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初中地理教学衔接(精选12篇)
高初中地理教学衔接 篇1
高中物理难学, 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台阶”。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 都觉得高一物理难学。如何搞好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降低高初中物理的学习“台阶”;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 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 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在初中和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而作, 下面谈谈一些个人的见解及做法:
一、明确初高中的衔接知识点
作为高一的物理教师首先得熟悉初、高中教材, 明确衔接部分, 并把握好高中在哪些方面更深更广了, 哪些方面提法更严密了, 从而适时地分散难点, 突出重点, 有意识地减缓初高中知识内容衔接的陡度。充分准备, 做好几个演示实验, 上好高中物理的第一堂课——绪论, 抓住绝大多数同学都“更要努力”的向上心态这一物质基础, 激发起他们学物理的兴趣, 并帮助他们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注意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设置新情景, 把课上得生动活泼些, 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采取多鼓励、多表扬的方法维持住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二、改进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
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开始于疑问与惊奇, 问题启动于思维”。改进课堂教学, 每一节课都设法创造思维情境, 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 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 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 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思维方法, 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 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 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 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 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着重培养、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水平。在讲解习题时, 可以采用进行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 用简单的方法就把刚才还觉得十分复杂的问题解决了, 心里肯定有喜悦和惊奇的感觉, 对这种解题方法、思维过程的印象也会十分深刻。
三、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1.如在“第二章物体的运动”的教学中, 学生初次接触图象, 应讲清物理意义, 详加分析, 细加讨论, 反复练习, 让学生揣摩、体会几何图象在物理中应用的重要性。
2.至于要应用三角函数、正余弦定理, 相似三角形等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的培养, 应选择典型例题进行分析、对比和总结。
3.重视实验能力的培养。从牛顿第二定律教学开始, 让学生动手做实验, 取得数据, 绘出图线, 找到数量关系, 得出公式,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定义式和计算公式都有其物理意义, 引导他们克服不作分析乱套公式的毛病。
四、调整学生原来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 要经常教给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方法, 要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有意强化, 使之养成习惯。
1.公式的应用要注意条件及各物理量的深刻意义。如初中物理中密度公式ρ=m/V, 应用时仅是一个简单的代公式, 已知其中任意两个物理量, 就可以求出第三个。而高中物理, 如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ma, 也是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但就不能够随意代公式, 因为这个公式是矢量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让学生深刻理解公式中的F指合外力, 启发学生求合外力要掌握一定的方法:m是研究对象的质量, 启发学生要掌握研究对象的选取问题, 也要掌握方法;a是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列方程时启发学生还要注意合外力和加速度的方向要统一, 有时为了使求解简化还需要将加速度分解或将某些力分解等。
2.在解题方法上加以改进。如初中物理知识点、题型都较少, 所以很多同学就死记公式和老师讲的几个例题也有可能学好物理。而高中物理题目类型多, 方法灵活, 学生靠死记硬背就不行了。教师可先将题目布置下去, 先让学生做, 并让他们争先恐后地想办法解题。每想好一种办法便拿给大家看, 实在想不出, 就相互讨论。一些有难度的题目, 学生常常争论得面红耳赤, 互不相让, 到上习题课时, 学生们就特别专心。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把课堂上的解题技巧和方法消化吸收。
3.严格要求解题过程的规范, 物理语言和书写规范。对此高考也有明确的要求。如在要求计算题时:“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 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 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因此从高考的角度看高中物理的规范化要求应当从高一时就严格抓起。
总之, 尽管高一物理难学难教, 我们只要把握高一学生物理知识储备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的特点, 只要我们认真掌握初高中物理学习中衔接和过渡的特点, 切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降低高初中物理的学习台阶, 学生就一定能实现初高中物理学习的自然过渡, 为整个高中物理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高初中地理教学衔接 篇2
我曾在奇台六中小学部任教,发现在小学阶段学习不错的学生,到初中就“分化”与“滑坡,中小学教师就相互推诿,把语文教学的责任归咎于对方。经过与初中部研讨发现,原来现行小学语文教材,适应小学生心理和年龄特征,内容简单,知识点少,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理解,思维难度不大;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内容篇幅加长,知识点增多,侧重于分析理解,思维难度加大,拓展延伸要求较高,所以会出现此类现象。
王院长和刘院长对《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中也提到,小学教育不同于其他基础教育阶段,小学教育除了具有基础教育的全民性、全面性和基础性,还具有衔接性。小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还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在调动他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帮助他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教育阶段养成教育是非常最要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设计思路”中也没有将小学、中学作为泾渭分明的两个阶段严格分割开来,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因此,解决目前中小学教学中存在的“断层”问题,迫在眉睫。
因此,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师在中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教给他们一定的语文学习的方法,比如课前认真预习,课堂上认真思考、做笔记,课后认真整理归纳、复习小结,作业按时独立完成,课外注意拓展知识面等,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教师教给的方法自学,解决自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加以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释疑解难,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进入初中进行自主学习做好铺垫。
高初中地理教学衔接 篇3
[关键词]:初高中教材的衔接教学方法的衔接是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的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9-0044-02
纵观初、高中化学教材及课程目标,我们知道:初中阶段的化学是按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对全体初中生进行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入门”教学,它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素质;高一、高二的化学必修课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进一步普及加深化学知识,以适应多种社会选择能力的教学;而高三的化学选修课则是根据部分学生的个人特长、兴趣爱好而进行的化学知识的提高教学。这种既有系统又分阶段的划分,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克服了偏科现象,为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创造了条件。但如何搞好其中每两个阶段化学教学的“衔接”,却有很多事情要做。
一、认真调查摸清情况
1.认真钻研教材,熟悉初、高中全部教材的体系和内容。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应在初中解决而实际并未完全解决;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应在高中拓宽和加深等,做到心中有数。
2.摸清高一新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和素质情况。
3.搞一次摸底测验,了解学生学习的现实情况。
总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过渡阶段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克服心理障碍,鼓励学生经常反思自己,改进学习方法,以在较短时间内改变学习上“不适应”的情况。
二、对症下药抓好衔接
在吃透大纲和教材,摸清学生思想、知识、能力等基本素质情况和学习中的现实情况以后,“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顺利地做好了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工作。
我觉得要做好高、初中衔接必须做好以下几点:(一)、初高中教材的衔接;(二)、教学方法的衔接;(三)、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的衔接。
(一)初高中教材的衔接
1、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及目的的承继和衔接
通过对比初、高中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及目的的阐述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会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2、初、高中教材中知识的承继和衔接
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不做要求,高中教材中有出现但做要求的内容。
(1)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2)同素异形体
(3)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结构
(4)两性化合物及典型两性氧化物
此部分内容集中在高一年教材的第五章,在授该章内容时,应注意加以补充,以免让学生出现知识的空白点。
高一年级须对初中加深、完善的知识
(1)氧化——还原反应
初中只从得、失氧观点简单的介绍有关氧化——还原反应,高一年则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观点即从本质上来介绍氧化——还原及应及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2)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
初三只举例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高一年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初三只列举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简单例子,高一年则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并从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本质上进行了介绍和分类。
由上可知高一年教材中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较初中更为完善、更严密,也更兼顾科学性知学生的可接受性。
有关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的承继和衔接
(1)有关溶解度的计算
初中只要求掌握一定温度下饱和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但温度改变,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也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在高一年时要适当补充。
(2)“差量法”的应用
此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该法,在高一年要结合有关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并使学生逐步掌握。
化学实验的承继和衔接
初中已学过O22、CO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并分别介绍其反应方程式,使用仪器装置等内容。高一年要结合CL2、HCL、SO2、NH3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从反应原理;反应装置;收集方法;注意事项等四个方面对此加以归纳,并将之扩大为学习气体制法的一般方法。
高、初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织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要力求做到对今后学习化学有所帮助。
(二)教学方法的承继和衔接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做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的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为了能顺利地开展高一年教学工作,教师应:
1.通览教材、大纲
教师要熟悉初中、高中教材,要研究大纲中对各部分知识的要求情况。确定新学年开始的复习内容及订出复习计划,使得所复习的内容有利于高中化学的学习,有利于初、高中的衔接。
2.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
教师对高一新生的中考情况要进行认真分析,对中考中与高中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的掌握情况要心中有数,以便在复习中有的放矢。
3.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科素养
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也是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高一新生正处于不成熟向逐步成熟的过渡阶段。一个实验、一个人、一件事、一本书都可激发起他们心中的热情。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讲授《卤素》时,可介绍氯氟烃对臭氧层的破坏原理,讲授《硫一硫酸》时,可介绍有关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及我国的有关环境政策,讲《物质结构》时,可介绍北约对南联盟轰炸时所使用的贫铀炸弹及其对人类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等等。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好化学或必须有脚踏实地、勤奋苦读的态度。使学生一开始就“迷”上化学,并将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4.良好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应自高一开始
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生,高一年时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作业规范,实验规范等的教育和养成。
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种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三)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高一年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而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决不能操之过急。在高一对学生铺设的问题台阶不要一下子就很高,要使他们能上得去,以防发生两极分化。要通过耐心细致的引导,教会学生从比较中学习,发现相似,寻求规律,逐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在做和练中,不断找出好的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能有效、正确地进行各种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是授人以渔之举。
论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的衔接教学 篇4
一、研究课程标准, 把握学科体系
教师要做到初高中知识的有效衔接和有机融合, 教师不但要对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了如指掌, 同时要熟悉初中《课程标准》和教材, 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 高屋建瓴, 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成竹在胸。在教学前教师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 了解在初中哪些知识已经讲过, 哪些知识是重点, 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 哪些知识还需在高中阶段进一步加深和拓宽, 等等, 对所有这些都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必要时做适当记录。然后根据调查研究得到的学生情况和教材的变化情况, 做到“知己知彼”, 且结合高中教材的教学要求, 确立高中教学目标, 在教学时应在已有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教学设计, 尽量将知识系统化、简单化, 对难掌握的要细化、具体化、形象化。新的地理学习理念要求地理教学注重演绎与归纳的结合、知识传播与获得知识过 程的统一;尽量从实际出发,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论证;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并得出结论, 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各层次的地理知识, 同时获得丰富的地理活动经验。
二、精心设计教学衔接内容, 重点突出必备知识
1.根据普遍存在的问题确定重点复习内容。
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了学生的学习的情况, 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下工夫彻底解决, 对高中教材中涉及的内容重点复习。例如很多新生对《地球和地图》内容掌握不牢, 一些概念混淆不清, 这些重点问题, 要彻底解决, 特别是经纬度知识。又如区域地理图普遍掌握不好, 学生的头脑中没有形成空间概念, 拿到一幅地理分区图, 不知道这是地球上的哪个地方或者说这幅图是用来干什么的, 也不能很好地理解, 不能灵活地运用地图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可以在班上挂两幅地图 (中国与世界政区) 。在进行知识衔接时, 把重点放在图上, 用图引导学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引导学生学会用图分析和推理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的用图能力。
2.对容易忽视和薄弱问题应及时弥补。
第一, 对于初中区域地理, 高中生就感到突然和陌生。这些知识应在学习中注意弥补。可根据高中教学需要, 适当拓展世界大洲、国家和中国的区域地理知识;第二, 有关较高要求的计算 (如地方时、区时、日期、气温、经度、实地距离的计算等) , 在初中不做要求, 但在高中习题中常常接触到, 这些内容要适当加深;第三, 利用初、高中知识的内在联系, 适当地拓宽延伸一些概念和规律;对于初中和高中知识有冲突的地方, 应以高中地理知识为主, 如气候类型的分类、特点、分布规律、成因等。
三、加强直观教学, 培养学习兴趣
初中的地理教材以直观的感性内容为主, 而高中地理是从遥不可及的宇宙和地球的自转、公转等非常抽象的知识开始的。初高中教材的巨大变化及学生本身的心理特点让学生 觉得枯燥乏味、难以理解, 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针对这种情况, 应多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 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联系生活实际, 多利用学生身边的教具, 并联系跟地理有关的古诗词等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地球运动”时, 其中关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等问题学生难以理解, 如能联系生活实际, 问学生冬天和夏天的作息时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以及让学生观察晴天自己在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影子长短, 解释其中原因, 则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突破教学难点, 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提高学习兴趣。另外, 在粤北山区长大的学生多少都有过登山经历, 因此在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 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学生登山的经验说明海拔的高度对气温的影响, 同时阴坡和阳坡的差异也是登山过程中基本上可以直观看到的。这样以生活的事例进行讲解, 学生很快就理解了, 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四、加强读图技能的训练
学习地理学科的有效捷径就是读图、用图的技能。在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学会阅读和运用常见地图、 地理图表等”, 高中阶段还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初步掌握“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有关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培养目标在不断深化, 有一定的梯度性。初中阶段停留于图上有什么地理事物, 较少探究为什么。初中学生在探究“为什么”中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还未能深切体会到, 而进入高中后, 这一有效方法运用得好, 学生学习地理就会感到轻松而有趣乃至事半功倍。
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有效利用读图方式从初中所学知识入手, 引出更深层次的知识, 学生不再感到难点“难”学, 而且利用图示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以后的学习中, 将图作为一种得力的学习工具, 逐步做到观其“图”而知其“地”, “知其地”而求其“理”, 从而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
再谈小学初中英语教学衔接问题 篇5
八十中学附属小学绪永红
一、问题的背景
小学和初中英语教学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小学英语是初中英语的基础,初中英语是小学英语的延续。所以,如何使小学英语向初中英语自然地延伸过渡是防止两极分化、保持英语学习的兴趣、大面积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
我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探讨中小学衔接问题对我们有更现实、更直接的意义,我校组织了多次中小学衔接问题的研讨,交流中发现刚上初中的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发现问题
1.学生英语水平的良莠不齐
具体表现:
1)、语音不标准
2)、书写不规范、不准确
3)、听力不过关
4)、词汇量少
2.学生兴趣差别大——不爱发言,学习兴趣不高。
3.自信心差别大
4.学习方法不同——没有好的学习习惯。
5.学习态度差别大
二、寻求原因
1、教学内容的差异
学生到了初一后,教学节奏迅速加快,内容迅速加深,单词量骤然狂增,要求也迅速提高。
2、教学方法的差异
在小学,英语教师基本上是采用直观法组织教学活动,比较注重英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新颖性、注重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对学生更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小学生通过感知语言材料就可以完成学习任务。而到了初中之后,语言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学生除了感知材料外,还必须理解语言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理性思维的方法。教学方法的差异使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适应不了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转化。
3、心理特点的差异
与中学生相比,小学生心理障碍小,不怕羞,不怕出错,敢于开口。而且小学生好奇心强,好动、好玩。在教学中教师经常利用游戏、唱歌、模仿等形式学习英语正好适应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而当他们步入中学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心理负担加重,害羞感加强,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心理负担加重,害羞感加强,英语课程标准中“学唱英文歌曲”等趣味性英语教学方式也基本没有了,“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朝着培养中学生“初步学习英语的信心”转化。学生再也不会认为英语学习光是好玩,而是负有一种责任。
三、具体措施
1.教学任务衔接
小学英语教学必须始终围绕《英语课程标准》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而分层推进展开。
我们在教学中,有梯度地循序渐进地作着与初中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衔接工作,尤其在保证持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基础上做好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换言之,我们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视角正在从以前“听说>读写 ”的教学中适度适量地进行以听说为主训练的同时兼顾读写训练,这也是考虑初中的教材中所提倡的从听说运用为主,逐步向听说读写并重发展的过渡期做一些教学准备。
就词汇教学而言小学生应该掌握最常见的200个左右的单词短语,学习认读的单词短语近700个。学习运用一些常见简单的目标语句和一些的语法知识。到了初中,学生从语言的积累阶段进入了语言的扩展和使用阶段,内容逐渐复杂,难度也随之增大,学生要适应新的环境,新的教学要求,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上解决好中小学英语教学之间的衔接问题。
2.学习习惯和方法的衔接
英语学习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兴趣、自信心、策略和习惯。每一位教师的教学都要致力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使这项工作体现在每堂课甚至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产生高涨的学习积极性,乐于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学生的兴趣来自于该任课教师的个人魅力、教学方法、教学语言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自己不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浓厚的兴趣加上有效的方法则如虎添翼,无疑会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且高效。初步的成功感的价值不止是成功本身,而在于帮助学生产生了自信,而自信,则是成功的开端。至于策略,我们都知道,点金术比金子更重要。一旦好的学习方法(如不同单词的不同记忆方法,语法的学习方法,阅读方法等)在学生的学习中形成良性循环,形成好的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所以,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兴趣、自信心、习惯和学习策略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过程的始终。就小学生中学习“潜力股”现存书写不规范,作业粗心马虎,拼写错误多,语法概念模糊,用汉语方式代替英语等问题都会影响其自身持续纵深的发展。到中学之后,大容量的课堂教学和繁重的课业压力往往致使教师忽视对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培养,从而导致有些学生兴趣递减。为此,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衔接,要求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即做到:听课聚精会神,认真记笔记、整理笔记、完成作业、找出问题。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勤读多用等习惯。
1)课前自学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高效率的学习成果的基础。如果不搞好课前自学,上新课时就会心中无数,不得要领,反之如果做好了课前自学,不仅可以培养自学能力(主要是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预习是提高听课效率,达到良好学习效果的第一步。预习一般是在接受新知识的头一天进行,包括预读新课课文,回答有关问题,熟悉生单词,找出难点并做上记号,听录音、模仿跟读等。教师应布置预习任务,帮助学生养成预习习惯,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预习三步曲”即“浏览——标注——听读”。预习的方法很重要,否则学生就会觉得无从下手。我们的做法是这样的:a.总体浏览课文 b.读课文,在过程中划出生词,通过查阅书后46页和50页的单词表把查到的音标写在单词的上面,汉语写在单词的下面,书上查不到的通过电子词典和英汉词典来标注生词。接着试读单词两遍,再把单词所在的句子试读两遍。c、听录音带模仿读。操纵录音机暂停键,分句跟读一遍,最后自己读两遍
预习对抗赛 普通同学只要标注出必会的底线单词即可,更深入的预习是由选出的男、女小先生来承担的。在新授课之前,这两名学生的预习内容要比其他同学更深入一些,除了基本的单词的意思、课文的朗读之外,还有本课的词组、重点的语音知识、主
要的语法等拓展性的知识提前自学。上课时讲给大家听,进行男女生之间的对抗赛,每月结算成绩,给获胜的团队发小奖品,这激发了全体同学主动学习的意识。在开始的时候每天要检查督促落实,对表现好的要及时的给以表扬,对不认真完成任务者要及时的进行批评教育,并要重点跟踪培养一段时间,直到这些学生基本能自觉的完成任务为止。持续一到二个月,慢慢的大多数同学们就基本上形成了良好的自觉的预习的习惯。
课前自学可以发现疑难引起思考,减少听课的盲目性,增强听课效果。在学会学习的前提下,课前自学应改变仍停留在单词识记及课文阅读的程度上,我们要求学生自己查词典,自己记例句,自己用新词造句,自己找漂亮的句型、典型的表达法进行模仿,自己找句子进行诠解,自己找出课文中的难点,在充分利用课本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英语,保证学生的课前自学程度,特别注意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自学的方法,并进行有目的的指导。
2)每节课前两分钟,学生做的Duty report能得到了同学们的欣赏的掌声。每节课学生按学号轮流做值日报告。值日生报告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当天的日期、天气情况,二是学生把通过课外阅读找到的小故事背给大家听,然后提出相关的问题,请同学回答,下课之后把学生准备的资料收集起来张贴在黑板的一角,供给学生再细细品味,每个学生都能从中收获成功的感受。
课本知识主要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的。因此,学生听课的效率成了学生学好英语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引导学生听课时做到:紧跟各个教学环节,如复习、引入呈现、练习和巩固等;集中注意力听懂老师的讲解;并做好笔记,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如回答问题、对话、角色扮演和复述等。
勤记笔记 十八世纪著名作家塞谬尔·约翰逊称做笔记为“必要的痛苦”。做笔记是比较痛苦的事情,但非常有必要。因为笔记是一种永久性的系统性的记录,对于复习已学过的知识非常重要,对于克服头脑记忆储存知识的局限性非常重要,记笔记的过程就是对信息筛选、浓缩的过程,有利于锻炼思维、提高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提高浓缩信息的加工能力。要做好听课笔记,学生的思想进程与教师的思想进程必须一致,必须抛开与听课无关的杂念,思想不能溜号,笔记内容要注意重点、难点、疑点、新观点,听课笔记可用自己的话,用关键词和线索性语句、提纲挈领地记录,四五六年级学生课堂上做完笔记之后,两人交换,按数量和准确度进行打分,评价课堂笔记的质量。
根据规则见词读音 英语学习,词汇为本。没有词汇,什么也不能表达。随着词汇量的增加,阅读理解水平才有可能随之提高。教师对各个年级同学适当介绍拼读规则,六年级对小学阶段学过的单词按照读音规则进行分类,对于一些不认识的单词,不必急于知道意思,先按照拼读规则读出来,做到“见词读音、听音写词”;在能读会写的基础上,对单词进行中英文对照,这个过程同学们可能会感觉枯燥,不妨结合小对话或句子来学习;同时,应结合课文中的句子、短文背单词,一个单词有很多意思,要经常翻词典了解它所有的意义。
学习新单词 coconut一词时,给学生扩展了walnut, hazelnut, peanut等常见的坚果,引导学生发现共同的部分和这些单词的构成方法,帮助学生记忆新单词和初步了解相似的词。扩展词汇时我通常对同类词进行归纳,如帮助学生梳理出名词中的文具类、衣帽类、交通工具等单词,帮助学生总结一词多义,旧词新意,同音异义的词,能有效地扩展学生的词汇量,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听力理解水平和阅读理解水平
新单词的学习过程中,我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能从听和说上辨别一些易混淆的音素,特别是发音比较相近的词,如cup-cap, bag-bike, cat-kite等。重视字母、音标和读音规则的教学,在预习环节中就要求学生在单词上记音标,单词下记汉语意思,课堂教学中把字母——音标——单词同时教,利用各种卡片,使学生从字母的读音中识读
音标,又借助音标去接受字母和单词,让每个学生懂得简单的读音规则和字母组合的发音,帮助学生总结ee, ea, er, ar, ay, air, ear, ch, sh, th, ow等字母组合的发音,使学生看见会读,听到会写。
熟练背诵脱口而出 背诵是英语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一个连课文都背不熟的学生,英语水平肯定不高。我们学校三至六年级学生要坚持每天背点英语文章,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对话、短文,五六年级的学生每天学到的课文要背诵,经常复习,增强熟练程度,以达到脱口而出的地步。
看图造句在Module 3 Unit 2的教学课件中出示了黄山、五指山和泰山的图片及它们所在的省份和本课重要内容This is a picture of…引导学生看图造句,造句是英语写作教学的主要练习形式之一。我在让学生造句时常常提供一个结合实际生活的情景,避免注重语言形式,忽视内容,脱离一定的情景与主题。用图片创设情景是很有效的,接下来,用课件出示了姚明、菲尔普斯、贝克汉姆等学生们感兴趣的热点人物图片和语言训练点a picture of,…from…同学们眼前一亮,纷纷举手主动尝试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在说的过程中为接下来的小练笔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先听说后练笔
在Module 3 Unit 2的巩固环节中,我设计了 “Talk about your favourite thing.”的活动,我先给同学们作了个示范,出示一枚硬币向同学们介绍说“This is my favourite coin.It’s a picture of a mouse.Mouse is my birth sign.It’s from 1984.I love it very much.” 让学生模仿在组内交流,选出的代表在班级里交流汇报。
接着给学生们布置真实的任务——给好朋友写一封信介绍自己最喜爱的物品。为了让学生们具有明确的写信动机,对写信有强烈的愿望,真正做到有感而发,而不是仅为练习格式而写信,安排的写信内容完全结合学生实际。在真实的情景中学生对写信的格式、语言风格、正式与非正式程度便有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3)课后复习语言不是教会的,而是反复练习在使用中学会的,交际能力只有在交际中得到最有效的训练和培养,教师应引导学生争取各种训练机会反复练习,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如:在课堂上、在课后、在英语角、在各种英语俱乐部多多练习英语、使用英语,培养真正的交际能力。
零打细敲保证时间 与其他学科相比,英语是一门比较耗时的具有学科特点的课程。语言学家经过测算提出,要基本掌握一门外语大致需要4000小时。如果每天坚持学习英语的时间不少于1-1.5小时,而且将时间化整为零,在一天的不同时间里能形式多样地接触英语(如听、说、读、写、译、背、诵等),效果会出奇地的好。
作业。作业是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督促学生独立认真完成课后作业,养成根据自己学习中的弱项自觉补充课外作业的习惯。
复习与总结。学过的知识要温故而知新。复习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教师要督促学生养成每天复习当日所学,每周、每月进行单元复习的习惯。在复习的过程中学会总结、整理笔记,归纳重点和难点,通过归纳分析和对比将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高一化学和初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篇6
初高中课程为何难衔接有很多原因。目前在校的高中学生都是初中“课改生”,在初中成绩很不错,但是上了高中感到不适应新的教学方式。不仅学生学得吃力,而且教师教得也费劲,主要问题是初中化学基础知识不扎实。初中课改教材调整了很多内容,内容通俗、简单;部分教学内容删除了,降低了难度、深度和广度,理解、接受和掌握起来更容易了。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齐全,学生很少注重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课时充足,进度较慢,讲授重难点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盲点以及学生消化和巩固时间较多。
高中教材内容抽象概括,牵涉知识面广,受高考限制,教師一般不敢降低难度,初高中教材难度差距加大。高中教材知识点增多、时间紧,教师只能讲重点和规律,没时间反复强调重难点内容和知识盲点,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巩固与强化,教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高一新生还按照初中的学习方法学习,完成作业困难,积压的盲点越多,越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从而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最终导致考试成绩不好。
如何解决初、高中化学课程体系衔接的问题,帮助高一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教学和学习特点是高一教师应该注重的问题,所以,高一的化学教师要重视初中与高中化学课程上的不同,应注重以下几点:教材的衔接、教学方法的衔接以及学生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的衔接。
一、做好教材衔接
高中化学教师要坚持课改要求,改进课堂教学,与初中化学老师进行交流,尽快了解新课改的教学思想与模式,完成初、高中化学学习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及初、高中课程改革的衔接。
高一化学教师应熟悉初、高中教材体系和内容。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解决和未解决,哪些知识点在高中需要拓宽和加深。通过衔接初、高中教材相关知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初中化学知识,做到对高中化学学习有所帮助。
二、做好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的衔接
高中化学要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之上深化,知识密度、深度和难度加大,内容比较抽象。刚上高中的学生学习习惯、自学能力相对较差,高一学生在短时间内要接受更多的知识,但课上消化的时间少。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高一化学教学难度、进度不要太快,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节奏,由慢到快,把握整体学习的进度,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并放慢速度多练、多写、多体会,从而达到应用掌握的水平。
教学上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教师应掌握教材、大纲,通过摸底测验,摸清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尽快克服学习化学的心理障碍,鼓励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在化学教学中要发挥实验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动力,利用教材上的图片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社会、生活和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使化学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过程,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生学会知识,是为了学生课外学更多的知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给予学生各种知识的具体指导,照顾一些传统学习习惯,尽可能地留时间给学生复习,消化新的知识。高一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高一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阅读习惯、作业和实验规范的教育,培养和提高学习能力。高中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与初中差异很大。高中学习要改变初中学习方法,使学生做到课前预习,明确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听课,集中注意力听课,主动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教师应让学生重视知识和规律的形成,不仅仅对结论死记硬背。课后复习是关键的一环,通过教材和听课笔记,对课堂的内容进行总结,找出记忆规律和要点,找出不明白的地方加以解决,最后巩固练习。有问题随时向同学和老师请教;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尽量做到独立钻研。在做中练,不断找出好的学习方法。经常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理解消化情况,并针对性地指导和查漏补缺,备课时、讲课时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高中学习能力利用远强于初中,体现尤其是化学实验上。要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和规范,敢于实验,做好化学基本操作和实验设计的准备工作,勤于思考,善于观察,用化学实验解决问题。
总之,我们要认识高一化学和初中化学学习上的特点和实际困难,帮助学生由初中化学跨到高中化学台阶。做好化学教材知识衔接,做好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的衔接,使学生为高中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使学生能有效、正确地学习各种知识及技能。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衔接” 篇7
课程标准明确提到初中语文教学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 甚至更为详细地提到“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等问题, 这说明了中小学语文教学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与衔接。下面我就谈谈对“衔接”的认识。
一、研究课标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研究以往大纲与新课标的异同, 特别是新课标的指导思想, 做好理念的认可和转变。教材的修订指导思想很明确:联系生活, 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发展语感和思维, 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教材修订在指导思想上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变化:1.转变观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看待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呢?工具性应放在首位。只有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会他们阅读、写作, 在此基础上, 才谈得上人文兴趣和文字修养的培养。2.重视课本内外的连接,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科书受条条框框的约束, 不少选文的选入是出于无奈的,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切实改革教法, 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课文学习中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主动学习, 主动探究,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3.加强文学教育, 注重情感熏陶。新教材增加了课文的可读性, 大大增加了文学作品的比例。学习语文不唯字词、语法, 还包括阅读方法指导、写作等, 而人文情趣、文学素养则主要在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4.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在教学参考书的变化上体现出来。过去教参强调结论性的东西, 对教学形成限制, 与编写的初衷相悖。新教参淡化了对课文的解说, 给教师留有余地, 改变了把教参当教案的状况。
二、研究教材是做好衔接工作的基础
种种迹象表明,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小学生升初中后, 往往觉得很多内容小学学过, 初中还在学, 甚至高中还要学, 教材内容的重复使学生产生了厌学畏惧心理。这表明了小学与初中、高中在教材的衔接上出现了不应有的结构混乱的问题。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如同飞驰的火车, 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学习阶段就像一节节车厢, 如何使之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 每一节车厢的连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次新课标很明显对这个问题给予了一定的考虑: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近儿童生活, 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与想象的关系, 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 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 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高中加强了文学教育的分量, 在整套教材的选文中,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60%, 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提高审美能力, 丰富精神世界。这就使三个层次的教学侧重有所区别, 再也不会出现那种高中的内容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小学学、小学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高中学的不大正常的现象。正如新课标所说:“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 简化头绪, 突出重点, 注意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境之间的联系。”应该说在这一点上, 新课标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情况下, 语文教师应将教材吃透挖深, 才能充分把握教学意图, 把语文教学带上有序推进的正确轨道。
三、研究学生是做好衔接的关键
1.心理学告诉我们, 要研究好各学段、各类学生的特点, 这包括学校、社会、家庭、年龄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在当前义务教育的背景下, 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这就给如何做好衔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只有正视这一点, 才能做好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因此, 教师应考虑这些环节的衔接。教育没有小事, 因为事事都有可能在今后给学生产生这样那样或好或坏的影响。
2. 作为语文教师, 要了解学生各个阶段语文学习的水平, 帮助他们做好思想、感情、知识等方面的衔接。中下等学生应侧重于基础的再现与反复, 优生可着重从拓展、加深等方面考虑。
高一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教学 篇8
一、深入了解学生, 为数学学习打好基础
学生进入高中, 要面对几个方面的不适应: (1) 学校的教育、管理方法上和初中的差别。 (2) 学习上的不适应。高中的课程不仅较初中的要多, 还要难;解题的方法不同, 老师的教法不同, 考试方法不适应…… (3) 人际关系不适应。许多原来的朋友关系开始淡化, 新的朋友关系还没有形成, 有可能形成情感的空旷区。
总的来说, 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住宿生还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而作为教师, 更需要去了解学生, 包括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数学能力, 以及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理解情况等。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相比, 在知识的深度、广度及能力上的要求更高, 因而老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后, 才能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实现因材施教, 达成教学目标。
二、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知识的衔接问题
高中数学教材知识和初中数学教材知识内部联系紧密, 但又有自身的阶段性。所以我们教师必须要对高中的数学知识进行全面的研究, 对高一数学老师的课堂教学听课并作认真的讨论, 为初、高中的数学衔接教学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衔接问题
1.加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兴趣的培养。
(1) 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数学学习不是学生对教师所授知识的被动接受, 而是每个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特定的环境,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提供必要的帮助。主动意识强的学生, 其求知欲就强, 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高, 在教师的引导下, 就比较容易做到积极主动地观察、认识和探索问题;对于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 也就善于去克服, 容易取得成绩。反之, 由于学生所处的年龄和数学学科的特点, 当学生进入高中后, 对所遇到的新问题、新知识思想准备不足, 容易导致学生厌烦数学, 极大地影响了数学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最近发展区原理, 设置问题情境, 使问题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形成差距, 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和需要, 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
(2) 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兴趣是由需要产生的。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根据教学的情境, 提供一系列的问题, 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促使他们反思, 使其产生一种非究根问底不可的意念。
(3)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不少学生进入高中以后, 学习方法仍然停留在初中阶段, 有很强的依赖性, 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 在具体解题时, 难以打开思路或思维不流畅, 缺乏思维的变通性。因而,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要把高中数学的要求、学习方法与初中阶段的区别清楚, 使学生在思想上有所准备。
(4)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数学教师的教学目标, 就是要创造一切外部环境, 促进学生主动去学习数学知识。因此, 教师一切工作都必须建立在了解学生、了解数学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这样, 才能把握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可能出现什么问题, 在什么时候需要评价, 与数学教学大纲的需求有哪些差异;才能创造出适宜的教学情境, 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有针对性地把新知识设计为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吸收的程度;在教师指导、鼓励和适当的帮助下, 让学生经过他们的努力能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体会到克服困难后的满足, 这样才能有积极性, 才能树立起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揭示错误的原因。高一数学中容易出现分化的知识点多, 诸如集合的有关概念、函数概念、单调性、奇偶性、定义域等问题及立体几何中出现的全新的空间概念。对这些知识点, 除了要在课堂上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思路外, 还应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展示出来, 让学生辨析。通过对习题中出现的典型错误的展示, 让学生一起参与讨论, 辨析是非, 突破难点, 扫除学习上的障碍, 克服定向思维,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3.处理好知识的正迁移和负迁移。迁移是一种心理现象, 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 甚至方法态度, 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 也有消极的;前者叫做正迁移, 后者叫做负迁移。教师要做的就是要促进数学学习的正迁移, 防止负迁移。
(1) 利用正迁移对数学学习的促进作用。正迁移表现为一种已经获得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有利于新知识的掌握。数学中的正迁移现象是大量存在的、普遍的。
(2) 克服负迁移对数学学习的影响。负迁移表现为过去获得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起障碍作用, 使新的知识学习发生困难。
(3) 促进数学学习迁移的有效方法。
第一, 要介绍并指导学生掌握数学材料之间的共性。因为先后两种数学学习对象之间存在的共性是产生迁移的客观条件, 而且共性越多, 愈容易产生迁移。
第二, 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已学过的知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是影响学生迁移的重要因素。
第三, 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数学基本的思想方法和策略, 实现规律性知识之间的迁移。
4.实施分层次教学, 激励学生实现目标。在学生普遍处于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 数学教学要做到面向全体是有一定困难的, 这是由于升入高一的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数学能力、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学习动机等各不相同。在数学教学中, 怎样才能既注意到开发优等生的潜能, 又兼顾到后进生, 避免总给他们以失败的体验、挫伤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分层次教育是一种较为可行的方法, 它能充分发挥不同层次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
所谓分层次教育, 就是在学生数学基础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 因材施教;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制订出基本和较高要求,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使每一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发挥其最大的潜能, 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具体做法有:
(1) 教师根据制订的分层教学目标, 采用精讲方式, 留出充分时间, 让学生展开思维。
(2) 课堂提问时, 教师根据题目的难易, 提问不同层面的学生, 使差生有成功的喜悦, 优生有思维发展的空间。
(3) 在课外布置有弹性的作业, 分必做题和选做题, 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浅谈初中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篇9
一、注重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 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 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 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 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 使学生掌握新知识, 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 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 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
二、改进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开始于疑问与惊奇, 问题启动于思维。”改进课堂教学, 每一节课都设法创设思维情境, 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 按照物理学中的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 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思维方法, 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 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 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 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 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水平。在讲解习题时, 可以采用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方法, 培养学生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的能力。
三、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和一般性的思维方式, 但是要有效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 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 常用到“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 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 用“整体法”解答比用“隔离法”简便。刚从初中升到高中的学生, 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 但一解题就错, 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 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初中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衔接 篇10
一、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有效营造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尝试和学习。教师还可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相互学习,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同时掌握英语应用的技巧和方法。此外,教师还应积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内心世界,对于一些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应做好积极的引导,为他们创造更多提高的机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信赖的感觉,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困难时愿意和教师沟通,从而及时有效地解决遇到的困难,并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优缺点,从而更加有效地学习。
同时,中小学教师之间应加强沟通交流,从而更有效地把握中小学教学衔接的技巧和特点,意识到自身教学存在的问题。小学教师可以加强对初中教学目标的了解,合理安排小学教学,从而帮助学生打好基础。
二、加强教学方法的衔接
小学英语和初中英语在教学方法上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和初中英语教师应加强交流,了解学生的基础和学习特点,做好教学管理上的衔接。小学英语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入门阶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师需要为学生安排好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等,明确告诉学生如何学习。但到了初中阶段,随着学生阅历和知识的不断积累,小学学习方法已经不适合更加深入的应用,这就需要初中英语教师做好相应的引导工作,让学生在适当的引导中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加有效地学习。小学英语教学课堂以听、说、玩等直观的教学方式为主,在读和写方面的训练比较少,因此对词汇和语法的积累较少。因此,小学生升入初中后,会觉得难度有所提高。初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挖掘一些有趣的教材元素,提高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感觉到课堂内容难度增加的背景下也乐于去探究学习。
小学英语重视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初中则更加重视对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将这两种教学方法合理地衔接起来,在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逐渐打下坚实的基础,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能力。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采用分层教学法,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安排教学内容,因材施教,让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自己。同时,教师可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教师可以适当安排对话、歌曲、表演、故事等活动来舒缓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更轻松地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加强教材内容的衔接
初中英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在小学阶段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仔细研究初中英语教材和小学英语教材,充分掌握教材内容之间的衔接点,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应用之前掌握的学习技巧,循序渐进地形成更加成熟的学习方法,更好地参与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语言材料来丰富教学形式。例如,在进行关于体育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用英语说一说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明星,谈论一些体育赛事等。通过这些贴近学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积极地发言和参与。同时,教师应充分了解小学和初中英语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小学阶段的学习成果来确定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难点,从而能够更完善地安排好初中教学任务和内容,并且合理穿插小学语法、句型、词汇等,帮助学生巩固学习过的英语知识,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关注学生的语音基础。语音是学生学习英语必须掌握的内容。初中教师必须做好全面的了解,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为学生的口语能力打下基础。此外,还要做好词汇教学的衔接,合理穿插学生小学阶段学习的词汇,让学生进行巩固记忆,从而更好地掌握其衍生的新词汇,为学生的初中英语学习奠定基础。
四、加强学习方法的衔接
小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主要通过听、说、读、写、唱等感性形式,结合机械的模仿记忆,打下初步的学习基础。初中英语则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较高,需要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训练,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难度也有所增加。因此,小学生在进入初中后,小学阶段的学习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初中学习的要求,需要教师做好相应的引导工作,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变化,形成更加成熟完善的学习方法,并且学会自主学习,从而实现学习方法的衔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初中英语的学习。
衔接初中历史教学,事半功倍 篇11
关键词:历史教学;衔接初中;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3-108-1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社会和高一级学校奠定基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的这两段话提示我们,高中历史内容专题模块式的编排是以初中通史内容为基础的,相互之间有较多的衔接。这一提示让我受益非浅,每当备课和做课件前都习惯性地先查阅初中历史的相关内容,每节新课教学之始,都与学生一起先“温故”初中所学知识,再渐进地“知新”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通过“温故知新”,引入人教版九年级年上册《世界历史》的相关内容进行衔接,在数和量上都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本课与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第3课的诸多内容重合
1.人教版义务教育九年级上册历史第3课题为“西方文明之源”,其中第一个子目为“雅典城邦的繁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①第二单元题为“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其中第5课题为“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分为希腊文明的摇篮,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三个子目。其中一前一后两个子目与初中高度衔接,内容十分接近,只是表述略有差别。
2.九年级上册“雅典城邦的繁荣”一目中,涉及到本课的内容包括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城邦建立、伯利克里时期的政治和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其中伯利克里时期的政治和文化建设较高中内容更具体、更丰富。
3.高中必修①沿用九年级上册的《古代希腊》地图,只是名称改为了《古代希腊城邦示意图》,同时还沿用了伯利克里的头像。
二、将本课内容与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相融合,更能说明伯利克里执政时期是雅典的“黄金时代”
1.本课第三个子目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有关伯利克里统治的内容教材表述如下:公元前5世纪,在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当时,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的官职。他们也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也进一步扩大。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法官从各部落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中产生。他们审理各类重要案件,监督公职人员,并参加立法。伯利克里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为吸引公民观赏戏剧,还特意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民主却是遥不可及。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更是小国寡民的产物。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如轮流坐庄和抽签选举,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公元前4世纪后半期,日渐衰微的希腊被北部崛起的马其顿王国所灭。辉煌一时的希腊城邦民主制度,湮没在历史的尘封中。
2.九年级上册“雅典城邦的繁荣”相关的表述是: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当正期间,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伯利克里扩大公民的权利,很多公民擔任了政府公职。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决定内政、外交、和平、战争等重大总问题。他们在行政和司法机构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雅典的民主宣扬全体公民共享政治权利和义务。但实际上,重要官职被贵族掌握;妇女、奴隶和外邦人都被排斥在民主政治之外。掌握实权的只是工商业贵族上层。而且,雅典民主是建立在奴隶制度之上的。
伯利克里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公民家庭出身的男孩,在学校里练习乐器演奏、跑步、角力、拳击,学习诗歌、天文、史地,锻炼当众演讲,开展自由讨论,从而增强体魄,提高素养,为将来成为合格的公民做准备。公民家庭的女孩除担任家务以外,也在家练习读写,演奏乐器。
3.“伯利克里时期的民主政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比较以上两课教材内容,可以看出初中课本对伯利克里统治的表述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生活、外交等各个方面,这有助于高中学生掌握“雅典的民主政治”从奠基、确立到顶峰的发展脉络,理解其特点和实质。同时,通过温习初中内容,大大减轻了高中教与学的负担,使本来较为繁杂、抽象、生涩的新课教学变成了复习与深化的衔接过渡。
三、高中与初中教学双向衔接,不失为破解历史新课程教学繁难之法
在研讨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第39题关于“三角贸易”的历史试题时,发现旧版高中教材中根本没有提及这一概念,而九年级上册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中第一目的标题赫然就是“罪恶的三角贸易”,这道高考试题的答案要点基本上包含在初中教材内容之中。其实近几年高考试题中所谓“超本”、“超纲”题,在初中教材中清晰可见或隐约可见的相关内容屡见不鲜。
有意识地将高中课本目录与学生所学的初中课本目录进行比较,进而在备课前对相关初中内容进行研习,在教学前进行温习,在讲解中加以衔接,在复习中加以联系,无疑有助于教师和学生一起快速高效地融入高中教学之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化解高中新课程教学的繁与难之苦。
高初中地理教学衔接 篇12
一、学习自信, 中职与初中英语衔接的第一要素
不可否认的是, 当前绝大多数中职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信心都不足, 因为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不一样, 进入中职学校的本身就缺乏自信, 总感觉自己低人一筹, 又因为英语与其它学科不一样, 学生往往缺少基本的自信。因此在笔者看来, 要抓好中职英语与初中英语的衔接, 首先要抓的不是知识性问题, 而是学习自信的问题。
那么, 中职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学习自信从哪里来呢?笔者经过思考与摸索, 觉得以下的措施或许是可行的:
其一, 相信已有的英语基础。无论学生的基础多差, 但总是带着一定的基础知识进入中职学校的学习的, 对于自己已有的英语基础, 笔者以为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信起来。关于这一点做起来并不复杂, 只要在初始的英语教学中, 多给学生一些表达的机会即可。也就是说英语教师不要急在中职英语的教学之初就大量教授新的知识, 而是要将自己的注意力首先集中到学生的基础上, 从最简单的英语表达开始, 让学生通过自我介绍、问题回答等方式, 大胆、大声地用英语进行表达。这是一个非常实用的策略, 尤其是大声表达, 哪怕是发音不准的, 也要大声。事实证明, 一旦学生形成大声用英语进行表达的习惯, 就会无形之中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形成。
其二, 不要顾虑别人的看法。这一点也与学生的自信密切相关, 英语毕竟是第二语言, 学生使用起来不可能像母语那样顺畅, 而且使用的时候总感觉别人要比自己好一些, 感觉别人会嘲笑自己的表达。而教师必须让学生知道, 每个人的表达都是唯一的, 即使美国总统的英语也不是那么标准, 只要能够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就行。这一要求与上一要求实际上是相通的, 也是相互促进的。
其三, 多让学生进行听说模拟训练。笔者采用的一条有效的策略, 就是让学生听说一些初中阶段的常用英语, 尽管看起来要求低了些, 但实际上却是这些学生的短板。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基本瞄准中考, 对于学生的听说能力其实培养不够, 中职阶段的英语教学必须补上这一课。事实证明, 只要学生听得顺利了, 就能保证说得顺畅了, 学习自信也就形成了。
二、学习方法, 中职与初中英语衔接的核心要素
学习方法是保证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形成的重要条件, 也是中职英语与初中英语衔接教学研究的核心要素。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要遵循“先整体、后细节”的原则。
通常情况下, 英语教师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的时候, 总是先教学生的单词阅读, 再教短语阅读, 再教句子的阅读, 这样就遵循了教学中传统的循序渐进的思路。但在笔者看来却不太合适, 效果也不理想。笔者简单研究了人对语言的学习, 发现无论是婴儿学习语言, 还是成人学习第二语言, 有效的方法可能是“先整体、后细节”更好。这一做法并不复杂, 就是让学生先去听说一段英语, 然后尝试进行表达, 在表达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问题再进行矫正。
在笔者的尝试中发现, 那种先单词后句子的英语听说训练, 一方面会影响学生的兴趣——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集中在整体意思的感知上, 对于这种零碎的意思重复记忆往往没有兴趣, 而反其顺序而行之往往可以让他们产生更多的兴趣;另一方面单词的积累对句子意思的形成往往并没有质的帮助, 往往学生形成的只是一种中国式的英语, 而如果用英语的日常用语来对学生进行训练, 让他们在表达意思上形成一种整体的认知, 一旦学生形成这样的习惯, 他们就会在遇到相应的情境时, 将一个完整的意思用英语表达出来。在这样的表达中, 学生可能并不知道为什么这样表达, 但意思却是表达得比较准确的。在此基础上, 如果学生有表达上的问题, 教师可以进行指点, 如果学生有语法上的疑问, 教师可以回答。而因为有了整体的认知, 所以这种细节的修复往往更加能够进入学生的记忆。
三、学以致用, 中职与初中英语衔接的情境要素
以上对方法的描述实际上已经谈到了英语学习的情境。情境对于英语学习来说作用极大。只有有了情境, 才能调动学生英语表达的需要, 而表达本身是属于学以致用的范畴的, 是符合中职学生的学习特征的。
情境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实际上主要是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 催生学生的表达冲动, 语言学习与其它知识的学习不同, 其对情境的需要非常明显, 缺乏相应的情境, 表达就无从发生;第二语言的学习尤其如此, 只有情境到位了, 学生的表达才有可能不再顾忌拼写、语法什么的, 才能真正形成一种可用的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