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加减法练习课教学反思

2024-09-18

小数加减法练习课教学反思(精选13篇)

小数加减法练习课教学反思 篇1

小数加减法练习课教学反思

众所周知,小数加减法不难,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行了,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相同。问他们应该怎么计算时,说的非常好,可是实施起来那可真说得上错题不断啊!错题原因:一是,轻敌。认为这很简单的题,口算即可。二是,做题不仔细,数位对不准就进行计算。三是:口算的多,用竖式计算的少。

今天为了弥补他们的过失,我只好再想办法。

一上课,我就问学生:你们是想做的快一些,错题多一点呢,还是想做的慢一些,错题少一些,甚至没有错题?生答:想做的慢一些,错题少一些。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有关小数的加减法,请你找一找同学的错误。

课本上练习二第一道题是应用题,同学们很快列出算式,我巡视。然后拿着一个同学的本子到展示台上展示:请同学们来找一找这个同学做的题有没有错误或者缺点?这么一说,那他们都喜欢找人家的不是,第一个学生说:老师,他的单位名称写错了,应该是平方米,他写成了米。我表扬:观察很仔细!还有缺点,看哪个能找出来?

又有很多学生举起手,我接着说,找出别人缺点的同学,是很聪明的同学,他以后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的。一生答:我感觉他书写的不是太好看。“是啊,书写对我们来说,就是面子的事,一定把字写好看了,这样才能给你掌面子。我边说边展示陈文杰同学的作业,“你看陈文杰同学的作业了没有,书写的如何?”“特别漂亮”“特别工整”“是啊,虽然是练习本,陈文杰依然书写的很工整,大家没看出他有一个好习惯吗?”一同学答:“他验算了”于是,我又和学生一起简单回顾一下加法的验算方法。(注意:在展示出错同学的作业时,请不要说出他们的名字)

在下面的练习题中,只要我发现学生有错题,我就把错题放到展示台让学生找错,结果表明,错题是越来越少,到了最后几题的练习,全班竟没有再出错的了。

本节课,让我想到,让学生自己找出自己存在的错误,比我这个当老师苦口婆心地说服要好得多啊。

小数加减法练习课教学反思 篇2

就尝试教学而言,学习新知识是主要的尝试活动,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尝试去解决新问题。由于练习课提高了练习的难度,增加了变式练习,因此对学生来说,也存在必须用尝试法解决新问题的情况。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用尝试教学法上练习课。

一、练习课的尝试教学结构

要取得练习课的最佳效益,必须首先寻找和建立一个比较合理的练习课结构。尝试教学的练习课一般分为六个阶段,简称“六段式”练习课结构。以下简要说明每一阶段的设计要求。

第一段课堂导入

课一开始,教师简要说明练习的主要内容和具体要求,使学生一开始就明确本节课要做什么,要求是什么,从而提高他们练习的目的性和积极性。这一段,开门见山,时间很短。

第二段基本训练

基本训练主要回忆已学的基础知识,配合本课练习内容选择基本训练题,在尝试性体验中进行检查复习,为解决练习难点做好铺垫工作。

第三段练前指导

为提高练习的实效性,课堂练习要有指导性地进行。这一段,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尝试自己完成,练习之后,引导学生自己讲述练习中所应用的知识和应注意的地方,然后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结合对错题的评讲进行练前指导。也可以在练习之前,教师先简要分析练习中要应用的结论、法则、定律,并要求学生注意容易出错的地方,然后学生再进行尝试练习。

第四段课堂练习

这是练习课的主要部分,应该安排充裕的时间,一般有20分钟左右。教师要加强巡视,注意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及时反馈评价和矫正学生尝试性练习情况。

长时间的练习,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特别对小学生更是这样。因此,练习形式应多样化,可采用闯关、竞赛、数学游戏、打擂台等形式。

第五段练后评讲

教师根据巡视指导过程中收集到的反馈信息,对练习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进行评讲,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当堂解决问题。或先由学生总结在练习中的经验教训,练习中遇到的困难如何解决,然后教师再进行评讲。通过练后评讲,使学生有所提高。

第六段课堂总结

课结束前,通过师生谈话和学生讨论,先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有什么提高,弄清了什么问题等,然后教师再点睛汇总。最后,也可针对学生容易做错的地方精心设计并布置适量的家庭作业。

练习课的结构是多种多样、不尽相同的,练习分几个层次进行,可以练一段,评讲一段;再练一段,再评讲一段。如果有几个层次的练习,课堂结构中的第三、四、五段可以重复几次。

有些地区根据不同的练习要求,把练习课分成巩固性练习课、综合性练习课、操作性练习课、探究性练习课、思维训练课、游戏性练习课等,在练习课结构的设计上也有所不同。

二、尝试型练习课的教学课例

小学数学“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训练,巩固和加深理解算法,能熟练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提高计算能力。

2.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分析,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中被除数、除数与商的变化规律,学会运用规律对计算结果进行估测和检验。

3.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应用意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今天我们来上一节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练习课。

【练习课一般直接揭示课题。像本节课这样开门见山,直接切入主题,学生一下子就明白本节课要练习的内容是什么,提高了他们练习的目的性和积极性。】

(二)基本训练和练前指导

1.填一填。

0.42÷0.7=□÷7 1.04÷1.3=□÷□

0.4÷0.25=□÷25 9÷0.18=□÷□

(1)学生独立解答。

(2)班内交流,说说填的根据。

2.用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7.4÷3.7(单纯移动小数点)

123÷8.2(被除数是整数,除数是小数)

6.21÷0.3(商中间有0)

2.08÷3.2(除到被除数末尾仍有余数,要添0继续除)

(1)学生独立解答。

(2)班内交流,并说说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3)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和练习情况,进行练前指导。

【以上这两组练习题紧扣新知的主要内容,包含了所有的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知识点。学生在尝试练习中进行知识的再认和回顾,尝试练习之后,先自己讲讲练习中所应用的知识和应注意的地方,然后教师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结合对错题的评讲进行练前指导。通过基本训练和练前指导,教师可以准确地诊断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前馈控制,引起学生注意,为后面有针对性的重点训练及解决练习难点做好了铺垫工作。】

(三)课堂练习和练后评讲

分层练习:

1.计算并发现规律

你能根据第一栏里的数,填出其他各栏里的数吗?

(1)学生独立填写。

(2)班内交流,说说是怎么填的,发现了什么规律。

(3)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讲并小结规律: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2.二次探索规律

180÷2.4=13.5÷30=

18÷2.4=13.5÷0.3=

1.8÷2.4=13.5÷0.03=

(1)学生独立计算。

(2)小组合作交流发现的规律。

(3)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讲并小结规律:

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商也扩大或缩小几倍;

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商反而缩小或扩大几倍。

3.三次探索规律

(1)观察上面已计算的各题,按要求分类,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

商大于被除数的有:()

商小于被除数的有:()

(2)小组合作交流。

(3)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讲并小结规律:

当除数>1时,商<被除数;当除数<1时,商>被除数。

综合练习:

1.不计算,在○里填上“<”“>”或“=”。

48.5÷16○48.5 1.8×2.9○1.8

210÷1.4○210 1.06×0.9○0.9

7.26÷1○7.269.4÷1.2○9.4÷0.12

32.4÷0.4○32.43.98×1.02○3.98÷1.02

(1)谈话:你能运用我们上面发现的规律来进行判断吗?

(2)班内交流,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3)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评讲。

2.解决问题

(1)最近老师想买一辆小轿车,选了三种款式想请同学们帮忙参谋一下。轿车除了要考虑它的性能和外观外,还要考虑它的耗油量。

桑塔纳7.2升汽油开了79.2千米

威驰1.2升汽油开了21.84千米

飞度1.4升汽油开了21.56千米

请你们帮助老师算一算哪种车用油最省?该怎么算?

(2)假日里,王老师带部分同学去森林公园。

售票处:门票每人4.50元。

老师:我一共花了58.5元买门票。

学生:我们还要准备32.5元买回去的车票呢。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会解决吗?

以上两道题目先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讲。

【课堂练习是练习课的主要部分,上好练习课的关键在于练习设计。在这一环节,教师精心设计了练习题目,分层进行,循序渐进,练习形式多样。学生在练习中,需要观察、思考,尝试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在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的同时体现了个性化的思维,学生的各项数学技能得以全面发展。

本环节采用了练一段,评讲一段;再练一段,再评讲一段的方式进行。应注重先思后导,学生完成题目的解答后,鼓励他们认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发现的规律。教师积极参与其中,给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提升已有的经验,获得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这种边练边评,及时反馈,及时评讲的方式,不仅便于调动学生继续尝试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学习表现有何评价?

指定多名学生回答后教师再进行总结。

【课结束前,先让学生尝试着自己进行总结,突出本节课练了什么、怎么练的、有何体会。教师最后进行简单小结,并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积极而正确的评价,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尝试型练习课的教学建议

1.分层设置练习目标,有的放矢

有不少教师认为练习课“没上头”,不过是“做题+讲题”老套路的不断重复上演。实质上,练习课具有“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反馈评价、形成策略、解决问题、拓展思维”的多重发展功能,虽然要突出一个“练”字,但却不能上成“作业课”。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既能“温故”又能“知新”,正是尝试型练习课的优势和本质所在。练习课必须基于教材和学生前后分析、科学设定教学目标,并在教学中循着“会———熟———巧———创”的层次循序深入。其中“会———熟”主要从属于一节课的巩固阶段,重在“双基”掌握;“巧”主要从属于一节课的深化阶段,通过变换练习,重在思维训练;“创”主要从属于一节课的拓展阶段,发展思维的广度与深度。通常来说,重点内容反复练,难点内容着重练,易混内容对比练,错题集中辨析练。

尝试教学的练习课主张,练习目标不能只有教师一人明了,也应该使学生明确。通常在练习活动展开前,教师就会简要说明本节课练习的主要内容和练习要求,使学生一开始就明确要做什么,要求是什么。这样做,有助于学生真正成为练习的主人,把握自己的练习进度,并能及时向老师提出需要个别化指导的要求,从而提高练习课的教学效果。

2.优化练习设计,扎实灵活

练习课以学生的练习为主,练习课的有效性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练习设计。优化练习设计,要突出以下几个特性:

(1)针对性。练习设计要针对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对于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错、易混、易忘的知识点或技能环节适当反复强化,切忌随意性和盲目性。

(2)阶梯性。练习的设计要有坡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多层训练可以照顾到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3)思考性。从理论上讲,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题应具有思考性。就尝试型练习课而言,学生需用尝试法解决新问题,所以练习题也应具有思考性。为满足思考性的要求,教师应当研究练习的变式,使练习在整体上呈现基本带灵活的特点。

(4)多样性。讲究练习课的多样性,除了有利于激活和提高练习兴趣,也有利于克服练习的厌倦效应,有时还可以起到启发学生从不同侧面去理解所学知识的作用。在练习设计时要努力做到题型多样、方式多样,多一些新颖趣味,少一些机械重复,要加强知识的应用性和开放性,培养练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5)调节性。练习设计要考虑与学生的反馈相结合。课上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练习的情况,以学定教,及时调节,适当调整和变化练习内容。

练习题可以自编也可摘选,但都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不能贪多求杂,要体现扎实灵活的特点,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反复巩固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发展智能,培养技能。

3.保证独立练习时空,实活结合

教师组织练习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做到质与量的兼顾,让全体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并为学生留足探索和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使之都能有所提高。学生完成了练习的解答,还不能算结束,要使解题的方法牢固树立与融会贯通,就必须进行反思或小结。这部分最好由师生共同完成,应提倡、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解答练习时所涉及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这样有利于每个学生切实学会,确有提高。对每一道练习题都要用足、用好、用到位,避免产生“匆匆走过场”的现象,发挥练习题的价值。

在练习课上,如何给学生创设充分的尝试时空呢?我们可以开展如下活动:

(1)对于基本类型的题目,让学生尝试提高速度或换个角度解题;

(2)对于变化类型的题目,让学生尝试提高难度或寻求巧法解题;

(3)对于其他领域的题目,让学生尝试迁移解法或应用创新解题;

(4)对于熟练程度比较高的题目,让学生尝试总结解题经验;

(5)对于条件复杂隐蔽的题目,让学生尝试解说解题思路;

(6)对于掌握程度好的学生,让学生尝试编拟题目考考其他学生,或者让他们尝试当“小先生”去辅导别的学生,或者让他们尝试预习、解答后面的题目……

总之,练习安排不但要考虑教学内容,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每一步都要达到大多数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效果,即练习的要求基本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练习的最佳效果。

4.渗透问题解决思想,发展智能

练习是一种高层次的尝试学习。通过练习,学生不仅应对新学课中学到的知识更加熟练化,而且应当在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习习惯上有新的进展。尝试教学的练习课注重“双基”训练,反对毫无思维含金量的机械操作,要以“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式来整体规划和设置练习题目。问题解决与常规练习的主要区别是:练习着重寻求答案,而问题解决着重解决问题的过程,着重如何寻找创造性的方法。也就是说,学生的练习不是不假思索地套用“现成经验”跳入题海,做着重复的动作,而是积极开动脑筋进入一个新意迭出的“问题场”,不断求得新的突破。

比如上面“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教学过程中,后面两道解决问题的题目,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根据已知条件,选择解答方法,极具开放性。情与知相伴相生,知与能相得益彰,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会感到枯燥。带着浓浓的解决问题的气息,学生会感到学习动力十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5.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育习惯

尝试教学的练习课,视学生进行练习的过程为全面提升学生学习素养的过程。教师不满足于学生做对、做熟题目,而是努力挖掘练习题中蕴含的学习方法引子,并将之转化为每个学生都可以吸收消化的营养。不仅学会,而且要会学;不仅要会学,而且要善学、乐学。只有使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这把金钥匙,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上面“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中,三次规律的探索过程,不是只关注学生把题做对,而是把关注点放在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被除数、除数与商的变化规律的思维过程中,放在规律发现后的总结归纳上。后面解决问题中的第1小题也蕴含解题技巧,就如威驰轿车和飞度轿车的用油量,无需计算就能比较出威驰轿车省油,所以只需计算桑塔纳轿车和威驰轿车的用油量即可。所以,学生只会做还不行,要注重学习方法指导,使他们在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的同时体现个性化的思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上新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习行之功”。我们只有掌握尝试教学的精神实质,加强对尝试练习课的实践与研究,才能不断提高尝试练习课的教学效率。

摘要:练习课是以学生独立练习为主要内容的课型,它是对新学课的巩固、补充和延续。用尝试教学法上练习课首先要把握好练习课的尝试教学结构,然后实施教学。提高练习课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分层设置练习目标,优化练习设计,保证独立练习时空,渗透问题解决思想,注重学习方法指导。

关键词:尝试教学,教学结构,分层设置,优化练习,问题解决,方法指导

参考文献

小数加减法练习课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纠错;对比;巩固;灵活;练习

“小数加减简便计算练习课”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内的一堂练习课内内容。本节课教学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加减、小数混合运算以及简便计算”。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但要学生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计算中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还要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加减简便混合运算。

在思考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时,站在以学定教的视角,笔者设计了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共6题,意在了解学生的计算错误点主要在什么方面。抽样班级共三个,总人数117人,习题反馈情况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书,学生在学习小数加减简便计算时,无论是在计算的正确率,还是在减法性质的灵活运用上都比学习整数加减简便计算要困难很多。

一、小数错位相加减正确率低

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需要小数数位对齐相加减,而因为小数相加减时会出现两个小数位数不相同,需要学生在进行加法和减法时特别注意相同数位相加减。学生很容易受整数运算的负迁移,采取了末尾对齐的方法进行了计算。

二、减法性质的误用

减法性质是指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也可以先减去第一个减数,再减去第二个减数。在整数混合运算中已经教学过,学生在简单的a-b-c=a-(b+c)的运算中错误率明显比四则混合运算要低。比如笔者测试卷中 (3)(6)明显比(4)正确率要高。

对于以上错误,笔者认为要把“小数加减简便计算练习课”上出实效,必须避免练习课常有的“讲—练”模式,即把学生的问题罗列出来,一题一题的讲解,接着就进行相对应的巩固练习。这样的练习课学生往往在听讲的时候容易走神,做练习的时候就又错误百出,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烦!因此,笔者以学定教,设计以下教学设计,并在课堂上进行了实践,以下是部分教学环节和设计意图:

三、纠错

课开始,幻灯片显示学生错误情况统计图(以上课班级数据为准)

师:同学们,这是昨天你们检测卷的批改情况,今天老师请你当一回小医生,帮忙找找这些错误的同学都错在了哪里?你们愿意先治哪一题?

生:第四题。(学生的注意点集中到错误情况最多的15.8+14.2-4.6+5.4,共错15人)

师:请你来说说这题正确的应该怎么做?

生:15.8加14.2的和加上5.4减去4.6的差,等于30.8。

师:谁明白他是怎么算的?

生:先算15.8加14.2的和是30,再看是减去4.6加上5.4,那么相互抵消后就是加的多,所以是30再加上5.4减4.6的差,最后是30.8

师:你说的是不是这样,幻灯显示学生正确的作业 。

师:那么请你来看一看,他们错在了哪里?(幻灯出示两张学生错误比较多的两种计算情况)

生:第一题15.8加14.2没有进位,应该是30。

生:第二题他减多了?

师:什么叫减多了?

生:应该是减去4.6再加上5.4,他这样做的话就减去了10,多减了。

师:谁听明白了?(特意叫了先前按照这种方法做的学生)

生:老師,我懂了,这两个不能和在一起减,这样就变成15.8-14.2-4.6-5.4了。跟原来的题目不对了。

师:(惊喜的)这个同学是怎么在思考的啊?

生:我们添了括号后可以再打开括号试试看,是不是还和原来一样,如果不一样,那就错了。

师:很好,这可以作为我们检查的一种办法。同学们很会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在做四则混合运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同学们讨论下。

1.重点展现,集中注意

在课开始,我呈现学生所做检测的成绩,学生自然的关注到错误率比较高的题目,并且会自主的思考“为什么会错这么多呢?是什么原因呢?想想自己有没有可能做错。”学生自觉并自主去思考比教师强要求学生来学习效果肯定更显著。那么在课堂开始也把学生的纠错的注意点集中到15.8+14.2-4.6+5.4以及90-9.9-0.01 上,这样可以在有限的课堂中更大效率的解决学生的错误点。

2.正确先行,纠错在后

记得曾经一个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每每在讲评课的时候,我在黑板上呈现了学生的很多的问题,让学生逐个的分析,讲其错误点,但是作业再回收上来批改时却发现还是有那么一部分学生同样还是黑板上的那些错误,那种挫败感一直困扰我。听课的特级教师刘松老师给我指出了问题所在,即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先入为主的记住黑板上最先呈现的,或者呈现次数最多的。

四、题组训练

师:接下来,老师请来了四个数字,你想到了什么?(幻灯出示四个数字:5.94 9.06 3.5 6.5)

生:他们可以凑整,5.94 + 9.06=15 3.5 + 6.5=10

师:你这样的凑整的前提条件是他们之间的运算符号是?

生:是加法。(幻灯跟随学生的回答添上加号)

师:那么如果我运算符号变了呢?(幻灯出示:5.94+9.06-3.5-6.5)

生:那就是15-10了。

师:你的意思是?

生:连续减3.5和6.5就是减去3.5和6.5的和。

师:好的,不错,那么运算符号如果变成这样……(幻灯依次出示:5.94+9.06-3.5+6.5,5.94+9.06+3.5-6.5)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作业纸上不计算写出这四个算式的关键步骤,写完后,同桌批改,如果有错误,请自己仔细对比分析并写下错因。

1.题组训练,沟通对比

所谓题组,就是将内容联系密切、题目形式相似、思维方法相近、解法基本相同或有联系的题目串联在一起构成一组题。根据检测学生对于减法性质错误比较多,因此设计这个对比性系列题组,①5.94+9.06+3.5+6.5②5.94+9.06-3.5-6.5③5.94+9.06-3.5+6.5④5.94+9.06+3.5-6.5意在攻破学生的难点,通过题组的变式思考,学生从四道题中去对比分析,掌握减法性质,并能灵活运用减法性质。

2.自我反思,各个击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跨越障碍后,要及时帮助学生反思取得的成功经验。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本节课中,笔者也处处让学生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同时也要反思分析错误原因,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

五、结语

本节课通过纠错、对比、巩固、灵活运算等环节,学生不仅在计算能力上获得了提升,也能反思自己的错误原因,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的数学素养,当然也可以看到学生对于减法性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需要进行符号变更的,因此在以后的计算练习课如分数简便运算中需要进行再次高效的练习课教学,这是数学教师应该追求的,也是笔者一直要追求的。

参考文献:

[1]王永红.低头找幸福[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01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篇4

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学习了《小数加减法

(二)》,本节课系研、讲、评一体化探索阶段的一节课。我研究的小课题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各种各样的形式让学生动口说,说给同桌听,说给小组成员听,说给全班的同学听。并及时引导数学语言的逻辑思维性。但是,不可避免的说的过程中涉及到的面不是特别广,尤其是在“说给全班同学听”的环节中只是少数人展示的机会,而不能一一表现,这是在本节课堂中比较遗憾的一点。

在本节课的教学安排上,首先我充分利用了现实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前的购物实践活动,使学生真实的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并由此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要求。

其次,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建构数学模型。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

再次,充分预设,在交流中生成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小组中发现问题,并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当被减数末位上没有数与减数对应时,应在被减数小数的末位添上0或去掉0,再计算。”并让学生在听取同伴的意见的同时进行反思。

但我总觉的本节课缺少点什么,在之前的一节中,由于小数位数相同,绝大多数同学会很自然的吧小数点对齐计算,结果自然是正确的,我也好像无条件的认可了这种算法。而在本节课中,学生就顺其自然的判定数位对齐的算法为对,这不免使我想到课堂上小组“交流”“互动”的光环下掩盖的肤浅跟浮躁。同时,本节课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也不够明显,学生带有很大程度的“照搬”上节理论的嫌疑,而不是自己真实语言的表达。

那么怎样才能让本节课更有效呢,我觉得可以从小数的意义入手,尤其在第一节中,还原生活本身的教材来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认识4元+3元,7角+4角,5分跟着走,然后根据生活经验的8.15元。再反过来归纳理论知识;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篇5

在课前对5位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解时,全部学生都能说出0.3+0.9等于多少,并能列出正确的竖式。可见学生能把整数加减计算的算法迁移到小数加减计算中,对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算理与算法都能比较容易理解掌握。

根据对教学内容与学情的分析,在本课教学中,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1.拓展例题功能,渗透搭配规律。

例题是点心店买点心的情境。四种点心及其价格分别是馒头- 0.5元、豆浆 -0.7元、馄饨-1.8元、面条-2.4元,通过提出问题求其中两种点心的总价和价格差引出一位小数的加减法。教学内容的相对简单也提供了可拓展的空间。在教学完例题后,我让学生思考“任意选两种食品,求它们单价的和与单价的差,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情况?”再让学生同桌合作,列出算式计算。在这一过程中渗透搭配规律,培养学生有序的思维方法。

2.精心设计,提升计算练习的功能。

计算课往往给人枯燥乏味之感,其中计算练习单一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本课学习内容简单,所以我力求在练习设计上有所突破,希望在计算练习中也能让学生的思维有所提升。而书上的五道练习中,第1、2题是纯粹的计算练习,第3、4 题是解决实际问题,第5题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总体来说都比较简单。经过思考,我合并简化了1、2两题,因为在课堂上大量练习竖式计算会让学生感到枯燥;舍弃了解决实际问题,考虑到本课的重点是计算,而且像第3题“水中插竹竿”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理解题意并进行变式练习,可以在下节练习课进行。同时重新设计了两个练习:

设计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良好习惯,渗透加减计算的一般规律,发展学生思维。

3.创造一个有规律的数列。

让学生在找规律中既能练习小数的加减法,又能发展数学思维,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小数加减法复习》教学反思 篇6

1、选取现实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并有效地在教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课中的订餐活动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进而对创设的情境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了学习数学的愿望,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并对小数加减法作出不同水平的解答过程中,让我感到,我们的数学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去“解读”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不断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课前选错,课中“露丑”

复习课要让学生回顾旧知、理清关系,用整体的、系统的眼光来重新审视知识间的联系。同时还需要让学生复习在日常学习中犯过的“错误”。其中,有“账”可查的更多的是练习中的错误,这是学生的学习“病历”。有些错误属认知方面的,有些错误则是非认知方面的;有些错误具有典型性,有些错误虽然不是共性问题,但或许对其个人会有深刻的影响。所以,我在课中呈现了一组学生经常出现的错例,借助淘气之口,引发学生在课中剖析,说“病源”,说“病理”,说“药方”,……。淘气的.“露丑”活动,对于经常出现这种错例的学生是一个反思和巩固的过程,对于没出错的学生是一个提醒和复习的过程。这种来自伙伴间真实的声音,学生爱听,远比由教师一味苦讲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的“错误”成了复习很好的教学资源。

“小数加减法”教学纪实与评析 篇7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切实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在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将“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激发求知

1.以旧带新。

师:很高兴今天跟大家一起上数学课。老师从小就很喜欢打篮球,我有一个很崇拜的偶像,是谁呢?

生:姚明。

师:我的身高只有171cm,那姚明呢?

生:226cm。

师:可比我高多了。那姚明比我高多少呢?怎样列式?

生:226-171=55厘米。(师板书算式。)

师:这是咱们学过的整数加减法中的一种。(板贴:整数。)

师:如果把我们两个身高用米作单位来列式,该怎么列呢?

生:2.26-1.71。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这样就把整数减法变成了小数加减法中的一种。(板贴:小数。)

师:这可是个新知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小数加减法。

2.尝试计算。

师:这道小数减法咱们还没学呢,你会算吗?

生:会算。

师:真会吗?有会的是不是?咱们就试着算算。拿出一张题卡,列出竖式做一做。

师:谁想上黑板来试试?(学生板演。)

3.判断交流。

师:有的同学已经写完了,如果你旁边的同学也写完了,可以交流一下,看看你们的结果是否一样。

师:都写完了,停笔往前看,这个同学的结果和你算的一样吗?

生:一样。

师:同学们,像这样一位对着一位减,这样的算法你们熟悉吗?

生:熟悉。

师:什么地方用过呀?

生:计算整数加减法时用过。

师:对,整数加减法也是这样算的。

师: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生:小数加减法多了个小数点。

师:大家看,如果把小数点盖住的话,这回呢?

师:真的就变成了我们熟悉的整数加减法了,是226厘米减171厘米,等于55厘米,也就是0.55米。还真有这样的联系!

二、创编题目,探究算理

1.明确编题要求。

师:看来呀,小数加减法也不难呢,那么我们就做一道题,只会做这一种类型,就能保证小数加减法都会了吗?

生:不能。

师:那还得怎么办?

生:再多练习几道题。

师:好。按照以往呢,是老师出题大家做,咱们今天改改,你们自己出题自己做,行吗?

生:行。

师:真行啊?

生:真行。

师:当老师可没那么简单,出题就更不容易了。

师:大家认真思考下,除了黑板上这种类型的小数加减法以外,还有哪些其他类型须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呢?把这样的新类型写出来。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再拿一张纸,写一道小数加法或减法,先写横式,再写竖式。(教师巡视。)

2.小组交流,师巡视选典型。

师:老师看到很多同学都写完了,和你旁边的同学交流一下,把你写的新类型和大家介绍介绍,说说新在哪里。(交流时,教师选择一些新类型收上来。)

3.汇报交流,第二个例题。(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

师:大家都交流完了,老师也选了一些大家发现的新类型,先看这一张,这是谁发现的?(实物展台出示:1.25+0.3。生举手。)

师:到前面来。孩子,你叫什么名字?

生:孙××。

师:孙老师是吧?大家看,孙老师写的这道题是不是新类型?

生:是新类型。

师:新在哪了?

生:这是一道两位小数加(减)一位小数的算式。

师:和你想的一样吗?

生:一样。

师:看来你们俩还真是心有灵犀,那咱们就把这个新类型写下来。

师:孙老师出的这个新类型你们会算吗?

生:会算。

师:孙老师,你选一个同学来黑板演示。

师:其他同学再拿出一张纸来试着算算这道题。

师:孙老师你也别闲着,咱俩一起巡视一下,看看有没有同学需要帮助的。(学生板演,师巡视。)

师:孙老师,你的学生们写得怎么样?

生:都挺好的,都算对了。

4.层层递进,揭示算理。

师:大家看,你算的结果和这位同学的结果一样吗?

生:一样。

师:大家都没有问题了吗?(生摇头。)

师:我记得在算整数加减法的时候,无一例外地都是把末位对齐。(再次盖上第一个算式的小数点。)怎么这道小数减法没有把末位对齐呢?

生:小数加减法需要把小数点对齐。

师:好,小数点对齐。(板贴。)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呢?

生: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就对齐了。(板贴:相同数位对齐。)

师:这样做一定有这样做的道理。为什么一定要相同的数位对齐就能相加减了呢?有没有什么更本质的原因呢?4人一个小组,互相说一说你的想法。(小组讨论交流,师倾听。)

生:可以加上单位元来理解,就是1.25元加0.3元,也就是1元2角5分加上3角。2角必须跟3角相加才可以。

师:那么5分和3角如果加上了,得数8表示什么呢?是8角吗?

生:不是。

师:还是8分呢?

生:也不是。

师:哦,我明白了,那么也就是得相同的货币单位才能相加减,对吗?

生:对。

师:这位同学是用举例子的办法,结合生活实际来帮助我们理解,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师:那么抛开单位,大家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们还可以看数的组成。1表示1个1,2表示2个0.1,5表示5个0.01,3表示3个0.1。2个0.1就要和3个0.I相加。

师:同样,5和3相加得8又表示什么呢?是8个0.i吗?

生:不是。

师:还是8个0.01呢?

生1:也不是。

生2:要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加减。

师:更准确的说法是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板贴: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

师:这位同学是结合数的组成,用讲道理的办法来理解,也非常好。我们也把掌声送给他。

师:大家看,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保证相同数位对齐,其实目的就是让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这就是小数加减法最本质的道理。大家早就知道这个方法,但背后的道理却不简单。

5.反向观察,夯实内在联系。

师:我们再反过来看,要想让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其实我们只要把相同数位对齐,更简单一点的方法就是把小数点对齐。大家看,孙老师的这个新类型好不好?

生:太好了。

师:是啊,不但让我们知道了计算方法,还明白了它背后的道理,快把掌声送给他。

6.继续研究新类型,第三个例题。(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

师:还有新类型呢?我们再来看一道,这是谁发现的新类型?(实物展台出示:1.2-0.48。)

生:是我。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王××。

师:王老师的这种新类型新在哪儿?

生:是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的算式。

师:王老师,他说的和你的出题意图一样吗?

生:一样。

师:这种新类型你能解决吗?

生:能解决。

师:再拿出一张题卡试试看,这次谁愿意到前面来写?(学生板演,教师巡视。)

师:大家都写完了,看看黑板上这位同学算的,和你想的一样吗?

生:一样。

师:我们请这位同学给大家讲讲你是怎样算的。

生:我为了方便计算,在被减数末尾添了一个0,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算法进行计算,最后在结果上点上小数点。

师:这里为什么可以添0?(黄色粉笔标记。)

生:补0是依据小数的基本性质。

师:如果不补0,小数点对齐了吗?

生:对齐了。

师:相同数位对齐了吗?

生:也对齐了。

师:那为什么还要添一个O呢?

生:为了更清楚地看出来用0减下面的8。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老师刚刚又发现一位同学是这样算的,大家看看。(实物投影出示错题。)王老师能否给我们讲一讲是怎么回事呢?

生:屏幕上的算法是把十分位的8直接落下来了。

师:是直接抄下来的,那他算减法了吗?

生:没有把它减去。黑板上的同学在被减数末尾添上一个0,就可以减8了。

师:明白了,我们可别小看这个小小的“0”,把它添上了,这种新类型是不是一下就转化成了大家熟悉的旧知识了?

生:是的。

师:这种题型是小数加减法很容易出错的一种题型,同桌互相检查一下,如果有错的,把它改过来。

三、巩固练习,扩展类型

师:其实呀,同学们的新类型还有很多呢,咱们一起看看。

师:这4种新类型,你都会做吗?

生:会做。

师:从书桌里拿出白纸试一试。对照检验下答案是否一样。

生:一样的。

师:你觉得哪种最重要?和你的同桌交流下。(同桌交流并汇报。)

生1:第一种是整数减小数的,可以补0再减。

生2:第二种是竖式结果末尾是0,可以去0化简的。

师:这是根据什么呢?

生2: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

生3:第三种是不但去掉末尾的0,还要去掉小数点的。

生4:第四种是连续进位的加法。

师:还有很多新类型就不一一列举了。现在同桌两个同学互相查一查,刚才你们做的那些题有没有什么问题,把它改正过来。(同桌互相检查并修改。)

四、拓展提升,大数学观

师:大家掌握得真不错,回想一下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不也是要让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吗?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怎么对齐呢?也就是末位对齐。(板贴:末位对齐。).

师:其实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道理是一样的,数的加减法都是这样的,就是让相同的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

五、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小数加减法,同学们不但发现了很多新类型,并且自己找到了计算方法,明白了背后的道理,真是太棒了!宋老师为你们点赞。今天的课就上到这,下课。

评析:

教者通过情境引入达到了以旧带新的目的。简明又巧妙的情境将学生从整数加减法自然过渡到了要学习的新内容——小数加减法。而设计的整数、小数加减法的比较更是将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自然地建立起了联系。

教者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自己出题的活动将学生对于小数加减法的思考引向深入,巧妙地揭示出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类型。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当然这里面更具挑战性的是教师在学生个体思考、集中反馈中敏锐的观察与判断能力。教师要适时捕捉、发现学生典型的情况来组织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交流。

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来看,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显然是学生最需要突破的难点。学生已有的对于小数加减法的理解往往只是明白如何算,也就是知道算法。但为什么这样算?为什么要将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学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这里教者通过适时讨论,通过学生做小老师引导学生有效地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

1.2-0.48这种类型的呈现,既有强化算理算法的目的,更是看出了教者对于学生易错点的敏锐把握。通过“是否添0”“为什么添0”这样的讨论辨析,引导学生将理法结合,进而提升认识。这4种类型题的出现是对小数加减法不同情况的有效补充呈现。学生在计算中感悟,在交流中提升,在订正中再认识,这样的计算课才更扎实。数的加减法的本质即是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之间的加减。从整数到小数,甚至是今后要学习的分数加减法道理是相同的。最后环节的提升,彰显了教者大数学观的思想。

总之,这是一节几乎没有使用课件的素课,一节公开课中不常见到的计算课教学。但又是一节更贴近平时教学,可以给老师们更多借鉴学习的常态课。教者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做小老师自已出题、大家做,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教者更能牢牢把握数学本质,计算课教学的本质,在充分放手的同时敏锐捕捉学生学习的难点与关键点。适时组织讨论,加以引导。当然小数加减法的教学也不是一课之功,如何使关键类型得到适当重复与强化,如何更好地结合生活实际加以练习与应用,也是教者需要不断思考与深入研究的。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篇8

真正上课时,县市里的教研员都来听课,有点紧张。

学生真能提出98.35+0.7=,7为什么要和3对齐,而不和5对齐?我及时抓住这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只能说出因为5在百分位上,而 7在十分位上。这时,我继续追问,能否从计数单位这一方面说一下理由?这个问题有难度,只能说出5和7的计数单位不同。这时我急于总结了。其实完全可以再问怎么个不同法?学生很快会说出5表示5个0.01,而7表示7个0.1,不同的计数单位不能直接相加。

(如果能再随即出示那个图像就好了,不知行不行)

然后,我又问为什么3非要和7对齐?强化这一算理的理解。

这时,我该总结板书了,可忘了这个环节。马上出示练习小数加法。在学生在做完练习以后,我来了个板书小结。县教研员张老师看出来,笑了。呵呵。但市教研员张老师,却认为这样做比我之前那样设计的要好。我的理解是通过让学生做几个题,让学生自己总结如何用最简炼的话说一下如何做小数加法。

再就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数减法,让学生体会小数减法与小数加法计算方法是相同的。对于小数末尾需要添0的,我通过把3种不同方法让学生板书到黑板上,让学生去发现哪种方法最好。

这节课由于没有到电教室去上,没用上实物投影。所以没有处理练习题。这也是我一直毛病。不能做到精讲多练。

县教研员张老师评课:

要强调不光这一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每一位满十都要往前1位进1。多看郭思乐的三本书,要用理论来支撑,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学生还要继续培养。

市教研员张老师评课:

每一步都要严谨。自主研修时,关注出错的人,每一节别留知识缺陷。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篇9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因此我设计了到文具店买文具这一情境来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教学小数加法时,我让学生们人选两种文具自己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并且为自己的方法找理由和根据,并且对探究出的计算方法进行验证,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学生获得的是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小数加法结束后,探究小数减法计算方法的环节中,我完全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学生独立研究,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们不仅找到了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并且还把小数加、减法计算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作了详细的介绍:相同数位对齐,在小数加、减法中也就是小数点对齐。这样,学生的思维在这个开放的空间里被激活了,真正做到让学生乐学善思。

小数加减法练习课教学反思 篇10

一、成功点

(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的要求,教师要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变为构建者”,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对教材的实施不能就课本教课本,依样画葫芦,而应立足新课标,按教材的编写意图,大胆地处理教材,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教学要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只有这样,才能使教材充分发挥潜在优势,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机活力,学生才能想学、乐学、会学数学。

(二)、体现算用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计算教学时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给计算教学赋予了新的内涵:计算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我一方面努力使计算技能的形成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另一方面努力把握好“算”与“用”的度,明确计算教学应以计算为重点、以解决问题为归宿。

我设计在最后的练习时先计算再应用,主要是因为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后正是计算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专项训练,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体现算用结合的理念。

二、遗憾点

这节课在备教材是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由于缺少对学生适当的引导留下了一些遗憾,如:计算6.45—5.86的时侯,出现了数位没有对齐的情况、计算错误的情况,这些教学资源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也是我感到欣慰的地方。但是由于出现的情况比较多,所以在时间上就不得不付出。纵观我的这节课,没有大量的练习,用了很长的时间才结束了新课的学习。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明算理掌握算法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情况问题,虽然解决了但是并没有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所以,我觉得我对“精讲多练”的把握还欠缺。“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缺憾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动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珍惜每一次锻炼的机会,不断反思提升自已。

三、思考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篇11

课本由雅典奥运会引入。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学生并不是很了解,我出示有关资料,调动学生积极性。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情境中,促使学生进入学习活动。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得很好,列竖式计算的正确率也很高。

其实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原理差不多。对这部分知识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及掌握,就是有几个容易出错的地方需要点一下。

成功的地方:

1、强调计算方法。通过情景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在此基础上,我采用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探索笔算的方法。学生自己思考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都选择利用整数加、减法的算法进行计算。在学生汇报时反复强调计算方法,目地是使学生强化记忆。

2、强调末尾的0一般情况下要去掉。

3、强调小数位数不同时,可以先补0在计算。对本节中出现的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的计算题,学生常常会受整数减法的影响,将末尾的数对齐。为此,通过讨论,发现:“凡是遇到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时,可以先在被减数的末尾补0,使被减数的小数位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一样多,再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明显提高

4、在本节课练习设计上,针对学生容易错的地方设计了一些判断题、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题目、生活实践等练习题。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效果不错。

不足:

1、课堂气氛沉闷,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2、没有做到关注全体学生

小数加减法的简算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12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课题

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课时

班级

一、教材内容分析

.第104页例5和例6。

2.判断小数加减法是否可以简算。

3.正确的进行简算。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掌握小数加减法基础上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2、提高审题能力。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要注意结合特定的情境,切忌空泛。

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一般应包括学生的年级段、年龄特征、已有的基础、兴趣、思维能力、学习习惯等。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说明本课题设计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复习检查

、口算:

0.35+0.5

0.26-0.16

0.25+0.17

5-2.5

7.2+6.8

8.5-5

3.6-1.6

2.1+7.9

3.5-2.4

6.7-2.3

4.8-2.8

7.1-4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并说根据什么?

48+25+52+175

20-75-25

430-121-79

36+11+64+89

85-(15+64)

引入:我们运用加减法的定律和性质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口算:

0.35+0.5

0.26-0.16

0.25+0.17

5-2.5

7.2+6.8

8.5-5

3.6-1.6

2.1+7.9

3.5-2.4

6.7-2.3

4.8-2.8

7.1-4

培养学生自觉应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进行简算的练习。练习时,要求学生按序如下操作:①认真审题,根据题中数据特点作出判断,看看能否简算;②若能简算,则想清楚是利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还是利用减法的运算性质进行简算;③写出简算过程

二、授新课、创设情景:你都知到了哪些信息?

班里这四名男生的50米跑成绩最好,他们参加4×50米接力赛,可能的总成绩是多少呢?

3、汇报:

4、比较: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怎么算比较简便?根据什么?

5、小结:整数加减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减法运算性质,对于小数加、减法同样适用。

小组合作完成(1)

根据题目确定解答方法

写出解答过程,并说说理

(1)8.42+8.46+8.54+8.58

=16.88+8.54+8.58

=25.42+8.58

=34(秒)

(2)8.42+8.46+8.54+8.58

=(8.42+8.58)+(8.46+8.54)

=17+17

=34(秒)

三、复习巩固

四、练一练

4.36+14.8+5.64+5.2

38.2-7.09-20.6-2.31

⑴要求:独立完成,组内交流思路.⑵指名汇报

五、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2+2.5+1.8

0.5+1.5+1.5+0.5

5.26+3+1.74

0.25+0.15+0.75+0.85

27.85-(7.85+3.4)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要求:比赛完成,同学间互相介绍好的经验、方法。

板书设计:

8.42+8.46+8.54+8.58

8.42+8.46+8.54+8.5

=

6.88+8.54+8.58

=(8.42+8.58)+(8.46+8.54)

=25.42+8.58

=17+17

=34(秒)

=34(秒)

七、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3.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教学反思 篇13

1、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例题:4.75+3.4,学生不大容易讲出算理,但通过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的方式,针对错例,有学生说出了错的理由:元要加元,角要加角,分要和分相加,也有学生说出3.4的4应和4.75的7对齐,接着我就追问为什么3.4的4应和4.75的7对齐,有的学生说4表示4角,7表示7角所以4要和7对齐,也有学生说4表示4个十分之一,7表示7个十分之一个所以4要和7对齐,还有学生说4在十分位上,7也在十分位上所以4要和7对齐,然后我话锋一转问那这题错在哪儿呢,学生比较自然的说出相同数位没对齐或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等。

2、学生的发言比较理想,这节课对于学生以前旧知的迁移还是比较重要的,所以一开始我就复习了用竖式计算整数加减法,并让学生根据竖式说出算理,这样为下面的学习节约了很多的时间,而且学生也有话可说,有几处学生的发言还是很精彩的。

自我感觉不足之处:

1、我作为一名教师,本身素养需进一步提高。

2、由于时间的限制有个别学生的问题没有在课堂上解决,如小组竞赛。

最后说说教学这节课的一些个人经验。

1、复习用竖式计算整数加减法是为了比较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

2、例题尽量放手,但算理要清楚,算法要明白,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算,还得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不能那样算。

3、对于要化简的题型,第一次出现,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原来去掉小数末尾的0,更简洁,让学生上展台修改,其他学生对照修改,这短短半分钟一定不能少。

4、练习要有层次和趣味性:

(1)列竖式,学生判断竖式列的是否正确,方便中下等学生熟悉列式的模式。

(2)只有横式,要求学生自己列式计算,这是完整的计算巩固。

(3)改错,这是防微杜渐的练习,预防小数点不对齐,计算结果不化简,掌握计算方法但计算不仔细等

(4)小组计算竞赛,既达到练习的目的,又能增强小组的合作精神,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整个课堂掀起学习高潮。

上一篇:最是书香能致远出处下一篇:乐购促销计划书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