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乘法”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2024-08-29

“小数乘法”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精选12篇)

“小数乘法”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篇1

“小数乘法”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六道河学区陡子峪明德小学 鲁小龙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学习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会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3.体验数学的现实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竖式的方法计算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过程

课前准备:双色笔 白展板 多媒体课件 直尺 教学过程 一.口算

师:首先进行口算练习,请同学们准备好口算题卡,计时2分钟,开始!口算纸出示:

0.12×100= 28.9÷10= 19÷100= 7.9×100= 3.65÷1000= 1÷100= 0.91×1000= 0.42÷100= 90.2×100= 3.5×10= 9.6×100= 0.07×1000= 0.786×10= 0.479×100= 17.6÷10= 师:时间到!对子间互相交换题卡,用红笔评判。师:请×××同学横着直接说一下答案。(老师看着大屏幕,保证答案正确)生说答案,对子间互判。

师:判完后交换,组长统计一下本组全对的人数,其他同学马上改正。(同时进行,节省时间)

教师根据组长汇报在评价栏计分。

师:下课后组长把本组口算卡收齐,检查一下是否都改对了,然后再交给老师检查。师:现在收好口算卡,坐好!

教学反思:学生的计算速度有一定的提高,应加强学生的坐姿、书写习惯的培养。学生修改后应该让他们再对一下答案。此环节也可以采用对子之间互考等形式。

二.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逛超市吗? 生:喜欢!

师:好,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逛一逛超市,请看大屏幕。课件展示超市场景,最后定格书中主题图。师:你看到了什么物品?它的价钱是多少? 生抢答各种物品及价钱,每人说一种。师:亮亮和妈妈也来到了超市。(示图)

师:亮亮想买3枝自动铅笔,你能帮他算算花多少钱吗? 课件展示。

温馨提示:先估一估,再用计算器进行验证,看看你能想出几种方法。开始!

教学反思:从学生熟悉的购物场景入手,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过程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让学生读读题。

三、自学 1.独学 学生自己独立探索,教师巡视,个别指导。2.对学、群学

师:下面请对子同学、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期间教师巡视,小组同学交流完后,教师指定每组重点展示内容。

四、展示

1.各小组预展。2.全班大展示。

组1:1.8×3=5.4(元)

2元×3=6元 2角×3=6角 6元-6角=5元4角 5元4角=5.4元

生:我代表××组展示,亮亮买3支自动铅笔,每支1.8元,也就是3个1.8元,所以用1.8×3。我们先把1.8元看成2元,用2元×3=6元,2角×3=6角,6元-6角=5元4角,5元4角=5.4元。展示完毕,请其他组补充质疑。

生:那个2角是怎么回事?

生:因为把1.8元看成2元,每支笔相当于多算了2角,3支笔多算了6角,所以得减去多算的6角,那个2角就是每支笔多算的钱数。

师:你们组用的是估算的方法,表现不错!组2:1.8×3=5.4(元)

1.8元=18角 18角×3=54角 54角=5.4元

师:你们组运用了元角分的旧知识解决了新问题,真棒!组3:1.8×3=1.8+1.8+1.8=5.4元

师:你们利用乘法的意义,把3个1.8相乘变成了3个1.8相加,解决了新问题,有创意!

组4:1.8(写到主黑板上)

× 3 ————— 5.4 生:小数乘法竖式我们没学过,你们是怎么算的? 生:我们是盖上小数点,把1.8看成整数来算的。

生:如果把1.8看成整数,那结果应该是54啊,你们怎么得出5.4的?

生:把因数1.8扩大10倍变成18,这样积也就扩大了10倍,所以得把18×3的积缩小10倍才能得到1.8×3的积,54缩小10倍就是5.4。

师:你们听懂了吗?谁能再说一说? 生说师板书过程。

1.8 →扩大10倍 18 × 3 × 3 ————— ———— 5.4 缩小10倍 ← 54 师:小数乘法我们没学过,但是你们把小数乘法转化成了整数乘法,解决了新问题,看来转化真是一种好方法!(板书:转化)

(每一组展示生:请同学们聚焦这里。我代表-----组进行展示。请同学们补充质疑。请老师点评。谢谢,用掌声表示祝贺。)

教学反思:通过竖式计算,让学生学会转化的思想,利用前两节课的知识把小数乘整数化整数整数计算,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鼓励学生使用计算器,通过使用计算器来验证计算结果,改正计算错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表达能力差、声音小,小组展演速度慢,有空场。学生质疑少,课堂气氛不热烈。教师语言表达欠流利,缺乏激励鼓舞。3.解决妈妈的问题

师:亮亮买了铅笔,妈妈买了什么呢?(示图)

师:哦,妈妈买了25包挂面。你们能帮妈妈算一算花了多少钱吗? 生:能!

师:温馨提示:先估一估,再用竖式算一算,最后用计算器进行验证。开始!学生独立计算后小组交流。教师指定一生板书。(和1.8×3对齐写)0.95×25=23.75(元)0.95 × 25 _________ 125 225 _________ 23.75 师:先说说你们为什么用0.95×25?(或者让生质疑)生:因为每包挂面是0.95元,妈妈买了25包挂面,也就是25个0.95,所以我们用0.95×25。

师:再说说你们是怎么估算的?

生:0.95元大约是1元,1元×25=25元,所以大约花了25元钱。师:再说说你们是怎么笔算的?

生:我们先把0.95看成95,95×25得2375,因为0.95变成95扩大了100倍,这样积也就扩大了100倍,所以得把95×25的积缩小100倍才能得0.95×25的积,2375缩小100倍就是23.75。

师:现在想一想我们怎么计算小数乘法呢? 生自由说,师最后总结。

师:观察这两个竖式,因数中的小数位数和积中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吗?

生:1.8×3中因数有1位小数,积中也有1位小数,0.95×25中因数有2位小数,积中也有2位小数。因数中的小数位数和积中的小数位数相同。

师:嗯,看来小数乘法并不难,只要先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去算,最后再根据因数中小数位数确定一下积中的小数位数就行了。同学们太棒了!

教学反思:鼓励学生使用计算器,通过使用计算器来验证计算结果,改正计算错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再进一步总结算里,提升学生思维、解答能力。课堂气氛沉闷,学法总结时应让学生多说说自己的想法。

4.自主提问题

师:我们帮亮亮和妈妈解决了2个问题。你们自己能不能提个数学问题,自己解决呢? 生:能!出示超市图。

师:任选一种商品,提一个小数乘法问题,再用竖式计算。做完后在小组内交流。

展示:每组一人进行展示,其余同学用计算器验证。

生:我是-----组----=-=号同学,我提得问题是————,一共花-------元钱。

教学反思:展示时应该让其他同学用计算器验证一下,计算器应该人手一个。

四、反馈

1、书中课后一题,任选两道题笔算。

2、课后第二题,答案直接填写书上。

师:怎么样计算每种商品的金额呢?(生:数量×单价)师:怎么样计算总计金额呢?(生:把几种商品的金额加起来)师:(出示完整的购物单据)嗯,同时我们还要写出大写的价钱,填好购货单位、年月日、开票人,盖上开票单位章。只有填写完整,你才是一个合格的售货员!

3、拓展题

————×———=2.4 生说师板书算式。

师:像这样的算式还有好多呢,而且其中还有一定的规律呢,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探讨,希望大家都成为小小数学家!

教学反思:本环节我讲得着急,学生答案没有全部进行检查,缺少点评,未能及时出示答案,应该当堂反馈。2题教师应该等学生做完后再点拨,应该出示一张完整的票据,拓展题教师应该板书,学生无规律地说,老师有规律地写。

五、全课小结: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运用了什么学习方法?你有什么体会? 值日班长总结评价表。

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非常棒,书中第三题留作家庭作业,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教学反思:前面的基础知识、重点知识讲的不透,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教师点拨不到位。此环节学生表述不清,学生情感没有得到升华。整节课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教师和学生交流不很自然,教师缺乏激情。

教学反思

这个单元的知识是在三、四年级整数乘法和小数的基本认识的基础上的一个延伸。本以为学生会轻而易举的掌握知识,可是教学下来学生做题的情况却令我出乎意料。

一、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强

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依据因数变化与积的变化规律,而我在出示问题——找答案——分析原因,以达到掌握某知识点的目的,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举例子说明积的变化规律,这样获得的积的小数点与因数的小数点的关系才是主动的。

二、教师主导性太强

在学生做题中出现错误时,我总是急于给同学分析做错的情况,而没有让同学自己找找原因,如果让他们先想想小数乘法的法则,然后再跟错题比较一下,这时候有的同学可能自己找出错题的原因,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下次做题时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或者还可以把学生所有的错题的形式集合在一起,让学生自己“会诊”,找出错因。

三、新授前相关复习不够到位

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点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学生的基础掌握不好的情况下,就应该先为学生作好铺垫,提前让学生作好整数乘法和小数初步认识的复习,而不应该急于按教学计划开课。如果在开始教学新知识时就把好计算关,给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的话,就不致于出现正确率较低的现象。

经过此次课的教学,我找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为我在下一部分的教学提了一个醒,使我越来越认识到:没有精心的备课,就没有高效的课堂。没有了反思,就没有自己的教育信念,永远成不了具有自己鲜明个性的教师。

“小数乘法”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篇2

一、关注知识迁移

首先,需探究“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是否适合“小数乘法”,这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之一。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并能运用乘法定律进行整数简便计算的基础上安排的,是整数乘法的知识迁移,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因此,我先引导学生回顾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复习简便计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先观察整数乘法算式有什么特点,再进行验证。通过验证,让学生发现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从而顺利地把旧知迁移到新知中,为学生下一步探究奠定基础。

二、注重方法引导

1.加强口算训练,这十分必要,也很关键。一些与本课内容有密切关系的数的口算,如0.25、1.25、0.08、 0.4……应让学生牢记。学生口算能力强的话,计算定律的运用也就比较容易,即会很自然地应用口算定律来解决问题,因为简便运算的本质就是口算,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应用一些方法和技巧而已。

2.重视学生解题思路和不同计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形成能力。我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把新知的学习分为三个知识点,即“三个数连乘、两个数相乘、乘加乘或乘减乘”;课堂练习围绕三个问题来展开:怎么算?怎么想到这样算?运用什么运算定律?这样算有什么作用;在课堂中,渗透迁移的原理和凑整的思想,让学生能运用运算定律掌握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教师要把握每个知识点中不同的教学侧重点,使内容不重复,学生学习起来不感到枯燥,又使运算定律的教学落到了实处。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小数乘法简算题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题目中数据的特点,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及积的变化规律,把小数进行合理的变化后再进行简算。

3.纠正学生作业中常出现的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相混淆或不会运用乘法分配律的错误。如2.5× 32,学生知道32可以先拆分成4×8,第二步应该用2.5×4×8,但有的学生却用2.5×4之后再乘上2.5×8, 结果变成了 (2.5×4)×(2.5×8),在这里多乘了一个2.5,本来可运用乘法结合律解决的,但是学生却与乘法分配律混淆了。而在做4×(2.5+1.25) 这样的题目时,一些学生又写成了4×2.5+1.25,忘记1.25还要与4相乘。这两类练习题,是学生出现问题最集中的。针对学生作业错误,我在教学中重点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课后及时进行作业分析、讲评和订正,使学生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4.进一步理清学生的思路。复习时,我对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类型做了一些归类。一类是能计算出满十、满百、满千或者容易口算出结果的算式,如0.25× 4.78×4、2.33×0.5×4。第二类是直接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运算的,如1.1×2.5+0.9×2.5=(1.1+0.9)×2.5。第三类是拆数后可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其中又可把一个数拆分成两个数相乘,这个数能被4、8除尽的,如6.4、32等;还有两个数相加减,这个数接近1、10、 100、200……如0.25×32×1.25=0.25×4×8×1.25、4.86× 99=4.86×(100-1)、0.65×201=0.65×(200+1)。其中,把一个数拆分为两个数相乘的,拆分后可以运用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计算;拆分为两个数相加减的,拆分后可以运用分配律计算。

乘法公式课堂实录与反思 篇3

关键词:课堂;公式;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187-02

一、教学背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华师版课表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目前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于公式的发现过程教师们比较轻视,而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公式的应用,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规律,体验乘法公式的来源,充分理解公式的意义和作用。导致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意识得不到有效的培养,体会不到隐含在知识背后有意义的东西。基于这种教学现状,笔者在广泛吸纳其他教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在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尝试。

二、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1、创设气氛,调动热情

师:初次见面,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丰厚的礼品,想要吗?

生:要!

师:当然这礼物不能白送,需要同学用自己的智慧来赢取,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生:有!

(这是一堂我在江阴上的大市级展示课,为了迅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克服学生的畏惧和羞怯情绪,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设计了以上环节。)

2、自主探究,得出公式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多项式的乘法,两个二项式相乘,积可能有几项 ?请你举例说明。

生1:积可能有四项,如(a+b)(c+d)

生2:积可能有三项,如(a+b)(a+b)或者(x+1)(x+2)

师:再想一想还有其他结论吗?

生3:积还可能仅有两项,如(x+1)(x-1)

师:同学们总结得真好,两个二项式相乘,合并同类项后积有三种情况,同学们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积是两项式,因为它简单。

师:老师也认同大家的观点,简单是数学追求的一种美。你们能再举几个两个二项式相乘结果是两项式的例子吗?

生先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举出了大量的例子。

师:这些式子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4:当乘式是两个数之和以及这两个数之差相乘时,积是二项式。这是因为具备这样特点的两个二项式相乘,积的四项中,会出现互为相反数的两项,合并这两项的结果为零,于是就剩下两项了。

生5:而它们的积等于乘式中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师:生4和生5说得真好,他们总结除了这些式子的共同特征。在多项式的乘法中,对于某些特殊形式的多项式相乘,我们把它写成公式,并加以熟记,以便遇到类似形式的多项式相乘时就可以直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如上堂课我们研究的(x+a)(x+b)=x2+(a+b)x+ab.同样的你能用一个公式来概括表示上述例子吗?

生6:可以,(a+b)(a-b)=a2-b2

师:回答的真好,这个公式可以根据左边乘式的特点叫做两数和乘以这两数的差公式,也可以根据右边的结论叫做平方差公式。你能证明这个公式吗?

生7:可以,(a+b)(a-b)=a2-ab+ab-b2= a2-b2

(公式的推导既是对上述特例的概括,更是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证明,在此应注意向学生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特例—归纳—猜想—验证—用数学符号表示.)

3、运用举例,熟悉公式

师(在PP上展示问题):下列两个多项式相乘,哪些可直接用平方差公式,哪些不能?若能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直接写出结果,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1)(-4x+3y)(4x+3y)(2)(4x-3)(-3+4x)(3)(-4x+3y)(-4x-3y) (4)(4x+3y)(4x-3y) (5)(-4x-3y)(4x-3y) (6)(4x+3y)(-4x-3y)

生8:(3)(4)可以的,他们都可以看做(a+b)(a-b)的形式,结果都是16x2-9y2.

生9:不对,除了(3)(4),(1)(5)也是可以的,用一下加法交换律,(1)可以化成(3y+4x)(3y-4x), 结果是9y2-16x2;(5)可以化成-(4x+3y)(4x-3y),结果也是9y2-16x2

师:生9回答得对不对?

生齐声:对

师:对于第5题,你有没有其他的做法?

生10:有,可以用交换律化成(-3y+4x)(-3y-4x),-3y相当于 a,4x相当于b, 得结果9y2-16x2.

师:(2)(6)为什么不能用公式?

生11:因为它们的两项全部为互为相反数,没有相同的项。

师:观察真细致。请同学们再次观察这六个式子,两个两项式相乘法,满足什么条件才能用平方差公式?

生12:两个二项式相乘,如果这两个二项式中有一项完全相同,另一项互为相反数,那么就可以用公式,得到结果是相同项的平方减去相反项的平方。

师:好极了,你已基本把握住了公式的真谛。现在你对于公式(a+b)(a-b)=a2-b2中的 a、b是否有了更深的认识?

生13:认识更深刻了,a 表示的是完全相同的项,b 表示的是系数是互为相反数的项。

(通过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公式的条件,为熟练应用公式奠定扎实的基础)

4、变式练习,强化训练(略)

5、拼图游戏,验证公式

师: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很出色,因而礼品人人都有份!

生拿到礼品一看,卡片上一面是拼图板,一面是名人名言。

师:请大家把卡片上一面翻到拼图板的一面,小组合作,完成以下任务:

(1)你能拼出面积是a2-b2的一个图形吗?

(2)你能拼出面积是(a+b)(a-b)的一个图形吗?

生每人拿着一小块拼图板四人一小组合作很快拼出了满足上述要求的图片。

师: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发现?

生14:这两个图形都是有同样的两块拼图板拼得的。

生15:这就可以利用拼图得到这个公式(a+b)(a-b)=a2-b2

师:回答的真好!这就是利用图形面积从另一个角度来验证了平方差公式。图形给了我们更加直观的感受。这里面体现了一种数形结合的思想。

6、实践操作,应用巩固

有一位狡猾的地主, 把一块边长为a米正方形的土地租给李老汉种植。今年,他对李老汉说:“我把你这块地一边增加4米,另一边减少4米,继续租给你,你也没有吃亏,你看如何?”李老汉一听,觉得好象没有吃亏,就答应了。同学们,你们觉得李老汉有没有吃亏?

生:动手画图后,很快找到解题方案,利用平方差公式解决了问题。

7、巧妙设问,归纳小结(略)

三、教学反思

1、重视思维情景的创设

“以景生情”,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数学思维,使数学课堂成为富有趣味、学生积极探究的活动场所。一开始通过提问:两个二项式相乘,积可能有几项?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有旧知自然引出新知。在几何解释环节,利用奖品中的拼图,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推导出代数恒等式。

2、关注知识的获得过程

引导学生经历特例—归纳—猜想—验证—用数学符号表示的思维过程,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把“做数学”的过程还给学生,让同学感受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

3、注意学习方式的选择

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拼图游戏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中主动发展知识,体验成功,体会团结协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增强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4、优化内容的呈现方式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课件结合黑板书写,并且借助拼图板让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一起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于提高学习效率会产生较为积极的影响。

《乘法分配律》教学实录与反思 篇4

——《乘法分配律》教学实录与反思

教学内容:教科书24页—25页

教学目标:

1.在初步认识相遇问题基础上,学会解答相遇问题,并能自主发现和理解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教学实录与反思。

2.借助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中,初步学会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的数学方法学习知识。

3.体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探索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方法:

讨论法和演示法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验相遇问题

1、师: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境内的高速公路也越来越多了,(同时课件出示全国高速公路的图片)你们知道吗?其中我们山东的高速公路更是飞速发展,现在通车里程超过3000千米,在中国各省级行政区中居于首位。其中济南到青岛的济青高速公路是1993年建成的我省第一条高速路。下面,我们就到济青高速公路上去看看,好吗?

2、动态出示情境图。(两辆大巴车分别从济南和青岛同时开出,相向而行,在中途相遇)

3、师: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那么,你们能把刚才的情境表演出来吗?

(学生思考,跃跃欲试)

(1)两生合作,从教室前端的两侧同时相对而走,相遇握手。

(2)一生伸出两臂,慢慢往中间合拢,最后两手握在一起。

……

师:其实,像刚才同学们表演的这样,从两端同时出发,中间相遇,这就叫做相向而行。

师: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我们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说看到的信息)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济南到青岛全长多少千米?

师:自己能解决吗?来,先在小组内商量商量。

学生讨论后,自主尝试,教师巡视,教学反思《《乘法分配律》教学实录与反思》。

请两生展示:一生110×2+90×2

=220+180

=400(千米)

110×2求得是这辆大巴车性的路程,90×2求得是另一辆大板车行的路程,他们相遇了,把两部分路程加起来就是济南到青岛的全长。

一生:我们是这样做的:(110+90)×2

=200×2

=400(千米)

我们先算出1小时两辆车一共行多少千米,然后再求出2小时行多少千米?

师:对于他们的算法,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请问110+90求的是什么?为什么乘2就是全长了呢?

生:110+90求的是一小时两车一共行的,他们2小时相遇,也就是共行了2小时,所以乘2就是全长。

师:有时候,借助线段图能帮助我们理解。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线段图。

二、仔细观察,提出猜想

师:仔细观察这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说自己的发现:

生1:结果相等,都是乘以2,生2:一个是先把110和90加起来,再乘2,另一个算式是分别乘2再相加……

生3:会不会又是一个新的规律?

生4:老师,我知道这叫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就是(a+b)×c=a×c+b×c。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4:我在课本上看的。

师:你很善于学习,我们把这个猜想先记下来,那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还有待我们亲自验证。

三、合作探究,验证猜想

1、老师出题,学生验证。

课件出示题目:(125+12)×8 125×8+12×8

(78+69)×25 78×25+69×25

通过分组计算得出结论,它们都相等。

师:现在我们可以证明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了吧?

生:不行,只从这几个例子上下结论,好像还不够充分?

师:那你想怎么办?

生:再举更多的例子。

2、学生自编题目验证。

师:既然这个同学说仅凭这几道题目下结论还不够充分,那么这样吧,你们每人都来创造几组题目,并进行验证,好吗?

学生汇报,师板书:

生1:(50+18)×2=50×2+18×2

生2:(15+4)×6=15×6+4×6

生3:(35+0)×8=35×8+0×8

……

师:能举的完吗?那我们的这个结论成立吗?其实,我们今天通过猜想、验证得出的这个规律就是我们的数学家早已发现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3、明理内化,自我总结。

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乘法分配律呢?

生1:用数字举例说不完,我用字母表示:(a+b)×c=a×c+b×c

生2:我想用符号来表示:(△+○)×□=△×□+○×□

生3:我用汉字表示:

……

师:那么如果我们用文字来表述的话,该怎样说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课件出示结论: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可以用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 再把它们的积相加, 结果不变。

四、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课本26页自主练习1、2、3(略)

五、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110×2+90×2(a+b)c= ac+bc

小数乘法教学反思 篇5

1、口算

口算由于数字比较小,计算快捷。我就要求学生学生多做口算题。做完题目之后也用口算来验算。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做法,加深对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的理解。

2、积的变化规律

积的变化规律是已经学习过的内容,但是学生的记忆却不是很深,如是我也按照新课内容设计了一下,让学生自己来发现规律。充分的利用规律进行计算。

3、竖式数学格式

第一节课时我并没有注意到这个内容,结果部分学生习惯性的把数位对齐,后来我就抓住小数点为什么不对齐来讲:我们进行计算时是把小数当成了整数,所以相当于是末尾对齐了。

4、小数的位数

小数乘法教学反思 篇6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节整理和复习的课程。课程的设计的思路起源于校长说的一句话:简便运算其实就是那么几种类型。于是就把学过的简便运算的类型进行了分类,并给每种方法起了通俗易懂,贴切的名字,然后设计了本节课。

本节课从复习引入,先让学生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明确小数乘法在计算时,要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然后让孩子们口算三组算式,找出这三组算式要分别先算2×5=10,25×4=100,125×8=1000。这三个整数乘法的算式在进行乘法的简便运算时要经常用到,是非常重要的。接着通过填空复习数的拆分,让学生体会到在进行简便运算时经常需要将一个数进行拆分,当一个数接近一个整数时可以将这个数拆成一个整数加上或减去一个数。接下来让孩子们说说乘法有哪些运算定律,复习字母表达式。复习之后开始学习乘法的简便运算,将简便运算的方法分为四类。第一种找朋友法,第二种分配法,第三种提取法,第四种拆分法。通过学生们对相对应的题型的计算让学生们回忆自己犯过的错误,提醒大家要注意什么?在进行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分配法中设计了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错了,应该怎样计算?最后在全课小结后又强调了计算的重要性,并且设计了计算时要注意的事项。

整节课内容设计比较全面,学生整体掌握较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至于最终的教学效果还要看今后的作业中反映出的情况。

《小数乘法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7

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教材这样归纳: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再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在实际教学中,还有学生根据前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迁移归纳成: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是几位小数。这两种说法实际上是一致的,都可由积的变化规律得出。因此,小数乘小数是第一单元的一个复习重点。说算理对于学生计算方法的掌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搞形式化说理,忽视学生对算理的感悟,则有害而无益,形式化说理,表面上看似乎有理有据,推理严密,但它不是建立在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感悟的基础上,因而难以使学生对算理真正内化,难以使学生理解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复习中要准确的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真正做到查漏补缺。在讲算理的同时,重视计算技能的培养,细化类型,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正确的理解和掌握计算的方法,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课堂复习效率。在学生做题中出现错误时,我总是急于给学生分析做错的情况,而没有让学生自己找找原因,如果我让他们先想想小数乘法的法则,然后再跟错题比较一下,这时候有的同学可能自己找出错题的原因,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下次做题时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在我班计算能力差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口算能力差,所以我应该首先从口算能力着手,每天坚持进行口算练习。从今天的失败中,我找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在下一部分的教学提了一个醒,也使我越来越认识到:没有精心的备课,就没有高效的课堂。

《小数乘法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8

1、方法上的错误:不会对位;小数乘法的对位与小数加减法的对位相混淆;而不是末位对齐。

2、计算过程出错。其中计算错误率是非常高的,加法算成了乘法,或者减法的都有。

3、小数点点错。看成整数乘法算好后,忘加小数点;或小数点打错位置。

4、做完竖式,不写横式的得数等。

所以本节课的复习目标为:

一、知道小数乘法意义。

二、掌握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点的变化。

三、掌握乘数的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四、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复习重点为:

一、掌握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点的变化。

二、掌握乘数的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三、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本节复习课在课前我给学生设置了前置复习题单,这是相对我之前其他课的一个特殊之处,目的`就是让学生提前自己整理复习,节约课堂有效的时间。效果也比较明显,在检查复习单时,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对本单元的知识点做了详尽的整理,从而我在复习知识点时,大部分同学都能够跟着我的思路。

本节课我发现自己一个特别大的进步就是能够根据学生的回答从容进入到我预设的知识点上,并没有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而且在复习每一个知识点时我都给学生举例,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整节课我利用自己诙谐的语言以及有趣的动作吸引着学生,让学生一节课都感觉很兴奋,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以至于在下课铃声象时,学生都发出了一种不愿下课的声音,并且学生在楼梯间兴奋向其他老师说:“我们这节数学课上的好开心哦!”听到学生由衷的声音,我感觉自己的这节课是成功的。

欣喜之余,听课的老师还是给我提了很多中肯的意见,比如:在总复习时,我对知识点过于细化,节奏较慢。在举例时,我应该充分的让学生举例,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小数乘法”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篇9

本学期的教学活动进入最后也是最难的时候,小数乘除法(二)的教学也对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前一阶段小数乘小数的教学效果来看,孩子们大多数掌握的比较好。也因为本部分内容的重要和困难,我特别放慢了教学的节奏,加大了练习课的训练力度,特别是对部分学生采用密集型过关式训练。所以通过强化训练后乘法计算的正确率终于能够居高不下了。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本学期更大的难点内容,做好了前面的准备,我终于进入新课的教学。首先,我从几道口算题入手,引导学生复习整数除法中接触过的.商不变的性质,再利用2道笔算题复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因为在前面的教学中都是学生自己总结出的计算的方法,所以记忆相对来说也更深刻些,现在虽然相隔时间较长,依然很轻易就回忆出来了。

于是我结合买单价3.2元的苹果3千克共需花多少元?解答问学生:根据这道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你能写出除法算式吗?不仅沟通了乘除法之间的联系,也直接得出了9.63=3.2这一旧知,更引出了9.63.2=3。据此,让学生先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合理猜测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可能是怎样进行的,通过学生的大胆猜想,基本能得出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这样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再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初步得出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我没有约束学生先看除数来决定小数点移动的位数,而是默许他们用自己的方法去转化,然后在练习中引导他们逐步发现只需要把除数变成整数,而被除数也随着除数的变化而相应的变化就可以了。

所以,最终的方法依然是学生自己发现的。

“小数乘法”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篇10

潞城市店上中心学校 李红梅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乘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类推迁移能力。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小数乘法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的应用;教学难点是掌握小数乘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我认为:小数的计算是以整数计算为基础的,而运算的定律也是如此.学生如果能很好地掌握整数的计算,小数的计算也相对容易,因为它们的算理是一样的.只不过数的形式不同而已,应用整数运算定律是凑成整

十、整百。而小数中就是 凑成整数,但这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数感,要有较扎实的数学计算基本功。因此我个人觉得,加强口算的训练十分必要,也很关键,学生的口算能力强、水平高的话,计算定律的应用也就不在话下,他们可以很自觉地想到口算,即会很自然地应用计算定律来解决问题了。因为简便算的本质就是口算,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应用一些方法和技巧而已,所以在教学的开始环节中我设计了口算练习。

在教学例7这一环节里,让孩子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是数学学习的目的。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想,尝试用乘法的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激发了他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同时使学生体会到运用乘法运算定律的简便性,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我觉得这节课需要改进之处有:

1、对学生的多样思维应加大评价力度。评价一个孩子,要适时,适当,决不能敷衍,更不能抹杀,否则可能会压制孩子的思维积极性。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有待加强。

2、课前对学生的估计过高,所以使一些事先设计好的练习,没来得及做完。这也提醒我,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案,更重要的还是要备好学生,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小数乘法”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篇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初步体会乘法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3、培养学生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的含义。教具准备

课件、学生每人 50 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参与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那里好玩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游乐园去看看好吗?看看小朋友们都在做些什么?(课件出示游乐园画面)生:他们在玩摩天轮 生:他们在玩翘翘板 生:他们在玩划船

生:上面还有一些小朋友他们好像下棋

师:你观察的很仔细,这些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好不好。

(大屏幕出示小朋友在摆小棒的画面)

师:哦,原来他们在用小棒出了许多同样的图案,真漂亮呀!你们想不想摆呀,那好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你先想一想你要摆什么,想好 后等 老师说开始你再摆,看你在老师规定的时间里能摆出几个同样的图案来,你可听好了,老师让你摆出的是同样的图案。好,准备好了,开始。(学生动手摆小棒,教师巡视)

师:谁来告诉老师你摆了什么? 生 : 我摆了三角形

师:请你仔细观察一下,你摆了一个图案用了几个小棒? 生: 6 根,3 根„„

师:那你摆了这么多图案用了一共用了多少根呢?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把算式写在本子上。(学生写算式)师:认来说说你列的算式。学生汇报,老师板书。6 + 6 + 6 = 7 + 7 + 7 + 7 = + 3 + 3 + 3 + 3 + 3 + 3 + 3 + 3 + 3+3 = 师:你真能干,摆出了这么多图案,列出了这么长的算式,写得我手都有点酸了。能告诉我摆了多少个这样的图案吗?那我就应该写多少个了呢?(11 个)那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看我写的够吗?

生:数 1 个,2 个,3 个„„

师:那我在下面写上(板书: 11 个 3 相加)

[ 评析: 教师充分利用主题图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游乐园”的场景,在课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热情;同时让学生动手摆小棒,摆小棒是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操作活动,教师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创设了公园里小朋友们做摆小棒游戏的情境,引出“你们会用小棒摆什么?”,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愿望,为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而设计了恰当的学习活动。]

二、导入新课,探索新知

师:还有没有同数比他摆的还多呢 / 生;我摆了 14 个。

师:你也很能干,能如果我给你更多的时间呢,那你会摆出更多的图案了吗,那如果我摆了 100 个呢,那我的算式将会怎样呢? 生:更长,黑板会写不下了。

师:嗯,那我写起来会更累了,那么数学家们发明了另一种计算方法乘法。这节课构们就一起来学习。(教师板书:乘法的初步认识)

师:这个加法算式就可以写成(板书: 11 × 3)师: 11 和 3 中间的这个符号叫做乘号。(板书:乘号)

师:你们看看乘号像什么? 生:像叉 生:像拼音× 生:像加号

师:像加号,因为乘法是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加法的简便写法,所以数学家们就把加号这样一弯创造出了乘法。乘号只读一个字“乘”,这个算式读作 11 乘 3。跟老师读一遍。师:还可以这样写。(板书: 3 × 11)谁来读一读。生: 3 乘 11 师:那么 11 个 3 相加就可以写成乘法算式 11 × 3 和 3 × 11。你们看算法算式简单吗? 生:简单。

师:那你能把黑板上的这个加法算式也写成乘法算式吗?谁来试试。

生: 3 × 6 6 × 3

师:那我有问题了,加法算式只有 6,你写出的乘法算式里却有 3 呢,能告诉我这个 3 是从哪钻出来的吗?

生: 6 是这个加法里的加数,3 是一共有 3 个 6.师: 3 个 6 相加就可以写成 3 × 6 6 × 3 师:下面这个算式写成乘法算式呢?谁来写。生:写成 4 × 7 7 × 4

师: 4 表示什么呢,7 表示什么呢? 生: 4 表示有 4 个 7,7 是加法中的加数。

师:非常好,那你本子上有这样的加法吗,你能写成乘法吗 ? 来写一写好吗? 生写算式

师:谁来说说你写的算式,先说出加法,再说乘法好吗。生汇报

师:把你写的和同桌说说

[ 评析: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的活动中列出了同数连加算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像: “如果大家继续摆下去摆了 100 个作品,所写的连加算式会怎么样呢?”使学生体验到这样的算式真长啊,写起来真会非常麻烦。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哇!”的想法,这时,教师引出一种新的方法-乘法。

加上老师的激励性语言如“小朋友和数学家的发现是一样的”,让学生感到自信,感到自己能像科学家一样探索知识,由此获得了情感体验。]

三、应用新知,解决生活问题

师:同学们们,我们刚才一起玩了一个摆小棒的游戏,大家不仅列出了加法算式,还认识

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乘法。现在我们再到游乐园的别处看看吧。

(课件出示游乐园的场景。)

师:这次小朋友们都在玩些什么呢?你仔细看看,这游乐园里不仅有好玩的游戏,还藏着许多数学秘密呢,这次请你带着数学信息来说说。

生:我看见小火车上有的人一样,都坐了三个,有五节,一共有多少人呢?

师:你说的太好了,就像他这样说,你还能说一说。生:摩天轮上有多少人。生:过山车上一共有多少。

师:你们说的都很好,这些问题你们会解决吗?你想解决哪一个就解决哪一个。生在本子上解决问题。

师:谁来说说你解决的是哪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的。生汇报

四、自主练习,巩固新知

(课件出示)5 个 6 相加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练一练

五、学生小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我们一起去了游乐园,又动手摆了小棒,你有什么收获吗?

[ 评析:教师把公园游玩设计为本节课的一条主线,用这一情境串起了整节课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录与反思 篇12

综观当今小学语文教坛,课改无疑是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我们指出了方向,同时使课改更具可操作性。我们在为取得的成绩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

一、无节制地合作学习

现象:一位教师在教学《珍贵的纪念》一课时,引导学生进行了两次合作学习。

第一次: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课文1-2自然段,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亭子是谁建的?小动物们留下了什么纪念?小刺猬为什么站着不动?

第二次:请同学们齐读课文3-4自然段,然后同桌讨论:亭子周围的景色怎样?花是谁种的?为什么“这才是珍贵的纪念”?

课堂上学生四人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合作学习的场面可谓“热闹”,可之后的交流却颇令人失望,学生照本宣科,答案千篇一律,缺乏自己的独特见解。他们怎么了,难道不愿意展示自己?

反思:《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还需要合作探究吗?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讨论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不宜过多。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问题如果过多,往往他们连问题都记不住,还合作探究什么?那么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笔者认为:第一,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探究;第二,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难度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第三,当学生的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争论时,不妨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探究,准备与对方争辩。小组合作学习还应明确分工,主持人、记录员等各负其责。每位组员既要会表达见解,还要会倾听意见,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整合”功效。笔者还看到有些教师为了合作而合作,把一个完整的句子拆开来让两个学生合作读,如:读《看花灯》一文时,“(一生)元宵节,(一生)看花灯,(一生)大街小巷(一生)人欢腾。(一生)纸糊的金鱼(一生)吐泡泡,(一生)纱做的猴子(一生)眨眼睛。(一生)„„”这是何等地残忍,优美的诗句被拦腰截断,语感怎么培养?

二、无限度地收集资料

现象: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元宵节》一课前,请学生回家搜集元宵节的相关资料,上课时,她请学生展示交流搜集到的信息,发现学生手捧着一张张从网上下载的资料却说不出几句话来,课堂上顿时沉寂了,教师只好信手拿来几张资料开始讲解,效果可想而知。反思:“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许多教师拿到《语文课程标准》看到这段话时,只注意了“运用现代

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忽视了“公民”这个极为重要的词语。“公民”并不是“儿童”的同义语!要一个六七岁的学生就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确有些为难。可想而知,学生手中大段陌生的文字资料并非他们亲自动手所得,经历学习过程的并不是学生,而是他们的家长,难道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家长?收集检索大量的信息固然重要,但能否以批判性思维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也不容忽视。当然,这些能力都是需要培养的,是逐步形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就写道:(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应该)“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是第三学段(5-6年级)才要求具备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准确地理解课程标准,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低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图片资料对他们来说更容易接受,也更具吸引力。我们不如明确要求:去搜集相关图片,再请教一下家人,听他们讲一讲相关的信息,这样会更具实效性。谨记:搜集资料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我们的课堂不应该成为“资料展示厅”。

三、无目的地整合学科

现象:一位教师在教学《老树的故事》时是这样进行学科整合的:

(1)“现在,请小朋友们也来当一次音乐家,用你喜欢的曲子唱一唱《老树的故事》。”

(2)“小朋友们,‘这些身穿礼服的音乐家’会是什么样子呢?请你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画一画他们的样子。”

可以想象《老树的故事》这么抒情的诗歌配上学生所熟悉的欢快的乐曲会何等滑稽!诗人柯岩如果能够听到,不知会做何感想?还不如配上法国著名作曲家圣桑的《天鹅》,让学生多读一读,背一背,从而体会诗歌的意境!

上一篇:文言文倒装句复习教案下一篇:给青春一个昂贵的梦想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