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事业单位财务风险

2024-12-11

卫生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精选12篇)

卫生事业单位财务风险 篇1

随着市场风险的不断加大, 频繁出现的医患矛盾、医疗事故、医生受贿案件、重视经济效益忽略医疗质量等问题的凸显, 都折射出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 即:尚未建立完善的、行之有效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卫生事业单位是我国行政事业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保证整个社会与国家团结与稳定的基础。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国卫生事业单位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激烈的竞争面前, 其财务工作也正在深刻地进行改革, 而由此引发的财务风险问题逐渐凸现出来。因此, 科学、完善、合理的内控体系能够进一步规范卫生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能够有效保证卫生事业单位的资产与资金的安全完整、还能够有效控制与防范各种贪腐事件的发生, 更是促进卫生事业单位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的重要保障。

一、卫生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周边环境的变化, 各企事业单位都开始了激烈的市场竞争, 我国卫生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财务管理方面也将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但是, 目前我国大部分卫生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制只能够满足基本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财务等内部控制的运行条件, 并未完全将内部控制同我国的政治形势、经济发展形势等体制改革联系在一起进行思考, 例如:有的卫生行政事业单位根本不思考财务内部控制的相关问题, 这不仅仅是对内部控制缺乏深入了解的表现, 更是对内部控制认识上的一种偏见。目前, 我国卫生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 一) 内控意识差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腾飞, 国家加大了对各项事业的资金投入力度, 但是, 卫生事业单位获得的有限的财政拨款远不能满足卫生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 特别是对于一些差额拨款的卫生事业单位而言, 出现了事业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 而有的卫生事业单位还出现了合理经费无法得到满足的问题, 例如:经费浪费问题严重, 违法犯罪现象屡禁不止。透过现象看本质, 不难发现, 卫生事业单位之所以会造成这种问题, 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卫生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识差、内部控制环境薄弱造成的。作为卫生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 在一些卫生事业单位中的一把手、领导层并不真正了解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也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与完善, 只是片面地认为卫生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是来自国家和地方财政拨款, 需要国家财政通过预算进行安排, 本单位只需要对资金的使用进行安排就可以了, 不需要进行内部控制。这种错误的、片面的认识导致卫生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严重浪费, 严重的还导致卫生事业单位经费支出严重失控。因此, 缺乏充分认识、全方位、全流程内控、全员参与的环境导致卫生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较为滞后。

( 二) 财务管理环节薄弱

在一些卫生事业单位中, 财务管理制度尚不完善、不健全, 会计基础环节薄弱。例如:会计岗位责任不清、权责不分、管理程序缺乏规范性、科学性, 有的财务事项在处理时只是遵循过去的习惯, 在财务管理上存在很大的随意性。还有的卫生事业单位虽然制定了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 但是, 由于缺乏完整性, 使得财务管理相互之间不协调、不配套。另外, 由于卫生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有限制, 在岗位设置上经常出现一人多岗的现象。例如:有的卫生事业单位的支票印章、财务章、单位的法人章全部都由出纳人员管理;在非税收入的处理上, 将非税收入挂在往来账上, 通过这种方式来隐藏一些非正规收入;在对不同单位之间的资产转移方面, 不仅未办理相应的手续, 还存在很多账外资产。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容易使卫生事业单位出现财务处理上的失误和一些舞弊行为的发生, 最终导致卫生事业单位的资金安全无法得到保证。

( 三) 预算控制环节缺乏有效的刚性约束

内控意识的缺乏使得一些卫生事业单位内部并未形成规范性的预算约束。例如:预算的编制缺乏科学性、计划性, 并未将预算支出细化到每一个项目中, 这种缺乏预见性、流于形式的预算编制很容易造成预算执行中的偏差, 经常出现随时调整和追加预算的问题, 对预算进行控制就更谈不上了。例如:有的卫生事业单位这种缺乏刚性约束的预算最终导致单位的招待费、差旅费、办公费、公车的维护费等开支随意性大, 超支严重, 甚至还出现了在公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 挤占专用经费的问题。

( 四) 内控执行中问题严重

由于卫生事业单位的部分财务人员个人专业素质、综合素质低下, 再加之对内部控制认识上存在着偏差和不足, 使得预算在执行中并未严格按照相关制度执行, 由于缺乏相应的奖惩制度和机制, 使得内部控制失去了执行的刚性, 最终导致内控的关键环节出现失控问题, 严重的还会引发单位内部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传统舞弊问题的发生。

二、健全与完善卫生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目前我国的卫生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优化和改善。因此, 针对上述卫生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问题提出一些有效的解决建议和措施。

(一) 增强内控意识, 为内部控制营造良好的环境

良好的内控意识是保证卫生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规范性、科学性、合理性的基本前提, 和谐的内部控制环境能够为内部控制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氛围。因此, 卫生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必须先增强内控意识, 加强对内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在单位内部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体系。例如:卫生事业单位可以在本单位内部对所有员工进行内部控制相关知识的宣传, 在单位内部创建良好、和谐的内控环境和氛围, 为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提供保证。

( 二) 加强对会计业务程序的控制, 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

卫生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完善需要以完善的会计制度做基本切入点。财务内部控制不仅仅是单位财务部门的工作, 需要单位内部每一个人员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卫生事业单位在财务内部控制中还应该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计划和三量会计信息对卫生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的实施进行全程、实时控制。另外, 卫生事业单位薄弱的会计基础工作严重制约着内部控制的建设, 强化会计系统的控制作用。例如:为了保证卫生事业单位资金的安全与完整, 必须明确单位的日常开支权限和范围, 健全审批程序, 执行严格的逐级、逐笔签字的财务审批制度, 建立完善的重大支出集体决策制度, 构建事故问责机制等。

( 三) 规范不同环节, 加强对预算的控制

加强预算控制是卫生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针对目前卫生事业单位预算中存在的问题, 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 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 彻底摒弃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 通过科学的预算方法, 并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引进绩效预算的方法;第二, 在单位内部建立并完善预算控制问责机制, 充分发挥单位每名员工在内部控制实施的过程中应承担职责的积极性作用;第三, 保证预算的刚性, 以此来保证预算的执行。

( 四) 加大监督力度, 充分发挥卫生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

这就要求我国卫生事业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能和作用, 在保证卫生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独立性的同时, 提高内部审计职能部门作用。在审计过程中对于发现的内部控制的缺陷一定要及时向单位领导进行汇报, 并及时加以改进, 这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

总之, 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 加强事业单位内部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是必然趋势, 各卫生事业单位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针对不断出现了新问题逐步完善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内控体系, 以此来提升卫生事业单位的内控水平。

参考文献

[1]陶克敏.卫生事业单位会计内控制度应用探讨[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5 (07) :231+344.

[2]陈惠花.浅议公共卫生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5 (04) :91-92.

[3]金鑫, 张焰.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成因及其防范措施分析[J].经济视野, 2013 (21) :235.

卫生事业单位财务风险 篇2

摘要:为了准确把握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廉政风险点,切实做到固定资产管理监督有标准、有依据、能到位,保障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我们将廉政风险管理机制应用到固定资产管理的监督过程中,建立了固定资产监督管理体系,为杜绝公共财产“跑、冒、滴、漏”问题提供保障。

关键词:固定资产;廉政风险;管理;监督

Abstract:In order to accurately find out the risk point of incorruption in the fixed asset management,have criteria for fixed asset supervision,and implement the fixed assets management rules.During process of supervision,the risk management system was applying and supervision systems for fixed assets management were built up,which provided the good methods for eliminating public property problems.Key words:Incorruption risk;Fixed asset;Management;Supervision

医疗卫生单位固定资产是卫生事业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与保障,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对于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保障事业经费安全使用,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推进廉政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进一步规范固定资产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切实加强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岗位的廉政监督,我们积极开展了廉政风险管理机制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应用[1],有效地推动了固定资产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医疗卫生单位固定资产廉政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医疗卫生单位固定资产廉政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2]主要是管理制度不健全、内控监督不明确、程序制约不到位,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发挥不够。

1.1管理制度不健全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涉及管理分工、职责、购置、验收、使用、调拨、转移、报废、封存以及清查等诸多内容,卫生医疗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重投资、轻管理的问题长期存在,致使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细致的管理措施,操作性不强。

1.2内控手段不到位 随着国家对固定资产投入的不断加大,固定资产的内控管理已经由一般的差错管理转变为廉政风险防范,目前的管理手段显然不能适应当前的管理要求。诸如受编制限制,固定资产管理缺乏专业人员;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职责、权限不明确;外部监督重点不清,缺乏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风险防范的能力和手段。

1.3程序制约不到位 固定资产管理流程相对繁琐,涉及环节多,致使固定资产规范管理不容易做到,也增加了廉政监督的风险强度。如不按规定进行定期清查、盘点,前清后乱,边清边乱;固定资产报废环节不严格等情况。

1.4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发挥不够 当前医疗卫生单位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固定资产作为医疗卫生单位技术支撑和保障的重要资源,充足的配置显得非常重要,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配置标准和依据,各单位不同程度的存在重复投入、效益低下、损失浪费、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固定资产管理重要风险及表现形式描述

结合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问题,可以有效排查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廉政风险点。通过编制风险点目录,准确描述风险表现形式为进一步制定有针对的防范措施提供了依据。

2.1重点风险 结合固定资产管理特点,我们将其风险重点范围确定在财务管理风险、使用风险、制度流程风险三个方面。同时,在三个重点风险范围内,又存在多个风险环节,本文结合我单位目前固定资产管理重点要求,分别描述构成三个重点风险范围内的三个环节的表现形式,使我们形成逐级梳理风险点的意识,从而以清晰的思路推进廉政风险防范机制。

2.2描述表现形式

2.2.1依据固定资产来源,固定资产入账问题是构成财务管理风险的重要环节。医疗卫生单位固定资产来源主要是财政经费自行采购、有关部门调拨和赠送。当自行采购的计划、验收或报销环节没有纳入固定资产管理要求,加之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等情况,就很容易发生采购的物资不能入账,失去管理的问题;对于调拨和赠送的物资,由于缺乏严格的管理流程,资产的流失就更容易发生。

2.2.2按照固定资产实用性,通用设备的使用是构成使用风险的关键环节。通用设备一般理解为既可以公用也可以民用的设备,由于在配置上没有论证,在使用上没有形成责任制和责任追究,是导致信息设备、小型易耗品流失的重要原因。

2.2.3对于固定资产的处置,不良的处置方式是构成制度流程风险的环节之一。目前固定资产处置缺乏权威的标准,处置随意性非常强,设备使用人凭着个人意愿认为使用不方便、不先进就申请报废,在缺乏鉴别控制能力的情况下,导致固定资产配置时不合理,处置时又随意。固定资产重点防范措施

固定资产管理涉及资金、实物、多个部门、多个环节的管理,结合我单位目前管理要求,共梳理固定资产采购论证、入账、使用、处置等风险环节8个,为了实施有效监控,重点抓住三个控制点,即关键的人,关键部门,关键流程,在防范措施上始终坚持“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的工作方针。

3.1加强人员管理

3.1.1加强廉政教育,提高风险意识。开展警示、示范、廉政教育,丰富教育形式,加强廉政教育与本职岗位工作的结合性,充分发挥廉政教育感召功能、引导功能、治本功能、激励功能,切实提高风险意识,法制观念,树立责任心,规范行为方式。

3.1.2实行专业准入,提升管理水平。加强固定资产岗位人员专业化培训,实行专职人员管理,同时把固定资产管理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项目纳入内部审计、廉政监督的重点管理范畴,提高重视程度,促进规范化管理。

3.1.3实行责任制管理,落实管理制度。积极研究探索固定资产优化配置和规范处置的标准,分部门设置了固定资产管理员,明确使用人、管理人的职责,强化责任追究。

3.2完善管理制度 固定资产具有价值高,使用周期长、使用地点分散、管理难度大等特点,在管理上,重点从固定资产确认,固定资产账务管理,实物管理,固定资产处置以及日产管理等流程上细化管理制度。注重加强资产使用登记制度、清查盘点制度的落实,严格执行资产盘盈或盘亏按管理权限上报审批或审核备案制度,按季度由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对账,以确保账账相符、账实相符[3]。

3.3建立完善内控风险管理措施 固定资产内控制度是根据固定资产风险表现而采用的控制措施,是为了有效的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程度之内,对于保障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高效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4,5]。

3.3.1固定资产投资控制。对于重大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尝试聘请独立的中介机构或专业人士进行可行性论证与评价,并由领导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防止出现决策失误而造成严重损失。

3.3.2固定资产采购控制。建立完善固定资产采购制度,严格明确了采购计划、决策、前期论证等流程,细化了购买、验收、付款等环节的职责,同时,监察部门参与资产采购全过程监督。

3.3.3固定资产盘查控制。定期或不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编制固定资产盘盈、盘亏表,经领导集体审核,并进行备案,对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分析查找原因,建立了固定资产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固定资产管理履职不认真、不严肃造成损失的要追究责任,以保障固定资产的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3.3.4固定资产处置控制。按照固定资产处置的相关制度,确定固定资产不同的处置方式,要在技术鉴定的基础上,按规定程序审批后进行报废清理。对拟出售或投资转出的固定资产,将固定资产的原价、转让价格等基本情况明细后,报经授权批准后予以出售或转让。在固定资产的处置时做到独立于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的其他部门的人员来办理,以保障廉政风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卫生事业单位财务风险 篇3

【关键词】环境卫生管理;事业单位;财务预算

一、环境卫生管理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的特点

环境卫生管理事业单位财务预算主要包括:部门预算、基本建设预算、城市维护费预算、收费收入预算等。环境卫生管理事业单位是纯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主要是满足社会的精神文化需要,以追求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为社会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这种性质的不同也决定了其财务预算管理的要求不同。

第一,经济业务活动的内容不同。环境卫生管理事业单位主要从事城市环境卫生的保洁工作,其中也有部分有偿服务的收费收入,但其资金也是上缴财政统一使用,所需经费由财政统一拨付。因此,财务预算编制的要求高,必须包括多种专门针对从事社会公益活动的预算,重点不仅是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预算绩效管理,还要保证实现社会效益,为社会发展尽责尽力。

第二,经营行为目的的不同。环境卫生管理事业单位是从事城市环境卫生保洁管理和监督的社会活动,面向社会公众提供管理和服务,其目标着眼于社会效益。因此在社会效益的目标导向下,其财务预算从编制到执行以及日后的绩效考评都有不同的标准尺度,更多关注的是社会效益,需要从业人员具有更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技术素质。

因此如何做好环境卫生管理事业单位财务预算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二、我国环境卫生管理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现状分析

环境卫生管理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经历了不断改革、发展完善的过程,正逐步走向规范化,财务管理效率得到极大地提高。但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第一,预算意识不强、预算管理观念落后。环境卫生管理事业单位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预算管理机构设置相对简单,没有配备足够人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单位预算意识不强,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只是将财务预算管理作为财务部门的工作,其他相关部门对其了解甚少,缺乏对预算管理进行全面统盘的考虑,预算管理空有其表,导致预算资金管理工作不符合上级相关部门的要求,从而很难经受住新形势下的财政、审计、人大等各方考验。

第二,预算缺乏依据,编制方法不科学。环境卫生管理事业单位没有给予财务预算应有的地位,财务预算编制时间不足,从事预算管理工作的部门和人员配备不到位,使编制部门不能够对预算项目进行必要的调研、论证,预算编制准备极不充分,降低了预算编制的质量基础。而且由财务部门代为负责预算管理,没有明确的授权地位,往往采用上年基数增量法来进行编制,预算体制改革推进的“零基预算”的编制方法得不到贯彻。

第三,预算执行的分析与考核缺乏,预算管理成效甚微。预算执行的后期分析和考核缺乏,最終影响到预算管理效果的原因有两大方面,一是经营环境的影响。环境卫生管理事业单位作为纯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它的经费是财政全额拨款的,这种特殊的社会属性使其制定建设和运营关注的重点不同,往往忽略了建立一套完善的预算执行的分析考核制度。二是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预算执行考核制度,预算结果未与经济责任人的经济责任挂钩,优劣得不到该有的奖励和惩罚,员工积极性降低,预算管理名不符实。

第四,内控监督缺失,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环境卫生管理事业单位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常以吃“皇粮”自居。没有设置内部审计监督部门,没有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风险管理和财务安全意识淡薄。这些内控监督的缺失,导致预算单位风险预警功能的丧失,从而加大了单位的财务风险。

三、完善环境卫生管理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对策

为真正落实财务预算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效率,环境卫生管理事业单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正确认识财务预算管理的作用,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建设。要搞好财务预算工作,首要任务就是大力提升财务预算人员的专业素质。首先,要提高财务预算人员业务能力。其次,要增强财务预算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有,财务预算人员要了解新形势下国家财政的方针政策,根据上级领导部门对预算资金的各项管理要求,认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第二,改革预算编制方法,全面推进零基预算。首先应保证预算编制依据的正确性,规划整个预算管理工作的时间,留足预算编制的准备时间,加强事前调查、取证,综合考虑单位内外部因素、历史和未来因素,科学预测本单位业务发展,还应考虑社会整体效益,以此为基础进行财务预算。其次逐渐替换增量预算的编制方法,采用“零基预算”,提高预算与实际的密切程度,彻底转变财政预算资金传统的粗放式的管理模式,由过去被动核算转变为现在的主动管理,更新预算管理理念。

第三,制订财务预算管理制度,规范预算工作流程。环境卫生管理事业单位要制订预算管理制度,规范预算工作流程,使单位在预算管理方式、技术、手段等方面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流程可遵照;设置合理的预算管理机构和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划分,使各岗位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激发各岗位工作潜力,共同完成本单位预算资金管理工作。

第四,重视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建立绩效监控制度。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对优化预算管理效果,改进下期的预算编制具有重大意义。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分析预算与实际完成数之间的差异,找出差异存在的原因,并结合预算执行的业绩考核制度,奖惩分明,达到制度约束与人的自控能力的有机结合,发挥员工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预算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

卫生事业单位财务风险 篇4

关键词: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精细化管理,问题,对策建议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我国卫生事业需要不断深化改革,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这就要求卫生事业机构积极推行财务精细化管理工作。根据国务院在2009年3月17日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其中明确规定,卫生事业单位属于国家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对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有明确指示。医疗卫生一直是国民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受到国家的重视。这就要求卫生事业单位,必须树立精细化的财务管理理念,并且落到实处,才能满足国民的需求,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一、概述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精细化管理

(1)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概念。

当前卫生事业单位推行财务精细化管理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不必要的浪费,用最少的资金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财务精细化管理是目前推行的高质量、高效率的财务管理模式。要求卫生事业单位从运行活动的细节做起,从而达到资金的最大化使用,通过高效率、低消耗的方式进行财务管理,从而帮助卫生事业单位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双收的效果。

(2)财务精细化管理特点。

一是以“三个转变”为核心。也就是财务职能由原来的记账核算型转变为运行管理型;财务领域由事后核算转变为动态、全方位控制;财务工作作风由之前的机关型转变为服务型。二是依托科学的制度和管理手段。构建严密的管理规范和监督机制,明确岗位职责。三是提升单位效益为主要目标。通过积极拓展财务工作的深度,努力发掘单位各项工作的价值,由此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提升单位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卫生事业单位推行财务精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心存疑虑。

财务精细化管理需要将财务预算、收支情况公开化、透明化,才能发挥财务精细化管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卫生机构担心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失或者担心受到上级的质疑,对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心存疑虑,不愿意把单位内部的预算以及收支情况公开展示,这样则大大降低了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效率,也影响了公众的信任。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财务预算、收支公开化和透明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对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心存疑虑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势必会影响卫生事业单位的运行和发展。

(2)财务管理模式单一,观念落后。

很多单位依然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模式,这样的财务管理模式很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虽然部分单位在人事管理和制度上做了很大改革,但是很多内部管理人士依然保持落后的观念,认为卫生事业单位背后有国家的支持,根本不用担心倒闭的问题,于是改革之后的制度以及管理模式并没有的得到有效的执行和落实,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没有向更加细致化、定时化、程序化、可视化的财务管理进行推进,导致财务精细化管理在卫生事业单位运行步步受阻。

(3)财务精细化管理人才凋零。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我国各行各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其实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卫生事业机构必须拥有素质过硬的人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但是由于我国财务精细化管理起步比较晚,和很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目前还没有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人才培训体系,再加上事业单位薪资待遇比较差,很难吸引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导致卫生事业单位人才凋零。

三、推行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建议

(1)强化财务基础管理工作。

国务院在2009年3月17日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对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核算、预测、分析、制作报表都有明确的规定,强化财务基础管理工作对提高财务精细化管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保证卫生机构财务管理不断完善的基础。在强化财务基础管理的同时要积极拓宽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渠道,通过多样化、多渠道的财务管理方式满足单位内部的财务精细化管理的需求。同时要主动接受社会公众对自身的财务收支与预算工作的监督,提高公众对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使得财务精细化管理更加公开、透明、合理。从而提高卫生事业单位为人民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为财务精细化管理的顺利进行提供基础保障。

(2)强化信息化管理。

随着我国会计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到财务管理当中非常有必要,不仅可以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而且还能促进我国卫生事业机构财务信息化的建设。这就要求各个单位必须加大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力度,尤其是对资金和资源的管理,提高资源管理主要是控制财务支出和合理使用资源。在卫生机构财务精细化管理中通过加强信息化管理,能很大程度提高资金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率。用最少的资金收获最为理想的效益,是各个卫生机构进行财务精细化管理主要的目标。信息化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卫生事业单位只有顺应经济发展的趋势,才能达到政府公益性资金投入使用的最大化,充分利用单位自身的资源,从而满足人们对公众卫生事业的需要,通过卫生机构高效的运行,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

(3)强化财务人员专业知识。

任何管理模式只有把人作为载体,才能发挥出具体的作用。卫生机构财务精细化管理模式也不例外,财务管理人员是推行财务精细化管理顺利进行的主要动力。财务精细化管理需要财务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目前国内很多卫生事业机构财务人员很难满足这一要求强化财务人员专业知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通过讲座的方式强化财务人员专业知识,各个单位积极邀请财务精细化管理权威人士,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把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内容、好处、运行目的等,通过讲课的方式传授给财务人员,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其次,提高财务人员自主学习的意识,可以在单位内部建立学习财务知识的小组,通过共享交流方式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最后,可以派遣优秀的财务人员外出深造,把其他单位成熟的管理方式引入到单位财务管理中,由此可以很好的强化财务人员知识,为财务精细化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薛琴,唐晓东.浅谈公立医院财务精细化管理.财会通讯,2014(31).

[2].李喜迎.浅析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科学精细化.科技经济市场,2014(06).

[3].张丽辉.卫生事业单位推行财务精细化管理工作探究.经济师,2015(06).

卫生事业单位财务风险 篇5

旅游景区管理办法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重庆市爱国卫生条例》,深入开展爱国卫生活动,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努力改善我市城镇市容环境卫生面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重庆市爱卫会决定在全市继续深入开展创建重庆市卫生单位、卫生居民区、卫生旅游景区活动。为了提高卫生单位质量,市爱卫办重新修订了《重庆市卫生单位标准》、《重庆市卫生居民区标准》。从今年开始新开展评选重庆优秀卫生单位活动。在达到《重庆市卫生单位标准》规定分值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开展创建和评选工作。现制定管理办法如下:

一、评选范围

重庆市各区县(自治县、市)、高新区、经开区、北部新区内的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武警)、居民区、旅游景区。

二、申报程序

(一)重庆市卫生单位、居民区的申报

凡申报重庆市卫生单位、居民区,须是已获得所在区县(自治县、市)级卫生单位、居民区称号满1年者。由本单位(居民区)向当地爱卫办提出申请,由所在地爱卫办按照《重庆市卫生单位标准》、《重

庆市卫生居民区标准》检查,总分值达到85分以上,向市爱卫办书面申报。

(二)重庆市卫生旅游景区的申报

重庆市内的旅游景区按照《重庆市卫生旅游景区标准》积极开展创建活动,经当地爱卫办、旅游局、文化局、林业局检查,总分值达到90分以上,由所在地爱卫办向市爱卫办提出书面申报。

(三)重庆市优秀卫生单位的申报

凡申报重庆市优秀卫生单位,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获得重庆市卫生单位称号满3年,继续保持先进性,工作有新的进步。

2、单位近3年未发生食品中毒及环境污染事件。

3、单位独立成院,环境绿化美化,绿化面积>可绿化面积90%。

4、单位厕所为水冲式,卫生厕所粪便无害化处理。

符合上述条件的单位向当地爱卫办提出申请,经所在地爱卫办按照《重庆市优秀卫生单位标准》检查,总分值达到95分以上,向市爱卫办书面申报。

三、评选及命名办法

(一)重庆市卫生单位、居民区的评选、命名

各区县(自治县、市)爱卫办要严格按照《重庆市卫生单位标准》、《重庆市卫生居民区标准》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评选,确保质量。合格者,向市爱卫办报送申报材料和申报表各1份。市爱卫办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并对申报单位(居民区)进行抽查,合格者给予命名表彰,授予奖牌一块。

(二)重庆市卫生旅游景区的评选、命名

各区县(自治县、市)爱卫办会同有关部门按照《重庆市卫生旅游景区标准》进行初评,合格者,向市爱卫办报送申报材料,市爱卫办会同市旅游局、园林局、文化局、林业局对申报景区进行实地检查,对达到标准的景区给予命名表彰,授予奖牌一块。

(三)重庆市优秀卫生单位的评选、命名

各区县(自治县、市)爱卫办按照《重庆市优秀卫生单位标准》认真组织评选,合格者,向市爱卫办报送先进材料和推荐表各1份,市爱卫办首先对材料进行审查,再组织现场考核验收,合格者给予命名表彰,授予奖牌一块。

四、评选名额

重庆市卫生单位、卫生居民区、卫生旅游景区不限名额,合格一个命名一个。

评选重庆市优秀卫生单位是今年新开展的一项工作,评选出的重庆市优秀卫生单位是我市单位卫生工作的标兵,应严格按照标准评选,全市总数控制在30个以内。

五、申报时间

重庆市卫生单位、卫生居民区申报截止时间每年10月30日前。重庆市卫生旅游景区、重庆市优秀卫生单位申报截止时间每年6月30日前。逾期申报,作为次年申报单位。

六、奖励办法

凡评为重庆市卫生单位、卫生居民区、卫生旅游景区、重庆市优秀卫生单位的,可按《重庆市爱国卫生条例》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决定》精神,给予一次性奖励,具体办法为:重庆市卫生单位、卫生居民区、卫生旅游景区按所在单位人均工资一个月的标准发给;重庆市优秀卫生单位按所在单位人均工资一个半月的标准发给。资金来源由获奖单位自筹解决。

七、有效期及复查办法

重庆市卫生单位、卫生居民区、卫生旅游景区有效期为2年。期满后,由单位、居民区、景区向所在地爱卫办申请复查,当地爱卫办组织复查后,对保持成绩者,报市爱卫办,重新命名。

重庆市优秀卫生单位有效期为3年。期满后,要继续保持称号者,按新申报的程序和命名办法进行。

八、管理办法

重庆市卫生单位、卫生居民区、卫生旅游景区、重庆市优秀卫生单位每年评选一次,不搞终身制。市爱卫办将对已获得称号的单位组织不定期检查和抽查,发现工作滑坡,不能保持先进称号的单位、居民区、景区,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到期仍不能达标者,取消称号。对到期未申报复查的重庆市卫生单位、卫生居民区、卫生旅游景区,视为自动放弃,取消荣誉称号。

九、评选要求

各地在评选工作中,要严把质量关,按照《重庆市爱国卫生条例》第二十七条“爱国卫生未达标的单位不得评为文明单位”的规定,把创建活动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发展,积极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开展好卫生单位的创建和评选工作,确保评选出的单位、居民区、景区在当地具有先进性,能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重庆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卫生事业单位财务风险 篇6

公文是文书档案的前身,文书档案由公文转化而来。可以说公文制发的怎样,不仅仅决定公文本身的质量,同时,也影响日后档案的质量,决定了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质量问题。因此,我们在公文制发中必须要注意解决好规范化、标准化问题,以提高档案实体质量,为档案工作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打下牢固的工作基础。首先公文用纸质量要好,幅面尺寸规格要统一、规范、标准,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排版形式为横写横排,左侧装订。二要注意检查制发公文是否履行了签发手续,是否符合审批权限,公文标题是否准确,主送单位和抄送单位准不准,落款是否与公文一致,有无日期等。三是公文字迹要牢固清晰。不论是草拟公文,缮印公文,还是做出的各种记录、报表、签字、批注等,都不应使用容易褪色的笔种、墨水和纸张,以保证字迹鲜明、清晰,有利于日后长久保管利用。四是使用文种要合理,拟制格式要规范,行文不要滥用简称和使用不规范的字,以利于日后标准化、现代化检索手段的实施应用。

二、实施“以我为主”的立卷归档原则是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关键环节

相近公文的重复与立卷组合的无序是阻碍档案工作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的最大问题。实现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实现档案保管利用价值的最大化和案卷完整化、检索利用便捷化。而“以我为主”的立卷归档工作则是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关键性工作。“以我为主”的立卷归档原则,即归档的文件要以本单位形成的文件为主的原则,不仅是在我国文书立卷归档工作实践中形成并坚持下来的一条原则,而且还是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乃至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原则。它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在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不归档文件销毁办法》的基础上,要注意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要准确把握文件立卷归档的时效性,完成现行文件阶段任务的,才能予以立卷或归档,而没有完成的,则不能立卷或归档,否则,将会给档案管理造成无序和混乱。二是明确立卷归档的重点和进行合理的立卷分工。资料室人员分工明确每个环节、每类资料都专人把关、专人管理。要在“以我为主"原则指导下确立立卷归档的重点,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区分文件与资料,特别是要注意区分在内容、形式和作用等方面都具有很多相似之处的文件资料之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减少档案管理中的重复度和信息冗余度,提高档案利用的效率和效果。三是在坚持贯彻“以我为主”归档原则的前提下,要注意有效地维护全宗的完整性。在归档工作中既要掌握重点,分清主次,把住全宗的入口关,使不该归档文件不致混入,同时,又要注意防止应归档文件的散失。特别是在立卷中,要把同类并具有内在联系的文件材料组在一个卷内,保持同一问题的完整性,反映同一问题的全部处理过程及来龙去脉,从而在提高档案利用价值的同时,使立卷归档后所形成的档案既完整,又不庞杂,为档案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奠定坚实的工作基础。

三、提高案卷质量是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可靠保证

不断深化的工作实践证明,案卷材料收集的是否完整是决定和影响档案价值的因素,而立卷方法问题与案卷装订质量问题则可能是决定和影响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操作性因素。因此,在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进程中,我们必须一方面要注意解决好立卷方法问题,以有利于档案标准化管理中的分类和检索,另一方面,要注意解决好案卷装订质量问题,以有利于档案规范化管理。

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基础抓起,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做好档案的保管期限与保密期限的区分工作

确定保管期限的原则是,正确分析和鉴别档案内容的现实作用和历史作用,根据本机关工作的需要和为国家积累历史文化财富的需要,全面确定档案的保存价值,准确地判定档案的保管期限。而保密期限是根据国家秘密事项在一定时间内,如被泄露,将对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造成的危害来确定的,它表示该国家秘密事项在其确定的期限内,受国家有关保密法律、法规的保护,产生法律效力的时限。《国家秘密保密期限的规定》中规定:除有特殊规定外,绝密级事项不超过30年,机密级事项不超过20年,秘密级事项不超过10年。保密期限在一年及一年以上的以年计,在一年以内的以月计。这里所说的“特殊规定”是指制定保密范围的中央、国家机关可以规定有关保密范围中某类事项的保密期限为“长期”。对规定为“长期”的国家秘密事项,在授权机关作出解密前,其他机关、单位应当对其采取长期的保密措施,不得擅自决定解密和随意对外提供。

2.注重档案涉密情况的变化

档案在保管过程中,其密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件贯彻的情况变化的。基本变化是升密、降密、解密。其中升密是极少数的,也是暂时的;大多数的、总的趋势是降密,直至解密。其变化原因有三:一是保密范围的变化;二是密级文件作用的变化原来的密级文件指导作用与现在工作不相适应,已失去了指导作用,为此立档单位废掉了此类文件,密级自然消除了;三是保密时限的变化。原馆室所存档案涉密文件,只标有密级而没有保密时限,多数都是超期服役。

3.做好档案密级的调整工作 要贯彻落实《保密法》以及1991年国家保密局、国家档案局联合制发的《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解密和划分控制使用范围的暂行规定》的精神,在广泛宣传、提高认识、大力协调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好两个问题:一要严格执行解密划控的时间标准、有关涉密内容标准及保密规范标准,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二要主动接受保密部门对调密工作的监督指导,齐心协力搞好档案涉密文件的清查鉴定。严格划清密与非密的界限,确定哪些档案能开放利用,哪些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利用,哪些还不能提供利用,为今后进一步搞好规范化、标准化和涉密档案建设奠定基础。

要建立起法制的新秩序。对涉密档案的变化调整,不仅要立足于当前的实际工作,还要着眼于长远。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以往关于档案保密的制度还不健全,适应不了《保密法》的要求,需要完善增加新的内容。为了适应涉密档案调密工作制度化、正规化的需要,应建立以下三个制度:1)建立划定密期制度,以便届满自行解密;2)建立调密通知单制度,对保密期间提前解密或发生升降变化的密级文件,要下发通知单告知档案馆、室,以便衔接工作,及时掌握,适时变动;3)建立涉密档案接收标准制度,加强涉密档案的规范化建设。

4.正确处理好档案保密与利用的关系

保守国家机密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更是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神圣职责。日常工作中,档案管理人员十分重视档案保密,工作尽心尽职,但由于在传统的保密观念影响下,档案工作普遍存在着重保轻用、利用不足的现象。由此产生一些弊端:大批档案得不到充分的利用,甚至有些很有价值的档案长期被束之高阁,变成一文不值的废纸,造成档案浪费;领导不能及时全面地了解情况,有效地利用档案;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价值也难以在利用档案的效果中体现出来。上述情况表明,档案(下转58页)(上接47页)部门改变传统的观念,在严格做好保密工作的同时,切实完善工作职能,为领导决策服务势在必行。机密档案应该保密,但保密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利用,是有时间、地点、范围限制的利用,保而不用只会失去保的意义,失去档案的价值。当然,利用必须是在保密基础上的利用,无限制的利用会给党和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造成危害。对档案工作来说,保密与利用两者都十分重要,决不可偏颇。

卫生事业单位财务风险 篇7

一、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精细化内容

1.财务管理精细化的概念。管理精细化是以避免浪费、创造最大化的价值为目的,以促使管理达到高质量、高效率为前提来经营和组织单位管理工作的一种管理经营模式。为了实现财务管理精细化,就必须从核算并监督单位经济活动的每一个细节做起,以达到全面有效地控制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整个经济活动,从而使得单位的财务管理能力被最大限度地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并且通过高效率、低消耗的方式开展经营管理工作,为单位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及经济价值。

2.财务管理精细化的内容。相较于单位原有的粗放型管理模式,财务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相对概念被提出来,其主要内容包括在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实施全员收支目标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及经济活动全过程质量管理。只有从源头抓起,严格监督经济活动全过程并进行考核,才能使管理过程做到服务与价值双实现。

二、推行财务管理精细化存在的问题

1.对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心存疑虑。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在向社会公众公布预算收支情况时,由于顾及自身利益及与上级的关系,长期以来在接受社会公众监督时心存疑虑,不愿公开单位的收支情况。随着预算工作公开化、透明化地推进,相信未来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收支及预算将会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因此,财务管理部门应及早进行准备,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2.财务管理模式单一、观念陈旧。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由于长期一贯制的管理方式,虽然在人事管理及分配制度方面曾做过不少改革,但管理工作还是按部就班,创新意识差,仍未打破陈旧的管理观念,没有向更加细致、深层次的管理工作推进。

三、推行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精细化的策略

1.强化财务基础管理工作。国家财务制度对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核算财务、编制报表及财务监督工作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规范化的财务基础管理工作才能保证财务管理信息的真实性及完整性。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在管理模式不断创新的同时,应积极拓宽服务管道,以满足公众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需求为改革目标,主动接受公众对单位收支情况的监督并且尊重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权,使财务管理工作做到安全、透明、合理。为了全面提高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服务质量及水平,财务管理工作的精细化必须深入。

2.强化预算管理。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是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断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精细化程度,以它作为实现整个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才能保证财务预算项目的真实有效性,为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收支精细化管理奠定基础。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在推行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工作过程中,应逐步做好预算工作并以核算项目为基准,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以点带面,考虑到任何可能发生变化的因素,从具体的细节方面入手,做到深入管理每一个环节。项目预算应无较大偏差,符合基本的实际需求,使执行单位能够便捷进行操作、监控及落实工作;在监控项目收支过程时,应本着“调控项目、控制总量”的基本原则,精确、细致地进行控制,使其符合项目预算的基本要求并处在可调控的范围之内,同时应落实项目执行人及执行单位的切实责任及奖惩措施;在保证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应以工作量为依据制定合理的奖惩措施并积极实施。

3.强化财务人员专业知识及业务能力。财务管理人员是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推行财务精细化管理工作的主力军,因此,强化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及提高其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十分重要。可以通过组织财务精细化管理工作方面的专家进行讲座并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自学意识;组织财务人员去其他财务精细化管理工作优秀的企业或单位进行参观学习;制定精细化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施办法。

4.强化电算化管理。由于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精细化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繁琐的工作,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优势辅助财务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利用会计电算化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加大推行财务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力度。财务管理工作作为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精细化的中心内容,其重点包括资金与资源管理,而资源管理与资金管理的核心是有效控制支出及利用资源。因此,财务管理精细化的主要目标为提高单位一切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单位的资金消耗量,达到政府公益性资金投入的使用最大化并且充分利用单位资源,以满足社会公众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需求。

5.财务管理更加细化。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经费大部分来自政府的资金投入,应该避免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核算不到位、管理模式过于粗放、不够精细化等问题。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对会计电算化的利用率还不高,影响管理效率的提高,因此需要充分发挥电算化对财务预测、监控及分析等优势,推进财务管理精细化。

6.提升财务管理工作基础水平。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基础工作一般较为薄弱,应在财务管理上规范化,扎实强化基础工作;重视财务预算工作,通过预算编制真实地反映单位发展需求;对收支核算的监控到位,收入核算、支出核算双管齐下,并且需要对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有效地监控与核算。单位全体员工必须共同尽到财务核算责任,提高参与财务监控工作的积极性,有意识地提升主动性。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领导大部分是由业务能力强的干部提拔上来的,在单位管理工作中容易出现倾向于重视业务、轻视财务管理的现象,影响财务管理精细化工作的推进持久开展。因此,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领导要创新财务管理意识,积极领导和组织财务管理精细化工作的开展,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使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作为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不断创新管理模式,逐步实施财务管理精细化,满足社会大众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孙广彪.“低碳校园”视角下财务精细化管理的研究[J].会计之友,2012(32)

[2]沙建标.中职学校财务精细化管理实例研究——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学校财务精细化管理做法与效果[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21)

[3]蔡鸿轩.企业如何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以电信行业为例[J].国际商务财会,2014(5)

卫生事业单位财务风险 篇8

一、财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1. 制度细则不够完善, 易导致执行不力。

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原则性较强, 但比较笼统, 深度、细度不够, 可操作性不强, 制度执行不易规范;内控制度缺乏科学性、合理性, 执行不力;财务预决算及资金运行不能严格执行相关财务制度, 存在一定的随意性;财务部门不能完全在制度范围内对单位资金的筹集、运用加以有效控制和管理。

2. 资金管理意识淡薄、缺乏时间价值观念。

资金始终贯穿于单位经济活动的全部过程, 资金流动性强的特点决定其是高风险资产, 极易被侵占、贪污、挪用。因此, 为强化资金管理、根据财政资金管理要求, 单位资金流入、流出统一实行“收支两条线”, 支出按照年度预算, 每月由财务部门根据各科室支出的需求加以汇总向财政部门申请用款计划, 但相关科室具体操作时不能严格按照计划进度使用资金, 在资金预算、计划申请和资金使用过程中往往出现财务部门已申请用款额度长时间闲置, 资金管理意识淡薄、缺乏统一管理理念和时间价值观念。

3. 固定资产管理不够严谨、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2011年中心血站固定资产总值占单位资产的86.94%,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理应是单位管理、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但我们仍然存在家底不清、账实不符;管理机制不健全、无专人负责;资产登记手续不全、资产流向无法跟踪;资产处置不及时、单位资产价值虚高;专用设备使用效率不高、闲置现象严重;资产随意调拨使用、缺乏统一管理。从而导致固定资产管理流于形式、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滋生腐败。

4. 资金使用不能严格执行预算、监管缺位。

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 但我们在编制预算时往往缺乏详细具体的明细资料, 没有将预算指标细化到每个部门和具体支出项目, 存在着预算编制粗糙、内容简单, 预算编制与管理缺乏细化、约束力不强等问题, 使得单位资金使用缺乏透明度和有效监督, 预算执行监管不到位。因而造成项目经费预算与资金使用脱节, 单位资金使用缺乏统筹安排、计划性较差, 支出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不能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使用效益不高。

5. 成本核算科目不够科学、考评机制不完善。

我们知道, 成本核算的目的是控制成本、降低消耗、提高效益, 如何科学、有效地核算成本是财务部门的一项基础工作。但目前成本核算仅停留在摸家底、算奖金, 成本核算流于形式、考评机制不完善, 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首先, 成本核算科目设置不客观, 资产未计提折旧, 折旧费用的成本支出不能从收入中得到补偿, 实际价值损耗、资产折余价值得不到真实体现, 应纳入“成本”的项目不全面, 核算内容有待进一步完善。

其次, 成本核算目的不明确, 导致一些科室片面追求短期效益, 一切向“钱”看, 只重视经济效益、忽视了医疗卫生事业的社会效益, 从而影响卫生单位的全面发展。同时, 核算过程中只核算直接成本, 而对间接成本的分摊缺乏科学依据和统一标准,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诸多困惑和难题, 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成本”核算。成本费用的归集与列支不能完全遵循谁受益、谁承担费用的原则, 考评机制不健全, 从而导致一些科室收不抵支, 严重挫伤了相关部门的积极性。

6. 对财务控制重要性认识不足, 监管流于形式。

多数领导只是把财务管理工作看成是一项服务性工作, 把财务工作当成单位资金支付的简单程序性工作。特别在医疗卫生行业, 业务部门是支柱, 理应加以重视, 相比之下, 对财务部门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各项费用多是实报实销, 资金使用前缺乏申请与审核, 财务部门不能行使监督职责对单位资金支出进行有效管理, 资金的使用是否合理、合规等财务管理问题流于形式, 严重淡化了财务控制与管理, 使得财务管理职能形同虚设, 财务控制意识薄弱, 财务作用被严重忽视。

二、抓好基础工作、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对策

针对财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我们应当以制度建设为立足点, 进而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建立长效考评机制, 进一步完善资金管理机制、强化风险意识, 构建成本核算体系、真实反映成本信息等等, 发挥财务监督、管理职能, 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1. 加强制度建设是做好财务基础工作的前提和必要保证。

随着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用血管理机制的日益完善、医疗卫生体制和财政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 医疗机构的运营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经济活动更加复杂, 对血站的财务会计管理机制及财务、会计和审计监督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我们必须强化制度建设、健全财务管理机制, 量化、细化制度考评效能, 增强可操作性, 以满足各方面监督管理的需要。

2. 全面预算是全员预算、全过程、全方位的预算, 推行全面预

算管理, 应综合考虑单位预算年度的各项经费收支情况, 编制反映单位预算年度总体经济运行情况的收支预算。在预算收入不能全部满足预算支出的情况下, 应统筹考虑承担的各项任务和管理职能, 按照“轻重缓急”原则对支出项目进行排队, 确定年度预算优先安排和重点保障的内容, 做到“两保”:一保人员工资, 二保业务经费;“两核定”:一是核定在编人员经费, 二是核定单位公用经费。同时, 应当严格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编制程序, 坚持收支平衡、优化支出结构、统筹安排的原则, 加强预算体系各环节的控制, 完善考核机制, 强化预算的约束力和严肃性, 严格控制支出, 达到预决算平衡。

3. 工作中我们在考虑资金投放可靠性和可行性的同时, 还应充分考虑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单位应积极建立长效完善的资金管理机制, 强化资金管理意识, 重点项目应跟踪资金流向的全过程, 不得一人独自使用单位资金。单位资金预算—各科室资金使用申请—财务审核 (审核其资金使用申请项目是否合理、合规, 使用范围是否在预算内等等) —领导审批—报财政部门用款计划—资金使用。在单位法人的统一领导下, 资金使用部门须严格遵照执行, 同时与财务部门多沟通、多协作, 把单位有限的资金管好、用好, 以保证单位资金运用的良性循环, 树立单位资金统一管理的理念, 合理规划使用单位预算资金。同时, 我们还应树立资金时间价值观念, 尽管事业单位资金由财政统一管理, 单位财务部门每月向财政申请用款计划, 财政审批后形成用款额度, 使用资金用款额度时应在保证人员费用、日常业务经费的前提下优先安排高效能、社会经济效益较高的项目。资金使用过程中须增强单位资金管理的风险意识, 充分估计项目投资的风险意识, 确保单位资金安全、完整。

4. 固定资产是单位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医疗服务的物质

基础, 也是衡量无偿献血事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更是单位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 我们有必要对固定资产从购置到使用以及清理处置整个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实行全过程、全方位动态管理。首先, 单位在购置资产 (专用设备) 前应当对其进行可行性研究与分析, 在核算设备投资净现值时应综合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投资回收期、投入使用时设备使用效率等等, 而不应草率投资。其次, 设备投入使用时各项数据信息应及时录入设备管理系统, 规范资产日常核算, 健全总账、明细账、卡片等资料, 完善固定资产保管制度、责任到人, 做到全员动员、全员参加。在资产使用过程中还应做到全过程信息跟踪, 尤其当使用部门变更、资产捐赠时责任人应及时与相关负责人联系, 财务资料、设备档案同时变更。最后, 资产清理处置应严格按照财政部门要求, 报批手续齐全方能减少单位资产,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固定资产全过程动态管理。

5. 强化成本控制意识、降低各项成本支出、提高效率, 就必须构建成本核算和分析体系, 提出成本控制措施。

单位应当成立成本核算小组, 由“一把手”牵头, 财务部门、人事部门、总务部门及信息中心参与, 运用成本核算管理系统科学、合理地设置成本核算科目, 间接费用的分摊按照谁收益谁承担的原则, 真实体现各部门成本信息。同时, 成本核算系统与财务核算系统实现资源共享、搭建有效的数据平台, 并运用该系统输出各部门成本核算报表。最终由财务部门根据各项报表数据及各科室具体情况进行成本分析, 寻找解决节约成本与控制成本的措施, 最终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6. 医疗卫生单位多是非盈利的公益性组织, 资金活动的最终

目的不是盈利而是公益性社会服务活动, 因此, 资金的投放应注重社会服务、大力发展公益事业, 提高社会效益。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财务监督作用, 我们知道, 财务监督是国家经济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财务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单位资金年度预算与资金使用脱节, 实际开支无计划、无定额、资金管理事后核算现象较为严重, 忽视了资金使用前的预算和使用中的控制, 对财务的考核也只是停留在资金收支的表面平衡上, 很少对资金使用效率进行考核, 对资金实际使用绩效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因此, 加强财务监督, 有效堵塞漏洞、节约资金、防止经费支出中的“跑、冒、滴、漏”, 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要发挥财务管理和监督职能, 必须打造一支过硬的财务管理队伍。首先, “一把手”要重视和支持财务工作, 选拔和聘用能够承担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人员, 应配备具有专业化、知识化、信息化的财务人员, 既要注重财务人员扎实的专业知识, 还要注重财务人员具有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 善于处理各种财务关系, 具备较强的管理意识, 同时要不断提高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和会计业务水平及综合素质。其次, 财务人员应注重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 拓宽知识结构, 提高学习能力, 积极参加继续再教育, 加强金融、法律、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树立现代理财观, 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 有效提升单位财务和资金管理水平, 立足财务基础工作, 才能更好地发挥财务监督、管理职能, 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戚风燕.加强医疗卫生单位预算资金管理的探讨.新会计, 2011 (11)

[2].2008年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应试指南, 财务成本管理, 人民出版社, 2008

[3].郑庆华.高级会计师实务科目考试学习指南.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4].戚风燕.医疗设备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方案的探讨.中国医疗设备, 2008 (5) :23

卫生事业单位财务风险 篇9

一、基本情况

1. 机构、制度基本健全

一是管理机构健全。各单位都成立了以财务科为主的资产管理机构, 负责协调本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二是基本建立了谁使用谁管理的资产管理机制, 资产后勤部门管理实物资产, 财务部门管理其他资产, 建立了定期盘点制度。三是大部分单位管理制度健全, 从购置使用到处置等环节, 实现了管理有依据, 促进了资产管理工作的不断规范。

2. 法律法规执行良好

卫生事业单位都比较好地执行了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一是大部分单位按照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对2012年会计实务进行了调整规范, 较好地实现了新旧会计制度的更替。二是大部分单位账务处理及时规范。卫生监督、疾病控制中心都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管理规定, 管理较好。

3. 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大部分单位资产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做到资产信息经常核对, 变动及时沟通, 保障了资产使用部门、存放地点及使用人等信息的真实准确, 使资产的使用状况和使用轨迹随查随有, 实现了资产信息的全面性和连续性。

4. 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使用正常

卫生事业单位均积极配合财政部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 保障了资产管理系统的有效、正常运转和不断完善。一是配备专人负责。二是配备专用设备。三是操作人员水平不断提高, 为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市级卫生事业单位资产的特点

(1) 医疗机构资产多, 资产量大。市级卫生医疗机构2012年底资产达25.4亿元, 占卫生事业单位资产的97.7%, 人均资产29.93万元。医疗机构固定资产12.11亿元, 占医疗卫生机构资产的47.68%, 其中磁共振、CT、彩超等医疗设备48843.63万元, 其他单位价值超过100万元的设备8642.87万元;

(2) 资产利用率高。表现为医疗卫生单位实际床位普遍大于编制床位, 利用率达117%, 房屋基本没有闲置用房;卫生监督和疾病控制和医疗急救指挥中心设备利用率达到100%。

(3) 资产更新快。大部分医疗设备国家规定的使用更新年限为6年, 随着2012年新的医院会计制度的实行, 非财政拨款购置的资产全部提取折旧, 更新速度加快。

(4) 医院普遍实行科室二级成本核算, 对资产的管理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将收入和支出分解到医院各个科室, 作为科室成本核算的要素;二是将职工的绩效工资和资产的使用和效益挂钩, 固定资产的折旧间接成为绩效工资的要素;三是实行科室二级成本核算为国有资产管理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5) 综合医院收入大, 银行借款大。综合医院2012年收入总额132, 938.57万元, 年增长达20%以上。综合医院对外借款48450.45万元, 其中:银行短期借款31980万元, 长期借款16470.45万元, 占市级医疗机构的87%。

三、卫生医疗机构收支和资产负债情况分析

(1) 基本指标分析。市级医疗机构 (不含市级机关医院) , 人均资产29.93万元, 说明相比其他事业单位资产量大;人均负债18.94万元;人均年医疗收入14.75万元, 说明创收能力相对较高;人均医疗支出15.43万元;资产负债率平均60.71%, 属于比较合理, 风险较低;总资产周转率平均106.69%, 说明财务状况相对良好;固定资产净值率平均55%, 说明新资产大于就资产, 更新速度较快;管理费用率平均17.43%, 说明管理人员相对较少。

(2) 资产分布分析。从各个医院的资产分布情况看, 房屋占资产的比例平均为27.09%, 相对比较合理;医疗设备所占比例平均为41.17%, 说明医院医疗用资产较多。

(3) 负债情况分析。市级卫生医疗机构负债主要集中在综合医院为4.8亿元, 相对医院每年十几亿元的收入以及资产来说比例较低。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国有资产管理认识不到位

各卫生事业单位普遍存在三个倾向:一是重视收支管理, 轻视资产的管理, 突出表现为年初制定收支计划, 年中进行检查督促, 年末进行考核, 而对资产的管理使用主观上没有足够重视;二是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 轻视其他资产的管理, 表现为在固定资产管理上比较按照规定执行, 而对债权等流动资产、对外投资、以及无形资产等就缺乏制度约束;三是热衷资产的购置, 而轻视资产的管理使用, 突出表现在大型医疗设备购置使用没有考虑医院的实际情况, 医院之间盲目攀比, 盲目购置, 造成部分资产使用率不高, 个别医院个别医疗设备购置之后很少使用。

2. 单位内部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1) 各单位内部资产管理制度陈旧。随着管理的不断严格和细化, 已经明显不适应当前的管理体制, 如原先的购置方式, 采购方式、处置方式等环节的相关规定与当前的省市管理制度已经不符。 (2) 管理内控制度不全, 而且随意性较大。部分单位没有闲置资产、低值易耗品、存货、药品、债权等的明细管理办法;有的医院对资产处置只明确了内部审批流程而将应属于上级的审批权限置之不理。 (3) 资产管理相关部门间协调配合、相互制约机制未建立。主要体现在医院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在资产盘点、核对不沟通, 盘点结果不处理, 由于各单位资产管理都实现了网络化, 因对网络的依赖, 大多数单位的财务只在付款环节设置了财务审核, 财务对资产管理的制约严重弱化。

3. 账账不符、账实不符, 核算不实, 资产不准

(1) 账账不符。医疗机构由于资产较多, 都普遍存在账账不符、账卡不符的情况, 且主要集中在固定资产财务总账和资产管理部门的明细账不一致, 主要原因是未及时进行对账, 日积月累就形成了糊涂账, 也很难认定总账还是明细账准确。 (2) 账实不符。一是普遍存在建筑物已完工使用, 有的甚至使用了多年, 也没有按照财务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估价入账和提取折旧。二是购置医疗设备多采用分期付款的形式, 实物资产已使用, 没有按照财务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计入固定资产和提取折旧。会计核算的不及时和不正确造成国有资产的不真实以及成本核算的不准确以及效益指标的不真实。 (3) 会计核算不正确, 造成资产反映不准确。究其原因:其一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特别是在会计制度新旧交替的时候, 对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估计不足, 上级部门指导不够;其二医院使用的会计核算软件没有及时更新或者会计核算软件更新出现了问题, 特别是成本核算将药品零售价调整为进价后, 会计核算出现紊乱;其三是会计人员在将旧制度变更为新制度的时候, 没有按照新的会计制度进行核算, 单位制定的会计政策没有遵循一致性的原则。

4. 医院所办门诊部产权关系不明晰, 管理混乱

某医院有12个门诊部, 根据医院以后提供的资料看, 人员由医院统一管理, 设备由医院提供, 职工保险由医院统一缴纳, 但各门诊部资产产权关系模糊。

五、加强卫生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建议

(1) 强化培训力度, 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针对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认识不足, 建议各级各卫生主管部门每年定期强化对基层管理人员, 特别是单位分管领导、财务科长、资产管理员等的培训力度, 切实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一是明确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密不可分, 资产管理必须溶于财务管理之中, 同样财务离不开资产的有效管理, 每一笔财务的处理都是资产的管理。二是毫不放松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同时加强对其他资产的管理, 对医院来说要切实加强药品的管理。三是明确资产管理的责任, 形成谁使用谁管理的意识。

(2) 健全各类、各项资产管理制度, 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各单位应依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财政部令第36号) 及《卫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 以资产管理环节为基础, 重新制定、完善包括从购置到处置等各个管理环节的规章制度, 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 真正使资产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有规可依。要树立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的观念, 对建立的管理制度要不断修改、不断完善, 才能发挥管理制度的约束作用, 促进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建议卫生部门督促单位根据现有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制定单位内部的实施细则和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资产使用定期报告制度。明确各单位财务是资产管理的第一责任部门, 全面建立固定资产分类核算制度, 建立与资产管理员的账账核对、定期盘点制度, 做到账账相符和账实相符。

卫生事业单位财务风险 篇10

一、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制度的内容

绩效工资的主要内容在于根据工作者的实际贡献, 在基础工资的基础上, 按照工作人员的实际贡献大小将收入与工作业绩相匹配, 达到激励的目的。考虑到卫生工作者所处岗位不同, 在工作难度和工作强度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要想实现对卫生工作者工作效果的考核, 实现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是重要的措施, 对提高工资分配的合理性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基层医改的深入推进, 绩效工资的一些不足日益凸显, 下面就其存在的问题作几点说明, 并提一些建议。

二、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存在的不足

(一) 绩效工资整体水平较低, 导致人才的流失

从医务人员的实际贡献来看, 目前医务人员的工资与其贡献难以配套, 有些岗位难度大、工作任务重的医务人员, 其工资待遇并没有得到全面提升, 在具体匹配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久而久之, 重要岗位和工作难度大的医务人员就会因为工资原因发生离职或者跳槽, 最终结果导致了人才流失。实行绩效工资后就一律不准发放, 相关的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 形成干与不干工作都一样的观念, 绩效工资分配制度的弊端导致人才外流, 很多高水平的医务人员都倾向于民营医院。

(二) 绩效工资的绩效考核分配岗位不合理

由于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工作的分工及角色定位, 工作方式、内容及输出结果有很大的不同, 不宜采用统一的绩效考核方法评价所有的岗位。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内部绩效工资分配, 大多向承担疾病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与救助、环境恶劣的现场工作、卫生监督一线等任务的岗位倾斜。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内部绩效工资分配, 其主要原则是保证关键岗位以及劳动强度高的岗位人员能够获得理想的薪酬, 同时还要拿出一部分奖金奖励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人员, 真正做到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的目的。除此之外, 还要在绩效工资考核中, 向技术含量高的岗位倾斜, 重点倾斜一线人员, 做到倾斜一线、保障一线。在此基础上, 还要根据后勤服务人员的实际贡献核定工资奖金额度, 实现对不同岗位都有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作为补充, 实现对不同岗位的全面考核。

(三) 绩效工资的绩效考核标准不够细化

由于医疗服务的特殊性, 考核内容和具体指标不易设定, 真正落实有些难度。多数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没有完全按工作岗位、工作性质来区分和设计绩效考核方案, 而且优秀人员和关键岗位的知识、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在薪酬优势中也未完全显现, 因此很难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综上所述在绩效工资整体工资水平绩效考核的岗位分配、考核标准不够细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就本人的一些见解提出一些建议。

三、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完善措施

(一) 加强与政府部门、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的沟通, 确保资金及时到位及合理利用

绩效工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部门的投入, 加强与上级财政部门沟通, 尽可能地争取财政能够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灵活机动拨款, 并努力争取上级财政部门的资金扶持。各个单位具体情况不同, 要多向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汇报自己单位的情况, 及主要的工作, 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如可以适当的给予一些特殊工作人员的加班、值班人员报酬。

(二) 单位绩效与科室绩效应相辅相成

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可尝试针对不同岗位采用不同的绩效考核办法。如科室绩效考核从财务、客户、业务、学习与成长等不同层面反映各个科室的运营状况, 实现科室一级的绩效考核。

(三) 细化绩效考核制度, 提高职工的满意度

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在核算奖金的时候, 允许从医疗收入超收超支部分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 用于奖励工作突出的科室, 科室再拿这些奖金用于奖励考核优秀的员工, 拉开差距, 刺激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除了物质激励外, 还包括个人发展、人际关系、社会承认度等非物质激励。建立顺畅的职称晋升平台、采取多种途径为其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 提高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满意度和信心。

摘要:本文分析关于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实施过程中, 整体工资水平不高、绩效岗位设置、绩效考核制度不够细化等三个方面的不足, 阐述一些自己的看法和一些建议。

关键词:绩效工资,绩效考核,卫生事业单位

参考文献

[1]向前, 李文源.医院绩效评估方法的选择[J].卫生经济研究, 2015 (3) :26-28.

卫生事业单位财务风险 篇11

【关键词】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公务卡;运行情况;对策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进步,科学技术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出现在人们身边。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尤其表现带居民消费支付手段上,以信用卡、储蓄卡为代表的支付方式推动了消费支付的发展。其中,在2010年我国各个地区纷纷实施了公务卡结算制度,并将这一制度在我国卫生事业单位中进行推广与应用,如此一来不仅对财政资金管理与使用情况有所规范,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但是从整体角度分析,由于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公务卡推行期间面临非常多的问题,所以本篇文章主要分析了在公共卫生事业单位中公务卡结算制度的运行情况,并对其提出相关的建议与措施。

一、现阶段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公务卡结算制度运行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属于非营利性事业单位,所开展工作的资金都离不开国家财政供给,在新形势下积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的高效化与透明化成为了当前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单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其中,笔者根据整理与归纳,认为当前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公务卡结算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1.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公务卡受理环境不完善

从整体角度分析,现阶段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公务卡整体系统还不够完善,且刷卡的网点比较少。另外,信用卡服务范围受到限制,部分地区在从事公共活动的时候无法进行刷卡,特别是在下基层出差的时候一卡在手的现象彰显的比较多余,这一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对公务卡的使用造成影响。

2.缺乏对公务卡的管理,未发挥出公务卡的财务管理作用

当前我国各个地区所推行的公务卡不仅用于公务人员日常公务支出,并且也用于个人支付业务结算,公务卡是一项具有时代性质的发展模式,能够兼顾个人业务的支出,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们对公务卡的使用,并且根据相关实践得知,在公务卡初期推广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从全局出发,当前公务卡的使用比较混乱,相关部门没有对公务卡进行监督与管理,这种情况下则导致公务卡的管理成本得到提高,除此之外,公务卡与普通的信用卡差异较小,容易出现公司混用的现象,长此久往则会导致公务卡使用不当,对公务卡的推广会造成重要的影响。要知道,积极推广公务卡的目的是加强公共单位财务管理,进一步降低现金流量,对财务管理产生影响。

3.缺乏对公务卡你的监控,消费信息存在不真实现象

正如上文所言,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单位之所以使用公务卡的目的便是保证公务消费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从而进一步杜绝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另外,在公共卫生事业单位使用公务卡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公务消费的透明度,会减少贪污腐败现象所存在的漏洞。从当前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公务卡的使用情况可以了解到,现阶段所采取的公务卡主要是一种支付手段,并没有起到监控核查作用。除此之外,公务卡消费同样存在非常多的问题,举例说明:比如持卡人在进行公务卡消费的时候会存在吃回扣的现象,甚至有部分商家为了吸引顾客采取不法交易,对构建和谐社会造成影响。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就是因为缺乏对公务卡消费的监督与控制,导致公务卡在管理与使用过程中并无法保证消费的真实性,无法将公务卡的重要作用进行发挥出来。

二、公共卫生事业单位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的措施

正如上文所言,在公共卫生事业单位中公务卡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公务卡对保障资金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因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在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的时候存在非常多的缺陷与不足,面对这种情况,需要及时解决与分析,笔者结合自己的认识与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与措施:

1. 积极改善公务卡受理环境,提高服务质量

现阶段在诸多基层地区并没有健全的公务卡使用系统,导致公共卫生事业单位人员在出差过程中无法使用公务卡,面对这种情况,需要加强公务卡发卡银行与银联公司的合作,加强刷卡信息系统的构建,并且要在特殊地区,比如公共卫生事业工作人员频繁出差的区域设置多个刷卡点,在餐饮、住宿、零售部门扩大刷卡的网点,进一步扩大销售点终端机的布设范围。除此之外,还要积极加强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对公务卡的手里环境进行改善。除此之外,我国财政部分以及银行要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配套优惠活动,在相关政策的指引下能够减少公务卡刷卡所存在的弊端。

2. 加强对公务卡的管理,推动公务卡的规范性

由于部分地区公务卡缺乏管理,导致很多人会将公务卡当做普通的信用卡进行应用,这样一来不仅无法发挥出公务卡财政管理作用,并且也无法实现对公务卡的监督与管理。从基本属性上分析,公务卡属于财政管理的主要工具,积极构建公务卡制度能够降低行政管理成本,规范公单位公务消费活动,保证让整个公务消费具备透明线与高效性

参考文献:

[1]陈惠花. 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公务卡运行情况及对策分析[J]. 商业会计,2016,03:93-94.

[2]韩晓静. 公务卡管理制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6-10.

[3]陆小燕. 论行政事业单位公务卡运行的若干思考[J]. 中国外资,2012,24:22-23.

[4]郑艳蓉. 公务卡结算制度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企业科技与发展,2014,22:50-52.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会体系探究 篇12

关键词:医疗卫生,财会体系,措施

建国以来,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财会体系一直是按照预算会计体系。直到1993年, 这种财会体系才开始产生了变化。在1993年, 我国开始进行以“两则”、“两制”为主要内容的会计改革, 为了适应当时经济体制的需要, 企业必须对财会体系做出改革。企业先从财务管理和会计合算模式这两方面入手, 对财会体系实施了改革。在企业对财会体系做出改革之后, 我们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财会体系改革也逐渐开始有了变化。随后, 财务部也颁布了相应法规, 这些法规成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规范。

一、经济体制对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会体系的影响分析

预算会计 (也叫行政事业单位会计) 和企业会计是我国会计体系的两个组成部分。医疗事业单位属于预算会计这一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医疗事业单位被推向市场, 这样也使得医疗事业单位的定位发生了变化, 这使得以前许多的公益性福利机构 (如各大医院等) 都开始实施企业化管理。以前的全额或差额拨款也发生了变化, 变成了如今的少量补贴 (比如医院一些大型设备的补贴) 和通过宏观管理以实现税收减免的优惠。这样的变化, 使得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现行的会计体系的理论基础发生了变化, 以前的会计体系已经不再适用如今财务体系的现实要求了。只有做出改变才能适应新的要求。

政医分开,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不再有行政职能和行政收费项目, 对于预算内收支和预算外收支再也没有清晰的划分。政府财政对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拨款也在逐渐减少, 有些区域甚至取消了政府财政拨款, 只剩下少量的补贴。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要求单位必须按照市场要求进行管理, 才能适应现在的发展形势。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行业内的垄断被破坏, 行业内开始实行竞争机制。现在医疗行业, 研究机构在行业内部出现了竞争, 疾病控制机构中某些传统业务也慢慢开始在行业内部开放, 垄断地位越来越低。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要想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站稳脚跟, 并且取得良好的发展, 就必须自主生财、广开财源。对以前预算体制下的财会体系进行改革, 建立起一个能适应当前形式需要的财会体系。

二、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的变革方向分析

(一)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考评系统

假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运行没有设置相应考核考评, 那么就不能够保证该项制度的实施。需要对内部控制系统的各个组织之间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 分析原因, 并进行综合评价, 客观地给予考评评价和奖惩措施, 这样才能够真正激励相关部门及其员工将工作做好。

(二) 会计人员进行再教育

财务工作是一个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 假如会计人员没有专业化的素质及职业道德是不能够很好胜任的。财务人员的素质不高, 必然会引起经济活动的会计失真现象严重。因此, 抓好内部控制, 这是当前的重中之重。要不断强化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开展人才培训的各项有效渠道, 培养有经济知识、会计知识, 同时具备计算机等多项技能于一身的会计人员。

(三) 财务管理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理财环境也在慢慢地向着企业化靠拢。在没有进行体制改革之前,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经济来源主要是来自政府拨款, 政府并不要求资金的收益权, 对于所有者权益各项目的内容也没有必要进行反映, 当时财务部门的主要责任就是监督。因此, 重视的是社会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但是, 在进行了体制改革之后,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单位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 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 必须要有充足的物质保障作为基础。在市场经济下, 没有资金可以供免费使用, 债权人和所有人对投入资金是要求收入权的, 这就使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理财活动的工作重点发生了转变, 使得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不得不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资金的筹集决策和投放决策上来。这样,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就必须建立起以现金流量指标为主的决策评价管理体系, 才能做好现在财务管理的主要工作。

在未进行体制改革之前,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收入的资金会存入银行, 从而造成资金的闲置;而进行了体制改革之后,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要树立起现金只有用来投资才能产生利润的观念。所以为了减少决策失误,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必须建立起健全的投资评价体系, 完善内部监控。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不仅要把握好直接投资, 还要使单位的医疗决策和医疗评价体系得到完善, 以使单位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三、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 强化公共卫生财务内部控制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配备专门的财务人员, 如果没有, 兼职人员必须进行专门培训, 取得会计证后方可上岗, 并且要保持相对稳定。制定健全有效的财务内控制度, 会计、出纳、收费员不得互相兼任, 以约束各项财务收支行为;医院的一切财务收支必须统一纳入单位核算, 财务收支到年底要进行张贴公示, 接受群众的监督。

(二) 加强监管

一些卫生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对于会计基础工作过于放松管理, 并没有真正担负起监督及其检查的责任。在医院卫生事业单位改革开放过程当中, 人们对于卫生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管理产生了模糊的认识。诸如, 会计基础工作是各个单位的内部工作, 由各个单位负责人承担即可, 上级主管部门并不需要过多与干涉。这些问题导致一些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处在一种无人监管的状态。因此, 一定要加强国家监督, 即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对于医疗卫生事业会计部门的监督, 要强化社会的监督, 即对会计事务所实施的监督。

(三) 完善会计队伍

要做好财务工作, 财务工作人员的素质非常重要。财会工作人员的素质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重视。首先, 我们要把财务部门的负责人配备好, 并且要尽快选出一个思想觉悟强、业务能力强的领导班子;其次, 我们要使财会人员的思想、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要对财会人员组织定期的培训, 学习科学的现代的管理知识, 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有一定的了解, 能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会管理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并且能利用新知识对财会信息进行预测和分析, 在整个工作当中都能保持一个比较高的效率, 并且能准确地完成工作;最后, 要对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财会结构进行优化。

(四) 强化财务制度的建设

近年来,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在财务制度建设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 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 我们距离科学的管理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必须还要继续努力, 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 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 建立起一个健全的、科学的以内部控制为中心的财务管理制度, 从而使各项财务工作得到规范。

四、小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财会管理体系只有做出改革才能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良好的生存。在改革我国医疗事业单位财会管理体系的过程中, 随着我国事业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改革也必须进行必要的深化。我们必须要根据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会体系的具体情况做细致的分析,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最适合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方案, 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措施进行改革, 这样才能使改革取得良好的成效, 才能使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有一个良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郝春.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财会制度的探讨分析[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1 (7) :163.

[2]曹金亮.关于我国事业单位财会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J].商业文化 (下半月) , 2011 (9) :338.

[3]次仁顿单.加强医疗卫生部门财会监管工作[J].西藏医药杂志, 2008 (1) :32-35.

[4]张文静.浅谈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会体系的变革[J].商业文化 (下半月) , 2011 (11) :159.

上一篇:口语输入下一篇:教学实践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