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农村初中地理(精选11篇)
西部农村初中地理 篇1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教育事业的不断投入, 西部农村地区教育发展情况逐年改善, 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西部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也登上一个新台阶, 并取得很好的成绩。
但是, 在教育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 西部农村初中的历史教学也呈现出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历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的制约性因素。笔者结合自己的历史教学实践, 在文章中对相关问题加以分析论述, 并提供几点建议, 以供参考。
1西部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笔者迄今已从事初三毕业班历史教学逾十年, 深切体会到做好历史教学工作的不易。在实践中主要发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需要引起重视。
1) 硬件设施落后。历史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其研究内容必然是对过去的总结和梳理, 因而在教学中大量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展现史实,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 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很有辅助作用。但迫于自身条件所限, 很多西部农村初中无法实现多媒体教学, 硬件设施的滞后从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对史实往往停留于书面介绍, 而无法形成更为深入和系统的认识。
农村初级中学教学设备较差, 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有的学校甚至长期没有历史挂图, 没有幻灯及录相器材, 就算现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和帮助下, 学校配备了一两个多媒体教室, 使用率也不高, 同时还得优先满足其他中考科目的教学。所有这些, 都给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出了新的课题;
2) 师资力量不足。基于诸多因素的限制, 西部农村初中的历史教师配备严重不足, 专任历史教师偏少。以笔者供职的单位为例, 现在每一级计有6个教学班, 每个班平均容量70人, 全校共有专任历史教师4人。其中初一、初二、初三分别配备1人、1人、2人。这导致教师课程负担繁重, 教学质量难免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3) 教学方式滞后。长期以来为人所诟病的“填鸭式教学”在西部农村初中仍然较为普遍。受近年来初中毕业会考中加入历史考核影响 (笔者所在地区初三毕业会考中历史按照卷面成绩的50%计入总分) , 原本一直被视为“副科”的历史开始逐渐受到重视, 但教学方式的探索方面则显得有些落后。教学方法只以讲授为主, 知识传授倒是很系统, 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极易形成教师“一言堂”的局面, 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较少, 照本宣科现象仍旧很普遍。
受条件所限, 很多农村地区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 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 教师忽视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教师把自己的教学任务定义为把课本当中的内容全部传授给学生。农村初中历史教师没有把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重点内容。很多教师使用的是新课本, 但是却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就是在讲台上讲课, 学生被动去学习。学生只是记住了教材的内容, 学习历史的方式就是通过自己的记忆力, 他们很少参与一些活动, 学生没有质疑的机会, 没有找到学习历史的乐趣。这些都很大地影响了学生的主动性, 影响了质量;
4) 教师专业培训较少。近年来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 对教师个人素质提出更高要求。现实之中, 受条件所限, 西部农村初中历史教师所掌握的教学理论和知识结构显得有些陈旧, 和当前历史教学新形势有些格格不入。针对历史教师的专业培训也比较少, 最新的教学经验和理论成果无法得到有效的学习和运用, 无疑不利于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改进西部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建议
1) 加大教育投入, 增强硬件设施建设。“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教育问题是一个大问题, 尤其是作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 扮演者承前启后的作用, 人才培养责任重大。继续加大对西部农村初中的资金投入, 改善教学环境, 逐步在教学中推广应用最新科技成果, 将有助于历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学校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依赖于现代教学手段的程度是众所周知的, 设施简陋、手段落后、方法陈旧是难以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建议各级政府统一规划、全面部署, 根据农村中小学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 尽一切努力增加投入完善设施, 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现代化程度和水平, 构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体系。农村中小学一方面应该积极创造条件, 采取各种措施, 狠抓中青年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培养, 在加强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提高的同时, 努力提高他们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水平, 力争做到人人能够操作多媒体、个个能够运用现代教育资源, 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教育资源的积极作用, 只有大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才有可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
2) 积极引进专业人才, 增加专业教师配备。受条件所限, 很多初中历史教师并非历史专业出身, 在专业素养方面有些欠缺, 对相关理论的把握方面尚存在不足。基于此, 引进更多历史专业毕业的专业人才, 在历史教学一线配备更多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的教师, 可有效增强历史教学的专业化水平。同时, 进一步完善教师考核体系, 改善教师福利待遇, 改善办公环境, 增加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有助于推动教学活动的更深入开展;
3) 创新教学模式, 侧重长效发展。新课程改革对当前历史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味的照本宣科以及“满堂灌”无疑与当前的新形势相背离。创新教学模式, 突出“学生”这个教学主体, 让学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加强课堂上的双向互动, 活跃课堂气氛, 变被动为主动, 培养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 使学生记住历史知识点的同时, 逐步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 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 而后者或许更为重要。
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 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历史课程标准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探索与发现, 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再单纯的依靠传统的讲述方式进行传授知识, 而是要通过多种方式, 如组织参观、阅读有关课外书籍, 访问一些历史事件的经历等, 为学生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 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 诱发探究动机, 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利用多种有效手段, 通过多种渠道在开放的情境中自觉收集加工处理信息, 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 不是一棍子打死或进行斥责, 而是循序善诱, 使学生学习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发展, 这样一个宽松的环境会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 共同发展的过程。问题会把学生的思维激活, 积极性调动起来, 根据所学知识和所了解的有关内容可以展开讨论, 使课堂气氛变得更为活跃;
4) 强化专业培训, 课余积极“充电”。只有紧跟前沿, 积极推进知识结构的优化升级, 才能有效的应对日常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由此, 教育主管部门积极组织初中历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新教材培训, 参加新课程实验观摩、研讨活动, 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初中历史教师还可以在平时加强自我学习。首先, 重视自我学历的提高, 积极参加函授、自考等学历教育;其次, 加强对教材、教法的自我学习总结, 不断丰富自己专业知识, 增强专业能力,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提高专业水平的生命历程, 做到“教到老, 学到老”;第三, 了解本学科教育教学新特点, 把握历史教学前沿动态, 尤其是借助互联网, 主动借鉴发达地区历史教学新思路, 并因地制宜的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大工程, 在实践过程中, 必定会遇到许多新问题, 作为教师, 应该切实做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反思教学的进度和步骤, 增强计划性, 确定适合学生或课堂具体情况的学习策略以及完整的实施方案;二是反思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情况, 借助富有吸引力的手段, 使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集中并得以维持;三是根据课堂学习情况的变化, 审时度势, 及时发现新情况, 并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并采取有力的变通措施;四是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和反思。只有坚持及时的系统性、科学性的教学反思活动, 教师才能在以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 促进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从而成为一名新课程的实践者、推动者。
总之, 作为西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 在搞好初中历史教学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历史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精神, 以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同时, 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彻底转变教学观念, 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核心, 以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为根本,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勇于探索和实践, 同时继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 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生积极配合, 敢于大胆改革, 才能有效的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以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西部农村初中地理 篇2
一、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找到欧洲西部主要的国家及首都,说明本区重要的地理环境特征;
2.通过阅读地图和使用图表,说明欧盟的地位和作用;
3.充分培养读图能力及对地理信息的提取、分析、推理、归纳等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欧洲西部的经济地理与环境特征;
2.欧盟成员国的组成。
三、教学难点
识图读信息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喜欢吃棒棒糖吗?
生:喜欢啊!
师:你们能说出其中一种包装精美、卫生又经济的牌子吗?
生:徐福记、真知棒、阿尔卑斯棒棒糖等。
师:你们知道吗,在世界上真有一座山名字就是阿尔卑斯山,它已经成为了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你们能猜出它位于哪个洲吗?
生:欧洲。
师:对。但由于某些原因,人们在研究欧洲时,常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称为欧洲东部,另一部分该怎样称呼呢?
生:欧洲西部。
师:关于欧洲东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从有关的阅读材料中已经知道,1991年,前苏联解体后分裂形成了多个国家;而欧洲西部原指的就是原苏联以外的欧洲部分。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欧洲西部。
板书:第八章第二节 欧洲西部
师:看地图册第10页,指出欧洲的面积与国家。
生:面积为1016万平方千米,有44个国家和地区。
师:看地图册第7页,指出亚洲的面积和国家。
生:面积为4400万平方千米,有49个国家和地区。
师:如果按每平方千米拥有的国家数量计算的话,欧洲的国家数量将是亚洲的4倍。(欧洲与亚洲相比较,国家多这一特点会更清晰。)
师:而且,欧洲西部占欧洲的一半,面积大约500万平方千米,却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在,你们能快速说出欧洲西部的特征吗?
生:国家多。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板书:1.国家众多
师:那么,你们能猜出欧洲西部虽然面积不大但国家众多的原因吗?
生:国家的面积小。
师:正确。在本区有许多面积不大的“袖珍国”。看地图册第12页,找找面积小的国家。法国与西班牙之间有个安道尔,它的面积约相当于北京市的四十分之一;在意大利境内还有两个小国,分别是圣马力诺和梵蒂冈。而后者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面积仅有0.44平方千米。如果以我们学校操场为6000平方米计算,它就相当于我校操场的73倍。
生:啊,也太小了!
师:从图中你又找到了哪些小国呢?
生:列支敦士登、卢森堡、摩纳哥。
师:地图册第10页,你又找到与谁有关的内容了?
生:摩纳哥,它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
(学生学会从图中找需要的信息,并且很自然的引入下一特征)
师:谈到人口密度,我们知道它可以表示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看地图册第13页右二欧洲人口密度图,仔细观察,本区的人口多分布在哪里?
生:莱茵河、多瑙河沿岸、英国等都达到了200人每平方千米,其它的也多在10~200人每平方千米之间。
师:看得好,这里正是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之一。我们可以得出第二个特征,人口分布的特点是?
生:人口稠密。
板书:2.人口稠密
师:谈起人口,中国的人口位居世界第一,但人均GDP不到1000美元,仅有750美元。看地图册第13页右一“欧洲各国人均GDP”,观察本区大多数国家的人均GDP都在多少美元之上?
生:XX0多美元。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的日本,它属于亚洲的发达国家,它的人均GDP大约是XX0多美元。那么,你们认为本区大多数国家的经济水平状况如何?
生:也多经济发达的国家。
板书:3.多发达国家
师:在这三个国家特征中,最有特色或者最能引以自豪的是哪一点呢?
生:第三点。
师:因此,我们首先介绍本区的第一个内容重点,就是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
板书: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
师:说到经济,在本区就组成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经济联合体,它总的国民生产总值甚至超过了超级大国——美国和日本。你们能说出它的名称吗?
生:欧盟。
师:怎么知道的?
生:看电视,听新闻。
师:欧盟是欧洲联盟的简称。用EU表示。看地图册41页“欧洲联盟的发展”,我们来了解一下它的历程。
板书:欧盟组成和作用(本节充分培养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
师:在此图中,你都找到了哪些信息?(以下是师生谈话)
欧盟总部:布鲁塞尔(比利时的首都)。
创始国:1958年有6个国家,分别是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德国(当时称联邦德国,1990年东德与西德统一)、意大利。
师:法国的外形像什么?首都在哪里?国旗?语言?
生:乌龟、五角星;巴黎;法语。
师:德国的外形像什么?首都在哪里?国旗?语言?
生:蘑菇云、大树;柏林;德语。
师:意大利的外形像什么?首都在哪里?国旗?语言?
生:海马、女士靴子;罗马;意大利语。
师:荷兰的首都?
生:阿姆斯特丹。
(国家的外形象什么不是重点,重要的是学生以后能够辨认即可)
补充欧盟的资料:
师:①1958年,这六个国家宣布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总部设在布鲁塞尔,简称“欧共体”。目的使商品、劳动力、资本在成员国之间能自由流动,逐步朝经济一体化和政治一体化目标迈进。
②1973年,爱尔兰、英国、丹麦加入。
③1981年,希腊加入。
④1993年11月,《欧洲联盟条约》生效,欧共体演化为欧洲联盟。欧盟旗的组成星有12个。
⑤1995年,奥地利、瑞典、芬兰加入。
⑥XX年5月1日,新加入欧盟的10国在5月1日零时正式成为欧盟成员,包括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马耳他、塞浦路斯。
(此时,学生会发现欧盟的成员国已成为了25个,而且突破了地域限制,出现了欧洲西部以外的欧盟国家)
(另外,XX年,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将加入欧盟。)
过渡:如果把现在的欧盟计为一个新的国家的话,她将以390万平方千米的面积列为世界第七大国家。这艘政治经济巨轮正顺风前行。
师:如果不建立欧盟,欧洲各国以各自的经济实力能否与美、日抗衡?
生:不能,联合起来力量大。
师:欧盟的建立给成员国带来了许多好处。看图8.14,找同学来读一下(略)。
师:欧盟的这种区域经济以集团式发展,经济市场扩大,繁琐手续减少,促进了内外贸易的发展。最终使各国在世界政治、经济、外交的实力增强,而这正是欧洲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做到的。因此,对于欧洲西部,联合才能受益。
过渡:欧盟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得益于其积极的同国外做生意。同国外做生意叫对外贸易,对外贸易可从进口、出口两方面说明。
活动:看59页读图8.16,说明欧盟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
1.观察外形,像什么?(船)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初中地理 篇3
一、让学生认识地理学科重要性,使学生“想学”
许多学生认为地理是“副科”,学不学问题不大,临时抱佛脚突击一下,考试就能过关。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观点,每学期开学伊始,笔者都会精心准备一堂序言课,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并不是有些学生所说的“副科”,而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地理也并不是简单背背就能掌握的,地理占着个“理”字,只有理解了才能牢牢掌握。在序言课上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和体会到地理学科的价值和作用,使其摆正地理学科的位置,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增强他们喜爱这门学科的思想意识,使他们“想学”。
二、营造和谐师生关系,使学生“愿学”
课堂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要想使学生愿意学地理,就必须营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要用鼓励的目光、赞许的微笑,表示出对学生的关心和热爱,用真情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尊重学生差异,变批评为激励,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营造这种氛围可以把学生真正推到学习的主体位置上去,学生也就敢于交流、乐于交流。课后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文体活动,多与他们交谈,时间一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就会拉近。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愿意学,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
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呢?
1.用丰富的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地理知识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而“追新求异,探索自然奥秘”是人类的本性。初中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具有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多学科的知识,在学生面前展示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生活离不开地理,地理源于生活。生活中地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入手,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又有助于他们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例如,“为什么我们的作息时间要变动,夏季放学晚而冬季放学早?”学生结合现实经验回答:“夏季白昼时间长而冬季白昼时间短。”这样一来,学生会觉得地理就如同身边常见的事象一般鲜活、亲切,从而激发了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学好地理的信心。
四、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易学”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古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1.教会学生自学。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将使学生终生受益。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等方法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如果我们地理教师都能把“金钥匙”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开启知识的大门、发掘知识的宝藏,就会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会学生记忆。初中地理学科中有许多知识需要记忆,而且还有许多内容要准确地落实到地图上,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如谐音记忆法、联想记忆法、歌谣记忆法等。在地理教学中巧用语言艺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又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谐音记忆。如讲“俄罗斯亚洲部分的三条河流及共同注入的海洋”时,很多学生就是记不住这三条河流的名称。我便利用谐音编了一句话:“一想到要毕(鄂毕河)业(叶尼塞河)了(勒拿河),我就像吃了冰(注入北冰洋)块一样”。课堂顿时沸腾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快乐地记住了这三条河流。
(2)联想记忆。如中东地处“三洲五‘海’”之地,这里的五“海”学生常常记错位置,于是我便开动脑筋想起一办法。上课时,拿着一个剖开桃子说:“里面是黑的、中间是红的啊,对吗?”学生都说:“是啊。”接着我就教学生按从内向外的顺序,从最里面的里海开始记忆“里(里海)面是黑(黑海)的、中(地中海)间是红(红海)的啊(阿拉伯海)”,这样学生在哈哈大笑中记住了这五个“海”的位置。
(3)歌谣记忆。歌谣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句式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津津有味,很便于记忆。因此,用歌谣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还可以有效地增强课堂学习气氛。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收集和自编一些歌谣。如学习“黄河的治理”时,可编歌谣:“黄河之水天上来,万里奔腾入渤海;卷走黄沙十六亿,填充华北沉降带;走南闯北拐大弯,泥沙滚滚多危害;淤寒河道高筑坝,造成悬河飞天外”。
3.多给学生动嘴、动手的机会。“我看了,我忘了;我说了,我记住了;我动手做了,我明白了。”尽量让学生动嘴、动手,增加学生思考的机会,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判断能力,以有利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提升。如讲到“经纬网”时,一个胖胖的男生上台表演:他将自己比做一个地球,绕着自己圆圆的肚子划了一个圈说这是赤道,指着头顶说是北极,指着脚心说是南极,解开皮带连接头顶和脚心说这是经线。他以表演的形式轻松解读了经纬网,赢得了学生们的阵阵掌声。
4.图文结合,构建“脑图”。地图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考地理必定要考地图,这是地理学科的特点。所以教师要求学生平日学习时,要用眼看图、用脑记图、用手画图,将各种地理事物在脑海中进行准确定位,构建“脑图”,逐步在大脑中形成“经纬网”。脑中有图,在地图上对应知识点,图文结合,地理就不再仅仅是单调的文字,而成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地图。这样学习地理就会变得轻松、有趣。
五、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使教师“能教”、“会教”
对于教育的过程来说,教师是关键,合格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而实际情况是我市农村地理专业教师很少,有的学校甚至连一名地理专业教师也没有,地理教学工作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带的。为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地理教师参加自考、函授等,使地理教师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掌握新的教学手段;大力开展观摩课、优质课、说课,教具制作、课件制作,教案、论文评比等业务活动,切实提高地理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使教师不仅“能教”,而且“会教”。
西部农村初中地理 篇4
笔者在2013年秋季开学时作为国培计划中的一员去陇南一个偏远的农村九年制学校支教, 在这期间正好带七年级和九年级英语。在代课过程中发现了许多问题, 尤其在语音方面。
通过了解, 语音方面的问题很多, 学生几乎没有一点语音知识, 就连最基本的元音和元音字母的区别不管是七年级还是九年级的学生, 没有一个学生知道。当笔者问起冠词a和an的用法时, 他们都说元音字母之前用an, 辅音字母之前用a。然后笔者给他们找了一个例句:There is——“f”and——“u”in the fun.他们按照自己的判断填出了答案, 然后笔者给出了正确答案, 给他们解答了困惑。学生也不认识音标, 更不用说自己拼读单词了, 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1) 学校主要看重的是成绩, 所以教师认为只要把成绩带上去就完成了任务, 教师几乎就不教语音方面的知识, 仅仅是带学生一起读单词课文, 让学生背短语等等一些能在短期内看见成绩的知识点;所教的也就仅仅是音标, 而音标也只是列出来给学生领读, 让学生死记硬背, 这样学生虽然背下了, 但是只要是变个地方他们就不认识。笔者试着列出一些音标, 但学生也不会自己读单词; (2) 很大一部分英语教师都是非英语专业毕业的, 所以自己也不懂语音, 也没有语音意识; (3) 不管是学校还是教师本身都没认识到语音意识在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因此忽略这方面的教学; (4) 因为条件限制, 学习的渠道有限, 学生仅仅靠教师来教, 学习也就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缺乏自主学习能力。
2 语音意识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2.1 语音意识的概念
语音意识是国内外心理学领域比较活跃的研究课题之一。语音意识的研究最早是由布鲁斯 (Bruce) 尝试开展的。在这之后对语音意识的研究越来越多, 但就对什么是语音意识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 普遍都认为:语音意识是对语音的感知能力和操作能力, 包括:音节意识、首尾韵意识和音位意识。我国学者李庆安等 (2007) 创新地给语音意识下定义:“语音意识就是人类个体在特定的时空坐标点上, 借助特定的生理基础, 准确而敏捷地完成特定的语音任务或者语音替代物任务所具备的, 既有规律又可培养的, 以思维为核心的一切心理条件与行为能力, 而其实质就是语音智力。”他强调在完成语音任务时思维和智力方面的作用, 同时还反映出一个实际问题:语音意识是可以培养的, 从而有力地反驳了语音意识天生说的说法, 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教学反思的契机, 语音意识是可以通过培养而获得, 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重视。还有的学者 (董莉、闻素霞, 2010) 认为语音意识是指个体对言语的声音片断进行心理操作的能力。而就语音意识的测试大部分研究都主要是通过音节划分、计数来测试音节意识, 音位计数、删除、省略、合并、替换来测试音位意识, 首尾音判断来测试首尾韵意识。
2.2 语音意识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学习一门语言除为了交际之外, 更多的也是为了阅读, 阅读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学过语言的人都很了解, 而语音意识对阅读又有着很大的影响。许多研究都表明:语音意识是阅读技能很重要的基石。多年来许多学者一直在研究语音意识对阅读的影响。研究一致认为语音意识对阅读、拼写都有积极作用。还有的研究结果表明:作为语音加工技能的重要成分, 语音意识在不同的语言系统中对儿童的认读和拼写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董莉、闻素霞, 2010) 研究还表明语音意识直接影响着儿童的拼写成绩, 拼写在英语学习中是影响很多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不认识单词, 不会单词拼写, 所以就更谈不上学习这门语言的其它方面的知识了, 从而使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笔者曾对九年级的几名学生做过一个短期的跟踪研究, 发现有一个学生略知道划分音节的方法, 所以在笔者讲解语音音节划分的时候他表现得很积极, 而且他告诉笔者自己也是试着这样拼写单词的, 所以在笔者讲解过后, 他学习英语表现得特别积极, 而且也表现出了学习英语的极大兴趣。其他几名学生没有一点语音意识, 也不知道单词怎样读, 笔者讲后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所以语音意识的提高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 音意识的培养策略
许多研究都表明语音意识是可以通过培养而获得的, 但是大多数研究者只是研究了语音意识在儿童中的培养, 对中学生的研究极少。笔者就自己教学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经验结合学者们的一些研究就中学生语音意识的培养提出了一些见解。
(1) 教师改变观念, 认识语音意识的重要性。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 作为学生学习的领路人, 教师对学生学习起着直接的作用。所以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语音意识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改变观念, 认识学习语音并不和学习英语其它方面相矛盾, 而且语音意识对英语学习有促进作用。
(2) 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音意识。教师要培养学生首先需要教师自己知道什么是语音意识, 自己要有语音意识, 这就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学习。那么就培养学生来说, 有许多种方式, 一是可以将语音意识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实施, 二是在特定的时间运用语音意识干预材料进行集中训练。但就笔者自己的经验来说, 在上课过程中的训练更加有效果。集中训练这段时间学生可能掌握了, 但是在训练中练习比较少所以学生学完之后, 一段时间就不知道训练的实际用途, 所以也就不去用。但是在上课过程中教师穿插语音意识的训练, 效果就不一样了。首先学生就会在潜意识中知道怎么运用, 自己也会有意识地去学习, 而且能够掌握, 做到熟能生巧。就像笔者了解到学生学习音标的方式是一样的, 他们的教师在教音标是先领读, 学生跟读, 然后教师让学生死记硬背, 这样教的后果就是:学生在学的那段时间认识音标, 但是过后学生就不认识音标, 更不知道如何用了。笔者就这些问题, 然后有针对性地在课堂上给学生加以纠正。在读单词时先让学生自己读, 然后将读错的音标一一列出来, 和正确的音标加以区别, 每节课都这样做, 几周之后学生都能认识音标, 而且在单词中也能自己运用。
(3) 教师灵活对学生进行训练。语音意识的训练有多种模式, 像李庆安等 (2007) 的四种语音意识干预模式:即单纯的音素意识训练, 字母——音素意识训练, 字母——音标——音素意识训练, 字母——音标——反切意识训练, 还有诸如许多模式, 但都是针对小学英语教学的训练模式。李光泽等 (2012) 就针对初中生的训练进行试验研究, 运用语音意识干预五步法的操作理念进行训练。这些模式都能提高语音意识, 但是提高的程度不一样, 对英语的不同方面的影响也不一样。但研究者都是针对城市学生来做的实验, 对于农村学生来说由于条件限制, 存在种种困难, 所以教师在在训练过程中要针对实际情况, 灵活进行训练。
4 结论
语音意识对整个英语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改变观念, 重视语音意识, 对学生灵活进行培养。
摘要:英语语音意识对英语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很多学者也对语音意识的各方面做了研究。笔者根据自己在国培计划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农村中学学习者英语语音意识的问题, 提出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语音意识,农村中学,培训
参考文献
[1]董莉, 闻素霞.汉语儿童英语语音意识与拼写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0 (2) :146-149.
[2]李光泽, 董艳萍.语音意识训练对英语学习者词汇认读影响的实验研究[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2012 (1) .
[3]李庆安, 杨青, 张萌, 王保云, 王艳华.四种语音意识干预模式对小学生英文单词朗读作用的比较[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 (1) .
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现状与对策 篇5
农村初中 地理教学 现状 对策
古话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地理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义务教育的实施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新课程改革逐渐推广和完善的今天,广大农村中学在地理教学中存在教学观念、专业师资薄弱、学生学习方式有待转化等问题。
一、农村初中地理教学存在问题
1.农村由于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农村初中地理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处于定势的老师学生包括学校都对地理不够重视。在人们的心目中,地理只是讲述山川名胜、物产、交通等知识的学科,学习地理对升学无用,学了地理也不能用于种地、发家致富,最多能找到回家的路。地理学科因此成了可有可无的“副科”。农村初中地理学科地位的低下直接影响着地理课课时的分配,每个星期一两点课时少得可怜,名存实亡,导致地理教学非常薄弱。
2.在农村,整体师资力量存在着学历偏低、年龄结构老化、性别比例失衡的问题。很多农村初中几乎没有专业地理老师,多数都为兼职,兼职地理教师又存在如下种种情况:(1)大都是把地理课作为“副科”来教学。他们中有主教语文的、数学的、政治的、生物的等,甚至有的学校连搞教务的同志也来兼教两节地理课;(2)更换频繁,有的学校一年更换一个地理教师,个别学校一学期更换一个;(3)兼职地理教师业务水平不高,缺乏地理基础知识对学科的认识和研究程度不够。这些都导致农村地理教师课程意识的淡化,很多教师认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资源,只要把书上的内容完成就可以了,很多教师没有对其它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致使学生生活和学校教学环境里的许多可以作为课程资源的自然和人文事物,在教学过程中被忽视和埋没。这种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制约着课程改革的发展和课堂教学的创新。
3.农村初中由于受到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的影响导致很多农村学生生性腼腆、性格内向,对地理知识的了解甚少、视野狭窄、基础知识较差、在学习上依赖性很强、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能力远不及城里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难以开展,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二、解决目前农村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几点建议
1.首先地理教师本人应提高认识,不能自怨自艾,同时学校应保证地理课的课时,不断丰富学校的地理课程资源,通过“家长会”等途径多向家长社会宣传,努力争取家庭和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关注各学科的平衡发展,明确学习的最终目的;同时,也绝不能仅以成绩的高低简论学生地理课的水平和奖惩地理教师的唯一标准,要给地理教学一条和语数外并重的康庄大道。唯如此,才能使地理教学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效。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重视地理教学。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这次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它表明义务阶段的地理课程将从纯粹的“科学世界”重新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我们培养的学生每时每刻都处在一个社会生活的环境之中,他们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不可避免地会面对现实生活,都要增强生存和生活的能力。地理课程在“培养善于生活的公民”上是有所作为的,它能帮助学生认识现代社会中各种生活现象的地理原因,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的地理背景,正确鉴赏各具特色的人文地理景观,增强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从而学会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因而,教育部门应着眼于培养全面的人才的角度出发,放远目光,提高认识,自上而下形成重视地理教学的风气,稳定地理教师队伍,给地理教师更多的培训、观摩、学习的机会,公平、公正地对待考试学科与非考试学科。
2.地理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加快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在具体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当“导演”,而不是当“演员”,脚踏实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灵活多变,切不可好高骛远,机械灌输和填鸭式喂学生,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力,在时间上向学生倾斜,鼓励学生质疑和争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在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走上地理教师的岗位,就要对地理教学有责任感,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多学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以增强自身的教育研究能力,学习和接受新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作为农村初中地理教师更应尽可能充分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于地理教学的资源,借助各种条件,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活力,努力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去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让他们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不断提高农村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3.面对农村初中学生学习地理过程中的实际困难,给广大教师不仅要在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法上下工夫,而且要不断地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这就要求教师转化好角色,不断的创新,在实践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给学生创造出更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多给学生一个鼓励的眼色、多给学生一个期待的目光、多给学生一个灿烂的笑容、多给学生一分无私的关爱,相信农村的孩子也会更加大胆、更加活跃,积极地投入到主动学习、探究学习中来,使他们能够无所顾忌地施展,在知识的海洋中快乐遨游。
4.在教学资源上看,很多教师手头的资料也就是那本唯一的教学参考书,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也就成为了给学生一杯水而自己也只有一杯多点的水的状况,谈不上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甚至自己必需有一条小溪或大河的能力。
西部农村初中地理 篇6
本人通过对铜梁县部分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道德品质等状况深入调查后发现, 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中面临着如下问题:
1.1 安全隐患趋多
“留守儿童”一般都有临时监护人, 监护他们的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人一般会将他们的生活尽力照顾好。但也有极少数因为父母长期在外打工, 子女在家与爷爷奶奶生活十分困难。“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 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缺少父母直接的关爱与监护, 很可能会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 易产生安全隐患。
1.2 学习成绩滑坡
孩子生性好动, 自制力差。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 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够, 使得这些孩子出现学习观念淡薄, 由于在学习上碰到困难, 没人辅导, 学习成绩差, 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留守儿童”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根据我校的调查显示, 仅有2%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优秀, 成绩处于班级中下游、性情顽劣的孩子占了多数。
1.3 道德意志薄弱
我们对本镇的848名中小学生的随机调查发现, “留守儿童”的道德真空令人担忧, 道德情感缺失严重。绝大多数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 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或经常回家看孩子, 造成了“留守儿童”道德教育上的真空。而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儿童, 从父母那里得不到的教育, 很容易从其他渠道获取。一些同龄人的不良习惯, 越轨行为很容易钻空子。有些孩子因此变得自私、任性或性格孤僻, 小小年纪就沾染上吸烟、喝酒、赌博、偷摸等恶习。
也有一些家长常年在外, 对子女心生愧疚, 于是通过给孩子寄钱来补偿, 但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 他们用父母的血汗钱请吃请喝, 出入于网吧、游戏厅, 有的还因为花钱无节制而欠债。“留守儿童”行为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学校纪律。二是只知单向地心理问题接受爱, 不去施爱, 更想不到如何感恩回报, 整天得过且过, 不思进取, 对他人缺少诚信, 片面强调个人利益, 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 缺乏社会责任感。
1.4 心理问题突出
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农村学生检出率高达19.8%, 差不多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存在心理问题或行为异常, 而城市的检出率只有8.1%。从个性发展特性来看, “留守儿童”常表现两种倾向:一是内向、孤僻、不自信、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二是脾气暴躁、易冲动、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情绪不稳定、自律能力差。
1.5 家庭温暖、教育缺失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 无暇照顾子女, 传统的双亲教养模式发生了变化, 出现多种形式的家庭教养结构。这种社会转型时期特有的家庭教养结构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了难以弥补的缺陷, 不少留守儿童表现出一些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如情绪问题、交往问题和自卑心理等。性格孤僻、脆弱, 渴望亲情成了“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据周宗奎等人调查显示, 有66%“留守儿童”不愿意让父母出去打工, 原因是遇到困难无人倾诉, 无人商量, 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撑。一些平时就调皮好动的孩子因为父母外出, 就自己“开笼放雀”, 行为变得大胆放肆, 在教师和监护人管教的时候产生逆反心理。也有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时有失落感, 性格变得自卑。
2 加强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缺少“家”, 家庭教育缺失, 作为学校和教师, 应承担起责任与义务, 努力为孩子们营造起一个新“家”, 帮助他们走出成长的误区。
2.1 推行“家长式”管理
开学初, 我校要求各班主任对本班的“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摸底, 了解基本情况、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分类区别对待。努力推行“家长式”管理, 弥补家庭教育的空白。“代管家长”由班主任或科任老师担任, 做到“四掌握、四管理”, 当好“五员”。四掌握即:掌握“留守儿童”家庭背景、思想表现、学习成绩、日常行为;四管理即:管思想、管学习、管生活、管身体;五员即:情感沟通员、日常行为监护员、生活起居员、思想品德辅导员、健康成长指导员。
2.2 切实关注留守儿童的衣食住行, 让留守儿童享受家的温暖, 体味生活的乐趣
衣食住行是生活的四大要素, 这四大生活要素则应由老师来照料。学校应该做到: (1) 加强学生食堂的管理, 让学生吃得好。 (2) 加强寝室的管理, 让学生住得好。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让学生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3 填补家庭“爱”的空白, 营造浓厚的人文关爱气氛, 让学生感受身边的父母关爱, 体味姊妹亲情
农村班主任和教师要对“留守儿童”给予特殊的关爱, 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我校要求班主任工作要努力做到“三知、三多、三沟通”。 (1) “三知”即知“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知代管人的基本情况, 知“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的去向及联系方式; (2) “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 多开展一些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 多到“留守儿童”家里家访; (3) “三沟通”, 即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 定期与“留守儿童”的代管人沟通, 定期与各班的班主任沟通, 交流信息和管理经验。
2.4 举办丰富多彩的课余文体活动, 让学生享受丰富的课余文化生活, 发展业余爱好
寄宿学校对留守儿童而言, 既是校园, 更是家园, 必须为学生创设课余活动平台, 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使留守儿童进得来, 学得好, 玩得乐。我校做了以下两方面工作: (1) 完善了活动设施, 定期对学生开放; (2) 组织各种活动, 发展业余爱好。通过活动, 学生的课余生活大大丰富, 特长、潜力得以挖掘, 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
2.5 构建心灵“家”园, 加大学校投入, 为学生与家长交流沟通搭建平台
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留守儿童”, 学校应格外关注他们的成长, 特别是心理健康成长。 (1) 课程教学中可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 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逐渐将心理咨询室引进学校, 配备心理教育教师, 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 共同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 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2) 一年来, 我校投入资金, 安装了15部亲情电话, 一间亲情视频教室, 学校定时向学生开放, 这样, 学生可以经常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 帮助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孤僻、胆怯、冷淡等心理, 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教缺失。
如何让留守儿童快乐地成长, 愉快地学习, 是家庭、学校、社会都应该关注的问题。希望在学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下, 让寄宿制学校的留守儿童过得更加快乐幸福, 健康成长!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逐渐成为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体制, 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其子女无法跟随父母进城就读, 只能留在家乡接受教育, 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留守儿童”。据有关方面200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 全国1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已有近一千万。如何让留守儿童从小接受良好教育, 学习知识, 养成良好习惯, 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是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现阶段, 农村寄宿制学校是教育留守儿童的主要阵地, 如何在这个阵地上, 培养教育好留守儿童, 其责任重大且意义深远。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现状分析,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材料》中国和平出版社
[2]《心理学专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3]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 《中国心理卫生》, 1999年第12期
[4]皖少:《“留守小队”送温暖》, 《辅导员》, 2006年第7、8合刊
农村初中地理教学浅析 篇7
一、师生思想意识的误区
受应试教育思潮的影响, 地理学科被推向了教育学科的边缘。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对地理课程的理解不够, 甚至曲解, 很多人认为地理是副科, 上地理课就是放松课, 升学考试又不是主要科目, 学不学无所谓, 学校也不够重视, 于是地理教学举步维艰, 于是教师穷于应付, 于是学生不愿学习。此外, 地理学科的教具配备不够齐全, 甚至连最基本的教学挂图都没有。责任心强的老师, 上到较为重要的章节, 相关的图画就自己动手。我深有体会的是, 在制作教具时, 自己尽心尽力地做, 却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且受精确度和图面大小的影响, 使直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只有一本课本, 连最常用的地图册都没有, 更不用说课外练习用的填充图, 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 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而且学而不练, 致使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难以提高, 影响学生的后续发展, 导致初中和高中地理知识的严重脱节。
二、地理教学模式过于单调
由于学生学习不热心, 大多数地理教师授课时也不怎么上心, 教学内容刻板、形式单一。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是传统的灌输方法———我念书, 你听书。教学中没有地理学科的特色, 地图利用少, 由于怕麻烦, 授课中不在黑板上绘制图形讲解, 使教师的基本技能或多或少地缺失了, 不能更好地彰显“授人以鱼”的技能。不少老师照本宣科, 课堂上只是简单地把内容复述一遍或把重点抄一遍, 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丧失, 课堂气氛郁闷, 挫伤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不符合初中学生年龄段的学习要求。“一本书、一支笔, 我若写、你就抄”成了农村地理课堂教学的真实写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独立性、自主性、创新性都成了“天方夜谭”。
三、学生自身学习方式有待转化
由于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的熏陶, 大多数学生生性腼腆、性格内向, 生怕讲错, 认为与其被别人耻笑, 还不如闭口不谈, 把自己封闭起来, 宁可视野狭窄, 也不愿和别人交流, 因此学生对地理知识了解较少, 基础普遍较差, 导致在教学中师生互动难以开展, 许多时候教师的启发诱导成了剃头的担子———一头热, 启而不发, 诱而不导, 有些时候出乎预料, 叫人哭笑不得。
例如:在学习世界语言和宗教这一节时, 课前我已经布置学生查找本民族的语言习惯资料, 以便上课时他们能主动地参与教学, 但是在导入新课时, 我重点安排一位学生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彝语, 向全班介绍自己的情况, 总以为“水到渠成”, 定有一个好的开端, 也满有把握地认为学生能信手拈来, 可是这名学生却“金口难开”, 要求其他学生上台尝试, 还是三缄其口。由于时间关系, 我只得用汉语和夹生的英语介绍自己, 引入课题。在讲到世界的宗教时, 我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 分别代表不同的宗教, 在推举一位代表发言, 最后却是“讲不出来”、“不会讲”, 效果不言而喻。课后我询问那些学生为什么不配合上课, 有的说“胆子小”, 有的说“怕害羞”, 有的说“不知到什么地方查找资料”。我后来一想, 的确有些茫然, 城乡的差距竟然表现得如此突出, 电脑、网络、报刊, 都是些新鲜的玩意, 学校里有图书室, 却隔三差五不开放, 甚至有些家庭连电视机都没有, 他们怎么获取课本之外的东西呢?这些实际困难, 客观上也是对教师的考验, 使我意识到要改变现状, 就要联系实际, 在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方法上下功夫, 从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出发, 激发他们的兴趣, 使他们乐于参与, 从而构建一种宽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多给学生一个鼓励的眼色、一个期待的目光、一个灿烂的笑容、一份无私的爱, 相信他们, 给他们搭建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 使他们能够无所顾忌地施展, 在知识的海洋中快乐遨游。
四、农村地理教师缺少交流和展示的平台
在学科进修、教学交流、观摩学习方面, 农村教师较为缺乏锻炼的机会, 即便是简单的教研活动, 举办的规模较小, 频率较低, 有时只不过是走走过程, 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经验, 走出去看、请进来传, 相互交流, 共同分享, 那是奢望。由于缺乏交流, 就容易迷失自我, 于是感觉良好, 孤芳自赏。加之教学设备欠缺, 课程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 一些老师们眼光有限, 自以为是。“普九”时期的远程教学、多媒体教学、互联网教学, 设备形同虚设, 甚至无法启用, 哪怕是简单的课堂教学实录也因条件不足而无法实现, 这样怎么能拓宽视野, 扩展教学内容?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就成了一句假话。
例如:在教学气候有关内容时, 欧洲西部和北美洲西部, 两地同处于北半球中纬度, 都是大陆的西岸, 并且都有巨大的山系, 但两地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范围为什么一个很大而另一个却很小;如果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直接用欧洲的阿尔卑斯山系和北美洲的安第斯山系作比较, 学生就一目了然, 很直观地发现, 高大的阿尔卑斯山系是东西走向, 与西风的方向是一致的, 西风就能长驱直入, 因此来自海洋的温湿空气影响的范围较为广泛;相反, 安第斯山系却呈南北走向, 对西风的前进造成了阻拦, 因而只能形成狭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影响的范围就较小。但是, 缺乏了直观的教学手段, 说一千, 道一万, 学生也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老师说什么是什么, 被动而抽象地听“天书”。这也使我感到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谈农村初中地理的有效教学 篇8
一、影响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的主要因素
1. 学生因素
虽然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但教材对学生的要求太高, 根据学生的心智特点, 初一学经纬网, 学生没有形成空间概念;学世界地理, 太遥远, 地名又太难记;教科书上的内容、图片太少, 语言不够活泼;查其他资料, 没那个时间和条件, 在学习上会遇到很多困难。自主学习无法顺利实现, 于是对地理学习不再有兴趣, 接着就失去了信心。而且, 农村初中班级过大, 学生人数多, 每个班七、八十个人, 每个地理教师至少教六个班级, 教师不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因此造成了学生个体差异明显, 后进生进步缓慢。再者, 课后与学生沟通的时间也不多, 情感联系由此而减弱。
2. 教师因素
目前农村地理教师整体素质还是不高。很多教师专业不对口, 教师之间的竞争力不强。课前备课不充分, 教法落后, 能教教材就不错了, 用教材教就太为难他们了。在课堂上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搞活课堂气氛。课后又不及时督促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甚至说对学生缺乏耐心和爱心。教研活动是形式上的, 教学反思、案例研修是大部分农村中学还未涉及的领域, 外出学习的机会少, 教学理念难以改变, 教学水平难以提高, 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3. 教学资源的因素
当城市的学校黑板变成了白板, 拥有专用的地理教室, 谈论遥感影像及数字卫星时, 农村中学大部分教师在使用挂图, 甚至挂图都没有, 更不要说经纬仪、地球公转仪和中国34个省区拼图等。空间立体的东西不能直观地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 学生难以理解。
二、提高农村初中地理教学效率的对策
课堂教学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遵循教学规律, 实施有效教学行为,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愿和奋斗目标。然而在当前的农村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着上述问题, 没能真正做到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力培养的现象。结果是教师教得很辛苦, 学生学得很累, 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所以, 对于农村初中, 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自觉地、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 提高常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教师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常规课堂教学能真实反映教师的功底、教学的常态、教学的效益。常言道:名师出高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师必须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 要坚持与时俱进的理念, 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地理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 可以包含语文、数学、英语、历史等多门学科的知识, 如:一些诸如“秦晋之好、黔驴技穷、蜀犬吠日、粤犬吠雪”等成语就包含了语文和历史知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用一些古诗词来表达, 如在讲内蒙古高原地形平坦时, 教师可以引用“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地见牛羊。”讲三峡水流速度快时, 教师可以引用“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些是学生耳熟能详的, 会和教师一起感同身受, 所以, 教师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同时要练就过硬的专业技能。如, 要能手绘世界轮廓图、中国轮廓图以及其他各种地图等;要经常教学理论知识。
教学有法, 但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仔细研究《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 大量查阅资料, 灵活应对课堂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教师应精讲精练。不仅要备教案, 还要备学案, 以学生为中心。知识讲解要举一反三, 化难为易, 让学生享受到学地理成功的感受。尽可能让学生快乐的学习, 学习身边有用的地理知识。
2. 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
尽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中指出:要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的资源, 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农村中学的地理教师应自觉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 如收集世界地理景观图片、中国地理景观图片等;指导学生用乒乓球等材料做经纬仪模型;利用泡沫塑料、沙土等制作地形模型;鼓励学生开展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的活动;指导学生编辑地理小报, 丰富地理课程内容, 增添地理教学活力。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真正做到让学生自主学习。
其实, 农村初中地理的有效教学过程, 就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
农村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隐忧 篇9
一、农村难以成为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强大后盾
由于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差别很大, 而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需要有大量的、可供选择的信息学习资源和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 而且全国初中地理教学只有一个地理课程标准, 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 是不符合实际的。农村大部分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较落后, 难以成为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强大后盾。农村初中地理教学软硬件均不够完善, 要进行地理新课程改革尤显“水土不服”, 面临严重问题。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后, 区域、城乡之间教育的公平问题日益凸显出来[1], 城乡之间的初中地理教育质量差别愈来愈大。
二、初中地理教学地位尴尬
1.“副课”地位
考试的评价功能对教育教学行为会产生导向作用。国家规定高考、中考要考地理, 则中学地理教学就会受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地理教师教学热情高涨, 学生及家长积极配合, 高度重视, 教学效果良好。否则, 地理教学就像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影子, 正常的课堂教学都会难以开展。由于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高考不考地理, 2001年新一轮课程改革前, 全国各省中考不考地理, 2004年6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全国38个新课程改革国家级实验区迎来了新课程环境下的中考改革, 但至今有些省、市的中考地理分数只计入毕业成绩, 不计入升学成绩, 造成有些学校只在初一、初二开设地理课程, 初二进行毕业会考后初三不再开设地理;有些省、市初中地理不用进行中考或会考, 即使中考考地理, 但所占比例小, 且考核的内容也是非常基础的, 试卷也不能反映出学生所学, 学生即使平时不认真学习地理, 只要中考前突击记忆也是能考高分的。
不少农村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及学生家长对于新课程教学改革还处于传统教育教学的思维当中, 学校所有的工作几乎都是围着中考转, 认为只要中考成绩好, 就是人民满意的好学校。由此便导致许多农村学校不重视初中地理教育, 把地理作为“副课”。绝大多数学生及其家长对地理学科也极不重视。学生上地理课积极性不高, 甚至把地理课当作是放松神经或做其他课程作业的自修课, 课后更不愿花时间去复习巩固, 这对地理教学形成了非常大的冲击, 导致地理教学工作举步维艰, 地理教师提职提干较难, 地理教师专业思想发生动摇。
2.教而少研
很多农村初中没有成立地理教研组, 地理科的教研活动很少或者根本就无法开展, 没有开公开课或者探讨课, 校本研修培训力度不够。学校对地理科目的教学常规工作的检查也不重视, 导致老师备课、上课、改作业和课后辅导工作环节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给学生和老师造成地理科目根本就不重要的感觉。
三、农村初中地理教师整体素质偏低
1.地理教学师资力量不足
农村初中学校专职地理教师少, 科班出身的地理课专任教师更少。我们对某市33所农村初中学校进行调查, 得到以下数据:33所学校中, 有18所学校一个科班出身的地理教师都没有;33所学校共有教师139人担任初中地理课堂教学, 其中地理本科或专科毕业的教师只有23人, 其他116位非地理专业毕业的教师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兼职教地理的教师。由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生物、历史、教育管理、美术、音乐、体育、计算机等学科的教师兼职担任地理课程教学。2转教地理的教师。主要是一些“老弱病残”的年长教师转专业改教地理学科;大学刚毕业的其他专业教师, 因其专业教师过饱和而转专业改教地理学科;农村初中近年来学生人数减少, 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师数量需要减少, 有些老师只好半路出家转教地理。3以工代教的职员教地理。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情况, 我们分别到六所农村中学共观摩了10节公开课, 发现所开课教师中, 除2位特别有钻研精神的优秀教师上的是优质课外, 8位教师缺乏地理专业知识, 对地理学科教学的认识和研究程度不够深入, 知识间的联系很难讲授清楚, 甚至有些老师连一些基础的地理专业知识都不懂或弄错。
农村初中地理教师对地理新课改知之甚少,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已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 但我们调查的40位农村初中地理教师中, 没有1位教师知道有《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2.地理教师教育理念陈旧
大部分初中地理教师对新课改不了解, 或知之甚少, 仍然是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 看不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用一把尺子要求所有的学生, 主要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 没有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课堂教学方法单调、枯燥, 基本上还是靠一支粉笔一张嘴。地理要中考的学校, 大部分地理教师上课不是按课程标准的要求, 而是按中考考试大纲考点要求, 采用灌输法, 从头讲到尾, 包办代替, 教师唱的是独角戏。
有部分教师对新课改了解而且是热情的, 但观念过于偏激, 容易陷入新的误区, 认为新课改是对旧课程的全盘否定;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认识极端化, 如对学生身上的毛病不但不加以批评教育, 帮助其克服, 反而当作学生的个性化加以纵容;教师在教学中忽视或者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 过于重视新的教学方式如探究性学习等, 但却没有真正理解其教学实质, 教师不加以引导, 认为课堂吵闹, 小组学生七嘴八舌地说话就是探究, 教师缺乏课堂调控艺术、能力和技巧。
部分教师上课照本宣科。有不少初中地理教师, 还是以教材为中心, 一切教学活动围绕教材展开, 照本宣科, 认为讲完了教材中所规定的内容, 教学就算结束了, 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 三维目标实现了没有, 教师是不会去关心的, 教师注重的只是短期效应, 而忽视了应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地理教师专业知识储备不足
新课程教科书的内容结构都有一定的变化, 拓宽拓深了地理知识, 科班出身的地理教师均感到力不从心, 更何况非科班的兼职地理教师呢?非科班的地理教师没有经过地理专业培养, 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 对地理教学内容把握不准确, 难以达到应有的认识高度, 面对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要求, 不懂得如何备课、如何教学;对课程标准的学习不深刻, 授课时讲不出知识联系, 教师制作地理教学课件能力也较低, 上课照本宣科或过分依赖教参及网上教案, 不能较好地整合和利用教材内容。兼职教师需把主要精力用来担任其他科的教学, 也就没有多少精力专心于地理课堂教学了, 上课普遍存在一种应付心态, 能把学生管住就行, 这怎么能完成教学目标?
4.地理教师继续教育不到位
(1) 培训机会少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教育培训、专家讲座、教学比赛活动, 大多没有地理学科。有些面向地理教师的培训, 但因农村学校经费紧张, 不能完全解决或只能部分解决教师的培训费用, 参加培训的地理教师需自掏腰包, 可农村初中教师的家庭收入普遍偏低, 有些老师最终只好放弃培训机会;农村初中也缺少一些有关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书籍或资料;地理教师也难走出校门观摩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农村中学教师上网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因此, 网络培训很难开展。
(2) 培训形式化
现在的培训很多也只是形式化, 有教师戏称:培训培训, 无非就是让老师报个名交个钱, 再给你发一个培训证明罢了。至于培训内容是否是教师需要的, 在培训中能学到多少, 也就很少有人研究了。教师培训缺乏对被培训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指导。
(3) 自我充实时间少
地理教师必须勤于学习, 博览群书, 善于积累, 使自己不仅要有丰富的地理专业知识, 而且还要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应密切关注地理研究的前沿动态, 了解地理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 结合自己的地理教学加以运用。但现实生活中能够做到的却微乎其微。地理教师数量少, 教学任务重, 有的教师一人要担任六七个班的教学, 大多是跨年级上课;兼职地理教师更是难以分身。教师整天忙于备课、上课、批阅作业、学生的管理及辅导, 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加强学习, 充实自我, 自身素质难以得到提高。
5.地理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
据调查, 农村初中地理教师基本上能完成学校安排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但能把教学工作做到更好的就少之又少了。乡村学校教师的经济待遇普遍不高, 一些刚出来工作的年轻老师每个月还领不到2000元钱。很多老师经济和生活压力相当大, 即使工作出色也没有什么奖金, 工作积极性受到极大挫伤, 加之不少农村学校的管理就是狠抓成绩, 教师的职务晋升、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评职等均与学生的中考成绩挂钩。地理在中考中的“副科”地位, 使得地理教师在职务晋升、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评职等方面难以胜出, 这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广大地理教师的积极性、进取心和敬业精神。在教改上, 地理教师做一天和尚, 撞一天钟的惰性心理尤为普遍
6.地理教师课程开发举步维艰
开发开放的、富有活力的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是地理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地理新课改中的亮点。从理论上说, 在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 学校地理教师具有极大的智慧潜能, 能提供新课改需要的巨大资源。但开发地理课程资源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 全新的领域, 无论是系统性、综合性、学术性、科学性还是驾驭文字的能力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这对于农村大多数中学地理教师来说, 是难以胜任的, 因为他们知识储备不足, 课程意识和技能缺乏, 甚至有些学校, 科班出身的地理教师一个都没有, 外行的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对地理知识间的联系均难以讲授清楚, 只要加以拓展就有可能出现知识性错误, 在教学参考资料、地理教具少, 上课只得照本宣科的情况下, 又怎么能搞好校本教研, 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进行课程开发呢?
四、学生综合素质普遍较差
农村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从总体上来看与城市学生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村学生起点低, 文化素质不高;学生的接受能力、知识面、活动能力较为薄弱;由于基础差, 学习自觉性不高, 对知识的追求没有明确的目标,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除了课本, 学生很少有其他学习资料和资源等;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思想包袱, 如今后的学习、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工作选择等。加之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对地理课重视程度不够, 也很难有什么兴趣。这些都严重地制约着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 进而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不快。
五、家庭教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1.教育理念陈旧
据调查, 农村95%以上的家长没有学习过如何教育子女这门学问, 其中, 隔代家长的这个比例接近100%。祖辈的世界观形成于几十年前, 当时他们受教育的程度低, 思想旧, 他们中不少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几十年前, 特别是不少家长认为人的一生都是命中注定的。在与孩子的亲密接触之中, 他们的观念无意中会传播给孩子, 无形中增加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难度。
2.教育时间少
许多家长忙于工作、忙于生计, 不少人成为城市的农民工, 与孩子相处交流、谈心的时间很少, 家庭教育的任务主要落到爷爷奶奶身上, 隔代教育, 使得大部分留守孩子连最基本的为人之道等是非观念都不清楚。农村家长几乎把所有教育孩子的责任全交给了学校。
3.教育方式极端
有不少农村家长对小孩的教育方式极端, 他们对小孩的要求不是过分严厉, 就是过分纵容;简单粗暴, 溺爱有余;过分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 忽略孩子的精神需求。不少家长没有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 一味地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忽视了孩子独特个性的培养。许多家长虽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 但对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没有正确的认识, 仍然以追求高分为目的。许多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是为了考上高中、考上大学, 他们关心的是统考科目的分数, 认为“副科”地理学得好坏无所谓, 甚至认为小孩学习地理是浪费时间。
4.学习意识淡薄
农村多数人文化层次较低, 学习氛围不浓, 也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加之部分学生过于迷恋电视、网络, 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学习中刻苦性不够, 导致知识储备不足。有些家长文化素质偏低, 对子女的学习关心不够, 要求不高, 个别家长甚至抱着把子女交给老师、学校看管, 以免子女到外面游手好闲、兹惹事端等给其增添麻烦的不良心态,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基本不过问, 导致学生学习意识淡薄。
六、教材内容改革超前
课程改革后的初中地理教材内容与以前相比, 教材正文内容较少, 相关地图、活动、案例增多, 教材内容力求突出时事热点问题、时代气息, 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需要用教材教, 不是教教材。因此, 挖掘教材内涵, 恰当地选择多种课程资源如教材、地图、参考书、多媒体课件、电影、幻灯、录音 (像) 带、照片、图片等来丰富地理课堂教学就显得尤其重要。可这对于教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较弱的农村初中来说, 地理教材便成为知识容量大, 难度大的教材。
七、教学评价改革滞后
目前, 与地理新课程改革相配套的评价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考试制度改革进展缓慢。在农村, 社会、学生家长甚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仍偏重于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学校评先及教师的评优评先评职、奖金等挂钩。如果学校升学率高, 则学校的招生生源既多又广, 反之则学校招生生源少, 教师也会因为“业绩”不突出而职称评定困难。学校和教师为了生存和发展, 不得不片面追求考试分数和升学率。
而目前的农村, 传统考试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1有些农村学校中考考地理, 但地理中考“考纲”是由各市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 要求远远低于地理课程标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某些改革意识强, 受学生欢迎, 教学水平高的教师, 在考试面前的分数甚至不如某些满足于向学生灌输现成结论, 采取满堂灌的地理教师。教学评价的压力导致初中地理教师上课时所定的重难点基本上是按照考点要求, 而不是按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 教师搞题海战术, 抓考点落实, 增加考试次数, 走上了应试教育的回头路。2有些农村初中中考不考地理, 地理课时、地理课堂教学纪律难以得到保证, “三维目标”难以实现。由于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 农村初中地理科自然沦为“副科”了, 极大地阻碍了地理科的建设。考试评价与课改的要求不统一, 是当前严重制约农村初中地理新课改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
“没有地理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发达地区初中地理教育取得的显著的教育教学成绩来看, 课改方案本身比传统的方案先进。地理新课改具有科学性、针对性、时代性、现实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征, 因而新课程改革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深化的过程。面对农村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农村初中地理教师均应高度重视, 坚定改革的信念, 齐心协力, 各司其职, 根据问题产生的根源找准突破口, 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 创造条件, 加大投入, 完善机制。确保农村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植根于一片肥沃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并健康茁壮地成长。
参考文献
西部农村初中地理 篇10
【关键词】农村教育 初中教育 地理教育
0前言
农村的教育发展一直比城市慢,因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较慢的缘故,教育上许多准备工作都跟不上,硬件设施也一直缺乏资金而无法备齐。农村地理教育的困境根源在于资金和人才都跟不上,但是现阶段想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又难以短期内见效,如何解决初中阶段农村地区的地理教育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1农村初中地理教育的重要性
农村地区的教学能力一直就比城市地区要差,在科目的设置上也是如此,有时候一些农村学校只有语文、数学、英語等几门主课,在初中阶段较为次要的地理科目,很多学校都没有开设。地理教育虽然在初中阶段不如三门主课来得重要,但是这也是一门能够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自主学习的科目。而且,在高中阶段,地理将会成为一门主课,初中阶段的地理是为了学生将来能够更好地掌握更加深刻的知识而做的准备。农村地区的学生若是没有在初中阶段对地理课程有一定的接触,那么在高中就会比城市阶段的学生落后,从而加重了农村与城市学生之间的差距[1]。
2农村初中地理教育面临的困境和对策
2.1硬件设备缺乏,从自然条件入手
农村初中地理教育一大困境就是因为资金的关系,农村地区的教育硬件设备一直跟不上教学需求。地理课程对于硬件设备的需求较低,但是也需要各种地图、地球仪的辅助,城市地区能够有多媒体帮助学生领略各种地区的地理风光,也能够为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剖析各种地理环境[2]。碍于经济发展的限制,农村地区没有强大的硬件设备支持,学生只能用地球仪、地图等物件学习地理知识。农村地区若是想要做到和城市地区教育一样的程度,那么无疑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这显然较为困难,因为农村地区生活的人大多是农民,农业但从经济方面的发展较为落后,农村地区对于农产品的加工也较少,大多都是直接输出农产品。而且短期内想要对农村经济有一个飞跃式的提升较为困难,在教育上面的资金也很难有大幅度的增长。但是农村地区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靠近自然环境。不一定非要学习城市的教育方式,给学生添置许多硬件设备,教育的方法应当因地制宜,从身边入手。农村和城市不同,那么就不必做到和城市一模一样,农村也有自己的优势,可以从自己的优势入手塑造农村特色的教育方式。初中阶段的地理并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知识,不需要学生花费巨大的经历,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农村地区广阔的自然环境是天然的优势,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离开课堂走入自然,到自然中学习地理知识。借助硬件设备达到教学效果终究还是让学生看和听,并没有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无法开拓学生的眼界和思维能力。学生在自然中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去学习知识,自然要比通过媒介体会知识要来得深刻[3]。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势必得到极大的提升,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培育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思维能力。
2.2教师人才缺乏,国家进行调控
农村地区的地理教育发展缓慢的另外一大困境就是教师人手的缺乏。在农村地区,教师这一职业人才本来就较少,因为农村地区经济条件生活条件都比不上城市,人们为了更好的生活也不愿意到农村地区从事教育活动。这就导致了即使是几门主要课程都很缺乏教育人手,更不要说非主课的地理课程,有时候农村学校的地理课程是由其他课程的老师代为授课的。这显然不利于农村地区学生的地理学习,因为虽然同为初中课程,地理课程的教学方式、知识重点、教学目的等还是和其他课程有着一定差距的。非地理课程的教学老师很难正确把握初中阶段地理教学的重点,也就无法带领学生进行正确的初中地理学习。人才缺乏的根源在于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落后,无法聚集人才。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在短期内无法做到飞跃性发展,也无法比拟城市中的生活条件。在这方面,还是需要国家进行规划。首先可以在农村地区的周围建立学校城,也就是将高中院校、职业高中、大学校园搬迁到农村的周围。因为农村地区周围土地广阔,建立学校较为便利,而学校的建立有助于聚集人气,需求的产生能够带动消费和经济的增长,所以在短期内提高农村周边地区的生活条件[4]。同时,国家应当出台政策支持教师到农村地区进行支教,在薪酬、福利、待遇方面给予农村教师优惠,这样才能让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聚集到农村地区,增加地理等非主课的教师数量,最终达到提高农村地区的教学水平的目的。
4结语
农村地区的教学水平一直落后于城市地区,地理课程的开展也是颇为艰难,总体面临着硬件设备缺乏,教师人才稀缺的两大困境。在这两方面,前者可以通过发扬农村地区优势,让学生到自然中学地理的方式解决。但是后者还是需要国家做出调控,或者安排学校搬迁到农村附近增长人气,或者给予农村教师高待遇以提高农村教师集聚度。
【参考文献】
[1]明德勇.农村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以仪陇县H中学和泸州市M中学地理为例[D]. 四川师范大学 2015:49
[2]吴书丹.新课程背景下贫困地区初中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以贵州省水城县为例[D]. 湖南师范大学 2014:39-43
[3]江红来.新课程下农村初中地理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7:10-13
西部农村初中地理 篇11
关键词:农村,初中地理,困境
引言
初中的教育教学中, 冷热不均的问题还比较普遍, 在农村初中的地理教育课程当中, 对学科的重视度有了不同程度的降低, 这些不仅是在思想认识上有着体现, 同时在教师资源的配置上也有着重要的体现。针对农村初中地理教育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加强其理论研究就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农村初中地理教育的困境体现及成因分析
1.1 农村初中地理教育的困境体现
从当前我国农村初中的地理教育现状来看, 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主要体现在对地理教学的重视度不够。农村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 老师和学生都把精力放在一些主要的科目上, 例如语文、数学等, 由于地理所占的分值不高, 对地理课程长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在教学的投入上也不够。在农村尤其是在落后的农村, 人们在受教育的程度上都相对不高, 对人类的认识活动和地理间的关系认识不多, 所以也就在重视度上得不到提升[1]。
其次, 在初中地理的师资配置上存在着较大问题, 农村的教育水平相对城市比较落后, 在师资力量上更不能相提并论, 师资队伍在规模上和整体的素质上都需要进一步提升。大部分地理老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比较匮乏, 一些青年教师在其他课程上进行任教, 甚至年龄大的将要退休的老师也被安排在地理课的教学上, 而当前的学生思想多元化, 这些年纪大的老师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就不能有效满足学生的需求, 教学效果也欠佳。
再次, 初中地理学科在中考科目的设置没有合理化的呈现, 这就对地理教育起到了制约作用, 造成部分学校领导和老师的误导, 认为地理分值对中考不起决定性作用, 为能够追求升学率, 地理课程的学习形同虚设草草而过, 更没有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加以重视。这些问题均源于中考制度设计不合理, 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村初中地理教育的整体发展。
1.2 农村初中地理教育困境成因分析
农村初中地理教育的困境成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因素在于教育投入的不充分以及地理教育资源的匮乏, 农村地区的初中地理教育的基础教育的投入和城市相比较仍有很大的差距。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模式, 对农村的基层教育资源的供应就受到了影响, 有限的经费在农村的学校使用过程中就出现了僧多粥少的状况。还有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不均衡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2]。
此外, 农村地理课程改革缺乏相应的配套支持体系, 农村初中实施地理课程的条件不充分, 农村初中地理教师对新课程模式有着抵触等等, 这些方面对农村初中地理教育都会形成很大的障碍。
2. 农村初中地理教育的优化策略实施
第一, 对农村初中地理教育的优化要能够从多方面进行实施, 首先要能够在观念上进行积极的转变。地理是自然学科当中比较重要的一门课程, 在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 可持续发展和地理课程的学习之间的关系也愈来愈紧密, 所以要能够在农村初中的地理课程学习上得以强化, 积极转变思想观念, 学校老师和领导以及学生等都要能够对地理课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第二, 对农村初中地理的教师队伍要能够加强培训, 将其整体的素质进行提升, 农村初中地理教师的来源比较复杂化, 而地理专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比较缺乏。要能将这些层面的问题积极的解决, 确保地理教师的编制不能够被其他教师岗位以及编制人员所占用。
第三, 对中考的科学设置要能够合理化, 将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积极培养, 把素质教育要能够全面推进。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将地理课程的学习和实际生活相联系, 这样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然后在情境设置作用下来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3]。
例如:在学习到气候内容的时候, 可将学生课前网上搜集的全国各地美食、服饰、动、植物等制作成PPT展示,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如生活在南方的人们爱吃米饭, 而北方人却偏爱各类面食?我国川、湘、黔等地方的人们为何喜欢吃辣椒?我国西北地区的人民头上总是戴着纱巾?……这些由平时随处可见的生活现象而产生的问题, 将会充分激起学生的热情, 课堂讨论的气氛也会变得很热烈, 学生的上课情绪也将高涨起来, 对相关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 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 要能够对农村初中的学校在地理教学层面能够保障, 鼓励地理教研的开展, 这也是支持地理教师专业学习的一种措施。从具体的措施实施上来看, 主要就是要能够对教学的条件积极的改善, 对地理教学加强保障。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将教学设备要能具备, 有条件的学校, 可以利用地方教育投入, 视具体情况增加幻灯机、投影仪、电脑乃至互联网等新型教学媒体, 提供包括地理学科在内的各学科教学使用。同时也要能够对地理教师的学习以及教学研究工作鼓励支持, 通过一些奖金的设置能来促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 结语
总而言之, 处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下, 农村的初中地理教育所面临的问题还比较严峻, 所以对此要能够进行积极的分析应对, 多样化措施的实施以及全方位的考虑。只要能够对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性能够充分认识, 并付诸实践和努力, 就能够改善当前的教学现状。由于本文篇幅限制不能进一步深化探究, 希望此次理论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丽华.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学科整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4 (S4)
[2]孙芳芳.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村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2014 (12)
【西部农村初中地理】推荐阅读:
西部农村中学07-18
西部农村居民06-29
西部农村经济07-07
西部农村小城镇10-21
西部农村教育公平问题06-09
大学生“村官”与“三支一扶”、农村教师特岗、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人员的区别10-19
西部农户05-31
美国西部06-25
甘肃西部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