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案例与反思

2024-06-24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案例与反思(通用9篇)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1

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与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回顾和整理了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内容。本着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原则,有条不紊地展开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因此,教师采用了先让学生分组整理,然后集体交流的方法。让学生在回顾的基础上系统地回忆所学内容,发现自己的不足,以达到整理提高的目的。

第六单元的内容相对少一些,也比较完整,结构比较清晰,利于学生自己把握。因此,在复习这个单元时,教师没有做过多的提示和指导,只是针对几个典型问题和容易出错的地方做了必要的提醒。在后面的习题设计上,都是比较有针对性的习题,比较全面,争取不落下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在全面掌握的基础上得到必要的提高。同时,习题的检测也是一个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举两得。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2

为此, 我校数学教研组的教师们选择“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进行了整体性教学的尝试。对该教学内容进行了两次教学实践, 不同的教学实践引发了我们深刻的思考。

【教学背景】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 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了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小数位数相同) 与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从教材的编排体系看, 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掌握, 四年级下册再来学习小数加减法就知识点而言是比较简单的, 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小数加减法, 计算的难点集中在小数点的处理上。

【教学实践】

设计一:提供情境→解决问题→得出算理

1.出示情境

任选两种商品, 算一算总价与差价。

2.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 学生尝试。

(2) 集体交流, 小结计算方法:小数点对齐 (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 哪一位上没有, 用0补齐。

3.巩固练习:计算并验算、解决问题

(1) 出示一组小数加减法的笔算练习。

(2) 练习后进行校对, 对错题进行分析反思。

4.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因为小数加减法学生基本已经会进行计算, 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学生没有新鲜感, 列式计算就这么点知识, 本节课的难点就是被减数的小数部分不够减 (或整数减小数) , 这样的难点只要通过几道竖式的练习就能突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 教师的注意力基本集中在计算的正确率上, 练练评评一节课, 尽管学生的正确率较高, 但学生的兴趣不高。这样的课学生上与不上有何区别?那么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怎样才能突破呢?

我们觉得有必要对小数加减法这一单元内容进行一个整体分析。

本单元共有4个例题。

例1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

通过分析后发现, 本单元的几个知识点都只是把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运算定律扩展到小数, 也就是, 接下去的每一个课时可能都会像前面第1课时一样, 学生上与不上差异不大, 这个单元按教材顺序教学效率相对会比较低。格式塔学习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韦特墨认为, 人们的思维是整体性的、有意义的知觉, 而不是各种映像的组合。他的警言是:整体不仅仅是部分之总和。于是我们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利用小数加减这一课时的载体, 把本单元的四个例题知识放在一课时中进行。把本单元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来教学, 这样既突出了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 又节省了教学时间, 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思考各种关系, 重新建构和思考, 从而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经验来解决新的问题, 形成转化比较的策略意识, 使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加减法的体系, 让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设计二:创造问题→研究算理→拓展内容

1.提出问题

请学生说出几个小数加减法的算式。 (学生说算式, 教师板书)

2.探究方法

(1) 教师挑选学生写的算式中的某一题,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 并且验证这个答案是正确的。

(2) 讨论交流后明确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法则。

(3) 写小数加减法的算式并进行计算。 (要求有小数位数相同的、不同的等)

3.解决问题

(1) 《童话故事》《雪孩子》《小学奥数》这三本书要多少钱?

(2) 小明只有15元钱, 他可以买哪两本书?

(3) 小红用20元钱买了《童话故事》与《小学奥数》, 能找回多少钱?

课后反思:设计二的教学尝试为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收获。

收获一:从怎样做到为什么这样做, 联系旧知明确算理

设计一强调的是怎么算, 而设计二中强调的是为什么这样算,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算的结果是正确的。

师:刚才你们计算了1.23+2.36, 都认为答案是3.59, 你能用什么方法验证它是对的?

生1:我是这样想的:给它们都加个单位米, 1.23米=123厘米, 2.36米=236厘米, 123厘米+236厘米=359厘米=3.59米, 所以1.23+2.36=3.59。

生2:我用加“元”这个单位来验证的。

生3:1.23是123个0.01, 2.36是236个0.01, 123个0.01+236个0.01=359个0.01=3.59。

师:那4.6+3.81与1.23+2.36区别在哪?你会算吗?

师:在计算4.6+3.81时, 你们为什么不末尾对齐?

生1:我在4.6的后面添0, 这样就可以末尾对齐了。

师:为什么要在4.6的后面添0?

生:因为4.6只有一位小数, 而3.81有两位小数, 在4.6后面添上1个0, 这样都变成两位小数, 就可以对齐相加了。

师:为什么可以在4.6的后面添0?

生:这是依据小数的性质。

生2:我不用添0, 只要把这两个小数的小数点对齐就行, 那样就是个位对个位, 十分位对十分位了。

师: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区别吗?

生: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一样, 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师:相同数位上的数, 它们的计数单位相同, 计数单位相同的数就能直接相加减。

此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用已学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 有用到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 可以说与小数有关的知识点都被激活了, 并且为后续的知识 (如分数加减计算) 学习积累了数学经验:两个数相加减, 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 如果计数单位不同, 那就要通过转化, 把它们化成相同的计数单位后才能进行计算。

通过这一教学环节, 使学生沟通单元知识的前后联系, 也使加减计算的相关知识形成体系。

收获二:从分散学习到整体认知, 构建完整认知结构

设计一只是教学了小数加减的计算, 而设计二安排了一个“解决问题”的环节, 此环节有三个小问题, 巧妙地将小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减法的性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自然无痕地渗透给了学生。

师:《童话故事》《雪孩子》《小学奥数》这三本书要多少钱?

生1:8.27+7.20+7.73。

生2:8.27+7.73+7.20。

师:这两个算式的答案一样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就是运用加法交换律, 结果一样的。

师:看样子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加减法中同样适用。

师:小明只有15元钱, 他可以买哪两本书?

生:可以买《雪孩子》和《小学奥数》。

师:没有其他可能吗?还有一本只告诉7元, 小数部分遮住的书能买吗?

生:不一定。

师:那当小数部分多少时, 这本书可以买?

生:15-7.20-7=0.8, 只要比7.8元少就行。

师:小红用20元钱买了《童话故事》与《小学奥数》, 能找回多少钱, 你怎么列算式?

生1:20-8.27-7.73。

生2:20- (8.27+7.73) 。

师:这两个算式有联系吗?你喜欢计算哪一个?

生:运用了减法的性质, 我喜欢算第2个, 因为它能先凑整的。

一道题, 让学生自然地将整数知识迁移到小数的学习中, 在不经意间掌握了新知识, 并在无形中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

【教学启示】

教师的教学应从整体出发, 从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整体规律出发, 树立整体结构的意识, 以长远的视野对学科书本知识按其内在的逻辑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或结构块, 以结构为大单元重组教学内容, 以结构的逐步复杂化作为贯穿单元教学的认知主线, 这与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提出的“从系统的角度来思考, 整体来把握一个知识块的前生今世及后延”的观点是吻合的。

小数加法和减法 篇3

例如:4.75+3.4=?你会用竖式计算这道题吗?

我认为:计算这题,可以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把4.75和3.4的小数点对齐了算,第二种方法是把4.75和3.4的末尾对齐了算。这两种方法,哪一种算法正确呢?我觉的应该是第一种算法对,因为小数的小数点对齐计算,这样,各个数的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第二种方法不对,如果是末尾对齐,那五个百分之一加四个十分之一应是多少呢?好像不好表达出来。我自学了课本后,验证了我的想法是正确的。

还有没有其它的计算方法了呢?想了想,我觉得还可以利用小数的性质来计算。把4.75和3.4的小数点都去掉,直接改用成整数竖式计算(但一定是两个小数的小数点移动的位数要相同)。把4.75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变成475,3.4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两位成了340,这样, 475+340=815,算完后再把81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是8.15,即4.75+3.4=8.15,看,问题就解决了!

而小数的减法和小数的加法一样,例如:4.75—3.4=?同样可以用这两种方法来解决。第一种是把小数点对齐计算;第二种是把小数点移动相同的几位后变成整数来计算,去掉4.75和3.4的小数点,变成:475—340=135,再移回得数的小数点之后,成了:4.75—3.4=1.35。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推荐] 篇4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简单小数的加减法》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小数初步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互动探究学习、迁移知识训练的方式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倡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小数加、减法,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体会和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因此教材设计了在文具店买文具这一例题情景,来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购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自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时我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弄清小数点对齐的道理。通过学习计算小数加法、小数减法,最后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教学中,我发现有具体实际意义的小数的加减法学生都能较快地根据实际意义来计算,由于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笔算来源于整数笔算的知识迁移,学生过渡不存在难度。但是在练习中出现了整数与小数的加减法,这时学生对于“相同数位对齐”开始混乱了,尤其是整数找不到小数点,又无实际情境依托。只是说了一下,大部分同学都懂了,我想在下次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把小数放在具体情景中(以元为单位),给算式一个具

体情境再讨论“相同单位对齐”,数位不同,空缺的数位也就是0,将其都转换成相同位数的小数,便于对齐相加减。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都能正确计算。

通过这次教学,我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

1、没有深钻教材。

2、没有正确的书写格式,竖式后面不能带单位,解决问题必须写横式,有单位,还要完整解答。

3、学生上黑板演练的太少,给学生练习的时间过少。

吴兆琴 2013、5、21 篇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教学反思

《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教学反思

对于小数加法和减法或多或少已有一些基础知识,上课之前通过对全班同学的观察和了解,他们利用竖式计算时,有些同学认为应该从左往右对齐,有同学认为应该把末尾对齐。有一半多的同学知道应该把小数点对齐,但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在教学的过程中,“计算时要把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要对齐”我强调得过多,而没有引导学生去理解清楚“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的其中道理。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用小数表示元、角、分”,让他们去理解在相加、减时,元和元相加、减,角和角相加减,分和分相加减。这样学生可能更容易理解“相同数位要对齐”的其中道理,如教学4.75+3.4时,可以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数量进行思考,4.75元是4元7角5分,3.4元是3元4角,所以,计算时分别把“元”“角”“分”对齐写,便于相加。同时也可以从小数的意义着手,4.75是由4个1、7个0.1、5个0.01组成的,3.4是由3个1、4个0.1组成的。根据整数加减法的经验,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除此之外,我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激趣这块还做得不够到位,教学本节内容时,我应该从“小学生买东西算帐”这个敏感的话题入手,“买东西算帐”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有趣的,就连二、三年级的小朋友也知道怎么算帐,只是他们不理解其中的算理,从这个角度去教学新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就浓厚多了。篇三:《小数的加法与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的加法与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第七单元。其实小数的加法

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原理差不多。相对来冰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及掌握对这部分知识,但是从我这节课来说,源于学生的基础差,可能收到的效果还是

很好。下面就我对《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进行自己的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

础上学习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所以本节课在开课时用断了

的软尺直接引出小数加减法的例子,位数完全相同的小数,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

很容易就让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了,再让学生进行比较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有什么

相同点: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

与整数是一致的。接着老师让同学们自己出题,看看小数加减法还会有哪些不同的新情

况。展示小数部分的小数位数不相同,进入新的教学内容,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这

时有部分孩子不是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了,他们把小数的末位对齐,此时,教师让他

们对两种书写格式对比演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让他们自己发现相同

数位不对齐无法举行计算,明白数位对齐和数字对齐的区别。在对“列竖式要对齐小数

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先出现一串的列竖式练习,然后让孩子通过观察发现,寻

找它们的共同点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就是小数点对齐,从而让复杂问题简单化。最后在

拓展练习中,出现一些数字相同,小数点位置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练习题,先让学生观

察比较,发现小数点位置的变化会影响计算的结果,从而培养孩子计算时认真细心的好

习惯。

整个教学进程中都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

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中使每

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在教学中,利用

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和

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更好的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堂上有层次,有步骤的安排

了练习题,并适当拓展、延伸。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将应用于生活。的确《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个单元的教材

在安排时是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素材——购买学校用品入手的。让学生很容易理解,最后我又强调了在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数位必须对齐,小数点也必须对齐。在练习中针对学生容易错的地方设计了一些练习题。整体感觉学生在这部分掌握的还是不错的。

《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刘俊延

“四则混合运算”是西师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四则运算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全部过程,其内容占小学教学知识的主要位置。我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把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将探求解题思路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感受混合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顺序。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对四则运算顺序的理解

通过学习学生基本能记住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顺序,即先括号内,后括号外,先乘除后加减,单一加减或单一乘除要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学生虽说能记住,但在实际的练习中出现了以下的问题或者说是误解应值得教师注意。(1)对“先”字的理解,我发现在很多学生的练习中出现误解现象,他们认为先算的就应该写在前面,如计算12+(13-4)-6就会这样些=9+12-6把先算的括号写在前面,还如12+5×6-15就会这样写=30+12-15,打乱运算的顺序。(2)在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时误认为要先算乘法后算除法,先算加法后算减法,如计算12÷3×2写成=12÷6=2,计算12-3+6就写成=12-9=3。而实际所谓先乘除后加减是指乘除哪种运算法则在前九先算哪种,加减也是。

2、很多学生在解答如“326与290的差去乘18与24的和,积是多少?”一类的问题时,对“与”、“和”两个字的含义理解出现误解,特别是“和”的含义。在学生的练习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出现错误,不理解其意思导致出现错误。“和”在题目中是表示连接两个数字的关系的连词使用还是表示运算法则中的加法来使用,老师一定要给学生将清,引导学生区别,正确的理解含义并写出正确的四则余混合算式。

3、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把算式说出来。(如x除以a减b的差。)这也为学生对文字题的理解打下了基础。

《尊严》教学反思

刘俊延

《尊严》是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说理性文章。它讲述了石油大王哈默在还没有成为富翁前的一个小故事,说明了他是一个有尊严的人,正是因为他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了尊严,并赢得了别人对他的尊重。

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暴露了我对于教材挖掘不深,缺乏教学机智、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体现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以及缺乏学法指导等方面的问题。

由于对教材没有深入地挖掘和领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反映出自己还是“背课”的痕迹过重,课堂随机应变能力较差。整节课给人感觉总是“老师问,学生答”,没有真正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比如,设计学生初读课文这一教学环节时,我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谁赞美了哈默?是怎样赞美他的?二是为什么会赞美哈默?对于第一个问题,由于学生在课前进行了预习,所以看到问题后便可以直接说出答案。但此时,由于我还不能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还是安排学生自读课文说出答案。这样,给人的感觉就是我在“背教案”。其实,遇到这种情况时,可让学生直接回答,然后再自读课文思考第二个问题。再如,本课的重点就是“尊严”的含意,但这一重点在我教学设计中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反重强调哈默是有尊严的,但是教师并没有抓住这个词,让学生真正体会“尊严”在课文中的含意。在参考其他教师的实录以及自我反思后,我认为应该在课文教学伊始先让学生说一说字典上对于“尊严”一词的解释,以及自己对于“尊严”这个词的最初理解。在学完课文后,再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自己对于“尊严”这个词的新的理解。再指导学生理解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话。让学生正确理解,当时杰克逊大叔其实并没有预见到哈默以后会成为百万富翁,而只是赞赏他的个性。说明只有一个有尊严的人在今后的生活中才会取得成功。此时,可以顺势力导,问学生:一个有尊严的人还应具备哪些品质?从而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除了尊严外还应具备其他好品质。最后升华主题,让学生对于那些同样也渴望成功的人说一句话。从而深化学生对于课文主题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学法指导。讲读课文的目的,是希望以讲读课文为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分析课文的方法以及相关学习方法的指导。但在我的这节课上,却是教师在“牵着学生走,教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整节课给人感觉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学生只是教师的一个陪衬而已。以分析哈默的语言为例,我事先将书中哈默的语言依次做成了课件,在授课过程中逐步出示,并让学生通过对比读体会哈默的性格。这样做虽然实出了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哈默的语言体会他的性格),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句子分析与课文相分离,并且没有更好地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我认为以下做法很值得尝试。那就是以“当??时,哈默??反映出哈默是怎样的人?”这样的形式,先带着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找到哈默的第一处语言,并进行分析,指导朗读。然后让学生学会这种方法,再自己在课文中找到相应的语言,完成练习,教师在此过程中再加以指导。这样既可以将课文分析与朗读指导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又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学法指导,让学生

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刘俊延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一位聋哑青年是如何观鱼画鱼的,赞美了他做事一丝不苟、全神贯注、持之以恒的精神。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感悟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和神态的。在阅读了课程标准和单元导读后我确立了4个教学目标。一是结合上下文体会“一丝不苟、忘我、融为一体”三个词语的意思;二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之间的关系;三是学习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的神态和动作的;四是培养学生做事专注、持之以恒的品质。我认为这四个目标的是符合单元的训练目标的,也是符合这篇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目标的定位做到了准确。

教学流程的设计科学清晰,第一步:理解鱼游到了青年的纸上。第二步:理解鱼游到了青年的心中。第三步:感悟鱼游到了我们的心中。整个教学过程隐含着内容和情感的主线,内容主线是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游到纸上,由此而展开学习小女孩的那句话——“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以及描写青年画鱼的动作和神态的段落。情感的主线随着内容的主线而行走,一边品读语言文字一边体会聋哑青年那种一丝不苟、全神贯注、坚持不懈的精神,学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步步加深。两条主线既齐头并进又相互交融。围绕着这两条主线,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品词析句积累语言,抓住课文中语言的生发点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游”和“画”的对比朗读;想象鱼的动态的词语进行扩展读;将文字还原成真实的画面来读;通过音乐感受文字来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渗透,即抓住关键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发展。问题的设计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给了学生充分展示的空间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着一些遗憾。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我应当引导学生总结“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之间的关系。虽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学生对这层关系已经有所感悟,但还不是很明朗,如果用上“因为??所以??”这组关联词,学生的思维将更加的清晰。这节课的整体感觉比较“紧”,作为教师,我自己的情绪都没有调动起来,更没有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在情感态度目标的达成上不是那么的自

篇四:五年级数学上册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苏教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小数加法和减法 1 教学反思

本单元把小数加法和减法分两段教学,先教学笔算的方法,在掌握笔算的基础上,口算比较容易的小数加、减法。然后教学加法运算律和减法运算规律在小数加、减法里仍然适用,并进行有关的简便计算。教材在编写方面,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不以既定的计算法则束缚学生,突出对计算方法的探索和理解。不求算法一步到位,适当展开了算法逐步发展、逐渐完善的过程。加强与整数加、减法的有机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包摄性更大的认知结构。

2.练习数量比较充足,练习形式活泼多样,避免机械、被动、乏味的计算训练。提供学生可能出现的计算错误,引起学生的注意;利用验算提高正确率,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3.注重计算知识的实际应用,除了解决购买物品时花钱和找钱的问题外,统计主要的收入和支出情况、计算水位高度、测量水的深度等内容,对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有积极的作用。

本单元的例

1、例2和“试一试”“练一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认知矛盾,因势利导,逐步构建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法则。

1、例2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列加法和减法的竖式,应该把小数点对齐。这道例题的教学安排是,先在小数加法中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问题,再向小数减法迁移。弄清小红一共用去多少钱,这里不是凭“小数点有没有对齐”来评判哪个竖式正确,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分析和体会哪种算法正确。

学生可以结合具体数量,2.58元是2元5角8分,3.15元是3元1角5分,2.58+3.15的竖式应该把表示“元”“角”“分”的数分别对齐着写,才便于相加。也可以从小数的意义进行分析,2.58是2个

一、5个0.1和8个0.01,3.15是3个

一、1个0.1、5个0.01,根据整数加法的经验,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对齐着列竖式,最便于计算。计算迁移到减法计算,是一步发展。在学生认知过程上,从理解方法到独立进行计算,可以内化算法。教学这个问题,只要突出一点,即竖式怎样写。

试一试”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和或差的小数末尾如果有“0”,应该化简。“试一试”的第一个教学任务是巩固“小数点对齐”这个必须遵循的写竖式的规则,让学生独立计算就能达到这一教学目的。第二个教学任务是化简计算结果。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教材中曾经指出:根据小数的性

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现在要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计算的结果。

教学时要注意两点:

第一,计算的结果,如果小数末尾的“0”没有去掉,计算是正确的,不能仅以没有把小数化简而判定计算是错误的;

第二,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小数性质,把得数里小数末尾的“0”去掉。去掉的方法是,在竖式上把这些小数末尾的“0”逐个划掉。

集中力量解决计算中的难点问题,因人制宜,允许学生选择自己需要的方式。在计算小数减法时,如果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比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少,学生往往发生错误。教材把这种情况视作计算中的难点问题,安排例3加以解决。其实,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例3才开始,在前面已有铺垫。在教学计算法则时,已经出现了两个加数的小数部分位数不同、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多的情况。

例3的竖式中,依据9.2-4.86写出的竖式,被减数百分位上空着。这一位上是几减几?由此联想小数的性质,可以在9.2的末尾添上一个“0”。写出了这个“0”,百分位上怎样算就清楚了。这个“0”是哪来的?这个“0”对计算有什么作用?这个“0”一般不写出来,只要把它想在脑里。这是对多数学生的导向。至于部分计算能力较弱的学生,仍允许他们把这个“0”写出来,能防止算错。篇五:《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教学反思

《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教学反思

对于小数加法和减法或多或少已有一些基础知识,上课之前通过对全班同学的观察和了解,他们利用竖式计算时,有些同学认为应该从左往右对齐,有同学认为应该把末尾对齐。有一半多的同学知道应该把小数点对齐,但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在教学的过程中,“计算时要把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要对齐”我强调得过多,而没有引导学生去理解清楚“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的其中道理。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用小数表示元、角、分”,让他们去理解在相加、减时,元和元相加、减,角和角相加减,分和分相加减。这样学生可能更容易理解“相同数位要对齐”的其中道理,如教学4.75+3.4时,可以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数量进行思考,4.75元是4元7角5分,3.4元是3元4角,所以,计算时分别把“元”“角”“分”对齐写,便于相加。同时也可以从小数的意义着手,4.75是由4个1、7个0.1、5个0.01组成的,3.4是由3个1、4个0.1组成的。根据整数加减法的经验,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5

教学反思

本单元把小数加法和减法分两段教学,先教学笔算的方法,在掌握笔算的基础上,口算比较容易的小数加、减法。然后教学加法运算律和减法运算规律在小数加、减法里仍然适用,并进行有关的简便计算。教材在编写方面,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不以既定的计算法则束缚学生,突出对计算方法的探索和理解。不求算法一步到位,适当展开了算法逐步发展、逐渐完善的过程。加强与整数加、减法的有机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包摄性更大的认知结构。

2.练习数量比较充足,练习形式活泼多样,避免机械、被动、乏味的计算训练。提供学生可能出现的计算错误,引起学生的注意;利用验算提高正确率,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3.注重计算知识的实际应用,除了解决购买物品时花钱和找钱的问题外,统计主要的收入和支出情况、计算水位高度、测量水的深度等内容,对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有积极的作用。

本单元的例

1、例2和“试一试”“练一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认知矛盾,因势利导,逐步构建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法则。

1、例2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列加法和减法的竖式,应该把小数点对齐。这道例题的教学安排是,先在小数加法中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问题,再向小数减法迁移。弄清小红一共用去多少钱,这里不是凭“小数点有没有对齐”来评判哪个竖式正确,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分析和体会哪种算法正确。

学生可以结合具体数量,2.58元是2元5角8分,3.15元是3元1角5分,2.58+3.15的竖式应该把表示“元”“角”“分”的数分别对齐着写,才便于相加。也可以从小数的意义进行分析,2.58是2个

一、5个0.1和8个0.01,3.15是3个

一、1个0.1、5个0.01,根据整数加法的经验,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对齐着列竖式,最便于计算。计算迁移到减法计算,是一步发展。在学生认知过程上,从理解方法到独立进行计算,可以内化算法。教学这个问题,只要突出一点,即竖式怎样写。

"试一试”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和或差的小数末尾如果有“0”,应该化简。“试一试”的第一个教学任务是巩固“小数点对齐”这个必须遵循的写竖式的规则,让学生独立计算就能达到这一教学目的。第二个教学任务是化简计算结果。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教材中曾经指出:根据小数的性

--1--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现在要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计算的结果。

教学时要注意两点:

第一,计算的结果,如果小数末尾的“0”没有去掉,计算是正确的,不能仅以没有把小数化简而判定计算是错误的;

第二,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小数性质,把得数里小数末尾的“0”去掉。去掉的方法是,在竖式上把这些小数末尾的“0”逐个划掉。

集中力量解决计算中的难点问题,因人制宜,允许学生选择自己需要的方式。在计算小数减法时,如果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比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少,学生往往发生错误。教材把这种情况视作计算中的难点问题,安排例3加以解决。

其实,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例3才开始,在前面已有铺垫。在教学计算法则时,已经出现了两个加数的小数部分位数不同、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多的情况。

例3的竖式中,依据9.2-4.86写出的竖式,被减数百分位上空着。这一位上是几减几?由此联想小数的性质,可以在9.2的末尾添上一个“0”。写出了这个“0”,百分位上怎样算就清楚了。这个“0”是哪来的?这个“0”对计算有什么作用?这个“0”一般不写出来,只要把它想在脑里。这是对多数学生的导向。至于部分计算能力较弱的学生,仍允许他们把这个“0”写出来,能防止算错。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篇6

2.教师:同学们,卢老师的这身衣服漂不漂亮?穿着这身衣裳,人美不美?想知道我的一身衣裳多少钱吗?我告诉你,红裙是499,衣服是459,我们一起来算算。(板书:499+459)3.教师:今天我们用笔算,笔算时要数位对齐(板书 数位对齐),然后从个位算起(板书:从个位算起),先算9加9得18,要满十进一(板书:满十进一),如果是减法不够减就要退一(板书:不够减退一)。

4.教师:这是我们学过的整数加减法(板书:整数加减法)。同学们,想一想,在笔算时为什么要把数位对齐后再计算?(等待3秒)为什么百位上的4不与个位上的9相加?(找几个学生回答)其实是4和9的计数单位不相同。

5.教师:我们把数位对齐后,那么计数单位相同的数就能直接相加减了,我们可不可以说,数位对齐,就实现了“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板书),这是整数加减法计算的道理,来,一起说一遍。

6.教师:现在我添上几个小点,看变成什么加法了。(小数加法)7.揭示课题。教师:对极了,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小数加法和减法。(板书:小数加减法)

二、探索新知

(一)引出小数加减法

1.教师:小数加减法你在哪里碰到过?

2.教师:我们在超市买东西的时候会碰到小数加减法,今天我们走进书店看看。(出示主题图)

3.教师:小丽要买这两本书,一本是《数学家的故事》,还有一本是《童话选》,你有找到关于小数加减法的数学问题吗?

生1:小丽一共花了多少钱?(教师:相当于是小丽一共花了多少钱,谁来列算式?还有不同的问题吗?)生2:《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元?(教师:好的,算式呢?)

4.教师:得数是多少呢?会算吗?(教师:这么轻,不会吗)好,请你在自己的本子上你试着笔算一下。

5.教师:算好了吗?小丽一共花了多少钱?(10.74元)你呢?你呢?(5个左右)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积极举手的同学非常棒。

6.教师:带上你的答案,上台来,他叫什么名字?()老师请开讲。(悄悄话:你们听清楚了吗?有没有什么问题?)我们用掌声谢谢()老师。

(二)探讨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师:刚才同学们没有问题,我倒还有几个问题想请教大家,愿意帮我解答的同学的坐端正,ok。问题:(1)刚才()老师用的是什么计算方法(笔算),嗯,今天我们主要学习小数加减法笔算。

(2)笔算时,你们先写几?然后呢?写在哪里?

(3)为什么要把4和6对齐?(因为他们计数单位相同

追问:4和6的什么是相同的?他们都表示几个一)你从哪里联想到要把计数单位相同的数对齐?(不知道,赶紧看看黑板)(学情预设:因为整数加减法是计数单位相同的数相加减,所以我想小数也是计数单位相同的相加减)

(4)因此把2和4对齐,就实现了2个十分之一加4个十分之一,5个9对齐,就实现了5个百分之一加9个百分之一,原来小数加减法的道理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是一样的。

(三)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数位对齐

教师:计算道理虽然一样,但长的有点不同,在小数加减法里有“小数点“书本里的小朋友提醒大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哦”。教师: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呢?(问2个)想一想,小数点的左边第一位是什么数位(个位),右边第一位呢?(十分位),这个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小数点对齐了,什么就对齐了,小数点不对齐呢?(课件演示)数位就不对齐了,数位不对齐,相同的计数单位个数就不能相加减了,小数就无法直接计算了。

教师:因此,在小数加减法里,把小数点对齐很重要。

(四)探讨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教师:1.接下来我们开始计算,从哪里开始算?

2.为什么要从5和9算起。奥,原来是为了满十进一,不够减退一,这与整数加减法相似,但整数加减法是从个位算起,小数加减法该怎么说呢?(百分位算起)同意吗?你说。那从哪里算起?(低位算起)

3.继续往下算。

教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减法,先写,再写,注意要(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不够减退一。你跟我算得一样吗?

三、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加减法,联系整数加减法,你有什么想说的?(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一样,要数位对齐,不过小数要小数点对齐数位就对齐了,就实现了相同计数单位相加减,计算时从低位算起,满十要进一,不够减要退一)。

四、巩固拓展

(一)基础练习

教师:小数加减法简单吗?有人说“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就是专家”,这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我们仍然要练一练,请看题。

2.98+0.56=

12.53+4.67=

7.2-0.8=

5.64-1.78=

教师:在自己的本子上完成。

教师:哪位同学来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的答案。教师:他叫什么名字?()老师请讲。(悄悄话:我说的对吗?你有没有意见?)教师:第二题,得数末尾的“0”可以省略吗?你的理由呢? 教师:掌声谢谢()老师。

(二)变式练习

1.看图写算式,并计算。课件演示。

教师:刚才大家都做得不错,来试试这个题。

教师:同学们,根据这幅图你能写出几个小数加减法算式,请写一写,比比谁写得多。

2.把分数改写成小数后再计算

3725815592+

+

+ ***000教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小数加减法,但分数忍不住来串门了,请算出他们的得数。先别急着计算,要求把分数写成小数后再计算,请试一试。教师:做好了吗?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教师:对于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说。(原来分数计算可以转化为小数计算)也不是所有分数计算都能转化成小数计算,具体情况等到五年级吧。

3.应用题。

教师:我的身高是1.59米,钱基超的身高比我矮2厘米,他的的身高是多少。教师:在答题前,你觉得要先干什么?(统一单位)

4.算式谜。

教师:今天是2015年4月27日,今天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有意义的日子,最后就让我们用 2,0,1,5,4,7组成下面的式子,我们来比谁写得多,1分钟时间,开始。(放音乐1分钟)

..教师:你写出了几个?比他多的有吗?谁来报,我来写。

教师:你从哪一位开始填的?嗯,这是1个,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填,答案才能不遗漏呢? 教师:一共有8种情况,这样的算式谜可以创造很多,下课后,跟你的小伙伴一起玩玩吧。

2.714.用 2,0,1,5,4,7组成下面的式子,你有几种方法。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7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合作探索、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能正确列出竖式来进行计算。

3.教学用具

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出示目标,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买文具”,让大家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2.能力目标:通过感受生活,让大家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大家学习数学的兴趣。

3.情感目标: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同学们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二、探究

1.课件出示例题:我买了这四种文具,一共用了多少元?

学生试做,一人板演。

展示不同算法,要求学生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讨论:用竖式计算时,有的同学把小数点对齐,有的同学把末尾对齐,哪一种算法正确?为什么?你能从哪些方面说明道理?

小结: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把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出示幻灯片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教学例2.出示题目,问:我们知道了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再算,那么怎样计算小数减法呢?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4.75-3.4这道题。

学生算完后指名说说是怎样想的。追问:为什么要把被减数和减数的小数点对齐?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3.教学“试一试”.要求学生根据学到的方法,自己算出结果。

指出:计算结果要化简,并让学生说说化简的结果和依据。

4.总结和归纳。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会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你能说一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吗?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些什么?先请同学们自己想一想,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引导学生归纳: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一样,都要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减,都要从低位算起。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2.做“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找出每道题中的错误,在分别改正,并组织交流。3.做练习八第1--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适当加以点评。着重指出列竖式的方法,小数点对齐,结果要化简。

4.考考你:小明在计算2.54+加上一个一位小数时,把“+”号看成了“-”号,计算的结果是1.5,那么正确的结果应该是多少?

先让同桌进行交流后,在集体交流汇报。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自己今天学得怎么样?先回去复习巩固,剩下的问题下节课继续学习。

《小数加法和减法》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小数加法和减法》选自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第一章,第一节。教材之所以要把它安排在这里,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其一学生在进入五年级后已经相继学习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也就是说,学生到此时已经具备了接受小数加法和减法相关知识的基础,其二,通过对小数加法和减法知识的掌握,就会为紧接其后的小数的混合运算做好铺垫,而且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及进一步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我认为教材把小数加法和减法安排在此处是起到了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此,我根据教学要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我探究、讨论交流,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的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合作精神。

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是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和计算法则。

二、教法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我将从学情分析与适宜的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教法分析。

1、学情分析

由于五年级学生刚刚学习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对小数的概念理解不深刻,容易造成知识遗忘,应该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又因为五年级学生的好动性强,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用具体生动的实例引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相宜的教学方法

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这节课,我将采用“引导——探索”的教学方法,配合小组的交流合作。

3、教学措施

利用多媒体进行生动的课件展示,加强直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利于的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学法分析

那么我将教给学生怎样的学习方法呢?

由于学生已经对小数的一般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对小数的加减法有了初步的概念,因此我将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把生活中的小数通过计算超市购物花了多少钱引入数学领域,抽象为小数的加减法。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例1的情境图

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说说知道了哪些信息?能根据刚才观察到的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然后根据问题列出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相关问题及相应的算式

2、再让学生根据上面的算式,讨论交流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时相机揭示课题,并板书(小数加法和减法)。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从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数学思想。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新知的探索及内化

1、在教学例1的第(1)问小数加法时。先让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尝试用竖式计算。然后让学生在小组里相互说说各自是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学生可能出现不同的算法,选取不同的算法板演,让全班交流讨论,重点讨论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列式计算。最终得出结论: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一样,也要数位对齐,而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可以做到相同数位对齐。

2、在教学例1的第(2)问小数减法时。我把探究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已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解决问题,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能学习,爱学习的目的。(设计理念:数学活动中,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在例题教学中,我力求体现由扶到放的思想,让学生通过讨论、判断、分析等方法进行列竖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等学习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能力。)

3、“试一试”的练习让学生计算后说说自己的做法,然后把计算结果化简,着重让学生说一说化简的结果和依据。使学生知道小数末尾有0时一般要根据小数的性质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进行化简。

4、最后进行总结和归纳。先在小组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吗?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设计理念: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实现迁移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学生自由总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序地回忆自己在进行小数计算时先做了什么(列竖式);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对于计算的结果,当小数末尾有0时,是怎么处理的(去掉末尾的0)。这样,不但帮助学生总结了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而且使学生懂得总结、概括的一般方法。)

(3)新知运用

练习是数学学习中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答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对法则的应用,更好的领会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以便学生掌握知识并能熟练应用。

1、基础性练习:完成“练一练”第1题和第2题。

做“练一练”第1题可以直接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一说计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别是24加9、9是整数加小数,也应该把小数点对齐着算。7、56减4、56的差的小数部分是0,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差应该怎样化简?差是多少?

做“练一练”第2题时,先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找出每道题中的错误,再分别改正,并组织交流。

2、应用性练习: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央视两名青年歌手的综合成绩进行比较(相关数据的对比),看谁的表现较好!”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4)回顾小结,提高认识

引导学生小结所学知识,并谈谈今天的学习收获。

通过这样的归纳与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再次进行系统地整理与巩固,突出本课的重点,构建了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认识。

(5)作业布置:分为A组必做题,B组选做题,C组思考题,分层要求。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完成作业,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板书设计

《小数加法和减法》说课稿(二)

一、设计思路

老师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帮助、激励和引导。本节课是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实际,根据新课程解决问题和计算相结合的特点设计的,力争做到“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有机统一。

(根据以上的设计思路,对教材、学生作以下分析)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近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以前较熟悉的整数加减法和三下学习的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内容是学生日常生活及起家一步学习的需要,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也是小学生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根据对我校四年级学生的调查,四年级的学生由于在三下已学过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已掌握了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绝大多数的同学对于二位及以上的小数加减法也能正确计算。而且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本节课采用尝试探索的教学方法。

(依据以上的分析,制定以下目标)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情景,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通过学生自主尝试探索研究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2、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注意验算检验,提高计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学数学、想数学、用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小数加减法的算法(相同数位对齐)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为位数不够时的小数加减法。

四、设计意图

(一)课前对我校四年级学生的调查发现,有90%以上的学生很喜欢体育活动,也知道不少的体育名人,中国跳水队也是家喻户晓,所以本节课围绕着奥运会女子3米板的决赛展开。

(二)初步尝试小数加减法

通过郭晶晶、吴敏霞、帕卡林娜三人的得分,能计算小数的加减法

1、这里的得分数据于2004年奥运会的成绩,修理又不同于原数据。通过对课本数据的分析,发现课本的数据虽为二位小数,但百分位均为“0”,这样的数据虽然更具真实性,但出现本节课中,加减法的实质还是停留

在三下的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也不会存在“对位”问题,所以我对数据进行了处理,虽然这样有“伪生活”的嫌疑,但在非正式化的表达中,这样的数据更真实。

2、感受加减法的算理算法。

郭晶晶的二轮后得分计算实际还是停留在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上,所以在这节课上不作过多的停留。

吴敏霞的得分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涉及到对位问题,由于大多数的学生知道整数要和整数相加,因此,引导学生去根据小数的意义对位计算是一个重点,并板书,加深学生的印象。

3、三个人的二轮后总得分得出后就能进行比较,而后引出被减数位数不够的小数减法,这是这节课的难点。当学生出现问题时,要求学生用加法验算,体现验算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而后的“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减少错误”实质就是算法。

4、通过6题的练习,学生对小数的加减法已基本掌握,这时适时地对一般方法进行小结。

最新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案 篇9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一课时 一般的小数加、减法

总序:

执行时间:

执笔人:

教学内容 : 教材第 72 页的内容及第 74 页练习十七的第 1—4 题。教学目标 :

1、结合具体情情景,理解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位数 相同的小数 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口算和笔算,提高计算能力。

2、能正确进行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理解小数点 对齐的道理,沟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计算的价值,逐步养成迁移、类推的思维习惯。教学重点: 理解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位数相同的小 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想一想,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经常用到小数?(学生自由举例)师:我们买东西的时候也经常要用到小数,那些同学有过购物经 验?(学生举例)师:非常好,大家有过购物的经验。在购物过程中,我们不但会遇到 小数,还会遇到小数的计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板书)师:希望大家开动脑筋,大胆猜想,看谁能根据自已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发现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并说明其中的道理。

二、自主探究

1、小数加法。

师:(课件出示第 72 页例 1 情境图)读情境图,你能 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吗?

生 1:已知 《数学家的故事》 单价是 6.45 元,《童话选》 单价是 4.29 元。生 2:所求问题是买《数学家的故事》和《童话选》一共要花多少 元?

师:你能画图表示出上面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吗? 学生画图,教师 展示: 师: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如果求一共要花的钱数,用什么方法解 答?

生: 已知两本书的单价,求它们的总价,就是把两个单价合在一起,把两个数合成一个数,用加法计算。

师:谁能写出它们的数量关系 式? 生:数量关系式为

师:你会列式解答吗?(学生尝试独立列式计算,同桌互相交流)

师:说说自己是怎样列竖式的?又是怎样计算的?(让学生上台说说,最后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从最低位算起)

师: 谁想把自己写的算式拿来展示一下?

生: 6.45+4.29=10.74(元)6.45 +4.29 10.74 答一共要花 10.74 元。

师:竖式计算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生: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 可以相加。

2、小数减法。师: 根据上面的情境图,你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解答的数学问题吗?

生 1: 《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钱?

生 2:还可以说《童话选》比《数学家的故事》便宜多少钱?(学生画图,教师展示)师:你能画图理解它们的数量关系吗?

师: 谁能找出已知信息和所求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

生: 已知两个数,求它们的差,用减法计算。关系式为

师:你会列式解答吗?把你的算法轻轻地告诉同桌,说一说,你是怎 么算的? 生: 6.45-4.29=2.16(元)6.45-4.29 2.16 答: 《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 2.16 元。师:你遇到了什么困 难? 生:十分位不够减,依照整数减法的方法向前一位借 1 当十。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生: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师:关于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时,你需要注意些什么?

生:计算小数的加、减法时,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点数位对 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进行计算,最后得数里点上小数点(和横线 上的小数点对齐)。

师:列竖式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列竖式时,首先把小数点对齐,然后从低位加起或减起。计算加 法时,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 1.计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 位借 1 当十再减。

师:你们说说小数加、减法与什么加、减法计算很相似?

生:我们也可以说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一样,需 要留意的是要对齐竖式中的小数点,还要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最后的结 果中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师:对,计算的结果要化简。我们共同总结出了小数加、减法的笔算 方法,希望大家在以后的计算中能留意这些。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 1:我知道了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生 2:我知道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算理相同。

生 3:我知道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体会到了 数学的转化思想。

五、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特殊的小数加、减法

总序:

执行时间:

执笔人:

教学内容: 教材第 73 页的内容及第 74 页练习十七的第 5—10 题。教学目标 :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2、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即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掌握被减数比减数少时,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3、学会分析、比较、归纳和类比的思维方法。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即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掌 握被减数比减数少时,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整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那现在谁来说说 计算方法呢?

生: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满十向前一位进 1;减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不够向前一位借 1 当十再减。师:说得真好!再整数加减的基础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特殊的小数 加、减法。(板书)

二、自主探究

1、特殊的小数加法。(出示情境图)师:观察情景图,你能找出所求问题和已知条件吗?

生 1:已知《数 学家的故事》的单价是 6.45 元,》神奇的大自然》的单价是 8.3 元。

生 2:所求的问题是买这两本书一共花多少钱? 师:你会求两本书的 总价吗?(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讨论)

生:已知这两本书的单价,求买这两本书的总价,就是求这两本书的单 价和,即求 6.45 与 8.3 的和,用加法计算,列式为 6.45+8.3 师:你会计算与解答吗?(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讨论)

生:6.45 元表示 6 元 4 角 5 分,8.3 元表示 8 元 3 角 0 分,求 6.45 与 8.3 元的和时,把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即可,即 8+6=14(元 0、4+3=7(角)、5+0=5(分),所以 6.45+8.3=14.75(元)

师:你会列竖式计算吗?

生:根据上面的分析,用竖式表示为: 6.45 8.3 +8.3 或者 +6.45 14.75 14.75 答:买这两本书需要 14.75 元。师:列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

2、特殊的小数减法。

师:根据上面的情境图,你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解答的数学问题吗? 生: 《数学家的故事》比《神奇的大自然》便宜多少钱?

师:谁能解 释一下“便宜多少钱”是什么意思? 生:求“便宜多少钱”就是求《数学家的故事》的单价比《神奇的大 自然》的单价少多少钱。

生:还可以说求《神奇的大自然》的单价比《数学家的故事》的单价 多多少钱。师:谁能结合题意具体说说?

生:求《数学家的故事》的单价比《神奇的大自然》的单价少多少钱,就是求 6.45 比 8.3 少多少或者说求 8.3 比 6.45 多多少,求一个数比另一 个数少(多)多少,用减法计算,列式为 8.3-6.45.师:你会计算与解答吗? 生:8.3 元表示 8 元 3 角 0 分,6.45 元表示 6 元 4 角 5 分,求 8.3 元比 6.45 元多多少钱,用 0.30 元减去 0.45 元,是不够减的,先拿出一个 1.00 元,用 1.00 元减去 0.45 元,得 0.55 元,再用 0.55 元加上 0.30 元等于 0.85 元,接着用 7.00 元减去 6.00 元等于 1.00 元,所以最后结果是 1.00 元+0.85 元=1.85 元。

师:上面这一过程你可以用竖式来表示吗?(演 示给学生看)〃〃 8.30-6.45 1.85 师:列竖式时,你遇到了什么困难?

生:我是按照整数的退位减法来计算小数的退位减法的,不同的是要 把小数点对齐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通过解决上面的问题,特殊的小数加法竖式应 该怎样计算?

生:列竖式计算位数不同的小数加法时,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的数位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法的方法来计算。

师:小数减 法呢?

生 1:计算小数减法时,哪一位上不够减就要从前一位借 1 当十 再减。

生 2:小数部分的位数不够时,可以先根据小数的性质改写成位 数相同的小数后,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师:你能用自 己的语言说说怎样计算特殊的小数加、减法吗?

生:(1)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尾数对齐。

(2)哪一位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 1,哪一 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借 1 当十再减。

(3)小数部分的位数不够减时,可以先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改写成位数相同的小数后,再进行加、减法 的计算。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 1: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与整数加、减法的算理相同,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可以相加减。生 2:我学会了类比的思维方法。

五、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总序:

执行时间:

执笔人:

教学内容 : 教材第 76 页的内容及第 77 页练习十八 教学目标 :

1、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混合 运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贴积膏解决问题 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

教学重点 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星期天,小刚和小林来到新华书店,他们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二、自主探究(出示教材三种图书和单价图)师:小刚买了 3 本书,一共花了多少钱?

师:通过读情境图,你知道 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少儿绘画 ABC》单价 7.45 元,《太空漫步》单 价 5.8 元,《海洋世界》单价 4.69 元。师:求买上面的三本书一共要花多少元,就是求什么? 生:就是求上 面三本书单价的综合,即求 7.45、5.8 与 4.69 的和。

师:求和我们用什么计算?你会列出算式吗?

生:用加法计算,列式 为 7.45+5.8+4.69 师:谁能说说,解答上面的问题,需要怎样计算?

生 1:先求出《少儿绘画 ABC》与《太空漫步》的单价之和,再求出 三本书的单价之和。

生 2:直接列竖式求三本书的单价之和。

师:好,下面就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出上面两种解题方法的 算式并解答出来。(学 生 尝 试 独 立 解 答,小 组 交 流,全 班 汇 报)1: 7.45+5.8+4.69+17.94(元)7.45 13.25 +5.8 +4.69 13.25 17.94 7.45+5.8+4.69+17.94 生

答:买这三本书一共需要 17.94 元。生 2 :(元)+4.69 17.94 7.45 +5.8 6

答:买这三本书一共需要 17.94 元。师:(出示课件)小林买了两本 书,一本单价是 6.45 元、一本单价是 8.3 元。如果小林付出 20 元,应找回多少钱?

师:谁能说说“找回多少钱”是什么意思?

生:用付出的钱数减去花掉的钱数就是还剩下的钱数,也就是应该找 回的钱数。

师:你能画图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吗? 学生尝试画图,教师演示:

师:根据给出的线段图,谁能说说付出的钱数、花掉的钱数与找回的 钱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生:付出的钱数-买单价 6.45 元的书花掉的钱数-买单价 8.3 元的数花 掉的钱数=应找回的钱数。

师:你还能找到其他的等量关系吗?

生:付出的钱数-(买单价 6.45 元的书花掉的钱数+买单价 8.3 元的数 花掉的钱数)=应找回的钱数。

师:根据上面的关系式,你会列式解答 吗?(学生独立解答,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方法一 20-6.45-8.3=13.55-8.3 =5.25(元 答:应找回 5.25 元。

方法二 20-(6.45+8.3)=20-14.75 =5.25(元)答:应找回 5.25 元。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通过解答上面的问题,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生 1:三个小数 连加,可以先求出前两个数的和,再与第三个数相加。

生 2:三个小数连加,还可以把小数点对齐后,列一个竖式来计算。计算时,哪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 1.生 3:小数连加的运算跟整数 连加的运算顺序相同,可以一次相加,也可以两次相加。

师:计算小数的连减,需要注意什么?

生:小数连减计算,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还可以先求出两个减数的和,再计算。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 1:我知道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可以类推到小数加减 混合运算中。

生 2:计算小数的连减时,可以运用减法的运算性质,先求出两个减 数的和,再求差。

五、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总序:

执行时间:

执笔人:

教学内容 教材第 79 页的内容及第 80 页练习十九 教学目标 :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水小数同样适用,并会应 用加法运算 定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能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习了哪些加法运算定律?

生:加法交换律和 加法结合律。

师:你能用字母把它们表示出来吗?(学生说,教师板书)

生:加法 交换律 a+b=b+a;加法结合律 a+b+c=a=(b+c)。

师:我们学这些运算定 律的目的是什么?

生:学这些运算定律是为了帮助我们进行简便计算。

师:下面的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计算后,你发现了什么?

3.2+0.5○0.5+3.2(4.7+2.6)+7.4○4.7+(2.6+.4)

生:相等,两个小数 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三个小数相加,先把前两个小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结果不变。

师: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加法的运算定律页同样适用。应用这 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计算简便些、我们今天就学习整数加法运 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板书)

二、自主探究

出示例 4.计算 0.6+7.91+3.4+0.09 师:上面的算式属于什么算式?我们应该怎样计算呢? 生:上面是连加算式。按照运算顺序,从左往右计算,计算出 的小数 如果末尾有 0 要去掉。

师:自己试着计算一下。(学生独立完成,板 演展示)0.6+7.91+3.4+0.09 =8.51+3.4+0.09 =11.91+0.09 =12 师:观察上面的算式,想到其他的计算方法吗? 生:整体观察算式发 现,如果交换 7.91 和 3.4 的位置,这样 0.6 与 3.4、7.91 与 0.09 都可以 凑整计算,也就是说在运用加法交换律后,再继续使用加法结合律就可 以使计算更简便些。

师:你会解答吗?(学生独立完成,板演展示)=(0.6+3.4)+7.91+0.09)=4+8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把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你有哪些收 获? 生 1: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小数加法中同样适用,运用这些运 算定律,可以使得计算简便些。

生 2:计算小数加、减法,可以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也可以根 据算式的特征,灵活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师生总结收获 0.6+7.91+3.4+0.09 师:通过本课时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整数加、减法中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加、减法同样适用,在计算时,我们要先观察算式中的数据,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简便算法。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本课时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整数加、减法中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加、减法同样适用,在计算时,我们要先观察算式中的数据,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简便算法

五: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练习课

总序:

执行时间:

执笔人:

学习目标:

1、巩固小数加减法的法则,加减法关系并掌握小数加减法应用题。

2、进一步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口算。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3、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逐步养成迁移类推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法则,加减法关系。教学难点:运用法则进行准确计算。

一、回顾整理 夯实基础

1、快速抢答

0.6+0.3=

5.3+3.7=

0.6+1.2=

7.6+1.4= 1.2-0.4=

7.9-0.9=

1-0.8=

12.5-2.5=(哪位学生最先算出结果,可直接起立回答)

2、用竖式计算

12.4

12.4

12.92

12.92

+5.87

— 5.87

4.5

+ 4.5

3、问题诊断

1.4 4

4.8 3 —0.9

— 4.1

+

4.5

+ 1.6

8.1

4.1

1.8 9

5.8 9

二、对比练习

巩固提高 1.自主练习

先引导学生正确观察题目中提供的信息,再由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进行解答。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自主练习

通过联系以上数据和小数的关系,再提出用小数计算的方法。

3、自主练习

三、巩固练习

拓展延伸

1、在括号里填数(见课件)

通过此练习,利用小数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进行了拓展延伸。学生能灵活的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自主练习(课件)

3、数字游戏:

全班学生每人在小卡片上写下一个20以内的一位或两位小数。写完后任意两个学生出示卡片,计算两个数的和与差。既可以用抢答的形式,也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

四、归纳总结

实践应用

1、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计算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2、说说生活中小数加减法的运用

3、超市购物

出示一组商品价目表:

篮球 32.5元; 布娃娃 18.7元; 薯片 8.5元; 赛车 38.75元; 笔记本 15.45元; 小刀 9.6元

估一估:选购你喜爱的两件商品,带50元够吗?(够,大约还剩多少元? 不够,大约还差多少元?)

五、课后实践 升华体验

上一篇:个人的青春座右铭下一篇:《荷花淀》的对话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