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案回顾反思(通用11篇)
信息技术教案回顾反思 篇1
第2课
主演人物出场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插入”菜单的功能,学会向演示文稿中添加新幻灯片、添加文字、图片和声音;学会设置背景颜色和幻灯片切换方式的设置方法;掌握制作演示文稿的一些简单操作,能制作出简单的演示文稿。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验场景切换的方式及声音效果对现场渲染左右,激发学生运用多媒体信息的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使用动态信息和音乐效果的情感需求,激发学生对提高剧目感染力的欲望。
教学重点:
插入新幻灯片;向幻灯片中添加文字和图片,并对其进行必要的修饰。
教学难点:
向幻灯片中添加文字和图片,并对其进行必要的修饰。
教学方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
教具:
课本、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对PowerPoint软件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掌握了建立演示文稿、应用模板和插
入文本框等知识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PowerPoint软件的其他知识点,首先插入新幻灯片。
二、探究学习
1、任务一:制作新场景幻灯片 怎样插入新幻灯片?
插入→新幻灯片→模板选择→修饰(插入图片和背景设置)
注意:演示文稿是由多张幻灯片构成的,不同的场景可以使用不同的幻灯片来构成。
2、任务二:用切换把大幕拉开
选中第一张幻灯片→幻灯片放映→幻灯片切换→设置(切换方式“中央向左 右扩展”、速度“慢速”、声音“风声”)→单击播放观看效果。
4、任务三:插入声音文件配音效选中幻灯片→插入→影片和声音→文件中的声音→选择wav文件→确定→单击“自动”→把声音对象拖到播放区域外。
隐藏声音图片的另一种方法:
右击声音图标→编辑声音对象→勾选“幻灯片放映时隐藏声音图标”。
三、小试身手
1、用复制方法让场景越来越丰富
2、根据上一节课自己的选题,继续新建幻灯片,并使用图片、声音进行描述。
四、课堂小结
通过主演人物出场了,我们学习了如何新建幻灯片,了
解了演示文稿是由多张幻灯片构成的,学习了幻灯片的切换方式以及声音的插入。
板书设计:
主演人物出场了
1.插入新幻灯片
2.设置切换方式
3.增加音乐效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们是对ppt的更进一步的学习,我主要采取的是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自学探究,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大胆尝试本节课学的是什么,自己动手做的总比老师讲的记的要深刻。但是也有不足的地方那就是有个别学生不能适应这种方法,导致有两三个学的不是很好,不过大多数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下次我会多给学生留时间,争取每位学生都让他们学会并对信息技术这门课感兴趣。
教学设计:信息技术课作为了一门新型学科,它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初步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一些简单知识,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一、带着兴趣,自觉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
是勉强的。一旦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主动探究和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集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了学生主动去学习信息技术的习惯。
二、任务驱动,加深记忆。
在技术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也没有设置一系列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的具体任务,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教学中我采取任务驱动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布置一些操作性任务,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真正掌握了知识,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也能得到大大的提高。
三、自主学习,不断创新。
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教师就更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利用电脑本身自有的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味。
信息技术教案回顾反思 篇2
一、国内的研究现状
文献方面, 在万方数据库中, 输入“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作为主题, 共搜到从2003年到2013年的相关文献382篇, 其中期刊论文333篇、学位论文45篇、会议论文4篇。为了更清晰地展现出十多年来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研究的趋势, 我们将历年的文献篇数绘制成走势图, 具体如图1所示。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2010年以来, 文献篇数陡然增长。这333篇文献在公开出版期刊的分布上,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有27篇,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有23篇, 《教育信息技术》有11篇, 《考试周刊》有12篇, 《历史教学》 (上半月) 有4篇, 其他的分布在《教师》《读写算》《新课程》 (中学版) 等许多杂志上。其中CSSCI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有8篇, 占文献总数的2.40%。在这些文献中, 叶小兵教授的《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现代信息技术》被引用率最高, 具有奠基意义, 成为该课题研究的经典文献。
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从我国现有研究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文献中可以看出, 我国对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
研究者认为, 信息资源的科学性, 是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需遵循的首要原则。[1]网络资源纷繁复杂, 难免良莠不齐, 教师和学生在选择网络资源时, 要保证历史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此外, 信息技术和历史教学整合应遵循目的性、时间性和指导性原则;[2]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是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核心。避免多媒体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的运用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研究者提出了双主体性原则、合作性原则、辅助性原则。[3]这些原则的提出, 对规避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带来的教学风险,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对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方式的总结
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的运用方式中,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简称CAI) 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认可, 它的特性也决定在历史教学中所提供的文字、图像、数字等信息比教师所传递的信息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4]正是基于这些特性, 叶小兵教授指出, 信息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来实现的。[5]网上参观、阅读、搜索、讨论、展示、答疑、课堂等网络技术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方式大大提高了运用信息技术的效益。[6]其他学者从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的优势和存在的误区进行了信息技术运用的实践分析。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存在教师简单地把多媒体当作演示工具、盲目增加了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材料等错误。[7]这对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起到了规范和警示的作用。
3.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历史教学模式的影响
针对传统历史教学模式存在的局限性, 有学者提出,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将其与历史教学加以整合, 创建一个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模式。[8]也有学者提出构建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CAI模式, 即教师单机的演示模式, 根据历史学科的教学需要, 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工具性功能, 将信息教育融合在历史教学的整体目标和过程中。[9]还有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学体验, 将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为五种教学模式:课堂演示模式、情境学习模式、随机学习模式、资源学习模式、网络环境研究性学习模式。[10]当然, 以上各种教学模式不是相互孤立的, 而是相辅相成的, 可以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以服务于历史教学最科学、最合理的需要。
4. 信息技术促进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
随着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带来的教育教学的变化, 学者和教师普遍认为, 教科书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原有的教科书观念和课程资源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所以教师在整合课程资源时, 需要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 实现课程资源整合的最优化。
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 历史课程资源被分解为六类:历史教材、学校图书馆、校外历史课程资源、历史音像资料、网络资源、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等人力资源。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中, 将互联网列入了课程资源, 并指出收集网上资源、制作历史课件、展示历史资料、开发历史网页和进行远程教育等, 实现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直接、全面、迅速的了解, 实现了共享高质量教学资源的优势。课程标准的这些规定充分考虑了信息技术带来的教育变革, 是历史课程时代性的体现。
在信息技术带来教育变革以及课程资源观念变革的背景下, 有学者探讨了历史乡土课程资源整合和最大化利用的策略, 认为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潮流下, 我们建立数字电子化的乡土课程资源, 例如多媒体历史课件、历史资料数据库、当地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所提供的网站等, 突出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地域特色, 打破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空间局限性。[11]
5.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部2012年2月颁布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 在“专业知识”层面提出, 教师要“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在“教学实施”层面, 要求教师能够“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应用到教学中”, 这对教师提出了掌握信息技术最新动向、提高自己教学技术的要求。同时, 信息技术加速了学科渐渐向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迅速发展, 许多学科之间相互渗透, 学科与学科的综合应用能力要求教师具有多学科知识并应用于教学中的能力。[12]
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一是职后研修。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视以及“国培计划”的开展, 历史教师充分获得了职后培训的机会。其中, 网络在线研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 它打破了时空界限, 能够让教师在课余或特定的时间段内通过网络在线课程聆听高端的学术讲座, 完成学习任务, 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并把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权掌握在自己手中。通过这种大规模的网络在线研修, 使得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历史教师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这也是信息技术带给历史教学的一大变革。
三、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越来越受到学者和教师的关注, 研究成果日益增多, 但是也存在诸多的问题与不足。
1. 对如何规避教学失败风险的研究相对较少
关于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研究中, 在信息技术的运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以及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历史教学时, 如何规避教学失败风险的研究相对较少。
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历史传统教学产生的问题时, 新的问题也应运而生。例如我们在运用过程中, 不能够合理地发挥信息技术与教师的作用, 过度地运用信息技术, 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 但是某些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 简单地将完成教学任务寄托在信息技术的身上, 忽视了教师的作用, 不能将自己的讲解、引导与信息技术有效地结合起来, 出现人被机器所控制的现象, 让学生在相关的历史网络中自学而不监控, 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方向;网络上的海量信息有的没有经过价值判断与考证, 错漏之处得不到及时的纠正而引发学生对历史的错误认知, 如此等等, 不一而足。这样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优势不但没有发挥出来, 而且连传统教学的任务也没有完成。对于这些有可能带来历史教学失败的风险, 广大教师有所认识但是缺乏有效的规避机制的研究, 是目前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2. 对教师和学生在其中所发挥作用的研究相对较少
在课堂上, 历史教师已不再是单一的资源提供者, 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也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 更是信息的提供者和传播者。在历史课堂中的信息共享机制里, 如果把普遍意义上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抛开而谈, 教师和学生还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该如何在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课堂上使他们已有的能力发挥到最大化并进一步获得发展?这些问题也是今后需要研究的课题之一。
3. 研究缺乏层次性
在原有的研究中, 研究者大多从我国历史教师的整体素养情况出发思考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问题, 忽视了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学历等历史教师的教学特点, 缺乏层次性、精细化的研究成果。在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研究中, 不同地区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具有层次性, 而且限于教育教学条件的限制,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在不同地区的不同学校有不同的成效, 深刻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是这种分层的、有强烈针对性的研究成果和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探索在目前看来还相对匮乏, 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四、对未来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研究的展望
信息技术带给教育教学的变革有目共睹, 而且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变革的趋势也毋庸置疑。在未来的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过程中,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渗透、广大教师信息素养的进一步提升、信息设备的进一步更新都将给历史教学带来新的气息。在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研究中, 对人的研究———历史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研究显得尤为关键。
从目前历史教师的素质结构看, 大多数的教师掌握简单的基本操作, 能够进行数据、图形的处理, 对网络资源的利用、开发和编辑, 或更为完善的信息技术能力相对薄弱, 况且广大历史教师本身对信息技术了解较少, 无从把握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因此, 需要加强职后历史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研究, 促进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 以应对风云变幻的变革趋势。
另外, 还需要强化高等师范院校历史教育专业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培训的最大基地, 高等师范院校的历史专业在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课程设置上要重新思考, 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及其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考虑如何构建有效的、实用的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课程, 为历史教师队伍提供高素质的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1]杜娟.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整合的理论与实践[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8.
[2]袁凌云.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06.
[3]董艳.陈锦模.多媒体网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06 (6) .
[4]单倩.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10.
[5][6]叶小兵.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现代信息技术[J].历史教学, 2003 (9) .
[7]徐丽君, 董立英.关于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7 (5) .
[8]林炎昌.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03.
[9]刘成业.构建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CAI模式[J].教书育人:学术理论, 2004 (5) .
[10]李卫东.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教学整合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04.
[11]黄凯洲.论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03.
信息技术教案回顾反思 篇3
【摘要】本文将从英语写作教学为切入点,分析国内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的现状。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大学英语 英语写作教学
一、引言
随着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英语教学成为目前外语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从英语写作教学为切入点,分析国内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现状进行反思,以期为广大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二、研究状况分析
综观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的成果:1.从研究对象来看:主要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其中又以非英语专业本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居多。2.研究方法以理论研究为主(73%),实证研究35篇占27%。3.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可以概括为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博客与英语写作教学研究;2.计算机多媒体网络与英语写作教学研究;3.社交平台/软件(QQ/SNS/论坛)与英语写作教学研究;4.语料库与英语写作教学研究。
三、研究内容分析
1.博客与英语写作教学研究。博客作为一种在线交流工具,可以为写作提供视频,音频以及图片等学习情境。丰富的网络资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素材,网络的交互性、公开性让进行自由讨论,进行信息内容的评估和取舍,最终组织信息、形成作品,这些都可以在博客中实现。博客的评论功能为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方便,博客给我们提供了全新的写作手段。刑倩对博客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实证效果进项实验对比验证。研究发现,实验班学生们英语写作水平有了较为显著的提高,尤其是学生们的写作热情和兴趣被有效地调动起来了。对教师而言,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也为日常的英语教学注入了活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2.计算机多媒体网络与英语写作教学研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运用于写作课程不仅能改变传统课堂的师生定位也能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为学生设置多元化的写作任务以及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写作素材,最后利用邮件进行评价。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完成任务体验学习经验和学习成就感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不断完善,最终成为知识的建构者。计算机多媒体网络为英语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图片、音乐、视频可以营造学习情境,激发写作思维;网络可以更新、补充写作教学内容,优化写作教学过程,同时也可以改观当下写作教学的沉闷、无趣和效率低下的现状。武宇峰对自己本校的英语写作网络课程建设实施效果进行试验对比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了该系统写作教学从纯粹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向网络教学模式,顺应了教学改革的主流,缓解了师资紧张的矛盾。
3.社交平台/软件(QQ/SNS/论坛)与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社交平台/软件(QQ/SNS/论坛)已经成为年轻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用户之广,影响之大不得不引起英语教育的关注。基于QQ群、聊天室和其他社交平台辅助的英语写作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其既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头脑风暴,也可以通过QQ空间或者人人空间等分享自己的作品,同时进行同伴和教师反馈。于兰(2010)为提高英语写作德尔互动和实践,探索基于QQ的网络辅助英语写作平台,阐述了教学内容设计和实施步骤。
4.语料库与英语写作教学研究。语料库是一种真实语言材料的聚集地,它可以通过搜索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真实的地道的语言实例。语料库将词汇呈现在语境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该词汇的地道用法,也可以体会词汇在语境中的情感。语料库的科学性、开放性和自主性可以帮助英语教师和学生进行语言分析,改进课堂教学活动。语料库优化英语写作教学也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悄然进行着,并取得了成效。张德凤采用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进行试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班的写作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结果显示,语料库以学习者自身需求为导向,鼓励学习者自主学习,自我发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四、反思
写作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老师们头疼和抱怨难教的科目,因此研究者们纷纷撰文进行有益的探讨,以期改进教学。但是,从上述统计结果我们发现,国内对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英语写作教学研究还存在一定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第一、从研究对象来看,主要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其中又以非英语专业本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居多。今后的研究可扩展各层次英语学习者。第二、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的实践性很强,需要大量实证研究。因此,在对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中,尤其是验证某种教学模式的效果或比较不同教育技术优化写作教学的优劣时,实证性研究显然要比理论论述更有说服力。第三、现代教育技术在优化英语写作教学方面给广大教师待了新的视角和希望,但任何事物在运用于实践时都有利有弊。在研究文献中发现,大部分学者都只看到了它的好处,而不提在使用过程中的问题,或避免这个话题。比如日益扩大的语料库规模,由于缺少应用型平台支持。其实用性效果没有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刑倩.博客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机融合[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3,(3):16-20.
[2]于兰.基于QQ平台的网络辅助英语写作教学[J].中国电化教育.2015,(5):84-87.
信息技术教案回顾反思 篇4
电脑组:曹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拼音数额富输入词语的能力。
(2)渗透合理全拼、简拼、混拼,告诉输入词语的优化意识。
(3)掌握中文输入法的切换。
2、过程和方法
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掌握词语输入的技巧与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猜字谜、动作字谜、看图猜成语等游戏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打字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对打字课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拼音输入法输入词语的能力。
[教学难点]:有效使用全拼、简拼、混拼形式优化词语输入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课件。[课时]:
1节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常见的几种中文输入法:QQ拼音,搜狗拼音,智能ABC,万能五笔
2、复习汉字输入法,选择输入方法
方法一:按Ctrl键+Shift键可以进行各种输入法的转换。
方法二:在任务栏的右侧,有一个汉字输入法菜单图标,单击这个小图标,屏幕上立刻出现一个菜单,上面列出各种输入法。再单击就可以选中这种输入法。
二、创设谜境,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一起遨游汉字王国,首先我们来到了有趣的汉字之猜谜乐园
1、猜谜语
a软软的,不是糖,改对错,要用它(打一文具)谜底:橡皮
b捏一捏,很软,嗅一嗅,无味,咬一口,外面白里面黄(打一食物)谜底:鸡蛋
c身披花棉袄,唱歌呱呱叫,田里捉害虫,丰收立功劳。(打一动物)谜底:青蛙
以上这些谜底都是词语,要将词语方便快捷的输入在写字板中,就要学习词语的输入方法: ①全拼输入
例如,用全拼方式输入“上课”一词。
输入“上课”:shangke,按下空格键。
全拼方式就是把每个汉字的汉语拼音字母全部完整输入。练习:
利用所学的全拼输入方法,在写字板中输入刚才猜出的三个谜底,看谁输入的又快又准确!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②简拼输入
例如,用简拼方式输入“上课”一词。
输入“上课”这两个字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 母:sk,按下空格键。简拼方式就是只输入每个汉字的声母或每个汉字的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动作字谜
2、创编字谜
请一位同学进行动作字谜的创编,下面的同学将谜底输入在写字板中。
教师、学生、篮球、成功、但是 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③ 混拼输入
例如,用混拼方式输入“上课”一词。输入“上课”:shk、shke、shangk 混拼方式就是输入一个字的全拼,另一个字的简拼(按照词语的顺序,有的音节全拼,有的音节简拼。)最后我们来到了好玩的图画字谜
3、看图猜成语
游戏规则:将你看到的图片谜底输入在写字板中。a狐假虎威 hujiahuwei b画蛇添足 huashetianzu c守株待兔 shouzhudaitu d掩耳盗铃 Yan’er’daoling e虎头蛇尾 hutoushewei f鸦雀无声 yaquewusheng g飞蛾扑火 Fei’erpuhuo h捧腹大笑 pengfudaxiao 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展示学生作业
三、总结
想成为打字高手,我们就要熟练掌握词语输入的技巧!当然我们还要不断的练习,才能提高打字速度。三年级下册信息技术课第11课《词语的输入》说课
电脑组:曹燕
我说课的课题是:三年级下册信息技术第11课《词语的输入》。我将从学习需求、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流程四个方面来阐述。
本课是科学技术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汉子的输入方法》中的第11课,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明白用词语输入比单字输入快,了解词语输入的三种方法有简拼、混拼、全拼,并能根据词语的实质,选择不同的词语输入方法。文字的输入是今后学习工作中必备的一项技能。
学生在前两课的学习中,已经了解多种输入法,并能用搜狗拼音输入法输入单字。对词语输入的方式较为陌生,想成为打字小高手是每个学生的梦想,有学习的欲望。
基于以上分析,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通过学生操作、经验交流、教师引导,了解词语输入速度快及词语输入的三种方法。通过“看拼音写词语”,掌握简拼输入方法。通过“看图填合适的词语”掌握混拼和全拼输入方法的综合运用。通过“词语接龙”游戏,灵活运用词语输入方式,体验词语输入与单字输入的优势。本课的重难点是:在输入文字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是词语就用词语输入习惯;并能根据词的字数,选择合适的输入方法。为了使词语输入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初步印象,通过输入四个成语输入后的经验交流,总结得出词语输入速度快;通过两关的词语输入练习,比较三种词语输入方法,在练习、交流、再练习、再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了重点,攻破了难点。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提醒学生使用正确的指法。
围绕上述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通过打字前的准备,回顾了前两课的内容,并以 “猜谜语”输入三个谜底后,由输入速度最快的三位同学进行交流,得出他们都是利用词语来输入而不是单字输入,加上教师引导归纳,引出本课重点词语输入速度快,为词语输入教学做好了准备。接着,通过学生演示,得出三种不同的词语输入的方法。简拼是最简单的一种输入方法,刚学会用词语输入的学生最喜欢用这种方法,但它并不适合所有的词语,所以通过 “动作字谜”这一关的练习,学生发现教师出示的词语是多字词,用简拼输入的方法比较快;通过 “看图填合适的词语”这一关练习,学生发现用简拼输入词语方法出现的词语太多,选择很麻烦,会影响输入的速度,从而启发学生思考、尝试用混拼和全拼的方法。最后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简拼适合多字词语的输入,混拼和全拼适合两字词语输入。
为更好的巩固新知,进行了“看图猜成语”,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词语输入的高速和便捷,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给学生创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最后通过板书整理归纳了本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清晰起来,总结了本课的重难点。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词语输入的优势。
纵观本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技能,在对比中感悟词语输入的技巧。
三年级下册信息技术课第11课《词语的输入》教学反思
电脑组:曹燕
讲授完本课后,有很多感触。有成功,更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成功之处:
1.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以学生为主,采用多种孩子喜欢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引起孩子的兴趣,把比较枯燥的知识点变得充满了活力,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会知识,掌握了操作方法。
2.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大胆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实现平等的学习空间,和谐的课堂氛围,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在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知识。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与学生积极互动,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 己的优势,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提倡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的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课程融合,突出任务的实用性与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操作热情。
4.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精心选择教学方法,引发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
5.学法指导方面
通过不同层次的任务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全拼、简拼与混拼输入法来输入词组的意识。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互动交流,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
需要改进的方面:
1.学生词组输入技巧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
2.尽管本课的大体方向把握较好,但对于一些细节问题却忽略了。比如说,在学生输入完词语之后,教师能将正确的词语发给学生,让学生对照自己输入的是否正确。这样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3.课堂评价语言过于单一,应该及时的对学生做出评价和鼓励。
藏戏老师反思回顾 篇5
藏戏老师反思回顾篇11、体会句子的独特魅力
本文中开篇的三个反问句既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又引出下文,如何让学生透过这三个句子体会出作者在语言表达上的效果呢?朗读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指名读,齐读,我范读相结合,再读出自豪之情。然后让学生将这三个反问句变成陈述句,将两种句式进行比较,体会反问的妙处——表达的情感更强烈。这三个句子除了具有以上优势外,它还具有引领全文的作用,好的开头让人过目不忘。
2、比较阅读,培养语文能力。
教学中探究本文与《北京的春节》在表达上的异同。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让学生在互动中促进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引起争辩,在争辩中激活思维。在此过程中作为老师的我既蹲下去与学生平等对话,又站起来作引领;既要珍视学生个人的独特感受,又要关注文本的价值取向,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教学完此文,发现自己的教学功底依然很薄弱,我对知识拓展的还不够,应借此向学生多介绍一些我国不同地方的戏种、特点,从中感悟祖国文化的灿烂和魅力,还有质疑的问题不够深刻,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广,评价不够及时等,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中逐步完善。
藏戏老师反思回顾篇2
《课程标准》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藏戏》是小学语文新课标12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先用三个反问句介绍藏戏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然后简略地说明藏戏的特色。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读完课文,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藏戏艺人。他们的演出是纯粹的,没有舞台,没有灯光,有的只是观众,只是悠哉游哉的一份随意!难怪,藏戏可以一代一代流传下来,靠的就是藏戏艺人的那种精神,娱乐观众的无私精神!他们不计名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表演着!
本课除了有了人名,地名生僻词以外,文章通俗易懂。于是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能饶有兴趣地流利朗读课文。2、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3.学习作者生动形象的描述和准确地说明方法。4、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我也设计得非常简单:1、朗读课文,勾画出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勾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者句子,多读几遍,尝试着理解。2、默读课文,找出文中介绍藏戏形成的自然段,然后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3、藏戏有哪几个特点,你从哪里知道的?反复朗读具体描写藏戏特点的自然段,读出你的感情!你想对藏戏艺人们说些什么?请写下来。4、比较本文和《北京的春节》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总之,本文在内容、写作顺序和表达方式上都有其独特之处。如何把本课的知识点不露痕迹地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是我们教者要认真考虑的。
藏戏老师反思回顾篇3
《藏戏》一课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先概括介绍藏戏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紧接着介绍藏戏的重要特征──“面具”的特点及作用。然后简略地说明其他特色:舞台简朴;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也许是课文结构的原因,我感觉这篇课文教得特别爽,而学生学得也特别轻松。
在初读课文之后,我让学生结合预习情况,说说藏戏的特点。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出课文开头的三个反问句其实就概括介绍了藏戏的三大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紧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藏戏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具体描写这三个特点的自然段。在找的过程中,我随机引领学生品读课文,感悟藏戏的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当然,这中间写面具的一部分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这些面具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角色,代表不同的感情色彩,代表一定的价值判断和是非观念。再通过分角色读、引读等多种方法让学生领略到藏戏的独特魅力。学生在充分地读这部分的基础上,轻松理解了这部分内容。最后,我让学生读读课文4-7自然段,说说这几个自然段写什么?学生很快就能明白这是写藏戏的形成。
课文《搭石》反思回顾 篇6
1、落实大语文观,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中心句,让学生重点体会三幅感人画面,去层层深入地阅读文本,进行感悟。以“美”作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从看的见的景美、物美,到看不见的人性美、情感美,让学生从文中去寻找、发现美,感悟、体会美,抒发、表达美。
2、加强识字、理解能力的培养。生字教学,根据中年级学生特点,识字采用随文识字方法,把生字放在句子中学习,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把字、词放到语境中学习,既有利于掌握音形义,又易于理解文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此,教学时,我先对所学生词进行听写,达到检查、巩固的目的。对“伏”“协调有序”等词语的教学,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词义,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想象画面等方法
3、能把朗读、理解、感悟、运用相结合起来。抓住“一行人走搭石”和年轻人和老年人走搭石“的画面,采用创设情景、联系语境等方法,自然灵活地理解“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抓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重点词语,想象画面,把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通过一次次地朗读、积累、感悟,品味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体会人间的真情,感受人性的美。
草原教师反思回顾 篇7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会极大的调动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对于每一篇课文,学生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感受,教师不能强加给学生。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整节课的教学,我始终把学生与自己摆在平等的位置上,坚持与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关注学生自己的感悟与理解,特别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自己则扮演一位聆听者、鼓励者、指导者、参与者,把学习、感悟、想象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大胆地说自己的话,说自己想说的话,力求将自己与学生摆在民主平等的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想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更切合内心实际了。
二、教师深层挖掘文本资源,力求借助文本内容挖掘孩子身上的各种潜能。
东方之珠课后反思回顾 篇8
随着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开放性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如何创设恰当的课堂教学情境,让他们自主的学习,体会作者的情感,进而内化为自主意识和能力。通过对新课标苏教版第五册“东方之珠”一课的教学,反思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中的得失,力求对今后的教学会有所帮助。
本文以“东方之珠”命名,充分显示了作者对“东方之珠”的热爱之情。不同的导入方法所带来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本节课可以直接导入,也可以用一段优美的文字导入。我选择用一首大家比较熟悉的《东方之珠》歌曲来导入,伴随着优美的旋律,优美的歌词,美丽的画面,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视听效果的渲染下融入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在这种感受下听到了美妙的歌词“小河弯弯向南流……”,初步感受到了香港这颗“东方之珠”的魅力所在。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导入方式激起了学生的共鸣。
学生自我回顾反思作文 篇9
这两年很辛苦,相信步入高中的同胞们也感觉到了,确实累的让人不想上学。哪怕去上班做苦功。哎……我现在才搞懂能否坚持上学关键就是一个信念。若你想的是我现在这样辛苦的学习又学不好,还不如早些上班摆脱学习的压力那!呵呵我想很多人应该都会有这种想法。在我接触的人当中,他们很爱学习但是心理很复杂,她们经常想自己父母怎么不容易拉。可是有没有想过你现在想这些有用吗?你不上学父母是高兴还是着急,是希望还是失望啊?我想大家都知道答案吧!追根究底我们没有能力去帮他们承担家庭的压力,能做的只有好好学习,什么杂念也没有然后考上好大学。这难道不会让父母欣慰一下吗?呵呵……不要说自己不能办到,因为还没有到终点,现在尽自己最大努力,就算自己最后真的没有飞上最高峰,所谓天空不曾留下鸟的痕迹,但它已飞过!现在尽力总比荒废让自己以后后悔好吧!
这个暑假看了部电视剧《我的青春谁做主》相信大家都看过。里面小样的妈妈说过一句话!那就是:这些年轻人谈恋爱眼里只有爱情他们就不知道为自己以后着想,他们现在在一起很幸福很快乐,可是感觉不能维持现在社会的生活,到最后终究因生活……
别人都说我总是充满信心,说实话我也不知道哪来的信心,我不是聪明,没有好的学习条件、所以没有可以值得自己去依靠的东西。但是我只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不经历彩虹怎能见风雨![很俗哈,但是很有哲理我认为]曾经一个人跟我说:让自己犯过的错产生价值的最好方法,不是哭不是郁闷,而是冷静的分析它错的原因,然后吸取教训并努力改正。这句说的很对吧!所以我们应该感谢错误它可以让我们更完美不是吗?就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我们不怕……就算斗不过,只要笑一笑没什么大不了,大不了重新再来吗?生活充满激情充满刺激不是很充实吗?平平淡淡好象白开水一样没滋没味的,好没意思哈!所以对生活充满热情充满信心又何尝不好那?又不会损失什么。我真搞不懂为什么那么多高中生和大学生要跳—楼自杀那,有什么想不开的,人生吗就是这样充满挑战。也不为爱你的人,包括家人朋友想想。哎可怜可悲……
《火车的故事》反思回顾 篇10
课文一步一步地上下来,都很顺利。但上到:
“我国正在修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的时候却卡壳了。因为我在教学这句话的时候,是这样设计的:我想通过我们所在的教学楼的高度和青藏铁路的海拔想比较,让孩子们感受到青藏铁路的高,从而体会到修建铁路的艰辛、困难,再而推到——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
我问孩子们:
“你知道我们这个四层的教学楼有多高吗?”
下面一片寂静。
“胆子大一点,你感觉有多高。”
各种各样的答案出来了:100米,100厘米,1000米……
我脊梁骨一阵梁,一个词语在我心里生成:牛头不对马嘴。
我只好告诉他们:我们的教学楼大约:12米。但是青藏铁路的海拔是4000米。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青藏铁路非常长。
生2:青藏铁路的海拔非常长。
孩子们,对不起!是我高估了你们的已有知识和现有水平,在还没有让你们理解什么是“海拔”的时候,就让你们理解“海拔最高”,真是太为难你们了。
我吸取教训,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来,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呵呵,虽然曾经失败了,但再重新爬起来,坚定得走好每一步,心里觉得很充实,很开心。
★ 火车的故事教学反思
★ 大树的故事课堂反思
★ 反思课堂
★ 火车咔咔咔教学反思
★ 故宫博物院课堂反思
★ 马课堂反思
★ 颐和园课堂反思
★ 传统文化课堂反思
★ 《自然之道》课堂反思
信息技术反思 篇11
学生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学生有兴趣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异常活跃,求知欲异常强烈,能够发挥出潜在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这样创造思维活动得以启动运行,范文之教学反思:。由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忽视学生对某些问题所产生的兴趣,往往会导致学生对知识接受的厌烦情绪,不仅不会使学生在要学、乐学的积极、主动地探索下求知,反而会让学生失去主体性探究的主观意识和求异、创新的思维主动性。因此,教师应注重从兴趣入手,适时发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具体措施:
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持久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切教学设计都是为了学生,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教师的带动下主动地学习,自主地探究,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当学生真正进入主体角色后,他们所爆发出来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潜能是难以估量的。这样的课堂上,师生和-谐地融为一体,学生学得开心而轻松,教师教得愉快而顺利,如此便能持久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注重导入,激发学生的直接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课长期以来之所以大力提倡和采劝任务驱动法”,就是因为它的很多学习内容都可以化解为一个个具体而有趣的任务,学生通过努力并不难实现,以此导入容易吸引学生,激发其学习欲望即直接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很快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如学习在电脑中新建文件夹,我们可以用中文名称命名(如学生姓名),学生就十分感兴趣,通过学习还能消除他们对电脑中密密麻麻看不懂的英文文件夹的神秘感与畏惧感。又如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等诸多学习内容,老师都可以事先展示准备好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垂涎”一番,进而帮助他们循序渐进地完成任务,实现他们的愿望。
3、注重学习成果的激励作用,提高学生的间接学习兴趣。通过学习成果的及时反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间接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学反思《》。老师要经常通过网络教室教学演示功能,多多展示学生的作业,及时给予点评指导,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如键盘指法与打字练习(小学三年级),其机械单调性很容易使学生厌烦,而充分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完全可以将教学设计得有声有色,首先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进度与练习层次,同时突出学习的趣味性,将打字游戏引入课堂并开展游戏竞赛,比一比谁的打字速度快等活动。这类做法有很多,不论结果如何,但“寓教于乐”这种做法对学生学习的激励作用是立杆见影的,常常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对学生影响深远。
4、注重个别辅导,循循善诱地帮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便是学生动手操作量大,老师对学生的个别性辅导量也大,常常需要老师马不停蹄地在机房转上大半节课,以及时发现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耐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纠正错误,改进方法,加快进步。如果老师放任学生自己练习而疏于辅导,有不少学生尤其是学习能力及自觉性较差的学生,会越学越无兴趣,越练越觉得“没意思”,最后变得疲塌厌学。因此,教师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一定要注意并且要坚持个别辅导,而对于一般的学生则可大力提倡小组团结合作或协作,效果同样不错甚至更好。
5、注重因材施教,努力维护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维护学生的直接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间接学习兴趣,还必须突出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面对客观存在差异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完成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或评价较为灵活的开放型任务。在完成面向全体学生的最基本任务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自愿多完成一些其他相关任务,以满足其学习需求,如编辑一张主题小报,设计一组幻灯片,制作一个动画等等,只要学生努力完成任务即可,不要强求作业的质量。
6、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新世纪大力倡导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信息时代产物的信息技术学科,更是具有无与伦比的学科优势,可供教师和学生创新之处不胜枚举,几乎每一项操作,每一个练习,都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处处可见“殊途同归”;同样方法达到不同效果更是司空见惯„„只要老师用心挖掘,悉心指导,我想我们的劳动就应该会收到成效。信息技术教学反思5篇信息技术教学反思5篇
篇二:大全
从事信息技术课教学已经五年多了,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很多。最初的时候,我以为信息技术课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去操作,上课时,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再照着“葫芦画瓢”。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整个课堂效果却不好,一部分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你还没说完,他就会操作了;而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更有一部分学生走神了,根本没有听见你在说什么。这种方法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学生一直在动手实践,但是他们只是照着教师的操作步骤一步步完成练习,学生的积极性无法激起,创新精神根本无从体现,顶多也就是一次计算机操作技能训练而已。为什么不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呢?这样不是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了吗?这个学期观看了黄能老师的展示课《资源大管家》,我感触很深,在课堂上,他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做,能很好的激起学生的积极性,整个课堂的气氛比较活跃。而我却不能做到让学生掌握主动权,自己去做,整个课堂气氛比较沉闷,课堂效果比预想的要差。于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尝试,在磕磕碰碰中进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教学实践中体会以下教学反思:
一、激趣。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要尽可能的采用精美活泼的界面,生动形象的内容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或让学生动手玩个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到新课学习上来,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第一次潮。
二、讲解。利用激趣中的高潮,紧接着讲解新知识,这时的讲解如画龙点睛,学生听的仔细、认真,将会很容易的接受新知识。例如讲解在键盘操作与指法练习当中可以进行精辟的讲解,主要讲一下如何操作以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为以后的练习打好基础,把握正确的方向。
三、练习。巩固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能力。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掌握技能,练习要丰富多采,重点在旧知识的复习、新知识的应用。练习可以采用游戏练习、创新练习、自主练习等形式。例如在讲解键盘操作中的指法练习时,可以使用游戏练习法进行指法训练,不但能随时显示击键的正误和速度,还能指出哪些键成绩差,并把练习的成绩保存起来,这样学生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情况,从而使练习更有针对性。小学生就会象玩电子游戏机一样的着迷,学习兴趣极大,这样做就会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指法练习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这样就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的同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实践中品尝成功的喜悦。
四、展示。作品展示是计算机课堂中的必备环节,它不仅是对本课新知识掌握程度的测试,也可以得到及时反馈,提高教学质量。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就是身心发展方面还没有定型,有喜欢被表扬的心态。它们学习某一知识,总希望看到自己的成绩,特别是能得到教师的表扬或其它同学的羡慕,将激励它们树立自信心,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例如在教学汉字输入或画图以后,让学生写作文或画画,然后选出范文或范画进行展示给全班同学看,从而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实践中品尝成功的喜悦。这样不仅使这些同学感到自己的成绩得到了肯定和赞扬,同时也使其他同学羡慕的不得了,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在作品展示的同时也要利用夸奖的语言,激发小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诸如:“你画的好”、“你的指法练的真好”、““你的汉字输入的真快”等等。同学们的成绩得到教师的承认、肯定和赞扬,学习起来就会信心百倍,兴致盎然。
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激趣、讲解、练习、展示这四个环节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后者以前者为基础,环环相扣,密不可分。通过实践,发现这样的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非常实用,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而且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效率。
篇三:小学
夸美钮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但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from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http:// end#者上网聊天、看Flash动画。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导入课堂教学。
1、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既然学生爱玩游戏,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意。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这是相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的.相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要学习的基础知识比较多,学生对相对枯燥的基础知识却普遍感到乏味,学生虽对计算机的兴趣值颇高,但对教师讲起理论知识却不感兴趣,任凭老师费尽口舌、筋疲力尽,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仍似是而非,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二、精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
既然学生对计算机感兴趣,那么,在讲授基础知识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大屏幕、投影机,即可以进行重难点的讲解又可以进行示范演示。课堂上演示我们在课前精心制做的PowerPoint幻灯片、Flash动画等课件,配以优美的音响效果,学生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到教学上来。教师再也不用为维持课堂纪律而花费过多的时间,完全可以把精力放在课堂教学的现场发挥之中,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技能。
篇四:信息与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信息技术是陌生的,他们并不理解这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意义;同时,信息技术又是熟悉的,他们把这门课等同于“玩电脑”。如何上好信息课,如何抓住三年级学生爱“玩”的特性,在玩中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提升信息技术素养,是我一开始就要思考的问题。
我所执教的《信息与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基础的第一课,通过本课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开设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信息和信息技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本课的教学重点并不是在于让学生知道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而是让学生体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信息,体会信息技术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由于三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所以我把这节理论课分成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信息,让学生感受信息无处不在,对学习生活至关重要。在设计第一课时时,我主要通过三个部分的内容层层递进。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既然学生对游戏感兴趣,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想学的意愿。在第一个环节中,我就设置了游戏导入,游戏“你来比划我来猜”一下子就吸引了同学们的兴趣,他们踊跃的参与游戏,打破了传统课程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这个教学环境中不仅能够玩得开心,潜移默化中他们也能感受到这些都是信息,并且为第二课时信息的传播打下了基础。第二环节中,教师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说出图片的内容,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也强化了“这些都是信息”的概念。有了这样的基础,教师设置疑问“你能说出生活中的信息吗?”指导学生说出身边的信息就不难了,每位学生都能够做到有话可说,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我还抓住了学生的比拼心理,采用开火车的方法每组一排同学依次回答,同学们回答的越来越精彩,课堂气氛也越来越活跃了。这时候,我引导到“什么是信息?”同学们同桌讨论、向书本请教,很快就理解了这个概念。第三环节中,我进行了课堂小结并且布置了一个任务让每个同学回家跟父母说说你上学以来的信息。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课后不仅巩固了本课所学内容,同时感受了信息无处不在。
现代教育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学目标即学生发展的需要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矛盾。因此,教育必须要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要具备生活实践性,让学生不仅能感觉到生活就在身边,而且感觉到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你来比划我来猜的环节中,参与的学生可以涉及面更广下,每组的学生可以在遵守游戏的规则下,给自己组的同学比划。这样学生能够更好的遵守游戏规则,也真正做到了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课堂,体验快乐学习的意义。杜威说过:“生活即教育”,教学中要选择学生身边比较贴近的事例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引起注意,培养学习的兴趣,在看图说一说的环节,图片的选择应摆脱书本的束缚,放宽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并且把图片分为几类,由浅入深、层次递进,学生不止是从图片中看出信息,还要能感受到图片中隐含的信息,比如荷花能反映出夏季,北方的大雁预示着冬天来了,这样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信息,感受信息的无处不在。
篇五: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幻想自己有一天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在计算机上作动画,上网聊天等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今他们已梦想成真,终于能够直接动手操作计算机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这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课堂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是“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在新鲜感和兴趣感过去之后产生枯燥的消极想法。所以在教学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攻克了本节的难点。用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习情趣。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
每班学生都在四十五人左右,绝大部分同学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师根本忙不过来,有时不免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同学的积极性,于是,在分组的基础上,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在这种分组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失去作用,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三、尝试以“任务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信息技术教案回顾反思】推荐阅读: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1-28
反思信息技术教育10-19
信息与技术教学反思05-20
信息技术研修学习反思08-09
《信息技术》的教学反思09-03
小学信息技术期末教学反思07-24
信息技术国培反思11-09
信息技术课反思总结01-18
信息技术老师个人教学反思总结07-05
教师随笔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