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与学研究

2024-08-19

信息技术教与学研究(共12篇)

信息技术教与学研究 篇1

学生对任何事物的认知和接受能力都相对较快,但在上课开始,教师如果能够适当引用一些富有趣味性的内容,将会更好地引起学生上课的兴趣,也能够更快地使学生投入到课堂当中。那么,应当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呢?

一、当前数学课堂的教与学现状

(1)学习情境不够吸引学生,课堂氛围相对枯燥。小学生刚刚步入正规的课堂,还不能充分适应严肃的课堂氛围以及相对较长的上课时间。因此,他们在上课的过程中,就非常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等毛病。这是因为其本身的年龄特点所致,属于正常现象。但不得不承认,这也成为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怎样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

(2)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意识,拿来主义占据学生的思维。初入数学课堂,学生的玩心比较大,在课堂上非常容易想到其他的东西,对于学习的兴趣来得快,去得也快。因此,教师应当把握学生的这一特点,让课堂充满乐趣,才能够充分抓住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真正主动地接受知识和学习知识。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因此,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一定要确保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绽放思考的花朵,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认真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学生们一定要富有思想,愿意思考,有各种各样的个性化声音。目前,部分学生懒于主动思考,更多的是等待结果,只倾听不思考,影响了他们的进一步发展。

二、信息技术运用于数学课堂的策略

数学教师应该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学方式,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信息技术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将学生牢牢吸引到课堂中,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的意识。

1. 通过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要想创设一种合适的学习情境,就需要教师根据数学课本上面的实际内容,结合实际,寻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材,然后将课本中要讲的内容融合进去。例如,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本中涉及20以内的加减法。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媒体进行授课,并从学生喜爱看动画片这一方面着手。假如当时学生们比较热衷于观看少儿频道的动画片《熊出没》,教师则可以在上课之前,给他们播放一段《熊出没》的动画视频,然后将动画片当中的内容合理地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例如,教师在讲18-8=?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这样的情境:熊的洞穴旁边一共种了18棵树,被光头强砍掉了8棵树,还剩几棵树呢?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在教授学生们的过程中有效激发起他们上课的兴趣,也能够更好地吸引他们听课,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2. 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的意识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辅助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面对众多有趣的信息呈现形式,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训练,学生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课时,通过使用网络为学生创设一个简单的故事情境:各种图形宝宝出去玩耍,可是他们第一次出去玩耍太兴奋,图形妈妈找不到他们了,你们可以帮助图形妈妈找到她的图形宝宝们吗?然后通过使用多媒体呈现出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们,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等都是图形妈妈的宝宝。这个时候,学生们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图形上面,如哪个是正方形、哪个是长方形等。通过提示,学生们会很愿意帮助图形妈妈寻找她的图形宝宝。在这个过程中,既发展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结束语

当前信息技术在不断进步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逐步变革着知识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方式。因此,教师应当适时适度地将这些新内容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从而有效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数学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够有效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进取的精神,引导学生在面对问题的过程中能举一反三,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蔡庆有,黄燕苹,金美月.中日韩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对比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

[2]周晓清.汪晓东,刘鲜.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变革国际发展新动向[J].远程教育杂志.2014(32).

[3]唐烨伟,樊雅琴.庞敬文.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07).

信息技术教与学研究 篇2

内容摘要: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中学成为一门必修课,面对这纷繁复杂的信息社会,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门技术,本文对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作了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 观念 模式 主体 自学 动手

进入21世纪,社会飞速发展,知识、技能也更新得越来越快。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各个领域,社会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各种软件版本不断地更新,而其更新的速度更可谓日新月异,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给我们掌握这些知识带来了更大的困难。信息技术作为中学的一门必修课,作为信息技术的教师,我们面对这纷繁复杂的计算机世界,应如何让学生学好信息技术呢?下面我就从教师〝教〞与学生的“学”来谈谈本人的观点。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那么在当今这个知识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我们作为教师该如何去教呢?

首先,教师观念的转变。

变传递型为引导型。教师将由事件的重述者和经验的传递者,转型为学生学习的刺激者和协作者。教师要做“领航员”,提供变换学习跑道的建议以及关于学习方法的重要指导和援助。

其次,学中想教。

教师在参加培训做学生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信息技术及现代教育的巨大影响,自会更加努力的学,同时可设计将来如何去教学生,哪些学习方法最好?哪些最需要掌握,哪些可调动学习兴趣等等。一

方面汲取知识,一方面学习别人的教育教学经验,不墨守成规,积极探索,创造出符合实际的、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来。

第三,信息技术课我们应采取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学模式,以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1.一边讲、一边演示。这种教学一般在多媒体教室上课。适合于软件操作的教学教程,如WINDOWS、WORD。

以上机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以上一节的理论课为基础,布置好上机的作业和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从学生的操作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实践问题,以待下一节课的说明解释。

2.以网络教室为主的机房中上课,对操作性强的内容,教师讲后学生马上可实践操作。效果较好,学生掌握较快。

3、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借助CAI和软件嵌于教学过程中,起到辅助的作用。其关键是合适的课件和软件。我们一般用金山打字通中打字游戏让学生练习指法,而练习鼠标一般让学生玩WINDOWS自带的纸牌或扫雷游戏,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学会了键盘、鼠标的使用技巧,可谓效果良好。

第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我们讲的是素质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计算机课尤其如此。在电脑的教学中努力从学生的实践出发想他们所想,以引导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计算机中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门技能,而掌握技能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俗话说条条道路通罗马,教师应引导学生找方法,发现方法,不要把他们的思维框

死在一条路上。如利用WORD做板报时,我们可以规定板报的大致内容,而细节问题可以放给学生来处理,这样学生就可以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也达到了更好的学习效果。总之我们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计算机技术的海洋中遨游。

教师的引导固然重要,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导者,他们又该如何学习这门课呢?

首先、学好信息技术的基础--自学

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教学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谓浩瀚无边,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么多内容,只能无限地提升,不断地获取。从原来的“DOS+WPS”到现在几乎被完全视窗化的“WINDOWS+WORD”取代。不断出现的各种应用软件几乎覆盖到了各个技术领域。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是瞬息万变,各种类型的卫星网、广域网及校园网层出不穷。作为任何一名信息技术教师都难以完全适应形势的需要,不可能把信息技术的每个知识点都掌握,更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钻研透后再去教给学生。同样,学生的知识技能如果完全依赖老师的教导,那是死读书,只能坐以待毙,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学生要更好地获取知识,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quot;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的模式。努力培养自学能力,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走在时代的潮头。

如何自学,可以从两方面去培养:

一、课前的预习,即对教材的

自学。学生学习新授内容之前,把将要学的内容去看懂,读懂,能基本明确操作方法,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有更多的主动权,而不至于成为死板的灌输式。

二、是课余时间的自我探究,主要是对课堂知识的加深,扩展,更主要是对课堂中没有学到的、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的获取。内容不限,具有广泛性和选择性,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学。如何来形成自学呢?教师应倡议学生订阅各种计算机刊物,让学生能主动去学、去看、去学习,掌握更多地知识技能。通过同学间的相互探讨及向老师的指教来逐步掌握。

其次、学好信息技术的关键--动手

自学能掌握知识,特别是理论上的。而要真正把所学知识溶入到自身,还必须亲身实践,动手操作。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而其中的技能又是最重要的,理论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理论知识的目的。只掌握知识没有技能就如同纸上谈兵。所以必须把培养信息技术的基础操作技能作为主要任务,而动手去实践去操作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多动手,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从操作中、从实践中去领会方法,而不是靠教师的长篇阔论。课余开放电脑房,学生可按班级轮流上机实践,内容不限,完全自由。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而且更可以去掌握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教师作现场指导。而多操作,多动手,也能对各种基本的操作,如鼠标运用,键盘的使用变得越来越熟。

所以在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提倡他们敢于动手,勤动手。

技能水平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而不断熟练,从而进行练习或活动的速度也不断加快,学生在不断地练习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技能。信息技术也不例外,从最基本的指法,到各种软件的应用,只要能坚持练习的话,速度和质量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动手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是学习过程中的巨大动力,这种动力将极大地推动学生对信息技术地掌握。只要亲自动手去试一试,实际操作一下,就会从内心里感觉到计算机并不那么神秘。这样,即使每次动手只有一点点收获,也会有一种日见成效的感觉,随之信心也会大增,学习劲头更会越来越足。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是崭新的素质教育课程,我们要力避传统课程的缺陷(如片面追求学科体系化,教学内容偏深而不实用等),使信息技术课成为亲切易学的实用课程。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高举素质教育大旗,不断改良教法,提高自己,使信息技术课真正为基础教育注入生机与活力。

新信息技术下的教与学 篇3

2013年,首次出版的《移动技术的应用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Increasing Student Engagement and Retention using Mobile Applications: Smartphones, Skype and Texting Technologies)可以说是首次将诸如智能手机、网络语音视频技术(Skype)和短信发送技术这样最新的移动技术的应用,与学生的学习结合起来,看他们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又是如何增进大学的吸引力的。这本新书的出版,更是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大學之新道,在于对新信息技术的积极开放,尤其是富于创新的运用和敏锐的反思。

该书由以出版管理学类书刊而闻名、总部位于英国的“绿宝石出版集团”(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出版,是由该集团与国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会(HETL)联手策划的“高等教育前沿技术丛书”之最新成果之一。该书第一主编劳拉·万克尔(Laura A. Wankel)博士,现任美国东北大学(Northeastern University)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一直是全美大学生事务管理领域的知名学者,曾任全美大学生事务管理者协会(NASPA)第二区的副主席,至今还是该协会的主席团成员。她与该书的另一位主编帕特里克·布莱辛格(Patrick Blessinger)博士担任《高等教育的教与学》(HETL)期刊的主编。布莱辛格博士曾在欧美150多所高校授课,是国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会的创建者和执行主任,并参与创办了《国际高等教育教学评论》期刊,目前是位于纽约州的圣约翰大学(St. John’s University)的研究员。这是一本论文集,但主要作者大都是世界各地知名高校相关领域的资深学者或后起之秀。

该文虽说是一部论文集,但主题是明确而集中的。该书第一部分侧重论证新兴移动技术运用于高校后,如何适应当今学生学习方式的新变化,以及如何进行教学革新的学理。本书开篇就指出,要特别关注当下高等教育教学与学习活动对三个关键技术领域的创新运用,即智能手机设备、网络语音视频技术(Skype)、手机短信发送应用技术。这些技术与更有效且可靠的学习理论相结合,正在革新着我们教学的方式,并且改变着我们对于在后现代全球化社会中学习与生活意味着什么的观念。

在接下来的5篇文章中。有旨在说明一种所谓“问题和项目取向学习活动”所需教育场景中新技术的可行性应用的。作者基于丹麦的信息传播技术和学习专业“硕士培养计划”之创新实践案例,探讨了如何让学生作为共同的设计者,参与到课程与学习环境的建构之中,以及如何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等问题,并指出新的教育技术需要教师灵活应对网络环境下面临的各类挑战,因此大学教师的角色更多样化了。以《移动学习:界定、妙用与挑战》为题的文章,对高等教育环境中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无所不在之学习方式的可能性和结果进行了全面评述,尤其强调这种方式的显著特征,即允许学生按其所愿,以任何方式或在任何时间地点,并且以从前没有过的形式(如通过触感或声感识别技术)去获取和学习重要学习内容,并与学习内容实现交互。以“博采众长:高等教育中综合运用各类移动技术的跨学科展望”为题的文章,将包括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女性及性别等众多学科领域的理论和视角进行整合,探讨了在高等教育实践中激励、参与、共同体、话语权与学习的重要性,并且为希望课堂使用移动技术的大学教师提供了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多学科课堂教学模式(Interdisciplinary Model for Student-Centered Classrooms)所需的行动指南,以及如何使用移动技术来实现这种模式的若干建议,从而为有关移动技术作为有效的教学工具在高等教育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参与度以及良性学习产出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最后一篇文章通过展示运用辅助工具而开展一种基于活动的教学方法,使学习者能随时随地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并对他们所学到的东西保持兴奋的案例,阐述了学习者中心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环境的建构,并探讨了在网络课程中运用移动技术时,在管理制度、建筑结构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可能会面对的挑战。

该书的第二部分则进一步展示移动设备在高等教育教与学实践中多方面的应用问题。如第1篇文章就探索了教育播客(educational podcasts)的创设问题。作者指出,关于时尚设计播客创新(Fashion Design Podcast Initiative)已经在尝试着这样去教育学生,即通过运用播客手段,尤其是教他人来学习(Learning by Teaching)的教学法,让学生将其参与的种种教学活动与他人分享,从而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自信心和软技能(如:团队协作、语言交际、制定决策、研究探索和专题陈述技能)。第2篇文章是基于他人研究成果和作者所进行的有关学生自主运用移动设备以实现学习进步的研究,论证了如何让学生创新地运用其个人拥有的智能设备促进其学习,并提供了促使学生大量参与的种种可持续模式,同时还提出应该更多关注学生的反常规的创新精神、数字素养和就业能力。第3篇文章通过教师如何运用名为“广播盒子”(Box of Broadcasts ,简称BoB)的流媒体系统以促使学生投入学习的案例,展示了视频数据流(video streaming)、远程可视技术和新型智能手机串流功能的日益发展过程中为各式各样学习方式的实现所带来的机遇,对教学实践的促进作用,尤其是有利于有关理论、客观实在和实践方面的对话。第4篇文章是基于对美国东北部一所大学商科学生所参与的面授课程或者网络课程之定量与定性研究,结果发现,学生对所使用电子教学材料的积极态度能促进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该参与度也可以作为他们对电子教学材料总满意度的指标。本部分最后一篇文章针对传统上将教育与工作二者视为基于不同理论范式因而互不相容的观点,提出了超乎二者的另一种调和性选择——“第三种情境”的概念,以缓解工作与继续教育之间的矛盾,并提出了基于信息技术强有力支撑的“基于促进工作的学习(Facilitated Work Based Learning ,简称FWBL)的模式,旨在实现工作与继续教育间的整合,提高在职雇员对学习的参与和投入度。

《移动技术的应用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从多学科视角,尤其是基于实证调研和教学革新项目成果,深入浅出地论述了智能手机、网络语音视频技术和短信发送技术这三项快速发展并迅速为广大青年人钟爱的移动技术,在各类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创新性运用之原理与操作。该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在于,我们要向广大青年学生学习,在高校工作中对移动技术持开放心态,并积极及时运用,尤其是富于创新地革新教学方式。正如美国西北大学教育和社会政策荣休教授阿兰·柯林斯(Allan Collins)所指出的那样,基于书籍印刷和读写传播而导致学校教育的普及,可以视为“第一次教育革命“,它切实促进了农业文明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而在197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和快速更新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已经在人们的阅读、写作和思考中占据中心位置,正日益和教育结合,从而导致和加速了“第二次教育革命”,以适应工业文明向知识社会转型。这些技术本应早就成为教育的关注点,但至今技术在学校中仍处于边缘化的位置,主要用于一些专门课程,因此技术对学习的主要影响依然发生在校外。

证明该书颇具价值的还有一个值得分享的证据是,依托来自世界各国300多个高校、跨国企业、研究机构的新媒体联盟(New Media Consortium,NMC)2013年发布的《地平线报告》指出:在高等教育中,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平板电脑应用(Tablet Computing)、基于游戏的学习(Game-based Learning)、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等六种技术,在未来一到五年中可能会被广泛应用,因为他们有可能提高学生的成功率,实现移动学习成为现实,打破教育壁垒,使我们能够用新的方式与周围世界互动。对此,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常永才,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马瑶,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教育学院硕士生)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的教与学 篇4

一.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入初中语文教学, 可以使学科教学知情并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在有限的时间内, 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加大课堂信息容量。同时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尤为重要的是, 运用画面、音乐等媒介将课文中抽象的文字, 转变为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 这是增强学生审美感知力的重要途径。现在, 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使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如在教学《桥之美》这篇课文时, 我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 制作成课件运用于教学中,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使这种兴趣维持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桥之美》是著名作家、画家吴冠中先生的一篇美学小品文。学习本文可以让学生积累一些美学常识, 得到美的熏陶。编者将本文安排在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的说明文单元, 打破了过去说明文单元单调、枯燥的格局;又放在《中国石拱桥》一课之后, 既方便进行比较教学, 又方便学生归纳小结、拓展延伸与桥相关的知识。本文清新婉约, 行文典雅, 学生爱读。但本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要理解这些内容, 对初中生来说有较大难度, 所以教学中借助课件展示有关图片、视频资料,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本课“教”的亮点。

因为本单元综合性学习主题是“说不尽的桥”, 两个文本互相关联, 有了信息技术的融入, 可跳出课堂的限制, 增大基础知识量。我把这两个文本设计成网络主题探究课, 让学生学习桥的综合性知识。课前我将学生分组分任务, 请他们自主设计主题, 主动承担任务。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收集资料、探究问题, 课堂上则利用信息技术与教师一起学习、讨论课文, 汇报自己研究的成果。网络技术把课文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内容转化为海量、直观、生动的信息资源, 学生在展示课上又把这些资源组合成巨大的资源库。学生加工、重构知识, 有了一个能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环境和平台。学生不但在分组搜集资源、探究任务时利用讨论碰撞智慧、优化思维, 在展示课上也通过信息技术的独特功能, 实现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 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通过人机对话,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乐趣, 积极动脑、动口、动手, 卓有成效地进行读写训练。在三个课时的完整学习中, 信息技术把学习内容转化为信息资源, 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创设工具, 极其便利地把单调、抽象的教学环境转变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 学生由被动、抵制的情感转化成好奇、主动的学习情感, 甚至生成超越他人、达到目标的学习欲望。

二.信息技术将进一步优化初中语文的教与学

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与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思考。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那种“一支粉笔一张嘴, 老师从头讲到尾”的教学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 语文教学中大量运用信息技术乃大势所趋。它紧跟时代脚步, 紧扣时代脉搏, 充满活力, 颇受学生欢迎, 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实现教学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例如在《明湖居听书》的教学中, 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转换思维的有效手段。《明湖居听书》节选自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 写的是主人公老残在济南听艺人白妞说大鼓书的一段。梨花大鼓是中国曲艺的一种, 它道具简单, 说唱结合, 感染力十足, 正是这篇文章让它名传四方。作者通过精彩的工笔描绘, 出神入化地写出了白妞说书的声乐形象, 把一百多年前的这场演出传录下来。

这篇课文重在让学生学习多角度描摹声音的方法。我选择了启发式教学和特色语段揣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先加工文本, 我将加工过的文本发给学生自学。经过加工的文本突出了学习重点, 明确了学习目标, 尽可能地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但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 听觉效果转换成视觉效果的过程还是不太容易, 信息技术再一次将难题化解。学生自己动手, 网上收集大鼓书的音频、视频资料, 前人描摹声音的妙句, 美妙的现代音乐作品等建立班级共享资源平台, 学生在学习时可以自由地查阅。这些图文并茂的知识载体能极大地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 使学生的认知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有趣。这节课, 学生是在美好的情境中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 他们理解了文章的内容, 品味出语言文字的魅力, 揣摩出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这节课, 信息媒体成了教师展示教学内容的工具, 教师教学的环境变成了“资源+平台”。我设计了多种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策略, 驱动学生挖掘学习的核心问题, 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 发挥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改变了被动听的局面, 在读和练的环节中表现出浓烈的自主学习意识, 直观形象的媒体营造出良好的氛围, 明确的目标指明了学习方向, 学生不仅向老师学习, 还可以从媒体中学习。良好的媒体环境, 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在知的环节中表现出浓郁的探究精神, 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有了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特色语段揣摩中表现出有效组合和互动, 教学活动是在学习者的讨论和对话中自然地展开的。学生搜集、处理资料时, 能体验语文的乐趣;收集的资料能激起学生下一步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动机和兴趣则象投入湖心的石子, 能激起学生思想的千层浪。

当然, 教师不是学生学习的旁观者, 不能认为我把学习任务通过多媒体发布出去了就万事大吉。老师应当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积极地提出建设性意见。例如, 当学生为学习的内容或方法发生争论, 意见难以统一时, 教师要做适当的集中;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 教师要适时点拨;当学生被媒体吸引, 学习目的偏移时, 教师要及时把舵;当学生的知识尚未巩固、能力尚未形成时, 要设计精当的练习等。只要教师牢牢立足文本, 用好信息技术这个辅助工具初中语文的“教”与“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信息技术融入学科的教与学的感悟 篇5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信息技术与基础学科整合是当前信息技术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国家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它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在几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一直在努力尝试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合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来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模式。在此过程中我也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中,教师如何认识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的内涵?我们能切切实实地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做些什么?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起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下面谈谈自己的感悟。.一、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的切入点

1、信息技术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的整合

兴趣是学习上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切创造发明活动最直接的动力。依据顾泠沅的情意原理“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师与学习者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和发展的支柱和动力”。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其好奇心是十分重要的。

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使许多抽象的科学知识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不仅能大大增强表现力而且易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极高的价值,从而促使学生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入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我在三年级科学课本中,当讲到“观察水”的知识点时,笔者在课前做好了一些准备工作,即收集好与教材上《自来水的生产过程》彩图有关的视频资料,并删繁就简,突出重点。在课堂上,先让学生观看教材上的彩图,再通过电脑与电视相连接的背投技术,让学生观看视频短片,了解江河里的水是如何被引入自来水厂整个过程。这样一来,全班学生对水就有了更加深刻、全面、具体的认识。

2、信息技术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整合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提供了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如我在讲授酸雨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塑料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可通过因特网获取有关国内外塑料研究的最新资料。学生通过网络浏览器查询各种信息,调用网上的资源来自学,同时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参加有关问题的讨论或请示教师的指导。从而,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培养他们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3、信息技术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整合新课程标准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而创新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启迪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实质和核心。也就是勇于突破传统、习惯所形成的思维定势,重新组合既定的感受、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结论的思维过程。由此可见,创新思维具有生动性、求异性、发散性和独创性等特征,所以在科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以达到启迪创新思维的目的。运用信息技术,能使课本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科学过程,生动地、直观地演示出来,便于学生对科学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使思维得到适时地启迪。

二、信息技术与化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为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依据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这一新的教学结构去探究新的教学模式,把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整合的切入点融入到教学当中,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兴趣—自主学习—创造”的教学模式,即:激发兴趣、自主实践、创造迁移。教学过程要经历“观察”和“思维”两大基本层次,实现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目标。其教学过程的基本思路是:

在上述模式中,将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四要素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是未知过程的设计者、指挥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感知和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劫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学生通过积极参与、体验、评价,获取知识,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协作性、主动性,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且很多基本技能得到开发。

如在网络课程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传授书本知识,而是创设“情境”、促进“协作”、提供“会话”的平台和引导“意义构建”。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通过网络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这是一种开放交互式的一种模式。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性强的特征,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

三、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整合带来了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变。信息技术与化学的整合带来了教育方式和方法的改变,在进入信息时代后,利用网络资源的共享优势,最大限度的利用网上信息,进行筛选、整理、提炼为我所用,再结合教学实际,从根本上改变了单纯使用有限的教材、教参备课的老套路;可利用多媒体创设新情境,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实验现象,达到声画同步,图文并茂,以激起学生兴趣;利用互联网进行人机交互沟通,通过上网查资料来进行研究性学习,甚至布断推广远程教育,提高学生和教师的互动。这样灵活高效的组织课内外活动,为此教学的空间极大地扩展,学科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与合作的余地得到无限延伸。

四、新的时代,中学教学需要信息技术

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认为,以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计算机与各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时所具有的特性,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创建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理念和媒体。应用信息技术来改进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一条必由之路。

五、现代的学生,学习离不开信息技术.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兴趣,开拓思维.而使用信息技术,能创设贴进学生实际的化学情境,挖掘教材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关注情境,为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为科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为学生的科学学习服务,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六 现代的课堂,需要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把文字、图形、图像、活动影像和声音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管理,使计算机成为能以人类习惯的方式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种新技术。利用信息技术能给学生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给学生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让学生按超文本方式组织与管理各种教学信息和学科知识,这将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七、现代的教师,需要掌握信息技术

教师与学生之间角色关系未来将发生本质的变化,学生将根据个人的需要实行自主学习,从而拓宽视野,发展思维。而教师则会成为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指导者、帮助者和合作者。在教师角色定位上,教师将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是“导”,更主要的是“引”,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为教师所掌握,而应由学生去理解、去研究、去发现。在教育理念上,教师将更注重“以生为本”,因为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除了传统的文本信息、图片信息,还包含大量的声音、动画等动态资源,学生将通过媒体演示进行讨论或者建立网站发表自己的成果,学生思维拓展空间更为广阔。教师将更注重学生合作、协同能力的培养。合作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信息技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协同发展,最大限度展现个人的自身价值,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以及教师群体相互激励、相互提高的作用,将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成为合作学习者、合作研究者,生生互动、合作学习将成为常态。

信息技术教与学研究 篇6

1.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这种情感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恰恰能用优美的图像,动听音乐,有趣动画,创设出一个个情境,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2.变静为动,化难为易,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逻辑思维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形象地认识事物,又要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就需要一个形象直观的过程展现。这个过程的展现,计算机给我们提供了绝好的帮助。

3.示范演示,突破重点,提高技能,验证原理

计算机的示范演示可以提高学生操作和练习的能力。计算机的示范操作比教师的演示要规范、形象、逼真、吸引人,并能与学生实际操作结合,形成操作技能。

同时,任何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还需要到实践中去检验。数学知识的正确与否也需要到实践中验证。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可利用它的动画特点,使其完成得更为完美。

4.明确主体,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计算机帮助下,让教师和学生一起面对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而对于教师,也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帮助中解放出更多时间,去对学生进行激发、引导、启迪、组织、交往、评价,更好地去发挥其主导作用。教师的“教”的主体地位也得到加强。同时,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也能构建起合理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将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网络环境下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作用

1.借助网络环境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可以用网页来制作出一个虚拟的问题情境,这样会使画面更加生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到课开始,兴趣生。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自己在电脑中反复看到这个问题情境,方便他们收集相关数学信息。

2.在网络环境中自主收集数学信息

通过电脑游戏(或网页中的视频),把单调乏味的活动过程变为富有趣味性、挑战性的数学游戏。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师要把学生推到活动的主体地位上去,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旨在“玩中学,学中玩。” 把知识加以引申、运用,促使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鼓励学生互相学习。

3.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开展合作交流

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节实践活动课的主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学习活动可以通过在电脑上输入一些文字或数据来完成。(如果是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把要用的文字或数据事先准备好,让学生通过鼠标拖动来完成。)在这样的过程中,既方便学生进行修改,还可以省去学生写的时间。学生完成之后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提交给老师。比较传统的课堂,这样更增加了一节课的机动性、灵活性。

4.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及时的课堂反馈与评价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不能全面看到学生的反馈情况,但在网络环境下,局域网的支持,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结论上传到教师机上,使教师能够及时看到学生的反馈,从而加以正确、有效的指导。

5.在网络环境下对所学知识进行扩展和延续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辛辛苦苦准备的内容,只能在这一节课上发挥它们的作用。这节课结束后便缺乏可操作性,学生不能对所学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而在网络环境下,如果我们设置了BBS这样的交流板块,这节课的素材可以随时再拿出来看,学生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教师进行交流。使这节课得到很好的延续。

三、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应用能够加强师生情感沟通,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意识

1.链接活动平台,开展合作学习,增强参与意识

如今探索活动的数学,让学生在操作、体验、创造的过程中获得有效的学习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利用网络的多功能特性可以为学生创设活动的平台,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在合作中体验交往的乐趣,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网络环境下促成师生多向交流,促进学生成长

现代教育中师生间平等交流、对话,同学间的协商、讨论已成为重要的教育教学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倾诉心声、表达看法、讨论问题等都可通过信息通道得以传输。数学教学中通过网络设置信息通道,可以提供同学之间、同学与教师之间共享与交流不同观点、看法的机会。

3.网络资源整合,提供探索空间,培养探究精神

使学生通过再发现来学习,学会探究性学习,比学会了什么更重要。在网络环境下利于开展数学的探究学习,在网络课件中,教师可利用网络的优势,把相关资源进行整合,设计利于学生探究的内容,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探究学习,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广阔的空间。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与学 篇7

网络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媒介, 同时也是一个对学习过程有巨大效应的教育学习系统, 能为学生营造一个探索发现的学习环境, 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因此从狭义角度来讲, 网络教学是指将网络技术作为构成新型学习环境的因素, 充分体现学习者主体地位, 以探究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活动。信息技术学科拥有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学活动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教师如能在教学中将网络软硬件资源转化成课堂教学资源, 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当中, 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新性。

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措施

众所周知,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具有以下优势:实现了教育信息的资源共享;不受时空限制, 使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便于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实现;通过多媒体学习, 接受多感官刺激, 学习效果得以改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相互沟通更加便捷、快速, 节省了大量时间;更加便于相互之间的合作、协商、求助等。

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 尤其利用网络环境开展学生自主性学习, 唤醒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发挥他们的选择性、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呢?我在教学中实施了一系列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策略, 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1. 做好充分准备再进行教学设计

我先根据教学任务拟定教学策略, 并制作电子教案。在制作过程中, 我结合课程大纲的要求, 查看网上有关资源, 或通过电子教案中的网址链接获取资源, 用网上的论述把直观明了的层次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一来, 将网络资源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 使得相关知识条理清晰, 学生也比较愿意听讲。如我们知道Photoshop中“通道”是一个学生比较陌生的概念, 对初学者来说很难理解, 课本中的解释也比较简单, 并不是很透彻。于是, 我直接将“通道”概念与网络中大量有代表性的例子展示给学生。如“通道”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抠图, 尤其是人像抠图, 即便是人的发丝都能准确地利用通道复制到其他背景中。看到这些效果神奇的案例, 学生就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机。这时, 教师打开Photoshop学习网站, 让学生自主学习“通道”部分的对应内容, 学生就会理解得更加深刻。

2. 利用校园网BBS组织网上专题学习

教师可以在BBS上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论坛, 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 大家把各自的观点和想法发表在论坛上, 从而形成畅所欲言的讨论氛围。学生也可以通过QQ直接与教师进行在线交流。比如, 在讲到计算机软硬件时, 由于学生平时较少接触软硬件, 又比较难以想象, 教师就可以建立专题讨论区, 如计算机硬件区、办公软件区等进行分类交流。学生将有关软硬件的困惑发布到论坛中, 在寻求问题解决办法的过程中能目标明确地学习相关知识。

3. 在网上布置形成性练习和复习思考题

课堂上授课和做练习历来都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环节。借助校园网, 教师可以在网上以发帖的形式布置作业、思考题, 引导学生到网上查资料、找答案。教师作为学生网络学习的导航者, 要在漫无边际的“网海”里, 引导学生驶上正确的航线, 寻找知识的精髓。学生以回帖的形式递交作业或者发到教师的内部邮箱, 教师网上修改作业, 可以对个别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4. 建立课堂评价体系, 设计课堂过程性评价表

及时的课堂评价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同时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学习。如“Photoshop路径”这节内容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可设计过程性评价以增加实际性的练习, 如下页表。

系统会自动统计学生的成绩, 并能对每一道题进行判断对错。教师可以在课上或课后从题库中调出每一位学生的试卷进行分析, 并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个别辅导, 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

如何避免学生网上学习的“迷航”

由于学生网络学习容易“迷航”, 有些学生不具备较强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性, 尤其是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不足, 要他们一下子进入对自学能力要求高的网络化学习, 显然他们是难以适应的, 而且会有不少学生偏离学习的目标, 所以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 任务驱动, 小组合作

根据微机室的布局及就近原则,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节课都预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任务, 每个小组都有一个任务, 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 任务可以相同, 也可以不同。这样, 就使学生精力集中在学习任务上, 而不至于在网上天马行空, 任意遨游。

2. 任务提交

任务完成后, 每位学生都要提交任务, 将作业上传到教师机。教师机上建立每个学生、每个小组、每节课的文件夹, 并进行分类存放。教师可随时检查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

3. 任务评价

每堂课最后都要随机挑选出一些学生或小组的任务进行点评。先让学生点评, 指出任务完成的优缺点, 最后教师总评。评价使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现在, 我基本每节课都基于这些环节来设计教学。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交流、合作、评价形成了一条流水线, 效果很不错。最为关键的是, 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兴趣及积极性。

利用网上教育资源,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实施教与学活动, 强调课堂教学与网上在线教学相结合, 强调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强调师生面对面交流与在线交流相结合, 是将来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 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式, 都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 以提高教育水平为目标。网络教学无论怎样发展, 其服务教学的性质不能变。网络教学是一种手段, 而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正确地进行教学策略设计, 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这就需要我们在实施的同时不断完善、不断优化, 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苏春燕.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模式的研究及其技术实现[D].天津师范大学, 2003.

[2]张敬环.网络课程中学习动机的激发与保持策略设计[D].河北大学, 2005.

初中信息技术课上的教与学 篇8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改变一开始就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 通过设置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来。例如, 在上“计算机硬件”一课时, 以前在上课时就是让同学们看书上的图片, 学生们都不感兴趣。所以我想到是否可采用实物创设情境?由于学校有部分淘汰的计算机, 我就整理了几个主机箱, 在课堂上将学生分成小组, 每组一个主机箱, 让他们通过课本去了解主机箱内部究竟有些什么硬件?平时说的“计算机心脏”究竟在哪里?同学们带着问题去查看主机箱内部构成, 里面的硬件可以随拆随取, 这比看图片、PPT、视频更直接, 同学们有了直观的感受, 再加上老师的讲解, 学习这部分内容就不会感觉枯燥无味了。

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任务驱动教学法以构建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 基本要求在于将所需传授的知识融于课堂任务中, 第一步发现并指出问题, 第二步解决问题并完成任务, 第三步总结经验、汲取知识。通过多维互动的课堂, 实现探究式教学。这是我们课改以来较常采用的教学模式,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 如果任务设计得有效, 就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进行积极地探索研究, 进而获得知识, 完成教学目标。如在进行Excel教学时, 课本上以动物的体重、奔跑速度等进行计算, 这些离同学们的生活有些远, 大家没有亲身体会,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到, 他们最希望知道的就是考试成绩是多少, 在班上的成绩排名情况。所以在进行教学和给学生布置练习时, 引入了考试“成绩表”作为任务驱动, 设置输入数据、美化表格、计算、排序、筛选等操作任务, 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任务, 通过老师的引领、自已实际操作来学习新的知识。最后,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张成绩表的数据整理, 看到自已的成果, 他们笑称:以后都能当好老师们的“小助手”了!这种学习方法能够使学生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投入到学习中, 在教师的引导下, 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和思想、情感投入到学习中, 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三、分层教学逐步提高

课堂上经常出现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一部分学生经常接触电脑, 一些简单操作, 没等老师讲完, 他就会了, 然后开始玩;但是一部分学生因为没有接触过, 听老师讲课很吃力, 自己练习要么无从下手, 要么反应慢, 动手能力弱。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原因是每个学生的家庭生活和受教育的背景不同, 还有就是学生的兴趣爱好、习惯和态度等不同, 从而在课堂上出现了有的学生玩得高兴, 有的学生做得辛苦。如何有效地利用课堂这仅有的45分钟, 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就是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计算机的交互性学习为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提供了机会, 完成教学以后, 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分层作业, 能力强的学生完成难度高一些的作业, 能力弱的学生完成一些基础的、较易完成的作业, 就可以大大的改善信息技术课堂上的“散乱”现象。在进行Flash教学第1、2课时, 由于同学们的绘画基础不一样, 有的同学能非常到位地利用软件画出逼真的图像, 但有的同学却怎样努力都无法画出来, 或者画得不好, 以致于一堂课都在画, 而没有完成动画的制作。而Flash动画主要是掌握让元件动起来的方法, 所以, 在设计学生课堂练习时就考虑到这个问题, 将练习分成几个部分, 要求学生分步进行, 然后按完成部分的多少进行评分, 最基本的就是使一些形状能够按要求动起来, 提高一些的就要有具体的图像, 然后能让图像运动起来, 这样, 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信息反馈积极评价

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而不是简单地对学生的成果进行判定。课堂教学评价应有全面的评价内容体系, 基础知识技能的掌握, 学生的自学、创新、写作能力, 包括学生的学习热情等, 都可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除了教师评价外, 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应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小组互评、网络投票评价等, 通过多元化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提高初中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教与学研究 篇9

一、数学教学中运用网络资源、信息技术是时代的要求

1. 教师必须能够利用网络资源、信息技术

网络资源、多媒体技术应用的现代教育方式正取代一些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是农村小学教学发展的趋势, 也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有驾驭教学的专业能力, 还必须具有与时代相呼应的信息技术素养, 以及运用网络资源、多媒体技术的能力.如果教师不能掌握网络资源、信息技术的运用, 就不能很好地利用现代高质量的教学要求, 就不能利用良好的教育资源来为乡村孩子服务, 不可能做到有效的教育资源共享.因此我在课余时间, 努力学习网络知识与信息技术知识, 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是教师的必修课.

2. 现行教材教学需要网络资源、信息技术

长期以来, 农村经济发展比较滞后, 农村小学校的现代设备的配置很难齐全, 缺乏有效的教具、学具, 农村小学的数学教师难以走出“课难备、书难教”的困境, 而学生也产生“不想学、太枯燥、没兴趣”的思想状态.如今在教学中就可以充分使用网络资源、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如: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过程中, 穿插用幻灯展示学生讨论的结果, 演算的内容、步骤、结果, 还有学生的作业等作品, 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创造力.学生始终兴致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避免了简单枯燥乏味的课堂情境.教学中不断地激发兴趣, 诱发了积极学习数学的动机, 形成了相互作用的情境.有了和谐、自由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信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网络资源、信息技术

1. 利用网络资源,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网络资源集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 教学过程各个环节都有设计, 根据教学需要把它们环环相扣, 有机组合, 并把它制作成课件运用于教学中.利用小学生好奇、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 在课堂中使用生动有趣的课件教学, 改变传统教学“黑板+粉笔”的枯燥与单调的老模式, 学生会有一种新奇感, 会使“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大大加强,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的心弦一旦被触动, 就会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如:我在教学“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 用网络课件来教学, 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把枯燥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生动的动画来演示, 通过动画的光与声来刺激小学生的多种感官,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以“静态”变“动态”, 再现情境, 加深理解

数学知识的形成通常要通过对具体的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 运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 利用其视听结合、形象直观、化静为动的特点和优势, 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静止的关系动态化.将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帮助学生克服认知障碍, 完成知识的构建.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 我让学生通过对实物的摸、看、数、量、算、说, 总结出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 有6个面, 6个面都是长方形或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对面的面积相等;8个顶点, 12条棱, 12条棱分成3组, 每组有4条, 且都相等.有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后, 老师再利用计算机课件的点、线、面等的闪烁, 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顶点、棱, 使学生十分清晰地认识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紧接着又把长方体实物移开, 抽象出平面, 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再通过面、棱的移动、拼合等一系列过程的演示, 同时配有声音, 利用色彩动态来比较, 得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 相对棱的长度相等”这一结论, 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些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 运用网络资源、信息技术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

信息时代的教与学 篇10

在信息时代, 教育、教学、培训要在现代教与学理论指导下, 应用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环境, 建构新型教与学模式, 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教改实验。师生首先要学会信息技术, 教师要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科研、开发、管理的创新工具, 启迪学生的智慧、开发学生的潜能,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生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创新学习的认知工具, 作为自我评测的学习反馈工具、作为创设情感的情感激励工具, 应用信息资源快速高效地学习。学生利用信息网络就能沟通世界, 走出地域的局限, 共享国内外最好的学校、最好的专业、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课程;就能让山区与城里的学生、海岛与平原的学生、西部与东部的学生、经济欠发达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身体不健全与身体健全的学生, 站在互联网信息资源同一起跑线上。

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共享, 提高远程学习服务质量, 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扩大教育规模为更多的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促进城乡间、区域间与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与教育公平均衡发展, 促进农村与边远贫穷落后地区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等。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 促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培养目标的实现。

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基础教育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从技术视野来说, 就要培养信息处理能力;从课程视野来说, 就要培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从媒体视野来说, 就要培养信息批判选择与评价能力;从心理视野来说, 就要培养信息问题解决能力;从社会视野来说, 就要培养信息交流能力;从教育视野来说, 就要培养信息获取与创新能力;从文化视野来说, 就要培养信息文化能力。总的说来是要培养信息时代新的“读、写、算”能力:“读”是信息的浏览、获取等;“写”是信息的发布、交流等;“算”是信息的加工、管理、问题解决等。从而, 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教与学研究 篇11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感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纲要突破了以往教师从教的方式转变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教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既要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学习,又要加强学生的发展性和创造性知识学习,从而增强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那么,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生语文学习中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究竟有何作用呢。

一、现代信息技术对改进教师教学方式的促进作用

在多媒体、网络的教学环境下,以“学”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方式有了得天独厚的土壤,教学方式由传统的以“教”为中心逐渐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教学方法由原来的基于归纳和演绎的讲解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商讨、意义建构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特别是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后,教师的角色从传授者、权威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支持者,信息技术则成为教师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通过研究,我们认为信息技术对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准备教学的重要工具,从教师备课查找资料,到设计、制作教学软件都可以应用信息技术,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质量。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苏教版),必修5本,选修8本,单高二年级选修的古典诗词达143篇,从背景信息到文体知识到文本解读再到赏析要点,单靠薄薄的教辅书解决不了实际的问题,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备课的必备工具。

2.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师创设更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借助多媒体可以创造情境,形象地再现内容,使人如临其境,既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干预教学活动,又引发真实情感。

3.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教师呈现教学内容的质量和效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教师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实现了教与学的角色转换,在研究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成为带领学生走进教材的向导,使学生融入教材环境,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使课堂成为交流的课堂。可见,利用网络环境进行语文教学,不仅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还可以体现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丰富性。

4.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传统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主要是声音、文字和图像,主要通过书、纸的记录和传播。信息技术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重要工具可以将多种媒体方便、快速地集成,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有效统整。它可以提供多种媒体的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它可提供超文本特性,实现对教学内容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它还可以提供网络传递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施开放。

5.信息技术促使师生平等互动。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是师生关系转变的表现,信息技术使师生由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变为平等、和谐的关系。在讲授现代散文《父亲》這篇文章时,教师在主机上抛出问题,让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学生之间相互评点,课堂无声但胜有声,教师作为一个平等的交流角色出现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探讨。信息技术的信息传递具有快速、隐蔽、灵活等特点,可以丰富传统的师生互动方式,使师生之间增加更广泛、更民主、更有针对性的交流。

二、现代信息技术对改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促进作用

1.激发学习自觉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对课堂的期待、对学习的挑战,自主学习才能产生运行的动力,学生的潜能才能得以展现。而多媒体和网络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于一体,在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可化微观为宏观,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可增强教学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极大的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引起其积极的情绪反应,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体现学生独立性。引导自我定向、自我规划、自主探索、自主检测,是自主学习的重要特征。在网络教学环境中,学生不必再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而能根据需要,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随时获取适当的学习资源,自由地开展学习活动。

3.满足学习的差异性。个性化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本质特征。尊重差异、发展个性才是自主学习的根本目的。中国传统教育之所以采取共性之上的群体性原则,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很大程度也是迫于班容量太大的压力。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界面友好、操作便捷的优势,可以成就广泛的学习目标,使学生顺应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认知风格,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辅助练习、学习策略、学习步骤和学习速度,及时得到同学、专家、名师的指点,及时收到反馈信息,促进个别化建构。这样个体差异性需要便会得到满足,多元智能会得到承认,知识的个人意义会真正被发现,“平等”终于有了保证,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4.提高合作有效性。传统的高中语文学习方式多半是学生听、写、读,很少交流,偶尔的讨论,易流于热热闹闹的形式,难免有学生滥竽充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后,同学可以跨越时间空间障碍,方便的、真实的进行同伴互教,学生可以跨越一个班、一个学校、一个国家交流学习,接受多数量、多元化的指点和帮助;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对学生终身发展大有裨益。

5.学习视野更广阔。现代信息技术可实现课堂内外教育资源的整合,使学生视野更加开阔。单就阅读而言,网络超文本的链接方式,便使阅读范围扩大、总量据增。学生在作文中,可以就某一话题进行题材搜索,活化知识材料。“秀才不出门”真的能够“全知天下事”。

信息技术教与学研究 篇12

关键词:信息环境,小学语文,教与学,模式变迁

1 信息环境下新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

1.1 教学思想的变化

传统教学模式中首先重视的是“教”, 其次才是“学”, 而新教学模式则将“学”放在了首位, 也就是将学生作为了课堂的主体, 从而树立了全面发展学生的思想。使得教学的设计和开展都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经验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实现素质教育的意义。

1.2 教学过程的变化

传统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一人进行逻辑分析和综合讲解,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新教学模式则变为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以及网上教学资源, 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 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或者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 自己参与练习, 从而学到知识, 并在讨论的过程中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语文口语表达交际的能力。

1.3 媒体作用的变化

传统教学模式中媒体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工具, 新教学模式则把媒体转变为学生认知的工具。新教学模式中, 教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和资源来鼓励和支持学生的“学”, 而不再是只支持教师自己的“教”。在信息环境下, 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学生变为了课堂的主体, 由被动的接受学习变为自主利用信息技术和资源, 与教师和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合作式学习。同时, 通过对资源的收集、筛选和利用, 来发现知识、探究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 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 在信息环境下, 学生也适应并学会了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2 信息环境下小学语文教与学模式的变化

现代信息技术, 可以将文字、图片、动画和声音进行整合, 从而给学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和情境, 将学生吸引到所设计的教学环节中,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2.1 利用信息技术, 创设阅读情境,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篇阅读材料都是由一系列的字、词、句、段组成, 而非一个个单字或词语。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 一定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对所阅读的材料没有兴趣, 即使教师再费尽心思的设计教学环节, 所能够达到的教学效果也是有限的。因此, 作为一名教师, 不仅要自己有足够的知识量, 而且还要能够运用一些辅助手段进行教学。现在, 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 学校都是多媒体教室, 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将所教的阅读材料制作成教学软件, 创设情境, 化虚为有, 通过生动的画面情境,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起学生的注意, 从而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利用网络资源, 培养学生自主索取信息的能力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下, 衡量人才的标准不再仅仅是知识的多少, 更重要的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学习的能力。因此, 要从小学开始就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越性。目前, 网络上关于小学语文课文的资料非常多, 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只展示一部分, 其余的大部分供学生自己学习时自由查阅, 教师只需要教授学生查阅信息的途径和方法。这样不仅可以扩展文章, 还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搜索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开阔了视野, 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2.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

如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 培养创新思维也是素质教育的更高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开始有了质的变化。现在, 已经实现了人机对话、机器翻译以及计算机制图等, 随之, 听、说、读、写的方式和内容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从而, 对人的表达能力的要求就更高了。因此, 就要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信息整理、加工的能力, 以便于学生今后语言表达能力的更好发展。

2.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协作式学习

目前, 网络已经普及, 无论是学生还是老人都可以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交流。并且在网络平台上也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建立讨论组, 让学生自主进行讨论, 交流不同的想法和观点, 进行协作学习, 同时教师也可以进行个别指导。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还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2.5 在信息环境下, 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 利用网络及信息资源实现小学生研究型学习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不断发展, 教学模式也随之变化, 培养人才的标准也发生变化, 现在所需要的人才不再是只拥有死知识的人, 而是拥有创新思维、能够将知识灵活运用在各个领域的人才。因此, 就需要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研究精神。教师和家长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的信息资源,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后, 鼓励他们自己去查找资料, 对问题进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不仅可以得到大量的信息, 扩展视野, 还可以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渐渐形成学生的研究型学习模式。

3 结语

上一篇:企业如何进行有效招聘下一篇:学校工资系统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