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的作业

2024-09-30

初中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的作业(精选7篇)

初中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的作业 篇1

初中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的作业

讲完《凸透镜成像规律》这节课,我的体会是: 这一节课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积极性提高了。由于学生还缺乏一定的实验技能,在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及时指导,学生实验时,老师要加强巡视和指导。个别小组只是好奇地观察成像情况,忽视了物距和像距的测量,使实验流于形式,得不到自主实验的结论。在归纳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成熟,在平常的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学生在实验室注意力不集中,着急动手,最好把实验步骤及注意点在前一节讲清,这样才能使实验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得到正确地探究结论。课堂准备了焦距f=10cm的凸透镜做分组实验,并要求学生在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中增设一列物距与焦距的关系,学生通过实验能体会到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物距有关系,但对于为什么要去找物距与焦距间的关系,学生没有认识。如果教师先让学生用一块凸透镜从远到近观察物体,再让学生同时用两块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并列从远到近观察同一个物体,不仅让学生体验了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物距有关,还让学生体验了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焦距有关。由此可以看出:教师挖掘教材不细不深,实验器材准备不充分,影响学生作出正确地归纳,得出合理得结论。

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的探究,通过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知识的升华,深化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从而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原理。

初中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的作业 篇2

1.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内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是光的折射教学的进一步延伸和深化,它是初中光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整个初中光学教学的难点。学生要在学习光的折射规律、透镜及生活中的凸透镜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前,已经具有凸透镜有关的光学特性、生活中的凸透镜、实像、虚像等相关基础知识(教材内容略作调整)。本节课对学生的操作技能有一定的要求,如对光具座的正确使用,寻找并获得清晰的实像。

由于本节的内容较多,需分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着重探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第二课时探究凸透镜成虚像的规律并综合归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本节课是这节内容的第一课时。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知道凸透镜所成实像的倒正、大小与发光体位置的关系;学会正确使用光具座进行实验探究。

过程与方法:经历产生问题、提出猜想、实验验证、分析归纳的全过程,体会凸透镜成实像规律形成的过程,并从中感受观察、比较、归纳、推理等物理科学方法;经历利用作图法的方法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感受统计和直观对归纳结论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作图法收集真实的实验信息归纳结论,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在小组和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懂得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体验成功的快乐,初步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

[问题提出]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教学难点分别为探究凸透镜成放大和缩小实像的物距的分界点(两倍焦距点);凸透镜成实像的物像动态变化趋势的表述。

[教学设计]

本节课设计的最大突破是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通过实施探究学习,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理解规律。具体地说,就是以凸透镜成实像规律的探究为主线,以问题为引导,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地归纳出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体会和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感悟成功的快乐、合作的重要性,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从凸透镜的应用开始,又以凸透镜的应用结束,这个过程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又从物理走向生活。

在本节课的实验探究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一张“学习活动卡”,便于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也便于学生分析处理实验信息,归纳实验结论。本节课的设计对教材的再处理的地方有:一是在探究前不直接告诉学生用焦距f作为参照的距离,让学生在寻求“在物距发生改变时,成放大和缩小实像的物距的‘分界点’(两倍焦距点)”的基础上发现焦距f是个重要的参照距离,从而归纳出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目的是想增强探究对于学生的深刻性:二是用带有刻度的“二极管发光体”替代蜡烛,用带有刻度的光屏替代纯白屏,并使用光具座替代刻度尺等,目的是增强直观性和简化操作;三是对原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记录表格进行适当调整,目的是便于对实验记录的处理和分析。

为突破教学难点,我进行了如下设计。首先,我将表格中己经采集的有关物像数据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图形,再通过图形叠加,来完成对信息采集从个别过渡到一般的方法来归纳结论;同时,利用讨论和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归纳无法通过实验探究来找寻的成像规律。其次,通过演示物像动态变化的课件,帮助学生表述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像的动态变化趋势,同时加深学生对物像动态变化规律的理解。

1.复习并设置问题情境,引入课题

在复习照相机、投影仪成像情况的基础上,教师演示由LED灯做成的发光“海宝”。通过凸透镜成不同实像,制造冲突,引起学生质疑。教师:“‘海宝’离甲凸透镜很近,在银幕上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海宝’离乙凸透镜很远,在感光胶片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大家看,老师这里也有一只‘海宝’,老师想让它在离凸透镜这一位置通过凸透镜成像在这张白屏上。请同学们想一想,在白屏上是放大的像,还是缩小的像?”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提出质疑。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制造矛盾冲突,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引入课题,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奠定基础。

2.实验探究

(1)合理猜想,引出验证实验

教师根据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猜想,引出分组实验。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及演示实验现象,师生互动,进行合理猜想。教师设问:“物距比较大,是成放大的像还是成缩小的像?物距比较小呢?”“根据刚才的实验,推测一下,有没有存在这样一个位置,物体既不成放大的像,也不成缩小的像?”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猜想,顺利引出探究实验。“引导”表面上是降低探究要求,但实质是提升探究要求——将课程标准中的“验证实验”转化为“探究实验”,为学生自主形成规律奠定基础,为突破教学难点之一奠定基础。

(2)指导实验

教师利用PPT和实物介绍实验装置、实验要领、小组实验任务、学习活动卡的填写及实验注意事项等。教师先提出:“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先找到一个清晰的像。在实验过程中,大家要尽量避免眼睛直视发光体。请试一试。”学生动手实验,在光屏上找清晰的像(如下图1所示)。教师随后让学生把光屏靠近或再远离凸透镜,再感受一下什么是清晰的像。

设计意图:通过讲解与动手实验结合的实验指导,让学生明确光具座等实验装置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有关实验信息的正确方法;同时,让学生明确安全操作的常识及分组合作的任务要求,为分小组进行探究实验奠定基础。

(3)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4人一组,每组两套实验装置、两张学习活动卡。组长合理分工,每小组找3~4个放大的像与3~4个缩小的像,或找出等大的像,并填写相应的学习活动卡。在此期间,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合作探究,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4)归纳实验结论

首先,归纳初步结论:各小组根据学习活动卡上的实验记录,分组讨论,交流所归纳出的初步结论。

其次,“转化”信息:教师分析每组所归纳出的初步结论的局限性,并对照PPT引导学生作图,使其分组将实验现象或数据转化成图像信息。学生将实验记录的结果“转移”到打印了凸透镜及刻度格的胶片上——用红、蓝、黑三色笔分别将成缩小、放大、等大像的物体、物距、像距、像以及像的性质等对应地画在统计图中,如上页图2所示“透明胶片制成的统计图”。

第三,整合图像信息,分析归纳最终结论。教师将所有小组“规格相同”的胶片统计图收齐并重合,从而整合实验信息,利用实物投影投放到大屏幕,全班学生对照统计图上整合的图像信息,分析、讨论、归纳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

设计意图:利用胶片“重叠”整合实验信息的办法,完成对信息采集从个别到一般、笼统到直观的过渡,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形成规律“铺平道路”;在分析统计图、归纳实验结论的过程之中,将讨论、交流、质疑、教师点拨(理论推导)、课件演示相结合,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规律背后的成像原理,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3.应用规律

教师利用学生所学的规律,用演示实验所用的凸透镜(焦距35厘米)在光屏上形成一个等大的“海宝”。学生利用所学规律,用各组实验所用的凸透镜和教师提供的白纸,为教师或同学拍一张合影。

设计意图:巩固、拓展所学的知识,从物理走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自我反思]

课后,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有如下几方面的体会。

1.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实施教学设计。本节课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探究式学习为指导,实施探究学习活动的设计。我既考虑探究目标的逐步达成,又分别考虑每次探究活动的侧重点,如本节课的设计不论是猜想还是实验归纳等,设计过程都是先讨论,再交流,最后质疑等。

2.根据学生的学情、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特点,创新探究教学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探究学习必定伴随着教学创新。第一,重视创新问题情境。本节课,我利用演示实验创设了与探究内容紧密结合、可见度大、蕴涵较强矛盾冲突的实验情境,唤起学生的探究热情,促使学生自主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实现了探究活动的问题引领。第二,重视创新探究实验。本节课实验采用标有刻度的LED发光体代替蜡烛,采用带有刻度的白屏代替纯净白屏,把光具座上标尺的“O”刻度从最左边改到标尺中间等,将一些只能定性的实验信息定量了,增强了探究实验的有效性。第三,重视创新科学方法。我采用图像法和“胶片重叠法”直观、完整地呈现实验信息,降低了学生归纳的难度,顺利达成了探究学习的目的,即学生自主形成规律。第四,重视创新过程质疑。我在对照“重叠后的统计图”分析归纳规律时,有针对性地提出质疑,培养学生科学归纳的能力。

3.关注课堂生成及时调整教学实施。教师要动态控制探究性学习过程,减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失误。本节课,在探究实验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只是定性记录,而没有记录成像的具体高度。于是,我迅速对学生进行引导,才使后面的探究得以顺利实施。

4.关注互动,注重激励。积极的情感体验是有效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保障。本节课,我尤其重视与学生的对话互动、情感互动,使学生在整个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信、成功和快乐。

[专家点评]

本节课是一堂以问题为导向的实验探究课,执教教师的预设目标无论在探究过程还是在思维能力的要求上,都比教材的编写意图更为开放与拓展,即不采取课本上验证式的学习过程,而是设计为:在不人为设置U=2f作为物距的分界点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去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践表明,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那么,这个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如何有效达成的呢?概括地说,有以下三点。第一,把原定课时的内容改为2课时,使探究过程在时间与活动空间上得到保障。第二,分步合作探究,做到操作上先示范,后动手;数据处理上,先个别,后一般;结论上先观察,后归纳推理,以此化解因探究过程中操作环节存在的问题与困难。第三,创设问题情境与对话,启发学生主动积极思考。在活动中,执教教师让学生自己发现U=2f是实像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并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用推理的方法得出凸透镜成实像更一般的结论,以此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执教教师设计的体验和认识科学方法(如图像信息集聚、外推、完全归纳等)的运用环节对学生问题的解决与规律的获得有重要意义。

初中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的作业 篇3

有设计空间,有操作空间。在凸透镜成像的教学中,整个想法是:nn 1评论旧知识介绍新的lessonnn 2热身训练清除障碍3学生实践收集evidencenn分析教师-学生Dialoguenn 5原位实验开发。在实践中,1,2是非常流畅,为3打下坚实的基础,给学生完成真实图像的缩小,放大图像的六组实验只花了22分钟。由于收集了实验证据的一个失败点,导致分析和演示链接做得不够。原位实验开发是在扩展的教室中完成的。一个预期是意想不到的学生对教学设计的差异,1,2,3步整体旅行,4,5步离开空间。课程按计划进行。完成热身训练,花了15分钟,这一次值得。在这个会话中,训练是进行看起来像,以澄清概念和寻找的方式,清除物距,像距离的概念,并从记录材料技能读取距离。一起完成一组数据,物距40cm的实验,记录演示,学生将列的字符识别为记录。在热身训练的学生没有人留下来下一步打下坚实 所有学生在7分钟内完成了六组实验的现实。有一个老师的问题来检查收集的数据和性分析的真实性,如物距是40cm,像14cm,14.5cm,15cm,距离收集的不同。再次提醒学生屏幕的位置是最清楚的当屏幕上的位置。教师统一引导观察方法虚拟图像的方式,所有学生将被观察。快速进行实验。到第34分钟,完成了9个实验。在16分钟的分析和论证应该是非常充分的,但实际上,演示的分析没有出现过错。原因是收集的证据,如距离是非常不同的,如物距13cm,由于距离25cm,36cm,46cm等不同情况,收缩图像之间的图像差异是更大,论论的分析不是一般的困难。为了保持原始证据不能分析得出结论,修正后的实验数据需要很多时间,虽然类再次从17,18 cm做对象的两种情况,但差异仍然存在。不得不放弃不科学的实验,进行分析。实际上,每组学生做10次实验,而没有让分析成功完成的原因是由于前期准备不够.nn其次,细节确定成功或失败对象距离是40cm是,像14cm,14.5cm,15cm,所以差异值得分析,归因于学生找到实验的位置,测量的程度由第二次测试引起。类从17cm实验中重做对象,整组九组,两组实验根据结果(同样)和原始实验一致,这验证了我的类的方向,当判断是正确的但是两组与原始实验数据测量相同的距离仍然不一样,凸透镜焦距不一样。希望避免这个问题,解决课堂上的困难有一个更大的困难。教学设计根据整个凸透镜焦距设计的实验方法,我们共同完成九组实验,填写黑板形式可以分组,这不会对结论产生影响。实际教室,实验数据收集差异影响分析和演示链接。原因是没有前期准备是不够的,不能通过实验选择一个好的均匀凸透镜焦距。第三,思考的主题,清理messnn选择从前后的距离夹具 由两个实验组收集的实验数据与测量结果一致,恢复了一小部分情况,但分析和演示问题4,5用于改变物体之间的距离没有反映。在课程总结中,只有自嘲:老师犯了一个错误,所有的小组实验数据集团在一起分析论证实际上是不科学的,因为不能保证你使用凸透镜焦距准确同样,用一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更多的结论,你回去使用自己的实验数据继续分析。第四,设计完成思考1,所有学生做9组实验,可以完成,早期预热训练解决。坚持这种做法,学生越来越熟练的活动,实验技巧得到了提高。2,预选择一个好的焦距的凸透镜,让学生填写在黑板上的形式,你可以激发学生提高实验的有效性和速度3,蜡烛选择硬度相对较大的白蜡烛,火焰相对较小,做放大实验,在屏幕上仿佛没有超越屏幕。4,进入图像的三组实验数据,尽可能从节点一些。如18cm,看不到大小,或火焰,怪怪的灾难。13 Cm太大,清晰的边界很难确定。材料从17厘米,16厘米,15厘米或14厘米的距离,更适当。5,在分析和演示程序的结构的过程中,是解决分析的难度,教学生分析论证的方法。坚持实践。直接对学生进行焦距和双焦距,表明焦距是凸透镜的一个重要参数,在分析和演示的过程中,物体的距离和距离f 2f为边界(其中两点重要性,而且也是针对实际情况的重点,两倍大小的子栅栏埋伏)nn首先,就像实际情况两类,范围寻找距离的对象。然后像倒立分为两类,远离范围的物体范围。将反转的真实图像,和正统的虚拟图像分类。重现现实的形式。表格水平划分,垂直比较.nn分隔之间的实像的大小。获得物距和图像距离之间的距离,并且比较每种图像的物距与图像距离之间的关系。该表使用纵向划分来进行水平比较。最后,距离距离的连续变化与对象距离的连续变化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收集的数据获得更多信息.nn 6,扩展实验。效果非常好,坚持做到。可以穿在右边 链接,如点燃的蜡烛发现喜欢观察,熄灭蜡烛在观察屏幕,没有蜡烛,这个实验的对象必须是光或非常明亮的对象。最新的想法:成一个小的真实形象以后找到,注意距离和距离。老师指导凸透镜的直接移动找到放大的实像,再次记录物距和像距,记录在表中指定的位置,进行两次实验,保证实验的准确性,提高效率,实现扩展实验意图。

教学设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篇4

一、设计理念

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开始,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并用实验验证假设,最后评价整个过程。并把这种解决问题的学习扩展为对系统知识的“探究和掌握”过程,从而提高学生整理和重组知识的能力,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使学生习惯于多方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主动探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上述思想方法,本课以物距跟焦距的关系为主线索,组织引导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提出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以知识为载体,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注意处处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教师仅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过程和方法

(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学习科学规律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器材准备: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各有什么特点?生:照相机成倒立的缩小的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

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用放大镜先看书本上的文字,然后再用放大镜看远处的同学和老师。你发现了什么吗?请描述一下看到的现象。

生:描述看到的现象。如:看到远处的物体是倒立的、缩小的,近处的物体是放大的、正立的等。

(二)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

师: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从刚才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凸透镜,但观察到的现象却有很大不同:有时是正立的,有时是倒立的、有

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有时是实像,有时是虚像。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情况的了解思考一下,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提炼学生问题中的知识点,确定本课的探究课题: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虚像。

2、猜想假设

师:通过我们已经了解的关于凸透镜的知识和你的日常生活经验,你认为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什么?以小组为单位继续讨论。

猜想:照像时人和景物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像是缩小的;使用投影仪时,投影片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像是放大的。看来,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可能跟物体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窗外的景物到凸透镜的距离比较远,像是倒立的;用凸透镜直接看书上的字时,凸透镜离书面较近,像是正立的。可能凸透镜成像的正倒与物体到凸透镜前的位置有关。

照相机、投影仪工作时,物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而放大镜中,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侧。像的正倒可能跟物体和像是否在同侧有关。

3、设计实验

师:上面我们已经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了初步的猜想和假设,下面我们

用实验的方法去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师:那么在动手实验之前,请各小组先讨论一下,拿出你们的小组的实验设计方案。

师:同学们的桌子上都有一只凸透镜,它的焦距我们在学习《透镜》一节中已经测出是10厘米,给大家一只蜡烛做物体,研究火焰所成的像。一面光屏用来承接火焰的像。大家可以将凸透镜、蜡烛、光屏固定在光具座上,从光具座的刻度尺上可以读出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了这些器材,你应该怎样做呢?

生:设计实验的方法、步骤,并向全班同学介绍、交流。例如:固定凸透镜、光屏,移动蜡烛,在光屏上找到像后记录实验现象;固定光屏、蜡烛、移动凸透镜,使光屏上成像。……

师:同学之间交流并探讨出实验的方法和注意事项(1)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央,蜡烛和光屏放在凸透镜的两侧。使火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点燃蜡烛;

(3)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边缘清晰的蜡烛的像为止;记录下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大小和倒正;

(4)将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一段距离,重复上述操作,直到不能在屏上得到蜡烛的像;

(5)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试着用眼睛观察像在何处?像是怎样的?

实验时注意分工合作,边实验边记录数据,并填入表格。同学们可以

直接填写在课本上给出的实验表格上,也可用自己设计的表格。

4、进行实验

1、学生根据要求,自己组装仪器并进行实验。把蜡烛放在离透镜不同的位置上,移动光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虚实。

2、各人得出数据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数据,比较物距和焦距关系,得出成放大、倒立像的条件和缩小、倒立像的条件、正立放大虚像的条件。(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3、将各组数据及结论全班交流,分析各组数据中是否出现错误,并探讨一下出现错误的可能情况,并改正。

5、分析论证

师:下面我们把探究的结果汇报一下。学生回答

1.当u>2f时,2f>v>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当2f>u>f时,v>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3.当u

6、评估

师:这节课经历了哪几个探究过程?

生:(讨论回答)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归纳分析。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你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什么?

生:讨论回答。

7、应用

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知识,思考并回答:

①什么仪器利用“当u>2f时,2f>v>f,成倒立、缩小的像。”

②什么仪器利用“当2f>u>f时,v>2f,成倒立、放大的像。”

③什么仪器利用“当u

(三)布置作业

老年人看不清温度计的读数,请你利用学过的知识给他帮助,说出你的办法和理由。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的作业 篇5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一定要调节好器材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_______________,这样才能保证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否则光屏上可能收不到像。收集数据

将实验数据填入下表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cm 30 25 20 16 12 10

凸透镜焦距f=_________cm

像的情况 像到凸透镜的距离/cm

倒立或正立

放大或缩小 实像或虚像

物距: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用字母u表示。像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用字母v表示。【实验结论】 物距u u>2f(大于2倍焦距)u=2f(等于2倍焦距)2f>u>f(在2倍焦距和1倍焦距之间)u=f(在焦点处)u

像的情况

像距v 倒正 大小

虚实

像的变化情况

物距u 像距v像 减小

应用举例

_____ ____ _____ _____________

减小

_____ ____ _____

减小

倍焦距)作业:

1、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是______用光屏承接的,也____用眼睛直接看到的。

而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是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是_______由光屏承接的,但______用眼睛直接看到。(填“能”或“不能”)

初中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的作业 篇6

一、新课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来了解凸透镜的成像。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情况成缩小的像?什么情况下用光屏能收到像,什么情况下在光屏上不成像?什么条件下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什么条件下在同侧?

二、新课讲解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学生们讨论,制订实验方案,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现在我们桌子上有光具座(上面的座可以插蜡烛、光屏、透镜,能来回移动,从刻度尺上能观察出它们之间的距离关系)、蜡烛(作物体用)、光屏(白色的硬纸板作屏)、凸透镜(焦距在10~20cm之间),先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学生:让凸透镜在阳光下来回移动,找着最小、最亮的点,用刻度尺量出亮点与凸透镜的距离,这就是这个凸透镜的焦距。

学生:也可以让凸透镜离灯光5cm以外,找亮点,测定出凸透镜的焦距。学生们测出焦距,开始进行探究实验。方案一:

①把透镜放在光具座标尺中央,从透镜的位置开始在左右两边的标尺上用粉笔标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

②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③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间的距离。把数据记录成表。

④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观察像的变化是放大还是缩小,是正立还是倒立,蜡烛与凸透镜、测出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将数据记录成表。

⑤当蜡烛到一定位置上时,光屏没有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像与凸透镜的距离,观察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像的正倒,填入表格。

方案二:

①把透镜放在桌子中央,把蜡烛、光屏放在其两侧,刻度尺放在桌子上。

②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③移动蜡烛,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把数据记入表格。

④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观察像的变化,是放大、等大还是缩小,是正立还是倒立,将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数据记入表格。

⑤当蜡烛移到透镜的焦点时,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这时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拿去光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把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像是放大还是缩小、正立还是倒立的填入表格。

总结实验:

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缩小的像。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

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是倒立的,像与凸透镜的距离也等于2倍焦距。

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的位置时,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放大的像,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

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的位置时,光屏不成像。

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之内,光屏上不成像,像与蜡烛在凸透镜同侧,成正立、放大的像。

当把蜡烛放在大于凸透镜焦距的位置时,物体成倒立的像。当物体从较远处向透镜靠近时像逐渐变大,像到透镜的距离也逐渐变大。

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成正立、放大的像。这个像光屏上得不到。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用u表示,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用v表示。

(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光屏上得到的是实像,得不到的是虚像。光屏上承接的像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虚像不能用光屏收到,只能用眼睛看到,它不是实际光线会聚点,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二)虚像和实像(板书)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像叫做实像。

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会聚成的。【想想议议】

教师:我们知道什么是实像、什么是虚像之后,请你们进一步猜测并根据上面探究所得 的资料进行分析,什么情况下凸透镜成实像、什么情况下成虚像。

学生们仔细分析、思考、相互讨论。

学生:物体在1倍焦距以外时,成倒立的实像;物体在1倍焦距内时,成正立的虚像;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侧成虚像,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成实像。

教师:我们的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都是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成像的,能说出它们的原理吗?

学生:照相机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倍焦距和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教师:照相机中的调焦环、光圈、快门,它们有什么用处?

学生:照相机中调焦环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拍摄近的景物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一些,拍摄远的景物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调焦环上刻着数字,表示拍摄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

光圈是用来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光圈可以开大或缩小,光圈环上刻有光圈数。快门是用来控制曝光时间的,曝光时间可以从快门上的数字知道。

现代的照相机可以根据光的强弱来自动调节光圈和快门,得到曝光适度的相片,还能自动测量景物到相机的距离,进行自动调焦。这样高度自动化的相机用起来很方便,即使缺乏摄影经验的人也能照出清晰的相片。所以人们戏称为“傻瓜相机”。

教师:投影仪的构造及作用。

学生:投影仪的构造主要有: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投影片(相当于物体)、屏幕(相当于光屏)、聚光镜、光源和反光镜等部分。光源是用来照亮投影片的。

聚光镜是由两块螺纹透镜组成,这两块螺纹透镜是用来增大聚光面积,增加投影片的亮度。反光镜是平面镜,作用是把光反射到屏幕上。

三、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知道了以下内容

1.照相机的原理:u>2f,f<v<2 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投影仪的原理;f<u<2 f,v>2 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放大镜的原理;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篇7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江苏省无锡外国语学校 陈德军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研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培养科学研究方法,得出清晰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归纳、动手、创造等多方面能力,以及培养了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发光体位置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师和学生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做这样一组小实验:

(幻灯)

你看到什么:

①用凸透镜近距离的看书上的字;

②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屏幕;

(用凸透镜近距离看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同样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却有如此大的差别。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疑问,请把你的疑问写下来,然后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①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②为什么会有时成放大的像,有时成缩小的像?③什么时候成放大的像,什么时候成缩小的像?……)

当然,同学们一定还有许多其它的问题,今天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

(幻灯)课题: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

提出猜想

同学们想一想:凸透镜成像的不同与什么因素有关?你这样猜想的根据是什么?

(与物距有关;与像距有关……当放大镜靠近物体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当放大镜远离物体时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为了验证同学们的猜想,我们必须干什么?(做实验)

制定实验计划

在制定实验计划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的照相机的使用。

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配合一下老师。

现在老师想用这架照相机拍下他的相貌,大家看看老师这样做行不行。

①(把镜头对着大家)我这样拍,能拍到他的脸吗?怎么办?

②(把镜头倒过来,对准自己)能拍到像吗?景物、镜头和胶片必须谁在中间?

③(把相机高高举过头顶)能不能拍到他的脸?应该怎么办?

④(把镜头非常的靠近该同学的脸部)能拍到像吗?

好,现在老师学会拍照了。(拍下一张照片)同时,老师也相信大家一定能设计好本次的探究活动。

小组讨论完成学案上的实验计划。

①你打算如何改变物距来研究像的性质与物距的`关系?

(先把物体放在u>2f处,然后放在2f>u>f处,最后放在u

②你打算使用哪些器材来完成本次探究活动?

(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光具座)

介绍:大部分同学也许不了解光具座,它是专门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仪器。另外,本次实验我为大家准备的凸透镜焦距都是10cm的。

③实验具体步骤:

(a、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摆放到光具座上,并使它们在同一直线、同一高度。

b、逐次固定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分别为:30cm、15cm和5cm,移动光屏,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记录像距和像的性质。

插入:在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当物距为5cm时,会不会像我们刚才使用照相机一样,在光屏上看不见像?如果无法成清晰的像,我们可以透过透镜看看像的性质。

c、实验完成后熄灭蜡烛并整理仪器。)

④你认为本次实验还应注意什么?

(及时记录数据……)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步骤开始实验。

(学生开始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好!实验结束,请同学们把蜡烛熄灭。我们请一个小组汇报一下实验结果。

物距与焦距关系

物距u

(cm)

像的性质(f=10cm)

像距v

(cm)

正倒

大小

虚实

u>2f

30

2f>u>f

15

U

5

(介绍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与他们的是否相似?

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从这张数据表格中可以得到什么?

[1][2]下一页

> ①像的大小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

②像的正倒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

③像的虚实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实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有没有倒立的虚像?

思考:根据上表的数据,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成缩小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

小结:大家实验做得很好,得到了许多有用的数据。科学家也是这样经过实验探究、分析数据从而找出规律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当然,相信同学们还有其他许多的问题,同学们课后可以相互讨论,也欢迎同学们与老师来共同探讨。

附件:学案

一、引入新课:你透过凸透镜看物体后,有哪些疑问?请把它们写下来:

1.

2.

……

二、猜想:凸透镜成像情况不同与哪些因素有关?你猜想的根据是什么?

三、制定实验计划:

①你打算如何改变物距来研究像的性质与物距的关系?

②你打算使用哪些器材来完成本次探究活动?

③实验具体步骤:

④你认为本次实验还应注意什么?

四、进行实验。

五、探究实验记录表

物距与焦距关系

物距u

(cm)

像的性质(f=10cm)

像距v

(cm)

正倒

大小

虚实

u>2f

30

2f>u>f

15

U

5

可不填

六、结论

①像的大小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或放大的像?

②像的正倒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正立的像或倒立的像?

③像的虚实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或实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或倒立的虚像?

思考: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成缩小的实像时呢?

上一篇:开学感想的小学主题作文下一篇:狗和熊的伪装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