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精选5篇)
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篇1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把数学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购物素材,引导学生从现实情景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操作,交流中充分感知、体验位数相同小数加、减法,主动建构新的计算方法,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独立探求数学知识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相关的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例题以购物问题呈现,货币写成以“元”为单位时,百分位上表示的是分,十分位上表示的是角,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和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不退位)的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中,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四)新知识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五)德育渗透点: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六)、授课内容在全册教材和某单元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等内容:
第二单元编排了“小数加减法”这一教学内容学生在这册教材第一单元刚学习完小数,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而且对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不退位)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教材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学习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第二层次学习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本课是学习第一层次的第一课时,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即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和算法(把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把小数点对齐)是学习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关键,是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
二、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环节
课件出示情境图,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教育学生多看书,看好书,同时说明有很多数学问题,值得研究。
(二)新课环节
这一环节首先引导探索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根据图片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能不能用已学过的知识尝试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尝试计算、体验认知的过程。又通过汇报交流,初步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1)呈现信息,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课外书的价格。
《童话故事》:6.62元 《科学家的故事》:2.75元
师问学生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学生提问。
教师筛选(出示)问题,师:我们来解决“买这两本书一共多少元?”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课外书价格的情境,贴切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自主提问,根据学生编出的问题,教师及时捕捉问题,引出小数的加减法。这样灵活地使用教材、同时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数加法:
学生比较容易就列出算式,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计算的方法
(2)自主探索,发现方法。
①自主尝试。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想想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再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答。做好后,可以在小组内(或与同桌)交流。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这是个预设性的的问题,学生能通过以往的学习,来寻找不同的解答方法,如:估算,口算,笔算……引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②汇报交流。
A、估算这两本书总价是多少元?对有估算意识的学生及时表扬还要抓住机会是加强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B、6元6角2分+2元7角5分=9元3角7分
C、用竖式计算6.62+2.75=9.37(元)
多数学生会选择用竖式计算,一名学生汇报,师板书。
通过学生口述计算方法,抓住时机追问,(问:写竖式时怎样对位?为什么要这样对位?为什么把小数点对齐便可以直接相加了呢?)从而解决课的重难点,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小数点对齐了,就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了,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相加。
口述完毕一起观察整个竖式过程:再完整叙述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抓住三点:①小数点对齐②最低位加起③满十向前进一
●小数减法:解决问题 “《童话故事》比《科学家的故事》贵多少元?”,列式后直接用竖式计算?学生独立做。师巡视、指导。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让学生仿照加法算理进行叙述,并加以比较总结。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法计算的知识作铺垫,就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经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在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3)引导总结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引导概括出: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也就是要把小数点对齐。
(4)看书36页 读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三)拓展练习:
1.用竖式计算 4.37+2.93 7.54+6.84
【设计意图】练习的目的是巩固算法,同时暴露新的认知冲突,计算结果末尾有“0”,正确处理“0”的问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小数的性质,正确认识和掌握计算结果末尾有“0”的时候要化简,即划掉末尾的“0”的问题。
2.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新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解决问题中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掌握新的本领。
(四)、课堂小结:
分为两部分,先看书36页,整理所学知识;再由学生谈收获、谈体会。归纳总结是否达到知识情感的预定目标。
(五)、作业设计:37页2题
(六)、板书设计:略
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篇2
为此, 我校数学教研组的教师们选择“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进行了整体性教学的尝试。对该教学内容进行了两次教学实践, 不同的教学实践引发了我们深刻的思考。
【教学背景】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 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了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小数位数相同) 与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从教材的编排体系看, 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掌握, 四年级下册再来学习小数加减法就知识点而言是比较简单的, 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小数加减法, 计算的难点集中在小数点的处理上。
【教学实践】
设计一:提供情境→解决问题→得出算理
1.出示情境
任选两种商品, 算一算总价与差价。
2.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 学生尝试。
(2) 集体交流, 小结计算方法:小数点对齐 (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 哪一位上没有, 用0补齐。
3.巩固练习:计算并验算、解决问题
(1) 出示一组小数加减法的笔算练习。
(2) 练习后进行校对, 对错题进行分析反思。
4.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因为小数加减法学生基本已经会进行计算, 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学生没有新鲜感, 列式计算就这么点知识, 本节课的难点就是被减数的小数部分不够减 (或整数减小数) , 这样的难点只要通过几道竖式的练习就能突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 教师的注意力基本集中在计算的正确率上, 练练评评一节课, 尽管学生的正确率较高, 但学生的兴趣不高。这样的课学生上与不上有何区别?那么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怎样才能突破呢?
我们觉得有必要对小数加减法这一单元内容进行一个整体分析。
本单元共有4个例题。
例1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
通过分析后发现, 本单元的几个知识点都只是把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运算定律扩展到小数, 也就是, 接下去的每一个课时可能都会像前面第1课时一样, 学生上与不上差异不大, 这个单元按教材顺序教学效率相对会比较低。格式塔学习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韦特墨认为, 人们的思维是整体性的、有意义的知觉, 而不是各种映像的组合。他的警言是:整体不仅仅是部分之总和。于是我们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利用小数加减这一课时的载体, 把本单元的四个例题知识放在一课时中进行。把本单元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来教学, 这样既突出了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 又节省了教学时间, 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思考各种关系, 重新建构和思考, 从而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经验来解决新的问题, 形成转化比较的策略意识, 使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加减法的体系, 让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设计二:创造问题→研究算理→拓展内容
1.提出问题
请学生说出几个小数加减法的算式。 (学生说算式, 教师板书)
2.探究方法
(1) 教师挑选学生写的算式中的某一题,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 并且验证这个答案是正确的。
(2) 讨论交流后明确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法则。
(3) 写小数加减法的算式并进行计算。 (要求有小数位数相同的、不同的等)
3.解决问题
(1) 《童话故事》《雪孩子》《小学奥数》这三本书要多少钱?
(2) 小明只有15元钱, 他可以买哪两本书?
(3) 小红用20元钱买了《童话故事》与《小学奥数》, 能找回多少钱?
课后反思:设计二的教学尝试为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收获。
收获一:从怎样做到为什么这样做, 联系旧知明确算理
设计一强调的是怎么算, 而设计二中强调的是为什么这样算,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算的结果是正确的。
师:刚才你们计算了1.23+2.36, 都认为答案是3.59, 你能用什么方法验证它是对的?
生1:我是这样想的:给它们都加个单位米, 1.23米=123厘米, 2.36米=236厘米, 123厘米+236厘米=359厘米=3.59米, 所以1.23+2.36=3.59。
生2:我用加“元”这个单位来验证的。
生3:1.23是123个0.01, 2.36是236个0.01, 123个0.01+236个0.01=359个0.01=3.59。
师:那4.6+3.81与1.23+2.36区别在哪?你会算吗?
师:在计算4.6+3.81时, 你们为什么不末尾对齐?
生1:我在4.6的后面添0, 这样就可以末尾对齐了。
师:为什么要在4.6的后面添0?
生:因为4.6只有一位小数, 而3.81有两位小数, 在4.6后面添上1个0, 这样都变成两位小数, 就可以对齐相加了。
师:为什么可以在4.6的后面添0?
生:这是依据小数的性质。
生2:我不用添0, 只要把这两个小数的小数点对齐就行, 那样就是个位对个位, 十分位对十分位了。
师: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区别吗?
生: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一样, 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师:相同数位上的数, 它们的计数单位相同, 计数单位相同的数就能直接相加减。
此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用已学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 有用到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 可以说与小数有关的知识点都被激活了, 并且为后续的知识 (如分数加减计算) 学习积累了数学经验:两个数相加减, 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 如果计数单位不同, 那就要通过转化, 把它们化成相同的计数单位后才能进行计算。
通过这一教学环节, 使学生沟通单元知识的前后联系, 也使加减计算的相关知识形成体系。
收获二:从分散学习到整体认知, 构建完整认知结构
设计一只是教学了小数加减的计算, 而设计二安排了一个“解决问题”的环节, 此环节有三个小问题, 巧妙地将小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减法的性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自然无痕地渗透给了学生。
师:《童话故事》《雪孩子》《小学奥数》这三本书要多少钱?
生1:8.27+7.20+7.73。
生2:8.27+7.73+7.20。
师:这两个算式的答案一样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就是运用加法交换律, 结果一样的。
师:看样子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加减法中同样适用。
师:小明只有15元钱, 他可以买哪两本书?
生:可以买《雪孩子》和《小学奥数》。
师:没有其他可能吗?还有一本只告诉7元, 小数部分遮住的书能买吗?
生:不一定。
师:那当小数部分多少时, 这本书可以买?
生:15-7.20-7=0.8, 只要比7.8元少就行。
师:小红用20元钱买了《童话故事》与《小学奥数》, 能找回多少钱, 你怎么列算式?
生1:20-8.27-7.73。
生2:20- (8.27+7.73) 。
师:这两个算式有联系吗?你喜欢计算哪一个?
生:运用了减法的性质, 我喜欢算第2个, 因为它能先凑整的。
一道题, 让学生自然地将整数知识迁移到小数的学习中, 在不经意间掌握了新知识, 并在无形中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
【教学启示】
教师的教学应从整体出发, 从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整体规律出发, 树立整体结构的意识, 以长远的视野对学科书本知识按其内在的逻辑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或结构块, 以结构为大单元重组教学内容, 以结构的逐步复杂化作为贯穿单元教学的认知主线, 这与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提出的“从系统的角度来思考, 整体来把握一个知识块的前生今世及后延”的观点是吻合的。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数学数与代数中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整数的加减法和一位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形成了一定的计算能力。生活中大量小数加减法的应用,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感性基础。为此,教材在编写时十分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本课通过在简单的生活情境中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领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学为主线,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让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自主探究、讨论交流,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乐趣。
这样的设计,更多的关注到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既掌握认知目标,又在学习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新课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和计算法则。
二、学情分析
这是一节计算教学课,学生已经学会了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法的口算、估算、笔算及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初步具备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讨论归纳的能力。
三、教法和学法
所以,在教法上,我选用了“创、导、探、放”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将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讨论归纳、实践应用中去理解和掌握新知。
四、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我以启发谈话的方法,引导学生复习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样能以旧促新,调动学生的兴趣】
再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李伯伯家应付水费和天然气费共多少元?你能帮他算一算吗?从而引出运算,揭示课题。【通过创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结合算式,引导学生进行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再让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老师提出问题:在竖式计算中为什么不把“6和3”对齐相加呢?请你想出不同的理由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让学生小组讨论:24.83百分位上的3和几相加呢?添“0”的依据是什么?并在全班汇报。【这样,给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鼓励其尝试计算,自主探索,建构新知,养成学生类推、迁移的学习本领。在探索、交流、讨论中,教学难点“小数点对齐的算理”也就迎刃而解了。】
现在没有了元角分的帮助,怎么办呢?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集体交流。从而引导学生从特殊抽象到一般的学习方法。总结出“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就对齐了”的计算法则。
紧接着让学生去探究整数与小数相加的方法,通过计算交流,进一步巩固“相同数位对齐相加”的方法,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活动二:再创情境,介绍两个村小麦的收成情况。提出问题:49.5吨比32.48吨多多少吨?怎样列式?以此引出运算。(教师板书算式)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并提问:在计算时,你遇到了什么新问题?百分位上怎么减?
因为有了小数加法的基础,小数减法竖式中如何对位已不再是难点,此时的重点在于被减数位数不够时怎么减?为了突破这一重点,在教学中,我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尝试、实践、找到合适的方法。然后全班汇报交流。及时小结出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的方法,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至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也顺利的完成了。
然后,我出示了以下巩固练习,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再在全班汇报交流:在计算中,你们又遇到了什么问题?又怎么解决的呢?重点引导学生交流:被减数是整数时怎么减?怎样确定小数点的位置?添几个“0”减最合适?【通过这样的练习,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并突破难点。】
活动三:小结质疑 经历了以上几个阶段的学习,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结提问:【通过总结,理清思路,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和系统的记忆。此时此刻小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也深深地烙印在了每个孩子的脑海里。】
活动四:分层练习,促进应用
为了提升学生运用的能力,我设计了以下几个不同层次的练习。
1、小试牛刀:填空练习;
2、再接再厉:判断对错;
3、生活冲浪:解决问题;
4、勇攀高峰:生活拓展。
【练习具有层次性,层层递进,层层深入。鼓励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第4个练习,具有开放性,又培养了估算意识。】
五、板书设计:
最后,我的板书设计力求做到简洁、清楚,又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起到归纳总结的作用。
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小数加减计算的计算方法,会通过竖式进行小数的加减运算。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小数的加减法的过程中,提升运算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自主探索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位数不同的小数的加减法。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课件并提问:克隆牛“健健”与“壮壮”出生时的胸围大小关系以及其出生时情况记录表并询问学生,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奇异的克隆牛——小数加减法》。
(二)探索新知
总结问题:“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多少?以及“壮壮”出生时的体长比“健健长多少”?
对于第一个问题在黑板上列出算式:0.77+0.03。
提出问题:之前学习整数的加减运算时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进行笔算的?请学生上讲台进行板演后并提问全班:是不是所有人都得到了正确的结果?
追问:这个0是否可以去掉?
对于第二个问题组织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用5分钟的时间列竖式解决这个问题。
时间结束后请小组代表上讲台进行板演,反馈后再提出一个问题:你会计算1.3-1.25吗?
并进行追问:小数的位数不同,应该怎样计算呢?
明确提出:先对齐数位,再计算。
将以上问题都解决之后我将组织全班学生一起思考: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更多模板,请在教师之梦微信公众号后台
回复“教学设计”进行查看)
《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数加减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小数加减法》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章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竖式计算。教材在之前已经安排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其竖式计算的讲解,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算能力,也能做出简单的知识迁移,但是对于本节课中小数末尾的0是否可以舍去以及小数的位数不同如何计算等问题还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小数加减计算的计算方法,会通过竖式进行小数的加减运算。
(二)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小数的加减法的过程中,提升运算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自主探索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位数不同的小数的加减法。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练习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那么我先出示包含课本上情景的课件:克隆牛“健健”与“壮壮”出生时的胸围大小关系以及其出生时情况记录表并询问学生,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奇异的克隆牛——小数加减法》。
利用教科书中的克隆牛的情景引入课题能够快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有利于顺利展开后续的教学。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讲解法、小组合作、启发法等。
紧接导入中我提出的问题,我将收集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将其汇总,并且顺势提出教材中的两个问题:“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多少?以及“壮壮”出生时的体长比“健健长多少”?
首先从第一个问题入手,我将先带领学生一起在黑板上列出算式:0.77+0.03,并询问学生应该如何计算,为了达到我的教学目的,需要我作为教师引导学生的思路,我将提出问题:之前学习整数的加减运算时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进行笔算的?学生通过之前的经验能够立刻想到利用竖式进行计算,我便顺势请几位比较积极的学生上讲台进行板演。板演之后根据结果进行反馈,并提问全班:是不是所有人都得到了正确的结果?
这时有可能有学生出现对于竖式计算最后得到的0.80中最后一个0的问题,我将着重提点:这个0是否可以去掉?根据学生之前对于小数的理解能够发现这个0可以去掉,我也会明确这一点。
在我与学生共同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之后我将把第二个问题放手让学生去解决,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完成这个问题,我将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用5分钟的时间列竖式解决这个问题。
在规定时间结束后我还是同样请小组代表上讲台进行板演,这个问题相对比较简单,我便再提出一个问题:你会计算1.3-1.25吗?对于同样是小数的减法学生能够立刻投入到问题解决中,但是这个问题有一个难点困扰学生,我便对其进行提问:小数的位数不同,应该怎样计算呢?在这里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便是将小数都右对齐进行计算从而无法得到结果,故而我将明确提出:先对齐数位,再计算。
将以上问题都解决之后我将组织全班学生一起思考: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请学生们积极发言,总结本节课所学重难点内容。
(三)课堂练习
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出示教材中自主练习的题目让学生尝试解决。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的问题如:小数的小数部分最后有0可以舍去,小数进行竖式计算时要先对齐数位,再计算。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我设计为:
尝试在生活中利用本节课所学的小数加减法。
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篇5
1.结合具体情境的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分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点要对齐的算理。
三、预计教学时间:节
四、教学活动
(一)基础训练
【口算】56+7 8+132 105+21 26-14 94-20
【解答题】(列竖式计算)
456+91 314-187
(二)新知学习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什么地方举行?(结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出示P95例1的情境图:
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奖牌榜。
提问:从图标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2、问题:在第一轮比赛中劳丽诗,李婷组成的双人对和哈特利,海曼斯组成的双人队比分差距多少?
3、列出算式:53.40-49.80=_(分)
4、揭题: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探索新知。
学习例1.1、探索两位小数的减法。
(1)自主探索算法。(试算一算,交流,辅导)
(2)讨论交流算法。
说一说具体的算法,说一说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因为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就对齐了,这样就能相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第六单元《两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第六单元《两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提问:3.60为什么可以写成3.6?(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
2、探索两位小数加法。
(1)出示P96统计表。
提出问题:①劳丽诗,李婷两轮的总成绩是多少分?
②哈特利,海曼斯两轮的总成绩是多少分?
(2)列出算式:53.40+58.20=_(分)
49.80+49.20=_(分)
(3)自主探索算法,讨论交流算法。(完成板书)
3、即时练习:两轮比赛后,中国总成绩领先几分?
111.6-99=12.6(分)
教学例2.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
(1)小数点要先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先对齐。
(2)从最低位算起。
(3)得数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小结】说一说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P97做一做第1、2题。
【提高练习】 25.6+80.2 73.1-14.42
【拓展练习】用小数计算下面各题
3吨400千克+2800千克 6元3角8分+3元9角 6米25厘米-1米7厘米
(四)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第11册《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说课稿10-10
小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说课稿07-18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数的认识》说课稿05-21
小学数学《三角形内角和》说课稿11-25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小学数学说课稿09-26
小学数学五年级《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08-23
《真分数和假分数》小学数学说课稿11-05
小学数学6和7的加减法07-14
小学数学《毫米的认识》说课稿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