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孩(共4篇)
留守孩 篇1
所谓“留守孩”, 就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外出务工, 将孩子交由长辈或亲朋好友抚养 (托管) 教育管理的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学生的年龄普遍在12~18岁之间, 大多开始步入青春期, 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其学习、心理、生活等状态对基础教育尤其是广大中学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基础教育中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已成为破解农村“留守孩”问题的重要性因素, 对现行中学教师素质培养机制进行全面思考也是必要而有意义的。
一、农村“留守孩”的现状分析
农村“留守孩”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大多开始步入青春期, 这个年龄阶段的中学生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 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时期, 同时也是一个变化巨大、面临多种危机的危险期和动荡期, 具有不成熟和不稳定的心理特征。但由于“留守孩”的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 使得“留守孩”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 这对于“留守孩”产生许多不利的影响, 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1. 缺乏情感关爱, 影响健康成长。
“留守孩”普遍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 大多数承担监护孙子 (女) 的祖辈文化水平低, 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培养教育等, 家庭教育十分薄弱,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 导致家庭关系失调, 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 在这种缺乏父母情感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留守孩”, 往往缺乏爱心, 对社会很冷淡, 缺乏安全感, 从而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2. 大多数“留守孩”存在厌学情绪, 成绩不理想。
尽管有许多“留守孩”也表现出强烈的求学愿望, 但是不可否认, 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孩”的实际学习情况并不容乐观。没有父母的有效监督和及时沟通指导, 他们中大多数人学习态度消极, 厌学情绪严重, 成绩普遍不理想, 长此以往, 极易导致他们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3.“真空时段”不易监管, 影响“留守孩”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孩”自我支配的时间较多, 周末、节假日和寒暑假不用上学, 客观存在“家庭管不好, 学校管不到”的“真空时段”, 不易监管, 加之与祖辈间因认知代沟、心理代沟而缺少沟通, 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侵蚀, 加之其警惕性、自觉性和自控力不强, 容易出现早恋、赌博、拉帮结派、吸烟、无心向学等不良行为, 严重影响“留守孩”的健康成长。
4.“留守孩”心理问题严重, 影响健全人格。
因为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关爱, 始终生活在一个不健全的家庭生活氛围当中, 极易使农村“留守孩”产生自卑、孤僻、自我封闭等严重心理问题, 甚至出现厌世情绪。当其他同龄人与父母享受天伦之乐, 得到体贴关心关爱之时, “留守孩”就很容易产生失落感和低人一等的自卑感, 严重者甚至发展为“自闭症”儿童, 健全人格不易形成。
二、农村“留守孩”形成的背景探析
一般认为, “留守孩”产生的原因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体现更多价值, 并且为家庭积累更多财富, 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生活环境, 远离家乡, 来到城市, 因负担不起流入地昂贵的生活成本, 而且进城后一般工作紧张, 流动性强, 没有精力照顾孩子, 导致孩子在外没法稳定就学, 所以自觉与不自觉地把孩子留在家乡, 交给老人或亲朋照顾, 直接产生了“隔代抚养”或“亲朋代管”这一问题, 这是当前农村“留守孩”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 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 农村“留守孩”产生的更深层次原因是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会保障体系、教育服务体制不健全导致的。长期客观存在的城乡差异, 导致农民工进城后不能够直接享受城市居民待遇, 他们的孩子也不能像城市的小孩一样接受正常的国民教育, 农民工的小孩进城后难以保证能够顺利入学入托, 导致农民工不能也不敢带孩子进城, 虽然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有一些农民工子弟学校, 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工兄弟的现实大量需求, 这也是一个重要的现实原因。
三、农村“留守孩”现象对中学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1. 自觉更新教育理念。
“留守孩”身上呈现的种种不端现象, 如果不加以及时、有效的教育, 势必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势必会导致孩子形成不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是“留守孩”家长所不愿看到的, 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容忍”的, 这就势必要求中学教师对“留守孩”现象的深层次原因进行科学探析, 对“留守孩”本质进行科学归因, 正确应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知识对当代儿童成长与教育改革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 自觉更新教育理念,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发挥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功能, 引导“留守孩”形成健全人格, 帮助农村“留守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不断增强班级管理工作能力。
长期以来, “留守孩”都是班级教育管理的重点对象, 一方面是因为家长教育管理的长期“缺位”, 另一方面是因为不少农村“留守孩”身上存在的或多或少的不良习性, 极易导致班级的班风学风不正。因此, 不少农村“留守孩”自然或者不自然地就成为班级“监控管理”的重点对象, 这对正处在心理发育关键时期的农村“留守孩”是极端不利的, 也是不符合教育本质要求的。这就要求中学教师不断增强班级管理工作能力, 树立“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 给“留守孩”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班级氛围, 切实发挥“留守孩”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人翁”作用, 而不是班级管理的“遗忘角落”, 充分发挥“留守孩”在班级管理中的“自律”功能, 而不是班级管理的“他律对象”, 让“留守孩”在班级里找到“家”的温暖, 而不是“弃儿”的感觉。
3.正视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虽然“留守孩”身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如意”, 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中学教师还是要善于多找“留守孩”身上的优势加以教育, 正视个体差异, 从有利于“留守孩”的成长、成才角度出发,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 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育教学管理, 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 获得最佳发展。正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中学教师完全可以帮助“留守孩”早日自强自立, 消除对父母的过度依赖性, 帮助“留守孩”将劣势转变为优势。
四、农村“留守孩”现象引发的中学教师素质培养机制思考
1. 进一步完善中学教师在职培训机制。
教育系统安排中学教师参加培训, 是学校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比较重视和比较普遍的一条途径, 取得了一定实效。但离中学教师的实际需要还不够, 离学生的成长需求还不够, 还需进一步完善, 要在当前普遍采用的在职培训机制中完善轮训机制, 扩大教师参加培训的力度和受益面, 要紧密依托各地的教师进修学校做好在职培训学习计划, 要从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培训方式、培训考核等方面进行整体统筹, 并切实做好组织落实, 不走过场, 不搞形式主义, 努力提高培训效益。
2.进一步加强中学教师专题进修学习研究机制。
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和不同人员的工作性质, 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在职或离职进行专题进修学习研究, 从事理论学习或专题研究, 也是提高中学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专门安排班主任教师进行中学生心理疾病预防与辅导专题进修学习, 就是提高班主任教师应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这种专题进修学习研究机制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要有基本条件的保障, 要着重于提高实效, 要有利于促进实际工作, 要能培养和锻炼出一支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际工作能力的教师队伍。
3.进一步创造条件开展中学教师自学自悟提高机制。
教育系统尤其是各地中小学要进一步创造条件, 要主动给中学教师减压, 要大力营造学习氛围, 树立学习榜样, 始终倡导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意识, 要努力帮助中学教师形成以自定目标、自我计划、自主发展和自我控制为基础的“自学自悟”的自我教育系统, 并贯穿教师成长始终, 因为它是教师取得成就的重要前提之一。自学自悟提高机制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教师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和相应的外部条件, 一旦中学教师形成“自学自悟”意识, 就会自觉对诸如农村“留守孩”等教育新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 就能够发挥中学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就能够提高中学教师的理论创新与工作创新能力, 就可以有效应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才能创造性地解决教育新问题。
参考文献
[1]周宗奎, 孙晓军, 刘亚, 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 .
[2]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3) .
[3]程良道.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及对策.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6) .
[4]朱科蓉, 李春景, 周淑琴.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与建议.教育科学, 2002 (4) .
[5]王东宇.小学“留守孩”个性特征及教育对策初探.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2 (05) .
[6]范方, 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心理科学, 2005 (04) .
留守孩 篇2
从昨天开始,我的内心一直充满忧伤。
毕节,这个西南小城,几次成为全国媒体聚焦之所的原因,无他,都是因为留守、都是因为孩子,都有性命——忧伤、黯淡、绝望的性命。
4个孩子,在母亲被拐,父亲漠视的岁月里成长,他们经历了什么,在天天依靠玉米面充饥的那些天是怎样熬过现实的饥寒和未来的绝望?在他们决定自杀前,又是如何商量、如何制定计划、如何行动?
此时此刻,只要稍微凝神,四个形象模糊但怆痛真实的孩子在自家逼瑟的堂屋内细细商量离开这个人世的情景不知怎的,就会进入我的脑海——这是2015年中国角落的图景,这是6000万留守儿童正在面临的图景,这也是一个值得每一个中国人记住的图景。
只有在面对生的恐惧远大于死的恐惧的时候,人们才会选择这种有计划、沉静如冰的决绝离去。这个表象繁华的人世、这个表象美好和希望的人世,对于四个在绝望之海里结伴挣扎的孩子来说,这片海太大、太深、太久了——看不到陆地,得不到关注,他们就像被匆匆播下但没人照料的野草,蜷伏在生命的墙角,等待自然枯萎或自行枯萎。
4个孩子服毒、5个孩子窒息、更多的孩子遭受伤害和痛苦……媒体在质问地方政府当年的许诺、在咄咄问天为何总是毕节、甚至直面城乡二元、城市化撕裂。然而,从我自己——一个从2013年开始专注于留守儿童心灵帮扶的公益人来说,这一次高亢的新闻音量和朋友圈的刷屏,恐怕只是4条小生命激起的一次浪涌,一次情绪消费,一次悲哀的喧嚣。
究竟是物质贫困还是心灵绝望?高来高去的轻功,加上不明就里的集体哀恸像极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太阳雨——水过地皮都不湿。
早上有人在朋友圈里冒着挨骂的风险呛声质问:孩子生活半径里的成人们哪怕只有一人愿意略施援手,是不是孩子们就不会走上这条不归之路?我以为他问得好。在我看来,孩子们缺衣少穿固然能够最直接命中公众的泪点和媒体的眼球,但那未必是关键——许多次,我了解到自杀的孩子家境尚可;许多次,我看到村庄里最贫穷的往往不是留守儿童的家庭。穷困是悲剧的重要因素,但最重要的却是我们这些成人的冷漠——父亲的冷漠,亲戚的冷漠,邻里的冷漠,学校的冷漠,相关部门的冷漠……
我所在的公益组织“上学路上”刚刚完成一部《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其中最让我们难以接受的是中国的留守儿童中竟然有262万一年到头接不到父母的一个电话!近1000万一年也见不到父母一面!这算是一种什么的父慈母慈,这算是一种什么样的舔犊之情!
根据《白皮书》,我们昨天刚刚完成了一个高危样本的刻画:这应该是一个生活在中国西北或西南地区的孩子,女孩,妈妈或者爸妈都长期不在身边,学习成绩不大好,爸妈已经一年以上没有回过家,就连电话也一年以上没有接到一个了。学校不知什么原因,每天几乎没有任何作业,课余有大把的时间打游戏、看电视、玩耍,或者无所事事。这样的孩子群体,被显示是心理状态最差的,如果你认识这样的孩子,请重点给予帮助,关键时候一点点的微弱之火,很可能就成为支撑其渡过难关的力量。
面对6000多万留守的孩子,我常说,不可能精卫填海,倒可以愚公移山,只不过愚公靠的是坚韧和时间,但面对这层出不穷的悲剧,我们连时间都没有。几千万的孩子不要指望靠公益组织搞定,几千万的孩子只能靠几千万的人来搞定!这其中应该有孩子的父母们、有温暖的邻里乡亲、有细心慈爱的师长、甚至偶然碰到的陌生人。冷漠是种毒药,而今天我们目睹了它的毒性,孩子们看上去是用农药结束了生命,但冷漠之毒浸身入体才是真正的根源。
今天的北京天空湛蓝,云朵低垂,树枝在风中缓缓摇曳。这本是一个难得的美好下午,孩子本来应该比我们更应该体味生命的美好,然而,他们却决绝离开——我知道,这篇小文力量有限,但我还是要写下来,在这样一个时刻,作为我个人——一个前媒体人和一个现公益人——给四个小小的墓碑前放上一束小小的白花、一腔伤逝、一盏长明灯、一个自我激励和宣泄。
这世上一半人不懂另一半人的贫穷
6月10日,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政府官方网站发布消息称,9日晚11点半,该区田坎乡4名儿童在家中疑似农药中毒,经抢救无效死亡。
目前此事正在调查当中。在澎湃新闻等媒体的报道中,更多细节浮了上来。此次中毒身亡的4名儿童,1男3女,是留守在家无大人照顾的四兄妹,9日晚一起喝农药自杀,最大的哥哥13岁,最小的妹妹才5岁。孩子的父亲今年正月外出打工,母亲在3年前被人拐跑,爷爷奶奶已经过世,外公外婆虽然在世,但是年纪大了,无法照顾孩子。据介绍,个月前,4个孩子因为没有生活费辍学在家,家里唯一的食物是孩子父亲去年种的玉米。平时,四个孩子将玉米磨成玉米面,不用筛子筛干净,就凑合吃了,“因为太穷了”。
喝药身亡的具体原因还在调查中,不过,目前来看,他们最大的敌人,就是贫困。
到底是怎么样漫长的绝望,才会让四个小孩集体喝农药自杀!看得心都要碎了,难以想象他们平日过着怎么样的生活。
对于其父母应当承担怎么样的法律责任,我了解不多,有网友发给我一篇分析文章,里面谈到了其中的法律界定:
“孩子的首要监护人是父母,父母不履行监护职责抚养义务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即使父母因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不能履行监护职责,应当委托其他具有监护能力的成年人代为监护,否则,轻则受到教育、劝诫,重则触犯刑律,受到遗弃罪的惩罚。
“当孩子已经符合义务教育的条件,应当依法享有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当他出现辍学情况时,学校应当依照教育法、教师法等有关规定向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报告,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积极履责,采取措施防止儿童辍学,教育行政部门失职的,应当承担相应责任。
“在家长不履行监护责任时,村民委员会应当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其监护人资格,并为其更换监护人。除此之外,村民委员会还应当向当地政府报告孩子的情况,积极申请未成年人救助机构和儿童福利机构伸出援手,如果未成年人救助机构和儿童福利机构,未能履行监管孩子情况和救助儿童生活的责任,也应承担相应责任。
童自杀身亡的情况,相关领导理应被问责,承担责任。”
(引自葛峰《朗朗乾坤,岂忍花朵如此凋谢?——简评贵州毕节市儿童疑似服毒自杀事件该如何追责》)
感谢这篇文章,让我知道了,对留守儿童,什么人应当负起责任。
不过,除了痛惜孩子的离世,这件事就完了吗?当然没有。就此事,我听说得最多的一种声音是“养不起就不要生嘛”,认为这对夫妇是惟一的责任人。是的,悲剧发生,他们的父母当然难辞其咎。但从新闻描述的情况来看,这位父亲(母亲被拐,无法行使责任)并非不负责任,去年种玉米,今年去远门打工,都是努力维持家庭生活,但仍然太穷。他没有犯罪的主观。
至于“养不起就不要生”,这种说法我无法苟同。首先,人口并不是社会的负担,而是资源,重要的劳动力资源,尤其对我们这个老龄化日趋严重的国家来说,意义重大。其次,在农村地区,孩子日后就是他们养儿防老的重要依靠;同时,人丁兴旺也是农村家庭的实力保障和后盾。从利害关系来说,在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多生子女整体上是利大于弊的。
但是,这只是一般的道理。对于极端贫困的部分人口来说,他们甚至无暇考虑这些,很难建立起人生规划;因为他们每一天都挣扎在能否找到食物、是否活得下去的现实困境当中,怎么可能再去想三十年后、五十年后,孩子怎么谋生、怎么照顾的问题?他们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生存,而不是生活。
未必想生,但是,他们没有钱避孕,他们买不起计生用品,没法做产前检查,更没有钱流产。除了本能驱使,命运推动,他们对人生没有主动权。
我把小说《爱玛》里说的“这世上一半人不懂另一半人的快乐”,篡改一下吧:“这世上一半人不懂另一半人的贫穷”。我没有去过毕节,去过的贫穷农村也很少,不知道到底有多穷,但是我至少会去读一些资料,试图去了解这个社会,了解中国。一两年前,我看到某个公益行动的纪录片,片中有一个场景显示,当地竟然有些上小学的孩子,不知道人们原来是要吃中午饭的,因为他长这么大,就没有吃过。看到那些冬天赤脚上学的衣衫褴褛的孩子,手脚全是烂掉的冻疮的孩子,坐在漏雨的教室里肮脏的石板上上课,看客们准备怎么指责他们的父母呢?是说他们为什么不给孩子吃饱穿暖?是为什么不给孩子读好的学校?还是最常见的,说“你没钱照顾好孩子为什么还要生”?对不起,就是因为太贫穷,他们甚至连是不是要生,怎么生,也是没有能力规划的。
“养不好就别生”这种指责,就相当于说,你活得那么苦,还要救济,怎么还要浪费粮食呢?——后一句话大家不好意思直说,但社会达尔文的优越感早已体现无遗。可现在还在坚持“弱肉强食”这一套的,价值观得LOW到什么样的程度?
留守儿童,已经是当下非常可怕的一个社会问题。留守儿童自杀,也常见诸报端;他们因为贫穷,因为多年见不到父母,因为极端孤独,甚至被侵害;别说前途,连基本的生存都难以保障。你很难指责他们的父辈、祖辈,因为不出远
打工的,更是痴人说梦。
这些个体不可能解决的困境,来自城乡二元化,来自户籍制度,来自城市对农村政策、资源的吸食,来自对壮劳力的掠夺;同时,通过制度,暂时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儿童、妇女,都被屏蔽和隔绝在贫穷的农村。在把城市打造得金光灿烂的同时,留下一个被掳掠得一无所有,只剩下贫困和凋敝的乡村。
假设这位父亲非常勤劳,多种一亩玉米,勤劳就能改变命运吗?
现在的城市人口,总体来说属于既得利益者,他们深信,这个现代社会里,你混得不好就是你活该;你没有本事就没有资格生育,也没有资格要权利;一切都怪你没有规划好你自己的人生。——确实,对得利阶层来说,这是成立的;但对于根本没有进入现代社会的贫困地区来说,基本上除了一条命,他们没有资源,谈何掌控人生?指责他们没有长远眼光,不为孩子着想,就跟指责他们“何不食肉糜”一样,毫无意义。
想必大家都学过,人类社会的形成,便是社会的分工出现;它不再是谁打的猎归谁,谁采的果子归谁,而是通力合作,男人打猎、女人采果子,并且按一定的规则分配给留在后方的老人和小孩。国家也不外乎如此,在个体力所不逮的时候,会有一定的职能部门承担起责任。这也是纳税人纳税的重要价值之一。那些认为父亲应当在这个事件中负全责,想剥离掉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责任,显然于法、于理都不成立。官方都不敢这么说呢。
大家还记得2012年11月,毕节5名男孩在垃圾箱内取暖死亡一事吧?针对这起留守儿童的悲剧,当时人民日报官微报道,“毕节将对全市范围内留守儿童进行逐一排查,设立留守儿童专项救助基金,采取一对一帮扶措施”,毕节市市长陈昌旭还接受了采访说要深刻吸引教训。显而易见,相关部门也知道无法撇清这种关联责任,他们也想解决问题;旁观者还一个劲地洗地,不是白洗了吗?
《礼记•曲礼•上》有一句“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广为流传,这句话常常被曲解,以为是“对大夫不能使用刑法,应该豁免;对老百姓不用讲礼”。但实际上,这两句话是并列的,责任和义务是对等的:贵族们虽不用受刑,但罪行裁决很重;百姓地位低微,但对他们的礼制的要求也低很多。
同理,在今天权利和责任也应该是匹配的。地位低微、能力微小的这位父亲,他在这个案件中能承担的责任也是很小的。而政府,一个GDP全球第二的“负责任”的大国,在其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却应该比较大。
相关链接
12岁女童毒死唯一玩伴:编造两种谎言掩藏真相
新华社长沙6月16日电(新华社记者 袁汝婷 谢樱)在距离湖南衡阳县县城53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叫做界牌的小镇。它坐落在南岳衡山西麓,盛产瓷泥、瓷器,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曾被誉为衡阳县的“小香港”。
随着近几年湘南陶瓷产业的部分萎缩,一部分农村居民外出打工谋生。
12岁女童小雯(化名)的父亲,就是其中之一。
四天前,小雯在放学路上,将自己放了毒药的可乐递给了同学小霞、小林(均系化名),二人喝下后中毒身亡。
目前,小雯已在监护人、老师的陪同下,向警方供述投毒杀人事实。同时,通过对投毒工具等DNA、指纹等鉴定,小雯作案证据链也已被证实。
新华社记者日前赴界牌镇实地调查,试图还原事件真相。
同样的“标签”,让她们成了彼此“唯一的朋友”
小雯和小霞,是界牌镇某小学六年级同班同学,都来自贫困的低保家庭。
小雯的父亲在外打工,母亲5年前离家出走,留下她和两个妹妹,与85岁的爷爷、74岁的奶奶共同生活。
在办案民警和周边邻居眼里,由于复杂的家庭原因,爷爷奶奶并不太疼爱小雯这个可能“没有血缘的孩子”。除了上学,小雯还要承担做饭、洗衣、照顾妹妹等家务。
小霞和小林是一对亲姐妹,小霞13岁,小林7岁。59岁的父亲老汤是个职业农民,在村里务农养家,每个星期到镇上见女儿们一次。村小撤点并校后,为了让孩子念书,47岁的母亲带着小姐妹租了一个简单的杂屋,在镇上读书、生活。
然而,母亲是个智障患者。在老汤眼里,她总是把自己和两个女儿“照顾得乌七八糟”。
三个孩子,不同的家庭境况,同样的惨淡光景。
在班主任肖老师的印象中,小雯和小霞成绩一直是倒数一二名,都穿得脏兮兮的,与其他孩子交流很少。其中,小雯尤其沉默自闭,肖老师曾试图通过聊天等方式走进她的内心世界,但“非常艰难”。
贫困、差生、家庭缺陷——近乎相同的“标签”,让小雯和小霞成了彼此唯一的朋友。
提前买的“毒鼠强”,一个月后被她放进了可乐
12岁,正是爱打闹、爱玩笑的年纪。一起放学回家的路上,三个孩子小矛盾很多。吵闹打架了,小霞和小林会回家告诉母亲。
智障的母亲想不出其他方法保护孩子,只好数次去小雯家絮絮叨叨告状。小雯因此遭到爷爷奶奶责骂,埋下了怨恨的祸根。
“如果不是她们告状,她妈妈就不会来。爷爷奶奶总是骂我,次数都多得数不清了,我恨她们。”小雯供述。
大约一个月前的一天,三个孩子放学回家路上经过一户民居,见到了院子里的一辆玩具儿童车。心生好奇的小雯去踢院门,把门轴踢坏了。此时户主发现了她们,小霞“告状”说是小雯踢坏了门,使她遭到户主责问。
“心里觉得不舒服,就想买老鼠药给她们吃。”小雯对警方供述。
20多天前,恰逢界牌镇赶集。小雯从奶奶口袋里拿了5块钱,走进一家农资店,花3元钱买了一包“灭鼠先锋”(主要成分为毒鼠强)。
此后近一个月,鼠药一直放在小雯的书包里。
触发悲剧的,是一场孩子间的打闹。6月9日,三个孩子在学校玩耍,小雯将7岁的小林踢倒在地。当天下午,两姐妹的母亲到学校接孩子时,身为姐姐的小霞告状,于是两姐妹的母亲掐了小雯的耳朵。
“她掐我的耳朵,我好痛好痛。”在录口供过程中,小雯告诉肖老师,那一刻她内心的怨恨更深了。
无处倾吐内心的委屈,小雯怨恨更深。周遭也没有人察觉到,她对“好朋友”的这种复杂情绪。
第二天中午午饭后,小雯一个人来到学校小卖部,买了一瓶可乐,然后来到学校幼儿园地下室的一间小屋,将鼠药放了进去。
放学路上,小霞、小林喝下了小雯递来的掺毒可乐。姐姐喝得多,几分钟后倒地身亡。妹妹喝得少,又过了几分钟,出现手脚抽搐、口吐白沫等症状,被村民发现,送往医院不治身亡。
小霞倒地之后,小雯如往常一般回家了。
老汤见到孩子时,已经来不及了。十多年前,老汤13岁的儿子在水塘溺亡。如今,两个女儿又中毒身亡,他说,再也没有孩子了。
在办案民警看来 12岁的小女孩“很沉稳且有心机”
新华社记者在衡阳县公安局见到了皮肤黝黑、身材瘦弱的小雯。
她沉默地坐着,穿着崭新的T恤、牛仔裤和鞋子,正低头专心致志玩着一幅卡通贴纸。那是办案民警答应她的“心愿”——对于自闭的小雯,民警们采取了温和方式。
而在此之前,据办案民警所述,这是一个“问她几岁了,可能隔十分钟才会小声回答的孩子”。
审讯中,每当提起离家出走的妈妈,小雯总是反应很激烈。肖燕燕告诉记者,她说“不要提我妈妈,我恨她”。小雯被公安机关锁定为嫌疑人后,一位女警一直陪着她。在小雯的口述中,离家出走的妈妈“已经死了”。
记者目睹了女警与小雯的一番对话。在长达几十分钟的对话里,小雯一直低头玩着卡通贴纸,目光不与任何人接触,只是摇头和点头。女警每问一个问题,都需要思考很久,避开“杀人”“投毒”这样的字眼,以免刺激她的情绪。
当女警问“你想回家吗?想不想爷爷奶奶,爸爸和妹妹?”小雯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而这时小雯已在公安局和拘留所待了好几天。
在县公安局协助调查、被看管拘留,是小雯第一次来到县城。女警一直陪着她接受调查审讯,替她安排在拘留所的食宿。
让女警不确定的是,小雯究竟是不是真正了解“杀人”是什么概念,有没有人告诉过她,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另一方面,过早承担家庭的部分担子,让小雯成长为一个有些早熟,甚至在办案民警看来都“很沉稳、有心机”的孩子。
此前有媒体报道,当地流传两种说法,一是小霞、小林姐妹因不堪饥饿,吃下垃圾堆里的食物中
可乐中毒身亡。
据警方取证调查及小雯本人供述,两种说法都是小雯编造的谎言。
深藏且发酵的怨恨,需要家庭和社会来帮忙纾解
12岁的女童,内心有着无法纾解的怨恨,当她付诸行动,悲剧已无可挽回。
小雯的举动,让一对已经失去儿子的父母,又失去了两个女儿。同时,也几乎毁掉了自己的未来。
记者14日获悉,事发后,界牌镇党委政府第一时间安排专人24小时陪同安抚受害人家属,看望并送上慰问金。由于受害人家境困难,政府号召全体干部职工、界牌境内社会人士、企业捐款,短短几天,已收到捐款3万余元。对受害人父母今后的生活,政府表态,“将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给予最大关怀”。
然而,这样的人间惨剧,给学校、邻居、乃至界牌这个小镇几乎所有人带来的震撼、痛惜与思考,仍未散去。
这是谁的悲剧?谁该为此负责?
小雯已被公安机关抓获,供述投毒全过程。卖鼠药的农资店店主已被警方控制。案件调查处理正在进一步有序开展。
答案却远未止于此。
界牌镇曾进行统计,全镇0至5岁的留守儿童有381人。5岁以上的留守儿童,从学校了解,大约有近两千人。
根据全国妇联5月发布的最新调查,我国目前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人,占全国儿童总数约两成。
一定程度上而言,和小雯一样,农村留守儿童中一些孩子也面临着父母不在身边、缺乏沟通交流的尴尬境况。他们比其他的孩子,更需要来自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心理关怀和疏导。
如果曾有人倾听、纾解过小雯内心发酵的怨恨,一闪而过的念头或许就不会发酵成危险的情绪和行动。
如果曾有人发现她书包里放了多天的鼠药,尚未实施的危险行动,或许就会被遏止。
悲剧敲响警钟。很多农村留守儿童,需要家庭和全社会共同编织一个巨大的安全网,有能力且合格履行义务的监护人、拥有健全心理干预机制的学校、提供切实帮扶与救助的政府与社会组织,都是网中的经纬线。
留守孩 篇3
案例一:留守孩中的“游离孩子”小谢是上期来我校插班的初二学生。前三个学期中,他曾三易其校。入校后,学校一方面加大矫治教育的力度,采取特殊措施,重点关爱帮教;另一方面开展诸如“相信自已今天会做好,明天一定会更棒”的主题自我教育活动。实现自我解脱、升华与跃迁。成长坏境给了他勇气,老师支持给了他毅力。他坚持记成长日记,播种、收获每天的成绩与快乐。至现在,尽管有时有些“小动作”,但在老师同学的视线中,他是个有进步的孩子。上期末还被评为了“安家标兵”。
案例二:这是一个真实而悲惨的故事。前不久,在县城交警队旁的一个网吧里,两个留守孩中的“游离孩子(未成年人)发生口角斗殴。一气之下,其中一名未成年人拿来一把屠刀,趁另一未成年人不注意,一刀之下,另一未成年人躯首两离,倒在血泊中,当即断送了性命。
相关资料:出事后,笔者对行凶人行凶前的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孩子还是在读小学的时候,父母就进城务工了,自守家门。年幼的他,对父母的选择难以理解,亲子关系紧张,渐渐产生了逆反心理。在行凶人的学籍档案里,记载他入校读初一期间,经常犯错,成为学校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几个月后,学校建议转学择校。来到另一所学校学习,不久又旧病复发,校方又建议转学。短短二年多时间里。他三易其校。出事前不久,他因行窃,被治安拘留,所在学校出面担保,但仍受到了行政处罚。此后,他游离于学校与社会,结识损友,染上哥儿们义气。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社会上的不良信息。他沉溺于网吧,网吧里的有害信息,本来患有“残疾”(思想行为上的不健康)的孩子,环境的负面影响,更使他染上了“重感冒”。
教师会上,我汇报了专项调查情况。同时也分析了造成游离状态的三个主要原因。一是学校原因。二年期间,三易其校,“推皮球”的作法,推来推出,酿成了问题。学校矫治教育功能不到位,保护措施不得力。二是家庭原因。一方面父母进城务工,没有更多的时间与孩子沟通,监护缺位,导致孩子行为不轨;另一方面,传统的某些教育方法(如打骂教育)往往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起负作用。三是社会原因。社会上的有害信息,网吧里的有害信息,也会给游离孩子发出危险的信号。游离孩子需要我们的特殊关爱,解决游离孩子问题,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老师们统一了认识,积极开展矫治、纠偏工作,为游离孩子安建了一个家,受到了游离孩子的欢迎。我们的基本作法如下:
代理家长一一撑起一把爱心伞。
学校号召老师实现角色转换,做教中含养、教养结合,教学、抚养、监护于一体的复合型教师,做游离孩子的代理家长。教师职责与父母职责一肩挑,师爱与亲情一体融。每个教师与游离孩子确定“亲子”关系。负责游离孩子的学习、生活管理。包括抚养代理,代管游离孩子的钱财、生活抚养和精神抚慰。负责情绪心理医治,帮他们调控情绪,医治心理创伤;负责健康安全守护,定期对游离孩子进行健康检查,建立健康卡片,教给安全知识;负责行为纠偏矫治工作,建立游离孩子纠偏档案,记载游离孩子每周的学习、生活、行为规范等进步情况,让他们感受成长的喜悦。老师们对游离孩子道德上的指导,行为上的矫治,学习中的关心,生活中的关爱,为游离孩子解脱自我、学会诚信、张扬礼仪、知晓荣辱、健康成长,撑起了一把爱心伞。
关爱、情感教育一一推开一页心灵窗。
以品格感染游离孩子。首先,老师们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用师德的优良品格感染游离孩子。如开展讲师德、铸师魂活动,塑造良师形象,以教师的优良品格感染他们。其次,大力宣传弘扬留守孩子的优良品格。如召开十星留守孩子成长经验交流会,用他们健康留守、快乐成长的典型事迹感染游离孩子。用真情感动游离孩子。老师们加大对游离孩子的情感投入,积极开展心理矫治辅导工作。如开展情感救治活动,建立情感诊所。进行心理矫治与情绪调控工作。用爱心感化游离孩子。我们坚信,爱能改变一切,爱能融化一切。爱定能教育转变好游离孩子。学校建立爱心园,收集宣传关爱游离孩子的典型事迹。建立爱心驿站。开展爱心日、爱心周、爱心月活动。老师们爱的微笑、爱的呵护、爱的关照、爱的教诲感化着游离孩子。关爱情感教育如春雨,滋润了游离孩子的心田;像春风,拂开了游离孩子心灵的户窗。
无痕、有效教育一一张开一扇健康门。
善于等待。等待是一种教育艺术。游离孩子的教育转变,不能急于求成。首先是有耐心。我们一致认为,教育需要时间,游离孩子的教育转变,更需要时间。例如,在他们认识缺点错误上,我们不急于求成,耐心等待;在他们出现缺点错误时,我们不简单粗暴,而是耐心教育帮助,给他们以梦想的机会和权利。其次是善于容忍。例如,在他们改正缺点错误的过程中,不要求求全责备,允许有一个按主次、分轻重的缓改空间。同一缺点多次出现时,我们更能宽恕容忍,允许有反复。再次是善于捕捉教育时机。如抓住动情点。例如,学校颁奖大会上,当留守孩子走上领奖台,捧回“十星留守孩子”的大红花深感敬佩、深受感动时,我们不失时机地赋予期望:“鲜花正为积极向上、健康成长的留守孩子开放。亲爱的孩子,努力吧,明天的领奖台上,一定会在你的胸前戴上进步奖的大红花。”此外,抓住兴奋点、兴趣点等都是行教的及好时机。
巧妙赏识。巧妙赏识,我们尝试了三巧。一是赏识时间巧在及时。二是赏识内容巧在具体。三是赏识方法巧在灵活。例如,游离孩子小明沉迷于电脑,一玩起来,就通宵达旦。一次,他利用电脑设计了一朵非常漂亮的玫瑰花。班主任了解后,在学习园地表扬栏中写道:“未经专业学习,未经老师指导,能独自设计如此漂亮、栩栩如生的玫瑰图案,可见他有多么认真的态度,多么细致的精神,多么聪慧的头脑。具备这种态度、精神、智慧的人,一定能慎独自律,将会是大有作为的。”小明看到后,心里乐滋滋的。教师节前夕,他来到了班主任办公室,当他捧手把玫瑰花(图案)献给班主任时,不知是感动,还是愧疚?这个平日死活不肯“低头”的男孩,竞第一次流下了眼泪。并向班主任表示:“我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实现自我解脱与飞跃”。
巧赋期望。期望,实际上是一种引道。适当的期望,能引领游离孩子健康成长。在运用这种教育艺术时,我们做到了这样三点:一是期望值适当,做到不高不低。高了会使他们失出信心,低了会失出期望的意义。二是期望内容具体,具有针对性。如小谢在他日记中流露出自己获得进步奖后,为以后的努力困惑时,针对他的学习态度和成绩问题,我在他的日记尾批中是这样提出期望的:“学海无涯苦作舟。扬起学习的风帆,驶向知识的彼岸。努力吧,亲爱的孩子。”果然,他的学习真的认真了,成绩也提高了。三是把握提出期望的契机。如小明生病后,被班主任无微不至的关怀感动得热泪盈眶时,班主任敏悦地对他说:“孩子,谢谢你的心意。珍藏起自己的泪水,用她滋润枯竭的心田,化作绵绵的春雨,收获金色的秋天。”他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把感动化为动力,终收获了进步奖的金色秋天。
矫治、纠偏教育一一安建一个成长家
学校为留守孩中的“游离孩子”创建教育转变的良好氛围。首先,学校坚决纠正对“游离孩子”采取的“踢皮球”的错误做法,改消极放弃为积极教育,变踢球为守球护球。一是严格学籍管理,堵绝非正常流动。加强班主任的学籍责任,把劣迹学生的挽留、教育、转化、提高作为班主任工作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二是学校增强矫治教育的功能和加大矫治教育的力度。如加强矫治教育的领导,建立矫治教育制度,明确矫治教育责任,落实矫治教育措施等。三是学校对“游离孩子”实行特殊保护。如建立帮教制度,定期召开“游离孩子” 教育研讨会,建立“游离孩子”成长档案等。四是教师转换角色,做 “游离孩子”的“代理家长”。既承担教书育人职责,又承担监护抚养育人职责,做教、养结合的复合型教师。五是矫治方法做到与时俱进。如实现由刚性向柔性和谐的转变,一元向多元、平面型教育向立体型教育、封闭型教育向开放型教育、应急型教育向预防型教育的转变。开展警、校联手共教活动。如聘请法制副校长,定期作法制报告,讲现实案例。同时,请公安司法部门向学校派“特派员”,定期来校值日值勤,直面与问题孩子交流、沟通。
留守孩 篇4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还嗷嗷待哺时,父母就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市谋生。当别的孩子在享受花样年华时,他们在乡村里孤独的成长。这就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留守孩”。我街道小学一直把“留守孩”工作当成重点工作来抓,自开展此项工作几年来,充分发挥学校及少先队组织的力量,帮助“留守孩”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留守孩”的健康成长。现就我街道小学开展此项工作的情况小结如下:
一、成立“留守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留守孩”工作责任制度。
1、成立赞贤小学 “留守孩”关爱工程领导小组。组长:曹开明
副组长:许赋彬
黄芑兰
王
佑
成员:村小校长、中心小学其它行政人员(具体负责:赖健娟)
2、校长是本校“留守孩”教育管理第一责任人,各班主任是本班直接责任人。行政会、工会、少先队、各任课教师均为“留守孩”教育管理工作者。
二、开展“留守孩”普查。
各个班级的班主任在学校领导的统一布署下,对班级的“留守孩”情况展开细致的调查,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全面了解“留守孩”的生存状况和成长需求,建立“留守孩”档案。在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立足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家是温暖的,对于“留守孩”来说,学校就是他们温暖的第二家,老师就是他们全权负责的“父母”。经常性地开展专题班队课,使“留守孩”有了更多倾诉的机会;课外辅导时他们位于最前面;组织小型体育比赛、运动会、“六一”文艺汇演等活动也让他们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实践活动中细致地教他们自主生活、自护自救的知识,这一切目的就是让“留守孩”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四、设立专门的“留守孩”之家。
为使学生享受到更优于其他学生的照顾,我街道小学统一布置,要求各校设立“留守孩”之家”。在这个特殊的地方配备电话、电脑,时常与“留守孩”家长、监护人保持联系。这个学期,中心小学还动员学校大部分学生办理“校信通”,这更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提供了便利。“留守孩”之家为家长和“留守孩”之间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
五、形成关爱“留守孩”的工作合力。
我校在原来的家访制度基础上,依据现有情况,实行定期不定期的家访,与“留守孩”的临时监护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增进了解,寻求互助,并对农村的老年监护人(如学生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给予一定的家教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地管教“留守孩”。每个学期召开两次与 “留守孩”的心理对话会,一方面讲父母的艰辛,使学生心中有父母;另一方面倾听孩子的心声,为孩子解答有关心理问题。还在学校开设“悄悄话”信箱,心理教师为孩子们解疑释惑。督促“留守孩”每月给父母打一次电话,汇报自己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班主任辅导员随时关注 “留守孩”的身体、心理状况,做到勤观察、细分析、多思考,妥善处理孩子们出现的问题。我街道小学教师还充分利用节假日、开学这些时间段,争取与“留守孩”的父母进行直接对话,互通信息,达到家校合作,增强“留守孩”的教育合力。
虽然我校小学在“留守孩”工作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由于各种原因,诸如师资力量有限,没有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还有教师业务繁重等。所以,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尽量做到求全求细,真正体现学校对“留守孩”的深深关爱!
赞贤小学德育处
【留守孩】推荐阅读:
留守孩工作计划与小结12-04
关爱留守儿童论文有关关于留守儿童的论文:留守儿童教育之我见09-04
和东都令狐留守相公,和东都令狐留守相公姚合,和东都令狐留守相公的意思,和05-31
留守问题12-02
留守农民12-06
留守儿童12-07
留守农村12-09
留守少年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