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治理

2024-05-11

防控治理(共6篇)

防控治理 篇1

一PM2.5的概念

PM2.5即可入肺颗粒物, 已经成为危害城市公众健康的又一大空气污染物, 它的出现导致了许多环境问题, 致使它快速地进入到了人们的视野中,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 PM2.5———这个环境科学中的概念, 似乎转眼之间从大家陌生的专业术语变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用词。那么到底何为PM2.5呢?

PM2.5就是在总悬浮颗粒物中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 PM2.5虽然在地球大气中所占含量很少, 但是由于它粒径很小、表面积较大、吸附能力强, 所以会在其表面吸附空气中诸多的重金属、细菌、病毒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 如此一来, 其会对空气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直接降低大气能见度, 危害人类身体健康, 间接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

二PM2.5的危害

由PM2.5的概念和产生的原因可知其是一种用肉眼难以观察到的重要污染物, 它只有占人类头发的二十分之一大小, 但却可直接穿透人体器官进入体内, 可以说PM2.5是危害我们身体健康和环境的隐形杀手, 它主要带来以下几点危害:

1.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PM2.5由于其直径非常小, 容易长时间悬挂于空气中, 将其所吸附的有毒有害物质直接输送到人体内。它会直接从我们的鼻孔、口等部位进入到体内, 而我们的生理结构对其却没有过滤作用和阻拦能力, 所以一些致癌物质会“搭顺风车”直接进入到人体内, 致使癌症的发病率不断攀高, 并且这些颗粒物会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 其中的有害气体和重金属会溶解在血液中, 令我们丧失血液, 对人体健康的伤害进一步加大, 还会引发咳嗽、呼吸困难等疾病, 降低我们的免疫力, 这就显示了PM2.5最令人咋舌的一面。

2. 对日常生活出行的影响。

PM2.5会使能见度大大降低, 多项研究表明, 大气细颗粒物和气体污染物对光的吸收和散射减弱了光信号, 致使到达地面的光不断减弱, 如此一来, 公路、水路、机场等交通要害地方的能见度大幅下降, 引发众多交通事故, 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不便。

3.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PM2.5的出现给我们最为直观的感觉就是空气非常浑浊, 大气能见度降低, 就仿佛病毒一样会侵入我们体内, 这些都是较为直观的感觉;我们所感受不到的是它对环境深层次的危害, 使得区域气候变化多端, 影响生态平衡, 减损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

三对PM2.5的防控措施建议

针对现如今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 我们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 才能防止其危害性进一步扩大, 下面就自身对此问题的理解提出几点建议措施。

1. 提高空气质量标准。

我国已经新修订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将于2016年全面贯彻实施, 在此次的空气质量监测指标中增设了PM2.5的年均、日均浓度限值和臭氧浓度限值, 调整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分类方案, 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要求相应加强, 可以说这为在立法层面对PM2.5做出相应规定提供了法律依据。

2. 建立科学的预警机制和监测评估体系。

灰霾天气不仅对人体健康有着重大影响, 还对交通安全、区域气候等产生诸多不良影响, 所以建立灰霾天气的预警机制, 对预防灰霾来说极为重要。因此, 我国应建立观测点, 与卫星遥感资料相匹配, 开展相应的监测, 同时在城市周边地区建立观测站, 并应将灰霾天气预警系统与污染物监控系统相衔接, 以便获取污染源与灰霾天气的关系, 以此提高对灰霾治理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建立一套包括排放清单编制技术的技术体系也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应将监测、模型、评估、对策等紧密联系在一起, 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

3. 从源头上进行控制。

大量燃煤是造成我国PM2.5污染的主要原因, 那么要从源头上治理, 就需要改善能源结构, 做到节能减排, 有效并充分地利用清洁能源。这样在减少污染的同时, 又节约了资源。所以, 控制燃煤很关键, 务必要减少燃煤的使用量, 减少燃煤的使用空间,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够从源头上控制PM2.5的污染物来源。另外, 制定绿色建筑规范, 构筑绿色建筑物, 亦能减少对燃煤的需求量。所以我们可以借鉴外国在绿色建筑方面的成功经验, 加以有效的设计, 在城市建设方面为环境做贡献。

4. 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并实施区域联防联控。

实施更为严格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 推行行业准入制度, 对其中不符合环境要求的产业拒之门外, 防微杜渐, 以此来促进环境保护, 并且要对新建项目的准入严格把控, 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亦要追求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不能只求经济发展, 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从多个行业入手, 尤其是污染物排放较多的行业, 监督其各种环境指标是否达标。另外, 我们都知道, PM2.5随着气候的变化会在不同的区域之间流动, 所以在治理时要多个区域共同采取应对措施, 采取区域联防联控的治理策略, 制定相关法规、标准, 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 各个区域之间加强合作, 共同应对。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PM2.5污染问题也十分严峻。然而降低和防控PM2.5含量又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技术、政策、经济等一系列保证, 同时也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协调运作, 这无论是从设备、技术还是人力上, 都将是一场持久战, 但这也不能阻止我们前进的步伐, 所以我们要配合政府共同应对。

参考文献

[1]师建中.PM2.5监测数据质量主要影响因素和控制方法探讨[J].绿色科技, 2012 (5) :179

[2]赵琦.城市PM2.5来源及控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14

[3]王剑.室内植物是天然的保健医生[M].北京:朝华出版社, 2008:12

防控治理 篇2

信贷业务部自查报告

为进一步提升我行零售资产业务管理水平,及早发现信贷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有效防范内部管理风险、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根据市分行《2012年洛阳邮政金融案件防控专项治理活动实施方案》,对我行信贷业务展开自查,现将自查结果汇报如下:

本次自查共分为九个项目。

一、贷前调查,我行信贷员严格落实双人调查制度,主辅调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在现场调查过程中按照业务制度中要求的影像资料进行采集;对贷款客户从老客户、附近群众打听客户人品等各项信息,对保证人通过114及网络查询核实是否为单位正式职工,并对保证人进行电话核实等;对于抵押类贷款由主辅调到抵押物进行现场调查,并留存影像资料。

二、贷中审查,审查岗对每笔小额贷款均通过电话方式就贷款申请和调查基本信息与借款人、保证人中的至少一人进行核实;每月抽查至少不低于4笔小额贷款在途业务进行现场审查;对每笔个人商务贷款的借款申请人进行电话核实,并通过电话询问及核对调查报告形成交叉检验,验证客户不同信息的真实性;及时记录电话核实记录表,按月进行装订。

三、贷款审批,严格执行贷款审批程序,由审贷会成员对每一笔贷款把关,认真召开审贷会,并对款额较大的审贷会定期邀请正行长列席审贷会。

四、合同签署,信贷人员严格执行面谈面签制度,并留存影像资料;我行合同签署由主管副行长进行签批。

五、抵押登记,我行安排专职抵押团队的人持相应材料亲自到当地房管部门办理抵押登记手续;并在办理完结时亲自领取他项权证。

六、贷款发放,严格落实贷放分离;在合同签署后,由信贷员向记账岗提交《小额联保借款合同》、《小额借款及担保合同》、《个人贷款(手工)借据》等相应手续,记账岗放款,并进行放款登记。

七、贷后检查,虽然按照规定的频次开展贷后首期检查、贷后常规检查和贷后特别检查,但没有留存相应的影像资料以支持贷后检查真实性,贷后检查系统录入也不及时,如合同号为xxxxxxxxx的xxx。

八、员工管理,信贷人员严格执行信贷从业人员“八不准”纪律,不存在员工利用银行操作平台内外勾结盗用或挪用银行客户资金的行为;不存在员工利用银行参与社会非法集资的行为。

九、监督检查,我行严格按照《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河南省分行零售资产业务现场和非现场检查管理办法》中相关岗位人员对贷款进行检查,并填写回访工作底稿,建立台帐;行长、主管信

贷的副行长每月至少参加三次审贷会、每月至少抽查三到五份贷款档案。

通过此次自查活动,充分认识到金融案件防控专项治理排查工作对于现阶段信贷业务风险防控的重要意义,及早发现和防范各类风险隐患,查找管理薄弱环节,逐步提高合规经营意识和风险管理水平。

XXX支行信贷业务部

防控治理 篇3

一、玉米螟发生及危害特点

玉米螟属鳞翅目, 螟蛾科, 俗名钻心虫。在山西玉米产区发生普遍, 由于山西省境内纬度跨度大、海拔悬殊, 玉米螟年发生一至三代, 在不同地区间发生时间和主害代差异较大。

1. 玉米螟发生区划

结合玉米种植生态区划, 山西省玉米螟发生总体可以划分为:

一代常发二代偶发区:即北部春播早熟玉米区, 包括大同盆地沿山丘陵区、北部高寒区、太行山中段高寒区, 年发生一至二代。

二代常发区:即中北部春播中晚熟玉米区, 包括忻定盆地区、晋西黄土丘陵区、上党盆地区、春播晚熟区、太原盆地区及晋东南太岳山区, 年发生二代。

三代常发区:即南部夏播套种玉米区, 包括临汾盆地、运城盆地, 年发生三代。

2. 各代危害时间及特点

各代区玉米螟一代幼虫盛发期在6月中下旬, 主要以新孵化的幼虫在叶鞘内, 取食叶肉或蛀食未展开的心叶, 造成“花叶”;一、二代区玉米螟二代幼虫发生盛期在7月下旬—8月上中旬, 幼虫或钻蛀玉米茎秆, 使雌穗发育受阻, 蛀孔处易倒折, 或蛀食雌穗、嫩粒、穗轴;三代区二代幼虫发生盛期7月中下旬, 危害心叶或钻蛀茎秆;三代区三代玉米螟幼虫危害盛期在8月中下旬—9月初, 幼虫钻蛀为害夏玉米穗、茎, 影响籽粒灌浆, 造成籽粒缺损、霉烂, 品质下降。

二、玉米螟单项绿色防控技术熟化应用

1. 性诱剂诱杀玉米螟技术

(1) 诱杀原理通过诱芯释放人工合成的雌性玉米螟性信息素化合物, 并缓释至田间, 引诱玉米螟雄虫至诱捕器, 并用物理法杀死雄玉米螟, 从而破坏其交配, 最终减少产卵, 达到防治的目的。

(2) 技术要点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适用于华北地区玉米螟诱控专用诱芯、诱捕器, 可用水盆诱捕器或蛾类干式诱捕器。选择地块的两边分别以横向、纵向隔13 m放置1个, 以此类推。每0.067 hm2放置4个, 每月更换一次诱芯。放置时间:5月中旬—9月上旬。

2. 频振式杀虫灯诱控玉米螟技术

(1) 诱杀原理主要利用害虫的趋光特性引诱玉米螟成虫, 并通过高压电网将害虫击晕后落入接虫袋, 从而减少成虫、降低落卵量, 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2) 技术要点杀虫灯的设置应以能够辐射整个农田为好。杀虫灯的悬挂高度1.8~2 m。每盏杀虫灯的控制面积为2.67~4 hm2, 按照常规装灯法, 顺杆架空线路, 禁止随地走线, 以防意外事故发生。每晚8时开灯到次日早6时关灯, 每天早上收集袋内虫体, 将诱杀的害虫彻底杀死后再深埋, 或作饲料用。关灯后用毛刷将灯上的虫垢打扫干净, 每星期彻底清扫1次灯箱, 擦灯管1次。挂灯时间:5月中旬—9月上旬。

3. 白僵菌封垛防控玉米螟技术

(1) 技术原理玉米秸秆或根茬是玉米螟越冬主要场所。白僵菌封垛防治玉米螟, 主要是利用玉米螟在春季解除滞育后, 越冬幼虫从秸秆中爬出找水源, 喝水化蛹活动的特点, 在玉米螟越冬幼虫活动前喷施白僵菌菌粉, 使越冬幼虫在活动时接触上白僵菌感染致死, 从而消灭玉米螟越冬虫源, 降低第二年玉米螟种群基数, 减轻玉米螟田间危害。

(2) 技术要点第二年春天, 将残存的玉米秸秆堆成2 m高的垛, 宽度为玉米秸秆长度, 垛长根据场地大小确定, 适当压紧。采取两人1组, 1人背负机动喷粉器, 1人协助操作。用背负式机动喷粉器, 加入白僵菌防治粉, 在玉米秸秆垛的侧面中间, 每隔1 m左右用木棍向垛内捣洞20 cm深, 将喷粉器的喷嘴插入洞中喷粉, 待对面冒出白烟或本垛对面有菌粉飞出, 再向下一个洞内喷白僵菌粉剂, 如此反复, 直到喷完全垛。作业时间:4月中下旬—5月上旬。

4. 白僵菌灌心防治玉米螟技术

(1) 技术原理初孵化的玉米螟幼虫大多集中于心叶中危害, 心叶内的温度、湿度适宜白僵菌的生长和繁殖, 撒颗粒剂便于接触虫体, 因此杀虫率高、效果好。

(2) 技术要点选用每1 g含100亿个孢子的球孢白僵菌500 g加少量水, 与5 kg细河沙或细干土充分搅拌后, 再加入15 kg细河沙做载体, 进行充分搅拌, 制成白僵菌颗粒剂。在玉米心叶期或心叶末期前 (玉米10~13片叶时) , 将配好的颗粒剂撒于心叶内, 每株玉米撒颗粒剂2~3 g。

5. 人工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

(1) 技术原理利用在田间释放人工繁殖的赤眼蜂, 使其产卵于寄主玉米螟卵内完成其发育而消灭害虫卵。

(2) 技术要点6月中旬开始在放蜂区定点调查玉米螟的化蛹、羽化进度, 当玉米螟化蛹率达20%时, 向后推10 d即为玉米螟产卵初期, 开始第1次放蜂, 隔5 d后再放第2次蜂, 每0.067 hm2放蜂1.5万头, 第1次放7 000头, 第2次放8 000头。根据每0.067 hm2放蜂量和蜂卡出蜂量及放蜂设置的点数, 将蜂卡撕成小块, 每1小块有一定数量的寄生卵, 放蜂时每1小块卡用牙签别在玉米植株中部的叶片背面。

三、玉米螟分区治理绿色防控技术集成

1. 一代常发二代偶发区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集成

(1) 防控策略农业措施、理化诱控措施降低越冬基数, 颗粒剂灌心防一代幼虫。

(2) 技术集成播种前通过深耕灭茬、白僵菌封垛, 降低秸秆内越冬幼虫和越冬蛹数量;玉米苗期至拔节期田间设置频振式杀虫灯诱、玉米螟性诱装置, 诱杀越冬成虫, 减少田间落卵量;玉米喇叭口期, 通过白僵菌颗粒剂、Bt颗粒剂灌心防治一代幼虫, 减轻雌穗被害率。

2. 二代常发区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集成

(1) 防控策略农业措施降低越冬基数, 理化措施诱杀越冬代、一代成虫, 生物措施防治一、二代幼虫, 基本实现玉米螟全程防控的“无害化”。

(2) 技术集成播种前通过深耕灭茬、白僵菌封垛, 降低秸秆内越冬幼虫和越冬蛹数量;喇叭口期通过使用白僵菌颗粒剂、Bt颗粒剂灌心, 防一代幼虫, 减少“花叶”率;穗期通过释放赤眼蜂降低卵孵化率, 使用白僵菌涂花丝, 控二代幼虫, 减轻雌穗被害率。

3. 三代区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集成

(1) 防控策略理化诱控、生物农药压低一、二代的虫口基数为主, 使用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控制三代幼虫, 基本实现全程防控的“低毒化”。

防控治理 篇4

关于印发《五莲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2011年案件防控治理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联社各部室,各信用社:

现将《五莲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2011年案件防控治理工作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并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附件:五莲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案件防控治理工作领导小

二〇一一年五月四日 五莲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2011年案件防控治理工作指导意见

为继续深入推进案件防控治理工作长效机制建设,强力推 进合规建设和内控执行力的落实,实现全县农村信用社案件防 控治理工作力度、质量和效果的全面提升,有效防范各类案件 和风险,保障和促进全县农村信用社持续健康发展,根据银监 部门和省联社2011年案件防控治理工作要求,结合全县农村信用社工作实际,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2011年案件防控治理工作指导思想

按照银监会三年案件防控治理工作部署和2011年工作总 体思路,继续深入推进案件防控长效机制建设,深化业务条线 案件防控机制,优化案件防控工作考核机制,全面调动全县农 村信用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力争年内实现案件防控工作力度、质量和效果的全面提升。

二、2011年案件防控治理工作目标

深入推进案件防控长效机制建设,提升案件防控持续能力; 深化业务条线管理案件防控机制,提升案件防控专业化、精细 化水平;扎实深入开展案件防控知识教育培训,提升从业人员 案件防控意识和能力;强化法人负责,强化责任追究,强力推 进合规建设和内控执行力落实;力争年内实现全县农村信用社 案件防控治理工作力度、质量和效果的全面提升。

三、2011年案件防控治理工作措施

(一)建立案件防控长效机制,提升案件防控持续能力 各单位既要充分认识案件防控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又要高度关注经济调整、资金趋紧可能导致的案件高发、集中暴露问题,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切实加强案件防控长效机制建设。1.研究制定全县农村信用社案件防控长效机制指导意见,将案件防控治理由阶段性、突发性工作向持续化、常态化工作 转变,形成常态和日常性的工作机制。各单位要自我加压,经常组织开展活动,经常自我排查,对案件防控治理工作常抓不懈。

2.加强组织领导,制定目标责任,落实定人定岗定责。为 保证案件防控工作目标的实现,相关单位要制定切合实际的案件防控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案件防控工作领导机制,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全面落实定人定岗定责的责任体系,形成职责清晰、主动负责、协调有序的工作局面,保证案件防控部门工作得到有效配合。各单位要将案件防控工作的研究和部署上升到法人的高度,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把案件防控职责分解落实到辖内分支机构、每一个岗位和每一名员工。

3.建立案件防控联动机制。把案件防控治理作为一项全局 性工作,在信息共享、工作协调等方面,逐渐形成全县上下联 动、各业务条线管理部门齐抓共管、全员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主动向党委政府、人民银行、监管、公检法、宣传等机关部门 汇报沟通,大力争取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

4.建立案件防控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与银监部门联席 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例会,加强案件防控治理工作信息交流、分析。联席例会与业务条线风险排查相结合,由相关的业务条 线管理部门联合召开,对季度风险排查出的问题,分析问题根 源、风险情况、整改措施,共同研究案件防控治理工作。

5.强化案件防控工作考核,实现案件防控治理工作力度、质量和效果的全面提升。近期,银监会将进一步修改完善案件 防控考核体系,由过去单纯考核“案发数量”和“涉案金额” 的“单一型模式”向综合考核工作机制、队伍的素质和充足性、工作力度的“复合型模式”转变,使考核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有 效性,更好地发挥“指挥棒”作用。各单位要依据银监会制定的案件防控考核办法,强化对案件防控工作的考核力度,进一步推动案件防控工作向深层次发展,工作思路由关注案件数量转变到着力提高案件防控工作质量,实现全县农村信用社案件防控治理工作力度、质量和效果的全面提升。

(二)深化业务条线管理案件防控机制,提升案件防控专 业化、精细化水平

1.提高对业务条线案件防控的认识,落实一岗双责制度。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到案件防控是一项需要各业务条线管理部门和全员参与的全局性工作,要加强业务条线管理,推行一岗双责制度,将业务管理与案件防控紧密结合,明确各业务条线管理案件防控职责、目标及工作措施,形成全员参与、全员防控机制。各业务条线管理部门要清楚本业务条线面临的风险点和风险情况,明确案件防控工作重点和业务条线出现问题应承担的责任,创新、调整和完善各项制度和流程,做好第一道风险防范的检查、落实,堵塞风险漏洞。

2.组织签订业务条线案件防控目标责任书,落实案件防控 责任。在2010年业务条线案件防控目标责任书的基础上,组织签订各业务条线案件防控目标责任书,力争5月末,组织全县农村信用社将案件防控目标责任书签订到每一位员工,有效落实案件防控责任。

3.深化业务条线管理部门履职,巩固案件防控基础。一是 各业务条线管理部门要创新、调整和完善各项制度和流程,解 决内控执行力问题。制度不适应发展需要的,及时修改完善制 度;制度未修改就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各单位对内控的执行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打折执行或逃避处罚。二是加强合规建设,强化合规宣传,培育良好合规文化,构筑案件防控第一道防线。三是充分发挥业务条线管理部门的业务辅导、检查 职责,构筑案件防控第二道防线。各业务条线管理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定期进行辅导、检查,并做好本业务条线制度执行情况的后评价工作。四是加大内审检查的深度、频率和广度。要进一步充实内审力量,加强业务培训,提升人员素质和工作的独立性,健全内审职能,扩大审计范围,提高检查频率,创新审计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确保内审工作的有效性。

4.做好业务条线发现问题的整改及后评价工作。各业务条 线管理部门对本业务条线发现的问题,要认真分析成因,发现 是人员操作问题的,要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制度执行力;发现 是制度、流程设计问题的,要及时对制度、流程进行修改完善。加大对问题的整改力度,防范屡查屡犯、屡纠屡错以及各类重 复出现的操作风险隐患和重大违规行为。对制度执行过程中,可能产生重大风险隐患的操作和违规行为,要及时进行风险提 示。同时,做好制度执行和整改情况的后评价工作,切实提高 制度执行力。

5.延伸问责内容,增强业务条线案件防控工作的责任心。在案件问责上,继续落实“上追两级”、“双线问责”、“一案四问责”等案件责任追究办法的基础上,强化责任追究。做到人员该开除就开除,案件该移送就及时移送。问责从案件问责向违规问责延伸,特别是对屡查屡犯、屡纠屡错以及各类重复出现的操作风险隐患和重大违规行为,严格落实《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员工违规违纪行为处理办法》,不仅追究当事人的责任,而且追究上级管理部门的管理责任。对于已进行过风险提示、又发生同质同类案件的机构,除追究其案件责任外,还要追究其落实风险提示不到位的责任。

(三)扎实深入开展案件防控知识教育培训,提升从业人 员案件防控意识和能力

1.认真组织开展案件防控知识教育培训。根据银监部门工 作部署,结合我县实际,以《中小金融机构案件风险防控实务》、《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合规手册(试行)》、《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员工违规违纪行为处理办法》为培训重点,对全县农村信用社从业人员全面开展案件风险培训。案件风险防控培训工作由各业务条线管理部门具体负责落实,采取分级、分类方式进行,确保在2011年11月底前完成所有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考试考核工作。要切实把案件风险防控培训贯穿到各类专业培训中,不论哪个专业,在组织员工培训时,都要首先将《中小金融机构案件风险防控实务》一书中风险概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合规文化建设、案件治理与风险防控的相关内容作为必备的培训内容,然后,根据专业性质,有针对性地选择风险防控的培训内容。

2.开展案件防控新规学习,提高案件信息报送的及时性和 真实性。各单位要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和省联社关于重大事项及案件报告、处置的有关规定,确保及时、准确报告重大事项及案件,坚决杜绝错报、瞒报、漏报、迟报问题的发生。要及时、真实地汇总并报送信息,明确案件信息的报送范围既包括较为复杂的经济类案件,也包括相对简单的刑事案件,既包括已发生的案件,也包括成功堵截的案件和事件。要指定专人负责案件信息的统计、报送工作,上报的《案件信息统计表》数据要与1104报表系统数据核对一致,做到统计准确、报送及时,并按照规定时间上报相关部门。今后,将重大事项和案件报告的执行情况纳入考核。

(四)强化法人负责,推进案件防控工作的有效落实 案件防控工作的有效落实,首要的是要体现案件防控第一 责任,全县农村信用社理(董)事会和高管层要充分重视案件 防控工作,要在制度和机制的层面对操作风险的防范、内控制 度的落实、员工合规经营的行为提供保障。

1.各业务部室在认真落实省联社及银监部门案件防控治理 工作意见的基础上,要加强对各基层社的督导,督促各基层社将上级部门精神落实到实处。同时,根据当地实际,细化工作方案,积极创新工作措施,扎实开展案件防控工作。

2.各单位要根据上级部门案件防控治理工作精神,认真落实案件防控工作,特别是高管人员,要亲自抓,靠上抓,禁止只重安排不重督导,要将案件防控精神传达到每一位员工,杜绝“传导梗阻”现象。

(五)围绕实现全县农村信用社案件防控治理工作力度、质量和效果的全面提升,做好以下几项重要工作:

1.扎实做好案件风险排查工作。2011年,省联社组织全省 农村信用社按业务条线开展案件风险排查工作,按季度对重点 机构、重点业务、重点岗位和重点人员进行重点排查,争取年 度内涵盖全面业务。此次案件风险排查工作由各业务条线管理 部门具体负责落实。各业务条线管理部门要将专业检查辅导与 案件风险排查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原则上按照《关于2011年全 省农村信用社开展风险排查活动的通知》(鲁农信联办„2011‟ 88号)的风险排查计划,细化工作方案,落实风险排查任务,确保风险排查工作取得实效。

2.全面开展内控制度执行力的突击检查。审计、财务、业务风险等相关业务部室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以各种飞行检查、暗访暗查等灵活有效的方式对基层营业机构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检查。同时,对突查中发现的重点问题,要建立跟踪报告制度,督促限期整改。

3.重点开展对信贷领域、柜台业务的专项检查。一是以深 入落实“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为契机,提前布控,全面开展 信贷领域案件(风险)专项整治工作。联社审计部门要对“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落实情况进行全覆盖的自我检查。二是重点开展防范柜台业务操作风险的督导工作,并提出防范和改进 业务流程的具体要求。要组织柜台操作的规范性检查,对柜台重要岗位人员专门部署员工行为排查活动,将案件防控责任落实与员工行为规范管理相结合,抑制柜台业务风险的发生。三是切实组织好易发案件环节的专项检查工作。针对近期已发案件的特点,有关业务条线要及时组织开展股金、对公账户、协理员等环节的风险排查活动,切实堵塞风险漏洞。

4.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防范操作风险“13条”和“操作 风险指引”。相关部门要制定落实“13条”的工作规划,要严格落实上级部门的要求,及时报告“13条”工作规划的落实情况。

5.强化业务条线违规问题台账运用。2011年,继续完善违 规问题台账,重点加强对各业务条线违规问题台账的运用,及 时梳理台账记录信息,按照风险点分布、问题集中度、前后期 问题情况变化及整改工作完成情况等,认真分析辖内农村信用 社案件防控治理工作开展情况,评估辖内各类风险状况,为深 入开展案件防控治理工作提供依据,切实增强案件防控治理工 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前瞻性。联社将通过现场检查、网络平台调阅相关台账内容等方式,择机进行检查督导。

6.继续实行月度报告和信息交流制度。2011年,继续实行 月度报告和信息交流制度。按月总结案件防控治理工作情况,深入分析案件防控形势,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及时落实整改 措施,各单位要于次月3日前将上月总结报告省联社案件防控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各单位要及时上报案件防控治理好的做法和经验,联社案件防控治理办公室将及时梳理总结各单位上报的案件防控治理工作经验,编制《案件防控治理工作简报》,刊发典型经验做法,将案件防控治理工作情况及时上报相关部门。

四、工作要求

(一)时刻保持案件防控的高压态势。全县农村信用社要 清醒地认识到案件防控工作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 的形势依然严峻,个别单位在发展理念、内控合规、流程操作、问题的整改、安保落实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各单位各部门要提高认识,时刻保持案件防控高压态势,认真落实案件防控治理工作任务,实现全县农村信用社案件防控治理工作力度、质量和效果的全面提升,促进全县农村信用社持续健康发展。

(二)确保案件防控工作任务落实到位。各业务条线要对案件防控治理工作任务进行分解,明确任务目标,细化工作计划,落实责任人及完成时间,将2011年案件防控工作计划的任务措施落实到位。2011年,联社将加大考核力度和考核范围,将指导意见部署的工作以及临时部署的工作等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对各单位的工作考核,确保案件防控治理工作任务的落实。

(三)认真做好案件防控的总结报告。各业务条线管理部门要对案件防控情况及时进行总结评价,要将案件防控工作的总结报告于12月5日前报联社案件防控办公室;联社案件防控办公室于12月10日前将辖内汇总报告报办事处案件防控办公室。

主题词:案件防控治理 2011年 指导意见 印发 通知

抄 送:日照银监分局、市办事处。

防控治理 篇5

1 生物灾害发生危害形势

1.1 生物灾害发生面积持续增大

据调查, 黑龙江省玉米、大豆、水稻、马铃薯和小麦等五大粮食作物上, 危害较重的主要病虫害有50多种、农田杂草有20多种、农田鼠害7种。2009年全省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达到历史最高的2 840万hm2, 是1992年的3.4倍, 年均增加110多万hm2, 呈现日益严重发生态势[1] (见图1) 。特别是草地螟、蝗虫、稻瘟病、马铃薯晚疫病、水稻二化螟、玉米螟、大豆蚜虫、大豆食心虫等重大病虫危害严重。如迁飞性害虫草地螟2004年大暴发、2007年局部大发生、2008年二代全省暴发, 稻瘟病2005年、2006年连续偏重流行, 玉米螟常年偏重发生;农田鼠害日益猖獗, 发生面积达300万hm2;农田杂草常年发生面积在600万hm2左右。

1.2 外来入侵生物灾害日趋严重

近十几年来农作物外来有害生物侵入和扩散蔓延形势异常严峻。黑龙江省省内检疫对象20世纪80年代末期为6种, 2004年已增加到24种。20世纪90年代10 a间有稻曲病、大豆疫病、美洲斑潜蝇等3种检疫对象侵入黑龙江省, 而2001~2007年只7 a时间, 就有香蕉烂根病、蔗扁蛾、水稻白叶枯、蛀果蛾、稻水象甲等5种重大检疫对象侵入, 侵入数量和扩散蔓延呈加速度趋势。从全国看, 形势较黑龙江省更为严峻, 2000年以来, 每年都有新的检疫性有害生物种类发现, 并以每年1~2种的速度增加, 仅2006年就发现了5种[2]。

1.3 未来生物灾害持续加重发生态势将长期存在

由于未来一段时期气候不断变暖的趋势还会持续, 将使多种生物灾害发生范围扩大并加重为害;化学农药的长期大量施用, 农田自然生态控制病虫害能力逐步减弱;大面积优质单一作物品种的种植, 不利于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 易造成病害流行;农作物高产栽培措施的大力推进, 加重病虫害发生;病菌生理小种的不断变化, 品种抗病性降低;新病虫和外来入侵生物的不断出现和入侵;长期施用化学农药, 病虫草鼠害抗药性增强等多方面因素, 决定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黑龙江省农作物生物灾害还将呈现不断加重的趋势。根据近年来发生面积增加趋势预计, 未来5~10 a内, 全省农作物生物灾害发生面积将突破3 400万hm2次。

2 生物灾害防控现状

2.1 生物灾害防控情况

近年来, 国家和黑龙江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农作物生物灾害的防控, 投入了大量物力、财力, 健全网络, 武装设施设备, 以有效控制重大病虫草鼠害和重大疫情为重点, 加强监测预警, 实施防治预案制, 强化宣传指导, 更新施药机械, 组织专业打药队, 开展大面积统防统治, 农作物生物灾害得到有效控制, 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确保了黑龙江省粮食持续增产, 为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做出了贡献。如2007~2009年连续3 a开展农田统一灭鼠258万hm2;2004年、2007~2009年累计组织防治草地螟810多万hm2;2006年更新全省40%以上水田落后喷雾器, 防治稻叶瘟和预防穗颈瘟面积429万hm2次。从图2可见, 随着生物灾害发生面积的不断增大, 防治面积也持续增加, 2009年达到2 700万hm2次, 年挽回粮食损失也不断增长, 2009年挽回损失超过了1 000万t[1]。同时, 对重大疫情开展普查、监测和封锁防除, 水稻白叶枯病疫情、香蕉烂根病疫情被成功铲除, 大豆褐杆病疫情范围大幅度缩小, 新发生的蛀果蛾和稻水象甲疫情被及时封锁控制。另外, 推行电视预报, 宣传指导农民科学用药, 绿色植保技术大面积试验示范等工作全面推进。

2.2 防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防治过分依赖化学农药

多年来, 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的控制一直以药剂防治为主, 农药施用量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2008年黑龙江省防治农作物生物灾害施用农药已达2.5万t (有效含量) , 并有进一步上升趋势 (见图3) , 且化学农药比例达98%以上。特别是大豆、玉米等作物长残留性除草剂施用面积虽有大幅度下降, 但仍达250万hm2次以上, 引起作物药害、减产, 且很难轮作倒茬, 已成为很多地区的疑难问题。同时, 大量化学农药的连年使用, 也使农田生态环境破坏和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问题日益突出。

2.2.2 农药使用不规范

目前黑龙江省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防治中, 大多数农民“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意识淡薄, 防治时随意性强。在用药防治时, 一方面没有预防意识, 见病虫后才打药, 易造成病虫防治不及时、用药次数增加和危害损失加大等问题;另一方面防治时随意增加农药用量、乱混乱用现象也较普遍, 造成农药浪费、增加成本、环境污染等问题。特别是目前化学除草药效不好、药害频发、施用量过大的问题更为突出。

2.2.3 施药机械落后

目前黑龙江省旱田90%以上农户使用的是自制小四轮拖带悬挂式喷雾机和工农16等老式手动喷雾器, 喷雾作业跑冒滴漏现象严重。水田农户仍有40%以上的农户在使用老式的手动喷雾器。据黑龙江省植保站测试调查, 落后的老式悬挂式喷雾机与先进的大型喷雾机相比, 在喷洒除草剂防治中, 可使农药浪费30%以上、用水增加50%以上、药效降低20%以上。落后的施药机械造成防治效果差、效率低、药害重、农药污染浪费严重。

2.2.4 经费严重短缺

目前国家已在黑龙江省38个县市建设了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 根据规划到2015年全省几乎所有县市和大部分乡镇均将建立监控站、点。但目前黑龙江省及大部分市、县没有专项监测经费, 没能充分发挥监控网络站、点的设施和设备优势, 生物灾害监测普查、宣传指导不到位。同时, 经费的缺乏使得对生物灾害发生规律和防控措施的研究也严重滞后。目前对重大病虫和疫情的防治多为临时经费, 只能应急防治, 不能科学治理, 造成控制工作被动。

2.2.5 机构体制不顺畅

目前我国植物检疫工作由农业、林业和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共同负责, 难免出现责权有交叉、配合不密切等问题, 疫情防御体系存在漏洞。从基层来看, 黑龙江省各县 (市) 级植保机构仅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中的一个股级站, 没有专门独立的法人机构来对外履行植物检疫和重大病虫监控职能, 农业中心还可随时调换植保站人员, 植保技术人员不稳定, 素质不高。而乡镇目前尚无专职植保技术人员, 更无法保证基层监控网点的有效运行。

2.2.6 人员队伍不适应

据调查统计, 目前黑龙江省69个县级植保站共有技术人员501人, 平均每站7.2人, 70%以上为农艺师及以下技术职称, 植保专业专科以上毕业的人员不足20%。按全省1 333万hm2耕地计算, 平均每人指导面积高达2.7万hm2。而南方大多数省份平均每个县级植保技术人员指导面积一般在0.3万hm2左右。可见, 黑龙江省基层植保技术人员数量严重不足, 任务重, 一身多职, 素质不高等问题很突出, 人员队伍难以承担完成好日益繁重复杂的植保工作。

3 治理对策

3.1 提高认识, 理清思路

生物灾害是与旱灾、水灾并列的三大农业灾害之一, 就局部地区而言, 生物灾害比旱灾、水灾更为严重, 形势更为严峻[2]。植保工作事关粮食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和农业贸易安全。因此,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 必须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 将重大生物灾害的防控由部门行为上升到政府行为, 突出生物灾害防控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人为造成大面积生物灾害的要追究责任[3]。同时, 完善植保方针, 由“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逐步迈向“有害生物持续治理”, 建立灾害防控的长效机制[4]。

3.2 理顺机构, 健全队伍

为保证国家大量投资建设的监测预警网络有效运行, 配套的机构和人员是必不可少的。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植保机构和植保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在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 应明确各级植保机构为政府职能部门, 增加编制, 充实人员, 建立植保技术人员选拔、聘用和培训制度。特别是乡镇至少要有1名专职植保人员, 且“三权”统一归县里, 便于乡镇专业人员的稳定和管理, 确保基层植保技术人员在数量和质量上满足当前植保工作需要。

3.3 加大投入, 强化管理

不但要进一步加强监测预警网络体系的建设, 更重要的是加大业务经费投入, 保障监测预警与控制网络体系的有效运行。省级财政应设立专项资金, 在全省生物灾害调查监测、应急控制、疫情封锁防除、检疫检验等方面给予充足的经费保障。同时, 要从基层专业化防治队的组建和管理、重大病虫和重大疫情监控、植保人员数量和素质、检验检疫设施、面向农户的植保培训和服务指导等方面制定措施, 加强对网络体系的考核和管理, 充分发挥监测预警网络体系的作用。

3.4 强化宣传, 深入指导

由于植保技术专业性强, 更新换代快, 面向农民加强宣传和技术服务, 是提高病虫草鼠害防治技术水平的重要措施。电视预报是面向农户开展植保信息发布及技术培训和宣传指导的最为快捷、高效的方式和手段, 各级政府和宣传部门应大力扶持, 推进电视预报工作的开展。省、市、县建立可视化预警控制信息发布平台, 并利用手机短信、广播、网络等多种快捷手段, 提高生物灾害预警控制水平和覆盖面。同时, 建立以农民田间学校为载体的直接面对农民的病虫害防治培训体系, 切实把防治技术宣传指导到千家万户。

3.5 突出重点, 科学防控

首先, 制定一套既符合绿色食品生产要求又可有效控制病虫草鼠危害的可行的植保技术规范, 并大力推广应用, 确保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健康持续发展;其次, 通过增加财政补贴等措施, 加大植保机械更新换代的速度, 科学规范施药, 提高施药技术水平;第三, 组建多种形式的专业化防治队, 使用先进的喷药机械, 提高防治水平;第四, 针对黑龙江省除草剂用量占全省化学农药总用量的80%以上, 化学除草工作任务重、问题多的实际情况, 从建立农田施药档案、制定和推行标准规范、加强市场监管等方面加强化学除草工作;第五, 明确植物检疫各相关部门工作职责, 强化疫情普查和检疫监管, 有效控制疫情的侵入和扩散蔓延;第六, 开展植保联合攻关和技术创新, 解决疑难问题, 研究制定科学防控策略。

参考文献

[1]陈生斗, 胡泊海, 沈左锐, 等.中国植物保护五十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2]夏敬源.我国重大农业生物灾害暴发现状和防控成效[J].中国植保导刊, 2008, 28 (1) :5-9.

[3]范小建.在全国植物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植保导刊, 2006, 26 (6) :5-13.

防控治理 篇6

关键词:黄龙病,柑橘,木虱

柑橘作为莲都果业的一大产业在莲都种植业中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 2000年, 莲都在农业植物有害生物疫情普查任务中首次发现了黄龙病株。之后几年, 黄龙病在莲都地区迅速蔓延开来, 至2004年达到了发病高峰, 对莲都柑橘产业的发展造成了极为沉重的打击, 致使相关产业在面积、产量、效益等多方面出现了全面滑坡。在此之后, 近10a以来, 经过广大科研工作者和柑橘栽培生产、植物保护检疫工作者不懈地努力和探索, 莲都区的柑橘生产逐渐走出黄龙病的阴影, 在柑橘产量等方面回暖的同时对柑橘黄龙病的防治研究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1 莲都区黄龙病发生情况及防控成效

从近10a的防控成效看, 2001~2013年, 莲都区黄龙病的发病株数是呈现突增到减少的趋势的, 各年分别发病9864株、195076株、64634株、64626株、54500株、47776株、34217株、24697株、21551株、13623株、9254株、8305株、5136株, 病株率从2002年的2.7%减少到2013年的0.75%。而木虱发生面积则从2004年的2704.86hm2减少到2013年198.47hm2, 下降了92.66%。无论是在病株数还是在发病面积上, 莲都区的防控都显现出明显的成效, 共挽回经济损失达1000万元以上。从2003年起, 在省级黄龙病专项治理验收考核中, 成绩都达到优秀, 植物检疫站连续10a获得省级先进。

具体到最新的2013年, 莲都区完成柑橘黄龙病普查面积达4105.62hm2 (其中新种植柑橘面积73.33hm2) , 普查率达100%, 其中发病面积687.9hm2, 比去年减少222.41hm2, 下降了24.4%;查出并挖除病株5136株, 比去年8305株减少了3169株, 下降了38.1%, 挖除率达100%, 病株处理合格率达100%, 挽回经济损失80多万元。柑橘木虱开始统防统治, 全区木虱防治面积达7333.33hm2次, 用药量达0.97万kg, 防治覆盖率达100%。木虱发生面积从518.61hm2下降到198.47hm2, 下降了61.2%。以紫金街道开谭村为例, 2013年柑橘统防统治面积42.87hm2, 经过2次防治共用药171kg, 统防统治后果园基本不见木虱分布, 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2 黄龙病蔓延成因探索

2.1 违章调运, 形成远距离传播

苗木带毒是黄龙病远距离或向新区传播的重要途径, 如从病株上采穗育苗, 则育出的苗木一般都带病。而长期以来柑橘苗木培育的不规范及苗木管理的混乱, 造成了大批量病苗上市, 为柑橘生产埋下隐患。丽水市就是在浙江省近10a来推行柑橘品种结构调整后, 橘园高接换种, 部分育苗户或橘农便受利益驱动, 擅自从广东、福建、温州等疫情发生地违章引入带菌接穗, 病原随机进入新区, 然后扩散为害。病株挖除后再行补种的种苗主要来源于当地自繁自育, 病区果园内直接繁育现象十分严重, 持续批量病苗又成为老病区在污染源和无病区的新传染源, 加速病害流行。

2.2 橘园失管, 形成疫情传播温床

除了前面提到的随病接穗、病苗传播的传播途径以外, 柑橘木虱也是黄龙病的重要传播源。在这种柑橘病害的流行与病株数量和传病虫媒木虱的数量是紧密相关的背景下, 生产上及时挖除病树、防治木虱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 柑橘生产主要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 管理参差不齐, 再加上近年来市场不景气, 果价低, 大量农民外出务工而减少了对果园的投入, 管理粗放, 掠夺性生产。这样的背景下, 特别是失管柑橘园面积扩大, 为柑橘传媒昆虫繁衍与传毒, 以及病原扩散蔓延提供了条件。

2.3 农民干部防控意识淡薄, 限制防控工作开展

许多地区的政府领导和干部群众, 对黄龙病缺少思想上的警惕, 认为黄龙病的发生会影响柑橘产品销售, 而黄龙病防控则会阻碍当地柑橘生产发展, 对黄龙病的防控工作不重视, 措施上不到位。由于在宣传上实行内紧外松, 不能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 导致新病区和无病区橘农对黄龙病发生流行为害规律及其传染性、危险性、为害性和防治艰难性认识的片面性, 防疫意识并未真正提高, 病苗照种, 病株不挖, 甚至不理解不支持检疫部门的检疫工作。

3 莲都区黄龙病防控经验总结

3.1 成功范例

3.1.1 莲都区紫金办事处高塘村干亩无公害碰柑生产基地

2004年, 莲都区是黄龙病的高发区, 黄龙病可谓是肆虐成灾。但这一现象在莲都区紫金办事处高塘村干亩无公害碰柑生产基地却完全不同。该基地历年来注重果园栽培管理和及时统一防治病虫害, 在周邻乡村柑橘黄龙病发生较重的情况下, 未见发生黄龙病。所生产的果品, 质优、味浓、优质果率较高、分级销售, 近年产量、效益不减, 平均产量2000~3000kg/667m2左右, 产值在3000元以上, 碰柑生产收入是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

3.1.2 莲都区太平乡下村

莲都区太平乡下村, 全村柑橘面积102hm2。柑橘是他们生活的最主要来源, 品种多样, 以碰柑为主、兼有早熟、特早熟温州蜜柑、脐橙、杂柑等, 由于栽培管理精细, 病虫防治好, 柑橘树长势强、联防联治工作做到位, 在周边区域发病的情况下, 该村柑橘品种都生长依然“太平”, 树势健壮, 每667m2平均产量2000~3000kg, 产值3000~4000元。

3.2 对策建议

前几年黄龙病在莲都的爆发给莲都区的柑橘发展敲响了一个警钟。也正是在这之后, 在广大科研工作者以及前文提到的一些成功防控地区的带头作用下, 莲都区探索出了一条有效防治黄龙病的发展道路。

3.2.1 健全队伍, 落实责任

柑橘黄龙病的防治工作涉及到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各种手段, 只有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各部门的配合下才能保证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而松散的管理队伍以及相关领导干部缺乏防控意识正是黄龙病得以爆发的源头之一。为此, 要不断的健全防控队伍, 加强领导干部的防控意识, 做到层层负责, 密切配合, 从而形成高效联动的防控工作责任体系。

就莲都区来说, 莲都区先后成立了技术指导组和督察组, 及时调整重大农业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和挖除专业队, 并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 每年由区政府与各乡镇 (街道) 、各乡镇与行政村层层签订重大农业植物疫情防控责任状, 切实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位, 责任落实到人。同时, 把重大农业植物疫情防控工作列入全区工作责任制年度考核项目, 防控工作占乡镇年度考核分的10%, 从而进一步加强了乡镇、村级领导的防控意识, 为黄龙病的防治奠定了基础。

3.2.2 及时挖除病株

根据研究发现, 砍除或修剪发病枝梢对防控柑橘黄龙病是无效的。适用盐酸四环素或青霉素G高压注射柑橘病树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病树的病状会暂时消失, 但1~2a后又重新出现和加剧, 不能根治。在这样一个背景下, 及时处理重病、放弃、失管果园及病树, 及时清除病株就是消除或减少侵染病原菌, 防控柑橘黄龙病的一项重要措施。同时, 黄龙病病树是木虱获得病原体的主要场所, 所以果园一旦发现黄龙病, 挖病树和治木虱2项重要措施必须密切结合进行。

针对这一点, 莲都区的做法是严格按照以挖为主, 挖控并举的原则全面落实防控措施。对结果数病情严重 (发病率20%~30%) 、树势衰退的老果园, 以及幼年树发病也比较严重 (发病率10%~20%) 的果园, 全部挖除柑橘树;对零星轻发病 (发病率10%) 以下的果园, 彻底挖除发病数, 并加强木虱防治, 不再补种新橘树, 避免“先种后死”。病果园周围区域不再扩种新橘园。挖除病株工作, 由各乡镇、办事处组织扑灭专业队统一负责, 分片包干, 坚决彻底。

3.2.3 加强宣传与培训, 全面提高认识

正如前文提到的, 干部群众对黄龙病的错误认识是黄龙病得以扩散发展的重要原因, 因此必须坚持培训与宣传相结合的理念, 广泛开展柑橘黄龙病的有关知识科普, 加强广大农民群众的检疫意识和法制观念, 促使管理相对人自觉做好应施检疫的植物、植物产品的合法生产、调运、经营, 使广大干部群众能充分认识到重大农业植物疫情的危害性和重要性。

2013年, 莲都区就利用“绿剑”集中执法行动、“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3·15”权益日等一系列的活动, 积极采取电视媒体、报纸、网络、宣传车、知识讲座、现场咨询等形式, 对植物检疫法规和重大农业植物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广泛宣传, 为黄龙病防治提供了保障。

3.2.4 加强疫情调查监测, 健全柑橘种苗检疫监管制度

柑橘木虱是柑橘黄龙病的田间传播媒介, 及时防治木虱可有效抑制黄龙病的蔓延。要采取统一时间、统一药剂、集中防治等措施杀灭木虱, 切断黄龙病的主要传播途径。而种苗管理则是黄龙病防控的一个重要环节, 切实加强种苗管理, 实施无种苗繁育, 种植无病种苗, 是阻止柑橘黄龙病人为扩散的重要措施。

针对柑橘木虱, 莲都区开展了系统观测, 及时发布虫情预报。而在具体的防治方法上, 则遵循以下几点:抓冬季清园, 采果后至春芽前, 结合其他病虫害防治, 全面喷施农药2次, 以消灭越冬代木虱;加强栽培管理, 增强书体抗性, 促使果树橘树生长健壮, 减少越冬木虱早期食料和产卵繁殖的嫩芽场所;加强新梢期的防治, 掌握柑橘木虱虫体小弹跳距离有限、产卵期与柑橘梢期基本一致以及抗药性若等3大特点捉住每年春梢、夏梢、秋梢各用药2~3次, 有效防治木虱;病株挖除前必须喷1次农药, 以消灭木虱, 防止其向外迁移。

对于苗木检疫, 区植检站依据规定严格规范莲都区柑橘类苗木的繁育与调运工作。禁止疫情发生地苗木接穗外调和从疫情发生地调入柑橘种苗与接穗;进一步健全柑橘类苗木繁育检疫登记制度, 明确凡进行种苗繁育的单位和个人, 在落实育苗基地前, 必须向区植检站提出产地检疫申请, 经审查符合条件并经同意登记后方可繁育, 严厉查处违规调运橘苗的行为;加强苗木市场检疫检查, 对未经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的柑橘苗木接穗, 将依法从严处理。

3.2.5 安排专项经费, 确保防治扑灭工作顺利进行

莲都区是二级财政, 但区政府为了确保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 把柑橘黄龙病防控专项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 每年都挤出30~40万经费用于此项工作的开展。同时, 按照责任书要求, 认真履行职责, 做到专款专用, 及时发放。每年防控工作结束还对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这些财政资金的投入, 为莲都区的黄龙病防控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林云彪, 余继华, 孟幼青, 等.柑橘黄龙病及其持续治理[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颜振陆, 陈玉燕.柑橘黄龙病的发生原因及其防治对策[J].果农之友, 2007 (12) :31.

上一篇:三维观测系统下一篇:关注和善待弱势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