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能力

2024-10-20

体育锻炼能力(精选12篇)

体育锻炼能力 篇1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落实素质教育, 以提高学生身心发展为根本宗旨的今天, 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高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是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笔者认为, 在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才能更好地促进对大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培养。

一、满足大学生对运动的多方面要求,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培养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是实现终身体育的前提和基础。要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 以及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选择与确定体育活动内容就显得十分重要。体育课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有兴趣的, 而且能够选择一两项来进行身体锻炼。但是, 由于传统的体育课的教学时间固定, 内容单调重复, 缺乏新意, 学生不能自由选择教学内容和进度, 学生渐渐对体育课的感受性降低, 慢慢失去了兴趣。体育教学要不断的改革创新, 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以满足大学生对运动的多方面要求, 在有效提高身体素质的前提下, 给大学生以较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在课程设置上要灵活, 开设多种形式和内容的必修体育课、任选体育课以及体育理论, 满足学生多方面兴趣爱好的需要。在课程内容和时间的设置上, 学生可以随时自由选择, 自己决定上课的时间、活动内容、活动进度和锻炼方式等, 以基本上满足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体育活动, 主动锻炼身体, 学习体育知识, 养成锻炼习惯, 在运动中获得快乐, 得到乐趣, 激发体育锻炼的兴趣。

二、加强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 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的重要方面。大学生只有在学校期间打下自我科学锻炼的基础, 形成终身体育观念, 我们的全民健身运动才能得以健康稳定发展。我们知道, 大学期间的体育锻炼主要以自我锻炼为主导与体育老师的指导相结合。在体育教学中着重培养大学生的认识能力, 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 充分激励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调动大学生的运动兴趣, 促进大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 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大学生能在独立锻炼过程中, 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 主动积极的锻炼, 从而使大学生自我锻炼成为真正的自主活动, 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 这对以后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使学生终生受益。这也符合现阶段“体育与健康”所提倡的: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 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 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使教学效果更加突出。

1、转变教学观念, 使锻炼由被动变为主动。

当今的教学观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使学生生动活泼、创造性的进行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对教师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上要有转变,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大学生的“学”为主,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充分挖掘大学生的学习潜力, 使他们从被动的学习状态变为积极思维、主动实践。从教师的教授、指导到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和指导练习, 培养主动探讨学习和怎样学会的能力。教师应该给大学生更多选择的权力, 让他们对于“学什么、学多少和怎样学”享有发言权, 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学习方式, 有自主选择、自主练习、自我评价的空间, 使大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采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

体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在体育教学中,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有很多, 如发现法、探究法、范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法等。但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教学逐渐渗透到各学科里, 多媒体也引进到体育教学的课堂, 体育方法的改革也随着教学教育的现代发展而紧跟时代不断推陈出新, 其科技含金量不断增加。体育教学可利用现代化设备, 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如教师在一节课中交替使用讲解示范, 并利用多媒体平台进行教学。这样, 体育教学方法的合理交叉使用, 使教学方法呈现出多样性。又如, 现代多媒体的体育教学方法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 它是用光、声、音像等多种手段取代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 作为体育科目, 特别在体育理论课上, 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和教学方法, 更加形象、生动的进行讲解、示范和演示, 并将近期发生的体育事情更直观地搬上讲台。如体育保健知识、奥运知识、各项大型比赛等体育信息、知识, 及时传播给学生, 充分体现现代技术教学的应用, 发挥其整体功能。因此, 丰富的教学方法培养和激发了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使他们由被动锻炼变为主动锻炼, 从而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全过程, 教学效果比以往更加突出。

三、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为学生终身体育培养建立良好的基础

体育教育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终身体育教育意识, 并努力更新知识, 建立新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 由过去的侧重传授运动技术转变为加强现代化体育科学理论与方法的传授;由“技术型”向“智能型”转变, 由传习运动技艺向终身受益的体育教学转变。教师成为大学生进行体育实践的组织者, 大学生科学锻炼的咨询者和指导者。在体育教育过程中, 教师还要善于应用多样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网络信息化进入课堂, 发挥学校体育的多种功能。在教学中, 教师能够因材施教, 使的大学生身体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 把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与为大学生终身体育打基础有机地联系起来, 在教学中克服只重视身体锻炼能力的培养而轻视科学体育理论指导的思想, 结合身体教育与心理教育进行教学, 加强课堂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 加深学生对终身体育的理解, 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正确观念、兴趣、习惯与能力, 特别强调培养他们因地制宜地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在学校体育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 体育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为大学生终身体育的培养建立良好的基础。

总之, 终身体育不仅是人们个体发展的需要, 也是提高全民族体质的需要, 更是全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的学校体育, 不仅对学校体育作用、目的以及对教师产生深刻的影响, 同时也将对学校体育课程、体育教材产生深刻的影响。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实施了终身体育锻炼的培养, 能更好地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学习的主体积极性, 使大学生在学生时代学会有“一技之长”或有“多技之长”, 达到锻炼身体, 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 从而养成并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宋为民.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1999.2.

[2]李素玲.学校体育教学应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河北高教研究, 1996.1.

[3]贾卫国.浅谈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体育研究, 1989.6.

体育锻炼能力 篇2

摘 要:学生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和近视率升高的现实,要求我们注重对学生的身体锻炼和终身自我锻炼的能力的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使培育出来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具有从事体育自我锻炼的能力。

关键词:体育教学 培养 自我锻炼

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经常的、稳定的身心统一,协调配合的心理特征,是知识、技能和智力的整体效应。能力的核心是智力,它是以一定知识和技能作为发展基础和前提条件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形成和体现出来。而所谓锻炼能力就是指学生所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综合能力。从现代教学论发展的角度来看,强调人的能力培养,是改革的总趋势。为了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必须处理好技术、技能的教学与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关系,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锻炼能力。

一、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势在必行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体育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辛勤耕耘,致力于学生综合体育素质的全面进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可一测试,学生的成绩与自己的期望值相差甚远。目前,学生普遍不重视体育课,认为上体育课就是玩耍,采取应付的方式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和动作示范,心里想的是其他学科的学习。少数喜好体育的学生,本来想好好地进行锻炼,却因得不到正确的指导而不知道该练什么和怎样练,导致他们对体育课也不感兴趣。于是,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爱好,对体育的重要性及体育锻炼的目的、方法缺乏足够的理解,使得自我锻炼能力低下,这样,任凭教师再努力,学生的成绩也上不去。

二、培养学生对自我锻炼的兴趣

学生能否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先行设计,教师如何设计才能让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使学生有更大的优势从中得到乐趣,达到自我锻炼的目的。同时,也获得自我锻炼的满足感,学生就能将文化课的压力在体育课中释放,这就是我们体育教师在设计这环节更有必要加强的一方面,才能产生更积极的作用。比如,每次观看精彩的体育比赛时能让众多学生欣喜若狂,彻夜不眠,参与到比赛之中所感受到的乐趣,一切均发自肺腑,不需要规定,更不需要强制,情感与运动的交融,参与的满足就足够了,同时起到促进自我锻炼习惯的养成。如果体育教师能使学生在多年的体育学习中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不管现在学生有没有意识到体育对他个人成长的真正意义,就已经在不知不觉地接受体育,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地便进行自我锻炼。那么,体育课的教学设计就应该让体育课成为学生们渴望参与其中,从中得到乐趣,多增设一些体育比赛项目,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这样,学生们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就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逐渐把教师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

三、注意课堂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在体育教学中,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有很多。如发现法、范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法等。传统的队列、广播操、跑步等技能练习的教学模式是灌输――接受,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练习――巩固――再现,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单

一、枯燥、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体育教学游戏化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相互合作,为了有效地促进发展,避免压力给学生造成的心理损害,教师采用游戏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将游戏的自主性、趣味性带入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以求一种寓教于乐的境界;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游戏活动中,他们的合作精神、集体意识及交往能力都得到发展,还能培养学生不怕挫折、勇于竞争、勇于创新的良好品质。因此,丰富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培养、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所采取的手段,使学生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从而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全过程,使他们从小喜欢体育,乐于体育。

四、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途径和措施

1.加强体育重要性教育,明确学生的锻炼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厌其烦地向学生灌输体育课对学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的思想,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从而把枯燥单调的练习和锻炼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

2.密切师生感情,确立教师的偶像地位。作为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留意密切师生感情,多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当学生在学习、生活和锻炼中出现困难时,要多关心他们,鼓励他们,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为人师表,处处表现出一位教师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采,让自己的言行举止于不经意间感染学生,达到“随风潜进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视教师如朋友,为偶像,教师的一言一行就会成为学生行动的指南,教学思想就会被学生自觉地接受,学生也就会在课内课外强化练习,自觉进步,自我锻炼能力。

大学生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 篇3

大学生体育锻炼能力直接反映着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高校体育教学中,要突破传统的运动技术教学,而应以培养学生体育锻炼能力为重点,以适应现代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提高每个大学生的身体素

质,如何发展大学生体育锻炼能力,是高校教学改革应当重视的问题,也是终身体育发展的大势所趋。

一、 何为体育锻炼能力,体育锻炼能力的定义

体育锻炼能力就是人们运用知识,通过实践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改造世界的本能。就体育而言,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潜力的综合深化,是从事体育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活动力或本能技能,而自我锻炼能力就是熟练地运用已掌握的运动技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活动能力。特别是对于刚入校的大学生而言,由于升学的压力很少从事体育锻炼,所以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就应有意识地激发他们对体育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地、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

大学校园内的大学生是具有现代思想并充满青春活力的知识群体,他们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仅体现着当代大学生对体育行为的一般参与方面。更重要是他们在思想中,把体育锻炼同大学生接受现代文化范围程度融为一体进行思考。大学时期是培养学生走向社会,独立生活工作的准备期,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要加强对大学生的锻炼能力的培养,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二、 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从人出生到死亡之前都要参加体育运动,即将参加体育运动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这是当代体育的发展方向。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我国的基本国情,高校体育必须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努力开发大学生的体力和智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以适应未来的挑战。高校体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大学体育教育,使学生走入社会后能继续坚持体育锻炼,使人健康生活、工作并能长寿。学校体育教学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是,不仅看学生在校期间身体素质提高多少,而且要看学生接受体育教育后是否具备了体育意识和健身意识,是否养成自我独立锻炼的习惯。因此,高校体育要把握体育的本质,通过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使学生终身健康。我们担负着培养合格人才的历史使命,为此,切实抓好“终身体育”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三、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针对大学生现实体育锻炼的实际情况,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教育培养。

(一)加强体育理论教育

当代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体育基础知识,加强体育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体育技术、战术和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让学生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将有助于他们形成科学的体育观念。

(二)培养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

对高校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首先要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要把激发与培养上体育课和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强调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思想落到实处。体育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环境等特点,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以各种方式调动、鼓励、保护、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中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体会到体育活动的无穷乐趣,从而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四、高度重视学生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

我国高校体育由于受传统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只重视基本教育和基本技术、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无论从教学指导思想、终身体育意识,还是教学体系、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培养学生体育能力都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又缺乏培养的方法和具体措施,致使学生体育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体育能力的培养:

(一)让学生了解必要的运动卫生保健知识,使学生学会自我卫生保健。提高学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能力,是提高其体育能力的首要条件。

(二)增强脑力活动能力。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积极调动、挖掘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和创造的能力,开发体育潜能,是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主要条件。

(三)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充分利用课外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他们自我锻炼的能力,是发展学生体育能力的重要条件。

(四)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愉悦的情感,有助于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体育运动。这是培养体育能力的重要心理条件。

五、体育锻炼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身体锻炼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身体锻炼能力,是指学应用所学的科学锻炼理论和方法,结合环境和自身条件加以创新,培养成独立地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抓:

自学:培养学生明确锻炼的意义,学习有关体育知识和方法,结合环境和自身条件,制定锻炼计划和方法,坚持经常持久地锻炼,并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自炼:即能把所学到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方法,综合运用到体育锻炼实践中去,使自炼活动成为日常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自调:即学生在身体锻炼活动中,能根据自身的条件,健康水平,掌握和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运动强度及运动时间,并能进行自我调节。

自控:能执行锻炼计划的自我控制能力,即在身体锻炼效果自我评价基础上不断修正并实施锻炼计划的能力。

(二)运动能力的培养

运动能力,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在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前提下,所获得从事各种运动的本来。运动能力是反映体育运动总体特征的一种能力,是锻炼身体和参与劳动,军事活动及各种文化活动的基础,培养大学生的运动能力,应贯穿体育课的始末,教学中应考虑:

不断改进体育课的教学方法,切忌“满堂灌”,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同没公式也要避免运动教学走过场或只重学习技术,而不顾实际锻炼情况等,要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提供足够的运动设施,使每个学生有条件、有兴趣、有机会参与运动,以施展他们的运动能力。

学生要主动、积极地参与体育运动,这对提高运动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做练习时,教师要及时的指导,多给与鼓励,避免学生站在操场上,多对学生正确的指导,使他们对体育课有更深的理解,学生就会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教学程序:对学生实行教学整体规划,根据学生的阶段思维特点,指出不同阶段目标要求。首先,学生进行自我定向,即课前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目标,并根据这个目标,在课上积极进行身体锻炼。其次,在教室的指导下,学会自我测定、自我控制,便于自我批评、自我调整。

教学方法:主要对本年级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教学。注重学练方法的自我参与和发现,引导他们自我定向、自我锻炼的呢个锻炼方法。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平均心率由115/分增加到124/分,练习密度由26%提高到31%,学生的各项指标都得到相应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

[2]清华新生体能测试的结果说明了什么[M].中国学校体育,1995.

[3]基础教育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时代呼唤创新型课堂[J].教育发展研究,2000.

体育锻炼能力 篇4

高校体育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中的终极阶段, 对形成完整的自我体育锻炼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自我锻炼能力是指学生在无教师的情况下完成练习任务和进行身体锻炼的能力, 是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体现。体育教学不仅是要教授体育知识或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更应该充分调动学生自我锻炼的积极性, 体育教师应该为学生的自我锻炼创造条件, 营造好的气氛, 把枯燥的课堂教学任务有效地转化为学生课内外自觉积极的行动。

同时, 体育老师应该立足于课堂,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以“健康第一”为教育理念。开展体育教育教学。教师在教学上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素质和技术特点, 适当的给学生“自由”运动的空间, 自行组合或个人自练, 在练习中多加指导, 并对学生的锻炼态度、锻炼成绩做出正确的评价, 从而激发出学生继续锻炼的热情。使学生逐步具备自我学习、独自练习、自我评价的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

1 影响大学生体育自我锻炼能力的因素

1.1 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的运动兴趣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体育教师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教学, 要求学生服从命令, 步调一致的机械操练, 就会大大压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中, 教师不应该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 应该及时了解学生的锻炼情况和锻炼态度, 对学生的锻炼成绩做出正确客观的评价。由于教师在教学中的观念受到教学任务的影响和制约, 致使教学中只重视教学的完成情况, 忽略了学生对体育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的“填鸭式”教学又屡见不鲜, 这些都是影响大学生自我锻炼兴趣和自我体育锻炼能力培养的因素。

1.2 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不够端正

目前, 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主动意识不强, 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对体育锻炼存有偏见, 思想意识不够端正。以致他们在上课的时候多数采取应付的方式接受体育教师的知识传授和动作示范, 课外时间更是不会用在学习体育知识上, 而是几乎全用在其他学科的学习或其他娱乐方式上。根本意识不到体育锻炼对其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有什么深远的影响, 对体育锻炼持满不在乎的态度。

1.3 家长和社会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大多数大学生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把时间用在学习专业课上, 认为这才是人生的正道, 进行专门的体育锻炼被认为是没有必要的。家长们意识不到学校体育在学生的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 也意识不到养成自我体育锻炼的意识对大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影响, 更意识不到体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身体, 健全的人格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家长和社会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这也是影响学生体育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2 加强大学生体育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方法

2.1 灌输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 明确大学生体育的目的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健康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 社会上一些人已经开始有了终身体育锻炼的风潮, 而大学生们正好有学校体育教育资源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 就要使学校体育变成培养学生自己体育锻炼能力的重要场所。

2.2 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激发自我锻炼的热情

2.2.1 组织体育俱乐部, 培养和激发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热情

俱乐部教学是当今体育教育改革的方向,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体育教育中, 采用的是俱乐部模式,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开设不同项目的俱乐部, 让学生自由选择参加不同的俱乐部进行学习和活动。高校体育教师担任俱乐部指导教师或技术顾问, 这样能够充分展现体育运动项目的魅力, 张扬学生的个性, 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自我锻炼的热情。

2.2.2 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与手段,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

体育教师不能按照原来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教学, 体育教师和学生不应该仅仅是体育老师和学生的关系, 也应该是朋友, 能够真诚的交流和沟通。比如开展一些能激起学生兴趣、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参与的活动。评测标准也要以促进健康为目的, 差异化量化标准。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擅长的一项体育运动, 不能只是看重体育成绩, 要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自己培养出兴趣。

2.2.3 体育教师指导学生总结评价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 在练习的过程中不能只看结果也要注重过程, 什么样的过程造就什么样的结果, 所以我们要客观的分析我们在练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扬长避短, 提高自己的素质。二是学会评价他人, 在他人练习的过程中, 认真观察, 认真分析, 找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 然后学习他人的成功的学习方法, 思考不足的地方自己是否也存在。

2.3 教师以体育课外作业为方法, 培养大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能力

过去体育教师一直把重点放在体育课这个时间段上, 但是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 教师应该采取留课外作业的方法来培养大学生的自觉锻炼能力, 因为仅仅是体育课的运动量是远远满足不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需要的。所以体育教师就要在课外的时间,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培养大学生自觉锻炼身体能力。如把一个班分成几个小组, 每个小组都有一个自己的小组长, 让这几个小组产生竞争的关系, 激起他们的竞争意识, 这样既能加强体育知识的巩固又能让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

2.4 教师对大学生体育活动应及时加以指导, 提高对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

体育教师对大学生的体育活动应该及时的加以指导, 体育教师不能沉浸在自己“教”的角色里, 也要敢于在体育课中安排较多时间给学生,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 耐心指导, 鼓励他们,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老师帮着营造一种团结互助的学习氛围, 又能对学生的锻炼态度和练习的结果做出正确的评价, 学生们自然就会有想要继续坚持下去的动力, 自觉地提高自我锻炼能力。

3 小结

(1) 大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培养是让学生在学生时代学会有“一技之长”, 通过自我锻炼让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对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有深远的意义, 体育不仅能带来健康的体魄也能带来无穷的乐趣。所以, 学校体育教育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 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校体育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进行自我锻炼的能力, 还能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好体质基础。 (2) 培养学生自我锻炼学习的教学方式, 让教师不只是在教, 学生也不只是在学, 为学生创造出主动的学习机会, 变教为用, 变学为思, 变被动为主动, 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 发挥出学生的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 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是当代大学生适应时代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是培养终身体育一时的需要, 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与提高社交能力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素玲.学校体育教学应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J].河北高教研究, 1996, 1.

[2]贾卫国.浅谈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体育研究, 1989, 6.

体育锻炼能力 篇5

1、加强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

随着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许多国家都在不断的进行教育改革,而且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虽然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在蓬勃发展,但体育教学还是摆脱不了老的框框,教学方法、方式也比较陈旧,教师只注重学生的“三基”教育和增强体质教育。教学上采用“注人式”或“灌输式”的方法,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只能暂时满足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难以应付学生离开学校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难以应付学生离开学校以后漫长人生的工作和生活上的不断需求。因此,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加强体育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奠定终身体育锻炼基础就显得非常重要。在1988年召开的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学校休育特点、地位、作用、目标及深化改革的专题研讨会上,就已经把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做为学校体育总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出。因此,加强体育意识和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就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使之终身受益。在教学中应以“被动”教学向“主动”学习方面发展。表现为“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2、强化学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

高校体育是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体育教育自我完善的最后阶段。也是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转折点。要学生懂得拥有良好的体育锻炼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有资料显示,我国中青年知识分子的死亡率是老年人死亡的3售;某高校对4009名中青年教师,在一次健康普查中发现75%以上的人患有顽疾,l99l年对我国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高级知识分子的抽样调查材料揭示60%以上的人患有疾病,平均寿命为58.52岁。比同期全国人均寿命少10岁。北京关村地区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在1994年竟下降到53.31岁。著名学者英年早逝现象屡见不鲜。通过这些实例,让学生得到深刻教育,明确锻炼目的,了解体育教育不性、实效性和自我锻炼的方法,去进一步强化自我锻炼的.意识。

3、因材施教建立合理的教学体系

目前,在我国高校普通体育课整个教学过程中,仍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增强学生体质为教育目标。近几年来学生体质普遍下降,而学校对素质达标要求比较高,制定了一些措施。例如,评选三好学生和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必需达标,否则,不能参加评选或奖学金降级。所以许多学校把五项素质做为学校体育教学的唯一目标,这直接影响和决定了体育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形式秘方法,是按照固定的课时计划、形式、结构和教学程序,由教师教授、学生学习动作、锻炼身体,实现和达到统一规定的标准。如果学生在某一项目一旦达标,此项体育教学即告终结,这种终结性严重影响学生从事和继续活动的兴趣,影响对学生进行体育意识、爱好和独立进行自我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应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据学生爱好、兴趣给学生较大的选择性,开设多种形式的选修课和选项课。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科学的安排教材内容,在教法上要采用竞争性、趣味性的组织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独立组织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主要是指让学生掌握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运动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锻炼等能力,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技术和方法做为理论指导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评价。

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组织能力,可采用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代替过去由教师“承包”的方法。例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向学生讲明课的准备活动、放松活动或有目的性的游戏的内容要求、练习形式及规定时间。如需用音乐,应帮助他们选好音乐或规定好音乐节奏。要求学生提前写出一个简案,经过多次修改和教学实践后,由教师讲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又活跃了课堂的宵习气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独立的组织能力。

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特别是大学一年级,由于学生还没有摆脱中学体育课的常规习惯,对教师仍有依刺性。在这一阶段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课上经常提示学生要完成的任务、安排准备活动的依据,所学的动作、技术练习对身体有何作用等。另外,要求学生做课后笔记,教师进行检查和讲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总结,学生对体育教学有所了解,教师应安排学生参与教学,由学生轮换带准备活动、放松活动等,发展他们的独立组织能力。通过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开展,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5、结束语

教师的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进一步改革,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前提。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及新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提高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明确自我锻炼所带来的益处和今后的发展的关系,以达到终身受益之目的。

参考文献

1齐占霞.高校应重视对学生进行自我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2

体育锻炼能力 篇6

[关键词] 自我锻炼能力;缺乏;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能力是指让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完成一定量的体育活动或训练任务,这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是对学生体育锻炼目标、内容、方法、习惯,以及他们独立处理锻炼过程中的突发情况或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和衡量。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近年来,教育部也推行了“阳光体育运动”“每天锻炼1小时”等活动,这些都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体育锻炼能力。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缺乏自主体育锻炼意识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培养学生自主体育锻炼能力的有效方法,使他们通过持续的体育锻炼,身体和心理都能得到健康发展。

一、初中生缺乏自主体育锻炼意识的原因

(一)学生对体育课不重视

很多学生认为体育是一门副科,体育课上不是跑步,就是跟着教师的示范练习运动项目,在课堂上基本上是处于应付状态。尤其是初三学生,面对升学的压力,他们的文化学习负担更重,时间基本都花在了文化科目的学习上,无暇进行体育锻炼。还有一些学生甚至认为“体育课就是浪费时间”。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和兴趣,对体育锻炼的作用、意义的认识和理解有很多不足,因此,对体育课不够重视。如果学生一直对体育学习不重视,教师再努力,体育教学也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体育教学模式单调机械

当前的初中体育教学受体育达标、中考体育项目的影响较深,在初二、初三阶段,体育课的训练内容基本围绕中考项目来进行,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固定化,教师仍然沿袭传统体育课堂中命令、模仿、检查的教学模式,片面追求体育考试的成绩,导致体育教学呈现出竞技化的趋势,忽视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学生长期处于这种单调、机械的训练中,自然提不起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甚至会对体育课产生厌烦情绪。另外,为了避免体育课出现伤害事故,很多体育教师不敢开展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活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趣味性,也因此导致了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比较低下。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实施多年,但是当前的教育教学活动仍然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的课程安排绝大部分都是文化课为主,每周只有一到两节体育课。除了体育课和每天的课间操,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另外,学校把体育课当成学生训练中考体育项目的主阵地,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机械性的训练过多,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运动项目和内容。因此,课时量的不足、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也是导致学生缺乏自主体育锻炼意识的一个原因。

(四)体育运动场地和器材设施不完善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体育锻炼需要相应的空间、场地和器材,如果这些基本的硬件设施无法保证,无论教师设计了多么丰富、精彩的体育活动项目,都无济于事。当前,很多学校存在着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不完善的问题,因而使学生无法得到充分的体育锻炼。还有的学校虽然有了一些运动场馆,但是为了延长场馆的使用寿命,在课余时间甚至不允许学生利用它们进行体育锻炼。学生得不到充分的锻炼,久而久之,他们也就对自己喜欢的项目失去了兴趣,进而影响了他们体育锻炼习惯和自主体育锻炼能力的形成。

二、培养初中生自主体育锻炼能力的方法

(一)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使他们掌握各项体育运动技能,通过持续锻炼,加深对体育运动的了解和认识,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要达到以上要求,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理论知识教学,比如,为学生讲解体育与生活、健康、学习、工作等各方面的紧密联系,使他们认识到体育对自己成长、成才有着重要作用。学生认识到了体育锻炼的功能,就会对体育课产生足够的重视,就会有明确的目标,他们就会把单调的学习和锻炼转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和意义。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初中生的自主体育锻炼能力,教师应当敢于放手,多给学生提供自主体育锻炼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讨论来理解技术动作,并自主选择训练形式和程序,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锻炼。当然,教师放手并不是对学生不管不顾,而是要发挥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通过适时点拨、及时鼓励或纠正,来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使他们掌握自主体育锻炼方法。比如,游戏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一些体育游戏,而游戏活動的组织和开展都交给学生去完成。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创编更新颖、有趣的体育游戏活动,当然游戏要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来设置,这样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游戏中自主进行体育锻炼,也能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能力。

(三)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

目前,大部分中学的体育教学仍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标。虽然不少学校为了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在评选“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以及奖学金发放评定等方面,除了要求学习成绩、道德品行方面表现优秀外,还要求学生的体育成绩达标,否则就没有参选资格。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进行自主体育锻炼,但是他们的锻炼内容比较单一,基本上以学校体育考核的项目为主。

此外,受中考体育的影响,现在初中体育教学基本按照固定的课时计划、形式、结构和教学程序进行,由教师教授、学生学习动作,以实现和达到统一规定的标准。这种僵化的模式严重影响学生自主体育锻炼能力的提高。因此,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应根据时代需要和学生爱好、兴趣,给学生更大的选择权,可以开设多种形式的体育选修课和选项课。教师在教学中也必须科学地安排教材内容,在教法上要采用竞争性、趣味性的组织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完善体育基础设施

有些学生缺乏自主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喜欢体育运动,相反,有的学生很喜欢篮球、乒乓球、足球等运动项目,但是由于缺乏运动场地或设施而放弃了。作为学生学习和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学校应该承担起为学生营造一个锻炼身体的有利环境的责任,尽一切努力加大对体育运动设施的投入,为学生进行自主体育锻炼提供必要的场地和器材。

总而言之,不管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每天锻炼1小时”等活动,还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都离不开学校体育,而且要让学生具备自主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这样他们才能体会到体育锻炼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能力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坚持下去,要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兴趣,帮助他们掌握运动技能,使他们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并积极参与到课内外的各项体育活动中,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增强自我锻炼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明杰.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1).

体育锻炼能力 篇7

中学阶段是身心迅速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不仅关系个人的成长,也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如何推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际交往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心理学界的一大研究热门,该领域主要研究儿童、青少年人际交往特点及其交往障碍原因、应对方式等。人际交往能力由沟通能力、提高支持能力、影响能力、情绪能力、适应能力五方面的指标。当前人际交往研究主要集中在与人格、学业成绩等领域,鲜有人从体育锻炼角度,考察其对人际交往影响。现有研究,很多学者认为体育锻炼有助于个体心理健康发展、主观幸福感提升,但并未对是否对人际关系改善与提高做出说明。因此,体育锻炼是否能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体育锻炼与人际交往之间是否具有相关?为此,开展了体育锻炼与人际交往的关系研究,为完善与丰富相关心理学理论提供参考,为青少年更好健康发展与良好适应社会贡献一点微薄之力。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按照分层取样的原则,对新乡市内两所普通中学的初中生进行班级集体施测,共发放问卷330份,回收有限问卷300份,有效回收率为90.9%。被试分布情况表1所示。

(二)研究工具

体育活动等级量表。此量表由武汉体院梁德清等人修订,从身体锻炼的强度、每次锻炼时间以及锻炼频率三方面来考察身体运动量,身体运动量作为衡量身体锻炼水平。该量表重测信度为0.821。

人际交往能力问卷。该问卷采用我国王英春、皱泓等人翻译修订版本。该问卷包括提供支持能力、沟通能力、情绪能力、影响能力、适应能力五个因子,采取5点记分,共35道题。该问卷克伦巴赫a系数0.94,分半信度0.88。问卷适用于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测评。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将回收后问卷初步整理之后,运用SPSS22.0软件的描述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等方法对其数据进行分析与讨论。

三、研究结果

(一)初中生体育锻炼量与人际交往水平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单因子变异数分析,研究初中生体育锻炼量与人际交往水平两者关系。

分析得知:初中生体育锻炼量在性别变量上存在显著的差异,男生的锻炼量显著大于女生,初中生体育锻炼量在是否非独生子女、生源地以及年级变量上差异不显著。初中生人际交往水平在是否独生子女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非独生子女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得分,而在性别、生源地以及年级变量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二)初中生体育锻炼量与人际交往能力的相关分析

表2所示,运动强度和人际交往水平沟通能力、影响能力、情绪能力、适应能力均存在显著正相关;运动时间和人际交往水平沟通能力、影响能力、适应能力均存在显著正相关;运动频率和人际交往水平的各因子无显著相关;运动量与其人际交往能力存在显著正相关。

*P<0.05,**p<0.01

(三)初中生体育锻炼量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回归分析

以体育锻炼量总分为自变量,人际交往能力总分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方程(y=17.70+0.21x)。表3所示,通过回归分析得到回归系数b=0.21,回归系数的显著性结果达到了非常显著水平,判定系数R2=0.18,表明自变量能够预测因变量效力为18%。F值=20.35,回归方程达到了非常显著水平,表明自变量与因变量具有很显著的线性相关,回归方程的效应是显著的,体育锻炼量对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具有预测作用。

**P<0.01

四、讨论

(一)初中生体育锻炼特点分析

不同性别的的初中生在体育锻炼量上存在显著差异。生理方面差异造成男生更加喜欢激烈、冒险、运动强度大运动,像篮球、足球等;相反,女生喜欢平静,温和,运动强度小运动,像散步、踢毽子等。

初中生体育锻炼量在独生子女、生源地变量上无差异。体育锻炼量方面,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初中生体育锻炼量在年级上并无显著差异。刚进入中学学生,对学校充满好奇,渴望结交朋友,对自己兴趣爱好又没清晰认识,而运动是一个结交朋友途径,另一方面,青春期到来使得七年级学生通过运动更好适应机体变化;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中学生活,结交一定数量朋友,加之对自己兴趣爱好认识,结交朋友方式不再单一,运动量较七年级有了下降;中考压力使得九年级学生更多时间学习,自然而然运动时间,频率都减少。因而,七年级运动量大于八年级,九年级最少。

(二)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特点分析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交往能力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因为家里面有兄弟姐妹,经常与他们玩耍、交流,独生子女经常一个人在家,与同辈人交流时间较少,不善于与人沟通,因此,独生子女初中生在交往能力及其相关因子上得分低于非独生子女初中生。

不同年级初中生在人际交往能力得分上,七年级得分高于八年级,九年得分最低。刚进入中学,七年级学生努力适应新环境,渴望结交新朋友,并大胆进行尝试,交往意愿最强;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中学生活,结交一定数量朋友,其交往意愿不在像七年级那么强烈,加之对自己兴趣爱好认识,把自己课外时间更多分散在其它感兴趣事情上;九年级学生朋友圈基本已经固定,中考压力使得其全身心投入学习,也不愿意花太多时间与人交往,交往能力各方面下降。因此,七年级交往能力得分最高,九年级最低。

(三)初中生体育锻炼情况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

本研究得知,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随着运动量的增加而升高。中学阶段是初中生身心迅速发展时期。青春期的到来不仅使得初中生身体机能发生改变,羞怯感出现更加使得初中生不敢尝试交接新的朋友,初中生结交朋友方式单一,不懂的怎么去交新朋友。加之学习环境的变化使得一部分学生难以迅速适应,进而出现各种交往困难现象,影响学习与生活。体育锻炼是结交朋友,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尤其是一些团体运动,像篮球、足球、排球等,需要一个团体去完成一项共同目标,曾加了彼此交流与接触时间,初中生也更加认识与了解伙伴,也更容易尝试去结交新朋友,进而相应其人际交往能力也随之提高。实习期间,经过观察发现喜欢体育锻炼同学,人际关系更好,更受同学喜欢。

五、结论

(1)初中生体育锻炼量在性别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男生运动量显著高于女生。

(2)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在独生子女上存在非常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人际交往能力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

(3)初中生体育锻炼量与其人际交往能力存在显著正相关。

(4)回归分析显示体育锻炼量对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具有预测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欣.不同体育锻炼方式对老年人人际交往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2.

[2]欧阳翠云.中学生体育锻炼和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J].德州学院学报,2012,28(6):104~108.

[3]游火星.初中生人际交往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4]王英春.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特点[J].心理科学,2009,32(5):1078~1081.

体育锻炼能力 篇8

一、高中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意义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 普遍现象就是老师进行十几分钟的讲解, 然后同学们就开始自由活动。在课堂上, 学生们各自做自己的事, 课下也不会进行复习, 到最后考试的时候, 学生的成绩与老师的期望形成巨大的差距。此外, 由于高中的学业繁重, 老师和学生主要以高考课程为主, 认为体育课没有上的必要, 从而使得部分喜欢体育的学生由于缺乏锻炼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在此看来, 加强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老师也应该把体育中的基本知识、运动方法以及技能传授给学生, 重视学生的自我地位, 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提高体育课的整体教学水平。

二、高中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主要方法

(一) 从思想入手, 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加强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结合能力。从思想上入手, 加强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

另外, 应该加强学生对健美的认识。处于高中时期的学生, 会非常崇拜明星, 并且希望能有像他们一样的身材。对此, 就可以通过专题讲座以及课题的形式, 给同学们讲解锻炼以及健美的关系。由于健康的体魄是美丽身材的基础, 只有拥有了健康, 才会有美丽的身材。所以应该加强体育锻炼, 增进身心的健康, 从而增加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

除此之外, 老师应该让学生明确锻炼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增强体质, 还可以使人变得更聪明。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压力很大, 需要一些鼓励, 在此可以通过讲解智力与锻炼的关系, 增加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二) 老师应该建立合适的教学体系

在新课改之前, 我国的高中体育课主要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为标准, 并不注重学生的自我能力的提高。但是, 由于近几年学生的身体素质明显下降, 使得学校制订了一些教学指标, 对学生的体育课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说, 为了加大体育课的力度, 应该规定只有体育课达标的同学才有资格评选三好学生, 否则没有参加评选的资格。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重视体育课, 从而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也会增加。

此外, 学校还把提高五项素质作为高中体育课的主要目标, 这对于体育教学方法的实施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传统的教学形式就是老师按照课时的计划以及教学程序, 教导学生进行统一的练习。如果学生对于某一体育项目已经达标, 老师就不会继续这个项目的教学。但是, 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降低了学生对于体育课的爱好以及意识的形成。所以, 在高中体育课的教学中, 应该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 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 开设不同的体育项目, 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选择性。也就是说, 老师应该注重教材内容的安排,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一定的趣味性,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锻炼自我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计划中,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促进高中生的体育锻炼。

此外, 老师跟学生之间应该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出现的困难, 老师应该主动与学生沟通, 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老师还要起到带头的作用, 自己也要经常锻炼, 跟学生一起学习, 重视体育的教育, 从而增加学生的认知能力。

(三)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

对于体育方面的理论知识, 只有在阴雨天气的时候才会安排。这种教学方式并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应该合理地进行改革。并且, 在理论课的教学中, 应该提出一些思考问题, 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学习相关的知识, 从而提高对体育课的认识。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对于实践方面, 应该增加一些健身价值高的练习。比如说, 做一些俯卧撑、单杠等简单易行的练习。同时, 学生应该掌握运动的基本方法, 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 并且还可以运用小游戏的方式进行锻炼。根据学生的自我能力, 可以分为不同的“小集体”, 进行不同的比赛, 激发学生的运动能力, 还可以增加学生的互相帮助、协同合作的能力。

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 老师的教导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的。对于老师, 应该适当地改革教学方法, 因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应该选择最佳的途径进行教学, 体现体育的真正含义。对于学生, 应该以练为主, 加强学与练的结合, 把理论运用到实际当中。

三、结语

总而言之, 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由于学生对于老师还存在一定的依赖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 老师应该及时提醒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以及所学到的动作对身体的影响, 等等。此外, 学生应该做好笔记, 课下及时复习, 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体育的过程中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 从而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

摘要:随着健康体育与终身体育等理念的不断贯彻实施, 对于现阶段的高中体育教学工作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而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就是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为此, 本文主要分析了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这个问题。

关键词:高中体育,自我锻炼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赵胜利.谈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013 (15) :219-219.

体育锻炼能力 篇9

一、军事体育教育与飞行学员自我锻炼能力培养的矛盾

要使飞行学员保持良好的身体体能, 就必须使学员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 坚持长期的体育锻炼, 并使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积极、主动的进行自我锻炼。然而在目前的军事体育教育实践中, 只是单一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学员只知道一味的听从教员的指令,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不能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自我锻炼的关系, 其表现为:

1、教学中单纯追求技术动作, 忽略了对学员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

在军事体育教育过程中, 教员都重视在课堂中向学员示范讲解技术、技能方面的知识, 重视发展学员的专项能力, 而忽略了学员进行自我锻炼的方法、自我锻炼能力和自我锻炼习惯的培养。

2、教学过程没有起到培养学员自我锻炼的指导作用

军事体育教育的课堂中仅重视学员对动作技术的掌握, 在教会学员进行自我锻炼方法方面, 未给予重视, 造成了学员平常的自我锻炼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脱节, 可以说军事体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起不到为学员进行自我锻炼的指导作用。

3、教学包办代替多, 学员独立思考和主观能动性发挥少

在训练中, 学员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技术, 还要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教员不能当学员的“保姆”, 要做他们的“导师”, 使学员到部队后, 能独立地、自觉地进行自我锻炼, 这才是我们军事体育教育的真正任务。

在军事体育教育中, 教员不仅要进行基本知识、基本技术、技能的教学, 同时更应注重学员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 使其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 自觉地利用业余时间, 坚持长期锻炼, 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员的身体体能。

二、飞行学员自我锻炼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飞行学员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应从军事体育教育本身改革入手, 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素质教育, 树立“以学员为主体”的思想, 以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为先导, 注重引导启发学员独立思考能力, 重视学员学习过程, 培养学员自我锻炼的能力, 以充分利用每日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 加强体能训练, 形成自觉锻炼意识。

1、利用各种因素, 调动学员学习训练的积极性

调动学员的积极性, 就是要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员明确锻炼身体的目的, 把提高自身的身体体能变成自觉的行动。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 激发学员的参训热情。根据教学任务、学员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 确定正确的教学内容和动作标准, 避免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忽难忽易, 标准和要求忽高忽低, 而挫伤学员的学习热情。在教学的组织实施上, 要注意组织教学的多样化, 利用学员已掌握的知识采取启发式教学, 在强调传授知识的同时, 重视学员能力的培养, 充分调动学员学习、训练的积极性。

2、在军事体育教育中注重学员锻炼方法的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 教员要明确下达本次课的教学目的、要求及考核内容的标准, 讲清教材中基本理论、锻炼方法、注意事项和易出现的不规范动作。把涉及到教学内容的相关知识有目的、有重点地传授给学员, 使学员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 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 使学员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同时向学员讲清教学内容与锻炼身体某种机能、某项体能的关系。要及时、正确地评价学员完成动作的质量和评定学习的成绩, 同时要注意培养学员自我检查完成动作的能力, 独立地分析自己完成动作的情况。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安排适当学时的航空体育理论课

安排适当学时的体育理论课, 对学员进行体育基本知识、自我锻炼方法和手段、体育卫生常识的教育。使学员了解运动时身体各部位的协调配合、及运动时供能方式等, 学会用生理指标分析、判断运动时的身体负荷, 合理安排强度, 避免过度疲劳, 学会如何在运动后进行身体的积极性恢复, 以及对运动创伤的预防和创伤后的处理等知识。通过理论课的学习使学员真正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使学员学会如何进行体育锻炼, 增强自我锻炼的能力, 而且可以对今后的自我锻炼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军事体育教育只有从学员的长远利益出发, 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让学员通过学习掌握体育技能, 从而增强身体体能, 更要让学员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原理与方法, 自觉地坚持长期体育锻炼, 培养学员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为学员今后的飞行事业打下坚实的体能基础, 延长他们的飞行年限, 更好地为国防现代化建设服务。

摘要:飞行学员能否适应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飞行训练及空战中对身体体能的要求, 取决于他们在飞行基础训练阶段打下的基础。为此, 本文从军事体育教育与飞行学员自我锻炼能力培养的矛盾入手, 探索自我锻炼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以期对飞行学员的终身体锻炼打下基础。

体育锻炼能力 篇10

一、建立完整的自我锻炼模式

很多高职学生不喜欢体育锻炼的原因是教学内容枯燥单调, 教学过程机械重复, 从而丧失锻炼兴趣。 为此,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要将以往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进行改变, 给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自我锻炼的模式, 这样学生也会乐在其中。 一方面, 教师不能拘泥于篮球、 足球或跑步那种传统的教学内容, 而要对体育教学的内容进行扩充, 比如增加太极拳、健美操、攀岩、啦啦操或游泳等项目, 不但会增强整个体育锻炼的趣味性, 会有更多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 而且能满足各类学生的锻炼需要, 这样学生也会对体育锻炼有一个全新认识。 另一方面, 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帮助学生掌握锻炼的技巧和方法, 从而减少学生自我锻炼时的伤害。 比如在足球教学时, 教师就可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正规训练的全部过程, 运动前的热身运动;传球、控球及过人等技术动作的要点;以及运动后的放松, 特别要注意运动前的热身运动和运动后的放松, 可是很多学生并不在意, 就会在运动中出现扭伤、挫伤及肌肉拉伤等问题, 会直接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及心灵造成很大影响。

二、加大体育教学的力度

各高职院校要切实认识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对学生培养自我锻炼意识的重要性, 要对体育教学的设施资金加大投入, 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 学校根据体育教学的整体要求, 对教学设施进行完善, 比如建设一个综合性的体育场馆, 在其中可以开展攀岩、游泳、太极拳及羽毛球等项目, 这样就算是遇到恶劣天气学生还是能够继续锻炼的;增加足球、篮球、羽毛球、跳绳等体育器材的数量, 将老旧的体育设施剔除掉, 铺设符合标准的操场跑道。 与此同时, 学校要切实考虑到学生自我锻炼时的各项需求, 以便给学生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并在管理体育设施时尽可能做到人性化管理。 体育场馆可以24h向学生开放, 这样足以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确保体育场内的运动器材及灯光设施完善, 使得学生能够顺利锻炼。 另外, 学校应组织和宣传好有关体育锻炼的信息,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活动中。 比如, 可以举办各种体育运动或竞技比赛, 如足球赛、篮球赛、轮滑赛、羽毛球赛、游泳比赛获健美操比赛等, 不但可以激发学生锻炼的热情, 而且能丰富体育文化生活, 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三、建立将“学”作为重点的自我锻炼的模式

尽管高职院校在近几年的体育教学改革中已取得不俗的成绩, 由于体育课程和高职教育间有很大关联性, 可是其存在难度大, 娱乐项目甚少, 根本不足以吸引更多学生, 因此学校要对课程进行深化改革, 融入更多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知识;还要使用多元化教学手法。 摒弃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 展开多元化的教学, 根据各学生的特点选用合理化方法。 例如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弥补传统教学中的缺陷, 学生可以直观了解到体育锻炼项目中的各种细节, 切身体会到体育锻炼的独特魅力。体育教学与其他教学相同,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示范教育, 让学生感受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 从而激发他们向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改革教学内容。 高职体育教学的内容要增加增强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内容, 侧重现实体育活动与教学的结合。

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

各高校应该为教师在科研、教学及生活上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 确保教师能够安心工作。 这里所指的环境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 软环境包括构建和谐校园的组织和环境, 能够调节师生间的矛盾, 可以积极调整教师产生的负面情绪, 还能够缓解各种压力。 硬环境就是教师所处的工作环境, 改善办公的条件, 完善娱乐设施, 等等。 和谐的校园环境是能够减少冲突的发生, 有效缓解教师的不良情绪。 所以, 管理者应重视教师的生活和工作, 重视教师心理建设, 多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 最大化地为其营造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

五、结语

对高职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的培训是为了符合社会的实际要求, 更是发展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 因此, 教师要对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完善, 对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加以培养, 使得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锻炼, 以取得长久可持续的发展。

摘要:我国体育教育界已达成的共识就是将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作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以自我管理锻炼能力的理论为前提, 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 对如何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进行探讨, 以达到新课标下体育教学的目标。基于此, 本文对高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体育,自我锻炼能力,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刘芳.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J].搏击 (武术科学) , 2014 (09) :98-99.

[2]朱明跃.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策略[J].启迪与智慧 (教育) , 2015 (01) :54-56.

体育锻炼能力 篇11

摘 要 虽然我国的教育改革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但体育教学还是摆脱不了“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只注重学生的“三基”教育和增强体质教育,缺乏对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意识和习惯以及独立进行自觉锻炼的能力方面的培养。由此造成了学生走向社会后就不知道如何进行体育锻炼,如何去强身健体,如何进行体育锻炼的自我监督。因此,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是高校体育界以及广大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自我锻炼 能力 培养

前言: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是终身体育的需要,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需要。因此,学校体育应充分重视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作为体育教师应通过调动学生自我锻炼的积极性,突破旧模式,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独立组织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

一、更新观念,突破旧模式

强化体育意识,树立终身体育观。让学生体验到体育活动中的乐趣,激发起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在学校中营造体育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通过不同形式,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了解相关规则与常识。掌握科学的练习方法,学会一项技能,形成一个爱好,把体育锻炼当成一种需要,从中得到乐趣,培养自我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从而提高健康状况,让其终生受益。

二、强化学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

高校体育是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体育教育自我完善的最后阶段。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转折点。要学生懂得拥有良好的体育锻炼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体育教学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和有利的平台,教师可以采取信息传播、行为干预等方式,树立健康观念,培养健康意识和健康的心态;正确引导使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摒弃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学会自我保健的方法和手段,提高自我保健和预防疾病的意识,从而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增强对当代社会的适应能力,让学生得到深刻教育,明确锻炼目的,了解体育教育的实效性和自我锻炼的方法,进一步强化自我锻炼的意识。

三、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选择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有利于全体学生参加的体育活动,从个性出发,强调健身性和娱乐性、修身性,淡化竞技性;要根据有限的教时,改进教法,科学地设置教学内容;应体现大学生的兴趣特点,符合学生的需要,与现实环境相结合;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项目设置要与实践需要紧密的结合起来;为适应终生体育的要求,理论教学必须更新其内容,加强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运动生理负荷与健身效益、健身与营养、常见运动损伤与简单处理方法等内容的教学,突出使学生终生受益的健康教育及有关体育知识教育;应注意把时尚体育项目引进课堂,丰富体育健康教育课程素材。

四、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体育教学中建立和感受到自主的尊严,体验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我们每一位体育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从“师道尊严”的权威中解脱出来,俯下身子,去聆听孩子们的心声,从决定学生应该做学什么,怎样学的主宰者转变为与学生合作学习的伙伴。教师与学生只是教学活动中地位的不同,并没有人格上的高低贵贱之分,教师必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教师尊重学生就等于尊重自己,尊重教育。可见,只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够在教学中形成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一言一行就会成为学生行动的指南,教学思想就会被学生自觉地接受,学生自我锻炼的热情也会随之提高。

五、培养学生独立组织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组织能力,可采用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代替过去由教师填鸭式传授的方法。例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向学生讲明课前的准备活动、放松活动,或有目的性的游戏的内容要求、练习形式及规定时间。如需用音乐,应帮助他们选好音乐或规定好音乐节奏。要求学生提前写出一个方案,经过多次修改和教学实践后,由教师讲评,并提出改进措施。这种教学方法,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又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气氛,培养了他们独立的组织能力。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特别是高中一年级,由于学生还没有摆脱初中体育课的常规习惯,对教师仍有依赖性,在这一阶段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经常提示学生要完成的任务、安排准备活动的依据,所学的动作、技术练习对身体有何作用等。

六、结论

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既有利于学生的生长发育,又能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因此,体育课的教学设计应让体育课成为学生们渴望参与其中的空间,并从中得到乐趣。教师应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及新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提高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明确自我锻炼所带来的好处,培养自我锻炼的习惯意识,从而能终身从事体育,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齐占霞.高校应重视对学生进行自我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7.12.

体育锻炼能力 篇12

1.1、研究意义

大学生毕业后就是迈向社会的第一步, 离开校园走进自己的就业岗位, 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 抗压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在校期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打好基础实现自己的价值。但目前学生的适应能力并非全面, 通过学校体育运动进行教育影响促进形成和发展, 同时也能全面的分析体育运动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构建平台, 这就是分析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形成及发展的必要性。

1.2、文献综述

“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与普及, 有关适应性的研究日益丰富”。朱敬先早在《健康心理学》中就指出,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问题是当前社会就业势态严峻下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 许多研究表明, 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得到发展。”

许健在提到人能否适应社会是决定事业成功的关键。文章从体育对人的社会适应性影响角度进行了分析, 认为体育锻炼者全面认识、正确运用体育功能将对适应社会发挥积极作用。并且说到体育锻炼促进人的社会适应性提高是体育的固有功能。随着对体育功能综合性的深入认识, 体育对人类进步的影响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针对高校在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与社会适应能力关系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文献资料法是指通过搜集、查阅大量与研究相关的资料, 为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和依据, 是一种常见的科研方法。本文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数据库进行查阅和搜素, 进行认真比较分析、集成分总、概括与总结, 同时查阅郑州大学图书馆、河南大学资料室的相关文献、资料和数据, 较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研究的现状, 全面收集运动康复、体育心理学、运动生理学、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对其进行系统地整理、归纳、比较和分析。并立足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视角对研究选题进行多学科背景的营养汲取, 以奠定研究的理论基础,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

(2) 专家访谈法。

专家访谈法主要是指通过访问与研究相关的专家而获得重要信息, 并进行归纳总结, 形成与本课题的观点相近或假设的研究基本方法。本文在获得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分析研究相关数据资料的基础上, 对社会学、体育学、教育学、运动医学、心理学专家等进行访谈, 获得本研究的指导意见。本研究将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 分别使用专家座谈方法, 参考假设对比和集成专家意见, 总结行内人多年来的经验和心得认识。

(3) 逻辑研究法。

围绕本文的选题, 结合社会学、体育学、教育学、运动医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已有研究成果, 就如何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进行综合论证, 即采用逻辑研究法推理和归纳出合理的、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社会适应能力培育方法。

3、概念解析

3.1、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是指人们根据身体需要进行自我选择, 运用各种体育手段, 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 以发展身体, 增进健康, 增强体质, 调节精神, 丰富文化生活和支配余暇时间为目的的体育活动。

3.2、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征总和, 其构成要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从个体适应环境空间角度分离可以分为:环境适应取向、人际适应取向、个体发展取向。环境适应取向是指个体在处理事务和应对环境变化中的表现, 主要特征集中体现在处理事情的过程行为上。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体育锻炼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

体育锻炼是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共同进行的, 是人类社会的缩影, 从中可以体现出人类社会所共有的特性, 诸如, 竞争、取胜、友谊、进步、互动、团结等。所以说, 体育中的人际关系和交往往往折射出社会中的人际交往, 人只有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才能建立一个特定的关系, 在特定的关系下才能进行特定的交往。互动、团结等。所以说, 体育中的人际关系和交往往往折射出社会中的人际交往, 人只有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才能建立一个特定的关系, 在特定的关系下才能进行特定的交往。

与的相对应, 良好的沟通可以稳定或改善人际关系, 并使其在特定的情况下更为完美。体育活动可以直接给人快乐和快乐, 并能减少紧张和焦虑, 从而调节人的情绪, 改善心理健康。在生活中, 我们经常发现, 那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人总是处于良好的情绪和兴趣的兴趣。

4.2、体育锻炼改造大脑, 运动提高认知能力和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

运动可以增加体内血清素 (serotonin) 、去甲肾上腺素 (norepinephrine) 和多巴胺 (dopamine) 的水平, 这些都是传递思维和情感的重要神经递质。运动联创影响神经系统的化学物质和生长因子, 而这些物质能扭转血清素的缺乏, 并真正维护大脑的基本机构。实际上大脑和肌肉的反应一样———用进废退。大脑中的每一个神经元都通过树的树枝接触到“树叶”, 而运动可以促进这些树枝的生长, 并发出一些分支, 从而提高大脑的功能。在生物层面上已证实, 肌肉运动产生的蛋白质经血液运送到大脑, 这些蛋白质在我们伟大的思考机制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2000年10月杜克大学 (DUke University) 的研究人员证实运动治疗抑郁症的效果要好于抗抑郁药物舍曲林, 大大有效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4.3、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压力阈值

慢性压力可产生过多的皮质醇, 由此引发抑郁症和痴呆症, 而运动可以抵消过多皮质醇带来的破坏作用。与此同时锻炼也可以增强神经元携带过量的葡萄糖、自由基和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的能力。尽管这些都是必要物质, 但在失控时, 它们会破坏细胞。当废物积累, 细胞开始创造危险的产品, 破碎的蛋白质和DNA片段, 这些触发的潜力, 并最终难以避免细胞希望的过程, 这是老化, 而运动可以产生修复损坏和推迟这一过程的蛋白质。

4.4、体育锻炼给大学生提供交往互动的空间

班级是体育活动的基本单位, 任何个人的整体利益都应该服从集体、统一的体育活动、目标, 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自然会变得频繁, 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便可以自然而然的锻炼了人们人际交往的能力。在开放自由的运动环境中, 加强了人们之间默契与交流, 互相学习建立友谊, 培养与人和谐相处的意识和能力。因此, 体育运动对人类的适应能力的正能力影响是不可预估的。

4.5、体育锻炼增强人的意志磨练提高抗压能力

学生在身体和心理承受更大的负荷, 不仅要克服自己的困难, 而且要克服外界所带来的障碍, 这需要一个坚强的毅力。各种不同的体育项目培养不同的心理特征, 如耐力跑中极点的出现能够培养人的意志和毅力、体操运动中需要良好的心理稳定性等。因此, 体育活动与学生意志品质培养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通过体育运动可以磨炼学生的意志力,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与品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的素质和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往往相比, 强于意志力、独立性、坚韧性和自信心优于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在校期间学生形成锻炼运动的最佳时间, 可以进行思想认识达到主动乐意锻炼, 形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同事提高健康品质。

4.6、体育锻炼增强人的意志磨练提高抗压能力

都要为达到一定的目的或者完成某一项任务付出很大的努力。学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要承受较大的负荷, 不仅要克服自身的困难, 还要克服外界带来的各种阻碍, 这需要有顽强的毅力。各种不同的体育项目培养不同的心理特征, 如耐力跑中极点的出现能够培养人的意志和毅力、体操运动中需要良好的心理稳定性等。因此, 体育活动与学生意志品质培养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通过体育运动可以磨炼学生的意志力,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与品质。经常参加体育运动锻炼的学生的意志品质与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同学相比较要强, 在意志力、独立性、坚韧性和自信心等方面明显优于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同学。在校期间学生形成锻炼运动的最佳时间, 可以进行思想认识达到主动乐意锻炼, 形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同事提高健康品质。

4.7、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健康发展

体育锻炼不仅能促进学生强身健体, 而且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这也是体育的固有功能, 但是, 因受体育运动“强身健体”功能的强烈刺激, 使得体育的这一自然属性被“淹没”于狭隘的理解之中。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参与各种角色, 感受不同角色体验, 感受集体主义精神, 培养道德规范,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改善和提高竞争意识和能力等方面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健.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研析[D].苏州大学, 2013.

[2][美]约翰·瑞迪 (John Ratey) 埃里克·哈格曼 (Eric Hagerman) .运动改造大脑, 2013.

[3]卢强.健美操训练对大学新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 2014.

[4]常缨.吉林省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14.

[5]刘娜.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4.

[6]崔秋月.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研究[D].苏州大学, 2013.

[7]莫连芳.对广西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06.

[8]赵金凤.山东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7.

[9]邱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影响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07.

[10]郑祥.江苏省扬州大学普通大学生体能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 2010.

[11]叶琴.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健康状况与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与分析[D].扬州大学, 2010.

上一篇:车用生物柴油下一篇:乐善好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