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语言的优化

2024-05-14

地理教学语言的优化(共12篇)

地理教学语言的优化 篇1

教学是一门艺术, 而美的教学语言是教学艺术表现形式之一。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 同人心交流的艺术,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英国教育学家罗素也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 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 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可见教学语言的重要性。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也是历史学科育人的主要阵地。历史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就是教师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运用艺术的形式和技巧, 赋予历史教学语言艺术性的特征, 克服教师教学语言有平淡、乏味表达的欠缺。

一、感受美的历史

1. 对美的定义

“美丽”连同“优雅”、“漂亮”, 或“崇高”、“奇妙”、“超绝”等措词, 是我们要表示我们喜欢某些事物时经常使用的形容词。对“美”的定义, 一切美好的事物会使我们快乐, 令人赏心悦目。综观数千年来人类历史视为美的事物是不胜枚举的。因历史知识包罗万象, 历史学科有着丰富的美育资源或美的因素。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历史的审美教育要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来发掘美的因素, 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 个性得到陶冶, 心灵得到净化, 精神得到愉悦, 品质得到升华。培养学生美的心灵, 创造美的语言、美的行动、美的生活。因此, 教师要通过优化课堂教学语言推动学生去感受美的历史。

2. 历史教学语言

关于历史教学语言, 就是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从而影响学生发展的语言。由于历史知识包罗万象, 而历史教学语言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语言艺术, 它可融合多门学科的语言魅力。它是以传授历史基础知识, 培养历史思维方法, 并结合这一过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目标的教学语言。它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如果教学语言运用不恰当, 则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 甚至会使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上产生错误的认识, 这种现象必然会严重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 提高历史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是取得教育成功的先决条件, 同时, 优秀的教学语言会给人莫大的愉悦和美的享受。

二、如何使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美

历史课堂教学要讲求语言美。在历史教学中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超的课堂语言艺术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 因为语言不同, 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因此, 教师必须追求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美。

1.“准”说历史———真实科学之美

这是关于教学语言的科学性问题。历史是一门具有高度科学性与严谨性的学科, 历史课堂语言作为一种教学语言, 最要紧的是准确无误, 科学性是第一位的。例如, 在讲解相关的历史名词或概念时, 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做到准确与严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应该是: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或者说是结束了“封建帝制”, 而不能说成是推翻了“封建统治”。因为辛亥革命只是把皇帝拉下马,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而当时的社会依然是封建社会, 无论是袁世凯还是后来新老军阀的统治, 都没有改变中国封建统治的社会本质。历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就是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努力做到“言之有史, 言之有据, 史论结合, 论从史出”。毕竟历史课堂教学不是说评书, 更不是演话剧, 而是需要真实地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 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历史教师应该像史学家那样, 使用直率而朴素的教学语言, 不要因美辞而害意, 不要因卖弄而练饰, 丢了一个“准”字。

2.“精”说历史———言简意赅之美

精炼就是言简意赅, 教师的教学语言不精炼, 拖泥带水, 废话连篇, 学生是最厌恶的。语言精炼还可腾出时间作为课内读、议、练、实验之用。有的难点特别那些比较抽象的概念, 讲得越多越糊涂。话不在多, 关键是要抓住要点, 采用适当修辞, 使用精辟语言, 容易讲清问题。恩格斯曾经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 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 变成口号, 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例如, 在讲到明朝张居正改革中的一条鞭法时, 可把内容与作用联系起来总结:“赋役杂税合并为一条———简化名目, 防止 (地主和官吏) 逃税, 减轻 (农民) 负担”;“折银 (交纳) ———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促进商品经济发展”;“雇役———使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削弱”。在教学中, 教师对语言的拿捏要突出重点、简明扼要、有的放矢, 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兴趣。但精练简洁并不是空洞抽象, 历史课堂语言还是要言之有物, 言之有史, 更要言之有据。

3.“活”说历史———直观鲜活之美

历史是有血有肉的人类自身活动的记录。如果教师在授课时一味地照本宣科, 就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 缺血少肉的讲述只会使学生昏昏欲睡。纪连海、易中天以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和智慧把人物说活了, 把事件讲透了, 也把节目做火了。可见, 历史课堂的教学应讲出色彩, 讲出声响, 讲出形象。历史教学中, 教师生动地描述历史长河中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动人故事, 慷慨悲壮、感人肺腑的人物命运, 刀光剑影、气势磅礴的壮观场面等, 把历史本身的魅力, 借助教师的情感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 达到师生情感的交融, 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 在历史课堂上, 能听得见几千年前陈胜、吴广“王侯将相, 宁有种乎?”的振臂高呼, 看得见万里之外法国人民高唱《马赛曲》开赴前线的壮丽画面, 触摸得到祖国各种各样精美绝伦的文物遗产, 感受得到无数杰出人物金子般的思想品德……这样, 让历史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深刻难忘的形象, 可使其思想受到熏陶, 心灵受到震撼, 感情得到升华, 人格得到完善。

4.“趣”说历史———幽默机智之美

在历史教学中有较多的知识还是比较枯燥抽象的, 很难被学生理解、接受, 历史教师应化枯燥乏味为通俗易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注入幽默、风趣、恰当的语言, 使学生在活泼而轻松的气氛中获得必要的知识, 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且让我们领略易中天先生的连珠妙语吧:“诺, 相当于现在的OK (讲汉朝人为何总说“诺”) ”。“诸葛亮带了两个小孩子, 焚了一炉香, 坐在城上, 搞起了卡拉OK啊!司马懿来到城下大为惊诧, 说这个牛鼻子老道他搞什么搞, 城门大开, 他开party啊, 于是撤军。”“我甚至忽发奇想, 荀彧如果是今人, 临终前也许会对曹操唱一首歌‘千万里, 我追寻着你, 可是你, 却并不在意’。是啊, 荀彧今生注定要独行, 他的热情也早已被曹操耗尽。尽管在梦里, 曹操曾经是他的唯一, 现在, 他却只能一次又一次地问:你到底好在哪里?”易中天先生把死的历史变成活的现代文化, 深入浅出, 从而使大家在谈笑间了解了历史。德国学者海因兹·雷曼麦也指出:“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 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是的, 高水平的幽默有利于营造温馨、愉悦的教学氛围;有利于融洽师生间的关系, 缩小师生间的心理差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热情、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5.“悟”说历史———深刻隽永之美

要深刻地了解现实, 面向未来, 就应当让学生学好历史, 追溯历史。能对历史进行深刻的反思, 方能知人论世, 观古今兴衰之变。

对一个教师来说, 单追求“趣说”, 只重外表花哨, 只有花架子, 难免华而不实, 我们更要追求语言的“魂”———丰富的知识、深刻的思想、独到的见解。教学语言与其说是语言的力量, 还不如说是思想的力量。易中天、纪连海说史之所以绘声绘色, 令学生入情入境, 欲罢不能,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在于他们那精彩迭出的教学语言富有宽广的内涵。他们以现代视角对历史进行个性化解读, 品读历史人物和事件背后的人性, 让观众、读者获得现代语境下的古今历史与政治对比的感悟。在“一点思想, 一点启示……”中给我们以思想启迪, 以精神享受, 以人生领悟。

可见, 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美的重要性。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 就是一个源泉, 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在历史教学中加强语言修养, 展现历史教学的魅力, 对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 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历史课堂教学呼唤专家学者型教师

“欲求水流远, 源泉须博深”。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一名优秀的教师, 一名高素质的教师, 必须在语言表达上多下功夫。要博览群书, 以掌握丰富的史学知识, 提高文学修养, 在实践中不断琢磨和加强训练, 过好语言关, 不断提高语言素养。毛泽东也说:“语言这东西, 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 非下苦功不可”。所以, 历史课堂教学需要专家学者型教师, 只有专业化和学识素养丰厚, 才能授给学生以“渔”。

运用好语言是历史教师最基本的课堂教学技能。历史教育家赵恒烈教授毕生研究历史教学, 他对中学历史教师的语言表达技能分出了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把你所想的东西能如实表达出来, 使学生听了, 也如你所想的那样, 想得清楚, 说得明白, 能完整地表达思想。第二境界是声情并茂, 使语言、表情、动作配合起来, 表达得活灵活现, 使之传神而动听。第三境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教师的讲述, 如带领学生到了历史现场, 入其境、见其人、闻其声。选词有方, 文有限而意无穷;点拨着力, 思路清晰而受益不尽。”

综上所述,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 我们应当按照赵恒烈教授这“三个境界”的标准使自己慢慢成长, 明确自己当前的境界, 继续努力去传道、授业、解惑, 时刻警醒自己“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房伟.历史教学的语言艺术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8-04-15.

[2]徐盛梅.浅谈历史教师的教学语言[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S1) .

[3]朱佳娴.《百家讲坛》的语言艺术对优化初中历史教学语言的启示[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2010 (3) .

[4]牛跃辉, 余青兰.锤炼语言艺术, 开启智慧之门——论教学语言艺术[J].大学英语 (学术版) , 2006 (3) .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上、下)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1.

[6]赵恒烈.历史教育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89.

地理教学语言的优化 篇2

语言和思维是紧密联系的。心理学的观点是:“思维是以词语为中介的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儿童在 思考问题时会不由自主地自言自语。思想的形成、表达与交流是借助语言材料来实现的,反之思维发展也能促 进人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和言语交流水平。笔者做过一个小调查:学生中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其他学科如美术、 自然、劳动成绩不一定优秀,但有近94%的学生语文成绩却是优秀,而且没有一个学生语文较差。从这个结果 反思得到:对语言文字的掌握和理解水平直接影响到数学成绩。

基于以上的理解,我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突出语言文字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一、提供感性形象,理解文字概念

人类的认知活动是有一定过程的,正如列宁所说,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 。”学生认识和掌握概念通常是“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的过程。感知是掌握概念的开始,书本上往往是 以文字形式描述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感性形象,架起“生动的直 观”到“抽象的思维”的桥梁,促使他们全面正确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讲解“三角形”的概念,学生缺乏生活经验,不理解“围成”的含义,我除了从正面让他们观察不同 形状、大小的三角形外,又提供了反面的感性形象:

附图{图}

图(1)还有一个缺口,没有全“围”起来;图(2)围的方法不对,三条线段没有首尾相连;图(3)三条 线段没有“围”起来, 都有缺口。通过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了三角形的概念。

二、呈现描述载体,总结定律、法则

新教材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视发挥主体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家第斯多 惠有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心理学家鲁宾斯坦也指出:“任 何思维,不论是多么抽象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分析经验材料开始……”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 、总结法则,在这过程中提供丰富具体的物质载体,作为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例证。

例如教学“乘法结合律”时,通过以下三个等式:

(5×4)×2=5×(4×2)

(15×4)×10=15×(4×10)

(125×8)×5=125×(8×5)

引导学生发现算式的特点:(1)都是三个数相乘;(2)左边算式是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 ;右边算式是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3)乘积相等。 把这三个特点稍加组织和整理,就是 书上的“乘法结合律”。若是忽视了学生自己发现的过程,不但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死记这个结论也会事倍 功半。

同样,在归纳法则的过程中,呈现描述载体也是必需的。在归纳计算法则时,师生可以共同回忆例题的计 算过程,在头脑里形成清晰的印象。计算时,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怎么做?第三步再怎么办?……有了具体 的实例和实践过程作描述的载体,学生往往能水到渠成地总结法则。学生抽象概括水平较低的时候,进行上位 学习时要重视下位材料的提供,这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三、开展复述训练,理清思维过程

大纲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教师要重视学 生的复述练习,紧密结合教材,巧妙加以指点,帮助学生把思维内部的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化“意会” 为“言传”。

8 15 7 1 1

例如:计算─×[─+(─-─)÷─]。完成后要求学生复述:

9 16 16 4 2

这道题有小括号、中括号、加减乘除四种运算,应该先算小括号里的

7 1 1

─-─,得到的差再除以─,第三步算中括号中的加法,得出的和去乘

16 4 2

8

─。这样把计算时审题分析的过程梳理了一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9

,提高计算正确率,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对文字题的分析能力,一石三鸟,何乐不为?

四、生成正确的语感,发掘题意的内涵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由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的 过程”。语文教学非常强调阅读中的语感,数学学科的一些文字题、应用题的文字叙述也同样需要学生生成正 确的语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受,达到对语言文字和题意的领悟与把握。

例如,这样一道应用题:“发电厂现在每天烧煤13.2吨,比原来节约1.2吨,现在烧300天的煤原来只能烧 多少天?”有些学生不假思索地列式:300÷(13.2+1.2)。显然这些学生“读”的功夫不到家,没有正确的` 语感,从而曲解题意。题目中的“300”是现在烧煤的天数, 应把“烧300天的煤”作为一个完整的词组,列式 是13.2×300÷(13.2+1.2)。

数学语言的语感包含着积极的思维活动,是思维活动经验的结晶。语感的生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平时 教师就要在阅读中加以点拨、分析,提高学生对数学语言的感受力。

五、掌握阅读技巧,提高解题能力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策略 篇3

可见,恰到好处的教学语言已经成为营造良好课堂学习氛围,提高课堂实效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优化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呢?相信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有效策略,但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无论哪种优化策略都应或多或少的具备以下特性。

一、教学语言要体现人文性

教学语言要体现人文性,体现“文道合一”中“道”的人格教化,体现个性的张扬,体现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体现大语文、大文化的视野拓展;要挖掘课文知识点蕴含的人文因素,从审美理解、审美评价等角度予以诠释和阐发;再现作品的意境、情景,以艺术的言语形容描摹;释放教师对教材之“道”、之“美”、之“理”的价值态度、情感体验,组织起语文以外的新的言语信息系列,予以渲染、宣示、陶冶。

例如,《皇帝的新装》的结局是让一个小孩子揭穿事实的真相,在分析作者如此设计的用意时,我除了明确这样结尾增加了童话本身的神奇色彩外,还重点诠释了作品的人文情怀。我这样说:“经典之所以被广为传颂,不仅因为它的文学技巧高超,更在于它能带给我们正能量,引发我们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思考。本文由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说出事实的真相,不仅是为了告诉我们童言无忌或无知者无畏,而是要告诉我们孩子代表未来,代表希望。这样的结尾不仅为了嘲讽成人世界的虚伪世故,同时更寄托了作者的希望:孩子纯净的双眼,是暗夜里最璀璨的星光,只要有心地纯真的孩子,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就有希望,就值得我们为之奋斗!”

二、教学语言要具备审美性

教学语言是一种刻印着人类审美的语言。就是说,这种语言文化充满着“语言风采”、“抑扬顿挫”、“韵律”、“隐喻”、“婉丽”、“富于变化的表现力”,等等。尤其是教师语言作为教育的手段,创造着心灵世界的碰撞。教师未必时时意识到,但其语言必须是以审美性为基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语言是教师学生观的表现,是教师人格的表现。总之,在教学的共同构成者中,教师语言的审美表现在创造心灵世界之碰撞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何其芳的现代诗歌《秋天》时,为了能展现如诗如画、宁静悠远的秋色秋韵,让学生沐浴在秋天独特的气息里,我精心设计了教学语言。“秋天在哪里?范仲淹这样说:‘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陶渊明这样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杜牧这样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举目四望,秋色无处不在。它在盈盈秋水间,在累累硕果上,在层林尽染的山峦中,在翩然南飞的雁阵里,所以作者何其芳告诉我们:‘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下面请同学们模仿课文的句式,用诗歌般优美凝练的语言描述你眼中的秋天。”也许正好是秋天,也许是受了我的感染和启发,学生的仿句给了我无尽的惊喜。我选录了下面几句:“秋天绽放在火红的枫叶间”;“秋天摇曳在金黄的菊花上”;“秋天缠绵在冷冷的雨丝里”;“秋天飘零在枯黄的落叶中”……这样的诗句正是反映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语言要有启发性

何谓启发?《学记》里说:“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孔子也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王筠则总结说:“为弟子讲授,必时时请问之,令其善疑,诱以善问。”可见,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既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使教与学互相结合,和谐共振,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例如,在赏析毛泽东的《卜算子· 咏梅》一词时,学生对该词体现了作者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无法理解。我指导学生从词中的“犹”(“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字和“山花烂漫”(“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个词语入手体会,可学生还是不得要领。我只好进一步启发:“如果把‘犹字换成‘独字,两者在心态上会有什么差别?”经过一番讨论,学生们大都领悟到:“犹”是“还”的意思,“独”是“只”的意思。在心态上前者乐观,后者悲观。更精彩的是,一个学生还讲了一个小故事来证明:“桌上有半杯水,乐观者说桌上还有半杯水,悲观者说桌上只剩半杯水。前者的心态是庆幸有水之存在,后者的心态是担忧水之将无。所以‘犹字体现乐观,‘独字体现悲观。”“犹”字的问题解决了,我又引导学生赏析“山花烂漫”之妙。我提出问题:“‘山花烂漫说明春天来了,我们都学过朱自清的《春》,在《春》的结尾作者怎样描绘春天的特点的?”学生很熟练的就背出来了,“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我又问:“这几句话描绘了春天的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新、美、力。”这时候,许多学生开始恍然大悟:“朱自清笔下美丽的春天说明他对未来充满信心,而充满信心就是乐观。毛泽东的‘山花烂漫同样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绚烂、明丽的新春世界,说明他也对未来充满信心,这不就是革命乐观主义的体现吗?”学生理解得如此透彻,我又何须多言?

四、教学语言应有生成性

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生成性课堂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在语文教学中,每一堂课都有其特定的课堂情境。如果教师能依据课堂情境,包括学生的动作、口语表达、师生交流乃至学生表现出来的某种形象、气氛,及时与你要解决的教学问题联系起来,及时调整教学语言,注重课堂的动态生成,就可能碰撞出灵感的火花,让课堂境界飞升。

例如,在分析权延赤的《黄河化险》一文时,课文中有一个情节:在前有黄河后有追兵的危急关头,毛泽东“从容走上黄河岔的堤岸。不紧不慢,顺堤向西北方向走去”,将自己完全暴露在敌人的枪口之下。“随后,奇迹发生了:身后身侧那些山头,枪炮忽然停息;敌人的停了,我们的也停了。大地哑了一般静!”在探讨毛泽东此举的用意和奇迹产生的原因时,学生众说纷纭,但大都倾向于毛泽东此举过于冲动,这种说法显然流于表面,没有体察毛泽东的深意。我给学生分析道:“这是一种兵不厌诈、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大智大勇。”看到学生一头雾水的眼神,我忽然灵机一动:许多学生不是爱看《三国演义》吗?我何不从中举一个战例讲讲?于是我讲道:“话说曹操率几十万军队尾追赵云至当阳桥时,只见一人一骑一矛威立桥头,身后不远处的树林中烟尘弥漫。正当曹兵惊疑不已,忽听得响雷般的声音暴喝:‘燕人张翼德在此!话音方落,曹操的一员部将哇的一声,苦胆吓破,落马而亡。这一吓,让本来就惊疑不已的曹操肝胆俱裂,下意识地拨转马头,向后狂奔,曹兵随之溃败。正是:张飞当阳桥头一声吼,喝退曹操百万兵。其实树林中的烟尘并非伏兵,只是几匹马,尾巴上绑着树枝在来回兜圈子,以做疑兵之计。这就是兵不厌诈的典型案例。试想:身处黄河险境的毛泽东的决定不但关乎眼前几百名干部战士的生死,更维系着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他岂敢鲁莽行事,逞一时之快?当然,无论是当阳桥头横矛跃马的张飞,还是黄河岸边从容漫步的毛泽东,都是凭借超人的胆识镇住了对手,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这种死里求生,险中求胜的谋略,正是利用了对方的疑惧心理才得以成功实施。所以说毛泽东确是一位有大智大勇的军事家。”我的类比分析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文本的兴趣,他们也模仿我的做法,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分析文本,在探讨中也就准确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堂教学如果失去了它的生成性,那么课堂也就失去了弹性和生命活力。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

课堂上,教师教学语言的简约、微妙、精练不仅是言语的锤炼和造诣,而且是在作为教与学的中介时,发挥着陶冶涵泳,启发诱导,言传身教的作用。如果没有教师饱含感情的富含哲理的独到的诠释,学生不可能披文以入情,达到人书合一的境界。只有高水准的教学语言,才能使学生沉浸其里,陶醉其中,如品香茗,如饮佳酿,不觉时间之消逝,不知铃声之即响,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情操、品格就会在教师春风化雨般的语言中潜滋暗长。

参考文献

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地理教学语言的优化 篇4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语言首先有其严谨科学的自身特色, 也有一些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特要求, 而信息技术教师往往更关注自身信息技术的掌握及其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却忽略了作为教师应具备的一些基本素养, 殊不知课堂语言是否有效直接影响信息学科质量。精心设计的、闪烁着智慧火花的教学语言, 能把模糊的事理讲清楚, 把枯燥的教学内容讲生动, 能使“安静”的信息技术课堂同样变得生机勃勃、情景交融。

一、讲析言之有物, 求简求趣

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讲析有的是讲解知识概念, 如“什么是信息”“图标前的+代表什么意思”;有的是讲解操作技法“怎样复制文件”“怎样下载网页”;有的是讲解知识背景, 如“计算机的发展”。而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学生操作能力的建构更需要时间的保证, 讲解一旦过长过繁, 学生的注意力即容易分散。大多数教师都会选择尽量不讲或者少讲, 这就更要求我们深入挖掘教材, 提炼教学语言, 尽量做到言简意赅, 对于知识点的讲解切中肯綮。

二、提问言之有意, 有的放矢

问题设计是十分复杂的教学规划过程, 设计问题时, 我们应尽可能做到以下几点:1.问题的设计要紧扣教材, 围绕教学目的, 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出, 切忌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2.问题要提得具体明确, 不能模棱两可。因为问题不具体、不明确, 模棱两可, 会使学生抓不住实质, 甚至造成答非所问的情况。3.问题难易要适度, 不能有失偏颇。问题提得过浅, 不能促使学生思考, 反而使他们兴趣降低。

案例片段一:教学《下载文字》

知识点:保存网页的全部文字

1. 激发需求

(1) 我们看了那么多节日的图片, 肯定觉得很熟悉很亲切, 可是同学们, 你们了解这些传统节日多少呢?考考同学们, 你们知道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什么时候吗?学生自由答。

(2) 打开收藏夹里的网页“春节”找一找。集体回答。

(3) 春节有许多的传统习俗, 老师给你们的网页里就有许多资料, 不过课上时间有限不能全部看完, 我们可以怎么办呢?

2. 自主探索

(1) 学生自学书本知识, 练习操作保存网页全部文字。

(2) 学生演示, 并归纳要点, 教师板书。

知识点:保存网页的部分文字

(1) 我们平时使用较多的是下载部分文字, 一起来探讨一下, 该怎么操作?

(2) 学生集体讨论, 教师补充说明并板书。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课堂提问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 其效果也是各有千秋。在此案例中, 在导入部分, 教师采取让学生自由回答的形式来激活课堂气氛。学习保存网页全部文字时由于知识点相对简单, 采取让学生自学的方式给予充分的时间思考然后请学生演示并归纳要点;学习保存部分文字知识点相对较难, 让学生集体讨论后教师补充说明。教师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安排恰当而有效的提问方式。

教师要明确提问不仅仅是教师的权利, 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可以是教师问学生, 也可以是学生问教师, 还可以是学生问学生, 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再由自己设法解决。教师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提问方式, 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 鼓励学生多动脑、勤动手,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会用信息技术思维和用信息技术方法来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由“学会”信息技术转变为“会学”信息技术。

三、过渡言之有术, 浑然天成

导入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 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成功的导入, 就像是一块磁铁, 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 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让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信息技术教师大多注重情境的创设, 课堂的导入, 却忽视了课中的过渡。

案例片段二:教学《下载文字》

情境创设:师生谈话:同学们, 你们喜欢过节吗?喜欢哪个节日?为什么呢?老师下载了许多关于节日的图片。学生自主浏览, 并说出有哪些节日。

导入:这些图片都是老师要用的素材。可是在使用之前我们还得把这些文件整理一下。在电脑里的D盘里有春节、中秋、端午、元宵文件夹, 我们怎么把文档里的图片保存到D盘呢?

(学习知识点:复制文件)

过渡一:我们利用复制文件、文件夹整理了我们的图片。想一下, 复制文件的步骤可以分为哪几步?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通过复制可以把文件整理得更为清楚。现在老师想看哪个节日就一目了然了。你们了解这些传统节日多少呢?春节有许多的传统习俗, 老师给你们的网页里就有许多资料, 不过课堂上时间有限不能全部看完, 我们可以怎么办呢?

(学习知识点:下载文字)

过渡二:除了春节, 其他节日也有着多彩的民俗特色。不过老师还没来得及找, 有没有同学能帮老师搜索一下?

(学习知识点:搜索网页)

过渡三:春节有那么多习俗, 同学们把资料下载到电脑里就可以随时去查阅, 相当于建立了你的私人图书馆, 而我们下载的时候也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除了春节, 其他节日也有着多彩的民俗特色。

(开展活动)

如果说导入如同乐章的序曲, 那么过渡即是乐曲篇章之间的“过门曲”, 是一节课中知识点之间的“筋络血脉”。过渡若不自然, 乐曲就不完整, 血脉就不通畅;反之, 好的过渡能让学生既整理前面所学的知识, 又了解即将学习的内容, 更可以清晰地把握前后知识的联系点, 整节课的知识架构浑然天成、自得一体。

四、点评言之有味, 启迪智慧

新课标下的信息课堂评价都是多元化的, 除了教师的评价外, 还有学生之间的评价。评价、反馈用语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 评价不但能肯定学生的学习还有着情感激励、调控课堂的作用。评价不能一味简单地用“你真聪明”“你真会动脑筋”!不能为表扬而表扬, 而要针对学生具体情况诚恳地评价。

案例片段三:

教学《设置动画效果》

学生合作完成自定义动画后, 展示学生作品。

教师问:好不好?学生齐答:好!

“好在哪?”

学生或回答“漂亮”, 或回答“有意义”。

教师点拨:“你能从今天学习的设置动画的角度来点评吗?”

学生即从本课内容开始点评。

案例片段四:

教学《美化文章》

展示环节, 请学生说出自己的设计理念, 其余学生欣赏并点评。

生:我觉得他的色彩非常好, 但是字太花了。

师:“那你建议他怎样修改呢?”

教师不但利用评价肯定学生的作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提升了评价的深度, 再次反馈了课堂中的知识点。

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回答, 敏锐地捕捉到学生活动的信息并进行迅速、深入的加工、重组、提炼, 或聚沙成塔、或沙中拣金、或炼铁为钢, 借此推进和调控学生的课中活动, 这也就是课堂点评的功用之所在。

五、总结言之有力, 余音绕梁

结课, 是课堂教学进程发展的最后一个教学阶段, 结课的方式运用得好, 不仅可以归结全篇, 深化题旨, 而且可以巧布悬念, 使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 收到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效果。

课堂总结可以归纳整理本课的知识点, 例如教学《下载文字》后, 学习了《下载图片》后, 今天继续学习了《下载文字》。 (出示课题) 。在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过程中, 学会了搜索网页和下载文字到复制文件, 这其实是一个完整的搜索、下载、分类整理信息的过程。同学们下课以后可以新建文件夹, 继续探索其他的节日或知识, 并且把这些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充分发挥电脑以及因特网的优势。

优化教学结构改善语言活动效果 篇5

一、优化课堂导入

1、承上启下。温故导新。在开展故事“金鸡冠的公鸡”活动时,我启发幼儿回忆故事内容,理解角色特点,主要依托三个连续的问题:(1)前几天,我们已听过“金鸡冠的公鸡”中的第一段,知道了公鸡第一次受骗的经过。狐狸是怎样引诱公鸡的?谁能来学着狐狸的样子对公鸡唱一唱呢?听了这首儿歌,你们觉得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狐狸?(2)从公鸡的受骗中,你们觉得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公鸡?(3)公鸡被狐狸抓住以后。它们一路上经过了哪些地方?

2、奇妙设疑。顺势引导。在实施中班语言活动“淘淘的星期天”时,我们通过设疑,启发幼儿猜测猴妈妈的去向,引出图画信。(1)出示小猴淘淘。师:今天是星期天,小猴淘淘早上起来,发现妈妈不在家,急得快要哭了,你们想想看,他妈妈会去哪儿?(幼儿自由猜测)(2)发现信。师:淘淘在家找呀找,发现一封信,淘淘看了半天也没看明白。请我们小朋友一起来帮他看一看,读一读。

3、媒体演示,直观感知。在大班语言活动“小小宇航员”的导入时,我们播放“神舟六号”发射的录像,进仓――发射――遨游太空――返回地球――定格画面费俊龙。然后,向孩子们提问:这是谁,他是干什么的?他到哪里去了?从而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优化衔接过渡

1、由果及因,联想过渡。在小班讲述活动“猴大哥”第三环节中,教师指导幼儿玩拼图游戏,从中寻找答案。教师先指导幼儿观察到底是谁扔的香蕉皮?出示图片1提问:(1)猴大哥吃完香蕉是怎么做的?(2)猴大哥吃完香蕉把香蕉皮扔在外面,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接着请小朋友按照故事发生的顺序,从上到下,重新排图。

2、捕捉细节,设疑过渡。在大班讲述活动“爱心小兔”中,当说到小猴打算给大灰狼送一只小兔时,教师问:你们赞成吗?为什么?然后置疑:小猴听了笑着说送的是一只特殊的小兔,什么地方特殊呢?

3、归纳导引,总结过渡。在故事“金鸡冠的公鸡”活动的第二环节第四层次,为了帮助幼儿归纳公鸡的特点,感悟蕴涵其中的寓意和哲理,教师问:故事发展到这里,公鸡前后一共受骗了三次,你们明白公鸡一次次受骗的原因吗?

三、优化教学高潮

1、运用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在“爱心小兔”语言活动过程中,教师“愁眉苦脸”地说:小动物们收到请柬之后,有的愁眉苦脸,有的胆战心惊,给大灰狼送礼物可真难啊!该怎么办呢?以此引导幼儿借助音乐、图片等推理、想象故事情节。在事件的冲突中。理解爱心,感知角色的变化。

2、设计一系列连环递进的问题。还是在“爱心小兔”语言活动中,在高潮迭起的矛盾冲突时,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幼儿思考:你们感觉到大灰狼的变化了吗?他的心现在可以用什么颜色表示呢?这颗火红的心又代表着什么呢?一年过去了。大灰狼的生日又到了,其他小动物会不会来祝贺他的生日呢?(借助背景音乐)……

3、使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在语言活动“淘淘的星期天”第二、三环节中,为了让幼儿理解、表述信的含义,掌握解读图画信的方法,教师直接出示图片进行提问:这信是谁写给谁的?(幼儿简单表述对图画信初浅的理解)接着。教师引导幼儿分步理解图画信的含义(猴妈妈写信告诉小猴什么事呢?这箭头是什么意思?)。然后进行小结:哦,我明白了,这些箭头表示妈妈叫淘淘一个人在家做事的顺序,妈妈让淘淘早上起来先……再……到了中午……再……最后……教师让幼儿尝试制作图画信,学习连贯表述信的内容。

四、优化活动结束

1、承前启后,前后呼应。在中班讲述活动“给熊奶奶读信”的第三部分结束时,教师先引导幼儿思考讨论:为何同样一封信,熊奶奶听野猪读很伤心,听小松鼠读却很快乐呢?那小松鼠会是怎样读的呢?谁来学一学?在音乐《ONE DAY IN SPIKING》声中,幼儿学小松鼠的口吻给熊奶奶读信。接着在结束部分,教师又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幼儿讨论:在生活中,大声说话,没礼貌会让人伤心,而用轻柔动听的声音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彼此友好。心情舒畅。这里还有许多这样的信,要让客人老师和收信人心情舒畅,你会用什么语气去读呢?

2、旧顾所学,提升认知。小班讲述活动“猴大哥”结束部分是这样安排的:(1)师:看,谁来了?(出示猴子玩具,孩子与猴大哥互相打招呼)(2)师:我们将刚才猴大哥发生的事编成一个故事告诉他吧。(3)师:猴大哥这么做对吗?哪个小朋友来告诉猴大哥应该怎么做才对?(猴大哥:我错了,以后再也不乱扔果皮纸屑了,谢谢老师和小朋友的帮助!走。我们一起到外面去找一找,看看还有谁会乱扔垃圾,我们也去帮帮他吧!)

浅谈数学教学语言的优化 篇6

一、数学教学语言必须规范

1.字的读音要正确

作为教师要坚持并且要用尽可能准确的普通话教学,避免在传递教学信息时因使用方言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发生误解。另外,在教学中多音字的读音也要读准,方言和习惯读音要改用标准音去读。

2.关键词句要精确

数学语言中有很多叙述性的语言,它们是介绍数学概念的最基本的表达形式,其中每一个关键的字和词都有确切的意义,须仔细推敲,明确关键词句之间的依存和制约关系。例如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中的关键词句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两条直线”。教学时要着重说明平行线是反映直线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的,不能孤立地说某一条直线是平行线;要强调“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可让学生观察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也不相交;通过延长直线使学生理解“不相交”的正确含义。这样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推敲、变更、删简,使学生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这些关键词句不可欠缺,从而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

3.数学用词要准确

二、数学教学语言必须精练

教学语言在准确的基础上要力求精炼,不罗唆冗长,要抓住重点,简洁地进行概括,并且能有的放矢。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要准确无误,不绕圈子,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送最大的信息。

三、数学教学语言应具有逻辑性

数学语言中“有一种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这种逻辑力量虽有些枯燥,但是紧紧地抓住听众,然后把听众俘虏得一个不剩。”数学教学从揭示主题开始“步步生花,丝丝入扣”,要让学生目不转睛,跟着你思考、探求,最后进入一个新的境界,靠的也是逻辑性。违背逻辑的语言,会给学生的思维带来困惑。

1.数学语言的逻辑性要讲究根据

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内部活动,对于抽象的数学知识,一是通过实物教具、学具或实例,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出概念、法则、性质等,并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二是以旧引新,引导学生找准知识的生长点,从而去类比类推,掌握新知。

2.数学语言的逻辑性还应做到严谨

语言的逻辑性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好材料。因此,教师讲解时的语言不能模棱两可,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且具有说服力。

三、数学教学语言要有节奏感

1.语言的快慢必须和教学内容本身

相一致

如果是一堂课的开始,因为学生课间休息,精神松弛,有的没有很好的预习、复习,害怕老师提问而精神紧张。此时,教师无论是复习旧课,还是导入新课,课堂语言都宜慢,就像汽车轮船刚刚启动,有一个逐渐导入轨道航向的过程。当学生情绪已调动起来,思维进入正常轨道时,语言和教学进度可逐渐加快。当教师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时,由于这些内容输入学生的大脑需要有一个处理转换过程,这时的语言又宜慢不宜快。总之,不能只顾自己讲,不考虑学生实际情况,说话过快,学生没有思考时间;说话过慢,又满足不了学生求知欲望。无论快慢都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定。

2.语言的声调要有抑扬顿挫

声调变换直接关系到讲课的效果。有时教学语言要带一种一气呵成的语势,象飞瀑激流,气吞长虹,动人心魄;有时教学语言宜平缓清晰,一字一句,字正腔圆,犹如溪流滴水,叮当有声。总是平淡低沉的声调或是慢慢吞吞的声调,使课堂气氛太沉闷,往往会起到催眠曲的作用。相反,总是高亢震耳的声调,影响学生思考、品位,容易引起疲倦。好的声调节奏,完全是为了适应学生听觉的需要,符合学生思维活动的规律,增强语言的艺术性,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四、数学教学语言要能展示感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在语言里倾注激情,用饱含真情的语言,传授知识,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引起心理上的共鸣,从而达到感知教材,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起到促进思维,巩固记忆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将“理”传达给学生,必须做到“情通”,然后才有教育意义上的“通情达理”。也就是“亲其师,信其言”。

五、数形结合,合理利用图形语言

图形语言是一种视觉语言,通过图形给出某些条件,其特点是直观,便于观察与联想,观察题设图形的形状、位置、范围,联想相关的数量或方程,这是“破译”图形语言的数形关系的基本思想。

如何优化地理教学语言 篇7

(一) 准确、优美、生动的教学语言是促进学生两种思维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节好课能紧扣学生心弦, 引人入胜, 令学生余兴未尽, 回味无穷, 经久难忘。反之, 一堂有欠缺的课就会让学生感到平淡无味、呆板单调、催人入睡。同样教材、同样内容、同样学生、同样设备, 往往因教师的不同, 课堂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不同, 造成教学效果的迥异, 这虽然受多种因素影响, 但其中教师的教学语言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当前, 多种教学媒体被广泛应用, 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但是, 任何教学媒体也不能完全取代教学语言的功能。教学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工具, 是最直接、最方便的传递信息的载体, 是教与学、师与生之间进行交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指导学法、塑造品格的主要手段。美好的、精彩的、高质量的教学语言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的语言又往往是学生模仿的样板, 在教师准确、优美、生动的教学语言的熏陶和感染下, 学生的语言素质必会得到净化、优化和美化。

(二) 地理教学语言的特点。

教学语言与普通的人际交往语言不同, 与学术报告或演讲使用的语言也不尽相同, 与朗诵及舞台使用的语言更有明显差异。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所使用的语言, 对教学语言的要求要高于一般语言。它具有如下特点:

1. 科学性。

教学语言必须真实、正确、精练, 既要符合科学规范, 也要反映地理学科本身的科学性。 (1) 要讲普通话。这是对教师语言的基本要求, 无论原籍为何地, 在课堂上都必须讲标准的普通话, 绝不允许用方言或土语来讲课。 (2) 字音要准确, 用词要科学。对于比较生僻的或读音没把握的字要在备课时查阅字典, 以避免误读。另外, 在引导学生学习各种地理概念时, 要注意科学性, 切忌失真或张冠李戴。有些教师粗心大意, 不注意学科语言的规范, 对学生出现的语言科学性问题不能及时予以纠正、最常见的是当学生结合地图叙述时, 经常把地图上的方位说错, 把地图上的“北、南、西、东”说成“上、下、左、右”。对此, 一定要及时予以纠正, 做到准确、科学。 (3) 语言要清楚、明白。教师的口语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听清楚, 语言要尽量做到符合语法要求, 问题要讲明白, 让学生听清听懂, 这也是学生爱学、学好、学会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语言要严密、逻辑性强、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生动形象、分析透彻、论证准确, 才能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楚的概念。

2. 生动性。

一个优秀的地理教师必须具备生动形象、绘声绘色、幽默风趣、令人动情的教学语言, 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提高, 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才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1) 形象的语言描述。地理课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它的基础是众多实际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而这些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又和其他学科以及人类活动有着广泛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 在地理课堂上, 除了运用地理图像、电教手段等多种媒体外, 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对大量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进行描绘、叙述和说明是最常用、最便捷的方法, 也是对其他媒体的最好补充, 更是开发学生大脑潜能、促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的重要手段。描述的语言应该是真实的、优美的、形象的、有感染力的, 这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 恰当地运用民间谚语、成语及诗词等。这些作品往往是字句洗练、情趣盎然、对仗工整、合辙押韵, 运用这些文艺作品中的语句来描述地理景物时, 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受, 使人印象深刻, 经久难忘。

(三) 关于地理教学语言的培养。

教学语言是教师重要的基本功之一, 也是最能体现教师的知识、能力、才华、风度的重要标志。教师要做到语言清楚、明白、精练、准确、生动、形象且带有启发性, 这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 需要经过长时间地、反复地学习、实践、磨炼、积累并不断总结, 才能逐步提高。

谈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8

一、语言要准确规范。

数学教师对概念、法则、术语的叙述要准确, 不能让学生产生疑问和误解。为此, 教师要做到如下两条:一是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必须有个透彻的理解。例如:“整除”与“除尽”、“数位”与“位数”、“增加了”与“增加到”等, 如果混为一谈, 就违背了同一律;有的教师指导学生画图时说:“这两条直线画得不够平行”“这个直角没画成90°”等, 这就违背了矛盾律。二是必须用科学术语来讲解, 不能用土话、方言来表达。比如, 不能把“垂线”说成“垂直向下的线”, 不能把“最简分数”说成“最简单的分数”等等。除了具有准确性之外, 还应有规范性的要求。如说话吐字要清晰, 读题语句要分明, 坚持使用普通话等。

二、激励性的教学语言, 给学生以勇气和信心

教师要乐于和学生站在同一思维层面上, 弯下腰来倾听学生的心声, 乐于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 用自己的真情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 一位教师这样对学生说:“不要紧, 你可以轻轻地将答案告诉老师。”然后, 老师走到他身边, 侧耳倾听他的悄悄话。当倾听到学生的答案正确时, 教师把答案公布于众, 并给予赞赏, 并适时引导:“××说得多好呀!下次你自己大声地把答案告诉大家, 那样会更好的!”;对于答案不足的学生, 教师则把答案稍加修正, 并充分肯定学生思维劳动的成果:“××说得有道理, 其他同学再补充补充吧!”这样, 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充满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有效地使缺乏自信的学生, 逐渐树立信心, 敢于表达、乐于交流, 学会合作。

三、恰当使用激励性的教学语言

新课改强调课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即不仅可以教师评价学生, 也可以学生评价教师、学生评价学生、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等, 使学生更加清楚自己的努力方向。比如:“你说得太好了, 老师和你想得完全一样”“真了不起, 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你回答得很正确, 如果声音能再大一点就更棒了”“不要怕, 大胆地说, 把你的想法说出来, 让老师和同学分享分享”等, 启发学生评价教师:“老师这样想好吗?好在哪里?”“你觉得老师这种方法怎么样?”, 学生评价学生:“我认为她理解得不全面, 我来补充一下”“老师, 我做得不完整, 我可以改一下吗?”这样做, 学生在课堂上认真思考、合作探究, 大胆质疑、主动学习, 教师巧导妙引, 整个课堂充满了平等、和谐的气氛, 进而展现自我,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四、优化教学语言, 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

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 本身具有概括性、间接性和社会性等功能, 对思维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 可以说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语言、词来实现的。因此, 教师要把教学过程中的每一句话都作为推进学生深入学习的教学情境。教师要用具有引导性、开放性的有结构的教学语言从不同侧面给予学生质疑的方向, 给学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 激励学生一起参与、共同研究, 去读书、去思考、去感悟, 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展示自己的个性。看下面的教学语言:“对于梯形, 动手折折、剪剪、拼拼, 你还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自由操作, 让学生在较轻松的状态下激活原有的相关数学活动经验;“你觉得圆锥体积的大小与它的什么有关?”“如何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谈谈你的初步设想。”引导学生充分假设、大胆猜想, 体验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

五、体态语言, 恰到好处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恩根据实验指出, 人们获得的信息量, 7%来自文字, 38%来自语言, 55%来自面部表情。可见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加深印象, 教师除了充分利用有语言外, 还要辅以体态语言。

体态语言主要有以下几种:

注视: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 用目光注视可以沟通学生的心灵。与学生建立视线联系要平视, 不要仰视或俯视。教师的目光多是信赖的、鼓励的、赞扬的, 但也有批评的、否定的, 种种目光都使学生心领神会, 从而受到教育、启发。表情:教师和蔼微笑的表情, 有利于学生在亲切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严肃深思的表情会启迪学生对问题钻研、探讨;微笑、点头表示肯定, 摇头、皱眉表示否定。教师的表情能把学生带到一定的意境当中去。动作:在课堂教学中, 手势使用得当可以增强语言力度, 给课堂增添亮色和活力。

丰富教学语言优化课堂教学 篇9

一、幽默语言的运用

我们知道,课堂上简单直接的语言会使学生感到无味,进而对上课内容失去兴趣,而幽默的语言可以营造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课堂氛围,并且可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将“保护色”解释成“你找不到我”,将“警戒色”解释成“我很厉害,千万别碰我”。又如,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人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作用,如抵抗天花病毒的抗体只能对付天花病毒,而不能对付其他病毒,用一句歌词“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来概括,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使得学生记住这一知识点。

二、形象比喻的运用

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恰当地运用一些形象的比喻,能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如讲“有丝分裂”时,可以这样描述:欲使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染色体数目与该细胞相同的子细胞,首先必须使遗传物质加倍(间期复制),再进行平均分配(分裂期的任务),在分配时,先得打开包裹(前期核膜消失),然后有动力使加倍的染色体分开(前期纺锤体出现,后期纺锤体收缩),平均分配完成后,不需要动力(纺锤体消失),合起包裹(核膜重新出现)。通过这种比较形象的描述,学生对有丝分裂的过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讲“DNA的空间结构”时,可作这样形象的比喻:DNA分子好像盘旋而上的摩天大楼的楼梯,栏杆是两条排列在外侧的主链,台阶是排列在内侧的碱基对。

三、特殊记忆法的运用

对于有些需要记忆,但不好记忆的知识点,我们可以编成谐音帮助学生记忆。另外,把复杂繁琐的知识编成口诀,有助于学生记忆。如,“仁膜消失现两体,形数清晰两对齐。点裂数增均两极,两消两现重开始。”此口诀对有丝分裂中分裂期的四个时期的变化特点作了概括。又如,“心脏构造要记牢,上房下室紧相连,房连静来室连动,瓣膜保证血循环。”此口诀可帮助学生牢记心脏的结构。当然,口诀有它的局限性,所以编口诀要求准确,简洁,切不可乱编滥用。

诗句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好多诗句蕴涵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如,在讲“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时,可引用龚自珍的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来说明;用杜牧的诗“霜叶红于二月花”来说明花青素的作用;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说明环境对生物发育的影响。恰当地运用成语,也能够形象地解释一些生物学中的现象,变枯燥为生动,使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如植物体缺硼出现花粉发育不良,植物虽开花,却不能受粉而形成种子,可以总结为“华而不实”;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说明食物链;唾液中淀粉酶能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而使味蕾感觉到甜味可与成语“津津有味”联系起来。

中学生物课本中许多知识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在课堂上要尽量挖掘出来,互相启迪,使学生能灵活地理解生物学知识。

地理教学语言的优化 篇10

一、英语教学语言

英语教学语言是在保姆式语言 (caretaker talk) 和外国式语言 (foreigner talk)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简化语域 (register) 。从某种意义上说, 英语教学语言是教师为了在课堂上更好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使用的经过加工简化的语言。英语教学语言包括四个部分:课堂用语、讲授用语、师生交流用语以及教师反馈用语。课堂用语是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的特定用语, 具有固定的句式;讲授用语是教师在讲解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使用的语言;师生交流用语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问答和讨论等交流活动时使用的语言;教师反馈用语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行为做出评价时使用的语言。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所使用的教学语言,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语感。可以说, 在英语课堂上, 教学内容和教师的语言表达都很重要, 只有通过高质量的教学语言,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课堂教学语言运用现状

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界的共识, 教师在使用课堂教学语言的时候会自觉或是不自觉地运用许多简化语言的技巧来增加表达的清晰度, 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 完成教学活动。但是, 教师在运用教学语言的时候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 教师在使用课堂教学语言时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往往更关注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的设计而忽略课堂教学语言的准备。其次, 部分英语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的语言训练, 缺乏简化教学语言的敏感性, 使用的教学语言缺乏交际性和启发性。再次, 教师由于用语习惯或是口语水平的限制, 在使用课堂教学语言时形成了固定模式, 语言单调不活泼, 反反复复都是那几个句子, 那几个语调, 缺乏应有的变化和多样性。另外, 由于教师在使用非母语的目的语时出现的记忆短路, 词汇欠缺, 或是因为学生的英语水平低、接受能力不强等原因, 教师的教学语言经常存在中英文混杂的现象。这些不规范的教学语言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

三、优化课堂教学语言的策略

语言习得是指通过理解语言和使用语言进行有意义的交际而自然获得语言能力的一种无意识过程。学生习得语言的方法是通过获得可理解的信息输入, 在英语课堂中, 教师使用的教学语言是学生获取语言输入的主要来源, 对于学生语言习得至关重要。因此, 教师应努力优化课堂教学语言, 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规范的、可理解的语言示范, 最大限度地为学生习得外语创造条件。

(1) 教师应积极参加专业的语言训练, 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水平和修养。

只有提高自身的英语表达能力, 系统地掌握英语教学语言, 才能避免课堂教学语言使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并且能够使自己的教学语言规范化、多样化, 可以做到按需使用。

(2) 教师应该对教学语言的重要性给以足够的重视。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 不仅仅要备教学大纲、备教材、备学生, 还应精心准备教学语言。应根据学生的水平和教学内容来对课堂教学语言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变化。在教学过程中, 随着学生语言接受能力的逐步提高, 教学语言也要适当增加难度。

(3) 教师应重视教学语言的示范功能, 注重教学语言的交际性和启发性。

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准确的、地道的英语教学语言可以直接帮助学生在示范和重复中理解教学内容, 而教师所使用的词汇、句式、语调甚至神情和语气都是学生关注和学习的对象。使用具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不仅能引起学生思考,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用目的语也就是英语来表达思考的结果, 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4) 教师应注重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和趣味性。

教师可以用生动活泼有节奏感的语言来取代呆板的说教, 将教学内容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巧妙结合, 利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 维持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结语

教学语言对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为教师, 我们必须对英语课堂教学语言运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有明确的认识, 从而努力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化素质和教学语言水准, 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教学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优化教学语言, 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语言输入的材料, 为学生创造输出语言的机会, 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

摘要: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教学语言是学生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对课堂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分析了英语课堂教学语言的使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优化英语课堂教学语言的策略, 旨在提出科学使用课堂教学语言,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 从而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语言,英语课堂,语言习得

参考文献

[1]张正举, 李淑芬.英语教学语言论[J].外语界, 1996 (2) .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优化 篇11

关键词:语言艺术;启发;风趣;幽默;趣昧性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把教材的无声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并引导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能的过程。因此,教学的成功是教师语言艺术的成功,幽默风趣、感染力强的语言艺术能激发学生的感情波澜,把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极大地调动起来,使学生处于全神贯注地、积极思维状态中。

一、讲究准确精练的语言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任务大都是传授知识。教师在上课时,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咬字读音,准确清晰,就会使学生倾心聆听。因为清亮、明晰、舒缓、流畅而富有节奏变化的语言,必然会刺激视觉神经的兴奋,调节听觉神经并保持良好的状态。而含糊不清、怪声怪调、结结巴巴或急风骤雨式的语言语调会使学生在接受教学信息时感到吃力、乏味和刺耳的感觉。所以,语文教师的语言要求和谐,语调自然、语速合理,音响适度。要从音质、音量、音色,音速上加以控制,以其形成自然和谐,优美动听的节奏,既庄重又有抑扬有致。根据所讲授的教学内容,认真揣摩。营造和运用高超的语言艺术,让学生在如行云般的舒展,流水般的从容流畅中享受学习的欢乐。除此,讲课时遣词造句要准确。

不仅在课文中在各种文体都讲究语言的准确,说对、讲对是最基本的要求,(1)课上就要求导入符合学生认知观,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语言描述要生动准确;(2)在讲授知识点上要用语规范,一语中的;组织活动上,布置任务要清晰明确;(3)课堂总结也要顾全大局,全面有效的归纳。

二、讲究富有启发性的语言

朱熹说:“启日开其意,发日达其辞。”程颐演义说:“既告之,也必待其自得。”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应用的语言深刻含蓄、耐人寻味、令人深思。语文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和点燃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和好奇之心,把学生推进积极的思维状态。使学生易中见难,平中见奇,依据思维的逻辑,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因”及“果”,由“个别”到“一般”启发,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广阔的联想思维活动,有着广袤的领域。在课堂上,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认真积极地思考,而教师运用的语言艺术是多种多样的,有生动形象的描述,有激情洋溢的阐发,有含蓄委婉的烘托,有引人深思的发问……都可以引发学生自由地联想和思索,使他们有所领悟,有所提升,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在教师的语言艺术的感染下,陷入思考的氛围,跟随教师的思维,开启自我束缚的知识,获得新知。

提问是教师常用的启发手段之一。教师常用它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波澜,如一位教师在讲《纪念白求恩》时,教师的提问,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人们为什么要纪念白求恩,白求恩对中国做出了什么重大贡献?这样的开题提问,启迪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们明确了学习本课的线索。

三、讲究风趣、幽默、具有趣昧性的语言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的趣味性是由语文科的特点决定的。语文教学中的许多文章本身就带有很大的趣味、生动形象的描绘,绘声绘色的人物形象刻画以及许多含蓄、幽默的语言,这些都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适当在教学中穿插一些颇具情趣的学校故事,发人深省的典故、成语和谚语等,使内容更富于趣味性。如果教师能辅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变得趣味盎然。缺乏幽默时是悲哀的,即便是在课堂教学上,也是如此,尤其在当今这个日益重视口才,崇尚幽默释放的社会里,幽默感应在教师的语言艺术中占有特殊~席之地。事实上,教师风趣幽默的语言艺术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不可多得的教育手段,许多优秀的教师都善于运用新颖别致、委婉含蓄的教学语言,既妙趣横生,同时也启发思考,令人回味。

据说,20世纪20年代,鲁迅在上海给学生们讲“美学的阶级性”时,以农民不娶“杏脸细腰”、“弱不禁风”的“美人”而专讨“腰臂圆壮”“结实能干”的农村姑娘做老婆来比方,说明人们审美观点的阶级性,使学生在笑声中顿开茅塞。教师的幽默像春风可以荡涤着自己的莘莘学子,当老师讲到《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我大改以往严肃的表情,而是一个点点的微笑,亲爱的游客同志,今天我是你们的导游,今天我要带你们去一个神奇的地方。就是这样的导语引得学生们大吃一惊,很好的导入了文本,也让孩子们才体会到教师的创新,体会到教师的课堂艺术的巧妙性。显示出教师高超的课堂教学处理艺术和风趣幽默的语言艺术魅力。

优化情景教学 突出语言运用 篇12

一、让课堂还原生活——语言运用根植于“实”境

课堂源于生活, 这就要求我们学会观察生活, 并能够像导演一样把生活搬进课堂, 让语言融入课堂, 让语言在主题突出的真实情境中运用。以下这个案例是通过同课异构在总体程度相当的两个班级进行一组试验。在2班中结合书本进行机械操练为主的教学方式, 而在3班中进行以书本为依托的情境教学法。并在授课结束后对相关教学目标进行口语 (看图说话) 式检查, 每班抽取20名学生, 进行语言运用能力的阶段性分析。

【案例1】

在教学PEP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A部分Let’s learn, 要求能够会说认读hot, cool, cold, warm等几个单词。并能够根据课文图片进行英语天气预报:It’s...in...

在试验的2班中, 笔者运用卡片向学生展示了关于天气的词汇, 并进行带读、认读等操练。在巩固环节中带领学生一起看书本中的天气图进行看图说话。在试验的3班笔者向学生展示了画有天气的中国地图, WINNIE成为了一名天气预报员, 并且准备了一个类似于话筒的道具。在WINNIE的带领下学生有些拿出了书本卷一下, 有些拿矿泉水瓶等等一个个话筒就有了。在进行一番操练后, 学生都积极举手纷纷想要过一把天气预报员的瘾。很多学生都加了自己的语言, 除了话筒还用小木棒指着具体地点, 非常有模有样。其中提炼与加工比较出色的有这样一个版本:Good morning, everyone.This is the weather report.It’s cold in Harbin.It’s warm in Beijing.It’s warm in Hangzhou, too.It’s cool in Lhasa.It’s hot in HongKong.Thank you very much.

为了验证试验假设, 我们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口试抽测, 内容为看图说话。抽测结果见下表:

毫无疑问, 3班孩子的语言能力显著高于2班。这是由于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 再加上学生的生活接触面比较广, 对于天气预报节目学生在电视上都有看过。这回用英语来做天气预报学生的表现欲在那一刹那被激发, 加上自己对天气预报员的理解, 就表现得有模有样。通过设置真实的情境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自主体验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感受体验生活的喜悦, 收获同伴与老师认可的喜悦。学生在对生活的理解上又融入了自己的特色, 尝试表达与表演的时候就是他们语言运用的体现。这是一个模拟了真实生活情境的教学, 是有利于语言输出运用的有效情境教学。

二、让课堂走进学生心里——语言运用成长于“适”境

低年级的学生对生动的童话、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模拟表演很感兴趣, 并热衷于充当其中的角色。中高年级学生则更乐于接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高年级学生热衷于在实际中解决问题, 提高英语的运用与表达能力。因此只有创造适合学生心理的情境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 为语言运用创造动力。

【案例2】笔者准备四年级Unit3 My Friends中的Let’s talk一课时, 想通过John与他妈妈对话来描述他的一个朋友。主要学会运用以及理解本次课主要句型I have a new friend.He has...What’s his name?并且会描述自己的朋友, 会询问朋友的名字。

备课中有了很多想法, 最后决定替换人物角色——由小朋友们喜欢的卡通人物作为主角—Jumping Tiger&Winnie。同时又变换了对话的形式, 以两主角聊QQ为切入点, 积极尝试走进孩子们的心里, 让他们有兴趣, 有激情, 学会主动学习。课前还准备了Jumping Tiger&Winnie的头饰, 以及PPT, 并且刚好把教室里的电脑用上了, 进行真实场景模拟。

一上课, 学生就被Jumping Tiger&Winnie经常喜欢聊天, 现在正在用QQ聊他们的好朋友这个话题深深吸引住了。当笔者更逼真地呈现给大家QQ聊天的视屏版面, 以及他们的QQ头像时, 学生发出“哇”的惊叹声——真的是QQ哈。此时学生对于QQ聊天的内容已经是迫不及待地想说上自己的话。 (笔者让他们每人都选择一个角色) 。EG.Jumping Tiger——Hello, Winnie.

Winnie——Hi.I have a______.

学生对于对话内容很感兴趣, 并给出了比较丰富的答案。对于表现OK的主角给予表演机会, 让他们来到电脑旁边, 模拟聊天。学生对于这样的机会也是爱不释手, 全班一直处于兴奋状态。本次课进行得特别顺利与愉快。

情境是活动的依据。离开了情境就像植物离开了土壤、鱼儿离开了水一样, 活动就没有了生命力。两个卡通人物的QQ聊天为学生创设完成填充活动的情境, 学生在这种情境中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怎样活动, 因而使活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针对四年级的孩子老师让其扮演他们喜欢的卡通人物的角色, 完全贴近他们的需求, 符合这个年龄层次孩子的心理。这节课笔者让学生自己说、自己演、自己想, 使得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尊重, 表现欲望被强烈地激发起来, 语言运用在潜移默化中开展。适合学生心理的情境为语言运用创造了动力。

三、用课堂打磨语言——语言运用收获于“时”境

如果老师只单单引导学生进入模拟的情境中, 花了大量时间去适应情境, 欣赏情境, 而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进行机械和意义的操练, 那么学生一节课下来只可能会说“好玩”, 其他的学了点什么一点都不知道, 更别谈语言运用了。

笔者就曾经被这样“折腾过”——笔者所带的三年级在“Happy Birthday”那一单元的对话教学时, 笔者事先请学生带了一些生日聚会上的食物, 自己准备了一些气球和小蛋糕。主要句型是“Can I have some...?”“Sure, here you are.”

还没开始上课学生就对自己以及同伴所带的食物议论纷纷了, 有的甚至已经开始吃起来了。当听到“Happy birthday to you”的生日歌曲响起, 一起分享蛋糕的时候, 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吃上老师的蛋糕, 根本顾不及运用句型说“Can I have some...?”在吹气球环节就更乱了。

笔者过于注重为孩子创造真实轻松的教学环境, 并且为了突出教学的生日聚会的氛围, 还进行了低效费时的吹气球活动, 学生的感受可能是觉得好玩, 但是对于目标句型的掌握非常不理想, 并且课堂秩序不佳。真算是“事倍功半”。显然, 在本次课堂活动中教师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或机械或意义的操练, 导致语言输出与运用困难。

实际上, 鉴于语言输出与运用需要充足时间进行操练, 本节课可以尽量简化教学环节与教具。可以由老师带小蛋糕等最后综合巩固操练的时候运用, 而一开始呈现生日聚会的场景可以由课件来完成, 由学生根据课件提示以及自己想象进行模拟场景, 待学生进行机械操练完毕以后, 运用句型说“Can I have some...?”与老师一起分享蛋糕。

上一篇:教学改革的计算机应用下一篇:肺部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