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净化

2024-05-23

防控净化(精选7篇)

防控净化 篇1

结核病、副结核病、布氏杆菌病是牛的三大慢性病。牛群如果感染这3种病, 传染率高, 很难治愈和清除, 若全部淘汰经济损失又太大。不过, 对染病牛群采用系列卫生和防疫措施, 可培育出健康犊牛, 从而达到更新净化牛群的目的。

一、结核病牛群的净化

对从未进行检疫的牛群和结核阳性反应检出率3%以上的牛群, 每年应采用皮内注射结核菌素并结合点眼进行4次以上检疫;定期检疫判定感染率在3%以下的假健康牛群, 也要用皮内注射结核菌素的方法每年进行4次检疫;对于犊牛群, 应分别在出生后20~30天、100~120天、6月龄时共进行3次皮内注射法检疫。牛皮内注射结核菌素的方式为:

1. 注射时间

3月龄以内的犊牛在肩胛处注射, 其他牛在颈上、中1/3交界处注射。

2. 注射量

3月龄以内牛0.1mL, 3月龄至1岁的牛0.15mL, 1岁以上的牛0.2mL。

3. 点眼方法

注射后经48~72小时观察注射部位的反应。点入眼内3~5滴 (约0.2~0.3mL) , 在3小时、6小时、9小时和24小时观察反应。如注射部位肿胀面积达35mm×45mm以上或注射前后的皮厚差在8mm以上, 或点眼后出现脓性眼眵, 都可判为结核菌素阳性反应, 反之则为阴性。

检疫为阳性反应的牛数量少时要坚决淘汰, 数量大时立即调离牛群进行隔离饲养。对开放性结核病牛应立即扑杀。牛群如经过3次检疫不再发现阳性反应, 即可认为该牛群已被净化。以后按健康牛群的方法每年春、秋季各皮内注射检疫1次即可。

4. 防治方法

不得到病区调入牛或放牛, 污染的场所每隔15~20天要用生石灰粉或3%~5%来苏尔等消毒, 病牛体表要用2%~3%来苏尔等消毒。阳性牛群所产牛奶必须经高温销毁, 粪便经密闭发酵。正常的牛场每年要全面消毒3~4次, 饲养工具每月要消毒1次。结核病人不得进行牛的饲养。检疫为阴性反应的犊牛可混入健康犊牛群饲养, 否则随时淘汰。

二、副结核病牛群的净化

每年用副结核菌素皮内注射法并结合补体结合反应进行4次检疫 (间隔期为3个月) 。注射量为:1月龄至1岁牛0.1mL, 1~3岁牛0.2mL, 3岁以上为0.3mL。接种后72~120小时观察, 如果注射局部肿胀面积达35mm×45mm或接种前后的皮厚差超过8.1mm, 即可判为副结核阳性牛, 反之则为阴性。此病的防治措施可参照牛结核病的防治方法。

预防本病重在加强饲养管理, 特别是对幼牛更应该注意给以足够的营养, 以增强其抗病力。一般最好不要从疫区引进牛只, 如果不得不引进, 应对新引进牛隔离、检疫。在发病地区, 应每年定期进行检疫, 及时淘汰病牛和检疫阳性牛, 定期注射疫苗。病牛要隔离饲养, 病牛的粪尿以及厩舍用具应及时消毒。严防易感动物接触这些污染的东西。经济价值较高的病牛应在严格隔离的条件下采用中西医方法给予治疗, 同时喂给多量优质青干草, 并经常补充矿物质, 以增强牛的身体机能。

三、布氏杆菌病牛群的净化

疫区内的牛群每年要用凝集反应定期检疫2次。采用虎红平板凝集反应最为简单实用, 方法是:先采取被检牛的血液, 凝固后再分离血清作为被检材料, 接着用蜡笔在玻璃板上划成2cm×2cm的方格, 每个方格中放入0.02mL被检血清。用0.2mL吸管吸取经摇匀的抗原, 在每一血清样品旁加入0.03mL抗原, 每格用1支牙签搅拌血清和抗原, 使其混合均匀;如果室温偏低, 可将玻璃板在酒精灯上微微加温, 4分钟内出现凝集现象者为阳性, 反之则为阴性。其防治方法是:

1. 选种

淘汰病公牛。

2. 选地

不得到疫区调或放牧牛。

3. 隔离

发病牛群数量少时, 全部淘汰为佳, 否则严格隔离饲养。

4. 防病

每年用布氏杆菌5号菌苗或布氏杆菌猪2号菌苗或布氏杆菌19号菌苗按说明书规定进行预防注射。

5. 消毒

流产的胎儿、胎衣、羊水和阴道分泌物应深埋, 污染场所、用具等及时用3%~5%来苏尔消毒。工作人员的工作服、鞋、帽、手套等也要经常消毒。

净化牛群防控疾病 篇2

一、结核病牛群的净化

对从未进行检疫和结核阳性反应检出率3%以上的牛群,每年应用结核菌素进行皮内注射并结合点眼进行4次以上检疫。对于定期检疫判定感染率在3%以下的牛群,也要用皮内注射结核菌素的方法每年进行4次检疫。对于犊牛群,应分别在出生后20~30天、100~120天、6月龄时进行3次皮内注射法检疫。

牛皮内注射结核菌素的注意要点:

1.注射部位。3 月龄以内的犊牛在肩胛处注射,其他牛在颈上中1/3 交界处注射。

2.注射量。3月龄以内的牛0.1毫升,3月龄至1岁的牛0.15毫升,1岁以上的牛0.2毫升。

3.注射后观察。注射后经 48~72小时观察注射部位反应。如注射部位肿胀面积在35毫米×45毫米以上或注射前后的皮厚差在8毫米以上,可判为结核菌素阳性反应;反之,则为阴性。

检疫为阳性反应的牛数量少时要坚决淘汰,数量多时应立即调离牛群进行隔离饲养。对开放性结核病牛应立即扑杀、深埋。牛群经过3次检疫不再发现阳性反应,即可认为该牛群已被净化,以后按健康牛群的方法每年春、秋两季各皮内注射检疫1次即可。

为防治该病,应注意严禁到病区调入牛或放牛,被污染的场所每隔15~20天要用生石灰粉或3%~5%来苏尔等消毒,病牛体表要用2%~3%来苏尔等消毒。阳性牛群产奶必须经高温销毁,粪便经密闭发酵。一般牛场每年要全面消毒3~4次,饲养工具每月消毒1次。结核病人不得进行牛的饲养。检疫为阴性反应的犊牛可混入健康犊牛群饲养,否则应及时淘汰。

二、副结核病牛群的净化

每年用副结核菌素皮内注射法并结合补体结合反应进行4次检疫(间隔期为3个月)。注射量:1月龄至1岁牛0.1毫升,1~3岁牛0.2毫升,3岁以上牛为0.3毫升。接种后72~120小时进行观察,如果注射局部肿胀面积达35毫米×45毫米或接种前后的皮厚差超过8.1毫米,即可判为副结核阳性牛;反之,则为阴性。该病的防治措施可参照牛结核病的防治方法。

预防该病重在加强饲养管理,特别是对犊牛更应给予以足够的营养,以增强其抗病力。最好不要从疫区引进牛只;如果引进,则必须对新引进牛进行隔离、检疫。在发病地区,每年应定期进行检疫,及时淘汰病牛和检疫阳性牛,并定期注射疫苗。病牛要进行隔离饲养,并及时对其粪尿以及厩舍用具进行消毒。严格防止易感动物接触这些被污染的物品。经济价值较高的病牛应在严格隔离的条件下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给予治疗,同时喂给足量优质青干草,并经常补充矿物质,以增强其体质。

三、布氏杆菌病牛群的净化

疫区内的牛群每年要用凝集反应定期检疫2次,其中以虎红平板凝集反应最为简单实用。方法:先采取被检牛的血液,凝固后再分离血清作为被检材料,接着用蜡笔在玻璃板上画2厘米×2厘米的方格,每个方格中放入0.02毫升被检血清,用0.2毫升移液枪吸取摇匀的抗原,在每个血清样品旁加入0.03毫升抗原,每格用1支牙签搅拌血清和抗原,使其混合均匀。如果室温偏低,可将玻璃板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4分钟内出现凝集现象者为阳性,反之则为阴性。

防控净化 篇3

1 结核病难以净化的原因

1.1 监测时操作技术不过关

(1) 注射技术不熟练

结核病监测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变态反应,即结核菌素皮内注射,必须由技术熟练的专业技术人员操作,将结核病菌素注射到皮内才能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但因牛的年龄不同,皮肤厚度有很大差异,操作人员注射时不能灵活掌握注射角度,皮薄的牛极易注射到皮下。有时遇到监测量大、人手不够时,请非专业人员代为注射,大大影响了监测的准确性,致使阳性牛、疑似牛漏检,等再次监测时病情已经发展,且造成新的感染和传播。

(2)注射剂量不准确

正确注射后注射部位应当有一个红豆大的小包,皮薄者明显突起,皮厚者略呈丘状。但在注射时注射器旋钮容易松动漏液,加之奶牛监测都是利用上槽饲喂时进行,时间紧,畜主为了减少对牛群的惊扰,要求速度要快,即便注射失败也难以进行第二次补注。当监测量很大时,重速度、轻质量,极易造成漏注。

1.2 检出的阳性牛扑杀困难

(1)奶牛的经济价值较高,每头在万元以上,优质高产奶牛达到2-3万元,养殖户难以承受扑杀造成的经济损失,政府虽有扑杀补偿,只是论头补偿,不是论质补偿,补偿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使检出的阳性牛难以及时扑杀。

(2)乳品收购企业不查看“奶牛健康合格证”,政府部门对检测出的阳性牛又不敢向社会公开,缺乏公开、透明的原则,使阳性牛牛奶不愁销路,所以饲养者不愿处理结核病牛。

(3)缺乏有效的动物防疫监督手段,防疫措施落实不到位。不能严格限制结核病牛的流通买卖,有些养殖户为了一己私利,把结核病牛转移或卖掉,致使传染源长期存在,造成新的扩散和传播。

1.3 新的疫源不断传入

有些养殖(场)户从外地引进奶牛不报检,不查看有无“奶牛健康合格证”,未经检疫就随意引入,并与其他奶牛混群饲养,不断造成新的疫源传入。

1.4 监测安排不科学,感染发病不同步

因奶牛是多头大圈饲养,而结核病检测隔年才进行一次,检出的阳性牛由于补偿费等因素不一定能及时扑杀,仍存在感染其他牛的隐患。而其他可能被感染的牛,本次监测尚不能检出,等到再次监测时已发展为阳性牛,如此循环,致使结核病难以净化。

2 今后应采取的防治措施

(1)动物防控中心要制定科学的监测规划,严格按操作规程对辖区内的奶牛进行监测。

(2)结核菌素的注射工作由技术过硬、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操作,注射角度要根据牛的大小及皮厚的不同而变化,尽最大可能提高检出率,避免阳性牛的漏检。

(3)经监测合格的奶牛发“奶牛健康合格证”,一牛一证,凭证售奶、出售和运输。

(4)政府应采取强制措施,及时扑杀阳性牛,并给予经济价值相当的经济补偿,坚决杜绝阳性牛、疑似牛的流通和买卖,违者重罚。

(5)要强制性地要求乳制品收购企业凭“奶牛健康合格证”收购鲜奶,违者给予处罚。

(6)检疫人员在奶牛调入调出时,必须严格按乳用、种用动物的规定进行操作,必须凭“奶牛健康合格证”出具检疫证明。动检防疫监督机构对调入的奶牛要进行隔离观察,确认无疫病后方可混养。

规模养殖场奶牛结核病净化与防控 篇4

1 结核病的诊断

1.1 病原

结核分支杆菌主要有三个型, 即牛分支杆菌、结核分支杆菌和禽分支杆菌。牛结核病的病原主要为牛型, 对奶牛群致病力最强, 人型、禽型也可引起本病。

1.2 临床症状

牛感染结核病经过非常缓慢, 由于患病器官不同, 临床症状各不一致, 可分为肺结核、肠结核、乳房结核、生殖道结核、淋巴结核、脑及脑膜结核。

1.2.1 肺结核

病初表现咳嗽, 开始短粗、干咳, 病情继续发展咳嗽加剧, 鼻液呈粘液、脓性, 灰黄色, 呼出气有腐臭味, 呼吸困难, 呈伸颈仰头状, 病牛明显消瘦, 贫血, 容易疲劳, 当发展成弥漫性肺结核病时, 体温升高40.0℃, 呈弛张热和间歇热, 体表淋巴结肿大, 当纵膈淋巴结肿大压迫食道时, 可见慢性瘤胃臌气。

1.2.2 肠结核

常见于犊牛。病牛表现食欲不振, 病初腹泻或便秘交替出现, 迅速消瘦, 顽固性腹泻, 粪便呈稀粥状, 混有粘液或脓性分泌物, 全身乏力, 肋骨显露。

1.2.3 乳房结核

乳房淋巴结肿大, 无热无痛, 可使乳区发生局限性或弥漫性硬结, 乳房表现凹凸不平, 病乳区泌乳量显著减少, 乳汁稀薄如水, 或泌乳停止, 乳汁呈灰白色, 有的病牛乳房发生萎缩。

1.2.4 生殖道结核

从阴道内排出白色或黄色浑浊粘液性、脓性液体, 内含絮状物, 子宫角增大, 母牛发情频繁, 性欲增强, 屡配不孕或怀孕牛流产。公畜附睾肿大, 阴茎前部可发生结节, 糜烂等。

1.2.5 淋巴结核

因其部位不同而症状各异, 有的牛体表淋巴结肿大, 常见于肩前、股后、腹股沟、颌下、咽及颈淋巴结等;咽后部淋巴结肿大, 压迫咽喉, 呼吸音多粗厉, 并响亮;纵膈淋巴结肿大时, 可产生瘤胃臌气症状;肩前和股后淋巴结肿大时, 可引发前后肢跛行。

1.2.6 脑及脑膜结核

有的病牛多呈神经症状, 如惊恐不安, 肌肉震颤, 站立不稳, 步态蹒跚, 头部僵硬, 眼肌麻痹, 后期陷于昏迷状态, 呼吸与心律失常。

1.3 剖检变化

牛结核病变常见于肺、肺门淋巴结、纵膈淋巴结、肠系膜和头颈淋巴结等, 形成突起的淋巴结, 呈干酪样坏死或钙化, 切开时有沙砾感;也有的软化、溶解, 形成空洞胸膜与腹膜发生密集结核结节, 呈粟粒大至豌豆大的半透明、灰白色坚硬结节, 形如珍珠。逐步增大并由纤维蛋白包围, 呈现粟粒性结核病变。肠结核发生于小肠或盲肠, 于肠粘膜表面形成大小不等的结节或溃疡, 溃疡周围呈堤状, 底部坚硬并覆有干酪样物。

1.4 诊断

1.4.1 病原学诊断

将病牛的病灶、痰、尿、粪便、乳及其他分泌物作抹片或集菌处理后抹片, 用抗酸染色法染色镜检, 也可用荧光抗酸染色, 或者在培养基上分离细菌。

1.4.2 皮内变态反应

牛型结核分支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是生产中最常用的诊断方法。具体方法为:在奶牛颈侧中部上1/3处剪毛, 测量剪毛区中央皮皱厚度, 做好记录, 酒精消毒后注射结核菌素。72h、96h分别测量皮厚, 皮厚差≥4mm, 且注射部位有肿胀、热痛等明显炎性反应的均为阳性;皮厚差为2.1~3.9mm, 炎性反应不明显的为疑似阳性;皮厚差<2.1mm的为阴性;对于阴性反应牛应于注射后96h和120h再分别观察一次, 以防出现较晚的迟发型变态反应。对疑似反应牛应于30d后进行复检, 并在48h、72h、96h分别观察, 复检阳性者按阳性牛处理。若仍呈疑似反应, 应间隔30再次复检, 结果仍为可疑, 则按阳性牛处理。

2 控制措施

对检查出的阳性牛按以下方法处理:

2.1 病牛捕杀

对所检出的阳性牛在当地政府的配合下通过无放血的方法及时进来了扑杀。

2.2 无害化处理

对所有扑杀的病牛尸体采取焚烧的方式无害化处理。

2.3 消毒

饲养场的金属设施、设备等采用熏蒸的消毒方法;饲养场牛舍、运动场等选用烧碱、强力消毒灵等消毒药品喷洒消毒;饲养场的饲料、垫料等采取焚烧处理;污染的粪便进行堆积密封发酵方式进行生物热发酵消毒。

2.4 健康检查

奶牛场饲养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健康检查, 若发现饲养人员患有结核病等人畜共患病的应及时予以辞退。

3 预防措施

3.1 加强检疫

从异地引进奶牛时, 入场后, 应隔离观察45d以上, 在经牛型提纯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试验阴性者, 方可混群饲养。如发现阳性反应牛, 应立即扑杀并无害化处理。

3.2 全面监测

对全县所有奶牛 (包括不产奶牛) 每年春秋分别进行1次结核病监测, 检出阳性反应牛时, 应及时予以扑杀。

3.3 牛群净化

凡被诊断出结核病阳性牛的场为牛结核病污染场, 均应进行牛结核病净化, 可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 阳性牛群应用提纯牛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进行反复监测, 每次监测间隔6个月, 发现阳性牛应及时扑杀, 并按照规定处理。

(2) 假定健康牛群连续2次以上监测结果均阴性时, 可认为是牛结核病净化群。

(3) 引进的牛入场后进行隔离饲养、观察、检疫。隔离牛舍与健康牛舍相隔的距离在50米以上, 疑似结核病牛或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可疑牛隔离复检。

(4) 牛群中检出并淘汰结核病牛后, 有关牛舍、用具及运动场所都应进行相关紧急消毒处理。

(5) 牛场及牛舍出口处, 必须设置消毒池, 内置3~5%生石灰溶液。消毒药要定期更换, 以保证消毒药物有效。另外整个养牛场每季度至少各进行1次全面消毒。

4 讨论与小结

(1) 部分养殖场 (户) 对结核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防疫意识较差, 部分牛几年都没有进行结核病检疫, 这是结核阳性率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从外地引进奶牛, 由于检疫手段不完善, 导致结核病也随之引进, 检测出的结核阳性牛大部分是从外地购进的。

(2) 检出的部分阳性牛, 临床症状不明显, 个别甚至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因此检疫结果应以结核菌素变态反应为依据, 临床症状仅做参考。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及免疫净化方法 篇5

1发生情况

2010年5月, 一刘姓户猪场发生疫情, 笔者应邀前往诊治, 经询问畜主和临床检查, 一开始是几头母猪咳嗽、发热、食欲减退, 随后发生流产, 产死胎和弱仔, 这些弱仔不能站立、腹泻, 死时头向后仰, 四肢划动, 通常在产后1~2 d死亡。

随后未断奶仔猪发病发热、呕吐、腹泻, 食欲不振, 呼吸困难;发抖、共济失调, 后躯麻痹, 前行或后退转动, 严重时倒地四肢泳样划动。8~15 d左右死亡。

断奶后仔猪和小架子猪也发病, 症状与上述相同, 发热、咳嗽、便秘, 有的猪呕吐, 3~4 d后恢复正常。少数出现神经症状, 震颤、共济失调, 倒地后四肢痉挛或泳样划动。

经现场剖检, 肝脏表面有散在的白色坏死点, 扁桃体及喉头有明显的坏死, 肺出血瘀血, 皮下毛细血管出血, 肾散在瘀血点。

2诊断与防治

根据流行发生情况、临床症状、现场剖检病理变化及使用抗生素无效等初步诊断为猪伪狂犬病, 采取了典型症状的病猪的脊髓、脑组织及发病后康复猪的血清各一份送安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实验室检测, 14 d后农大报告确诊为PR病。同时紧急采取综合防控措施:一是使用猪伪狂犬基因缺失弱毒疫苗进行全群紧急免疫。所有存栏猪一律肌注弱毒苗3头份, 仔猪2头份;同时对2月龄内的乳猪用弱毒苗0.5头份滴鼻。全群注射头孢菌素控制继发感染。开始几天仔猪死亡数有所增加, 到12 d后, 疫情慢慢平息, 发病猪明显减少。在20 d后猪群基本稳定。二是由于伪狂犬病毒已侵入猪场, 必须进行免疫控制, 开展常年程序防疫。种母猪在第1次配种前间隔4周注射2次, 每次产前2~3周注射1次;乳猪产后3 d用0.5头份弱毒苗滴鼻;育肥猪或后备猪10~11周肌肉注射弱毒苗2头份。该场未再发生PR病。但是由于条件所限, 该场只严格按上述程序免疫, 未进行PR病野毒血清学检测, 因而也未进行淘汰, 是否已净化不得而知。

3受感染猪场的免疫与净化

3.1基本免疫程序

乳猪产后3 d用基因缺失弱毒苗0.5头份滴鼻;仔猪在10~11周注射基因缺失弱毒苗2头份;种母猪在第1次配种前间隔4周注射2次基因缺失弱毒苗, 后每次产前2~3周注射1次;种公猪每6个月注射1次。

3.2净化原则与方法

用伪狂犬基因缺失苗免疫猪群 (母猪和生长猪) 阻断排毒;定期检测猪群g E抗体, 发现野毒血清学阳性种猪即进行淘汰;用伪狂犬阴性种猪更新种群;2~3年后伪狂犬野毒阳性猪数量减少直到最后成为伪狂犬阴性猪场, 全场猪只生长发育正常, 亦无可凝病例出现, 血清学检测全部为阴性, 即表明已得以彻底净化[3]。

为防止猪场发生重复感染, 则应以净化清除病毒为目的。通过清群、彻底的清洗消毒、淘汰、免疫, 再用已知无伪狂犬病的猪重新组群, 就可达到净化猪伪狂犬病的目的[4]。

另一种方法是首先把保育猪和生产猪转移到另一个无伪狂犬病毒的猪场饲养, 在10周时普遍接种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苗, 控制潜在带毒猪只的发病和排毒, 阻断野毒相互传播和在个体之间的循环。其次, 对繁殖猪群进行免疫接种基因缺失苗, 并对内外环境、用具、所有猪舍设施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数周之后对所有的种猪进行测试, 淘汰野毒阳性母猪。重复1~2次, 直到所有的母猪均为野毒阴性为止。同时加强环境消毒, 减少野毒循环。为防止再次感染野毒, 必须坚持免疫接种[5]。

4体会

必须使用基因缺失苗 (TK-ge) 弱毒疫苗来抵抗猪群潜在感染和对抗野毒的攻击。需要注意的是一个猪场只能用1种基因缺失苗, 但是没有证明基因缺失苗和野毒株之间会发生基因重组和变异, 因而使用基因缺失弱毒苗是安全的。

受PR威胁较大的猪场, 为了减少乳猪的感染发病, 可使用滴鼻免疫, 接种弱毒疫苗可在乳猪的鼻黏膜和扁桃体上复制, 产生较好的局部免疫作用, 不会受到母源抗体的影响。滴鼻接种发病仔猪, 能尽快控制疫情, 并能有效地克服母源抗体的干扰。

育肥猪的母源抗体在10周时才转为阴性, 育肥猪在1周时最适宜注射基因缺失苗, 但如果母猪是野毒感染, 则要到16周育肥猪母源抗体才能转为阴性, 如果怀凝母猪已感染了野毒, 则育肥猪可在16周龄时再注射1次基因缺失弱毒苗。伪狂犬病毒能在育肥猪群中相互传播, 仅仅免疫母猪不足以预防伪狂犬病。

摘要:猪伪狂犬病在养猪生产中发生率很高, 往往造成母猪繁殖障碍, 导致乳猪的大量死亡, 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损失。阐述了一例猪伪狂犬病的发生情况, 总结了其防控措施, 介绍了受感染猪场的免疫与净化方法, 以期为猪伪狂犬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猪伪狂犬病,诊治,免疫,净化

参考文献

[1]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M].4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2]李占丽.猪伪狂犬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J].中国动物保健, 2015, 17 (7) :39-40.

[3]周伟, 王佳禹, 李文平.一起规模化猪场伪狂犬病诊断与防治[J].湖南畜牧兽医, 2015 (4) :33-34.

[4]李霖, 桂祎, 王军, 等.猪伪狂犬病的诊断及综合防治[J].养殖与饲料, 2015 (10) :42-43.

防控净化 篇6

1 防控策略

为有效遏制羊布鲁氏菌病疫情蔓延态势, 针对布鲁氏菌病防控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闽清县坚持依法防治、科学防控, 建设完善的“政府领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防控机制, 制定了《关于做好动物布鲁氏菌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文件, 组织全县畜牧兽医干部、村级防疫员参与开展全县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抽样、监测、隔离、消毒等综合性防控策略。

1) 县农业局召开全县布鲁氏菌病防控部署会议, 要求乡镇按属地管理原则对所有羊以村、场、户为单位, 做好流行病学调查, 挂羊二维码标识, 登记造册, 建立档案。

2) 乡镇全面加强排查, 充分发挥乡、村兽医人员作用, 做好布鲁氏菌病防控知识宣传。发现羊布鲁氏菌病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实行“早、快、严、小”原则, 要及时采取果断措施防止传播。

3) 抽样范围与数量。 (1) 监测范围:5月龄以上所有羊 (有临床流产特征) 。 (2) 抽样数量:乡镇根据羊存栏数按比例抽样, 对抽样的羊实行一头一标, 能有效地确保溯源。抽样比例如下: (1) 存栏数50以下的, 以村为单位按20%抽样; (2) 存栏数50~100头, 每场抽样10份; (3) 存栏数100头以上的, 每场抽样20份。

2 监测分析

1) 通过在全县范围开展羊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和抽样检测排查, 全面了解羊布鲁氏菌病疫情发生现状, 分析掌握准确的数据, 制定科学的防治规划, 为有效控制布鲁氏菌病疫情的发生和蔓延提供依据。

2) 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三年来对全县15个乡镇进行了跟踪采样监测, 共监测382个行政村, 监测884家养殖户, 监测羊7 228头 (见表1) , 通过检测发现, 村户有不同程度的布鲁氏菌病感染。

3 净化措施

1) 根据闽清县人民政府文件《闽清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闽清县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实施办法 (2012-2020年) 的通知》、《闽清县重大动物疫情防治指挥部办公室关于实施布鲁氏菌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的要求, 注重源头管理和综合防治措施, 严格执行人畜共患病强制扑杀政策, 最终达到净化标准。

2) 养殖户自身文化水平各异, 对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缺乏正确理解, 防护意识淡薄, 存在从异地买入未经检疫动物的现象, 有可能导致疫情的输入性发生。笔者从流行病学调查发现, 养殖户在羊怀孕出现流产症状 (可能患布鲁氏菌病) 时, 一般不对发病羊群采取措施, 导致环境严重污染, 进一步感染同群和周围羊群。

3) 由于布鲁氏菌病本身的特点是潜伏期长、传染性强, 要落实检疫申报制度, 加强对羊只及其产品的检疫监管, 认真开展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测, 防止布鲁氏菌病从一个地区蔓延到另一个地区。

4) 当前, 为有效控制布鲁氏菌病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 必须坚持“检疫监测、扑杀净化、消毒灭源”等防控措施。一定要做好实验室检测排查工作, 经监测发现羊布鲁氏菌病呈阳性的, 县、乡采取果断措施将阳性羊及全场羊扑杀, 无害化处理、消毒灭源, 是净化该病最彻底的途径。

防控净化 篇7

1 合理的选址建场

规模猪场场址应选择在地势高燥、背风向阳, 供水供电方便, 有充分自然隔离条件, 远离居民区、学校、工厂、交通主干道、水源等的地段。全场应严格划分生活、管理区和饲养生产区, 区与区之间设立隔离屏障。猪舍应彼此独立, 间距10m以上, 排列顺序从上风向始依次为:公猪舍、母猪舍、产房、保育舍、育成猪舍和隔离观察室。饲养区入口设消毒室、更衣室 (沐浴室) , 大门入口、饲养区入口及猪舍入口分别设立消毒池。在下风段饲养区外 (50m) 建立兽医室、病猪隔离舍、污物污水处理设施等。装猪月台应建在饲养生产区育成舍附近的围墙外。

2 严格的卫生防疫管理和检疫制度

外来人员来场公干、探亲访友等一律在生活区进行, 不准进入生产区。猪场谢绝参观, 经批准确需进入生产区的必须在消毒室内更衣、洗手、消毒后方可进入。生产区的消毒池保持有效消毒液, 杜绝爬、跨、跳跃进入生产区。外来车辆一律不准进入生产区, 本场职工的自备车应在生活区指定存放, 不准进入生产区。已出本场的猪只不准拉回, 场里定期宰杀健康猪供职工食用, 不准从场外买肉及副产品或食用本场病死猪肉, 场内不准饲养猪只以外的其他畜禽。生产区域内职工原则上不准外出, 已经外出的, 归场后要经严格消毒更衣后方可回岗。各生产区域职工不准随意串岗和互借工具使用。机械维修人员进入生产区必须在消毒室更衣、换鞋、消毒后方可进入。引进种猪必须来自非疫区正规的种猪场, 并严格做好检疫工作, 进场后需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 确认健康后, 经驱虫、免疫、消毒后方可混群饲养。商品猪必须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指派的检疫员检疫合格, 并开具产地检疫证明后, 方予出售。

3 科学的饲养管理模式, 安全、合理的饲料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全封闭饲养模式, 做到全进全出, 只出不进, 分阶段饲养;做到自繁自养, 严把留种关, 对于引进种猪, 必须建立严格的隔离检疫制度;对于仔猪要保证其吃好初乳, 并做到早期断奶;对于弱猪要加强护理, 并建立健全淘汰机制。

各种饲料添加剂或添加剂原料, 不能和一般原料混在一起, 承运原料的车辆在门卫处做车身、车轮消毒。工作人员进入饲料区工作时必须更衣换鞋, 进入饲料生产区的外来司机和搬运工须换工作服、鞋。原料须从产地采购, 用新麻袋, 保证优质、无污染、无霉变, 每批饲料进仓前都要抽样送分析室质检, 质检合格者方可进仓。不同生产类型猪只, 能量和蛋白比差别较大, 因此要注意饲料成分科学配比。饲料原料的仓贮要一年多次投毒饵灭鼠。要做好防虫、防潮、防晒、防霉、防污染等工作。尤其在南方高温高湿的环境下, 更应做好饲料的防霉工作, 对于霉变饲料必须废弃, 以免因小失大。运送进入生产区的饲料, 必须用专车装运, 车辆要定期消毒。

4 经常、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 切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整个饲养生产区范围内的所有猪舍、运动场、工具、道路应实行定期清洗消毒。应选用高效、低毒的消毒药, 几种消毒药应间隔轮换使用。禁忌交替使用酸性与碱性等相互拮抗的消毒药物。

5 定期的驱虫、灭鼠、灭蚊蝇制度, 消灭病媒生物

规模猪场每年必须按计划、按时驱虫、灭鼠、灭蝇蚊。鼠类与吸血昆虫是多种人畜共患病和猪传染病的传播媒介与传染源。驱虫、灭鼠、灭蝇蚊对保护猪群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也是规模猪场提高猪成活率和饲料利用率、减少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良好效益的有效途径。定期对猪场全部猪驱虫1次;母猪产仔前1~2周驱虫1次;种公猪1年驱虫2次;仔猪断奶转群前驱虫1次。

6 有效的免疫措施、科学的免疫程序

规模猪场应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 运用流行病学、临床病理学、病原学及血清学等手段, 对猪场周边地区疫情和本场疫病进行全面调查, 分析疫病种类和危害程度, 同时对猪群中存在的临床症状不明显和隐性感染的猪只, 加强抗体水平监测。在摸清疫情的基础上, 根据本场实际, 用相关疫苗对一些重点疫病进行预防和强化免疫, 并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免疫程序, 如对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乙脑、细小病毒病、气喘病、伪狂犬病等疫病必须进行重点预防和控制。疫苗要做到现配现用, 规范操作, 确保免疫质量。按要求认真做好免疫标识, 认真做好免疫记录, 保管好免疫档案。

7 严格使用兽药

可根据本场实际, 分段分时饲喂一些预防性药物, 但必须严格执行兽药使用规定, 严禁使用国家命令禁止使用的兽药, 严禁添加有毒有害物质, 并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 确保上市猪肉质量安全。

8 科学有效的疫病净化方案

针对当前主要猪病流行现状和问题, 对当前流行广、危害大的疾病走猪病净化之路, 采用新技术维持阴性。病毒性疾病有蓝耳病、猪瘟、猪圆环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猪口蹄疫、猪流感、伪狂犬、细小病毒等, 细菌性疾病主要包括猪喘气病、福猪嗜血杆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链球菌病、巴氏杆菌病、附红细胞体、弓行虫病等。

8.1 净化路径

根据猪群的特点、季节性、疫病流行特点进行猪病净化, 隔离—清洁—消毒—药物保健—疫苗接种—淘汰非健康猪只—建立健康猪群。

8.2 保持猪群健康稳定

通过环境控制和科学的饲养管理措施的实施, 为建立健康猪群打好基础。保持适宜的生长温度、合理的湿度、良好的通风、清洁的卫生环境, 供给营养丰富全价安全的饲料和符合标准的饮水。消灭蚊、蝇、鼠等害虫, 切断疫病传播途径。

8.3 建立阴性后备母猪群

通过对后备母猪早期感染 (例如, 疫苗接种等) , 防止病原在繁殖猪群的复制, 建立阴性后备母猪群。做好维持阴性期间的药物保健工作。

8.4 部分清群净化。

将保育舍和育肥舍清空2~3周, 反复清洗消毒, 消灭蚊蝇鼠害, 杜绝飞鸟、猫进入猪舍, 结合全群使用抗生素等药物, 净化疾病。例如对喘气病的净化。

8.5 全清群、重建群净化

对于存在重要猪病、繁殖猪群种质性能较差的猪场, 结合栏舍改造, 进行全清群、重建群, 一次性净化多种疾病, 从阴性后备母猪群中引进种猪, 重新建立健康猪群。

8.6 监测、剔除淘汰法净化

筛选有效、合理的疫病鉴别诊断办法, 培养经验丰富的技术员和饲养员, 有效可靠地检测到病原体, 有针对性的剔除淘汰病猪。

8.7 群体封闭净化

通过对猪群集中感染后进行一段时间的封闭, 不再引进种猪, 通过猪只自身产生抗体, 清除疾病。

8.8 药物净化

制定猪场药物使用方案, 有针对性的添加药物, 净化疾病。

8.9 疫苗接种净化

根据猪场的具体情况,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通过疫苗接种进行净化。

8.1 0 中草药保健净化

利用传统的中草药配方和现代加工工艺相结合, 利用中草药对生物机体的保健和对疾病的独特治疗作用, 提高猪机体的免疫力, 净化猪病。

【防控净化】推荐阅读:

化学净化07-18

分离净化07-04

净化质量07-26

深度净化08-11

净化价值09-03

净化工艺09-10

净化能力09-10

废气净化09-19

持续净化09-27

净化网络09-27

上一篇:输卵管通畅度下一篇:光盘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