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指标(精选12篇)
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指标 篇1
摘要:内部控制的实施能否实现预定的目标, 依赖于设计的适当性以及运行的有效性。然而我国企业在内部控制的建设与完善方面虽已进入起步阶段, 但有关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依然薄弱, 特别是企业集团对其分 (子) 公司内部控制的评价缺乏客观、可比的基础, 制约了集团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因此, 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企业集团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关键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集团公司
我国在内部控制的建设与完善方面虽已进入起步阶段, 但有关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依然薄弱, 特别是企业集团对其分 (子) 公司内部控制的评价缺乏客观、可比的基础, 制约了集团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因此, 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企业集团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1 内部控制及其综合评价的内涵
关于内部控制的定义可以说是众说纷纭, 但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要属COSO委员会1992年报告, 即《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提出的定义:“内部控制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职员的影响, 旨在取得 (1) 经营效果与效率; (2) 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3) 遵循法规等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过程。”该报告将内部控制要素确定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参见图1) 。此报告提出后, COSO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 不同国家的不同企业都在应用各种各样的管理框架, 这些管理框架有的关注于狭义的风险管理;有的侧重于特别的行业或特定类型的风险管理;有的关注风险的减少而非风险的管理。COSO认为, 对管理者来说, 一个非常重大的挑战就是确定某个组织在努力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准备承受多大的风险。而制定统一定义、能够提供主要原理与概念、具有明确的方向与指南的风险管理框架将有助于企业迎接这一挑战。基于以上认识, COSO于2004年9月发布《企业风险管理框架》 (以下简称“ERM”) 的研究报告。ERM扩展了内部控制框架中风险的要素, 将其变成了4个要素: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至此, ERM的内部控制要素拓展为8个, 即:内部控制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 (参见图2) 。
一个设计适当且运行有效的内部控制, 能够合理保证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 而要确保内部控制设计适当且运行有效, 则依赖于对内部控制的评价。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就是对内部控制设计的适当性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检测。从动态的观点来看, 内部控制的建立、执行和评价三者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它是促使内部控制能够得到不断完善的运作模式, 只有三者之间高效互动, 内部控制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其中内部控制的评价在内部控制建立、执行过程中起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在内部控制评价中, 如果是针对单个企业进行评价, 关注其内部控制的各个构成要素、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以及业务流程, 采用相应的评价方法, 对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 发现其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这是足够的, 完全能够满足管理的需要。但是, 对于一些集团公司而言, 由于存在着许多分 (子) 公司, 仅仅针对内部控制的具体方面进行评价是不够的, 无法进行横向的比较, 无法从总体上把握各个分 (子) 公司内部控制的整体情况, 因此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 对每个分 (子) 公司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2 我国关于内部控制评价的一些规制
内部控制评价是确保组织建立与实施的内部控制能够实现控制目标的一种合理保证。组织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结合组织自身实际情况, 对战略目标、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目标、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目标、资产安全目标、合法合规目标等单个或整体控制目标的实现进行评价。近年来, 我国已有的关于内部控制评价的规制包括:
(1)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作为内部控制评价的一般标准, 适用于上市公司及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一般标准, 可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基础上考虑中小型企业的特点作适当修改。
(2)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第5号——内部控制审计》, 用来规范和指导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组织内部控制进行的审查与评价。
(3)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第12号——遵循性审计》, 用来规范和指导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组织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计划、预算、程序、合同等遵循性标准的情况进行的审查与评价。
(4)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 用来规范和指导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组织内部控制中的风险管理要素的相关问题进行的审查与评价。
2006年相继出台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 都对在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内容进行了规范。当前,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指引》以及《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正在加紧制定中, 其征求意见稿目前已经形成。我国已颁布的以及正处于征求意见阶段的规范性文件, 对于完善内部控制评价, 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 集团公司设计内部控制综合评价体系应考虑的因素
集团公司可以委托外审人员或者使用内部审计人员对各分 (子) 公司的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情况进行专门的评价。为确保集团公司各分 (子) 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结果的可比性, 可以采用评分法, 即对内部控制的各个方面、各个项目, 均分别设置一定的标准分值, 根据评价的实际得分确定被评价企业的评价等级。
3.1 适当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应满足的条件
(1) 相关性。与所要评价的内部控制的目标相关。
(2) 没有偏见。制定过程采用透明的程序并保持更新。
(3) 一致性。可以适当一致地、定性和定量地衡量公司的内部控制, 在类似的环境下付出同样的努力实施的评价会得出大致相似的风险、测试结果和结论。
(4) 可验证性。有适当的评价轨迹, 参与评价的人能够沿着这个轨迹重复评价或评估评价过程。
(5) 充分完整。没有忽略可能改变公司内部控制整体有效性结论的相关要素。
由于不同规模企业的内部控制差别较大, 所以, 评价体系的设计还应当考虑企业规模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3.2 集团公司对被评价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应包括的内容
(1) 被评价单位内部控制是否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涵盖了企业层面的风险和所有重要的业务流程层面的风险。
(2) 被评价单位内部控制设计方法是否适当, 内部控制建设的时间进度安排是否科学、阶段性工作要求是否合理。
(3) 被评价单位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组织是否有效, 人员配备、职责分工和授权是否合理。
(4) 被评价单位是否开展内部控制自查并上报自查报告。
(5) 被评价单位是否建立有利于促进内部控制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和问题整改的机制。
(6) 被评价单位在评价期间是否出现过重大风险事故等。
4 集团公司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4.1 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机制
内部控制评价的机制如图3所示。
其中评价目标是这一系统的逻辑起点, 评价主体依照评价目标, 运用一定的评价理论与方法, 对内部控制要素实施测量, 并将测量值与预先设定的标准进行比较, 以此来评判组织内部控制系统的性态, 并将其作为反馈意见, 帮助企业所有人员明确自己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工作任务、职责和努力方向, 最终促使组织内部控制逐步向前推进。
4.2 内部控制综合评价的内容
内部控制的综合评价可以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评价是指对内部控制设计的适当性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内部控制设计适当性是指为实现控制目标所必需的内部控制要素都存在并且设计恰当;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是指现有内部控制按照规定程序得到了正确执行。关于内部控制过程评价的内容, 概括而言, 应包括对与实现整体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环境、风险管理、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内部控制要素进行全面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评价。结果评价是指对内部控制主要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的评价。内部控制主要目标的实现程度可通过盈利能力状况、资产质量状况、债务风险状况以及经营增长状况等几个方面进行反映。
将内部控制的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有利于更加客观、真实地评价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实施及效果, 避免内部控制流于形式。
4.3 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对于内部控制的综合评价可以采用二阶段两级综合评分法进行实施, 即将内部控制的综合评价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个阶段, 在计算内部控制的综合评价结果时, 采用如下公式:
综合评价得分 (F) =过程评价得分×60%+结果评价得分×40%。
过程评价的标准分设置为100分, 其中内部控制各要素的分值分别为:内部环境30分、风险评估25分、控制活动20分、信息与沟通15分, 监督10分。
结果评价的标准分也设置为100分, 可选择如下方面评价指标:盈利能力状况25分、资产质量状况25分、债务风险状况25分、经营增长状况25分。具体计分方法见表1和表2。
注: (1) 表中指标评价等级参数及项目权重W是采用德尔菲评判法分析得到的。 (2) 表中标准值是假定内部控制各要素设计适当与运行有效时的一种理想反映。
4.4 内部控制综合评价的思路
二阶段两级综合评分法的基本思路:首先, 每个阶段均通过专家打分的办法, 对内部控制的各二级指标因素进行量化, 形成对二级指标评价集;其次, 将对各因素的评价综合成对相应一级指标的评价集;第三, 将该评价集综合成对组织内部控制各阶段的评价结果;第四, 运用综合评价得分公式, 将各阶段评价结果, 综合成内部控制最终的评价结果, 并将该结果与内部控制等级评价表对照或与内部控制综合评价示意图对照, 确定内部控制的性态。其具体步骤如下:
4.4.1 变量设定
在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时, 应构造一个评价集来计算内部控制各评价指标量值, 以此确定内部控制的等级类型, 并最终帮助组织寻找有效措施, 促使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应有功能的发挥。我们用V表示评价测量值, 考虑到对二级指标内涵解释的合理性要求, 本文将过程评价的二级指标的评价设为“符合要求”、“基本符合要求”和“不符合要求”3个等级, 将结果评价的二级指标的评价设为“100%完成计划”、“完成计划80%及以上”和“完成计划不足80%”3个等级, 要求专家就上述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对应的3个档次进行打分, 为便于表示, 用dk表示各二级指标因素的评分值, 其中k=1, 2, 3。
4.4.2 评价模型的构建
(其中n为实际参加打分的人数)
4.4.3 内部控制过程评价的标准
4.4.3.1 内部控制设计适当性的判断
根据内部控制在被审计单位各业务循环过程、各操作环节和所有部门的各岗位的渗透程度, 看其与组织管理系统中的其他子系统是否能相互配合、是否具有防范风险的功能, 以及能否很好地体现经济性的要求等情况, 将设计适当性划分为“适当”、“基本适当”和“不适当”3个档次。如果属于标准值的范围, 当且仅当一个二级指标分值稍低但不低于该项分值的90%, 设计适当性方面评价结果为适当, 三者缺一则降一个等级;如果各要素的分值处于标准值65%~85%的范围, 且各二级指标得分值不低于该项分值的60%, 设计适当性方面评价结果为基本适当;如果各要素的分值低于标准值65%, 且各二级指标得分值低于该项分值的60%, 则设计适当性方面评价结果为不适当, 说明内部控制存在严重缺陷, 重要业务领域或操作环节缺乏相应的内部控制, 业务发展缺乏管理控制, 潜在风险已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4.4.3.2 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判断
判断内部控制运行是否有效, 通常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最高业务层制定的各业务规章、发布的法令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并具有一定权威性。
(2) 内部控制在业务经营过程中, 能不能真正落到实处, 能否有效防范风险, 并使其成为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3) 内部控制是否利于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最终实现企业目标。
结合以上评定标准, 可将运行有效性分为“有效”、“基本有效”、“无效”3个等级。当各项内部控制得到认真贯彻执行, 所有业务领域和操作环节能有效地发现、管理、控制各种风险, 且V、Xi、Xij值与设定的标准值基本一致时, 为运行有效, 否则降一个等级;当各项内部控制基本得到贯彻执行, 重要业务领域和操作环节所承受的风险得到控制, 但有局部违规操作现象, V、Xi、Xij值等于基本适当时的量值时, 为运行基本有效;当二级指标中的各单项指标得分值低于该项分值的60%, 所设计的内部控制没有得到有效运行, 不能有效防止和控制重大风险, 很可能导致管理失控或业务损失, 并危及企业的经营时, 则为运行无效。
4.4.4.4 内部控制的综合评判
上述关于内部控制的过程评价是就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构成的二维向量进行的单方评价, 而在实施具体评价时, 还应当运用综合评价得分公式, 即综合评价得分=过程评价得分×60%+结果评价得分×40%进行综合评价, 以保证内部控制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例如, 某公司内部控制过程评价得分为80分, 结果评价得分为70分, 则综合评价得分 (F) =80×60%+70×40%=76 (分) 。以此对集团公司各分 (子) 公司内部控制的评价建立了客观、可比的基础。
综合评价结果的等级标准如下:
有效:综合评分F≥90分;
基本有效:综合评分75≤F<90分;
有缺陷:综合评分60≤F<75分;
有重大缺陷:综合评分F<60分。
(1) 只有当内部控制设计评价结果达到适当标准以及运行评价结果均达到有效标准时, 才能将内部控制的综合评价结果确定为正常控制性态, 表明组织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状况良好。
(2) 若内部控制设计评价结果达到基本适当标准, 运行评价结果达到有效或基本有效标准, 则内部控制的综合评价结果均应确认为基本正常性态, 表明内部控制在某些环节存在问题 (设计方面的缺陷或没有得到严格执行) , 但并非重大问题。
(3) 若内部控制设计评价结果为不适当, 可直接将内部控制综合评价结果却认为控制软弱性态, 表明组织内部控制的设计存在严重缺陷, 根本不适应组织长远发展的要求。
(4) 无论内部控制设计方面的评价结果为何种情况, 只要内部控制运行评价结果为无效, 则都应将内部控制的综合评价结果确认为基本失控的性态, 表明组织内部控制处于形同虚设的状态。
当内部控制综合评价结果为“正常控制性态”之外的任意一种情况时, 内部审计人员均应在内部控制评审报告中揭示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 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合理化建议, 以督促管理层对完善内部控制的重视。
在内部控制综合评价示意图 (如图4所示) 中, 右上角第Ⅰ象限区域, 表示内部控制设计的适当性与执行的有效性得分均超过50分, 综合评价结果为有效或基本有效。
内部控制综合评价示意图中, 左上角第Ⅱ象限区域, 表示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得分超过50分, 但内部控制设计的适当性得分不足50分, 综合评价结果为有缺陷, 此缺陷为内部控制设计方面的缺陷。
内部控制综合评价示意图中, 左下角第Ⅲ象限区域, 表示内部控制设计的适当性和执行的有效性得分均不超过50分, 综合评价结果为内部控制有重大缺陷, 表明内部控制在设计及运行方面均存在较大缺陷。
内部控制综合评价示意图中, 右下角第Ⅳ象限区域, 表示内部控制设计的适当性得分超过50分, 但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得分不足50分, 综合评价结果也为有缺陷, 此缺陷为内部控制执行方面的缺陷。
内部控制的设计缺陷是指缺少为实现控制目标所必需的控制, 或现存控制设计不适当。如果内部控制的设计存在漏洞, 往往不能有效防范错误与舞弊, 即使正常运行也难以实现控制目标。运行缺陷是指现存设计完好的控制没有按设计意图运行, 或执行者没有获得必要授权或缺乏胜任能力以有效地实施控制。如果内部控制的运行存在弱点和偏差, 则不能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与舞弊的情形。不论内部控制的缺陷是设计缺陷还是执行缺陷, 都将导致企业无法及时防范或发现偏离整体控制目标, 须引起公司管理层关注;而重大缺陷则可能严重影响内部整体控制的有效性, 进而导致企业无法及时防范或发现严重偏离整体控制目标的情形。
内部控制的评价结果应以评价报告的形式, 向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报告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将要采取的整改措施, 并且企业应当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作为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甄红线.对内部报告控制的重新审视[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 7 (10) .
[2]王晶.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模式国际比较及启示[J].财会通讯, 2008 (1) .
[3]徐荣才, 李三喜.内部控制规范化操作指南[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
[4]王涛.内部控制评价的国际比较[J].金融会计, 2006 (12) .
[5]黄京菁.测试与设计内部控制的几点考虑——兼谈学习新审计准则的体会[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6 (4) .
[6]于增彪, 王竞达, 瞿卫菁.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基于亚新科工业技术有限公司的案例研究[J].审计研究, 2007 (3) .
[7]AScott.COSOERM Framework Released[J].Internal Auditor, 2004 (5) .
[8]COSO.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Z].1992.
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指标 篇2
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对现有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进行改善,首先应对其进行客观全面的描述和评价,找出问题的`根源,为系统改善提供依据.探讨了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理论,建立了评价计算的具体方法,并进行了实例分析.
作 者:肖红波 Xiao Hongbo 作者单位: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武汉,430063刊 名:交通科技英文刊名:TRANSPORT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年,卷(期):“”(3)分类号:U4关键词:城市综合交通系统 评价指标 层次分析法 模糊数学 综合评价
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指标 篇3
摘 要:为解决产品创新设计方案选择的决策问题,结合产品创新设计的特点,阐述了构建产品创新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需遵守的四大原则,构建了一个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产品创新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产品创新设计;指标体系;定性指标;定量指标
0 引言
产品创新设计是一个“设计-评价-再设计”的过程,因而对产品创新设计提出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和优选十分重要。然而产品创新设计过程中具有多解性、综合性,不确定性和经验性等特点。因此,创新设计方案的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进行设计方案评价和选择时,通过对各设计方案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评价,从中选出最优的设计方案。产品创新设计方案选择的目标就是保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选出适合用户需求的产品创新设计方案,对创新设计方案进行评价是做出选择的前提,而构建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则是进行良好评价的基础。
1 构建产品创新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要遵守的主要原则
(1)全面性原则:产品创新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全面、准确地反应产品创新设计各方面的情况。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数量的多少要以系统优化为原则,即以较少的指标全面、系统的反映产品创新设计的内容,避免指标体系过于庞杂;每个指标要内涵清晰、相对独立;同一层次的各指标间应尽力不相互重叠,相互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2)客观真实原则:产品创新设计评价指标的筛选过程应尽可能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定性指标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易产生理解偏差,而定量指标易于量化和度量,因而尽可能选用可量化的指标。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要真实可靠,以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3)有效性原则:评价指标并非多多益善,关键在于评价指标在产品创新设计评价过程中所起作用的大小。指标的精炼可减少评价的时间,使评价活动易于开展。所以选取指标时应考虑对评价有直接影响和贡献力的因素,做到所选的指标个数不是很多,但是严格区分主次,取舍得当,能直接反映出产品创新设计评价的有效性。
(4)可操作性原则:无论多么完美地的评价体系,如果操作频繁,就难以被广泛接受。因此,评价指标所需的数据要易于采集,无论是定性指标还是定量指标,其信息来源渠道必须可靠,并且容易取得;操作方法通俗易懂,简单易行
2 产品创新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依据产品创新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四大原则,本文构建了产品创新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目标层,包括形态评价、色彩评价、技术评价,人机评价和经济评价。第二层是具体指标层。
(1)形态评价:产品形态能使产品内在的结构、组织、内涵等本质因素上升为外在表象因素,利用产品的特有形态传达出设计理念,是产品创新设计成败的关键。产品形态评价主要包括产品的新颖性、产品形态与功能的统一性、产品比例协调性,产品的风格独特性和产品的简洁性。
产品的新颖性指产品的创新设计独一无二;产品形态与功能的统一性指產品的形态要和产品的功能相匹配;产品比例协调性指产品的尺寸设计是否合理;产品的风格独特性指产品的设计风格是否有自己的特点;产品的简洁性指产品的创新设计是否简洁明了。
(2)色彩评价:色彩展示产品的人文特征和视觉质感,产品色彩设计完成对颜色自身的组合和人们对此颜色组合的心理反应。产品色彩评价主要包括产品色彩与产品功能的适应性,产品色泽品质和效果,产品色彩的生动性。
产品色彩与产品功能的适应性指产品的色彩设计是否和产品的功能设计搭配合理;产品色泽品质和效果指产品的色彩设计所体现的产品的品质;产品色彩的生动性指产品的色彩设计所体现的美感。
(3)技术评价:主要是从产品创新设计的技术角度做出评价。一方面是产品创新设计的技术先进性,如产品结构合理性和产品工艺的先进性;另一方面是技术的适用性,如产品的性能水平。
(4)人机评价:产品的人机设计为产品创新设计中考虑人的因素提供人体尺度,为产品创新设计中物的功能合理性提供科学依据,为产品创新设计中考虑环境因素提供设计准则。产品人机评价主要包括产品操作舒适性和产品良好的人机界面。
产品操作舒适性指产品的设计是否符合人体操作尺寸,是否方便操作;产品良好的人机界面指产品的人机界面设计是否方便用户操作,用户是否容易理解。
(5)经济评价:产品经济评价分析产品创新设计是否实用,是否有价值,主要包括产品成本和产品的社会价值。
产品的成本指产品的设计制造成本;产品的社会价值指产品的创新设计对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贡献程度。
产品创新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指标可以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成本和社会价值为定量指标;新颖性、形态与功能的统一性、比例协调性、风格独特性、简洁性、色彩与功能的适应性、色彩的生动性、色泽品质和效果、结构合理性,工艺先进性、性能水平、操作舒适性、安全可靠性,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和高效方便性为定性指标。
3 结束语
针对产品创新设计方案选择问题,本文构建了一个产品创新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论述了构建产品创新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要遵守的四大原则。详细阐述了产品创新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通过产品创新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为产品创新设计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杨涛,杨育,薛承梦,等.考虑客户需求偏好的产品创新设计方案多属性决策评价[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5, 21(2):417-426.
[2] 蒲娟,陈勇,熊艳,等.基于TRIZ理论和模糊层次分析法的产品概念设计及评价[J].制造业自动化,2014,36(1):14-17.
[3] 娟丽,熊伟.基于QFD的产品创新设计方案评价模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10):53-57.
[4] 郑燕,刘玉丽,王琦君,等.产品可用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人类工效学,2014(3):83-87.
[5] 张太华,顾新建,何二宝.产品知识模块本体的评价指标体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0(1):94-99.
[6] 毛维青,陈劲,余利舰.产品-工艺组合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9):113-117.
[7] 康大庆,张旭梅.产品顾客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3,9(5):407-411.
[8] 黄利斌,罗建国,何小龙.工业产品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3):69-74.
状态估计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篇4
基础模型数据质量是影响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各类应用实用化水平的关键因素。电力系统状态估计作为能量管理系统的基础模块,是反映和提升基础数据质量的重要手段,为电网在线分析和辅助决策软件提供比遥测数据更准确、完整和合理的电网实时运行状态,状态估计结果的准确性对其他应用有着很大的影响[1],对电力系统状态估计结果的评价是反映电网基础模型数据质量的重要手段。
国内外在提高状态估计结果精度方面做了一些研究[2,3,4,5,6,7,8],如不良数据的检测和辨识、抗差状态估计、参数辨识与估计、PMU混合状态估计等。但实际上由于无法知道设备的测量真值,如何对状态估计结果进行合理评价,是进行状态估计研究和完善状态估计应用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对于状态估计结果评价的研究不是很多, 文献[9-10]基于测量不确定度理论,提出了在真值未知情况下状态估计结果的评价指标;文献[11]提出了一种基于交叉熵和零注入失配量的状态估计精度评价准则;文献[12]针对给定的系统,提出了线性函数、平方函数、平方和函数、平方和对数函数、平方和指数函数等不同的评价函数;文献[8]中,状态估计误差的协方差矩阵的对角元素为状态估计误差的方差,用来衡量状态估计的精度;文献[13]用估计误差方差与测量误差方差相比较,当估计值误差方差小于原始测量误差方差时,说明状态估计起到了滤波的效果。以上研究只是针对状态估计的某一方面所做的研究,而影响状态估计结果准确性有很多因素,如电网模型(拓扑关系、设备参数、模型完整性)、量测数据(遥信、量测坏数据、数据时间不同步、测量精度、冲击性负荷)等,当前缺少对状态估计结果的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
本文分析了当前状态估计结果评价的现状,以影响状态估计结果准确性的因素为基础,提出状态估计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以选择的四个典型的指标为例,并通过实际电网系统的案例,说明了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能够反映电网模型数据存在的问题, 并指导电网模型数据的完善。
1 状态估计评价现状
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颁布的《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实用化要求(试行)》[14]和《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实用化验收办法(试行)》[15]中规定了考核状态估计的两个指标:遥测估计合格率和电压残差平均值。2013年国家电网公司将状态估计遥测合格率作为同业对标考核的一项指标,该指标主要由估计值和量测值的残差、量测类型基准值、合格门槛 (有功功率≤2%,无功功率≤3%,电压≤0.5%)决定的,这一评价准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国、分、省三级调度的基础数据和基础模型的整治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提高了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的运行和应用水平。现在国家调度控制中心的状态估计遥测合格率数值已经很高,某些省调在某个断面数据质量比较好时,实时状态估计遥测合格率能够达到100%。
理论上评估状态估计值的合格率和精度,应该用状态估计值与真值的误差,但量测真值无法获得, 实际上,只要在没有坏数据和模型错误的情况下,用正确的状态估计方法在计算收敛时,所得到的状态估计值就是可信且可以使用的[16]。
实际上,影响状态 估计结果 精度有很 多因素[17],如电网模型(拓扑关系、设备参数、模型完整性)、量测数据(遥信、量测坏数据、数据时间不同步、测量精度、冲击性负荷)等。因此单一的状态估计遥测合格率评价指标可能会导致出现合格率指标很高但估计结果却严重偏离系统真实状态的情况[11],不能完全满足后续应用对状态估计结果多方面的需求,不具备对合格的数据再进行细化区别的作用,无法反映出电网基础数据所存在的问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状态估计遥测合格率更多反映的是状态估计对电网模型和电网数据错误的粗纠偏功能。
本文通过状态估计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说明了多指标评价方法能够反映出电网存在的模型数据问题,为完善电网基础模型数据和提升状态估计结果实用可靠性提供理论支持。
2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状态估计多指标综合评价是从影响状态估计结果精度的因素出发,从多个角度对状态估计计算结果的精度做出全局性、整体性的评价,即按照给定的目标,对状态估计计算结果的精度进行全面的分类和排序的过程[18]。
2.1 综合评价的指标选择
与以往的只单一考虑状态估计遥测合格率的评价相比,综合评价指标方法的优点在于综合考虑了模型完整性、参数准确性、遥测准确性、遥信动作正确性等因素对状态估计结果精度的影响,将评价目标分成不同侧面的子系统,再细分为更具体的指标, 形成多指标体系。评价子系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既能反映系统某一方面的特征,又能一起全面反映评价目的。
将影响计算结果精度的因素分为模型、数据、管理等类,而每一类再进行细分,如模型类有拓扑关系、模型参数、模型完整度,数据类有遥信、量测坏数据、数据时间不同步、测量精度等,管理类有调度所属关系,主要考虑外网或者模型上下级的影响。
状态估计评价层次性结构如图1所示。
2.2 综合评价指标选择原则
评价指标的优化目的是理清各指标之间的独立性和关联性,完成对单项评价指标逻辑测验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整体性测验。
对于状态估计结果的综合性评价,主要关注以下两个基本原则:辨识性和冗余性。辨识性是指统计评价指标在区分各评价单位某一方面价值特征时的能力与效果,故又称为“区分性”,是为了能够区分不同地区的基础模型和基础数据的水平,如状态估计遥测合格率受合格率门槛的影响,容易出现多个地区具有同样的合格率,区分性就不高,而状态估计遥测准确度、区域目标函数相对状态估计遥测合格率的区分能力就高些;“冗余性”是表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内各指标之间交叉重叠程度的指标,其计算通常可采用相关系数或相似系数、关联系数等公式, 如母线功率平衡率和支路首末端功率平衡率之间就存在着一定的指标交叉重叠,冗余性越好表明各指标越独立,就能够从更多角度来反映基础模型和基础数据所存在的问题。
3 状态估计典型评价指标
3.1 状态估计遥测合格率
状态估计遥测合格率是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同业对标考核的一项指标,其公式定义为:
式中:RYCGJ为状态估计遥测合格率;N为相应范围内的遥测总点数,包括坏数据;Na为遥测估计合格点数,为遥测数据估计值误差小于由量测类型决定的合格阈值的点数。
3.2 状态估计遥测不准确度
状态估计遥测不准确度表征了区域内状态估计值和量测值之间的偏差程度,状态估计遥测不准确度越低,状态估计结果越准确,其公式定义为:
式中:Ja为状态估计遥测不准确度;xi为N维状态估计值向量的元素;zi为N维量测值向量的元素; σi 为N维量测误差标准差向量的元素。
3.3 母线功率不平衡度
母线功率不平衡度为输入母线的功率与输出母线的功率之差,不仅可以反映测控装置、互感器等是否准确可靠,也是评价供电量和用电量是否平衡的重要指标。而根据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状态估计严格满足母线功率平衡,因此母线功率不平衡对状态估计结果会有很大的影响。母线功率不平衡度的定义为:
式中:M为计算母线的数目;Sij n为第j条计算母线的输入功率;Sj out为第j条计算母线的输出功率;Sj N 为第j条计算母线的基准功率,由电压等级决定。
3.4 遥信动作正确率
在电网运行的过程中,会出现遥信拒动或遥信误动的现象,成为电网运行的安全隐患。遥信动作正确率反映的是远动装置、开关辅助接点、信号传输通道等方面的问题,定义为:
式中:Nrf为开关拒动次数;Nun为开关误动次数;Nop 为总的开关动作次数,为遥信正确动作与误动、拒动次数的总和。
遥信动作正确率表征了开关遥信状态和设备量测的同步性,开关遥信的拒动或误动都会造成状态估计拓扑错误,进而影响状态估计结果的准确性,遥信动作的正 确性保证 了状态估 计计算模 型的正确性。
4 指标权重设置
各指标对评价对象的影响程度不同,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19,20]。AHP是一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该方法通过将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两两比较,形成判断矩阵P,然后求出判断P的最大特征值λmax对应的特征向量,则归一化后的特征向量即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进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校 验,如果校验通过,则指标权重分配合理,如果校验不通过,需要重新调整判断矩阵,重新计算。
则状态估计综合评价的结果可记为:
式中:wi为根据判 断矩阵确 定的各评 价指标的 权重;yi为各评价指标的结果;n为评价指标个数;y为综合评价的结果。
另外,为了排除由于各指标的量纲不同及数值量级差别所带来的影响,需要先对评价指标做无量纲化处理。采用向量规范法[21]实现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
式中:j为不同的指标序号;i为每个指标下的不同地区的指标值序号;yij* 为无量纲化之后的指标值。
5 实际电网算例分析
为了更加直接地展示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在实际系统应用的情况和评价指标的合理性,本文选取了某调度中心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的某一个状态估计结果断面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本节的分析主要是通过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反映出电网模型和数据所存在的问题,将所选取的各项指标的权重均取0.2。
表1中状态估计有功遥测不准确度、状态估计无功遥测不准确度、母线有功功率不平衡度为极小型指标,取值越小越好,状态估计遥测合格率和遥信动作正确率为极大型指标,取值越大越好。通过极大型一致化处理和向量规范法无量纲化处理,并根据各项指标的权重求得各区域的综合评价指标值。
通过表1的统计信息可以看出,本次状态估计结果遥测合格率中C地区最高,但是其有功遥测不准确度也是最高的,说明C地区具有比较高的遥测合格率但有功估计却是最差的。统计C地区所有有功量测点的遥测不准确度分布,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大部分量测的不准确度小于0.01,实际上分析不准确度发现,其中一个量测的不准确度高达474.84,此量测所在母线的有功不平衡量为87 MW,有功量测不平衡解决后,遥测合格率变化很小,但是有功遥测不准确度降到了0.005,母线有功功率不平衡度降到了2.89。
A地区状态估计遥测合格率最低,有功和无功的遥测不准确度不是最高的,但是母线有功功率不平衡度比其他地区大得多,因此A地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量测上,特别是量测导致的母线功率不平衡。将A地区比较大的几个母线功率调整平衡以后,状态估计有功遥测不准确度下降到0.015,无功遥测不准确度下降到0.003,母线有功功率不平衡度下降到10.672,说明仍有功率不平衡的母线存在。
D地区在有功遥测不准确度和母线有功功率不平衡度都比C地区好的情况下,遥测估计合格率仍然比C地区低,表明了无功估计对D地区的遥测估计合格率影响比较大,问题主要集中在无功量测和电压量测上。同时发现,从综合评价指标上来看,D地区要比C地区的数据质量水平高,但D地区的状态估计遥测合格率却比C地区低,表明了状态估计有功遥测不准确度和母线有功功率不平衡度指标在增加电网基础数据质量水平的区分度上的有效性。
综合以上分析,单纯的状态估计遥测合格率并不能完全反映出状态估计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结合遥测不准确度、母线功率不平衡度和遥信动作正确率,为状态估计准确度的评估提供更高的区分度, 更能反映出电网的模型和数据的问题所在。
6 结语
现有的状态估计评价指标比较单一,分析结果不够全面,本文以影响状态估计结果精度的因素为基础,提出了状态估计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指标的选取遵循辨识性和冗余性的原则。以选取的状态估计遥测合格率、状态估计遥测不准确度、母线功率不平衡度和遥信动作正确率四个典型指标为例,并通过实际电网系统的案例,说明了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在状态估计结果精度评价上的有效性,能够反映出电网所存在的模型和数据的问题,通过对电力系统状态估计结果的评价来指导对电网基础模型数据质量的提升。如何在实际应用中完善指标集以全面地反映状态估计结果精度,实现对电网基础模型数据质量的评估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摘要:对电力系统状态估计结果的评价是反映电网基础模型数据质量的重要手段。结合目前状态估计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以影响状态估计准确性的因素为基础,提出了状态估计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多角度考虑了影响状态估计的因素,所提出的评价指标需要遵循辨识性和冗余性原则。文中以选择的四个典型性指标为例,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并通过实际电网系统的案例,验证了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在状态估计结果精度评价上的有效性,能够反映出电网模型数据存在的问题。
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指标 篇5
本指标体系把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归为三大类23项指标,提出以指标指数作为划分环境地质问题危害程度等级的依据,给出2类指标评价指数的.计算方法,以及各指标相应的权重.在此基础上,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评定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影响程度.在考虑矿山区位条件和恢复治理难度的基础上,最终给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综合评价等级,该等级也同时反映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优先顺序.
作 者:徐友宁 袁汉春 何芳 陈社斌 张江华 作者单位:徐友宁,何芳,陈社斌,张江华(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54)
袁汉春(西安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4)
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指标 篇6
关键词:区域经济的内涵;区域经济的特征;原则;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1004102
1区域经济的内涵
区域经济是一个系统的概念。一个经济区域的区域结构、组织和发展水平,是许多行为主体决策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客体是区域经济系统,区域经济主要考察决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交互作用过程,进而描述、阐明和评价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及其变动趋势,揭示资源的空间配置过程和经济主体的空间活动规律。
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综合性范畴。从横向上看,它是指一定时期内经济各方面的综合发展状况;从纵向上看,它表现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2区域经济的特征
2.1区域经济的理论特征
(1)综合性。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多行业、多层次、多因素构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有机体。
(2)差别性。首先是各地区之间在生产力水平、自然条件、地理位置、资源状况、产业结构等许多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由此形成各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以及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其次是区域内部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3)开放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程度的日益深化,地区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将逐步提高,各地区自给自足的产品和劳务比重会越来越低,相互交换的比重则越来越大,地区经济与外界的联系更为广泛和密切,地区间形成相辅相成的交往和协作关系。
(4)竞争性。由于行政区划的存在,客观形成了生产力要素的使用与流动上的地区经济区别色彩。由此出发的地区经济产业发展、地区经济主体对市场的拓展甚至意识形态的归属感,都会在不同地区经济之间构成内在性的竞争。
2.2区域经济的实践特征
(1)相似性。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从不平衡到平衡的渐进历史过程,任何一个国家区域经济的发展都会受到这个规律的制约,从而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
(2)结构趋同性。我国在实施区域不平衡梯度推移战略过程中,由于缺乏明确的区域产业政策指导,区域分工模糊,各地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资源配置效率不高。
(3)非均衡性。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开始由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迈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一时期实施的是区域不平衡梯度推移政策,这一政策实施的结果使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心大规模东移,区域经济不平衡程度不断加剧,区域差距进一步拉大,经济重心更加偏向东南沿海。
(4)政府行为主导性。从多年的实践来看,区域经济的发展政府起着关键的作用,中国发达区域的成功在于政府在一些重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地区经济产业布局结构和要素流动大部分是通过政府行为进行协调的,区域经济发展中政府主导统筹安排经济社会资源的痕迹较为明显。
3评价指标选取应遵循的原则
综合经济实力是一个地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是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经济建设和整体经济发展的能力,包括经济发达程度、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和生产力布局等。综合经济实力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基石和核心部分,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地区之间实现资源配置优化的能力,同时还影响着国民的教育程度与基本素质以及国家政治的稳定等其他要素。正是由于综合经济实力的基础性作用,一般来说,某个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比较强的话,那么该地区的社会、文化发展水平也比较高。较高的综合经济实力为地区的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促进了其他各方面因素作用的发挥,比较容易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带动替他各方面因素的发展,形成互相促进,互相激励的动力。
我们知道,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是多方面的,任何单项指标都无法全面而客观地反映该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所以我们需要构建一套指标体系对地区综合经济实力进行全面的评价,该指标体系即是利用多个指标从不同侧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地区综合经济实力进行评价。建立地区综合经济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应根据区域经济的理论特征和实践特征来考虑。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建立在科学实用的基础上,即各个指标的选取、指标权重的确定、数据的选取、计算与合成等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上。
(2)系统性原则。建立的评价指标能够系统地反映商品经济发展水平。
(3)综合性原则。建立评价指标时尽量避免滥而多,因为许多指标有很大的共线性、相关性。
(4)区域性原则。由于区域之间的巨大差异性,研究构建评价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指标体系仅仅适用于本区域,对其他区域仅仅具有参考价值。
(5)可行性原则。指标的建立要结合实际情况,既能反映各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又便于计算和获取数据。
4建立评价地区经济实力的指标体系
4.1建立评价地区经济实力指标体系的框架
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指标体系是指构成综合经济实力的各系统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所形成的整体。对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测度可以通过反映综合经济实力的经济规模子系统、经济结构子系统、开放程度子系统、人力资本子系统、基础设施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子系统六大子系统来进行综合评价。当前对如何测度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指标体系的研究已有很多,但多数研究只注重考虑地区经济实力,忽略了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本研究是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强调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故在评价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指标体系中加入了影响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因素-可持续发展水平。构建评价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指标体系框架图如下:
4.2评价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指标内容
(1)经济规模子系统。
人均GDP(元/人)=GDP/人口总数,该指标是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最主要指标之一,通常该指标的值越高,地区经济越发达。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当年GDP/上年的GDP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是反映该地区农村人口实际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元/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口总数。
职工年平均工资(元),是反映地区城镇居民工资所能达到的一般水平。
(2)经济结构子系统。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GDP,该指标的值越高,说明该地区第三产业越发达。
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第二产业值/GDP
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第一产业值/GDP
(3)开放程度子系统。
进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进出口额/GDP,该指标反映地区经济对国外市场的依存度。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该指标反映地区旅游经济是发否发达以及对外开放程度。
人均实际利用外资额(元/人)= 实际利用外资额/人口总数,该指标是从吸引外资的角度来测度其开放程度。
(4)人力资本子系统。
每万人从事自然科技活动人员数(人/万人),该指标反映地区科技水平的高低。
每万人高校学生数(人/万人)=地区高校在校学生数和高校毕业生数(本专科生)/地区人口总数。
教育投入率=教育投资经费/GDP。
(5)基础设施子系统。
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城市道路面积/人口总数。
每万人拥有公共汽电车数(辆/万人)=公共汽电车数/人口总数。
每万人拥有医生数(人/万人)=医生人员数/人口总数。
人均居住面积(m2/人)=住宅建筑面积/人口总数。
(6)可持续发展水平子系统。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工业废水排放量。
工业废气处理率=工业废气处理量/工业废气排放量。
人均绿地面积,是反映人们对生态环境重视程度的正指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越大,则人们居住的环境越好。
参考文献
[1]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2830.
[2]白雪梅.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财政出版社.
多指标常用综合评价方法比较研究 篇7
综合评价是指对以多属性体系结构描述的对象系统作出全局性、整体性的评价, 即根据条件运用一定方法对评价对象全体中的每一个评价对象赋予评价值, 并排序、择优。20世纪70~80年代, 现代综合评价方法蓬勃兴起, 产生了多种评价方法。但因各评价方法的使用条件、优缺点及适用对象不同, 故文章在对多属性指标常用综合评价方法的基本思想和步骤概述的基础上, 对各评价方法优缺点及适用情况的对比, 为应用研究中的合理选择使用提供参考。
2 常用综合评价方法
2.1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是20世纪70年代由著名运筹学家T.L.Saaty提出, 用于解决多因素复杂问题, 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评价方法。该方法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通过全面分析待评价系统的性质和影响因素将备选方案的各要素按层次分解, 构造出自下而上的递阶层次结构, 再对同层次要素比较, 判断得出重要度并排序。
AHP方法大致步骤如下: (1) 根据评价对象的性质和目标, 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 (2) 对同一层次上的各要素对其上一层次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 构造判断矩阵; (3) 计算各要素的相对权重, 进行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4) 逐层合成计算每个判断矩阵各因素对目标层的相对权重, 进行层次总排序, 并对排序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
2.2 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FCE) 以模糊数学为基础, 运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 针对评价对象因素的模糊性, 将边界不清晰的因素定量化, 根据多个评价因素对被评价对象隶属等级状况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该方法依据评价条件, 对评价对象全体的每一个对象赋予一个非负实数, 据此进行排序并择优。
FCE方法的基本步骤如下: (1) 确定评价对象的因素集U和评语集V; (2) 对各因素赋予相应的权数, 得到权重集A; (3) 单因素评价, 得到模糊关系矩阵R; (4) 将A与R合成计算得到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B; (5) 对B进行分析、排序和择优。
2.3 BP神经网络评价法
BP (Back Propagation) 神经网络又称为误差反向传播网络, 实现一种从输入到输出的映射关系, 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组成, 是一种典型的多层前馈网络。BP神经网络的学习过程包括信息正向传播和误差反向传播两部分, 正向传播时输入样本从输入层节点输入, 经过隐含层处理并传向输出层, 若输出层未得到期望输出, 则转入反向传播。
标准BP神经网络学习算法的步骤如下: (1) 网络初始化, 给定各连接权值、误差函数、计算精度值和最大学习次数; (2) 随机选取输入样本及对应期望输出, 计算隐含层各神经元的输入输出; (3) 计算误差函数对输出层的各神经元的偏导数; (4) 计算误差函数对隐含层各神经元的偏导数; (5) 对连接权值进行修正并计算全局误差; (6) 对计算结果进行评判。
2.4 数据包络分析法
数据包络分析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和W.W.Cooper等学者提出, 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DEA使用数学规划模型比较决策单元 (DMU) 之间的相对效率对DMU做出评价, 不仅能对同类型DMU的相对有效性进行评定、排序, 而且能够分析其非DEA有效的原因及改进放方向。
DEA评价方法步骤如下: (1) 明确评价目标, 并围绕目标对评价对象进行分析; (2) 选择DMU, 并对其结构、层次进行分析; (3) 建立能够全面反映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的输入输出指标体系; (4) 收集并整理数据, 根据研究问题的实际背景选择DEA模型进行计算; (5) 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
3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比较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 根据常用综合评价方法的特性, 归纳整理各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情况如表1所示。
参考文献
[1]王宗军.综合评价的方法、问题及其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 1998, 1 (1) :73-79.
[2]T.L.Saaty.Theory of analytical hierarchies applied to political candidacy[J].Behavioral Science, 1977, 22 (4) :237.
[3]杨纶标, 高英仪, 凌卫新.模糊数学原理及应用 (第五版) [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1.
[4]Geva Vashitz, David Shinar, Yuval Blum.In-vehicle information systems to improve traffic safetyin road tunnel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tr F, 2008, (11) :61-74.
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研究 篇8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指标化的企业管理模式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 并且经过了几十年的摸索, 我国已建立了一套体系较为完整, 考核方式较为科学的指标体系。但这种企业效绩指标评价是一种事后评价, 总指标体系的设置缺乏科学性, 某些指标计量上不完善, 基本指标与评议指标没能有机结合。且现有的以财务会计指标为主的业绩衡量方法已经跟不上时代了, 对概括性财务业绩指标的依赖, 会妨碍企业创造未来经济价值的能力, 而且也会误导对企业的评价。一个光靠财务指标评价企业的体系又是不全面, 不完整的。一个好的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是多层次的, 立体的, 并且可以全面反映企业真实情况的。
可以设计一套通用性强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既体现出资人对企业的共性要求, 又照顾不同的评价主体、不同企业及企业各成长阶段的个性特点, 把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结合起来。最终建立一个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有机结合的适应外部评价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二、具体构想
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是由财务和非财务两方面指标共同构成的, 其中财务指标还是包括一些经典的传统的滞后指标, 而非财务指标则是由客户方面, 内部过程方面和员工及信息方面的动因指标构成的。
(一) 财务方面。
财务业绩指标可以显示企业的战略及其实施和执行是否对改善企业盈利做出贡献。财务指标通常与获利能力有关, 其衡量指标有营业收入, 资本报酬率, 或近年流行的经济增加值;财务目标也可能是销售额的迅速提高或创造现金流量。财务指标不应是一成不变的, 在企业整个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中有不同的财务指标, 根据现代管理学的理论, 应把企业分为三个阶段:成长阶段, 保持阶段, 成熟阶段。在每个不同阶段, 设置不同的指标来评价企业。
(二) 客户方面。
客户方面通常包括几个核心的或概括性的指标, 这些指标代表一个深思熟虑和确实执行的战略应该获得的成果。核心结果指标包括客户满意度, 客户保持率, 客户获得率, 客户盈利率, 以及在目标市场中所占的份额。
(三) 内部过程方面。
内部过程就是企业创造价值并用价值换取利润的过程, 每个企业都有其不同的内部过程, 这是由不同企业的不同性质所决定的。虽然每个企业性质不同, 但其目标都是一样的, 那就是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在这个目标指导下, 又可以把不同企业的内部过程大体划分为三个部分, 从而达到为不同企业设置内部过程评价指标的目的。第一, 创新过程。对于企业创造价值而言, 创新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主要评价指标是:专利产品在销售额中所占的比例、在竞争对手之前推出新产品的能力、比原计划提前推出新产品的能力、生产程序对新产品的适应性、以及开发下一代产品的时间等。第二, 经营过程。其主要评价指标是:标准成本、生产周期、对客户需求反应时间、废品率、返工率等, 这些指标都能够很好地帮助管理者控制企业整个经营过程。第三, 售后服务过程。企业希望达到目标客户期望的优秀售后服务, 可以把诸如时间、质量和成本等指标运用到售后服务过程中, 从而来衡量他们的业绩。因此, 反应时间可以衡量企业对产品故障做出反应的速度;成本指标可以衡量售后服务过程的效率。这些都大大影响客户对企业的印象。
(四) 员工及信息方面
财务、客户和内部过程方面的目标确定了企业为获得突破性业绩必须在那些方面表现突出。员工及信息方面的目标为其他三个方面宏大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基础框架, 是前面三个方面获得卓越成果的驱动因素。
衡量员工的核心指标:员工满意度反映员工士气以及员工对工作的整体满意度。员工感到满意是提高生产率、反映速度、质量和客户服务的必要前提。因此, 如果企业希望达到非常高的客户满意度, 他们就需要用对公司非常满意的员工来为客户服务。
(五) 因果关系
对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这样分类, 并不是把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简单地连在一起, 而是通过一种因果关系把这些指标有机的结合起来, 服务于一个共同的目标, 就是企业效绩评价。因果关系使这四个方面指标相互联系起来, 因果关系始终贯穿于各个层次之间。例如, 资本报酬率是财务指标, 这一指标的驱动因素可能是客户的重复采购和销售量的增加, 而这两者又是客户高度忠诚带来的结果。因此, 客户忠诚度成为客户方面的一个重要指标, 因为预计它将对资本报酬率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对客户偏好的分析中显示, 按时交货率是左右客户忠诚度的重要指标。因此, 按时交货率的提高会带来更高的客户忠诚度, 进而引起财务业绩的提高。这就是连接这四个方面的因果关系。
三、对于我国企业的应用
近年来, 国内不断出现会计丑闻。这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企业效绩评价系统有关。目前我们评价企业经营效绩、企业贷款融资、公司上市和增资扩股、国有企业的扭亏为盈乃至企业领导人的升迁等等无不与利润指标挂钩。这些都是造成会计假帐的重要因素。这样说并不是否定利润的重要性。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企业经营活动必须讲求经济效益。但利润是一个可以操纵的财务指标, 企业可以通过财务策略、生产和营销策略人为的创造利润。而且利润也是一个滞后性的财务指标, 它可以告诉你, 企业经营活动获得了成功, 但是, 它无法告诉你企业能否持续获得利润。如果我们将企业经营效绩评价体系主要构建在财务指标上, 就会鼓励企业人为的操纵财务指标, 弄虚作假以获得好的企业评价。更为严重的是如果我们过分看重利润指标就免不了产生短期行为, 而这种短期行为会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造成致命的打击。比如企业为了提高利润指标, 大幅度削减研究费用、人力资源投资。这种人为操纵利润的做法对企业的损害在短期内不一定显示的出来。企业依然可以依靠原有的技术、人才和产品储备而生存。但是, 在更远的未来, 它对企业的打击将是巨大的, 所以建立一个全面、有效评价企业经营效绩的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摘要:绩效评价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正确和完整与否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我国企业正在努力跻身于国际市场的竞争, 企业管理水平同样受到严峻的挑战。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制定企业经营战略、评估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确定企业管理人员薪酬计划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指标 篇9
当前节能降耗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策,且随着大容量新机组的投产、机组负荷率降低,电厂在节能降耗问题上承担了很大的压力,既要保证安全生产,同时也需要最大限度的发挥机组效能,降低发电成本。因此,电厂对我院的节能监督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进一步深化发电厂节能工作,在节能降耗方面提高我院的服务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2 锅炉岛能耗综合指标的定义
2.1 现有评价指标的局限性
2.1.1 经济煤粉细度
目前评价制粉系统运行经济性的指标为制粉单耗和耗电率,而如何优化制粉系统运行、降低制粉单耗和耗电率,需要通过调整煤粉细度实现。
对于锅炉燃烧来说,煤粉磨的越细,锅炉的机械不完全燃烧损失就越小,但制粉所消耗的电能越多,金属的磨损量也越大。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对于一定的煤种和锅炉设备,入炉煤粉的细度存在一个最佳值,即经济煤粉细度(。如图1所示)在经济煤粉细度下,锅炉的不完全燃烧损失和制粉的电能损失之和为最小。更确切的说,经济煤粉细度应该使锅炉的热损失和制粉的电能损失之和为最小,因为煤粉细度还影响煤粉在炉膛内的燃尽时间,使炉膛的温度分布发生变化,锅炉的排烟温度也可能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影响锅炉的排烟热损失。通常煤粉细度对排烟热损失的影响相比对于机械不完全燃烧损失的影响来说比较小,因此一般情况下忽略不计。
在经济煤粉细度分析过程中,锅炉的热损失和制粉的电能损失均可量化,但当两者相加时存在单位不统一的现象。锅炉的不完全燃烧热损失是以入炉热量的百分比来表示的,而制粉的电能损失是以电量来衡量的,若要想得出二者相加后的数学表达式,需要对两种不同的损失按同一标准进行换算,而如何进行换算,目前在应用中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2.1.2 最佳氧量的选择
锅炉的运行氧量反映了煤粉燃烧所需的空气量大小,炉膛出口氧量是锅炉运行中最容易调整、变化范围最宽、与其它运行指标耦合性最强、对经济性影响最大的参数之一。运行氧量发生变化时,对经济性最直接的影响来自烟气量引起的排烟热损失变化,同时,它还会引起其它运行参数的改变,包括 :灰渣未燃尽碳含量、排烟温度、送引风机电耗、主再热蒸汽温度和减温水量等。变氧量运行对整台机组经济性的影响是上述参数综合作用的结果。
运行人员对氧量的控制往往具有比较大的随意性,无法使锅炉在经济氧量下运行。运行氧量调整试验的目的就是寻求锅炉在各种负荷下的经济运行氧量,以保证机组在既经济、又安全的方式下运行。
2.2 锅炉岛全效率的定义
如前所述,无论是经济煤粉细度,还是锅炉最佳运行氧量,其调整目的均是实现锅炉整体运行经济性的最优化。但由于各项参数的互相影响,在目前以锅炉热效率最高为调整目标的情况下,确定的优化运行参数并不能保证锅炉整体经济性的最优。另外,在目前的电厂节能技术监督评价中,无论是锅炉热效率,还是制粉系统和各风机的电耗及耗电率,均为电厂锅炉侧的单一设备的能耗评价指标,目前并没有一个能耗指标来反映锅炉侧整体的经济性。因此,有必有提出一个锅炉侧设备的整体经济性指标,既包含锅炉热效率,又能够衡量制粉系统及烟风系统电能损耗。该指标可以作为目前电厂节能监督评价体系及同业对标工作中的一个指标,对比不同机组、不同工况下锅炉整体的经济运行状况,更好的评价锅炉的运行经济性 ;也可以利用该指标开展大型的电厂锅炉侧优化运行试验,综合评价各系统运行参数对锅炉侧整体性能指标的影响,从而给出锅炉岛(包括各辅机)的最优运行参数组合,而不仅仅是各系统独立的优化参数。
式1中,锅炉有效利用热量和锅炉输入热量均按GB10184-88《电站锅炉性能试验规程》中的方法计算 ;对于锅炉侧辅机输入的热量,由于辅机耗电量相当于减少了机组的供电量,增加了机组的燃料量,因此锅炉侧辅机输入的热量按辅机消耗电量所需燃料量的发热量计算。
2.3 锅炉岛全效率的计算方法
2.3.1 输入 - 输出热量法
按式 (1) 计算 :
2.3.1热损失法
按式 (3) 计算
式中 :--- 锅炉热效率 , 按式(4)计算 ;
b ---- 电厂发电 标准煤耗,kg/k Wh ;
B ---- 锅炉燃料量,kg/h ;
Qr ---- 每千克燃料的锅炉输入热量,k J/kg;
Psf、Pyf、Pzf ---- 锅炉送风机、引风机和制粉系统的功率。
式中 :Q2——每千克燃料的排烟损失热量,k J/kg ;
Q3——每千克燃料的可燃气体未完全燃烧损失热量 ,k J/kg ;
Q4——每千克 ( 燃料的固体不完全燃烧损失热量 ,k J/kg ;
Q5——每千克燃料的锅炉散热损失热量,k J/kg ;
Q6——每千克燃料的灰渣物理显热损失热量,k J/kg。
3 结论
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指标 篇10
一、会展项目质量的核心价值理念
会展项目作为一种新型的项目形式, 具有服务目标性、项目关联性、客户广泛性及效益综合性等项目特色, 吴虹等 (2009) 从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两方面来评价会展项目的质量;杨顺勇等 (2010) 从参展企业质量、参展企业数量、专业观众质量、服务管理水平四个方面诠释会展项目质量。但是以上学者都只是将会展项目质量作为会展项目成功度的一个子因子来研究, 目前将会展项目质量评价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研究的成果较少。
笔者认为会展项目质量的核心价值理念主要由内在质量、规模质量、收益质量、结果质量及潜在质量五大部分构成。规模质量与收益质量是会展项目质量评价体系的的外显外素, 是宏观可见的, 直接反映在会展项目的规模与收益大小上;结果质量与潜在质量属于会展项目质量评价的内敛要素其评价是间接的, 主要反映在会展项目实施后的效果与潜在作用上;内在质量反映的是会展项目的本底特色, 是会展项目质量评价的基础要素, 也是核心要素, 它决定着一个会展项目的定位, 既含有外显要素, 也包括内敛要素。
二、会展项目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在解析会展项目质量的核心价值理念的基础上, 本文从会展项目内在质量、会展项目规模质量、会展项目收益质量、会展项目结果质量及会展项目潜在质量五个维度及其表现形式构建多层次的阶梯结构图, 如图1所示。
采用层次分析法来评价会展项目具有现实性、客观性、全面性与指导性, 根据层次分析法定量指标选择的可行性、代表性、层次性原则, 构建由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所构成的会展项目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三层:第一层为目标层, 即会展项目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用A表示。第二层为准则层, 包括会展项目内在质量、规模质量、效益质量、结果质量及潜在质量五个方面, 分别用Bi (i=1-5) 表示。第三层为要素层, 是对准则层的细分, 分别用Ci (i=1-20) 表示。
三、会展项目质量评价方法分析
(一) 构造判断矩阵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 (AHP,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来确定各指标要素的权重, 主要分三步进行[7], 第一步便是构建判断矩阵。自上而下逐步构建判断矩阵, 如本文目标层为A, 准则层为B, 要素层为C, 以C层为例来说明构造判断矩阵, B层的总权重为Bi (i=1-m) , 其下层指标为Ci (i=1-n) 则相对于上层Bk的单权重表示为 (k=1-m) 则在C层中与Bk有关系的为Ci-Cj, 根据T·L·Satty提出的“1-9比率标度法”表进行定量评价, 即判断矩阵中的值根据重要按1-9进行赋值, 通过两两逐对比较指标的相对重要性, 完成参数模型。
选择会展项目研究领域的专家, 会展项目的关系人, 包括项目发起人, 项目组织者, 参展商, 专业观众, 项目服务人员等30人共同组成专家小组, 对各层中的各要素进行两两比较, 对各个指标赋值, 共构造6个判断矩阵。
(二) 指标权重的确定
构造判断矩阵后, 第二步便是计算各层元素的权重, 第三步就是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本文利用yaahp 6.0软件对六个判断矩阵进行矩阵随机一致性检验, 其中CR最大值分别为0.0519, 0.0483, 0.0079, 0.0115, 0.0158, 0, 均小于0.1, 且有一个判断矩阵的CR值为0, 达到完全的一致性, 可见整体具有较满意的一致性, 说明模型构架合理, 利用数据导出各指标权重, 如表1。
四、会展项目质量提升对策
(一) 提升内在质量, 培植会展项目品牌
会展项目内在质量涵盖项目开展的一系列硬件与软件, 是项目的基本属性, 也体现了其基础功能, 要提升会展项目质量须从内在质量着手, 培植一系列有影响力的项目品牌。须从观念上制定品牌战略, 对自身进行市场定位, 从场馆设计、主题立项、展会的规划、展览的组织与管理等具体方面来实施会展项目的品牌化发展。
(二) 增强效益质量, 打造雄厚经济平台
会展项目效益质量的增强, 能够为其长远发展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 塑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增强效益质量需从硬件与软件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加大项目投入, 更新展会的硬件设备;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国际性的会展组织与专业人才, 以实现会展项目的国际化与专业化。同时, 采用多元化的项目运作模式, 拓宽投融资渠道, 提高投资效益。
(三) 注重结果质量, 强化参展商忠诚度
好的项目结果质量表示具有好的展览效果, 因此须加强结果质量的提升。首先, 通过提炼会展项目产品价值, 发掘创造并充分利用品牌营销、推广的机会, 扩大项目品牌的知名度其次, 通过提升服务价值来提升品牌的忠诚度。良好的服务带来忠诚的参展商;最后, 通过增值价值为参展商带来更多的愉悦感、信赖感、可靠感和安全感, 以增强品牌效度。
(四) 找准规模质量, 优化项目整体质量
控制好会展项目规模有利于实现项目质量最优化。首先要全方位展开营销, 以项目综合质量最高化为目标, 对展览面积、参展商数量、观众数量进行有效预计, 控制好展会规模。此外, 利用资本运营, 对会展项目进行整合, 从而扩大项目的规模优势, 提升其整体市场价值。
(五) 挖掘潜在质量, 拓宽项目空间价值
优质的会展项目潜在质量能够促进项目快速成长与扩张。会展项目本身具有时间维、空间维及价值维三维性, 因此, 会展组织者要灵活运用多种经营方法与运营方式, 强化管理水平与服务水平, 政府与会展行业要加大项目政策保障, 以国际化视野、专业化理念、规范化流程全面扩大会展项目在时间、空间上的影响力, 并最终实现其品牌价值的提升。
摘要:会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高质量的会展项目, 然而我国会展项目质量评价缺乏完善的指标体系, 会展项目质量评价综合指标体系研究一直处于空白。文章首先对会展项目质量的核心价值理念进行阐述, 进而运用专家打分法与层次分析法, 构建会展项目质量评价综合指标体系, 并对各个指标要素赋权重。最后根据各要素权重有针对性地提出会展项目质量提升对策。
关键词:会展项目,质量评价,综合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赵丙军.北京奥运会主要成功标准的因子分析—基于上海市民的认知[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7 (1) :35-41
[2]吴虹, 王育军, 张锋.关于昆明市会展项目成功性标准的研究与分析[J].经济与管理, 2009 (5) :101-103
[3]杨顺勇, 徐.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会展项目成功度评估研究[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1) :34-37
[4]马勇, 肖轶楠.会展概论[M].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4:153-154
[5]徐晓敏.层次分析法的运用[J].统计与决策, 2008 (1) :156-158
[6]徐菲菲, 杨达源, 黄震方, Geoffrey Wall.基于层次熵分析法的湿地生态旅游评价研究——以江苏盐城丹顶鹤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J].经济地理, 2005 (5) :707-708
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指标 篇11
【关键词】免疫规划,综合评价,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R476.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794-01
在行政区域内施行系统化的免疫规划是控制传染病最有效的措施,目前我国关于免疫规划工作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常用接种率的评价和接种率调查的评价等[1-2],但这些评价方法都仅限于单项评价,因此,寻找免疫规划工作综合评价的方法并建立相应的免疫规劃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1研究方法
1.1德尔专家咨询法
通过德尔专家咨询法来建立综合性的免疫规划指标体系,该方法的核心内容是以匿名的方式征求专家意见,并通过层次分析方法(先将所需分析的问题层次化,根据同一层次中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比较并给出判断结果)参与评价的各项指标的权重。
1.2实施步骤
首先在充分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制定《咨询指标草案》,主要内容包括人员管理、疫苗对于传染病的发病率等。草案确定后联系专家(可寻求免疫规划所人员、疾控中心人员及学校卫生管理教授等),建立咨询帮助小组并开展咨询活动:咨询专家首先评价《咨询指标草案》中各项一级指标的代表性,并给以差、中、好三个等级的评价,最后请专家提出修改建议。再请专家对各项一级指标的项目进行比较并打分,根据专家的评分结果计算一级项目和二级项目的权重结果。
2结果
《咨询指标草案》共包括了预防接种的开展情况、免疫规划基础工作指标、免疫规划的财政投入及保障工作、医保覆盖情况和免疫规划工作效果指标在内的五个一级指标,其权重分别为:23、18、24、25、12,权重总和为100,具体评价结果如下表1:
3讨论
目前在免疫规划工作中最常用的质量评价方法有接种率的评价和接种率调查的评价等,但这些评价方法都只包括了免疫工作中的很少工作指标甚至只是单项指标,不能系统的反馈出免疫规划工作的质量[3]。而在本研究中使用了德尔专家咨询法建立免疫规划工作的指标体系,能够集思广益,综合各个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建立起一套系统化的、实用的、具有较强代表力的综合性免疫规划体系和评价方法。德尔专家咨询法采用匿名咨询的形式,同时消除了个人权威、资历和口才等方面的因素对回答问题的干扰,将参与决策者的主观判断和个人推理有机的联系起来,通过对各项指标的量化表达出逻辑性。
本研究考虑到文章的实际意义,只根据当地实际条件制定了五个一级指标和二十个二级指标,以期为其他地区建立免疫规划工作综合评价的方法与免疫规划工作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另外,考虑到指标体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和各地的具体情况,还可建立三级指标,进一步细化免疫规划工作,亦可对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内容进行相应的修改,以满足的实际的需要。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建立的免疫规划指标体系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的验证和完善,例如可以通过加强计划免疫相关疾病的抗体水平等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验证[4]。
参考文献
[1] 张正东,刘萍,张斌等.德尔菲法探讨乡镇卫生院免疫规划工作评价指标体系[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1):4118-4120.DOI:10.3969/j.issn.1003-8507.2008.21.004.
[2]王青,王伟军.重庆市2008年扩大免疫规划工作综合审评情况分析[J].重庆医学,2011,40(28):2856-2858.DOI:10.3969/j.issn.1671-8348.2011.28.019.
[3]梁晓峰.实现无脊髓灰质炎后中国免疫规划工作现况分析--为《中国计划免疫》杂志创刊10周年所作[J].中国计划免疫,2005,11(5):333-338.
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指标 篇12
科学公允地评价公司综合财务状况已成为各利益相关者的共识, 评价主体对于评价结果准确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会计信息的爆炸、财务指标的繁多、多重的综合评价制度又使得分析能力尚且不足的评价主体无所适从, 提高综合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以及评价结果对于决策的有用性十分必要。因此, 如何恰当的选择财务指标是综合财务评价有效实施的必要前提。现阶段, 各种综合财务评价方法对财务指标的选择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 不同评价主体对财务指标的选择随机性加大, 且广泛存在着指标选择不合理的问题。
2 现阶段财务比率指标选择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近年来, 综合财务评价的方法不断丰富, 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也日益完善, 但企业在选择财务评价指标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2.1 缺乏反映企业未来发展能力的财务指标
传统的综合财务评价体系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进行评价时, 所选用的财务指标大多是传统的财务比率指标, 这些指标以会计数据为依据, 是对企业前期经营情况的反映。因此, 综合评价的结果是面向过去的, 即是对企业历史经营成果的评价, 缺乏企业未来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 随着企业股东多元化以及财务数据使用需求的转变, 这些财务指标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2.2 财务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明显, 造成评价内容被重复考虑
目前广泛使用的功效系数法、综合评分法实质上是加权的合成法, 运用这种方法的前提应该是各个加权成份之间的相互独立。而现阶段企业选择的财务指标之间显著相关, 缺乏应有的独立性, 就造成了衡量内容的重复考虑, 必然会夸大缺乏独立性的指标的实际影响力, 而相应地另外一些相对独立的指标则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程度, 这样必然会影响评价体系的科学性, 最终使评价结果不真实。单从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来看, 包含的指标类型众多, 所包含的财务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较强, 某些指标的衡量内容明显相互交叉重叠。例如资本保值增值率、资本积累率和净资产收益率这三项指标就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实际上这三项指标的功能几乎完全重叠。
2.3 评价主体不明确
在我国, 颁布业绩评价体系的初衷是服务于国家对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 相当于股东对公司的评价。但业绩评价主体越来越多元化, 如债权人、供应商、中小股东等, 这些评价主体对财务评价的需求是不同的, 但现实中却没有出现专门服务于他们的评价体系, 因此除股东之外的利益相关者往往就借鉴这两套体系进行评价活动, 这样得到的评价结果并不能满足他们的决策需求。
2.4 在构建指标体系时未考虑行业因素影响
目前综合评价模型仍以混合行业研究为主, 忽视了行业特征的差异。行业不同, 资本结构、资产结构、费用结构、收入确认方式、盈利模式以及现金流入流出形式等会呈现出来不同的特征, 不同行业间的财务比率会有显著的差异。虽然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根据行业不同确定各行业的标准值, 依然没有在选择指标和确定权重时考虑行业因素。
2.5 未考虑成本效益原则
有的指标体系在建立时只考虑体系的综合性, 追求衡量内容的全面性, 没有实际考虑特定评价主体的信息获取能力, 违背了成本效益原则。如《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中使用了不良资产比率和技术投入比率, 需要用到年末不良资产总额和本年科技支出合计, 这些数据在外部利益相关者看来都很难获得。
3 财务比率指标选择的依据与原则
3.1 依据
对于上述存在的问题, 其原因之一在于企业在进行财务指标选择的过程中对财务指标的选择依据尚不明确。结合综合财务评价的特点及目标, 选择财务比率指标的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评价主体。即综合财务评价的信息使用者。评价结果是为评价主体服务的, 不同的评价主体对评价指标的需求是不同的, 因此, 企业在进行综合财务评价时应首先考虑评价主体的特点, 再选则相应的财务比率指标。
(2) 所处行业。如上文所述, 不同行业所反映的财务信息特点是不同的, 如果选取统一的财务比率指标笼统的反映企业经营信息是是不科学的, 不能反映行业特点, 也不利于反映企业的真实状况。
(3) 评价期间。即企业在进行综合财务评价时应当确定评价的期间是面向过去还是面向未来, 现阶段企业选取的财务比率指标大多是面向过去的, 是对企业以前各期经营成果的评价, 缺乏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及相关财务指标的选择。
3.2 原则
企业在选取财务比率指标的过程中, 除了要参考上述依据外, 还应当遵循下列几个原则:
(1) 全面性原则。传统的综合财务评价方法的内在要求是对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获现能力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缺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分析, 科学的财务比率指标体系要求在指标的设置上必须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以保证评价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2) 相对独立性原则。如前所述, 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是企业进行综合财务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之一, 目前广泛使用的综合评分法、功效系数法等的应用前提是各个指标之间的相互独立, 因此, 应该尽量保证指标之间的相对独立, 避免出现指标衡量内容交叉重叠的局面。
(3) 决策相关性原则。决策相关性原则指财务指标必须与经济决策相关, 以避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失误。综合评价的目的是为特定的决策提供理性的财务信息支持, 为了达到这一点, 指标的选取必须切合决策需要, 即满足特定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4) 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是指为计算指标而进行的数据收集要可行, 选用那些较容易被评价主体通过公开的途径及时准确获得的信息。如果某项指标对于评价结果很有用, 但获取这项指标数据非常不易, 一般来说应该放弃这项指标, 转而选取其他可以与这个指标反映基本相同信息并且易于获取的指标来替代。
4 财务比率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面向过去的财务比率指标的选择
面向过去的财务比率指标理论上来说属于传统综合财务评价的范畴, 即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获现能力五个方面的能力进行分析, 之所以面向过去, 是因为企业在评价以上各项能力时依据大多为传统的财务比率指标, 这些指标来自于会计账户的数据, 通过选择相应的财务比率指标, 企业及信息使用者可以了解到企业最近一段期间的经营成果, 但与此同时, 仅仅根据这些财务指标以及所评价的企业能力, 信息使用者并不能够准确判断出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对于这方面的财务比率指标选择, 国内外的研究较多, 所构建的财务指标体系日益完善, 目前通用的财务比率指标体系如下表1所示。
对于表1的内容, 要说明以下两点:
第一, 表1为通用的财务比率指标评价体系, 并没有考虑评价主体和所处行业的影响, 因此企业通常并不能应用其直接进行综合财务评价, 而应当根据具体的评价主体, 同时结合所处行业的特殊性, 在上述体系中进行扩充, 提高财务比率指标的针对性。例如, 针对债权人的综合财务评价, 选取的财务比率指标应当突出偿债能力评价, 并额外提供现金流量对债务的保障信息;针对中小股东的综合财务评价, 则应当增加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等有关盈利能力的指标。
第二, 表1中的财务比率指标并不需要全部进行反映, 原因在于上述指标之间是存在相关性的。根据选择财务比率指标的相对独立性原则, 若上述指标全部包含在评价体系当中, 反而会因指标间的重叠而造成评价结果的失真。就如何确定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应当根据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 计算各指标的数值, 并应用SPSS等软件系统加以分析。例如, 流动资产周转率与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流动资产中比重最大的就是存货与应收账款, 存货与应收账款的营运状况几乎就决定了流动资产的营运状况, 所以这三个指标不能同时被纳入最后的指标体系, 最终选择哪个指标要根据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来决定。
根据上述财务评价体系计算得出的财务比率指标能够较为全面的反映企业过去的经营成果, 但正如上文所述, 这些财务比率指标并不能反映企业未来的信息, 因此还需要面向未来的财务比率指标来加以补充。
4.2 面向未来的财务比率指标的选择
所谓面向未来, 即是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考量, 近年来, 决策有用观逐渐取代了受托责任观成为了财务报告的目标,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更加关注企业的未来发展能力, 并据此做出相应的决策, 因此, 企业的综合财务评价应当提供给信息使用者更多关于企业未来发展的信息, 这也是综合财务评价体系中所欠缺的。
因此, 需要在财务比率指标的选择过程中, 加入更多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 总结起来, 可分为两个方面的财务比率指标:创新能力指标和利益相关者利益保障指标。
(1) 创新能力指标的选择。
企业的创新活动是企业的基本活动之一, 随着我国科技的高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转变, 企业的创新能力在企业发展战略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的创新行为往往会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产生重大影响, 但由于其对经营当期的影响较小, 因而在传统的综合财务评价体系当中常常被忽略。
根据企业创新的对象以及创新过程, 可将企业的创新能力分为五个方面: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自主管理创新能力、自主制度创新能力、自主组织创新能力、自主市场创新能力, 相应的财务比率指标如表2所示。
表2仅为企业在评价自身创新能力时提供必要的参考, 企业在选取相关指标时, 应当根据企业自身及所处行业的特点对指标体系加以扩充, 但总体而言, 企业应当遵循科学的指标设置原则, 以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 以自主管理创新能力为观念, 以自主制度创新能力为支撑, 以自主组织创新能力为保障, 以自主市场创新能力为依托, 构建一个科学完整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2) 利益相关者利益保障指标的选择。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是指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中受组织决策和行动影响的任何相关者, 通常情况下,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所有者和股东、员工、债权人、供应商、客户、政府机构以及社会公众等等。近年来, 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受到广泛关注, 利益相关者能够通过自身与企业的利益关系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效果, 会对企业当期及未来期间的经营活动产生影响, 企业只有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 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 在综合财务评价中应当加入利益相关者利益保障指标。
由于传统的综合财务评价体系的评价主体为企业所有者, 因此, 此处讨论的企业利益相关者不包括股东 (中小股东除外) 。针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选取的财务比例指标如表3所示。
引入上述财务比率指标能够反映出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贡献程度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进而可以评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企业在选取利益相关者利益保障指标的过程中, 应当根据自身情况及相关原则选择恰当的财务比率指标, 同时还应当考虑特定的评价主体, 对于不同的信息使用者确定所提供信息的侧重点。例如, 以客户为评价主体的综合财务评价应当增加有关产品安全与质量的财务指标, 如产品成本率、产品的修理退换比率等;以政府为评价主体的评价体系则应当重点突出企业纳税义务的履行情况。
对于上述面向未来的财务指标体系, 目前的研究仍然比较匮乏, 在企业的实践当中重视程度依然不足, 这也是现代财务比率指标体系的主要缺陷之一。随着企业利益需求的多元化,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经济决策过程中, 其所提供的信息甚至超过了传统财务比率指标所反映的内容。本文将企业面向未来的财务比率指标划分为创新能力指标和利益相关者利益保障指标两个方面, 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选择其他类型的财务比率指标。需要说明的是,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企业自身长足发展和自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传统的财务评价也需纳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要求。因此, 财务比率指标的选取应当以体现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最终目的。
5 结束语
本文阐述了如何在现有的财务比率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科学的财务比率指标评价体系, 提出企业在选取财务评价指标时应当综合考虑面向过去和面向未来的财务比率指标, 并且针对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利益相关者利益保障水平构建了相关的指标体系, 能够为企业在相关领域的评价活动提供参考, 属于在决策有用论下对企业综合财务评价体系的改进和完善。
但与此同时, 本文仅仅提供了构建科学财务比率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 所构建的仅为基本财务指标体系, 并未区分特定的评价主体及行业特点, 这也将成为未来完善财务比率指标体系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陈秀华.基于指标相关性的财务综合评价体系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2.
【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指标】推荐阅读:
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检查评价11-19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评价指引)08-20
内部控制评价理论06-30
内部控制审计评价09-17
内部控制的测试与评价09-08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12-08
《寿险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办法(试行)》11-20
《2011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格式指引06-06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工作方案10-26
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方案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