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

2024-05-20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精选12篇)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 篇1

一、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类型

财务风险通常指在一定条件和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的法人主体财务活动结果的变动程度。由于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基本上是非营利性的, 所以, 与企业经营活动财务风险相比, 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类型:

(一) 管理风险

它是指由于财务等制度管理不善给事业单位造成的风险。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的监督与措施的落实方面, 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制度漏洞与盲区。一些单位管理手段更新不及时, 对会计制度和政策理解不准确, 落实力度不够, 管理工作实效差, 监督措施不到位等, 都将削弱财务监管的控制力, 制约管理效率的提高。主观上的制度落实的力度不够, 降低了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从而客观上在财务人员、管理手段等方面, 也难以做到严格要求与精益求精, 这些最终导致了对会计信息由产生、传递、审核等全过程的管理不到位, 造成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障, 影响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增大决策失误的风险。

(二) 资金短缺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决定了单位的社会性和准公共产品的特点, 其资金来源主要靠国家预算拨付。一般情况下, 财务制度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的负债只能解决临时资金周转需要, 事业单位是不可以负债经营的。但现实中, 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变化, 行政事业单位普遍面临着资金缺乏的情况, 特别是财政拨款单位, 如果支出大于拨款数额, 就可能存在较紧迫资金需求, 资金供需矛盾就会变得紧张。

(三) 资金支付风险

财务支出在事业单位各项事物的执行中起着积极的作用。目前, 有些事业单位总支出量还存在不足, 既要保证重点项目的开支, 又要做好统筹规划、综合平衡。由于日常性支出项目过多过乱, 势必会分散有限的资金运用。而各单位的各项支出刚性又使得实际已经变化了的支出格局得不到调整, 使得财政支出只增不减。这一方面造成各单位之间经费供应上的苦乐不均, 另一方面导致支出中的不足与浪费并存。虽然财务风险总体与企业有很大不同, 因财务危机出现破产的现象也不太可能, 但其流动资金是有可能短缺的, 会出现日常开支资金严重短缺等现象, 造成事业单位财务状况总体失衡。财务部门也会因此承担着较大的违规支付风险。

(四) 财务人员道德风险

财务人员的道德素养对财务活动的有效开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些部门的领导对会计人员的作用认识不清, 任用上随意性较强, 以为会计工作谁都可以干, 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任人唯亲, 而不是任人唯贤, 使得一些财务人员的道德水平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财务管理活动的要求, 造成偏离财务管理制度, 存在违规从事财务活动的风险隐患。

二、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产生原因

(一) 外部政策的改革步伐相对滞后

尽管国家针对事业单位改革出台了不少指导意见, 但由于事业单位种类多, 分布广, 而国家政策侧重于宏观控制, 对于具体单位而言, 宏观上的财务管理规章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虽然部分地区或行业对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一直在进行积极探索, 出台了一些改革政策, 但大多属于单项改革和局部调整, 原有的体制性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二) 管理体制不合理

大部分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 从而财务管理的特点是消耗型财务, 要求对支出实施严格控制。由于我国目前仅有《预算法》对财务支出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 其他制度尚未建立, 造成财务支出在细节层面有章难循、无章可依。在财务管理体制上, 单位财务支出管理方法落后, 经费不足与损耗浪费并存, 预算控制缺乏刚性, 从而给财政资金运作带来了潜在预算失控的风险。由于人员性质的特殊性,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就是本单位的工作人员, 对拥有部门或单位主管权力的领导存在着岗位上、利益上的依赖关系, 往往听从领导, 使得财务人员在会计监督上无法做到真正独立, 面对单位领导者不合理的行为和要求, 财务人员不能有效地坚持财务原则, 这也为财务风险的发生提供了可能。

(三) 内部控制不完善, 执行效果不佳

不少事业单位不具备完善的内部控制。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运作机制较为固定, 经济业务相对简单, 运转环节业务相对单纯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制定往往不够完善。有的事业单位内部风险控制制度没有与业绩考核挂钩, 缺乏一定的约束力。形成了只注重考核, 不重视内部控制的做法。重大事项决策和执行程序往往是单位领导说了算, 在支出上缺乏监督, 轻视经济社会效益的核算, 以领导经验代替风险控制制度, 这就很难有很好的执行力和执行效果。

三、对财务风险进行防范的措施

(一) 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制度

应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法, 从机制上防范财务风险。应该结合单位实际, 把单位业务范围和规模考虑进去, 使财务风险控制机制规范化、制度化。比如在实际财务管理中, 要坚持对单位资金实行预算制, 对事业单位收支制定严格的预算计划, 单位财务每笔支出都要符合预算标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事业单位可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 在编制年度资金预算计划时, 根据债务规模和贷款期限按一定比例提取偿债准备金, 在事业基金中留足数额。对潜在的信贷风险进行控制, 可以确保有资金以偿还银行贷款, 防止因偿还贷款而发生财务风险。随着财务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的不断进步, 可以对财务风险的发生时间、范围和程度实行科学的预测, 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 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小财务风险的破坏性。, 管理层的财务防范意识要贯穿于整个决策和规划之中, 采用现代管理制度的决策方式, 减少决策失误, 切忌盲目资金支出。

(二) 树立财务风险意识

要根据《预算法》的要求, 在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审批、监督和管理权限上严格规定内部控制程序, 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体制, 强化预算的刚性, 将连带和潜在风险降到最低, 增强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要强化事业单位领导对财务风险的意识, 提高单位领导的风险决策能力, 将预防财务风险作为单位管理的重要工作来抓, 从根本上转变重管理轻财务的观念。单位领导应该充分认识到, 加强财务风险防范不仅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而且是增强单位风险控制, 切实提高事业单位管理质量, 确保事业单位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要逐步引入和完善风险问责制度, 对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 应当进行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

(三) 加强财务人员素质建设, 提高财务人员地位

财务人员从事财务工作的质量对防范财务风险具有重要作用。事业单位应注重对其财务风险意识的培养, 加大财务风险知识的宣传力度, 让他们学会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和专业技术手段发现、识别、衡量各种风险, 熟悉工作中财务风险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可以将财务人员风险意识的培养同岗位责任挂起钩来, 使之内化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要求的重要内容。财务人员也应该将风险控制与防范意识贯穿到日常工作, 及时发现与识别单位财务活动中各种可能的风险, 不断提高财务工作质量, 防范财务风险。

(四) 推进机构改革, 缓解收支矛盾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机构组织、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合理化, 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财务管理队伍。要加强在资金监督、资产监督、支出监督、岗位监督等方面制度措施的配套建设, 注重监督机构财务制度建设的的整体性与系统性。着力于制度落实工作, 做到核算上有监督, 管理上有预算监督, 职能上有内部审计, 形成三位一体比较完善的部门财务监督体系, 达到缓解收支矛盾、优化支出结构的目的。

摘要:当前,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不断完善, 事业单位也确立了其法人主体地位, 它们的财务管理也具有自己的特点。本文分析了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类型, 探讨了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 并提出了控制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对策

参考文献

[1]邓锡绵.试论在建立现代警务机制的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公安机关财务管理工作.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10 (7) [1]邓锡绵.试论在建立现代警务机制的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公安机关财务管理工作.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10 (7)

[2]杜世海.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现代商业, 2012 (6) [2]杜世海.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现代商业, 2012 (6)

[3]胡文上.对新修订颁发《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几点见解.中国外资, 2012 (9) [3]胡文上.对新修订颁发《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几点见解.中国外资, 2012 (9)

[4]王美欣.加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思考.财经界, 2012 (14) [4]王美欣.加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思考.财经界, 2012 (14)

[5]赵秋杰.事业单位加强财务管理.提高内部控制的建议.现代经济信息, 2009 (20) [5]赵秋杰.事业单位加强财务管理.提高内部控制的建议.现代经济信息, 2009 (20)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 篇2

现在谈起内部控制,大家比较熟悉的是企业的内部控制,对于公共支付部n即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拄制工作.讲的还比较少,然而.随着政府部门各项改革措施出台,政府各项职能的逐步完善,公共支出的规模越来越大.对内部控帝}制度的蔓求就越来越高.建立一套完整而又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就越米越成为必然要求。笔者想就这一问题作一些撵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内部财务控镧的概念根据中崮注册会计师协台制定、财政部批准发布的《独立审}卜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中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赍料的真实、台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这个定义是着眼于审计与被审计关系而言.是对企业而言的。

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一)实行内部财务控翩是加强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然要求。在建立杜会注主义市场经薪体制的过程当中,受利益的驱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的违规现象,一些单位和部门会计信息失真.特别是政府部门,由于透明度差.各种制度不健全,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犹为严重。逝年来,各种各样的贪污腐败案件不断出理.一大批官员纷纷落马.其主要原因当然是十人的素质问题.但我们也应当对我们当前的一些制度措施方面的问题作出应有的检讨才对。政府部由于缺乏象企业月5样的市场竞争压

力.所以,在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出现权力的空映是必然的.选就为一些不法之徒提供了方匣之n。

(二)实行内部财务控制是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必然要求。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部门预算、政府采购、集中收付以及国库单一账户制度等多项改革措施相继出台,其最终是要建立一种简洁明快的公共财政运作制度。在这样的一种架构之下.单位或者部门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再也不能象计划经崭体制下那样依靠单调的行政命令和职工个人的自觉性来维护.而是需要严密而卫科学的管理手段,包括全面预算、责任预算、绩敬评价。

(三)实施内部财务控箭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国民经济规模的高速增长,政府部门包括各种事业单位的规模和结构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政府部门内部的职责向多元化转变,其规模也在逐步扩大。在这样一种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如何加强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尤其是财务控制制度建设,为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比较坚实的保障体系。或者叫做防火墙.就显得非常有意义。

三、内部控制可分为反馈控制、前馈控制.防护性控制三种基本类型(一)反馈控制。是根据过去的情况来指导当前的行动.即从财务活动的结果中发现偏差,及时反馈有关部门或通过自身的职能有效地对经济活动过程进行调整.使过程与目标的差距在控捌对程中运渐缩小,最终达到控制目标。

(二)前馈控制。是一种较积极的控制形式,即通过预测、预计

财务话动即将出现的偏差.在问题没有出现之前.就采取措施加以调整.防忠于束然.确傈财务目标的实现,前馈控制应用较酱遣,范围广。政府部门内部的改革中出现的会计簧派、集中支付等都是这方面有益的尝试。

(三)防护性控制。是在财务话动发生之前.通过在内部设定的某种约束机蒯和一系列的会计制度来抑制经济恬动中偏差的发生。骑护性控制是控制过程本身的一部分.设计财务话动时可事先安排好防护措施。在内部制度的建设t.现在的问题不是出在“缺”宇上,而是出在执行上。政府部门内部的规范化建设搞丁一批有一批,制度出台了锟多.但.最终得到认真执行韵却很有限。

四、确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体系肘应遵循的原则(一)台j击佳原则。行政事业单位在建立内部控箭制度时.必须遵循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并把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落实到内部财舟控制制度中去。这是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基础。

(二)有效性原则。内部财务控制应当约束单位内部涉爱财务工作的所有人员。任何^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财务控静j的权力。

(三)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涵盖单位内部涉及财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井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

(四)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内部财务控制应当保证单位内部实际财务工作的机构、岗位的合理设置厦其职责权限的合理捌分,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闻权责分明、相互制

约、相互监督。

(五)成本效益原则。内部财务控制应当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三I台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敬果。成本效益原则要求各单位在内部财务控制中必须运用科学舍理的方珐,以牧小的控制成本和管理成本获得交好的经济效益.保证实施内部财务控制所花费的代价低于因此而获得的效益。

(六)适时性原则。每个单位的外部环境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环境的变化是不以单位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每一个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都应癌着外音lf环境封变化、单位业务职能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五、当前完善财务内控体系需做好以下工作‘(一)转变思想观念问题。现在,在行政事业单位一提起财务.就是一个会计、一个出蝻.有的单位还宥兼职瑶象。财务虽然重要.但财务部门不受重税的现象非常明显.其表现在两个方面:~是财务成为单位领导的。小棉袄”,是领导的“小饯柜”,领导很重视,但职工不喜欢;另一种是前面所说,领导和职工都不重视。

(二)完善会计工作组织体系,做好内鄢会计管理的基础工作。建立完善的会计工作组织体系.明确各人对财务工作韵职责.各级会计机构和人员的职责权限。严格会计棱算制度,确保会计资料、会计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同时加大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财舍人员的整体索质。是做好行驶事业单位财舟工作的基础和保障。

(三)建立完善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制定台计关为的职责和

工作标准.会计岗位的轮换委派等管理办法.对财务会计关为的考按及墼惩办法,确定垒员性、垒程性的内部控制意识。

(四)建立完善内部牵制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牵制制度的建设方面存在一些固有的蛱陷.如何建立一种完善的内部牵制制度.从而达到机构分离,不相窖职务相分离,职责权限明确,形成相互静J衡机制。是一十非常重要曲问题。

(五)建立完善的预算编制和执行制度。包括预算编制的程序及方法,预算执行的程序及方式(包括集中收付制度的建立等),财产清查制度的完善和确立会计机构内部制定专人对会计帷证进行审棱、复查,制定稽桉工作的组轵程序,处理方法等。

(六)完善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明确财务收支审批^员的权限.确定财务收支的审批程序,重大财务事项的审批办法等。进一步完善一支笔审批制度和程序.加强程序性,减少随意性。

探讨事业单位财务核算与风险控制 篇3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核算;会计从业人员;凭证

在财会工作中,财务核算是一项比较琐碎的工作。如果财务核算系统不完善,核算制度不健全,从业人员胜任能力不足,将会给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但是财务核算又关系重大,琐碎不代表不重要,忽略财务核算会给事业单位造成潜在极大的财务风险。因此本文接下来分析事业单位在会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建账和档案保管、会计凭证处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财务核算管理的力度,以求尽可能的降低事业单位所面临的风险,保证其有序运行。

一、事业单位财务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不完备

很多事业单位出于成本考虑及对财务制度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设置的会计机构的随意性较大,配备的会计从业人员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有效胜任现有工作。存在另外一种更加严重的现象是,在从业人员的选拔和晋升上,任人唯亲的情况比较普遍,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从业经验,会计处理方法全凭领导的喜恶爱好,不顾相关的会计准则和规定,最终导致财务核算数据不能很好反映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事项。虽然大多数事业单位都是依靠财政拨款的从事公益性活动,但对于一些大型的事业单位来讲,有可能日常的财务核算还会涉及到以盈利为目的经营性活动,这就要求各加全面的会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来处理像公司一样的诸如成本核算、项目评估、资金筹集、利润分配等经济活动。

(二)会计凭证处理不规范

事业单位主要的会计凭证有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因此事业单位凭证处理出现的问题也主要发生在这两种凭证上。一是原始凭证取得和填制不规范。原始凭证是有外部购买和内部自制两种方式取得,它能够证明所发生的业务活动,使得权责明晰,是进行财务核算的原始依据,也是财务核算流程的起点。一张完整的原始凭证本来必须依照一定的格式填写,但是现实中出于种种原因(如虚假费用报销)存在着许多不规范,再加上有些事业单位原始凭证审核制度形同虚设,更加纵容这类现象的发生。主要不规范有以下几类:业务活动描述不完整,发票印章模糊不清,购买发票缺少审核人的签字,为了增加费用的报销列支自制购买虚假的原始凭证;二是记账凭证的填写和使用不规范,有些事业单位填制的记账凭证没有写明所记录发生的经济事项的集体情况,让凭证使用者不能清除了解;任意设置会计科目的名称,按照财务核算方法,为简便起见在期末结账时可以把同一发生事项的原始凭证合并一张记账凭证,但是事业单位滥用这条规则,甚至把风马牛不相及的原始凭证记录在一张记账凭证上,导致许多原始凭证都粘附在一张记账凭证后面,使用者完全搞不清楚到底应该用什么会计科目去一一寻找对应。

(三)建账和档案保管不符合要求

很多事业单位的账簿设置不齐全,日常账务管理也比较混乱,不能客观全面的地反映事业单位的全部业务活动。一些小的事业单位,认为自己的业务活动少,设置账簿的意义不大,因此不设置账簿,直接用原始凭证履行账簿的功能,可想而知这种财务核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会有多么不规范。另外一种情况是设置账外账,自己内部设置一套真实的账,应付上级机关检查又用一套记载虚假信息的账。这种情况不止在小型事业单位存在,在中大型事业单位也屡见不鲜,只不过表现的没那么严重。在提供财务报告也多多少少存在着不规范的地方,比如只简单提供几张财务报表,没有附注加以解释说明,让报告使用者想进一步更全面了解信息变得异常困难。诸如凭证,账簿之类的会计档案也没按照要求进行装订和保管。保管年限过短,分类无序混乱,让检查人员查找起来相当困难,甚至出现不完整或遗失的现象。

二、规范财务核算和防范财务风险措施

(一)提高会计人员的从业门槛和业务素质

选好合格的从业人员对财务核算工作至关重要。按照《会计法》的要求,事业单位不允许在没有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或者其他相关上岗证件前就入财务部门从事核算工作,对于处于会计领导岗位的人员,提出更加高的从业要求和标准。就是具有从业证,也必须事先对新上岗人员进行统一的上岗培训,使他们熟悉事业单位的主要业务流程和核算要求,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工作中来。上述条件是选拔工作人员的硬性措施,不留余地,必须加以严格的落实到位。这需要事业单位领导的对财务管理加以重视,不随意干预日常的财务核算,增加财会部门的独立性把关,树立正确的财务观念,把财务管理纳入单位决策的一环中,使得财务核算能够更好的支持领导工作。同时做到任人唯贤,选用工作能力强,职业道德高,业务素质精的会计人员上岗。会计人员在处理财务核算的实际工作中要坚守会计准则,秉承职业道德,能够时各项业务活动都能在账簿上得到客观、真实的体现。不因自己一己之私或逢迎领导而隐瞒各项收入,歪曲事实,捏造各项不正当的开支费用。同时从业人员要不断紧跟财务领域新动向,通过包括职业培训在内的各种渠道,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以使自己适应不断变化的会计核算业务。

(二)建立健全凭证稽核制度

一是要设立凭证稽核岗位和稽核人员。稽核人员的工作任务就是对任何原始凭证在需要登记入账之前进行审核,并加盖审核人的名字以表明审核合格与否。为了达到岗位职责分离,具体经办人员,如出纳,绝对不兼任稽核工作,否则稽核制度就会失效。对于规模实在太小,从业人员太少,业务量不大的事业单位来讲可以有会计主管履行稽核的职责,但也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监督;二是责权明晰。督促稽核人认真执行审核工作的一条有效的途径是稽核人员必须对他自己审查后认为合格的原始凭证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被其他监管部门抽查事后发现原始凭证存在伪造、捏造等违法乱纪的情况,除了要追究原始凭证的自制者的责任外,稽核人员应视其是故意、重大过失、一般过失等不同情况承担一部分的责任;三加强自制凭证的管理。事业单位日常所使用的收款凭证分为好几种,有些是行使事业职能的上级机关配给“收款依据”,有些是行使经营职能的税务部门的“经营性发票”。不同种类的发票有其不同的使用范围,从财务核算角度来看,不同种类的发票会计处理也是不一样的。做好空白发票的保管、填制和审核工作,不同岗位职责分离、各司其职。凭证发票在不同部门之间流转要按一定的规章制度,互相牵制,明确责任。对于收款类凭证要依照开票、审核、收款、记账流程执行。而对于支出类凭证就要执行相异的程序,先审批复核,再经办报账,最后支付。

(三)完善会计信息核算记录工作

现有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财务核算基础,而不是权责发生制。因为大多数事业单位不是盈利机构,不需要成本核算,但各项支出、收入也要求能够通过账簿、报表来准确的进行核算和反映。有条件的事业单位可以先行试点引入权责发生制作为财务核算会计基础。所谓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不一样的,该基础是按照不论该收入是否有现金流入,也不论该支出是否有现金流出,只要是在本期发生的,都在本期登记入账。该种核算基础能够真实反映事业单位资产负债的情况,对事业单位所拥有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与其他单位业务往来形成的应收、未付的项目全面核算。还能准确的成本核算。但是这种成本核算不是像企业一样为了计算盈亏,而是为了考核费用实际开支是否超标,鼓励各部门节约有奖,超支自负,奖罚分明。而且不少事业单位如高校、科研院所、医院也确实有成本核算和收支配比这方面的需要。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应当把风险防范制度内嵌入财务核算管理工作中,有效识别财务核算工作中各个风险易发、多发环节。并采取控制手段把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本文主要从提高会计人员的从业门槛和业务素质、建立健全凭证稽核制度、完善会计信息核算记录工作几个方面来主动防范风险,只有这样,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才能满足现代化财务管理要求,保证事业单位财务长期稳定。

参考文献:

1.陈剑.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引入权责发生制利弊谈[J].会计之友,2007(12).

2.张静.关于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中心建设的建议[J].经营管理者,2012(4).

3.李张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民营科技,2007(8).

4.冯爱菊.关于事业单位财务核算问题的相关探讨[J].中国总会计师,2010(12).

5.張利军.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的现状分析[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8).

略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与对策 篇4

一、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其一, 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比较薄弱, 很多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重视专项资金, 缺乏对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 导致单位面临一定的投资困难。而且, 事业单位内部也没有建立财务预警机制, 没有根据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对经营、财务风险进行预防, 导致事业单位没有真正承担其财务风险的责任。其二, 领导的独立决策导致了资金的浪费, 我国事业单位财务预决算工作公开不够到位, 单位中的一些法人在思想上存在较大错误, 无论是在招投标工作中, 还是在设备采购审批中都比较随意, 甚至为了追求个人利益, 与一些供应商发生非法利益关系, 从而忽视了事业单位内部制度与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造成了较大的资金浪费, 并损坏了单位的社会公益形象。其三, 事业单位中的工作人员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财务风险防范意识, 我国事业单位防范财务风险主要依靠财务部门执行, 并对财务数据进行记录。但由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风险意识薄弱, 执行的财务手续、财务流程等不够规范, 从而产生了一些岗位分离、资金清查不到位现象等[1]。其四, 财务管理的外部环境较复杂,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在分类、工资等改革上的推进, 财政部门对支付系统、非税收缴系统提出较高要求, 而且, 事业单位受外部相关因素的影响, 如果按照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有效执行, 将会给事业单位带来一定的经济不合理现象。针对上述现象, 对事业单位中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行控制、防范, 不仅要建立相关的财务风险防范体系、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还要提高事业单位中相关人员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 并对内部、外部进行严格管理, 这样才能在较大程度上提升事业单位的经济发展效益。

二、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对策

(一) 建立财务风险防范体系

事业单位要促进财务风险防范体系的积极建设, 要根据该部门的经营特点、自身规模来建立。将事业单位中存在的各个风险点进行控制, 可以将存在的风险转移给各个部门的业务人员, 并利用相关制度明确风险的控制流程, 各个管理人员以及工作人员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然后在与各个部门积极配合下, 对事业单位内部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 这样才能在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基础上降低其财务风险[2]。

(二) 对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预警

对事业单位中存在的财务风险实施预警, 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 在内部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并在制度中明确单位遵循的各项指标, 并确定出一定数值。例如:如果事业单位中的资产负债率达到50%, 就要对自身的偿还能力给予重视, 并有效避免事业单位因为无力偿还出现司法起诉等现象。

(三) 增强事业单位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增强事业单位中相关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因为事业单位人员的管理能力直接影响了单位的财务风险水平, 所以, 事业单位应对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进行积极调整, 并对相关标准以及外部因素等给予重视, 通过对自身职业进行评估, 不仅能发现单位内存在的财务风险因素, 还能利用相关对策给予解决, 从而保证将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这样事业单位不仅能得到顺利发展, 还能提升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3]。

(四) 加强事业单位的内外部管理

加强事业单位的内外部监督与管理, 首先, 事业单位要在内部建立审计部门, 并对其给予一定配合, 以保证审计工作顺利实施。同时, 审计部门还要定期对内部制度以及具体的执行情况进行审计, 并将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上报给领导。其次, 定期对事业单位中的审计人员进行培训, 不仅要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 还要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 从而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的有效提高。再次, 一些政府还要定期对预算单位的财务收支、制度的执行状况等进行审计, 并针对投资项目风险、财务岗位漏洞等风险点进行审计, 并将其结果上报给审计部门。

三、总结

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过程中, 要根据财务风险以及存在的各个因素, 对不同种类的财务风险进行解决, 特别是对管理模式进行优化, 为财务风险管理提供较为便利的方案。

参考文献

[1]丁淑芳.略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与对策[J].现代商业, 2013 (3) :229-230.

[2]吴兴全.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与控制对策探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2 (24) :24.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 篇5

【摘 要】物资采购业务是科学事业单位进行科研课题研究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与企业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然而科学事业单位进行物资采购时会面临一些风险,对采购风险的控制不仅直接影响到科研成果的产出和效果,同时也是关系到科研项目能否通过结题验收的关键因素。本文在对物资采购内因风险和外因风险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科学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就如何进行采购风险防范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以防范和控制采购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提高物资采购的效率,确保科研任务的顺利完成。

【关键词】科学事业单位;物资采购;采购风险;外因风险

科学事业单位,是指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的国有组织机构。科研人员申报的课题和预算得到批复后得到拨款,会按照科研项目进行分课题管理,专款专用,在科研项目预算中列支。科研资金来源多样化,包括国家财政、地方政府、企业、军工单位等,一般物资采购资金会占课题经费支出的60%以上,采购风险的存在直接影响科研任务的顺利开展。本文从科学事业单位物资采购的实际出发,研究科学事业单位物资采购的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

一、科学事业单位物资采购中存在的风险分析

科研物资采购包括材料采购和设备采购,采购循环由采购预算、采购询价、供应商选择、采购决策、采购招标、签订合同、订单处理、验收入库、款项支付和会计记录环节组成。由于科研任务的多元化,造成承担不同课题的研究室、项目组采购物资种类多、批次多、数量少,采购风险贯穿于采购过程的各个环节。

1.采购内因风险

采购内因风险包括:

(1)预算风险。编制采购预算时,一些科学事业单位为了争取较多的项目资金,虚报多报,造成预算编制不准确。还有些科研人员没有及时制定采购预算,习惯了由自己随时零星采购,造成采购预算与执行相分离。科研人员根据课题需要来确定物资大额采购预算前,会开展调研,并根据课题研究的专业程度来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论证,如果调研不充分、论证不科学,未能提出有效的建议,也有可能导致面临采购的预算风险,最终造成采购执行与预算发生较大的偏离。

(2)执行风险。科学事业单位行政后勤人员缺乏,通常没有设置专门的采购部门或者采购人员,物资采购的主体是研究室、课题组,他们在物资采购过程中有很大的决定权。这种设置有利于科研活动开展,却造成了采购权的分散,形成无数个采购主体。有些单位由于采购内控制度不健全,采购人员采取各种方法规避招投标或者虚假招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收受供应商的回扣,造成采购的设备或材料质量不合格,影响科研的进度,致使单位蒙受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

(3)合同风险。科学研究涉及的范围广,所用设备和材料非标准、不通用,这就要求采购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采购中面临的合同风险有合同内容风险和合同履行风险。合同内容风险是指合同订立时,合同内容要完备,合同权利和义务要对等,如果合同条款存在矛盾或逻辑错误,就会影响合同的顺利履行;合同履行风险是指合同执行管理不到位,当出现供应商违约的情况,采购人员未能及时发现并跟进处理,造成损失扩大。

(4)验收风险。由于人为因素未能在验收时发现采购的材料、设备质量不过关,或者出现型号不符,以次充好等问题,致使不合格物资入库,影响科研使用的风险。

2.采购外因风险

采购外因风险包括:

(1)价格风险。供应商在招标过程中,相互串通,进行违规操作等不法手段操纵投标环境,提高价格,使得科学事业单位单位在采购时蒙受价格损失。还有些科研项目是进行国际前沿的科学研究,需要进口高精尖的设备。而对于进口国外设备,进行采购招标时,设备专业性强,往往是独家代理,供应商也会趁机抬高价格。由于可供参考的价格少,采购价格缺少可比性,议价的余地少,只能被动接受唯一的价格,这也是科研事业单位采购中会遇到的价格风险。

(2)质量风险。用于科学研究的设备具有专业性强、复杂程度高等特点,如果供应商提供的设备质量不符合要求,就会对科研任务的正常开展造成不良影响,或者达不到科研的需要造成设备严重浪费。

(3)信用风险。由于供应商良莠不齐,采购前没有对供应商进行资信调查,造成付款后,供应商没有及时履约,款项无法收回的风险。

二、科学事业单位物资采购业务风险防范与控制

在上述采购风险识别基础上,应建立风险管理平台,进行风险防控。科学事业单位物资采购内部控制活动主要包括职责分离控制、预算控制、采购控制、验收及入库控制、合同控制、付款管理控制、会计记录控制等。为了降低采购风险,科学事业单位要逐步完善物资采购全过程管理,建立起科学、规范、受控的管理机制,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范围,加强相关部门联动。科学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采购部门、验收部门、内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之间需要共同配合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建立采购活动中供应、需求、监督三者互相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

1.强化供应商管理,构建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科学事业单位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和实地调查相结合,建立供应商信息库,加强对供应商的动态管理和信息披露。质量部门应对供应商进行资格预审,对供应商的供应质量和财务状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供应商的信誉、注册资金、质量控制、财务、售后服务等,建立供应商资源信息库和评价体系,与合格供应商签订采购质量保证协议,实施采购、验收、发放的质量控制。同时,供应商的基本资料需要定期审查和调整更新。采购人员进行物资采购必须在经批准的合格供应商中进行选择,确保采购预算和采购订单中的质量要求,防范供应商欺诈的风险,提高采购效率。

2、加强自身制度建设,确保物资采购工作规范化

科学事业单位要加强物资采购管理和制度建设。应根据市场情况和采购预算,合理选择采购方式(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单一来源采购),并建立采购科学的定价机制,确定合理采购价格采购。负责采购的人员应定期进行轮换,不仅有利于员工业务知识的拓展,同时也避免了长期经办大额物资的采购业务人员与供应商建立密切关系,防止收受商业贿赂。同时应建立审批权限控制,对于采购大额设备(如50万元上)或购进大批量材料(如20万元以上),应先由项目管理部门对其真实性、合理性、技术指标等进行审查,然后财务部门根据项目经费预算的实际情况提出意见,报请单位领导审批。财务部门根据审批意见办理相关资金支付。

3.加强对采购活动的会计系统控制,减少信用风险

财务部门应确保采购合同、会计记录、采购单据、验收记录、出入库单据核对一致。具体措施包括:(1)对各种原始单据审查核实,检查有无相关部门的授权审批,是否符合项目预算需要。建立抽查机制,验证采购发票真伪,避免虚假发票入账。发现虚假发票的,应查明原因,并追查该供应商历史交易的其余发票,及时报告处理。通过监督采购过程,及时发现采购问题,提高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率和采购的透明度。(2)加强采购付款管理,完善付款流程,财务部门一旦发现采购过程有异常情况的,应拒绝付款,避免出现资金损失和信用风险。(3)建立预付款和定期与供应商对账制度。财务部门应指定专人通过函证等方式,定期与供应商核对应付账款、预付账款等往来款项。对于长期挂账的往来款项,需查明原因,及时处理。(4)对于进口国外设备,一方面财务部门可以利用衍生金融工具,综合使用避险措施,防范汇率风险;另一方面在审核时应更加严格,需要检查代理合同、减免税证明、付汇证明、货运单、结算单等单据是否完整。

4.严把货物验收关,建立严格的采购验收制度和退换货制度

验收时不仅要对材料或设备做形式上的检查,还要对采购物资做技术性能指标的检查。由专人对采购物资进行验收,对设备和材料的规格型号、数量、质量等进行查验,测试性能指标,合格后出具验收证明。对于验收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负责验收的人员应及时处理。需要退换货物的,及时办理退换。

5.定期审计监督,对采购与付款循环实施内部审计

对物资采购进行审计监督是防范采购活动风险的必要措施,科学事业单位物资采购的审计应以物资采购风险管理防范为中心,对物资采购循环开展全方位审计。内审部门在监督中应起主导作用,可以将项目管理式审计和过程参与式审计相结合。审计中紧紧把握物资采购内部控制活动的关键控制点,防止在关键控制点上出现舞弊行为。

6.建立采购绩效评价机制,量化考核标准

物资采购对科研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要建立规范、有效、节约的绩效考核制度。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根据采购的过程,针对每个环节的制定绩效考核标准,分解指标,落实到人。要有统一的原则、标准和程序作为基本规范,同时可以引入外部评估主体,使评估更加客观、有效。

7.加强采购队伍建设,提高采购人员素质

采购人员不仅要有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的职业道德,还要有保密意识。由于采购的物资跟科研项目密切相关,有时会涉及保密信息,而采购人员需要与外部供应商频繁接触,应避免向对方泄露任何采购秘密信息。同时采购人员还要掌握法律法规和物流管理专业技能,知晓相关财务知识、管理知识,及时了解科研动态,配合科研工作的开展提出合理的采购建议。科学事业单位只有加强对物资采购人员的培训和道德风险教育,才能从根本上防控人为因素造成的采购风险发生。

三、结语

科学事业单位采购中主要的风险在于成本和质量,所以应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和防范。一方面要控制科研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避免资金的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另一方面,要保证物资采购质量,提供符合科研要求的设备和材料,为科学研究保驾护航。在实践中,科学事业单位应强化采购风险控制和管理,建立合格供应商信息库,规范健全采购制度,不断提高采购人员的自身素养和业务能力,力求把物资采购风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方法探究 篇6

【关键词】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事业单位管理本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手段,是事业单位有效的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强调以预防为主的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有效与否,关系到一个组织的管理效率和发展潜力。但是目前,事业单位的客观环境、工作任务、管理体制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内控制度建设严重滞后。因此,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依旧任重而道远。

1.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内部控制的观念薄弱内部控制观念是内部控制环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良好的内部控制观念是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得以健全和实施的重要保证。由于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单一、去向固定,收支活动较少,经费预算有限,导致了许多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缺乏对内部控制知识的基本认识,对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认识不足,抱着可有可无的放松态度。或者说是以财经制度甚至是工作经验来代替内部控制制度,有的单位即使有内部控制制度,在内容方面仍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内控意识淡薄,监督力度薄弱,重发展、轻管理的现象较为普遍。

1.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现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为会计岗位设置不够全面和人员配置不够合理,个别规模较小的单位,会计、出纳、资产管理等不相容职务均由一人担任,并且内部控制制度没有挂盖到单位的所有人员和多个业务环节,尤其是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薄弱的现象在行政事业单位比较突出。同时部分单有章不循,将已存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目的只为应付有关部门的审计监察,失去制度了应有的严肃性,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名存实亡。

1.3内部控制制度监督上乏力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我国国情的特殊性,目前社会公众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作用微乎其微,现有的法制环境还未能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力量。同时作为行政事业单位主要外部监督力量的财政、税务、审计部门大多偏重于对单位财务资金的合法合规性进行监督,至于单位是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则很少进行实质性监察。外部监督的不得力,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放松了警惕,从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审核部门监督也往往流于形式;有些单位虽然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是监督乏力导致内部审计人员没有认真履行内部审计的职责和权限,不能如实、公正地编写审计报告,内部监督部门形同虚设。还有相当一部分单位未设内部审计机构,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情况由内部会计控制执行部门自行监督检查,自我监控影响了内部会计控制职能的发挥。

1.4内部控制相关人员缺乏应有的素质与职业道德水平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的防止贪污舞弊、侵吞资产、弄虚作假等现象的发生,但是一些法制观念淡薄的事业单位领导者,无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存在,凌驾与内部控制制度之上,使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不少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知识储备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需要。事业单位绝大部分财会人员身兼数职,疲于应对,再加上会计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工作大多流于形式,各种先进的管理办法由于人员本身相关素质的缺乏重重受阻,难以推行。

2.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举措

2.1提高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理解和认识首先是单位领导要树立内控观念和意识。按照《会计法》(2007年修订)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8年)的规定,单位负责人在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中居主导地位,必须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由领导干部带头管理内部控制,财务支持人员实施内部控制,职工人员全面落实内部控制。其次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和管理是事业单位的一项综合性管理活动,涉及财务、人事、组织、控制、监督等多部门,职工人员作为制度的全面执行者,直接左右执行效果的兴衰成败。因此,普及内部控制基本知识,培养员工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实施至关重要。

2.2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内控管理制度不健全是内控工作难以有效开展的根本原因,因而加快制度建设是做好内控管理工作的前提和根本。首先事业单位不应用一般会计制度财经制度替代内控制度,要有的放矢,找准重点,控制环节,确保内控制度建设的正确方向。其次单位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应以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办法为准绳,并结合本单位内部情况外部环境进行实际操作。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一般应遵循以下三条基本原则:一是合法、合理性原则,即该制度的设立不仅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二是体现内部牵制的原则,即内部财务方面的管理制度形成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体系。三是全面有效原则,即内部控制应该涵盖财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并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关键环节进行重点控制。

2.3强化内部控制监督首先要完善内外部审计监督体系,充分发挥审计机关、社会审计机构的权威性的监督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对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行评价。财政部门是财会与内部控制工作的主要管理部门,应对有关制度的建立负责,并定期对内控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在执行检查任务时,应重点加强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尤其是对货币资金、固定资产、采购付款、销售收款、工薪和人事等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可以有效帮助单位找到单位管理上的漏洞,建立和完善现有的制度,从而促进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在执行内部审计制度时,如果审计人员的在某些项目中不具备独立性或专业胜任能力,可以考虑将该项目外包,这不仅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而且可以有效规避因内审人员专业技术缺陷而带来的内部审计风险。其次,要逐步建立单位内部信息公示平台,如收入、支出个环节的财务信息应客观及时地公示,增强信息透明度,以方便单位内部公众对执法不力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

2.4提高财会人员素质,强化会计基础工作是确保单位内部财务控制体系正常运行的前提和关键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得再合理再完善,若没有合格称职的人员来执行,很难充分发挥其作用。为此事业单位要从根本上打破原有的用人机制,规范招聘制度,以控制内控制度执行人员的素质,并且通过多种形式的会计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对财会人员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业务能力进行提升,使财会人员的知识技能得到不断拓展,培养一支思想觉悟高、业务过硬、严以律已的财务人员队伍。同时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对单位领导和员工的法律意识的教育和培训,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正确行使财会人员的职责权力,避免潜在风险的发生。总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制是贯穿于整个单位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自我调控体系,是一项不断推陈出新、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在现代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状况下,行政事业单位制度和体制建设完善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更好发挥行政职能,除了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内控制度外,行政事业单位还要密切关注经济发展和会计动态,结合自身的特点使内部控制适应时代发展,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2007年).

[2] 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8年).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 篇7

事业单位基建项目财务核算的工作不仅仅的简单性的记账、算账和结账的工作, 而是和管理阶层联系到一起的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其管理的意义是能够不断的加强事业单位之间的协作关系, 同时也可以节约了大量的人力, 物力以及财力, 更有助于事业单位能够依法理财, 从公共和公正的角度满足客观性的需求。从另一个角度出发, 事业单位基建项目财务核算能够从根本上降低行政的支出, 对于事业单位的收益有直接性的帮助意义。进一步讲, 严格化的财务管理体制能够将贪污腐败的现象抑制到最小化, 可以使得资金的运转更加流畅和发挥充分。

2. 事业单位基建项目财务核算中存在的诸多漏洞

2.1 财务复杂, 财务管理人才承担较大的工作压力

依据基建工程的特点, 其工程项目多元化, 包括的项目很多, 这样就会导致该工作所需要的时间会较长, 项目需要的资源也会比较广泛和多样化, 加在一起会使得财务的核算工作复杂。事业单位基建工程财务核算的工作性质混乱, 在具体工程的工作中相关人员不能明确目标和具体工作细节, 同时财务方向的整体状况也不是能了如指掌, 对工程中的收支情况不是很明确, 需要对基建工程的财务进行核算工作, 大量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的压力使得核算的工作人员难免在工作中会出现漏洞和错误, 这样对整个工程是进展和顺利完成产生了不可推卸的责任, 工程的预算和成本之间的偏差较大也会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的发展。

2.2 部分基建项目的财务核算人员专业性低

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在整个事业单位中的地位很重要, 所以操作相关预算的人员素质也是尤为重要。职业道德素养在财务核算人员中是关键素质之一, 需要相关人员能够将大多数人的眼前利益放大到社会利益上, 因此在人员的选拔和用人中一定要考虑到这点, 首先需要财务人员从整体上能够把握到事业单位的工程收支, 其次就是个人职业道德和自身修养的双重兼备, 这样挑选的目的是能够避免日后在工程实施中出现违背道德和违背法律是致命错误, 对个人的发展和事业单位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2.3 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核算规定不完善

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核算制度应该随着体制的不断改变而不断更新, 这样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否则就会被淘汰, 这点也正好符合优胜劣汰的标准, 传统的财务核算制度不能够合理的处理新问题, 灵活性不好, 为了能够达到相对理想的状态和相互监督是目标, 需要修改和完善相关的制度。

3. 事业单位基建项目财务核算风险的防范办法

3.1 采取措施提高事业单位内部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

为了避免事业单位内部人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造成的财务核算风险, 需要从内部人员抓起, 提高其法律意识和内部管理体制, 要求相关员工定期开展各项法律和事业单位内部的相关规定的学习和培训活动, 促进各层工作人员的督促工作, 将管理体制更加合理化和专业化, 将财务核算工作更好地进行。

同时, 在相关人员的优选上需要谨慎外, 更加需要按期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进行评估, 把综合素质提高到一定的水平, 这样可以不断提高财务核算人员的办事能力和办事效率, 从而更好地提高事业单位的整体发展水平。

3.2 强化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各个阶层之间的合作关系

整个事业单位的项目工程中财务核算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一定要严格依据《预算法》的规定合理进行预算, 为工程今后的发展作出铺垫, 同时在具体工程的实施活动中需要严格按照预算中的规定进行合理化的支出, 不能仅仅把预算作为一次无意义的活动, 需要各个阶层之间进行督促, 相互合作, 相互进步。

3.3 完善基建项目财务核算的监督管理制度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 基建项目中也会不断出现新的财务问题, 所以为了能够与时俱进, 将事业单位的基建项目财务核算更合理的运转, 需要事业单位具体的模拟出一套合理化的管理制度, 同时需要结合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 杜绝触犯法律的限制, 也可以使得制定出的规章能够有法可依;其次为了保障财产的安全, 需要事业单位专门派出专业人员对基建项目中的固有财产进行不定期的查看, 同时也需要对工程中的各项资金流动进行具体化, 把各项工程的支出都做出及时的记录, 以便日后考察。

4. 结束语

从上文总结来说, 在多元化的当今社会, 需要事业单位也能够与时俱进, 跟随时代的脚步, 把财务核算这部分抓起来, 重点化, 重视新问题的出现, 及时想出办法解决困难, 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才能不被新型的事业单位所取代。结合自身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路线, 制定出合理化的相关规章制度, 多个方面着手, 继承和发扬中国几千年节约的优良传统美德, 贯彻实施好事业单位制定出的制度, 同时也要发现问题及时修改, 实现事业单位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郑选宁.事业单位基建项目会计核算问题管见[J].财会月刊, 2005, (11) :68-69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 篇8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 我国财政惠民支出实现了翻番, 巨大的惠民支出解决了部分民生问题, 对促进社会和谐、缓解社会矛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我国承担巨大民生支出的主要由各级事业单位来完成。事业单位在公益服务、社会职能的承担上涉及财政资金较多, 自身办公经费也较为复杂。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逐步推进, 加强自身财务建设成为各级事业单位面临的重要课题。财务建设的核心是内部控制建设, 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建设能够使事业单位充分发挥公益服务职能,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颁布开启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新纪元, 对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规范的颁布实施, 使一些原来蕴含在其他法律法规中的相关内部控制规定更加系统化, 避免了多法律条文下的内部控制存在实施混乱、监管空白的现象, 规范的颁布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形成了完整的一套体系。

新规范注重内部环境的建设, 参照了美国COSO委员会制定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有机融合在了一起。主要表现在注重组织建设、文化建设、集体决策和民主集中、内部审计等。新规范还具有一个特点, 那就是注重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以风险管理为导向。

大量实践表明, 承担部分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 尤其是基层事业单位, 由于监督管理不到位, 脱离市场环境、对内部控制认识不到位、不透彻, 内部控制体系并不是很完善, 导致财务风险较大, 为财务舞弊和造假提供了机会。

在事业单位建立基于风险控制的内部控制概念框架,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是有助于规避风险, 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作为一种管理手段, 内部控制主要是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程序或制度来有效识别和防范管理风险, 有效提升单位日常管理的效率和效益。二是有助于事业单位更好的履行社会管理和公益服务职能。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我国事业单位所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因素正不断增加, 所处的管理运营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些都使得事业单位随时都可能面临风险, 影响职能的发挥。三是有助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拉开了序幕, 有的事业单位要改成企业性质的, 有的改成公益岗位性质, 有的改为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 无论怎样改, 内部控制的健全和完善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防止改革过程中出现财务舞弊行为。

二、相关概念综述

内部控制是伴随着人类的管理活动产生的, 随着经济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关于内部控制的概念, 国内外学者给出的概念并不相同,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试行) 》中对内部控制的定义为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 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 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内部控制主要包括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以及监控等。本文认为内部控制的主体是构建与实施内部控制的组织和人员, 内部控制的客体是其控制对象, 它涵盖了所有的经济活动事项。内部控制的内容就是通过控制风险来实现价值, 将风险控制与财务目标相结合。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过程中, 应遵循合法性原则、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有效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制衡性原则。

风险控制指的是法人单位对于可能会遇到的各种不确定及风险因素及时进行有效的识别、分析和评估, 并对风险进行管理和监督的过程。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部分事业单位缺少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有的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体系不明确, 相互之间不能够有效制衡。既不能够保证内部控制体系中不相容职务的分离, 也不能够保障组织机构的相互分离。没有设置单独的内部控制主管部门或者职能部门, 缺少专门组织协调单位内部控制, 无法保障内部审计、纪检、政府采购以及资产管理等各个部门的作用的发挥。

(二) 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

新规范发布已一年多, 实施已有六个月, 但是部分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缺乏认识, 认为内部控制在事业单位中并无多大作用, 只是一个形式, 对内部控制存在认识误区, 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许多事业单位尤其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根本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在推动单位科学化管理中的重要意义。对于内部控制的领导、组织工作不到位, 甚至于出于个人目的有意阻碍内部控制的正常运行。这些都使得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实效性比较低, 单位领导对内部控制的忽视常常会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

(三) 控制管理缺乏有效监督

部分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编制时常常缺少预见性, 编制的科学性和计划性不够, 这就使得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频繁调整, 难以切实保证预算编制的控制力和约束力。对于预算环节的控制相对薄弱, 没有进一步细化落实到具体的环节和项目, 在进行项目费用支出时也没能做到逐笔核实。预算的编制和支出环节上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细化和规范, 内部控制在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中的控制和约束力都需要强化和提升。内部控制制度实施了, 但是光有制度是不能起到约束作用的, 要有完善的监督机制, 让制度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缺乏监督, 内部控制缺乏执行力, 导致部分工作存在违规和违法问题, 依法服务水平效率较低。

(四) 会计基础较为薄弱

事业单位会计相对较为简单, 与企业会计相比复杂性较低, 但是对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要求可以说与企业内部控制的要求相当, 这就出现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会计核算不相匹配的问题, 由于会计核算水平较低, 就不能及时发现财务风险, 核算过程中操作较为随意。

四、构建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概念框架

(一) 建立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

对单位涉及的财政资金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系统、完整、客观的评价, 在进行单位层面的风险评估时, 尤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组织情况, 各个部门之间是否具有联动协调机制;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设情况, 包括部门权责是否对等, 涉及的资金分配、拨付以及相应的监管是否分离, 岗位责任制以及相应的内部监管机制是否健全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完善, 执行是否切实有效;财务信息的编报是否按照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规定执行;内部控制的关键岗位在人员培训、轮岗、评价等方面是否完善。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会计核算的真实性与否, 要进一步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财务人员队伍。设立财务预警机制, 及时发现财务舞弊行为, 通过实时数据进行实时分析, 建立全面控制体系。

(二) 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事业单位要设置专门的内部控制机构, 可以与财务部门合署办公。专门组织协调单位内部控制, 确保内部审计、纪检、政府采购、审计以及资产管理等各个部门的作用的发挥。在进行内部控制时, 还需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对相应的信息系统进行专门的归口管理, 将单位的经济活动以及决策过程全部纳入到信息系统中, 最大程度上减少人为因素影响, 确保单位财务信息安全。依据新规范, 建立和完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通过制度的设定加强财务管理, 通过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发现内部控制的漏洞, 及时修补完善。

(三) 加强预算管理控制

完善相关预算管理制度, 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和预算执行定期报告制度, 制定具体的执行措施, 提高预算管理和控制的科学性。要将全面预算纳入事业单位年度考核中, 对于无正当原因不按照预算执行的单位在下一年度要更换主要负责人, 年度考核不能评为优秀。对于预算执行较好的科室或部门, 要在年度考核、评优奖励方面要重点考虑, 优先奖励。

(四) 提高会计核算水平

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 不断提升会计核算水平和财务管理水平。建立会计核算职责分工制度, 实施不相容职务相分离, 建立授权审批制度, 克服一人说了算的问题, 重大事项、重要问题要集体协商审批。加强资产管理, 对于实物资产要明确使用部门和管理部门, 做到定期盘点。对于现金资产, 要按照财政部门的要求做好管理工作, 实施公务卡结算制度, 减少现金支出, 进一步完善财政集中支付制度。

五、小结

内部控制概念框架对于指导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事业单位应按照规范要求, 结合单位实际, 制定出适合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

参考文献

[1]赵淼波.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天津财经大学, 2012-05-01.

[2]余云龙.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的案例研究.南昌大学, 2013-05-01.

[3]唐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研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2-05-21.

[4]刘光忠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构建与实施研究.西南财经大学, 2011-10-01.

事业单位财务预算控制初探 篇9

1.1要对事业单位预算进行全面控制, 首先要了解预算实施的全过程, 笔者在事业单位负责预算的工作中接触的目前事业单位预算普遍分为事前控制, 事中控制, 事后信息反馈三个阶段。

1.1.1事前控制---预算编制。

预算计划的编制是一种事前控制。它是以预算目标为基础, 尽量做到全面、系统、完整, 以保证事业单位的整个经济活动均能按照预算有效运行, 进而实现对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事前控制。

1.1.2事中控制---预算的执行与调整

层层分解指标, 并狠抓指标的落实。随时了解、检查、控制预算的执行情况。当实际情况与预算差异较大时, 应分析原因, 采取必要措施, 根据实际情况对预算予以调整。

1.1.3事后分析---预算考评

预算的考评主要是通过掌握预算的运行状况, 而对预算控制的内部控制效果进行考核与评价, 以纠正存在的问题, 改进、完善相应的措施, 同时为下一期的预算编制提供重要依据。

二、需要解决的问题

1、事业单位预算范围过窄

过去事业单位只将财政拨款作为预算收入的观念已不能满足事业单位逐年增长的日常资金需要。这就要求事业单位拓宽筹资渠道, 不只将眼睛盯在财政拨款上, 对外采取积极申请银行贷款, 制定政策鼓励事业单位员工申请国家的各项科研项目, 基金项目等方式。对内, 将原来在预算外循环的各种培训收入、各部门变卖事业单位资产收入, 统一纳入事业单位预算统筹管理。将对内的资金纳入预算管理, 能避免事业单位资金流失, 稳定经济秩序, 避免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 同时推进事业单位内部各项改革的进程。

1.1将暂付款业务纳入到预算控制范围。借款必须有预算额读, 并将借款视同“支出”, 扣减相应项目的预算额度, 避免造成支付的既成事实, 使预算控制流于形式;冲销控制流于形式;冲销借款时, 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性质和金额扣减相应的预算项目额度, 同时恢复借款时扣减的预算项目的相应额度。

1.2将代收代付业务纳入预算控制范围。代收代付业务一般是指非独立核算单位的“创收”性的收付业务, 它不同于各种暂存或应付款项, 一般应该经过“成本”核算, 并确定净收益, 同时按照以收定支的原则, 作为核定该项目支出的基础。代付要纳入预算控制范围, 实行统一调度和管理。项目结束后, 将结余增加预算收入, 适当奖励有贡献人员。

2、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松散, 经费浪费严重

一方面事业单位整体经费不足, 一些项目由于缺少资金无法上马。另一方面, 事业单位内部浪费严重, 部门资金相对富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公用经费浪费严重。跑、冒、滴、漏浪费现象严重, 长明灯, 长流水比比皆是。

2.2日常支出中不必要花费。购物采取暗箱操作, 所购物品质次价高;所购物品过剩;职工正常工作时间发“加班费”;临时工工种多, 固定工空岗多;差旅费过高, 超标准乘坐火车软卧及飞机。

2.3业务招待费超标。招待费随意支出, 从真招待到自吃自报报帐、假吃真报帐, 影响十分恶劣。

对于以上这些问题, 事业单位应“开源节流”, 从自身内部挖掘潜力。鼓励各部门创收, 建立激励机制, 制定内部分成制度, “广开各种收入之源”。在日常工作中加强控制, “节约费用支出之流”。引入企业管理理念, 从预算源头上改变原来“基数+增长”的预算编制方法, 推行零基预算。

零基预算法就是指在预算编制时, 一切从零开始, 对原有的和新年度增加的各项开支都重新审核。零基预算着眼点是立足现在, 面向未来, 创新思维, 反映了预算管理的前瞻性思想。运用零基预算法的关键是定员、定额标准的制订。定员和定额是编制事业单位基本支出预算的重要依据。定员是指机构编制主管部门根据事业单位的性质、职能、业务范围和工作任务下达的人员配置标准。定额是指财政部门根据事业单位正常运转和日常工作任务的合理需要, 结合财力的可能, 对各项基本支出所规定的指标额度。制定标准时应以公平为前提, 兼顾事业单位的实际支出水平, 量力而行, 使预算具有可操作性。

3、事业单位预算只重视日常预算管理, 缺乏对专项预算的监督

事业单位目前的支出预算主要分为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预算。随着事业单位的发展, 基本建设项目、专项计划项目、专项业务项目、大型修缮项目、大型购置项目、大型会议项目、和科技三项费用等专项支出涉及的资金已大幅增加。专项资金预算中的问题也暴露出来了。首先是项目预算的草率、其次是项目预算的编制不够细化。规范和加强事业单位项目预算管理, 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 是评价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 也是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

强化项目预算管理, 必须在项目预算管理过程中, 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3.1严肃立项:根据事业单位中长发展规划和重点要求, 采取专家评审和职能部门审核相结合的方式, 由上级单位申报各自的立项项目。

3.2规范管理:在项目的进行中, 要硬性计划、预算约束, 严格执行。同时项目负责人要随时管制项目动态, 及时了解项目执行中的变动因素, 按照项目计划、预算及时纠正项目方向, 让有限的资源获得最佳的效益。

3.3效率优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必须树立效率优先意识, 以资金效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和归宿, 不同时期突出不同的预算重点, 体现政策导向性。

4、事业单位预算的实施无监控

事业单位在预算下达后的执行过程中, 缺少监督、跟踪与分析, 使预算执行情况成为盲点, 导致预算执行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浪费, 影响了预算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财务部门应按照预算方案, 跟踪实施财务预算控制和管理, 重点检查和监督资金投向的预算执行情况, 适时实施必要的财务手段, 把财务管理的方法、策略全部贯穿于执行预算的过程中。具体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4.1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 贯彻刚性预算原则, 预算一经确定在事业单位内部具有法律效力, 不得随意调整。

4.2规范收支审批程序, 强调“一支笔”负责制, 明确预算支出的范围、内容、限额, 对超限额的项目需报分管主观审批, 对确需要增加的额外支出, 应按照预算调整的程序来进行, 照章办事, 保持预算调整的权威性、统驭性。

4.3事业单位预算控制应顺应时代的要求, 引入跟踪审计的方法, 对预算执行实施实际监控。

4.4建立预算执行指标评价体系。财务人员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 对事业单位“成本、收益比较”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只重视成本费用的支出, 不关心与成本费用支出相关的效益, 预算指标的完成程度成了反映预算执行情况好坏的唯一标准, 其结果是事业单位预算年年增加, 但效果却不尽人意。因此, 建立一个预算管理效益分析系统来确定各个责任主体的工作业绩,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反馈, 制定奖惩政策, 从而影响未来的行为决策是十分必要的。

5、事业单位预算工作还停留在手工化阶段

目前事业单位预算工作还停留在简单手工抄写及人为监控。需要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时, 首先要从手工辅助帐中取得支出的预算数, 在从计算机中找出相应支出的实际发生额, 通过手工加减分析预算的执行情况。因此工作量大, 效率低, 远远滞后于目前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现代化、信息化的要求。

财务负责人应组织开发、使用预算管理软件, 实现不借助手工辅助帐和手工加减的即时预算管理系统, 通过会计系统了解和分析各种预算的执行情况。实现预算管理系统与会计核算系统无缝连接。预算管理系统通过会计核算系统实时取数, 预算控制项目通过与支出科目、收入科目及预算指标会计科目钩稽进行指标控制。

三、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预算管理已成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中心内容, 在财务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 切实加强预算管理, 以充分调动事业单位内部的各种积级性, 实现事业单位有限资源的优化配制, 有效使用, 已成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张依群.试论事业单位财务预算定理的理念创新.财会信息, 2012.1

事业单位会计风险及控制 篇10

1 行政事业单位, 会计风险的表现

事业单位会计风险具有多种类型的表现方式, 这是由于不同的原因导致的。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从多个角度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进行了分析, 认为事业单位会计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核算环节与结算环节风险

很多事业单位的经济犯罪都是与会计环节息息相关, 如, 私自建立小金库、伪造票据、制造假报表, 制作假账等。和票据相关的风险大多发生在结算环节, 如, 一些人无视法律, 利用伪造的票据进行诈骗犯罪。

1.2 财务经营与决算环节风险

一些事业单位由于国家财政的支持, 因此忽视成本核算, 采用粗放的经营方式, 从而导致财务经营环节的风险。很多事业单位的领导为了获得政绩, 要求财务部门在年终制作假账, 虚报数据, 从而导致结算环节的风险。

1.3 管理制度与员工素质风险

很多事业单位的管理方法十分的落后, 没有相关的操作规程以及规章制度作为依据, 或者有详细的规章制度, 但是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却不按照规章制度的要求来实施, 从而造成管理制度风险。很多事业单位的会计缺乏相应的业务素质且没有职业道德, 容易导致经济事故, 这就是员工素质风险。

1.4 政策性与体制性风险

国内的会计制度建立时间已经很久了, 十分陈旧, 很多条款已经不适合当前的经济环境, 这就导致了无法及时排除会计风险。受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 很多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体制打上了清晰的时代烙印, 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需要, 导致体制性风险。

2 事业单位, 会计风险的成因

事业单位会计风险的产生是有各种原因造成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内部因素

2.1.1 内控制度不健全, 约束力不强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很多制度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之上, 没有从会计部门的实际工作需要出发, 因此无法发挥作用。第二, 制度不够完善, 很多方面存在空白。第三, 在会计管理的日常工作中, 会计制度没有很好的获得执行, 导致其约束力不足, 没有起到约束监督的作用。

2.1.2 个人利益或小集体利益的驱动

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第一, 在经济社会的大环境中, 会计人员面临着更多地诱惑, 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会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 谋取私利。第二, 一些事业单位的领导, 为了追求绩效, 命令财务人员编造假账, 调高数据, 而这些数据与实际的工作情况有着很大程度的偏差, 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

2.1.3 部分单位忽视对员工的法制教育

很多会计缺乏相应的法律常识, 认为挪用公款不是犯罪, 以后只要还了就可以。正是这种法律意识淡薄的情况, 导致事业单位中挪用公款的情况时有发生。

2.1.4 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职业道德水平低下

事业单位的很多会计随着年龄的增大其原本的知识结构逐渐老化, 已经不适应现代会计工作的要求。同时, 一些会计人员缺乏相应的职业道德, 工作缺乏责任心。

2.2 外部因素

2.2.1 外部监督乏力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的深入发展, 进一步强化了财经监管的力度。但是主要监管的内容是事业单位违规, 至于事业单位会计风险的防范则很少受到重视。而且, 监管机关十分混乱, 各个部门相互牵制, 出了问题互相踢皮球, 这就造成了对会计外部监管的弱化。

2.2.2 部分地方政府干预事业单位会计业务

政府没有经过慎重的考察就大力兴建一些项目, 而这些项目的资金往往都是政府要求事业单位给予的支持。随着这些项目的亏损, 政府无力归还欠款, 最终导致事业单位负债累累。为了掩盖亏损的事实, 事业单位往往通过伪造账目来达到考核指标。

3 防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的对策思路

综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的种种表现形式及成因, 防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实现会计核算体系的转变

以市为单位设置核算中心, 实现基层单位会计信息从一线柜台输机后, 通过信息网络直接传达到市级核算中心进行数据处理, 汇总生成基层单位的会计报表。这种集权、集约型的核算体制在保证基层单位增收节支、防范会计风险积极性的前提下, 防止了基层单位受利益驱动或外界压力人为制造会计“三假”的可能性。

3.2 深化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和外部监督机制建设

3.2.1 建立层层负责的会计风险防范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把加强内部控制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 主要领导要重视和支持会计内部控制和管理。逐步推行会计工作转授权制度, 主管领导要对一把手负责, 加强检查指导;会计主管要对主管领导负责, 督促制度落实;一般会计人员要对会计主管人员负责, 自觉执行会计操作规程;上级主管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 为下级单位落实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提供保障。

3.2.2 强化会计内部制约机制

一是制度制约。各行政事业单位要结合《会计法》和新的财务会计制度要求, 制定具有较强规范性、实用性、计划性和可操作性的会计内控制度, 确保有章可循、违章必纠。二是岗位制约。按照会计基本制度要求, 配齐配足会计人员, 特别是事后监督人员, 并明确各自相互制约的职责。

3.2.3 建立健全会计工作监督机制

首先要建立会计凭证审核制度, 主要是严把“三关”, 即凭证入口关、凭证处理入账关和凭证的解付关。其次, 要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轮换制度。在对重要会计岗位操作人员实行定期轮换和强制休假的同时, 要严格办理业务交接手续, 以便及时发现存在风险。

3.2.4 强化会计外部监督

特别是在加大对会计违规行为处罚力度的同时, 业务监管不能只当“消防队”, 而应做“预警员”, 要实现由合规性监管向风险性防范为核心的审慎性监管转化, 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动态跟踪监管, 争取及时发现风险, 并督促化解风险, 彻底将各种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3.3 加大对员工素质的教育培训力度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低下是导致会计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提高会计人员, 特别是领导者的政治素质、业务技能、职业道德素养显得尤为重要。第一, 加大对各级会计人员的政治理论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力度, 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增强工作事业心和责任感, 能忠于岗位、忠于职责、坚持原则、实事求是。第二, 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对各级人员要在督促自学的基础上, 加大对新的会计制度、规定、法律、法规、防假基本知识、电算化业务等的集中教育培训,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确保会计操作准确无误。第三, 通过法制教育, 增强单位或部门领导及有关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 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切实从源头上控制会计风险。

参考文献

[1]周青海.我国财政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J].西部论纵, 2009 (3) .[1]周青海.我国财政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J].西部论纵, 2009 (3) .

[2]孙小克.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监督初探[J].财经研究, 2007 (5) .[2]孙小克.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监督初探[J].财经研究, 2007 (5) .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新思路 篇11

一、关于财务内控的改革方向和思路

1.专业化

对于财务部门来说,工作人员基本素质不仅要包括对收支、结算等技能的熟练掌握,更要求工作人员具有专业的职业素养,有良好的自律品质。尤其是行政部门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南于涉及的业务较为广泛和冗杂,要求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必须过硬。现今的多数财务从业者都没有丰富的财务管理经验,重要的是专业化的财务管理对于工作人员素质要求不仅在于知识技能,还在于主观能动性的强化。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上实行专业化的推进,将会减少内部矛盾,减少单位人事调动的纠纷,真正做到“能者上”,促进整个单位的和谐进步。

2.信息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和互联网业务的成熟,越来越多的企业、单位将信息化业务改革放在了发展的首位。财务工作的严谨、细致、公开化等特殊性与信息化办公系统相适应,信息化改革的提出也将会为日常的财务工作带来便捷。行政事业单位其财务部门的内部控制管理往往会形成隐形漏洞,在日常监督上产牛“盲点”,将信息化推行到财务工作中,也能为财务运行的监管起到关键作用。信息化的提升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开化、透明化、责任化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是未来财务管理的必然趋势。信息化管理加强了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保密性,减少了财务内部控制的疏漏,大大减少了潜在的财务事故隐患。

3.公开化

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特殊性决定了其工作涉及的利益面广,这也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的工作难点,在工作中实行公开化是解决这一纠纷的主要途径。但是由于工作的繁复,涉及的财务活动有大有小,很难细化到每一个工作行为,公开化逐渐成为了现今财务部门的薄弱环节,为单位的长远发展带来阻力。因此,加强财务内控的公开化,坚持做好公开化监管,对于财务内部控制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作为财务部门要加强跟其他部门的交流合作,确保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漏洞以及薄弱环节都能一一进行检查监管。

二、关于加强财务内控的具体措施

1.定期培训考核工作人员专业素质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专业化提升要制定科学有效的计划。南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考核制度较为基础,只能从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方面进行简单考核,对于胜任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来说,还需要更细致深入的考核。对于欠缺经验与专业素养的初级工作者,要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培训要以专业技能、自律意识、工作积极性等三方面为主,深入贯彻公正廉洁的工作态度和意识。在考核方面,要摆脱形式化,将考核落实到具体工作,对可能产牛失误的人员要及时的纠正订正,防患于未然。

2.制定和优化电子办公系统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将为财务内部控制产牛决定性作用。而实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步骤是要为财务部门设计配备专业的、安全的、完善的电子办公系统。电子办公系统在财务工作上几乎涉及了整个财务工作系统,优良的电子系统将为信息化改革提供有力支持,要实现信息化就要制定完善的电子工作系统并且要求工作人员熟练掌握。电子系统的完善能够实现财务工作的对接,对于日后审核带来极大的便利。

3.建立和完善财务内部控制的监督制度

财务的监管是一项难题,通过内部审计对内部工作人员实施监管是有效的管理办法。现今的监管制度主要问题在于制度的执行很差,对于违反制度的行为由于各种原因,选择轻罚甚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见,在财务部门的内部加强制度的监督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改革措施。建立完善的监管制度要求对工作环节和从业人员进行“层层把关”,坚决执行所制定的行为规范,对于违反规定的行为实现“零容忍”,不走人情,不惧级别困扰,也不将个人情绪带到工作中来。对于制度不断健全,对于监督毫不松懈,切实将廉洁奉公推行到每一个人每一个环节。

4.对于财务预算要严格把控

财务预算对于财务的工作权限起到了制约作用,减少了很多的不必要的审批,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相关人员腐败问题的出现。财务预算涉及到诸多方面,也涉及到单位的财务状况,预算的把控有利于单位的良性运转。在做预算工作时,财务内部要根据每一季度、月度进行规划,不要过于长远的预算以以免出现不合理的开支,还要进行专业的反馈,落实好款项的使用,更好地对行政事业工作进行财务规划,减少内部松懈带来的财务超支。

财务内控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很大程度减小行政事业单位的公款用度,是对于职能机构腐败苗头的遏制。只有运转良好的财务系统才能为所属单位带来良性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文明社会的建设。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内部控制的推进,要结合科学依据,在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做出更能适应自身的规划。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在行政事业的发展之路上,只有从内部建立健康积极的制度和风气,才能走得更远,才能为人民和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沈洪涛.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J].集团经济研究,2012(1)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 篇12

(一) 制度不够完善

事业单位制度的不完善是造成财务风险以及内部控制不当的重要原因。事业单位作为我们俗称的“铁饭碗”单位, 和其他民营、私企有着很大的不同, 它的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 因此造成了缺乏管理的现象。目前我国没有设置有关事业单位的统一规章规范, 导致各个事业单位的制度和规定相差很大, 甚至有的单位连内部制度、财务分析等都没有建立, “无章可循”造成了内部管理混乱。而大部分建立了规章制度的单位只是走走形式主义, 尽管有文件说明规章规范, 但是却并没有认真地执行和贯彻这些管理制度, 从而造成事业单位内部的信息失真, 秩序混乱, 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未来的发展。据调查显示, 大部分的事业单位都不注重财务核算, 对财务工作配备的人员的素质要求不高, 许多负责财务的工作人员甚至都没有进行过与财务核算相关的培训, 缺乏工作经验和相关的财会知识。而且有的事业单位要求以领导的话为准, 造成了财务核算的数据不真实、不准确, 导致单位的经济活动事项反映不可靠。

(二) 费用使用不合理, 贪污舞弊现象严重

内部控制制度的缺乏造成了单位资金的浪费。有些单位为了省事省钱, 没有设置相关的部门来控制单位内部的经费使用, 而有相关制度的单位, 也没有严格地执行这些规章制度。另外, 我们都知道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是政府, 所以很多单位并没有风险意识, 觉得反正是国家的钱, 用多少都无所谓, 所以很多事业单位对于经费的支出都没有特别严格的控制标准, 只要有相关人员的批准, 记账人员就会给予报销。并且单位如果要大量使用资金并不需要经过集体的审核, 只要领导决定就好, 这样很容易造成资金的浪费和贪污现象的发生。内部制度的缺乏, 领导的干预等原因还导致原始凭证的审核力度低, 严重地影响了财务信息的质量。原始凭证审核力度低往往会产生资金使用不恰当的现象, 而一旦涉及到资金问题, 特别容易滋生出贪污行为, 相关工作人员或是领导常常会利用财务审核的漏洞和空子来挪用资金, 从而导致资金的不安全, 给单位的财务核算与管理带来极大的风险。

(三) 监督制度不够完善

财政部门和政府审计部门是监督事业单位的主力军, 可是从监督的侧重点来看, 这些部门注重于检查单位的资金使用是不是合理、合法以及单位有没有认真执行相关规定, 而并不是十分关心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单位内部也是同样的情况, 缺乏内部监管部门, 而监督制度的不完善很容易造成贪污舞弊现象的发生。

(四) 控制意识薄弱

内部控制制度能否得以顺利实施取决于领导和员工的控制意识, 事业单位领导和员工的意识强, 则可以保证内控制度的健全和实施。有些单位十分缺乏内部控制的观念, 意识薄弱, 只是一味地关注经济活动事项的发展, 而且大部分员工认为内控制度和财务核算和自己无关, 是财务相关部门的事情。大部分事业单位把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当作是一项任务, 只是为了应付相关部门的检查, 并没有认真严格地执行这些制度, 在控制业务流程和财务信息时只是根据惯例和经验来进行, 因此, 尽管有的单位建立了内控制度, 也不能很好地发挥它的作用, 而成了一份无用的文件。

(五) 财务核算不规范, 存在风险隐患

有的单位实行两套核算制度, 导致核算没有条理, 也有一部分核算人员故意或是受迫列错科目, 以达到一些不好的目的。第一, 固定资产的管理不当容易造成账外资产, 具体来说, 就是有的固定资产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 但是固定资产这一科目上仍然有记录;或者是相反的情况, 即实际上某一固定资产正处于使用的状态, 可是账目上并没有入账, 从而造成账外资产的形成。有的单位还存在未办理相关手续就进行资产转移以及低价处理固定资产, 这些因素都造成了国家的资产流失。第二, 财务记录系统不够完善, 所以有相当一部分的事业单位存在财务核算不规范的现象。凭证和发票的填写不规范, 内容笼统, 实物的购买凭证缺少出入库单的审批以及领导的签字, 凭证无审核人, 未按照规定来盘点和清理资产, 这些问题都是财务核算不规范的表现。

二、事业单位改进财务核算及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 加强内部控制

事业单位应该在当地财政和审计部门的指引下, 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国家的相关规定来建立健全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并且国家也应该尽快地制定出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相关的政策, 从而使各个事业单位在建立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时有章可循。单位内部要形成职权划分明确、岗位设置合理、岗位之间互相制约和监督的完整的单位财务控制制度, 制度的执行可以有效地减少资金损失, 降低资金风险, 从而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但是单位在设置内部控制制度的时候要注意制度的可行性, 在实际工作中, 要注意权责分离, 重大经济事项与大量资金的使用要先进行集体审批, 不能由领导说了算, 各个部门都应该要严格地遵守规章制度。在进行内部控制管理的时候, 单位还可以建立经费预算部门, 严格掌控资金, 保证资金的安全合理使用。

(二) 提高员工的风险与控制意识

在进行财务核算风险内部控制的时候, 单位应强调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明确相关的违法规定, 要求单位的所有人员都认真、严格地遵守和执行内部控制规定和制度, 推进单位的健康发展。单位负责人作为财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应该要对财务报告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以及制度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负责。所以, 单位在强化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的同时, 要对相关员工进行培训。事业单位必须实行考核制度, 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进入门槛提高, 选择专业水平高、能力强并且有责任感的财务人员, 同时注意岗前培训, 对已经上岗的人员进行继续教育, 鼓励财务人员积极参加职称和与会计相关的考试。以此来提高单位财务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 强化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内部控制意识, 帮助事业单位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以及改进财务核算制度。财务核算的质量和内部控制质量的不断提高可以有效地降低财务风险, 保证财务核算的可靠性和合理性。

(三) 强化外部监督

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和资金使用情况要受到社会的监督, 所谓的社会监督包括了政府审计部门、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等等。外部监督机构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和独立性, 可以能更加规范地审核事业单位的经费开支以及财务状况, 发现单位存在的财务问题和财务核算风险, 避免单位存在贪污行为。外部监督力度的加强不仅仅可以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 还能给事业单位提供有关风险控制的建议, 减少腐败行为的发生。

(四) 加强核算

设立专门的审查人员, 并且保证记账人员 (出纳) 与审查人员不是同一个人, 这有利于规范处理会计凭证, 从而加强单位内部控制。审查人员在进行审查工作的时候, 要注意原始凭证的真实性, 检查业务活动的凭证是不是齐全, 凭证上有没有相关人员的签字, 会计分录是否正确等。财务核算工作的完善可以有效地降低单位的财务风险。财务信息的透明化可以使社会大众更好地了解事业单位的经营情况, 同时给单位带来一定的压力, 从而使单位的领导以及财务人员重视财务核算风险的控制, 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 减低单位的经费开支, 规范单位的管理。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事业单位的服务职能显得越来越重要, 同时我国事业单位的经营核算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私营企业的崛起以及政府对贪污腐败的打击, 促使事业单位要特别注意财务核算, 加强单位的内部控制。本文对事业单位在财务核算方面以及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 并且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方法。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上一篇:思想品德课法制教育下一篇:机收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