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兴趣范文

2024-09-15

大学生职业兴趣范文(精选8篇)

大学生职业兴趣范文 篇1

本卷是学校为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制定的,同时应“群众路线”的资本观点来了解同学们的生活状态,进而了解矛盾,解决矛盾。能够为同学们进一步的服务。本调查问卷是匿名的。

注意:选择题,请在相应的位置画勾。如果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选择项可多选 专业及年级:

性别:男 女

1.您有微信吗?

A.YesB.No

2.如果您有微信,您经常用吗?

A.YesB.No

3.你知道咱们院的微信公众号“中工软件”(softzzti2004)吗?

A.YesB.No

4.你关注了哪些微信公众号?

体育类娱乐类新闻类填写

4.经常看什么书籍?(名著、科技、计算机、历史、小说、不爱看书)

5.你觉得除了学习,还有什么事比较重要?(业余打工、深入学习、参加社团、体育锻炼)

8.合并:以下哪种是你的兴趣爱好(球类、武术、跆拳道、羽毛球、吉他、跳舞、棋类、其他)【可多选】

下列是你的兴趣爱好,你的兴趣爱好是哪些?(参加体育活动、读书、画画、音乐类、创业竞赛、艺术类、玩游戏、学习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做公益事业、其它请填写:________________)

12.您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得自己兴趣的信息(书籍、询问他人、网络)

13.发现校园活动的主要途径是?(微信、微博、QQ、海报、询问他人、关注他人语言、其他:__________________)

大学生职业兴趣范文 篇2

一、职业兴趣概述

(一) 兴趣的概念。

兴趣是个人对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一种选择态度, 表现在某方面需求的情绪倾向。不同的人可能具有相同的兴趣, 更多的则是不尽相同的。如果你喜欢足球, 你会为观赏到一场高水平的比赛而激动不已, 如果你喜欢音乐, 当听到交响乐时会沉醉其中;如果你喜欢烹饪, 你会为家人朋友做一顿美味佳肴而幸福。相反, 若是硬要一个画家去唱歌, 他或许会感到苦不堪言。所以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 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或者说,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如果对某种职业感兴趣, 就会对该种职业活动表现出肯定的态度, 并积极思考、探索和追求。

(二) 职业兴趣的概念。

职业兴趣是一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 对工作的适应能力, 表现为有从事相关工作的愿望和兴趣, 拥有职业兴趣将增加个人的工作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和职业成就感。据研究, 如果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有兴趣, 能发挥他全部工作才能的80%~90%, 并且长时间保持高效率不感到疲劳;而对工作没兴趣的人, 只能发挥全部才能的20%~30%, 也容易感到精疲力竭。 一般情况下, 如果个人兴趣类型与职业环境是一致的, 我们就称之为有“职业兴趣”。比如一个心思缜密、踏实勤奋的人从事会计行业, 或者, 一个喜欢社会交往、头脑灵活的人从事营销工作等。反之, 如果对所从事的工作, 没有“职业兴趣”, 比如一个喜欢交际、善于表达的人从事会计工作, 一个沉默寡言、不善言辞的人, 却从事营销工作, 这往往会事倍功半, 不得要领, 必然会降低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工作满意度也会随之下降, 从而产生困惑和迷茫, 甚至会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产生比较严重的影响。 从以上两点看, 兴趣与职业兴趣两者之间是一种交叉的关系, 两者具有诸多相同特点, 但也有本质的区别。

(三) 理论界对职业兴趣的界定。

国外有两种普遍的定义, 一种是Hanso认为职业兴趣是喜欢且持久的一种取向, 是了解一个人职业和教育行为有用的工具;另一种是Holland 的职业与环境匹配理论, 认为职业兴趣和人格特质具有相同意义, 是人格特质和工作环境的一致。国内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龙立荣等人认为职业兴趣是兴趣在职业选择活动方面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体现了职业与从业人员之间的相互影响, 换言之, 职业兴趣是个人兴趣在职业上的体现。刘广珠指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当兴趣直接指向与职业有关的活动时, 就称之为职业兴趣。李永鑫认为: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或者说, 兴趣是指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一个人对某种职业感兴趣, 就会对该种职业活动表现出肯定的态度, 并极积思考、探索和追求, 这种兴趣我们就称之为职业兴趣。职业兴趣在人们的职业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 职业兴趣理论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

1.职业兴趣理论的历史演进。

Strong (1927) 和Kuder (1939) 是职业兴趣研究的先驱。Strong和Kuder为职业兴趣的系统研究做了全面的准备, 他们采用实证法来构建量表。首先比较各个效标群体 (即特殊职业群体) 与一般参照群体之间在各种职业活动上存在的差异, 然后将有差异的因素构建成该职业的兴趣量表。Kuder 偏好记录表共有10 个宽泛的领域, 分别代表10 种职业兴趣:户外类、机械类、计算类、科学类、说服类、艺术类、文学类、音乐类、社会服务类、文秘类。Roe (1956) 根据职责、能力和技能, 将职业分成6个水平。同时职业也被相应的分成8个领域:技术、户外、科学、一般文化、艺术与娱乐、服务、商业接触、组织。Roe假定, 根据职业活动过程中人际关系的程度和性质, 8个领域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特定的圆形排列来表示, 邻近的领域比不邻近的领域在人际关系的程度和性质方面更相似。美国职业指导专家Holland 提出“职业兴趣是人格的体现”——职业人格与环境相匹配的理论。考虑到对个体行为的解释与预测需结合个体所在环境的特点, Holland 将环境划分为六种模式, 模式的特点是由占优势比例的人的职业兴趣来体现的。Holland 用于对六种环境模式进行评价的技术来自Linton 的思想, 即通过统计环境中各种人格类型的分布情况来判断环境的类型。环境提供了相应人格类型的人发挥其兴趣与才能的机会, 并强化相应的人格特质和职业兴趣。他于1959年系统提出兴趣类型理论, 将人的职业兴趣分为:现实型 (Realistic) 、研究型 (Investigative) 、艺术型 (Artistic) 、社会型 (Social) 、管理型 (Enterprising) 和常规型 (Conventinoal) , 这六种职业类型其实就是六种人格类型。因此Holland 的职业兴趣类型理论也可称为人格类型理论, 简称RIASEC 理论。Gati 认为, 兴趣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可能经过连续的几步, 在每一步中, 个体兴趣在某一特殊水平上、某一特定兴趣领域内产生分化。并根据Hollnad 的正六边形模型中有关相邻各职业群体之间距离相等的这一假设具有局限性, 提出了三层次模型。他认为在六种职业类型 (RIASC) 中, R 和I 两类型之间较为相似;A 和S 两类型之间较为相似;E 和C 两类型之间较为相似。而这三大类 (RI、AS、EC) 职业群之间的关系则较远。Gati 假设:人们进行选择的第一步是先决定在三条路线中走哪一条, 这三条路线是:现实/研究路线, 艺术/社会路线, 经营/常规路线。Prediger 提出把Holland 六边形放到一个空间里, 六边形的两边就存在两个空间, 将此作为正六边形的两个维度。Prediger 于1976年定义了4 种具体的工作任务:数据、观念、事、人。他将它们两两组合形成具有两极性的两个维度-人和物维度、数据和观念维度, 并考察了与Holland 量表相关之间的匹配程度, 创造性地将它们与Holland 的六边型结合起来, 最终形成了维度模型。Tracey 和Rounds 在评估了Holland 的六边形模型、Prediger 的维度模型、Roe 的分类理论以及Gati 的层级模型后, 提出了职业兴趣的结构是球形的假设。他们认为, 职业兴趣结构由3个维度构成:人物/事物、资料/观念和名望 (prestige) 。其中, 前两个与Prediger (1982) 的维度相一致, 而名望则是区别以往职业兴趣结构的一个必要的维度。

2.职业兴趣理论的发展趋势。

从上述的理论发展来看, 职业兴趣的结构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经过多年的发展, 随着对职业兴趣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这类测验的重要性、科学性和实用性。而在诸多理论当中, Holland的职业兴趣理论由于其完整性、兼容性和可操作性, 被广泛教育、培训、企业管理等领域并受到很好的效果。尤其在国内, 职业兴趣的理念引入时间不久, 目前各个高校使用的职业兴趣测评系统基本都是参照Holland的职业兴趣理论编订, 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Holland的职业兴趣理论在国内的被认知度和接受程度。但任何理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 Holland职业兴趣理论亦不例外, 其所包含的职业兴趣类型只能从某个方面判定被测试者的个人情况, 不排除随机性和偶然性的可能, 因此, 不论何种理论, 只有不断发展研究, 和具体实际相结合, 才能与时俱进, 不断进步。

(五) 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

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择业就业时往往出现盲目定位、随意选择的现象, 不能很好地将个人爱好、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和知识构成形成对接。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引入国内尚不久, 在理念灌输和知识传授上还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 但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岗位诉求之间的矛盾迫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不得不重新审视教育教学的方向问题, 如何找到切入点, 更直接有效地为学生找到适合其自身发展、与其性格、专业、学历契合度高的职业成为就业指导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试图从职业兴趣的角度出发, 利用调查取样、数据分析、制表绘图等量化研究的方法, 针对学生群体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横纵向比较分析, 最终得到职业兴趣是大学生择业就业方向把握的内在驱动力这一结论。

2.研究工具。

经过上述分析, Holland职业兴趣理论已成为目前国内众多高校普遍采纳的主流理论, 并且已经过实证检验确实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测试方法, 其六边形职业人格模型也成为比较权威的测试工具。本研究拟采用Holland职业兴趣测试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 并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为所得结论提供参考依据。

3.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来自于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的在校高职生, 分别来自于粮食工程系、商务外语系、机电工程系、经济贸易系和艺术系5个系, 共计人数400名, 男女比例为1:1 (男:200人, 女:200人) 。

4.研究步骤。

我们针对高职生的特点制作了400份职业兴趣调查问卷, 对范围内的400名学生予以发放, 并在特定地点进行测试和调查, 接着对其中的有效问卷进行汇总整理, 然后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最后通过所得数据得出本文的结论。

二、高职生职业兴趣调查与分析

(一) 问卷构思与框架设计。

1.问卷整体构思。

本次调查问卷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调查学生感兴趣或自身擅长的职业类型和职业行为;第二部分为职业能力类型自评;第三部分为职业价值观测试。问卷依据Holland职业兴趣测试量表改编。

2.问卷框架设计。

问卷共设计196个项目, 全部为选择性项目。第一部分即学生感兴趣或擅长的职业行为调查共设计项目180个, 根据Holland职业兴趣六边形模型理论将被选择职业分为研究型、艺术型、现实型、社会型、常规型、管理型六大类, 我们将从这六大类职业类别中细化出180种职业行为, 每个项目有“是/否”两个选项供被调查者选择;第二部分即职业能力类型自评共设计12个项目, 分别列举了机械操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艺术创造能力、解释表达能力、商业洽谈能力、事务执行能力、体力能力、数字能力、音乐能力、交际能力、领导能力、办公能力这12项职业能力, 每种能力大小分为高中低三级, 与之对应的是从7分到1分的选项, 7分为最高, 被调查者可根据自身经验和条件, 通过与同龄人横向比较得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结论;第三部分即职业价值观调查共设计四个项目, 分别让别调查者选择出他/她所看重的方面, 包括他/她认为最重要和次重要的以及最不重要和次不重要这四项。每一项都列出了人们在选择工作时通常会考虑的9种因素, 如工资高、福利好、工作环境 (物质方面) 舒适、人际关系良好、工作稳定有保障等因素。

(二) 调查过程。

本次问卷调查主要选择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上进行, 共随机选择了5个系, 每个系挑选出一个专业进行测试, 这五个专业分别是食品加工、商务英语、机电一体化、市场营销和室内设计。这样安排是为了试图找到不同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求职心态, 也可以通过调查结果的多样性反映出不同特点的大学生职业兴趣之所在。问卷采取不记名调查方式, 共发放400份, 收回有效问卷400份, 问卷结果经过分类整理统一输入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汇总分析, 最终得出量化图表和所需数据。

(三) 结果与分析。

1.职业兴趣倾向 (第一部分) 测试结果与分析。

我们将从职业兴趣类型的总体特征、职业兴趣类型的性别差异、职业兴趣类型的专业差异、职业兴趣类型的地域性差异及职业兴趣类型的独生子女与否差异这几个方面分别作出分析, 以求结论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1) 职业兴趣类型的总体特征。

根据测试结果, 180种职业行为所涵盖的六大类职业兴趣类型得分最高者被视为受访者的职业兴趣倾向。从SPSS分析所得出量表上可以看出 (图1) , 有45%的学生选择社会型为自己的职业兴趣类型, 所占比例最高, 这部分同学倾向于社会交往性的工作, 个性外向, 好奇心强, 对新鲜事物容易产生浓厚兴趣, 在和周围人交流过程中擅于倾听, 乐于帮助身边的人, 对工作能保持足够热情。这类学生适合的职业有以下几种, 如营销类人员、教师、学校领导者、导游、社会福利机构工作者、社会群众团体工作者、咨询人员、思想工作者等。

有18%的学生选择管理型。这类学生有着对成功的强烈渴望, 热衷追求权力、权威和物质财富, 具有领袖气质和才能。喜欢竞争、敢冒风险、有野心、抱负。为人务实, 习惯以利益得失, 权利、地位、金钱等来衡量做事的价值, 做事有较强的目的性。这些学生希望通过训练和学习具备经营、管理、劝服、监督和领导才能, 以实现机构、政治、社会及经济目标的工作。适合的职业有项目经理、销售人员, 营销管理人员、政府官员、企业领导、法官、律师等。

有12%的学生选择艺术型。这类学生喜欢从事艺术性的工作, 个性特点具备艺术家的气质和潜力, 具有良好的创新力和艺术表现力, 具有某些艺术技能, 喜欢创造性的工作, 不喜欢硬性任务, 富于想象力, 情绪丰富, 重视精神胜于重视物质。适合的职业有演员、记者、诗人、画家、作曲家、编剧、舞蹈家、音乐教师、雕刻家、摄影家、室内装潢专家、服装设计师等。

有13.5%的学生选择常规型, 这类学生尊重权威和规章制度, 喜欢按计划办事, 细心、有条理, 习惯接受他人的指挥和领导, 自己不谋求领导职务。喜欢关注实际和细节情况, 通常较为谨慎和保守, 缺乏创造性, 不喜欢冒险和竞争, 富有自我牺牲精神。适合的职业有秘书、办公室人员、记事员、会计、行政助理、图书馆管理员、出纳员、打字员、投资分析员等。

有9%的学生选择现实型。这类学生愿意或擅长使用工具、机器从事操作性工作, 动手能力强, 做事手脚灵活, 动作协调。偏好于具体任务, 不善言辞, 做事保守, 较为谦虚。缺乏社交能力, 通常喜欢独立做事。他们对要求具备机械方面才能、体力或从事与物件、机器、工具、运动器材、植物、动物相关的职业有兴趣, 并具备相应能力。适合的职业有计算机硬件人员、摄影师、制图员、机械装配工、厨师、技工、修理工等。

而仅有2.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研究型, 所占比例在图上几乎没有显示。这类学生倾向于思想家而非实干家, 抽象思维能力强, 喜欢独立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知识渊博, 有学识才能, 不善于领导他人;考虑问题理性, 做事喜欢精确, 喜欢逻辑分析和推理, 不断探讨未知领域。而与这类学生相匹配的职业有科研人员、科技工作者、实验员、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植物学家、动物学家、科学报刊编辑、地质学家等。

以上数据虽未能涵盖整个学院所有高职生, 但因数据来源为5个专业的学生, 其中文理科比例适中, 因此结果还是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 从中可以初步把握大多数高职生对职业兴趣的认知程度和选择未来职业的心态。

通过上述调查得到以下结论, 高职生由于受学历限制, 知识体系和结构尚不完善, 研究能力有限, 并且高职生的专业设置大多针对社会生产第一线, 因此学生的职业兴趣类型就呈现出偏重实务性工作, 对研究性工作则没有太多兴趣, 这就出现了研究型职业被大部分学生忽略掉的现象。高职生的特点是实践能力强, 有专业上的一技之长, 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 而大多数学生喜欢选择上升空间大、自由性较强的职业, 不但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 增加社会交往, 积累社会经验, 而且能够在社会型职业当中得到能力的发挥和体现, 并能够得到一份稳定的收入和相应的社会保障, 因此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倾向于社会型职业。其他的几种职业类型分布较为平均, 呈现均衡态势, 意味着这些高职生在选择职业兴趣的时候有着强烈的目的性, 这多少与学生的家庭环境, 家庭关系以及地域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外, 从以上职业兴趣倾向调查结果来看, 高职生对从事体力劳动或机械类劳动兴趣不甚浓厚, 从一个侧面说明高职院校对于机械技能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开发还有待增强, 多数高职生并未熟练掌握专业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 只是寄希望于靠未来不确定因素拓展自我的发展空间, 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2) 职业兴趣类型的性别差异。

采用第一环节的测试得出了如表1所示的性别差异量表, 根据量表显示, 每种职业兴趣类型男女生所占比例均有所差异。绘制成矩形图后也可以清楚地看到 (图2) , 男生在现实型、管理型和社会型这三个类型上较为突出, 尤其在现实型和管理型上, 均高出女生10个百分点以上;而女生则在艺术型、常规型、研究型上较之男生优势比较明显, 尤其在艺术型和常规型上基本是男生的两倍以上, 而在社会型方面, 男女生比例基本持平, 女生数量略高于男生。

从以上数据可得出, 男生在现实型和管理型上优势较大, 因为男生较之女生具有先天的体力优势, 在处理问题上相对理性, 动手能力强, 擅长逻辑推理, 空间感较好, 对机械等工具的使用有较强的领悟力和掌控力, 并且男生对管理者职位的诉求较多, 具有很强的冒险精神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因此, 更适合从事机械性劳动和管理性的工作, 如技工、机械维修工、装配工、项目经理及企业主管等;反观女生方面, 在艺术型和常规型和研究型的表现均高于男生, 其结果和女生的特质相吻合, 倾向艺术型的女生更多地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个性比较鲜明, 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幻想, 是典型的理想主义者和浪漫主义者;倾向常规型的女生具有典型的女性特质, 做事细致, 有耐心, 思想较为保守, 遵从规范, 自律性强, 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而这些特质男生大多有所欠缺, 因此在选择职业兴趣的时候男生会主动避开这些职业。男女生比例大致相同的主要体现在社会型方面, 这和目前高职生普遍存在的心态是一致的。

(3) 职业兴趣类型的专业差异。

经过对职业兴趣测试问卷中专业因素的比照分析, 得出以下数值, 可以看出, 各专业对职业的兴趣倾向亦存在明显差异。 (见表2)

本次调查所选择的专业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而专业特点决定职业兴趣的现象在这次测试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为了研究方便, 我们暂将这五个专业分为文科和理科两大类, 食品加工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以及市场营销专业属于理科类, 室内设计和商务英语属于文科类。对专业的划分仅仅以高考入学理科生和文科生的多少为依据, 没有绝对的划分界限。我们试图通过对这两类专业的分析找到不同专业性质对职业兴趣的影响和决定意义, 并且从中得到职业兴趣类型和专业之间相互选择的内因和规律。

通过横向的比较, 理科类专业比较倾向于现实型、社会型和管理型这三种职业兴趣类型;文科类专业比较倾向于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和常规型。从职业兴趣类型的分布状况可以看出, 专业的不同所影响的不仅仅是知识结构的差异, 还会影响到学生择业的兴趣指向, 做好这方面的分析也成为就业指导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理工科的学生思维逻辑性较强, 倾向于智力分析性质的、有条理性的工作, 而现实型和管理型职业就很好地符合了这一点, 而高职院校的理工科以男生居多, 结合男生的优势和特质, 在职业兴趣的选择上更倾向于以上两种类型。而社会型的集中则反映出理工科学生对社会性活动的热衷和向往, 与这类学生相对应的职业有教师、咨询人员、营销类人员等。文科类学生偏向艺术型和常规型, 这和文科生的特点密不可分。文科生思维较为感性, 对艺术和文学类的事物较为敏感, 喜欢将生活艺术化, 以此来达到自我表现的目的, 加之文科类多为女生, 符合女生所特有的职业兴趣倾向。社会型在文科生中也占多数比例, 文科类学生多对社会交往比较感兴趣, 加之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较之理科生与社会型职业更为匹配。

(4) 职业兴趣类型的地域性差异。

地域性差异在职业选择中的影响往往被忽视, 在现实中, 很多学生在选择未来职业时都会将地域因素纳入考虑范畴, 实际上这其中也隐含了某种规律。本文涉及的地域以城市和乡村作为划分标准, 仅用来研究家庭所在地位于城市与否对职业兴趣有多大程度的影响, 及这些影响是如何体现的。从表3的矩形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 来自城市的学生多倾向于研究型、艺术型和社会型, 而研究型和艺术型横向比较起来更为显著;来自乡村的学生更倾向于现实型、常规型、社会型和管理型, 而现实型、常规型则显得尤为突出。由表3可见, 来自城市的学生与职业的选择多以自我追求和自身感受为目的, 由于城市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较好, 无额外负担, 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 具有强烈的冒险精神和好奇心, 对职业的选择多以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为目标, 同时, 对社会性事务参与欲较强, 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价值追求, 因此这类学生倾向研究型和艺术型的居多, 这其中尤以女生占多数。来自乡村的学生其职业兴趣多分布在实务性的职业上, 因为农村学生家庭条件相对较差, 环境较为闭塞, 对新鲜事物和观念的引入吸纳还存在滞后现象, 加之一些家庭带来的额外负担, 导致农村学生性格内敛, 怕承担风险, 不能很好的融入城市生活, 但这类学生也有很多自身优势, 如肯吃苦耐劳, 为人踏实本分, 讲诚信, 乐于帮助他人, 自觉服从规章制度, 有强烈的进取心。因此, 在职业兴趣类型分布上农村学生多集中在基层和生产第一线的职业中。

(5) 职业兴趣类型的独生子女与否差异。

是否是独生子女也是我们要考察的因素, 通过数据显示, 它对职业兴趣类型分布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经过数据整理分析, 可以在表4看到, 独生子女的职业兴趣类型倾向于研究型、艺术型和管理型, 而非独生子女的职业兴趣类型倾向于现实型、社会型和常规型。上组数字反映出, 独生子女对职业的选择更多依照个人条件和自我价值追求, 这类学生从小受到更多的关爱和照顾, 在个别家庭甚至有“娇生惯养”的现象, 个性比较鲜明, 对家人和周边存在一定的依赖感, 工作目的性明确, 对职业生涯有着良好的规划。而非独生子女对职业的选择更多以家庭因素为参照, 由于兄弟姐妹的存在, 使得这类学生从小会主动关照他人, 懂得分享, 能主动为他人分担, 具有奉献精神, 生活独立性较强, 但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却不能明确目标, 瞻前顾后, 常常随着外界情况变化更改自己的目标。因而在选择职业上往往以实务性职业为主, 以稳定的收入为首要目标。

2.职业能力类型自评结果与分析。

此项目通过被调查者对问卷所列举的12项能力进行逐一自评, 得出平均数值, 测试出高职生职业能力的最高值和最低值, 以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方向予以矫正, 及时弥补学生的不足, 做到未雨绸缪, 有备无患。在测试的过程中, 没有针对不同专业职业能力进行专门采集, 不同专业之间也没有进行横向比较, 得出的平均值仅反映高职生职业能力的普遍状况, 不代表某一层次或群体。在“最不重要”和“次不重要”的选项里, 大多数学生现阶段对较高的社会地位没有太多欲望, 这说明学生普遍比较务实, 没有浮躁的心态。对于工作的紧张与否, 大多数学生也表示不太在意, 这说明学生看重的是一份工作是否能提升个人价值, 实现未来高品质的生活, 所以这份工作是否紧张则很少被考虑到。这些学生也反映出高职生择业就业的普遍心理动向和基本诉求, 在崇尚个性的时代, 能否尽早达到个人成功才是第一要素, 而按部就班、缺乏激情、不能得到上升空间的职业已经逐渐不被学生所认可。职业能力自评实际上是测试被调查者的职业定位, 而这种定位是自我定位和社会定位的统一, 只有在充分了解自身和职业的基础上才能给自己一个准确的职业定位。表5所显示的数值从客观上反映出了高职生的职业定位, 通过能力的高低区别出职业类型的分布。表中显示得到最高分的职业能力是“交际”, 显现出目前高职生的社会交往欲较强, 对自身的交际能力颇为自信, 也体现出高职生已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和社会阅历, 能够独立自主地完成社会性事务, 这也是大学生走出校门踏入社会必备的一项至关重要的能力。在职业兴趣测试中, 大多数学生倾向于社会型职业也说明高职生乐于社会交往, 这也反映出高职教育的特点和高职院校的办学初衷。表中平均得分最低的一项是“科学研究”, 这也是高职生普遍缺失的一项职业能力, 由于教育模式和教学目的的差异, 高职生在理论研究上存在着先天不足, 其知识构架和信息储备尚不足以支撑科学研究工作, 仅以指导实践为目的, 用最短的时间提高技术水平, 已达到学以致用。当然, 必要的科学研究也是不可或缺的, 在对技术的掌握基础上进行技术革新亦是高职教育的目的之一, 这方面职业能力的缺失将会成为从业者进一步深化职业发展路径的障碍。其他的职业能力得分较为平均, 反映出高职生各方面能力都具备, 但却没有某项显著突出, 这些职业能力根据每个专业的不同还有待针对性的培养。

3.职业价值观调查结果与分析。

问卷第三部分列出了9种职业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形式, 学生根据自我经验和第一感觉选出其认为最重要和次重要以及最不重要和次不重要的项目,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 (见表6) , 受访者最看重的价值观因素是“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 占总数的34%, 觉得次重要的是“工资高、福利好”, 占21%;在最不重要和次不重要的价值观因素中, 大多数学生选择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工作不太紧张”, 分别占总数的42%和49%。从结果可以看到, 选择“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特长”的学生对个人价值的实现及工作的上升空间有着强烈的诉求, 渴望得到社会承认的心态比较普遍, 这类学生大多目标较为明确, 进行过较为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 自信心强, 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胜欲。选择“工资高、福利好”的学生对生活水平有着较高期待, 这一点在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之间无明显差异, 和当前社会主流价值观相一致。

Ps:1.工资高、福利好;2.工作环境 (物质方面) 舒适;3.人际关系良好;4.工作稳定有保障等因素;5.能提供较好的受教育机会;6.较高的社会地位;7.工作不太紧张;8.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9.社会需要与社会贡献大

三、优化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 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

通过这次高职生职业兴趣调查, 不难发现学生的总体职业兴趣多分布于社会型方面, 而其他几种职业兴趣类型则无明显差异, 这种结果的出现反映出当前高职生注重社会能力的培养, 向往社会交往, 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良好心态, 这和现阶段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的现状相对应, 但从侧面也反映出高职生心态浮躁, 盲目就业的趋向;反观现实型、研究型和常规型这三种兴趣类型, 其所占比重与社会型相比呈较大反差, 这种趋势在职业院校里比较反常, 高职院校应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职业人才为办学理念, 技能培训尤其是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是重中之重, 而当前高职院校的技能培养明显没有跟上社会生产的现实需求, 存在教学与实践脱节, 理论指导浅尝辄止, 实践教学点到为止的现象, 直接导致理工科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不了浓厚兴趣, 对专业对口的职业消极抵制, 造成大量技能型专业毕业生争相谋求岗位, 但真正的加工类、机械类、电子类、维修类等要求基本熟练技能的用人单位却无人可用的窘境。职业技能水平低下也使得研究型人才严重缺失, 高职生在校学习时间较之本科生少, 要求学生短短两年时间在知识结构完善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未免太过苛刻, 但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如何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上做到创新则是高素质职业者的发展趋势, 所以高职院校一定不能忽视理论研究和技术革新的探索。因此, 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力度势在必行。笔者有三点建议:第一, 加大投入, 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 包括实验室、实习基地、多媒体教学设备、相关专业器材等, 使学生易于接受并对专业学习产生兴趣, 而教学的软硬件水平也是衡量一所高校教学水平的指标之一;第二, 优化教师队伍, 加快引进和培训, 建立一支专门化、专业化、职业化的教师队伍。目前, 许多高职院校正处于起步和建设阶段, 教师配备不甚合理, 许多教授技能课程的教师专业水平不能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需求, 甚至一些教师根本没有相关专业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就无法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 误人子弟也就在所难免了;第三, 培养良好的学术氛围, 以产学研为导向, 深化知识结构, 引导学生找到学习乐趣, 并开展多种多样的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研究, 为职业技能的拓展打下基础。

(二) 加强高职生职业兴趣取向的引导。

从本次调查来看, 出现了较大比例职业兴趣与专业方向不一致的情况, 比如一些理工科专业的学生, 大部分的职业兴趣倾向于社会型、管理型, 对重视程序规范、重视技术熟练程度的常规型、现实型工作则没有多大兴趣,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一方面如上文阐述是学校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力度不够,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职业院校对学生的职业兴趣缺乏引导, 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混沌模糊, 对专业的了解也不够深入。笔者建议可以邀请企业家、职业咨询师走进校园开设讲座, 对学生提出的关于专业和自我认知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 并对学生的职业兴趣予以分析指导, 给出合理化建议。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发掘学生的兴趣点, 找到学生在此过程中暴露出的薄弱环节, 查遗补漏, 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之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 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机制。

就业问题从一个社会问题的单元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也就在短短几年时间, 高校对于就业的重视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因此我国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体系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现阶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就业指导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 教学和行政彼此牵扯, 使得前者承担了许多与就业指导本身无关的工作。二是缺乏合格的师资队伍, 很多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是由基础理论课教师临时兼任, 这些教师未经过专业培训, 没有资质证明, 在信息占有和知识储备上均无法达到指导、咨询、测评等工作的要求。三是课程教学内容浅显, 形式单一, 只注重理论传授, 不注重能力培养, 很多教师没有对就业市场进行过调研, 讲述内容多引用旁人, 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较为欠缺, 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不大。四是只重视书本知识的灌输, 忽视学生的心理建设, 尤其是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无法给予学生关于未来人生的建议。笔者建议:首先, 明晰部门职能, 将就业指导部门独立出行政体系, 将就业指导当成一件大事来抓;其次, 建立一支专业化、专门化、职业化的教学队伍, 对教师组织专业培训, 要求教师持证上岗, 即必须具备职业咨询师资格, 组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 深入用人单位考察, 收集材料, 总结经验, 将第一手信息带到课堂;再次, 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让就业指导走出课堂, 从全方位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开展各种形式的就业咨询、创业讲座和心理辅导, 将就业工作落到实处;最后, 要搞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从学生职业兴趣取向出发, 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学, 同时, 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以赛带学, 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灌输下去。

(四) 转变教育模式, 重视个性发展。

职业兴趣类型测试结果显示, 学生职业兴趣呈现多元化分布, 说明学生在选择职业时除了专业因素、家庭背景外更多会参考自身的价值和兴趣取向, 个性的发展潜移默化的决定了学生未来发展的路径。但目前高校的教育模式却没有针对学生个性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 普遍采取的是“一锅炖”的教学模式, 虽然大幅度减少了就业指导教师的授课压力, 但在指导效果上却大打折扣, 一些学生因得不到及时指导而错过发展时机的案例比比皆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该做到以人为本, 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关注学生生涯规划, 在具体工作中应凸显人性化、个性化, 从专业特点、个性特征和职业兴趣方面关注学生动向。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1) 开展多种形式的问卷调查活动, 从总体把握学生心理动向, 了解学生职业兴趣指向, 有针对性地予以辅导; (2) 分期对在校生进行职业兴趣测试, 以此为基础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3) 分析学生个性特征, 课堂上有针对性的予以辅导, 做到因材施教; (4) 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教授内容也需改进, 针对不同群体做出不同指导, 做到“区别对待”, 从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职业兴趣与职业选择 篇3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职业兴趣的概念、分类、因素、测评和职业选择的概念、步骤、因素、要点,希望能对大学生职业兴趣与职业选择的自我认知有所帮助。

关健词:兴趣 职业兴趣 职业 职业选择

一.职业兴趣

(一)职业兴趣概念

需要产生兴趣。兴趣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提高工作效率,调动人的全部精力:当一个人以敏锐的观察力、高度的注意力、深刻的思维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投入工作时,他的工作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职业兴趣是一个人探究某种职业或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特殊个性倾向。它使个人对某种职业给予优先的注意,并具有向往的情感。兴趣爱好不同,职业兴趣就有差异。职业兴趣是职业生涯选择的重要依据;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才能;是保证职业稳定、职场成功的重要因素;影响职业定向和职业选择的重要因子。

(二)职业兴趣分类

根据霍兰德的划分,职业兴趣分为六种类型。

1.常规型。尊重权威和规章制度,喜欢有秩序的、安稳的生活。惯于按照计划和指导做事,按部就班,细心有条理。不习惯自己对事情作判断和决策,较少发挥想象力。没有强烈的野心,不喜欢冒险。

2.艺术型。热爱艺术,富于想象力、拥有很强的艺术创造力。乐于创造新颖、与众不同的成果,渴望表现个性,展现自己。做事理想化,追求完美。擅长用艺术形式来表现自己和表现社会。进行艺术创作或创新时,不喜欢受约束和限制。

3.实践型。喜欢使用工具或机械从事操作等动手性质的工作,动手能力强,通常喜欢亲自体验或实践理论和方法甚于与其他人讨论,一般不具有出众的交际能力,喜欢从事户外工作。

4.社会型。乐于助人和与人打交道,乐于处理人际关系。喜欢从事对他人进行传授、培训、帮助等方面的服务工作。愿意发挥自己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引导别人。通常他们有社会责任心,热情、善于合作、善良、耐心,重视社会义务和社会道德。

5.研究型。喜欢理论研究,潜心于专业领域的创新和应用;喜欢探索未知领域,擅长使用逻辑分析和推理解决难题。不喜欢官僚式的管理行为过多地影响研究工作。

6.管理型。对其所能支配的各种资源能够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喜欢影响别人、敢于挑战,自信、有胆略、有抱负,沟通能力出色,擅长说服他人,追求声望、经济成就和社会地位。

(三)职业兴趣因素

1.个人的需要。人的社会需要或精神需要是持久的、稳定的、不断增长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发展的。情感也是一种需要,兴趣与情感密切联系着。一个人对某项事物没有产生情感,也就不会对它发生兴趣。情感越丰富,兴趣也就越深厚。兴趣越深厚,就越能左右其职业生涯。

2.家庭的环境。家庭环境的熏陶对其职业兴趣的形成具有十分明显的导向作用。家庭因素对职业取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择业趋同性与协商性等方面。

3.受教育程度。个人自身接受教育的程度是影响其职业兴趣的重要因素。个人学历层次越高,接受职业培训范围越广,其职业取向领域就越宽。

4.社会的因素。社会舆论对个人职业兴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府政策导向、传统文化、社会时尚等方面;兴趣和爱好是受社会性制约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文化层次的人,兴趣和爱好都不一样。

5.职业的需求。职业的需求是一定时期内用人单位可提供的不同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总需求量,它是影响个人职业兴趣的客观因素。

(四)职业兴趣测评

职业兴趣测评有专门设计的测评量表。一般分为相关的几个部分,被测试者按测评要求完成,最后得出测评结果。比如,霍兰德把职业兴趣分为六种类型,每种类型对应不同的特点和职业,六种类型的分数之间做一个对比,分数在某一个类型上越高表明对这个类型的工作越感兴趣。

一般职业兴趣测评可以通过在线测评或使用专用测试软件的方式进行,职业兴趣测评量表设定几个重点测评的部分,每个部分测验没有时间限制,但一般会要求测试者尽快按要求完成。

二.职业选择

(一)职业选择概念

职业选择是个人对于自己就业的种类、方向的挑选和确定,是人们真正进入社会生活领域的重要行为,是人生的关键环节。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职业生涯扬帆于选择。道路是选择的结果。选择决定人生。职业选择决定职业生涯。今天的现状是几年前选择的结果,今天的选择决定几年后的职业状况。成功者选择了正确的道路,而失败者选择了错误的道路。职业选择要结合工作经验、所受教育、性格倾向的程度、智力水平、身体条件、社会资源等各种因素,确定下一步或下几步的职业怎么走。不考虑自己的性格秉性,不考虑自己是否适宜从事某个职业是职业选择的误区。

(二)职业选择步骤

1.探索与成形。探索即根据自己的常识、经验和能力,来收集各种感兴趣的有关职业信息。成形就是在上述基础上进行具体的定向。主要考虑所确定的职业生涯方向的价值、目的和能够获得的报偿等因素。

2.选择与澄清。选择就是分析、考虑并初步选择确定具体的职业目标。澄清就是在初步选择的基础上,从多方面自我质疑,最终确定好具体的职业目标。

3.坚定与矫正。即就职的坚定或矫正。就职即按照既定职业目标实施,走上工作岗位。坚定或矫正包含着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个是如果所选择的职业目标是正确的,那就坚定地走下去;另一个是如果所选择的职业目标是部分不正确或完全错误的,那就适时部分地更正,重新选择更合适的正确职业目标。

4.总结与提高。总结就是对职业选择做评估、做鉴定。通过总结发现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提高就是在自我总结的基础上,勇于实践,不断积累职场智慧,力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丰富精彩的人生。

(三)职业选择因素

1.兴趣。人的兴趣在职业选择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工作有兴趣,能发挥他的全部才能的80%—90%,并且长时间保持高效率不感到疲劳。相反对工作没有兴趣的人,只能发挥全部才能的20%—30%,也容易精力疲乏。

2.气质。气质是人的一种心理特征,它是与生俱来的一种特性。气质对人们所从事的职业性质和工作效率都有一定的影响。在职业选择时要结合不同类型气质的特点,考虑与之相对应的相匹配的职业。

3.性格。性格是指一个人在先天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和不同环境熏陶下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由于人们从事的职业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因而对其性格特点也会提出不同的要求。心理学家认为,每一类性格都有与之相适应的职业范围。

4.能力。在职业选择上,能力因素起筛选作用,各人根据能力的高低和能力优势确定其职业意向。在人才市场上,毕业生租用人单位都把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都有职业活动对特殊能力的要求。

(四)职业选择要点

1.地域。地域选择首当其冲。地域对一个人职业选择与发展极其重要。地域可能会成为限制一个人发展的瓶颈。企业设立时一般会考虑选择和自己配套的区域,你在职业选择时当然也要考虑适宜发展的地域。

2.行业。自己适合做什么行业,一旦确定,就要考虑:行业有没有内在连续性。其道理在于,保持你的职业资源的不断升值增值,而不是把精力浪费在不同的行业里,这个道理非常适用于职业的选择。在职业选择上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没有选对行业。

3.企业。企业是个人职业的承载平台,是个人职业生涯不断得以拓展、得以精彩展现的舞台。一个好的平台往往能够让人得到成长和锻炼,不断获得职业能力的提升,不断增强个人对于职业的信心和兴趣,不断促进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

4.职业。所谓职业就是你所从事的具体职能比如营销、财务、行政、管理或者业务。职业要选定主战场,要尽可能地到企业的主战场耕耘。主战场就是那些最能够直接提供价值的部门,主要是业务部门。比如,企业的财务、人力资源、战略规划部门等等就是主战场。

参考文献

1.于泳红.著《大学生的职业生涯选择——职业生涯选择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5期

2.吴俊华、张进辅.著《我国大学生职业兴趣的特点调查》.:《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2期

3.潘子彦.著《大学生职业定位的SWOT分析方法初探》.《职业时空》2012年第03期

4.卜晓燕、李燕.著《大一学生职业兴趣与职业价值观的调查与分析》《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1年04期

5.张蔚.著《职业性向测试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实证研究》《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11期

大学生职业兴趣范文 篇4

摘 要: 要教好好初中化学必须在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上下工夫。如何激发中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作者结合化学教学实践,从三方面作出努力:提高教师的化学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遵循化学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利用多媒体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化学素养 化学实验 多媒体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师在备课、上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这一要素。只有激发了学生化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乐在其中。也只有充分提高学生兴趣,变枯燥地接受为主动地索取,才能够有效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但是在苏北农村中学,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导致学生普遍对化学学科不感兴趣,有的学生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如何提高初中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是广大中学老师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笔者将结合几十年的农村初中化学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的看法。

一、提高化学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师的人格魅力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学生最直观的、活生生的榜样。教师职业素养在迅速发展的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而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促进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养成。

那么,化学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呢?有人将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分为四个发展阶段:新手阶段一两年,这是教师能够顺利适应教学的阶段;二是苦练教学基本功,成为优秀选手阶段,这也需要两三年的磨炼;三是形成自己的经验和技能阶段,这期间教师不仅要积累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更需要在本专业理论方面历练,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让自己的教学行为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让自己无论在教学设计还是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甚至细化到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句话都能够找到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的依据;第四阶段是专家阶段,少数教师10年以上,多数教师要25年以上。这是教师成名成家阶段。对于化学教师,一方面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要与时俱进地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对于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胸有成竹。另一方面要在书店和一些网站上多看一些当代化学教育方面的名家最新文章,了解当下化学教学的最新动态,以便自己的教学行为能够与时俱进地适应新环境下的要求。以此同时,要求化学教师教学行为产生根本性改变:首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善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进步、成功都要关注并及时给予鼓励、评价、赞赏,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在教学中要改变教师“权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有人格尊严。其次,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学资源就不再局限于课本,也不再局限于纯化学研究。因此化学教师要善于综合各科知识,善于挖掘课程资源,与社会、家长取得联深入探究学习,做研究型教师。化学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新课程中每章都有探究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自己知道如何进行科学探究、会进行科学探究,善于进行科学探究,若还按照旧版教材的教学思路进行演示,就失去了探究意义,失去了培养学生能力的最佳途径。新课程实施中,会遇到许多新问题,这也需要通过探究活动解决。因此,只有做研究型教师,才能教好化学课程,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二、遵循化学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教学与别的学科有许多不同之处,化学教学包括课堂理论教学、演示教学和实验教学,尤其在实验教学中,现在许多学校都已经具备基本的实验教学资源,化学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教育主管部门给义务教育阶段的所配置的化学实验器材,积极主动地给学生创造自己动手实验的机会,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化学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加深了记忆,更让学生通过亲力亲为体会到化学实验的乐趣,从而对所学知识全面深入地理解。

因此,教师要尽最大可能让学生进行小组实验,还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提出改进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化学课的兴趣。

例如,我在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时,将学生带进化学实验室,将学生分好小组,为每组学生准备实验用品: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药匙、量筒;氯化钠、蒸馏水。给学生布置的任务是:1.小组成员合作配制80g10%的氯化钠溶液;2.让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方法。然后,我明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同时教会学生准确实验托盘天平的方法,以及如何准确量取和搅拌液体等操作方法。在这节化学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非常高,大多数小组都能够顺利完成老师交给的实验任务,极个别小组在老师的点拨和帮助下也顺利完成了实验。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更突出了,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

三、有趣的家庭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有趣的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可以挖掘许多有趣的实验很多,例如:拿一张面巾纸,用手搓揉纸张,不久卫生纸就燃烧了。原理:拿纸的同时,在里面放一点白磷,白磷易燃,很快就有现象了;再如“小木炭跳舞”取入3~4克固体硝酸钾,然后用铁夹直立地固定在铁架上,并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当固体的硝酸钾逐渐熔化后,取小豆粒大小木炭一块,投入试管中,并继续加热过一会儿就可以看到小木炭块在试管中的液面上突然跳跃起来,一会儿上下跳动,一会儿自身翻转,好似跳舞一样,并且发出灼热的红光,有趣极了。这么简单就可以欣赏到小木炭优美的舞姿;还有“鸡蛋跳舞”的实验,我们知道各种蛋壳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当鸡蛋遇到盐酸时,会发生如下反应:

由于生成的CO气体不断地附着在鸡蛋壳表面,等到浮力大于鸡蛋重力时,鸡蛋便逐渐浮起来。当鸡蛋浮到液面时,附着在它上面的气泡破散逸出,这时平衡被破坏,鸡蛋“头重脚轻”,浮出液面的部分转向下面,气泡多的部分露出水面。以后,继续重复以上过程,表现为鸡蛋不断地翻转或上下浮沉,犹如“跳舞”。

总之,化学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及家庭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大学生职业兴趣范文 篇5

二年级数学组

一、课题的提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兴趣是成才的起点。”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和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小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它在人的生活中和学生智力开发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然而近年来,学生厌学情绪趋于严重,而数学本身又具有抽象性,因而大多数学生对数学这一学科非常不感兴趣,相对其它学科而言不愿学的学生多一些,因而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数学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数学的基础性、工具性、应用的广泛性,给数学提出了艰巨的任务,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研究发展空间。

为此,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培养小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的研究》子课题。

二、研究目标、内容与对象

1、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想学数学、爱学数学、学好数学。

2、内容:

(1)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情况调查分析。

(2)学校、社会、家庭对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影响分析。

(3)小学生年龄阶段,性格差异与学习数学兴趣的研究分析。

(4)教师素质对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的影响分析。

3、对象:二年级学生

三、具体措施:

1、增强学习快乐感,培养直接兴趣。

快乐的事,大家都愿去做。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是这个道理。只有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快乐无比的事情,他才有可能被激发出学习的兴趣,才有可能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感到学习是一种快乐,要把握好以下三点:

(1)正确引导。让孩子认识到通过学习可以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明白许多自己现在不懂的东西,可以在学习中、探索中发现许多乐趣。

(2)正确评价,多表扬,少批评。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孩子一旦在学习中有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获得一种被人承认、被人接受的感觉。水滴石穿,量的积累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同样,鼓励这个助推剂,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对某一问题、某一学科的兴趣也就在这一次次的鼓励中得以形成,得以发展。要全面客观的看待孩子的成长,不把书本知识、考试成绩作为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通过正确合理的评价,帮助孩子摆脱学习上的狭隘性。

(3)使孩子一开始就有成功的体验。教师要尽可能使孩子掌握好知识,一开始就让孩子学懂,这样既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又使他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2、明确学习目的,培养间接兴趣。

学习目的的教育应该联系孩子的思想和实际,坚持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通过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事例,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联系起来,这样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孩子对学习有兴趣,就可以激起他对学习的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3、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

孩子具有好奇、好动、好问的特点,教师应充分利用它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的孩子喜欢拆东西,有的孩子愿问为什么,教师和家长若不了解孩子的特点,就把这看成淘气、捣乱,对孩子采取批评、冷淡、不理睬的态度,就会损害孩子智慧幼芽的生长,挫伤他们求知的积极性。对孩子的提问

要回答,如果不会则可告诉他如何查询。或者弄明白后再告诉他。教师要尊重、保护和正确引导孩子的好奇心。

4、创立有利于学习兴趣培养的外部环境

只有肥沃的土壤才能长出好庄稼,只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才可能培养出智力优秀、聪明活泼的孩子。

首先作为老师,即要做学生学习上的老师,又要做学生生活中的益友,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安静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多接触好学生,受其影响,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其次,要让家长以身作则,热爱学习。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身教重于言教。若父母饭后捧一本书,伴一杯茶,端坐书桌前,伏案写作,孩子耳濡目染,也会经常看书、学习。

最后要让孩子们多看一些适合孩子心理发展特点的书。

四、研究时间

2016年3月——4月

确立小课题并制定方案

2016年5月——6月

研究阶段

2016年7月——9月

总结阶段

五、预期目标

1、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由原来的不愿学数学变成积极、主动、爱学数学。

大学生职业兴趣范文 篇6

我校的小学科学采用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教材,它囊括的内容十分广泛,它将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以及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又决定了它将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其活动包括对已知知识的求证、对未知知识的探索以及对生活现象的本质解读。

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但他们目前的认识都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特别是颜色、形状、形态,而对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却没有更深刻的认识。如何才能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而进一步上升到对理性知识的探究呢?通过一个多月的教学我自己总结到了以下几点经验:

(1)教学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体现出层次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给出不一样的要求和付出。例如在设计课堂问题时要有针对性,简单的问题留给学习能力稍差一点的学生,或者是把回答问题的机会先让给他们然后让能力稍强的学生给予补充或纠正。又如在实验小组分配时应该考虑到“以优带差”,将学习能力强的与学习能力弱一些的组合到一起,进行互帮互助;将动手能力强的和动手能力稍差的同学搭配到一起,带动那些不动手的学生一起参与;将不爱学习的学生和喜欢学习的搭配到一起,让他们潜移默化的感觉到学习的乐趣。

(2)让学生成为学习中得 “主人翁”

要想上好每一节科学课就应该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我们的教学中来,例如让学生寻找教学材料,在寻找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一些现象发生的本质,不仅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在教学设计中应考虑让学生自主参与其中,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课前预习新知识,在预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在课堂中提出问题,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讨,然后选择兴趣相近的同学给出猜想,分工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将结果与猜想进行分析对比找出事物出现这种想象的根本原因,最后教师再将学生不能理解的地方加以解释。这样不仅不会出现一言堂的现象,反而还会从本质上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给了他们自主学习、自主参与的机会。

(3)教师要善于发挥语言的魅力

在近一个月的教学中我发现小学生对肯定性语言的敏感度很高,记得在六年级(1)上《杠杆的科学》那节课时,我通过一些直观的图片让学生对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引导他们运用我们前一节课的知识找出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三个重要点后再对比分析出它们之间的差别时,有两个男生的积极性相对很高,并且给出了感性的认识结论。但我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层面一味地在追求自己想要的理论结论,忽略了对他们的肯定,在剩余的课堂时间里,他们的注意力明显有所下降。因此从此事件中我自己认识到了当一个学生观察到了事物表面的现象时,作为教师不能置之不理,我们首先应该对他们的想法给以肯定,然后再设计更多的引导性问题进一步鼓励他们对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循序渐进地诱导出理论知识。

激发职业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篇7

历史学科本身知识面广、内容丰富, 古今中外上下几千年, 纵横几万里, 既有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 又有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和丰富活跃的文化思想, 因此, 我们应该根据历史学科的这些特点,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知者不如好之者。”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也就是说, 在学习过程中, 当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时, 学生在心理上就会主动形成积极开放的意识, 接受能力就会提高, 从而学习效果也会大大提高。那么, 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一以学生为主体

要尊重主体, 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师生、生生之间平等、和谐的民主学习氛围。教学民主性的激励作用显而易见, 许多思维的火花就是在尊重中绽放的。尊重主体就要面向全体学生, 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 特别是要关照到容易被老师遗忘的“角落”, 那些沉默寡言、不爱表达, 甚至性格内向、行为怪癖的学生, 更要给他们参与学习的机会。要注重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 全体学生在不同基础上都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这种成功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并迁移到整个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激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 发挥团队精神、合作探究, 鼓励学生上台演讲, 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 谈自己的认识、理解, 教师适当点拨学生拓展自己的思维想象能力, 让课堂成为培育学生创新精神的肥沃土壤。

二联系现实讲历史

历史是事物发展的反映, 人类发展史与现实生活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将历史课堂与当今社会、生活结合起来, 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人类、关注生命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使他们认识到人类各个时期历史内在联系的紧密性、一致性和连贯性, 提高他们对当前社会的认识。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历史是一面镜子, 不知道过去就不了解今天, 学习历史是通过历史的今天, 更好地认识现实。例如, 1997年香港回归这一问题, 让学生思考香港是怎样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为什么到今天才回归, 通过这一线索的梳理, 唤起学生对历史内容本身的亲近感, 激发起探究历史的兴趣。

三巧妙导入, 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必须在导入新课上下功夫。导入应富有吸引力、感召力, 瞬间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多运用提问法、情景再现法、问题探究法、对比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比如讲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时, 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发问:“蒸汽机的发明者是谁?”当同学们答出“蒸汽机的发明者是瓦特”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一提到蒸汽机的诞生, 人们立刻能够联想到的只是瓦特, 其实, 蒸汽机的最初发明者并不是瓦特。”当学生听到这样一个意料之外的答案后, 马上会产生寻求正确答案的迫切感, 激起了学生浓厚的探索兴趣, 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由此导入新课, 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 从而达到了教师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开展历史知识趣味竞赛

根据职业高中学生爱表现、好动的特点, 当学生的知识有了一定积累后, 我就开始精心组织知识竞赛。首先确定比赛的知识范围, 范围可大可小, 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竞赛的方式灵活多样, 可抢答或笔答, 可以做历史小游戏, 还可以表演历史小剧, 最后决出优胜的小组, 再在班级之间进行比赛。这一切都由学生自己进行, 我只起组织、辅导、协调的作用。

五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日益发达, 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与成熟, 因此, 我充分利用这一新颖、趣味、生动、形象的辅助手段, 来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还可以利用网络向学生展示有关的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址、古代重大科技发明等, 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历史文物和历史场景, 了解真实的历史原貌。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直接观察历史事物, 形成具体的历史认知。

总之,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要将以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综合起来, 灵活运用, 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使广大学生知史、懂史、乐史、学史。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能否竭尽全力投入学习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 也是学生获得知识、扩大视野、丰富心理活动最重要的动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否调动学生的兴趣, 是课堂教学成败与否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从教经历, 就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大学生职业兴趣范文 篇8

一方面职业兴趣有助于人们确定择业的方向,学生在考虑毕业以后干什么时,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把目标圈定在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上,并且努力创造条件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样就大大缩短了选择职业的徘徊期。另一方面职业兴趣有助于学生在平时学习和今后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个人如果对本职工作感兴趣,就会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才能,促使一个人在职业生活中做出成就。

电子电工专业学生的职业兴趣是能够培养的,我认为其间要经历“志愿——志向——志趣”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志愿”阶段

“志愿”阶段,是学生填报职校专业的个人意向,选择余地较大。比如一个人可能对绘画、时装、演戏都感兴趣,要他作出选择的话会考虑美术专业、服装专业、戏剧专业。这时候还谈不上个人的专业特长,只是对某种职业活动感受到“有意思”、“带劲”、“好玩”。因为作为学生本人来讲,自身还不是那么确定将来会干什么,能干什么。从学科角度分析电子电工专业本身偏向理科多一点,选择该专业的基本上是男生,尤其是动手操作这一块要求“胆大心细”,有些女生就不太敢尝试,这几年招生现实情况反映的也正是如此。

有一次家长陪学生来校咨询专业问题,刚好我的手头有一个“拍手开关”电子小制作,其中涉及到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等电子元器件在PCB板上的安装和调试,该男生饶有兴趣地看了我的演示后选择了电子电工这个专业。同时这个阶段受周边影响较大,如果社会上某个专业形势好,或者家长认为某个专业有前途,学生的选择经常会身不由己跟着作出反应。这时我们的招生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必须积极宣传该专业的特色,作为专业老师在这时候的优势就非常明显。我在作本专业介绍时,会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到以后要学些什么,需要掌握哪些技能,就业时将会从事哪些方面的工作。周边环境决定电子电工专业的就业市场还是比较广的,出路应该不是问题。主要还是通过事例展示出“升学有希望,就业有出路”这一美好前景,其中优秀毕业生的影响不容小视,他们往往会起到试金石的作用,并在就业指导上起到良好作用。

第二阶段:“志向”阶段

到了“志向”阶段,学生的职业兴趣逐渐定型,对于所学专业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具备了相应的技术基础,开始将职业教育与自身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享受到了专业学习的快乐。这时候电子电工专业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水平,同时掌握了配电板接线、电子线路焊接等方面的技能,有时会主动去查阅有关资料,动手能力较强的甚至还会对手头的收音机、录音机等来一番改头换面。这个阶段也正是学生在学校接受专业教学的关键时刻,在职业兴趣形成过程中起到定向作用。

首先要强化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1.积极创设课堂氛围。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平时教学中必须讲究方法。以课堂提问为例,由于男生班总体的文化基础不是很好,要想轻松地活跃气氛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时就应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要设疑,更要鼓励学生质疑。因为光是教师一人说,学生不一定听得进去,学生自己钻研,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课堂上应该让学生敢于说,并且尽量创设说话的机会,这样就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比如在讲《电子线路》中“运算放大器”这一节时,如果依教师思路就着教材讲,很难有好的效果,到头来,学生仍然分不清也弄不明白何为“同相输入比例运算放大器”,何为“反相输入比例运算放大器”。怎么办?让学生去找规律啊,同学们就会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这么简单:只要知道是从哪个输入端输入就行了。

2.加强现代技术的运用。课堂教学要把专业理论贯穿到实践中相对而言比较困难,更何况职校学生本来就对理论缺乏兴趣。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制作“演示式”和“交互式”课件,对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进行处理,形成声、像、文并茂的实时场景,让学生轻松地去学习。

在《电力拖动与控制线路》中的控制线路原理单凭空口说白话是很难讲明白的,如果通过多媒体来演示,从按钮动作到接触器得电然后电动机运行一路下来,既形象又生动,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实现让学生在新奇中探索新的知识。

其次,落实专业技能的兴趣。有人说:因为我的专业技能好,所以我对这个职业感兴趣。这一点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能看出来,很多同学喜欢上专业实习课。职校生具有在实践操作中的兴趣高于在课堂中的兴趣的特点,将基础知识教学渗透到实践动手教学中去,使学生在愉快的动手实践中理解与接受基础理论,同时训练技能技巧,这符合人的识记规律,也有利于记忆。所谓我们的学生动手能力更强正是基于这一点。电子电工专业作为新课改试点项目,我在平时教学中结合学校制定的电子电工专业分阶段考核目标,在一定理论基础上进行针对性实习操作训练。

比如在讲授“电力拖动与控制线路”时,很多同学对“自锁”、“互锁”的概念混淆不清,直到让他们在配电板上装接控制线路后,有的同学就感叹,头脑刹那间清晰起来了。在理论上有一定了解,然后动手实践,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再辅之以理论与原理,比较切合职校学生实际,能调动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兴趣,真正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

第三阶段:“志趣”阶段

当上升到“志趣”阶段时,一个人的职业兴趣已带有明显的社会性和自觉性。人们从事某项工作不单单是为了谋生,为了满足个人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把职业兴趣与社会责任感紧密结合起来,体验到从事职业活动的快乐。正所谓学以致用,人们在电工作业中无时无刻地用到选材接线维护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以此实践检验理论把知识上升到更高层次。

另外在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改行”的情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改行”的频率也将会增加。正所谓技多不压身,如果一个人具有较广的兴趣、较宽的知识面,就能较快地熟悉和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在新的岗位上取得新的成就。我们在培养电子电工专业学生的职业兴趣过程中,要注意其兴趣和爱好品味的高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劳动中实现自身价值。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企业专业培养目标的变化,寻求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更新的依据,着手开展各种兴趣爱好活动,让学生多尝试、多练习,培养其对周边专业的兴趣。电子电工专业的学生要致力于一专多能,不光要打好自身专业基础,还要在计算机方面以及机械等方面获得操作技能并取得相应的证书,努力实现机电一体化与机械自动化的有机结合,最终成为创新能力强、业务素质高,有敬业奉献精神的优秀人才。

上一篇:岔河中学高中数学教研组经验介绍下一篇:与太阳赛跑 林清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