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案美国

2024-11-24

初中地理教案美国(精选14篇)

初中地理教案美国 篇1

七年级地理教案之美国(1)

第三章第五节 美 国(公开课教案) 教学时间:第10周 年 5 月 5日 教学目标: 1、识记美国的领土组成及地理位置。 2、识记美国的地形区名称及分布。 3、了解美国的河流状况。 4、了解美国的农业特点。 教 法:读图法、三导式教学法 教学重难点:美国的领土组成及地形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黑板图:南、北美洲各主要国家、东西半球图、美国地形图 (引入新课)首先板出南、北美洲各主要国家图,在上面用ABC表示,提问学生上面各字母分别是什么国家? (提 问)上面三个国家中哪些是发达国家,哪些是发展中国家?(美国、加拿大为发达国家,巴西为发展中国家) (讲 述)今天我们就要来了解一下美国这个发达国家。 (展示学习目标) 利用导学案来展示(学生阅读学习目标一遍) [导 学](引导学生自学书P84,结合图3-31) 学生完成导学案的导学练习1(1)(2) (教师巡回辅导,多关注学困生) [导 疑] 1、(利用先板出的东西半球图,在上面标出美国位置)(提问)从东西半球来看,美国位于哪个半球?(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美国又位于哪个半球?(北半球) (要求学生在书本上记下) 2、(引导学生回忆地球五带的.划分)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的划分纬线,在地图中南北回归线及南北极圈都是用什么线表示?(虚线) 3、(引导学生看地图册P4世界的国家和地区图)要求学生在图中先找出美国,再找一下北回归线和北极圈 (提问)美国这个国家主要领土部分是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还是之外?(之间)那么美国是位于哪个温度带?(北温带) (要求学生在书本上记下) 4、(引导学生看地图册P4世界的国家和地区图)(提问)美国领土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抽一名学生上黑板试指图讲解) (教师指图总结归纳)美国领土组成:美国“本土”、两块飞地: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 (要求学生在书本上记下) 5、(要求学生阅读书P84阅读:星条旗)(提问)美国共有几个洲及哥伦比亚特区。(50个州)及 6、(引导学生看书P84图3-31美国地形图)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出美国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北面与加拿大接壤,南面与墨西哥相邻,并临墨西哥湾。(要求学生在图上标记) 7、时记忆(引导全体学生在黑板上的图中朗读二遍知识点)个别提问。 [导 学](引导学生自学书P84,结合图3-31) 学生完成导学案的导学练习1(3)(4) (教师巡回辅导,多关注学困生) [导 疑] 1、(引导学生看书P84图3-31美国地形图)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出:落基山脉、大平原、阿巴拉契亚山脉、密西西比河、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安大略湖。(要求学生在图上标记) 2、及时记忆(引导全体学生在黑板上的图中朗读二遍知识点)个别提问。 3、(引导学生指图归纳美国地形)(讲述)美国地形可归纳为西部、中部和东部三部分。 西部: 中部: 东部: (提问)现在请大家来说一下:西部为什么地形?(落基山脉)中部为什么地形?(大平原)东部为什么地形?(阿巴拉契亚山脉)(同时板书) (要求学生在书本上记下) 4、(提问)美国最大的河流是什么河?(密西西比河)该河的流向是怎样?(自北向南流)注入什么湾?(墨西哥湾) 5、(提问)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是什么湖群?(五大湖群)其中最大的淡水湖是什么湖?(苏必利尔湖) [导 学](引导学生自学书P85,结合图3-33) 学生完成导学案的导学练习2(1)(2)(3) (教师巡回辅导,多关注学困生) [导 疑] 1、(引导学生看书P85活动及图3-33美国本土农业带分布)思考:美国农业有哪两个特点?(农业地区专门化、农业生产专门化) 2、(讲述)农业地区专门化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比如(水、土、光、热等);农业生产专门化可以有效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并可集中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3、(提问)由于美国采用这种农业模式,使得美国现在成为世界上出口什么最多的国家?(粮食) 4、(提问)美国是世界粮食最大出口国,为什么还要大量进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胶等热带农产品?(提示:从美国所位于温度带入手) (美国本土在北温带,缺乏大面积的热带地区;咖啡、可可、天然橡胶等热带农产品生产地在热带。) [课堂小结] 小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导 练] 学生做导学案的当堂巩固部分。 (老师在学生做完后给予纠正讲解) [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教案美国 篇2

(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 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二) 知识和技能

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 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的方法。

3.用比例尺量算距离, 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4.能够使用目的 (如旅游) 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举例说明1~2种现代高科技地图 (例如, 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 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设计问题小组讨论, 把答案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为小组汇报展示过程。

第一课时:整合这部分教材内容, 打乱前后顺序, 提出问题:

1.教材22页图1.31和图1.32有什么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2.量算北京到天津的实际距离, 你能说出你的办法吗?

3.请完成22页活动1题。

4.利用17页图1.24说出温哥华在渥太华的什么方向?16页图1.22说出台东在高雄的什么方向?你能总结在地图上怎样辨别方向吗?

5.18 页图 1.25 说的是一些常用图例, 你能记住它们并解释什么是图例吗?

6.除了刚刚我们利用的这些地图, 你还知道有哪些类型的地图?你知道它们的不同用途吗?你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吗?你的选择原则是什么?

7.现代高科技地图你了解吗?有哪些?知道它们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吗?结合实例说出一两种它的应用。

8.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请完成 18 页的活动题。

9.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给其他组的学生出几道题。满分20 分。

这里的第1~5题解决的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判读经纬度, 量算距离;第6题解决的是课程标准中提出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 查找所需要地理信息, 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第7题则解决的是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生会列举电子地图, 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第8题是利用教材中的活动对整课内容加以总结和复习;第9题则是让学生在出题的过程中完成复习考查的目的。这部分内容在小学时有接触, 学生完全可以依靠自己把这部分内容学会。

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 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帮忙的人, 学生在研究、合作交流中体会着成功的快乐。把问题放手给学生,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 让我们共同做一个快乐的“牧者”。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教案美国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美国的位置和组成,知道其领土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2、了解美国居民的构成和美利坚民族的复杂性。

3、了解美国自然环境的特点,掌握主要的地形区和气候类型

4、了解美国自然资源的丰富性。

5、运用美国的矿产资源图了解美国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6、通过学习美国对世界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教学重点

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以及种族构成等。

教学难点

美国自然环境和资源对于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图导图练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课前准备

1、课件、课前学案

2、教师准备

世界政区图、美国的地形图、美国的气候图、美国的农业带(区)图、美国的工业区与主要城市图、美国的矿产资源图、相关图片、课件等。

3、学生准备

地理填充图册、地理图册,收集华人对美国的贡献的材料和美国工业品的品牌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导语: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踏上西半球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透过美国和巴西,了解美洲的自然风貌、经济特点和人们的生活风俗等。(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二、新课学习

(一)移民国家 1.展示世界政区图。

观察地图,说说美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临国位置。(美国位于西半球的北温带,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西南与墨西哥相邻,北临加拿大,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除了本土外,美国海外的两个州分别位于什么位置?属什么温度带?(阿拉斯加,位于北极圈附近,大部分属北温带,少部分属寒带。夏威夷,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太平洋地区,属热带。)

3.展示美国国旗。

问:你知道美国国旗的含义吗?(美国国旗的左上角蓝色星区内,一共有50颗白色五角星,他们分别代表美国的50个州;星区以外还有13道红色白色相间的条纹,他们又代表美国最初独立时的13块英国殖民地。)

板书:

一、领土组成(1)、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2)、领土组成

创设情景:请大家先看一段录像(播放美国街头游行队伍录像片段),看看在美国的普遍居民中,都有哪些肤色的人?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说明美国是一个由各种人种构成的移民国家。)

总结:美国建国只有200多年,居民都是由各大洲移人的,所以说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板书:移民国家。

4.你所熟悉的美国名人中,哪些人是其他国家或大洲移民的后裔?(华盛顿:美国人。爱因斯坦:德国犹太人。杨振宁、李政道:中国人。乔丹:非洲人。)

5.阅读教材86页图9.2“美国的人种构成饼状图”,看看在美国什么种族的人口最多?(白种人占84%,最多;其次黑种人占13%;其他占3%。)板书:种族歧视。6.情景教学。

(1)展示唐人街的图片及文字资料。(2)展示华人在美国工作、生活的资料。问:华人对美国的建设都有哪些贡献?(西部开发,修筑铁路;科学界获诺贝尔奖的有: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航空领域有第一位华裔太空人:王赣骏。)

板书:华人的贡献。

7.过渡:有众多的中国人生活在美国,那么美国的气候条件和其他自然环境与中国有哪些异同? 板书:

二、移民国家

1、土著居民:印第安人

2、主要人种:白种人

3、通用语言:英语 9.展示美国的气候图。

引导:美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三面环海,对气候影响非常大。大家观察图,看看美国有哪些气候类型?最主要的是哪种?(温带大陆气候、亚热带温润气候、温带海洋气候、高山气候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温带大陆气候。)

8.展示美国的地形图。

同学们,从图上找出阿巴拉契亚山脉、洛杉矶、科迪勒拉山系、中央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圣劳伦斯河和五大湖。

问:美国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哪种地形面积最大?(美国的地形东西高,中间低,即:西部为山地,中间为平原,东部为低矮的高原。其中,平原面积最大,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

9、过渡:美国不但自然环境十分优越,自然资源也是非常丰富。展示美国本土矿产资源图

找出美国主要的资源占世界的比重,理解美国资源的丰富性,讨论这样对于美国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二)、工业

1.导入: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产品是美国生产的?请列举一些产品或品牌。(可口可乐、摩托罗拉手机、福特汽车、林肯汽车,柯达胶卷,苹果电脑,戴尔电脑,AMD和Intel CPU,波音飞机,麦当劳,肯德鸡等。)

总结: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它的工业产品遍布世界,我们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今天我们就来全面认识美国的工业状况。

2.引导:你知道美国有哪些主要工业部门吗?(钢铁、汽车、化学、电子、宇航、石油、飞机制造、军火等。)

3.结合课本

读“美国资源、工业城市分布图”。

思考:请同学们在图上指出下列工业城市,并说明各工业城市的著名工业门类。底特律、纽约、休斯顿、旧金山、洛杉矶、西雅图。(底特律:汽车。纽约:纺织、化工。休斯顿:石油、宇航、飞机。旧金山:电子。洛杉矶:宇航、电子、电影。西雅图:飞机。)

总结:东北部是美国开发最早,污染最严重的工业区,主要是传统工业部门。后来逐步向南部、西部“阳光地带”转移,这两个地区逐步发展成为以新兴工业门类为主的工业区。4.引导:美国有哪些产品居世界前列?(居世界第一位:合成橡胶、轮胎、铅、载重汽车、发电量、磷肥等。居世界第二位:煤炭、新闻纸、水泥、钢、小汽车。)

提示:多看“阅读材料”。

5.引导:根据以上“材料”学生发现美国的工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工业产品种类齐全,产量大,技术先进。)板书:完整的工业体系,产量大,技术先进。

三、小结

通过阅读图表,查阅资料,合作讨论,我们理解了美国的移民国情,了解了美国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特点和丰富的资源。

四、课堂练习

图中各字母分别代表什么农业带?

五、布置作业

读“美国工业和主要城市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1)写出图中工业区的名称:

A

; B ;C。

(2)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城市名称: ① ;② ;③ ;④ ;⑤。

3.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 产业的蓬勃发展。美国兴起最早、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是位于 东南的。

4.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其发达的经济,是建立在大量消耗全球____________和破坏地球____________的基础之上,因而美国也是世界最大的_____________国和_____________国。

六、板书设计

一、最大的移民国家:

1、首都:华盛顿

2、地理位置: A、海陆位置: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面墨西哥湾。B、陆上邻国:北接加拿大,南与墨西哥接壤。

3、领土构成:共50个州,本土有48个州,外加两个海外州。另外还有一个哥伦比亚特区。

4、人种构成:最早生活在美国的土著是印第安人,现在最多的是白种人,此外还有黑种人,黄种人。美国是最大的移民国家。

5、语言:美国的官方语言是英语。

6、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原因:受地形影响。

7、河流湖泊:(1)、密西西比河:美国最大的河流,自北向南流入墨西哥湾。(2)、五大湖: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属美国)、休伦湖、伊利湖、安大略湖,其中苏必利尔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完全位于美国境内的湖泊是密歇根湖,其余四湖为美、加两国所有。

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一)、农业

1、农业人口:500万,占总人数的1.8%。

2、农业带的分布及成因:

3、农业生产的特点:机械化程度高,效率高,产量大。

(二)、工业:

1、三大工业区:

A、东北部工业区:美国开发最早、污染最严重的工业区,以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为主。B、南部工业区:美国新兴的工业区,是石油、宇航基地。C、西部工业区:美国的“阳光地带”,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初中地理教案 篇4

1、本节要求掌握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以及地区分布规律。降水的的测定、变化及分布,是天气预报的两大主要指标之一,也是研究气候的两大要素之一。本节内容承上启下,上一节探究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本节通过探究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最后归纳出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

2、降水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密切的联系,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交通是否顺畅,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学情分析

本节课规律多、知识容量大,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但是该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联系身边的地理事物或现象,激活书本知识,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具,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所学知识。

学生认知障碍点:影响降水量多少的因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降水的概念及降水的主要形式。能举例说出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掌握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

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情参与,了解降水,了解人类的生存条件,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降水的多少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降水的季节变化。

全球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难点:绘制降水柱状图,总结各地降水的变化规律。

初中地理教案 篇5

1、理解高技术产业的主要特点。

2、通过举例让学生掌握高技术产业在工农业发 展中所起的作用。

3、了解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4、掌握高技术产业在地域上分布特点及未来变化趋势。

教学指导:

高技术产业是 最具活力的产业。由于我国各地经济水平有较大的差异,城市与乡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贫困地区学生的学习设施,条件相差甚远,他们对高技术产业的了解和认 识也不尽相同。在教学中应根据各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多联系学生所熟知的典型事例,因材施教,不强求千篇 一律。

新课导人:

方案①:同学 们,大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电话在我们国 家还是稀罕之物,连城市里也只有机关单位才有,乡村几乎不见其踪影。人们大多通过书信联系。现在,电话已进人我国寻常百姓家,城乡都已基本普及,移动电话也已成为普通消费品。你们知道这一变化是由于什么带来的吗?(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高技 术产业”。

方案②:用电脑播放多媒体教学课件,营造一种网络教学气氛。同学们,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与过去相比真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媒体电脑、投影仪、录像设备等都已进人教室,轻点鼠标一下,我们就可以纵览天下大事,深人知识的海洋,探索我们未知的世界;打开电子邮箱,就可以测览从异国他乡发来的电子邮件,信息沟通方便之极。你知道这一切是什么带给我们的吗?对,是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带给我们的。

讲述“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设问:同学们,高技术产业是如此神奇,如此独具魅力。你们知道哪些高科技产业部门呢?(学生会答出多种,教师略作总结,使学生对主要高技术产业部门有个大致的了解。)

2.讨 论:(1)高技术产业 在工农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举实例说明。(2)说说我们身边有哪些高技术产品,它们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产生了什么影响?

3.布置学生从媒体上搜集有关材料,了解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概况。然后举行一 次小型讨论会或出一期墙报。

讲述“高技术产业的分布”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P.18~P.19正文部分。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当前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带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其形成原因是什么?(2)将来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区将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在地域上将 有什么样的分布特 点?(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可参考本节的“教材分析”部分)

2.学生读“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布”图,了解我国一些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了解居住地是否有高新技术开发区,如果有,分析其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有 哪些?

初中地理教案美国 篇6

本文以沈阳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美国自然人文地理”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例, 试图探讨建设纵向教学团队在提升青年外语教师教学能力问题上的可行性, 希望能对高等院校的青年外语教师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美国自然人文地理”课程选用的教材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发行的由常俊跃、赵秀艳、赵永青主编的《美国自然人文地理》。该书共15个教学单元, 把美国划分为东北部、东南部、中西部、西南部和西部5大地理区域, 系统地介绍了美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根据这一教材的结构以及地理知识学习上的非连贯特性, 负责课程的3名教师采用了“2+4+4+4+2”的纵向教学模式:3个平行的教学班各有1名负责教师, 负责所管班级在16周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成绩录入等教务工作以及讲授第1单元 (美国总体概况, 用时2周) 和第14 (阿拉斯加与夏威夷, 用时一周) 、15单元 (复习总结, 用时1周) , 即“2+4+4+4+2”中的“2+2”。除了这3个单元之外, 剩余的12个单元平均分配给每个教师4单元:李欣负责讲授美国东北部的第2-5单元 (用时4周) , 邹燕负责关于东南部和中西部的第6-9单元 (用时4周) , 宋阳负责剩余的西南部和西部的第10-13单元 (用时4周) , 按照排课顺序依次在每个班级穿插讲授, 即“2+4+4+4+2”中的“4+4+4”。

在教学实践中, 纵向团队教学既能让每位教师在课时量不变的情况下节省了大量的备课时间, 又能通过多人授课的竞争压力促使教师精益求精地授课, 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除了对普通师生的积极影响之外, 建构纵向教学团队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巨大促进作用更是不容忽视。

首先, 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理论认为, 教师之间的同伴合作对于教师的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2]青年教师由学生向教师角色的转变一般只有短短一两年时间, 除了少数接受过师范生的专业训练之外, 他们大部分缺乏一个培养和适应的过程, 对教师的职业特点、素养要求和教学规律不甚了解, 缺乏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教学基本技能与方法的训练。[3]可以说, 青年教师处于知识结构调整、充实阶段和积累经验阶段, 他们各方面都缺少经验, 迫切需要同事的支持与帮助;而处于专业成熟阶段的有经验教师, 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教学经验丰富、知识渊博, 有能力在教学和科研中发挥指路和“点拨”作用。[4]因此, 只有建立一个充分利用高校内部的教师教育资源、充分地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的纵向教学团队, 才能有效发挥这些有经验教师在青年教师成长中的作用。以沈阳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美国自然人文地理”课程的教学团队为例, 该成员构成分别为两位60后的副教授和一个刚就职不足两年的80后青年教师。在整个准备教学和教学过程中, 两位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带领青年教师集体备课, 教授青年教师如何抓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培训青年教师编写教案, 指出其教案中的优点与不足;传授青年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与技巧, 使其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辅导青年教师如何制作出图文并茂、重点突出的教学课件。概言之, 通过建构合理的纵向教学团队, 青年教师在每周开展的教研活动中都能获得资深教师在备课、教案规范、授课技巧、课件制作等方面提供的帮助与指导, 极大地提高了其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其次, 纵向的教学模式能使青年教师在短期内最大程度地积累教学经验。虽然绝大部分的青年教师都接受过不同形式的岗前培训, 但他们都不同程度地缺乏实际的教学经验。具体表现为:第一, 青年教师虽然对专业知识比较熟悉, 但他们缺乏对教材的系统了解, 缺乏对讲授内容的精选、加工和改造, 还缺乏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的潜心研究, 导致给学生留下只会“照本宣科”的印象;第二, 青年教师由于对教学时间、方法、形式和内容的编排等方面等缺乏经验, 因而在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控制教学节奏和管理课堂等方面容易处于一种极不协调的状态;第三, 青年教师虽然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较好, 但社会生产实践锻炼严重缺乏, 通常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5]幸运的是, 通过纵向团队的合作, 青年教师能够在短期内最大程度地积累教学经验。“2+4+4+4+2”的纵向教学模式与以往的传统教学不同, 青年教师不用对整本教材的全部知识内容达到细致、准确的理解, 而只需要在对全书脉络理解清晰的基础上, 将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在其所负责讲授的几个单元中。这种纵向教学方式不仅让青年教师在课时量不变的情况下节省了大量的备课时间, 又使其在对不同教学班级反复讲授同一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考查不同授课对象的不同课堂反映, 在短期内最大程度地积累教学经验, 从而起到提升青年教师的教材知识迁移能力、课堂组织管理能力以及理论实践结合能力的喜人成效。

最后, 纵向教学团队的建设能舒缓青年教师在科研工作、职称晋升和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压力, 从而间接促进其教学能力的提升。高校正朝着研究型大学快速发展, 高校教师与科研人员的职责要求愈趋一致, 大部分教师都是教学和科研“一肩挑”。[6]而青年教师因为参加工作时间较短, 相对稳定的学术研究方向尚待形成, 科研经验缺乏, 关联资源少, 因此往往长期无法实现科研方面的突破, 感觉职称晋升无望, 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但通过融入到纵向教学团队之中, 青年教师能够较快地与同事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并在纵向团队成员的带领和帮助下, 以团队的集体力量申报、完成科研项目, 在省、市及校级科研立项和教改立项中贡献力量, 逐步地积累科研经验和夯实科研能力。可见, 纵向教学团队的引导能够帮助青年教师战胜科研、晋升和交往等方面的现实困境, 以提升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方式间接地反哺教学, 促进其教学能力的提升。

但不能忽视的是, 纵向团队教学这种崭新的教学模式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值得我们时刻警惕。在对沈阳大学“美国自然人文地理”课程的3个教学班级的问卷调查中, 老师和学生纷纷指出困扰他们最大的问题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接触减少。这是因为, 在“2+4+4+4+2”的教学模式中, 每位教师由之前的面对1个班变成了3个班, 原本16课时的授课量被3个班平摊, 每个班的平均授课量只有短短的5.3课时, 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接触机会减少, 交流也随之滞涩。针对这种情况, 团队成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如在课堂上更为注重师生互动环节, 增设固定、开放的办公时间与学生交流等, 及时地将这一问题的负面影响降至最小化。

可见, 从沈阳大学“美国自然人文地理”课程的教学实践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纵向教学团队虽然具有些微的不足, 但它既能让青年教师最大化地享受资深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又能让青年教师最有效率地提高教材知识迁移能力、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和理论实践结合能力, 还能通过团体搞科研的形式减轻青年教师在科研等方面的心理压力, 从而间接地反哺教学实践, 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有巨大帮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全国普通学校教师队伍现状[J].中国教育报, 2004年9月1日版。

[2][4]杨启富.导师制:青年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1) :88.

[3]郑为超.论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3) :57.

初中初一地理备课教案 篇7

泉州五中 赖祯真

【课程标准】

1.以褶皱山为例,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褶皱的概念,认识褶皱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了解褶皱和褶皱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 并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

过程与方法:

阅读褶皱示意图,分析褶皱成因及地貌表现,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山地的形成原因,认识自然界的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但是有规律可循,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重难点】

岩层分布不完整情况下:背斜,向斜的判别

【教学方法】

探究法

白板,flash动画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播放ppt褶皱山脉岩层的图片和世界名山,看图引导学生,提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现象。

【设问】当你们看到这些自然景观是有没有产生疑惑呢?这些山是怎么形成的,岩层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刚才看到的其中一种山地的形成原因。播放ppt “褶皱山”

【进入重点】

1.引导学生观看图片

2.播放ppt里的动画:沉积岩形成 提问:问题1

提问:问题2

追问;

3.播放ppt中的动画

讲解;

播放ppt引导学生认图;

4.这部分是重点也是难点:

播放ppt 中的动画 进行探究,引入岩层再次在外力作用下的情况,及地貌的变化;

讲解;

5 .探究1

探究2

6.小结:对一节课进行总结

学生读图

学生思考完后回答问题

学生看动画,从动画中获取地理信息

并思考问题,思考后回答

学生读图

学生认图,引起思维冲突,读图,分析岩层和岩层的变化的原因。

判断内外力作用下地貌的形态

学生学以致用运用到实际生活

【板书设计】

内力作用——褶皱山——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

外力作用——背斜成谷——判断——新老关系

向斜成山

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设计 篇8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会学地理”.二、教材分析:

该教材针对初中生的特点,设置了多个学生活动,同时还有课外读及小资料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起积极作用,同时活动又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三、教学设想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4、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时事地理的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性试题训练。

四、具体措施:

l、钻研教学大纲,订好教学工作计划。

2、认真写好教案。

3、教学目标明确,每节课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

4、要把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正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5、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详略得当,快慢适中。

6、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7、注意教学方法得当。对不同的内容灵活选用恰当的教法,在教学中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8、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

9、精心选择作业,认真批改作业。

亲历美国初中教育 篇9

美国中学的学制也是6年, 但各地区初、高中的分段不同, 有的地区也是三三制。外孙所在的尔湾市, 初中两年 (7~8年级) , 从管理上看它属于小学与高中之间的过渡。高中4年 (9~12年级) , 初中和高中各自独立。每学年分为3个学段, 每个学段约3个月。每年暑假约10周, 寒假2周, 春假1周。

外孙就读的学校名叫湖边中学。该校的七年级有13个班, 每班不超过30人, 另有两个班是不到10人的弱智班。八年级有12个班, 另有一个5人的弱智班。弱智班由专门的教师进行相关的特殊教育。

学生:很独, 很松散

在美国, 从初中开始, 各门学科都有固定的教室, 学生每上完一节课就要立即转移到下一个教室——我称之为“跑课”, 这是与国内中学最明显的区别, 也是学生入学后首先要适应的重要一环。尽管开学前学生已领到学校的教室平面图, 每间教室都用数字做了明晰的标志, 但因初来乍到, 对环境生疏, 开学初上课找不到教室或找错教室的大有人在。可用不了几天, 学生就能按要求到教室上课了。至于课堂上如何就坐, 全由任课教师安排, 大部分课都是随意的。一旦出现纪律较差的学生, 若影响到教学, 教师就会要求他们坐在固定的位子上。

与“跑课”相伴随的, 是从中学起就已不存在的“班集体”概念, 这与国内学校有本质上的差别。当然, 那里的学校也由若干个班级组成, 每个班也都有一位教师负责, 也可称他们为班主任。但这样的班与班主任, 与国内的比起来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

每天一早, 上课前学生以班为单位集合, 由班主任查点学生的出席情况。学校若有临时性的通知, 如哪天晚上上课或要早放学等, 也由班主任传达。学生一律在校吃午饭, 饭后有半小时是规定的阅读时间, 也在班主任所在的办公室或教室内进行, 但只要上课铃一响, 学生便会立即解散, 奔向各自的课堂。

因此, 同一个班的学生仅在每天清晨的几分钟和午后的半小时里碰个面, 课堂学习时, 原来的班级形式便完全消失。只能说, 这样的班纯属是每天短暂时间内的一种组合, 班主任只相当于一位召集人, 承担的完全是一些事务性的工作, 有的甚至还由非教学人员兼任。他们不必也不可能与本班的学生接触, 不须与家长联系交流学生的情况, 期末更无写德育评语一说。不存在班集体, 也就没有每周一节的校会或班会课, 更没有班干部。与集体相关的一系列活动, 如卫生、板报、课间操、运动会以及班级之间名目繁多的各项评比, 也都不存在。

我在30余年的教师生涯中, 有过多年担任班主任的经验, 那真是从早忙到晚, 除了教学之外, 还要事无巨细地承担起教育、管理全班学生的重任, 如果不全身心地投入, 是难以胜任的。美国中学的班主任比起国内的来, 职责轻到微乎其微。也可以说, 美国从中学起, 对学生实施的是一种“放羊”似的松散管理。那里的教师, 在管理学生方面不必那么费心费力, 只是他们的教学工作量较大, 一般来说, 每位任课教师几乎每天都要给学生上5节课, 每周累计25节。

体育课:很严, 很丰富

从初中开始, 美国学生的课程就分为必修与选修两大类, 这是与国内学校的又一不同之处。七年级必修课共5门:数学、英语、世界史、科学和体育。每天6节课:上午4节, 下午2节。其中必修课各1节, 选修课1节。

上体育课学生必须穿统一的运动装, 下课后把它存入各自的小橱柜内, 周末带回家清洗。每节体育课都有一定的时间进行体能锻炼, 这也是为达标作准备。凡规定的达标项目, 一年测试两次, 学期末的最后结果作为体育课的成绩。

配合达标, 在新学年伊始, 发给每人一张浅绿色的卡片, 正面左下角贴着学生的照片, 照片底边上的空白处打印着学生及班主任的姓名, 侧边打印着学年序号。卡片上除了标明达标的项目, 还印有几行方格, 第一竖行是开学初各项测试的成绩, 中间一竖行由学生填写自己找差距后定出的目标, 及预估经努力后能达到的水平, 然后把卡片交给老师。此时学生已心中有数, 对弱项加紧练习, 教师通过卡片可对学生达标情况一目了然, 课堂上可进行针对性更强的有效训练和指导。卡片的最后一竖行则是学期末的测试成绩。经过一学期的努力, 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优良水平。卡片背面印着女生和男生达标的各项等级 (优、良、中、差) 的标准。可以说, 卡片虽小, 但对体育课的教与学起到了充分的辅助和促进作用。

除了体能训练和测试, 体育课还有很多丰富的内容。刚上七年级, 外孙就学了篮球、排球、棒球、乒乓球、壁球、保龄球、曲棍球、飞盘游戏等项目。学完规则并掌握动作要领后, 学生便开始实地练习, 然后分组比赛, 优胜者将会以代表队的形式参加校运动会。

还要提及的是, 进行达标测试时, 仅靠一位教师实在忙不过来 (体育课是60人合上) , 因此会安排几位家长做义工, 在课堂上协助测试, 这在美国是司空见惯的事。其他4门主课, 如数学, 因教师课时量大, 基本上不批改每天的课内作业, 而是第二天在网上公布答案, 学生点击后自行订正错题, 这全靠学生的自觉和家长的督促。但每隔2~4周的数学测验, 教师会全批全改。

课本:很厚, 很耐用

除体育课外的4门主课, 都有一本厚厚的教材。教材并非全国统编, 各州都有适用于本州的相应教科书, 且各校的教材也无须统一。课本一律由学校免费提供, 学年结束后传给下届学生继续使用。如果教材变了, 仍由学校再次统一配发。书每本重4~6斤不等, 4本书加起来将近20斤。为减轻学生携带课本的负担, 学校替他们准备了两套书, 家中存放一套, 课堂上另备一套。

课本比一般的杂志 (16开) 还要大一些, 封皮十分坚硬, 装帧考究。书的纸张薄而柔韧, 印刷称得上精美。这样的教材, 估计用10年、20年都不至损坏。外孙的历史书, 之前已有3个学生使用过。我仔细翻看过每一页, 从头至尾都未发现任何批画的记号和写过字的痕迹。经几个人使用后, 仍与新书一样, 令人叹服!

世界史课本, 在介绍各国的首页上, 中间部分都印有一幅地球仪的平面图, 图上用方框标出该国在全球所处的地理位置。课本的每一页都有大小不一的精美插图, 多为历史人物、名画、古迹、发明创造、生产技术、历史地图或历史事件的路线图等, 基本都是彩色的。照片大的占一整页, 小的似方寸。对中国古代史的介绍, 从唐代开始, 称“中华帝国”, 扉页上的大幅照片是故宫太和门前的那尊威严无比的铜狮, 其他的大多数插图也为我们所熟悉, 如孔子的全身像、赵州石拱桥、清明上河图的片段、故宫雪景图、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线、郑和下西洋的海上路线等。

一幅似普通邮票大小的不起眼的小图引起了我的好奇, 看了许久才知, 这是足趾被折断弯曲后的形状与正常足骨的对比图, 畸形的在前, 正常的在后, 从透视学的角度显示出前后两者的区别。这样的图为我首次所见, 它展示的是从公元920年起至清末我国古代妇女在幼年时被残忍强行裹足的历史。这是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上, 愚昧和非人道的一页。这段历史早已成为过去, 之所以至今仍在美国课本中出现, 反映了教材编写者的价值取向。

选修课:很多, 很个性

必修课以外的选修课, 可以说五花八门。美国中学没有统一的选修课, 都依据本校师资的特长和条件, 各自设立相应的课目。外孙所在学校的安排有:烹调、编织、摄影与摄像、表演、西班牙语、新闻学、辩论、法律常识 (社会学) 、美术鉴赏、铅笔画、水彩画、陶艺、音乐学 (其中包括以铜管乐、鼓乐为主的音乐厅内的音乐及歌唱) 、学生领导 (学校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协助学校举办各项活动) 、学校年鉴 (学习并协助编辑每年一本的校纪念册) 等。

不同的选修课, 学时长短不一, 大多数课为一个学段 (3个月) , 但有的如音乐则需一年。在报选修课时, 每人至少报6科, 便于统筹安排, 因为并非你最想学的那门课, 在本学段就一定能排得上。为了因材施教, 就连必修课中的数学也分3个等级。外孙和同年级的其他20多个学生, 在七年级时已学完八年级的教材, 下学期他们就要到高中校的九年级去上数学课了。

由此可知, 那里的课表有多复杂。学生的课表因人而异, 仅供个人专用, 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 都能从课表中反映出来。课表由学校统一印制, 相当于16开纸的四分之一大, 每张都打印着使用者的姓名。课表的主体部分包括:日期 (周一至周五) , 节序 (每天1~6节) , 授课时间、课目名称、任课教师姓名、上课教室的代号等。在主题部分以下, 还印有家长姓名、家庭住址和电话。负责教务的教师, 要为全校学生排制既科学又切实可行的近700份显示学生个性化特点的课表, 且每隔3个月就要更换一次, 工作量大不说, 仅是课程之间交织着的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关系, 就够潜心分析研究一阵了。

《世界的人口》初中地理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经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人口的增长、分布及人口问题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也是学习本章各部分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第一次接触人文方面的.知识,有可能激发学习兴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门。人口问题是现在社会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各国、社会各界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积极运用辩论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教学难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初中地理图像教学策略 篇11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涉及的图像类型

初中地理教学中涉及的地理图像很多, 主要包括地图、景观图、统计图以及示意图等。

在初中地理教材中, 地图是比较常 见的插图, 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先要进行地图的学习。教师在地图教学中, 首先自身要充分了解地图, 帮助学生读懂地图, 根据实际需求, 认清地形位置、海陆位置等。教师 还要根据教学要求, 帮助学生根据地理空间分布特点有效记忆地图知识。

景观图包括摄影图和描绘图两种。摄 影图具有 真实性的特点, 描绘图则比较注重突出重点。由于地理环境的广阔性和复杂性, 简单的景观图并不能使学生全面了解地理事物。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景观图, 有效提升地理事物的形象性, 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现象。

地理统计图是反映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构成 特征 (如世界能源消费构成图) 、随时间变化特征 (如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图) 和空间分布特征 (如人口密度图) 的重要手段。其类型主要有直角坐标图、三角坐标 图、圆饼图等。统计图教学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 教师要合理利用地理统计图, 引导学生分析各种数据所反映的特征, 得出相应的结论。

地理教材中的示意图通常与地理统计图一起出现, 示意图主要表示某一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形成。教师在进行示意图教学时, 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某一地理事象所处的位置, 然后根据示意图做出一定的地理信息分析, 再推导出这一地理事象的发展历程, 进而有效总结出地理事象的形成规律。

二、初中地理图像教学策略

1.地图教学策略

地图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它是地理知识最直观、最简 明的反映。 教师在进 行地图教 学时, 要遵循读图—想图—说 图—记图的过 程, 引导学生有效记忆地理事物所处位置、分布规律等。

如, 在讲授“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这一知识 点时, 可以遵循以下步骤:首先, 让学生自读或齐读地图上标注的图名和图例, 了解所学气候类型的名称, 初步认识地球上不同区域的气候是不同的;其次, 让学生以热带、温带和寒带为界线, 对地图上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进行分类, 例如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属于温带等;再次, 让学生观察地图, 对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类型按照热带到寒带进行排序, 进一步感受不同区域气候类型的差异;最后, 让学生总结不同区域的气候类型特点, 例如热带雨林气候的特点为全年高温多雨等。

2.景观图教学策略

地理教材中的景观图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 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教师进行景观图教学时, 要注意做到图 文结合, 有效引导学生抓住图像反映的主题特征。

下图为地理教材中的“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 教师在讲授这一知识内容时,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帮助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

首先, 让学生了解 这幅景观 图所描述 的内容是 什么, 即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其次, 让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不同区域自然景观的不同, 根据教材知识, 对自然景观的特点进行排序;再次,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西北地区自然景观差异形成的原因;最后, 总结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和人文特点。教师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引导学生从读图的过程中感受景观图所反映的地理事物主题, 进而更加全面地掌握地理知识。

3.地理示意图教学策略

地理示意图能够直观、简明地反映地理知识点, 帮助学生记忆地理知识。例 如, 在讲授“地球的公 转”这一知识 点时,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 画出赤道和太阳直射范围;其次, 画出太阳从春分日到次年春分日的直射变化情况;最后, 通过示意图来引导学生总结规律。例如, 太阳直射在北 半球时, 南半球昼小于夜, 北半球昼大于夜等。

初中历史美国的诞生教案优秀 篇12

想 在设计本课时,我研究了新的课程标准,力求在教学中突破旧的教学理念。美国诞生的历史,对于学生来说无论在时间还是在空间上,都是很遥远的,如何将遥远的历史再现到我们课堂中来,拉近到学生身边来,这是首先要考虑的,也对学生学好这一课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以“美国独立战争门诊报告”的形式引导学生走入历史,再现当年北美独立战争的一幕幕,让学生自己参与其中,“切身”感受历史,这样就能到达预期的教学目的。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很抽象,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应该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用学生演历史小品剧活动来突破它。九年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北美的社会经济状况,美国建立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历史必性

(2)了解美国建立中重大事件,认识其建立过程,理解其资产阶级革命性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归纳美国建立历史背景中的若干因素,掌握分析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发生必然性的关系;

(2)通过归纳美国建立的大事件,以及战争过程中国家间的复杂关系,掌握归纳和综合分析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独立战争是北美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正义之战必胜。

(2)北美人民经过艰苦斗争,以弱胜强,终于赢得胜利,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重点

独立战争的原因、经过,对华盛顿的评价

教学难点

美利坚民族的形成、独立战争的双重性质

教学方法

与手段

采用“分组学导” 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前预习、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实践,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中进行讨论、分析、归纳、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让学生合作、交流,活动、实践,表达和展示九年级

教材分析 美国是世界上的重要国家,综合国力强大。独立战争是美国的起点,它极大地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从当时大的历史环境看,美国独立战争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美国独立战争》这节课的重点在独立二字,要让学生掌握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和结果,更要让学生理解独立战争为何能够在劣势中取胜这样一个难点。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值十五六岁,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他们的兴奋点往往集中在直观教具或有趣的历史事件上。我在上课时,就要紧紧抓住学生这一年龄和心理特征,加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一、出示幻灯片:美国国旗 提问:这是哪国国旗?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补充讲述。谈谈你对当今美国的印象。当今的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科技、军事都是最强的,在国际事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是就在200多年前,它还是英国的殖民地。那么,美国是怎样诞生的呢?华盛顿又是一个怎样的历史人物呢?今天我们学习第12课? 美国的诞生。

二、出示幻灯片:

由美国次贷危机漫画引出“美国独立战争门诊报告”,先让学生形成整体认识。

病因:也就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北美殖民地的发展,组织学生议一议北美经济发展的情况;指导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小组收集的美利坚民族形成的资料。对表现好的进行赞扬。

美洲的最早居民是印第安人,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新航路发现后,欧洲殖民者开始到美洲开拓殖民地。1间,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地区,先后建立了13个殖民地。这个时候,在英属13块殖民地上生活着什么人呢?这些人为什么能联合起来对付英国,发动了这次美国独立战争呢?下面请同学欣赏小品《税税税不停》(学生上台表演小品)

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补充并出示幻灯片

北美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展

英国压制北美经济的发展 ( 经济矛盾)

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形成

英国对北美实行民族压迫 ( 民族矛盾)

概括英国的殖民压迫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美国独立战争的病因

四、出示幻灯片:

小组合作完成美国独立战争“发病、药方、好转、痊愈”等问题,小组同学选出一名同学以战地记者身份介绍北美独立战争的主要经过(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来克星顿的枪声建军:第二届大陆会议:《独立宣言》发表转折:萨拉托加大捷:英军约克镇投降:英承认美国独立)

出示幻灯片《美英力量对比表》学生归纳总结弱小国家打败强国的原因

五、出示幻灯片:各抒己见,我心中的华盛顿

六、出示幻灯片:意义

指导提问:美国独立战争胜利有哪些历史意义?(启发学生从性质、影响等方面进行思考)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归纳

七、课堂小结

美国虽然建国时间不长,却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原因在于他能在危难之际懂得改变,找到恰当的药方。比如林肯通过美国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罗斯福通过新政摆脱了1929—1933年经济危机,学习美国历史可以为中国的发展提供借鉴,具有重要的意义

八、巩固练习:

出示幻灯片练习题

通过图片及问题直接导入新课,观察回答踊跃谈论

1、先小组议议北美经济的发展情况,后由某一个小组推举一人在班上做小结。2、由某一小组推举一人上台展示收集的美利坚民族形成的资料。

3、通过小品,引出独立战争的爆发的原因

通过欣赏小品,思考回答

北美殖民地和英国之间存在哪些不可调和的矛盾

1、看课文,讨论独立战争中的一剂良药-------《独立宣言》的发表

2、齐声朗读《独立宣言》文摘。分析其包含的内容、意义。

3、负责收集华盛顿资料的小组推举一人在班上介绍。

学生小组讨论美国胜利的原因。

初中地理中国的民族优秀教案 篇13

1、我国的民族构成,分布特点,各民族风土人情。

2、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团结平等,共同缔造了新中国。

学情分析

1、学生只清楚全国有56个民族,但是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居住特点都不清楚,本节课应先从地理位置上找出各民族居住的大致位置,了解各民族的风俗特点,增强民族自豪感。

2、比较难理解的是我国民族的构成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地域分布特点,理解我国民族政策,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2、过程与方法:开展小组合作,课下通过多渠道收集有关少数民族的服饰。风土人情和文化的图文资料,开阔视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树立个民族一律平等、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我国的民族构成特点。

2、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对学生收集、归纳资料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视频引入,多个民族节日片段的剪接)

二、讲授新课

1、活动一:将图片与其民族名称用线连接起来

维吾尔族

壮族

问题:

(1)我国大家庭中共有多少个民族?多少个少数民族?

(2)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多少?其他民族呢?

2、活动二:大屏幕展示(我国少数民族的名称和人口)

3、活动三:大屏幕展示(中国 民族分布图)

4、讨论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对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融带来什么好处?

5、活动四:大屏幕展示(我国几个少数民族的体育、艺术、民居和传统节日)

三、课堂小结

初中地理教案美国 篇14

一、以疑问引路,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构成了教学课堂的主体, 但是传统的教学课堂中, 教师成了课堂的主体, 久而久之这样的课堂就很容易形成教师一言堂的局面, 学生在课堂中就失去了质疑和反馈。其实探究性的地理课堂首先应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由此可见, 学生的质疑是学生学习、思考、探究的起点。教师在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时候, 要善于创建和谐的教学环境, 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 才能以疑问引路,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以合作铺路, 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是初中地理教学课堂的一种新的思路, 也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教学方式, 众多教师将合作学习法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 但是成效怎样呢?如何进行分组安排呢?笔者认为这里的小组合作学习, 首先要对小组进行合理科学的分组, 比如在划分小组时, 应该避免仅仅通过座位、编号来进行划分, 而是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愿组合, 并且结合学生自身的情况, 比如一个小组中安排特长和能力各异的学生, 方便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发挥优势互补。初中地理课堂以合作铺路,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理念。

比如在学习“环境与环境问题”时, 笔者曾经在课堂上提问:“人口增多与环境遭到破坏有没有必然联系?”在全班范围内展开讨论, 学生们分成小组, 通过小组讨论, 每个小组都形成了自己的观点。有的小组认为有必然联系, 人口增多导致资源使用增多, 资源使用增多必然导致废弃物排放增多, 肯定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也有小组认为没有必然联系, 而且举例说明, 很多人口密集区的生态环境保持得非常好, 相反很多人口稀疏区, 环境却遭到很大的破坏。当然也有的小组有着更加辩证的观点, 他们认为人口增多与环境被破坏有联系, 但不是绝对的, 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减少对自然的影响, 保护生态平衡。通过此种讨论性的设问方式, 各种意见交流和碰撞, 学生们的思维进一步互补、共融, 对问题的探讨更加深入而透彻。

三、以实践回归,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近年来的中小学教育备受外界的质疑, 原因也正在于此。大多数质疑者认为中小学教育有些“脱节”现象, 不少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点, 不能投入到实践中, 有的学生虽然是课堂上的尖子生、好学生, 但是在动手操作实践方面却一无所长, 这样的学习是没有价值和效果的。所以探究的课堂主张要将课堂向着更深的层次发展、延伸, 以实践回归,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 笔者也一直在努力尝试着将教学贴近生活, 将学生的所见所闻, 融入到教学当中。比如在学习我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知识点的时候, 我举了生活中的例子:“同学们, 为什么冬天的时候, 我国很多北方的人都想去海南旅游呀?”学生们回答道:“因为海南暖和, 北方寒冷。”“好的,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为什么北方冷南方暖和的原因。”于是在教学中学习了气候、气温等知识点, 我运用生活中的例子补充道:“海南岛属热带岛屿季风性气候, 受东北和西南季风影响, 常风较大, 热带风暴和台风频繁。全年气温海南年均气温23.8℃, 气温最低的月份为1至2月, 平均气温18℃。海南岛全年日照量在300天以上, 日照量最充足的地区是三亚市。所以海南三亚一直是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 三亚海边的酒店房价也都很贵, 每年到了冬天, 三亚更是进入旅游高峰期, 不少北方人出门穿着厚厚的羽绒服, 准备夏装去三亚。”通过将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加以引用、贯穿, 让学生们对地理课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基于这一点, 我将地理知识与旅游联系起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生活案例的引用, 学生对于课堂的积极性、参与度、配合度较高, 在我布置的随堂练习中, 主动参与并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以评价促改, 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索

评价改革是新课标的一项重要内容, 传统的评价形式都是教师针对学生的作业或者课堂回答给予正确或错误的评价, 这样简单的评价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挫伤了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有的学生甚至因此而自暴自弃。探究课堂中的评价可以从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语言等多方面开展改革。

在评语改革中, 教师要善于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 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优等生, 为防止其骄傲自满, 可以采用鞭策性的评语, 督促其进一步得到发展。

总而言之, 初中地理探究式课堂的构建, 对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激发以及自主创新意识等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和价值, 作为教师还要善于走进学生中间, 与学生打成一片, 营建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及时了解学生的所想、所感、所愿, 才能更进一步走近学生, 理解学生, 才能让我们的教学取得更好的成效。

摘要:伴随着初中地理新课改的实施, 众多教师开启了地理课堂的改革之路, 怎样的地理课堂是高效的, 是学生和教师所认同的?笔者认为学生要学活知识点, 要从知识学习中获得实践的能量, 就要善于并乐于探究。本文就如何构建探究性的初中地理课堂展开论述, 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地理探究性课堂的构建, 即:以疑问引路,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合作铺路, 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以实践回归,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以评价促改, 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索。

关键词:初中地理,探究性课堂,构建,高效,新课改

参考文献

[1]马中强.初中地理课堂实施探究学习策略浅析[J].新课程 (教育学术) , 2010年1期

[2]卢发胜.浅谈初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J].新课程 (中学版) , 2010年7月

[3]王迎杰.构建初中地理优质高效课堂方法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 2013年32期

上一篇:暑假科研实习报告下一篇:语文统编教材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