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观(精选12篇)
大学生职业观 篇1
摘要:当前, 医疗行业中的各种热点新闻不断出现, 关于医生这一职业的讨论也成为社会热点。不断出现的医疗行业中各种负面新闻, 必将对在校医科大学生的职业观和职业选择产生不良影响。采取措施、重视和加强医科大学生职业观的教育, 协助其树立正确职业观, 对我国医科教育和将来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职业观,医科大学生,教育,意义
职业观是个体对相应职业的本质、价值、目的和评价标准等问题的根本认识和看法, 正确的职业观对个体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职业观也是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观在相应职业上的具体表现[1]。不同行业有不同的职业特点, 从事相应行业的工作人员对本行业有正确的职业观, 可促进个体具备更好职业道德和态度, 并在职业中有更好的发展。
长期以来, 我们在教育和职业培训过程中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的注重度较高, 相对轻视对从业人员树立正确职业观的教育。该状况导致了我国部分行业中出现了一些不良、不法现象;从业人员的敬业精神缺乏, 损害了行业的形象, 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并损害了公众利益。
医疗行业是我国社会上关注度较高的行业。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特别是不时出现的医疗行业负面新闻, 影响着大众的认知, 所以在我国尽管多数人认可医生治病救人的高尚职业形象, 但是持负面评价的人群也并非少数。
总结社会上关于医疗行业方面的负面资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医患关系紧张, 常出现医疗纠纷, 甚至出现恶性事件;医疗风险高, 容易出现医疗事故;医生工作强度大却不被理解;医生收入低, 滋生医疗腐败问题等。由于现代资讯的广泛传播和获取, 这些负面信息必然会对在校的医科大学生产生影响, 以至于有的学生后悔当初选择从医道路、有的认为前途暗淡、有的对专业学习失去了动力、有的甚至对从医产生恐惧心理等。这些也必将影响着我国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那么如何正确、客观和理性地引导医科大学生看待、认识将来所要从事的行业, 态度和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采取措施引导医科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将是解决这一问题至关重要的一环。
医科大学生的职业观影响着他们对目标职业的选择, 影响着他们对待自己所学专业和学业的态度, 影响着他们的大学学习、生活乃至人生前景[2]。重视和加强医科大学生职业观教育, 协助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既有利于医科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其学习热情, 也有利于医科大学生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提前奠定心理基础, 还有利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1 医科大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应包括的核心内容
医疗行业的核心工作是治病救人, 因此它是一个传递爱的行业, 医生是一份高尚的职业, 医科大学生要对此有坚定的信念和根本认识。增强医科大学生从事医疗行业的崇高感和职业认同感, 引导医科大学生树立远大职业理想, 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 提升专业知识和能力, 有利于医疗行业的发展。
医学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 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才能做好一名医务工作者, 这需要长期不断的刻苦学习, 因此医疗行业也是一个活到老, 需要学到老的行业。促使医科大学生端正职业态度, 从心理上认知从医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能力的现实, 做好从医的心理准备, 利于其将来所从事的工作。
医疗工作不同于一般的服务性行业, 因职业的特殊性, 事关患者健康和生命, 是一个风险较高的行业, 因此从事该职业, 特别是临床一线的医生, 需要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和相应的心理素质。需要从业人员通过刻苦的学习和训练, 掌握过硬的知识和能力, 才能降低工作中的风险, 从而减少因医疗风险造成的医患矛盾, 从整体上改善医患关系。
医疗行业是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来获取合理的回报, 虽然目前医疗服务价格偏低, 但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 不断提升专业技术服务的劳动价格, 医疗行业从业人员的收入随之不断改善。坚定医科大学生通过提供优质专业技术来获取合理劳动回报的信念, 减少从医后不法医疗现象的出现。
2 强化医科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的方式方法
2.1 设立职业观教育的专门学习课程、完善学习内容
由于重视度不够, 目前医科大学生的学习课程中没有专门的职业观、职业道德、职业指导等方面的课程设置, 设置和编撰系统的课堂理论学习内容十分重要。相应的学习内容应该包括职业观、职业道德、医德医风、法制法规、职业规划等诸多内容。通过正确的理论学习,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通过理论学习,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可助学生科学定位、合理就业, 为其顺利择业、就业、从业奠定良好的基础[3]。
2.2 完善职业观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学校应该把课堂教学作为职业观教育的主要方式, 开设职业观理论教育课, 利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观教育[1]。不仅如此, 在专业课教学中也要渗入职业观的教育内容。针对医科大学生存在的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 应该在其日常的临床学习和实习等实践活动中注重增加职业观教育的内容。
传统的课堂教育具有短时间内集中大量教学对象、教授信息容量大、教学者和学习者可以直接交流的优势。除此之外, 还可通过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如:各种板报、专题讨论、专题实践活动、网上宣传、教师的言传身教、模范人物学习等, 耳濡目染使学生受到正确的职业观教育和熏陶。
2.3 建立职业观教育的考核、监督和评价体系
正确职业观的树立, 不能靠顺其自然。需要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和监督体系。应在日常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对医学生相关的言行制定行为准则和规范。例如要求医科大学生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严守见习实习职业规范和劳动纪律的同时, 辅之以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教育, 更好地引导学生把外在要求的准则和规范逐步内化, 从被动地行为要求逐步升华到自觉的境界。在评优、奖先、入党、选干等环节中把学生的职业观作为考核项目。完善的体系将更有效促使医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 从被动吸收、端正思想和规范行为做起逐步到达自动自觉的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古人讲“玉不琢, 不成器;人不学, 不知理”, 医科大学生需要在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同时, 强化正确职业观的教育, 这样才能有利于我国未来医疗卫生事业健康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雷康敏.论大学生职业观教育[J].企业家天地, 2009 (4) :135-136.
[2]魏晓玲.关于大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8, 27:140-141
[3]刘敏, 张亦慧.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观教育问题研究——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2:75-76.
大学生职业观 篇2
大学生职业观科学调研
策
划
书
河北经贸大学三叶草创业兼职学会
2012年12月8日
一、前言
转眼间,三叶草已经成长了半年。鉴于当今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竞争与挑战,河北经贸大学社团联合会三叶草创业兼职学会立足于为大学生服务,准备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一次跨年的大学生职业观科学调研活动。和大家共同见证大学生职业观的变化和成长。同时,我们将送出问卷调查奖品,欢迎广大经贸学子的积极参与。
二、活动目的一方面,通过对大学生职业观的科学调研来见证大学生职业观的变化与成长,了解大学生急需解决的职业问题,解读大学生职业观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的现状和变化。本次调查涉及,兼职、就业与创业的内容,让我们更加了解大学生的职业心理。并使社员自己意识到就业的竞争压力从而积极完善并发展自我。另一方面,借助本次活动进一步扩大社团的影响力,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展现社团风采,融洽社员的情谊。
三、活动方式
1、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大学生的职业观调查表,制成图表来反映大学生的职业观。参与调查者可以获得社团提供的奖品。(2012年)
2、组织与职业相关的征文活动。参与者将会获得社团的奖品,优秀作品另外嘉奖。(假期)
3、在韶华路向全校展示大学生职业观调查情况和相关优秀
征文。(2013年)
4、观看和就业与创业相关的视频(2013年)
四、活动对象
河北经贸大学在校的全体学生。
五、主办单位
河北经贸大学社团联合会三叶草创业兼职学会
六、赞助单位
七、活动意义
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活跃学习氛围,激发同学们的青春活力与集体精神,增强大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相信通过这样的形式,能进一步加深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让生长在同一个美丽的校园的我们不再彼此陌生,让这个冬天不再寒冷。
八、对于商家
河北经贸大学是河北省重点建设的骨干学校,学校现有在校生共四万多名。三叶草创业兼职学会是经贸大学重要的社团之一,拥有众多学生成员,有很大的消费潜力的宣传带动能力,现代企业不光要管好产品生产与质量,更要做好产品销售宣传,为企业和品牌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扩大其知名度。通过与学校的合作,可以让商家更真实准确地了解市场,同时也能展现商家热心教育事业,关心教育发展的良好公众形象。
九、活动具体安排
(一)策划部:(负责人:)张妍
(1)写策划书
(2)制作参与问卷者的礼品便签
(3)负责策划对活动人员具体的安排
(二)秘书处:(负责人:王烨)
(1)负责出展板,展现社团特色及活动内容。
(2)统计问卷数据,制成图表。
(三)创兼部:(负责人:郭荣达、秦凤玲、吴立芳)
(1)、负责发放并调查问卷,组织调查表的填写
(2)、负责活动前期的维持秩序工作
(3)、活动过程中学生参与的拍照、摄影
(四)学习部:(负责人:李万元、张孟亚)
(1)写与问卷调查结果相关的征文。
(2)确定场地,提前向社联批场地,结合活动的主题风格,尽量满足赞助商的要求。
(3)组织观看就业与创业相关的视频
(五)广告部:(负责人:马然、张华)
(1)联系商家提供一定资金及物品方面的赞助。
(2)协助创兼部参与问卷调查工作。
(六)会长和团支书(杜跃国、李志华)
(1)制定活动计划
(2)在贴吧和微博及时公布活动情况与进程
十、活动后期工作
活动结束后,立即开展清理场地工作。各部长协助学习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各负责人完成自己的工作,并在本部内做好总结方可离开会场。各学生干部将为赞助商继续宣传以感谢赞助商为本次活动的支持。
十一、经费预算
现场布置100元 调查问卷100元 横幅20元 展板5元 礼物、奖品(可由商家提供)30元 矿泉水(5箱,可由商家提供)100元
合计355
十二、结语
三叶草创业兼职学会衷心祝愿每位同学都能够在本次活动中收获成长,收获幸福,圣诞节快乐!
大学生职业观 篇3
[关键词]“三爱”教育;高职学生;职业观
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观是从业人员对职业的认识、态度和观点,比如职业评价、择业方向等。它贯穿着一个人从最初工作到创立事业的整个过程,潜在的影响着一个人未来工作的发展趋势。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三爱”教育既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突出技能训练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理论水平,帮助他们树立技能报国的职业理想。因此,以“三爱”教育为契机,开展既有针对性,又有实际效果的职业观教育意义重大。
一、高职学生职业观现状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的就业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生计还关系到他们的尊严。大学生的择业和创业应当适应时代的需要,既要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更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因此,了解高职学生的就业观现状,对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关注自身发展机遇。46.8%的学生上大学之前就开始关注就业问题,36.9%的学生已进入大学就开始关注就业问题。可见,由于当前我国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学生非常关注这一问题。同时,大学生把兴趣、薪酬作为考虑就业的第一位、第二位因素。这表明学生更加关注个人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面对当前“就业难”的严峻形势,44.8%的学生选择“社会经验”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但也有10%的学生选择“家庭背景”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这也看出“二代”现象的出现,使部分学生就业观念消极,认为理想工作的获得凭借其他社会关系,而不是靠自己实际能力。
第二,倾向大中城市和比较稳定的工作。在调查中,71.1%的学生选择沈阳、大连之类的二线城市,只有4.8%选择城镇或乡村。这表明大学生仍然没有摆脱就业门槛的观念,希望留在大、中城市获得更多自身发展的机会。没有考虑到其他综合条件,毕业之后回报家乡的就更少了。68.3%的学生选择“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这表明大学生仍具有就业的门槛观念,还是倾向比较稳定的工作岗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不仅要从个人主观愿望出发,考虑个人的兴趣和意愿,还要充分考虑到社会需要,把自己对职业的期望与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着眼现实、面向未来,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消极被动,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就业问题。
第三,创业意识不强,创业能力有待提高。创业是拓展职业生活的关键环节,不仅需要充分的思想准备,敢于创业的勇气,还需要具备创业的能力。调查显示,50.1%的学生认为创业是“自己为自己工作”,33.6%的学生认为创业是“开办一个公司”,16.3%的大学生认为创业是“开发一项技术”。由此证明,大学生对于创业的理解并不全面,思想准备并不充分。在回答“你认为大学生毕业不适合创业的最主要原因”时,50.7%选择“缺少社会经验”,20.8%選择“不具备风险承担能力”,16.3%选择“缺少资金”,12.2%选择“缺少团队成员”。可见,大学生除了要具有立足创业、勇于创业的思想准备外,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打破“学历本位”的观念,树立“能力本位”的意识,是高职院校学生在大学阶段需要破解的一道难题。
二、“三爱”教育是高职学生职业观培育的动力源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的明确要求,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任务、明确了新要求。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1.弘扬学习光荣,形成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从《论语》中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到知识呈爆炸式增长的今天,崇尚学习一直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性格。尤其是今天,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置身于知识的海洋之中,并为人们的学习提供了便利的工具和条件,比如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知识、更新知识的必要途径。学习不只是单纯的知识积累,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意思就是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因此,学习还要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善于思考、加工和创新。弘扬学习光荣,形成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强大力量。
2.弘扬劳动光荣,重视实现价值的职业评价。“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中央领导强调,“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这段话深刻地诠释了“爱劳动”,弘扬劳动精神,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的重要意义。同时,“爱劳动”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业”理念包含的方面。
3.弘扬爱国光荣,树立技能报国的职业理想。热爱祖国是贯穿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形成了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每个中华儿女都应该承担起对祖国的责任。这种责任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每个人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一个人对祖国爱的越深,历史责任感就越强,人生目标就越明确,人生信念就越坚定。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就是要树立技能报国的职业理想,才能为中华民族发展史续写光辉的篇章。
三、创新“三爱”教育途径,培养高职学生正确职业观
(一)利用网络新媒体,共唱“三爱”主旋律
在如今开放的社会条件下,网络新媒体已经成为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第一影响源”,它以便捷性、多元性、直观性等特点受到人们的青睐,尤其得到大学生的喜爱。因此,高职学生职业观的培育也应该与时俱进,以网络新媒体为载体,更好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抵制其消极有害的影响。一方面,创建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绿色网站。用“三爱”为主导的先进思想和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帮助学生明确对职业的认识、态度和观点,从而做出正确的职业评价,选择正确的职业方向。另一方面,创建有关的QQ群、微信群,利用现代信息理念,采用平等交流、双向互动的方法形成有效的网络管理组织,改革职业观教育的管理机制和教育方式。
(二)把握课堂主渠道,加深对“三爱”的理解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学生提高理论思维和自身素养的主要渠道。理论思维是能够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指导人们社会实践的一个种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包括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一是培养高职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用哲学思考,培养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他们终身学习的理念。二是帮助高职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劳动不仅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还表现为管理劳动、服务劳动、公益劳动等多种形式。每个人的职业不同、能力大小不同,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就应该对其人生价值给予积极可定的评价。三是让高职学生感受马克思主义高屋建瓴的立意、环环紧扣的逻辑;结合党的最新文献的学习,使高职学生对当今世界的新形势和时代提出的新挑战做出科学的判断。从而,促进高职学生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从理论上深刻理解对祖国的热爱。
(三)突出学风建设,升华对“三爱”的认识
学风是大学生读书与治学的风气,一所大学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灵魂,它是学校整体形象的反映,也是办学质量的衡量尺度。目前高职院校学风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比如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氛围不浓、目标不明确等。突出学风建设有利于升华高职学生对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认识。一是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技能报国的远大理想,帮助他们做好大学生活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解决他们学习目标迷茫和缺乏的问题。二是帮助高职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求学到知学再到乐学,从提高学习认知到增强学习情感,从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从而形成勤奋、严谨的优良学风。三是帮助高职学生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学习不仅是对知识的掌握,也包括学会做人,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树立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绩的正确观念。
(四)加强社会实践,体验对“三爱”的情感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在學习过程中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应用活动与创新活动。它有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是社会实践具有现实性。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更加直观的方式去了解和认识在课堂上所学习的理论,又可以运用理论分析社会上一些现象和事件的根源,看清其本质,把抽象的理论变为生活中的具体行为。二是社会实践具有学习性。在社会实践中,高职学生把老师讲授的“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进行选择和鉴别,再进一步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就指出:“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通过社会实践的平台比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高职学生从个人经历、自身体验中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展现出更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EB/OL].http://military.people.com.cn/n/2015/0429/ c172467-26920659.html,2015年4月28日.
[2]谢宏忠.大学生价值观导向———基于文化多样性视野的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
[4]夏金元.深入开展大学生“三爱”教育的有效途径与长效机制[J].江苏高教,2014(4).
[5]刘建军.“三爱”教育的理论透视[J].中国德育,2014(7).
[作者简介]孙若梅(1980-),辽宁锦州人,辽宁金融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
大学生职业观 篇4
一、高职学生职业观现状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的就业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生计还关系到他们的尊严。大学生的择业和创业应当适应时代的需要, 既要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 更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因此, 了解高职学生的就业观现状, 对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 关注自身发展机遇。46.8%的学生上大学之前就开始关注就业问题, 36.9%的学生已进入大学就开始关注就业问题。可见, 由于当前我国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学生非常关注这一问题。同时, 大学生把兴趣、薪酬作为考虑就业的第一位、第二位因素。这表明学生更加关注个人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面对当前“就业难”的严峻形势, 44.8%的学生选择“社会经验”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但也有10%的学生选择“家庭背景”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 这也看出“二代”现象的出现, 使部分学生就业观念消极, 认为理想工作的获得凭借其他社会关系, 而不是靠自己实际能力。
第二, 倾向大中城市和比较稳定的工作。在调查中, 71.1%的学生选择沈阳、大连之类的二线城市, 只有4.8%选择城镇或乡村。这表明大学生仍然没有摆脱就业门槛的观念, 希望留在大、中城市获得更多自身发展的机会。没有考虑到其他综合条件, 毕业之后回报家乡的就更少了。68.3%的学生选择“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这表明大学生仍具有就业的门槛观念, 还是倾向比较稳定的工作岗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不仅要从个人主观愿望出发, 考虑个人的兴趣和意愿, 还要充分考虑到社会需要, 把自己对职业的期望与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 着眼现实、面向未来, 既不好高骛远, 也不消极被动, 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就业问题。
第三, 创业意识不强, 创业能力有待提高。创业是拓展职业生活的关键环节, 不仅需要充分的思想准备, 敢于创业的勇气, 还需要具备创业的能力。调查显示, 50.1%的学生认为创业是“自己为自己工作”, 33.6%的学生认为创业是“开办一个公司”, 16.3%的大学生认为创业是“开发一项技术”。由此证明, 大学生对于创业的理解并不全面, 思想准备并不充分。在回答“你认为大学生毕业不适合创业的最主要原因”时, 50.7%选择“缺少社会经验”, 20.8%选择“不具备风险承担能力”, 16.3%选择“缺少资金”, 12.2%选择“缺少团队成员”。可见, 大学生除了要具有立足创业、勇于创业的思想准备外, 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打破“学历本位”的观念, 树立“能力本位”的意识, 是高职院校学生在大学阶段需要破解的一道难题。
二、“三爱”教育是高职学生职业观培育的动力源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提出了“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的明确要求, 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任务、明确了新要求。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1.弘扬学习光荣, 形成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从《论语》中的“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乐乎?”到知识呈爆炸式增长的今天, 崇尚学习一直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性格。尤其是今天,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使人们置身于知识的海洋之中, 并为人们的学习提供了便利的工具和条件, 比如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知识、更新知识的必要途径。学习不只是单纯的知识积累,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意思就是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 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因此, 学习还要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 善于思考、加工和创新。弘扬学习光荣, 形成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 也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强大力量。
2.弘扬劳动光荣, 重视实现价值的职业评价。“以辛勤劳动为荣, 以好逸恶劳为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中央领导强调, “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 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 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这段话深刻地诠释了“爱劳动”, 弘扬劳动精神, 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的重要意义。同时, “爱劳动”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业”理念包含的方面。
3.弘扬爱国光荣, 树立技能报国的职业理想。热爱祖国是贯穿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自古以来, 中华民族就形成了热爱祖国, 矢志不渝;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维护统一, 反对分裂;同仇敌忾, 共御外侮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每个中华儿女都应该承担起对祖国的责任。这种责任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也是每个人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一个人对祖国爱的越深, 历史责任感就越强, 人生目标就越明确, 人生信念就越坚定。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 就是要树立技能报国的职业理想, 才能为中华民族发展史续写光辉的篇章。
三、创新“三爱”教育途径, 培养高职学生正确职业观
(一) 利用网络新媒体, 共唱“三爱”主旋律
在如今开放的社会条件下, 网络新媒体已经成为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第一影响源”, 它以便捷性、多元性、直观性等特点受到人们的青睐, 尤其得到大学生的喜爱。因此, 高职学生职业观的培育也应该与时俱进, 以网络新媒体为载体, 更好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抵制其消极有害的影响。一方面, 创建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绿色网站。用“三爱”为主导的先进思想和文化占领网络阵地, 帮助学生明确对职业的认识、态度和观点, 从而做出正确的职业评价, 选择正确的职业方向。另一方面, 创建有关的QQ群、微信群, 利用现代信息理念, 采用平等交流、双向互动的方法形成有效的网络管理组织, 改革职业观教育的管理机制和教育方式。
(二) 把握课堂主渠道, 加深对“三爱”的理解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学生提高理论思维和自身素养的主要渠道。理论思维是能够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 指导人们社会实践的一个种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包括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 一是培养高职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用哲学思考, 培养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树立他们终身学习的理念。二是帮助高职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劳动不仅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还表现为管理劳动、服务劳动、公益劳动等多种形式。每个人的职业不同、能力大小不同, 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 兢兢业业, 就应该对其人生价值给予积极可定的评价。三是让高职学生感受马克思主义高屋建瓴的立意、环环紧扣的逻辑;结合党的最新文献的学习, 使高职学生对当今世界的新形势和时代提出的新挑战做出科学的判断。从而, 促进高职学生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 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从理论上深刻理解对祖国的热爱。
(三) 突出学风建设, 升华对“三爱”的认识
学风是大学生读书与治学的风气, 一所大学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灵魂, 它是学校整体形象的反映, 也是办学质量的衡量尺度。目前高职院校学风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 比如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 氛围不浓、目标不明确等。突出学风建设有利于升华高职学生对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认识。一是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技能报国的远大理想, 帮助他们做好大学生活和职业生涯的规划, 解决他们学习目标迷茫和缺乏的问题。二是帮助高职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从求学到知学再到乐学, 从提高学习认知到增强学习情感, 从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从而形成勤奋、严谨的优良学风。三是帮助高职学生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学习不仅是对知识的掌握, 也包括学会做人, 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树立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绩的正确观念。
(四) 加强社会实践, 体验对“三爱”的情感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应用活动与创新活动。它有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是社会实践具有现实性。在实践活动中, 学生可以通过更加直观的方式去了解和认识在课堂上所学习的理论, 又可以运用理论分析社会上一些现象和事件的根源, 看清其本质, 把抽象的理论变为生活中的具体行为。二是社会实践具有学习性。在社会实践中, 高职学生把老师讲授的“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进行选择和鉴别, 再进一步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就指出:“你要有知识, 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 你就得变革梨子, 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 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 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 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通过社会实践的平台比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 高职学生从个人经历、自身体验中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 展现出更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EB/OL].http://military.people.com.cn/n/2015/0429/c172467-26920659.html, 2015年4月28日.
[2]谢宏忠.大学生价值观导向——基于文化多样性视野的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一卷) [M].人民出版社, 1991.
[4]夏金元.深入开展大学生“三爱”教育的有效途径与长效机制[J].江苏高教, 2014 (4) .
大学生职业观 篇5
一、单项选择题(共27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__。A.初创时期 B.发展时期 C.成熟时期 D.完善时期
2、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是()A:社会生产力制约所有教育内容
B:社会生产力制约与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容 C: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无关
D:社会生产力制约与意识形态有关的教育内容
3、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有__。A.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B.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C.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D.学生主体性原则 E.个别化对待原则
4、激发、维持和指引个体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称为__ A.学习需要 B.学习期待 C.学习动机 D.学习态度
5、德育应坚持疏导为主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在方法上应采取__。A.示范教育法
B.说服教育与适当体罚相结合 C.多表扬,少批词
D.说服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6、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与__。A.程序性知识 B.实用的知识 C.直观的知识 D.可应用的知识
7、”学而时习之”的主张说明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是__ A.启发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量力性原则
8、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是__。A.为人师表 B.清正廉洁 C.敬业爱业 D.团结协作
9、My little sister is so tired,she can hardly walk,____? A:does she B:can she C:doesn’t she D:can’t she
10、甲骨文后,开始了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它定型于。A:夏朝 B:商朝 C:东周 D:战国
11、学习“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__。A.词汇学习B.符号学习C.概念学习D.命题学习
12、《学记》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相观而善,相互切磋”。这就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的方法。A:谈话法 B:讨论法 C:参观法 D:练习法
13、有的幼儿擅长绘画,有的善于动手操作,还有的很会讲故事。这体现的是幼儿。
A:能力类型的差异 B:能力水平的差异 C:能力发展速度的差异 D: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14、我国陆地边界全长____ A:3.2万公里 B:2.28万公里 C:1.8万公里 D:4.2万公里
15、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句话说明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作用。A:遗传素质 B:环境 C:教育
D:个体主观能动性
16、下列哪种活动反映了儿童的形象思维__ A.做游戏,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
B.过家家,用玩具锅碗瓢盆做饭、吃饭 C.给娃娃穿衣、喂奶 D.儿童能算出2+3=5
17、小明既想参加演讲比赛锻炼自己。又怕自己讲不好被人讥笑,他面临的心理冲突是____ A:美育 B:劳动教育
C:爱国主义教育 D:美育、劳动教育
18、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教学工作的总要求是。A:教学规律 B:教学规则 C:教学原则 D:教学细则
19、小学德育中的基本方法是。A:说服法 B:榜样法 C:陶冶法 D:锻炼法
20、若师生问感情关系表现为课堂气氛淡漠,这属于师生关系类型中的()A:依赖型 B:民主型
C:自由放任型 D:对立型
21、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____ A:元谋猿人 B:蓝田猿人 C:北京猿人 D:山顶洞人
2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____ A:目的 B:制度 C:结构 D:任务
23、教学设计中最先要考虑的问题是__ A.教学内容 B.教学目标 C.教学环境 D.教学策略
24、主张教师应尽可能利用行为本身所产生的逻辑后果使学生从经验中体验到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关系,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理论是()A:行为矫正理论 B:现实疗法理论 C:目标导向理论 D:和谐沟通理论
25、在诸多的智力结构理论中,1983年哈佛大学加德纳所提出的是()。A.二因素论 B.群因素论 C.多重智力论 D.三维结构理论
26、通过对人的躯体直接发生刺激作用而造成身心紧张状态的刺激物属于__。A.心理压力源 B.文化性压力源 C.社会性压力源 D.躯体性压力源
27、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是____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28、当选定文件或文件夹后,不将文件或文件夹放到“回收站”中,而直接删除的操作是____ A:按De1ete(De1)键
B:用鼠标直接将文件或文件夹拖放到“回收站”中 C:按Shift+De1ete(De1)键
D:用【我的电脑】或【资源管理器】窗口中【文件】菜单中的删除命令
二、多项选择题(共27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
1、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称为。A:从众 B:依从 C:服从 D:遵从
2、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斯金纳 B:苛勒 C:巴甫洛夫 D:加涅
3、操作模仿阶段的动作特点包括__。A.动作品质 B.动作结构 C.动作控制 D.动作效能 E.动作习惯
4、一般而言,学生的成就动机来源于三种需要。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成就动机源泉需要的是()A:认知的需要 B:交往的需要
C:自我提高的需要 D:学习过程派生的附属需要
5、”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体现了个性的特征。A:整体性 B:独特性 C:可塑性 D:社会性
6、最稳定、最重要的学习动机是__。A.兴趣
B.认知内驱力 C.求知欲 D.成功感
7、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道尔顿制的主要特点是____ A:打破班级组织,实行小组教学 B:教师辅导学生个别自学
C:将教学活动分为大班教学,小组学习和独立自学
D:在同一教室的一节课内向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同时进行教学
8、小学生在识字的初级阶段,容易把一些笔画相近或相似的字读错,如把“人口”读成“八口”,这说明小学生____ A:感知能力不成熟 B:注意能力不健全 C:记忆能力不深刻 D:思维能力有欠缺
9、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能否合格履行教师的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A:道德修养 B:专业素养 C:学历水平D:科研水平
10、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的著作是__。A.《论语》 B.《普通教育学》 C.《大教学论》 D.《理想国》
1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A.教学过程 B.评价过程 C.学习过程 D.反思过程
12、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云南是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 B:贵州是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 C:湖北是满族人口最多的省份 D:湖南是满族人口最多的省份
13、促使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就是()A:学习需要 B:学习期待 C:学习动机 D:学习态度
14、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文化属性,即传递和深化文化与____ A:培养文化本体 B:构成文化本体 C:支持主流问题 D:繁荣多元文化
15、操作技能的特点是__ A.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B.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C.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 D.观念性、内潜性、展开性
16、发现学习理论的提出者是____ A:布鲁纳 B:加涅 C:奥苏伯尔 D:苛勒
17、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政策的制约主要体现在()A:教育是否实行双轨制 B:是否允许个人办学 C:是否确立重点中学
D:什么样的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E:师生如何交往
18、学校这个子系统包括哪些基本因素__。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师
D.教育影响 E.学生
19、划分个体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主要依据是____ A:个体心理发展的每一个时期的重要的特殊的矛盾和质的特点 B:智力水平C:生理成熟 D:言语发展
20、某学生是校田径队的主力队员.但不能自觉遵守课堂纪律。老师在班会上请他向全班同学讲解田径比赛的规则和遵守规则的重要性,然后组织全班同学以此为例,讨论如何自觉维护课堂教学秩序.这促进该生思想发生了转变。这种做法体现了德育的。A:疏导原则
B: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1、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主要包括环境陶冶、艺术陶冶和__ A.生活陶冶 B.同伴影响 C.启发说服 D.人格感化
22、舒茨提出人际交往需要的三维理论,认为基本的需要包括__。A.成就 B.包容 C.情感 D.支配 E.生存
23、不属于我国中小学德育的是。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非正式评价
24、试论如何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培养。
25、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教育。这是德育中的__ A.政治教育 B.思想教育 C.道德教育 D.伦理教育
26、通过对人的躯体直接发生刺激作用而造成身心紧张状态的刺激物属于__。A.心理压力源 B.文化性压力源 C.社会性压力源 D.躯体性压力源
27、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是____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28、当选定文件或文件夹后,不将文件或文件夹放到“回收站”中,而直接删除的操作是____ A:按De1ete(De1)键
B:用鼠标直接将文件或文件夹拖放到“回收站”中 C:按Shift+De1ete(De1)键
大学生职业观 篇6
【摘 要】当代高职院校医学生的职业观普遍存在职业观认识偏差问题,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是解决就业难问题的保障,也有利于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对医学生在校学习和走上工作岗位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医学生;职业观
职业观是个人对职业范畴(包括职业价值、职业意义、职业本质、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等)的根本观点,是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是择业者选择职业的指导思想。正确的职业观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职业观。美好的生活来自于奋斗,个人理想和前途根基于国家的前途、人民的事业。因此,个人择业,首先要服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要充分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把择业同民族的振兴、祖国的富强联系起来,并以此为己任。
作为医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高职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外来文化和思潮的冲击和侵蚀,都影响着他们职业观的形成。
一、高职院校医学生职业观的现状
1.职业定位理想化程度过高。部分医学生入校前对所学专业的关注较少,在专业选择时主动性不够,对职业世界的认知途径单一,对职业发展前景的认知不全面,超过60%的学生表示学习本专业并非自身的意愿。在职业选择上,有近50%的医学生对自身的职业兴趣、性格特点、气质类型、能力特长的认识不够深刻,对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应具备的职业素质理解比较浅薄,对行业发展动态的了解也比较模糊,对职业的定位倾向于口碑好、名气大、实力强的大型三甲综合性医院和卫生行政部门,职业定位理想化程度过高。
2.职业价值评价标准趋向现实。高职医学生多是90后的独生子女,从小生活稳定,养尊处优,即便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吃苦耐劳、为病人服务的奉献精神也比较欠缺,对医学职业价值观的核心领会不深,利他意识淡漠。大部分医学生择业着眼于就业单位的现状,而对于学科发展和就业单位的未来前景缺乏关注,对于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仅仅局限在“小我”上。
为农村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医疗卫生人才,是医学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主旨和重要任务。基层医院急需大量全科医学人才,目前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和使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数量上严重匮乏。相对于市区大医院的“门庭若市”,各大基层医院就显得“门可罗雀”,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不断增长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医学生所面临的就业竞争也愈加激烈,造成就业难现象。能否摆脱这个“有业不就”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在于能否解决高职医学生职业观偏差问题。引导和加强高职医学生对职业价值的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是解决就业难问题的保障,也有利于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二、正确的医学生职业价值观
价值取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而利他教育是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中之重。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在2001年推出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作为医学教育的标准,其中包括了7个领域的要求: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职业价值首当其冲。“最低基本要求”中还明确指出,正确的医学职业价值观包括:追求卓越、利他主义、责任感、同情心、移情、负责、诚实、正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培育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应使其树立起对生命的敬畏意识、学会维护和尊重人的权利、具有为人向善的职业良心感,对医学生在校学习和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具有指导作用。
三、高职院校医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医学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特点和要求,将职业意识的培养纳入教育培养目标,渗透到入学教育、基础学习、专业学习和实习实践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学生时期就开始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牢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生誓言,增强对未来职业的认同感、荣誉感、自豪感和使命感。
1.明确择业动机,摆正择业心态,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良好的择业心态是大学生求职择业成功的关键,医学毕业生必须明确自己择业是为了什么,应当把自我价值实现和履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高职医学毕业生在择业时不能只考虑工作的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地点等因素,更要考虑职业对自我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2.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择业观念,拓宽就业思路。医学生要正确认清形势,放弃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观念,把自己的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接轨。首先要了解各级医院对各专业的需求情况,自觉根据国家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趋势调整职业期望值和职业定向,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等选择就业单位;其次,更新择业观念,认真分析,辩证地对待专业对口和专业错位的问题,不要一味地崇尚自己所学专业,要树立“先就业、再发展、再提高”的就业观。
3.面向基层,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学类毕业生的就业重心逐渐下移是总的发展趋势,即城市重点充实社区,农村重点充实乡镇,因此到基层、到农村、到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就业将是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和理智选择。医学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医生的临床经验来自于基层长期艰苦的实践积累和锻炼,而许多落后地区和艰苦行业恰好为毕业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更有利于毕业生积累知识、增长才干、实现人生价值。
4.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扬长避短,积极调整心态,促进人格完善。高职毕业生择业要知己知彼。知彼就是要了解择业的社会环境和工作单位,正确认识面临的就业形势,了解用人单位的需要。知己就是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对自己的专业素质、心理特点等进行客观评价,用发展的观点看待自己,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同时,在择业过程中应当自觉提高自我心理调适的主动性,调节自身心态,重新建立心理平衡,不断改变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的人格更加成熟和完善。
综上所述,作为高职医学毕业生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着眼现实,面向未来,不好高骛远,不消极被动,敢于竞争、自主择业,树立勇于到农村基层就业、自主创业,以普通劳动者的心态选择职业。同时,学校和社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和积极地引导,真切地从心灵上给予帮助,为他们搭桥引路,为他们创造机会,铺设平台,从而帮助他们正确择业,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叶涛.当前医学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和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5).
[2]高宏.高职毕业生常见就业心理问题与心理调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5).
[3]陈尚杰,车若琛,王昭明.江苏省当代医学生职业观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01.
大学生职业观 篇7
本文从职业观的视角出发, 试图通过对比高职男生和女生的职业观的差异, 探讨高职女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为促进高职女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一些有益的策略。
一研究方法与样本选择
本文运用抽样调查方法, 基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1321个样本的数据分析, 从基层锻炼、择业影响、就业求助等三个方面系统地考察了高职大学生的职业观现状, 并分析了职业观的相关影响因素。在1321个样本中, 男女各占样本总数的51.7%和48.1%, 一、二、三年级学生各占样本总数的39.1%、38.2%和22.5%。深圳市内、市外省内、广东省省外学生各占样本总数的59.3%、17.8%、22.4%。通过对样本各项指标的分析发现, 调查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能反映总体的特征 (详见表1) 。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观调查分析
一种常见的观点认为, 当代大学生找工作好高骛远, 就业预期过高, 与市场和社会需求不符, 或薪酬待遇要求过高, 或地域选择过于狭隘, 只想到沿海发达地区和中心大城市工作而不愿去西部或基层地区。表2的调查数据说明, 高职大学生的就业预期比较理性务实, 绝大多数人在对待去西部或基层工作的问题上是持开放态度的, 如果没有更合适的机会, 他们愿意去西部或基层接受锻炼, 只有少数人不接受到西部或基层地区锻炼。调查显示, 40.3%的男大学生表示愿意去西部或基层工作, 这一比例在女大学生中只有32.3%。相比男生, 女生更不愿意去西部或基层地区接受锻炼, 这也是导致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当问及找工作时受哪方面的影响最大时, 40.8%的高职生认为是个人选择定位, 30.4%的高职生认为是父母亲友, 16.5%则选择同学朋友及周围环境, 此外有5.2%、3.8%、3.2%的人分别选择国家政策导向、社会舆论和学校影响。由此可见, 在择业方面, 高职大学生具有相当的自主性, 择业主要依据个人定位, 但家庭和同辈群体对其择业也有较大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 相比男生, 女生的择业自主性更弱, 女生择业时更容易受家庭等因素的影响 (见表3) 。44%的男生择业主要依据个人选择定位, 女生只有37.5%;27.3%的男生受父母亲友的影响最大, 女生则达到33.8%。
调查还发现, 高职生就业援助主要来源于家庭、亲友、老师和同学等个人社会关系,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等专业机构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援助中的作用有待增强。调查结果显示 (见表4) , 在就业遇到困难时, 14.8%、5.8%的人分别首先求助于社会就业指导机构和网络, 14.8%的人首先求助于老师和同学, 16%的人首先求助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 而51.3%的人会首先求助于父母和亲友, 其中女生的比例高于男生, 为58.2%, 可见女生在求职过程中, 更加依赖于父母或亲友。这是女生就业过程中缺乏信心和就业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 女大学生在从事基层锻炼、择业影响、就业求助等方面表现出更加消极的一面, 他们更愿意得到家人和亲友的帮助, 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较低。这种消极心理直接导致女大学生这个群体就业难。下面结合本次的研究结果, 提出一些解决女高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措施。
1课程设计更加多元化, 就业指导不留死角
针对大学生就业无目标、选择迷茫等现象, 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应该更加多元化。大一入学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系统地传授职业观等伦理知识, 帮助女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充分地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了解职业, 做到职业规划有基础。引导女大学生把自己的专业与职业、兴趣与职业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把专业人士请进课堂, 对各专业在企业的培养目标、工作性质、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系统讲解, 增强高职女生对专业的熟悉程度、对职业的认知。把女企业家请进课堂, 介绍自己成功的经历, 增强女生的自信心, 激发她们的潜力。把职业规划师请进课堂, 给女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帮助她们清晰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基础上, 大二女学生选择拓展专业时, 也能有的放矢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同时大学二年开设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 多以小班上课、分小组的形式进行。通过职场案例分析、模拟招聘、小组讨论、辩论赛等多样化形式, 丰富课堂的内容。鼓励女生多参与, 提升她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为她们顺利择业、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 鼓励她们多参与企业实习、企业参观、校友座谈会等活动, 提高高职女生的专业素养, 激发她们对专业的热情。对大学三年级毕业班,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可以针对女生设置就业指导工作坊, 解决女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帮助其顺利就业。同时多给女生创造就业机会, 多引进适合女生的行业企业参加招聘会, 从根源上解决女生就业难问题。
2以校园活动为平台, 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多鼓励女生“走出去”, 把学习园地从课堂拓展到校园、社会, 通过校园活动、社会实践来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了解自己,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比如, 通过参加学生社团、学生组织、文艺演出、素质文化大讲堂等活动,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勤工俭学、技能竞赛、社会调查和志愿服务等活动, 掌握专业技能, 提高职业认识。通过参观企业、顶岗实习、社会兼职等, 帮助女学生在真实的职业场景中提升工作技能、领悟企业文化。同时, 女生也要多把握机会, 多参与、多实践, 在活动中长本事, 在实践中出经验。通过各个渠道, 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朱启臻.职业指导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 (简编本)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大学生职业观 篇8
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大环境下, 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 该如何积极应对?转变就业观念, 提高就业能力, 无疑是摆在大学生面前的重要任务。
1 金融危机使大学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
所谓雪上加霜, 就是说并非因金融危机才导致“就业难”, 但金融危机的确使得本来严峻的就业问题更加困难。
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 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14万, 2003年, 第一批扩招本科生进入就业市场后毕业生成倍增长, 逾212万。2005年和2006年的高校毕业生各增长到330万与413万, 分别是2001年的近3倍、近4倍。2007年495万人, 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559万人。2009年预计将再创历史新高, 达到640万以上。而从就业来看, 2007年就有100多万应届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 相当于2001年全部大学毕业生!08年毕业生就业率大体在70%。2009届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的高达600多万,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直接影响到我国实体经济, 企业倒闭, 农民工返乡。外资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始裁员, 至少开始调整和大幅压缩招聘进人计划。这就造成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近年最冷的寒冬。
2 正视就业压力树立正确职业观
就业是民生之本, 大学生就业涉及到千家万户, 目前党和政府予以高度重视, 并力争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其中大学生自身努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些大学生在职业观上存在的问题也严重地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 从而使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显得更为严峻。所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迫在眉睫。
职业观是人们对职业理想、职业评价、职业成功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当代大学生职业观出现6个新特点:职业理想表现出兴趣化、多元化;注意个人和组织的发展, 重视职业规划, 流动性强;把收入多少作为职业成功的重要标志;喜欢宽松、和谐的职业环境;愿意接受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这些都是大学生职业观出现的新现象, 是适应社会发展的, 是值得提倡的。但大学生还存在一些影响其顺利就业的观念, 这是需要我们进行引导的。
2.1 做好长远规划, 忌“一蹴而就”
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时, 想一步到位, 这没有什么不对, 但在现实中, 一步到位的岗位确实不多, 何况大学生对一次到位的要求又是非常高的:工资要高、单位要体面、工作不要太累、上班不能太远……这些条件, 使不少大学生错过了许多好单位。
另一方面, 在现实中, 我们也常常看到, 有的大学生一开始认为自己找到了“一步到位”的岗位, 可是干了不到半年, 就后悔了, 认为自己的选择是错误的, 不得不重新选择工作。在选择工作时, 大学生不能太理想化, 一个人可能要经过3至4次的选择, 才能找到自己终身喜欢的工作, 所以对第一份工作不要太挑剔了。
2.2 重在学以致用, 忌“作茧自缚”
有的大学生在就业中, 把专业对口看得太重, 甚至认为学企业管理的人到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就是不对口, 专业不对口就不去。一个优秀大学生的才华应该体现在综合能力上, 在专业不对口的情况, 也能尽快进入角色, 在新的工作中, 作出突出的贡献。
“学以致用”的理想境界需要用人单位、学校和学生三方的悉心打造。一方面, 我国的高等教育专业分得太细, 存在专业重复建设, 在“市场导向”的情形下, 高等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另一方面, 大学生自身也该调整心态, 在可以把握的范围内摒弃“死守本行, 不求变通”的观念, 尽快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适应科学技术快速的升级换代, 不要让“专业对口”束缚了自己的手脚。
再说历史上通过改行, 在其他行业取得优异成绩的人也不少, 如鲁迅、郭沫若等人。现代社会每10年约有30%的职业被淘汰, 新的职业在不断地涌现, 这是客观的。
2.3 正确看待待遇, 忌“唯利是图”
有的大学生把收入看得太重, 不看单位的发展潜力, 不看自己在这个单位的发展前途, 死抱住“低于3000元不去”的想法。有的大学生有时还会说:父母养我这么大, 我挣这么少, 根本无法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一个人头一份工作的收入, 并不是非常重要的, 他只能说明你的今天, 并不能说明你的未来。一个单位好, 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目前收入少一些, 但今后的发展机会相对会多一些, 收入提高也可能会快一些。如果一个单位目前能给你5000元, 但是单位的发展空间不大, 最后你的收入也不会很高的。特别是在就业时, 同学们与聘用单位在收入上讨价还价, 聘用单位会误认为你是一个斤斤计较的人, 从而影响到用人单位对你的录用。
2.4 走出户口情结, 忌“门户之见”
由于现有的户籍管理制度, 许多大学生在选择工作时, 对能否解决户口看得非常重。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表现出来的户口至上的观念, 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尤为突出, 在这些大城市的招聘市场上, 当“收入”遭遇“户口”往往败下阵来。一男硕士生, 有一外企一个月给他一万元, 因为解决不了户口而被他拒绝了。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在大学生就业日益市场化的过程中, 户籍制度对人才的配置作用无法避免地出现日益弱化的趋势。国家目前在采取措施, 改革户籍制度, 户籍的影响是暂时的。
2.5 客观审视自己, 忌“高人一等”
从一些高校进行的大学生就业单位的选择调查来看, 选择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国企3种类型的学生超过六成。从中可以看出, 在影响大学生择业的因素中, 干部身份的情结依然浓重。
然而, 这种观念与社会发展是格格不入的, 这种存在“身份”的不同, 也是我们社会需要改变的。这次大部制改革将人事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合并, 也预示着这种身份将逐步改变。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界限会越来越少, 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工作人员, 都将到社会上建立自己的养老帐户, 单位所有人将变为社会所有人。有干部身份的人可以干体力劳动, 工人也可以成为科研人员, 这种身份上的差别正在被弱化。
2.6 理性看待创业, 忌“因循守旧”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以创业带动就业”, 顺应这一创业浪潮, 对大学生而言, 责无旁贷。从大学生群体自身的角度来说, 与其依赖和等待国家的救助政策, 不如挖掘自身能量, 善用优惠政策主动出击。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说, 文化素质高的人去创业, 将更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全球化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现在政府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优惠政策, 但是大学生创业的人数却很少。有数据显示, 我国大学毕业生中想创业的只占4%。, 而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准备创业的学生占学生人数的20%到30%。因此, 大学生需要转变观念, 正确看待创业, 不宜因循守旧、作壁上观。
2.7 从基层做起, 忌“好高骛远”
许多同学认为参加工作就要干一番事业, 而不愿做日常平凡工作。甚至有的单位准备先让新聘大学生到基层锻炼两年, 再调到机关工作, 许多人就不愿去了。实际上, 不从日常平凡的岗位干起, 很难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作为, 我们国家许多领导人都是从基层一步步干起来的, 正所谓“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大学生一般认为大的国有企业相对稳定一些, 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国有企业的改革正在加速进行, 国有企业的人事管理将逐步与国际接轨, 像过去那样每天“抽支烟、喝杯茶”的日子不会再有了。公务员相对稳定一些, 但是考公务员的竞争是异常激烈的, 再说我国的公务员人数大大超过了社会实际需求量, “精兵简政”是不可避免的。
面对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高校要积极工作,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正确的职业观应该是从祖国的需要出发,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工作, 不过多地考虑收入及社会地位, 用心做好自己最喜欢的事情, 并作出一流的成绩。
摘要: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直接影响到我国实体经济, 也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就业形势。大学生是就业群体中的一部分, 本文就面对由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应如何正视, 并如何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进行了论述。
大学生职业观 篇9
一、中职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职业观现状
(一) 学生就业准备
目前我国就业问题形势十分严峻, 经调查显示, 58%的学生对毕业后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 这一心理, 将导致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做出一系列消极的选择。调查中显示, 学生不乐观态度的程度与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成正比。大部分学生对于这一情况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调查显示, 65%的学生已经对自身的职业技能进行培养, 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开始工作之前, 52%的学生认为, 自己在创新意识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上有所欠缺, 其中80%的学生已经开始培养自己相关能力。
(二) 学生毕业后的目标
经调查显示, 65%的学生, 在毕业后选择立即就业, 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比重较低, 而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仅占2%。并且总结调查资料我们可以发现, 低年级的学生对毕业后的打算显得比较空洞, 偏向理想主义。而随着年纪的不断增高, 学生对于毕业后的打算更为实际化。
二、中职骑车维修专业学生职业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 就业意识强, 但是准备工作不充分
目前我国汽车维修专业的中职学生, 对于就业前景以及市场行情都有明确的了解, 也认识到学习专业课程的重要性。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 自制力较低、学习主动性变弱等问题相继产生, 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且这部分学生处于青春期, 爱美的天性导致他们在动手实践课上有所拘束, 综合种种原因, 学生普遍会存在一种“常立志”的现象, 这一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学生就会对未来产生迷茫, 恶性循环。
(二) 眼高手低, 目标大而空洞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汽车行业, 主营业务均为下述四类:汽车特许经营企业、国有合资制造厂、综合性修理厂、以及小型的汽车修理店铺。经过调查显示, 学生对于4S店的向往程度是最高的, 其次就是大型汽车制造工厂。虽然许多小型私人经营的汽车修理店铺或是汽车销售店铺目前经营状况依旧良好, 但是在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等方面依旧与4S店等存在较大差距, 导致中职毕业学生在4S店以及大型汽车制造工厂前扎堆, 而小型私有店铺却无人问津, 供需产生明显矛盾。
(三) 盲目追求专业对口, 导致个人就业渠道狭窄
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是每一名在校学生的梦想, 但是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背景下, 人才数量与岗位需求之间已经产生了巨大的供求矛盾, 这一现象在汽车行业中格外明显。
(四) 角色转换较慢
依赖心理是目前我国中职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中职学生年龄普遍较小, 认为自己的就业、生活等各方面都应当由父母以及教师负责。在毕业之后, 个人独立性较弱, 大部分学生没有从学生的身份中走出来, 正确认识到自己应该独立, 而不是依旧依赖父母。并且在求职过程中, 会出现盲从现象, 普遍以寝室或者班级为单位, 建立小群体, 群体中有一人找到了一个比较不错的岗位, 其余人便会跟踪这个人的节奏, 到该岗位就职, 而不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去寻找岗位。
(五) 工作环境、地点、收入与预期有差距
大部分学生都想在出生地工作, 不愿离开父母的怀抱。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 并没有接触社会, 对社会环境还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让这部分学生将自己的毕业薪资定在一个较高的位置上, 另外, 对职业发展过程了解程度较浅、学生没有认清自我价值等原因, 也有可能造成学生盲目追求高薪, 但是作为高职学校的应届毕业生, 自身并没有符合理想薪资的工作能力以及个人价值, 所以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在薪资方面存在较大矛盾。
三、针对目前我国中职汽车维修专业学生职业观存在的问题找出对应解决方式
(一) 正确看待汽车维修行业
正确看待汽车维修行业, 是对中职汽车维修专业学生进行职业观教育的重要出发点。因为社会分工不同, 所以才会产生不同的职业, 每个行业之间虽然有所不同, 但是却一定会有一丝联系。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应当是“专业可以对应社会上任意一个职业, 或者是一个职业群体, 所以让学生了解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 对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深入了解当前所学专业等方面, 均有积极向上的作用。通过不断让学生吸收正能量, 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会有推进作用, 而积极向上的三观, 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二) 正确看待自身技能机价值
眼高手低已经成为当前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这一问题将对毕业生就业造成巨大阻碍。教师应当教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价值, 认清自己的在社会中的位置, 从基层做起, 一步步积累工作经验, 达到自己预订目标。并且要锻炼学生独立性, 让学生从依赖中走出来,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就业需求。
结束语
社会在不断发展, 各行业的用人要求以及用人数量也在不断改变, 本文从我国中职汽车维修专业学生职业观的实际情况入手, 找出存在的问题, 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对应解决方式, 希望可以为我国中职学生职业观教育行业发展起到一定的推荐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中职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学生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 职业观教育的重要性, 在中职学生教学中已经逐渐凸显。职业观的本质就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个人职业范畴内的综合体现, 个人的职业生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业观, 所以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观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从我国中职学校学生职业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入手, 深入分析问题, 并找出相应的解决方式。
关键词:中职教育,职业观教育,汽车维修
参考文献
[1]艾凉琼.官本位的传统职业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J].理工大学学报, 2013, (3) :5-7.
[2]梁迪.构建职业观教育为核心内容的大学生职业指导体系[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2, (14) :9-11.
[3]芮必峰.鼓吹者、旁观者、参与者—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观[J].作家, 2011, (10) :107-108.
大学生职业观 篇10
1 首要旨归应定位为“以学生为中心”
在教学过程中, 将学生摆在主体地位之上, 以此来将其主体意识有效地激发起来, 进而培养学生主体能力的做法, 是整个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这样的活动实际上也是对技校学生职业方法能力乃至于社会能力加以培养这一过程的一个的首要旨归。其原因在于不管是哪一方面的方法能力抑或是社会能力, 实际上都是伴随每个受教育者终生的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培养这样的能力的过程中, 首要的活动应定位为“以学生为中心”, 并凭借其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进而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其自主、自觉、自动的特点。课程的编制和设计过程中, 都应该逐步转向学生的学习体验——即所谓“回归生活”, 从而形成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性”。而在此过程中的教师, 则应将一知、情、意、行为代表的诸多环节相互有机结合起来, 把教学活动要表现的内容通过学生借助主观能动性形成的感悟、体验等, 从而一方面将其向自觉能力内化, 另一方面向行动选择外化。以此来形成“以学生为本”这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一种技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职校生必备的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等素质。
2 主要途径应定位为“在真实的情景中学”
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的课程开发理念中, 明确要求“创设真实工作情景”, 也就是将教学改革的导向定位为真实任务, 从而将职业核心能力与课程本身“水乳交融”, 给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并掌握基本能力的机会。为达到这一目的, 首要任务在于分析和归纳职业活动, 从而构建围绕着真实任务的课程, 把应该完成相应人物应该需要的一系列学科的知识加以“整合”而形成典型化、个性化、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使得学生在此之间能够进行具有研究性、探索性、自主性学习, 同时也令学生在此过程中一方面获得职业方法能力, 另一方面也逐步形成职校生必备的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解决问题等等职业社会能力。
课程设计方面, 应关注学生的整体性, 防止职业能力学习这一活动与生活本身割裂开来。而应有效地遵循经验学习的规律, 在此基础上形成课程标准, 采取“行动引导法”来组织教学, 在课程评价中尽可能采取多元评价法, 以此来教育出拥有“综合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在课程的各个层面 (包括性质、学分、内容、实施等) 开展“一体化改革”。
3 核心内容应定位为“有意义的学习”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理论认为:学习可以分作有无意义两种, 其中无意义学习定义为仅和大脑这一器官有关, 并无情感或个人的意义参加相关活动。而有意义学习则不仅限于事实积累, 而是将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加以改造, 而且会对将来选择行动方式时发生重大变化做出“预判”——即其不仅限于知识的增长, 同时也是将知识和每个人的相关经验相互融合。众所周知, 技校所从事的职业教育活动是为将来受教育者的职业做准备的教育, 培养受教育者职业核心能力这一活动, 往往会与学生将来的个人职业成长发生直接关系。就职业发展逻辑而言, 永久不变的职业是不存在的, 故而职业教育一方面要将课堂所学知识向熟练技术转化, 另一方面又要帮受教育者将工作和工作的意义两种认识相互融合。开设职业教育课程的目的除了传授知识技能之外, 更加重要的内容就在于提高职校生必备的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解决问题等素质中的“社会生存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这一方面的课程教学和学科型教学体系相比, 其逻辑结构并不严密, 而将重点定位于程序性知识的教学, 将导向组织教学融合于工作过程中, 注重“做”和“学”的结合。故而, 应从学生自我意识这一方面去有效地解构学生原有的地位, 形成“有意义的学习”, 即使得学生在解决难题、制造意义等层面成为“主角”。
“有意义的学习”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四个主要要素:一是整个人的情感和认识与学习活动相互结合的“个人参与”;二是将各种感觉 (如领会、掌握、获得、发现等) 加以内化, 使之全部来自内部, 包括遇到来自外界的推动力或刺激时同样如此的“自我发起”;三是将学生的各个层面 (包括个性、态度、行为等) 同步发生变化的“渗透性”;四是学生摒弃“从结果入手”的做法, 从整个学习过程检讨自身学习的“自我评价”。以上四个要素同步开展, “有意义的学习”方可帮助学生获得真正的学习经验, 令其“学会学习”, 进而成长为能够借助迁移能力来灵活、理智地适应各种形式的问题情境;可以借助有关经验来自由而有创造性地处理问题;将工作引入自己的“社会化目标”, 形成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相互结合。
与此同时, 也应设置人性化的职业核心能力考评。一种考评制度是否人性化, 主要取决于能否正确、合理、科学的评价, 考核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我校主要看学生的实际操作。教师注意及时指导, 肯定学生成绩, 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使用学生自评、小组评价等方式, 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多层次的评价, 在评价中增强学生协作能力。
4 关键环节应定位为“注重师生关系的培养和情感的交流”
显而易见, 技校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学过程中, 必须深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中“重经验轻情感”的局面。作为教育者, 有必要将学生摆在“有独立人格的有机体”这一位置上, 即将学生看作会思考、有感情、能活动的个体, 而不是“教学内容的容器”。
在此方面, 主要可以采取两种方式:
第一是案例教学法。很多学科的目标被定位于旨在培养学生的相关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 这也充分证明了“案例教学法”在其教学过程中有着很大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故而, 在能力培养过程中, 教师可提若干相关的典型成功或失败案例, 在其间给学生机会对其加以分析、解释和讨论, 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对其有一个掌握。
第二是亲身体验法。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校现有的资源加以充分利用, 使得学生能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融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氛围”。例如, 通过小组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求各小组营造一个来自不同场合的应用计算机情况, 从而进行各种操作活动, 培养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 并能体验其实际操作的特点, 从而提高敏感性。
教师应将自身摆在“催化剂”的位置上, 发挥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这一作用, 去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自我意识, 最终使得学生能够在职校生必备的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等素质的养成过程中做到借助“自我教育”来达成“自我实现”。
5 主要教学方法应定位为“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
这两种学习方式已经被事实证明可以在学生的成长性能力培养方面起到极大的积极作用, 其完全能够借鉴在技校教育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之内。
所谓“研究性学习”, 指的是基于问题的学习, 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基于自身兴趣, 从可以选择的各个层面上确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专题, 并在这一过程中进行主动地获取和应用知识, 并借助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由于其目的在于从根本上改变学习方式, 将主动探究、创新实践的精神贯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以此来培养出学生能够受益终生的学习能力, 故而, 其有效地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 而代之以以学生为中心跨学科的长期学习活动。可见, 研究性学习很适合对于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两个层面上的教学实施。
所谓“合作学习”, 指的是借助典型的工作情境来完成真实任务的学习方式, 其特点在于“行动中学”和“重在体验”。借助这一学习方式, 来将学生的社会角色规范、社会交往意识等方面加以强化, 并在其过程中逐步形成团结合作精神、责任感、合作意识、任务意识、相关社会经验等素质。并且借助合作学习这一“利益共同体”, 来形成每人都能体现自身价值并帮助自身发展的学习机制。借助教师和学生、学生之间的各种交往, 将课堂教学“情感化”, 借助学生在其间的自我选择、规划、探索, 有效地将外显技能内化为积极的自我体验和主动的自我建构能力。在创造意识的激活过程中, “不知不觉”地形成职业岗位变动所需的应变素质, 乃至于与之相关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
综上所述,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从人的本质出发, 探究教与学的基本规律, 张扬人的主体性, 符合职业教育的价值抉择和原旨使命。人本主义观照下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旨在实现学习者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促进传统的“工具性”谋生型教育向“发展性”适应型教育的转变, 以突破技校教育的资源瓶颈, 破解长期以来困扰技校教育的职业性与高等性、工具性与可持续性、技能与人文二元对立的逻辑架构, 彰显技校教育中使得职校生形成必备的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解决问题等素质这一未来愿景。
参考文献
[1]刘成立, 王立仁.人本观照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育人模式的构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02) .
[2]刘成立.人本观照下高校资助育人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3 (12) .
[3]冯峰.和谐发展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J].教育探索, 2011 (02) .
[4]王金宝.地方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创新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17) .
大学生职业观 篇11
[关键词] 新课改 职业技术学校 科学体育观
1.前言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思想理论到具体实践原则、方法、手段等等都是融为一体的。由于教育的“应试化”使得体育成为了教育的“重灾区”,加之体育不仅是素质教育主要组成部分,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国家教委提出,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要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实施教育的突破口。由此可见,学校体育在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不仅步步维艰,而且任重道远。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提出:要对学生进行体育观念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技能与习惯养成等方面的能力[1]。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福州黎明职业技术学校350名学生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调研法:查阅有关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育观念及终身体育意识的论文和文献。
2.2.2问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38份,最后确认有效问卷331份,(其中男生170人,女生161人)有效率94.6%,符合研究要求;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学生课外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
表1 学生课外参加体育锻炼程度调查统计表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我校学生课外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不容乐观,在调查的学生中有近77%的学生缺乏体育锻炼,尤其女生,甚至有半数以上的女生每周的课外体育锻炼还不到一次。学生对身体锻炼的兴趣和体育锻炼的习惯,是达成终身体育的重要因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全面发展;提高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疾病的能力。
3.2 学生参与锻炼状况分析
图1 学生不想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调查表
图1调查结果表明,现在的职业技术学校体育课内容单调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首要因素,单一、重复、懒散的授课形式,使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降到了极点;学生的运动技能低,方法不正确也是导致这一因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终身体育变成了一句空话。不难看出,当今的学校体育教育在实际教学中确实存在着应试教育的误区。违背体育规律,在有限的时空内教育应试化。违背体育规律的体育既不是素质教育,也害了学生的利益,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新课改下的学校体育要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为主要目标,加强学生体育活动的体验性。体育教学中的体验性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生存过程的体验。再现体育锻炼的发生过程和思维展开过程,使学生亲历体育锻炼“生产过程”,领悟探索发现与经验积累的乐趣,进行求实态度、探索精神与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二是体育课程文化的体验。通过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的对接,学生情感与外部世界的对接,原有经验与新鲜经验的对接,创设情趣共济的体育教学情境,构筑师生交往对话的平台,在小课堂连着大世界的氛围中吸收人文思想的精华,享受表达与聆听的愉悦。三是创新性活动的体验。体验性教育十分强调学习者的亲身参与和实践,这就决定了其体育教学的最佳方式应采取参与式、探究式和主体活动式,促进学生自得自悟,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互动中发展。[2]
3.3加强体育学习活动的实践性
3.3.1加强学生参与设计体育教学
好的体育教学设计是对动态的、生成的过程的规划和预测,是对现实的、实态的过程的有效对策。传统的“以教论学”的观念必须摒弃,代之而来的是“以学论教”,以学生学习活动为线索,强调学习活动的创造与运演,实现主题参与体育教学实践的最佳整合。实践中我们感到有利于学生参与的事件包括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相互理解、尊重、信仰与师生关系,充满情趣、发人深省的体育教学情景,高质量的思维方法与方式,扬长避短、发展个性特长的个别教育,富有教育意义的建构式体育教学内容等。以经验为本单位,以过程为中心的体验性教育是活动体验与体育教学过程的合二为一,体育教学与训练、达标与发展、活动与体验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3.3.2突出学习方式设计
教学课程标准与实施办法是“子”与“父”的关系。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发现中学习,在合作交往中学习。这种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自行完成的学习方式对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及态度、能力、知识诸方面的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体育教学的环境中,学生的研究和发现与教师的积极指导是密不可分的。教的实质就是在于帮助学生对现实的创造与加工,教师的指导行综合为两点:一是调节、监控学生问题的解决,体育教学过程在相互作用的前提下,按合作共享的原则来组织,二是指导学生的发现活动,突出价值导向、真理规范和实践创新三个要素。
3.4 学生身体素质现状的调查分析
(成绩分为四个档次,其中90——100分为优,75——89为良,60——74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测试内容有100米、跳远、台阶试验、掷铅球。)
表2 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调查统计表
表2数据表明,我校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偏低,大部分同学处于及格水平,而且不及格的同学占了10.58%,虽然体育不是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手段,但是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如何能肩负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呢?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机体的身心健康是个体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教育(包括体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前提。教育,尤其是新课改下的体育教育必须能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特别是能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水平。提高,应是在遵循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基础上,最终要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健体的目标。可以说新课改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育在体育中的地位。
3.5 对体育教学目标的调查分析
表3 对体育教师教学理念的调查
表3通过学生对任课体育教师的观察,发现有60%的体育教师上课是学校课程安排的需要,而20%的老师则有较大的目标,就是培养体育人才,为校争光。有20%体育老师上课是切实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了提高学生体质,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通过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现今我校体育教学存在着“教”与“学”的错误认识以及对体育观念理解上的误差。在学生的观念中,他们最主要的责任是学习——考试——学习,体育课只作为考察科目,无法与必修课及选修课相提并论,其地位也不言而喻。但教育是双方面的,造成学生“学”上的错误观念,在教师的引导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另一方面,体育教师没能给体育课程一个好的定位,也把体育课作为了学生休息娱乐的一种手段,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体育课在职业技术学校课程设置中的重要作用。学生在“学”的错误理解,以及教师“教”的错误引导下,对体育课逐渐失去兴趣,致使我校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与日俱下。
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来改变我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就必须要改变施教者的错误引导和受教者对体育观念的错误认识,让教育双方走出教学的误区。
4 结论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为适应时代的需要,学校培养的学生必须是身心全面发展的。而体育教学作为“身心”发展的一个方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培养科学性的体育观念,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体育意识方面,另一个是体育能力方面的。
4.1 加强职校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
加强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活动方式,教会学生体育锻炼的手段和方法,培养锻炼习惯。
重视体育理论教育,尤其要加强对学生体育科学知识的传授。我们所建立的体育理论体系要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要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指导学生科学锻炼身体,并在今后的生活中终身受益为出发点。而加强体育情感培养,是衡量学生对体育活动及其状况关系的态度反应,是学生自己对体育的需要程度和锻炼经历的内心体验与感受,只有当学生对体育有着浓厚的兴趣、深切的爱好和强烈的情感体验,才能自觉地参加体育实践,才能产生积极的表现和强烈的情感体验。
4.2 提高我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
加强师德教育,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体育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价值观,把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把献身体育事业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此外,还要及时了解和掌握新兴学科的新信息、新动态,丰富教学手段,加强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体育教师要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全面发展身体素质,保持良好的体力和技能,防止运动能力的退化[3]。
4.3 加强体育能力的培养
我们在体育教学要把体验运动乐趣、把握运动特点、创设娱乐情境等,作为培养娱乐能力的主要目标,使学生能够自主地选择运动项目,能够灵活地运动和改进规则,能够创造新项目,挖掘新方法,并在活动中寻求乐趣、获得满足。探讨体育欣赏和鉴赏水平的能力培养是我们进行终身体育教育教学面临的新课题。
总之,学生要以自身的发展为己任,以终身体育为目标,改变自身思路,从“锻炼”中学会“锻炼”,从学习中学会学习。体育工作者更应从长远的、整体的教育观出发,把培养学生的体育观念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不断探索、研究,力争把我校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体魄和科学观念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龚正伟.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2]赵纪生等.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观[J].体育教学,2004.6.
[3]武军,石丁.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浅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2,6(3):66-67.
作者简介:
大学生职业观 篇12
本文从性别差异的角度出发, 试图通过对比高职男生和女生职业观的现状差异, 来探讨为何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不尽人意, 并提出一些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建议。
1 研究方法与样本选择
本文运用抽样调查方法, 基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1321个样本的数据分析, 从职业价值观、职业选择、就业方向、就业信心等几个方面系统地考察了高职大学生的职业观现状, 并分析了性别差异对职业观的影响。在1321个样本中, 男女各占样本总数的51.7%、48.1%, 一、二、三年级学生各占样本总数的39.1%、38.2%和22.5%。深圳市内、市内省外, 广东省省外学生各占样本总数的59.3%、17.8%、22.4%。通过对样本各项指标的分析发现, 调查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能反映总体的特征 (见表1) 。
2 性别差异对职业观影响调查分析
性别因素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有显著影响, 相对男生, 女生更强调个人生存需要, 社会责任观念更加淡薄 (见表2) 。39.5%的男同学认为职业的主要价值是“生存需要, 谋生手段”, 持这种观点的女生则达到49.8%;10.9%的男同学认为职业的主要价值是“承担社会义务, 为社会做贡献”, 持这一观点的女生仅为7.1%。
由此可见,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 当代高职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念趋向理性化、现实化和功利化, 寻求在保障生存需要的基础上发挥个人能力特长, 尤其体现在女大学生群体中。相比之下, 女生更强调职业的个人价值, 重视个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 而忽视职业的社会价值, 社会责任感明显不足。因此, 如何更好地激发大学生, 尤其是女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更好地引导他们结合国家利益和社会需求来发展自己, 是摆在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职业选择方面, 男生比女生更看重职业发展前景以及是否能发挥个人特长, 女生比男生更看重收入待遇、工作稳定有保障和工作地域等因素 (见表3) 。调查中, 45.8%的男生把发展前景作为职业选择的首要因素, 这一比例在女生中仅为35.1%;22.6%的男生认为收入待遇最重要, 这一比例在女生中达到27.0%;11.3%的男生认为工作稳定有保障最重要, 这一比例在女生中为18.6%。54.0%的人“不在乎专业是否对口, 关键是有发展机会”, 只有1.7%的女生认为“专业不对口就不考虑就业”。可见, 及大多数女学生不再把专业对口看作找工作考虑的重要因素, 而是更看重是否能找到稳定的, 收入较高的工作。
当问及“毕业后, 你首选的就业方向是什么”时 (见表4) , 男生和女生表现出相对的差异性, 调查中, 21.8%的男生表示毕业后首选的就业方向是“自主创业”, 而女生仅为13.6%。另一方面, 18.9%的男生毕业后首选的就业方向是“政府机关”和“国家事业单位”, 这一比例在女生中达到26.1%。可见, 女生比男生更趋向于稳定的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 对自己当老板创业的决心不及男生。
调查还发现, 多数高职大学生对就业前景充满信心。性别因素对就业信心也有显著影响, 相比女大学生, 男生对就业前景更具信心 (见表5) 。67.9%的男生表示对未来就业有信心, 女生这个数字则为53.8%。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的性别不公现象, 毋容置疑, 在就业机会、薪酬待遇和发展机会等方面, 相比女生, 男生往往占有更大的优势。因此, 如何改善女性的就业地位, 提升其就业信心, 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是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该思考的问题。
3 结论与建议
调查发现, 女大学生在从职业价值观、职业选择、就业方向、就业信心等方面表现出更为消极的一面。下面, 结合本次的调研结果, 提出一些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建议。
3.1 加强专业个性化辅导, 增强女大学生的信心。
学校可以建立个性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机制, 开发适合本校实际的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模块, 对校内就业指导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化培训, 形成一支能够满足学生个性需求、适应精细化辅导要求的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对女大学生的需求特点, 进行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从而弥补一般就业指导的不足。在对女大学生进行教育时, 不仅要加强其竞争意识, 更要增强其核心竞争力。鼓励女同学多参加社团活动, 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多参加“科技文化节”和“创新工程”等活动, 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多参与校外实践活动, 以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更好的融入社会。
3.2 深化“三育人”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我校校长近日提出“三育人”人才培养模式, 即“文化育人, 复合育人, 协同育人”。学校以培养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 全面推进“三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设计了“主干专业+拓展专业”的复合式人才培养方案, 突出学生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并进行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学校积极探索建立与地方、行业和企业稳定、有效的科研合作和服务机制, 主动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高职学校应加强教师队伍的文化建设, 深入开展“文化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 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核心文化价值观;进一步深化协同创新的育人理念, 构建开放协同的教育教学运行机制, 以适应经济增长方式和高职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进一步加强对高职教育发展的理性思考和理论研究, 结合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精神, 探索构建高职院校内涵式的发展模式, 全面提供高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朱启臻.职业指导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 (简编本)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大学生职业观】推荐阅读:
大学生廉政观教育09-29
当代大学生生育观研究10-02
观大学生创业心态后感10-15
大学生友情观的调查问卷10-22
观清华大学有感05-21
大学生观疫情防控思政课感想心得11-04
大学生烈士纪念日观烈士陵园感想06-11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观现状调查与研究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