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态度教育

2024-12-08

大学生职业态度教育(共11篇)

大学生职业态度教育 篇1

一、研究动机

以徐州机电技师学院为例,学校实施创业教育、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希望可以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的环境,培养学生未来成为成功的创业者。所以对于学生所具备的创业相关态度与其他因素必须有充分的了解。因此,本文希望通过研究职业院校学生的创业态度的发展过程,以确定职业院校学生创业态度的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及彼此的关系,以此来指导开展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是本次研究的目的之一。

二、职业院校学生创业态度及其影响因素

(一)职业院校学生,受家庭、性别以及社会经验的影响,学生的创业态度有明显差异

职业院校学生对创业的态度仅止于喜好与兴趣,但是并无较积极的动机与行为意向,由于个人差异而导致其创业态度有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职业院校男生的创业动机要高于女生。2.有社会实践及工作经验的学生创业动机要高于没有社会经验的学生。3.家庭中有创业经历的具有较高的创业动机。

职业院校学生对创业的认知是不全面的,绝大多数学生的创业态度来源于对创业的认同感及兴趣,并无真正的创业动机,是由于个体自身对创业认知不足、个体的能力及自信心不足所导致的。而有工作经验的学生,由于经验的累积不但比较自信,也有一定的能力,所以具有较高的创业动机;家庭有创业经验的学生,则由于有家里的支持也有较高的创业动机。因此,提升学生的创业动机与行为意向,是增强其创业态度的重要因素,也是未来学校教育帮助学生提升创业态度的努力方向。

(二)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格特质会影响创业的环境认知,其人格特质中的成就需求、内在控制及创意思考等方面,是影响环境认知的重要因素

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格特质与创业环境认知显著相关,人格特质主要透过这两个潜在因素影响环境认知。其中,成就需求、内在控制与创意思考等人格特质,对于创业环境中经济环境与社会环境认知有较高的影响性。而内在控制对家庭环境认知有较高的影响。因此,当学生愈具有上述三种特质时,对于家庭、教育、经济及社会等创业相关环境的看法越趋正向。

(三)职业院校学生创业的环境认知会影响创业态度

学生环境认知中的教育环境与社会环境,对创业态度的认知、情感及行为意向有重要影响性,而家庭环境则对创业动机较具影响性。职业院校学生的创业环境认知与创业态度相关,环境认知主要透过两个潜在因素影响创业态度,其中教育环境与社会环境认知对整体创业态度较具影响;而家庭环境对创业动机较具影响。结果显示,当学生认为创业相关环境适合创业时,就具有比较积极的创业态度,不但对创业有较高的兴趣与动机,未来也较可能有创业行为。学生的创业环境认知对创业态度有极为重要的影响,透过提升学生对环境的了解与认同,可以增进其创业态度。在创业动机方面主要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而家庭环境部分属于个人背景且不易改变。因此,要提高创业态度的动机与行为意向主要增强的层面是社会环境与教育环境。因此,妥善运用社会与教育资源,以增进学生的创业态度。

(四)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格特质会影响创业态度

人格特质中的人际关系、成就需求与创意思考影响创业态度的重要特质。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格特质、创业态度显著相关;人格特质主要透过一个潜在因素影响创业态度。结果显示,较具影响性的人格特质为人际关系、成就需求与创意思考三个方面;当学生的人际关系、成就需求与创意思考特质较明显时,其创业态度程度较高,反之则学生较不具备上述特质,创业态度较低。

三、建议

通过对职业院校学生创业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的了解,能够更好地为学校实施创业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观念,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几点建议,为未来实施创业教育学提供参考:(1)宜开展创业体验教育,进而培养学生创业的人格特质。(2)宜鼓励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提高学生对创业环境的认知水平。(3)宜将创业教育融入课程进行教学,提升学生对创业的积极态度。(4)宜提供创业相关活动及资源,加强学生对创业环境的认同。

摘要:职业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优秀的技术人才,以配合国家经济发展所需,在过去几十年,职业教育培养出大量的优秀人才,并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面对新形势下国家大力提倡创新创业的发展趋势,在未来的一段时间,职业院校在制订培养高技能人才策略中更应该顺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及大背景,不仅要加强学生的技能,还应鼓励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基于对徐州机电技师学院学生创业的调查研究了解,目前学生创业意识不足、创业理论知识薄弱、创业态度不够明确。因此,进一步了解影响学生创业态度的诸多因素,以此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创业态度,人格特质,环境认知

参考文献

[1]戴伶俐.温州市中职学生创业态度现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

[2]冉晓丽.大学生创业态度和创业意向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0.

大学生职业态度教育 篇2

去年元旦假后,班上不少原本学习认真的中等生上课时变得无精打采、心不在焉,那些差生更是心浮气躁、心猿意马。通过个别谈话,我弄清了事情的原委。

上期半期考试后,不少选修理科的同学请求转到文科班学习,于是,我被任命为新组建的文科班的班主任。同学们十分珍惜这次机会,个个精神焕发,如饥似渴的学习。“元旦”期间,他们的一些技校同学动员他们读完高二后去读职高大专班,理由是读职中比读大学花钱少、见效快,又有就业保障;再说作为一所农村的普通高中,多数学生成绩差,觉得升学无望;何况就算拼死拼活的考一个普通大学,那高昂的学费和不到八成的就业率又怎比轻轻松松的去读职高大专更让人心动呢?

该怎样做才能把同学们的心收回到学习上来呢?我通过演讲、辩论、主题班会等形式,激励大家树立远大的志向,但收效甚微。叶老指出:“学习贵在兴趣,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俄国教育家乌申基斯说:“缺乏兴趣的学习是痛苦的,它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求知欲。”可见,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使他们找回自信,安心学习的前提。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动机是激励人们行动的主观原因和力量源泉,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和根源,兴趣则是需要转化为动机的催化剂。而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对于那些早已被各种考试考得自卑麻木的同学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失败是成功之母”,而是“成功是成功之母”,得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实践证明,运用成功教育的心理效应,充分尊重、信任、依*和发动学生,使他们把学习看作自己的需要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在强烈的动机的支配下自觉学习,是使学生由“要我学”的外在压力内化为“我要学”的内在动机的有效方法。

心理学家凯尔曼提出了态度转变的“三阶段理论”,他认为学生态度的转变可以划分为三个连续的阶段:服从(即迫于外力,口服心不服)→同化(即自愿改过,易反复)→内化(即通过正强化,心服口也服)。我的做法是:

一 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运用自己人效应和期望效应进行开启,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由于后进生缺乏上进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对周围的人(尤其是师长)和环境有隔膜感和敌意,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不能采用居高临下的说教,而应当运用自己人效应进行巧妙的开启,使他们敞开心扉来悦纳你;还要充分尊重和信任他们,运用期待效应,增强其自信心,他们才有可能把学习当作自己的需要。

版权声明:该文章版权为独家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自己人效应指目标对象感到劝导者与自己在某些方面相似就很容易接受他们宣传的观点和思想。如果你试图改变某人的观点、态度,你越使自己等同于他,就越具有说服力。我通过摸底,发现班上有几个同学去年暑假曾打过工,邻班还有一个在广州打了半年工的补习生。我请他们现身说法,谈他们打工的感想。结果,由于这几个同学当初和现在班生不少同学的想法一致,而自己现在最想说的则是“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同学们便产生了同病相怜的感觉,认同了那几个同学的观点。几天下来,想读技校的同学情绪稳定了。

期望效应指对目标对象寄以厚望会对其产生巨大的激励、指导作用,使之表现出补充和加强劝导者期望的行为,其核心是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那些中差生之所以想读技校,重要的原因就是屡考屡败,对自己丧失了信心。于是,我与各科任教师会诊后,分别与他们进行了畅谈,并与之一起制定了医跛突优、注重学法的学习策略。然后,通过家长、年级组长、科任教师、其他同学,暗示他们学习很有潜力,上课也给他们以额外的关注、激励和指导,月考再适当降低要求。两个月后,他们中的不少学生均有了进步,其中一个还高兴的对我说:“老师,开始还以为你是诓骗我的,没想到,我读高中以来,语文第一次及格了。”

二 充分依*学生,运用同化效应和内滋效应进行鼓励,使学生学习的需要得到强化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后进生固有的不良行为的矫正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又很容易受到不良习气的影响,因此,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社交氛围,运用同化效应进行正强化;还要充分依*他们,运用内滋效应进行褒奖,使他们尝到久违的胜利果实,学习的需要就会在强化中变成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同化效应指人们的.态度和行为逐渐接近参照群体或参照人员的态度和行为的过程,是个体在潜移默化中对外部环境的一种不自觉的调适。就是人们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俗话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差生往往和差生来往,其伙伴群朝着不良方向越滑越远,各自的不良行为受到同伴的强化和激励,并在态度和行为上作出一致性的调整,使自己逐渐接近伙伴的不良态度和行为,这种情况属于负同化,也就是“近墨者黑”,这是学生态度转变工作中应当力求避免和慎重对待的。我仔细分析了他们的人际氛围,和交际圈,看他们跟哪些优生有共同语言,再与他们磋商后,将其与他们能接近的优生编坐在一起,为他们寻找新的伙伴,营造新的学习环境。不久,班上便有了许多“小老师”,学风开始好转。

内滋效应指通过多种形式的反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成功的机遇,使他们自我的诸种才能和全部潜能能够完全充分的发挥出来,从而乐意重复以期获得新的成功,换取更多自我实现的满足。一方面,我通过激励性作业评语,上课多给他们展示的机会来调动其积极性;另一方面,我注意发挥他们在体育、艺术、交际方面的优势,让他们在办板报、书画展、运动会、文艺汇演等方面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既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又使他们信心百倍的投身于学习之中。

三 充分发动学生,运用登门槛效应和助长效应进行正强化,使学生在强烈的动机支配下,自觉的学习。

在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中,我们还要运用登门槛效应对他们提出适宜的目标要求,这样,有利于他们变压力为动力;同时,还可以利用中学生的好胜心理充分发动学生,运用助长效应,让他们在学习小组中开展学习竞赛,从而在强烈的动机的支配下,自主学习。

登门槛效应指先向目标对象提出一个较小要求,对方不好拒绝,而一旦接受了这个要求,为了维护自我的一致性,就很难拒绝较高的要求了,“跳摘”理论就是这个意思。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使学生感到力所能及,比一步到位要好得多。我针对他们各自不同的起点,要求他们在期末考试中力争上升10到30分不等,有艺体潜能和爱好的同学可以选修体育和艺术。结果,他们都信心百倍的表示“自己一定行”,而且学习的劲头也更足了。

助长效应指多数个体在团体状态或与他人竞争的状态下,工作效率要比单独一个人工作时高,平时我们说的“下棋找高手”就是这个道理。我与他们协商后,将其与比他们好一点的优生搭配,展开互助和学习竞赛。现在,班上初步形成了人人不甘落后,你追我赶的良好学风。

大学生职业态度教育 篇3

如今我国的现状是处于多元化发展的时期,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很多的思想与流行元素也在不断的变化当中。社会发展在人才的需求量上是空前的大,对于教育事业来说,就必须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的教学当中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样注重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以此让学生具备能够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能力。而历史教育在这些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超越的优势。历史教育本身就是重点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进行引导和积极向上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独立思想的人格特点和综合竞争能力,大部分都是从历史教育这一源泉中汲取的。社会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有着健全人格的同时要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这正是历史教学的重点与核心。笔者在本文中主要就历史教育对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上做一个细致的分析,阐述一些自己的所思所想,一点拙见,望大家批评指正。

提出问题

在改革开放之风吹变中国的初期,打开的国门,吹进了许多的思想潮流与新的事物,这些东西良莠不齐。随后的市场经济政策的实行,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时代发展到今天,网络信息时代来临。庞大的信息流、多元化的思想潮流、繁复多样的新鲜事物充斥着可塑性极强的中等职业学生,他们面对这些良莠不齐的思潮与事物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面对众多的诱惑,很容易就会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少数受到影响的中职学生会出现很多问题,有的会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在诱因不良的信息中迷失自己;有的会发展成对社会缺失责任感的人,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的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学习动机不明确,出现厌学的现象甚至逃学的现象;有的受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出现犯罪行为,走上不法的迷途。因此,历史教育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价值观的引导和树立越来越重要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十分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这也是民族文化最优秀的精粹之一。从古人提出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的垂训,到近代李大钊等呼吁的“愿为社会先驱的决心”,中华民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传统可谓源远流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之所以有着这么重要的地位,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对民族的认同感以及自豪感,形成对民族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就学生自身而言,可以培养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有团队合作的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同时锻炼自身的坚强意志、增强科学态度。

而且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激烈,“人力资本”、“开发人力资源”等理论逐渐被国际接受。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也已引起各国教育的关注。所以说在历史课堂上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是当今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于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策略

通过设定吸引力强的历史情境,增强中职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历史的特性是过去性与不可逆性,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通常无法直观的去感知、也无法去反复验证。学生与历史的关系很疏远。所以,在历史老师进行历史教学时,就要结合历史的史实和历史事件,来设定一个有趣的能够激起学生探究欲望的历史情境。这样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最佳状态。

利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对中职学生实施成功感教育 。首先,应注重课堂教学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中职学生历史知识相对贫乏,教师应根据教学单元内容、学生特点和现有教学条件,精心安排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尽可能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条件。其次,制定符合每个学生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感,例如把几节难度不同课程的内容设置为不同的问题,让每个学生自己选择要回答的内容,课堂上要尽量启发学生,通过一步步的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只要自己认真准备,就能取得成功。

深化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历史教师应深入挖掘学科中俯拾即是的涵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素材,找出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事例,在学习的过程中,寓之以情,进而晓之以理。如学生从南朝无神论者范缜绝不卖论取官的高风亮节中,养成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从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品德中,确立历史的责任感。

历史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人文学科,历史教育一直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与塑造。历史往往能够给我们带来借鉴与深思的东西,是一种物价的无形瑰宝。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对中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创新思维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与善良美好的心灵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做好历史教育,就要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下功夫,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社会的责任感、对民族的认同感以及爱国情怀。

(作者单位:吉林信息工程学校)

大学生职业态度教育 篇4

一、“90后”大学生职业态度培育的现状及其重要性

探究“90后”大学生职业态度的培育,是因为其对当前大学生职业规划及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90后”大学生职业态度的培育现状

“90后”大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的年代,有着相对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与此同时科技知识信息迅猛发展,因而“90后”大学生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90后”大学生有其鲜明的时代特点,带着时代的烙印,价值趋向多元化,但取向功利化、物质化;就业规划意识强烈,却缺乏执行力;竞争意识强烈,抗挫能力却较差。一方面,“90后”大学生职业态度呈现价值追求多样化。从城市到乡镇,从国内到国外,职业类别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职业选择的自主意识不断加强。另一方面,“90后”大学生职业态度存在一定的误区。在面对职业选择与就业时,抗挫折能力较差,缺乏以动态眼光看待职业的能力。

2.“90后”大学生职业态度培育的重要性

职业态度培育是一个由肤浅趋向深刻、由幻想趋向现实的发展变化过程,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择业态度和择业方式。“90后”大学生正处于职业态度培育成熟阶段的早期,处在职业社会边缘地带,但已开始向职业社会过渡,进行着低层次的职业选择。加强对“90后”大学生职业态度培育,有利于高校教育、学生就业与社会进步和需求的和谐统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职业观。

二、“90后”大学生职业态度培育的阻碍因素

“90后”大学生职业态度培育的开展,遇到了一系列的阻碍因素,这些阻碍因素表现为高校、社会、家庭和学生未能构成有机整体。只有准确分析这些阻碍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找到“90后”大学生职业态度培养的有效路径。

1. 政府在“90后”大学生职业态度教育上的不到位

从国家层面来看,如果政府无法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指导,不能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那么就会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甚至无业可就的局面。具体而言,如果各级政府不实施积极的就业措施和政策来促进和引导“90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及就业观,努力清除阻碍广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各种因素,那么就会导致学生形成畸形的价值观,为和谐社会的发展埋下隐患,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2. 高校在“90后”大学生职业态度教育上的不合理

当前高等院校职业态度培育定位不甚明朗,对职业态度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一方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高等院校忽视对“90后”大学生行为习惯、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的培育。高等院校在职业规划教育方面缺乏系统性,仅根据要求组织几场就业讲座、开展几场模拟招聘会。另一方面,多数高校都有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选择提供帮助,但是滞后于当前面临的实际状况。

3. 社会对“90后”大学生职业态度的不良影响

当前,就业竞争激烈,某些方面的竞争存在不公平性现象,夹带一些社会不良文化的传播,社会关系、家庭背景的竞争,包含利益关系的选择。这种社会生态环境的影响迅速扩大并被或少或多夸大,在大学生中传播迅速。一方面,社会生态环境致使部分“90后”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和思想混乱。“90后”大学生价值观受到冲击,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意识模糊,缺乏基本的公民素养。另一方面,由于一些社会生活方式和不良文化的,导致部分“90后”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出现偏差甚至道德沦丧。

4.“90后”大学生自身对职业态度认识缺乏

“90后”大学生在择业、求职过程中,呈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职业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利益取向的约束,对职业的福利、报酬、待遇、社会声望等现实利益的考虑过多,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形成强烈反差。同时,“90后”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往往忽视择业的个性化和差异性等问题,普遍存在攀比、求全、从众等心理,不能对自己的价值观念、知识技能、性格、兴趣等方面进行深入客观地分析,过高估计自身的优势和长处,对自身的劣势和短处认识不足,对自身缺乏全面的整体的理性认识。

三、“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职业态度观的路径探析

“90后”大学生的职业态度培育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成功的前提。针对“90后”大学生职业态度培育体系的研究不深入、体系不完善的现状,应努力构建政府、高校、社会和自身“四位一体”的“90后”大学生职业态度培养体系。

1. 推进政府完善职业培养体系

党的十八大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3]“90后”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代,党和政府应重视“90后”大学生的择业与就业,对其加以引导。

⑴从宏观角度出发,各级政府应努力完善和调整经济结构,加强市场建设并规范市场行为。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政府应适时出台相关的就业政策,对大学生的就业提供指导,各级政府有能力也有义务来承担推进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的职责。政府要根据所掌握的资源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努力清除阻碍学生顺利就业的各种因素,用积极的就业措施和政策来引导和促进“90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及就业观。

⑵从微观角度出发,政府不仅要制定各种各样的就业政策,而且还要加强政策宣传的力度,改进宣传的方式,创新各种宣传途径,以中国梦为指导,加强广大在校生与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广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各级政府应建立一个良好的创业就业指导体系,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就业岗前培训,引导大学生树立准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

2. 加快高校的职业课程改革

⑴“两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培育“90后”大学生职业态度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这一主阵地,创新方式,为学生进行职业分析和规划,以使学生明确职业方向。同时,高校应在开设的形势政策课程中,针对当前就业形势加强就业形势教育,使学生了解社会就业形势,冷静分析自身现状,形成正确的就业观,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

⑵高校的职业规划课既是培养“90后”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就业指导课的授课内容和课程设置上要加大职业态度培育内容,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积累就业技巧与就业知识,加大择业技能的训练,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同时通过职业意向测评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自身的就业取向。进而使广大学生充分了解和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准确把握自身职业态度。

3. 强化社会主体的责任意识

⑴用人单位应使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并存。“90后”大学生行动力强、富有创新意识,但其尚处于过渡到成人阶段的发展过程当中,很大程度上依赖家庭,对社会缺乏比较深入的了解,结合大学生在社会实践和实习求职当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形成合力,给予大学生支持和帮助,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承担起社会责任。具体来讲,就是用人单位应创造机会,给大学生创业和就业方面提供指导,创造适合大学生实践和就业的机会,从而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⑵各行各业的公司企业应当注重文化上注重对大学生的吸引与指导。为了“90后”大学生毕业时能够更好地择业与就业,公司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为大学生设置相应岗位,通过实践活动训练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发现自身缺陷,根据社会的需求来明确将来努力和奋斗的方向,从而准确定位,摆正自己的职业态度,使自己的职业态度与社会实际相统一。

4. 激励“90后”大学生加强自身学习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真正的教育乃自我教育。[4]大学生应当构建起明确的自我认知及自我角色定位,明确职业规划。“90后”大学生应充分发挥自我主体性作用,加强自身健全人格和积极情感的培养,加深对自我教育意义的认识,使潜在自我、现实自我、理想自我三者协调转化,以培养对学习的主动性。

⑴“90后”大学生必须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准确了解与把握自己,持续提高自我认知能力,逐渐养成成熟的职业规划意识,从而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90后”大学生需要明确就业是一个动态过程,正确地处理个人志向与社会责任的关系,把个人潜能与社会需要有机结合,同时应从心理、生理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自我认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促进自我塑造与调整,更好地发掘自我潜能,促进自身职业发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⑵“90后”大学生应提高自身创新和创业的能力。“90后”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既要认真扎实学习、掌握更多知识,又要投身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5]一方面,要有创新和创业的思想。加强自律,敢为人先,勇于进取,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要努力扎实学好自己的专业课。对自己所学专业内容要做到了然于胸,只有系统完整地掌握专业知识,才能在实践中运用自如。

⑶“90后”大学生应树立危机意识。近些年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大众教育社会已然来临。毕业生人数的增长高于发展的需求,大学生就业已由“卖方市场”转到“买方市场”,并且就业方式也由国家分配转为双向选择,就业环境更加紧迫,竞争更加激烈。因此,大学生应具有危机意识,以使自己能够面对社会发生的变化,从而树立积极健康的职业态度。

摘要:探究优化“90后”大学生职业态度培育的路径,对于“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职业态度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针对“90后”大学生职业态度培育体系的研究不深入、体系不完善的现状,应努力构建政府、高校、社会和自身“四位一体”的“90后”大学生职业态度培养体系。

关键词:“90后”大学生,职业态度培育,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505/c1024-21366181.html.

[2]答全明,白生君.师范院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态度研究[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12).

[3]习近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2-30.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01.

大学生职业态度教育 篇5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靖吉强

高职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如何教人成才,是每个高职教师的职责所在。视学生为儿女,看百姓如父母,是何等高尚的品格境界。用这种品格武装头脑,用这种品格圆我中华百年之梦。当学生自以为是,沉迷某事时;当知识陈旧,谬论当道时;当权威被钱化,胡言乱语时;当正义被算计,小人高兴时,高职教师该如何选择?高职教育该走向何方?雷锋若在,他必将心有成竹,答复国人,并付之于行动。

高职改革,必须唾弃短期利益驱动的做法。以人为本,端正学生思想,去除学生不足,使学生看百姓如父母,视学业为己任,心系祖国,勇担重任。只有学生的学习心态端正了,他的学习行动才会端正;学习心态不端正,学生和老师臧猫猫,人在课堂,心不在学习上,则失去了一切教育的前提。使学生学习心态端正,是国家社会,父母,教师等多方努力的结果。学生学习心态端正的基础应包括善良,感恩,勤奋;而不是狠毒,薄情,懒惰。使学生心态端正的方法有着复杂的内涵,在关键时候,他会左右学生的选择。

心正教育 应从小开始;心正教育应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潜移默化。让心正的形象成为孩子的标杆。

只有完成心正教育后,学生才会主动珍惜时间,勇攀学业高峰,才会学而不厌,温故而知新。

时代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既有技能,又有品德。这给高职教育提出了要求;也对学生提出了期望。高职教育首先正人,人品塑造好了,技能教育才会成功。社会关系才会更和谐。就不会出现严重违法,假货,劣质产品,瘦肉精,有害食品,肆意浪费,一切向钱看等不良现象了。取缔一切无德的现象,打击歪风邪气,教育才会成功。退让,迁就学生,不会形成好的教育,反而葬送了学生的前程,国家的建设者。教育政策的规范化,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学生教育的系统化,国家官员的精英化必将促成成功的高职教育。

高职教育的学生成熟在企业,企业的品行,潜质,企业是否法制化,公平化,企业是否良性循环;都影响学生的成长,影响高级教育的发展,影响学生高尚品格的形成。

大学生职业态度教育 篇6

作业批改应该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功能。评定作业的对错只是常规,如果我们教师能在学生的作业中加上适量的批语甚至是特别的批语,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书面交际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师生的知识、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还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一、作业批语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

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热衷于给学生作业打分数或划等级。实践证明,对某些学生,这样做不仅不能起到鼓励或鞭策的作用,相反还会抑制甚至打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因为分数和等级的标准往往是片面和机械的,容易抹杀学生的个性,不能准确地衡量学生的真实水平,达不到因材施教的目的。而且,一般作业也不适合评分。只有评语才能给学生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使他们看到自己已取得的成绩,同时找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也让我们教师更了解自身的教与学,从而能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

二、作业批语是师生之间交流的心声

教师针对成绩不同的学生及其作业,在不同场合所作的批语可能会激发学生们的斗志,让优等生更上一层楼,使中等生改正缺点、提高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对后进学生及其作业实事求是的评价,能使他们克服对英语学习的畏惧心理,树立信心,努力从后进变成先进。所以笔者认为,批语是教师同学生促膝谈心,说悄悄话,表达的是特别的关注和爱护,犹如一封短笺,或赞扬或劝诫,学生们都能心领神会。

三、作业批语的艺术

1多用A,少用D

所谓“A”就是对作业的肯定与表扬,“D”就是对作业的否定与批评。学生都有被尊重、被表扬、被认可的精神需要。大多数学生喜欢表扬式评价,表扬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提高其英语学习的兴趣。只要学生的作业认真做了,或者有进步,哪怕一点点进步,教师都不能忽略,都应给予肯定和赞扬。例如,一学生字迹工整,可作业的错误不少,教师给了他“A”,批语是:Howbeautiful your handwriting is!If only you were more careful!I think you can work more carefully next time.另一学生的作业基本正确,但字迹潦草,老师也给她“A”,批语是:How 1 wish your handwriting were better!

这些感叹句或祈使句富有感情,能打动学生的心。他们认为教师注意到他们有了进步,通常会在下次作业中表现得更好。

2作业批语中多一份人文关怀

现在的学生都很敏感,自尊心很强。过多的要求甚至批评难以奏效,“愉快教育”才能适应现在教育发展的需要。对于那些缺乏良好学习习惯或学习成绩有下降趋势的学生,要在作业批语中委婉地指出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并表达对他们的希望。用赞扬、鼓励、期盼、惋惜等情感语言代替简单的分数和等级标志,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关心和爱护,从而转化为他们的学习动力。例如,学期伊始的时候,批语中应多几份激动,如:A good beginning makes a good ending.I ex-pect your great progress this term.在节假日还可以给学生写些节日祝语。

四、作业批语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教育

1情感交流的桥梁

英语作业实际上是训练语言和表达真情实感的载体,批阅作业也可以看做是教师在课后与作为个体的学生进行学习和情感交流的有效方式。批改作业不仅是师生问教学信息的相互反馈,而且是联系和沟通感情的桥梁。课堂用语转眼即逝,而作业评语却可以长久地保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全班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不可能逐一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教师在批改作业时所面对的是每一位学生,可以察觉到学生的思想和自主学习的情况,便于因材施教,个别指导。可以说作业评语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是师生对话的一种方式。有时,一句简短的评语、一个富有感情的号召便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也能从评语中领悟出教师对他是否关心、是否具有信心、是否具有责任心。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认真批阅作业有助于教师加深对学生的了解,而形式多样的评语和批改符号(如:“√”代表完全正确;“?”代表有错误,请思考;“☆”代表出色;“!”代表粗心,请检查等)也会增添评价的情趣,有助于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而教师针对学生的个人情况,给予热情的鼓励,提出善意的忠告,可看做“书面的谈话”,具有面谈所不能及的影响力。部分学生学习过去时态时经常出错,教师在批语中建议他们去读著名的童话和寓言故事,因为这些作品往往以过去时间为背景。经过教师的特别提醒,学生通过阅读、翻译,既掌握了课堂上要求掌握的内容,又增强了学习英语的兴趣。有道是“精诚所致,金石为开”,教师的热情和真诚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教师引导学生将学习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克服困难的意志,从而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才是学生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

大学生职业态度教育 篇7

一、影响高职学生职业态度的成因分析

职业态度是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或者将从事的职业所持有的主观评价与心理倾向, 是个人对职业选择所持的观念和态度, 包括职业认识、职业情感、职业意识与职业行为四个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 高职大学生在职场上的竞争力和压力越来越大, 而职业能力的提高是以职业态度的端正为前提, 并贯穿于大学生整个职业生涯中, 所以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态度的毕业生就成了当务之急。而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的多重因素影响下, 一些不利的因素阻碍了高职生良好职业态度的形成。

1. 家庭因素。

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 学生来读书之前, 基本上就知道就业没有问题, 或者根本不用就业, 只是混个文凭好在亲戚朋友面前充个面子, 早早就丧失了学习积极性, 生活作风懒散, 从业后很难有一个好的职业态度。

2. 学校因素。

一些高职学院由于生源紧张, 在考试考核中把关不严, 不学无术、蒙哄过关、得过且过的现象非常严重, 学生学和不学一个样, 学好学坏一个样, 毕业时仅做做样子就发毕业证, 客观上造成了学生基本素质的大幅度下降, 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 将会造成非常大的社会问题, 进而会对今后高职的发展带来不十分不利的影响。

3. 教育体制。

在我国现有的高考招生制度下, 高职的录取批次和分数划段一直处于最后阶段和劣势地位, 局面上造成了“低分学生进高职”的现状, 对许多学生而言, 高职仿佛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在这种教育体制的大环境下, 高职生如何端正职业态度, 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 显得非常重要。

4. 社会因素。

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虽然较高, 但企业高薪聘用“高级技工”的机会并不多, 技术工人的身份地位还是偏低, 收入偏少, 实习生的待遇则更低。一些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处于观望和失望之中, 因而很难有一个好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岗位。

二、高职学生职业态度的整体状况

从宏观上看, 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的起点高、人才培养模式切合社会的需求点和热点, 毕业生供需两旺, 形成了进口旺、出口畅的大好局面, 因此学生素质高, 职业态度端正, 形成了“好品德、好技能、好使用、好形象”的四好人才, 用人单位的反映非常好。反观另外一些生源紧张的高职学院, 行业优势不强, 实训设施不完善, 学生就业后没有好的职业规划, 学生进校时综合素质就不高, 在校期间没有经过学校严谨认真的培养, 毕业出来的学生自然就不能以正确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就业岗位, 哪里还能要求有较好的职业态度呢?因此, 高职学生的职业态度, 在社会的发展中仍然有隐忧, 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三、利用“系企一体”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态度

1.“系企一体”模式。

“系企一体”办学模式, 是以系办企业为依托, 教师既是教学人员, 又同时兼顾生产、经营和服务;学生既学习知识, 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系部以教书育人为主要目的, 重点突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企业以经济效益为目标, 重点在于经营的效果和盈利能力, 从而形成教师、企业员工、学生三位一体, 相互合作、资源共享、以“专业企业实体化”为鲜明特色的“系企一体”的专业建设模式, 达到双赢的目的。

2. 培养良好的职业态度。

(1) 企业文化熏陶学生, 培养良好职业道德, 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熏陶出员工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因此, 以“系企一体”模式为依托的办学模式, 同样可以从学生进校开始, 就用企业的文化熏陶培养学生, 在办学理念中融入企业文化、在实践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 从起点阶段打好基础。湖南众智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是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经济学院的系办产业, 公司的经营理念是:“至诚至信、守正谐和、睿智服务、共同发展”, 简单的解释就是真诚守信, 以信誉求发展, 坚守公平正义, 创造内外和谐环境, 优质、智慧的服务, 促进公司及其成员, 顾客及社会共同发展。正是企业内部合理规范的管理制度、科学严谨的管理机制、员工精诚合作的行动和每个员工对公司的热爱、对工作负责的精神, 形成了公司现在良好的企业文化, 这样好的文化氛围, 让我们见证了公司每一步的成长、发展和壮大, 目前公司完成造价咨询额度已过千亿元, 并顺利通过了造价甲级资质, 为今后的业务拓展以及合作办学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顶岗体验企业生活, 锻造敬业尽职精神, 一个成功的企业, 必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 而这一切成果的取得, 都需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员工强大的执行力, 通过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 真刀实枪地参与企业项目, 感受企业的氛围, 体验企业的生活, 从而锻造良好的敬业精神。热爱本职岗位, 忠于职守, 尽一切努力做好工作是敬业;平凡的工作脚踏实地去做, 尽职尽责, 持之以恒是敬业;无私奉献, 精益求精, 公而忘私是敬业。敬业就是坚持, 就是勤勉, 就是进取, 就是厚积薄发到极致。纽约国际管理顾问公司的创始人陈文敏, 生长在富裕之家, 上下学都是司机专送, 可她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件工作是饭店派给她的洗厕所,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打拼, 二十八岁成为餐厅部门经理, 三十四岁升为餐饮总部的总监, 刷新了饭店的纪录。作为一位女性, 她的成就, 成为纽约当时的大事。她曾说, 现在是“非常服务”的时代, 要常问自己, “我还能为顾客多做一点什么”。经历过企业工作、生活和顶岗的洗礼, 学生一定会理解敬业的真正内涵, 参加工作时一定会以百倍努力的姿态迎接事业的挑战。 (3) 实施全真实训学习, 推进职业态度培养, “系企一体“模式的优势是可以营造全真的实训环境, 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教学案例和实训项目由公司已经完成或正在完成的实际工作任务组成, 为学生毕业设计和教师实践提供生产任务。具体操作过程中, 由专业教师、实验员和公司技术人员组成课程教学团队, 班级内按专业成绩、综合素质等要素进行分组, 类似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教学中的小班制配备, 学生人数少, 与教师交流探讨的机会多, 一般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计划。分组时, 由表现优秀、能力强的学生干部担任组长和负责人, 学习时相互交流和讨论, 遇到困难时, 大家都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 既在专业上相互帮助, 同时在职业态度和工作习惯的培养上相互引导和扶持, 在实训任务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 (4) 发掘团队合作乐趣, 增强职业目标意识。俄国作家高尔基说过, “工作是一种乐趣时, 生活是一种享受!工作是一种义务时, 生活则是一种苦役”。在一般人眼中, 工作是一种养家糊口的谋生手段, 工资待遇低、同事相处不融洽、干事不顺心, 没有发展前途的消极情绪, 让许多人处于身心疲惫的状态, 毫无乐趣可言。实际上, 单纯的、奢华无度的享乐是一种苦乐, 乐过之后心灵照样空虚;功成名就、快乐工作的享乐是一种喜乐, 乐在其中, 乐不思蜀;淡泊名利、责任在肩的享乐才真的是一种境界。所以, 梁启超先生说, 职业均有趣味, 只要愿意, 都能乐在其中, “专心做一职业时, 把许多胡思、妄想杜绝了, 省却无限烦恼。有业是前提, 敬业是基础, 乐业是最高境界”。在“系企一体”的办学模式中, 有全真的实训环境, 有朝夕相处的学习小组, 有双师素质的课程教学团队, 有公司实时的技术力量支持, 很多学生知道自己该学什么, 怎么学, 明确了方向和目标, 同时,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友谊, 感受到了自己成长、进步的喜悦, 享受到了工作所带来的乐趣。因此, 大家都以做好本职工作为最快乐的事情, 进而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

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们欣喜地看到, 高职生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他们不仅能用, 而且好用, 与同事相处融洽, 没有架子, 能学、肯干、特别能吃苦的精神, 给用人单位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赢得了社会的认可。从“系企一体”模式的角度, 给培养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提出了新的思路, 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同时, 着力培养他们的职业态度, 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让他们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去面对学习和生活, 在工作中展示自我、放飞梦想,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摘要:本文从高职教育学生职业态度形成的原因分析着手, 融合“系企一体”模式, 探讨培养高职学生良好职业态度的方式方法, 力求从一个企业文化、团队合作、敬业精神等的角度, 探索如何提升学生素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态度, 旨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同时, 着力培养他们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促使其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去面对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系企一体,职业态度,培养

参考文献

[1]杨晶.良好的职业态度提升高职生的职业竞争力[J].职业教育, 2013, (19) .

大学生职业态度教育 篇8

体育隐性课程在我国开展的较晚, 体育隐性课程在学校范围内的体育教育功能还不能很好的实现。本文试图从体育隐性课程的作用入手, 结合对职业学校学生体育动机、态度的现状调查, 设计了职业学校体育隐性课程促成大学生体育动机、态度养成的途径, 旨在推动职业学校体育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实现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体育动机

体育动机是学生将体育愿望转变为体育行为的心理动因, 是发动和维持体育行为的内因。调查结果表明, 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是多层次、全方位的, 有积极、主要的一面, 也有消极、次要的一面。主要动机方面是:健身强体 (87.39%) , 心情舒畅、产生快乐 (73%) , 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71.65%) , 振奋精神 (69.81%) , 掌握运动技术、技能 (69.38%) , 说明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首先是身体方面的, 其次是心理方面的, 再次是掌握运动技术、技能方面的。次要动机方面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9.58%) , 提高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10.87%) , 培植人生目的 (17.35%) , 为政治服务 (0.52%) , 说明学生对反映体育的社会、文化、思想政治方面的动机是消极被动的。另外, 通过对问卷内容的设计与学生调查结果表明, 学生也产生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 按调查结果表明的程度排序为:缺少活动的场地器材 (57.12%) , 学习紧张、余暇时间少 (47.53%) , 缺少一起活动的同学、同伴 (44.82%) , 无人指导 (31.85%) , 任何体育项目技术掌握不好 (18.22%) , 不感兴趣 (11.74%) 。

2.2、体育态度

体育态度是学生对体育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由对体育的认识、情感、行为意向三个因素构成, 其中情感是体育态度的核心成分。学生体育态度主要表现为对体育课的态度、对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及对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态度。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上体育课的态度表示喜欢的占81.58%, 但有68.46%的学生认为体育课学习的目的首先是为了考得理想成绩, 72.71%的学生不喜爱现行的体育课教材, 65.21%的学生不满意现行的体育课考核与评价标准;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很感兴趣和较感兴趣占70.98%, 几乎每天或每周2次以上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占59.69%;学生选择自己锻炼或体育协会的占78.86%, 而选择以体育课作为组织形式的仅为19.35%。

2.3、职业学校体育隐性课程促成学生体育动机、态度养成的理论基础

学生体育动机、态度等是学生参加体育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复杂心理活动, 也是有关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的非智力因素, 与学生个性密切相关, 对于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 是构成教学活动的动力调节系统。学生体育动机、态度的形成与发展, 能够使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对体育活动产生正确的认知和价值判断, 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乃至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态度, 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 树立崇高的体育价值观念,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作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等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积极动因。因此, 促成学生积极体育动机、态度的养成过程中, 必须体现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围绕着“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 紧扣课程目标, 重视课程内容的文化性和内隐性, 强化学生对体育的理性认识, 把学生体育动机、态度等纳入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实施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完整课程体系。

2.4、职业学校体育隐性课程促成学生体育动机

围绕素质教育, 树立“健康第一”和提高学生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指导思想已成为职业学校体育教育的根本出发点。《纲要》与《课程标准》已经明确将学生体育动机、态度等隐性指标纳入职业学校体育课程评价范畴。体育课程不仅仅包含传统的以传授体育知识、技能为主的显性课程, 还包含侧重于学生情意目标与个性品质发展的隐性课程, 二者共同构成了体育课程的完整体系。

3、结论

因此, 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 提高对体育课程目标的全面理解和深刻认识, 从而加速职业学校体育隐性课程的实施。

参考文献

大学生职业态度教育 篇9

一、调查研究过程

(一) 研究工具

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先拟定一份半结构式提纲, 在华南师范大学随机选取20名学生简单访谈。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 设计《大学生职业咨询情况调查问卷》, 问卷题目设计力求简明扼要, 通过几个关键问题, 重点了解学生对高校职业咨询工作的评价和真正需求。

(二)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大一至大四学生, 华南师范大学200名, 华南理工大学30名, 暨南大学30名, 华南农业大学20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名, 专业覆盖理、文、工和术科。另外, 选取华南师范大学已毕业学生50名作为调查对象, 这批学生在校期间曾经参加过一对一职业咨询, 主要了解他们进入职场后对在校期间学校提供的职业咨询的意见和建议。

(三) 调查过程

要求被调查学生读懂导语后认真作答, 答毕收回问卷。在校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 回收288份, 有效问卷276份, 有效回收率92%。向已经毕业学生发放50份问卷, 回收47份, 有效问卷47份, 有效回收率94%。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 对职业咨询人员的认可度

由表1可知, 当被问到最愿意面对的咨询人员时, 有39.9%的学生选择“社会成功人士”, 其次是选择“企业管理人员” (25.1%) , 可见, 学生对已经在社会上取得成功的人士和有着丰富经验的优秀企业管理人员非常崇拜和信任, 渴望在制定个人职业生涯方面获得指导。选择“校内职业咨询人员”的学生占17%, 表明学生对校内职业咨询人员认可度不是很高。另外, 对“普通专业老师”和“理论深厚的教授”的认可度就更低了, 分别为14.9%和3.1%, 说明在职业咨询方面, 学生更看重实际的工作经验而不仅仅是理论知识。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二) 解决职业困惑的渠道

当被问到“面临职业困惑时, 通常会通过哪个渠道解决”时, 选择最多的是“自己想办法”, 比例为44.9% (见表2) , 接近半数。除了自己解决, 学生最愿意商量的人就是自己的同学, 占到了25.7%。而愿意到学校就业服务部门进行咨询的学生仅占13.9%, 表明学生对学校提供的职业咨询认可度不高, 这也印证了上文表3-2的调查结果。至于遇到问题愿意找辅导员和父母的学生就更少了, 分别占9.9%和5.6%。这个结果提示, 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不仅要在学生中加大职业咨询业务的宣传, 还要想方设法提升职业咨询的质量, 提高学生的认可度。只有如此, 才能扩大职业咨询的受众面, 提高职业咨询的成效。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三) 学生最看重的职业咨询师素质构成

一名专业的职业咨询师, 综合素质应该比较全面。在调查中发现, 学生对职业咨询师诸多素质中, 最看重的是“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阅历”, 分别占57%和52.9%, 其次是“责任心”、“亲和力, 人格力量”和“专业的咨询技巧”。可见, 学生都很现实, 与亲和力、咨询技巧相比, 他们更看重职业咨询师具备的对他们职业发展有更大帮助的丰富阅历和开阔视野, 而这些素质恰恰是校内老师与社会成功人士和优秀企业管理人员相比所最欠缺的。这一调查结果, 在高校进一步加强职业咨询师队伍建设时, 需要重点参考。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四) 对学校提供的职业咨询的满意度

调查问卷有两道题目涉及学生对学校提供的职业咨询的满意度。当被问到“您对学校提供的职业咨询满意吗”, “非常满意”占17.9%, “满意”占32.8%, “基本满意”占36.8%, “不满意”的仅占一成多, 为12.5%。由些可见, 学生对学校的职业咨询服务整体上比较认可, 认为能够解决他们的一些职业迷茫和需求。但是, 但得注意的是, 在选择“不满意”的人中, 已经毕业的学生占绝大多数, 原因是毕业生踏进职场, 走入社会后, 随着视野的开阔、阅历的丰富和工作经验的积累, 再回头看学校当年提供的职业咨询, 会感觉需要提高完善之处很多, 这是尚未进入社会的在校生所感觉不到的。当被进一步问到“若对学校提供的职业咨询不太满意, 主要原因是什么”时, 有高达71.7%的学生选择了“咨询师素质、能力不够, 提供不了有效建议”, 而选择“咨询师态度不够认真”的只有15.7%, 数据表明, 那些对职业咨询不太满意的学生, 不是因为咨询师的态度, 而是把咨询效果不佳归因为咨询师的能力和素质, 这与上文的相关诉求相互印证, 对高校职业咨询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三、深度访谈结果分析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本研究进一步选取了5个典型个案 (在校2名, 已毕业3名) , 进行详细面谈, 希望能够作为问卷调查的补充, 深入研究大学生对职业咨询的真实态度和需求。通过深度交谈, 获得以下两点重要发现:

(一) 咨询双方对实际咨询效果的评估经常存在差异

此次研究, 笔者专门走访了华南师范大学开展“一对一”职业咨询的几位老师, 让他们对自己以往咨询的效果进行评估。大部分老师对咨询效果非常满意, 认为自己在咨询中尽职尽责, 积极倾听学生的诉求, 尽力为学生“出谋划策”, 基本上能比较圆满地解决学生的困惑和问题, 学生应该比较满意。而实际情况并不像这些职业咨询老师想像中那么乐观。由本研究五个深度交谈的个案可知, 咨询双方对咨询效果的评估存在差异。在学生看来, 自己对职业生涯相关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意识, 咨询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想尽快解决职业生涯决策问题。对于职业咨询老师来说, 一般是利用自己的专业背景知识来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和引导, 而不是去提具体的职业生涯决策建议。由于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 容易导致咨询双方对咨询效果的评估有着不同的判断, 存在着一定的误差。如深度访谈学生中, 一位已毕业学生抱怨咨询老师没有明确回答自己是否适合于从事金融行业, 而张姓咨询老师却认为咨询不应局限在具体问题上, 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为其指出一个大致努力方向, 而不是明确告诉他们是否适合从事某一个具体行业或哪一类具体工作岗位。另一位学生认为咨询老师没有给自己提供直接建议, 而侯姓老师却认为最终的职业决策是学生自己的任务。如果认真分析, 可以发现, 这两个案例中咨询双方对咨询效果的评估存在差异应该属于普遍现象。原因在于二者的出发点不同, 咨询老师希望为来访学生拓宽思路, 提供可行的多种建议, 而学生则有一劳永逸的思想, 非常希望咨询老师能为其指出适合自己的具体行业甚至是工作岗位。另外, 咨询结束后, 学生在填写反馈意见和对咨询进行满意度评价时, 出于对学校老师辛苦工作的感谢, 碍于面子或出于礼貌, 无论内心真实想法如何, 仍然会对咨询给予较高评价, 从而造成咨询老师对真实咨询效果的一个误判。

(二) 在校生与已毕业大学生对学校提供的职业咨询评价不同

研究发现, 对于学校提供的职业咨询, 进行过咨询的学生当中, 在校生和已毕业生的评价有较大不同。整体来看, 在校学生对咨询效果的满意度较高, 而已毕业生学生, 事后回想起来对当年的咨询不满之处较多。究其原因, 源于这两个不同群体的经历不同。在校生由于阅历尚浅, 在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的困惑也相对表面, 在具有丰富生涯规划、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及其它方面丰富知识咨询老师的指导下, 很容易得到满足。而对于那些已经踏进社会打拼, 积累了一定职场经验教训的已毕业学生来说, 当年的职业咨询教师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泛泛之谈, 显然远远不能令现在的他们满意。他们强烈希望大学生职业咨询教师能够走出咨询室, 进入社会, 不断开阔社会视野, 参加社会实践, 在体验社会中提升自己, 不应使自己的职业咨询理论与社会实践脱节。譬如, 在深度访谈中, 有一位已毕业女生说, 高校职业咨询师的视野是否开阔是很重要的, 作为一句职业咨询师, 非常需要不断地开阔视野, 只有如此, 才能为前来咨询的学生提出既切合实际, 又具有深度的建议。学校有一个咨询老师当年建议她尝试尽可能多的兼职, 在她看来, 老师也应该去亲身体验体验, 甚至是发传单, 看看究竟这类工作能为人力资源工作提供多少有益的工作体验。作为一个职业咨询师, 咨询只能是工作的一部分, 更多的时间不应该是坐在办公室看书或上网查资料, 而是更多的走进社会, 走进各类企业, 去调查去体验, 获得更多的社会经历。比较而言, 从不断完善高校大学生职业咨询工作, 不断提高职业咨询实效性的角度出发, 已毕业大学生对职业咨询工作的评价更加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四、改进大学生职业咨询的建议

(一) 推进职业咨询的本土化建设

在我国, 职业咨询开展得比较晚, 大学生职业咨询的开展时间更短, 其理论主要来源于心理咨询理论和生涯发展理论, 而这些理论都属于从国外引进的泊来品。【1】【2】国内心理咨询理论主要源自西方发达国家, 集中反映了西方文化的一些基本特点, 反面忽略了中国的文化、语言、种族、习惯等方面的本土特点, 未必完全适合国内人群的实际情况。生涯发展理论同属由国外引入, 存在同样的问题。在目前国内大学生职业咨询中, 尚未产生适合国情的, 能够体现中国特色的, 较为系统且具有较为广泛影响力的本土方法。【3】由于高校是人才相对集中之地, 与社会其他咨询团体相比, 大学生职业咨询队伍整体素质较高, 因此, 今后高校的职业咨询工作应该率先根据实际情况对国外的职业咨询方法进行本土化改造, 推进大学生职业咨询本土化建设。

(二) 打造专业化的职业咨询师资队伍

如果不能建设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 大学生职业咨询工作的实效性就无从谈起【4】。要打造专业化的职业咨询师资队伍, 要做到专兼结合。首先, 专职人员要稳定, 适当补充兼职人员。目前, 高校职业咨询队伍中专职人员比例较小。当务之急是保证专职队伍的稳定。要充实专职师资, 可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选择一些有志于从事大学生职业咨询的专门人员, 进行系统培训, 使其掌握相关职业咨询理论及技能, 并取得相关资格, 充实到目前的专职咨询队伍中。至于补充兼职队伍, 可考虑从学生辅导员队伍中挑选部分对职业咨询感兴趣、有工作热情的人来重点培养, 为其提供相关培训和学习, 使其具有相关职业咨询资质, 可以参与到学校的职业咨询工作;也可考虑邀请社会上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主管等优秀人才, 定期或不定期来学校为学生做咨询, 用其丰富的社会经验, 拓宽学生的视野, 帮助学生进行职业探索。其次, 建立有关激励机制, 鼓励进行科学研究。为了提高职业咨询队伍的综合素质, 除了定期举办各类培训和学习活动外, 还应制定奖励措施, 激励从事职业咨询的人员进行科学研究, 使职业咨询理论研究工作常态化, 提升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 从而更有效地推进学生职业咨询工作的开展。【4】

(三) 发挥职业咨询教师主观能动作用, 努力提升自身职业素养

现阶段, 必须承认的事实是, 我国大学生职业咨询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较低, 平均业务水平还有待提升。从整体着眼, 要摆脱困境, 当务之急是积极构建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另外, 由上文的问卷调查和尝试访谈结果可知, 职业咨询教师的综合素质 (视野不够开阔, 阅历不够丰富, 社会经验不足等) 不强是学生对职业咨询不满意的重要原因之一。实际上, 无论是视野的开阔, 知识的广博, 阅历的丰富, 社会经验的积累, 都需要职业咨询师的个人努力, 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明确自身责任感与使命感, 主动学习、自觉提升职业素养,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来不断完善自己。首先, 要强化自学意识, 充分认清自身的不足, 对照国内外优秀职业咨询师的标准和职业咨询师的行业要求, 明确自身的努力方向, 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利用一切途径来提高自已的咨询水平。其次, 在学习方式上, 不仅要向专家学习, 向书本学习, 向网络学习, 还要学会反思性学习, 即在职业咨询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在职业咨询过程中运用相关教育教学理念的实际效果, 不断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反复进行, 不断提高自身咨询能力, 进而提升自身职业素养。

(四) 充分利用各类技术手段

很多技术手段, 因其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所以可将知识层面与实践层面有效结合。【5】大学生职业咨询应当灵活运用各类技术手段, 使职业咨询理念更好地在咨询过程中得以体现, 使职业咨询工作取得实效。

大学生职业咨询中, 可以利用如下三方面的技术: (1) 职业发展方向评估技术。为了使前来咨询的学生能够理智地设计职业生涯、理性地求职择业, 首先要引导其进行职业发展方向评估, 包括适合自己的从业领域、职业类别的确定等。 (2) 职业分析的技术。学生除了要进行自我评估, 对自己有个客观认识, 还需要对职业领域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 (3) 职业决策技术。理性的职业决策并不容易, 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 综合多种因素做出最后决定。这个决策程序比较复杂, 哪些因素应该纳入考虑, 哪些因素应该优先考虑, 具体需要哪些步骤等等, 都应科学设计、综合考虑, 因此决策其实也是一种技术。在大学生职业咨询中, 通过职业兴趣、职业态度、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倾向、职业人格特征等测验, 可以很快帮助前来咨询的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心理特质, 促使其进行比较客观的自我评价, 选择符合自己特点, 能够发挥个人特长的职业, 以避免从众性和盲目性。

除了以上三种技术手段, 还应当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譬如, 建立大学生职业咨询网站、各类职业信息的收集与发布、网络职业心理测评、职业咨询知识普及宣传等等。

(五) 合理设计大学生职业咨询流程

大学生职业咨询的流程, 需要合理设计。自高校扩招以来, 各学校学生人数剧增, 而从事大学生职业咨询的教师数量却相当有限, 很难做到让大量有咨询需求的学生即到即咨询。因此需要采取提前预约的方式: (1) 网络预约。有咨询意向的学生到学校就业网上下载《大学生职业咨询预约表》, 填写后发到到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专用邮箱。 (2) 电话预约。学生直接拨打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热线电话, 进行咨询预约, 简单告知自己的基本情况及咨询需求。 (3) 学生亲自到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填写《大学生职业咨询预约表》。

咨询的流程可分为六步: (1) 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助理将《大学生职业咨询预约表》派给各位职业咨询老师, 老师初步掌握咨询者的个人情况和咨询需求。 (2) 咨询老师根据学生个人基本情况和咨询需求, 考虑采取何种咨询方式。有些学生的问题比较简单, 就可以通过邮件来进行简单答复, 便于将当面咨询的宝贵机会留给那些有着复杂需求和大量职业困惑的人。 (3) 确定了需要一对一当面咨询的学生, 老师便可以与其联系, 共同商定具体的咨询时间。 (4) 见面进行职业咨询时, 咨询老师结合每个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 利用专业咨询手段和相关背景知识对学生进行指导, 为其提供具体的建议和意见, 并根据咨询情况如实填写面谈记录表。 (5) 咨询结束时, 学生要填写满意度调查表, 对当天的咨询给予评价。 (6) 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定期把职业咨询个案材料装订存档, 并严格注意保密, 不得泄露任何有关咨询学生的个人资料和隐私。

参考文献

[1]黄巧荣.高校学生职业咨询工作发展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 2010 (3) :77-79.

[2]孙佳峰等.高校职业咨询研究进展[J].社会心理科学, 2011 (4) :111-114.

[3]方翰青.高校职业咨询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9) :43-47.

[4]阳浙江.高校职业咨询需求调查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2005 (3) :67-70.

大学生职业态度教育 篇10

所谓态度,这里不仅指学习的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它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所谓价值观,本指对问题的价值取向的认识,这里也可以指学生对教学中问题的价值取向或看法。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 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设置的课程具体目标,在强调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同时,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为第三大目标,并进行了详细表述。①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②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③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④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内容具体而详实。

中学生物教材内容丰富,特别是新教材的编写,本身就注重了按照课程目标选取大量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材料。但中学生物教学,特别是高中的教学,往往形成了应对高考的应试教育,教师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能力的培养,而往往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提升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将为其一生的成长,树立明确的目标,确定正确的方向,使其终生受益。

一、博爱精神

如在学习植物、动物部分内容后,介绍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及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适当介绍世界及我国生物科学技术所取得的成就及最新的研究成果。例如,高中教材第一册科学家访谈,邹承鲁院士及其科研小组在1965年成功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是生物科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这一成就对科学发展的影响是超前的,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第二册“与杨焕明教授一席谈”,更是令今天的中国人引以为自豪。杨焕明教授与他的科研团队,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并顺利完成了1%的测序项目,使我国具备了自己的、接近世界水平的基因组研究的强大实力。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也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每一位科学家,甚至每一位公民,不仅要有事业心,还应该有社会责任感,科学技术应该为人类带来的是光明和福祉。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增强学生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通过对生物与环境部分的学习,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 ,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例如,在学习第一册细胞多样性一节“原核生物蓝藻”时,除教材中讲到的淡水水域污染外,还可以让学生更多地收集资料,如海洋“赤潮”的形成,同样是人类的生活“垃圾”奔泻入海,营养富集, 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的结果。组织学生讨论,这些现象,会给当地的植物、动物以及自然环境包括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什么后果。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善于交流的能力。

二、科学精神

绿色植物的光和作用对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以及整个自然界的意义是非同凡响的。高中第一册讲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一节,介绍了科学家们对其探究的过程却是漫长而曲折的,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原料、产物是什么,都是不同的科学家通过提出疑问、形成假设、实验研究、得出结论,一步一步逐渐探究完成的,也是科学技术、实验手段的不断进步的结果。这个过程告诉同学们,生物学的发展与物理、化学的进步与发展是分不开的, 各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共同发展。这个过程还让同学们明白了,科学是在实验和争论中前进的。科学工作者既要继承前人的科学成果,又要敢于质疑,善于吸取不同的学术见解,还要有创新精神、求真务实的精神、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能不断促进科学的发展。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等,都同样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整个过程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曲折。说明任何事物都有其局限性,都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人类的认识永无止境,科学的脚步从未停息。

从这些故事中,同学们学到了很多:每一项成果都来之不易,需要探究精神、理性思维和技术的结合。科学在不断发展,人类在不断进步。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必须“活到老,学到老”,才能跟上社会前进的脚步。同学们意识到,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时刻不能放松学习,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己。

三、持之以恒精神

生物第二册的很多内容都告诉我们,科学实验的成功,还必需具备持之以恒的精神。孟得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进行了长达八年,正因为他有这样吃苦耐劳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并在研究材料、研究方法和结果分析上采取了正确的做法,最后才取得了成功。育种专家袁隆平之所以能为世界粮食生产作出巨大贡献,同样是因为他具有常人难以想象的吃苦耐劳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有时在实验田一蹲就是很多天,怕苦怕累的人是难以承受的。要想培育一个新品种,不可能一蹴而就,失败往往多于成功。因此, 必须要有承受挫折、永不气馁的心理素质。经过长达十多年的努力,他终于获得了成功,并被人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还有许许多多的科学家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出成绩,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

四、团队合作精神

生物学的奥秘无穷,人们在不断地发现、探究。每一个成果、每一次进步,都是科学家们艰苦探索的功绩。杨焕明教授说得好:“生命是美丽的。探究生命的奥秘一定会使我们的人生更美好,也将使生命世界更美好。”杨焕明教授与他的科研团队,在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测序项目后,又着手研究水稻基因组的测序,这项工作对解决世界粮食问题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其研究成果在美国《科学》杂志刊登,该期封面是云南红河哈尼梯田, 不仅体现了中国悠久的文明史,还让人们感受到自然、科学与人文的和谐。他们的成功,更是团队合作精神的胜利。随着科学的发展,往往需要多个专业领域的研究作基础。而每一位研究者都有其专业局限性。以团队的形式协同攻关,发挥每一个人的智慧和特长,就会大大加快科学研究的进程。从这里我们知道,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以及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现在很多的独生子女,在家里几个大人围着他一人转,从小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意识,自私、独断、缺乏集体观念。在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对他们进行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例如,小组合作的实验,小组合作的讨论、交流等都是很好的方式。让他们懂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并将良好的合作精神运用到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大学生职业态度教育 篇11

近年来, 中职教育在东部发达地区依托强大的经济实力, 适应城市化发展道路, 顺应板块式经济模式, 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尽管如此, 与当地经济发展态势比起来, 仍然显得有些不相称。人们对职业教育存在着认识上的偏见, 致使职业教育迟迟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突出表现为如下矛盾: (1) 经济社会发展素质全面多样化, 多层次的人良好的心理状态下良好的学习态度就业取向、前景、态度 (应较为积极) 。 (2) 中职学生学习习惯较差, 学习态度不端正, 职业修炼不够, 技术不精、不全面, 就业取向及对就业前景的态度显得比较消极。

现实的矛盾促使我们思考中职毕业生的学习态度与就业取向的关联性问题, 为此, 我们专门做了一次全校范围内的调查。

调查实施方法

研究方法采用实证的方法, 借鉴国内的相关研究, 通过对中职毕业生问卷分析及课题组成员多年对学生情况的了解, 发现存在的问题。

调查问卷设计调查问卷设计了25个问题, 包括1个多选题, 24个单选题, 没有开放题。问卷以就业为中心, 设置了与学习态度相关的九个方面的问题, 以此了解学习态度与就业取向之间的关系。

调查样本选择绍兴县职业教育中心是全国百强职业中学, 有在校生近八千人, 仅毕业班学生就有近三千人。调查开始时毕业班正处于实习阶段, 考虑到调查的科学性, 我们采取了分层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 按该校五大专业科, 每科发放问卷50份, 共计250份, 回收问卷224份, 回收率为89.6%, 其中有效问卷187份, 符合调查的要求。

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数据相当复杂, 鉴于研究的需要, 我们重点对与就业有关的学习态度问题加以研究。

学习目的及意义的研究 (1) “在职业教育学校学习的目的”是唯一的多选题, 从调查结果来看, 学生的选择集中于完善自我 (占59.4%) 、找个好工作 (占55.3%) 及胜任未来的工作 (占40.6%) , 表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面对目前的就业压力, 在学习中更多地倾向于发挥内在的主动性, 从长远的个人利益考虑自己的学习。 (2) “对学校考证与实习问题的思考”的调查结果显示, 大多数学生 (占54.8%) 认为考证是因为就业压力, 只有少数 (占16.7%) 学生认为考证与能力相当, 这启示我们应将考证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对实习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 36.5%的学生认为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实习有助于提高专业水平;26.4%的学生认为实习应与就业直接接轨。这表明学生对实习抱有较高的期望, 其学习态度的变化受到实习的影响, 这为学校改善实习环境提供了现实依据。

学生求知欲的调研从学生对专业所持的态度来看, 只有一半 (占53.1%) 学生总是抱着积极或比较积极的态度, 其余的学生都是被动地学习, 调查结果反映出中职生对所学专业所持的态度令人堪忧。这启示校方要深入研究专业课程的设置, 以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同,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对“被企业拒绝的原因”的问题, 只有极少数 (占3.5%) 学生归因于企业, 绝大多数学生都归因于自身能力不够 (占51.3%) 和缺少应聘技巧 (占19.8%) 等。调查说明, 学生将问题归因于自身原因, 意味着学生意识到防止被企业拒绝的最佳途径是提高自己的素质, 学校应当认识并利用学生的这种内驱力。

学习困难解决方法的分析中职生普遍存在的学习困难来自于实践能力与成绩不理想。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在学习理论与实践技能方面所遇到的困难不同, 采取的解决方式也不同;学生的思维结构与理论学习略占优势, 但动手能力较差, 在解决问题的途径选择上更倾向于求教而不是自己探索, 这也进一步说明学习态度与就业呈线性关系。

学习主动性的研究 (1) 对教学方式的选择。68%的学生选择边学边实践或者特别重视实践, 这显示学生对实践与学习关系的认识是非常明确的, 但也显出某种浮躁。这就提示职业学校在专业与能力的结合上下工夫, 将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 (2) 对专业的恪守可从一个侧面说明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自信, 也可说明其对专业学习的自觉性, 对“实习前父母安排了一份与专业无关的工作时作何选择”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 有58.8%的学生希望拥有这份工作, 即使该工作并不符合自己的专业, 这反映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极易受到就业的影响。

学习计划性的调查分析对学习计划性的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对所学专业所做的计划显得比较被动, 在回答“对哪项活动进行计划”的问题时, 分别有41.7%、22.5%和19.3%的学生选择了对工作、实习和就业进行计划。这一统计表明, 大多数学生的计划富有前瞻性、持久性, 他们已经开始思考人生发展的问题, 这说明就业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很大, 同时证明中职生在就业压力面前学习的计划性相当明确。

学习情感体验的调查对学习情感的体验主要来自于对专业的满意度, 调查结果表明, 学生普遍感到比较满意 (占34.5%) 或者能够接受 (占43.7%) , 这显示出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或比较认真地学习自己的专业, 这也证明了学生总体学习态度还是好的, 当然也需要创设一定的就业环境以进一步增强凝聚力。调查还发现, 学生对自己能否胜任未来的工作很关心, 这说明职业教育在学生心目中还是得到肯定的, 尽管仍有一部分学生还是希望学校在安排就业方面能够更有作为。

考试态度的调查具有良好学习态度的学生, 会非常重视学校的考试。从实际调查结果来看, 大部分学生认为考试能够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考试的态度显得比较消极, 这意味着职业学校的考试需要更多地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或动手能力的考查。

对成绩的认识对“如何看待其他同学成绩比自己优秀”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 67%的学生认为是通过努力获得的, 归因于自身的奋斗;而其余的学生则归因于外部条件。对“优秀的学生是否一定就业前景好”的问题, 有七成以上 (占71.5%) 的学生持肯定的观点。对成绩的认识可以反映出学生努力学习的态度及应该通过学习提高知识水平的正确选择。我们的调查证实了学生对学习与就业的正向关系的认识还是比较明确的。

学习中抗拒干扰的表现学风对于学生学习的意义重大, 调查显示, 学校学风总体上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认为学校学风优良、较好和一般的学生分别占19.8%、38.1%和26.9%, 可见提升的空间较大。调查也发现, 学校的育人理念、管理思想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几点建议

经过对中职学生学习态度与就业取向关联度的调查分析, 我们认为, 应协调职业学校内部各主体的积极性, 围绕职校学生的成功就业群策群力, 共同奋斗, 进一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就业指导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中心, 以市场为导向, 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更新观念, 为职校学生的未来发展解除后顾之忧中职学生自从进入职业学校就注定与普通高中存在着差异, 职业学校进行的是终端性人才输出, 大多数学生在职业学校的三年可能是人生正规在校学习的最后三年。学校如果不能提供给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 纵然使学生勉强得到一个职位, 也仍是不成功的职业教育。学校教师应当以市场为导向, 研究社会对学生多方面的要求, 提供人才培养的建议。我们认为, 应当构建以市场为导向, 以学生为中心, “政策跟进, 设施跟进, 教育跟进”的具有中等职业学校特色的就业教育模式。绍兴县职教中心的就业模式在中国轻纺城独树一帜, 学校设置的印染、服装、纺织、外贸等相关专业能够适应市场的发展, 培养的学生“走得出, 用得上, 站得稳”, 其教学模式受到社会和家长的好评。

专业教师应关注理论对学生实践发展的指导意义, 关注实践对学生能力的基础价值, 关注能力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建设作用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应转变观念, 更新课程理念, 实施对实践、操作资源的开发, 实现评价方式的更新。职业学校专业教师不同于一般的技术工人, 他们需要有专业技术, 更需要有将技术传授给学生的能力;教师要关注自身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 以学生为本, 就是要关注学生学习态度的变化。教师只有在对学生学习态度充分理解的前提下顺势而为, 才能真正改造学生, 才能真正使学生产生学习态度的转变。绍兴县职教中心较早引进项目化管理, 将培养学生作为一项科学化、系统化的工作来做, 真正提升了学生的素质, 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有用之才, 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应科学地认识自我, 理性地看待就业, 辩证地看待失败, 自信地对待人生职业学校的学生可能会比普通高中的学生更早地面对选择, 实现就业, 现实的压力会无形地增加学生的焦虑感。过分的焦虑不仅不能正确认识现实的社会问题, 也不能理性地看待就业, 会导致学生眼高手低与自暴自弃两种结果。中职生往往会在学习与实习中放大自己的失败, 使人生道路变得狭隘。心理学专家告诉我们:智慧与聪明是不一样的, 聪明是显性的, 容易被各种挫折、失败所消磨, 而智慧是内在本质的, 是一种持久的促人奋进的精神力量。学生应该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中学会自我矫正, 自信地看待人生, 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陶德清.学习态度的理论与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1.

[2]冯维.现代教育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目标集聚下一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