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防控

2024-10-02

火灾防控(共10篇)

火灾防控 篇1

我国人口众多,森林面积少,人均森林面积更少。我国是一个森林火灾频发国家,森林火灾受害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本文在历史森林火灾资料缺乏的背景下,以解放以来森林火灾资料为依据,论述了我国森林火灾的特点、发生原因,并分析以往森林火灾防控失误原因,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森林火灾防控对策。希冀促进我国林火的科学管理水平,提高林火控制能力,把森林火灾防控转化到以人为本的路径上来。

1 我国森林火灾的特点

1.1 森林火灾严重

我国是个少林国家,森林资源极其可贵,但我国森林火灾受害率却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据初步统计,1950-2000年,我国森林火灾次数累计达693966次,累计火灾面积达3864万hm2,平均每年发生森林火灾13607次;平均每10万hm2森林发生10次,平均每年发生火灾面积75.76万hm2,占森林总面积的5.6‰,平均每次火灾面积55.7hm2;因森林火灾受伤人数累计达29420人,死亡4882人,平均每年伤577人,死96人[1]。在我国东北内蒙古林区,森林火灾分布面积大,损失严重,尤其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北部表现更为严重,1987年春大兴安岭北部酿成震惊中外的特大森林火灾,烧掉三个林业局址,四个贮木场,九个林场,五万多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达5-6亿。

1.2 森林火灾发生地方比较集中

我国的森林火灾多集中在少数多发省份。按火灾面积大小依次为:黑龙江、内蒙古、云南、广西、广东、福建、贵州、湖南、江西、湖北、四川、吉林、安徽等;按大的林区划分为东北、内蒙古林区,森林火灾面积占50%,西南林区占24%,南方林区占18%,西北林区占7%,其他地区占1%[2]。

我国火灾发生次数最多的省是云南,其次是广西、福建、湖南、贵州、广东、四川。按大的林区划分,南方林区占火灾总次数的52%,西南林区占37%,西北林区占6%,东北、内蒙古林区占4%,其他的林区占1%。在森林火灾次数多的省(区)中,火灾又集中在少数几个地区、盟、自治州或县、旗的范围内。这些地区是:黑龙江的大兴安岭地区和黑河地区;内蒙古的呼伦贝尔盟和兴安盟;云南的思茅地区、临沧地区、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地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广西的百色、河池、南宁等。这些地区多是“老、少、边、穷”的地区。

1.3 森林火灾具有一定的季节性

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火灾的危险季节也不相同。火灾比较频繁的地区,是植物生长季节和非生长季节较为分明的地带。在针叶树种分布较多、一年中雨季和干季显明的地区,森林火灾比较严重。一般来说,在我国森林火灾多发生在植物停止生长的春秋冬三个季节,其中尤以春季最为严重;夏季植物正在生长,雨水较多,不易发生森林火灾;冬季较为寒冷、降雪积雪多的地区,例如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也不易发生森林火灾;但是华东、中南和西南地区,即使是冬天,也容易发生森林火灾[3]。

在东北、华北、西北的部分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区,森林火灾一般发生在春、秋两季,尤以春季为多。春季从积雪融化到青草树叶长起来这一段时间,即从三月中旬到六月上旬,是容易发生火灾的时期。东北地区的四五月间,很容易发生森林火灾,是火险的极严重时期。秋季从出现两三次霜冻、树叶脱落、杂草枯黄到地面开始积雪为止,即九月中下旬到十一月中旬,是秋季火险时期。

在南方、西南和西北的南部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福建、安徽、四川、云南、贵州、陕西南部和甘肃南部地区,冬季和早春季节,较易发生森林火灾,尤以二、三月份为火险严重季节。

实际上,由于各地气象变化、地理条件和其他因素,虽在同一区域内,森林火灾发生情况,也不是完全相同的。如南方地区在干旱年月,不但冬季常发生森林火灾,夏季有时也发生森林火灾。在东北林区,冬季雪少时,也可能发生火灾。但大体上我国森林火灾发生规律为:东北林区火灾主要发生在秋、春季,南方林区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而新疆的火灾发生在夏季。每年春天森林火灾从南到北依次推移,每年秋季森林火灾从北向南依次推移。

1.4 森林火灾具有5-6年和10年的准周期

根据根据杜永胜,王立夫主编的《中国森林火灾典型案例》一书,同时结合其他资料,从受害面积看,1951年有一个高峰,5年后的1956年又有一个高峰,相隔5年后,1962年出现了另一个高峰。与1962年相隔10年后,1972年又出现了一个高峰。与1972年相隔5年,1977年出现了一个高峰。与1977年相隔相隔10年,1987年出现了又一个高峰。并且每个高峰期往往持续2年,如1955、1956年;1961、1962年;1976、1977年。这可能与太阳黑子的5年和11年的周期,厄尔尼诺3.6年和6年周期对我国森林火灾的影响有关。

2 森林火灾及其防控失误原因分析

2.1 森林火灾产生的原因分析

在我国,每年平均发生森林火灾几千次至万次以上,受害森林面积几百万亩到几千万亩。为什么会发生森林火灾呢?引起森林火灾的原因很多,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自然火源多为雷击火,雷击常常是森林火灾的起因[4],当天空中的带电云块侵入林区上空后,云层和地面之间放电,即发生雷暴或落雷,打燃林区的树木、杂草而引起森林火灾,此外,在干旱季节由于阳光的强烈照射,林地腐殖质发生高热,引起地被物自燃;山上岩石的自然滚落发生火花等,都能引起森林火灾。

自然原因引起的森林火灾占少数,森林火灾的发生,绝大部分都是人为的火源,所以也多半发生于人迹常到的地方。例如森工采伐作业区、群众经常进山搞副业地区、林区农场和工矿企业生产单位、筑路工程队驻地等。人为原因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类型。

2.1.1 生产性用火

农林牧业生产用火,林区副业生产用火,或工矿交通运输等企业生产用火引起的火灾,属于生产性火源。

2.1.2 非生产型用火

凡是由于群众生活和其他非生产用火活动,引起森林火灾的都是非生产性火源。例如在野外吸烟、做饭烤干粮、林区村屯烟囱跑火,还有走路打火把、烧山驱兽、小孩玩火等等。这类火源虽比生产性火源少,但也是比较普遍存在的,不容忽视,例如发生在甘孜州道孚县鲜水镇孜龙村呷乌山的山地灌丛草地火灾就是由小孩玩火所引起的。

2.1.3 故意纵火

其原因却比较简单:多为报复性的或者是有其他目的性的。包括为报复山林所有者、为侵占林木、林地、或者因林木、林地影响了其个人利益而故意纵火等几种。这类火源虽然比较少,但也不容忽视。

2.2 当代森林火灾防控失误原因分析

2.2.1 指导思想缺乏科学的方法与人文的关怀

科学的方法与人文关怀的缺失,是当代森林火灾防控失误最根本的原因。人文关怀精神的缺失,不珍惜人的生命,不惜一切代价来扑救森林火灾,这种用战争年代革命先锋战士的作风来解决森林火灾问题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它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会失去更多人的性命。我国森林火灾防控应该转换思路,从过去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转换到以人为本的路径上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生命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此基础上采取科学的方法来防控森林火灾才是正确的选择。

2.2.2 宣传有死角,火源管理不严

有些地方宣传工作只重在表面,督查力度不够,层层召开会议,会议精神层层打折扣,级级搞宣传,实际落实到每家每户比例较少。虽然我们采取了多形式、多手段的教育,但只是常规性的多,警示性、有针对性、面对面教育少,走街串户,深入偏远地带进行教育更不够。群众防火意识淡薄,火源管理不严,对群众违规用火没有严格管理和查处,导致部分群众随意用火现象严重。

2.2.3 执行规章制度不严

尽管我国防火工作抓得很紧,要求很严,颁布了一系列的防火条例和管理制度,制定了一系列的防范措施,由于部分领导和基层干部放松了警惕,对当时特殊气候条件和防火形势缺乏足够的重视,思想准备不足,从而使不该发生火灾的地方酿成了大灾。例如森防严厉规定,在防火戒严期内,遇有5级风以上天气,要停止一切野外生产生活用火,1997年5月2日,据内蒙古气象预报,当日5级风,火险等级为极易燃烧,而敖尼尔林场没有停工停产,照常派集材80型拖拉机入山作业,严重违背了防火规章制度,结果酿成了特大森林火灾。

2.2.4 防火阻隔带建设不够完善

森林火灾发生频繁和特大森林火灾发生的地方,大多是防火阻隔带建设不够完善。多年来主要靠河流、道路和其他自然障碍为依托。点烧、机耕的防火线规模较小,没有形成系统的阻隔网络。

2.2.5 专业扑火队员少,业务素质差,设备落后

经历过消防演练或火灾的人员比没有经历过的人员自我控制能力强,不会轻易采取灭火行为,特别是当火灾发展超过刚察觉时更不会去灭火,他们能运用思维分析能力理智地权衡利弊,妥善处置应急事件[5]。对扑火失误的案例深入研究便可发现,通常是缺少专业的扑火队员,扑火队伍业务素质差,他们盲目地进入扑火阵地,没有组织性和纪律性。扑火设施设备老化,影响扑火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讯设施设备陈旧老化,在前后方通讯联络不通畅,这给前后方指挥协调联络也增加了不少难度。

3 我国森林火灾防控对策

当今社会,提倡以人为本,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又追求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这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理念的。把森林与人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在整个系统中,人类必须搞好与森林的关系,才能使整个系统的功能发挥到最大优势,才能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森林资源不是无止境用不完的,我们必须加大对森林的管理,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其进行经营,防止人类的过分砍伐与破坏,在森林可持续经营措施的实施过程中,人们也会关注控制火源,关注森林火灾的预防,从而将可降低森林火灾的发生频率,降低森林火灾的绝对量和比值。

将科学发展观理论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应用到森林防火对策中,走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防火之路—科学防火与人文防火相结合的道路,是新时期森林防火的必经之路。它比以往的技术防火路线更科学、更注重人的生命价值,它是在保证人员生命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和降低森林火灾的危害。经分析探讨,符合我国国情的森林火灾防控对策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3.1 大力开展宣传教育

森林防火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群众性很强的工作,它关系到全社会的千家万户,涉及每个人,只有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防灾意识,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宣传是林业建设的第一道工序,也是森林防火的第一道工序[6]。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一定要到位,不流于形式,要使员工了解消防安全法律法规、防火安全知识、消防设施器材的使用方法、火灾危险源、火灾隐患及危险性,掌握安全操作技能,增强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及自防自救的能力,提高员工安全素质[7]。宣传教育内容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①向林区干部和群众宣传防火知识②向林区人员宣传防火的重要意义③向林区人员宣传失火应承担赔偿责任,纵火者要严惩。通过深入、持久、扎实的宣传教育工作,能够极大地调动林区干部群众的森林防火积极性,强化群众的参与意识,使森林防火工作有可靠的群众基础。

3.2 加强法制,加大执法力度

火灾发生后,一定要弄清火灾发生的原因,对于人为原因引起的森林火灾,可以按灾害的结果对肇事者进行刑事、经济等方面的严惩。尽管我国防火工作抓得很紧,要求很严,颁布了一系列的防火条例和管理制度,制定了一系列的防范措施,由于部分领导和基层干部放松了警惕,对特殊气候条件和防火形势缺乏足够的重视,思想准备不足,从而使不该发生火灾的地方酿成了大灾,对于这种情况,一定要追究领导的玩忽职守罪。

3.3 严格控制好火源

控制火源是杜绝山林火灾的根本保障。只有提高广大群众的防火意识,坚决管住火灾源头,杜绝一切火源进入森林,才能有效预防森林火灾的发生。因此采取一切有效措施,严格控制引起森林火灾的各种火源,是从根本上杜绝森林火灾的一个重要的问题。认真分析火源特点,掌握用火规律,对促进防火工作的有效开展是十分有利的。

3.4 计划烧除

消除林内杂乱物,如枯枝、死树和枯立木等,以此减少林内可燃物的积累,是避免大火灾发生的重要手段。如果在用火安全期采用计划火烧,以低强度火缓慢地释放能量,这样既不会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又能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因此,应以计划火烧来取代大面积森林火灾,它以计划烧除来替代森林火灾,转被动防火为主动预防。

3.5 营造阔叶树防火林带

防火林带是森林防火的一项战略工程,是“绿色防火工程”的主要内容之一。有这种阔叶树防火林带的森林,在阻止树冠火的发展上,有时比人工建立的防火线还有效,因此在针叶林内营造阔叶树防火林带是非常必要的。防火林带主要是充分发挥自然力的作用,利用森林植物(乔木和灌木)之间的抗火性的差异,以难燃的树种组成的林带来阻隔林火的蔓延,防止易燃森林植物的燃烧,减少火灾的损失,保护森林资源。防火林带的树种必须是抗火性能强,适应本地生长的树种。北方林区可供选择的乔木树种有水曲柳、黄波罗、柳树、榆树、落叶松等,灌木树种有忍冬、接骨木、红瑞木、白丁香等;南方林区可供选择的乔木树种有木荷、冬青、山白果、火力楠、大叶相思、交让木、构数、乌墨、杨梅等,灌木树种有油茶、鸭脚木、九节木、茶树等[8]。

3.6 修建防火隔离带

营造防火隔离带是林业防火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程,在修建防火隔离带过程中,应结合自然阻隔,如河流、裸岩、道路进行组合建设,特别是在选线过程中,更应利用自然阻隔进行选线,以减少工程量和投资[9]。防火隔离带的设置应与防火道路相结合,可以节约林地,减少蓄积消耗;可以有利防火,一旦火灾发生,灭火人员可以快速到达前线,并给灭火队员生存提供基础保证。防火隔离带的营造,其主要作用是隔离地面火、林冠火和地下火的蔓延;它也能为扑救森林火灾创造有利条件,可以作为消灭火灾的控制线;可以利用防火隔离带作为交通公路,这样还可以便于林内巡逻和扑救火灾[10]。

3.7 林区移民

火灾的发生绝大多数是因人而引起的,因此,迁移林区人口可以减少火源,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率。在进行林区移民时,可以将火灾发生率较高的林区的人口迁出林区,将他们集中安置,同时把一些身体素质好的人员安排到消防员和护林员队伍当中,以此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林区人口的生计主要依靠的是森林资源,林区人口向外迁徙,可以减少森林资源的采伐量,保护我国的森林资源。

3.8 加强森林消防

扑救森林火灾犹如军队作战,必须进行精心地组织与指挥。各个林区应建立常备的消防队伍,消防人员可以从移民中选取,把消防队伍建设与林区移民事业相结合,移民熟知地形,有利于森林扑火与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于消防人员,平时应加强训练。在重点林区,还应配备专业的空军消防,做到训练有素,英勇顽强,一旦发生火情,能够迅速赶往现场,做好森林扑火与救援工作。灭火器材犹如作战中的武器,应对其定期更新,先进的灭火器材有利于扑火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林区修建便捷的灭火水源,做到有备无患,有条件者可将水管通到每个林区。

3.9 建立防火监测系统

林火监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及时发现火情,是实现“打早、打小、打了”的第一步。林区应尽快建立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并在其中构建火灾监控消防管理模块(子系统)[11]。林火监测通常分为4个空间层次,即地面巡护、瞭望台定点观测、空中飞机巡护和卫星监测。地面巡护一般由护林员、森警等专业人员执行,方式有步行、骑马、骑摩托巡护等,其主要任务有:进行森林防火宣传,清查和控制非法入山人员;依法检查和监督防火监督防火规章制度执行情况;及时发现报告火情并积极组织扑救。航空巡护就是利用飞机沿一定的航线在林区上空巡逻,观察火情并及时报告基地,这是航空护林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对及时发现火情,详尽侦察火场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利用气象卫星林火监测具有监测范围广、时间频率高、准确度高等优点。在林区公路、进入林区的交通路口和林区防火隔离带处可以安装摄像头,加强林火监测。

3.10 安装避雷设备

我国的雷击火主要发生在大兴安岭和新疆阿尔泰山地区,其中以大兴安岭林区尤为突出,这些雷击火又多发生在大兴安岭原始林区,另外,老龄林和有衰老迹象的树木也易遭受雷击。因此对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巨木、有衰老迹象的树木和原始林区的树木需要安装避雷设备,以减少雷击火的发生。

综上所述,作为自然灾害一种的森林火灾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要完全杜绝森林火灾是不可能的。由于各种天气和地形地貌的原因,森林火灾的发生非常复杂,不仅这些因素本身存在着不确定、模糊的特点,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具有不确定性。人们只有掌握森林火灾的发生规律,才能对其进行控制和利用。根据我国的国情,我们应该走一条科学防火与人文防火相结合的道路,它不同于以往的技术防火,更注重人的生命价值,在保证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火灾的危害。森林防火是保护森林资源的需要,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是保护林区人民生命财产的需要,是林区社会稳定的需要,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郑焕能.综合森林防火体系[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0:99

[2]姚树人,文定元.森林消防管理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12

[3]农业部林业局.护林防火知识[M].北京:农业出版社,1974:11

[4]S.B.肖,B.克拉克.怎样控制森林火灾[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2:11

[5]阎卫东,张宪立.建筑物火灾时人员的认知水平对疏散心理和行为影响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6(5):108-113YAN Wei-dong,ZHANG Xian-li.Study on effect ofpeople's cognitive level on evacuation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in building fire[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2010,6(5):108-113

[6]刘笑蔷.阿坝州森林防火的形势和对策[J].森林防火1,994(4):23-24LIU Xiao-qiang.Research on the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ba's forest fire[J].Forest Fire Prevention,1994(4):23-24

[7]王淑云,唐剑丽.棉纺织企业火灾成因及消防管理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6(5):102-107WANG Shu-yun,TANG Jian-li.Research on the cause offire and counter measures of fire management in cottontextile mills[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6(5):102-107

[8]林业部森林防火办公室.森林火灾扑救与指挥[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50

[9]张文楚.如何提高森林自身抵御火灾的能力[J].森林防火2,008(1):34-36ZHANG Wen-Chu.How to improve the capacity of theforest itself to resist fire[J].Forest Fire Prevention,2008(1):34-36

[10]赵明.对森林防火策略的探讨[J].河北林业科技,2007(3):40-41ZHAO Ming.Research on the strategy of forest fire pre-vention[J].Hebei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3):40-41

[11]胡鸿,刘爱群,廖可兵,等.纺织企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4(4):19-22HU Hong,LIU Ai-qun,LIAO Ke-bing,et al.Researchon the safet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in cottontextile mills[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4,(4):19-22

火灾防控 篇2

一、工作目标

紧紧围绕为第二届亚青会的胜利召开创造良好消防安全环境的总体目标,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工作原则,深入开展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建设,加强社会单位火灾防控工作和消防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改,督促落实消防安全措施,坚持整体防控,以面保点,坚决确保亚青会期间,全街社会面火灾形势保持稳定,不发生有社会影响的火灾事故和亡人火灾。

二、工作思路

总体思路:“确保重点,以点带面,以面保点,点面结合”,以建设“平安”为出发点,既要确保涉火场所的安全无事故,更要确保全街道社会面火灾形势稳定,不发生重特大或群死群伤火灾事故;立足在涉火重点部位、涉火场所和社会面三大层面开展各项工作,贯彻落实“目标明确、任务具体、责任到人、分段实施、总体跟踪”的工作措施。

三、主要工作内容

(一)火灾隐患排查整治。

1、排查整治范围:

(1)排查整治人员密集场所、火灾高危单位、大型物流仓储企业、大跨度大空间厂房;

(2)排查整治商铺、宾馆、学校、医院、车站、集贸市场等人员密集场所;

(3)排查整治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生产、储存、销售单位;

(4)排查整治高层建筑和地下建筑;

(5)排查整治施工现场和违法搭建。

2、重点检查内容:

(1)公共检查内容。被检查单位的建筑物或者场所是否依法通过了公安消防机构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消防安全检查、消防备案抽查;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是否符合规定;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消防车通道、防火防烟分区、防火间距是否符合规定;消防设施运行、消火栓状况以及灭火器材配置是否符合规定;消防控制室的值班操作人员是否持证上岗;其他需要检查的内容。

(2)专项检查内容。人员密集场所是否配备灭火器材、消防器材及器材是否完好,是否制定灭火救援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开展消防安全培训及消防演练,是否定期对用电、用气及消防设施进行技术检测;宗教场所日常用火用电是否存在火灾隐患,消防水源是否匮乏,消防器材是否配备;施工现场的动火审批制度是否落实到位,消防器材是否配备,重点岗位工作人员是否经过消防安全培训;高层地下建筑是否堆放易燃易爆或可燃物品。

(二)强力督改重大火灾隐患

8月16日前,上级挂牌督办未整改完毕的重大火灾隐患全部整改完毕。新排查发现危及公共安全的重大火灾隐患和严重消防违法行为,纳入“百日整治”行动内容,开展联合执法,全部督促整改完毕。

(三)落实网格化消防安全管理

1、依据《关于在全市街道乡镇推行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完成消防安全网格划分并组织开展工作。

2、各村(社区)对辖区内居民小区、企事业单位、公共消防设施每周开展消防检查。

3、村(社区)巡防队员、居民楼栋长、村民小组长、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员每天开展防火安全检查巡查,重点查纠占用消防车道、堵塞安全出口、违章用火用电等常见问题。

(四)实施单位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

1、全街二、三级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按照公安消防部门部署,建立消防安全“户籍化”档案,完成火灾隐患自查自改工作,并报公安消防部门和当地派出所备案。

2、二级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每月将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保养情况和“四个能力”建设自查评估情况报公安消防部门备案,其他单位陆续开展消防安全报备工作。

3、全街所有高层建筑明确或落实消防安全统一管理机构,并履行日常消防管理责任,管理机构概况报当地派出所备案。

(五)宣传培训。

在进行消防安全治理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积极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宣传。要采取举办培训班、消防演练、参观学习等方式,提高单位法定代表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员、重点工种操作人员、居民、学生及单位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并深入开展消防宣传工作和消防演练活动,广泛发动单位开展消防安全自查自改工作。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领导,综合治理。各单位要及时将社会面火灾防控工作方案、本单位的落实计划及工作进程向街道汇报,为政府决策及部署当地社会面火灾防控工作当好参谋,进一步推动落实政府消防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

(二)明确任务,提高认识。社会面火灾防控工作范围广、内容多、任务重,各村(社区)、各单位要高度重视,认真做好动员部署、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工作。特别是要根据本辖区实际情况,迅速实现社会面火灾防控工作与日常消防监督管理工作一体化,切实完成好各阶段工作任务,为“亚青会”构建优良的社会消防安全环境。

(三)突出重点,加强建设。各村(社区)、各单位要督促社会单位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重点单位主要加强“四个能力”建设,一般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分期落实,整体推进。

火灾防控 篇3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水平持续高速增长,各类建筑体量不断增大,设施数量不断增多,结合近年来高层建筑、三合一场所等场所发生较为严重的火灾事故的现实因素,建筑设施的防火问题逐渐进入了公众和研究人员的视野。为了夯实建筑火灾防护体系,除了提高人们的防火安全意识以外,从建筑材料的角度进行考虑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思路。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主要介绍了建筑防火材料的相关情况以及对于预防火灾的相关原理。

建筑火灾事故的主要原因

防火分隔问题。建筑防火设计的相关规范和标准在对于防火设计进行相关规定时,其基本思路是对于防火能力进行分区管理,目的是即使火灾发生,也能够将损失控制在某一范围内,而不是使得火灾能够肆意蔓延乃至造成整栋建筑物的损失。如果在建筑平面范围较大,就应该在防火分区的或者是各个楼层之间的连接处进行防火隔离。然而,目前的建筑设施现状表明,大多连接数层甚至几十层的竖向通道(如手扶电梯、升降电梯)等都未进行防火隔离处理,即使部分建筑有相关处理,也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工作。在这样的防火措施布置现状下,火灾事故很容易引起无法估量的损失和伤害。

可燃易燃物数量增加。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建筑内部的装修要求也随之增加,市场上出现了许多新型、美观、易清洁的装修材料,然而这些装修材料的耐火性如何,却很少有人去关注。这无疑为建筑物火灾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建筑物火灾的发生往往是一些可燃物质受到高温作用而燃烧,由于建筑物内部空间封闭性较好,很容易使得燃烧后的热量迅速提升室内空气温度。同时建筑装修材料往往集中在墙壁、天花板等内部空间边缘处,随着室内温度的上升,其被引燃的几率也逐渐增大。此外,火灾荷载(建筑物内可燃物质的数量)也是火灾事故发展的重要因素,通常认为,可燃货物、装修材料、部分结构部件都属于火灾荷载的范畴,火灾荷载的数量与火灾事故的损失程度成正比。

目前建筑市场中,装修材料的主流产品仍然是以可燃或易燃性材质为主,耐火性普遍较差,例如:厨卫装修大量使用的木质龙骨、泡沫数量等;墙壁或者天花板使用的墙纸;客厅或者卧室窗户安装的窗帘;地面采用的木质地板乃至沙发、卧室上布置的床上用品,几乎都属于火灾荷载的范围,并且分布较为集中,一旦其中一个物品引燃,很容易导致火势迅速蔓延。

电器设备线路隐患。此外,一方面,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兴建了许多房屋,当时的电路或者电器设备设计及施工水平还相对落后,这些房屋经过多年的使用,大多存在线路承受荷载能力过小或者线路老化等安全问题,与之相对的是现代家庭或者公司相比以前都增加了许多用电设备如空调、微波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筑内部的电路长时间承受较大负荷、线路布置不合理,很容易产生大量热量甚至发生燃烧。如果这些自燃的线路与装修材料距离较近,则会引起火灾事故的发生。

建筑装修材料的耐火性意义

建筑设施如果装修完成后,几乎内部空间的装修材料都处于连接的状态,当火灾事故发生时,火源处的火苗很可能会顺着装修材料进行蔓延。如果此时装修材料的耐火性能较高,对于火势蔓延的情况就能起到缓冲甚至是阻止效果。此外,可燃装修材料如果遇到室内发生火灾的情况,也有可能发生爆燃的物理现象,其具体过程是:由于可燃装修材料的氧化还原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量,使得火灾事故房间内的环境温度迅速上升,使得爆燃现象发生所要求的高温环境很容易满足。当室内其他暂未发生燃烧的可燃物品温度上升到燃点时,就会起火导致爆燃。并且,建筑室内发生的火灾产生的烟柱和火焰往往向墙壁、天花板处延伸或者集中,使得这两处的温度往往上升较快。然后这两处地方往往又是建筑装修材料较为集中的地方,如果装修材料是运用的可燃材料或者易燃材料,火灾事故的后果会更为严重。

在以往的火灾事故中,由于许多建筑内部采用的装修材料耐火性较差,导致火势能顺着装修区域四处蔓延,造成巨大的损失。这种火势蔓延的情况十分严重,蔓延速度快、方向广,往往在较短的时间内就会使得整个房间内部形成火海一片。一旦建筑内部的火势发展到一定程度,还会导致建筑内部的各公共区域如走廊、天井等弥漫高温气流、烟雾,使得建筑内部的电力、通风、给排水系统等设施受到高温影响,严重的话更会成为火势蔓延的新通道。

装修防火材料的类型

对于建筑装修防火材料的划分,我国的国家标准《建筑内部装修防火施工及验收规范》中有比较明确的规定。该规范对于防火材料的划分主要从材料的装修应用情况进行划分,主要分为7个大类。如果根据材料的耐火特点进行划分,则需要参考国家标准《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的相关内容,该规范中装修材料主要分为A级不燃材料、B1级难燃材料、B2级可燃材料以及B3级易燃材料。对于材料的耐火性能,国际上通用的是做法是运用燃烧试验方法进行判断和划分。对于试验结果达到相应要求的,才能按照划分的耐火等级进行实际运用。对于严格执行装修材料的耐火性检测,是保障建筑防火安全的重要手段。

鉴于上述情况,研究人员针对装修材料的特性,根据材料的不同提出了阻燃成型法、阻燃加工法以及综合处理法,来提高装修材料的耐火性能。上述阻燃方法的机理大致相同,都是用难燃或不燃性的涂料将可燃物表面封闭起来,避免其与空气接触,使可燃物表面变成难燃或不燃的表面;将难燃或不燃的阻燃性物质添加到材料中去,实现材料自身的难燃性或不燃性;或以两者结合的方式通过在材料的表面形成保护层,隔绝氧气并阻止热量向基材的传导,或者利用某些材料在高温下的脱水、分解等化学吸热反应及熔融、蒸发等物理吸热过程,冲淡可燃气体和氧气浓度,降低材料表面的温度,并以不燃的脱水物或熔融体形成的覆盖层隔绝空气,以延缓或阻止火势蔓延。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消防安全意识在不断地增强,研究人员也在从装修材料的角度出发,提高建筑物的被动防火能力。相信通过各方面的不懈努力,一定能够提升我国消防事业的整体水平,更好的保护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火灾中烟雾危害及防控对策 篇4

关键词:火灾烟雾,危害,蔓延途径,防控对策

随着城市中的建筑物的数量逐年增加, 建筑的火灾危险性也日显突出。一旦发生火灾, 电梯井和管道井就像一个个大烟囱, 形成很强的烟道拔力, 使烟气上升迅速, 给人员逃生造成极大的困难。统计表明, 由于一氧化碳中毒窒息死亡或被其它有毒烟气熏死者一般占火灾总死亡人数的40%~50%, 而被烧死的人当中, 多数是先中毒窒息晕倒后被烧死的。因此, 了解建筑火灾中的烟雾的危害, 进行建筑烟雾防控对策研究是建筑消防安全系统中十分重要的问题。

1、火灾烟气的危害性

烟气是物质燃烧和热解的产物。烟雾是物质在燃烧反应过程中热分解生成的含有大量热量的气态、液态和固态物质与空气的混合物。现代化的高层民用建筑, 可燃装饰、陈设较多, 还有相当多的高层建筑使用了大量的塑料装修、化纤地毯和用泡沫塑料填充的家具, 这些可燃物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毒烟气和热量, 同时要消耗大量的氧气。火灾烟气会造成严重危害, 其危害性主要有毒害性, 减光性和恐怖性。火灾烟气的危害性可概括为对人们生理上的危害和心理上的危害两方面, 烟气的毒害性和减光性是生理上的危害, 而恐怖性则是心理上的危害。

1.1 火灾烟气的毒害性

首先, 可燃物燃烧过程会消耗大量的氧气。而氧气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减少, 向人体组织供应的氧气则减少, 精神和肌肉活动能力降低, 呼吸困难, 甚至使人窒息而死。烟气中含氧量往往低于人们生理正常所需要的数值, 对处在着火房间内的人们来说, 氧的短时致死浓度为6%。而实际的着火房间中氧的最低浓度可达到3%左右, 可见在发生火灾时, 人们要是不及时逃离火场是很危险的。

其次, 烟气中含有各种有毒气体, 如CO、NO、NO2、HCL等, 而且这些气体的含量已超过人们生理正常所允许的最高浓度, 会造成人们中毒死亡。

第三, 烟气中悬浮微粒也是有害的。由于气体扩散作用, 烟气微粒能进入人体肺部粘附并聚集在肺泡壁上, 引起呼吸道病和增大心脏病死亡率, 对人造成直接危害。

第四, 火灾烟气具有较高的温度, 在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烟和热。热烟在流动过程中, 遇到暴露的可燃物, 当可燃物受热达到着火点以上时, 即可引起新的着火源。当燃烧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气体在流动中接触新鲜空气时还会发生爆燃, 引起周围的可燃物着火, 形成再生火源。这样, 使火灾扑救和逃生疏散更加复杂、更困难、更危险。同时高温也是威胁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 人在呼吸处的空气温度 (干燥的) 超过149℃, 就会灼伤呼吸道和肺部, 这是人可以生存的极限温度。在65℃时, 可短时忍受;在120℃时, 15分钟内将产生不可恢复的损伤。实际火灾统计资料表明, 吸入燃烧生成的灼热气体而死亡的人数, 超过其他各种原因死亡人数的总和。

1.2 烟雾的蔓延速度快, 人员疏散逃生困难。

建筑中垂直通道多, 楼梯间, 电梯井, 电缆井, 空调井等, 都像一支支高耸的烟囱, 拔风力很大。火灾时高温烟气流通过这些垂直通道, 烟雾向上升腾的速度相当快, 烟雾垂直流动的速度为2-4米/秒, 水平流动速度为0.3-0.8米/秒, 在无阻挡的情况, 垂直上升不到一分钟可蔓延几十层, 对一座长百米左右的建筑物, 水平蔓延, 只要2-5.5分钟就可以从一端扩散到另一端。人员密集时下楼梯速度0.25米/秒, 烟雾上升速度比人下楼梯速度快8-16倍。这是机械的计算方式, 实际远远不止这个速度比例。所以, 高层建筑发生火灾人员疏散逃生往往比较困难, 烟雾上升与人员往下疏散逃生逆向而行, 人们惊慌、拥挤。发生火灾时客用电梯往往要停电, 消防电梯要供消防抢救人员使用, 楼梯是唯一的疏散设施。一旦楼梯进烟浓度大, 人员往往被困在楼上下不去。

2. 火灾中烟雾蔓延途径

火灾烟气携带的大量热量可以很快通过各种管道竖井充满整个建筑物, 高温的浓烟流窜到哪里, 哪里的可燃物就会引起燃烧, 加速火势蔓延。烟气在建筑中流动、扩散主要有三条途径:着火房间→走道→楼梯间→上部各楼层→室外;着火房间→室外;着火房间相邻上层房间→室外。

3、防控烟雾危害的对策

3.1 设置防烟分区

从烟气的危害及扩散规律可以清楚认识到, 发生火灾时首要任务是把火场上产生的高温烟气控制在一定的区域范围之内, 并迅速排出室外。在建筑中设置防烟分区是保证在一定的时间内使火场上产生的高温烟气不至于随意扩散, 并进而加以排除, 控制火势蔓延和减少火灾损失的有效方法。

3.2 非燃化防烟

防烟最好的办法在于消除发烟的源头。在建筑中有条件的应尽量设计火灾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以便尽早发现火灾, 在大量浓烟产生之前扑灭火灾或控制火灾发展。同时, 非燃化防烟是从根本上杜绝烟源的一种防烟方式。非燃烧材料的特点是不容易发烟, 即不燃烧且发烟量很少, 所以非燃材料可使火灾时产生的烟气量大大减少, 烟气光学浓度大大降低。在选用房屋建材及装饰材料、家具时, 应尽可能采用非燃烧材料, 以便不幸发生火灾时, 相对地有较充裕的逃生时间, 减少对生命的威胁。目前, 关于非燃化的问题, 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都制定了专门的法规或规范, 对包括建筑材料, 室内家具材料以及各种管道及其保温绝热材料在内的各种材料的非燃化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规定在一些重要公共建筑物内, 吊顶、地板、墙壁的装饰不许采用可燃物。

3.3 密闭防烟

对发生火灾的房间实行密闭防烟也是防烟的一种基本方式, 其原理是采用密封性能很好的墙壁等将房间封闭起来, 并对进出房间的气流加以控制。当房间一旦起火时, 一般可杜绝新鲜的空气流入, 使着火房间内的燃烧因缺氧而自行熄灭, 从而达到防烟灭火的目的。

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防火分区容易分得很细的高层住宅、公寓、旅馆等。这种方式的优点是不需要动力, 而且效果很好。缺点是门窗等经常处于关闭状态使用不方便, 而且发生火灾时, 如果房间内有人需要疏散, 仍将引起漏烟。

3、4阻碍防烟。在烟气扩散流动的路线上设置各种阻碍以防止烟气继续扩散的方式称为阻碍防烟方式。这种方式常常用在烟气控制区域的交界处, 有时在同一区域内也采用。防烟卷帘、防火门、防火阀、防烟垂壁等都是这种阻碍结构。

3.5 机械加压送风防烟。

所谓加压防烟, 就是在疏散通道等需要防烟的部位送入足够的新鲜空气, 使其维持高于建筑物其它部位的压力, 从而把着火区域所产生的烟气堵截于防烟部位之外。其目的是为了在高层建筑物发生火灾时提供不受烟气干扰的疏散路线和避难场所。加压防烟方式的优点是能有效地防止烟气侵入所控制的区域, 而且由于送入大量的新鲜空气, 设置这种系统的部位应视建筑物的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有: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可开窗自然排烟的楼梯间但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前室;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消防电梯前室;受楼梯井和消防电梯井烟囱效应影响的合用前室;封闭室避难间等。

大量火灾事故结果表明, 烟气是阻碍人们逃生和灭火行动, 导致人员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烟雾造成的危害, 本文从烟气的危害及蔓延途径和扩散规律等基本原理出发, 综述了火灾烟雾控制对策, 以期对消防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GB50045-95.2001.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火灾防控工作方案 篇5

------确山县职业教育中心

2017.11.25

为强化针对性火灾防控措施,维护我校消防安全形势稳定,我校从即日起至2018年全国“两会”结束,在全校集中组织开展今冬明春火灾防控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总书记关于加强公共安全的系列重要讲话要求,党委政府领导,行业部门负责,社会力量参与,采取“规定动作”与我校“自选动作”相结合,强化各项防控措施,有效减少较大亡人火灾,坚决遏制重特大尤其是群死群伤火灾事故,确保我校安全形势稳定。

二、工作任务及措施

(一)瞄准“靶心”防大火

突出人员密集、易燃易爆等容易发生大火的场所,落实严防严管严控措施。

1、全面排查摸清底数。

全校各班级、政教处、教务处、后勤处、以及办公室各处室按照职责分工,逐个区域、逐个场所开展排查,分别摸清数量、生产经营规模、建筑消防设施状况、消防安全管理、监管部门履职等情况,并逐个场所单位详细登记,建立台账,全部录入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系统。全国“两会”前,至少完成人员密集场所的排查和录入工作。

2、逐一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

督促人员密集场所部门落实主体责任,进一步明确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职责,加强日常巡查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指导实验室建立专职消防队和工艺处置技术小组,严格落实“一校一策”要求,提高专业处置能力。大力推动设有自动消防设施的人员密集场所和火灾高危部门,加强早期火灾的可视监测和电气火灾的智能化处置。全国“两会”前,各部门开展1次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保养、1次电气线路检测,保证设施设备完好有效。

3、全力做好重大活动重要节日消防安保工作。

紧盯全国和驻马店市“两会”和圣诞、元旦、春节、元宵节,加强消防安全保卫工作。在重点区域场所实行“实名制”巡防看守。圣诞、元旦、春节、元宵节期间集中开展消防安全夜查,确保消防安全。

(二)夯实基础控小火

1、严格落实网格化管理。要健全完善消防安全组织,逐级明确消防安全责任人和专职消防管理人员。形成组织健全、责任明晰、力量整合、巡查有力的消防管理新机制。全国“两会”前,各部门加强辖区监督检查,学校各处室落实消防管理职责,组织开展防火检查和消防宣传。

2、织密做实最小灭火单元。

大力推进微型消防站建设提档升级,全国“两会”前,所有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按照标准建立微型消防站,强化联勤联训和演练拉动,完善调度指挥和区域联防机制,逐步实现联防区域内“一点着火、多点出动,邻校互助、协同作战”,实现“救早、救小、救初起”。

3、加强“三类人员”建设和监管。

督促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按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要求,落实消防安全职责,依法依规组织开展本部门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督促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在取得消防职业资格证书的前提下,掌握本单位消防安全状况,在紧急情况下,会熟练操作消防控制室设施设备,具备应急处置能力。

4、提升建筑消防设施完好率。

完善落实维护保养机制,定期开展设施检测和维护保养,对故障、损坏的设施及时修复,坚决杜绝长期瘫痪无人管理现象,确保设施完好有效。

5、降低快递网点火灾风险。

加大对快递网点的排查检查力度,督促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满足安全疏散需求,禁止在网点内设置员工宿舍,严禁在网点内进行电动车充电行为。

6、因地制宜开展专项治理。

要针对超市、食堂等场所火灾多发的特点,开展专项治理,全力减少火灾总量,有效控制小火亡人。

(三)强化宣传提素质

1、开展社会化宣传培训。

推进消防宣传进学校活动,落实教材、师资、课时、场所“四到位”的要求。各部门不断深化消防安全“三提示”和“一懂三会”培训教育,利用户外视频、广告牌等平台,大力宣传普及消防安全常识和逃生自救能力。

2、推进媒体宣传报道。

组织开展专题报道,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及时曝光火灾隐患和消防安全不良行为,助力隐患整改工作。利用知识竞赛、有奖问答等形式广泛普及消防知识,积极发布消防安全提示微信息。

3、抓好重要节点宣传。

积极组织开展第二十七届“119”消防宣传月系列活动,并结合我校火灾特点和消防安全形势,组织有针对性的宣传自选动作。持续推进“全民消防我代言”大型公益行动,在学校公共场所醒目位置投放公益海报,要实现全部张贴到位。圣诞、元旦、春节、元宵节等重点时期,策划组织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并利用手机短信平台发送有针对性的消防提示信息。

三、工作步骤

冬春火灾防控工作分三个阶段:

(一)部署发动阶段(2017年11月30日前)。各单位分别下发方案,召开会议,明确职责,细化措施,广泛发动,部署到位。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8年全国“两会”结束前)。按照工作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定期研判调度,组织联合督查,分析通报问题,从严从细从实抓好工作落实,确保圣诞、元旦、春节、元宵节和全国“两会”期间我校的消防安全。

(三)总结考评阶段(全国“两会”结束后5日内)。组织检查考评,总结固化经验做法,建立完善火灾防控工作长效机制。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火灾防控领导小组由校长蔡建辉任组长,各处室副校长任副组长,成立专项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协调、调度指挥和督导检查工作。加强调度指挥,组织集中约谈,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全面开展冬春火灾防控工作,重点加强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

(二)分类排查整治。学校综治办会同后勤处、教务处各部门,针对学校重点防火区域:食堂、学校超市、寝教室、实验室等处的线路、电器进行“拉网式”防控排查备案;各部门要结合本部门实际情况,组织开展火灾隐患排查,全面摸清单位消防安全状况,对存在的消防安全问题和火灾隐患,要列出清单和时间表,逐一整治。

浅论高速公路隧道火灾防控 篇6

关键词:高速公路隧道,火灾防控

前言

河池市位于广西西北, 是大西南通向沿海港口的重要通道, 河池市地形多样, 结构复杂, 山岭绵亘, 岩溶广布, 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 因此高速公路必须穿越崇山峻岭中, 蜿蜒前进, 隧道便成为了高速公路交通的重要方式, 可称得上是公路的咽喉要道。河池市自2000年12月建成第一条宜柳高速公路, 至今共有河都、六河、宜河4条高速公路, 通车里程已达344.303km, 已建成隧道达59座, 均为单孔隧道, 总长度达43.4457km, 超过1km的隧道共有17个, 最长的瑶寨隧道为2717.13m, 最短的巴陇隧道为141m。这些隧道的建成, 大大缩短了原有环山公路的里程, 使现有公路更为便捷、高速, 减少了环山公路由于弯多、弯急、坡大而引发的交通事故。然而, 伴随着隧道的建设、使用, 随即带来了隧道火灾和隧道消防安全的问题。认真研究高速公路隧道火灾防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高速公路隧道火灾发生原因

1.1 交通事故引发的火灾

虽然每一个高速公路隧道入口处都会设置限速标志, 但是许多车辆却并没有依据标志提示限速形式, 仍然以80km/h左右的速度驶入隧道, 而当车辆驶入隧道时, 一方面会产生“黑洞效应”, 一般情况下, 司机需要10~15s来适应突然的黑暗, 另一方面, 由于隧道常年阴冷潮湿, 其路面较为湿滑, 极易引起车辆的追尾及与隧道壁碰撞等交通事故的发生, 在碰撞的过程中摩擦起火而导致火灾发生。

1.2 车辆和所载货物自燃

车辆长时间行驶容易造成故障, 如果车辆在隧道内行驶其自身突发故障也极易引发火灾, 例如:电气线路短路、摩擦起火、汽车漏油、化油器回火等等。同时, 由于车辆所载货物的燃烧性能不同, 如果所载的货物是易燃易爆品或者是容易产生自燃的物品, 在安全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下也十分容易发生燃烧或者爆炸, 最终引发火灾。

1.3 隧道内的电气线路故障引发火灾

对于长、特长的隧道, 隧道内设置有照明系统、防排烟系统以及隧道的监控系统, 处于24h不间断的供电状态, 通过隧道边的电缆井进行敷设, 由于电气线路的老化、动物啃咬等因素, 容易产生电气线路短路、断路等故障而引发火灾。

2 高速公路隧道火灾隐患分析

2.1 法律法规不健全, 火灾隐患多

迄今为止, 我国还没有制定一部全面的高速公路隧道消防设计和施工方案, 我国在应对高速公路隧道消防设计、施工和监督的问题时, 仅仅可以依靠我国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及《公路隧道设计规范》中的相关条例进行监管, 近些年来, 许多地区由于隧道设计施工方面没有消防部的参与, 而导致消防监督问题层出不穷, 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2.2 消防安全管理不到位

高速公路隧道主要建在大山深处, 距离高速公路的管理站比较远, 管理单位没有制定相应的消防安全管理措施, 没有经常进行防火巡查, 人行横通道的防火门和车行横通道的防火卷帘长期被车辆经过时产生的横风追打, 容易发生损坏或者故障而没有能及时的修整, 火灾发生时人员和车辆没能及时的疏散, 容易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消防水源远离市区和村庄, 没有充足的水源供给, 设置在隧道外和隧道内的消火栓的形同虚设, 隧道内的消防设施经常被人为的偷盗, 致使发生火灾时没有能及时的扑救, 小火酿成大灾。

3 高速公路隧道火灾特点

3.1 无水源、离消防站远

山区公路隧道一般远离市区, 城市消防队很难及时到达火灾现场, 同时由于公路上发生事故, 造成交通堵塞, 消防车很难靠近火灾现场, 并且公路周边很少有水源, 或者水量和水压都不充足, 火灾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3.2 人员营救、疏散难

由于高速隧道的出入口较少, 且内部通道较为狭窄密闭, 一旦隧道之内发生火灾, 则会导致有毒烟雾积聚, 无法从隧道口排出, 消防队员到场之后, 无法快速的对起火位置进行观察, 无法明确起火原因、范围以及受困人员的情况, 这就给人员的疏散、营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3.3 火灾蔓延速度快, 火场温度高

隧道火灾的主要危险是汽车火灾, 汽车上有燃油和货物, 一旦发生火灾, 且由于隧道特殊的密闭环境, 导致火灾燃烧所产生的热量很难排出, 整个隧道内温度较高, 火势易向其余车辆蔓延。

3.4 烟雾扩散快、毒性大

由于隧道是狭窄的管理空间, 当发生火灾时, 会出现许多不完全燃烧的烟气, 导致火灾区域出现浓烟, 这时在高温热气压的作用之下, 一方面会从隧道的两侧出入口向外排烟, 另一方面会从出入口进入大量的空气。火灾所形成的烟雾大量的积存在隧道内, 烟雾所具有的大量毒性, 使得空气的含氧量快速降低, 容易造成人员缺氧而窒息死亡的情况。

4 高速公路隧道火灾防控工作

4.1 加强制度建设

公路运营方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要求做好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和管理落实工作, 并根据公路特别是隧道实际情况制订和完善相应的应急预案, 明确各类突发事件的响应等级及处置程序。同时, 当地政府应牵头组织相关部门结合各专业的预案体系, 完善各级各类相关预案的衔接工作。在编制预案时注重增强预案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4.2 加快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高速公路隧道主管部门应尽快建立快速反应的灭火抢险救援队伍系统, 以便及时处置隧道、高速公路等灾害事故的救援任务, 各条高速公路重点隧道附近或沿线均应建立一支反应快速的抢险救援队伍, 并配备特种牵引救援车辆和专用器材设备, 开展经常性的训练, 提高战斗力。

4.3 出台相关的制度标准

公路隧道是公路设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维护公路交通网络的完整性与安全性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优化完善公路隧道设计并进行公路隧道运营期间的消防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全面的工程。在国家、行业隧道工程、建设、管理尚没有完备的技术标准的情况下, 各地区应因地制宜的制定当地隧道运营安全管理、消防安全专项工程建设、验收等方面的标准, 对于高速公路隧道安全管理, 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 是十分必要的。

4.4 完善隧道内的消防设施

高速隧道近似密闭, 因此, 为了可以及时的对隧道内的实时情况进行了解, 就必须要在隧道内安装电子监控系统以及应急设施, 以便及时的应对突发事件。在安装自动报警设施时还应该安装手动报警装置, 从而方便发现火灾的人员能够及时的进行报警, 隧道内每隔一段距离都要设置消防应急电话, 手动报警装置可以设置在消火栓旁边。隧道距离较短时可以采用自然通风的方式, 如果隧道内采用的是纵向通风系统, 则发生火灾时烟雾会顺着车道向隧道外扩散, 隧道内要设置避难设施, 设置相应的事故照明以及疏散引导标注, 从而保证发生火灾时人们可以按照正确方向有序的疏散。在隧道内还要布设相应的灭火设施, 如:消火栓系统、便携式灭火器材。另外, 隧道管理部门还应定期检查隧道内的消防设施、火灾隐患和消防安全工作等。

4.5 加强宣传能力建设

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方要将应急管理培训纳入系统内教育培训体系, 制订编制应急管理的培训方案, 完善培训的内容和要求, 加强职工以及应急救援队伍关于安全知识、消防设施的操作方式的培训。公安、消防以及交警等部门要依据法律要求认真的开展培训宣传工作, 向群众开展应急防护知识教育, 全面、系统化的向人们普及高速公路的安全知识。

5 结束语

高速公路隧道的防火工作十分复杂, 为有效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应从隧道的设计、建设等方面加强隧道内消防设施的设置和管理, 并在隧道运行期间做好火灾的防控工作。高速公路隧道在进行消防设计时要注重设计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高速公路隧道管理部门要增强法律意识, 制定相应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同时, 加强对驾驶员消防知识的培训, 尽可能的避免火灾发生, 高速公路隧道的运营管理人员也要提高监督管理水平, 保证高速公路隧道安全运营。

参考文献

[1]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14, 2015年版) .

[2]国家标准.《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JTGD70-2004, 2004年版) .

[3]吕将, 徐建明.高速公路隧道工程消防设计探讨.

[4]黎春雷, 李艳峰.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安全事故分析及设计探讨.

[5]李芳, 徐鹏.青海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安全管理的特点及对策.

公共娱乐场所火灾防控对策探讨 篇7

1 当前公共娱乐场所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

1.1 公共场所人群密度大, 疏散难度大, 容易造成踩踏等事故, 增加人员伤亡。

很多企业不设置消防设施和疏散通道等, 或者不符合标准, 比如消防设施维修保存不当, 无法使用, 消防通道堆放杂物, 使通道失去疏散作用。在这种情况下, 火灾发生时, 火势难以控制, 造成人群恐慌, 而消防通道的拥堵又使得人群无法疏散, 逃生人员由于过量的有害气体造成昏迷晕倒, 进而引发踩踏事件, 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1.2 公共娱乐场所大多数采用易燃可燃材料装修。

在装修装饰过程中, 娱乐场所使用的木质地板、雕塑、装饰面板等都是易燃材料, 有的缺少阻燃处理或者处理不到位, 微小的火源也会引发大面积的起火, 导致火灾危险性的增加。

1.3 相关工作人员的消防安全培训不到位, 消防专业技能缺乏。

火灾发生时, 不懂得使用消防设施, 也无法正确引导人群疏散, 反而自身先陷入恐慌, 甚至自救都有困难;另外, 公共场所人员混杂, 难以统一管理, 违规用电、乱扔烟头的等行为不可避免, 这些都是火灾源头。

1.4 娱乐场所用电负载大, 容易引发火灾。

娱乐场所各种用电设备数量多、功率大, 多供电线路要求高, 如果供电线路设置不合理或者后期维修保养不当, 存在线路破损、老化等现象, 稍有不慎, 很容易引发火灾。

辽宁阜新艺苑歌舞厅曾发生火灾, 造成超过两百人死亡;2014年12月15日, 河南长垣县皇冠KTV发生火灾, 导致11人死亡, 24人受伤。更多的火灾事故不再一一列举, 但一个个惨痛的教训都在强调安防工作的重要性, 采用合理有效的对策来增加公共娱乐场所的消防安全十分必要。

2 公共娱乐场所火灾防控措施

公共娱乐场所的消防安全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 场所自身的消防建设水平、相关工作人员的疏散能力以及消费者的自救意识与防范意识等都会对消防安全造成影响, 有效地防范、应对火灾,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完备消防基础设施

公共场所首先应保证灭火设备数量充足、性能良好, 保证火灾发在发生时能有效控制火势;其次, 应具有自动报警装置, 在火灾发生初期, 及时发出报警信息, 保证足够的人员疏散时间;另外, 要定期检查应急照明、应急通道指示及时疏散通道情况, 确保照明和通道指示设备功能正常, 疏散通道畅通, 疏散门开启方向正确, 安全门没有被封闭等;最后要注意的是, 娱乐场所应具备防烟排烟系统, 在火灾发生时, 能及时将有毒气体排出, 保障消费者生命安全, 也避免踩踏事故。

2.2 重视检查, 加大惩处力度

目前公共娱乐场所火灾隐患大,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相关部门的监督、惩处力度不够。很多消防检查就只是走过场, 起不到监督的作用。检查应全面、细致、到位, 包括消防设施的数量、疏散通道和安全门的畅通性以及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是否到位。对于存在问题的场所, 应提出警告并监督其进行改进, 直到符合标准为止;而对于由于自身原因引发火灾、疏散不到位、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企业, 应加大惩处力度, 以对其他企业做出警示。

2.3 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消防安全培训

娱乐场所绝大部分的消费者都对场所内部不够熟悉, 不清楚灭火设备的摆放以及应急疏散通道的位置, 因此在火灾发生时, 相关的工作人员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各企业必须做好培训工作, 要求每一个人员都深入学习《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了解灭火设施的摆放位置并能熟练使用, 扑救初起火灾, 同时熟悉应急疏散通道的方向和位置, 能够做到有条不紊的人群疏散;有条件的话, 应定期进行消防演练, 强化相关人员的实战能力。

2.4 加大消防安全宣传力度

相关部门应利用宣传标语、公益活动等向人民群众宣传消防安全的相关规定, 灭火设施的使用方法以及火灾现场逃生注意事项;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 减少甚至杜绝乱扔烟头、违法用电等行为, 并能自觉爱护公共消防设施, 配合公安消防部门和街道、派出所等做好消防安全工作, 爱护消防设施, 配合消防机构和派出所搞好消防工作。同时, 在场所显眼位置设置疏散路线图, 帮助顾客在发生火灾时能迅速离开危险地, 并可插播相关消防录象、录音来教育顾客。

3 结语

综上所述, 就当前形势来看, 公共娱乐场所火灾隐患多, 消防安全不容乐观。消费者来自于各个阶层, 会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安全意识, 消防安全教育必不可少;相关工作人员在人群疏散时发挥重要作用, 其消防培训环节不能缺失;最重要的是企业应在建设初期做好易燃材料的阻燃处理, 从源头阻断火灾的发生, 同时建设好应急疏散通道, 确保人员疏散的畅通性。总而言之, 消防安全管理部门以及企业单位应协作配合, 减少火灾的发生和人员伤亡, 给广大消费者的消费娱乐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环境。

摘要:本文从当前公共娱乐场所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出发, 分析了当下公共场所中常见的安全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对于研究公共娱乐场所火灾防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公共娱乐场所,安全隐患,火灾防控,对策

参考文献

浅析我国电气火灾特点及防控对策 篇8

当今社会, 电能已然成为国家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主要能源。然而, 电在给人们带来舒适与便捷的同时, 由于电气安全管理体系和法规建设, 工程设计、安装、维护、电气质量检测, 新产品的研究和应用, 电气操作和使用不当等诸多方面的原因, 导致电气火灾隐患及其发生率不断增加, 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 直接威胁着人民生活安全。

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电气火灾年均起数约占火灾年均总起数的24%, 年均损失约占总损失的38%。而据世界部分发达国家资料显示, 英国每年电气火灾的起数占火灾总数的14%以下, 美国和日本更是低于10%。由此可见, 电气火灾发生比率与国家发达程度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关系。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深入研究我国电气火灾发展的规律, 建立健全各种电气使用安全法规制度, 采取综合防治的对策, 对防控电气火灾是十分必要的。

1 电气火灾的特点

1.1 电气火灾概念

电气火灾一般是指由于电气线路、用电设备以及供配电设备出现故障释放的热能, 如高温、电弧、电火花等;其次就是非故障性释放的能量, 如电热器具的炽热表面, 在具备燃烧条件下引燃本体或其他可燃物而造成的火灾, 也包括由雷电和静电引起的火灾。电气火灾大体可分为漏电火灾、短路火灾、过负荷火灾、接触电阻过大火灾等4种火灾类型。

1.2 电气火灾特点及危害

电气火灾隐患的特点主要包括分布性、持续性和隐蔽性。由于电气系统分布广泛、绝大部分长期处于持续运行状态, 电气线路常敷设在隐蔽处 (如吊顶、电缆沟内) , 火灾发生初期不易被火灾报警系统发现, 也不易被肉眼所察觉。此外, 电气火灾的危险性还与用电情况密切相关, 当用电负荷增大时, 极易引起过大电流, 造成电气火灾。

根据用电场所的特点, 电气火灾时常发生在建筑物内, 此类火灾存在人员密切、疏散困难、排烟不畅, 极容易造成群死群伤等特点, 为火灾扑救带来了极大地困难。

2 我国电气火灾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2.1 与电气防火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不健全

目前我国电气行业而言, 尚没有形成一套完备的电气防火方面的行政法规, 只在《消防法》及公安部、建设部的有关规章中有原则性的规定。而在当今全球大环境下, 许多发达国家都制订了专门的电气安全规范。例如:美国早在1916年就制订了《国家电气安全规范》 (NFPA70) 有效地遏制了电气火灾的发生。反观我国电气安全法规, 观念过于陈旧, 过于注重设备的自身保护, 导致电气安全的相关法律条款和技术规范缺乏“以人为本”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2.2 电气安全管理体制不完善

在我国, 电气安全法规的制定来源于国家各部委, 相对缺乏实践经验和相关行业知识, 而且修订周期漫长, 难以适应当下发展迅猛的社会需求。在法规制定过程中, 缺少多利益团体的参与, 互补作用不明显, 法规内容片面化。而世界发达国家制定电气法规时, 充分考虑到了各方面的利益, 经过不断的修订和完善, 使电气法规详实、全面, 互补作用强。

2.3 电气防火安全体制建设发展速度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1) 监督检查流于形式, 难以发挥有效监管手段。消防监督检查作为消防监督中一个重要的监管手段, 在客观上要求监督检查人员掌握电气火灾隐患及火灾发生的规律、电气发热理论、电气放电理论、电气保护、电气检验检测技术, 熟知电气防火安全设计规范、安装规范和检测规范, 掌握必要的现场检测技术和应用方法, 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岗位。但是当下存在检查人员走过场, 检查监督做样子的情况, 部分监督人员自身专业知识不强, 缺乏责任心, 甚至有些监督人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导致防火监督检查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2) 对于火灾认定和成因分析浮于表面。火灾先期故障原因缺乏准确分析, 而电气火灾预防也只停留初期分析的水平上, 对于国家制定规章制度、火灾预防规范、管理决策时, 难以形成有效地实际参考数据, 无法为法规的制定提供强有力的资料保证。

(3) 电气火灾事故防治责任划分模糊, 相关技术法规欠缺。目前, 电气火灾事故的防治是否纳入消防业务, 依然在争议中, 对电气火灾隐患检测、电气火灾原因调查有时放在中介机构, 但这些机构的资质评定、公正性审查无可遵循的技术法规。

2.4 电气产品管理使用不当, 专业人员素质不高

电气火灾事故中, 其主要成因主要有违规操作和误操作两大类。许多电热炉、电熨斗、电褥等的火灾都是由违规造作而引起的。例如:2000年3月29日, 河南省焦作市天堂音像俱乐部特大火灾, 就是由于电暖气未及时关断, 烤燃临近可燃物引起大火, 事故造成74人死亡, 直接经济损失上百万元。此外, 由于电气设备专业操作人员误操作造成的火灾也屡见不鲜。例如:2001年4月2日, 济南月光酒店就因电工在为3层月光歌舞厅改接电源线时, 将相线和零线错接, 导致电网过电压而引发了一起重大火灾事故, 造成5人死亡, 多人受伤。由此可见, 规范的电气设备使用和管理制度在电气火灾防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3 电气火灾的综合防治对策

(1) 建立健全我国的电气法律法规、技术规范。针对我国现今存在的诸多问题, 尽快制定电气方面的专门法律, 从源头上预防电气火灾的发生才是重中之重。许多国家都以出台了相关的电气使用、管理方面的专门法律, 例如:美国的《国家电气安全规范》 (NFPA70) , 日本的《电气事业法》等。此外, 加强电气安全法规的统一管理、实践验证及实效跟踪, 并以理论和实践检验为依据, 确定修订周期, 保持规范相对稳定和连续, 以满足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

(2) 加快我国的电气防火安全体制建设速度。首先, 针对消防监督人员电气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 开展电气安全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电气火灾安全规范知识的消防培训, 强化消防监督人员对电气火灾隐患的理解, 提高现场监督检查的实际水平。其次, 在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基础上, 紧紧围绕电气安全和生命安全, 加强我国电气消防安全技术规范的建设和实施。加强对防灾电气设备 (消防电气设备、电气安全设备) 、特种场所 (易燃易爆、化危品) 、重要公共场所和人员密集场所电气使用规范管理和监督。

(3) 做好电气防火检测工作。作为电气防火检测方面起步较早的北京市, 经过近十年的探索, 已形成了较完整的电气安全检测操作模式。特别是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1) 规范化的检测技术方法与标准。北京市早年颁布实施了《北京市电气防火检测技术规范》, 归纳了国内设计、安装、验收规范的有关条款, 借鉴国际相关标准的一些做法, 吸取了国际上在实际电气火灾检测工作中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 (2) 健全高效的运行机制和专业队伍。北京地区现有四个企业化的检测服务机构, 通过用电单位的委托, 在与用电单位签定协议后, 按照用电单位的要求, 依据《北京市电气防火检测技术规范》进行检测, 并对检测结果作出隐患评估, 提交完整的检测报告。

(4) 加强电气防火知识宣传和教育工作。减少火灾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人们的防火意识。许多重、特大火灾都是由于忽视用电安全, 缺乏用电基本常识以及消防监督部门监管不严, 执行规章制度力度不大, 操作规程不健全等造成的。通过加强电气火灾防控宣传教育,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现代通讯媒体, 在广大群众中大力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广泛普及用电安全知识, 宣传电气火灾发生的规律、特点以及电气火灾所造成的危害性。

4 结语

电气防火是一个系统工程, 我国的电气防火工作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必须根据我国电气火灾发展的特点, 不断地进行分析总结,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提高整个电气防火系统的安全性, 促进国家电气防火工程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北京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安全技术手册.电力工业出版社, 1982

[2]陈行表.安全技术与防火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9

[3]“防火检查手册”编辑委员会.防火检查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2

[4]水利电力部.电气防火.水利电力出版社, 1978

[5]朱吕通, 贺占奎.现代灭火设施.水利电力出版社, 1984

[6]杨有启.电气安全技术.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2

“三合一”场所的火灾防控对策 篇9

在设有车间或仓库的建筑内设有员工集体宿舍的建筑, 或住宿与生产储存经营等一种或多种用途混合设置在同一连通空间内的场所统称为“三合一”场所。“三合一”场所存在安全出口少、无防火分隔和消防设施不足等先天性的隐患。此类场所易燃可燃物品多、火灾负荷大, 业主和住宿人员自防自救能力较差, 一旦发生火灾, 极易造成人员伤亡。近年来, 虽然采取了多项措施, 对“三合一”场所进行了多次专项整治, 消除了一大批火灾隐患, 但仍有许多工作要做。为切实做好“三合一”场所消防安全工作, 笔者结合我区实际, 浅析我区“三合一”场所火灾隐患的形成及预防对策。

2“三合一”场所起火的原因分析

2.1 电气线路故障引起火灾

所谓的“三合一”场所, 因其没有统一的管理体系, 所以管理混乱, 场所内违章乱拉电线, 使用电热炉、电加热器、电热毯等电热器具, 电线及各电器线路等都没有外保护措施, 所以一旦短路起火, 火势很难抑制。

2.2 可燃物自燃引起火灾

“三合一”场所内的部分生产车间及仓库等地方, 因生产需要, 会堆积不少的生产物资, 部分成品, 半成品及原材料等长期的存放过程中, 如果管理不严格, 极易因天气变化等各种原因引起自燃, 因自燃引起的火灾在这些场所很普遍, 火势也很难控制。

2.3 违章用火或用火不慎引起火灾

由于堆放大量可燃物, 火灾荷载大, 工作人员违章存放、使用液化石油气罐、动用明火、抽烟等行为都极易引起火灾。

2.4 其他原因

3“三合一”场所的火灾特点

3.1 人员集中, 疏散难度大

“三合一”的出入口在夜间经常被反锁, 一旦发生火灾, 居住在此类场所内的人员从睡梦中惊醒, 通常惊慌失措, 难以找到出口。即使是小的火灾事故, 人群在烟火威胁下争先逃生, 会出现人流相互拥挤、踩踏、中毒窒息、烧伤等, 极易造成群死群伤事故。

3.2 可燃物多, 蔓延速度快

有的“三合一”场所内设有家具、电器、地毯、窗帘等大量可燃物, 一旦发生火灾, 易形成火势蔓延扩大并产生大量有毒烟雾, 消防队到场时往往已是火势的发展阶段, 甚至到了猛烈阶段。特别是经营性“三合一”场所, 发生火灾时, 往往因空间小、火灾荷载大、空气流通快, 火势在短时间内得到较快发展。

3.3 烟雾聚集, 影响人员疏散

“三合一”场所的建筑内的装饰物、家具、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等可燃材料, 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烟雾和有毒气体, 人员容易中毒, 严重威胁被困人员的生命安全。此外, 浓烟翻滚、毒气弥漫, 逃生人员视线、体力、呼吸受限, 自救困难。燃烧产物达到一定浓度和在高温的作用下, 可能产生自燃或轰燃, 出现第二火场, 使灭火救援难度加大。

3.4 结构复杂, 灭火救人困难

“三合一”场所功能多、间隔复杂、障碍物多、安全出口少、封闭性好, 而且内部通道曲折狭窄, 具有地下火灾特点。这类场所发生火灾时不但使内部人员逃生困难, 而且给消防人员深入内部侦察火情、实施救人灭火等战斗行动都带来不利的影响。

4“三合一”场所火灾防控对策

对“三合一”场所的消防安全工作, 应当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堵疏结合、强化监管”的原则, 从政府和场所两个层面着手, 循其特性, 齐抓共管, 集中整治, 形成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

4.1 政府宏观层面

4.1.1 紧密配合, 健全网络, 加强源头管理

政府要牵头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网络体系, 摸清底数, 加强对现有“三合一”场所的监管。在建筑规划、设计、审批、发证、管理等各个环节, 明确相关部门的审批、监管职责, 严把关口, 防止产生新的“三合一”场所火灾隐患。规划、建设、消防等部门对场所、商住楼和沿街商业用房进行行政审批时, 严格按照规范把好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投用关。

4.1.2 分类指导, 堵疏结合, 落实各项措施

一要深入研究辖区“三合一”场所特点, 在严厉打击的同时, 积极予以疏导分流。不能通过简单取缔租赁单位或驱逐住宿人员搬迁等强制手段来消除上述存在的火灾隐患, 而应制订出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加以落实, 切切实实地解决外来务工人员住宿的后顾之忧。二要继续向政府报告辖区“三合一”场所的火灾隐患现状, 提出可操作性的整治措施, 应积极提请有条件的区县政府考虑规划建设外来务工人员公寓、宿舍, 只有这样, 才能让外来务工人员安心为城市建设作贡献。

4.1.3 强化整治, 严格执法, 纳入常态管理

对于“三合一”场所, 火灾的防范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 需要时刻保持警醒的忧患意识, 保持高度的责任心, 与消防部门通力合作, 联合检查, 确保火灾隐患的及时发现、消灭。还人们一个安全的环境。

4.2 场所微观层面

4.2.1 采取有针对性的安全措施

“三合一”场所出租单位要充分认识到消防安全的重要性, 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安全措施。如配置合适的灭火设施、减少火灾荷载、安装独立式感烟火灾探测器和简易喷淋, 在疏散楼梯和疏散通道上进行喷淋加密, 在二层以上场所放置逃生绳、室外逃生爬梯、软梯或缓降器, 保持安全出口、疏散通道畅通等。这些措施投入少、简单易行, 在发生火灾时又可发挥作用。

4.2.2 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培训力度

一要结合消防宣传“五进”工作, 加强针对性的宣传教育, 通过剖析“三合一”场所的典型火灾案例, 及时跟踪曝光“三合一”场所火灾隐患, 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 进一步触动场所业主和员工消防安全意识。

二要突出抓好“三合一”场所的法定代表人、安全管理人员的消防安全教育培训, 强化其消防安全主体意识, 完善单位内部消防安全制度, 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将务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 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

4.3 安全疏散

4.3.1 厂房的安全出口应分散布置, 每层建筑面积大于250平方米

或同一时间生产人数超过20人的厂房, 每个防火分区、一个防火分区内的每个楼层均应设置不少于2个安全出口。

4.3.2 住宿区域应设置独立的疏散楼梯, 楼梯在底层处应直通室外, 不得穿越生产、储存区域。

除楼梯间的门外, 楼梯间的内墙上不应开设其他门窗洞口。室外疏散楼梯结构应安全可靠, 不得毗邻其他建筑物、构筑物;除疏散门外, 楼梯周围2米内的墙面上不应设置门窗洞口, 楼梯净宽不小于0.9米, 栏杆扶手高度不小于1.1米, 倾斜角不大于45度。安全出口、疏散通道、外廊、屋顶连廊和楼梯间内不得堆放物品。住宿区建筑外墙严禁设置防盗窗、广告牌等影响人员紧急逃生的构件。

5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此类“三合一”场所是越来越多, 情况也越来越复杂, 所以针对以上场所的火灾防控需要更加严格的来对待, 以确保人们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 在城乡出现了相当数量的“三合一”场所。然而这些场所的业主大多消防意识淡薄, 一味追求经济效益, 不注重消防设施的投入, 加之这些场所可燃物多, 住宿场所与加工、生产、仓储、经营等场所没有严格的防火分隔, 场所建筑结构复杂、管理混乱、人员集中、火灾危险性大, 一旦发生火灾, 极易造成人员的群死群伤和重大的财产损失。笔者从“三合一”场所的定义、火灾特点、扑救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 浅析此类火灾的处置对策。

关键词:“三合一”场所,火灾,防控,对策

参考文献

[1]丁飞.浅析“三合一”场所的成因及火灾防控对策[J].今日科苑.2008年24期.[1]丁飞.浅析“三合一”场所的成因及火灾防控对策[J].今日科苑.2008年24期.

高层建筑火灾防控和扑救浅论 篇10

1 高层建筑火灾防控和扑救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消防安全管理责任不落实。

大多数高层公共建筑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分离, 而且集住宿、办公、商业、娱乐于一体, 业主和承租户更换频繁, 消防安全主体责任不明确, 管理制度不落实。此外, 不少物业公司管理缺位, 消防车通道堵塞或私家车占用消防车道的问题较为普遍。2) 建筑自动消防设施维护保养不到位。由于防火意识差、投入不到位以及社会消防中介服务机构不完善等因素, 部分高层建筑消防设施故障、损坏甚至随意关停的现象比较突出。3) 居民自防自救能力弱。高层建筑内居民普遍缺乏消防安全常识, 堵塞通道, 防烟楼梯间防火门常开的现象突出, 许多住户使用可燃材料装修, 而且遮挡、拆卸建筑消防设施, 加之物业管理单位制定的灭火疏散预案流于形式, 很少组织演练, 群众缺乏最基本的逃生自救常识和技能。4) 高层建筑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不严格。高层建筑施工现场的用火、用电管理不规范, 消防用水不到位, 施工材料堆放不符合防火要求, 消防车通道不畅通等问题普遍存在, 特别是当前广泛实施的建筑外墙保温工程使用防火性能不达标的材料, 在落实相关防火技术标准过程中又缺乏内部严格监督和质量控制, 稍有不慎和疏忽, 极易引起火灾事故。5) 消防工程施工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设计、施工人员缺乏消防工程专业技术知识, 导致擅自降低标准或未按规范要求设计、施工;部分单位和个人挂靠有资质的单位承揽工程, 造成消防工程施工质量偏低;招标过程中, 为节约成本, 恶意压价竞争, 以致出现降低施工质量, 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问题;消防产品质量监督存在缺位, 消防产品质量无法保证100%合格;施工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动性大、技术工人跳槽频繁, 施工质量无法保证。6) 高层建筑自身特点给灭火救援带来困难。高层建筑结构、功能复杂, 内部竖井、管道多, 一旦发生火灾, 火势发展速度快、蔓延模式多变, 烟囱效应十分明显。加之建筑外部装饰、附属物多, 一些建筑外墙和内部平顶的采光玻璃、广告牌、空调、玻璃幕墙等受热坠落, 极易形成“玻璃雨”, 危及人员和车辆器材的安全。

2 高层建筑火灾防控措施

1) 扎实开展高层建筑摸底排查工作。

全面掌握已有高层建筑、在建高层建筑、高层公共建筑、高层居住建筑、已完成外保温系统施工的和正在进行外保温系统施工的高层建筑等底数, 建立详细的工作台账。特别是对已采用可燃外墙保温材料和自动消防设施存在故障的高层居住建筑和多产权建筑, 要摸清底数。在此基础上, 对高层建筑进行危险等级划分, 排查确定出不放心的、可能有重大火险等级的建筑, 进行风险评估, 有重点的研究制定针对性强的工作对策。2) 严把外保温系统消防安全源头关。a.要协调建设主管部门加强对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外保温系统的监督管理, 切实加强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工程质量检测、工程质量监督、竣工验收备案等环节的监管工作, 加大对保温材料的见证取样、监督送检以及施工现场的监督检查力度。b.要会同人力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对电焊、气焊工作人员的监管, 凡无证上岗或违章违规操作的, 要严厉查处。c.进一步加强对备案范围内的新建高层建筑的监督检查, 凡外保温系统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建设工程, 不得通过消防设计审核、验收;其中设置公众聚集场所的, 该公众聚集场所不得通过消防安全检查。3) 严查消防设施故障和可燃材料装修违法行为。严厉查处建筑消防设施故障、采用易燃可燃材料装修、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堵塞等消防安全违法违章行为。凡是水泵房、发电机房、配电室、控制室管理不到位的, 依法责令改正, 并予以处罚;凡是擅自拆除、停用消防设施、器材或不能保持消防设施完好有效的, 依法责令改正并从重实施处罚;凡是建筑消防设施主要功能故障等无法保障消防安全的, 坚决依法予以临时查封;凡是公共建筑采取易燃可燃材料装修的, 责令限期整改;采用聚氨酯等易燃有毒材料进行装修的, 一律强制拆除;对不配合整改工作或整改措施不到位的单位, 该查封的查封, 该关停的关停, 必要时, 对单位负责人实施拘留。4) 切实加大政府部门的联合执法力度。对多产权、多管理方、多使用人的建筑和高层住宅, 要推动街道办、公安派出所、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单位落实消防监督管理职责, 及时督促单位和住户整改存在的火灾隐患;对存在擅自变更使用性质、消防设施器材配备不足等严重火灾隐患, 且整改难度较大的, 要抄告安监、建设、工商以及隐患单位的行业主管部门, 联合实施督导整治;对物业管理单位未履行消防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 要抄告房产管理部门, 依法予以处罚;对存在消防设施先天性不足、严重故障等重大火灾隐患的高层建筑, 要提请当地政府挂牌督办, 综合采取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实施重点攻坚整改。5) 广泛开展宣传培训和应急疏散演练活动。对已使用可燃外墙保温材料的建筑, 特别是高层住宅, 要动员街道办、公安派出所、社区居委会等基层组织, 加强对广大居民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普及消防安全常识, 引导居民家庭配备简易救护、灭火器材, 推行“楼栋长负责、多户联防、保安巡查”等制度, 防止在建筑外墙部位使用明火、燃放烟花爆竹、小孩玩火等现象发生;加大治安巡逻力度, 强化小区门卫值班制度, 严密防范犯罪分子对可燃外墙保温材料建筑实施纵火破坏。对设有人员密集场所的高层建筑, 要结合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 以“两房两室”值班操作人员、消防安全管理人员为重点, 大力开展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培训活动, 切实提高员工消防安全意识和火场逃生自救能力。

3高层建筑火灾预防措施

1) 做好灭火救援准备, 扎实开展熟悉、演练。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对辖区高层建筑使用性质、消防车道、消防水源、内部消防设施和进攻通道等基本情况要做到“一口清”;对本单位和社会联动单位可调用救援装备的类型、数量要做到“一口清”;对车辆装备基本性能参数和供水能力要做到“一口清”。

2) 充分利用内部固定消防设施。

第一到场力量指挥员要在第一时间安排消防专业人员进入消防控制室, 督促、指导消防安保人员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广播, 第一时间开启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第一时间启动防火分隔设施, 第一时间启动消防水泵, 第一时间启动防烟、排烟设施, 防止因误操作关闭消防设施和消防供电。内攻人员应充分利用室内消火栓设置水枪阵地进行灭火, 水枪阵地应设置在便于进攻、便于撤退、便于观察、安全可靠的地点。内攻灭火时, 每条进攻线路不得少于两个攻坚组, 应交替掩护, 逐步推进, 确保安全。

3) 科学调度力量, 实施扁平化指挥。

接到报警后, 要按高层建筑火灾扑救力量编成灭火预案, 一次性调集足够的灭火救援力量到场, 支队全勤指挥部要遂行出动, 视情报请当地党委、政府启动应急联动预案, 调集公安、交警、供水、供电、医疗和其他社会相关联动力量到场协助处置。火场指挥部成立后, 总指挥应根据现场侦察和战斗小组反馈情况, 制定行动方案, 并直接向各战斗区段指挥员下达作战指令, 实现“扁平化”指挥。

4) 把握作战环节, 实施程式化处置, 准确火情侦察。

要充分运用外部观察、询问知情人、控制中心侦察、深入内部侦察的手段, 重点掌握人员被困、起火部位、火势蔓延方向、自动消防设施启动等情况, 确定灭火、救生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根据建筑高度、周边道路、火势蔓延、火灾扑救需要等情况, 合理划定警戒范围, 设立警戒标志和出入口, 并根据现场情况指定车辆集结区, 为增援力量预留行进通道。充分利用建筑内部消防水池、水箱、消防水泵、水泵结合器、底层消火栓等设施供水, 合理选择供水方式, 干线水带的选型要准确、固定要牢固、保护措施要到位;建筑内部消防设施不能正常使用和供水量不足时, 应利用水泵接合器和底层消火栓向管网供水, 也可采取沿建筑外墙垂直铺设水带、沿疏散楼梯蜿蜒铺设水带或利用举高消防车直接向火场供水等方式, 组织灭火剂供给。

摘要:对目前高层建筑火灾防控和扑救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分析, 深入探讨了如何切实做好高层建筑的防控和扑救工作, 并具体阐述了高层建筑火灾预防措施, 以指导实践, 尽量避免高层建筑火灾事故。

关键词:高层建筑,火灾,防控措施

参考文献

上一篇:银行储蓄账户管理系统下一篇:养老服务体系研究论文