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2024-08-11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共8篇)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篇1

《10的加减法》是小学数学西师大版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在本节课后,我有以下收获: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导思,探究新知,归纳总结,拓展练习四个环节为学生营造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从学生喜欢的游戏入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集体交流积极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之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最后还能注意到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

一成功之处

我顺利地实施了自己的教学设计,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能够做到看一幅图列出四个算式。并能够较熟练地口算10的加减法。

二.存在问题:

1.本节课上,在看图列式的环节中,学生已会看图列式,我却让学生自己用小棍摆,再说说,浪费了时间。

2.拓展练习的设计还可以更加有层次有深度,有针对性的使学生学习更加扎实巩固。

3.教师的教学语言,尤其是激励学生的语言还可丰富些,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改进措施:

1.加强集体备课。认真研读教材教参,多向同组教师请教,精心设计教案。

2.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上课时认真关注学生的反应,随时进行调整教学状态,使其更加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精讲多练。

3.巧妙设计拓宽练习,使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

4.加强自身修养,不段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特别是语言能力。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篇2

一、注重知识结构的分析

学生已有“把两个数合成一个数”用加法计算;“已知总数, 去掉一个部分数, 求剩下数”用减法解决问题的学习经验, 所以教学这部分内容, 主要是指导学生从看图数数计算过渡到想数的组成计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教材编排首先是利用教具 (学具) 的拼摆, 分析数的分与合;其次是通过直观图引进加减法算式, 呈现算理;再次是通过练习强化算理, 提高计算速度。这样编排, 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 使之逐步形成良好的迁移模式。

二、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

低年级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 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容易激活学生的思维。教材编排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采用了大量的生活实例, 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呈现学习内容, 注重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从而引入学习。在教学中, 教师要尽可能挖掘教学资源, 利用实物教具、挂图、课件等展示问题情境。比如, 6、7的加减法, 教材选用了采集标本、摘向日葵、摘石榴、蝴蝶采花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作为素材, 教学时, 我把第47页的图编成一个小故事, 分几个场景制作课件呈现给学生。如, 在美丽的森林里, 一群小朋友去采集标本, 其中有4人在捉蝴蝶, 有2人在捉虫子;左边飞着2只蝴蝶, 右边飞着5只蝴蝶。引导观察:看了这幅图, 你想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体现了数学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年龄特点相结合的理念。

三、注重学习方式的选择

本单元的教学主要是借助观察和操作来进行, 所以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学生对实物图形、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 以此丰富学生对6~10各数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的表象, 让学生在丰富的实物背景下更好地理解6~10的数概念和相应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本单元的加减法计算可以通过三种途径引导学生掌握:一是利用数的组成;二是用学具拼摆;三是对实物、图形的观察、计算。教学要充分体现“算法多样化”的理念, 允许学生先用自己的方法计算, 然后再逐步掌握其他计算方法。比如, 教学6、7的加减法时, 根据情境提出以下问题:1.图中一共有几个小朋友?2.画面上一共有几只蝴蝶?学生用小棒、玉米粒、图片等学具, 经过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同桌互帮等方式得出结论, 然后让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说, 我数图上的小朋友人数, 数得6人。有的说, 我对着图上的人数手指, 数得6人。有的说, 我用摆小棒的方法, 数得7只蝴蝶。还有的说, 图上捉蝴蝶的有4人, 捉虫子的有2人, 4和2合起来是6人。左边有2只蝴蝶, 右边有5只蝴蝶, 2和5合起来是7只。交流中, 学生利用“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用加法”的知识, 引出加法算式, 再次感知加法的含义。

四、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

本单元内容都以可读性强的主题图来呈现数学信息, 这些图除了具有供学生数数、抽象数概念和理解计算方法及过程等功用外, 还有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积极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作用。教学时,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主题图的育人功能, 以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全面和谐发展;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会读图的方法, 学会有条理地表达图意。比如, 在教学7的加法时, 学生学习读图并提问:左边有5只蝴蝶, 右边有2只蝴蝶, 一共有几只蝴蝶?或者, 5只蝴蝶在玩耍, 又飞来2只, 一共有几只蝴蝶?在教学连加法时, 让学生用“有……添上……再添上……一共有……”的句式读图;在教学连减法时, 教学生用“有……去掉……再去掉……还剩……”的句式读图。这样读图, 有助于学生弄清算理, 体会数学语言的表达方式, 练好语言表达的基本功。

五、注重练习方式的灵活有效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篇3

本单元是学生在系统学习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之后,又一次集中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的基础。

一、利用数数与读数,关注数学符号的抽象过程

学生在数数、读数和写数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数学符号的抽象过程,一旦学生对数学符号有了清晰的概念,学生对6~10数字的读、写,以及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基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序数)就轻松多了。这就是说,我们要在建立数字与数量的表象上多下工夫。

正确地数数是学习数学的开始。初入学的儿童,由于接受学前教育的状况不一样,因而数数的能力也不一样,根据学生实际,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正确、熟练地数出10以内的数,而且在培养学生数数能力方面,应立足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主题图,排除非本质属性,把观察的重点放在数量的共性上,尽量从主题图上的人数、桌子数、蝴蝶数、鸽子数以及主题图下面的点子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6~10的数。如,教室里有6个学生、6把椅子,6张桌子,这种数与量的对等性都可以用6个点子图来表示,这也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开始。同时,为了方便记忆与书写,我们就用数学符号“6”来表示。接着,再让学生观察这个数字“6”像生活中的什么?充分让学生发挥想象,学生将会说出“6”字像个哨子、“6”字像个小茨菰……。同样,认识7、8、9、10的数时也可如此。如,“7”字像镰刀,“8”字像葫芦、“9”字像气球,“10”字由“1”和“0”组成。当学生从数物体的活动中抽象出数后,继续组织学生把这个数再次回到摆一摆的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巩固所建立起来的数的表象与数的概念。最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与之相关的数量,说一说。如,6本课本,6个玩具,6辆轿车等。要注意的是,在数数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有序的数数。如,从上数到下;从下数到上;从左数到右;从右数到左。在数物品时,每件物品都必须数到,并且只能数一次。如果每件物品都数到,最后数的那个数就是物品的总数量。

二、利用直观教具与学具,加强数序教学

数的大小比较首先是建立在数的顺序基础上,教材编排无论是“6、7的认识”还是“8、9的认识”,首先安排的是老师和学生打扫教室的情境图;然后是数点子图、最后抽象出数学符号,即数字;接着安排摆小棒、摆、▲或摆小花;再接着是计数器上拨珠子以及直尺上认识数序;最后抽象出的点子图与相应的数学符号的大小比较。这样编排不仅让学生从活动中、从图形中、从表象中抽象并建立“6和7”、“8、9”以及“10”这些数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数一数、摆一摆、拨一拨、比一比的操作活动中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5添上1是6,6添上1是7;6比5大1,7比6大1,让学生直观地发现5和6、6和7之间的大小关系。在教学中,可以安排一些学生喜欢的活动和游戏,让学生感悟这些数的顺序及大小关系。比如,教师在计数器上拨珠,让学生边观察,边数一数,这是几颗珠。然后问:“再拨一颗是几颗?”拨到5颗时,问学生:“5添上1是几?6添上1是几?”也可以先拨出几颗珠,问:“去掉一颗珠是几颗珠?”学习直尺上的数也一样,0、1、2、3、4、5后面依次是几,讲完之后可以安排找“数”的游戏:6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与6相邻的数有哪些?从而加深学生对“6和7”,“8和9”以及“10”的数序和大小方面的强化。

为了突破本节教材难点,区别“6和7”,“8和9”以及“10”,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即区分几个和第几。在解决教材提供的第40页“金鱼图”的问题时,可以先进行一个“我说你做”的游戏,帮助学生区分基数和序数。如,请每个小朋友伸出5个手指,让学生从大拇指开始数,数到第5个手指头时问:第5个手指是什么手指?这里的5个手指和第5个手指相同吗?请第一横排的7名学生站起来先报数,然后让左边的第6位同学举起手,再让左边的6位同学举起手。提出问题:“刚才两次举手的人一样吗?”都是6,为什么不一样呢?使学生体会到第几是表示次序,指的是一个人。几个表示的是数量,指的是6个人,即总数。在此基础上,再来解决第40页“金鱼图”中的问题,这样既直观又容易理解了。

三、通过动手操作,掌握数的组成方法

教学6~10数的组成时,教材安排给小圆片涂色,在涂色过程中体验6的组成,然后填出6的五种组成形式。而7和8数的组成教材编排则是把“7个8颗☆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用引导语引发学生思考:“看到每一组,还能想到什么?”这样充分让学生动手分一分,联想6的组成说一说,完成7、8数的组成。对于9、10数的组成,教学起点明显比6、7、8数的组成有所提高。在教学9的组成时,教材要求学生“用摆一摆”,完成如图:

10的组成则直接放手让学生“先用 摆一摆,再填数”,如图:

其“放”的过程体现在直接让学生摆一摆、分一分后直接填数。

10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篇4

10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1

《1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本学期即将过完,学生们的学习也即将进入尾声。回顾这学期,在很多方面都值得我去反思,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说一说:

一.教材方面我习惯提前把本学期的教材先研究一下,做好充分的准备。但却发现新改的教材内容有些知识是重合的,为了能完好的衔接我就把本该放后面上的最重要的内容提前讲,学生们接受也是非常快的,但我也发现同学们越学越吃力。原因是《10以内的加减法》在本册书中占据很重要的章节,可内容本身有些枯燥,我没有及时发现这个问题,导致每节课学生们的积极性不高,今后我要努力改正太过刻板的教学模式,穿插相对轻松的教学内容。

二.教法方面本班学生学习能力层次过多,《10以内的加减法》学到最后只有一位自闭症学生刻板的记住了,我认为这是我在教学方法上没有做准备充分,应采取一人一方法,小步子多循环,让每位学生都能从这一个内容中学到符合他们自身认知能力的知识。

三.难点方面学生们学习本章节内容,最大的困难就是看图写算式。不管加法也好减法也罢,总是对图片理解不够透彻,有时候换一个加法或减法的表达方式他们就开始混淆,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总之,这个章节在磕磕绊绊中上完,可我知道这只是开始,后面还要多复习巩固,同时要针对不同孩子制定不同的练习题,让他们在大量的练习中理解《10以内的加减法》为后面学习做铺垫。

10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2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是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个知识点。安排的教学内容是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两块内容。在这之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数字1-5、学习了5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对加减法的含义有了一定认识,能看图列加、减法算式,并能看图说出图意。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初步体会0的两个含义,表示没有的含义和表示起点的含义,初步学会有关0的加减法。

1.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安排上,首先,我先通过三幅图展示一只贪吃猴子逐次把2只桃子吃光的过程来说明0可以表示没有的含义,揭示了0的第一个含义。其次,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0,说明0表示起点的含义,再进行0的书写教学。最后才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0表示没有的意思。

在教学0的书写时,先是描述0的形状,然后以儿歌的形式带动全班小朋友,让孩子说说“写0要注意什么”,然后独立写0,使学生逐步形成写0的技能。

2.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现实的生活主动获取知识。

在以前学习的内容来看,加法那课学习的都是加法内容,减法那课都是学习减法内容。而在今天的这节课中加减法都有涉及。

在这里我为学生创设了2个问题情境,“鸟窝里有三只小鸟,飞走了三只还剩几只?”“左边荷叶上有4只青蛙,右边荷叶上有0只青蛙,合起来有多少只青蛙?”让学生观察画面,描述情景,摆出问题,

列式计算。把探究0的加减法的算理设置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之中。

3.在这节课当中我也有一些教学环节处理得不是那么恰当,比如:

(1).对0的含义的拓展不够。这节课学生只了解到0可以表示什么也没有,还可以表示起点,却忽略了其他的含义。比如:0还可以起占位的作用、0在温度计上还表示分界线等等。可以让孩子再找一找生活中什么地方上有0,说一说这些0表示什么,使学生的思维有一个深度的发展,对0的含义有进一步的认识。

(2).0的加减法计算,应注重让学生多说生活中的实例来体会同数相减等于0,任何数加0或者减0都等于它自己。或者也可以请学生上台来用老师的教具小棒

亲自演示这些0的加减法的规律。这样更能让孩子明白其中的算理,主动获取学习的方法。

(3).在教学一个数加零时和一个数减0时,可以同时出现,进行类比。计算出结果后再抛出问题“为什么一个数加0时和减0时得到的结果会是一样的呢?”这样同时比较一方面能突出0表示什么都没有的含义,也能使孩子多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验证这个规律,从而不局限于只用0~5这些数字来列算式。还可以渗透到100、1000、或者用字母、用图形来表示这样的规律。既拓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又把将来的知识融会贯通,体会到数学知识是一个整体,它无处不在,乐趣无穷。

(4).自身的语言还有待加强,尽量简洁少说,感情要有起伏,语气要有轻重缓急,不能一直都在一个调上,这样让学生不能感受到这节课哪些是需要注意的,哪些是重难点。组织教学应更有指向性,老师一个命令下达,全班的同学都要做好它,不能强调几次以后效果还不明显。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全面的关注学生,老师不仅仅是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量体裁衣—为学生设计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才能最大程度的呈现出教学效果。

10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3

尊敬的家长朋友们:你们好!

这周主要进行了10的认识及加减法、的教学。

10的认识:学习数的认识基本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会数数、认数,用数来表示物体的数量。

(2)数序,知道几添上1是几,明确它在数中的位置,会辨别前后。

(3)会比较大小。

(4)明确序数意义,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一般与左右的问题相结合。

(5)能正确、规范地书写。以后碰到这样的教学就不再作具体说明了。

10的加减法:依然包括两部分。

一是看图列四道算式(即一图四式),两道加法两道减法。

这类型的题目要明确图中的3个数,左边一部分、右边一部分、还有全部。在列算式时,要把左边的加上右边的,右边的加上左边的;用总数(全部)减去左边的,用总数(全部)减去右边的。经过一周的练习,孩子基本已经能正确完成了。不过还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容易在减法上出错。主要是把左右两边的数相减了。举个例子:3+4=7、4+3=7,另外两道减法算式应该为7-4=3、7-3=4。有的孩子则写成了4-3=1。

二是用数学,这种题我在上次曾做过详细的介绍,下面我主要讲一下孩子易错的地方这两种题型的题目。看到题目,一般我都会引领着孩子们对图意进行分析,如果问号在大括号的下面,就是求的全部(即总数)有多少,需要用加法;如果问号在大括号的上面,就是求的一部分,需要用总数减去已经知道的那部分(即不带问号的数)。目前减法出错最多,主要是孩子所写的减数不对,往往都减去问号代表的数,而问号所表示的应该是要计算出来的。这样的情况在每年的一年级孩子身上都会大量出现,使我们非常重视的问题。在和一位家长朋友聊天过程中,发现让孩子把问号所表示的图用手捂上这个方法很不错,我在班里也会慢慢的推广这种办法。一旦用手捂上了图,孩子就不太会减错了。这两部分都是最终考试必考的重点题型,我们会继续加强练习。

为了提高孩子的口算能力,我把每天5分钟口算练习改为了每天十分钟(可分两次完成),需要家长签上名字,并说下孩子的口算情况。请家长给孩子准备好自制的口算卡片,(内容要全,以10以内的加减法为主。您如果觉得孩子掌握的比较好了,可以适当的提高难度,扩大范围到20以内)。下周,我们将学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课本第72~77页)。再次感谢您对我工作的支持!

10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4

成功之处:

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和好动,喜欢做游戏,因此在教学中我计了一些游戏活动:找朋友、歌谣、抢答等等。通过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习气氛,让知识的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行。

我是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的

1、检查复习:利用找朋友的游戏练习学过的加减法,使用口算条练习,全员参与,体现了面向全体,又极大的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

2、授新知:这部分教学又分成三部分,先是看图说图意,再说出四个算式,初步感知10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然后是看算式直接计算结果,让学生们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在肯定了学生们说出的各种方法后,指出想数的组成的方法快而且好;最后通过口算条巩固计算方法。

3、利用各种形式考查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先是找朋友相加得10,再是做书上的练习10的减法,最后抢卡片的游戏,培养竞争意识。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

不足之处:

1、加强备课环节。认真研读教材教参,多向同组教师请教,正确把握知识的重难点。使教学环节更加合理。

2、课上认真关注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教案,使其更加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精讲易懂。

3、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常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法宝,如何在课堂上真正用上这个工具,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问题。我们要根据儿童自身的特点,激发学生快乐学习,创造地学习,就要采取多样的教学形式。

10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认识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首先,让学生复习分数的意义,在出示一系列的分数后,让学生自由的选择分数组成加法算式并进行分类,然后通过一组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来引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唤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的已有经验,并让学生体会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也就是同分母分数才能相加,接着,再让学生根据另一组分数加法的特点,实现自然过渡,揭示课题。在教学3/10+1/4时,重点突出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会转化思想。

首先,让学生思考,能像复习题那样直接计算吗?为什么不能?强调分母不同,分数单位就不同,不能直接合并,既然不能你有什么办法找到3/10+1/4的答案呢?提出:可以运用学过的有关分数的知识去解决,教师进行巡视,指导,观察学生的探究,参与学生的探究,我请了3位学生进行了交流,交流中让学生充分描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并面向全班,再交流计算的方法,并着重让学生说明为什么要先通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异分母分数的.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计算,只有通过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后才可以直接计算。在这些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思路:即先通分再计算。对于提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则放手让学生独自解决。

通过解决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你认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可以怎样算呢?”经历了充分的探索和思考后,学生很快总结出: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教师顺势板书:通分→转化,并说明:最后要把结果化为最简分数。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几点不足:

1、在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还做得不太够,仍然停留在教师让学生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的层面上。

2、在某些教学环节的设计,考虑得不够细,每个环节的衔接也不够流畅。如:在复习了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后,可让学生猜一猜异分母分数加法可以怎样计算,这样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原本枯燥的计算变得生动。

3、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过程中,由于学完通分这个知识已有一段时间了,有部分学生已经遗忘了,不知怎样进行通分,另外在通分时,老师应强调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公分母,这样计算时会比较简便。

总之,如果我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原有认知水平,抓住这一教学契机,有准备地计划和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材料,设置恰当的教学情景,直接抛出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归纳、自己体验,那肯定比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发现更有价值,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10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6

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和好动,喜欢做游戏,因此在教学中我计了一些游戏活动:找朋友、歌谣、抢答等等。通过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习气氛,让知识的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行。

我是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的,一是检查复习:利用找朋友的游戏练习学过的加减法,使用口算条练习,全员参与,体现了面向全体,又极大的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第二个层次是授新知:这部分教学又分成三部分,先是看图说图意,再说出四个算式,初步感知10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然后是看算式直接计算结果,让学生们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在肯定了学生们说出的各种方法后,指出想数的组成的方法快而且好;最后通过口算条巩固计算方法。第三个层次是利用各种形式考查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先是找朋友相加得10,再是做书上的练习10的减法,最后抢卡片的游戏,培养竞争意识。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

今后,改进措施:

1,加强备课环节。认真研读教材教参,多向同组教师请教,正确把握知识的重难点。使教学环节更加合理。

2,课上认真关注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教案,使其更加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精讲易懂。

3,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常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法宝,如何在课堂上真正用上这个工具,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问题。我们要根据儿童自身的特点,激发学生快乐学习,创造地学习,就要采取多样的教学形式。

10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学生能够正确熟练的口算和是2~6的加法;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能够从信息窗中准确的找出数学信息,并能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作业反馈矫正

1、课前作业:从信息窗中找出数学信息,并试着提出数学问题。

2、(出示信息窗)请同桌来那个人为一组说一说: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指导:先座位左边的的同学说,再座位右边的同学说,说完后马上做好。)

3、集体交流、订正,师根据同学的发言板书数学信息。

预设:

(1)前面有5只小鸟,后面有1只小鸟。

(2)前面有1朵白云,后面有2朵白云。

(3)树上有3只猴子,岩石上有2只猴子。

(4)上面有1个小朋友,下面有4个小朋友。

(5)红花有2朵,黄花有2朵。

4、小结:观察信息窗时,我们就应该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仔细观察,认真数数,并且要将数学信息说完整了。

二.点拨,知识建构

1.体会加法的意义。

师:求“一共有多少?”是什么意思呢?“一共”就是要“合在一起”。“合在一起”用什么方法呢?

生:合在一起就要用加法。

师:双手做合起来的动作,就爱神学生的理解。

2.认识加号“+”,强调加号的写法——用直尺写。

3.列式解决问题

(1)一共有几只猴子?2+3=5(只)

强调:得数后面要写“只”

(2)一共有几只小鸟?5+1=6(只)

(3)一共有几多白云?1+2=3(朵)

(4) 一共有几个小朋友?1+5=6(个)

(5)一共有几朵花?2+2=4(朵)

4、练习

1+1= 1+2= 2+1= 3+1= 2+2= 1+3= 4+1=

3+2= 2+3= 1+4= 5+1= 2+4= 3+3= 4+2=

10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8

20xx年的圣诞,作为职初教师的我有幸参加了本区的小学数学职初教师课堂教学研修活动,听了三堂精彩的数学课,很感谢这三位老师在圣诞这一天送给我们珍贵的“圣诞礼物”。

雨外小的两位美女老师上的都是珠心算课:《破5减》和《满5加》,一堂珠心算新授课,一堂珠心算练习课。第一次了解珠心算也就是不久前在南京实验学校田莉老师的展示课上,那一次真的被孩子们拨珠的阵势所惊叹!课堂上算珠拨出的噼里啪啦的响声,很是悦耳。由于第一次接触当时对于隔档拨、空拨、想拨、看拨之类的大脑里只是泛泛存在,那次听完课回来我就立刻在网上搜索了关于珠心算的相关资料。比起展示课,于老师和陈老师的珠心算课更让我看清了如何拨珠,和孩子们一起我学习了满5加时要加几下补、减4要“去5上1”。

三节课中,朱老师的《10以内加减法复习》这节课最令我感染,朱老师临危不乱的淡定、课堂上引人入胜的故事、丰富多彩的练习……现在想想感触还是很深,感觉自己也像是数字王国里的一员,也想通过练习得到火种来解冻自己的国家。这堂课的可惜之处是课件出了问题,但是朱老师生动的描述和丰富的表情,也给我们呈现了课件里要呈现的美丽的故事情境,弥补了遗憾。上课之前,“课件不能用了”,朱老师并没有讲这句话直接告诉孩子,而是让孩子们想办法怎样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既拉近了和孩子们的距离,也在潜力默化中让孩子们接受朱老师的办法。这种临危不乱的淡定,堪称一种境界。

朱老师将这堂复习课改编成一个唯美的故事:数字王国里住着国王数爸爸和一群数宝宝,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数字王国被冻住了,我们需要帮忙收集火种解救王国……之后的每一题都是以闯关收集火种方式练习,设计巧妙,学生兴趣极高,都在努力地寻找和收集火种。从认识0-10 ,到从这些数中选出3个数来写四道算式,再到看图列式、1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题……朱老师的设计很紧凑,过渡得非常自然。印象较深的是求加法中的未知数这一练习,朱老师引导孩子们想象加法算式就是收集火种途中的石子路,括号里的未知数就是需要我们去搬的石子,只有搬来了石子才能过河收集到河对岸的两枚火种,这是多么有趣的设计!这正抓住了一年级小朋友的兴趣所在,比起生硬的让学生直接解决问题,我想我是小朋友我也非常喜欢也很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收集到火种。如果我们每堂课能有这样有趣的设计,那又何愁孩子不喜欢数学课呢!

朱老师的这堂课之所以这么成功,我想最多的是离不开自己的努力,我相信朱老师也是在认认真真上好每堂课中磨练出来的。我深知自己离朱老师还差的很远,自己需要努力的还很多,在以后我会多多研读教材和教法,多多学习新的教学技巧;多多阅读教学相关书籍,增强自己的数学教学知识储备量;多多思考,创设更多有趣的课堂情境;多多反思自己的教学。

作为职初教师,未来的教师生涯之路还很长很长,我想我会一直在路上,在发现的路上,在学习的路上,在反思的路上,一直在努力!

10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9

本节课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来进行设计的。开始,运用对口令的游戏引入,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复习了10的组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入学习状态。在教学10的加减法过程中,设计思路清晰,通过课件展示情境图,让学生说图意,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写出10的加减法算式,本节课,注重了学生观察、分析、交流等能力的培养。强化了10的加减练习,使学生体验到了与同伴交流合作、与同伴分享成功的快乐。特别是制作的课件幻灯片,我想能自始至终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到最佳状态。只可惜啊!万事俱备,在关键的时候远程的电脑不工作了。在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面向全体学生,力争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学困生,知道他们能回答的问题,就有意识的让他们回答,使他们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也获得成就感。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自我感觉良好,说实话,吃过早饭,满怀信心来到电教室,没想到在关键的时候电脑居然不能工作了,一看学生们齐刷刷的坐在了电教室,听课的老师们也怀着激情坐在了那里了,因为我是第一个上展示课的,也是星期三的第一节课,没有时间去检查电脑,本来就有点紧张心理在作祟,我这节课的流程就指望课件演主角了,校长和几位老师过来帮助调试电脑了,电脑的确病得不轻,再也无法工作了,看来没戏了,为不让老师和学生失望,调整了一下情绪,硬着头皮把这节课给讲了,我觉得学生还很配合,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中,我认为自身有时用语不够精炼,学生回答问题时声音太小,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激发学生踊跃、大胆交流。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开发学生学习数学智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总之,说一千,道一万。目的只有一个,希望学生学好10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为今后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上有不当之处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欢迎接受。

10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10

反思一: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美感,学生的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有这样一段:作为学生的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的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反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益于健康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本节课的情景创设的目的是为了激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差生比优生算得块的意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发现题目特征,理解简便算法的实质是“凑整”。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对于多数学生而言,课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当时我看到优生那哭泣的表情,差生体现出的荣辱不惊时,我知道对他们我失败了,显然这不是他们的精神需要。

反思二:教学中应该考虑学生更多的鼓励,对优势进行挫折教育。

差生体现出荣辱不惊时我想到了小学数学教育网上讲的一个意义深刻的故事:一位老教师到市场上买菜,遇到当年他教育过的一个做小生意发财的学生,正在卖鸡蛋的学生热情地邀请老师去吃饭,老师说:“卖鸡蛋这样的工作你不觉得难为情吗?”学生说:“这和当年你教育我的情形相比,我觉得算不了什么”

这个故事主要讽刺了老师对待差生教育行为,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正如学生比赛赢了也不敢伸张。是啊,我们真的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阳光,不仅让他们可以经受挫折,还能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康的人格。

从另一个层面看:学生得益最大的竟然是老师的关照,他在无数次的挫折和打击面前变得坚强,而这种品质将使他终身受益。所以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课,而学习上的一帆风顺的优生,却很少遭受挫折,所以才会在一次不正规的比赛中哭泣。有人专门研究过国外的293个著名文艺家的传记,发现其中有127人在生活中都遭受过重的的挫折。“自古英雄都是梦,从来纨绔少伟男”的说法,表面有成绩的人大多是有磨难而成的。孟子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都表明挫折教育是儿童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营养,对于优生也是如此。

10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11

1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时让学生初步掌握了10以内数的分与合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的编排,采用加法和减法穿插编排的方法,同时注意突出加减法的内在联系,加强操作,启发学生思考。

10以内的加减法,主要是利用数的分与合进行口算。例如,计算5+3时,先想5和3合成8,所以5+3=8。又如计算5-3时,先想5可以分成3和几。因为5可以分成3和2,所以5-3=2。

更重要的是口算加减法训练,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行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如:把数的组成写成卡片进行练习。以8可以分成2和6为例,出示卡片既可以看卡片让学生说出数的组成与分解,也可以看卡片说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这部分内容的难点是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要使学生能做两步计算,并记住第一步计算的结果,为学习“凑十法”打下基础。

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结合直观演示,理解加减法含义

教学加减法的初步认识时,要重视学生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每个例题都要结合操作直观演示,突出说明加减法的含义,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学加法时,教师可用教具或手势表示合并,引出加法算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加法的含义,即知道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要用加法计算;教学减法时,也可用教具或手势表示(把去掉的拿走或用手捂住),引出减法算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减法的含义,即知道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要用减法计算。写减法算式时,要着重使学生弄清从哪个数里去掉,就要把哪个数写在减号前面。

2、同时讲加减,便于加强联系

教学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都在一节课内完成,这样便于加强加减法的联系。一般是先讲加法,后讲减法。但是学生一开始接触加减法,需要从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开始,到逐步理解,掌握计算方法,感受加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过程必须逐步扩展,不断的充实和提高。

3、通过操作演示,引导学生思考用加还是减

教学和是2、3、4、5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时,一般都采用一幅图表示一个加法或一个减法算式,即一图一式,要通过操作和图示,联系加减法含义引导学生想该怎样算,用加法还是用减算。

教学6、7的加减法时,出现一幅图表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教师先演示,让学生列出两个加法算式。然后,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异同点,逐步知道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再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学具,巩固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对于减法的教学,也可以仿加法的教学进行。

教学8、9、10的加减法时,先引导学生看图说出四个算式,即两个加法和两个减法的算式,再领学生一起摆学具,边摆边说算式,最后由学生自己摆学具并将算式填写完整。

这里应该只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摆学具和观察教师演示,初步了解加减法中各数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不要求学生讲出来。

4、混合运算要演示,含义要讲清

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时,要让学生联系情境理解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含义,教师要按照图意利用教具进行演示,把式题的含义讲清楚。教学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时,由于学生学过连加连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时可以多启发学生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初步理解运算顺序,掌握计算方法。在教材中,例题把第一步算出的结果写出来,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运算的顺序,实际做题时,第一步的得数最好写出来。

5、计算要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

把计算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方法的同时,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产生了计算,所以学习计算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同时又是为了能解决问题。脱离生活现实的需要学习计算,就不能体现计算的价值和作用,因而也不能很好的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现行教材中的例题,也都以现实问题为背景,让学生联系生活中常见的、需要且能够解决的实际问题,学习加减法计算,体会加减发的含义,感受计算的价值和意义。对这些有目的、有意义的生活情境问题,教师在教学时要积极利用,充分发挥它们的价值。

总之,听、说、读、写在口算训练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说数的组成、读口算卡片、写口算题、读口算题、听算中,口算速度逐步提高,只要每天坚持,持之以恒,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10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12

教学要求:

1.熟练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理解相同答案可以对应多个式题。

2.熟悉生活中一些重要的电话号码,愿意了解与同伴的联络方式。

活动准备:

1. 10以内加减式题卡,破译电话号码练习纸,由加减法式题组成的电话号码卡片,红旗、黄旗、蓝旗、绿旗,记分牌。

2.开展主题活动“我要上小学了”,幼儿有了解同伴联络方式的愿望。

活动过程:

老师从多个角度提问,如这个电话的第一个号码是几?“6”是第几位号码?最后一位是几?

师:你们真棒!一下子就把这个电话号码破译出来了,你们是怎么破译的?

幼:是用加减运算的方法破译的。

师:你们知道这是谁的电话吗?

幼:幼儿园。

师:你们以后如果有事或想念老师的时候就可以打这个电话。一起告诉我’幼儿园的电话号码是几?

(二)心算破译电话号码。

1.老师出示第二个电话密码,提出要求:在心中计算,把答案记在心里’等一会儿我们大家一起说。

2.老师出示第三个电话密码,要求破译准确、迅速,一下子把电话密码破译出来。

一、导人部分: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师:我们小朋友就要毕业了,前几天大家也讲到过分手后联系的方式,有写信、寄贺卡、串门,还有打电话……今天我们就来玩一个破译电话号码的游戏。

(一)看式题破译电话号码。

老师出示由8道加减法式题组成的号码卡,如3+3,7-4,8+1……这个环节是帮助幼儿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10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13

每个学期的骨干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作为我个人来讲,既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事,又是个自我超越的挑战。为什么会这样说呢?那是因为从事低年级的教学工作已有十几个年头了,可以说,每一个课例在我的头脑里早已是根深蒂固了,可是越是这样上了好多次的课,越是这样一次次需要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的时候,再次重新上的时候,压力就会越大,需要自己仔细思考地方的就会越多。

成功之处:

1、教学重点把握准确。

教学重点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并能熟练掌握10的组成,形成一定的规律和方法。我觉得在实际教学中较好的落实了,教学中知识点的生成是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和训练之下完成的,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精彩的展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两者的作用发挥恰到好处。

2、学生思维的训练体现出层次性。

对于学生思维的训练,一直是学校教学的新主张。这节课从学生探究10的组成的过程,到后面的练习设计,思维的训练点是层层推进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通过语言上的有序训练,最终形成掌握知识的能力,并会运用这种能力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练习的设计体现的先是加法,再是减法,再是加减法的综合,直到最后的解决应用问题,核心的体现都是思维训练的层次性和完整性。

3、准确解读教材并合理运用教材中的案例。

教材中所涉到的案例并不是没有目的随意展示的。其实编者是想通过一些案例来告诉我们一些信息,找准这些信息并合理的运用它们做训练非常的重要。比如有一道练习题,教材中原本的训练点只有一个,在想课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围绕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可以稍作拓展和延伸,这样不仅使训练的内容更加的丰满,更使得知识间的前后衔接更加的紧凑,学生参与的热情也会很高,突出了教学的时效性。

4、练习设计要充盈而不使花架子。

作为低年级的孩子,在课堂上有限注意力的时间大约只有15~20分钟,而要在这些有限的时间里既要落实教学任务,又要使学生兴趣盎然,我觉得练习题的设计与实施形式很重要。所以我采用了大量的有趣的练习来帮助我完成教学目标得达成,所有的练习不管怎样生动有趣,最终它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脱离了这一点,那只能说是在做无用功,浪费时间。

5、教学环节的时间调控。

这节课新授的时间大约在15分钟左右,剩下的时间做了大量的训练,我觉得这与学校倡导的精讲多练的思路是吻合的,也使的整个教学环节不冗长,更有节奏感。

不足之处:

1、部分练习题的训练方法应该更加的透明和直接,使学生一看到同类问题,脑海中呈现的是老师引导的思路和方法。

2、反馈应该更注重实效,对错误的学生的训练跟进不够。

3、有的教学资源没有尽力发挥他们的作用,体现了资源的新意,但是利用的不到位。

总之,每一次相同的课例都会上出不一样的感受来,从中不断地锤炼与改进,会让自己不断提高,也会让别人有所收获,共同学习,共同思考,共同进步!

10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14

10以内的加减法是在幼儿认可10以内的数,并初步掌握了10以内数的分与合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的编排,采用加法和减法穿插编排的方法,同时注意突出加减法的内在联系,加强操作,启发幼儿思考。

10以内的加减法,主要是利用数的分与合进行口算。例如,计算5+3时,先想5和3合成8,所以5+3=8。又如计算5-3时,先想5可以分成3和几。因为5可以分成3和2,所以5-3=2。

这部分内容的难点是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要使幼儿能做两步计算,并记住第一步计算的结果,为学习“凑十法”打下基础。

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结合直观演示,理解加减法含义

教学加减法的初步认识时,要重视学生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每个例题都要结合操作直观演示,突出说明加减法的含义,以帮助幼儿正确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学加法时,教师可用教具或手势表示合并,引出加法算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加法的含义,即知道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要用加法计算;教学减法时,也可用教具或手势表示(把去掉的拿走或用手捂住),引出减法算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减法的含义,即知道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要用减法计算。写减法算式时,要着重使学生弄清从哪个数里去掉,就要把哪个数写在减号前面。

2、同时讲加减,便于加强联系

教学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都在一节课内完成,这样便于加强加减法的联系。一般是先讲加法,后讲减法。但是幼儿一开始接触加减法,需要从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开始,到逐步理解,掌握计算方法,感受加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过程必须逐步扩展,不断的充实和提高。

3、通过操作演示,引导幼儿思考用加还是减

教学和是2、3、4、5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时,一般都采用一幅图表示一个加法或一个减法算式,即一图一式,要通过操作和图示,联系加减法含义引导幼儿想该怎样算,用加法还是用减算。

教学6、7的加减法时,出现一幅图表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教师先演示,让学生列出两个加法算式。然后,让幼儿比较它们的异同点,逐步知道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再让幼儿自己动手摆学具,巩固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对于减法的教学,也可以仿加法的教学进行。

教学8、9、10的加减法时,先引导学生看图说出四个算式,即两个加法和两个减法的算式,再领学生一起摆学具,边摆边说算式,最后由学生自己摆学具并将算式填写完整。

这里应该只要求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摆学具和观察教师演示,初步了解加减法中各数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不要求幼儿讲出来。

4、混合运算要演示,含义要讲清

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时,要让幼儿联系情境理解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含义,教师要按照图意利用教具进行演示,把式题的含义讲清楚。教学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时,由于幼儿学过连加连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时可以多启发幼儿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初步理解运算顺序,掌握计算方法。在教材中,例题把第一步算出的结果写出来,主要是为了帮助掌握运算的顺序,实际做题时,第一步的得数最好写出来。

5、计算要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

把计算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使幼儿在掌握计算方法的同时,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产生了计算,所以学习计算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同时又是为了能解决问题。脱离生活现实的需要学习计算,就不能体现计算的价值和作用,因而也不能很好的促进幼儿积极学习。现行教材中的例题,也都以现实问题为背景,让幼儿联系生活中常见的、需要且能够解决的实际问题,学习加减法计算,体会加减发的含义,感受计算的价值和意义。对这些有目的、有意义的生活情境问题,教师在教学时要积极利用,充分发挥它们的价值。

10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15

本单元主要由“6、7的认识和加减法”、“8、9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连加和连减”、“加减混合”等构成,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是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本单元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认为如下几个方面做得较好;

一、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教材中的主题图为数数、抽象数的概念以及数的组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每一幅图观察得非常清楚,描述得很到位,尤其在教学10的组成时,把图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在观察主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还运用主题图的画面对学生进行爱劳动、讲卫生的教育,使学生在认数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

二、重视观察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观察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数学学习必备的素养之一。在教学中,我对学生的观察要求是:做到有条理,最好能多角度。表达要求是:用数学语言说完整的话。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达到了会观察、能表达。

三、“用数学”教学扎实有效。本单元开始出现“用数学”的内容,这是学生今后学习“解决问题”做铺垫,在这一内容中,学生开始接触条件(目前还没提到这一用语),学会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我觉得这一知识点在本单元是学得最扎实的,大部分学生会根据图意完整的叙述题意,并根据问号所在的位置提问题,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

存在的问题是:

1、一部分学生的计算速度太慢,这对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

2、做题时,很多学生不看题,凭感觉做,不知道何为检查。

3、还有一些学生分不清左和右。

4、关于序数和基数还没有区分,如不知道“从左数第6个”与“左边的6个”到底有什么区别。

数学《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篇5

本堂课以凑10的游戏把学生带入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于是我采用了“数学规律的情景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把课件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这时,信息技术作为了交流讨论、表达的工具。我把每种关于10的加减算式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以创设生活情景展现给学生,突破教课书上的利用点子图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如在讲授“7+3=10”的“一图四式”时,我用校园一角的例子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让另外的学生帮助解决问题。这样,既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本节课从教学实践过程看,教学设想转化成了课堂教学行为。整节课,学生学习的兴趣十分浓厚,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氛围很愉悦。针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这一点来说,我感悟最深的就是:我们面对新世纪的学生,要对新世纪的教材进行二度加工,每一节课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理、心理、承受能力去设计教学过程。正因如此本节课才能达到这个效果。反之,照本宣科的教学,我想学生是不会对有关《10的加减法》这一枯燥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的。

“10的加减法”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6

“10的加减法”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1年级上册第6单元66页,“10的加减法”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10的加减法是学生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的重要基础,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教材呈现上体现了逐步提高要求的做法和循序渐进的编排原则,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重在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另外,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提高学生通过看图数数计算到想数组成计算10的加减法的计算能力,也可以体会到迁移的应用。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10的组成,并且通过前面1~9的学习,初步认识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为接下来学习10的加减法作了知识上的铺垫。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熟练地计算10的加减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逐步培养数学思考的能力。

2.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在学习中感受到乐于助人和懂得谦让的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重点: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使学生能够熟练计算10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运用已学知识解决新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水果卡片、小伞。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作好铺垫

(师出示动物图片。)

师:每一位小动物身上都有一个数字,哪两位能组成10就是一对好朋友,可是现在它们找不到自己的朋友了。你愿意帮助它们吗?

(生逐次帮助找朋友并说出数的组成。)

【设计意图:这里我采用了孩子们帮助小动物找朋友的形式,意在对已有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并且加强孩子们语言表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完整、顺畅地进行语言运用。】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师:经过同学们的努力,它们都找到了自己的朋友。你知道在这些小动物中,谁最爱吃香蕉吗?(猴子。)可是它的好朋友大象也很爱吃香蕉。两个好朋友因为分香蕉发生了争执,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是怎么回事。

师:大象和小猴子一起到果园里摘了10个香蕉。大象说:“我大你小,我吃9个你吃1个。”你能根据大象的分法列一个加法算式吗?

生:1+9=10。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说计算方法。)

师:可是小猴子并不同意大象的分法,它说:“应该你吃1个,我吃9个。”(师调换图片。)

师:谁能根据小猴的分法编一道加法题?

(生语言描述,要求说完整话。)

师:这两个加法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师强调: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师:谁能根据这幅图编两个减法算式题?

(生编题、列式。教师指导学生说完整话,语句通顺、流利。)

师:观察上面的4个算式,你都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教学中,在遵循《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自主创设了生动有趣、贴合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乐于学习、乐于探究,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问题的密切关联。从上面的两加两减算式体会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为下面的自主探究作好铺垫。】

2.师:上面的两种分法,小猴子和大象都不同意。下面,就请同学们帮忙分一分,老师相信除了黑板上的分法以外,你们一定还有别的分法,教学反思《“10的加减法”教学设计与反思》。

(师分发香蕉图片,生划分并列式,师巡视。师个别投影演示、订正。)

师:在同学们的划分中有2、8分的,有3、7分的,有4、6分的,还有5、5分的。你们认为在这些分法中哪一种分法两个小动物会都同意呢?

(师强调5和5只能列一个加法一个减法。)

【设计意图:经历了上面的分发过程,学生已经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有所了解。所以,此处适时放手让学生分一分,既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也符合他们深入探究问题的心理。】

3.师:从大象和小猴子分香蕉这件事中,你懂得了什么?

(预设:做事要公平,懂得谦让。)

【设计意图:数学虽然是理性思维大于感性思维的培养,但是对于学生思想的渗透却是需要我们结合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时间适时进行的。所以此处我会稍加询问,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来表达,明白做事要尽量公平,懂得谦让。】

完善与反思:本环节的设计在初讲时是采用了教师逐一按照分法进行讲授的,目的是为了能将知识讲明、讲透。在与学生接触中发现他们在经历了1、9分有了分歧之后已经产生了自主探究的兴趣,激发了寻找问题解决方案的欲望。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也具备了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所以我将这一部分的教学环节作了调整,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也优化了课堂结构。

4.师用小伞解决10和0组成的4个算式。

【设计意图:此处虽然只是采用了手动操作。但是教学效果很好,孩子们的注意力完全集中,思考状态更为积极,反应也更为迅捷。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对10和0组成的4个算式的理解和掌握。】

三、课间调整

师:同学们通过刚刚的学习,发现10的组成与10的加减法有什么关系呢?我们都有10根手指,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用手指来描述一下10的加减法吧!

投影出示儿歌:

一九九一好朋友,二八八二手拉手,三七七三真亲密,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

【设计意图: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为此课中安排了一个儿歌,既复习巩固了新知识,也锻炼了孩子们的手口协调能力,放松情绪。】

完善与反思:本环节原本是作为收尾活动放在结课时的。在备课过程中根据各位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将活动放在课中进行,这样更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

四、反馈练习,灵活多样

1.观察图画,寻找问题。

师:小猴子和大象都吃到了美味的香蕉,看来果园里一定是丰收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果园里看一看吧!下面老师要考考你们的眼力如何。

(1)出示图片:放学之后,10位小朋友一起相约到果园里帮助农民伯伯摘果子。你能从中发现哪些与10有关的加减法算式呢?

(生观察图上都画了什么,找出与10有关的加法算式。)

完善与反思:初讲时这个练习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分工的形式,小组汇报找出问题情境。对于这样类似于找宝一样的练习活动,学生的热情高,参与意识非常强烈。画面中所有的问题都像宝藏一样被孩子们发现了,并为之雀跃。而小组合作恰恰限制了孩子们即时发现即时反馈的乐趣。因此预设下一次教学时本环节采取自由的、顺次发言的形式,并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其中来,力求受众面更广一些。

(2)师手动图片学生列出减法算式

2.买水果活动。

师:猴妈妈让小猴子去果园里买水果,但是妈妈提出了一个条件,一共只能买10个,同学们看一看小猴子可以有几种买法呢?

(每张水果卡片上都有数量:桃子4个、苹果3个、梨5个、桔子6个。想到方案的孩子到板前去摘果子卡片,指名下面的学生说一说他的方案对不对,你认为符合猴妈妈的要求吗。)

完善与反思:研讨过程中,各地市老师针对本环节的预设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要充分考虑到连加方案。在实践过程中虽然预料到了孩子们会出现类似7个樱桃、2个芒果加1个西瓜的方案,但出乎意料之外的是这样连加的方案出现的比想像的要多。连加这一部分知识虽然是本课之后才会涉及到的,但是孩子们有这样的组合意识,而且也符合情境中猴子妈妈的要求,所以要充分肯定孩子们的组合方案,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认可,让学生的思维的火花尽情绽放。

3.小猴子回到家,不但给妈妈买回了水果,还带来了那么多购买方案,猴妈妈很高兴。于是把我们刚刚选择的部分方案,作了改动,想要邀请10名同学来完成,答对的奖励一把小伞。

幻灯出示:

10-()=86+()=10()+7=10

10-9=()5+()=10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篇7

关键词:牛津高中英语,阅读策略,段落主题句,衔接句

一、教材分析

这一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时。本单元的话题是正确认识危险的疾病和毒品并树立保护自己的意识。本课为阅读课型,介绍艾滋病的基本概况,传播途径以及国内国际方面对此所做出的努力。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艾滋病的危害,正确认识和对待艾滋病患者。

二、学生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中三年级的理科班学生。经过高中两年对英语的学习,他们已经渐渐形成了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自己的学习技能和策略。但是面临高考灵活多变的阅读题型,很多学生还是有着许多阅读方面的困惑,需要更多阅读方法和技巧的点拨。其次,这个班的学生普遍较内向,不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在这节阅读课中还要注重如何能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张口。

三、教学目标

1.学生阅读课文并进行相应思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2.培养学生找段落主题句和衔接句把握文章结构的阅读策略,增加对于主旨大意的把握,学会从承上启下的语句着手,更精准地找到关键词。

3.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关爱他人,不歧视艾滋病人,伸出援手并保护自己。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找出段落主题句或根据段落关键词归纳总结段落大意。

2.学会在阅读文章中找衔接句帮助文章主旨大意的把握。

五、教学设计策略

本课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方法,由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合作式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能养成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六、教学步骤

1.Lead in(导入)

Show the logo of Red Ribbon to the students and askthem what they can associate the logo with? After hearingstudents’answers the teacher concludes:Red ribbon is relatedto AIDS.It means we should give AIDS patients love and care,understanding and support.

设计说明:通过PPT呈现的red ribbon的图片既吸引了学生的关注也立刻引出本课的主题。

2.Reading

(1)Skimming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Para 1 an example of Ajani

para 2 the _______ and _________of Aids (definition,symptoms)

para 3 the ways it _______(spreads)

para 4 Aids----a ________ problem (global)

para 5 Aids in ____________ (China)

para 6 international _______ to China (help)

para 7 an organization called ________(UNAIDS)

para 8 the severe __________ (situation)

Para 9 Ajani’s dream

设计说明:这一个环节的设置是想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找段落主题句或关键词来归纳段落大意从而把握文章大意,同时也为下一步的structure analysis做好铺垫。在这一环节中,前3段都相对容易找到主题句或关键词,到了第4段,学生有了难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此段的第一句话是在复述上段的内容,一直到出现了however之后,才说到重点。这里学生明白第四段的第一句其实就是个衔接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据此成功锁定下一句是本段的主题句从而根据all over the world填出了global。教师在此处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在阅读文章时需要根据作者的思路进行段落的过渡。有时一个段落的首句暗示了上个段落的主题;有时一个段落的末句引出下个段落的话题。在这样的启发之下学生接着很容易找出文章中的其他段落衔接句。

Structure analysis

Part 1:a beginning paragraph- parapraph1:It talks about the case of Ajani and how Aids has affected his family.

Part 2:body paragraphs –paragraph 2-8:It presents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AIDS.

Part 3:a concluding paragraph-paragraph9:It corresponds to the beginning.

设计说明:此环节因为基于第一部分归纳段落大意的基础之上,因此学生做起来难度小了很多。并且这个环节牵涉到本单元的语法:篇章的结构。能够理清组成篇章的三个要素不管是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写作都大有帮助。杨贤栋(2009)指出,学生主旨大意的阅读能力较为薄弱,因此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需要及考查要求帮助学生在第一遍阅读时就能够把握文章主旨,逐渐培养学生归纳文章主旨大意的阅读策略。

(2)Scanning

设计说明:任务型阅读作为江苏高考的一个题型要求学生能在短时间内用寻读的的方法快速定位找到具体信息。Scanning作为快速阅读的另一种常用方法非常适合任务型阅读。因此在本环节设计了任务型阅读既可以培养学生扫读的阅读技能还能与高考相结合。

3.Discussion

Divide the students into four groups and discuss the topic:

(1)What can be done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by the government:

by specialists and doctors:

by other people:

by the patients themselves:

(2)What attitude should people take towards AIDS patients?

设计说明:此环节学生对于AIDS有较为清晰的了解,比如AIDS的传播方式,严重的现状以及和AIDS作斗争的努力。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进一步的讨论,既可以让学生在小组活动当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还能让学生在这个部分达到情感升华的教学目标。

(3)教学反思

1)教学目标的达成:高中英语新课标要求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在教学中主要起引导的作用,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本节课遵循新课标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自主独立或合作完成各个部分的阅读任务。教师通过找段落关键词或衔接句来归纳段落大意从而把握文章大意达到对学生主旨大意阅读策略的培养。对于AIDS病人正确态度的讨论,不仅完成了本课的语言知识的教学目标还达到了新课标所要求的情感目标。

2)教学活动的设计: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的问题和每一项活动都要有意义。这节课严格遵循活动设计有效性,教师紧扣考试大纲围绕高考题型不仅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的培养,还锻炼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和交际的能力。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篇8

教科书第80页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的价值,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温故练习

1.明桥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出示图片)

(1)比一比,辣椒和土豆谁种得面积大?黄瓜和番茄谁种得面积大?

(2)比一比茄子和青菜谁种得面积大?

(3)选两个条件,提一个数学问题。

一类: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怎样计算?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时,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计算结果要约成最简分数。

一类: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这几题与其他题不同在哪里呢?(我们把分母不同的分数,叫做异分母分数,这些都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揭示课题:我们就来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课堂助学

1.教学异分母分数加法

(1)教学例1:

例1.明桥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其中种黄瓜,种番茄。种黄瓜和番茄的面积一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①师:你认为结果是多少?

④师:如果每次计算异分母分数都去画图,会很不方便,能不能用算式表示计算过程呢?

学生交流:可以先通分变成同分母分数。

师:请同学们用通分的方法试一试,填一填。

答:种黄瓜和番茄的面积一共占这块地的 。

师:异分母分数加法由于分数的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要先通分,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

2.教学异分母分数减法

(1)明桥小学的同学们打算在秋天的时候,把这块长方形试验田的种青菜,种菠菜。青菜的面积比菠菜的面积少几分之几?

师:认真读一读,你会列式吗?

师:请同学们动手算一算。

师:展示学生作业,并交流。

(2)明桥小学的同学们爱吃番茄,他们打算明年把这块长方形试验田的种黄瓜,其余的都种番茄。番茄的面积占这块试验田的几分之几?

师:认真读一读,你会列式吗?

师:请同学们动手算一算。

师展示学生作业,并让学生交流。

师:你会验算吗?

3.回顾

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 ),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 )。

三、同步训练

1.填空:建议放在同步训练第一题。

2.下面的计算对吗?不对的,请帮助改正。

3.练一练。

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四、课堂小结

总结: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计算的结果要(检验)。

五、当堂检测

1.先在算式下面的图形中涂一涂,再写出得救。

【教后反思】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归宿。任何数学知识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原型。只要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我们就能发现,到处都是数学。”正是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引下,设计“计算教学‘生活化”’的设想,试图通过将现行教材中枯燥的分数计算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取之于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让他们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学习和发展数学。

在“改造内容”的同时在情境的创设上注重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情境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能为复习作铺垫,与课标提出的“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数的运算教学要求相吻合,能有效地利用情境中的信息,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去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温故预习部分,通过提供大量的图片信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的设计问题并解决问题,将原本简单枯燥的计算,变得活泼、生动,易于学生接受,也符合了学生的思维特点。

对课的结构作了一些大胆拓展,以具有开放结构、富于真实意义的数学活动为主,以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解答例题时采用猜想—验证—说理—总结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探究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方法时,我给予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尝试计算、小组讨论、充分交流,初步领悟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对于教学的难点:为什么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我利用课件演示,用直观的图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理解:分数的分母不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不同,所以不能直接相加减,要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这样能让学生清晰地理解算理和计算方法。

上一篇:小学党支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计划下一篇:加强党组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