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宗教的态度调查报告

2024-09-24

大学生对宗教的态度调查报告(精选9篇)

大学生对宗教的态度调查报告 篇1

大学生对宗教的态度调查报告

近年来,中国的各种宗教都以不同形式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基督教的信仰人数发展快。其中大学生所占的比列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在我们这次抽样调查的50份问卷中,有宗教信仰的占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宗教发展很快,大学生中也出现了宗教信徒。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是一个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近年来,理论界和学术界开始关注、研究大学生的信教问题。学者们在全国各地的高校中开展了实证调查,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其中基督教在中国发展传播的历史和现状,是中国基督教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大课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日趋密切,并尊重宪法赋予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基督教在中国呈现迅速发展的趋势,尤其在当代青年中传播甚广。这种现象己经引起国际社会和我国教育、文化和宗教部门的极大关注。

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

在此次问卷调查中,我们组主要对于我校以及其他非艺术类同学做的一次调查。调查显示:信基督教的同学占8%;其余同学中大部分同学认为对宗教没有太多的了解,谈不上信仰不信仰的问题;而96%的同学都理解身边有宗教信仰者;对于宗教的传播宣传,30%的同学认为应该,但要适度;62%的同学认为无所谓,听听也可以;还有8%的同学坚决反对。从影响上来说,佛教和基督教在大学生中的影响较大。要说明的是,虽然有些同学选择信仰佛教,但他们对佛教的教义并不十分清楚,平时也没有佛教的饮食习俗,更没有经常到寺庙去烧香拜佛。之所以选择信仰佛教,是因为佛教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同学们对佛教比较熟悉。相反,信仰基督教的同学虽然从比例上看没有佛教高,但参与基督教活动的人数却相对较多。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

1.社会和家庭原因。任何宗教本质上都是支配人间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反映。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社会或自然异己力量,这是社会主义时期宗教存在的主要根源。所以,宗教问题首先是个社会性的问题。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深刻的社会变革,使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嬗变和碰撞,竞争带来的风险、贫富差距的存在、地区不平衡的加剧等导致相当多的人心理阵痛和失衡。加上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社会上出现了信教热的现象,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员,自然也受到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学生一般出生在信教的家庭里,父母相信或者祖父母相信宗教。他们的信仰一般是最坚定的,而且对传福音的工作也相当努力。其中一名基督教徒这样说到:“并不是我选择他,而是他拣选了我。他是道路、真理、生命,基督信仰才是人生意义的归宿。人本来就该相信这位神,以及他为我们预备的救恩。”这类信徒在基督徒大学生中所占比例并不大,但是却是学校聚会小组的主要服侍者。

2.朋友介绍。这类信徒所占比例比较大,约占一半以上。他们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通过朋

友或室友的介绍,逐渐了解并接受了宗教信仰。一位学编导的女生这样描述到:“朋友介绍我,然后去参加聚会,参加多了,就读了一些圣经方面的书籍,然后观念改变,开始接受主”。另一位学艺术管理的男生说:“通过室友的介绍,发现基督教与其它宗教与众不同,它以爱来接纳世人。无条件的爱人如己,教导我们认罪悔改。”在这类信徒中,一部分接受福音后,完全改变了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如同“新造的人”。这种改变是巨大的,他们参与聚会小组生活和传福音工作的热情并不比第一种基督徒大学生低。也有一部分信徒的信仰徘徊于信与不信之间,至少信心不是很坚定。但他们确实都承认自己有罪,并愿意接受基督做自己的主。在行为上他们比不信前有很大的变化,至少在为人处事上存有谦卑和爱心。

3.内心的需要,心灵的追求。这类信徒的比例介于第一种和第二种之间。他们在内心中

有一种追求,需要上帝,而且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有神的存在。但是他们一开始并不知道哪一个才真正是自己所追求的“真神”。当福音降临到他们时,或者当他们在诸多宗教中“发现”他们真正所追求的宗教时,他们就全然虔诚相信。

4.好奇、怀疑与接触。这一类信徒的比例比较大。因为他们具有较大的广泛性。有些学生 是出于对基督教的好奇心。比如接触西方的宗教文化、教堂做礼拜的各种仪式、圣经故事等,进而逐渐接触教会更深层次的东西。有一些是本来没有信仰的,但通过耳濡目染,或者通过某种经历而相信基督。还有些信徒的信仰根基并不深,甚至是盲目的,把信仰当作一种“时尚”来看待。另一些信徒不参加聚会,只是心里承认有上帝,而并没有任何聚会小组生活,亦即所谓的文化基督徒。

5.由于心灵空虚或生活(学习)痛苦而寻找慰藉。这类信徒是我们最为关注的,因为传统观点认为,大学生是因为受到挫折(如学习成绩下降、失恋、找不到工作等)才寻找宗教的慰藉。宗教信仰都是人们现实需要的反映。好奇是年轻人的天性,也是大学生最初接触宗教的心理特点。在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学生主要以学习考试为主,多年以来单纯接受统一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这样的传统教育使得学生对宗教信仰都有一种心理定势,愚昧落后、精神鸦片等词汇充斥头脑。进入大学以后,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思想言论。当接触到宗教时,极易产生猎奇心理,激发他们对宗教的好奇与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去了解宗教思想、参加信徒的聚会活动。同时,步入大学,学生面临着一个全新的世界和环境,远离父母、接触了来自各地的同学。激烈的竞争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冲突的思想理念使得大学生的生活更加矛盾、孤单甚至空虚,希望在心理上获得某种慰藉,或渴望着一个能够真正被接纳的团体。宗教很好地满足了大学生的这一需要。在宗教活动中大学生们更多地感受到了拥有归属感而带来的温暖。在实际的调查中,这类学生的比例比以往有很大的下降。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的动机并不是传统意识形态所说的消极处世,相反是积极主动地处世。

6.宗教因素。宗教文化有其独特的魅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日益世俗化,呈现出一些新的适应性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宗教不再具有政治色彩,而主要表现为调节个人信仰与社会公共价值之间的关系,向个人提供属于个人生存之意义的选择。由于现代生活的单向化、非情感化、人与自然的疏离、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物质生活丰富与精神生活贫乏的反差和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的孤独感和冷漠感,使得宗教的宗教价值更加得到强化和为人所需。第二,宗教表现出一定的哲理性、伦理性和心理性,能引发大学生的兴趣。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宗教对人生、世界、自然有独特的诠释,这对喜欢追求理性知识的大学生颇有吸引力。大多数宗教都宣称是“善”的事业,劝善行善,利己利人,这对具有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感的大学生也有吸引力。他们认为在宗教中可以寻求到社会人际关系间难得的宽容、慈悲和公正。特别是宗教具有一定的心理调适功能,能给人安全感和归属感,这恰恰是当代大学生最为需要的。第三,宗教具有某种永恒的价值和意义,任何一种宗教都涉及人的生老病死,都为人构建了一个永恒的“生”的“事实”,这对人类有着永恒的吸引力。

宗教信仰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1.大多数信教大学生认为信仰宗教后,自己的学习、精神状态向更好的方向发展,部分信

教大学生认为自己的社会交往圈在信教后有所扩大。

2.大部分信教大学生并没有因信教而感受到外界压力或受到不同看待,有许多大学生信教

后改变了对社会的看法。

3.有半数以上的信教大学生希望把宗教信仰的收获与不信教的同学分享,且认为自己会继

续坚持自己的宗教信仰。

4.信教与不信教的大学生,对于生活焦点的关注差异性不大。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对策研究

1.加强科学无神论教育,普及宗教文化知识

针对大学生对宗教有兴趣但又缺乏了解的状况,要做好正面引导工作,导胜于堵。我们要大力加强科学无神论教育,同时,要普及宗教文化知识,从而满足了大学生对宗教文化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去除大学生对宗教的神秘感、摆脱盲目性,使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更全面深入、更理性,使他们在面临周围现实的宗教现象时能冷静地作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

2.加强科学精神的培养

长期以来,我国注重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但是对科学精神的培育相对滞后。科学知识是驱除非理性信念的有力武器,人们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了解得越广泛深入,对外部力量的恐惧和由此产生的毫无根据的迷信就会越少。大学生不仅要有科学知识,而且要有科学精神。世界观上的神灵论必然导致人生观上的宿命论,从而认为人的一切皆命中注定,这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校要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使他们尊重客观规律,理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自觉地抵制有神论思想。

3.加强大学生组织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要加强各种大学生组织建设,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把所有大学生纳入相应的组织中,满足他们的兴趣需要,激发他们对学业、事业的追求,使得他们的情感有所依托,生活学习有帮助,人际关系良好,心理问题得到解决,从而从根本上消除他们加入教会,寻求教会帮助的动机和需要。

4.团结尊重信教学生,依法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物的管理

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作为公民的大学生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但大学生又不是一般的公民,他们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所肩负的使命要求他们必须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审慎地处理好这个问题。必须认识到,大学生宗教徒的精神信仰也是人对终极意义的自由追求,是人的一种深刻的精神需要。而且绝大多数的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只是信仰问题,并没有什么政治企图。所以,我们要依法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物的管理,一方面,要尊重和团结信教大学生,依法保护他们正常的宗教活动。另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和打击校园内外各种非法的宗教活动。

总之,大学生应该正确看待宗教信仰问题,不要盲目跟从,也要相信科学。找到一个平衡而稳定的状态去调节心理,高校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加强对宗教传播的管理。

大学生对宗教的态度调查报告 篇2

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是指个体在遇到心理或情绪困扰时, 向心理咨询师通过咨询、辅导等方式解决困惑的喜爱或不喜爱的程度。高职学生面对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压力, 会产生心理困扰。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 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对有心理问题的高职学生来说, 了解他们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是为其提供适当咨询和支持的一个重要步骤。对高职学生心理咨询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帮助心理咨询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咨询行为进行引导和干预, 使更多有心理问题的高职学生主动接受心理咨询服务, 愿意接受帮助。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 随机抽取天津市高职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份, 收回有效问卷314份, 有效回收率98.1%。其中男生165人, 占总人数的52.5%;女生149人, 占总人数的47.5%;大一160人, 占总人数的51.0%;大二154人, 占总人数的49.0%。来自城市的高职学生有211人, 占总人数的67.2%;来自乡镇的有103人, 占总人数的32.8%。理工类176人, 占总人数的56.1%;文史类138人, 占总人数的43.9%。上过心理学方面课程的高职学生有105人, 占总人数的33.4%;没上过这些课程的学生有209人, 占总人数的66.6%。

1.2 研究方法

1.2.1 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量表

本研究使用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量表修订版[2], 由29个项目组成, 分为4个维度:对心理帮助需要的自我认知、对耻辱的忍受性、人际开放性、对心理健康专家的信心。本量表采用5级评分, 从“非常不同意” (1分) 到“非常同意” (5分) 。所有项目的得分加起来, 高分代表对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有积极的态度。

1.2.2 自我隐藏问卷

Larson1990年编制的 (Self-Concealment Scale) , 共10个项目。将所有题目的得分加起来, 即代表自我隐藏的趋势。分数越高, 自我隐藏的趋势越明显。本研究采用的是该问卷的中文修订版[3], 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2.3 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污名量表

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污名量表修订版[4], 包括2个维度, 即自我污名和公众污名, 共有10个项目, 量表采用5级评分, 从“非常不同意” (1分) 到“非常同意” (5分) , 高分代表人们对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有不良刻板印象, 并伴随出现自我低评价和自我低效能。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稳定、可靠。

1.3 统计工具

全部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高职学生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的性别差异 (见表1)

以性别为自变量, 对高职学生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进行t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女生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的总分显著高于男生 (t=-2.612, P<0.05) 。女生在对耻辱的忍受性这一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 (t=-2.911, P<0.05) 。女生在对心理帮助需要的自我认知这一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 (t=-2.430, P<0.05) 。而在对心理健康专家的信心和人际开放性这2个维度上的得分, 男生和女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2.2 不同年级高职学生对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的区别

以年级为自变量, 对高职学生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进行t检验。结果发现, 不同年级的高职学生对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无显著性差异。

2.3 不同专业高职学生对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的区别 (见表2)

统计分析表明, 理工类和文史类学生在心理咨询态度上有显著性差异 (t=-1.304, P<0.05) , 即文史类学生心理咨询的积极性比理工类学生高。

2.4 自我隐藏程度、污名与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的关系 (见表3)

注:*P<0.05

由表3可见, 自我隐藏度与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问卷的总均分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 (r=-0.275, P<0.05) , 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污名与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问卷的总均分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 (r=-0.315, P<0.05) 。自我隐藏度与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污名不存在相关性。

2.5 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的回归分析

本研究以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为因变量, 以自我隐藏度、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污名、是否上过心理学课程为自变量, 采用强迫进入法 (Enter) 进行多重回归分析 (见表4) 。回归分析结果得出R=0.512, F=42.221, P<0.05, 说明建立的回归方程是有意义的, 而且3个自变量能够解释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总变异的30.7%。

由表4可见, 统计学上达到显著的自变量有:自我隐藏度、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污名和是否上过心理学课程, 说明这3个变量对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有预测作用。其中, 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污名对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的预测作用最大 (β=-0.220) 。

3 讨论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和文献报道, 性别、自我隐藏度和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污名都影响个人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 从而起到预测作用[5~8]。而性别因素对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的作用得到了比较一致的结论:女生比男生的求助态度积极, 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更愿意心理求助[9]。男生、女生在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上的差异可能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注重培养男性的独立意识和强者心态, 而强调女性的温顺和柔弱, 女性的依赖性和顺从性要比男性强, 社会化的过程使女性更重视建立亲密的同伴关系) 。所以, 男生在性别社会化的过程中, 学习到的更多的是男性应该独立、坚强, 而这种性别的刻板印象可能使男生寻求心理咨询的态度比较消极。因此, 在学校教育中, 我们可以针对男生、女生的这种心理特点, 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对于女生, 由于其依赖性比较强, 对专家和权威的指点和帮助比较信赖, 因而要引导她们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对于男生, 针对其独立性比较强的特点, 建议学校和家庭不应一味要求男生独立坚强, 应该让男生挣脱这一传统束缚, 敞开胸怀, 寻求他人的帮助。教师也应该放低姿态, 抛开说教, 利用心理暗示达到教育的效果。

统计分析表明, 自我隐藏量表的得分与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问卷总分有显著的负相关, 即自我隐藏度对高职学生寻求心理咨询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自我隐藏度高的学生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消极。Vogel等[10]的研究结果也同样显示, 越倾向于不自我表露痛苦信息的人, 越对心理求助抱有消极的态度。在心理咨询过程中, 咨询师会询问来访者许多个人问题, 这也许会使来访者很不适应, 容易使他们产生反感和防卫心理, 这恐怕也是许多人不愿意求助于心理咨询的原因之一。

结果表明, 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污名得分与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问卷的得分有显著的负相关性, 即学生的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污名得分越高, 寻求心理咨询的态度就越消极, 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这是由传统世俗观念对心理问题的歧视和偏见造成的, 中国人习惯把心理问题和个人的道德品质联系起来, 这使得人们在心理疾病上讳疾忌医, 有了心理问题也不愿意承认。学生担心自己去心理咨询室时被同学看到, 怕被他人认为患了精神病, 认为去咨询就是有见不得人的隐私, 向心理医生求助就表明自己没有能力处理自己的问题。因此, 对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污名成为妨碍学生寻求心理咨询的重要因素。

调查结果还表明, 是否上过心理学课程可以预测学生寻求心理咨询的态度。通过开设心理学课程, 丰富学生的心理知识, 使学生对心理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学生的心理学知识越多、心理认知越正确, 寻求心理咨询的态度就越积极, 当出现心理困扰或情绪问题时, 就会主动寻求心理咨询。高职学校应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普及心理健康课, 通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宣传普及心理保健知识,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 消除误解和错误观念, 要让学生学会识别心理健康问题, 懂得有些心理问题要借助于专业性心理帮助方能解决。

摘要:目的 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态度、自我隐藏度与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污名3者之间关系。方法 采取随机取样法选取314名不同年级的高职院校学生, 通过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量表、自我隐藏度量表和寻求心理帮助的污名量表进行调查, 其中男生165人, 女生149人。结果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1) 女生比男生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更积极。 (2) 自我隐藏度高的学生对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比较消极。 (3) 寻求心理帮助的污名量表得分高的学生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消极。 (4) 上过心理学课程的学生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积极。结论 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消除高职学生对心理咨询的片面认识, 遇到心理问题积极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咨询态度,教育调查

参考文献

[1]郑开梅, 郝志红, 周萌萌, 等.高职高专生抑郁情绪的团体干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 17 (5) :612~613.

[2]郝志红, 梁宝勇.关于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量表的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7, 15 (1) :1~3.

[3]Larson DG, Chastain RL.Self-concealment:Conceptualization, measure-ment, and health implication[J].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990 (9) :439~455.

[4]郝志红.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预测模型与干预实验[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 2009.

[5]Abe-Kim J, Takeuchi D, Hwang WC.Predictors of help seeking for e-motional distress among Chinese Americans:Family matters[J].Journal of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002, 70 (5) :1186~1190.

[6]Addis ME, Mahalik JR.Men, masculinity, and the contexts of help seek-ing[J].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3, 58 (1) :5~14.

[7]Atkinson DR., Poston WC, Furlong MJ, et al.Ethnic group preferencesfor counselor characteristics[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1989, 36 (1) :68~72.

[8]Alkinson DR, Lowes D, Matthews L.Asian American acculturation, gender, and, willingness to seek counseling[J].Journal of Multicultural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1995, 23 (1) :130~138.

[9]Knipscheer JW, Kleber PJ.Help~seeking attitudes and utilization pat-terns for mental health problems of Surinamese migrants in the Nether-lands[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001, 48 (1) :28~38.

中学生对体育课态度及期待的调查 篇3

1.中学生对体育及体育课的态度。从20世纪90年代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以来,体育课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关注。但也存在着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调查显示:南昌市中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男生喜欢体育的占84.4%,喜欢体育课的占87.1%;女生喜欢体育的占65.9%,喜欢体育课的占61.5%。说明中学生对体育的态度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以往那种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大为改观。调查发现:由于性别的差异,学生对体育课的教学内容的期望有所不同。总体上看,大部分中学生仍然认为学校体育课的教学应以锻炼价值高、游戏性强的内容为主。这一点在女生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其中,女生占79.1%,而男生占56.6%。男女生之间表现出了较大差异。同时,另一项调查表明:中学生对体育课教学中理论知识的传授有较高的认同,58.4%的男生和63%的女生赞同开设理论课,说明传统的体育课教学一味追求成绩与达标,忽略内容的趣味性和知识性,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当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正处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时期,许多新的理念被提出并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手段与组织措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上课的自觉主动性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和掌握各种体育知识与技能,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调查发现:目前体育与健康课程所倡导的新课标、新理念在中学体育教师中宣传力度不够,从而导致部分中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

2.学生对体育课的期待。调查发现:有92.5%的男生和94.2%的女生认为传统体育课教学模式需要改革。学生更乐意接受“俱乐部制”这一体育课教学新模式。大多数中学生认为体育课的组织形式应该多种多样,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新理念的引导下,创新一种适合于中学生的体育课组织形式,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使学生以愉悦的心情、活跃的思维、开阔的视野参与体育课的教学并从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结合各级各类中学现实的教学环境条件,学校可以开设多个竞技运动项目和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内容,例如:篮球、足球、排球、武术、田径、健美操、舞蹈、乒乓球、羽毛球等供学生选择,变单纯的体育教学形式为综合的体育教育行为。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身体状况、体育专项特长等自由选择,从而形成“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俱乐部”的学习能够养成运动参与的习惯,并在运动技能、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全面发展,进而树立终身锻炼的思想。(作者单位:南昌大学体育系)

大学生对宗教的态度调查报告 篇4

准备阶段:讨论调查的问题

实施阶段: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分头展开工作,各尽其责

总结阶段:资料整合,整理数据,进行分析

基本思路与方法:

调查形式:网上相关资料查询

我们小组共有六名成员,采用网上查询的形式,并采用讨论等方式对获取的资料结果进行分析与研究。

课题研究意义:

1.使当代大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

2.使当代大学心怀一种作为中国人的骄傲。

3.使当代大学生将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4.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更好的继承下去。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情感依托也正发生着许多转变。从外国的品牌,外国的流行语到外国的生活方式等都成为人们争相效仿的对象,然而在这种情况之下人们是否已经淡忘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呢?这样下去,中国的传统文化将被至于何地,中国的传统文化会不会就此而衰落呢?面对这样的事实,人们到底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持何种态度呢?

就此问题,我们就当今“大学生做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的调查与研究。

1.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熟悉度一般,一些常识性问题仍不清楚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汉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历代相沿而又不断承传更新的共同认可的生活方式、道德意识、民情习俗、思维特性及价值观念等。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各种传统技艺则是其中的朵朵奇葩。在一次针对性调查中显示,在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仅有11%的人对传统文化非常的喜爱,其中大部分同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觉只是一般,然而还有13%的人讨厌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应该全盘摒弃。

当查询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时,有20%的人认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会继续发扬光大;50%的人持中间态度,认为对传统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其中占比例较大的一部分人对此问题持无所谓的态度,表示不关心这方面的内容;其中坚决否定传统文化内容的人数占了7%。总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各持有不同的观点。

2.如何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方式多样,但以重拾古人过节传统和加大宣传居多

首先,我们调查了采取什么方式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并接受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节日,对开展有关活动重拾古人过节传统及利用报纸,电视,网络,杂志等加大宣传认同度最高,大学生也很认可各种商业促销活动,认为这种方式也是加大宣传的一种好方法。当然,当代大学生对一些观点也并非盲目认同,他们做出的选择是他们理性思考的结果。例如,当问及他们对韩国端午节申遗有什么感觉时,其中大部分人都对此非常的反感,认为韩国不尊重别国的文化,抄袭别人的传统。从中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至少在对传统发展方面,是有着自己的理性思考的。

3.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行为倾向:不排斥传统,也不拒绝现代

行为倾向并非行为本身,它是一种行为意图,是建立在认知和情感基础上的行动准备状态。因此,对传统文化的行为倾向的调查,更能体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调查发现,参加中国的传统节日仍然是大学生的主要选择,中秋节、清明节和端午节是包括青年人在内的炎黄子孙挥之不去的节日情结;而圣诞节等西方较为流行的节日位居第二。阅读方面,大学生更青睐“走遍美国”和“日本漫画选集”两本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的阅读趣味,功利性阅读、读图时代等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如果结合前面提到的阅读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问题,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方面要大力提倡和引导青少年阅读经典、阅读承载传统文化的书刊,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改革,用当代青少年更易接受、更愿接受的形式去表现传统文化内容,板着面孔说教只能让青少年越来越疏离传统文化,一味迎合青少年的趣味无疑又滑向了另一个极端。

4.大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及评价:途径多,但效果不一

调查发现,大学生在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中,“继承”排在第一位,这可能是因为大学生以自主学习方式为主,再加上学习压力较大,使得课外阅读对获得知识包括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不多。还有一些就是通过各种媒介比如电视等,在“影视节目”方面,随着“百家讲坛”、“东方讲坛”、“文化中国”等精品电视栏目和一大批历史题材剧目的出现,并以其形象生动、直观亲切的形式,成为大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第二位渠道。另外,“课堂学习”的选择率也比较高。从大学生对这些途径的有效性评价来看,课外阅读、课堂学习和影视节目分列前三位。需要说明的是,大学生对电脑网络的有效性评价并不低,但实际上只有为数不多的的大学生通过该途径接触传统文化。如何充分发挥网络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互动性强、普及率高等优势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调研总结:

这次我们的课题是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调查,在这次课题活动中,我们小组六人分工明确,团结合作,在互联网上进行相关调查与研究,并对查询结果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通过对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调查,让我们对“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现状”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在查找相关资料与互相讨论的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体会与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她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以及其他国家的人们,并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了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这次调查的成果是我们小组一起努力的成果,从统计的数据中我们了解到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一,对待的态度也有些许差别,但是大家都有一个统一的态度,就是对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发展与应用。中国上下五千年璀璨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灿烂夺目,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继承传统并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创新,为实现亿万中华儿女共同的“中国梦”而不懈坚持与奋斗。

参考资料:

《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民族发展与社会变迁》

大学生对宗教的态度调查报告 篇5

本次《北京大学学生对网络游戏认知状况的调查问卷》由信息管理系11级学生调查小组在王益明教授的指导下制作、发放和回收。调查以北京大学本科生及硕士生的所有在读学生为总体,考虑到学科、兴趣爱好、性别等因素,在抽样过程中采用多段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324份,回收问卷324份。通过筛选及逻辑校验,排除种种情况造成的废卷,最终得到的有效问卷302份,有效率为93.20%,符合问卷调查的一般规律和标准。

样本整体中,男生占53.31%,女生占46.69%,基本符合北京大学学生的总体性别比例;其中,人文科学学部占19.54%,社会科学学部占37.09%,理学学部占29.47%,信息与工程学学部占13.90%。

二、样本分析

(一)北京大学学生接触网络游戏的基本情况及主要途径

1、北京大学学生接触网络游戏的基本情况。在调查对象中,总计有57.94%的同学表示自己曾玩过网络游戏,42.06%的同学表示不曾玩过网络游戏。总体而言,北京大学学生中玩过网络游戏与未玩过网络游戏的人数大致相等,玩过网络游戏的人数略多于不曾玩过网络游戏的人数,可以说,网络游戏在北京大学学生中间有着较高的流行程度与传播广度,至少有一半的被调查者曾不同程度地接触过各类网络游戏。

2、北京大学学生了解网络游戏的主要途径。对于大学生而言,由于本身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较强,因此,对于外界信息与事务的接受较快,同时,对于外界了解的途径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在网络游戏方面,“朋友介绍”是北京大学学生了解网络游戏的最重要途径,有50.66%的被调查者是通过这一途径了解网络游戏的,在各项途径中居于首位。其后的是“网上宣传”,占了被调查者总人数的37.41%。而通过“报刊杂志”了解网络游戏的则仅有15.89%。总体而言,北京大学学生了解网络游戏过程中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是:1)人际传播对于网络游戏在北京大学学生群体中的传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2)网络游戏作为基于网络的游戏形式其宣传方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并与大学生上网状况相适应。

(二)北京大学学生对网络游戏的基本态度及特征

1、网络游戏对学习生活的影响。调查发现,被调查者中,认为网络游戏对学习生活有很大影响的占总人数的19.20%,而认为有一些影响的占总人数的 47.68%。这两项合起来占了总人数的66.88%,即超过三分之二的被调查者都认为,网络游戏确实会对学习生活产生影响。相对的,仅有21.19%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游戏对于学习生活没有任何的影响。但是,在关于“您的周围是否有因为网络游戏而沉沦的同学”这一问题上,只有9.60%的被调查者认为 “有,很多”,高达91.72%的被调查者认为“只是个别”,而还有15.23%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这表明北京大学的学生,一方面认同网络游戏对于大学生的学园生活有负面的影响,同时在另一方面也认为这样的影响尚不严重。

2、对待网络游戏的态度。对于玩网络游戏的目的,有81.14%的被调查者认为只是“纯粹娱乐”。同时,有60.57%的被调查者从不通宵玩游戏,有 39.42%的被调查者只是偶尔通宵玩游戏,仅仅1.71%的被调查者表示经常通宵玩游戏。而对于没有了网络游戏后的感受,选择“照样过下去”和“生活更精彩”的占了曾接触过网络游戏的被调查者总数的96.57%。对于绝大部分被调查者而言,网络游戏的存在意义仅仅是纯粹的娱乐工具。

(三)北京大学学生对绿色网游的认知情况

1、对绿色网游的了解程度。自“绿色网游”的概念在2005年被提出后,至今已有两年的时间。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表示对绿色网游“很了解”的同学仅占被调查者总数的3.64%。而只表示“听说过”的则占了被调查者总数的38.74%。而表示“完全没了解”的则有多达、被调查者总数的57.61%。由此可见,尽管绿色网游的概念已提出了2年之久,北京大学的学生对于绿色网游仍然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

2、对绿色网游宣传情况的看法。在调查中,认为当前对于绿色网游的宣传情况“很好”的只占了接受调查总人数的2.64%。即使算上认为“一般”的同学,也仅占接受调查总人数的26.15%。相对的,认为当前对于绿色网游的宣传情况“很差”的则占了接受调查总人数的60.59%。这充分说明了当前北京大学学生对于绿色网游的宣传状况是不满意的,这也导致了前文所提的北京大学学生对绿色网游缺乏了解的问题——不论是在玩网络游戏的人群还是不玩网络游戏的人群,只有极少数的人对绿色网游有所了解。

三、结论与思考

(一)北京大学学生对网络游戏认知状况的特征分析

1、目前,北京大学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普遍使用网络,在此基础上,网络游戏也在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由此可见,网游已经成为学生生活娱乐的一项重要内容;有57.94%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曾玩过网络游戏,42.06%的同学表示不曾玩过网络游戏,网游已经成为高校学生耳熟能详的名词;

2、北京大学学生主要通过朋友介绍与网上宣传来了解网络游戏,人际传播对于网络游戏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这对于我们在大学生中开展有关合理游戏健康成才的宣传教育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3、在网络游戏对学习生活的影响方面,66.88%的被调查者承认网络游戏确实会对学习生活产生影响,但是同时,在关于“您的周围是否有因为网络游戏而沉沦的同学”这一问题上,认为“有,很多”的只有9.60%,认为“只是个别”的却占总人数的91.72%,而认为“没有”的同学也占到了总人数的 15.23%。这一点也是与北京大学学生接触网络游戏的原因相关联的:曾接触过网游的被调查者中的81.14%表示,自己接触网络游戏只是纯粹为了娱乐。

4、对绿色网游的认知状况。当前北京大学学生对于绿色网游的了解状况并不理想,不论是在玩网络游戏的人群还是不玩网络游戏的人群,只有极少数的人对其有所了解。在被调查者中,仅有3.64%的被调查者表示对绿色网游很了解,而表示“完全没了解”的则占了多达57.61%。造成这个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上对于“绿色网游”的宣传以及重视不够,仅有 2.64%的被调查者认为对绿色网游的宣传情况很好,与此相对的,有60.59%的被调查者对绿色网游的宣传情况给予了很差的评价。

(二)对策分析

1、注重人际传播渠道,引导大学生合理游戏,健康成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接触网络游戏的重要渠道之一是人际传播,受到身边同学、朋友的影响较大。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大规模普遍性的宣传活动开展合理游戏的宣传效果并不会很好,因此,需要发挥学生骨干等的作用,将宣传工作落实到院系、落实到基层,真正深入到同学中间去,通过人际传播的方式开展合理游戏、健康成才的宣传工作。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团组织与班集体的作用,加强沟通,贴近同学,了解同学的实际情况与所感所想。

2、加强绿色网游宣传,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对于大学生而言,接触网络游戏的主要目的是娱乐,有81.14%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游戏只是“纯粹娱乐”,而对于没有了网络游戏后的感受,选择“照样过下去”和“生活更精彩”的占了曾接触过网络游戏的被调查者总数的96.57%。因此,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网络游戏并非不可缺少,而恰恰是由于缺少足够的引导来度过课余时间,在无聊之下才选择了网络游戏这一途径。针对这一状况,我们所要做的一方面是通过鼓励社团活动、发挥学生会等团体的作用,不断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鼓励同学参与集体活动;另一方面则在大学生中

大学生对宗教的态度调查报告 篇6

您好,很高兴您能参与我们的问卷调查,请回答以下问题:

1您所了解的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可多选)

A历史文学知识B传统艺术C生活智慧D实用技巧E民俗游艺F其他

2您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

A热爱B喜欢C无兴趣D 排斥E反感

3您平时接触和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途径()(可多选)

A课堂B讲座C展览D电视电影书刊E父母长辈F广播

G网络H游戏I剧院J其他

4您认为在当今社会还有没有必要学习“四书五经”等历史文化古籍()

A有必要,“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对现代人有积极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

B没必要,“四书五经”是维护封建制度的,其中一些陈腐观念束缚现代人的思想

5您对当前以我国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影视剧的评价()

A总体很好B总体较好C总体一般D总体不满

6您认为下列哪些因素与熟悉喜爱传统文化有关()(可多选)

A受教育程度高低B学习文科或者理科C家庭影响D成长经历

E从事职业F兴趣爱好G偶然事件H年龄大小

7您认为最有必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人群是()

A中小学生B大学生C公司职员D农民E公务员F厂矿职工

8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多选)

A体现中华民族凝聚力B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C体现中华文化又有精华又有瑕疵D体现中国的落后和封建

E有助于提高自身修养,净化社会风气

9你认为传统文化对于当下的中国社会()

A.很重要B.有一些作用C.可有可无D.有消极作用E.与现代精神格格不入

10您认为目前较多保持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国家和地区是()(可多选)

A中国大陆B中国台湾C中国香港D日本E韩国F新加坡G其他

11如今孔子的儒家思想已经冲出国门,在国外引起了一场“儒家热”,但是在国内却备受冷落,请问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可多选)

A这是一种正常的文化现象B这是一种文化畸形发展的坏现象,我们应积极纠正 C这反映出中国人对传统文化传承力度不够D说明中国人对本土文化了解很肤浅

12如果说中国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缺失,你认为有哪些原因()(多选)

A教材编排不合理B学校忽视,过度重视考试升学

C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D传统文化不符合现代生活方式,难以发展

E整个社会没有形成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F其他

13()

A自身多与传统文化接触

B开展宣传活动,呼吁大家自觉形成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C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熏陶

D政府制定完善法规,采取强硬措施保护传统文化

大学生对宗教的态度调查报告 篇7

就政治课来说,态度承担着塑造人的思想的重大任务。塑造得好,会让学生变成真正的国家栋梁之才;相反,则会使他们变成无用甚至对社会有害之人。因此,作为学生的思想引路人,政治课任课教师责任重大。那么,教师就有义务去研究自己传授知识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既轻松又有效地接受知识,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最终形成师生良性互动,提高学生的政治课学习效果。另外,政治课程本身也必须与时俱进,改革自身。相应地,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也要逐渐完善起来。

一、调查目的、对象和方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治理论越来越难以融入到学生的价值体系中,因此政治课也越来越难以有效实施。笔者在中学教学实践中发现了相应的问题,为了试图解决政治课实施的困境问题,特作了此次调查。调查对象为延安中学(重点中学)、延安一中(普通中学)、延安大学附中(普通中学)的中学生。在每所中学的初中部和高中部各随机抽取1个班,共6个教学班,总计286人,其中收回有效问卷273份。调查方法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访谈法和观察法为辅。

二、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延安市中学生对政治课的态度不容乐观,其主要症结归纳如下:

1. 政治课在中学生心中的地位是“副科”。

有78%的中学生赞同“政治课是副科,只要考试能拿高分就行了”。虽然今天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措施的落实力度仍然处在教育的表层,没有从根本上代替应试教育的主导地位,因此,政治课仍然居于“副科”地位。尤其在文理分科的高考制度下,将要选理科的同学就不会很重视政治课,甚至中考之后就彻底放弃了。

2. 政治课内容与实践脱节,导致学生困惑。

有60%的中学生赞同“政治课讲的都是大道理,没多大用处”,有38%中的人认为“政治课内容太教条,不灵活”,有48%的学生赞同“社会道德滑坡现象严重”。在教学过程中,有好些学生很疑惑地问:“在这件事上,我还应该按照书本上的建议做吗?”“我具体该怎么做?”这是政治课内容上的一个缺憾。

3. 政治课教学方法单一、教师讲授水平不高,学生难以保持住良好状态。

有32.3%的学生认为“政治老师只讲书本知识,很少联系实际”,有86%的学生希望“政治课多搞些实践活动”,有45%的学生希望“政治课多开讨论或辩论会,少讲书本知识”,有37%的学生认为“老师引导,学生自学,剩余时间用于实践或讨论”。总体上来说中学生对政治课的满意程度较低,满意率仅占42%,不到一半。这就说明学校的政治教学亟待改进和提高。

综上所述,中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情况不容乐观,不能以端正的态度将政治理论中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融入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中,导致政治课教学越来越难以实施。目前政治课教学现状与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远不相当,政治课改革势在必行。

三、几点思考

1. 加大思想政治课课程的改革力度。

首先,要摆正政治课的地位,即由学生心目中的“副科”改为“正科”。在应试教育还占主导地位的中学,可以采取一些考试形式使学生重视政治,如学分制,把政治课的学分定的高一些,扩大政治课考试中开放型、主观型题型的比例。

其次,要更新政治课的内容。思想政治课应针对学生的真实心态,捕捉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新、实、活地进行德育和智育渗透。如在“大道理”的基础上加大“具体案例”的比例,从学生身边摄取更多真实的材料,以材料揭示政治道理。因此,政治课应增加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内容,密切联系实际;遵循学生认知、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身心特点出发安排教学内容;开设时政课,给学生及时呈现国内外形势和重大事件,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2. 加大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改革力度。

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在教育观念、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上适应新的需要。“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的,它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因此,为了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必须仔细研究和合理规划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很好地组织课堂教学,这样,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就都会变得更加轻松和有效。

首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政治课生动化。比如,每隔几节课通过电视或其它设备给学生呈现一些重大新闻或播放道德观察。教师在备课方面多花时间,有条件的尽量用多媒体授课,每节课结合课本内容搜集一些能激起学生兴趣且实用的相关资料。

其次,可以充分运用材料分析法与学生互动。材料分析教学法主要是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典型材料的分析,使师生双方互动起来并调动双方的积极性来完成教学目标。它要求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见解,从而做出判断和决策,藉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在运用材料分析法的过程中切记要避免一些误区,如对材料外延的缩小化,材料准备上的随意化,课堂教学方法的单一化,材料运用模式固定化等。因此,这对教师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再次,走出封闭的课堂,多搞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由于政治课材料和许多内容都是从生活中得来的,因此,社会实践活动对于提高政治教育效果来说尤为重要。尤其在延安这个革命圣地,对革命旧址的拜访和对革命精神的学习都是较为方便的,这是延安政治教育的独特优势,应该充分加以利用。

最后,教师的个人魅力对学生的感染力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一定要具有幽默感。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的助手是幽默”。可见,幽默对于教学效果是多么重要了。再者,设置疑问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重要手段。张子厚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才能激发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从而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

3. 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沟通。

政治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在学校,班主任应该通过组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以科学的眼光分析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多和学生去做思想上的沟通,多谈心,多交流;任课教师应该重视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与教育性,适时引导,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尤其要注重情感教育,并以身作则。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教师,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政治教师更应如此。因为政治教师的举止有更多的学生关注,其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

家庭更是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摇篮,家庭文化及家庭成员的思想、修养、行为习惯等各方面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孩子的思想品质。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大部分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其中榜样在这一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榜样即被观察学习的对象,其地位、性质、威信等都会影响儿童学习的效果。”

因此,学校和家庭的沟通至关重要,在榜样方面一定要保持一致。此外,社会风气和社会环境也是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又一大重要影响因素,不可忽视它的感染力度。因此,要切实搞好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的有效沟通和密切配合,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总之,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若得不到应有的改革,以及政治教育的各主体即家庭、学校和社会不能有效配合,则会直接影响到中学生学习政治课的态度,进而影响到政治课实施的效果,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要高度重视政治课改革的问题并尽快切实有效地予以实施。

摘要:本文依据对延安市3所中学的初、高中学生共286人的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 分析了一些影响中学生对政治课的态度及学习效果的制约因素。就如何提高中学生学习政治课的效果这一问题阐述了几点看法, 主要涉及:加大思想政治课课程的改革力度, 加大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改革力度, 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沟通等方面。

关键词:中学生,政治课,态度,调查,思考

参考文献

[1]韩进之.教育心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2]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374.

[3]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180.

大学生对宗教的态度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大学生;锻炼态度;分析

本文主要通过对大学生锻炼态度的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发现问题,进而提出改正措施。锻炼态度直接影响人们的锻炼行为,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正确的锻炼态度,让学生对锻炼有新的认知,从而促进学生自主锻炼和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提高身体素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200名湖州师范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2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200份,问卷有效率为100%。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查阅学院图书馆的CNKI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相关的文献资料,作为本次研究的理论背景和参考资料。

(2)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采用毛荣建(2003)编制的《体育锻炼态度量表》,包括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主观标准等八个维度。该模型概括了以往社会心理学中态度-行为的定性论述和实验研究,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问卷的发放时间为2014年4月初,共发放问卷200份,总共回收200份,其中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为100%。

(3)数理统计法。收集、整理实地调查获得的资料,采用Windows Excel、SPASS11.5对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P >0.05为差异不具有显著性,0.01<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为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

二、结果与分析

1.湖州师范学院公体大学生不同性别的锻炼态度比较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男女生的锻炼态度的平均分差异存在高度显著性(P=0.002<0.01)。这说明男女生对于锻炼得态度普遍还是积极的,只是男生相对于女生来说会表现得更明显些。在八个维度中,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主观标准的性别之间差异不具有显著性,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的性别之间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均为(P=0<0.01),行为控制感的性别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4<0.05)。不难看出态度、认知都是思维上的,而习惯、体验等是属于行动上的。可以得出,男女生在锻炼态度的认知上基本相同,但在实际行动上男生的积极性要明显高于女生。这有可能是因为:(1)男生在性格上要比女生好动些,喜欢运动;(2)在锻炼时遇到困难,女生会因为怕苦,比较容易选择放弃;(3)女生锻炼往往是因为其他因素,而男生是因为本身喜欢等。

2.湖州师范学院公体大学生不同专业的锻炼态度比较分析

对于不同专业的锻炼态度调查发现,文理科学生的锻炼态度的平均分差异存在显著性(P=0.045<0.05)。这就表明专业性质的不同可能会导致锻炼态度的差异。在八个维度中,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意向、主观标准的专业之间差异不具有显著性,行为习惯和情感体验的专业差异具有显著性,而行为控制感的专业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08<0.01)。同样的,文理科学生在锻炼态度的认知方面不具有差异性,而在行为的控制上存在的高度显著性差异。文理科学生在行为习惯、情感体验和行为控制上存在差异。

3.湖州师范学院公体大学生是否愿意一个人锻炼的态度比较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是否愿意一个人锻炼的平均分差异存在高度显著性(P=0<0.01)。这就清楚地说明了愿意一个人进行锻炼的在锻炼态度上属于积极性较高的,自主性也较强。在八个维度中,除了行为认知和主观标准的差异具有显著性之外,其他的六个维度,包括了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的差异都存在着高度的显著性。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湖州师范学院公体大学生的性别和专业之间的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主观标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行为习惯、情感体验和行为控制感的差异具有显著性。这与男女生,文理科的一些本质差别有很大关系。普遍存在着男生的锻炼态度要高于女生,理科学生的锻炼态度要高于文科学生的情况。

(2)对湖州师范学院公体大学生在是否愿意一人锻炼的锻炼态度调查结果显示,差异存在高度显著性。这就说明态度与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行为,我们要更加注重态度的培养,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和自主锻炼的习惯。

2.建议

(1)注重男女生之间的差异,尽可能多地开设不同类型的体育课程。学生可以更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锻炼项目,从而培养学习乐趣,形成自主锻炼的习惯。

(2)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养成正确的锻炼态度,丰富课余生活,做到学习与锻炼两者合理安排。

(3)学校要加大对体育锻炼的宣传,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学生基本身体素质进行考核。

(4)课余时间运动场地免费开放,吸引学生积极参与锻炼。

参考文献:

[1]毛荣建.青少年锻炼态度—行为九因素模型的建立及检验[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3.

大学生对宗教的态度调查报告 篇9

小组名称:

小组成员: 分工状况::

:总负责

:制作PPT

:问卷调查

:资料查找

:资料查找

:问卷打印 计划安排:

1、准备阶段:确定社会调查的课题;通过文献检索的方法对课题的重要性、创造性、可行性、适合性4个方面进行论证;拟写社会调查方案设计;拟写社会调查问卷。

2、实施阶段:根据调查内容,我们确定进行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调查为辅的调查形式。由小组成员在学校内发放社会问卷,收集大学生对社团的认识与参与情况;通过访谈一些社团的负责人与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的负责人,了解社团相关发展情况。

3、研究阶段:将问卷的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将与访谈对象的谈话内容进行汇总、归纳,将收集到的有关社团的信息进行筛选、整理。

4、总结阶段:将调查的结果以书面的形式——调查报告来进行表述,并进行反复修改、评估。

实施进度:按调查的实施程序,可分五个小项来对时间进行具体安排:

调查方案与调查问卷的设计···········2周左右 实地调查、访谈················2周左右 数据统计、分析、整理·············1周左右 撰写社会调查报告···············1周左右 修改社会调查报告··············1周左右 调查对象:大一 大二 大三 学生

调查目的:社团活动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平台,学生通过社团活动丰富和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研究大学生社团良性发展的机制,对大学生社团有进一步的认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时,大学生社团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是学校保持健康稳定局面的重要因素,在新时期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健康向上的社团活动,是适应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现实需要

调查结果:

1.在参加调查的学生中,有87.6%的人都参加社团由此看出社团对大学生产生的吸引力还是挺大的。其中大一 70.3% 大二56.3% 大三 45.9% 2.大一到大三认为社团对自身无影响的人数依次减少,由此看出,大学生对社团的看法会不断加深

3.社团对自身的好坏影响也是随着在社团的时间而不断改变的,55.6%的大一认为对其有好的影响 而4.2%的大一认为是坏影响。

与此同时,40.7%和49.1%的大二分别认为社团对他们是好的和坏的影响。而66.8%的大三认为社团没有好的影响。只有30.7%大三认为社团对自身有好的影响 大学生对社团态度调查分析:

就现在的大学社团来讲,除去那些只是为了获得发展素质奖励分的少部分,更多的同学是想真正地锻炼自己。综观大学社团以及大家的一些看法,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2010年12月 1.大学生各社团成员知识结构的层次性以及社团组织、活动形式的综合性,加快了信息交流,加强了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为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构成完整的能力结构和今后适应更广泛的社会需要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锻炼和培养各种能力。在社团活动中学生既有机会结合现实来探讨理论,在实践中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理论来解答现实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锻炼使用信息交往工具的能力,培养理解他人以及与他人共处合作的能力,大学生在组织各种社团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自己制定计划、具休实施、协调内外各种关系,能较多地接触社会环境中的各种情况和人际关系,他们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应变能力都得到提高。

3.满足发展需要,增强成才意识。社团文化的兴起,为大学生成才意识的外化提供了条件,也为大学生准备了表现自己、锻炼自己的行为场所,极大地满足了学生自我社会价值实现的需要。参加广泛的社团活动(课外实践活动、社会调查活动),增强自我意识,特别是成才的自我意识,使他们在主观上向自己提出符合时代的要求,激发出较强的成才意识。

4,提高文化修养,陶冶高尚情操。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是建设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社团文化的作用正是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的文化修养,陶冶了高尚情操。一些文化性质的社团如文学社、诗社、音乐欣赏社、新闻社、各种大学生群众组织的研究团休、研究会以及大学生自己创办的刊物等,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而来提高大学生文化修养,从人的全面发展上看,也是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学生的文化修养,是大学生成才不可缺少的素质。大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信息灵通,对文化生活和文化修养具有更高的要求,就是大学生对社团文化建设积极渴求的心理因素。

5.满足交往的需要,建立文明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害怕孤独,渴望友谊和理解。社团文化的各项活动具有宽松、和谐、友好合作的特点,易形成心理相容的和谐气氛,因而彼此可以平等、自由地交流思想,发展友谊,正好密切了大学生在独立的学习中的人际交往,并能有效地消除人际关系中原来形成的“隔膜”。社团发展状况调查分析:

第一,从指导思想和目标来看,社团活动缺乏正确的价值导向,还存在盲目发展、重复开展活动等现象。可以说,近年学生社团的快速发展及其显示出来的作用逐步引起了社会特别是学校的重视,但是,在相当多一些地方、一些学校的重视程度显然是不够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缺乏对学生社团在发展中的引导和指导,没有把学生社团摆在重要的位置来对待。一种人认为社团活动只是校园文化生活的一个补充,难登大雅之堂,没有意识到社团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舞台上已经逐渐担当主角。另外一种人看到了社团的发展,但是却缺乏加强指导管理的意识,对社团的指导管理采取不冷不热的态度,监管的决心不够。由于存在这样一些情况,使得一些学校对社团的指导、引导缺乏力度,统筹不够,因此学生社团的发展各自为政,思路不清,目标不明确,从而产生了盲目发展、社团之间重复开展活动的情况。

第二,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来看,学生社团还没有很好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运行起来欠缺规范。学生社团是高校新兴的学生组织,由于发展速度快,虽然各级团学组织积极探索对学生社团的管理方式方法,但是,要建立一个科学的管理体系和良好的运行机制还需要一个过程。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社团步伐发展太快,各级管理机构要不断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二是存在下面热,上面冷的情况,中央和地方有关机构对于学生社团的统筹管理工作还在探索之中,没有形成成熟的管理体系。三是社团干部及成员的流动性大,社团对会员缺乏足够的约束力。这些,都是急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第三,从获取资源来看,社团的资源整合能力还不够强,一些学校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强。近几年随着学生社团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受学校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其整合资源的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各种条件、环境得到改善。但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其获取资源的渠道还是不够的,学校的扶持力度也是有待加强的。一是活动经费欠缺。由于学校资助的经费有限,2010年12月 学生社团都希望争取更多的社会资助,但是受社会资助的活动大都带有很强的商业味道,这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二是活动场地无保证。社团开展活动,往往最难的就是找到合适的场地,学校的一些场地不对社团开放,而社会上的场地又因为昂贵的租金让学生社团望而却步。三是技术支持不够。学生社团非常希望邀请得到专家学者对他们的支持,但是,由于很多专家学者对社团认识不深,学生们往往难以邀请他们参加社团的活动或提供技术指导。这些问题,都制约着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

第四,从活动内容来看,缺乏目的性和系统性,内涵与深度不够。学生社团尽管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但是,由于缺乏有效明确的引导和指导,受到经费、场地的制约,目的性和系统性不强,往往是想到什么就做什么,能作什么就做什么,随意性比较强。由于缺乏技术的支持,而指导老师配备力量不足,社团的管理水平不高,社团活动的就难以有深度、出精品。

第五,从社团干部的成长来看,社团对青年骨干的培养缺乏系统性、专业性、连续性。社团干部是一个社团发展好坏与否的关键。当前,学生社团普遍有一个良好干部选拔机制,能够选拔优秀的学生担任社团干部,但是,与之相反的是,学生社团的干部缺乏后续培养。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社团干部没有完全纳入整体的培养体系。在一些学校,社团干部是“二等公民”不受学校、院系的重视,在对学生干部的评奖、加分时往往忽略了社团干部,更没有把社团干部纳入学校、院系的培养体系。二是学生社团受其本身实力所限,难以独立承担对其干部进行系统、专业、连续的培养,只能通过言传声教,老生带新生。

第六,从社团交流来看,虽然学生社团间的横向联系日益密切,但校际间学生社团交流还缺乏有效载体。学生社团由于发展的需要,都渴望能够与外校同类的学生社团开展交流学习活动,但是按照学生活动管理的有关规定,跨校的学生活动有着严格的审批手续,而目前仍然没有一个有效的载体去促进校际间学生社团的交流、交往,还有待研究、探索。

面对新的形势,围绕学生社团的管理和发展,各级团学组织必须牢牢把握新时期学生工作的时代脉搏,强化管理,注重引导,打造平台,推动学生社团的向前发展。建议:

1、健全机构设置。健全学生社团内部机构设置。学生社团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须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大家分工合作、齐心协力维护社团的发展。

2、完善规章制度。无规矩则不成方圆。在健全和完善组织机构设置的基础上,各级学生社团管理机构和社团本身还要不断建立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一是着重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使各项工作有规可循,用制度来管理。二是保证规章制度的实施力度。三是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工作制度,使其适应社团发展的形势要求。

3、重视干部培养。人才是学生社团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团学组织对社团组织实施有效管理指导的重要环节,要重视对社团干部的选拔、业务培训和跟踪培养。一是加强对社团干部的选拔力度,力求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担任社团干,主要社团干部还应该进行严格的政治审核。二是加强业务培训,帮助社团干部掌握社团管理的业务知识,使他们成为社团涉及领域的行家里手。三是对优秀的社团干部进行跟踪培养,引导他们主动靠拢党团组织。

4、加大监管力度。学生社团是同学们自发组织的群众性组织,应该加强其监督管理工作,保证其在党团组织的领导下健康发展。一方面加强对社团干部的教育和培养,使其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责任感,牢固树立为同学服务的思想;另一方面要制定加强监督管理的工作措施,上级管理组织定期对下级社团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并形成良好的信息反馈渠道,及时掌握社团动态,确保其政治正确性。

5.积极开展学生社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有效的监督管理下,鼓励学生社团之间开展交流与合作,这有利于社团之间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同学们之间的信息交流。

上一篇:人生励志类书目下一篇:《感恩励志演讲》听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