地让他们从文字上去理解,去想象它的样子,就比较困难。我就运用了电话教学,把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图片给学生展示出来,而且还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来观察,这样学生一下就觉得身临其境了,对文中所运用的各种说明方法的理解也很到位。这不能不说是电教手段的功劳。也正因为如此,我也少花许多功夫,节省了不少的时间。

“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这是初中语文新课改的指导思想。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可是因为现实的种种原因,学生生活的空间很小,局限于他们的生活空间,大多时候只知道自己身边的一些小事。我们要让他们对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运用学校的现代教学设备,让学生在网络上去认识社会,这是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的一个便利窗口。

为此,我在讲《春酒》一文中,先提前让学生利用微机课在网上搜集与春酒有关的素材,保存到我的文件夹中。然后在素材后附上自己的见解。在下一节课堂上,我将他们的材料整理归类,让他们对着自己的材料自己评价自己的收获,从而导入具有浓浓乡情的《春酒》一文。

琦君的《春酒》是一篇优美的游子思乡的散文。《春酒》主要围绕“我”、阿标叔和母亲,讲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乡喝春酒、会酒的场景。琦君远离故乡几十年,家乡的一草一木,故土的风情人物,没有模糊,反而越加鲜活。这样一篇课文,如果只是教师一味的讲解分析,势必让学生感到乏味和头疼,失去参与激情。

但由于他们自己在课前曾用心搜集并分析了资料,又进行了筛选和分类,并且在这节课得到了展示,因此学生的积极性异常的高涨。对课文的分析也就水到渠成。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在教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网上查资料、讨论、探究,从而自己掌握教材,提高了能力。这种学习方式是一种多层面的学习活动。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也不同,因而,不同的学生会搜集到不同的资料,提出各不相同的问题,而且往往同一个问题会产生不同的答案。我在教学中并没有局限于课文。我认为只要孩子能够得到美和爱的熏陶,提高自己的素养,这就够了。所以,我鼓励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创造性的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间互相探讨,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二、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一种民主轻松的氛围中和学生一起探究,引导他们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而高效积极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作文课《幸福是什么》的课堂上,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说一说,让学生将自己搜集的资料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并自己加上解说词。有的学生展示的是有关幸福的歌曲的磁带,我让他自己用录音机放给同学听;有的拿出的是图片,就让他放到投影仪上,展示给全体同学,还有的搜集到了诗歌、文章,我就让他们自己下来读给同学听。我也将我搜集到的各个展示幸福片段的录像给学生看。在展示的这个环节中,我听到了学生对幸福的理解和向往,然后我让他们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变成了文字。

我要求他们写散文,对学生来说有些难度。但他们的习作让我欣喜的看到,已经有部分学生初步具备了写散文的能力,作文中文字优美、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同学们交流的材料有很多被应用到自己的文章中。有的朴实、有的优美、有的荡气回肠,读完了他们的习作,不得不让我感叹:这还是我们班上的那些孩子吗?不是我们的学生不好,而是我们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没有调动起他们的能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多媒体挖掘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不仅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增长见识,而且更提高了他们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和对生命的感悟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第三、创设具体情境,提高对教师的要求

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的多种感官的刺激,为学生创设教材中所需的具体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开阔学生的视野。但它对我们教师的要求也比以前高了许多,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拿来用的。我们要搞好电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电化教学的方式。比如《死海不死》、《向沙漠进军》等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的课文,如果仅凭教师的分析讲解,学生可能只会记一些死知识,得不到人文教育。但如果利用多媒体或其他电教手段,就会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更深刻的印象。

再如教学《三峡》这篇课文时,我就在纠结:三峡对我们来说是充满诱惑的美丽风景,可是单靠对这篇文言文的翻译讲解,学生还是很难真正的领略到其中的美,对三峡的热爱也就无从谈起。但如果课堂上只让学生欣赏三峡的画面,又可能影响教学的进度,很大程度上减弱了课堂的实效性。学生可能只将精力放在欣赏美丽的画面上。为此,我就要求学生课前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课文配上插图,并附上对应的课文。课堂上让学生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成果,同时用自己的话去翻译课文,介绍三峡。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地理解了这篇文章,提高了教学效率。

利用游戏手段促进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篇1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课程标准体现了课程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儿童现实生活中培养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把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做人”作为课程的核心;不仅关注生活体验的本身,而且更加关注对儿童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重视学生主体性学习。

在多媒体技术日趋成熟的现在,我们思品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点,将教材资料缺乏、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用计算机屏幕直观地表现出来,辅以声音、文字、效果就明显不同。当学生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思品课堂教学效益。这次在市属思品课优质课评比中,对于多媒体的运用对教学氛围的营起到了很的效果,现把感爱与大家共享。

一、课件演示,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这次优质课,我抽到了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的内容——《祖国属于我们》。这种课如果采用一般的教学手段,往往会变成空洞的说教,枯燥无味,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多媒体技术具有直观、鲜明的图像与教师生动的语言、语音、语调的有机配合,这种默契的配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氛围,不仅使所需传递的信息充分表达,而且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参与。因此,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发挥其优势,利用多媒体软件进行系列演示或片断演示,可以有效解决重点和难点。如:课的一开始,为了教育学生心中有祖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并且引出本节课的内容《祖国属于我们》,我特意从网上截取了中央电视电新闻联播前升国旗的片断,并布置了一个任务:把右手放在胸口上,边听国歌,边在心中默默地许一个心愿,祝福我们的祖国。然后播放录像,只见声音、图片在同学们耳边、眼前闪现,学生很快融入进了情境之中,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人机交互,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在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是学生主体意识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只有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并参与教学活动,学生才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主体才有生机和活力。政治课与物理、化学等其他课程相比没有实验、实习,因而学生直接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不多,仅有的课堂学生发言也只是少数同学的事,多数同学上课习惯于被动地听老师讲授,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多媒体课件具有较强的人——机——人的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可以使学生充分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比如这堂课中我设计的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说一说近几年来祖国在各方面的巨大成就。如果仅仅是让学生说一说,印象不深,效果也不佳。于是我就从网上搜寻图片与相关资料,当学生谈到一点时,我的课件也相应地出现一些图片资料,很好地进行了辅助教学。

三、拓展时空,形成思品教育合力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仅限于课堂四十分钟是不能达到教育目标的,学生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当今的信息时代,传递信息手段先进,他们要受社会、家庭、学校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必须按系统方法采取社会、家庭、学校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方法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这种教育如果能利用电教媒体等多种手段,拓展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并延展到家庭和社会,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如这一节课中我设计了念三句半这样的形式,事彩排肯定是来为及了的,那么我何不能课件的形式出现呢?这样兴趣浓,收获大。由此可见利用电教多媒体教学,拓展品德课堂,增加知识密度,使学生博采众长,集思广益,可以弥补教科书内容的不足,活跃学生思想,为培养学生的求知创新精神开辟新的途径。正如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利用游戏手段促进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课堂;教学方式;例谈

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活学生的数学认知

小学生的特点就是好奇、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而信息技术集图、文、声、色、像于一体,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设备,通过声情并茂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不但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求,而且能把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例如,在教学二年级《认识图形》的时候,虽然有一年级上册已经学习的《认识图形》基础,学生对立体图形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不管是用实物,还是用画图的方法,学生都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感知平面图形是立体图形的一个面。于是,利用PPT的动画效果把立体图形的一个面分离出来,学生真切地感受动画所展示的一个面的分离过程,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空间观念的认知,轻而易举地给学生建立起图形的空间概念,这对于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圆柱、三棱柱、正方体等都建立了一个很好的数学模型,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数学认知。

二、运用信息技术能化抽象为形象,提高学习效果

在数学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把有关教学内容在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整体与部分之间进行相互转化,使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事实的联系、教学规律的揭示形象而清晰地呈现出来,从而让学生细致地进行观察、理解、分析,达到了化抽象为形象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加减混合运算》的时候,“原来公交车上有20个人,到了一个路口上来了5人,又下去了10人”这样的题干,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非常抽象,完全弄不明白这是一个什么过程。于是,通过一个个小动画,把原来的20人,上车5人,下车10人的过程表现出来,把抽象的数学语言具体化为形象的过程展示,学生在对事物及其数量变化的形象演示中自然就能明白运算的方法和过程,让数学思维的获得不再成为学生被动的过程,而成为学生主动感知的过程。

三、运用“速算盒子”,改变小学数学计算的枯燥乏味,提升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速算盒子”是一款专门针对小学生开发的数学基本功训练工具,操作简单,界面清新,在闯关和PK中达到开发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寓教于乐的目的。“速算盒子”具有紧贴课堂,针对性强;知识闯关,分散知识点;擂台PK,挑战高手等功能,并能通过分享挑战,邀请小伙伴一起加入游戏学习的功能,能让学生在游戏与活动中获得对数学计算方法和能力的提升、巩固。

使用“速算盒子”一段时间以来,我真实地感受到,作业盒子自带的上百萬好题,不仅让学生在闯关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数学概念,巩固了数学知识,领会了数学思维,强化了数学方法,提高了运算能力,而且老师在教师端只要手机轻轻一点,班群的作业就布置下去了。作业的批改也非常方便,对于选择题,可以利用软件自动批改功能;就解答题而言,学生做好作业拍照上传,老师就可以用手机批改;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老师还可以通过语音、视频等方式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几的讲解,不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其个别指导的效果也非常好。通过这样一款免费的师生互动学习软件的应用,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提升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方式,给学生的复习一个全新的体验过程

小学数学复习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复习教学,不仅可以梳理学生的数学知识系统,而且能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达到温故知新,获得新的数学思维和数学体验。但是,老师们经常抱怨,最不好上的课便是复习课。

那么,小学数学复习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避免机械地归纳,枯燥地练习呢?于是,我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方式,给学生一个全新的数学体验过程。例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一章内容的复习,如果仅仅让学生记住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让学生通过复习巩固周长和面积公式的由来和推导过程,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于是,在复习过程中,我将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与实物教具相结合,综合展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概念和推导过程,以及三种图形之间的几何变化关系,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合作探究,根据自己对概念和公式的理解提出自己的变式练习题,供学习小组一起课堂练习,相互取长补短。这样,学生不仅学习兴趣提高了,自信心增强了,而且课堂复习与练习、运用的效果也增强了,让学生在享受成功的愉悦的过程中能够快乐学习。

参考文献:

谭兆亮.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案例研究[D].宁波大学,2011.

利用游戏手段促进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篇12

一、高度重视游戏对幼儿学习数学的作用

要重视游戏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我们将所需要教授的知识渗透在游戏中, 则往往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知识角度来看, 幼儿教育中的数学内容是最为基本、最为简单的数学内容, 以数的认识、书写以及最简单的运算为主要内容, 也就是说知识的积累并不是幼儿教育中的重点。当然, 由于幼儿认知所限, 幼儿教育中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让孩子们能够认识到生活事物中的数学内涵。因此, 让幼儿感受游戏中的数学倒更是一种现实且有意义的选择。

幼儿对游戏的兴趣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将相对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到形象有趣的幼儿活动当中去, 努力实现让幼儿在游戏中习得数学知识, 一方面是一件能够满足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知识的需要, 另一方面又是一件考验幼儿教师教学技巧的事情。根据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幼儿的观察, 经常能够感受到游戏 (包括以身体活动为主的游戏以及电脑中的程序游戏等) 对幼儿数学思维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偶然遇到了50的倍数问题, 班上竟有好几个男孩能够迅速地回答出50+50=100, 100+50=150, 150+50=200…这令笔者非常诧异, 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即使能够算出相关结果, 速度也不会有这么快啊!当我问清这些小朋友其中的原因之后, 不禁哑然失笑。原因竟是因为这些小家伙在家中玩过“植物大战僵尸”的游戏, 这个游戏中每得到一个太阳花, 数值就增加50, 而游戏中又需要购买植物用以与僵尸大战, 购买过程中游戏者就必须计算自己有了多少太阳花的数值。这个游戏对于儿童的吸引力显然是巨大的, 因而在计算当中儿童就不知不觉地熟悉了50的倍数相加和相减的关系。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 儿童玩游戏绝对不是为了知道其中的数学关系, 可这个游戏又恰恰地发展了幼儿的某些数学能力。这就说明游戏对于幼儿的数学发展是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的。

二、幼儿教育中利用游戏促进数学学习的实践例析

既然游戏对包括数学学习在内的幼儿思维能力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那么在日常的幼儿教育活动中, 我们如何以游戏的方式来促进幼儿的数学智能的发展呢?笔者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思考, 自己感觉有时真如牛顿所说的像在海边玩的孩子一样, 常常能够捡到一些贝壳。

譬如, 我们可以基于幼儿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来设计游戏。幼儿来到这个世界上, 他们的经历大多数都是玩具和游戏, 他们的经验也谈不上丰富, 但却充满着对游戏的体验。在这种情形下, 我们的数学教学设计显然首先就应该考虑发现并利用幼儿的生活经验。比如说为了让幼儿认识“体”的概念, 笔者曾经设计让学生分别去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等, 具体是这样做的:先将正方体 (请木匠或请学生家长配合做成的教具) 发给学生, 然后发下十张彩色卡纸, 卡纸的面积与正方体一个面的面积相等, 然后让学生在一个面上贴上不同颜色的卡纸。同时提出比赛要求:看哪个小朋友贴得快!这显然是一个游戏性质十足的活动, 幼儿非常喜欢。等到小朋友们将六个面全部贴完后, 他们会发现正方体上多了六种颜色, 而手边的卡纸只剩下了四张。通过这样的活动, 儿童能够建立起一个正方体有六个面的概念———值得强调的是, “一个正方体有六个面”这样的结论有时没有必要让孩子们记住, 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一种认知, 而不是记住某个概念。

在上述游戏的基础上, 我们还可以将游戏继续下去, 笔者设计的第二个游戏是:让幼儿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进行比较。笔者下发给幼儿的长方体是长、宽和高均不相等的长方体, 然后让幼儿从六张卡纸 (六个面积, 面积相同的颜色也相同) 中选择面积相等的贴到相应的面上去。在这个游戏中, 不需要儿童判断长方体多少个面, 因为这个活动与上一活动有重复的地方, 本游戏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长方体的六个面中可能存在三个大小不同的面积。当这个游戏完成之后, 幼儿就会发现同一颜色的卡纸被贴到了长方体的两个对面, 而长方体上一共出现了三种颜色的卡纸。这样, 长方体一共有六个面, 每两个对面的面积相等的概念就建立起来了。

在上面的分析中, 我发现游戏能够促进幼儿在数和形上的认知, 而数和形也被认为是数学研究的两个重点内容。也由此我们可以发现, 游戏的确是能够促进儿童的数学思维的。

三、游戏与幼儿数学学习的关系思考

利用游戏手段促进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篇13

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阅读在整个小学阶段都非常重要。换句话说,语文学习的关键在于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读整本的书,不仅可以练习精读、速读,还有利于养成好的读书习惯。进入“互联网+”时代,资源的多样性与丰富性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在追求高效阅读的今天,整本书阅读将有可能采取一种线上线下整合的全新模式。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充分利用“网络阅读学习空间”的优势,深入开展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逐渐打开了“线上线下互动阅读,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新局面。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存在的弊端

1.分析式阅读教学破坏作品的灵魂

40分钟的课堂十分有限,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完成阅读教学任务,教师只能截取其中的一些片段进行讲解分析。而每篇文章都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一处都有作者的用意。当教师用抽丝剥茧的篇章式阅读教学,匆忙完成字、词、片段的分析后,会发现文章已索然无味。这样的教学占用大量时间,但效果却不明显。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改变教学模式是关键。

2.纸质阅读与数字化阅读存在局限

传统的纸质阅读有很多局限性,如纸书缺乏检索功能。小学生在阅读中常会遇到各种阻碍,因不擅长或不喜欢参考字典等学习工具,导致不能流畅阅读,严重影响阅读情绪。纸书也没有收藏和排序功能,使阅读的心得体会无法马上与他人分享,而且书本携带不方便,阅读面相对较窄。数字化阅读虽然突破了以上很多纸书阅读的局限,但是却无法与同伴进行实时互动,分享阅读的心得与乐趣。

二、网络学习空间的阅读优势

1.构建互动的阅读共同体

佐藤学认为“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活动式、合作式、反思式的学习”。在网络学习空间下的学习是一个可以构建阅读共同体的开放式系统。学生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无论在校还是在家,都可以随时阅读。他们或与同伴互相录音共读共听,或合作完成阅读题目,或互相评价阅读成果,恰好诠释了佐藤学的“学习共同体”理念。

2.筛选丰富而有针对性的阅读资源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提高学生的?Z文阅读素养需要依靠阅读的数量和质量,互联网为此提供了最大的便利。适合学生的网络学习空间需要教师们根据教学目标精心筛选阅读资源,不仅要保证内容丰富,还要具有针对性,同时也要能够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

3.提供多种工具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在实践中,笔者所在广州市越秀区云山小学使用了“AI school”网络阅读学习空间系统,该系统提供了多种学习工具。如自动记录工具,方便学生随时记录并查看阅读体会;自动批改工具,使教师能够根据阅读内容推送相关问题,并检测学生阅读效果;多元评价工具,使教师可以一对一辅导,可统一评价,也可小组点评;还有照片上传工具、思维图制作工具、统计工具……这些工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迅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还提供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随时互动交流、互助学习的条件,有利于扫除阅读中的“拦路虎”,提高阅读的质量。

三、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阅读共同体

促进整本书阅读

1.线上互动与线下阅读交错进行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要提高阅读素养,线下阅读要有深度,线上阅读要有广度。网络学习空间可以将不同的阅读者集中起来,构建一个可以联通社会、家庭、学校等学习场所的一体化学习环境。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进入网络学习空间,通过线上的深度互动、有效协同,把单纯的线下阅读转为线上线下相融合,趣味十足的共同体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对阅读整本书的兴趣。新课标提出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同时也提倡协作学习。阅读是个性化与社会化统一的行为,为学生构建的线上线下阅读共同体,既能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保证线下的阅读时间,又可以通过网络学习空间互相学习交流,对促进阅读和养成整本书阅读的习惯有重要作用。

整本书阅读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共同体的互动交流,在网络学习空间中的讨论是阅读的一种重要方式,采取开放性的话题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发阅读的冲动。当阅读共同体发生思维碰撞时,阅读将更加深刻。

2.以多元评价优化阅读效果

阅读前的在线检测评价,对学生的阅读基础及阅读技能进行量化评价,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每读完一部整本书,教师会再次推送相关阅读测试,并将所得数据与前测进行比较,这样教师就能掌握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情况。

阅读共同体在网络学习空间的互评自评,有利于学生学习他人优点,反思自己的不足,从而进行改进完善,实现以评促学。成果交流的时间比较灵活,提交作品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如果不满意自己的作品,还可以随时删除,优化后再重新提交。如笔者让学生在读完《吹牛大王历险记》后,上传一段自己朗读的片段的录音或视频。起初,学生只是自己朗读并录音,后来陆续有些学生上传了亲子朗读、小组合作录音、角色表演等多种形式,于是只上传了录音的学生又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朗读形式,又开始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的上传……这种没有压力的阅读,给了学生充分的互相学习的时间。学生的阅读成果将会被自动收集、整理,生成阅读成长档案袋,记录每次整本书阅读的过程。

四、结语

在两年多的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与研究中,学生表现出更乐于接受这种阅读方式,喜欢在网络学习空间享受阅读的快乐,喜欢在学习空间中交流和互动,而阅读共同体的合作与探究则提高了阅读的质量,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学生持之以恒地开展整本书阅读,使阅读更好地助力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编者略)

上一篇:第1课 大学俄语讲稿下一篇:李旭利采访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